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孩子,學習是你的終身職業

   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於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

——(法國)左拉

   我活着是爲了學習,而學習並不是爲了活着。

                        ——(英國)培根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中國)劉向

學習是邁向成功的階梯

  世上只有一樣東西是珍寶,那就是知識;世上只有一樣東西是罪惡,那就是無知。

——(古希臘)蘇格拉底

   孩子,人生真正的成功,並不在於這個人擁有多少金錢,而在於他擁有多少知識。大凡有所成就的人,他們都不肯滿足於現狀,都不斷爲更美好的明天做準備。求學問是人生的第一等大事,只有努力學習,不斷學習,才能使人成功。

  英國大哲學家培根曾經說:“知識就是力量!”其實,年輕的時候是積累的年紀,任何有知識的人都要經過一個從無到有、積少成多的過程。所以,現在懂得少沒關係,重要的是你要懂得不斷學習。只有這樣,你纔會獲得足夠的知識,爲未來的發展積攢足夠的資糧。

  愛因斯坦是美國偉大的物理學家,曾經有人問他:“您可謂是物理學界空前絕後的人才了,何必還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呢?爲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

  當時,愛因斯坦並沒有急於回答他這個問題,而是找來了一支筆、一張紙,並在紙上畫了一個大圓和一個小圓,然後說:“在目前的情況下,在物理學的這個領域裏,我可能是比你懂得略多一些,就如你所知道的是這個小圓,我所知道的是這個大圓。然而,整個物理學界的知識是無邊無際的。對於小圓,它的周長小,即與未知領域的接觸面小,所以就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對於大圓,它的周長大,即與未知領域的接觸面大,所以更感到自己未知的東西多,會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孩子,連愛因斯坦這樣著名的科學家還在堅持學習,你還能說自己的知識已經夠用了嗎?我們看到,越不想學習的人,會被別人落得越來越遠,懶惰的人就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裏不能自拔,到頭來一無所獲,後悔莫及。而越是有成就的人越懂得學習的重要性,抓緊時間吸取知識。懂得儲存知識的人,等到機會來的時候就會大顯身手,平日裏的知識儲備信手拈來,牢牢地把機遇抓在了手裏。

  在美國微軟公司,每一款新產品的開發都不是由一個項目小組做到最後,而是由第二個小組繼續接上去做下一輪的開發。爲甚麼要這樣?微軟公司認爲,一旦開發了一個版本,那麼這個開發項目小組的知識就已經老化、過時,必須接受再教育。

  微軟公司的再教育的內容不但包括技術培訓,還包括到客戶服務中心去做相關的服務工作,比如接待來訪,接聽電話等。微軟公司就是通過這種方式讓員工瞭解客戶的新需要,這纔是一種非常實際的市場培訓,纔是一個再學習的有效方法,也只有這樣,纔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所以,在個人未來職業生涯的發展中,必須把自己置身於這種學習型的組織中。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大凡那些成功的人,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爲他們能夠專心致志於自己的事業,總是在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所以,他們最終取得了成功。

  孩子,你要想成功,要想創造美好的未來,就必須利用所有可以擠出的時間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知識是無止境的,要把學習視爲自己的終身職業,要孜孜不倦地努力,要不斷前進。

   雖然你還沒有步入社會,此時,更不應該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不僅是在學校裏,在生活點滴中都有你需要的營養,要認真地汲取你需要的養分,爲自己的未來鋪路。當你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時,成功自然會與你同行。

  

父母的話

  孩子,一個喜愛學習的人,他不一定會成就一番事業;而一個成就大事的人,他必定是一個喜愛學習的人。因爲知識是一種無形的財富,一個人有了豐富的知識,他的思想就會開拓,他才能具有深邃的目光、冷靜的頭腦、透徹的分析能力和堅韌的毅力。這樣的話,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他就可以衝破一切阻礙,最終到達成功的巔峯。

活到老,學到老

  

  我們的事業就是學習再學習,努力積累更多的知識,因爲有了知識,社會就會有長足的進步,人類的未來幸福就在於此。

——(俄國)契訶夫

   

   孩子,今天的社會在不斷進步,科學技術也日新月異地發生着巨大變化。要想適應這瞬息萬變的高科技時代,就必須不斷地學習,用新的知識來充實自己,使自己不斷進步,不斷得到提高,才能很好地爲社會服務。

   很多人都覺得,只有學校纔是學習的場所。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在學校裏學到的知識是非常有限的。在生活和工作中,每個人都需要更多的知識和技能,需要不斷地學習。

   李嘉誠是華人中的首富,是非常成功的商人。曾經有記者問他:“李先生,你現在擁有如此巨大的商業王國,你靠的是甚麼?”

   李嘉誠答道:“依靠知識。”

   另一個記者又問:“李先生,那你成功靠的是甚麼?”

   “靠學習,靠不斷地學習。”李嘉誠毫不猶豫地回答。

   李嘉誠在回憶過去的時候,曾經說:“年輕的時候,我表面謙虛,其實我內心是很‘驕傲’的。我爲甚麼會驕傲?因爲,我在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新的東西,每天都在進步,這樣的話,我離我的目標就很近了。而現在只有一點兒的學問是不行的,要多學知識,多學新的知識。”

   在李嘉誠60多年的從商生涯中,他從沒有間斷過學習。每天晚上睡覺之前,他都要看上半小時的書或雜誌。他說:“學習不僅是一種樂趣,而且令人啓迪心智,刺激思考。文學、歷史、哲學、經濟、科技方面的書,我都會讀。但是我不讀小說,也不看娛樂新聞。這樣,我就可以節約寶貴的時間,用來學習了。”

