第1章 文學常識

中國作家

老子

  老子(前60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陽,又名老聃,春秋時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道家學派創始人。他博學多才,注重自由,順應自然,思想主張“無爲”(放棄一切妄爲)。

  其主要著作《道德經》反映了他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法自然”的思想。因《道德經》中含有豐富的辯證主義哲學思想,所以老子也被尊爲“中國哲學之父”。他的思想還與儒家和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內核:儒、釋、道。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爲“太上老君”,而《道德經》也成爲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他自幼勤奮好學,志向高遠;大約30歲時,開始招收弟子講學;50歲時在魯國爲官,因爲政見不合,54歲時帶弟子周遊列國,推行“仁愛”的思想,主張“以德治國以禮興邦”,最終實現“天下大同”。

  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弟子多達3000人,賢者72人。他曾整理編訂《詩經》《尚書》《春秋》《周易》《禮經》和《樂經》。孔子的思想言行對後世影響深遠,被後人尊稱爲“至聖先師”。其主要思想和言行經過其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了《論語》一書,成爲後世儒家學派的經典。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向全世界呼籲:“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見孔子思想的偉大。

孫子

  孫子,名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爲孫子、孫武子。春秋末期齊國人。具體生卒年代不詳,大約與孔子(前551—前479)同時代稍晚。著有《孫子兵法》一書,主張“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武的軍事思想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觀點。

  孫武相信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並且事物是不停地運動變化的,強調在戰爭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有利條件。他在《孫子兵法》中概括和總結出了非常豐富的哲學道理,確立了他與孔子、老子並列的地位,被稱爲春秋末期思想界的三顆明亮的星體。

墨子

  墨子(前468—前376),名翟,今山東滕州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他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觀點。著有《墨子》一書,今存有53篇,是墨家學派的著作總彙。墨學在當時思想界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

列子

  列子(前450—前375),名寇,又名禦寇,戰國初期鄭國(今河南鄭州)人,著名思想家,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他主張清靜無爲,著有《列子》一書,該書裏面的《列子學射》《紀昌學射》和《薛譚學謳》等故事告訴我們:在學習上,既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只有勤學苦練才能得來真本領。列子還著有寓言故事100餘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憂天》等都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魯國鄒(今山東鄒城)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爲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爲“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推行仁政,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又在人性問題上提出了“性善”論。後來,孟子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有《孟子》一書傳世。《孟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和政治行動,是儒家的經典著作。

莊子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有“南華真人”之稱,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也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繼承併發揚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爲“老莊”,他們的哲學被稱爲“老莊哲學”。

  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爲,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爲,無爲而治”。莊子著述甚豐,他和門人及後學者一起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爲《南華經》)一書,是道家經典之一。《莊子》一書在哲學和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老子、莊子與孔子、孟子共同構成了國民精神的源頭。

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號靈均,戰國末期楚國人,著名詩人和政治家。他一生性情耿直,爲國爲民,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聯齊抗秦。後因反對與秦聯盟,被流放他鄉,終因無法實現報國志向,而投汨羅江自盡。流放期間,他創作了大量思鄉憂國的作品,有《九歌》《天問》《離騷》《九章》《卜居》《漁父》等,代表作是《離騷》。《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爲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奠基人,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1953年(屈原逝世2230週年),他被世界和平理事會評爲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荀子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字卿,後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戰國時期趙國猗氏(今山西新絳)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他重視人爲的努力,反對神祕主義思想。並提出“禮”,重視社會上人們行爲的規範。荀子認爲人性本惡,須要教化來使人格提高。

  荀子是儒家八派中的一派的創始人,思想以儒家爲本,博學深思,兼採道、法、名、墨諸家之長。他以孔子、仲弓的繼承者自居,維護儒家的傳統,政治思想中突出強調了孔子的“禮學”,以儒學爲基礎,批判地吸收各家之長,自成體系的地主階級思想家。他在宇宙論、人性論、道德觀、知識論、教育觀、文學、政治學、經濟學、邏輯學等各個方面,都有很大建樹。

韓非子

  韓非子(約前280—前233),戰國晚期韓國 (今河南新鄭)人,漢族,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世稱“韓非子”。 他吸取以前的法家學說,繼承並發展了荀子的法術思想,提出“以法爲主”,法、術、勢結合的理論。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著有《韓非子》55篇,他通過寓言故事表達自己的抱負和主張,例如《孤憤》《五蠹》《內外儲說》《自相矛盾》和《守株待兔》等。

賈誼

  賈誼(前200—前168),又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漢族。西漢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其著作分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爲著名。他的著作經後人整理成《新書》。他幾乎已成爲中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他的文章和詩被人們稱頌,他大力倡導許多被認爲是孔子的倫理思想和社會觀念,因此,他通常被列爲儒家人物。

司馬遷

  司馬遷(約前145-前90),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編著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被後人尊稱爲史遷、太史公。他出身於史官世家,10歲起誦讀古書;20歲開始遊歷大江南北,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經歷爲以後著書立說奠定了基礎;38歲任太史令;40歲左右開始着手編寫《史記》。

  後來,他遭牢獄之災,雖身心飽受摧殘,但未曾改變夙願。出獄後,他在風燭殘年之際繼續編寫。最終歷經16年,完成了記載着從傳說中黃帝到漢武帝3000年曆史的閃着人性光輝的史學鉅著——《史記》。

劉向

  劉向(約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時期思想家、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著有《新序》《列女傳》《說苑》等書,並整理修訂了《戰國策》《楚辭》。劉向撰寫的《別錄》,被視爲我國目錄學的始祖。 

王充

  王充(27—約97),字仲任,會稽上虞(今屬浙江)人,東漢時期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文學家和教育家。他擅長辯論,認爲庸俗的讀書人做學問,大部分會失去儒家本質。著有《論衡》85篇,20多萬字,解釋萬物異同,並改正了當時人們疑惑的地方。他在書中對傳統的儒學和漢代經學,進行了論難,甚至懷疑古經,著有《儒增》《書虛》《問孔》《刺孟》等專篇,公然挑戰經典。

班固

  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人。東漢著名史學家,著有《漢書》《白虎通義》,與陳宗、尹敏、孟異共同撰成《世祖本紀》。《漢書》是一部斷代史,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勳臣世家一律編入傳。這些變化,後被一些史書沿用了。班固開創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開創了政區地理志的體例,開沿革地理之始,記錄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資料,保存了寶貴的邊疆地理資料。

蔡琰

  蔡琰(約162—239),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東漢末年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三國時期著名女詩人、琴家。史書贊她“博學而有才辨,又妙於音律”。其作品有《悲憤詩》兩篇,一爲五言體,一爲楚辭體,其中以五言體的最爲著名。此詩540句,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篇女子創作的五言長篇敘事詩,是我國古代優秀的敘事詩之一,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相傳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也是她的著作。

陳壽

  陳壽(233—297),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自幼好學,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祕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48歲時開始撰寫《三國志》,該書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等紀傳體史學被後世史學家尊稱爲 “中華史學名著前四史”。歷代史學家對《三國志》評價極高。

幹寶

  幹寶(?—336),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東晉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更是小說家的一代宗師。學識淵博,著述宏豐,橫跨經、史、子、集四部,至今收集到的其書目達26種,近200卷。著有我國最早的短篇小說集之———《搜神記》,被稱作中國小說的鼻祖,是我國魏晉志怪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其中《干將莫邪》《相思樹》《董永賣身》《李寄斬蛇》等古代民間傳說對後世文學藝術影響深遠。另著有《晉紀》20卷,爲後世史學家所推崇。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元亮,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先生,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詩人、辭賦家和散文家。他生性熱愛自然,不喜歡約束,年輕時雖做過小官,但不久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不仕。

  他對簡樸生活的熱愛之情充分地展現在他的作品中,所以他的作品題材以田園生活爲主,感情真摯,樸素自然,他也被稱爲“田園詩人”,是田園派的鼻祖,也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之一。他的詩今存有125首,多爲五言詩。傳世名篇是《桃花源記》,文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畫面被後世文人所向往。

范曄

  范曄(398—445),字蔚宗,祖籍順陽(今河南南陽),後移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南朝劉宋時期傑出史學家。著有紀傳體斷代史《後漢書》,該書記載了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25年)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196年的歷史。他是明確地提出寫史爲政治服務的歷史第一人,並繼承了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編撰思想。

劉義慶

  劉義慶(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宋文學家。他才華出衆,愛好文學。著作有《幽明錄》《世說新語》等。《世說新語》是一部筆記小說集,記載了自漢魏至東晉士族階層的言談、軼事,反映了當時士大夫們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語言簡練,文字生動鮮活。 

劉勰

  劉勰(約465—520),字彥和,祖籍山東莒縣,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理論家。曾任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有“劉舍人”之稱。晚年在山東莒縣創辦(北)定林寺。著有《文心雕龍》,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文學理論專著,該書共計37000餘字,共10卷,50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四個主要部分。

酈道元

  酈道元(470-527),字善長,北魏范陽涿縣(今河北涿州)人,著名地理學家、散文家。他自幼愛好遊覽,做官後,拜訪名勝古蹟,勘察水流地勢,閱讀了大量地理文獻。他一生中,對我國的自然、地理做了大量的調查、考證和研究工作,並且撰寫了地理鉅著——《水經注》,爲我國古代的地理科學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顏之推

  顏之推(531-約595),字介,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建康(今江蘇南京)人,南北朝後期到隋朝初年儒學家和文學家。他主張以儒家傳統思想爲修身持家之本,爲了教育訓導他的子孫後代,寫出了一部系統完整的著名家庭教育教科書——《顏氏家訓》。這是他一生關於修身、治家、處事和爲學的經驗總結,在家庭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後世稱此書爲“家教規範”。

魏徵

  魏徵(580-643),字玄成,館陶(今河北館陶)人,一說鉅鹿(河北鉅鹿)人,初唐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傑出的歷史學家。他從小喜愛讀書,志向遠大,博覽羣書,輔佐唐太宗17年,以“犯顏直諫”而聞名。他的剛正不阿、不卑不亢、直諫敢言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被傳爲佳話,是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作有《隋書》的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主編《羣書治要》,還有《魏鄭公詩集》《魏鄭公文集》等著作,言論散見於《貞觀紀要》,《全唐詩》錄存有他的詩一卷。

王勃

  王勃(約650-約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著名詩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被稱爲“初唐四傑”。

  他主張實用主義,詩句多爲五言律詩和絕句,其中寫離別懷鄉之作較爲著名。他的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長期以來膾炙人口的詩篇,特別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至今還常被人們引用。他的《滕王閣序》被認爲是“當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後人爲他的大量詩篇搜錄彙集成《王子安集》。

賀知章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和書法家。他生性豪放,年少時就以詩文聞名,他的詩作以絕句見長,特別是寫景抒情類的作品更是獨樹一幟,著名的《回鄉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但他的作品大多散佚,現存19首錄入《全唐詩》。

  他不僅擅長詩文,書法品位也頗高,尤擅草隸,但墨跡留傳很少,現存有《龍瑞宮記》石刻和流傳到海外的《孝經》草書。

王之渙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盛唐時期詩人。他自幼聰穎好學,才華橫溢,性情豪爽,他的詩多描寫塞外風光,常被當時的樂工製成樂曲唱誦,但至今流傳下來的很少,今僅存6首,但確爲我國古典文學之精華,其中《登鸛雀樓》《涼州詞》和《送別》三首非常著名。“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和“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都是千古流傳的佳句,也給王之渙贏得了百世流芳的名聲。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盛唐時期詩人。他的詩描寫山水田園風光爲主,多爲五言律詩。他的山水作品多源於他故鄉襄陽的名勝,如《秋登蘭山寄張五》《夜歸鹿門歌》《江山思歸》等。他的田園詩,如《過故人莊》和《春曉》,風格以清淡恬曠,悠然自得。他的作品甚多,現存260多首,是盛唐時期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昌齡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他擅長七言絕句,是七言絕句的重要開拓者,被後世稱爲七絕聖手。他的七言絕句善於捕捉典型情景、概括和想象。他的詩主要有兩類:一是邊塞詩,二是宮怨詩,代表作有《從軍行》《出塞》《長信秋詞》《西宮春怨》《閨怨》《採蓮曲》等,文筆生動,清新優美。其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更是千古佳作。

王維

  王維(約701-761),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蒲州(今山西永濟)人,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和畫家,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的代表人物,與孟浩然合稱“王孟”。他的詩歌多描寫山川美景,抒發融入自然的喜悅之情,意境清新自然,現存400多首,代表作有《使至塞上》《山居秋暝》《渭川田家》《送元二使安西》《相思》等。

王維在詩作上不但很有造詣,在繪畫方面成就也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特別是他在山水畫方面,頗有貢獻,被稱爲“南宗畫之祖”。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他一生基本在漫遊中度過,期間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主要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也是盛唐社會現實生活的寫照。

  他的詩歌風格豪邁、飄逸灑脫,意境奇麗,語言明快,氣勢雄渾,達到了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藝術高峰,現存900餘首,代表作有《靜夜思》《望廬山瀑布》《關山月》《送孟浩然之廣陵》《早發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傳世。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李杜”。他生活在盛唐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描寫社會動盪、政治腐敗、人民疾苦的現狀,一生寫詩1400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和《杜工部集》。杜甫不但詩藝精湛,而且爲人品格高尚,憂國憂民,被後世尊稱爲“詩聖”。

岑參

  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原籍南陽(今河南新野)人,後遷居江陵(今屬湖北),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唐朝著名邊塞詩人。其詩歌風格清麗俊逸,意境新奇,但貧賤憂憤的情緒也較濃,題材涉及到述志、贈答、山水、行旅各方面,以邊塞詩最爲出色,“雄奇瑰麗”是其突出特點。他是盛唐時代邊塞詩數量寫的最多的也是成就最突出的。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馬行川》《輪臺歌》。著有《岑嘉州詩集》,與高適並稱“高岑”。

孟郊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代詩人。他的詩多描寫民間疾苦和炎涼世態,現存詩500多首,代表作有《烈女操》《遊子吟》等。特別是《遊子吟》中“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詩句體現着母愛的細膩和偉大,千百年來被人傳頌。有《孟東野詩集》傳世。

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學家和哲學家。他尊崇儒家思想,提倡學習古文,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同時,他也主張學習散文語言,也是一代散文家,被後人評爲“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題材多樣,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以道爲主”的創作理論,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錄在《昌黎先生集》中,主要代表作有《師說》《原道》《進學解》等。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哲學家、文學家,有“詩豪”之稱。曾任監察御史,政治上主張革新。他以樂觀的精神積極創作了《採菱行》等仿民歌體詩歌。其詩現存800餘首,題材廣泛、含蓄婉轉、樸素優美、清新自然、健康活潑,充滿生活情趣;其詞作僅存40餘首,具有民歌特色。著有《劉夢得文集》,與白居易共創《憶江南》詞牌。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人,文學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詩人和文學家,有“詩魔”和“詩王”之稱。晚年官至太子少傅,信仰佛教,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

  他的思想綜合儒、釋、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爲指導思想。他是“新樂府運動”的領袖,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代表作有感傷敘事長詩《長恨歌》《琵琶行》形象鮮明,情節連貫,語言優美,是膾炙人口的佳作。著有《白氏長慶集》71卷。他的詩在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的影響。

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漢族,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和散文家。因曾任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同時被列爲“唐宋八大家”;劉禹錫與之並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並稱“王孟韋柳”;北朝時,與柳、薛、裴被並稱爲“河東三著姓”。

  他在詩歌、辭賦、散文、遊記、寓言、小說、雜文以及文學理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一生留下詩文作品達600餘篇,駢文近百篇。其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代表作有《天說》《三戒》《黔之驢》《河間傳》《小石成山記》等,有《柳河東集》傳世。

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洛陽人,新樂府運動倡導者,“次韻相酬”詩歌形式的創始者,與白居並稱“元白”。其詩辭淺意哀,彷彿孤鳳悲吟,扣人心扉;色彩濃烈,鋪敘曲折,細節刻畫真切動人,比興手法富於情趣。代表作有《菊花》《離思五首》、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等,有《元氏長慶集》100卷傳世。

賈島

  賈島(779—843),字閬仙,范陽(今北京附近)人,唐代著名詩人,是“五律”的領袖,他的詩對晚唐流派的形成影響很大,而“推敲”的典故,也是出自於他。著有《長江集》10卷。

李賀

  李賀(790—816),字長吉,祖籍隴西,生於福昌縣昌谷(今河南宜陽),中唐時期重要的作家,人稱“詩鬼”,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其詩作創作認真,想象豐富,構思精巧,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部分詩作過分雕琢求奇,語意晦澀、堆砌詞藻,藝術形象欠完整。其存世之作200餘首,代表作有《夢天》《致酒行》《天上謠》《蘇小小墓》《老夫採玉歌》《聽穎師彈琴歌》等。

杜牧

  杜牧(803-約852),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晚唐傑出詩人,與晚唐另一位傑出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他一生著作頗豐,文章主張“以意爲主,以氣爲輔,以辭采章句爲之兵衛”,以七言絕句著稱,有《樊川文集》傳世。他也擅長文賦,代表作《阿房宮賦》是古代賦體中不可多得的佳作,爲後世傳誦。杜牧不但在詩、賦、古文方面皆可稱爲名家,在書法方面也被人稱頌,真跡多保存在故宮博物院。

溫庭筠

  溫庭筠(約812—866),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晚唐著名詩人、詞人、小說作家、學者。他文思敏捷,精通音律。他的詩辭藻華麗,有聲調色彩之美,備受時人推崇,《商山早行》詩中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不朽的名句,千古流傳。他的詩與李商隱齊名,並稱“溫李”;他的詞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他詩詞兼工,是花間詞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稱爲花間鼻祖,對五代以後詞的大發展起了很強的推動作用。代表詞作有《夢江南》《菩薩蠻》《更漏子》《酒泉子》《楊柳枝》《南歌子》《河瀆神》《訴衷情》等。其詞結有《金荃集》。

李商隱

  李商隱(約812或813—約858),字義山,號玉豀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晚唐著名詩人,最重要駢體文作家之一。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爲“溫李”。他的無題詩是獨具一格的創造,以相思愛情爲題材。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爲人傳誦。

  李商隱流傳下來的詩歌約有600首。代表作有《韓碑》《隨師東》《安定城樓》《樂遊原》《燕臺詩》《夜雨寄北》等,有《李義山詩集》傳世。他曾將其駢體文作品編訂爲《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20卷共832篇,詩作的文學價值很高。

李煜

  李煜(937—978),五代十國時南唐第三代國君,在位時間(961—975),史稱後主,42歲被宋太宗毒死。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蓬居士,徐州(今屬江蘇)人,五代時著名詞人,在中國詞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爲“千古詞帝”。其藝術才華非凡,尤其以詞的成就最高。

  他的詞可分作兩類:一類主要是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間的愛情,如《浣溪紗》,風格近似花間派;二類是對往事的追憶,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時期的作品成就遠遠超過前期,詞作大都哀婉悽絕,主要表達了對“故國”、“往事”的無限留戀,如《虞美人》。他的詞作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從而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代表作有《望江南》《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

柳永

  柳永(約987—約1053),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他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在詞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作爲北宋第一個專力作詞的詞人,他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並製作了大量的慢詞,發展了鋪敘手法,促進了詞的通俗化、口語化,在詞史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代表作有《雨霖鈴》《蝶戀花》《八聲甘州》《黃鶯兒》等。著有《樂章集》一卷流傳至今。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他自幼勤奮好學,常以天下爲己任,有敢言之名。他的詩詞散文,多富政治內容,文辭秀美,氣度豁達,有《范文正公集》傳世。他的作品《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爲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

歐陽修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他在政治和文學方面都主張革新,文章主張“明道、致用”,是北宋詩文革運動的領導者,“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繼承了韓愈的“文從字順”的精神,大力提倡簡而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主要作品有《醉翁亭記》《秋聲賦》《蝶戀花》等,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蘇洵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與其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他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文人,所以他的文章思想注重“言當世之要,施之於今”,提出政治革新,以激發天下人進取心,振興王朝。他擅長寫散文,尤其擅長政論,有理有據,議論明暢,筆勢雄健,主要作品有《權書》《衡論》《幾策》等,有《嘉祐集》傳世。

周敦頤

  周敦頤(1017—1073),原名敦實,避英宗舊諱改敦頤,字茂叔,號濂溪,諡號元公,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思想家、理學家、哲學家,是 “北宋五子”之一。晚年定居在廬山蓮花峯下,以家鄉的水名“濂溪”命名堂前的小溪和書堂,故人稱濂溪先生。他是我國哲學史上唯心主義的創始人,理學的開山祖,他繼承了《易傳》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他的作品《愛蓮說》,通過讚美蓮花堅貞的氣節和鄙棄追逐名利的世態,來表現他潔身自好的態度。代表作有《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等。

曾鞏

  曾鞏(1019—1083)字子固,世稱“南豐先生”,南豐(今屬江西)人,北宋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思想屬儒學體系,他贊同孔孟的哲學觀點,強調“仁”和“致誠”,並主張先提升道德而後才做文章。他的更大貢獻在於學術思想和文學事業,一生著述豐富,有《元豐類稿》50卷、《元豐類稿》《續元豐類稿》40卷、《外集》10卷、《衛道錄》《宋朝政要策》《詩經教考》《隆平集》等。

司馬光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他爲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政治思想較爲保守。他認爲在當時的歷史時期,應偏重於通過倫理綱常,把人們的思想規整在原有制度之內,即使要改革,也要穩妥,所以他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於是在洛陽居住了15年,不問政事。在這段歲月中,他主持編撰了294卷300萬字的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該書共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歷史,歷經19年編輯完成。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世稱臨川先生,臨川人(今屬江西)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官至宰相,被封爲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諡號文,也稱王文公。他在散文、詩歌、詞等方面造詣頗深,作品多反映社會矛盾,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臨川先生歌曲》等。在任宰相期間,大力推行改革,實施變法。

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沈括是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同時,他博學善文,對方誌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等無所不精。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鉅著《夢溪筆談》,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該書不僅是我國古代的學術寶庫,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被譽爲“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豪放派詞人代表。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被稱爲“三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強調“有爲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開創了豪放詞派,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的詩詞現存4000多首,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以《念奴嬌》《水調歌頭》更爲著名。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皆有傑出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蘇轍

  蘇轍(1039-1112),字子由,晚年自號潁濱遺老,諡號文定,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宋朝散文家,蘇軾之弟,人稱“小蘇”,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生平學問深受其父兄影響,以儒學爲主,最傾慕孟子而又遍觀百家。代表作是《欒城集》。

黃庭堅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和書法家。他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軾齊名,人稱“蘇黃”,爲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主要作品有《豫章黃先生文集》。他的書法成就也很高,主要表現於其行書和草書中,墨跡有《松風閣詩》《華嚴疏》等。

  他是有名的孝子,雖身居高位,但侍奉母親時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爲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庭堅滌器”的故事廣爲流傳。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約1155),山東濟南人,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的女文學家,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女詞人,與辛棄疾並稱爲“濟南二安”。她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聲譽,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之說。

  她的詞以南渡爲界,分爲前後兩期。前期主要描寫傷春怨別和閨閣生活的題材,表現了女詞人多情善感的個性,如《如夢令》;後期則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濃重傷情調,從而表達了她對故國、舊事的深情眷戀,如《聲聲慢》。李清照的著作《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均已失傳,今僅存《漱玉詞》和《李清照集》。

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愛國詩人。他文學造詣很高,尤以詩的成就爲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他一生著作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等數十個文集存世,存詩9300多首,是我國現有存詩最多的詩人。詞作方面成就也很大,著有《放翁詞》一卷,《渭南詞》二卷。

  他的作品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悲憤激昂,要爲國家報仇雪恥,恢復喪失的疆土,解放淪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閒適細膩,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滋味,描繪出當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狀。《關山月》《農家嘆》《示兒》等篇均爲後世所傳誦。

楊萬里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南宋傑出的詩人,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並稱南宋四大家。他自幼讀書勤奮,廣師博學,主張抗擊金人,收復失地,反對屈膝投降,後因無法實現政治報復,伺官而歸,晚年閒居鄉下15年之久。今存詩歌4200餘首,不少抒發愛國情思之作,有《誠齋集》傳世。

朱熹

  朱熹(1130-1202),字元晦,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教育家和文學家。

  他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認爲“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同時,他也注重學習儒家經典,爲了弘揚儒家思想,刻印併發行“四書”,使其成爲封建教育的教科書。朱熹爲古代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建立白鹿洞書院,並修復嶽麓書院,制定了一整套學規,廣召門徒,傳播理學。

  他的作品大多風格明朗,理性有餘,主要著作有《四書章句集註》《太極圖說解》《周易本義》《易學啓蒙》等。此外,有《朱子語類》,是他與弟子們的問答錄。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愛國詞人,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辛詞和蘇詞都是以境界闊大、感情豪爽開朗著稱,均屬豪放派。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他的詞現存600多首,代表作有《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鷓鴣天·代人賦》《祝英臺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等。另著有《稼軒長短句》傳世。他既是一位愛國詞人,又是一位能征善戰、懂軍事的民族英雄。

姜夔

  姜夔(1155—1221),字堯章,別號白石道人,世稱姜白石,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宋代音樂家和詞人,南宋江湖詞派的清空騷雅的創作者,江湖詩風的奠基人之一。他多才多藝,愛好音樂文學和書法,在詩、書、詞都有建樹而且精通音律,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暗香》《疏影》《長亭怨慢》感情真摯、語言精練,風格別緻。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詩集》《續書譜》《古怨》等作品傳世。

關漢卿

  關漢卿(1229-1241),號已齋叟,大都(今河北安國)人,元代雜劇作家,是“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生活的時代,政治腐敗,社會動盪,階級矛盾突出。所以,他的作品多反應社會現實,揭露官場黑暗和人民疾苦,激發大衆與鬥爭和反抗精神,代表作有《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等,其中以《竇娥冤》最爲著名。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原名雲孫,字宋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他以“忠烈”聞名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蹟被後世稱許。

  他在詩詞中,反映了他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精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等,名篇有《正氣歌》《過零丁洋》,其中《過零丁洋》裏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被流傳後世。

馬致遠

  馬致遠(約1251—1321),字千里,晚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雜劇家、散曲家。他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同稱“元曲四大家”。他的作品語言清麗、簡練而富有表現力。散曲意境清幽、聲調和諧優美,曲文充滿強烈的抒情性和主觀性,今存有《漢宮秋》《薦福碑》《岳陽樓》《青衫淚》《陳摶高臥》《任風子》6種,與他人合作的有《黃粱夢》,其中以《漢宮秋》最爲著名,現存散曲集《東籬樂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數17套。他著有雜劇16種,現存有《江州司馬青衫淚》《破幽夢孤雁漢宮秋》《呂洞賓三醉岳陽》《半夜雷轟薦福碑》《馬丹陽三度任風子》《開壇闡教黃梁夢》《西華山陳摶高臥》7種。

王實甫

  王實甫(1260—1336),字德信,大都(今河北定興縣)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其代表作是《西廂記》,該作品以批判封建愛情爲主,歌頌張生與崔鶯鶯爭取自由婚姻進行的鬥爭,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思想,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達到了元雜劇的一個高峰,成爲最具舞臺生命力的一部佳作。王實甫所作雜劇中名目可考的有13種,今存有《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呂蒙正風雪破窯記》《四大王歌舞麗春堂》《韓採雲絲竹芙蓉亭》《蘇小卿月夜販茶船》,還有少量散曲流傳。

施耐庵

  施耐庵(1296-1371),名子安,又名肇瑞,字彥端,別號耐庵,興化白駒場(今屬江蘇)人,元末明初著名作家。他自幼聰明好學,才氣過人,孝親尊師,爲人仗義。他19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36歲與中進士。他曾在錢塘爲官3年,因不願逢迎權貴,棄官回鄉,後因隱避戰亂而隱居,創作出長篇白話章回體小說《水滸傳》(一說與羅貫中合著)。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屬浙江)人,明朝初期著名文學家。明朝立國,朝廷禮樂制度多爲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稱他爲“開國文臣之首”,劉基稱讚他爲“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爲“太史公”。他一生刻苦學習,以繼承儒家道統爲己任,著作頗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爲代表,主要著作是《宋學士文集》。

劉基

  劉基(1311—1375),字伯溫,諡號文成,處州路青田縣(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及詩人。他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善詩文,以輔佐朱元璋開創明朝完成帝業,因保持國家的安定而馳名天下。其代表作有《郁離子》《覆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經》等,其中《郁離子》較爲著名。以上作品均收錄於《誠意伯文集》。

羅貫中

  羅貫中(約1330-約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籍貫太原府祁縣(今屬山西),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他一生主張國家統一,熱愛中華民族,弘揚民族傳統美德。

  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等;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等,代表作中國第一部流傳最廣、影響最深、氣魄最大的章回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爲我國的文學發展史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

吳承恩

  吳承恩(1500-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人,明代著名小說家。他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羣書,特別喜歡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他的這種愛好對他之後的創作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主要代表作是長篇神話小說——《西遊記》。

湯顯祖

  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別署清遠道人,臨川(今屬江西)人,明代戲曲作家,在中國和世界文學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曾任南京任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在文學思想上,湯顯祖與公安派提出文學創作首先要“立意”,把思想內容放在首位。他的戲劇創作現存主要有5種,即“玉茗堂四夢”(或稱“臨川四夢”,即《紫釵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及《紫簫記》。“玉茗堂四夢”這四部作品中《牡丹亭》影響最大,共55出,描寫的是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今屬湖北)人,明代文學家,兄弟三人,故世稱“公安派”。 公安派的文學主張是通變、不拘格套,提倡通俗文學。他的創作充滿着由儒、道、禪混合的自由放縱思想。袁宏道一生創作了大量山水遊記,遊記信筆直抒,不擇筆墨;寫景獨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悅性;語言清新流利,俊美瀟灑,如行雲流水般舒徐自如,如《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其代表作有《與江進之》《雪濤閣集序》《錦帆集》《解脫集》等。

馮夢龍

  馮夢龍(1574—1646),字猶龍,又字公魚、子猶,別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文學家、戲曲家。他博學多聞,爲人豁達。他自己的詩集均已失傳,但是由他編纂的30種著作得以傳世,爲我國文化寶庫留下了一批不朽的財富,最有名的作品爲《古今小說》(《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又與“二拍(《初刻拍案驚奇》和《 二刻拍案驚奇》的合稱)”合稱“三言二拍”。另外,還有《新列國志》《增補三遂平妖傳》《智囊》《古今談概》《太平廣記鈔》《情史》《墨憨齋定本傳奇》,以及許多解經、紀史、採風、修志的著作。馮夢龍對通俗文學的創作、蒐集、整理、編輯,爲我國文學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張溥

  張溥(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江蘇太倉人,明朝文學家。他自幼發奮讀書,與同鄉張採齊名,合稱“婁東二張”。他一生著作宏豐,編述3000餘卷,涉及文、史、經學各個學科,精通詩詞、散文、時論;著有《七錄齋集》,包括文12卷,詩3卷;另輯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他的散文語言淳樸、簡潔、情調豪爽,思想開放。

