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藝術薈萃

音樂舞蹈

小提琴

  小提琴起源於2000多年前的埃及樂器“里拉”。15世紀,意大利人對其進行了改革,並用馬尾製成弓子拉奏,定名爲“小提琴”。之後,又經過多年演變,慢慢形成了現代的小提琴。小提琴由70個零件組成,其製作本身是一門極爲精緻的工藝技術。它的發音近似人聲,適於表現溫柔、熱烈、輕快、輝煌的強烈感情,不僅是現代管絃樂隊中最主要的樂器,也是現代交響樂隊的支柱,更是具有高度演奏技巧的獨奏樂器,被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國。

手風琴

  手風琴屬於活簧類樂器,它是借鑑中國笙簧的發音原理而製成的。1777年,中國器樂“笙”由意大利傳教士傳入歐洲,隨即便在歐洲出現了一些手風琴的前身樂器。1821年,德國人德里克·布期曼製造了用口吹的奧拉琴。他又於1822年,在奧拉琴上增加了手控風箱和鍵鈕。後來,奧地利人西里勒斯·德米安在布斯曼的基礎上,集當時手風琴的各種前身樂器之大成,成功地改良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被定名爲Accordion的手風琴。直到今天,世界各地仍然沿用Accordion這個名稱。

口琴

  口琴源於我國的“笙”。18世紀,笙流傳到歐洲。之後,人們從它的結構而研究發明了口琴。口琴大約在1898年傳入日本大阪,流傳了約30年後,人們發現當時的口琴無法完善演奏日本的民謠歌曲,便開始改良,形成今天的口琴。1924年到1933年間,現代口琴被傳入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多被用於民間音樂中,偶爾也在流行音樂如搖滾樂中使用。

雙簧管

  雙簧管,也叫歐巴,它的前身是肖姆。肖姆是14世紀初源於印度的一種的雙簧樂器。肖姆有兩大類,一類是由嗩吶演變而成的軍樂肖姆,另一類是脫胎於風笛旋律管的民間肖姆。16世紀,除了尺寸大小不同的肖姆在軍樂中使用外,還開始出現了一些合奏型雙簧樂器。17世紀中葉,法國將一種較小的肖姆作了改進後,命名爲雙簧管。至此,真正的雙簧管問世。18世紀初,雙簧管以它鼻音似的蘆片聲,及徐緩如歌的曲調,而被譽爲“抒情女高音”,並在歐洲的音樂中成爲膾炙人口的樂器。而今,它流傳於世界各國。

管樂隊

  管樂隊是音樂合奏團體,一般不包括絃樂器,就是把木管、銅管與敲擊樂器合奏組稱爲管樂隊。管樂隊始於15世紀的德國,是軍隊生活的常備部分,後傳至法國、英國。19世紀中期,管樂藝術傳入中國。中國的第一支管樂隊是解放戰爭期間成立的軍樂隊。隨着時代的進步,中國的管樂藝術也有了長足發展。現在,管樂隊已成爲普及音樂藝術、提高人民文化素質的重要藝術力量。

交響曲

  早期的交響曲,是由17世紀末意大利式歌劇序曲演變而成的。序曲的“快板—慢板—快板”的結構形式,爲交響曲的套曲形式奠定了基礎。

  在18世紀,序曲性質的交響曲逐漸脫離歌劇,吸取了其他器樂曲的因素,發展成爲獨立的有3個樂章的器樂體裁。之後經過音樂家海頓、莫扎特的大量創作實踐,確立了規範的交響曲式,即古曲交響曲。音樂家貝多芬創作的《第三交響曲》,把交響曲帶入了新階段——19世紀浪漫主義交響曲。進入20世紀,越來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響曲中,交響曲仍然在不停的發展變化着。

圓舞曲

  圓舞曲,英文是Waltz,因此有時也音譯爲“華爾茲”。圓舞曲起源於奧地利北部的一種農村舞曲——蘭得勒舞曲。之後,在蘭得勒舞曲的基礎上,圓舞曲發展成爲一種三拍子舞蹈。跳舞的時候,一對對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節奏旋轉打圈,動作非常輕快、優美。