   李嘉誠榮膺世界華人首富之後,並沒有退休養老的打算,他仍然在不斷地學習,仍然每天在他的辦公室裏工作。他是一位真正身體力行“活到老,學到老”的傑出企業家。

   他曾經說:“不讀書,不掌握新知識,不提高自己的知識資產照樣可以靠喫‘老本’瀟瀟灑灑過日子,可那是舊時代不少靠某種‘機遇’發財致富的生意人的心態。但是在如今的時代,那已經是不可取的了。”

  孩子,李嘉誠是一個如此成功的商人,他都能不斷地學習。正是這樣,他才能奮力追逐着時代的腳步,在現代社會的激流中領跑急行。你現在正處於人生的起步時段,這時候,應該不斷學習,就像農民在適宜的季節播種下良好的種子,將來會有很大的收穫。

  人的一生,就應該不斷給自己“充電”。在這期間,靠學習來增強生存的本領,同時也享受了學習本身的樂趣。

  孩子,如果你因爲當前的生活很順利就感到很放心,每天悠閒地生活,那麼眼前的情形就不一定能維持很久,終有一天,就會被環境所淘汰;如果做任何事情,你都能埋頭苦幹,不斷進步,不斷創新,做到“活到老,學到老”,那麼,你的進步一定是無止境的。這樣,你不僅能有效地做好每一件事,而且每天都會很愉快。

父母的話

  孩子,知識就是一個海洋,我們所取的永遠只是滄海一粟,所以學習永遠也沒有止境。當你學到的越多,你就會發現自己不知道的也越多。一個人只有不斷填充新知識,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不然他就會被那些擁有新知識的人所超越。

善於在實踐中學習

  有知識的人不實踐,等於一隻蜜蜂不釀蜜。

  ——(波斯)薩迪

  孩子,學習知識不能只滿足於書本上的知識,還要善於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在生活中獲得真知。你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養成實踐的習慣,從而達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的目的。只有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爲行動的指南,這些知識才能變成財富。

  讀書的目的不是爲了像別人炫耀自己究竟讀了多少書,讀書的真正目的在於在實踐中應用,在於指導我們的生活。試想,如果學到的知識不能與實際相結合,那學到最後,整個人就成了一個書呆子,那就顯得毫無用處了。

  亨利·布萊頓年僅30歲出頭,但已經是美國SERVO公司的總經理了,而且還是美國頂尖的導彈專家之一。雖然布萊頓已經身居高位,但是他仍然不斷學習。當他忙完了一天的工作之後,還要去上夜校繼續學習。

  當時,布萊頓選擇的科目是素描,他爲甚麼要去學習素描呢?對於這個問題,他的回答很令人感動,他說:“因爲,素描可以很清楚、很有效地將我的創意說明給技術人員知道。”雖然他已經功成名就了,但是他認爲這並非人生努力的終點。因爲地球一直在轉,社會不斷進步,要想跟上社會的步伐,就必須不斷學習。

  布萊頓利用晚上空閒的時間,去學習打字、管理學、西班牙語、雷達技術、演講術等等,只要是對他的業務有幫助的知識,他都會去學。事實上,他也真能學以致用,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實,本領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一個人孜孜不倦的學習,並把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相結合,以此來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一個不爲明天做準備的人,永遠也不會有成功的未來。

  南宋著名詩人陸游,他曾經寫詩勸勉他的兒子,詩是這樣寫的:“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首詩也告訴我們,如果人應該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纔可以獲得更豐富的知識。

  因此,讀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果你想把書上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就必須將書上的知識與實際相結合,使之成爲一個全面的認識。

  

父母的話

  孩子,你知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吧!就是說,人要有較多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才能走得更遠。此外,還要將這些知識與實際相合,做到學以致用,善於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善於利用學到的知識應對各種情況。只有這樣,你才能在學習中不斷創新,才能立足於社會而不被淘汰。

每天進步一點點

  面對懸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條縫來,但用斧鑿,能進一寸進一寸,得進一尺就進一尺,不斷積累,飛天必來,突破隨之。

  ——(中國)華羅庚

  孩子,人的一生就好比是一個跑道,如果你能把每一步都當做起點,每天進步一點,你就會走向卓越。如果你想一口氣跑到終點,急於求成,卻往往適得其反。每天多做一點點,多付出一點點,這是成功者共有的特質;而每天少做一點,懶惰一點,這是失敗者共有的缺點。

  每天進步一點,聽起來似乎沒有浩大的聲勢,沒有宏偉的氣魄,也沒有誘人的碩果,這怎麼能夠成功呢?可是,你仔細想一想,沒有一個人可以不通過努力而一夜成名的,不要期望天上掉餡餅。孩子,只要踏實每一個腳印,每天進步一點,日積月累下來,你就會有大大的收穫,就會創造人生的奇蹟!

  成長的道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遠大目標的實現要靠不斷地努力。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千萬不要期望一步登天。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是非常重要的。

  做任何事情,只要你能夠勇敢地邁出第一步,然後再一步步地走下去,你就會慢慢走近自己的目的地。其實,只要你心中有自己的目標,明確地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勇於向它邁出第一步,你終將會邁向成功的大門!