金聖嘆

  金聖嘆(1608—1661),名採,字若採,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嘆,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文學批評家。他爲人狂放不羈,能文善詩,以讀書著述爲樂,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他評點過“六才子書”(《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傳》《西廂記》),他的評點很注重思想內容的闡發。有抄本《沉吟樓詩選》傳世。

黃宗羲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晚年自稱梨洲老人,浙江餘姚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亦有“中國思想啓蒙之父”之譽。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其代表作《明學儒案》抨擊了當時黑暗社會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而《明夷待訪錄》則代表了市民階層爭取平等權利的要求,對於鼓動民主思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李漁

  李漁(1611—1680),原名仙侶,中年改名李漁,字笠鴻,號笠翁,浙江蘭溪人,明末清初著名戲曲家。他的詞曲都保存在《閒情偶寄》中,以結構、詞采、音律、賓自、科譯、格局六方面論戲曲文學,以選劇、變調、授曲、教自、脫套五方面論戲曲表演,豐富和發展了我國古代戲曲理論。《閒情偶寄》除戲曲理論外,還有飲食、營造、園藝等方面的內容。

顧炎武

  顧炎武(1613-1682),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被尊稱爲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人,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學家和音韻學家。他提倡經世致用,反對唯心主義,注重廣求證據,強調做學問必須先立人格。他提出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千古流傳,至今仍是激勵中華人民奮進的精神力量。同時,他在音韻學上的貢獻也很大,是清代古韻學開山祖,主要代表作是《日知錄》和《音學五書》。

蒲松齡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博人,清代傑出文學家、小說家。他一生熱衷科舉,卻始終不得志,生活清苦,但歷經畢生精力完成了8卷本、491篇、約40餘萬字的《聊齋志異》。《聊齋志異》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源於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是我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的優秀作品。此外,他還有大量的詩文、戲劇、俚曲以及關於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

孔尚任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第64代孫,清初詩人、戲曲作家。當時人們將他與《長生殿》的作者洪昇並論,稱“南洪北孔”。他曾任歷任國子監博士、戶部主事、廣東司外郎等職。他的《桃花扇》與洪昇的《長生殿》代表了古典戲曲創作的兩座高峰,堪稱傳奇劇本中的雙璧。

方苞

  方苞(1668—1749),字鳳九,一字靈皋,晚年號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的創始人,與姚鼐、劉大奎合稱“桐城三祖”。他首創“義法”說,影響深遠,至今仍爲全國學術界重視,方苞也因此被稱爲桐城派的鼻祖。他的文章注重事實,材料典型,語言簡潔有力。其作品《望溪先生文集》以確鑿的事實真實地揭露了清代司法制度的黑暗。代表作有《左忠毅公逸事》《獄中雜記》《漢文帝論》《李穆堂文集序》等。

彭端淑

  彭端淑(約1699—1779),字樂齋,號儀一,四川丹陵人,清代著名文學家,與李調元、張問陶並稱“清代四川三才子”。他學識廣博,晚年辭官歸蜀後致力於教育。爲官時對民生艱難社會生活深有體會,並在其詩《七月十六日》《夏鎮》等中有所反映。著有《白鶴堂集》《爲學》《雪夜詩談》《晚年詩稿》等。

吳敬梓

  吳敬梓(1701—1754),字敏軒,號粒民,晚年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著名小說家,青年時性情豪放,後家業敗落,遷居到南京。因爲從父親那裏知道官宦內幕,於是不再熱衷科舉,後開始撰寫《儒林外史》,中年後生活貧困但性格倔強,不向權貴低頭。49歲時完成《儒林外史》,該書以反對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爲中心,諷刺了因熱衷功名富貴而造成的極端虛僞、惡劣的社會風氣。因此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另著有《文木山房集》。

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字紹衣,號謝山,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清代學著名者、文學家、史學名家。專注於學術,在經史、史學、文章方面均有建樹。代表作有《鮚埼亭集》38卷、《外編》50卷、《詩集》10卷。另著有《漢書地理志稽疑》6卷。

曹雪芹

  曹雪芹(約1715-約1765),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遼寧遼陽(一說河北豐潤)人,清代小說家。他在榮華富貴中長大,後因封建階級內部鬥爭,曹家受牽連,家道逐漸衰亡,從此生活清苦,這一轉變使他深感世態炎涼,他的經歷和感受成爲他以後創作的資糧。

  其主要著作是中國長篇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鉅著——《紅樓夢》(原名《石頭記》全書120回,後40回爲高鶚所作)。這是一部以封建貴族家庭爲背景,愛情爲主線,反映了封建社會興衰的鉅著,成爲我國古代現實主義小說創作的高峰。

袁枚

  袁枚(1716-1797年),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詩人、詩論家。他主張寫詩要寫出自己的個性,認爲性格天賦和後天學習是創作的基本元素,特別突出“性情”。他的這一文學思想,對封建正統文學和形式主義思潮有一定的衝擊,是“性情派”創作理論的提倡者。他一生著作頗豐,代表作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隨園詩話》《隨園隨筆》《隨園食單》等。

紀昀

  紀昀(1724—1805),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諡號文達,世稱文達公。清直隸獻縣(今屬河北)人,清代著名學者。他天資穎悟、學識淵博,擅長考證訓詁,官至禮部尚書。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並親自撰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他的詩文多爲歌功頌德之作屬於“廊廟文學”。所著《閱微草堂筆記》是一部具有較大影響的文言短片小說集。另著有《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評文心雕龍》《沈氏四聲考》《史通削繁》《閱微草堂筆記》等。他的詩文,經後人蒐集編爲《紀文達公遺集》。

姚鼐

  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安徽桐城人,清代詩人、散文家,“桐城三祖”之一。提倡文章要“義理”、“考證”、“辭章”三者相互爲用,提出“神、理、氣、味、格、律、聲、色”爲文章八要素來模擬古文。著有《惜抱軒文集》《惜抱軒詩集》《九經說》《三傳補註》《老子章義》《莊子章義》等。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字君直,號北江,晚號更生居士。陽湖(今江蘇常州)人,清代經學家、文學家。他精於史地和聲韻、訓詁之學,善寫詩及駢體文。他認爲詩要“另具手眼,自寫性情”,並且強調“性情”、“氣格”。他一生好遊名山大川,足跡遍及吳、 越、 楚、黔、秦、晉、齊、豫等地,所作山水詩較多。著有《洪北江全集》等。

龔自珍

  龔自珍(1792—1841),字伯定,名鞏祚,號定盦,又號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學家,近代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他的詩文洋溢着愛國熱情,敢於揭露腐敗的政府,開創了近代文學的新篇章。他的散文風格多樣,人稱“龔派”。他畢生致力於政治改革,其《已亥雜詩》表達了對國事的感慨和生平的哀樂。著有《定盦全集》《國語注補》《三禮圖考》《兩漢書質疑》《楚辭名物考》等,後人輯有《龔自珍全集》。

劉鶚

  劉鶚(1857—1909),原名夢鵬,後更名鶚,字鐵雲,又字公約,江蘇丹徒(今鎮江)人,近代小說家。他致力於數學、醫學、水利學等實際學問。所作小說《老殘遊記》被稱爲是晚清的四大譴責小說之一。另著有《鐵雲藏龜》一書。

李寶嘉

  李寶嘉(1867—1906),字伯元,別號南亭亭長,筆名遊戲主人,江蘇武進,晚清著名小說家。他不滿清朝的腐敗、嘲罵腐朽的官僚,揭露社會種種黑暗,爲創作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積累了豐富的素材。該小說在晚清小說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初名學乘,字枚叔,後更名絳,號太炎,後又改名炳麟,浙江餘杭人,中國近代哲學家、社會學家、學者、國學泰斗。1917年開始以講學爲業,1934年創立國學講習會,主編《制言》雜誌。他是古經文學派的最後一位大師,一生著述約400餘萬字。主要著作有定《章氏叢書》《訄書》《國故論衡》《章氏叢書》《章氏叢書三編》等。

梁啓超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近代史上著名政治活動家、思想家、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從小受傳統教育,成年後接受康有爲的思想,走上改良維新的道路。1898年參與“戊戌變法”(“百日維新”),提倡學習西方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

  他在學術研究涉獵也很廣,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和宗教學等領域,均有成就,以史學研究最顯著,主要著作有《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新民說》《飲冰室主人自說》《中國文化史》《飲冰室主人全集》等。

王國維

   王國維(1877—1927),字伯隅、靜安,號觀堂、永觀,浙江海寧人,近代中國著名學者、古文字家、古史地學家、詩人、文藝理論學、哲學家、國學大師。他生平著述62種,批校的古籍逾200種,被譽爲“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所著《曲錄》《宋元戲曲考》和《人間詞話》等初步勾勒出了中國戲曲的發展輪廓。主要著作還有《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觀堂集林》等。

夏丏尊

  夏丏尊(1886—1946),字勉旖,後改字丏尊,號悶庵,浙江上虞人,著名文學家、語文學家、語言學家,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先驅。他認爲,閱讀和寫作,都應尊重文章學的系統,要講究“真實”和“明確”。他也是提倡“語感”培養的第一人。其主要學術著作有《文藝論ABC》《生活與文學》《現代世界文學大綱》《芥川龍之介集》《國文百八課》《開明國文講義》等。譯著有《社會主義與進化論》《蒲團》《近代的戀愛觀》《續愛的教育》等。

劉半農

  劉半農(1891—1934),字伴儂、瓣穠、半農,號曲庵,江蘇江陰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同時,他又是我國語言及攝影理論奠基人。他的《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專獎”,是我國第一個獲此國際大獎的語言學家。著作有詩集《揚鞭集》《四聲實驗錄》等。

胡適

  胡適(1891—1962),字適之,學名洪騂,筆名天風、藏暉等,安徽績溪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1917年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他還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爲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他在文學、哲學、史學、教育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進行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大綱》《嘗試集》《胡適文存》《胡適文存二集》《胡適文存三集》等。

顧頡剛

  顧頡剛(1893—1980),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蘇州人,現代古史辨學派的創始人,也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他從20世紀20年代起就從事中國歷史和古代文獻典籍的研究和辨僞工作,爲中國民間文藝理論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他作爲一個史學家,享譽中外學術界,影響深遠。代表作有《妙峯山的香氣》《史林雜識初編》《當代中國史學》等。

周瘦鵑

  周瘦鵑(1895—1968),原名周國賢,江蘇省蘇州市人,現代作家、文學翻譯家、盆景藝術家。1916年至1949年間,在上海歷任中華書局、《申報》《新聞報》等單位的編輯和撰稿人。主編過《禮拜六週刊》《紫羅蘭》《半月》等。五四運動後,他先後創作日記體愛國小說《亡國奴之日記》和《賣國奴之日記》,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和敵人的痛恨。代表作有抗戰時期寫的奮起抗敵救國的短篇小說《亡國奴日記》《祖國之徽》《亡國奴家裏的燕子》等;解放後寫的散文集《行雲集》《花花草草》《花前瑣記》《花前續記》等。翻譯有小說集《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

林語堂

  林語堂(1895—1976),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筆名毛驢、宰予、豈青等,福建龍溪(現福建漳州)人,現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爲中心,以閒適爲格凋”的小品文,成爲論語派主要人物。後在國內外從事教育、研究工作。著有《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大荒集》《國語詞典》等,長篇小說有《京華煙雲》。

馮友蘭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1924年寫成《人生哲學》, 1931年、1934年完成《中國哲學史》上、下冊,爲中國哲學史的學科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從1939年到1946年7年馮友蘭連續出版了6本書:《新理學》《新世訓》《新事論》《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稱爲“貞元之際所著書”。通過這些書,他創立了新理學思想體系,成爲中國當時影響最大的哲學家。新中國成立後,他開始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研究中國哲學史。著有《中國哲學史新編》《中國哲學史論文集》《中國哲學史論文二集》《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稿》《四十年的回顧》《中國哲學史新編》等書。

茅盾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現代著名小說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和社會活動家。

  其代表作是《子夜》《林家鋪子》《春蠶》。《春蠶》《秋收》與《殘冬》合稱爲《農村三部曲》。他還寫了城市三部曲《幻滅》《動搖》和《追求》(合稱《蝕》)等。《茅盾全集》(40卷)收錄了他的全部文學著作。

  茅盾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之一,是我國革命文學的奠基人之一。“茅盾文學獎”是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

郁達夫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鬱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現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詩人。1928年加入太陽社,主編《大衆文藝》。1930年3月,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爲發起人之一。12月,發表小說《遲桂花》。代表作有中篇小說《出奔》《她是一個弱女子》等,短篇小說《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銀灰色的死》等,散文有《故都的秋》《釣臺的春晝》等。

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名章垿,字志摩,曾用筆名南湖、雲中鶴,浙江海寧人,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他是新月派代表詩人,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除了寫作詩歌和散文外,還寫了一些小說、劇本,並從事翻譯工作。其詩集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散文集有《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輪盤》,小說《春痕》,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其作品已編爲《徐志摩文集》出版。

  他的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於變化,並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成就不亞於其詩歌;他的小說,題材不廣,容量有限,多用浪漫主義的筆法,着力於人物的內心感受的發掘和心理活動的刻畫。

朱光潛

  朱光潛(1897—1986年),筆名孟實、盟石,安徽桐城人(今樅陽縣),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主要著作有 《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美學批判論文集》《 美學拾穗集》等,並翻譯了《歌德談話錄》、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黑格爾的《美學》等。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原籍浙江紹興,現代著名詩人、作家、學者和民主戰士。1923年發表長詩《毀滅》,1925年擔任清華大學教授,開始創作散文和古典文學的研究,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他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主要作品還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歐洲雜記》。後人輯有《朱自清散文集》。

翦伯贊

  翦伯贊(1898—1968),湖南桃源人,,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曾任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系主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兼祕書長等職。與歷史學家呂振羽合著《最近之世界資本主義經濟》一書,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反動本質和侵略我國的滔天罪行。其著作還有《歷史哲學教程》《中國史綱》等。《中國史綱》剖析了商、西周、春秋時期的社會性質,以及從戰國到秦漢社會性質的轉變,是一部影響深遠的史書。

豐子愷

  豐子愷(1898—1975,)原名豐潤,又名嬰行,浙江桐鄉人,現代散文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翻譯家,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啓蒙者之一。解放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他一生出版的著作達180多部,代表作品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隨筆二十篇》《率真集》等,譯著有《音樂的常識》《音樂入門》等,漫畫作品有《漫畫日本侵華史》等。

老舍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滿族,京派代表,現代著名小說家、戲劇家、作家,曾獲 “人民藝術家”稱號。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四世同堂》《貓城記》;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另有《老舍劇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詩選》等。1922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小鈴兒》,隨後發表了《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等作品。1930-1936年,先後在齊魯大學和山東大學任教,並創作長篇小說《大明湖》《離婚》和《老舍幽默詩文集》等。1949年底返京,曾任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等職。

鄭振鐸

  鄭振鐸(1899—1958)筆名西諦、鄭源新、落雪,福建長樂人,著名作家、文學史家、翻譯家、目錄學家、訓詁家、社會活動家,“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復社組織成員之一。曾任《小說月報》主編,《公理日報》主編,《世界文庫》主編,《民主週刊》主編。解放後曾任全國文聯福利部部長、全國文協研究部長、人民政協文教組長、文化部副部長等職。著有專著《文學大綱》《俄國文學史略》《中國文學論集》《中國版畫史圖錄》,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散文集《佝僂集》《蟄居散記》,譯有《新月集》《飛鳥集》《俄羅斯之政黨》《國際歌》等。

聞一多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又名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湖北省蘄水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著名詩人、學者。1920年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和第一首新詩《西岸》。其兩部詩集《紅燭》和《死水》也先後問世,曾被稱“狂放”詩人,飲譽一時。他的作品還有《冬夜草兒評論》《楚辭補校》《聞一多全集》《離騷解詁》《聞一多論新詩》等,著名的《七子之歌》也是他創作的。他學識淵博,對中國傳統文化深有研究,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研究頗深。

翟秋白

  翟秋白(1899-1935),原名翟雙,後改名翟霜、翟爽,江蘇常州人,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中國革命文學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19年參與創辦了《新社會》旬刊,主編創辦過《熱血日報》。著有散文集《俄鄉紀程》《赤都心史》等,後人輯有《翟秋白文集》。

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 ,福建長樂人,現代著名詩人、翻譯家、作家、兒童文學家。1919年發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聽審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她創作了大量散文、詩集和小說,著名作品有《超人》《小桔燈》《拾穗小札》《關於女人》《往事》《南歸》《繁星》《冬兒姑娘》等,還有通信集《寄小讀者》《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說集》《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詩集》《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等。另外,她還翻譯了大量文學名著。

阿英

  阿英(1900-1977),原名錢德賦、錢杏樹,筆名張若英、錢謙吾等,安徽蕪湖人,現代著名劇作家、文藝批評家。青年時參加過“五四”運動,早年長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曾編輯《太陽月刊》和《海風週報》等,後加入“左聯”,解放後歷任天津市文化局長、天津文聯主席,兼任《民間文學》主編。

  他的著述有小說、戲劇、散文、詩歌、文評、雜文等共160餘種。其著名作品有話劇《李闖王》,短篇小說集《革命的故事》《義冢》《瑪露莎》,中篇小說《一條鞭痕》,詩集《餓人與飢鷹》《荒土》,敘事長詩《暴風雨的前夜》等。他還翻譯過很多外國作品。

夏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筆名蔡書聲,浙江杭州人,祖籍河南開封,著名文學、電影、戲劇作家,文藝評論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

  重要作品有電影劇本《狂流》《春蠶》,話劇《秋瑾傳》《上海屋檐下》《心防》《法西斯細菌》《復活》《戲劇春秋》《方草天涯》等,報告文學有《包身工》,改編《烈火中永生》《祝福》《林家鋪子》等電影劇本,著有《寫電影劇本的幾個理論問題》等理論專著,翻譯過長篇小說《母親》等。

賈祖璋

  賈祖璋(1901—1988),浙江海寧人,著名科普作家,我國科學小品的開拓者之一。他以自然界爲描述對象,把豐富的科學知識、歷史文學知識融爲一體,用獨具風格的科學小品體裁,向讀者描繪了奇妙的生物世界。代表作有《鳥類研究》《生物素描》《生命的韌性》《生物學碎錦》《賈祖璋科普創作選集》《賈祖璋科普文選》等科學小品集和科普讀物26種。

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嶽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鳳凰人,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說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多描寫士兵、船伕、下層人民的淳樸以及人情美和風俗美。他提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本於自然,回歸自然的哲學。代表作有短篇小說《柏子》《丈夫》《貴生》,中篇小說《邊城》,長篇小說《長河》,散文有《湘行散記》《從文自傳》《湘西》等。

丁玲

  丁玲(1904—1986),原名蔣偉,字冰之,又名蔣煒、蔣瑋、丁冰之,筆名彬芷、從喧等,湖南臨澧人,現代女作家。1927年開始小說創作,同年底發表處女作《夢珂》。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記》大膽揭露舊中國黑暗現實,引起文壇的熱烈反響。1929年冬,完成第一部長篇小說《韋護》。1930年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她創作的《水》《母親》等作品,顯示了左翼革命文學的實績。後來,在延安創作小說《我在霞村的時候》《在醫院中時》等,記錄了人民大衆的成長曆程。1948年創作了反映新中國成立前土改運動以及農村尖銳的階級鬥爭的優秀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並被譯成多種文字。

巴金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現代著名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1928年發表第一個中篇小說《滅亡》,其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寒夜》等,中篇小說《新生》《憩園》《死去的太陽》等,短篇小說《將軍》《神》《光明》等。他還翻譯過大量的外國名著。1982年曾獲“國際但丁文學獎”。

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筆名少全、何嘉,山東諸城人,現當代著名詩人、作家、編輯家。1929年,在青島《民國日報》上第一次發表新詩《默靜在晚林中》,1932年以一篇新詩《老馬》成名,193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烙印》,1934年至1937年相繼出版了詩集《運河》、長詩《自己的寫照》、散文集《亂莠集》。1949年創作了著名詩篇《有的人》。代表作有詩集《憶向陽》《落照紅》《臧克家舊體詩稿》等,散文集《懷人集》《詩與生活》等,論文集《學詩斷想》《克家論詩》《臧克家古典詩文欣賞集》等,2002年出版了《臧克家全集》。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歐,筆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縣(今杭州市)人,現代著名詩人,我國“現代派”詩歌的代表作家。1926年創辦《瓔珞》旬刊,發表詩作《凝淚出門》。1928年創辦《文學工場》。1929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是其早期象徵主義詩歌的代表作,其中《雨巷》成爲傳誦一時的名篇,因此他有“雨巷詩人”的美譽。《獄中題壁》和《我用殘損的手掌》表現了民族和個人的堅貞氣節。代表作有《我的記憶》《望舒草》《災難的歲月》《戴望舒詩選》等,另有多部譯著。

趙樹理

  趙樹理(1906—1970),原名趙樹禮,山西沁水縣人,現代著名小說家、人民藝術家,“山藥蛋派”的開創者。曾任中國文聯常務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曲藝協會主席等職。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李家莊的變遷》《三里灣》等,中篇小說《李有才板話》等,短篇小說《小二黑結婚》等。其作品多反映農村社會生活,深受廣大羣衆歡迎。其文學成就被稱爲現代小說的“鐵筆”、“聖手”,在現代文學史上佔有要地位。

吳伯簫

  吳伯簫(1906—1982),原名熙成,山東萊蕪人,當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他畢生傾注於文學創作和教育事業,成果豐碩,他的散文歌頌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激勵人民戰勝困難,奪取新的勝利。著有《羽書》《煙塵集》《黑與紅》《潞安風物》《北極星》《出發集》《忘年》等文集。

李健吾

  李健吾(1906—1982),山西運城人,著名作家、戲劇家、文藝評論家、翻譯家、法國文學研究專家。曾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全國文聯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法國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等職。20世紀40年代是他劇作的黃金時期,創作了大量作品,較著名的有《秋》《金小玉》《王德明》《阿安那》等。著名作品還有長篇小說《心病》、中篇小說《西山之雲》、短篇小說《終條山的傳說》等,譯著有《福樓拜評傳》《莫里哀的喜劇》等。

周立波

  周立波(1908—1979),原名周紹義,字鳳翔,又名周奉悟,湖南益陽人,現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暴風驟雨》,曾獲斯大林文學獎,另有長篇小說《鐵水奔流》《山鄉鉅變》,短篇小說集《鐵門裏》《禾場上》,散文報道集《晉察冀邊區印象記》《戰地日記》,譯著有《被開墾的處女地》等。

張中行

  張中行(1909—2006),原名張璿,字仲衡,河北香河人,現代作家。他治學嚴謹,博學多識,造詣深厚,精通中國古典文字,熟悉西方哲學。他與季羨林、金克木、鄧廣銘被稱爲“民末四老”。他的作品主要體現 “史學”與“哲思”的力量,代表作品有《負暄瑣話》《負暄續話》《負暄三話》《禪外說禪》《文言和白話》《作文雜談》《順生論》《文言常識》等。

吳晗

  吳晗(1909-1969),原名吳春晗,字辰伯,浙江義烏人,著名歷史學家,雜文作家、民主戰士。1927年考入杭州浙江大學,大學期間創作了《胡惟庸黨案考》《明代之農民》等。他一生著作頗多,代表作有《歷史的鏡子》《史實與人物》《燈下集》《春天集》《投槍集》《三家村札記》《談骨氣》《海瑞罷官》等。

曹禺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字小石,湖北潛江人,現代傑出的戲劇家。1934年發表處女作、成名作《雷雨》,也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其代表作還有《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解放後,又創作了《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

艾青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筆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華人。現當代著名詩人。出版的第一部詩集是《大堰河》,以後又出版了《黎明的通知》《歸來的歌》《歡呼集》等詩集。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讚歌》《古羅馬的大斗技場》。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勳章。

錢鍾書

  錢鍾書(1910—1998),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小說家。他博學多能,兼通數國外語,學貫中西,在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兩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績,被譽爲“中國文化崑崙”。著有多部享有聲譽的學術著作,尤其是長篇小說《圍城》有獨特的成就,被譯成多國文字。他的散文也很出色,著有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另有文論及詩文評論《談藝錄》等。

蕭乾

  蕭乾(1910—1999),原名蕭秉乾,黑龍江興安嶺人,現代著名作家、記者、文學翻譯家。著作有《籬下集》《北京城雜憶》《落日》《人生採訪》《一本褪色的相冊》《蕭乾創作回憶錄》等,其中散文集《北京城雜憶》獲中國首屆散文獎。譯著有長篇小說《好兵帥克》《培爾·金特》《尤利西斯》等。

楊絳

  楊絳,原名楊季康,1911年出生,江蘇無錫人,著名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劇作家、學者,錢鍾書的夫人。她的戲劇和小說語言犀利,富含幽默;而散文多是回憶性散文,文筆平緩、客觀、語言精練。主要作品有《幹校六記》《洗澡》《我們仨》等,譯著有《1939年以來的英國散文選》《小癩子》《堂·吉訶德》等。

季羨林

  季羨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著名國學大師。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他博古通今,被稱爲“學界泰斗”。他精通12國語言,還是梵文、巴利文專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朗潤集》《季羨林散文集》《牛棚雜記》等,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五卷書》《優哩婆溼》《羅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其學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對中世紀印歐語言的研究上,有很多相關著作。其著作已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鄧拓

  鄧拓(1912-1966),原名子健,筆名馬南邨、於遂安、卜無忌等,福建閩侯人,當代著名作家。曾任中共華北局政治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組長、《人民日報》社總編輯、中華全國新聞聯合會主席、中共北京市委文教書記等職。撰寫過大量社論,爲《北京晚報》《前線》雜誌等專欄寫的雜文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深受讀者歡迎。著有《鄧拓散文》《鄧拓文集》《鄧拓詩詞選》等。

唐弢

  唐弢(1913—1992),原名唐端毅,曾用筆名風子、晦庵、韋長、仇如山、桑天等,浙江省鎮海人,著名作家、文學理論家、魯迅研究家和文學史家。曾任《文藝陣地》副主編、作協上海分會書記處書記、《文藝月報》副主編、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長。主要著作有雜文集《推背集》《海天集》等,散文隨筆集《落帆集》《晦庵書話》等,論文集《向魯迅學習》《魯迅的美學思想》《海山論集》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另輯有《魯迅全集補遺》《魯迅全集補遺續編》。

楊朔

  楊朔(1913-1968),原名楊毓縉,字瑩叔,山東蓬萊人,現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外國文學委員會主任。1937年創辦北雁出版社,1953年出版代表作長篇小說《三千里江山》。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月黑夜》《大旗》《北黑線》等,中篇小說《帕米爾高原的流脈》《望南山》《紅石山》《錦繡山河》《雪花飄飄》《北線》等,長篇小說《洗兵馬》《風雨》等,散文集《鴨綠江南北》《海市》《亞洲日出》《萬古青春》《東風第一枝》《生命泉》等,名篇有《荔枝蜜》《雪浪花》《櫻花雨》《香山紅葉》《茶花賦》等,另有《楊朔散文選》《楊朔短篇小說選》《楊朔文集》等。

孫犁

   孫犁(1913-2002),原名孫樹勳,曾用筆名芸夫,河北安平人,現當代著名小說家、作家,“荷花澱派”的創始人。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三集),中篇小說《鐵木前傳》,短篇小說《白洋淀》《荷花澱》《囑咐》等,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等。他的小說充滿詩情畫意,有“詩體小說”的美譽。

楊沫

   楊沫(1914-1995),原名楊成業,筆名楊君默、楊默、小慧。祖籍湖南汨羅,出生於北京,現當代女作家,1934年發表第一篇散文《熱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東方欲曉》《芳菲之歌》《英華之歌》,合稱“青春三部曲”,中篇小說《葦塘紀事》等,短篇小說《紅紅的山丹花》等,還有長篇報告文學《不是日記的日記》,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記》《楊沫散文選》等。其作品收錄入《楊沫文集》。

嚴文井

嚴文井(1915-2005),原名嚴文錦,湖北武昌人,現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兒童文學家,曾任《人民文學》編輯, 1939年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1941年出版第一部童話集《南南和鬍子伯伯》,其主要著作有《嚴文井童話集》《嚴文井童話寓言集》等,他的《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蚯蚓和蜜蜂的故事》《南南和鬍子伯伯》《唐小西在“下次開船港”》等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深受國內外小讀者的歡迎。

田間

  田間 (1916—1985),原名童天鑑,安徽無爲人,著名詩人。1935 年創作並出版處女作《未名集》,1936年出版短詩集《中國牧歌》。其詩作《假使我們不去打仗》廣爲傳誦,被稱爲“擂鼓詩人”、“時代的鼓手”。主要著作還有《中國農村的故事》《給戰鬥者》《趕車傳》《海燕頌》等。

劉白羽

  劉白羽(1916—2005),北京通州人,現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報告文學家、小說家。曾任新華社記者、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作協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長、《人民文學》主編等職。代表作有《長江三日》《黃河之水天上來》《中國人民的勝利》,散文集《芳草集》《紅瑪瑙集》,長篇傳記文學《心靈的歷程》,長篇小說《第二個太陽》(獲茅盾文學獎)等。

林海音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生於日本大阪,現當代女作家。她出版了衆多文學作品,提攜了大量臺灣文學女青年,被稱爲臺灣文學“祖母級的人物”。著有散文集《窗》《兩地》《做客美國》《家住書坊邊》等,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等,長篇小說《春風》《曉雲》等,廣播劇集《薇薇的週記》《林海音自選集》等,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

南懷瑾

  南懷瑾,1918年出生,浙江溫州人,國學大師,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被人尊稱爲‘教授’、‘大居士’、‘宗教家’、‘禪宗大師’等。其著作多以演講稿整理爲主,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南先生言談生動有趣引人,被譽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言人,對中國傳統文化復興與普及的作用功不可沒。著作有《孟子旁通》《老子他說》《易經雜說》《中國佛教發展史》《中國道教發展史》《金剛經說甚麼》《圓覺經略說》《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如何修證佛法》等,有《南懷瑾選集》10卷。

郭小川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筆名郭蘇,河北豐寧人,現代詩人。主要作品有長篇政治抒情詩《致青年公民》、長篇敘事詩《將軍三部曲》、詩集《甘蔗林—青紗帳》《郭小川詩選》等十餘部詩集,被譽爲“戰士詩人”。

秦牧

   秦牧(1919—1992),原名林阿書,又名林派光、林覺夫、林頑石,廣東澄海人,著名文學大師、散文家。他一生筆耕不輟,創作了大量的多種題材的作品,其作品始終中國的發展同步,生動感人,充滿了時代精神,深得海內外讀者的喜愛。代表作品有《秦牧散文選》,散文集《花城》《潮汐和船》,中篇小說《黃金海岸》,文藝理論集《藝海拾貝》,童話《巨手》等。