  圓舞曲是一種源自日常生活的音樂體裁,但是它也可以利用不同的形式和獨特的風格,表現不同的內容和豐富的情感。圓舞曲以熱情奔放、感情充沛的音樂給城市中的舞曲帶來了嶄新的面貌和活躍的氣氛。

協奏曲

  協奏曲,原意是在一起競爭或比賽,也就是兩種因素既競爭又協作。16世紀,協奏曲指意大利的一種有樂器伴奏的聲樂曲。17世紀後半期起,協奏曲指一件或幾件獨奏樂器和管絃樂隊競奏的器樂套曲。

  協奏曲是爲獨奏和交響樂隊而寫的一種多樂章大型作品,獨奏者在樂隊的緊密配合下,才得以把他固有的藝術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而這種藝術技巧和交響性的結合,使協奏曲得以滿足不同大衆的要求,成爲大衆所容易接受和喜愛的一種音樂體裁。

奏鳴曲

  奏鳴曲是一種多樂章的器樂套曲,又稱“奏鳴曲套曲”。由1件樂器獨奏的奏鳴曲,稱爲鋼琴奏鳴曲。由1件樂器和鋼琴合奏的奏鳴曲,如小提琴和鋼琴合奏的奏鳴曲,稱爲小提琴奏鳴曲;長笛和鋼琴合奏的奏鳴曲,稱爲長笛奏鳴曲等。

  奏鳴曲是由3個或4個相互形成對比的樂章構成,每個樂章有不同的基本特點和曲式結構:第1樂章是快板,用奏鳴曲式;第2樂章是慢板,用變奏曲式、復三段式或自由的奏鳴曲式;第3樂章是小步舞曲或諧謔曲,用復三段式;第 4樂章是快板或急板,用奏鳴曲式或迴旋曲式。

進行曲

  進行曲是一種富有強烈節奏步伐的歌曲,起源於16世紀西方軍隊的戰鬥生活,用以激發戰士的戰鬥熱情,鼓舞戰士的鬥爭意志。後來,人們也經常採用這種特殊的體裁來表達集體的力量和共同的決心。從17世紀開始,由通常伴隨隊伍行進和用於世俗性的禮儀活動,逐漸進入音樂會演奏和歌劇、舞劇音樂中,最終成爲一種特定的音樂體裁。

小夜曲

  小夜曲是一種常見的特性樂曲,流傳於西班牙、意大利等歐洲國家。起初,小夜曲是青年男子夜晚對着心愛的人的窗口所唱的歌曲。演唱的時候,常用吉他、曼陀林等撥絃樂器伴奏,歌聲悠揚動聽、纏綿婉轉。小夜曲很快就成了一種曲調優美、充滿浪漫色彩的小型聲樂曲及器樂曲。後來,有些作曲家,採用小夜曲的體裁形式,創作了小型器樂曲或多樂章的中型器樂作品,把它從窗前搬到了舞臺上。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在歌劇《唐璜》第二幕裏,就有用曼陀林伴奏的典型小夜曲。

爵士樂

  爵士樂,是一種源於非洲的音樂形式。19世紀,美國南部種植園黑人奴隸們用音樂來是表達自我生活和情感。從19世紀末開始,以英美傳統音樂爲基礎,並吸收了布魯斯、拉格泰姆及其他音樂類型,形成了一種新的音樂形式——爵士樂。其發祥地是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個亞熱帶城市——新奧爾良。爵士樂有多種形式,而且每一種形式都非常重要,都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和獨具的魅力,並流傳至今。如果要欣賞各種爵士樂,體會個中種種樂趣,就需要擁有開放的態度,兼容並聽。

搖滾樂

  搖滾樂是流行音樂的一種形式,一般是由顯著的人聲伴以吉他、貝斯和鼓演出。搖滾樂源於1940至1950年代的“rock and roll”運動和rockabilly,它們是由布魯斯音樂、鄉村音樂和其他音樂形式演進而來的。