  1983年,伯森·漢姆徒手攀壁,登上了紐約的帝國大廈,他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同時也贏得了“蜘蛛人”的稱號。

  當美國恐高症康復聯席會得知這一消息後致電“蜘蛛人”伯森·漢姆,打算聘請他做恐高症康復聯席會的心理顧問。因爲,在美國有八萬多人患有恐高症,他們一直被這種疾病困擾着,有的人甚至都不敢站在椅子上。

  伯森·漢姆接到了聘書,然後打電話給聯席會的主席諾曼斯,讓他查一查第1042號會員。很快這位會員的名字就被查出來了,結果,他的名字叫伯森·漢姆。原來,他們要聘請的這位“蜘蛛人”顧問,本身就是一位恐高症患者。

  看到這些,諾曼斯驚訝極了。一個站在一樓陽臺都心跳加快的人,竟然能徒手攀上四百多米高的大樓,這的確是一個令人費解的謎。於是,他決定親自去拜訪一下伯森·漢姆。

  當諾曼斯來到伯森·漢姆的住所時,正好趕上那裏舉行一個慶祝會。十幾名記者正圍着一位老太太拍照採訪。原來,那是伯森·漢姆94歲的曾祖母。她聽說漢姆創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就特意從100公里外的葛拉斯堡羅徒步趕來,她想以此爲漢姆的紀錄添彩。殊不知,這一異想天開的做法,竟無意間創造了一個將近百歲的老人徒步100公里的世界紀錄。

  《紐約時報》的一位記者問道:“當你打算徒步而來的時候,你是否因爲年齡關係而動搖過呢?”老太太精神矍鑠地說:“其實,想一口氣兒走100公里是很難的。但是,走一步並不難,只要一步接着一步走就好……”

  當諾曼斯聽到這些的時候,他一下子明白了,伯森·漢姆能登上帝國大廈的奧祕,原來是把每一步當做起點,一步接着一步,最終就攀登上了終點。

  孩子,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夠看得出來,在伯森·漢姆攀登的過程中,他始終眼光朝前,把腳下的每一步都當做起點,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也就沒有了高度帶來的恐懼,恐高症自然也就消失了。其實,人生就好比攀登一座巍峨高大的山,要想登上頂峯,要想享受一覽衆山小的快意,就必須把每一步當做起點,把每一步都當做新的開始,一步接一步地登上頂峯。

  每天進步一點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想一下,如果每天學習一點,每天勤奮一點,每天主動一點,每天創造一點……總有一天,你一定會驚奇地發現,小進步會創造出大成績。

  孩子,你要知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能量是無限的,從現在開始,把自己的每一步都看做起點吧!只要你能從容地面對生活,積極地做事,遇到挫折能夠百折不撓、越挫越勇,真正做到榮辱不驚,並持之以恆地朝着自己的夢想前進,就能創造更加輝煌的明天!

父母的話

  孩子,在晚上臨睡之前,你可以試着問自己:“今天我學到了甚麼呢?有哪些進步呢?我是否有甚麼事做錯了呢?假如明天我要有所進步,有哪些地方要注意,不能再犯錯呢?”

  當你想好了這些問題時,你就比昨天進步了1%。如果持續下去,這個進步是非常可觀的。大凡那些有所成就的人,他們之所以成功,是因爲他們懂得每天進步一點。孩子,如果你也能做到每天進步一點,你終將會從現實的此岸邁向成功的彼岸!

求知要循序漸進

  要循序漸進!我走過的道路,就是一條循序漸進的道路。

  ——(中國)華羅庚

   現在的社會流行一種“速食文化”,即做甚麼都追求速度。有一些人看到明星能夠掙大錢,就想一夜成名;看到企業家的領袖風範,就想當總經理……但是,卻不願意爲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學習,凡此種種,終究不會有所成就。

  孩子,不知你是否也夢想着一夜成名,或者一夜之間提高成績。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你應該做的就是讓自己的頭腦稍微保持一點清醒,讓自己恢復平靜,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像以前那樣容易把握。

  其實,做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漸進,而不是急於求成,一蹴而就。在學習或工作上,要按照一定的步驟逐漸深入或提高。在學習中也應該懂得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這也是學習的規律。

   早在宋代,大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就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深思。”“未得於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忘乎後。”“循序而有常。”可以說,這些都是在表明學習需要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

   求知一定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近及遠,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由少到多,由具體到抽象,從而逐步地“漸漸向裏尋到那精英處”,即到達理想的勝境。這,就是循序漸進的規律。所以,你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遵循這樣的原則,否則就會“欲速則不達”。

  春秋戰國時代,楚國大夫養由基特別擅長射箭,快速準確,超羣絕倫,且有百步穿楊的本領。據說,連動物都知道他的本領。一次,兩隻猴子抱着柱子爬上爬下,玩得很開心。楚王張工搭箭就要射它們,可是猴子一點都不害怕,仍舊蹦跳自如。這時,養由基走了過來,接過楚王的箭,於是,猴子竟然哭叫着抱在一起,嚇得渾身發抖。

  有一個人一直很敬慕養由基的射箭技術,就前去拜他爲師,經過再三請求,養由基終於同意收他爲徒。養由基交給他一根根很細的針,要求把它放在離眼睛幾尺遠的地方,整天盯着看。

  看了3天后,徒弟就有點疑惑,他問老師養由基:“我是來學習射箭的,老師爲甚麼要我做這些莫名其妙的事呢?您甚麼時候才教我學射箭呢?”養由基說:“這就是在學習射箭啊,你繼續看吧!”無奈,徒弟就繼續看。

  又過了3天,徒弟真的有些厭煩了。他心想,我是來學手藝的,看針怎麼會是學射箭呢?徒弟根本就不相信這些。養由基因此就教他練習臂力的辦法。讓他一天到晚伸直手臂,在手掌上平端一塊石頭。這樣做也很艱苦,徒弟又想不通了:我只學老師的手藝,他讓我端塊石頭幹甚麼?養由基看他怎麼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就由他去了。這個人最終也沒有能夠學到射箭技術。

  其實,讓他看針是訓練他的眼力,讓他舉重物則是訓練他的臂力,而這兩項能力是學習射箭的基本功。試想,如果這個人能夠按照老師教的,遵循循序漸進的學習規律,他一定能夠學到精湛的射箭技術。他不能領會老師的良苦用心,白白地把學射箭的機會喪失掉了,仔細想來真的非常可惜。