柳青

  柳青(1916-1978),原名劉蘊華,陝西吳堡人,當代著名小說家,解放初期,任《中國青年報》編委、副刊主編。他的小說大都以農村生活爲題材,其代表作爲《創業史》,主要作品還有長篇小說《種穀記》《銅牆鐵壁》等,中篇小說《咬透鐵鍬》等,短篇小說集《地雷》《犧牲者》等,散文特寫集《皇甫村的三年》《柳青小說散文集》等。

魏巍

  魏巍(1920-2008 ),原名魏鴻傑,筆名紅楊樹,河南鄭州人,當代著名作家、小說家、詩人。抗戰爆發後參加八路軍, 1951年出版了《誰是最可愛的人》,後來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最可愛的人”便成爲志願軍官兵的光榮稱號。

  其早期創作以詩歌爲主,主要詩作被收入《魏巍詩選》,1978年完成長篇小說《東方》,獲首屆“矛盾文學獎”。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革命戰爭》三部曲《地球的紅飄帶》《火鳳凰》《東方》,詩集《不斷集》《紅葉集》《黎明風景》等,散文集《壯行集》《話說毛澤東》《魏巍雜文選》《魏巍散文選》等。

柏楊

  柏楊(1920-2008),原名郭衣洞、郭定生,筆名柏楊,出生於河南開封,後移居臺灣,當代著名作家。1968年被捕入獄,在獄中完成了《中國人史綱》《中國曆代帝王皇后親王公主世系》《中國歷史年表》等書稿,與李敖,張學良並稱爲臺灣“三大難友”。其著名作品還有《醜陋的中國人》《醬缸震盪》《柏楊曰》《柏楊版資質通鑑》《柏楊回憶錄》等。

杜鵬程

  杜鵬程(1921-1991),原名杜紅喜,曾用筆名司馬君,陝西韓城人,現代著名作家, 1949年後歷任新華社新疆分社社長、陝西作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文聯副主席、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第二、三、四屆理事等職。

  1954年出版長篇小說《保衛延安》,是我國第一部正面描寫革命戰爭的作品,隨後又創作中篇小說《在和平的日子裏》《歷史的腳步聲》,短篇小說《工地之夜》《夜走靈官峽》《第一天》《延安人》等。其主要作品還有小說集《年輕的朋友》《平凡的女人》《杜鵬程小說選》,散文集《杜鵬程散文選》《杜鵬程散文特寫選》,評論集《我與文學》等作品。

峻青

  峻青 (1922-1991), 原名孫俊卿,山東海陽人,當代著名作家。1941年寫出第一部作品《風雪之夜》,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說《馬石山上》《黎明的河邊》《最後的報告》《膠東紀事》等,中篇小說《夜渡》《黃河在咆哮》等,長篇小說《海嘯》《決戰》等,散文集《秋色賦》《雄關賦》《滄海賦》《歐行書簡》《《屐痕集》《峻青散文集》等,還出版有兒童文學集《風雪》以及《峻青文集》6卷本等。他的作品,有的被拍成電影、電視劇,譯成英、法、俄、西班牙語等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

梁羽生

  梁羽生(1924-2009),原名陳文統,筆名梁慧如,馮瑜寧等,廣西蒙山人,當代著名作家。從小愛讀武俠小說,是公認的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著有《萍蹤俠影錄》《白髮魔女傳》《***京華》《七劍下天山》《江湖三女俠》《塞外奇俠傳》《風雲雷電》《冰川天女傳》《散花女俠》《俠骨丹心》《廣陵劍》《武當一劍》等武俠小說30餘部,另有《中國歷史新話》《文藝雜談》等歷史小品。

賀敬之

  賀敬之,1924年出生,山東嶧縣(今棗莊市)人,當代著名詩人、劇作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和戲劇家協會理事、文化部副部長等職。他和丁毅執筆集體創作我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獲1951年斯大林文學獎。代表作有《回延安》《放聲歌唱》《三門峽歌》《十月頌歌》《雷鋒之歌》《西去列車的窗口》《中國的十月》《八一之歌》等。

金庸

  金庸,1924年出生,原名查良鏞,筆名姚馥蘭、林歡,浙江海寧人,當代著名作家、新聞學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他是新派武俠小說的一代宗師,有“泰山北斗”稱號。

  1939年,金庸和同學一起編寫了《給投考初中者》,這是他出版的第一本書,其主要武俠作品有《雪山飛狐》《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鹿鼎記》《笑傲江湖》等15部。1972年宣佈封筆,開始修訂工作。

余光中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1928年生於江蘇南京,著名作家、詩人、散文家、翻譯家。1952年出版第一本詩集《舟子的悲歌》,1953年,與章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曾在臺灣、香港多所大學擔任教授,後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其代表作有詩集《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聖節》《藕神》等十多部,散文及文藝批評文集《左手的繆思》《掌上雨》《逍遙遊》《藍墨水的下游》《連環妙計》等,譯著主要有《梵谷傳》《老人和大海》《土耳其現代詩選》等。

高曉聲

  高曉聲(1928-1999),江蘇武進人。20世紀50年代開始創作,1950年在《新華日報》文藝副刊任編輯,1958年被打成右派,1979年平反後重新握筆。主要作品有小說集《79小說集》《高曉聲1980年短篇小說集》《高曉聲1981年短篇小說集》《高曉聲1982年短篇小說集》《高曉聲1983年小說集》《高曉聲1984年小說集》等,長篇小說《青天在上》《陳奐生上城出國記》等,散文集《生活的交流》等,文藝論集《創作談》《生活、思考、創作》等30部,部分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

王願堅

  王願堅(1929-1991),山東省諸城人,當代著名作家、小說家、電影編劇。1952年後任《解放軍文藝》編輯, 1974年創作了第一個劇本《閃閃的紅星》,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另著有短篇小說集《黨費》《珍貴的紀念品》《普通勞動者》《後代》《親人》《七根火柴》《王願堅小說選》等。他的傳記被收入《中國名人詞典》和英國《世界名人錄》等,其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向世界各地發行。

王蒙

  王蒙,1934年生於北京,河北南皮人,當代著名作家,有中國當代文壇的“常青樹”之稱。1953年創作長篇小說《青春萬歲》,1956年發表早期代表作短篇小說《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反響極大。著有長篇小說《青春萬歲》《活動變人形》《季節四部曲》等,中篇小說《布禮》《蝴蝶》等,小說集《冬雨》《堅硬的稀粥》等,文藝論集《當你拿起筆……》《文學的誘惑》《風格散記》《王蒙談創作》等。他的作品被譯成英、俄、日等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發行。

劉紹棠

  劉紹棠(1936-1997),漢族,北京通州人,著名作家。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文壇的“神童作家”。成名作是短篇小說《青枝綠葉》,著有長篇小說《運河的槳聲》《夏天》《地火》《京門臉子》《野婚》《孤村》等12部,中篇小說《蒲柳人家》《花街》《小荷才露尖尖角》等40餘部,短篇小說集《山楂的歌聲》《中秋節》《瓜棚記》等,另有《劉紹棠文集·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12卷。

張賢亮

  張賢亮,1936年出生,原名張賢良,生於南京,原籍江蘇盱眙,當代作家。1957年因發表長詩《大風歌》被劃爲“右派”,1979年獲平反,198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先後發表了短篇小說《邢老漢和狗的故事》《靈與肉》《肖爾布拉克》等;中篇小說《綠化樹》《浪漫的黑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長篇小說《男人的風格》《習慣死亡》等。後結集出版中短篇集《靈與肉》《感情的歷程》及中篇選集《張賢亮集》等。

瓊瑤

  瓊瑤,1938年出生,原名陳喆,筆名瓊瑤、心如、鳳凰等,湖南衡陽人,臺灣當代女作家。1963年出版第一本書《窗外》,一舉成名 。她的小說可分爲早、中、晚三期,早期有《窗外》《水靈》和《白狐》,中期的有《海鷗飛處》《燃燒吧!火鳥》和《我是一片雲》,晚期的有《雪珂》等。著有《幸運草》《六個夢》《幾度夕陽紅》《月滿西樓》《在水一方》《心有千千結》《一簾幽夢》《青青河邊草》等40餘部作品。她的小說擁有大量的讀者羣,並有大量作品被拍成電影和電視劇。

劉心武

  劉心武,1942年出生,筆名劉瀏、趙壯漢等,四川省成都人,著名作家。曾任中學教師、出版社編輯、《人民文學》雜誌主編。著名作品有短篇小說《我愛每一片綠葉》《黑牆》《白牙》,中篇小說代表作有《如意》《立體交叉橋》《小墩子》等,長篇小說有《鐘鼓樓》(榮獲茅盾文學獎)《四牌樓》《棲鳳樓》《風過耳》等。

馮驥才

   馮驥才,1942年出生,浙江寧波人,著名作家、文學家、藝術家,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會長。著有長篇小說《義和拳》《神燈前傳》,中篇小說集《鋪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說集《雕花菸斗》《意大利小提琴》,系列報告文學《一百個人的十年》,電影文學劇本《神燈》,文學雜談集《我心中的文學》《俗世奇人》,以及《馮驥才中短篇小說集》《馮驥才小說集》《馮驥才選集》等優秀作品。

三毛

  三毛(1943-1991),原名陳懋平,浙江定海人,臺灣女作家,1976年出版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1990年寫了第一部中文劇本《滾滾紅塵》,也是她最後一部作品。她的代表文章有《娃娃新娘》《媽媽的一封信》《相逢何必曾相識》《白手成家》《驀然回首》《夢裏不知身是客》《三毛——異鄉的賭徒》《衣帶漸寬終不悔》《學期作業報告》等,文集有《傾城》《溫柔的夜》《哭泣的駱駝》《我的快樂天堂》等10餘種。她的作品大多是她人生的真實記錄,文筆樸素浪漫而又獨具神韻。

席慕容

  席慕容,原名穆倫·席連勃,筆名蕭瑞、漠容,1943年出生於四川重慶,祖籍內蒙古明安旗,蒙古族,是蒙古族王族之後,臺灣女作家。1964年入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專攻油畫,舉辦過數十次個人畫展,多次獲獎。1981年第一本詩集《七里香》在臺灣出版。主要作品有《心靈的探索》《成長的痕跡》《無怨的青春》等,其作品多寫愛情、人生、鄉愁,清新、易懂,擁有大量的讀者。

周國平

  周國平,1945年出生,上海人,著名作家。主要著作有《蘇聯當代哲學》(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人與永恆》《尼采與形而上學》《憂傷的情慾》《只有一個人生》《今天我活着》《愛與孤獨》等;譯著有《論辯證法的敘述方法》(合譯)、《偶像的黃昏》《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等。

餘秋雨

  餘秋雨,1946 年出生,浙江餘姚人,當代著名學者、作家。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上海寫作學會會長、上海戲劇學院客座教授。其作品《文化苦旅》先後被評爲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臺灣1992年最佳讀書人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藝術理論著作《戲劇理論史稿》獲全國首屆戲劇理論著作獎、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戲劇審理心理學》獲得上海哲學社會著作獎。另著有《借我一生》《千年一嘆》《山居筆記》《行者無疆》等優秀作品。

路遙

  路遙(1949—1992),原名王衛國,陝西榆林人。1980年發表《驚人動魄的一幕》,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1982年發表中篇小說《人生》,後被改編爲電影,轟動全國。1988年完成百萬字的長篇鉅著《平凡的世界》,這部小說以其恢宏的氣勢和史詩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現了社會歷史轉型時期中國城鄉的社會生活和人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遷,榮獲茅盾文學獎。另著有長篇小說《在困難的日子裏》《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短篇小說《月夜靜悄悄》《夏》,雜文集《早晨從中午開始》《路遙小說選自序》等。

梁曉聲

  梁曉聲,1949年出生,原名梁紹生,祖籍山東榮成,當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年輪》等,其中長篇小說《雪城》最爲出色;短篇小說有《浮城》等。其作品大多被香港、臺灣出版,並譯爲英、日、法、俄等國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國“世界名人錄”中。

阿城

  阿城,1949年出生,原名鍾阿城,北京人,當代作家。1984年開始創作,中篇小說《棋王》是其處女作也是成名作,1984年獲全國“最佳中篇小說獎”。其作品《棋王》包括三個中篇《棋王》《樹王》《孩子王》和六個短篇《會餐》《樹樁》《週轉》《臥鋪》《傻子》和《迷路》,另有雜論《文化制約着人類》,隨筆集《閒話閒說》《威尼斯日記》《常識和通識》,1995年《威尼斯日記》獲臺灣“最佳圖書獎”。

北島

  北島,1949年出生,原名趙振開,祖籍浙江湖州,生於北京,當代著名詩人。1976年天安門“四五”運動爆發後,他寫了《回答》一詩,在當時引起強烈反響。1978年與芒克等人創辦《今天》雜誌,1990年旅居美國,任教於加利福尼亞州戴維斯大學,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著有詩集《陌生的海灘》《在天涯》《北島詩選》《北島顧城詩選》等,散文集《青燈》等,小說集《歸來的陌生人》,譯詩集《北歐現代詩選》等。

史鐵生

  史鐵生,1951年出生,北京人,當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他的初期作品有《午餐半小時》《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等,另著有《我與地壇》《秋天的懷念》《務虛筆記》《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命若琴絃》《老屋小記》《奶奶的星星》《鐘聲》等,其中《老屋小記》曾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王小波

  王小波(1952-1997),北京人,漢族,當代著名學者、作家。1982年出版成名作《黃金時代》,與《白銀時代》《青銅時代》合稱《時代三部曲》。其他主要作品還有《地久天長》《黑鐵時代》《唐人祕傳故事》《我的精神家園》《沉默的大多數》《思維的樂趣》等。他被譽爲中國的喬依斯和卡夫卡,也是唯一一位兩次獲得 “臺灣聯合報系文學獎中篇小說大獎”(該獎是世界華語文學界的重要獎項)的中國大陸作家。

舒婷

  舒婷,1952年出生,原名龔佩瑜,福建廈門人,當代女詩人。“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致橡樹》《四月的黃昏》《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始祖鳥》《硬骨凌霄》《露珠裏的“詩想”》《舒婷文集》《真水無香》等。詩風細膩而沉靜,具有浪漫、朦朧的女性風格。

畢淑敏

  畢淑敏,1952年出生於新疆伊寧,祖籍山東,當代女作家。1987年開始,共發表作品200餘萬字,198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曾獲莊重文文學獎、小說月報百花獎、當代文學獎、解放軍文藝獎、青年文學獎、臺灣第中國時報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30餘次。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拯救乳房》,中短篇小說集《女人之約》《預約死亡》,短篇小說集《白楊木鼻子》,散文集《婚姻鞋》《素面朝天》《提醒幸福》《心靈處方》等,有《畢淑敏文集》8卷。

賈平凹

  賈平凹,原名賈平娃,1952年出生,陝西丹鳳人,當代著名作家。1972年發表處女作《一雙襪子》,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陝西作協主席、西安市文聯主席等職。著有長篇小說《秦腔》《商州》《白夜》《廢都》等,其中《秦腔》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另有中篇小說集《姐妹本紀》《早晨的歌》《山地筆記》等,小說集《賈平凹獲獎中篇小說集》《賈平凹自選集》,散文集《月跡》《愛的蹤跡》等共有20餘本。

韓少功

  韓少功,1953年出生,筆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長沙人,當代作家。比較著名的作品有短篇小說《月蘭》《爸爸爸》《女女女》,中短篇小說集《飛過藍天》《誘惑》等,文藝理論《面對神祕空闊的世界》。

張抗抗

  張抗抗,1954年出生,祖籍廣東新會,當代女作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說《夏》《愛的權利》,長篇小說《隱形伴侶》,散文集《橄欖》,散文隨筆集《小說創作與藝術感覺》,中篇童話《翔兒和他的氫氣球》等。

王安憶

  王安憶,1954年出生,江蘇南京人,當代女作家。1978年發表處女作短篇小說《平原上》,著有《雨,沙沙沙》《長恨歌》《王安憶中短篇小說集》《流逝》《小鮑莊》《小城之戀》《富萍》《上種紅菱下種藕》《桃之夭夭》《遍地梟雄》,論著《心靈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等,其中《長恨歌》獲得了“第五屆茅盾文學獎”,2001年獲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最傑出的華文作家”稱號等。

曹文軒

  曹文軒,1954年生於江蘇鹽城,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少年寫作的積極倡導者、推動者。主要著作有《中國80年代文學現象研究》《第二世界——對文學藝術的哲學解釋》《20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小說門》《憂鬱的田園》《紅葫蘆》《薔薇谷》《三角地》《草房子》《紅瓦》、等。其中《紅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說分別翻譯爲英、法、日、韓等文字,總共獲30餘種學術、文學獎項。2004年,獲得國際安徒生獎提名獎。

莫言

  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東高密,當代著名作家。1981年開始小說創作,發表處女作《春夜雨霏霏》,1997年出版長篇小說《豐乳肥臀》,獲中國有史以來最高額的“大家文學獎”。迄今有《紅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透明得胡蘿蔔》《爆炸》《莫言作品精選》《傳奇莫言》等多部作品出版。

顧城

  顧城(1956-1993),北京人,原籍上海,當代詩人。 “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並有“童話詩人”的稱號。主要著作有《無名小花》《靈臺獨語》《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從自我到自然》《沒有目的的我》《顧城詩全編》等,部分作品被譯爲英、德、法等多國文字出版。

鐵凝

  鐵凝,1957年生與北京,祖籍河北趙縣,著名電影編劇、小說家,中國作家協會主席。1975年發表處女作《會飛的鐮刀》,1980年發表短篇小說《竈火的故事》,1985年,《沒有紐扣的紅襯衫》和《六月的話題》分別獲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1988年創作第一部長篇小說《玫瑰門》,1993年發表中篇小說《對面》,獲莊重文文學獎。其散文集《女人的白夜》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永遠有多遠》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首屆老舍文學獎、《十月》文學獎、北京市文學創作獎等多個獎項。

池莉

  池莉,1957年出生,湖北仙桃人,當代女作家。1979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著有《池莉文集》(7卷)、小說《煩惱人生》《不談愛情》《水與火的纏綿》《有了快感你就喊》《看麥娘》等,長篇小說《來來往往》《小姐,你早》以及散文隨筆集多部。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紅河文學獎等各種文學獎50餘種,多部小說被改編爲電影、電視,有各種文字譯本。

汪國真

  汪國真,1958年生於北京,祖籍福建廈門,當代詩人。1990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年輕的潮》,後擔任《遼寧青年》《中國青年》《女友》等雜誌專欄撰稿人。其代表作有《年輕的風》《年輕的思緒》《年輕的瀟灑》《汪國真詩文系列》《汪國真愛情詩卡》《汪國真抒情詩賞析》等。他在書畫創作領域也很有成就,大多作品已被鐫刻在張家界、黃山、五臺山、雲臺山等名勝風景區。

餘華

  餘華,1960年出生於,浙江海鹽人,祖籍山東高唐縣,當代作家,“先鋒派”代表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黃昏裏的男孩》《鮮血梅花》《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煙》《許三觀賣X記》《在細雨中呼喊》《活着》《兄弟》等,還有不少散文、隨筆以及文論。部分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

蘇童

  蘇童,1963年出生,本名童忠貴,江蘇蘇州人,當代作家,198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1983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作品有《園藝》《紅粉》《已婚男人》《離婚指南》《妻妾成羣》《三盞燈》《肉聯廠的春天》《米》《我的帝王生涯》《菩薩蠻》等,還有散文隨筆集《蘇童散文》《紙上的美女》等以及《蘇童文集》。

海子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懷寧人,當代詩人。主要作品有長詩《但是水,水》《土地》、詩劇《太陽》(未完成)、第一合唱劇《彌賽亞》、長詩《大扎撒》(未完成)、話劇《弒》以及約200首抒情短詩。曾與西川合著詩集《麥地之甕》。

  

中國作品

《穆天子傳》

  《穆天子傳》由《穆天子傳》《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合併而成。全書六卷,由荀勖校訂。名爲傳,實際上屬於編年性質,是先秦歷史神話典籍之一。《穆天子傳》記錄了周穆王西巡的史事,書中詳載了周穆王在位55年率師南征北戰的盛況。《穆天子傳》所提供的材料,除去神話傳說和誇張的成分,有助於瞭解古代各族分佈、遷徙的歷史和他們之間的友好交往,及先秦時期中西交通徑路以及文化交流的情況。

《尚書》

  《尚書》原稱《書》,到漢代改稱《尚書》,相傳由孔子編撰而成。《尚書》向來被文學史家稱爲我國最早的散文總集,是中國古代散文已經形成的標誌。這些散文之中,絕大部分應屬於當時官府處理國家大事的公務文書,確切地講,應是一部體例比較完備的公文總集。這是我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書》一直被視爲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在歷史上很有影響。

《九歌》

  《九歌》是《楚辭》篇名。“九歌”原爲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楚辭》的《九歌》,是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11篇,多數篇章描寫的是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傷。《九歌》由於以民間祭歌爲基礎,所以具有楚國民間祭神巫歌的許多特色,因此,它應當是屈原詩歌藝術整體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記敘春秋時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嬰言行的一部書。晏嬰(?—前500),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春秋時期齊國正卿,以節儉力行、謙恭下士著稱於世。《晏子春秋》成書於戰國中後期,作者可能出自衆手。全書共8卷,215章,由生動的短篇故事組成,塑造了主人公晏嬰和衆多陪襯者的形象,是反映春秋後期齊國社會歷史風貌的史料。《晏子春秋》在文學史上也有一定的價值,文學特點是故事生動,情節曲折,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它以人物爲中心,一事一記,故事之間既有聯繫又有獨立,都是爲了表現晏子的爲人:目光遠大,深思熟慮,具有深厚的政治素養,敢於直言勸諫。

《墨子》

  《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對墨子言行的輯錄。《墨子》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記載墨子言行,闡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稱作墨辯或墨經,着重闡述墨家的認識論和邏輯思想,還包含許多自然科學的內容,反映了後期墨家的思想。《墨子》內容廣博,包括了政治、軍事、哲學、倫理、邏輯、科技等方面,現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子及其後學的重要史料。

《莊子》

  《莊子》又名《南華經》,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個部分,是莊子學派著作的彙編,反映了莊子學派的思想。莊子和老子同屬道家學派,並繼承了老子的思想。《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爲後世傳誦。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邏輯縝密。《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末期,全書分爲13篇,詳細介紹了軍事中各種環境下的作戰計劃、部署,強調“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已被譯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爲流傳,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

《左傳》

  《左傳》原名《左氏春秋傳》,西漢時稱之爲《左氏春秋》,東漢以後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是我國現存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於魯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出17年。相傳是春秋末年史學家左丘明所作,取材範圍包括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後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的影響。《左傳》是研究先秦歷史和春秋時期歷史的重要文獻,它代表了先秦史學的最高成就,具有強烈的儒家思想傾向,同時也表現出“民本”思想。它形成了文史結合的傳統,對《戰國策》《史記》的寫作風格產生了很大影響。

《戰國策》

  《戰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是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該書文辭優美,語言生動,富於雄辯與運籌的機智,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亦佔有重要地位。

《四書》

  《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由南宋大儒朱熹彙輯刊刻,從此廣爲流傳,名聲鵲起。據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爲《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爲《四書》。《四書》不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體現出早期儒學形成的軌跡。它蘊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儒學認識論和方法的集中體現。因此,在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這其中有許多優秀的思想精髓,是華夏無數先賢實踐的思考的結晶。

《五經》

  《五經》是指《詩》《書》《禮》《易》《春秋》。《詩》即《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書》即《書經》(又稱《尚書》),爲我國上古歷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蹟的著作彙編,相傳爲孔子編寫;《禮》即《禮記》,爲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論著的選集,相傳多爲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記;《易》即《易經》(又稱《周易》)由掛、爻兩種符號和掛辭、爻辭兩種文字構成,是古代爲占卜用的;《春秋》是編年體魯史,相傳爲孔子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文字簡短,寓有褒貶之意,後世稱爲“春秋筆法”。

《六經》

  《六經》是《詩經》《尚書》《禮經》《樂經》《周易》《春秋》等六部經典的總稱。據說,因秦始皇“焚書坑儒”《樂經》被焚掉,從此失傳。其中,《禮經》漢代是指《儀禮》,宋朝以後《五經》中的《禮經》一般是指《禮記》。

《十三經》?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由漢朝的五經逐漸發展而來的,最終形成於南宋。漢代開始,把《詩》《書》《禮》《易》《春秋》稱爲“五經”;唐代把“三禮”(《周禮》《儀禮》《禮記》)、“三傳”(《公羊傳》《穀梁傳》《左傳》),連同《易》《書》《詩》稱爲“九經”;至唐文宗刻石經,將《孝經》《論語》《爾雅》列入經部,則爲“十二經”;宋代又將《孟子》提升爲經,故有“十三經”之稱。

  《十三經》作爲儒家文化的經典,地位崇高,影響深遠。最高統治者不但從中尋找治國平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對臣民思想的規範、倫理道德的確立、民風民俗的導向,無一不依從儒家經典。儒家經典施於社會的影響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孝經》

  《孝經》是一部重要的儒家經典,通過孔老夫子和其門人曾子,以談話的形式,對“孝”的理解做了透徹闡述。《孝經》共18章,從愛惜個人生命和名節,到孝敬父母,到忠於君臣,到效力國家,最終到愛戴天下所有人民爲主旨,以修身立德爲根本,告訴後人“孝”的深廣含義。所以,在唐代,它被尊爲經書,南宋以後被列爲“十三經”之首,是一部儒家倫理道德的系統化著作。《孝經》告訴人們:孝是自然規律的體現,是人類行爲的準則,是家庭幸福的引導,也是社會和諧的根本。

《弟子職》

  《弟子職》是《管子》中的一篇,是由春秋戰國的管仲所著。該書記錄了爲人弟子在事師、受業、灑掃、進退之禮等各個方面的基本學生之道,是我國古代教育史上第一個詳明而完備的“學生守則”。它以四言對仗的形式編寫成章,便於記誦,是一份真實、完整的中國教育文獻。至今,《弟子職》中所闡述的培養學生的基本行爲規範、尊師重教的教育思想,值得我們去借鑑、繼承和發揚。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編撰的雜家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爲十二紀、八覽、六論,共26卷,160篇,20餘萬字。十二紀是全書的大旨所在,是全書的重要部分,分爲《春紀》《夏紀》《秋紀》《冬紀》。此書類似於一部古代百科全書,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的思想。《呂氏春秋》對先秦諸子的思想進行了總結性的批判,把物質的運動看作是一個循環反覆的過程,認爲歷史是不斷髮展的,另外還表現了一定的音樂美學思想。

《諸子集成》

  《諸子集成》原國學整理社輯。本書輯錄先秦到南北朝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家等各學派的代表作28種.其中中學教材涉及到的有《墨子閒詁》(清孫詒讓撰)、《呂氏春秋》(呂不韋及門客作)、《新書》(西漢陸賈撰)、《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著)、《鹽鐵論》(西漢恆寬撰)、《論衡》(東漢王允撰)、《潛夫論》(東漢王符撰)、《世說新語》(南朝劉義慶撰)等。

  先秦時期,是中國思想文化史的重要開端,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極其輝煌燦爛的時期。先秦時期的思想文化,無論其內容、形式和學風,都對秦漢以後的中國思想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先秦諸子在中國和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列子》

  《列子》是戰國前期思想家列子所作,先後著書20篇,10萬多字,今天僅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8篇。其中的寓言故事百餘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在今天對人仍有很大的啓發和教育意義。

《楚辭》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爲《楚辭》。在《楚辭》初本的16卷中,屈原的作品佔絕大部分,共收他的詩作8卷20餘篇,包括《離騷》《九歌》(11篇)、《天問》《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招魂》等。其他8卷是宋玉的《九辯》、景差的《大招》、漢代賈誼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隱士》、東方朔的《七諫》、嚴忌的《哀時命》、王褒的《九懷》、劉向的《九嘆》等。《楚辭》是繼《詩經》以後,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 

《公羊傳》

  《公羊傳》亦稱《春秋公羊轉》《公羊春秋》,作者是戰國時齊人公羊高。該書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始年代與《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敘述歷史十分簡略,而着重闡釋《春秋》所謂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公羊傳》的體裁特點,是經傳合併,傳文逐句傳述《春秋》經文的大義,與《左傳》以記載史實爲主不同。《公羊傳》是今文經學的重要經籍,還是研究至秦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說苑》

  《說苑》,西漢劉向撰。原書20卷,後僅存5卷。《說苑》是一部富有文學意味的重要文獻,內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敘事意蘊諷喻,故事性較強,以對話體爲主,文字簡潔生動,清新雋永,有較高的文學欣賞價值,對魏晉乃至明清的筆記小說也有一定的影響。因書中取材廣泛,採獲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所以給人們探討歷史提供了許多便利之處。

《後漢書》

  《後漢書》,南北朝著名史學家范曄撰,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該書繼承了前代的紀傳體制,但又有所創建。范曄以《東關漢記》爲基本史料依據,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衆家,後來居上。到了唐代,《後漢書》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盛行於世。范曄對全書作了細緻的整體規劃和剪裁,書中所述史實規避得法,彼此間既有照應,又不重複繁冗,表現出高超的史學技巧。《後漢書》再現了東漢的歷史,是研究東漢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

《陌上桑》

   《陌上桑》是漢代樂府詩中一首著名的敘事詩,描寫了一個叫秦羅敷的採桑女子,巧妙地拒絕了太守調戲的故事。原詩分爲“三解”(“解”是樂歌配樂演奏的音樂段落,“一解”就是音樂的一章,而不是詩歌內容的段落劃分),作者以羅敷爲中心,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展開故事,進行描寫,使人物形象非常生動感人。《陌上桑》取得的藝術成就,不僅影響着後來的詩歌創作,甚至連其他藝術形式也學習它的藝術手法。

《兩都賦》

  《兩都賦》是賦的篇名,東漢班固作,分《西都賦》《東都賦》兩篇。《西都賦》由假想人物西都賓敘述長安形勢險要、物產富庶、宮廷華麗等情況,以暗示建都長安的優越性;《東都賦》則由另一假想人物東都主人對東漢建都洛陽後的各種政治措施進行美化和歌頌,意謂洛陽當日的盛況,已遠遠超過了西漢首都長安。《兩都賦》的宗旨就在於批評舊的京都意識,確立新的京都觀,它開創了京都賦的範例。

《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爲西漢初年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共同編著。《漢書·藝文志》中錄其內外兩部分,內21篇,外33篇,內篇論道,外篇雜說,今僅存內21篇。《淮南子》以道家思想爲主,融合儒家、法家、陰陽家,在闡述哲理時,涉及奇物異類、鬼神靈怪,其中神話“女媧補天”、“后羿射日”以及成語“葉公好龍”等就是出自此書。它不僅是一部“奇”書,而且它涉及哲學、政治、倫理、歷史、經濟、軍事等衆多內容,又是一本“雜”書,被納入“雜家”類目中。

  該書內容廣博,氣勢宏大,思想深邃,是西漢道家思想的集中體現,是我國思想史上劃時代的鉅著。直到今天,我們可以藉助該書重新去發掘總結它的內涵——“天人合一,自然而然”的主張,對我們人類改善生存條件和促進世界和諧發展產生啓示作用。