  20世紀60年代晚期,搖滾樂和民間音樂融合產生了民謠搖滾,與布魯斯音樂融合產生了布魯斯搖滾樂,與爵士樂融合產生了融合爵士樂。70年代,搖滾樂融合了靈魂樂、放克和拉丁音樂。80年代,搖滾類型包括合成器流行樂、硬核朋克和另類搖滾。90年代,搖滾樂又加入了油漬搖滾、英倫流行樂、獨立搖滾和新金屬。

軍樂

  軍樂由銅管樂、木管樂、打擊樂組成,以集體合奏爲主要表演形式。由於這種類型的音樂在軍隊中常用,故稱軍樂。軍樂是一種高雅的音樂藝術,氣勢恢弘壯觀,樂曲渾厚流暢,給人一種強烈的感染和鼓舞。

  軍樂的原始功能是統一步伐、傳遞信號、激勵士氣。但是,在典禮和儀式上演奏的軍樂已經超越了以上功能,從而成爲軍風軍威的象徵。由於軍樂的原始功能,故其比較簡單、曲式一般、節奏鮮明、分句劃一、速度固定。此外,軍樂隊必須能夠在行進中演奏。

五線譜

  五線譜是世界上通用的記譜法。在目前的記譜法中,五線譜相對而言是最爲準確、嚴密、科學的。五線譜是一種在5根等距離的平行橫線上,標以不同時值的音符和其他記號來記載音樂的方法。五線譜一般分類爲:總譜,分譜,大譜表。

  五線譜是在紐姆記譜法和有量記譜法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17世紀逐步完善,18世紀開始定型而沿用至今。五線譜傳入中國,文字記載中最早見於1713年的《律呂正義》續編。19世紀中葉以後,隨着西方傳教士的傳教和新學的興辦,五線譜逐步在中國流傳和使用。

數字簡譜

  數字簡譜是一種簡易的記譜法,以可動唱名法爲基礎,用1、2、3、4、5、6、7代表音階中的7個基本音級,讀音爲do、re、mi、fa、sol、la、si。

  16世紀,一名天主教的修道士用1、2、3、4、5、6、7來代表7個音來寫譜教歌。1742年,法國著名教育家盧梭在向科學院宣讀的一篇《音樂新符號建議書》的論文中再提數字簡譜。18世紀中葉後,法國的一些音樂家、數學家、醫生等把數字簡譜加以整理和完善。19世紀,經過P·加蘭、A·帕里斯和E·J·M·謝韋的繼續改進和推廣,數字簡譜在羣衆中得到廣泛使用。

音樂指揮

  在各類管絃樂隊、合唱隊等集體性的音樂表演中,音樂指揮站在樂隊、合唱隊前面,手拿指揮棒,並結合肢體語言指揮如何演奏或演唱。音樂指揮是一個樂隊的靈魂人物,指導整個樂隊的音樂演奏,使多個聲部的演奏成爲一個整體。

  指揮者右手拿着指揮棒,掌握和速節拍度,但合唱指揮一般不使用指揮棒。其左手主要表示強、弱等樂曲表情。其臉部表情、頭部和身體的動作,也是指揮中的一個方面。在整個演出過程中,演奏或演唱人員必須根據其意圖來表達。

指揮棒

  指揮棒是絕大多數指揮的必備,它不僅幫助增加指揮的表現力,並且還起到節拍器等很多功能。短棒的長度大多爲30cm至35cm,短棒一般用於指揮合唱和編制不太大的音樂作品中;長棒的長度一般都大於40cm,長棒指揮大型作品便於提示後排的樂手。

  指揮棒的棒體以白色爲佳,這樣樂手們可以看得更清楚。其款式非常多,可謂是多姿多彩,特別是手柄的形狀,常見的有圓柱狀、水滴狀、橄欖狀、球狀、葫蘆狀等。棒體直徑和重心的位置是鑑定指揮棒質量的重要指標。

電子音樂

  電子音樂簡稱電音,是一種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新音樂。1951年,西德科隆廣播電臺最先進行電子音樂試驗。而影響最大的是西德的斯托克豪森,他於1954年製作了《習作Ⅰ、Ⅱ》,並製成了唱片。從此之後,電子音樂開始流行起來。