  可是,孩子,你在生活中有沒有犯同樣的過錯呢?練習寫字時,總是不能定下心來寫那一個“點”,其實這個“點”正是書法的基礎;學習英文時總是急功冒進,一上來就要閱讀大篇幅的文章,等到見到滿眼的生詞時才明白自己的基礎還沒有打好。這樣看來,自己和那個半途而廢的愚笨徒弟犯了同樣的錯誤,那就是不懂得做事的態度應該是循序漸進的。

  蘇聯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在給青年的一封信中特別指出:“甚麼是我對於我們祖國獻身科學的青年們的希望呢?首先是循序漸進。我無論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不心情激動地談到這種卓著成效的科學工作所應具備的最重要的條件。循序漸進,循序漸進,再循序漸進。從一開始工作起,就要在積累知識方面養成嚴格循序漸進的習慣。”

  孩子,你之所以要循序漸進地學習,除了這是前人無數經驗總結,而不是主觀隨意提出來的之外,還因爲這也是由事物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依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你在學習中就會量力而行,逐漸積累,最後積少成多。

父母的話

  孩子,做事的順序非常重要。對於學習來說,除了要有毅力和恆心之外,還要懂得一個道理,那就是:應該在特定的時間學特定的內容。這就要求你,既不能錯過學習的良機,又不能勉強“超前”而脫離自己智力發展的可能性。只有這樣,你才能擺脫“欲速則不達”的弊病,才能逐漸牢固地將一點一滴的知識積累起來。

  

打造自己的學習力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

  ——(美國)阿爾溫·托夫勒

  孩子,學習是一種能力,簡稱學習力。我們學習知識最大目的之一就是學會學習,學着讓自己具備學習力,因爲,在現代社會,學習力就是競爭力,要終身學習,這樣才能具備終身競爭力,才能在社會立於不敗之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著名教育專家埃得加·富爾在《學會生存——教育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說:“21世紀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所以,你應該學會學習,能夠提早具備這種學習力。

  雖說一個人的學習能力與他的智力水平有關,但並不完全取決於智力,在很大程度上還要取決於他是怎樣使用智力。孩子,對於你來說,一旦能夠很好地使用自己的智力,那麼,你所體現出來的能力也是超乎想象的。也就是說,只要你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懂得怎樣有效學習,那麼,即使是智力天賦不高,也能夠取得很好的學習成績,也能夠在工作中取得成就。

  關於如何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第一,認識學習的重要性。當我們從內心深處真正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就會積極付出行動,主動地去規劃自己的學習,並以如飢似渴的心態去追求新知,這樣的學習才最具成效。

  第二,虛心好問,這也是有效學習的一種方式。不懂就問,才能把學習搞好。俗話說:“問是學之師,知之母。”在學習中,不可能事事都通,肯定會遇到解不開的問題,遇到不知道的事情。有問題並不可怕,怕的就是不問。

  第三,培養刻苦鑽研的精神。一個刻苦鑽研的人,一定會熱愛學習。相反,一個不願意鑽研的人,肯定也不會對學習有甚麼真正的興趣,這種人十分愚蠢。

  第四,點燃求知的慾望。求知慾是人們探索瞭解自己所未知事物的慾望,是人們追求知識的動力。求知慾具有神奇的效力,它能激發起學習的熱情和毅力。對事物強烈的求知慾,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是開啓智慧之門的鑰匙。

  第五,要建立起主動學習的意願、態度及能力。因爲這些是終身學習的基礎,也只有具備了這些,你才能夠好學,才能真正有效學習。

  在當今時代,世界飛速變化,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知識更新的速度更是大大加快。人們要適應不斷髮展變化的客觀世界,就必須把學習從單純的求知變爲一種生活的方式。

  孩子,今天這個信息時代不允許你錯過任何學習的機會,你要學會從生活點滴中汲取知識。讓自己的學習力強大起來吧,只有具備了學習力,並能切實貫徹終身學習的習慣時,成功自然會與你同行。

父母的話

  孩子,21世紀是個高速發展的世紀,對生活在現代的人們來講,只有透過持續的學習,纔能有效地應對變化。其實,學習的作用已經不僅僅侷限於對某些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學習還能讓人聰慧文明,高尚完美,使人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基於這種認識,你一定要始終把學習當做一個永恆的主題,反覆強調學習的重要意義,不斷探索學習的科學方法,力爭成爲一個愛學習,並且會學習的人。

發揮你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美國)愛因斯坦

  當人年齡很小的時候,想象力總是很豐富。孩子,你是不是也曾經夢想着想到月亮上去呢?你是不是也畫過一些富有想象的、但大人看不懂的畫呢?這都是擁有豐富想象力的體現。

  想象力是人類寶貴的財富,是在人腦中對已有的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並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我們藉助於合理的想象可以理解世界上的許多事情,可以瞭解古今中外的豐富知識,並進行創造性活動。

  關於想象,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說:“一個缺乏想象能力的人,無論從事工程技術還是美術、文藝或自然科學,都不會做出甚麼創造性的成績來。”國學大師南懷瑾則說:“人類社會是由兩個蘋果造成的:一個蘋果是牛頓發現了,引來現代文明社會,造就了科學;一個蘋果是亞當和夏娃偷吃了,產生了人類,是藝術想象。”

  孩子,當你的大腦插上想象的翅膀時,就會飛得更高、更遠。想象力是人類特有的能力,擁有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你就可以在頭腦中設計他生活的世界,然後改造世界。

  達爾文小時候人緣很不好,因爲他有一個毛病:總愛“說謊”。當他撿到了一塊怪異的石頭,他會對同學們說:“這是一枚寶石,很有可能價值連城!”當他在泥土裏拾到一枚生鏽的普通硬幣,卻神祕兮兮地告訴姐姐,這是一枚古羅馬硬幣……

  他的老師和親戚把這些“謊言”反映給其父親,希望父親能懲罰達爾文。可是,他的父親並不認爲達爾文是在撒謊,而是在想象,他安慰達爾文說:“孩子,我怎麼會責備你呢?你的想象力可真偉大!”