《出師表》

  《出師表》分爲《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兩篇,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兩次北伐(225年與226年)曹魏前,上呈給後主劉禪的奏章。《前出師表》作於建興五年(225年),收錄於《三國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諸葛亮北伐的決心。他在表中告誡後主要“親賢臣,遠小人”,多聽取別人的意見,爲興復漢室而努力。《後出師表》作於建興六年(226年),諸葛亮在文中表示爲了國家,決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深刻地表現了諸葛亮對國家忠心耿耿。

《三國志》

  《三國志》是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60年的歷史。《三國志》是中國古代二十四史之一,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它不僅是一部史學鉅著,更是一部文學鉅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繪製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當時在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上有貢獻的人書中均有記載,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三國演義》的很大一部分是以它爲藍本創作出來的。

《西京雜記》

  《西京雜記》是晉代葛洪撰寫的軼事小說集。“西京”指的是西漢的都城長安。原書2卷,後分爲6卷,共記載138條故事,是西漢的雜史,既有歷史也有西漢的許多遺聞軼事。其中有傳爲佳話的“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馬相如”等許多妙趣橫生的故事都源於此書。成語“鑿壁借光”也是從該書匡衡的故事中流傳出來的。

《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是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陶淵明的名篇,是《桃花源詩》的序,作於永初二年(421年),描述了一個虛幻世外桃源的景象。在這裏一切都很單純、自然,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黑暗的統治集團,鄰里之間那麼和諧。作者以這樣一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來表現對當時現實社會、政權的不滿,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作者以簡練的文筆,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玉臺新詠》

  《玉臺新詠》是東周至南朝梁代的詩歌總集。歷來認爲是南朝徐陵編著。收詩769篇,計有五言詩8卷,歌行1卷,五言四句詩 1卷,共10卷。除第 9卷中的《越人歌》相傳作於春秋戰國外,其餘都是自漢迄梁的作品。據《玉臺新詠序》說,本書編纂的宗旨是“選錄豔歌”,即主要收男女愛情的詩歌,代表篇目有《孔雀東南飛》。其中的很多作品,如《上山採蘼蕪》《陌上桑》《羽林郎》等都反映了一定的社會現實。

《千字文》

  《千字文》是一部重要的儒學啓蒙經典,是南朝周興嗣用1000個基本不重複的漢字,寫出了一篇音韻諧美、朗朗上口的四言長詩,其內容包括天地、自然、歷史、人事、修身、讀書、生活、農林、祭祀等各種社會文化活動。從中,不但能看到中國文化的完整輪廓,而且背誦《千字文》也被視爲識字教育的捷徑。《千字文》《三字經》和《百家姓》被稱爲“三百千”,是古代兒童啓蒙教材中的必讀經典。

《顏氏家訓》

  《顏氏家訓》是南北朝時期著名思想家和文學家顏之推所著,他結合自己一生的人生經歷、爲人處世和學習經驗,總結成該本家訓,爲訓導和告誡子孫之用。全書7卷,共20篇,內容廣泛,主要是以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講如何修身治家、處世爲學之道,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著作中一部重要典籍。該家訓直接開後世“家訓”之先河,被譽爲“古今家訓之祖”。它其中的文化內涵、家庭倫理和道德修養方面的價值,至今都有重要的借鑑作用。

《木蘭詩》

  《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期一首長篇敘事樂府民歌,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該作品記述了木蘭爲代父從軍,女扮男妝征戰沙場,最終凱旋歸來,辭官回家的傳奇故事。這首詩通過塑造木蘭——這一平實而英雄的人物形象,讚美了中華民族傳統女性孝敬親人,盡忠報國的崇高品質,唐代追封木蘭爲“孝烈將軍”,併爲其設祠紀念。

  在該作品中,木蘭從一個閨中少女成爲戰場英雄的巨大轉變,看似傳奇,實際更深刻地揭示了“忠孝”的本質。這“巾幗不讓鬚眉”的故事千百年來,流傳至今,深受人們喜愛。

《滕王閣序》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亦名《滕王閣詩序》,駢文篇名。唐代詩人王勃作。滕王閣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贛江邊,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嬰始建。文中鋪敘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作者“無路請纓”的感慨。對仗工整,言語華麗。

《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是北宋大科學家沈括的傳世著作。沈括在晚年用筆記文學體裁寫成《夢溪筆談》26卷,再加上《補筆談》3卷和《續筆談》,共列有條文609條,遍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地學、生物以及冶金、機械、營造、造紙技術等各個方面,內容十分廣泛、豐富,是中國科學史的重要著作。《夢溪筆談》中所記述的許多科學成就均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夢溪筆談》不僅是我國古代的學術寶庫,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稱《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赤壁賦》

  《赤壁賦》,北宋文學家蘇軾所作。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秋、冬,蘇軾先後兩度遊覽黃州(今湖北黃岡)赤壁,寫下前後兩篇赤壁賦,分別稱作“前赤壁賦”、“後赤壁賦”其中“前赤壁賦”比較有名,採用駢散結合的方式,形象優美,賦中憑弔古蹟,表達了作者對江山風物的熱愛和曠達的心胸。

《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范仲淹被貶時應嶽州滕子京之請所作。全篇368字,內容充實,情感豐富,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自然結合起來,使不同的景物產生不同的感受,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理想抱負。作者善於以簡馭繁,巧妙地轉換內容和寫法,駢散結合,辭藻華麗,自成一格。

《東京夢華錄》

  《東京夢華錄》宋代孟元老所作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本書10卷,約三萬句。描述了崇寧到宣和年間(1102—1125)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城市風貌、百姓日常生活景象等。本書包括多方面內容:京城的外城、內城及河道橋樑、皇宮內外官署衙門的分佈及位置、城內的街巷坊市、店鋪酒樓,朝廷朝會、郊祭大典,東京的民風習俗、時令節日,當時的飲食起居、歌舞百戲等,對研究北宋都市社會生活、經濟文化以及講唱文學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我國古代著名歷史學家、政治家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約300多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23年(前403年)開始,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徵淮南,跨16個朝代,共1363年。這部書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爲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書名的意思是:“鑑於往事,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爲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叫《資治通鑑》。它是中國最詳盡的編年體史書,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容齋隨筆》

  《容齋隨筆》是南宋饒州鄱陽(今屬江西)人洪邁(1123—1202)所作,《容齋隨筆》是全書的總名,分爲《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該書是關於歷史、文學、哲學、藝術等方面的筆記,以考證、議論、記事爲中心內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來的一些歷史事實、政治風雲和文壇趣話,以資料豐富、格調高雅、議論精彩、考證確切等特點,卓然超越衆多的同類著作之上,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推爲南宋筆記小說之冠。

《小學詩禮》

  《小學詩禮》,南宋著名哲學家陳淳所著。該書分爲事親、事長、男女、雜儀四個部分,教導人們應該怎樣處世做人。

《漱玉詞》

  《漱玉詞》南宋詞人李清照所作,由李清照濟南故居前的“漱玉泉”得名。《漱玉詞》共1卷,多化用前人詩文,而長於以白描手法創造動人的意境,言志抒情。

《稼軒長短句》

  《稼軒長短句》又名《稼軒詞》,是南宋詞人辛棄疾的作品集。稼軒是辛棄疾的號。在藝術上與蘇軾風格近似,所以並稱爲“蘇辛”。本書共收辛詞620餘首。其詞大氣縱橫,雄健豪放,繼承了蘇東坡豪放派的詞風,並在內容和藝術上進一步開拓了詞的境界。此外,作者還長於運用經史詩文和典故及比興手法,委婉地表達內心的情思。詞風以豪放爲主,沉鬱,明快,流麗,嫵媚,都有觸及。缺點是部分作品堆砌典故,冷僻晦澀。

《敕勒歌》

  《敕勒歌》是一首歌唱草原、歌頌自然的少數民族牧歌,最早錄於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雜歌謠辭》。這首詩歌通過描寫蒼茫遼闊的大草原和一望無際的天穹,表達人民對大自然的依賴和熱愛之情,也同樣感受到牧人們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性格。《敕勒歌》堪稱千古絕唱,一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場景,激發了多少人對美好大自然嚮往,更表達了人類與動物、自然和諧相處的心願。

《樂府詩集》

  《樂府詩集》爲宋代郭茂倩所編。“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後來,人們將樂府機關採集的詩篇稱爲“樂府”或“樂府詩”、“樂府歌辭”。這部《樂府詩集》現存100卷,主要輯錄從先秦到唐末時期的辭賦歌謠,共5000多首。它蒐集的作品很廣泛,多數是優秀的民歌和文人用樂府所作的詩歌,是繼《詩經·風》之後,一部總括我國古代樂府歌辭的最完備的詩歌總集。《樂府詩集》的重要貢獻是把歷代歌曲按曲調收集並分類,使許多作品得以彙編成書。

《千家詩》

  《千家詩》是一部啓蒙性質的詩歌選本,是將宋代謝枋得的《重定千家詩》和明代王相所選的《五言千家詩》合併而成。《千家詩》實際只有122家,以五言、七言絕句和律詩爲主,多選自唐宋時期的名家名篇。它內容廣泛,題材多樣,反映了唐宋時代的社會現實,所以在民間流傳很廣,影響深遠。《千家詩》和《唐詩三百首》並稱詩苑“雙璧”。至今,《千家詩》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讀物。

《三字經》

  《三字經》是我國普及最廣的一部兒童啓蒙讀物,共1000多字,內容包括了我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以及民間故事,廣泛而生動。它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不僅可以幫助兒童識文斷字,更可以增長見聞、培養德行。千百年來,可謂是家喻戶曉,膾炙人口,至今也是兒童最重要的啓蒙教育讀本之一。而且,《三字經》已被譯爲滿文、蒙文,甚至英文、法文也有譯本。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譯本更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兒童道德叢書”,在世界範圍內推廣。

《百家姓》

  《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部蒙學教材,是北宋初年錢塘(杭州)的一個書生所編。他將常見的姓氏收集整理,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句句押韻,易學好記,流傳至今,影響極深。它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成爲我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百家姓》中的姓氏文化是中國獨有文化的體現,展現了中國古老家族體系的龐大血脈。

《趙氏孤兒》

  《趙氏孤兒》是元代紀君祥作。全名《冤報冤趙氏孤兒》或《趙氏孤兒大報仇》,劇本取材於司馬遷所著的《史記·趙世家》。本書寫趙氏孤兒在程嬰等人的救護下,長大後S屠岸賈報仇的故事,全劇五折一楔子。這部優秀的劇作,人物形象鮮明,扣人心絃,悲壯,抨擊陰險殘暴,頌揚正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由於《趙氏孤兒》劇情曲折多變,矛盾衝突尖銳,人物性格鮮明,因此也被公認爲最經典的中國戲劇之一。該劇是元代雜居中的一流悲劇,影響很大。18、19世紀就有英、法多種譯本,登上歐洲舞臺,備受世界關注。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是元代郭居敬選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輯而成的一部蒙學讀本。此書通過記錄24位人物對父母感天動地的至孝行爲來訓蒙兒童,教導大家:“孝”是做人的根本,爲人子女應該無微不至地照顧父母,在精神上更要讓父母輕鬆安樂。所以,該書千百年來廣爲流傳,其中臥冰求鯉、孟宗哭竹、黃香溫席等至孝故事膾炙人口,經久不衰,24位孝子也成爲人們學習的好榜樣。

《水滸傳》

  《水滸傳》又名《江湖豪客傳》,元末明初著名作家施耐庵與羅貫中合著。這部鉅著取材於北宋末年農民起義,是我國第一部古典長篇白話小說。它以封建官僚制度爲背景,通過刻畫108位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描述封建社會中以宋江爲首的農民起義發生、發展和失敗過程。《水滸傳》一書中,人物語言生動豐富,故事情節扣人心絃,細節描寫真實細膩,是一部以文學形式再現農民起義的,藝術價值較高的歷史鉅著。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由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著,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代表之作。小說主要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爲首的魏、蜀、吳三個國家之間的矛盾與戰爭。它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就如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尚氣節,至今被人傳送;赤壁之戰的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起來依然如身臨其境,驚心動魄。全篇語言淺顯,明快流暢,雅俗共享。《三國演義》是古代歷史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千百年來廣泛流傳,魅力無窮。

《西遊記》

  《西遊記》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著的一部古代長篇神魔小說。小說共100回,60多萬字,主要敘述唐三藏與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經過81次磨難到西天取經的過程。其中,特別突出孫悟空的神通廣大、降伏妖魔鬼怪的經歷。全書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寫孫悟空出世、拜師、大鬧天宮;第二部分主要寫唐僧的出身及取經的緣由;第三部分主要寫唐僧和三個徒弟西天取經的過程。

  小說不僅想象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而且人物性格鮮活明朗,自始至終都表現出積極鬥爭、永不灰心、遇到困難而百折不撓的精神。小說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在中國文學史上立起了一座不朽的藝術豐碑,標誌着我國浪漫主義藝術達到一個新的高峰。從19世紀開始,它被翻譯爲日、英、法、德、俄等十多種文字流行於世。

《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五本著名傳奇短篇小說集的合稱。“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的合稱,作者爲明代馮夢;“二拍”則是中國擬話本小說集《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的合稱,作者淩濛初;“三言”每集40篇,共120篇,這些作品有的是輯錄了宋元明以來的舊本,但一般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是我國白話短篇小說在說唱藝術的基礎上,經過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進行獨立創作的開始。它的出現,標誌着古代白話短篇小說整理和創作高潮的到來。“二拍”善於組織情節,因此多數篇章有一定的吸引力,語言也較生動。《三言二拍》的故事內容大多現實性強,生活氣息濃厚,刻畫人物細緻入微,反映了當時市民的生活。

《朱子家訓》

  《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是明朝朱柏廬所著的,是以家庭道德教育爲主的啓蒙教材。《朱子家訓》僅522個字,通篇教導人們孝親尊師、勤儉持家、安分守己、鄰里和睦等基本德行培養,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達出來,既可口頭傳訓,又可作爲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銘。因此,該家訓自問世以來流傳甚廣,被歷代士大夫尊稱爲“治家之經”,也一度成爲童蒙必讀課本。

《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又名《命自我立》,是明朝袁了凡先生結合自己親身經歷和畢生學問與修養,爲了教育子孫而作的家訓。該書由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四部分組成,主旨在教導子孫認識命運,通過改過積善,改造命運的過程,特別提醒後人“謙虛”是立世之本。該書是一本幫助人們獲得幸福生活,提升社會和諧風氣的不可多得的古籍。現在,該作品已經被改編爲多個版本的電影、電視劇上映。

《女兒經》

  《女兒經》大約成書於明朝,經過不斷增刪修訂,形成了多種版本,以此《女兒經》流傳深廣。此經從習女德、修女容、謹女言和勤女工四個方面,闡述作爲女子的基本道德修養。古語云“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乃天下太平之源”,可見一個有德行的女子對一個家庭和社會有不可限量的作用。所以,此書中主張女子應勤勞節儉、舉止得體、言語有度,寬以待人等傳統美德,應當是值得女子學習和提倡。

《幼學瓊林》

  《幼學瓊林》是中國古代兒童的啓蒙讀物,原名《幼學須知》,又稱《成語考》或《故事尋源》,最初由明末的程登吉(一說是明朝進士邱睿)編著,後來被清朝的鄒聖脈作了補充,並更名爲《幼學故事瓊林》。《幼學瓊林》是駢體文,全部用對偶句寫成,容易誦讀,便於記憶。它的內容廣博、包括天文地理、名家名人、典章制度、風俗禮儀、生老病死、鳥獸花木、飲食器用、釋道鬼神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千百年來都成爲兒童學習的重要讀物。

《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是古代兒童的啓蒙書目,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書名最早見於明代戲曲《牡丹亭》,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編成現在的《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它的句子大多選自經史子集,詩詞曲賦、戲劇小說以及文人雜記,其思想觀念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儒釋道各家經典。內容十分廣泛,從天文地理到禮儀道德,但主要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增廣賢文》由於韻律抑揚頓挫,琅琅上口,是一部流傳至今的雅俗共賞的經本。

《小兒語》

  《小兒語》是明代呂得勝所撰,他認爲兒童要經過正確的教育,從而獲得知識提升道德。於是,他編寫了新的兒歌來代替當時民間流傳一些舊兒歌,即此《小兒語》。此書語言簡潔,淺顯易懂,用四言、六言、雜言(字數不等)的語言形式,宣傳一些做人的道理,闡述每個人應該具有的良好品德。此書問世以來,很受歡迎,比較普遍的流行於民間,影響很大。

《龍文鞭影》

  《龍文鞭影》原名《蒙養故事》,由明代萬曆年間蕭良有撰寫,後經安徽人楊臣諍加以增訂,改名《龍文鞭影》。該書的特點是汲取了前人的若干蒙書材料,主要以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和神話小說爲題材,輯錄了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的軼聞趣事。全書共收輯了包括孟母斷機、毛遂自薦、荊軻刺秦等2000多個典故,文字簡練扼要,闡明故事梗概,可稱之爲一本典故大全。《龍文鞭影》在傳統蒙學中起着承前啓後、由淺入深的作用,是一部集自然知識、歷史掌故於一體的駢體文,這對後來的蒙學著作起了催生作用。

《東周列國志》

  《東周列國志》原名《列國志傳》,由明代嘉靖、隆慶年間餘卲魚所著,明末馮夢龍加以改編、修正,使藝術性有顯著提高,改名爲《新列國志》,清代乾隆年間,蔡元放又作了一番修改,並做了一些批註,改名爲《東周列國志》。《東周列國志》寫的是西周末年(前789年)至秦統一六國(前221年),包括春秋戰國500多年間的歷史故事,內容豐富而複雜。《東周列國志》將分散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按照時間順序穿插編排,構成了一部結構完整的歷史演義。

《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是明代科學家宋應星(1587—1663)所作,成書於1637年。這是一部有關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總結了各個生產領域的知識,外國學者稱它爲“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全書共18卷,包括種植、紡織、染色、糧食加工、熬鹽、製糖、燒製陶瓷、冶鑄、製造車船、錘鍛、燒製灰硫、榨油、造紙、採礦、兵器、顏料、釀酒等諸多內容。宋應星無論是對操作技術還是對工具本身都儘可能用數字進行精確的描述,其中很多種工藝方法都影響了西方。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

《牡丹亭》

  《牡丹亭》原名《還魂記》,明朝劇作家湯顯祖創作於1598年,共55出,與其《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並稱爲“臨川四夢”。《牡丹亭》是我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的傑作,描寫的是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杜麗娘是我國古典文學裏繼崔鶯鶯之後的又一動人的婦女形象,通過杜麗娘與柳夢梅爭取自由愛情婚姻,抨擊了封建禮教對人們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摧殘。《牡丹亭》不僅思想內涵深刻,其藝術成就也非常卓越,用浪漫主義手法來塑造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語言華麗,意境深遠。

《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遊記》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日記體地理名著,是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名弘祖)經30多年的旅行觀察,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作詳細記錄所得,除部分散失外,遺有60餘萬字,逝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

  這部遊記爲中國古代地理學做出了巨大貢獻,特別是關於喀斯特地貌的詳細記述和探索,居於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此外,遊記中還常常涉及當時各民族生活、風土人情、聚落分佈及土司之間的戰爭,不僅具有一定歷史學和民族學價值,在文學上也有顯著價值。該書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具有恆久的審美價值,被譽爲“古今遊記第一”。

《封神演義》

  《封神演義》俗稱《封神榜》,是一部中國古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原是平民娛樂文學,之後,由明朝的陳仲琳(亦作許仲琳)(一說明代道士陸西星)寫成書籍,其內容以商滅周興爲歷史背景,以古代魔幻神話故事爲特點,再參考古籍和民間傳說創作而成。其中哪吒鬧海、姜子牙下山、三搶封神榜等情節奇異生動,流傳甚廣。該書不僅以內容篇幅巨大、情節神奇而聞名於世,更通過紂王無道失天下,武王得道得天下的歷史,說明只有順應人道,得民心者才能一統天下的真理。

《唐詩三百首》

  《唐詩三百首》是由清代蘅塘退士選編的一部唐詩選本。由於唐詩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高峰,在不到300年的時間裏,流傳下來的詩歌就超過50000首。在浩繁的卷帙中,難以全部誦讀,故從唐代開始,有關選本就層出不窮。於是,蘅塘退士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選擇優秀詩歌,模仿《詩經》的規模,選編了該《唐詩三百首》。該選本集中展示出我國古典詩詞鼎盛時期的不朽成果,200多年來,以此本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四字鑑略》

  《四字鑑略》是由清朝初期王仕雲所著,是私塾中必備的啓蒙讀物之一。該書涉及的內容上至盤古,下至明朝滅亡後。全書爲四言韻語,韻文簡潔,易讀易記。該書側重於記述政治、軍事方面的大事,與國家的興亡、朝代更替無關的略而不寫,因此偶然有歷史大事應該記載而被疏漏不記載的地方。

《古文觀止》

  《古文觀止》是清人吳楚材、吳調侯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選定的,是自清代以來最爲流行的古代散文選本之一。全書一共有12卷,共222篇,所選之文上起先秦,下迄明末,大體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發展的大致輪廓和主要面貌。是一部簡明扼要、流傳很廣的古代散文選集,“觀止”取歎爲觀止之意。

《太平廣記》

  《太平廣記》是宋代李昉、扈蒙、李穆等奉宋太宗之命編纂,因成書於太平天國三年(978年),所以定名爲《太平廣記》。全書500卷,目錄10卷,取材於漢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說及釋藏、道經等和以小說家爲主的雜著,屬於類書。此書基本上是一部按類編纂的古代小說總集。全書按題材分爲92類,神怪故事所佔比重最大。許多已失傳的書,僅在本書內存有佚文,有些六朝志怪﹑唐代傳奇作品,因此書而得以流傳。書中最值得重視的是雜傳記 9卷,《李娃傳》《柳氏傳》《無雙傳》《霍小玉傳》《鶯鶯傳》等傳奇名篇,多數僅見於本書。《太平廣記》對後世文學的影響很大。宋代以後,話本、雜劇、諸宮調等多從《太平廣記》一書中選取題材,轉引故事。

《太平御覽》

  《太平御覽》原名《太平總類》,中國古代類書。因宋太宗按日閱覽,改爲此名。該書是宋太宗命李昉等14人編輯的,成書於983年。全書1000卷,分55部,每部分若干子目,共4558類。以引證廣博見稱。是保存古代佚書最爲豐富的類書之一。此書體例是每條引證都先寫書名再寫原文,按時間順序排列。此書是北宋前期官修“四大書”之一。本書的價值在於可以引出久已失傳的唐代史料,如《玄宗實錄》《兩京新記》等,該書屬舊國史、實錄之類,彌足珍貴。再者,此書類目全,資料多,包括唐代服飾、飲食、器物等,對研究唐代歷史有很高的價值。

《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秀才李毓秀所作,以《論語·學而篇》的“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爲”中心,具體闡述爲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和學習上應該恪守的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它是教導子弟盡守本分、克己守禮、約束邪念、保持誠實,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並傳承忠厚家風的最佳啓蒙教材。當今,也被廣泛推廣於各個領域,被稱爲“做人的憲法”。《紅樓夢》

  《紅樓夢》又名《石頭記》,清代作家曹雪芹著,是一部古代長篇章回體小說,也是世界文學經典鉅著之一。該作品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爲背景,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爲主線,着重描寫了封建貴族家庭由盛到衰的過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階級鬥爭。該書語言優美自然、精闢簡練,人物個性鮮明、栩栩如生,故事情節錯綜複雜但緊密相聯,全書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所以,《紅樓夢》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藝術創作上,都代表了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最高成就,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

  《紅樓夢》與《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並稱爲我國古代“四大名著”。

《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是清代文言短篇小說集,清代小說家蒲松齡的代表作。全書共有小說491篇,其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故事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階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願望,表達了作家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認知。故事情節曲折離奇,人物形象生動鮮活,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之巔峯,是一部具有獨特思想風貌和藝術風貌的作品。

《老殘遊記》

  《老殘遊記》,清代劉鶚所作,流傳甚廣,全書共20回。小說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殘的遊歷爲主線,對社會矛盾開掘很深,尤其是他在書中敢於直斥清官誤國,清官害民。老殘是作品中體現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是一個非分明、而且俠膽義腸、盡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的人。隨着老殘的足跡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東一帶社會生活的面貌。《老殘遊記》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閒情偶寄》

  《閒情偶寄》是清代李漁所作的戲曲理論專著,包括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等8部,內容較爲混雜,戲曲理論、養生之道、園林建築盡收其內。但涉及戲曲理論的只有《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故後人裁篇別出,編輯爲《李笠翁曲話》。李漁的戲曲理論以舞臺演出實踐爲基礎,因而能夠揭示戲曲創作的一般規律。

  他全面廣泛地論述了戲曲創作中的諸多問題,對結構、語言、題材等論述尤爲精闢。他汲取了《曲律》(明朝戲曲理論專著,王驥德撰)中的理論成果,將戲曲創作實踐和自身創作經驗相結合,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戲曲理論體系,深度和廣度都達到了中國古典戲曲理論的高峰,爲戲曲理論批評史乃至中國文學批評史樹立了里程碑。

《閱微草堂筆記》

  《閱微草堂筆記》,清代紀昀所著的短篇志怪小說,共24卷。主要蒐集了當時代前後的各種靈異、因果報應、懲惡揚善等傳說故事,或親身所聽聞的奇情軼事,範圍遍及全中國。文章通過記述這些小說來折射出當時官場腐敗、墮落,進而反對宋儒的空談理論哲學,並且諷刺道學家的虛僞卑鄙,還旁敲側擊地揭露社會人心貪婪枉法及迷信。作者對下層百姓悲慘境遇的生活表達了深刻的同情與憐憫。在每則故事結尾作者都會點評幾句,以平和的語氣來評斷其故事來龍去脈或其有否通情達理之處,這些評語耐人尋味。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24部正史的總稱,即《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後漢書》(南朝宋·范曄)、《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藥)、《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隨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延玉等)。除《史記》是個人寫的通史以外,其他都是斷代史,而且大多爲官家所編纂。

  《二十四史》總共3249卷,約有4000萬字。它記敘的時間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後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17年(1644年)止,前後歷時4000多年,用統一的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蹟。

《古今圖書集成》

  《古今圖書集成》原名《古今圖書彙編》,康熙改爲今名,是清朝陳夢蕾(1650—1741)編輯的大型類書。全書共一萬卷,目錄40卷,分曆象、方輿、明論、博物、理學、經濟等6個彙編、每編再分若干典,共32典,每典又分若干部,共6117部,一億七千多萬字,引用書目達6000多種。每部資料按分類原則編排,共分十類:匯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選句、紀事、雜錄、外編。取材繁富,脈絡清晰,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類書,被中外學者譽爲康熙百科全書。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清朝紀昀、陸錫熊等4000餘人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編寫,經十年編成。該書是古代最大的官修書之一,也是古代最大的叢書之一,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圖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約九億九千七百萬字。每部再分類、細目。內容極爲廣泛,對整理、保存古代文獻有一定的作用。故稱“全書”。《四庫全書》可以說是古代文化的一次總結,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在目錄學方面,《四庫全書》總目的學術價值是古代任何官私書目不能比擬的,其編纂方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部備要》

  《四部備要》,叢書名,中華書局1920—1936年陸續編輯排印。這部叢書收書336種,依經、史、子、集四部分類,11305卷。選書以研究古籍常備、常見和帶注的爲主,有的採用清代學者整理過的本子。本叢書着重於實用——選印較有代表性的校本、注本,可以說是學習和研究古代文獻的常備書籍。該書較《四部叢刊》實用,兩書可互爲補充。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張玉書、陳廷敬等30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聖旨編撰的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字辭書,因此叫《康熙字典》,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字典採用部首分類法,按筆畫排列單字,字典全書分爲12集,以12地支標識,每集又分爲上、中、下三卷,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共收錄漢字47035個,爲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康熙字典》優點有三:收字量大,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是我國字數最多的一部字典;以214個部首分類,並注有反切注音、出處及參考等;除了僻字僻義外,幾乎在每字每義下都舉了例子,這些例子又幾乎全是引自“始見”的古書。

《辭源》

  《辭源》是一部語文性辭典,是中國最大的一部古漢語辭典,也是我國第一部有現代意義的綜合辭典,是一部綜合性、實用性極強的百科式大型工具書。陸爾奎、傅運森、蔡文森等主編,1915年出版正編,1931年出續編,1939年出合訂本。此書突破我國舊辭書的傳統,吸收現代辭書的優點,以語詞爲主,兼收百科;以常見爲主,強調實用;結合書證,重在溯源。共收單字11204個,複詞87790個,合計詞目98994條。1979年出版的《辭源》(修訂本)是一部閱讀古籍用的工具書和古典文史研究者的參考書。

《中華大字典》

  《中華大字典》,由陸費逵、歐陽溥存等主編,1914年成書,1915年由中華書局初版。全書收48000多字,按部首分240部排列。此書繼承《康熙字典》的字彙,又採錄近代的方言和翻譯中的新字,體例比《康熙字典》先進。本書特點解釋簡明,並有近代自然科學知識。該書糾正了《康熙字典》中的2000多處錯誤,且全書附有各種插圖,在注音、釋義、印證方面則更簡明、合理、有條理性。

《經傳釋詞》

  《經傳釋詞》是一本解釋經傳古籍中虛詞的專著。清代王引之編著。該書以經傳爲主,兼及子史,收周秦兩漢典籍中文言虛詞160個詳加解釋,雖以單音虛詞爲主,但有同義虛詞連用的,也偶然隨文論及。

《文言虛字》

  《文言虛字》是文言虛詞研究著作,呂叔湘著。書中選取最常見的29個文言虛詞,廣舉例句,詳加分析,並附有練習。1944年開明書店出版。

《辭海》

  《辭海》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辭典,現代大型綜合性百科詞典,舒新城等人主編,1936年中華書局出版。收單字13955個,語詞21724條,百科詞目5012條。按部首排列,以字帶詞,而詞又以字數、筆畫爲序,在引證、釋義、體例、收詞等方面都較嚴密。1957年,毛澤東倡議重新修汀《辭海》,先後有900多人蔘加工作,1979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三卷本,1980年出版縮印本。以後,《辭海》不斷增補修訂,1983年出版了《辭海增補本》,1989年出版了修訂後的《辭海》。1999年版《辭海》收單字19485個,收詞目122835條。全書篇幅比1989年版增加了約400萬字。新增詞目大部分是近十年來新出現的詞語,如“因特網”、“多媒體”、“轉基因動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

《詞源》

  《詞源》是一部有影響的詞論專著,著者是南宋詞人張炎。此書分爲制曲、句法、字面、虛、清空、意趣、用事、詠物、節序、賦情、令曲、雜論等13部分。上卷是音樂論,其論詞律尤爲詳贍;下卷爲創作論,所論多爲詞的形式。主張好詞要意趣高遠、雅正合律、意境清空,並以所作爲論詞的最高標準。但是把辛棄疾、劉過的豪放詞看作“非雅詞”,則反映了著者偏重形式的藝術觀點。書中所論詞的作法,包含着他個人的創作實踐經驗,某些論述至今仍有借鑑作用,是一部很有影響的詞論專著。