  電子音樂是用電子技術獲得各種音源而製作形成的。其用正弦波造成無泛音的所謂純音,或者用打擊樂器、嘈雜樂器發出的雜音,也用人聲和具體音樂相結合,通過聲音濾波器和反響設備,使之變形、變質、變量,再經過其他電子儀器和錄音技術加以剪結處理,使之再生、複合,最終組成作品。

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又稱柔聲唱法,是一種以傳統歐洲聲樂技術,尤其是以意大利聲樂技術爲主體的演唱風格。在文藝復興思潮的影響下,逐漸產生了歌劇,使美聲唱法趨於完善。五四運動以後,美聲唱法傳入中國,現在已經成爲中國歌壇主要唱法之一。

  世界聲樂大師們的演唱、教學,使當今的美聲學派成爲世界公認的最完美的聲樂藝術。美聲唱法有以下特點:音域寬廣,聲區統一;聲音連接圓潤和優美;明亮鬆弛,講究高位置;靈活華彩,輕巧俏麗;重視呼吸,用氣歌唱;注意內涵,表現豐富。

巴赫

  西方音樂之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國作曲家,是將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融爲一體的開山大師。巴赫萃集了意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對之後的德國音樂文化和世界音樂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巴赫的作品深沉、廣闊、悲壯、內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其通過宗教音樂形式,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的同情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巴赫的作品更爲廣闊地揭示了人們的內心世界,但是並沒有脫離德國的音樂傳統。

舒伯特

  1797年1月31日,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出生在一個貧困家庭。他從小學習鋼琴和小提琴,11歲被帝國小教堂唱詩班錄取,住進神學院,成爲該校樂隊的小提琴手,同時還擔任指揮。1813年,他爲該樂隊創作了《第一交響曲》。同年因變聲離開神學院,爲了減輕家庭負擔,他在學校裏擔任助理教師,並繼續創作。1816年,他辭去教師的職務,專心從事作曲。1828年11月19日,年僅31歲的舒伯特在維也納溘然長逝。雖然舒伯特的創作生涯很短暫,卻給後人留下了600多首委婉動聽的藝術歌曲。

肖邦

  弗雷德裏克·肖邦是波蘭偉大的音樂家和作曲家,從幼年就非常喜愛波蘭民間音樂,6歲開始學習鋼琴,7歲創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臺演出,16歲加入了華沙音樂學院作曲班,未滿20歲就已經成爲華沙公認的作曲家和鋼琴家。

  在肖邦的音樂生涯中,從沒有離開過鋼琴,幾乎所有創作都是鋼琴曲,被稱爲“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肖邦的音樂具有較爲濃厚的波蘭民族風格,他不僅提高了民間音樂體裁的藝術水平,又保持了它純淨的風格,從不喪失其鮮明的民族特色。

李斯特

  弗朗茲·李斯特,匈牙利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是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作爲最早把匈牙利民族音樂提高到世界水平的民族音樂家,李斯特的作品多姿多彩、極富想象力,充分發揮了鋼琴的音響功能。作爲那個時代最傑出的鋼琴家,他的鋼琴曲被列入世界古典鋼琴曲的文獻寶庫。

  在音樂上,李斯特主張標題音樂,創造了交響詩體裁,創作了《匈牙利》《塔索》《前奏曲》等13首交響詩。他還創作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和10首鋼琴練習曲。

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10歲開始學習鋼琴和作曲,23歲在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畢業後任教於莫斯科音樂學院。之後,他辭去教授職務,在梅克夫人的資助下,專門從事音樂創作,在這段時期中,他創作了很多優秀作品。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時而熱情奔放,時而細膩婉轉,他的旋律具有獨特的俄羅斯民族風格。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內容和極高的藝術性,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成爲人類音樂寶庫中的珍品。

啞劇

  啞劇是一種不用對話或歌唱而只以動作和表情表達劇情的戲劇形式。“啞劇”一詞源於希臘語,意思是“模仿者”。可見,其最初之意是指表演者,並不是指劇種本身。

  大約在100多年以前,人們第一次把童話題材作爲啞劇的故事情節。劇種有一個頭戴面具、身穿五顏六色服裝的滑稽角色,因此這種劇當時被稱爲“以丑角表演爲主的戲”。到了19世紀末,演出變得更加複雜,出現了新式的舞臺燈光和機械操縱的舞臺佈景。這個時候,更多的雜劇演員也投入到了啞劇演出的行列之中。