  達爾文的“進化論”是建立在超越尋常人的想象之上。而他的這些成就都得力於父親的鼓勵和包容。父親爲他建立了一個極爲寬鬆的想象空間,鼓勵着他走上了這條寬闊而遼遠的想象大路。

  想象是創造活動的基礎和先導,是激勵創造活動、產生科學的假說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科學的假說,沒有科學的假說,也就沒有科學的發現和發展。比如,飛機的昇天,原子結構的模式,試管嬰兒的誕生等,又何嘗不是在想象功能的作用下產生的呢?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蓋爾曼說:“作爲一個出色的理論物理學家,想象力很重要。一定要想象、假設,也許事實並不是這樣,但是這樣可以使你接着往前研究。但是想象力需要可信來做支撐,他們需要確立大家已經接受的公理,然後悄悄地溜進這些公理中去,然後尋找新的發現,只有這樣才能取得進步。”

  無獨有偶,世界軟件業巨頭微軟公司也強調想象。比爾·蓋茨曾經說:“對於微軟來說,唯一有用的資產就是人類的想象力。如果拿走微軟所有的大樓、房產和辦公硬件等有形資產——也就是說拿走所有能夠摸得到的財產,對於微軟來說和沒有拿走這些東西以前幾乎毫無區別。”

  孩子,對你來說,想象力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不論學習哪一門學科,都必須藉助於想象才能深刻地理解記憶。比如學習語文,就要利用豐富的想象去理解人物形象、景物、場面和題意;學習數學,特別是幾何,就要有豐富、精確而又靈活的空間想象力,想象圖形的形狀,其他學科也是如此。

  學習不是隻通過按部就班或死板的形式和途徑就能學好的,只有自主地學習才能真正理解學習的精髓。所以學習必然要用與之相匹配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實現,而這個活躍的因素就是想象力。

  恰當而適宜的想象力表明一個人有非常強大的學習能力。只要一個人的想象力不枯竭,那麼他學習的動力就不會消失;只要他充分利用想象力,就能盡情體會想象力帶給學習方式上的輕鬆愉快和成績上的巨大成功。

父母的話

  孩子,俗話說:“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意思是,要做好一件事情,首先要有很好的原料。同理,如果你的頭腦中沒有儲存足夠的信息,那麼所謂的想象,就像空中樓閣一樣,只能是毫無根據的空想。

  由此看來,培養豐富的想象力,首先應該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豐富信息儲備。頭腦中的信息儲備越豐富,想象就越開闊、深刻,想象力就越強。除了多讀一些課外書籍外,最好的辦法就是積極地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接觸各種事物,使其在你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印象就會成爲豐富想象的材料。

別怕,敢於大膽質疑

  

  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我們大部分偉大發現應歸功於“爲甚麼”,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爲甚麼”。

                              ——(法國)巴爾扎克

  孩子,有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兒歌:“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我在小小的船裏坐,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這首兒歌在小學課本中使用了幾十年。也許你對這首兒歌也很熟悉,但在今天它卻受到了一個七歲孩子的質疑。

  據報載,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對這首兒歌的質疑是:“藍藍的天上根本不會有星星,藍藍的天上只有圓圓的太陽和白白的雲彩!只有黑黑的天上才能看到小星星。”看來,我們真的不能不佩服這名小學生的求知探索精神和敢於質疑的精神。

  所謂質疑,就是針對某一問題提出疑問,是探究事理、科技發明的起點。如果你能時常提出問題,敢於質疑,這就是多思好學、求知探索的一種具體表現。要知道,學習不僅僅是接受新知識、新觀點,還要善於質疑,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只有這樣,所學的知識才能真正爲己所用。

  希爾伯特是德國著名的數學家,他的想象力非常豐富,並且善於提出各種問題。1900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他做了題爲《數學的問題》的報告,一舉提出了當時數學領域中的23個重大問題。這些問題,後來被稱爲“希爾伯特問題”。他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有力地推動了20世紀數學發展的進程。後來,希爾伯特總結說:“只要一門科學分支能提出大量的問題,它就充滿着生命力,而問題缺乏,則預示着獨立發展的衰亡或中止。”

  正因爲如此,有人說,如果沒有了問題意識,天才也就會走向平庸了。

  英國哲學家羅素曾經這樣問穆爾:“誰是你最優秀的學生?”穆爾不假思索地回答說:“維特根斯坦。”羅素問:“爲甚麼?”穆爾說:“因爲在聽我講課的時候,只有維特根斯坦有迷茫的神色,而且有一大堆問不完的問題,他總是喜歡探究各種各樣的問題。”

  後來,維特根斯坦果然在哲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甚至超過了羅素。於是又有人問維特根斯坦:“羅素爲甚麼退步了?”維特根斯坦回答說:“因爲羅素沒有問題了。”英國哲學家培根說:“一個人如果從肯定開始,必以疑問告終。如果他準備從疑問開始,則會以肯定結束。”

  由此可見,問題意識的重要性。不可否認,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爲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教學上或實驗上的能力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着科學的真正進步。

  明朝著名學者陳獻章曾說:“學貴有疑,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思”是學習的重要方法,“疑”是啓迪思維的鑰匙。學必有疑,有疑必有所思。朱熹也曾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至此方可長進。”

  可見,先有疑問,才能產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的內驅力。孩子,你只有學會質疑,敢於質疑,善於質疑,才能促使自己掌握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方法,才能進一步培養自己的學習認知能力。所以,不要害怕,對自己疑惑的問題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吧!這會讓你的思路越來越開闊,思維也越來越靈活。