《野草》

  《野草》寫於“五四”後期,是魯迅唯一的一部散文詩集,由《我的失戀》《秋夜》《影的告別》《復仇》《希望》《過客》《死後》《這樣的戰士等》等23篇散文詩(其中包括一首打油詩和一出詩劇)組成。《野草》貫穿着嚴肅的自剖和不懈的思想探索。《野草》的內容比較複雜,很多篇章都體現了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也表達了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作品語言俏奇瑰麗,意象玄妙奇美,藝術特色鮮明,想象豐富,構思奇特。《野草》開闢了現代散文詩創作的先河,奠定了中國現代散文詩創作的基礎和里程碑。

《阿Q正傳》

  《阿Q正傳》是魯迅的代表作,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發表,是中國現代文學上最傑出的小說之一。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後的中國農村爲背景,集中塑造了阿Q這一不朽的藝術形象。作者對阿Q的不幸遭遇寄予深切同情,而對阿Q這一形象所體現的“國人的魂靈”給予了嚴肅的批判,表達了作者喚醒農民覺悟、促使他們革命的熱烈願望。它的發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諷刺了當時那些心靈醜陋的舊中國人。

《女神》

  《女神》是郭沫若寫的第一部新詩集,寫於1921年,連同序詩共57篇,被列爲“創造社叢書”之一。該詩集高舉“五四”科學、民主的大旗,對封建舊制進行猛烈的抨擊,表現出勞動人民對美好社會的熱烈追求和渴望。詩集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以嶄新的內容與形式,成爲中國現代新詩的奠基之作,《女神》想象豐富奇特,抒情豪放熱烈,堪稱詩界一絕。

《子夜》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1933年出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寫革命現實主義的長篇小說,原名《夕陽》。小說以民族工業資本家吳工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矛盾與鬥爭爲主線,反映了當時革命初期中國的社會面貌。作品“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1930年動盪的中國得以全面地表現”。小說着重環境描寫,突出人物衆多,性格鮮明,語言樸素、細膩、生動,結構嚴謹,提高了中國文學思想的藝術水平。《子夜》還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在國外出版發行,產生了極大的國際反響。

《吶喊》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集,1923年出版,共收錄魯迅在1918-1922年間寫的14篇小說。它的出版對“五四”新文學的開創和啓發,以及對於幾代中國文學作家得培養,都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這部小說主要反映了五四前後中國社會被壓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作者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判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作者急切地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振雄威。

《背影》

  《背影》是朱自清著的紀實散文,寫於1925年10月。作品主要描述了在家庭遭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行兒子的經過。通過樸素真切的語言,表現了父親的一片愛子之心和兒子對父親的思念之情。全文以父親的背影爲主題,用極簡練的速寫筆法,抓住傳神的細節,勾勒出一幅淡淡的背影輪廓畫,創造出一種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給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該作品風格清雋、縝密精緻,藝術成就很高,被譽爲“最好的散文範本”,在中國現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魯迅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1927年7月初版,原名《舊事重提》。該作品共10篇:《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父親的病》《瑣記》《範愛農》《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藤野先生》。作者記述了從童年到青年時期生活和讀書的經歷,生動描繪了老中國的生活畫面。作者在回首往事和追懷父親、保姆、師友之時,無不深具鮮明的愛憎,閃耀着批判現實的鋒芒。作品敘述平靜樸素中滲着透真摯細膩的情感,文筆簡潔洗練但韻味深長,雖是個人回憶,但有豐富深刻的社會內容。在衆多的現代散文中,《朝花夕拾》具有創造性的藝術,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倪煥之》

  《倪煥之》是葉聖陶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寫於1928年11月。主人倪煥之是個殷切追求新鮮事物的青年,把救國的一切希望寄託在教育方面,並真誠期待自己能改變現實,隨着自己一次次的碰壁,竟至悲觀失望,縱酒痛哭,懷着“甚麼時候會見到光明”的疑問和希望而死去。作品真實地描述了戰爭時期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生活歷程和精神面貌,反映了“五四”、“五卅”這些規模壯闊的革命運動曾經給予當時知識青年的巨大影響。

《春蠶》

  《春蠶》是茅盾寫的短篇小說。主要描寫蠶農老通寶一家緊張、艱辛的勞作,贏得了春蠶的空前豐收,卻反而負債、賣地,落得個“白賠上十五擔葉的桑地和三十塊錢的債”的結局。作品從一個老農民的視角展示了中國近代農村的衰敗史,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初期農村經濟凋敝、農民豐收成災的殘酷社會現實。1933年被拍成電影,在中國影壇上影響深遠。

《蝕》

  《蝕》是茅盾寫的長篇小說,由《幻滅》《動搖》《追求》三個獨立的中篇組成。其中,1927年9月發表《幻滅》,至1928年6月,先後完成《動搖》和《追求》。小說描繪了大革命前後某些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思想動態和生活經歷。《幻滅》主要寫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漢,以主人公章靜爲代表,反映了革命浪潮衝擊下某些知識青年共同的特點和命運;《動搖》寫的是大革命時期武漢附近的一個小縣城的故事,把國民黨縣黨部負責人方羅蘭與革命者李克作鮮明對比,表現了革命者敏銳果斷、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追求》主要意圖在於暴露革命高潮期間一些知識分子的病態和迷惘,雖然他們都各有追求,但理想與現實的不相符,最終全部失敗。

《雷雨》

  《雷雨》是曹禺的代表作,也是其處女作,寫於1933年,是現代話劇史上的優秀作品之一,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劇中周、魯兩個家庭8個人物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及每個人物具體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性格的衝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劇本的情節扣人心絃,語言簡練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潛臺詞極爲豐富,使該劇的創作標誌着中國話劇藝術正走向成熟,並把中國話劇推上了歷史的巔峯時期。

《邊城》

  《邊城》是沈從文的小說代表作,1934年首次出版,小說以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爲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純淨。《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藝術魅力獨特,鄉土風情生動,從而吸引了衆多海內外的讀者,也奠定了《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特殊地位。《邊城》被譯成40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地區選入大學課本。

《日出》

  《日出》是曹禺作於1935年的話劇劇本。劇本以陳白露和方達生爲中心,以陳的客廳和三等妓院寶和下處爲活動場所,對半封建半殖民地都市社會作了繪聲繪色的描寫,對劇中李石清、張喬治、潘月亭等活動人物的描寫,構成了一幅腐敗污濁的社會畫圖,具有紀實性特點,力求寫出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日出》在在暴露黑暗現實的同時,還展示了某種光明的前景。《日出》的時代性鮮明,歷史內容深廣,在曹禺劇作中居於領銜地位。

《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是老舍的典型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享有國際聲譽的現實主義代表作之一,1936年發表。該作品以20世紀20年代軍閥統治下的北京爲背景,通過對一個普通人力車伕的悲慘命運的描寫,反映了城市貧民尋求生活出路的社會問題,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小說集中描寫了嚴酷的生活環境對祥子的物質剝奪,而且還刻畫了祥子在生活理想被毀壞後的精神墮落的悲劇。小說結構簡單,情節跌宕,線索清晰,語言精練,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駱駝祥子》被譯成十幾國文字,產生了較大影響。

《北京人》

  《北京人》是曹禺的代表作之一,寫於1941年,是以“反封建”爲主題得又一力作。作品通過曾皓祖孫幾代人生存的這個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衰敗,逼真地再現了“他們在爭搶着壽木”的歷史生活圖景,同時還透露出明朗樂觀的情調。作者在批判現實中的“北京人”的同時,還讚揚了原始猿人的淳樸自然,表現了對理想人生的追求。《北京人》的創作成功,使曹禺的前期話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李有才板話》

  《李有才板話》是趙樹理的現代中篇小說,1943年發表。小說圍繞着抗戰時期改造村政權和減租減息兩個中心事件,真實地展開了抗日戰爭這一時期農民和地主之間尖銳而複雜的鬥爭。閻家山是一個敵後根據地,惡霸地主閻恆元依然在閻家山作威作福,李有才等人想衝破封建牢籠、求得翻身解放,與地主惡霸展開了曲折複雜的鬥爭,最終戰勝閻恆元。小說熱情歌頌了以李有才爲代表的農民的鬥爭精神和革命智慧。作品思想深刻,情節生動曲折,人物性格鮮明,語言羣衆化,富有創造性,對讀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小二黑結婚》

  《小二黑結婚》是趙樹理的現代短篇小說,1943年出版。小說描寫的是根據地一對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衝破封建傳統的重重束縛,最終結爲美滿夫妻的故事。熱情地歌頌了民主政權的巨大力量,反映瞭解放區農村的重大變化,積極地扶持了新一代農民的成長。

《暴風驟雨》

  《暴風驟雨》是周立波的長篇小說,1948年完成。主要描寫了以蕭羣爲隊長的土改工作隊開進松花江畔元茂屯,發動農民開展對地主韓老六鬥爭的故事。小說以波瀾壯闊的鬥爭畫面,展現瞭解放區農民在黨的領導下奮起推翻封建主義,正朝着解放的大道迅速奔跑的革命精神。小說榮獲1951年度斯大林文學獎。

《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是現代長篇小說的經典名作,老舍的代表作之一,寫於1944年至1947年,由《惶惑》《偷生》《饑荒》三部分組成。小說以抗戰時期北平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爲主線,輔以小羊圈衚衕各色人物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真實地記述了北平淪陷後的畸形世態,形象地描繪了日寇鐵蹄下廣大平民的悲慘遭遇、心靈震撼與反抗鬥爭,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們面對強敵憤而反抗的英勇無畏,謳歌、弘揚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貞高尚的民族氣節。全書篇幅宏偉,結構勻稱,人物描寫逼真、傳神,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是一部感人的現實主義傑作。

《圍城》

  《圍城》是錢鍾書的長篇小說,1947年出版發行。小說描寫了抗戰時期從上海到西方一羣受到洋化教育的知識分子在情感與名利場上互相傾軋的灰色生活,主要以留學生方鴻漸等一些知識分子在教育、愛情、事業和家庭上的歷程爲線索,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腐敗和西方教育與中國文化的衝突,諷刺和抨擊了當時種種社會弊端和人生病態,並着力探討人生的基本根性、人際間的基本關係和人生的基本意義。《圍城》塑造的人物性格現實、典型,心理描寫逼真、傳神,語言幽默、犀利,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龍鬚溝》

  《龍鬚溝》是老舍創作的話劇,寫於1951年。龍鬚溝是解放前北京城裏一條有名的臭水溝,該劇主要描寫了溝沿上一個小雜院4戶人家在社會變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現了新舊時代兩重天的巨大變化,特別是通過對程瘋子、王大媽、娘子、丁四嫂等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的描述,反映了那些從舊社會走過來的人們對新社會的無限熱愛和喜悅之情。劇中人物個性鮮明,語言質樸、生動,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色彩。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是丁玲的長篇小說,1952年首次出版,並獲斯大林文學獎。小說描寫的是1946年華北農村的土地改革鬥爭,以桑乾河邊一個叫暖水屯的村子爲背景,真實生動地反映了土改中農村階級鬥爭的複雜性、尖銳性,表現了各個階級不同的精神狀態,展現了農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已經踏上了幸福之路的光明前景。小說在思想藝術上有着獨特的貢獻,成爲中國第一部描繪土改鬥爭的長篇畫卷。

《莎菲女士日記》

  《莎菲女士日記》是丁玲的短篇小說,1928年發表於《小說月報》。小說中的主人公莎菲是一個在五四運動浪潮中衝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與兩個男人攪在一起的“新女性”,作品以莎菲與凌吉士的愛情爲主線,以她與葦弟的關係爲副線,反映了當時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追求個性解放中的苦悶與彷徨。作品採用了日記的形式,有強烈的抒情性,是作者早期的代表作。

《紅旗譜》

  《紅旗譜》是一部當代長篇小說,由梁斌著,1957年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主要是以大革命失敗前後十年革命鬥爭爲背景,通過兩家農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兩代人的鬥爭歷史,表現了中國農民由自發反抗到有組織鬥爭的轉折過程。整部作品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人物新鮮活潑,語言樸素生動,是一部反映農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革命運動的壯麗史詩。

《保衛延安》

  《保衛延安》是杜鵬程1954年寫的長篇小說。它是中國第一部正面描寫解放戰爭中的延安保衛戰的歷史場景,被譽爲“英雄史詩”。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懷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形象,以周大勇爲代表的一大批作戰指揮員的英雄形象,歌頌了人民戰士英勇的獻身精神和高度的階級自覺性,構成了一幅壯麗的人民革命戰爭的歷史畫卷,澎湃的激情、濃郁的詩意和深刻的哲理的高度結合,有着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荷花澱》

  《荷花澱》是孫犁的一部現代短篇小說,1944年發表。小說描寫了抗戰時期河北省白洋淀地區廣大勞動婦女溫柔、熱情、勇敢的戰鬥風貌和熱愛祖國的壯烈情懷。小說語言質樸、簡明、內涵豐富,有着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反映出勞動人民的樂觀主義革命精神。

《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楊沫著的一部長篇小說,1958年出版。主要是以“九·一八”事變至“一二·九”運動時期青年知識分子運動爲背景,塑造了林道靜從個人反抗到走上革命道路愛國學生的艱苦歷程以及一些形形**的知識青年的精神風貌,反映了在階級鬥爭、民族矛盾日益激烈的動盪年代,知識分子的覺醒和分化,表現了中國新一代青年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日益成長的過程。《青春之歌》是一曲歌頌黨、歌頌革命的讚歌。

《苦菜花》

  《苦菜花》是一部當代長篇小說,馮得英著,1958年出版。小說以抗日戰爭時期膠東半島昆嵛山區的王官莊爲背景,以仁義嫂及其一家的際遇爲中心線索,描寫了王官莊錯綜複雜的階級關係和殘酷的鬥爭事件,反映了抗日根據地軍民親如一家,在反掃蕩中不怕犧牲、英勇鬥爭的精神風貌。作品在複雜激烈的鬥爭中表現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變化和發展,注重故事情節的豐富和緊張,使作品扣人心絃、引人入勝。

《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是曲波寫的長篇小說,1957年出版。這是一部反映中國農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革命運動的壯麗史詩。小說寫的是解放戰爭初期在東北林海雪原,國民黨軍隊主力軍重兵壓向東北,形成了敵我雙方嚴峻對峙的局面,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謀長少劍波率領小部分人,插入深山密林之中與敵人進行交鋒。故事情節驚險緊張,引人入勝,語言生動,譜寫了一曲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的樂章。

《茶館》

  《茶館》是老舍1956年完成的話劇,該劇是老舍一系列戲劇創作中的極品,也是中國當代戲劇創作的經典作品。本劇以茶館作爲時代的窗口,由70多個角色演出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層面,反映從清末到抗戰勝利近半個世紀,北京的社會風貌及各階層人物的不同命運。劇作筆力雄健,氣魄宏大,冷嘲熱諷之中包含着作者對舊社會的黑暗和冷酷的強烈批判,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中國社會的走向。該劇在國內外多次演出,得到國內外人士的高度讚揚。

《白毛女》

  《白毛女》爲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集體創作的歌劇作品,由賀敬之、丁毅執筆,1945年創作完成。它取材於20世紀40年代富有傳奇色彩的民間傳說“白毛仙姑”的故事,通過對楊白勞、喜兒父女兩代悲慘遭遇的描寫,揭示了地主與農民之間尖銳的矛盾衝突,表現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該作品在中國新歌劇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後來,被改編成電影故事片、京劇、舞劇等形式。電影《白毛女》是新中國電影探尋民族風格的重要作品,於1951年獲第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特別榮譽獎。

《七里香》

  《七里香》是20世紀臺灣著名的女作家席慕容的第一首詩,詩人以七里香(因爲七里香具有茂密、香氣濃厚的特點,所以經常在文學藝術作品中被提及,用來表達某種特定的意境)爲背景,追憶20年前的青春往事。1981年,席慕容的第一本詩集《七里香》在臺灣出版,非常暢銷,在一年之內曾再版7次。

《棋王》

  《棋王》是著名作家阿城寫的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他的處女作,發表於1984年。王一生時小說的主人公,是文革時代被“上山下鄉”潮流捲入農村的一名知識青年。在當時那個動盪的年代,在那個充滿火藥味的環境中,王一生無視當時的各種“鬥爭”,而是每天神遊在棋盤上。雖然他沉迷於下棋,但因爲他出身貧寒,所以深知溫飽來之不易,認爲“喫”纔是最重要的。小說從飲食與下棋兩個反面對王一生展開了描寫,揭示了這個人物的獨特精神、氣質與性格。另外,有關王一生獨自一個人與九個棋手下盲棋並戰勝他們的描寫,又使得人物充滿了神祕的色彩。

《穆斯林的葬禮》

  《穆斯林的葬禮》是著名作家霍達的優秀長篇小說,創作完成於1987年秋,發表於《長篇小說》季刊,總第17、18期,《中國作家》1987年第6期轉載,1988年出版單行本。小說描寫的是一個穆斯林家族60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的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宏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的心路歷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着力塑造了梁亦清、韓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文學畫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形象,血肉豐滿,栩栩如生。作品視角獨特、情感真摯、容量豐厚、內涵深刻、文筆冷峻、含蓄蘊藉、如泣如訴,以細膩的筆觸撥動讀者的心靈,曲終掩卷,迴腸蕩氣,餘韻繞樑。該小說出版後,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許多作家、評論家、穆斯林學者和廣大讀者給以充分肯定與高度評價,認爲這是我國第一部成功地表現回族人民悠久歷史和現實生活的長篇小說,具有民族史詩的品格和不可替代的文學地位與審美價值。1991年,《穆斯林的葬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雪城》

  《雪城》是著名作家梁曉聲最好的長篇小說,1988年出版。小說描寫的是一代返城知青雖然失落而沒有幻滅的歷程,既寫出了“傷痕”,又表現出了知青們在爲生計奔波的逆境中的人情美與人性美。作者深沉凝重地開掘了一代青年走出歷史性的災難之後,心靈中保留着的美好因素,並賦予人物以強烈的英雄氣概和人格力量。這些青年相濡以沫、團結互助、百折不撓、頑強進取,爲了維護自己純潔的信念和純真的愛情不惜付出巨大的犧牲,他們所特有的鬥爭方式,他們嘲弄邪惡的目光……這一切中,都蘊藏着熱烈與真誠,令人崇敬。

《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傾注了畢生精力的長篇小說,1988年出版。小說以黃土高原雙水村孫、田、金三家的命運爲中心,反映了從“文革”後期到改革初期廣闊的社會面貌。主要講述了主人公孫少平與孫少安兄弟倆,在平凡的世界裏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索着人生,反映了普通勞動人民面對困境艱苦奮鬥的精神。小說生動記錄了農村的巨大變化,展示了人的自尊、自信與自強,被譽爲“第一部全景式描寫中國當代城鄉、生活的長篇小說”。

《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是著名作家史鐵生的長篇哲思抒情散文,也是他的散文代表,也是中國當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該文寫於1989年5月,1990年1月改定。散文以作者的親身經歷爲基礎,敘述了多年來他在地壇公園沉思、流連時所觀察到的人生百態以及對命運的感悟。當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齡”突然癱瘓之後,他就坐着輪椅,每天都來到這座古代帝王荒廢的祭壇——地壇來,在時空的交叉處思索着歷代哲學家都在苦思一生的問題——死與生。該文情感深厚雋永,蘊含着博大而含蓄的哲理,感人至深。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1992年出版,其所收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散點論述,探尋文化;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憑藉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作者以其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爲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開創了“文化散文”這一新的創作樣式,構成了中國當代文學一道特有的風景。

《秦腔》

  《秦腔》是著名作家賈平凹的長篇小說,1997年出版。小說以作者生長的故鄉棣花街爲原型,通過一個叫清風街的地方近20年來的演變以及街上芸芸衆生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生動地表現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轉型給農村帶來的震盪和變化,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中鄉村的價值觀念、人際關係和傳統格局巨大而深刻的改變,所以被稱爲“一卷中國當代鄉村的史詩”。小說是以“瘋子”引生的視角來敘述的。清風街上有兩個大戶人家:白家和夏家,白家早已衰敗,因此夏家家族的變遷演便成了清風街、陝西乃至中國農村的象徵。書中寫到了中國農村生活20年來變化中的種種問題,比如爲甚麼有大量農民離開農村,農民怎樣一步步地從土地上消失等等,同時也加入了作者對當今社會轉型期農村各種新情況的思考與關注。在小說發生的那個地方,逢年過節,吼唱秦腔是秦人表達快樂、傾吐悲酸的最佳方式。作者借用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的秦腔,賦予它成爲小說中一種民間文化載體的意義,同時利用這一傳統文化的表徵,講述了農村宿命般走向衰敗蕭瑟的必然,講述作者對故鄉這塊碑的摯誠。2008年,《秦腔》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文學人物

孟姜女

  孟姜女是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人物。秦始皇時,她的丈夫被迫修築長城,死於邊疆。她爲送寒衣萬里尋夫,得知丈夫已死,便在長城腳下痛哭。她哭倒長城後,投海而死,是一個忠於愛情、反抗暴政的婦女形象。孟姜女的故事與《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並稱爲中國古代四大愛情故事。

花木蘭

  花木蘭是樂府民歌《木蘭詩》中的人物形象。花木蘭勤勞善良,當外敵入侵時,她爲了替父從軍,女扮男妝而征戰沙場,凱旋歸來後卻不願做官受賞,而是選擇回到家鄉。通過對花木蘭這一英雄形象,讚頌了中華民族傳統女性孝敬老人,報國盡忠的高尚情操。人物看似傳奇,實際上卻深刻地表現了“忠孝”的意義,是“巾幗不讓鬚眉”的最好例證。花木蘭的故事可以說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壯的詩。她的精神激勵着中華兒女在保衛祖國的戰鬥中做出了壯舉。花木蘭的形象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她的事蹟被多種樣式的文學作品所表現,尤其是多次重拍電影、電視劇,甚至影響到了全世界。

佘太君

  佘太君,“楊家將”故事裏的人物,楊令公楊繼業(原型爲北宋大將楊業)的妻子,精通韜略,深明大義。全家熱愛國家、忠於國家,她的八個兒子和一個孫子先後爲國犧牲。西夏入侵時,她百歲掛帥,率領楊家十二寡婦徵西,體現出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國古典巾幗英雄的偉大形象。

穆桂英

  穆桂英是戲曲及小說《楊家將》中人物,是“楊門女將”的傑出人物,機制勇敢、文武雙全,自招楊宗保爲婿與,楊家將一起征戰沙場、保衛國家,她戰術高超,曾大破天門陣,戰功卓著被封爲“渾天侯”,50歲後又掛帥出征,是我國古代巾幗英雄的典型人物。

秦香蓮

  秦香蓮是古代戲劇中的人物。故事發生在北宋年間,秦香蓮的丈夫陳世美考中狀元,被招爲了駙馬。由於家鄉災荒,秦香蓮帶着兒女進京尋夫,但陳世美卻反目成仇,派韓琦追S秦香蓮。但最終韓琦放走了香蓮母子,秦香蓮來到包拯面前狀告陳世美“S妻滅子”,陳世美受到了嚴厲的懲罰。秦香蓮這一形象體現了舊社會婦女的不幸和反抗精神。

曹操

  曹操,《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與歷史上的真人不同,是個殘暴、陰險、虛僞、狡詐而又有雄才大略的奸臣,是集中了反動統治階級種種醜惡本性的野心家 、陰謀家的典型。“白臉曹操”也成爲奸臣的代名詞。

諸葛亮

  諸葛亮,《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在同曹操、周瑜、司馬懿、孟獲的鬥爭中,在各種戰役和複雜的局面中,諸葛亮都表現出了種種優秀的品質和過人的智慧。他是古典文學中最輝煌的典型形象之一。

關羽

   關羽,《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桃園三結義排行老二,是勇武和義氣的化身。他因S死權貴而逃難江湖,桃園三結義後對劉備忠誠不渝,在歷次戰爭中都表現出了英勇的精神。但他也有缺點,就是剛愎傲慢,最後因敗走麥城而死。在《三國演義》中,有“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溫酒斬華雄”等一直廣爲流傳。

張飛

   張飛,《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桃園三結義排行老三,是一個勇猛、坦率、剛直的武將。通過怒鞭督郵、長坂坡等故事,突出表現了他的叛逆性格和英雄氣概。但他爲人粗暴急躁,最終被叛將S害。他和關羽一樣勇猛善戰,千百年來備受百姓敬仰。

周瑜

   周瑜,《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東吳水軍都督,英俊儒雅,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手腕。但是由於他太好勝,心胸狹窄,最後被諸葛亮三氣而死。

宋江

  宋江,《水滸傳》中的頭號人物,綽號及時雨。其文學形象立體、複雜,也最有藝術魅力。宋江原爲山東鄆城一名小吏,因晁蓋等黃泥岡劫生辰綱事發,宋江通知晁蓋。不料被其妾閻婆惜得知,宋江將其怒S,發配江州,與李逵相識,上梁山,坐了副頭領。後晁蓋中毒箭死亡,遂坐上頭把交椅。自此,梁山聚義廳改爲忠義堂,好漢一百單八將又相繼打敗童貫高俅並活捉高太尉,梁山也發展達到鼎盛時期。宋江率衆爲朝廷招安,隨後又成功討伐了王慶田虎,但在討伐方臘起義軍的過程中,梁山好漢死傷過半,雖最終生擒方臘,但宋江本人卻被所賜御酒毒死。

李逵

  李逵,《水滸傳》中的人物,江湖人稱“黑旋風”,梁山好漢位列22位,梁山步軍第五位頭領。李逵形象最魯莽,但又具有農民的淳樸的品質,性格暴烈,對正義事業和朋友很忠誠,是反抗性最強的一位農民英雄;他立場堅定,反對招安。想要攻佔朝廷爲宋江奪得皇位,但遭宋江阻止。李逵受招安後被封爲鎮江潤州都統制。宋江怕自己死後李逵聚衆造反,怕壞了梁山泊的忠義名聲,便讓李逵和自己一起喝毒酒而死。

魯智深

  魯智深,《水滸傳》中的人物,原名魯達,又名魯提轄。出家後法名智深,綽號花和尚。位列梁山好漢第13位,十員步軍頭領第一名。他爲人豪爽剛直,嫉惡如仇,見義勇爲,粗中有細。他仇恨黑暗勢力,反抗到底,不屈不撓,是人民羣衆最喜愛的水滸英雄人物之一。

武松

  武松,稱號“行者”,又名武二郎,是《水滸傳》中的重要人物,位列梁山好漢第14位。其武藝高強,有勇有謀,是一個下層俠士,是英雄好漢中最富有血性和傳奇色彩的人物。因在景陽岡打死猛虎,和醉打蔣門神而聞名天下。打死蔣門神後武松投奔二龍山做了“義軍”頭領,後三山打青州時歸依梁山。參加義軍後,他南征北戰,反對招安,是最出色的梁山好漢之一。

賈寶玉

  賈寶玉,古典小說《紅樓夢》中心人物。他自幼在女兒堆裏成長,喜歡和女孩兒呆在一起,與林黛玉是世間少有的純潔之愛。他很討厭自己生爲男兒身,因爲他看到老爺少爺那樣腐朽、無能,而且污穢不堪,反而覺得自己若爲女兒身才會很純潔。他的性格核心是平等相處,尊重個性,認爲人應該按照自己的意志不被約束的生活。在他認爲人只有真假,善惡,美醜幾種劃分。他追求個性解放和自由愛情,是封建社會叛逆者的典型形象。

林黛玉

  林黛玉,古典小說《紅樓夢》的中心人物。她擁有西施的清瘦之美,絕世的容貌,但這些美又與黛玉的迷離、柔弱、病態相互交融,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劇性格之美。黛玉的美,讓人產生心疼和憐愛,還表現在她才學橫溢和詩人的氣質。她雖然寄人籬下,卻蔑視阿諛逢迎、虛僞自私的醜惡勢力,始終保持純潔的心靈。地位和處境鑄成她多愁善感、憂鬱猜疑的性格。她和寶玉是志同道合,真心相愛,但卻被王夫人等人殘忍扼S,最後只能淚盡而逝,留下千古遺願。她是封建社會叛逆女性的形象。

王熙鳳

  王熙鳳,《紅樓夢》中人物,賈璉之妻,王夫人的內侄女,四大家族中首屈一指的“末世之才”,是賈府的實際的當權派。她雖然相貌嬌豔,但卻內心狠毒,機關算盡,直接死在她手上的人命就有好幾條。王熙鳳雖然劣跡斑斑,罪惡累累,但她的聰明才智也不能否認。她是一個具有豐富性和複雜性藝術的形象,是《紅樓夢》中最出色的反面形象之一。

竇娥

  竇娥是元代雜劇作家關漢卿創作的雜劇《竇娥冤》中的主人公。她是一個勤勞、政治、善良但又有強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婦女形象。

范進

  范進是《儒林外史》中的一個具有鮮明特色的人物,是一個熱衷科舉,卻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他將青春年華全部耗在了科舉上,把功名利祿當做唯一的目標,幾十年屢試不中,卻不願從事勞動來維持生計,他的靈魂完全被腐朽的科舉制度給鎖住了。范進最終中舉,中舉後雖然各方面都提高了,但其靈魂完全被科舉毒化了,也加入了封建統治階級,同樣欺壓百姓。通過對比手法形象地展現他中舉前後的變化,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

阿Q

  阿Q是魯迅小說《阿Q正傳》的主人公,受了屈辱,反而自我安慰自己是“勝利者”,是“精神勝利者”的典型人物。這是當時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阿Q精神(精神勝利法)不是人普遍的一種弱點,也不是剝削階級腐朽沒落的精神狀態,而是小生產者的病態心理,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產物,民族恥辱的印記很深。魯迅正是在對歷史傳統與生活整體的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中,才創造出了“我的阿Q”或通常所謂“阿Q精神”。

祥林嫂

  祥林嫂是魯迅著名小說《祝福》中的人物,是當時社會婦女被封建禮教制度摧殘後的典型形象。祥林嫂是舊中國農村中勤勞、善良、質樸、頑強的勞動婦女,但卻因不覺悟而屢遭不幸,走投無路,最後悲慘的在地主階級的歡天喜地的“祝福”中死去。

孔乙己

  孔乙己是魯迅短篇小說《吶喊》中的人物,是一位生活於社會底層,一生窮困潦倒,卻又窮酸,最終被舊社會的黑暗勢力所吞沒的讀書人形象。孔乙己那副被摧殘的個性特徵和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下層讀書人不幸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傳統文化氛圍“喫人”本質的具體表現。這篇小說字裏行間充滿着對舊中國不公平社會的深刻批判,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的無限感嘆。

喜兒

  喜兒是《白毛女》的主人公,作者通過對楊白勞和喜兒父女兩代人的悲慘遭遇的刻畫展現了舊中國廣大農民,特別是婦女的苦難生活,深刻揭示了舊社會地主和農民兩個階級之間的尖銳矛盾以及地主階級的罪惡,形象地說明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爲農民翻身解放指出了光明的道路。而喜兒的頑強反抗精神,則充分表現了我國農民在惡勢力下不屈不撓的反抗意志和復仇願望。

唐僧

  唐僧,《西遊記》中的主人公,法名玄奘。唐僧身材高大,性情溫和、舉止文雅,佛經造詣很高。他不怕苦難,西行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始終不忘初心,並在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和白龍馬的保護下,到達西天雷音寺取回真經。

孫悟空

  孫悟空,法號行者,是《西遊記》中唐僧的大徒弟,號稱齊天大聖,會72變。他曾大鬧天宮,攪亂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偷喫太上老君的仙丹,打敗十萬天兵天將,狂傲的他又與如來佛祖鬥法,被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後來經觀世音菩薩點化,護送唐僧西天取經,一路上降妖除魔。他也終成正果,被如來佛祖封爲鬥戰勝佛。他是一個不畏權貴和小人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形象,但同時又是一個嫉惡如仇、敢於鬥爭、不屈不撓的戰士。他具有樸實、天真、忠誠、樂觀、機智、風趣等許多優秀品質,是廣大人民喜愛的理想化的神奇英雄。

豬八戒

  豬八戒,法號悟能,是《西遊記》中唐僧的二徒弟。唐僧西去取經路過高老莊,孫悟空將豬八戒收服,一同護送唐僧去西天取經。取回真經最終修成正果,被如來佛祖封爲“淨壇使者”。豬八戒是一個喜劇典型人物。在他身上既有喫苦耐勞、憨厚率直的品質又有貪婪自私的本性,同時還有豬的外形和神的本領,作者把人性、神性、豬性完美結合在了一起。

姜子牙

  姜子牙,《封神演義》中的人物。80歲時在渭水釣魚,被周文王聘請,幫助武王伐紂。他足智多謀,滅殷興周後,奉命發榜封神。世稱姜太公。

哪吒

  哪吒,《西遊記》《封神演義》等小說中的人物,是一個英武善戰的少年,神通廣大,可以變化爲三頭六臂,足蹬風火輪,手使一柄金槍,項戴乾坤圈,善用斬妖劍、砍妖刀、繡球兒等六件法寶,具有新生的活力和叛逆精神。他鬧海斬龍之後,毅然剖腹償命。後來,他幫助姜子牙滅紂,屢立戰功,是公認的少年小英雄。

   

              中國作品之最

最早的字典

  《說文解字》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字典,也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本書是東漢許慎所撰,共分14卷(加上序目15卷),收單字9353個,異體字1163個,共解說10516個字。本書首創“部首編排法”,按文字形體和偏旁構造,分列540個部首。字體以小篆爲主,每字的編排是先說字義,再說形體構造及讀音。本書從創稿到定稿歷時22年,對我國古文字、古文獻和古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此書在流傳中被改動較多,現在版本是由宋朝徐鉉校定的,分上、下兩部分,共30卷,稱爲“大徐本”。

最早的詞典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是中國古代的詞典。其中“爾”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爾雅”就是使語言接近於官方規定的標準語言。此書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它收詞語4300多個,分爲2091個條目,共19篇。《爾雅》首創按意義分類編排和多種釋詞方法,對後代詞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我國語言學史和詞書史上都有顯著的地位。《爾雅》也是儒家的經典之一,被列入十三經之中。

最早的兵書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書,又名《孫子》,是春秋末期軍事家孫武所著。全書共13篇,主要對如何估算戰事勝負,制訂作戰計劃,判斷作戰地勢、整理戰略戰術、分析作戰環境,鼓舞士兵士氣等做詳細的介紹。書中的語言敘述簡潔,內容哲理性強,邏輯縝密嚴謹,對中國古代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被人們尊奉爲“兵經”。致使歷代兵學家和軍事家都從中汲取養料,用於指導戰爭實踐和發展軍事理論。《孫子兵法》不僅是中國的謀略寶庫,在世界上也久負盛名,現今已被譯成幾十種文字,在世界廣爲流傳。

最早的詩歌總集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彙集了從西周到春秋500多年間的詩歌305篇。原名爲《詩》或《詩三百》,後因儒家學者把《詩》當做經典,故尊稱爲《詩經》。《詩經》中的詩分爲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土風、風謠,即各地方的民歌民謠,包括15個地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160篇;“雅”是正聲雅樂,是正統的宮廷樂歌,分爲“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頌”是祭祀樂歌,一般用於宮廷宗廟內祭祀祖先和讚頌神明,現存共40篇。

  《詩經》中的詩歌,包括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祈禱、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等各個方面,被譽爲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後世影響深遠。

最早的文選

  《昭明文選》是我國現存的最早一部詩文總集,由南朝蕭統和文人們共同編選。此選錄入了自先秦至梁800年間的130位作家的重要文學作品,其中詩、文、辭賦等38類,共700餘篇。其內容廣博,反映了各種文體的發展輪廓,是一部重要的文學資料。《昭明文選》歷來受到不同時代文人學者的重視,甚至是當時科舉者的必讀書,在封建社會起到了文學教科書的作用。

最早的筆記體小說

  《世說新語》是我國最早的筆記體小說,是南宋文學家劉義慶組織一些文人編寫的,之後由劉峻作注。該書原名《世說》,又名《世說新書》,大約宋代後改稱《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劉峻的注本分爲10卷,今傳本皆作3卷,分爲德行、言語等36門,記述了自漢末到劉宋時名人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是寫一些人物評論、談玄說妙、機智應對的故事。書中有很多故事成爲人們常用的成語,如望梅止渴、一往情深、口若懸河等。全書語言清淡詼諧,不僅反映了當時貴族的思想風貌,而且還保存了社會、政治、文學、語言等方面的史料,有較高的研究價值,也是我國最早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

最早的語錄體著作

  《論語》是我國最早的語錄體著作,是孔子的弟子與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門人的言行的一本書,大約編訂於戰國初期。此書內容相當廣泛,涉及哲學、政治、文學、教育、倫理等,是儒家思想和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作。全書共20篇,598章,其中大部分篇章是記錄孔子的言論,個別篇幅是記錄孔子日常生活的瑣事。它通過重點記錄孔子的言行,來闡述做人的道理,其人生智慧耐人尋味,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食糧,具有不可磨滅的文學價值。

最早的紀傳體通史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列“二十四史”之首。西漢偉大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司馬遷著。全書共130篇,記載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3000年期間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的歷史,其中對戰國和秦漢的歷史記載尤其詳細。開創了我國史傳文學的先河,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全書體系完整,是第一個把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有機的結合起來,並通過人物描寫來較全面和深刻地總結歷史,反映社會面貌的偉大歷史鉅著。所以,它自問世以來,無論在史學上,還是在文學上,都留給後世無窮的啓迪和深遠的影響。最初,《史記》沒有固定書名,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爲“太史公書”的專稱。

最早的編年體史書

  《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相傳是經過孔子整理和修訂,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200多年的歷史。書中的文字雖然精練,事件的記載也很簡略,但有關諸侯攻伐、盟會、篡權及祭祀等都有記載。特別突出的是,它所記載的魯國12代的世代年限,完全正確;所記載日食與西方學者所著《蝕經》比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這足以證明《春秋》是一部史料信度和價值都很高的歷史著作。

最早的斷代史史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史書,東漢班固撰,主要記述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的史事,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這部史學鉅著有記敘西漢帝王事蹟的“紀”12篇,各類人物生平及少數民族、外國情況的“傳”70篇,專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和各種社會現象的“志”10篇,“表”8篇,共100篇,80萬字,內容無比詳盡。《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爲“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勳臣世家一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後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漢書》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漢書》開創了斷代爲史和整齊紀傳史的編纂體例,資料豐富,保存了許多重要的歷史文獻等,對現代史學研究具有重大貢獻。

最早的國別史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史史書。它以國分類,記述了從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約500年間的歷史,着重以記述各國貴族的言論,通過不同風格和特色的語言來塑造人物性格,表述不同人物的思想及命運,記載波瀾壯闊的歷史大事。它的寫作以紀實爲主,注重客觀描寫,語言真實、生動、精練,在歷史散文中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國語》開創了以國分類的國別史體例,對後世影響很大。

最早的農業百科全書

  《齊民要術》是我國北魏的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書,是我國現存的最早最完整的農業專著。它由序、雜說和正文3大部分組成,正文共92篇,分10卷。全書介紹了農作物的栽培方法,各種經濟林木的生產,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的飼養和疾病的防治,以及農副產品的加工和釀造,以至日用品的生產等等,幾乎所有農業生產活動都作了比較詳細的論述,被成爲有很高科學價值的“農業百科全書”。《齊民要術》不僅反映了當時我國北方農業生產技術的水平,而且其中有許多技術直到現在還在應用,對我國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

  《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經典著作,編成於戰國時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此書在總結春秋戰國時期的醫療經驗和學術理論的基礎上,運用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主要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面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因此,《黃帝內經》成爲中國醫藥學的理論基礎,爲以後的中醫學發展起了奠基作用。

最早的茶書

  《茶經》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書,由唐朝陸羽著。此書共分上、中、下3卷,包括茶的起源、製茶器具、茶的採製、煮茶方法、歷代茶事、茶葉產地等均作了詳細記錄。《茶經》的問世,不僅使“茶”提升爲一門獨立的學科,同時,也開創了我國以“茶”著書的先河。千百年來,後人不斷以此《茶經》爲範本,續寫了一本本茶經新篇,爲我國甚至是世界的茶學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

最早的白話文小說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短篇小說,寫於1918年4月,最初發表於1918年5月的《新青年》,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它是以13則“日記體”的形式,記敘了“迫害狂”患者即“狂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通過“狂人”的“譫言”,大膽而巧妙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禮教的罪惡,透漏出對未來社會的希望和憧憬。後來,該作品被編入小說集《吶喊》。

最早的大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明朝永樂年間完成的一部大型類書,也是我國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成書於永樂二年(1404年)。它收錄了上自先秦下至明朝的古書典籍8000餘種,其中包括經、史、子、集、釋藏、道經、醫藥、戲劇、農藝等方面的書籍。全書共有22877卷,3.7億萬字,前後共有數千人蔘與編寫,用了5年時間,編輯規模之大,內容之浩繁,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屬罕見。《永樂大典》的重要價值是,它所收錄的書籍一字不差,全部按照原著整部、整篇、整段地分別編入,因此完好地保存了許多宋元以前散失的古典文獻,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最早的神話集

   《山海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文化典籍,也是我國最早的神話集,涉及古代的民族、山川、物產、神話、宗教和醫藥等各個領域,內容龐雜神奇。它從東南西北四個方面介紹了中華腹地的山川寶藏,共18卷,分《山經》和《海經》兩大類。《山經》有南山、西山、北山、東山、中山五經;《海經》分爲兩組,一組爲《海外四經》與《海內四經》,一組爲《大荒四經》與《海內經》。書中特別是對一些異鳥怪獸、奇花異草的描述更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其中“夸父追日”、“精衛填海”等神話故事也是千百流傳。

  該書表現了中國本土神話的獨特魅力,極具觀賞性,堪稱史前時代的一部“百科全書”, 也是我國最早的神話集。不僅如此,《山海經》還爲我們瞭解春秋至西漢以後的地理、歷史、民族、神話、宗教、動植物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價值。

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說集

  《搜神記》是由東晉史學家幹寶寫的,我國最早的一部文言志怪小說集,是一部記錄古代民間傳說故事的小說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的原本已散佚,今本由後人編輯增益而成,共20卷,有大小故事454個。其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內容多記錄神靈怪異之事,也有部分是民間傳說,其中《干將莫邪》《吳王小女》《董永》等故事,流傳至今。《搜神記》對後世影響深遠,如唐代很多傳奇故事和神話戲,及後世的許多小說、戲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聯繫。

最早的長篇敘事詩

  《孔雀東南飛》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也是最長的一部敘事詩。《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詩》並稱“樂府雙壁”,後又把《孔雀東南飛》《木蘭詩》與唐代韋莊的《秦婦吟》並稱爲“樂府三絕”。該作品取材於東漢獻帝年間發生在廬江郡(今屬安徽)的一樁婚姻悲劇故事,主人公劉蘭芝和焦仲卿夫婦兩人爲忠貞愛情,反抗壓迫,最終殉情而死。它揭露了封建官僚的黑暗,熱情歌頌了劉蘭芝、焦仲卿夫婦忠於愛情,反映了人民對愛情婚姻自由忠誠的嚮往。

  《孔雀東南飛》情節波瀾曲折,跌宕起伏,結構完整、緊湊細密,是古代民間文學偉大的詩篇,也是現實主義藝術創造中一個典範。

最早的文學理論和評論專著

  《文心雕龍》是我國最早的文學理論和評論專著,是由南朝齊梁時期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劉勰撰寫的,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的文學理論專著。全書共10卷50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和批評論四部分。內容豐富,見解卓越,全面而系統地論述了寫作上的各種問題,探討了創作和批評的原則與方法。該書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的一份十分寶貴的遺產,對後世影響深遠。

最早的文學批評專著

  《典論·論文》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文學批評專著,魏文帝曹丕著。該論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批評當時評衆多文人的相同陋習,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第二部分評論當時文人的才力及不足,分析了不同的文體要用不同的寫作要求;第三部分提出“文以氣爲主”的命題,說明作品的風格決定於作家的氣質和個性;第四部分論述了文學的社會功能。《典論·論文》的出現,提高了文學的社會地位,推動了文學的繁榮發展,對後人有着深刻的啓迪和影響。

最早的詩歌理論和評論專著

  《詩品》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理論和評論專著,南朝齊梁時期文學批評家鍾嶸著。它把從漢到梁122位作者分爲上、中、下三品,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對每位作家的作品都給予評論。梁鍾嶸認爲,詩歌自然和諧的標準必須具有充實的內容和華美的文采,要耐人尋味,這纔是詩歌的最高境界。他反對貴族文壇的詩歌專事用典,一味地追求聲律,違反了自然的和諧。他的詩歌主張對後世詩文創作具有深遠的影響。

最早的科普作品

  《夢溪筆談》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科普作品,北宋科學家沈括著。該作品包括三部分《筆談》《補筆談》和《續筆談》,共26卷,列有條文約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工、地理、生物、醫學、氣象、地質、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等,記述了我國很多技術成就,是中國科學史的重要著作。書中所記述的許多科學成就均達到了當時世界的最高水平。《夢溪筆談》不僅是我國古代的學術寶庫,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稱《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

最早的長篇諷刺小說

  《儒林外史》是我國最早的長篇諷刺小說,清代著名小說家吳敬梓著,全書共54回,由許多獨立的故事組成,其主要內容是描寫封建社會後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重點抨擊科舉制度,敘述士人的種種醜態,暴露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朽。語言準確、生動、洗練,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景物描寫優美細膩,諷刺手法出色,在藝術上獲得了巨大成功。該書是古代諷刺小說的典範。

最早的韻書

  《切韻》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韻書,隋朝音韻學家陸法言著。成書於601年,共5卷,收1.15萬字,分193韻,平聲54韻,上聲51韻,去聲56韻,入聲32韻。《切韻》原書已失傳,現在看到的是唐人的抄本原書的片斷和一些增訂本。《切韻》開創了韻書修撰的體例,從隋唐至今一直沿用不廢,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韻書。該書可追上古漢語,下啓唐宋漢語,具有承先啓後的作用,又因爲《切韻》代表了中國研究語音的規則標準,所以它成爲漢語音韻學的第一經典,掌握《切韻》音系是瞭解和研究語音史的基礎。

最早的藥典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最早的藥物學專著,原名《神農本草》,簡稱《本草經》或《本經》,原書早已經遺失,現行本是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全書分3卷,載藥365種,對藥物性質的定位和其功能主治描述得十分準確。一直到現在,它仍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理論支柱,是醫學工作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之一,歷代被譽爲中藥學經典著作。

最早的笑話專著

  《笑林》是我國最早的笑話專書,三國時魏人邯鄲淳編撰。所說都是一些古今詼諧而有趣的故事,頗令人發笑。此書到宋代已經佚失,其中的一些笑話現散存於《藝文類聚》《太平廣記》《太平御覽》等書中。它所收集的內容反映了一些人情世態,諷刺了悖謬的言行,生動有趣,被後代人廣爲流傳。後世許多消笑話書的故事內容,很多都是從《笑林》中輾轉摘抄而來的。

最早的歷史評論著作

  《史通》是我國最早的歷史評論專著,唐代著名史學家劉知幾撰寫,共20卷,內篇和外篇各10卷,內篇39篇,外篇13篇,計52篇。著作的主要內容可分爲三個方面,第一是關於史學源流及史官制度,第二是關於歷史編纂學,第三是關於歷史文獻學。《史通》對我國古代史學作出了全面的總結,提出了較爲系統的史學理論,成爲唐代以前我國史論的集大成。該書是一部價值很高的史學理論著作,也是一部光輝而全面的史評專著。

最早的圖書分類總目錄

  《七略》是我國最早的圖書分類總目錄,漢代官府藏書目錄,由漢代目錄學家劉歆編成。全書分爲七大類: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術略和方技略,其中輯略是寫在六略之前的一篇概括性的學術簡史,所以《七略》實際上分爲六大類。《七略》著錄圖書603家,13219卷,對後來的圖書分類學、目錄學的發展影響深遠。

最早的古代制度史

  《通典》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一部政書,唐朝史學家杜佑撰。全書200卷,分爲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等八門,記載了上起遠古時期,下至唐代天寶末年,唐肅宗、代宗以後的史實,基本包括了封建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主要方面,表述了自己對封建政治、經濟的一系列看法,闡發了他進步的歷史思想。該書反映了中華文明從落後走向進步的歷程。它是中國第一部典章制度的百科全書,爲中國典制文化專史的首創之作,對後世史書編纂影響巨大。

最早的音樂理論專著+654

  《樂記》是《禮記》49篇中的一篇,11個子篇(原書共23篇,後散失12篇)。其成書年代與作者有兩種說法,一是戰國時期孔子的再傳弟子公孫尼子所作,二是漢代儒生採用先秦諸家有關音樂的言論編纂而成。該書內容相當豐富,主要包括音樂的本質、音樂與政治的關係、音樂的社會功能和音樂的美感認識。該書是我國奴隸制時代藝術發展在理論上的總結,提出了比較系統的音樂美學理論,對兩多千年來古典音樂的發展有着深刻的影響,並在世界音樂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流派、並稱、特稱

風騷

   “風”本指《詩經》中的“國風”,“騷”本指《楚辭》中的《離騷》,後來以此概指《詩經》和《楚辭》,作爲我國古代文學的優秀代表。在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風”、“騷”並稱,“風騷”也因此成爲文學的代名詞,也比喻優秀的文學作品或文采,也用爲詩歌的總代稱。《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總集。它們分別是先秦時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輝煌結晶,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

屈宋

   屈宋,先秦楚辭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稱。屈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騷體(也稱“楚辭體”)的開創者和代表作者,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宋玉(前290—前223),又名子淵,湖北宜城人(一說歸州人)。相傳他是屈原的學生,是繼屈原之後的浪漫主義楚辭大家,並對賦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後世因以屈宋合稱。

枚馬

   枚馬,漢代辭賦家枚乘和司馬相如的並稱。《文心雕龍·詮賦》:“漢初辭人,順流而作,陸賈扣其端,賈誼振其緒,枚馬同其風,王揚騁其勢。”枚乘的《七發》是散體大賦正式定型的標誌,在思想內容上,枚辭開創了“諷一而勸百”的先河。“枚、馬”賦在內容、風格上頗有相似之處。他們的內容多描寫帝王田獵、聲色犬馬及宮苑建築,都在一定程度上寄寓了諷諫之意。但司馬相如賦氣勢更宏大,詞采更富麗。

兩司馬

   兩司馬,指漢辭賦家司馬相如和史學家散文家司馬遷。兩人在文學史上都很有影響,後人有“文章西漢兩司馬”之稱。司馬相如(前179—前117),字長卿,四川成都人,漢時文學家。司馬相如善鼓琴,其所用琴名爲“綠綺”,是傳說中最優秀的琴之一。司馬遷(前135—前87),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西漢史學家、文學家,著《史記》。

班馬

   班馬又稱“馬班”。班馬是漢代的兩位著名歷史學家的簡稱,“班”指班固,“馬”指司馬遷。司馬遷寫了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班固寫有斷代史《漢書》,這兩部著作是“前四史”之一。班馬的創作對我國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曹

   三曹:指漢魏間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因他們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學上的成就,尤其是曹操、曹植,詩風遒勁,慷慨悲壯,集中體現了“建安風骨”,對當時的文壇影響很大,所以後人合稱之爲“三曹”。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東漢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禎。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他們均能詩善文,作品多反映戰亂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具有慷慨悲涼的風格,也是“建安風骨”的重要代表,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七子中除了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外,其餘六家雖然各自經歷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後來投奔曹操。他們多視曹操爲知己,想依賴他幹一番事業。故爾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今河北邯鄲臨漳)中,又號“鄴中七子”。

建安文學

  建安是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年號,這時期的政治大權完全操縱在曹操手裏,這個時期的文學領袖都是曹家人物,著名的七位詩人——建安七子也大都死於建安年間,故稱這個時期的文學爲建安文學。

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7位名士的合稱,包括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阮籍之侄)。7人常聚在山陽縣(今河南修武一帶)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在文章創作上,以阮籍、嵇康爲代表。阮籍的《詠懷》詩82首,多以比興、寄託、象徵等手法,隱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統治集團的罪惡,諷刺虛僞的禮法之士,表現了詩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悶情緒。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以老莊崇尚自然的論點 ,文章頗負盛名。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傳》,劉伶的《酒德頌》,向秀的《思舊賦》等,也是可讀之作。

初唐四傑

  初唐四傑,指初唐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傑的詩文雖未脫齊梁以來綺麗餘習,但已初步扭轉文學風氣。他們的詩歌,從宮廷走向人生,題材較爲廣泛,風格也較清俊。盧、駱的七言歌行趨向辭賦化,氣勢稍壯;王、楊的五言律絕開始規範化,音調鏗鏘。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蘇軾、蘇洵、蘇轍(蘇洵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蘇軾、蘇洵、蘇轍三人稱爲“三蘇”)、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曾拜歐陽修爲師)。因明代茅坤編輯《唐宋八大家文鈔》收錄其作品而得名。

蘇門四學士

  蘇門四學士是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的並稱。蘇軾是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門下的學生很多,其中他最欣賞的就是黃、秦、晁、張四人,也是最早加以宣揚的。四學士造詣各異,受蘇軾影響的程度有差別,文學風格也大不相同。比如黃庭堅的詩自創流派,與蘇軾並稱蘇黃;秦觀的主要成就在詞,但是他的詞卻不走蘇軾的路子,作品內容多寫抒情,亦有感傷身世之作,風調婉約清麗,辭情兼勝。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是元代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和白樸四位著名劇作家的並稱。

李杜

  李杜分爲“大李杜”和“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詩人,有“詩仙”之稱;杜甫字子美,河南鞏縣(今鞏義)人,唐代詩人,有“詩聖”之稱。“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隱和杜牧。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市);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韓柳

  韓柳是中唐散文家韓愈、柳宗元的並稱。韓柳並稱,始於宋初。韓柳並稱,指古文而言。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同爲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成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爲“韓柳”。

韓孟

  韓孟是中唐詩人韓愈、孟郊的並稱。韓孟是“元和體”中以“奇詭”和“矯激”著稱的兩家。

元白

  元白是中唐詩人元稹、白居易的並稱。二人同爲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文學觀點相同,作品風格相近,在中唐詩壇影響很大。但在主題集中、思想深刻、形象鮮明等方面,元稍遜於白。對元白的評價,歷來有揚有抑。

三李

  唐代“三李”是指李白、李賀、李商隱三位詩人。他們分別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三個階段,他們的詩以浪漫主義爲主,大都遣詞精煉,色彩絢麗,結構謹嚴,聲調鏗鏘。

山水田園詩派

  山水田園詩派的詩歌以山水田園爲描寫對象,陶淵明與謝靈運是我國田園、山水詩的開創者,陶詩多詠田園,謝詩模範山水,對後世詩歌創作都有很大影響。唐朝開國之後,以山水田園爲描寫對象的詩作也隨之興盛起來,詩人們以歌贊祖國山川壯麗抒發壯志豪情,以描寫田園閒適靜美表現社會和平安定。因而在盛唐時代產生了大量的山水田園詩篇,並形成一個影響很大的山水田園詩派。代表詩人是王維、孟浩然等,在我國詩壇上具有重大影響。

邊塞詩派

  唐代邊塞詩人大多有邊塞生活經歷,故詩作多寫邊塞奇異風光和將士征戍生活,擅長採用七言歌行和七絕的體裁。他們的作品主要表現表達請纓S敵、報國立功的豪情;描寫了邊塞艱苦生活,繚繞不盡鄉思邊愁;揭露軍中矛盾,以及表現塞外奇異風情和民族融合。唐開元、天寶年間逐漸形成邊塞詩派又稱高岑詩派。代表作家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等。

江西詩派

  江西詩派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名稱的詩文派別。江西詩派的詩歌理論強調“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即或師承前人之辭,或師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詩風;追求字字有出處。在創作實踐中,詩派“以故爲新”,重要作家的詩作風格迥異,自成一體,成爲宋代最有影響的詩歌流派。代表詩人有呂本中、陳師道、洪炎、僧祖可、徐俯、潘大觀、高荷等20多人。

豪放派

  豪放派是中國宋詞風格流派之一。北宋詩文革新派作家如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都曾用“豪放”一詞衡文評詩。到了南宋已明確地把蘇軾、辛棄疾作爲豪放派的代表,一直沿用至今。豪放派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爲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時失之平直,甚至涉於狂怪叫囂。重要作家還有張元幹、張孝祥、陳亮等。

婉約派

  婉約派是中國宋詞風格流派之一。由於長期以來詞多趨於婉轉柔美,逐漸形成了婉約派。婉約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代表作家有周邦彥、柳永、秦觀、李清照等。

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延相七位文學家併成爲“前七子”,明代復古主義流派之一。

後七子

  明嘉靖、隆慶年間(1522—1566),李攀龍、王世貞、謝臻、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和吳國倫七位文學家併成爲“後七子”,明代又一復古文學流派。

公安派

  公安派是明代後期反對前後七子復古主義文學的一大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他們是湖北公安人,故稱公安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領袖,其中袁宏道聲譽最高,成績最大,其次是中道。這一派作者還有江盈科、陶望齡、黃輝等。

桐城派

   桐城派 ,即桐城文派,又稱: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魁、姚鼐均系安徽桐城人,所以稱爲桐城派。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壇最大散文流派,作家多、分佈地域廣、綿延時間久,在文學史上很罕見。

一祖三宗

  由於黃庭堅代表的江西詩派的巨大影響。到了宋朝末年,文學家方回因爲詩派成員多數學習杜甫,就把杜甫稱爲江西詩派之祖,而把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三人稱爲詩派之“宗”,於是便出現了“一祖三宗”之說。

現代評論派

  現代評論派是資產階級政治文化派別,因胡適與陳西瀅、徐志摩等在1924年創辦《現代評論》週刊而得名。其成員多是歐美留學歸國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們雖然標榜“自由主義”,但是其思想確實維護封建軍閥和帝國主義,於1928年停刊。

新月派

  新月派是現代新詩史上一個詩歌流派,受泰戈爾《新月集》影響,出現於1928年,是代表着中國買辦資產階級的文學流派。主要成員有聞一多、徐志摩、胡適、梁實秋等,主張英美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政治主張,攻擊左翼文藝運動。他們中間多數是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者和民主個人主義者,政治態度不一致,後來的發展道路也不同。1933年,該派別因《新月》終刊而結束。

山藥蛋派

  山藥蛋派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是指以趙樹理爲代表的一個當代的文學流派。主要成員有馬烽、西戎、李束爲、孫謙、胡正等,人稱“西李馬胡孫”,他們都是山西農村土生土長的作家,有比較深厚的農村生活基礎,所創作的作品大衆化,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荷花澱派

  荷花澱派是以孫犁爲代表的一個當代文學的流派,也稱白洋淀派。該派的名稱由來是源於白洋淀和孫犁的短篇小說《荷花澱》。該派作品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語言清新樸素、心理刻畫細膩、抒情味濃,富有詩情畫意。主要作家還有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等。

樂府雙璧

  “樂府雙璧”指的是《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木蘭詩》又名《木蘭辭》,是北朝民歌;《孔雀東南飛》又名《古詩爲焦仲卿妻作》,是古樂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下來的最早的一首長篇敘事詩。這兩首敘事長詩,以其震撼人心的英雄故事和強烈的反抗精神,以及深廣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成爲我國詩歌寶庫中一雙放射奇光異彩的寶石,被稱爲“樂府雙璧”,備受後人喜愛。

史學雙璧

  史學雙璧指的是東漢史學家司馬遷所撰的《史記》和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馬光所撰的《資治通鑑》,這兩部作品在中國浩瀚的史學著作中,如同突兀的雙峯。

寧都三魏

  寧都三魏指的是江西寧都的清初散文家魏祥、魏禧、魏禮三人,其中魏禧比較著名。

嶺南三家

  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三人是清初廣東人,在創作上亦互相推崇,同享盛譽,世稱“嶺南三家”。

春秋三傳

  春秋三傳指的是註釋《春秋》的書,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原名《左氏春秋》,簡稱《左傳》,《公羊傳》又稱《春秋公羊傳》,《穀梁傳》也稱《春秋穀梁傳》。

柳氏三絕

  宋代柳永和兄弟三複、三接都很有名,其中柳永三變初名,以填詞成名。所以對兄弟三人稱爲“柳氏三絕”。

桐城三祖

  桐城三祖指的是方苞、劉大櫆、姚鼐,因爲他們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稱“桐城派”,是“桐城派”的創始人,所以他們三人則被尊爲“桐城三祖”。

清初三大儒

  清初三大儒指的是明末清初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江左三大家

  江左三大家指的是明末清初詩人錢謙益、吳偉業和龔鼎孳。因他們都是江東詩人,故名。

三吏三別

  三里三別指的是唐朝詩人杜甫的六首詩。三吏是《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是《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

三戒

  三戒指的是唐代柳宗元《三戒》,裏面有三個寓言故事《臨江之麋》《黔之驢》和《永某氏之鼠》。

永州八記

  永州八記指的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在永州時描寫山水遊記的散文,包括《永州八記》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遊記》《鈷姆潭記》《鈷姆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和《小石城山記》。

古代小說四大名著

  古代小說四大名著指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遊記》和曹雪芹的《紅樓夢》,四部作品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大地位。

近代四大譴責小說

  近代四大譴責小說指的是清朝末年的作品,分別是李寶嘉的《官場現形記》、吳沃堯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的《老殘遊記》和曾樸的《孽海花》。

民間四大傳說

  民間四大傳說分別是《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

三百千

  我國古代傳統啓蒙經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並稱“三百千”,是古人必讀的具有強大教育意義的啓蒙讀物。

元嘉三大家

  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南朝時期活躍在文壇的三位詩人:謝靈運、顏延之、鮑照,他們多寫山川景物、講究詞藻的華麗和對仗的工整。