父母的話

  孩子,善於提出問題或發現問題是你自主學習與主動探求知識的生動表現。所以,只有敢於提出問題,纔會真正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感到需要問“爲甚麼”、“是甚麼”、“該怎麼辦”的時候,思維纔是主動的,才能真正深入思考。學着去發現問題吧!只有這樣,你才能更近一步接近問題的答案。

培養獨立的思考力

  

  我情願落在大家的後面堅持正確的思考,而不願意站在別人的前面不假思索地出爾反爾、自食其言。

                              ——(意大利)伽利略

  孩子,人類社會一切偉大的成果都是經過反覆思考、探索、實踐而完成的。拉開歷史的帷幕就是會發現,古今中外凡是有能力做出重大成就的人,都經過了一番艱苦的思考。

  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這是使人類智慧遲鈍的大敵)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天才之所以能夠成爲天才,正是由於他們善於思考和樂於思考。

  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爲20世紀物理、天文等學科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小的時候,愛因斯坦由於反應遲鈍,被他的老師指責爲一事無成的傢伙。15歲那年,愛因斯坦由於語文、歷史、地理成績太差,初中沒有畢業就不得不離開了學校。

  但愛因斯坦從小就養成了善於思索、獨立思考的習慣。他經常一個人獨自冥思苦想,最後竟然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正是由於愛因斯坦的獨立思考、善於學習的精神,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他成功地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後來又提出了“廣義相對論”,成爲世界科學巨匠,並獲得了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的成功故事告訴人們,一個人想要成功,就應該善於思索,並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現實生活中,仔細研究我們周圍的成功人士,無一不是善於獨立思考的人,孩子,他們是你學習的榜樣。

  有一位哲人說:“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

  世界著名的成功學家拿破崙·希爾曾寫過一本名爲《思考致富》的書。這本書深刻地揭示瞭如何運用大腦思考去獲得成功。任何人要取得任何意義上的成功都必須運用學會用頭腦去思考。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是學習的靈魂。孩子,即使你知道了大量的理論知識,甚至都能倒背如流,但是,如果沒有用大腦去思考它深一層次的含義,沒有從思想深處認識到它的內涵,那又有甚麼用呢?

  偉大的科學家盧瑟福是現代原子物理學的奠基人,他對思考極爲推崇。一天深夜,他偶爾發現一位學生還在埋頭試驗,便好奇地問:“上午你在幹甚麼?”學生回答:“在做實驗。”“下午呢?”“做試驗。”盧瑟福不禁皺起了眉頭,繼續追問:“那晚上呢?”“也在做實驗。”勤奮的學生本以爲能夠得到導師的一番誇獎,沒想到盧瑟福居然大爲惱火,厲聲斥責:“你一天到晚的在做試驗,甚麼時間來思考呢?”

  英國劍橋大學迪·博諾教授說:“一個人很聰明或智商很高,只是說明他有創造的潛力,但並不說明他很會思考。智力和思考的關係,就好比一輛汽車同司機駕駛技術的關係,你可能有一輛很好的汽車,但如果駕駛技術不好,同樣不能把車開好。相反,你儘管開的是一輛舊車,然而駕駛技術高超,照樣能把車開好。很顯然,這裏在智商高和會思考之間畫上了不等號。”

  可見,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過思維能力反映出來。教育教人以知識,但知識並不能代替思維,如同思維不能代替知識一樣。在實際生活中,知識從來就是不完全的,所以需要思維。

  因此,人們學習有雙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識,二是發展思維能力。孩子,不要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後者,否則就會成爲“高分低能”的學生。可見,培養自己廣闊、靈活、敏捷的思維能力,對開拓智慧極爲重要。一旦你學會思考,學習成績的提高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父母的話

  孩子,人的大腦是一座掘之不盡的能力寶庫,但是如果沒有思考能力話,寶庫的大門也不會自己敞開。只有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和生活的本領才能提高,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試着去做一個積極思考的人,遇事多動動腦筋,養成這種習慣後,你會發現以前覺得很難的問題,瞬間就會迎刃而解。

觀察力的培養不能忽視

  

  我們對於外界可感物的觀察,或者對於我們自己知覺到、反省到的我們心靈的內部活動的觀察,就是供給我們的理智以全部思維材料的東西。

                                ——(中國)魯迅

  孩子,你是個具有觀察力的人嗎?我們發現,喜歡觀察的人,都有一顆敏銳的、智慧的心靈,他們能體會到生活中細微處的奇妙和美麗。在觀察中,他們還常常能發現別人不曾發現的東西。

  俄國教育家岡察洛夫說:“觀察和經驗和諧地應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人類歷史上,尤其是科學發展史上的成功人物大都具備優秀的觀察能力。

  李時珍是明代的名醫,他在幼年時就愛觀察各種花卉、藥草的生長過程,細緻地察看它們怎樣抽條、長葉、開花,花草的每一處細微的變化都逃不過他的眼睛。正是這種細緻的觀察,使他得以糾正古代藥草書中的很多錯誤,寫出了流傳百世的《本草綱目》。

  宋朝文學家歐陽修看到一幅名爲“正午牡丹”的古畫,畫中有一簇牡丹和一隻貓,歐陽修覺得很奇怪,不知道這幅畫爲甚麼名叫“正午牡丹”,因爲他不知道從哪裏可以看出是正午。後來,他的親家吳清看完後,笑着解釋說:“牡丹在正午時的狀態就如畫中的牡丹,花瓣紅豔;再看貓的眼睛,其瞳孔細小如線,正午時分的貓眼正是這個樣子。”歐陽修聽後十分佩服。這就是吳清在平時和看畫時觀察仔細,並抓住了事物的特徵、要害,從而真正領會了畫中的意境。

  其實,觀察力就是人們通過眼、耳、鼻、舌、身,積極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感知客觀事物的能力。通過觀察,不僅能瞭解事物的外部特徵,而且還能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徵,發現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繫。要知道,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同樣,世間的萬物也都有不同於他物的獨特特徵。所以要提高觀察能力,培養不凡的觀察能力,就要努力發現此事物與彼事物不同之處。

  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初學寫作時,曾向前輩作家福樓拜請教。福樓拜並沒有面授機宜、指點要津,而是給莫泊桑佈置了一道觀察練習題:“你要用一句話就讓我知道馬車站有一匹和前前後後50匹不同的馬。”就是這種觀察能力的鍛鍊,使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具有了簡潔、有力、切中要害,而韻味無窮的寫作魅力。

  可以說,觀察是一個人智力活動的源泉,是獲得知識的重要環節。研究表明,人們獲取信息,75%是通過眼睛的觀察來獲得的。正如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所說:“人類的一切學習活動都是由觀察開始。”觀察是人們認知世界、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

  一個人如果對周圍的事物視而不見或聽而不聞,他就會失去學習的基礎,從而使他的精神世界變得貧乏。相反,如果一個人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興趣,善於觀察並從中發現問題,他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體驗快樂。

  發現物理學中的電流的人不是物理學家,而是一位解剖學家——意大利醫生、解剖學家伽伐尼。他在做青蛙解剖過程中,偶然地觀察到,在放電火花附近或在雷雨來臨的時候,與金屬相接觸的蛙腿會發生痙攣。這使他感到十分驚奇。於是他又做了其他一些實驗,終於發現了電流。

  觀察既是一個用眼看,更是一個用心想的過程,所謂的“洞察力”,更多的是靠平時的積累和用心、留意,用“心”觀察,纔是真正對學習、對生活有價值的觀察。這裏所說的“心”就是思考。

  因此,在看的過程中,還要不斷地對對象進行分析、綜合、比較、判斷,只有這樣,才能把握觀察對象的特點,不斷有所收穫,並不斷提高觀察能力。

父母的話

  孩子,觀察是你追求成功學習所必須掌握的能力,也是認識周圍世界的第一能力。學習知識需要從觀察開始,即使是間接地從書本上獲得知識,也離不開眼睛、耳朵等感官的觀察活動。俗話說,事事留心皆學問。所以,要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就要主動地去感知周圍的事物。當你能看到別人不能看到的,並且能比他們看得更深入、更透徹,還能從多個角度去看,此時,你的觀察力就是一流的了!

擁有良好的記憶力

  牢固地記住某些已學會的或熟記過的東西,比再學某些新東西而忘掉以前所學的東西還重要些。

                              ——(德國)第斯多惠

  孩子,記憶屬於最基本的認知能力層次,任何高層次的能力及其運用都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曾說:“一切知識的獲得都是記憶,記憶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記憶是大腦的內存,記憶力是指信息在大腦中存儲並讀出的能力。很多著名的人物都有着非凡的記憶力。

  法國偉人拿破崙說:“沒有記憶的腦袋,等於沒有警衛的要塞。”拿破崙本人記憶力超羣。據說,他能記住他的每一個士兵的臉孔和姓名,也能記住每一門大炮所在的位置。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在我的詞典裏,沒有‘不可能’三個字。”可以說,他所具有的超人記憶力是他堅持不懈地努力而產生的結果。

  英國哲學家米爾10歲前就已經掌握了幾國語言;發掘出特洛伊遺址的德國學者修裏曼,孩提時就能背誦父母教授的霍梅羅斯的詩篇,長大以後,他只需幾個月就能掌握一門外語;盲人學者高保已一,據說能把相當於幾十冊大詞典上的知識完全記憶在大腦中,並且還能背誦出許多圍棋、象棋的棋譜。在那些實業家、名人和學者們當中,具有超凡記憶力的人更是舉不勝舉。

  根據一項調查統計,在100位科學家中,只有1位記憶力較差;100位演說家中,只有3位記憶力較差;100位成功商人中,只有4位記憶力較差。而100位普通人中,卻有79位記憶力較差。由此可見,良好的記憶力是一個人取得成就的關鍵。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也是這樣,“器”的作用非常大。這個“器’就是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只有把大量的知識都裝進大腦,才能在考場上奮筆疾書,下筆有神;才能在進一步的學習中更好地發揮自己。

  遺憾的是,現在有些孩子竟然說自己的記憶力不如以前了。孩子,你是不是也這樣抱怨過呢?其實,十幾歲時正是記憶能力的黃金時期,但爲甚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你在平時的學習中不願意花時間培養自己的記憶能力,總是把平日裏花很少時間就能記住的東西累積到考試前再突擊。其實這種“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方法對學習來說有害無益。

  陳正之是宋朝的讀書人,他看書特別快,抓住一本書,就一個勁地趕着往下讀,一目十行,囫圇吞棗。他讀了一本又一本,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可是效果很差:讀過的書像過眼煙雲,根本就留不下一點印象。這使他十分苦惱,開始懷疑自己的記憶力不好。

  有一天,他遇到了當時著名的學者朱熹,就向朱熹請教。朱熹詢問了他的讀書過程後,給了他一番忠告:讀書不要只圖快,哪怕每次只讀50字,重複讀上幾遍,也比這樣一味地往前趕效果好。讀的時候要用腦子想,用心記。陳正之這才明白,他之所以記不住讀過的書,不是因爲記性不好,而是因爲讀書的目標不明確,方法不對頭,他把讀書多當成了讀書的目的,忽視了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和記憶。這樣匆忙草率地讀書,既消化不了書中的內容,又不能進行有意記憶,記憶效果當然不會好。