  

文學社團

文學研究會

   文學研究會是我國出現較早的新文學社團,該社團成立於1921年,會址在北京。由鄭振鐸﹑沈雁冰(茅盾)、葉紹鈞(葉聖陶)、周作人等人發起,會員有170餘人。他們宣揚“五四”精神,提倡現實主義文學,反對舊文學。在文藝批評和外國文學翻譯等方面做了巨大貢獻。編有《小說月報》《文學旬刊》《詩》《文學研究會叢書》等。1932年,該社團因《小說月報》停刊而解散。

創造社

   創造社是1921年7月由郭沫若、郁達夫、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的中國現代文學團體,具有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該社團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爲五四運動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該社創辦的刊物有《創造》《創造週報》《創造日》《文化批判》《流沙》等。1929年,該社團解散。

語絲社

  該社團因週刊《語絲》而得名,1924年成立於北京,主要成員有孫伏園、周作人、魯迅、林語堂等。《語絲》刊物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以散文創作爲主的刊物,主要發表雜感、短評、小品等。該社的散文創作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語絲文體”,內容上主張“任意而談、斥舊促新”藝術形式潑辣幽默、諷刺強烈。1930年,該社團因《語絲》停刊而解散。

未名社

  該社團成立於1925年,社址在北京。由魯迅發起,另有成員韋素園、韋叢蕪、李霽野、臺靜農、曹靖華6人。先與“狂飆社”合作主辦刊物《莽原》週刊和半月刊,後獨辦《未名》半月刊,出版《未名叢刊》《《未名新集》《烏合叢書》。1931年,因經濟困難和思想分歧,魯迅退出該社,1933年該社團解散。

太陽社

  該社團成立於1927年,會址上海,是現代文學社團。發起人爲蔣光慈、孟超等人。主要成員有林伯修(杜國庠)、夏衍、顧仲起、樓適夷、殷夫、馮憲章、聖悅(李平心)、童長榮等。該社團積極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反映工農大衆的生活與鬥爭。主辦刊物有《太陽月刊》《時代文藝》《新流月報》《拓荒者》等。在20世紀30年代的左翼文壇上,該社團產生了重要影響。1929年該社團解散,1930年春,全部成員加入左聯。

朝花社

  該社團成立於1928年,會址在上海,有魯迅發起和領導,主要成員有魯迅、柔石、崔真吾等,主辦刊物《版畫》,曾出版《朝華旬刊》。另外,該社團致力於介紹外國文藝,特別是北歐、東歐的文學和版畫。1930年5月,因經濟原因解散。

左聯

  “左聯”即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是現代文藝團體,1930年在上海成立,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文學界組織。主要成員有魯迅、田漢、郁達夫、蔣光慈等,該社團主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宣傳無產階級文藝理論,批判了各種錯誤文學傾向,對培養文藝新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該社團對團結進步作家、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文化反圍剿以及推進革命文學也起到了重大作用。主辦刊物有《萌芽月刊》《巴爾底山》《世界文化》《前哨》《北斗》《十字街頭》等。1936年,爲建立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社團自動解散。

學衡派

  學衡派是復古派文學社團,1922年成立於南京,因刊物《學衡》而得名。主要成員有梅光迪、胡先驌、吳宓等,他們標榜 “學貫中西”,只不過是“學了外國本領,保存中國舊習”的封建復古派。他們極力抵制以白話代文言,反對新文化運動。1933年因《學衡》停刊而解散。

甲寅派

  甲寅派是復古派文學社團,因雜誌《甲寅》而得名。該派實際上是文化保守主義流派。核心人物章士釗,主張復古而反對新文化運動,極力維護反動軍閥統治。後經魯迅爲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陣營的奮力批駁,甲寅派很快敗下陣。

同光體

  同光體是中國近代學古詩派之一,同光指清代同治、光緒兩個年號。開創於光緒九年(1883)至十二年(1886)間,成員有鄭孝胥、陳衍、沈曾植、陳三立。同光體詩人的詩,早期主張變法圖強、反對外國侵略的較好內容,而較多的則是寫個人身世、山水詠物。清朝滅亡以後,大都表現復辟思想。民國初年,同光體詩風又侵入了革命文學團體南社,掀起了一場贊成者與反對者的鬥爭。1937年,同光體詩派宣告終結。

春柳社

  春柳社是中國戲劇團體,成立於1906年的日本東京,由中國留學生李叔同創辦,主要成員有歐陽予倩、吳我尊、陸鏡等人。春柳社的戲劇活動可分爲兩個時期,前期春柳包括1907—1909年在日本東京的演出活動。影響較大的是《黑奴籲天錄》和4幕話劇《熱血》,後期春柳在1912—1915年,以上海爲基地,作巡迴演出,劇目有《家庭恩怨記》《不如歸》等,對新劇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1915年陸鏡若去世,新劇同志會也隨之解體。

南社

  南社是辛亥革命前後期的著名文學團體,成立於1909年,社址蘇州虎丘張國維祠。發起人爲同盟會成員陳去病、高旭和柳亞子。該社發展階段經歷了反清階段、反袁階段、解體階段、另建階段四個階段。主辦刊物《南社》《白門悲秋集》《南社小說集》等,新南社成立後主辦《新南社社刊》《南社湘集》等。1923年解體,以後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閩集等組織,前後延續30餘年。

湖畔詩社

  湖畔詩社1922年成立於杭州,主要成員有馮雪峯、應修人、潘謨華、汪靜之4人,是現代文學社團。他們的作品以抒情短詩爲主,表現了青少年對美好自然的嚮往和對幸福愛情的憧憬,風格單純、清新、質樸。曾辦刊物《支那二月》,詩集《湖畔》《春的歌集》《蕙的風》《寂寞的國》等。五卅運動發生後,該社解散。

淺草社

  淺草社1922年成立於上海,由林如稷發起,主要成員有林如稷、陳煒謨、陳翔鶴、馮至等。發表的作品多以揭露黑暗,追求光明美好新生活爲主題,具有鮮明的進步傾向。魯迅曾評價它“確是中國的最堅韌、最誠實、掙扎的最久的團體”。1925年因林如稷出國,該詩社解散。

沉鍾社

  沉鍾社1925年成立於北京,因週刊《沉鍾》得名,主要成員是原淺草社的成員,有楊晦、陳翔鶴、陳煒謨、馮至等。《沉鍾》於1925年10月10日創刊,1934年2月28日出版34期後停刊。另出版馮至詩集《昨日之歌》、陳翔鶴小說集《不安定的靈魂》、陳煒謨小說集《爐邊》、楊晦戲劇集《除夕及其他》、郝蔭潭長篇小說《逸路》等。一般認爲,淺草社是沉鍾社的前身,因爲兩個團體的旨趣和追求是一致的。

狂飆社

  狂飆社成立於1926年,由魯迅和高長虹組織成立,主要成員有高歌、向培良、黃鵬基、高遠征、鄭效洵等,並創辦刊物《狂飆週刊》。其狂飆宗旨是:“我們尊崇科學,尊崇藝術……我們要爲科學藝術二戰。”1928年冬,因該社成員思想和文學主張不同而解散。

泥土社

  該社是1947年由北平師範大學學生李象文、葉邁、嶽海、葉遙等在教授丁易、焦菊隱的幫助下成立的,葉邁擔任社長。他們中多數是中共地下黨員和民盟盟員。1947年創辦《泥土》雜誌,後形勢惡化,部分成員轉移至解放區或其他城市,流下來的成員又吸收了劉懷谷和劉天文等參與編輯工作。因朱懷谷和胡風的關係,《泥土》在第4期開始刊登七月派的大量作品。因爲泥土和七月派的關係,多認爲泥土是七月派的支流。1948年4月9日,北平發生“四九血案”,泥土社主要負責人被捕,多數成員遭通緝,隨後《泥土》停刊,繼而該社解散。

文體知識

小說

  小說是文學作品的主要體裁之一。它通過敘述完整的故事情節、描繪具體環境、塑造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反映廣闊而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小說通常能夠反映出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被稱爲現實生活的“百科全書”。從題材分,有歷史小說、神話小說、現實小說,從內容分,有武俠小說、言情小說、科幻小說等;從篇幅分,有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小小說等。

散文

  散文是文學作品的重要體裁之一。其特點主要是:篇幅短小,形式自由,題材廣泛,不需要完整的故事情節,也不受韻律約束,形散而神不散,既可以敘事、寫景、議論、抒情,也可以四者兼用;既能截取某些片段反映社會生活,又能創造優美的藝術境界。按其功能不同,散文可以分爲敘事散文、抒情散文、說理散文、遊記散文等。

戲劇

  戲劇是一種文學體裁,與小說、詩歌、散文並列。一般指戲劇劇本,又稱“腳本”。主要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等形式在舞臺上達到敘事的目的,因爲其特徵是舞臺性,帶有侷限性,所以要求戲劇的人物,情節,場面要高度集中。其另一個特點是依靠戲劇衝突、人物之間的矛盾來推動劇情發展,進而達到揭示生活本質的目的。

  戲劇有不同的分類:從表演方式分,可以分爲話劇(如《龍鬚溝》)、歌劇(如《白毛女》)、舞劇(如《絲路花雨》);從結構上分,可以分爲獨幕劇(如《兄妹開荒》)、多幕劇(如《雷雨》);從題材上分,可以分爲歷史劇(如《海瑞罷官》)、現代劇(如《雷雨》);從矛盾衝突的性質分,可以分爲悲劇(如《雷雨》)、喜劇(如《威尼斯商人》)、正劇(即悲喜劇,如《白毛女》。

詩歌

  詩歌是一種古老的以情爲主的文學體裁,產生於勞動之中。詩歌是一種有節奏、有韻律並帶有感情色彩的一種語言藝術形式,用高度抒情的方式來集中的反映社會生活,具有想象豐富、飽含感情、音韻和諧的特點。詩歌按語言格律不同,可以分爲格律詩、自由詩;按內容和表達方法分爲敘事詩和抒情詩;按時代發展,可分爲古體詩、今體詩(近體詩)、新詩;按創作方式不同,可以分文人詩、民間詩;與其他體裁結合,又可以分爲散文詩、寓言詩等。

報告文學

  報告文學史從新聞報道和紀實散文中生成並獨立出來的一種具有“報告”和“文學”特點的散文體裁,是速寫、特寫、文藝通訊的總稱,是能夠及時地反映現實中有意義和打動人心的新事件。其特徵是新聞性、文學性和真實性,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該文體產生於西方,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傳入我國,近年來日趨完善、成熟,在當代文壇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夏衍的《包身工》是中國現代報告文學的代表作。

兒童文學

  兒童文學就是專爲少年兒童創作的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萌芽於17世紀末18世紀初,是個比較年輕的文學門類。該文學要主題明確突出,形象具體鮮明,結構單純,情節有趣,想象豐富,還要使其內容、形式及表現手法都儘可能適合於少年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而且要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兒童文學又分爲嬰兒文學、幼年文學、童年文學少年文學,體裁有兒歌、兒童詩、童話、寓言、兒童故事、兒童戲劇、兒童影視和兒童科學文藝等。

民間文學

  民間文學是勞動人民創造或口口相傳的故事,或再進行加工形成文字的文學。民間文學產生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後,體裁多樣,包括民間傳說、民間故事、說唱文學、諺語、謎語、散文的神話、長篇敘事詩等體裁。民間文學表達了人民的理想和願望,是人民智慧的體現。

雜文

  雜文是隨感錄、漫談、短評、雜說、閒話、諷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識小品、文藝政論等文體的總稱。特點是活潑、短小、犀利,能夠迅速地反映社會發展動向。雜文形式多樣,內容廣泛,能夠概括社會各個方面雜感、雜論、隨筆、雜談。雜文以廣泛的社會批評、文明批評爲基本內容,揭露社會腐敗現象,具有強烈的理性批判精神和思想啓蒙色彩。

古體詩

  古體詩是相對於“近體”而言的詩體,除楚辭體外的各種詩歌體裁,都稱古詩或古風。一般是指唐代產生近體詩以前的詩。古體詩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可長可短,不拘對仗、平仄。包括《詩經》、古樂府、樂府民歌及六朝以前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都是“古體詩”。

近體詩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相對於古體詩而言,是一種格律詩,萌芽於南北朝時期,形成於唐代,對詩的句數、字數和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它包括“律詩”、“絕句”、“排律”三種。

  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餘,是一種可以配樂歌唱的文體。隋唐時期從西域傳入,和漢族傳統音樂融合形成了燕樂,與傳統的“雅樂”而言,稱爲“俗樂”,當時的詞只是那種新型音樂的歌詞。詞興起於唐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到了宋代進入了全盛時期。後來的詞句度參差、聲律錯落,詞的形式開始誕生。應該說,詞是在吸收了近體詩的聲律規則和雜言詩的長短句的基礎上形成的。按字數多少,詞可以分爲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一首詞只有一段的叫單詞,兩段的叫雙調(分上、下闕),三段、四段的叫三疊、四疊。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調名,叫詞調,也叫詞牌。

  賦是中國古代兼具詩歌與散文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原是《詩經》鋪陳敘事的一種表現手法,後來發展成爲一種文體。其結構一般分爲三部分:開頭有序,說明作賦的原因,用不押韻的散文或駢體文;中間是賦本身;最後是“亂”,對全篇進行總結。明代徐師曾把賦分爲古賦、俳賦、律賦、文賦四種。古賦即漢賦,大都用鋪陳誇張的手法,描寫都城、宮殿和帝王窮奢極侈的生活,篇末往往加上一個諷諫的尾巴,如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文賦是中唐以後受古文運動影響而產生的,句子參差,以散代駢,押韻也較隨便,形成清新流暢的氣勢,與漢賦很接近,如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賦萌生於戰國,興盛於漢唐,衰於宋元明清。

駢文

  駢文又稱“駢儷文”、“駢體文”等,產生於魏晉,是與散文相對而言的。講究全篇文章句法、結構相互對稱;在聲韻上,講究平仄,韻律和諧;修辭上注重藻飾和用典;以四六句式爲主,故又稱“駢文”爲“四六文”。

樂府

  是樂府詩的簡稱,一種與音樂有關的詩體,盛行於兩漢。漢樂府創造了雜誌體詩歌和五言詩,內容以敘事性爲主。唐代詩人作樂府詩,有沿用樂府舊題以寫時事,以抒發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關山月》等。

  曲本是音樂方面的名稱,金元時期成了跟唐詩、宋詞並稱的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和套數。雜劇是可以演出的戲曲,有完整的故事情節,有唱詞,還有科介、賓白。

古代文體

  古代文體是指古代詩、詞、曲、賦、韻文以外的文體。

  (一)辯論類:①論,用以直接闡述自己的觀點,有時候是對某種見解的駁斥。它又分爲史論和文論兩種,如《過秦論》就是史論。②說,多用來說明某種事理,通常敘述兼有議論,如《馬說》《師說》等。③原,對事物的本原進行闡述和推究,如韓愈的《原毀》等。

  (二)記敘類:①傳,記載人物生平事蹟的文章,如《張衡傳》等。《史記》中的“列傳”,用以記錄帝王、王侯以外的人物事蹟,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等。②行伏,在一個人死後,故友、門生等人將死者世系、名字、爵裏、壽年等詳情具書上報,請求追諡封號或乞墓誌碑表之類。逸事伏,屬行狀類文體,舉軼事逸聞,以彰其名,如《左忠毅公逸事》等。③碑記,專門記敘死者的生平事蹟,如《五人墓碑記》。④記,記人、記事、寫景、狀物均可,如《岳陽樓記》《石鐘山記》等。

  (三)告語類:①策,古代臣子向皇帝陳述政見、進獻謀略的一種文體,如蘇軾的《教戰守策》等。②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原本是用以陳情的官府文書,後世也用以敘事、勸進、慶賀、辭免、謝恩、推薦等,如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等。③疏,古代臣子對君王條陳自己對某事看法的一種文體,後來也稱“奏疏”、“奏議”、“奏章”,如《論積貯疏》等。④書,即書信,是故舊、朋輩間往來的文字,如《與朱元思書》等。

  (四)序跋類:①序,介紹或評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一種文體,如《伶官傳序》等。贈序,送別親友所用的文體,多抒發敬愛、勸勉、依戀之情,如《送東陽馬生序》等。②跋,多半寫在書籍或文章的後面,介紹、評價作品,說明寫作目的,或記讀後感的一種文體,也稱“後序”、“後記”、“題跋”,如《後序》等。

  (五)其他:①銘文,指具有警戒、激勵性的文字,與鑄金刻石以記功、記事的墓誌銘式的“銘”不同,如《陋室銘》等。②祭文,古代祭奠死者寫的哀悼性文章,如《祭十二郎文》等。

律詩

  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一種,起源南朝,至初唐定型,成熟於盛唐時期。它講究聲律、對偶,格律嚴密。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爲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較少見。10句以上的,則稱排律或長律。每2句成一聯,計4聯,第一聯爲破題(首聯),第二聯爲頷聯、第三聯爲頸聯、第四聯爲結句(尾聯)。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必須是對偶句。排律除首尾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偶。小律對偶要求較寬。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限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詩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間。

七律

  七律也就是七言律詩。有嚴格規定,每首8句,每句7字,共56字。一般逢偶句押平聲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韻到底,當中不換韻。

律詩與古詩的不同

  簡單來說,律詩有嚴格的格律規定,而古詩則沒有。律詩與古詩大致有以下幾種不同:五律和七律對字數要求整齊劃一,古詩則沒有;律詩押韻一般在聲韻,而且只押在偶句,古詩一般可隨意押韻;律詩既不能換韻,又不能重韻,還不能押重韻,古詩則可以;律詩對平仄有嚴格要求,不允許失粘或失對,古詩則沒有這些要求。

絕句

  絕句,又叫“絕詩”,或稱“截句”,是近體格律詩的一種形式,一般分爲五言、七言均爲四句,押韻沒有嚴格要求。就詩歌分類而言,古絕句可以看作是形式自由的古體詩。

中華神話傳說

盤古開天闢地

  傳說宇宙最初混沌一團,巨人盤古把自己一顆牙齒變成巨大的神斧,向周圍劈砍。一股清新的氣體散發開來升到高處,變成了天空;另外一些渾濁的東西緩緩下沉,變成了大地。於是,盤古又頭頂藍天,腳踏大地,施展法術,隨着自己身體不斷的長高,天空變得更高,地變得更厚。18000年後,盤古筋疲力盡,與世長辭。盤古死後,他的身體變成了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草木山川……他爲人類創造了嶄新的世界,成爲中華民族崇拜的英雄。

女媧造人補天

  女媧造人補天的傳說出自《淮南子·覽冥訓》。傳說女媧是創造人類的女神。她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一個個小泥人後,又施法術把泥人都變成了人。後來,女媧甩動蘸上泥漿的藤條,泥點掉落在地上也變成了人,大大加快了造人的速度。她還將人分成男女,教他們配成夫妻,繁衍後代,使人類生生不息。 

  人類繁衍生息後,有一天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來,打得山崩裂了,撐天柱也折斷了,天倒下了半邊,並出現了一個大窟窿,洪水也噴湧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於是,女媧就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將它們熔化成漿,用石漿將天窟窿填好,又用大龜的4個腳把天支撐起來。她還制服了龍蛇猛獸,並用蘆草灰阻止了洪水。經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人民又重新過上了安樂的生活。

鑽木取火

  我國有燧人氏鑽木取火的傳說。相傳,遠古人類“茹毛飲血”,傷害腸胃,人們多患疾病。在一次山林失火後,人們發現用火燒過的動物很好喫,而且不得病,就有人不斷地想怎樣可以得到火。後來,有人發現鑽木可以取火,於是他就教人們取火的方法,以火烤獵物的骨肉,不僅味美,也易於消化吸收,從此人們不再患腹疾。這個發明鑽木取火的人,受到後人敬仰,尊稱爲“燧人氏”,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后羿射日

  在遼闊的東海邊,有10只三足鳥棲息在一棵神樹扶桑上,它們是東方神的兒子,每日輪流上天遨遊,三足鳥放射的光芒,就是人們看見的太陽。後來,10只三足鳥不聽話,搶着上天,天空中同時出現了10個太陽,大地草枯土焦,炎熱無比。人類和鳥獸都無法生存,瀕臨滅絕。東方神得知後,就賜給天神后羿弓箭,命他教訓他的太陽兒子們。但這些三足鳥並不害怕,照樣一起上天逞威逞強。后羿大怒,拉弓搭箭,一連射下9只三足鳥。於是,火光自滅,人們頓感清涼爽快。東方神就命僅存的1只三足鳥日日遨遊,不得休息。

嫦娥奔月

  據《準南子·覽冥訓》記載:“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妻姬(嫦)竊以奔月,悵然有喪,無以續之。”傳說中,后羿向西王母討了“不死藥”,但妻子嫦娥因羨慕天庭的生活,就偷吃了這個藥,她怕天庭的衆神笑話她背棄丈夫的行爲,就想在空無一人的月宮中安身。可是月宮很冷清,她在漫漫長夜中很後悔,慢慢地變成了月精白蛤蟆,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藥”,過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所以,唐朝詩人描述說:“嫦娥應悔偷丹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吳剛伐桂

  吳剛伐桂的故事在在唐代筆記體小說《酉陽雜俎》中略有記載。傳說月亮裏有一棵高500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迷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因此,天帝很生氣,把他拘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砍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吳剛便開始伐桂,但吳剛每砍一斧,桂樹的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始終砍不倒這棵樹。天帝就用這種永無休止的勞動來懲罰吳剛。

精衛填海

  《山海經》中記載:有座叫發鳩的山,山上長了很多柘樹。有一種鳥,它的形狀像烏鴉,頭部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像在呼喚自己的名字。傳說這種鳥是炎帝小女兒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東海游泳溺死,再也沒有回來,之後化爲精衛鳥。鳥兒經常口銜西山上的樹枝和石塊,把它們丟到東海里。它日夜來往在東海和西山之間,希望有一天能把東海填平,不讓別人再遭受她同樣的經歷。這個傳說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和持之以恆、艱苦奮鬥的精神。

孔雀公主

  孔雀公主是西雙版納地區流傳的傣族民間傳說。古時候,在傣族地區的勐板扎國 ,有一位王子名叫召樹屯,他的妻子是從天際飛來的孔雀公主。但一位對召樹屯懷有仇恨的巫師製造了勐板扎國與鄰國的戰爭,迫使召樹屯率兵出征,並誣陷孔雀公主是魔鬼,要國王用她的血祭奠神靈。當公主被綁赴祭壇將被處死時,她卻變成一隻孔雀,飛回了故國。召樹屯凱旋歸來,發現妻子已離去,就不顧艱難險阻,經歷重重考驗,終於來到孔雀國與公主重歸於好。百姓們爲表示對他倆的祝福,跳起了傣族的孔雀舞。這個傳說歌頌了正義、勇敢以及忠貞的愛情。

愚公移山

  戰國著名思想家列禦寇在《列子·湯問》中記載:古時有位年近90歲的老人,他因苦於門前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阻礙出入,就立志剷平這兩座山。他的家人和鄰里都來相助,他們終日劈山運土,往返於渤海和太行之間,常年不息。河曲有一位老翁笑他是“傻子”,並叫他“愚公”。“愚公”卻說:“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兩座山終究會鑿平的。”他的精神感動了天神,天神就派兩位神仙把大山揹走了。這個傳說告訴人們:有志者事竟成。

魯班傳說

  傳說年輕時的魯班爲了拜師學藝,騎馬30天,來到終南山。山上有一位精通木匠手藝的神仙,老神仙見他恭敬誠懇,就收他爲徒。老師讓他修理500年都沒用的工具,魯班磨了7天7夜,把它們都磨得閃閃發亮。隨後,老師讓魯班把門口的樹砍下來,並磨成一個光滑大柁,魯班又用了12個晝夜完成。老師又讓他在大柁上鑿了2400個眼,魯班又足足幹了12個晝夜。老師看魯班如此好學,就決定把所有的手藝都傳授給他。於是,老師帶魯班來到西屋,讓他把屋裏所有的精緻模型都拆一遍,裝一遍。結果,魯班把它們都拆裝了三遍。3年後,魯班把所有的手藝都學會了。他告別恩師,下了山。從此,魯班爲人們做出了很多房屋器具,並廣收徒弟,把本領傳給後代。魯班被人們稱爲木工的祖師。

孟姜女傳說

  相傳古時,江南有兩戶人家,一家姓孟,一家姓姜。他們是一牆之隔的鄰居,但兩家都無子女。有一年,孟家栽了一棵葫蘆,葫蘆秧很旺,都爬到了姜家的屋頂上去了。秋天,唯一的葫蘆成熟了,孟、姜兩家都想要葫蘆,各不相讓。最後,在村人的調和下決定每家各分一半。他們把葫蘆鋸開後,發現裏面竟坐着一位俊俏的小姑娘。結果,兩家都不要那葫蘆了,卻搶着要小姑娘。兩家誰也不能說服誰,最後還是由衆人調解,兩家輪流撫養小姑娘,並給她取名“孟姜女”。孟姜女長大後就出嫁了,沒到兩個月,丈夫便被召爲民夫修長城去了。後來丈夫累死在長城下,又被埋進了長城內。孟姜歷盡艱辛,來到長城邊痛哭,三日三夜不止,長城崩裂,露出丈夫屍骸,孟姜女因絕望投海而死。

牛郎織女傳說

  傳說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在天上織雲彩。牛郎是人間的一個放牛郎。有一天,牛郎的老牛教他:在織女到銀河洗澡時,取她一件仙衣,等還給她時向她求婚,她一定會答應。牛郎就照做了。織女和牛郎結婚後,生了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後,就把織女捉了回去。牛郎披着老牛的皮,挑着兩個孩子,追到了天上。可是,王母娘娘拔下發簪,在織女後面一劃,形成一道天河,把他們夫妻隔開了。他們天天隔河相望啼泣,最終感動了王母娘娘,於是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會時,人間的喜鵲爲他們架橋。

西王母神話

  西王母,也叫王母娘娘,是傳說中的女神。相傳王母住在崑崙山的瑤池,園裏種有蟠桃,食之可長生不老。根據古書《山海經》的描寫:西王母的形狀“像人”,卻有豹子一樣的尾巴,老虎一般的牙齒,很善於長呼短嘯,頭髮蓬鬆,頂戴盔甲,是替天展現威猛嚴厲及降臨五種災害的神。她住在“崑崙之丘”的絕頂之上,有三隻叫做“青鳥”的巨型猛禽,每天爲她叼來食物和用品。《漢武帝內傳》說她是容貌絕世的女神,並賜漢武帝3000年結一次果的蟠桃。道教在每年的三月初三都會爲慶祝王母娘娘誕辰而舉行儀式,俗稱蟠桃會。

夸父逐日

  傳說夸父是一個善於奔跑的巨人,是夸父族的首領,身高無比,力大無窮。有一年大旱,太陽烤焦了莊稼,人們熱得難受,無法生活。夸父就立志要把太陽捉住。他日夜兼程,不斷追趕太陽,可是離太陽越近,就越熱。於是,在追日的過程中,他喝乾了黃河水和渭河水。他在準備去喝大湖水的途中,由於太過勞累,倒了下去。夸父死後,他的身體變成了一座大山,就是“夸父山”,他的手杖,也變成了桃林,後人稱“桃林寨”。天帝被夸父的勇敢精神所感動,懲罰了太陽。從此,夸父的部族年年風調雨順,萬物興盛。

伏羲神話

  相傳伏羲人首蛇身,故有“龍的傳人”之說。傳說他與其妹女媧成婚,生兒育女,成爲人類的始祖。又據古籍記載,伏羲是我國最早的王。他生於甘肅天水,長於河北新市(新樂),死於河南淮陽。伏羲聰慧過人,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成了中國古文字的開端,也結束了“結繩紀事”的歷史;他用結繩爲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駕辨》曲子。伏羲的活動標誌着中華文明的起始。

黃帝神話

  黃帝,號軒轅,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據傳,他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少年時思維敏捷,青年時敦厚能幹,成年後聰明堅毅。他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爲西北方遊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率領的九黎族的入侵,而成爲部落聯盟的首領,成爲“黃帝”。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且有許多發明和製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湯等均是他的後裔。

蚩尤銅頭鐵額

  蚩尤是中國神話中的戰神。傳說蚩尤有8只腳,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善於使用刀、斧、戈作戰,不喫不休,勇猛無比。他原是炎帝的臣屬,炎帝被黃帝擊敗後,蚩尤率兵與黃帝激戰。最終,蚩尤戰敗,被黃帝所S,黃帝斬其首埋葬,首級化爲血楓林。之後,黃帝尊稱蚩尤爲“兵主”,即戰爭之神。

天女散花

  《維摩經·觀衆生品》記載:在維摩詰住處有一位天女,每聽到有人說法的時候就會現身,把天花散向衆菩薩和佛的大弟子身上。但是,那些花落到菩薩身上時便都會掉落,落到那些大弟子身上時卻不會掉下來。那些大弟子用神力也不能將花拂去。因此他們就去問舍利弗怎樣才能去掉那些花。舍利弗說此花不如法,於是就去掉了。今天,“天女散花”又叫“仙女散花”,寓意春滿人間,吉慶常在。

刑天舞干鏚

  刑天舞干鏚的故事出自《山海經》。干鏚是一種兵器,即幹(盾)和戚(大斧)。傳說刑天原是炎帝的手下,因蚩尤敗於黃帝,刑天一怒之下便手拿着利斧,S到天庭中央的南天門外,指名要與黃帝獨鬥。最後刑天被黃帝斬去頭顱,但刑天並沒有死去,而是把胸前的兩個乳頭當做眼睛,把肚臍當做嘴巴,手拿着干鏚(左手握盾,右手拿斧)隨便揮舞。因爲沒了頭顱,所以他只能與看不見的敵人廝S和戰鬥,成爲傳說中的無頭巨人。

炎帝的傳說

  炎帝,傳說是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一說炎帝即神農氏(或神農氏的子孫)。傳說炎帝人身牛首,頭上有角。炎帝少而聰穎,3天能說話,5天能走路,3年就知道播種和收割等農事。他一生爲百姓辦了許多好事:教百姓耕作,百姓得以豐食足衣;爲了讓百姓不受病疾之苦,他嚐遍了各種藥材;他又製作樂器,讓百姓懂得禮儀。他的族人最初的活動地域在今陝西的南部,後來沿黃河向東發展,與黃帝發生衝突。在阪泉之戰中,炎帝戰敗,炎帝部落與黃帝部落合併,組成華夏族,所以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

神農嘗百草

  神農氏是傳說中的農業、製陶、醫藥、粒食、飲茶、明堂和琴瑟等衆多事物的發明者。傳說他一生下來就是個“水晶肚”,身體幾乎全透明,五臟六腑全都能看得見,喫進去的東西也能看得見。遠古時期,百姓以採野生瓜果、生喫動物爲生,經常有人得病死亡。神農爲此決心嚐遍百草,能喫的放在身體左邊的袋子裏,介紹給別人喫;不好喫的就放在身體右邊袋子裏,作藥用;不能喫的就提醒人們注意。他跋山涉水,走遍大江南北,嚐遍百草。不幸的是,神農氏因誤嘗斷腸草而離開人世。

共工怒觸不周山

  該傳說出自《淮南子?天文》:顓頊是黃帝的孫子,聰明有智謀。他統治的地盤大,威信高。同時,有個部落領袖叫共工氏。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他很重視農耕,提倡在各部族興建水利。但顓頊部族不贊成共工氏的做法。於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鬥爭。共工氏戰敗後,一怒之下撞擊不周山(崑崙山),支撐着天的大柱子折斷了,拴繫着地的大繩子也斷了。結果,天向西北方向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移動;地向東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都向東彙集。

神女瑤姬化巫山

瑤姬是古代神話中的巫山女神,是玉帝之女,一說爲炎帝之女。傳說中她沒有出嫁就去世了,玉帝就封她做巫山的雲雨之神。她因長久站在高崖眺望,不知不覺地,自己也化身爲許多峯巒中的一座峯巒,就是有名的巫山神女峯。陪伴她的侍女們,一個個也都化做了大大小小的峯巒,就是現在的巫山12峯。傳說大禹治水時,瑤姬還送給大禹一本治水天書,幫助他疏通河道,爲民造福。

紀昌與飛衛

  飛衛是古代一個善於射箭的人,相傳他一拉弓野獸就會倒地,鳥兒就會落下。紀昌因此拜飛衛爲師。飛衛先讓他練習看東西不眨眼睛,紀昌就整天看着織布機的腳踏板練習。兩年後,即使是錐尖子扎向他的眼眶,他也不眨一下眼。接着,飛衛讓他練習看小物像看大東西一樣清晰,看細微的東西像大物一樣容易。紀昌用犛牛的一根長毛繫住一隻蝨子懸掛在窗口,整天遠遠看着它。3年後,蝨子在他眼裏有車輪那麼大。這時,他看其他東西,都像山丘一樣大。紀昌便用牛角當弓,用篷竹作爲箭桿,去射那隻蝨子。一射便穿透了蝨子的心。紀昌把自己練習的情況告訴了飛衛,飛衛很高興,開始教紀昌射箭的技法。

貌醜心美的嫫母

  《史記》中記載黃帝娶醜女嫫母爲次妃,《路史後記》卷五記載:“黃帝的次妃嫫母,雖然相貌醜惡但有德,故黃帝娶她爲妃。”雖然嫫母醜,但很賢德,所以黃帝對她信任有加,把管理後宮的事交給了她。在黃帝周遊巡視天下時,黃帝的元妃“嫘祖”病逝,黃帝命令嫫母指揮祀事,監護靈柩。嫫母因爲有非凡的組織能力,黃帝授她做“方相氏”(古代官名)。

西蔭氏找桑蠶

西蔭氏,名叫嫘祖,黃帝的妻子。黃帝時期,人們大多用獸皮或樹葉來當衣服,西蔭氏就想爲人們解決穿衣的問題。一天,她在夢中夢到一個白鬍子的老頭,教她去扶桑山去找扶桑大仙,就能解決人民穿衣問題。夢醒後,西蔭氏就出發了,走了3個月都沒到,之後她在一個大雕的幫助下,到達了扶桑山,取到了桑樹種子和蠶子。在大雕揹她回去的途中,她將桑樹種子和蠶子一路撒遍了山河大地。第二年,桑樹長起來了,小蠶也出生了。之後,西蔭氏教人民織布做衣服,從那以後人們穿衣的問題解決了。數千年來,人們一直把西蔭氏奉爲“蠶神嫘祖”。

倉頡造字

   傳說倉頡是四目重瞳(一目兩眸),非常聰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時,看見一隻大龜,他受到龜背上面青色花紋的啓發,心想:如果有一個統一的表示意義的規則,那人人都可用它傳達心意,記載事情。於是,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他根據天上星宿的分佈、地上山川的脈絡、鳥獸蟲魚的痕跡和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把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人們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做“字”。

后稷的傳說

?? ?后稷名爲“棄”,是黃帝的後代,上古時期的農業創始人。堯帝封他爲農官,他懂得各種糧食的春播、夏管、秋收、冬藏,有一套圓滿的農事活動經驗,開創了萬古不朽的農耕偉業,被尊稱爲“百穀之神”。後來,人們認爲他是最早種稷和麥的人,出於敬仰和愛戴,便尊稱棄爲“稷王”。

舜帝與二妃

  傳說堯帝有兩個聰明美麗的女兒——娥皇和女英。堯帝聽到舉薦,知道舜德才兼備、淳樸寬厚、謙虛謹慎,就把兩個女兒嫁給他,希望兩個女兒考驗他對內的行持。娥皇和女英,明理賢惠,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務農事也井然有序,不僅是舜的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終不渝的孝心,還鼎力協助舜爲百姓做好事。堯帝晚年時,把帝位傳給了舜,娥皇封后,女英爲妃。舜帝晚年時,九嶷山一帶發生戰亂,舜啓程去那裏視察。不久,娥皇和女英也趕往九嶷山。可是等她們追到後,卻得知舜帝已死。娥皇和女英天天以淚洗面,把那裏的竹子染得淚跡斑斑,後人稱這些竹子爲“湘妃竹”。後來,她倆投湘水而亡,成了湘水之神。

禹與塗山氏

塗山氏,名叫女嬌,禹的妻子。傳說他們成婚後,禹奉命去治理洪水。塗山氏每天做好飯菜,送到工地。在治水過程中,禹遇到一座險峻的山。他只有變成大黑熊,才能把山鑿開。但他又怕女嬌送飯時看到他的黑熊樣被嚇到。於是,禹就想到一個辦法,每天先從黑熊變回人,然後敲鼓,女嬌聽到鼓聲再來送飯。但有一次,禹勞動時,無意用腳撞擊了鼓,女嬌聽到鼓聲來送飯時,看到的卻是大黑熊,嚇得轉頭就跑。禹也忘了自己還沒變回人,就緊追其後,追着追着,女嬌一下子變成一座潔白如玉的石像。然後從石像裏,蹦出一個白胖小子,禹給他取名叫“啓”。從此,禹更加努力治水,不忘妻恩。

百鳥之王少昊

  傳說在少昊誕生時,天空有5只顏色各異的鳳凰飛落在他家的院裏。在父母精心培育下,少昊具有了神奇的稟賦和超凡的本領。他長大後,成爲部落首領。他建立了國家的同時,派各種各樣的鳥兒作文武百官,具體的分工則是根據不同鳥類的特點來進行。比如鳳凰總管百鳥,有的鳥管四季,有的管教育,有的管軍事等。總之,各種各樣的鳥兒都鳥盡其材,各司其職。而少昊也根據諸鳥的彙報來論功行賞,論過行罰,一切都井井有條。百鳥們無不感激少昊的慈愛和德政。少昊也被稱爲“百鳥之王”。

長壽彭祖

  傳說,彭祖活到767歲,仍然沒有衰老的跡象。於是,商王就請一位名叫采女的道人去請教彭祖延年益壽的方法。彭祖把他的養生之道都告訴了采女。采女回來後一一教給商王,商王一試,果然靈驗,活到了300多歲。

  原來彭祖和陳摶老祖兩人都在天宮玉皇大帝身邊做事,一個管着諸神的生死簿,一個管着功德簿。有一天,彭祖趁陳摶不注意,把生死簿上有自己名字的那張紙撕了下來,從此再也找不到他的名字,他放心地下到凡間。直到他的最後一個妻子死後回到天宮,向玉皇大帝訴說了此事,玉皇大帝便派兩位差神下凡找到彭祖,已經800多歲的彭祖這才死去。

小兒神

  在民間的神祇中,有一位小兒,名叫項橐,春秋時期魯國人。相傳,孔子東遊時,路遇三個小孩兒,就跟其中的7歲孩童項橐聊了起來。孔子問了他40多個問題,他都能對答如流,滴水不漏,且能言善辯,富有哲理。接着,小項橐反問了孔子3個問題,結果孔子連一個字也沒回答出來,最後只說了句“後生可畏”就離開了。項橐以其非凡超衆的智慧,難倒了孔聖人,被人們譽爲“孔子師”和“小兒神”。

三王墓

  相傳干將莫邪爲楚王鑄劍,歷時三年才鑄成雌、雄兩把劍。莫邪只帶去了雌劍,把那把雄劍留給了他未出世的孩子,楚王一氣之下S了他。干將死後,他的兒子赤出世,赤一心想S掉楚王爲父親報仇。有一天,楚王夢見有個孩子說要S他,於是貼出榜文,重金懸賞捉拿夢中的那個孩子。赤聽到消息後,跑到深山躲了起來。行走時突然遇到一個他鄉客,他鄉客說:“楚王懸了千金重賞買你的頭,拿你的頭和劍來,我爲你去把這仇報了。”赤聽後把劍交給他鄉客,並讓他割下自己的頭。他鄉客把赤的頭和劍交給楚王,楚王把頭顱放到湯鍋裏煮,可怎麼也煮不爛,他鄉客讓楚王到鍋邊看看。這時,他鄉客迅速舉起劍向楚王脖頸一揮,楚王的頭掉進了湯鍋。接着,他又把自己的頭砍下,也掉進了湯鍋裏。霎時間,三顆頭都煮爛了,分辨不出哪是楚王的頭。楚王的人只好將湯肉分成三份埋葬了,所以通稱“三王墓”。

董永和七仙女

  傳說從前有個孝子名叫董永,家境貧寒,靠替財主做傭工贍養父親。老父病故,只能向財主借錢埋葬。一天,他在往財主家做工的途中,遇見一個十分美麗的村姑,就求她做了自己的妻子。此後,夫妻倆到財主家做工,男耕女織,償還欠債。其實,村姑本是玉帝的第七個女兒,民間稱她爲七仙女,是天宮織綢的能手。她僅用一個月就織好了300匹縑帛,還清了董永的欠債後,夫妻便返回董溪村,過着夫妻恩愛、幸福美滿的日子。誰知好景不常,七仙女私下凡塵、私配凡人的事被玉帝知道了,馬上派天兵天將把七仙女抓回天庭。於是七仙女把她的來歷告訴了董永,懷着悲憤的心情,返回天庭。從此,倆人天地相隔。

梁山伯與祝英臺

  東晉時有個女子叫祝英臺,才貌雙絕。她女扮男裝去杭城求學,路遇梁山伯,並與他結爲兄弟。他們同窗三年,情誼深厚,而祝英臺也喜歡上了梁山伯。梁山伯雖不知祝英臺是女生,但也對她十分傾慕。學年期滿,他們各自回家了。幾個月後,梁山伯去祝家拜訪,這時,他見到的祝英臺已經變成了一位年輕貌美的姑娘。此後,梁山伯請人到祝家去求親。可祝英臺的父親早已把她許配給了有錢人家的少爺。梁山伯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了。聽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與父母抗爭的祝英臺突然變得很鎮靜。她套上紅衣紅裙,走進了迎親的花轎。迎親隊伍路過樑山伯的墳前時,忽然雷聲大作,“轟”的一聲,墳墓裂開了,祝英臺似乎又見到了梁山伯的面龐,她縱身跳了進去。接着又是一聲巨響,墳墓合上了。這時雨過天晴,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飛出來,在陽光下翩翩起舞。

爛柯山的故事

  爛柯,是圍棋著名典故,出自《述異記》。故事是這樣的:相傳,西晉有個人叫王質。有一次,他上山打柴,來到王喬仙洞口。他以前聽說洞裏有仙人,就想看個究竟!於是,王質鑽進洞中看見兩個鶴髮童顏的老人正在下圍棋。王質平時好下棋,一下被老人精湛的棋藝吸引了。看完一局棋後,老人對王質說:“你也該回家了。”王質俯身拾斧子,想不到斧柄已經爛掉,只剩下鐵斧頭了。王質回到村裏,一個人也不認識了,自己的父母也已經死去一百多年了。從此,後人就把這座山叫“爛柯山”,爛柯也成爲圍棋的別稱,很多與圍棋有關的故事都以爛柯指代。

哪吒鬧海

  傳說,託塔李天王的夫人生下一個肉蛋,李天王認爲是不祥之物,一劍劈開,卻蹦出一個手套金鐲的俊俏男孩,這就是哪吒。哪吒自幼喜歡習武。有一天,他同小朋友在海邊嬉戲,正好碰上東海龍王三太子出來擄掠百姓,小哪吒挺身而出,打死了三太子又抽了它的筋。東海龍王知道後,勃然大怒,降罪於哪吒的父親。小哪吒不願牽連父母,於是自己剖腹、剜腸、剔骨,還筋肉於雙親,藉着荷葉蓮花之氣脫胎換骨,變作蓮花化身的哪吒,後來大鬧東海,砸了龍宮,捉了龍王。

寶蓮燈

  傳說,天宮中的三聖母與書生劉彥昌相愛,生下兒子沉香。三聖母觸犯了“天規”,被二郎神壓在了華山之下。沉香得知自己的身世後,立即帶着母親的寶蓮燈逃回人間。在孫悟空的指引下,他以堅強的毅力和勇氣經歷了種種磨難和考驗,終於達到了“燈人合一”的境界,戰勝了二郎神,劈開華山,救出了自己的母親。

月老牽線定姻緣

  相傳,唐代有一位少年叫韋固。一天,他外出郊遊,住在一家旅店。晚上,韋固乘月到後花園散步,見一位老人揹着錦囊在月下看書,他上前施禮,並問老人看的甚麼書?老人笑道:“《婚牘》。”他又問錦囊裏裝了甚麼?老人笑道:“紅繩。此繩以系夫婦之足,一系之亦必好和,終不可違。”韋固趕緊問自己與誰成婚,老人說:“店北賣菜老嫗的女兒。”說完就不見了。第二天一早,韋固找到了老嫗和一個相貌醜陋的三歲女孩。他看了非常生氣,竟拔劍刺去,刺中女孩的眉心,然後丟下劍逃跑了。十幾年後,韋固娶相州刺史王泰之女香娘爲妻。洞房之夜,韋固見妻子貌美非凡,只是眉心貼着一朵紅紙剪的小花,便問是怎麼回事。原來,香娘就是當年賣菜老嫗的女兒,他馬上想起了那晚月下老人的話果然不虛。此後夫妻恩愛有加,子孫滿堂。以後,民間就把“月下老人”當成司婚之神來膜拜。

黃粱一夢

  唐朝有個書生姓盧,別人叫他盧生。一年,他上京趕考,途中在邯鄲的旅館裏投宿,遇到了一個叫呂翁的道士,並向他感慨人生的窮困潦倒。呂翁聽後,從衣囊中取出一瓷枕給盧生說:“你晚上睡覺時就枕着這個枕頭,保你做夢稱心如意。”這時,店主人開始煮黃米飯。但盧生很快睡着了,在睡夢中,他回到家中。幾個月後,他娶了個十分漂亮的妻子,先後生了5個兒子,錢也多了起來。不久他又中了進士,後來做了節度使,再後來又提升爲宰相。然而到了80多歲時,他得了重病,眼看就要死了,突然驚醒,才知是一場夢。這時,店主煮的黃米飯還未熟。盧生感到十分奇怪:“這難道是場夢?”呂翁聽了便說:“人生如夢啊!”經過這次黃粱一夢,盧生大徹大悟,再不想去進京趕考了,反而進入深山修道去了。

鍾馗捉鬼

  鍾馗,字正南,傳爲陝西省華陰縣鍾家莊人。他長得特別難看,但卻滿腹經綸。唐高祖武德年間,鍾馗懷着報國之志,進京趕考,考中頭名狀元。但唐高祖以貌取人,取消了鍾馗的頭名狀元,鍾馗一氣之下撞階而死。唐高祖深覺愧疚,就封鍾馗爲驅魔大神,讓他斬妖驅邪,並以狀元之禮將他埋葬。有一天,唐明皇夢見一個大鬼捉食一小鬼,問他時,大鬼說:“在下鍾馗,生前曾應舉未中,死後決心消滅天下妖孽。”唐明皇醒後,將夢境繪聲繪色地學說一遍,命畫工吳道子把它繪畫成圖像,掛在了宮殿裏。

八仙的故事

  傳說中的八仙分別是:鐵柺李、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和曹國舅。八仙,原本是凡間的八個普通人,由於機緣巧合,遇到了下凡到華山修煉的太上老君。他們在經歷種種磨難後修道成仙。八仙成仙500年後,某日,恰逢王母舉辦蟠桃盛會,各路神仙都來捧場,八仙也到了。筵席上,八仙豪飲一番,然後辭別衆仙。離開天宮後,八仙意猶未盡,呂洞賓提議下九天遊玩,於是一行人來到了東海之濱。東海之水浩淼無涯、氣勢恢弘,呂洞賓又提議,各仙憑自己的法寶渡海,比試一番。衆仙都覺有趣,於是大家都憑着自己的法寶渡過了海。這就是流傳後世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另外,因八仙除暴安良深受人民愛戴,人們爲了紀念他們,還把他們喫東西用的桌子取名爲“八仙桌”。

媽祖的傳說

  相傳媽祖的真名爲林默,生於宋建隆元年間。媽祖出生前夜,有一顆流星化爲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射來,照得島嶼上的岩石都紅了。她自幼聰明伶俐,熟習水性,還通曉天文氣象。長大後,她立志不嫁,以行善濟世爲己任。她治病救人,還單身出海救助遇難漁船,人們都稱她爲“神女”、“龍女”。有一天,媽祖要渡海,可是沒有船,這時候,她見旁邊屋檐前懸有鐵馬,於是靈機一動,揮動鞭子,駕着鐵馬向海對面飛馳而去。等媽祖到了對岸,鐵馬突然消失,旁邊的人都驚歎“龍女”神通廣大。後來,人們爲紀念媽祖,建立了很多廟宇,名字叫天妃宮、天后宮、媽祖廟等。

送子娘娘

  據說,衆神之中,掌管生子的神是“註生娘娘”,又稱“送子娘娘”。相傳古印度有位牧牛姑娘,能歌善舞。當村裏爲慶祝獨覺佛出世而舉行盛大集會時,衆人明知牧牛姑娘懷有身孕,還要她起舞,致使胎兒墜地而死,她被丈夫遺棄。悲痛之下,她自S身亡,臨死前立下誓言:來世一定要把城中嬰兒都吃盡。不久,牧牛姑娘轉生變成了妖怪,和魔鬼半子迦結婚,婚後有了500個兒子。可她不忘當初誓言,每天都要去喫別人家的小孩。這件事被佛祖知道後,就去勸化她,但牧牛姑娘一點也聽不進去。佛祖就想了個辦法,趁她外出時,把她最疼愛的兒子藏了起來。牧牛姑娘發現自己兒子不見了,痛不欲生。於是,佛祖就說:“你有500個兒子,僅失去一個,就如此痛苦,你想過別人失去孩子的感受嗎?”牧牛姑娘聽後非常難過,從此皈依佛門,成了保護小孩的“訶利蒂母”,民間俗稱“送子娘娘”。

曇花與韋馱

  曇花又叫韋馱花。韋馱花很特別,總選在黎明時朝露初凝的那一刻才綻放。相傳,曇花和佛祖座下的韋馱尊者有一段悽清纏綿的愛情故事。

  曇花原是一位花神,每天都會開花。後來,她愛上了每天給她澆水除草的年輕人。此事被玉帝知道後,大發雷霆要拆散他們。玉帝將花神抓了起來,把她貶爲只能在夜間開一瞬間的花,而且花瓣瞬間凋落,不讓她再和情郎相見。玉帝把那年輕人送去靈鷲山出家,賜名韋馱,讓他忘記花神。但花神卻忘不了那個年輕人,她聚集了所有的力量綻放在那一瞬間,希望韋馱能回頭看她一眼,能記起她。可是千百年過去了,韋馱始終沒有記起她。曇花依舊在夜間開放,然後又匆匆凋謝。曇花一現,只爲韋馱。

王母洞的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王母娘娘來到人間體察人情。一天,王母娘娘來到這塊方圓幾百裏的地方一看,沒有人煙。於是王母娘娘就命令青、白二龍把方圓幾百裏的海水退去。她又從頭上拔下一根銀針,向山崖裏鑽了幾十裏,鑽出一座山洞。王母娘娘吩咐麒麟讓這幾百裏的土地出現人煙,她就住在這座洞裏施捨恩惠。後來,王母娘娘繼續出遊,臨行前,看到人們在田野裏耕種,感動得掉下一滴眼淚,正巧落在洞口的石崖上,從此這滴水就源源不斷。人們爲感謝王母娘娘,就把這洞叫王母洞,並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到這裏來燒香,求王母娘娘保佑。

善財與龍女

  在觀世音菩薩的塑像兩邊,有一對童男童女——善財和龍女。善財童子是福城中一位長者的兒子,儘管他家財萬貫,但他視金錢如糞土,發誓修行成佛。在文殊菩薩的指點下,善財童子歷訪53位名師而進入佛界。最後他在普陀珞迦山得到觀世音菩薩教化下成爲菩薩。爲輔助觀世音普度衆生,善財示現爲童子身,成爲觀世音菩薩的左近侍。龍女,佛經記述她是婆竭羅龍王的小女兒,自幼智慧通達,8歲時善根成熟,在法華會上當衆示現成佛。爲輔助觀世音菩薩普度衆生,龍女又由佛身示現爲童女身,成爲觀世音菩薩的右近侍。

張羽煮海

  相傳有一天,秀才張羽在東海岸邊石佛寺中彈琴,琴聲引來了東海龍宮的瓊蓮公主,兩人志趣相投,瓊蓮臨別贈龍宮之寶鮫鮹帕,暗許婚姻,並相約八月十五在海邊相見。誰知瓊蓮因拒天龍之婚,被龍王關入鮫人洞。張羽知道後,藉助鮫鮹帕闖入龍宮救瓊蓮,沒想到卻被天龍綁在鮫人洞外化成礁石。瓊蓮得知後,拿出頜下的驪珠救出張羽。張羽生還人間,並得到龍母指點,來到蓬萊島求仙相助,蓬萊仙姑贈他三件法寶。他用法寶在沙門島煮沸大海,燒死天龍,降服龍王,終於與龍女瓊蓮喜結良緣。

玉琴星和小熊星

  很久以前,有一位美麗善良的彝族姑娘玉琴。她父親將她許配給一戶有錢人家的兒子,可玉琴愛卻衝破父親阻撓,與貧苦青年小熊結了婚。有錢人爲了報復,趁小熊外出時S了玉琴。小熊回來後,極度悲痛的他一頭撞向玉琴的墓碑。小熊的墳就在玉琴的墳旁。有錢人想把他倆的墳墓分開,可兩座墳怎麼也分不開,最後變成了一座大墳。有錢人氣壞了,就讓人把墳挖開,分葬時把一根舂米棒(當地人認爲舂米棒是聖器,連鬼神都無法從上面跨過去)放在墳中間。舂米棒隔開了小熊和玉琴的墳,但他倆變成了一對閃閃的星星,雙雙升上天空。後來,彝族人就將那兩顆星星稱爲“玉琴星”和“小熊星”。

水蓮尋龍珠

  從前有個叫水蓮的姑娘,與父親相依爲命,靠打魚爲生。她家鄉的河水又苦又澀,莊稼都枯萎了,老百姓苦不堪言。一天,水蓮從打到的小紅魚那裏得知,東海龍宮八太子嘴裏的龍珠可以使河水變甜。於是她決定去東海取龍珠。她歷經千辛萬苦來到龍宮,拿出小紅魚給她的信物,並將自己的經歷都告訴了老龍母。老龍母幫水蓮拿到龍珠。水蓮含着龍珠回到家鄉。可是,就在她快到岸時,不小心吞下了龍珠,頓時變成了一條黃龍,吐了三天三夜黃水,把河水染黃了。從此河水變甜了,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的日子。

白狐與書生

  從前,有個貧苦書生,每天早晨都坐在樹樁上苦讀四書五經,一讀就讀到天黑。有一天黃昏,書生救了一隻白狐,白狐愛上了書生。可是人是不能與白狐相愛的,書生金榜題名時,白狐悄然離開了書生。離開時,她舞動着長袖,翩翩起舞,還唱着淒涼的歌曲。

百鳥衣

  從前,三省坡(位於今湖南通道縣)上住着一個姓張的孩子,天天上山打鳥,人們都叫他張打鳥。一天他夢見一個人面鳥身的人告訴他,明天中午將有兩隻鳥在空中搏鬥,要他射死黑鳥,救黃鳥。第二天,張打鳥上山打鳥時,果真有兩隻鳥在搏鬥。於是,張打鳥射中黑鳥,黃鳥被救後就愛上了他。後來,張打鳥把黃鳥帶回家餵養,從那以後他再也不打鳥了。黃鳥趁他不在家,就變成一位美麗的姑娘,用張打鳥積下的羽毛編織百鳥衣。後來,張打鳥與她結爲夫妻。張打鳥穿上百鳥衣和她跳起舞來,然後他們變成了一對鳳凰,朝森林飛去。

星星的來歷

  很久以前,有個仙女愛上了凡間的男子,而他們的愛情卻遭到了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反對。他們把她打入了天牢,讓她永世都不能再見到那男子。她很想再見那個男子一眼,無奈卻出不去。有個天神知道了她的遭遇,決定幫她。於是,天神對她說,如果你想見他,那你每天晚上就盡情地哭泣,我會讓你的淚水變成你的千萬雙眼,讓你在寂靜的夜裏看着他。於是,每到晚上,她就拼命哭泣,她想讓自己看他看得更清楚些,那些星星,便是她的眼睛。

布洛陀的故事

  布洛陀是壯族先民口頭文學中的神話人物。相傳,很久以前,天和地離得很近,地上人說話,天上也能聽見。創世神布洛陀知道後,雙手輕輕往上一託,天就變高了。後來,布洛陀用雙手把地上的土堆成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山。從此,地上就有了山。天長日久,山上流下的水把平地衝出一道道河溪,於是地上也有水了。可是在下大雨時,這些河溪常常是洪水橫流,人們無法到對岸收穀子,非常着急。於是有人叫道:“布洛陀,你能馱我們過河收穀子嗎?”布洛陀聽到後往河面上一躺,就變成了一座橋,人們從橋上走過去,很快收完了穀子。後來,每年農曆三月初七到初十,人們就從四面八方湧向布洛陀住過的敢壯山(位於廣西田陽縣)祭拜這位神通廣大的創世神。

柴郎成親記

  古時候,清流縣(今屬福建)田口村有個青年,以砍柴爲生,人們都叫他柴郎。同村地主黃員外家有個獨生女叫阿巧,不但長得漂亮,歌唱得也好聽。柴郎深深地愛上了阿巧,因家裏太窮,不敢去提親,思念成疾。鄰居黃媒婆知道後,直奔黃府給柴郎做媒。通過她那張巧嘴,黃員外當下就答應了親事。柴郎很高興,沒幾天病就好了。一夜,柴郎來到阿巧繡樓的牆外,正聽見阿巧在唱歌。於是,他就以對歌的形式訴說了對阿巧的情意。阿巧通過和柴郎的對歌,知道柴郎是一個善良和聰明的年輕人,心裏也暗暗喜歡上了柴郎。最後,在黃媒婆的幫助下,柴郎和阿巧終於成婚,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蠶神的傳說

  太古時候,有位姑娘非常思念她遠行久不歸的父親,她就對她家的馬開玩笑說:“如果你能幫我把父親接回來,我就嫁給你。”馬聽了這話,掙脫繮繩跑了出去。幾天後,馬真的把她的父親馱了回來。父親不讓女兒嫁給給馬,還發怒把馬S了,剝了馬皮,放在太陽下曝曬。一天,姑娘在院子裏玩耍,忽然颳起一陣大風,只見馬皮騰空而起,卷着姑娘狂飛出去,遇到桑樹才停下來。姑娘和馬皮都化爲蠶,在樹上吐絲。後來,人們就將馬和姑娘合稱“馬頭娘”,祭爲蠶神?。

雞王鎮宅

  傳說堯帝在位時,政通人和,但常有惡虎、鬼怪肆虐,危害百姓。後來,禾氏支國獻來一種“重明鳥”,形狀和普通公雞一樣,但啼叫時聲就好像鳳凰鳴叫。它疾惡如仇,專門捕捉惡虎、鬼怪,使它們不敢造孽。有人說這種鳥就是雞中之王,人們便仿照鳥的形狀,刻制木雞或畫像,貼在門上或屋頂上,也能起到嚇退鬼怪的作用。從此,民間就用這種雞王的畫像作爲鎮宅之寶。

獨角神羊

  傳說在堯舜時代,有一個叫皋陶的判官。無論甚麼疑難案件到了他那裏,都會審得明明白白。他養着一隻神獸叫獬豸,身軀龐大,頭上長着一個角,形狀象羊,所以又叫獨角神羊。當神羊看見人們打架時,常用它的犄角頂無理的人;當它看見人們爭論時,常高聲大叫,去斥責沒理的人。人們都很尊重它,把它當成神的化身。皋陶在審案時就把神羊請到堂前,然後把訴訟雙方帶到神羊面前讓他們辯論。神羊在他們辯論的時候,就會朝沒理的一方高叫,並用犄角去頂。如果神羊安然不動,說明被告無罪,皋陶就根據神羊的意志去判刑。

葉公好龍

  劉向《新序·雜事》記載:從前有位葉公,特別喜歡龍。他屋內的樑柱、門、窗上都雕刻上了龍紋,牆上也畫上一條條巨龍,甚至連他穿的衣服、蓋的被子上也繡上了活靈活現的金龍。方圓幾百裏都知道葉公好龍。天上的真龍知道了葉公好龍後,很感動。一天,真龍親自下凡來探望葉公。巨龍把身子盤在葉公家客堂的柱子上,尾巴拖在方磚地上,頭從窗戶裏伸進了葉公的書房,想要與葉公親近。可葉公見了巨龍,嚇得魂不附體,轉身就跑。這個故事辛辣地諷刺了葉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們只唱高調、不務實際的壞思想、壞作風。

阿里山傳說

  傳說,阿里靠打獵爲生。一天,阿里禿山打獵,看到一隻老虎向兩個採花姑娘撲去。阿里急中生智,射傷了老虎的眼睛,老虎倉皇逃走。這時,一個手持柺杖的老頭從天而降,要抓兩個姑娘。阿里敲了老頭的腦袋一下,老頭捂着頭跑了。這時晴朗的天空打起了響雷。兩個姑娘說:“我們原本是天上的仙女,偷偷下界玩耍,誤了回去的時間,沒想到遇到老虎,幸好你救了我們。玉帝見我們不歸,派老壽星抓我們,你卻打了他。現在玉帝發怒了,要用雷火燒死這一帶的生靈!這事因我倆而起,我們這就引開雷火!”說完,她們要走。阿里立刻攔住她們,一個人跑到山頂,對着天空喊:“一人做事一人當,不要殃及無辜!燒死我吧!”於是,雷神把阿里劈得粉身碎骨。阿里死後,變成了滿山的綠樹,兩個仙女爲了陪阿里變成了滿山的花草。從此,禿山變成了綠山。人們爲了紀念阿里,便把這座山叫做“阿里山”。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