  後來,陳正之接受了朱熹勸告,每讀完一段內容,就想想這段文字講了些甚麼,有幾個要點,並且留心把重要的內容記住。經過日積月累,他終於成了一個學識廣博的人。

  可見,提高記憶力是有方法的。例如,英語單詞不好記,你可以把生詞寫在小卡片上,規定自己每天必須記住20個生詞,並及時進行復習與檢查。這樣,日積月累,你的詞彙量就會大增。

  而有些人不重視對知識的記憶,還以所謂的“能力強”來掩飾自己的“記憶力差”,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觀點。要知道,記憶是最基本的學習能力,沒有記憶,就沒有其他能力可言。

  孩子,你作爲現代社會的一員,若要想更好地學習各種知識,增強記憶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良好的記憶力是你學習和未來飛躍發展的重要基礎。

父母的話

  孩子,如果沒有記憶,就不可能產生觀念,學習更是無法進行,記憶是學習的前提。俗話說,適合自己的纔是最好的,關於記憶的方法有很多,你要總結一些實用的記憶方式,並找出適合於自己特點的記憶方式進行學習,這是非常重要的。

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書籍是培育我們的良師,它無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語和訓斥,不收學費,也不拘形式;無論何時你接近它,它總是精神抖擻,笑臉相迎……它從不計較你的過失,也從不嘲笑你的無知……對圖書傾注的愛,就是對才智的愛。

——(法國)德伯裏

  

  孩子,現代社會飛速發展,知識更新也越來越快,人類獲取知識80%靠閱讀,單純靠教科書已遠不能滿足孩子成長的需求,多讀課外書非常重要。

  古人說的“開卷有益”就是告訴人們閱讀有很多的好處,所以每個人要好好讀書,將來纔會有成就。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採、足以長才。”這充分說明,閱讀是增加知識的不二法門。

  好書就像一位老朋友,正如德國詩人歌德所說:“讀一本好書,就猶如同高尚的人談話。”法國作家伏爾泰也說:“每當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彷彿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再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彷彿又和老朋友重逢。”

  一項調查發現,有着濃厚閱讀興趣的人,他的心胸一般比較開闊,並能正確理解生活,也能增強生活的信心,更會加倍珍惜生活。經常與書爲友的人,思維都很流暢,很少因爲生活中的困難或挫折而造成自己的心理癥結,即使產生一些癥結,他也能很快地排解掉而不會引起精神上的憂鬱。

  縱觀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幾乎都是熱愛閱讀的人。

  聞一多先生是著名學者,他讀書成癮,竟然一看就“醉”。他結婚那天,親朋好友一早就都來登門賀喜了,但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人們卻找不到新郎了。不得已,大家到處尋找,最後竟在書房裏找到了他。他手裏捧着一本書人了迷,仍穿着舊衣袍。難怪別人都說他不能看書,一看就要“醉”。

  魯迅先生從小酷愛讀書。少年時,曾在江南水師學堂學習。第一學期,他因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夜讀寒冷難以忍耐時,他就摘下一隻紅辣椒,放在嘴裏嚼着,辣得額頭直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閱讀。

  可見,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把閱讀作爲提高自己水平的主要渠道。正如高爾基所說:“當書本給我講到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態度時,似乎是每一本書都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

  閱讀既然有這麼多益處,那麼,持之以恆對閱讀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一個人無論做甚麼事,堅持都是最爲重要的決定因素之一,閱讀當然也不例外。試想,一個人如果在閱讀的時候總是一曝十寒,就一定難有好成績,由此看來,一定要堅持每天閱讀。

  孩子,閱讀有很多的好處,既能夠盪滌心中浮躁的塵埃污穢,還能過濾出沁人心脾的靈新之氣,甚至還可以營造出一種超凡脫俗的嫺靜氛圍。此外,多讀書可以讓人的身心更加舒暢,因爲每本書都會帶給人不同的啓示。閱讀既然有這麼多的好處,何不早日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呢?

父母的話

  孩子,讀書要講求方法,這樣纔能有效促進持久學習力的形成。正確的閱讀方式可以增進讀書的效率,也可以節省時間、並能加深對所讀書籍的理解。讀書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幾種:

  1. 泛讀,是指讀書的涉獵面要廣。人的思想如同身體一樣,都需要均衡的養分,如果太過於偏食就會造成營養不良。所以,一定要打開思路,以博採衆家之長,才能具備全面的知識基礎。

  2. 精讀,對於專業書和經典的大家名作應該採取這種方法閱讀,因爲只有精心研究,細細咀嚼,文章才能被“喫”出味道,更加利於“吸收”。

  3. 通讀,指對一片文章從頭到尾的通覽一遍,這樣做的意圖在於讀懂、讀通、瞭解大意,以求一個完整的印象。這種閱讀方法,適用於平時的書報雜誌的閱讀。

  4. 跳讀,是一種跳躍式的讀書方法。用這種方法閱讀,重點在於掌握書的筋骨和脈絡,爲了瞭解書的結構,甚至可以把書中無關緊要的內容放在一邊,重點掌握各個部分的觀點。

  5. 速讀,閱讀的時候通常一目十行,爲的是對文章迅速瀏覽一遍,只瞭解文章的大意。這種閱讀方法加快了閱讀速度,擴大了閱讀量,比較適用於閱讀同類的書籍或參考書等。

  6. 略讀,是一種粗略讀書的方法,指的是在閱讀時隨便翻翻、略觀大意的做法。可以只專注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中的評論性文字,旨在弄清其主要觀點,瞭解主要事實或典型事例。

  孩子,不同的閱讀方法分別適用於不同的讀書目的,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要求對照上述方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一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閱讀效果。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