歌劇

  早在古希臘的戲劇中,就出現過合唱隊的伴唱,有些朗誦甚至也採用歌唱的形式。中世紀以宗教故事爲題材,宣揚宗教觀點的神蹟劇等也持續不斷。但是真正稱得上的“音樂的戲劇”——近代西洋歌劇,卻是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隨着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的世俗化而應運產生的。1600年,在法國國王亨利四世的婚禮上,作家伯裏和卡契尼把意大利著名詩人利努西里寫的長詩《歐律狄斯》(歐律狄斯是希臘神話中歌手阿樂甫斯的妻子)配了樂曲並編爲歌劇在婚禮中演出。這就是世界上首次出現的歌劇。在歌劇中,他們大膽突破傳統的戲劇形式,把音樂、詩歌、舞蹈等藝術集合到一起,並突出歌唱,創造了世界第一部公開演出的歌劇《伏麗狄西》。此劇公開演出後,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人們廣泛接受了這一新的藝術形式。從此,歌劇以意大利爲中心興盛起來。

百老匯

  百老匯,原意指“寬闊的街”,是紐約曼哈頓島區一條長街的名稱。百老匯大道的中段,一直是美國商業性戲劇娛樂中心,因此成爲美國戲劇藝術的活動中心。如今,其已經成爲美國現代歌舞藝術、娛樂業的代名詞。

  百老匯是西方戲劇行業的一個巔峯代表,具有最高級別的藝術成就和商業成就。百老匯就好像電影圈的好萊塢,具有極強的商業色彩和娛樂性,數百萬美元的製作費、功力非凡的超級明星、豪華炫目的舞臺、通俗易懂的劇情,構築起了其音樂劇長盛不衰的骨架。

噪音和樂音

  聲音大致分爲樂音和噪音兩種。樂音是有準確高度的音,噪音是沒有準確高度的音。在音樂中所用的音大多是樂音,只是偶爾使用噪音。

  聲音既由震動而生,當震動起來比較單純,又有規律的在一定時間內震動一次,所發的音有準確的高度,稱之爲樂音;反之,如果震動沒有規律,或者好幾種震動夾雜在一起,雜亂無章,沒有準確的高度,稱之爲噪音。

古典音樂

  廣義的古典音樂,是指西洋古典音樂,是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作的音樂。從西方中世紀開始至今,因古典音樂複雜多樣的創作技術和所能承載的厚重內涵,而有別於通俗音樂和民間音樂。狹義的古典音樂,是指古典主義音樂,是1750年到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也稱維也納古典樂派。

  古典音樂歷經歲月考驗,久盛不衰,是大衆所喜愛的音樂。當我們聽到貝多芬、海頓、莫扎特的音樂時,它不僅帶來我們優美的旋律,還有最真摯的情感。

古典主義音樂

  古典主義,萌芽於巴羅克時代的意大利。當維也納出現了作曲家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之後,古典主義音樂才得以形成。所以,音樂方面的“古典樂派”,實際上指的是“維也納古典樂派”。其特點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統一;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藝術形式的高度統一。雖然歌劇是古典主義音樂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是從整體上來看,器樂是古典主義音樂的特色,特別是奏鳴曲和交響曲體裁的音樂。而且,這些音樂體裁和形式,對西洋音樂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

現代主義音樂

  現代主義音樂,泛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印象主義音樂以後至今的全部西方專業音樂創作。然而,由於在近幾十年裏,西方音樂的風格和流派非常繁雜,演變也非常劇烈。所以,現代主義音樂特指20世紀中所創作的有特殊風格的作品,並不是所有寫於20世紀的作品。

  與浪漫主義音樂和其之前的西方傳統音樂相比,現代主義音樂不僅有了非常大的變化,而且音樂風格也非常多樣化。在節奏、音高、音色、力度、組織結構法等方面,現代主義音樂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一方面,形成了現代主義音樂本身的主要音響特徵;另一方面,音樂的表現範圍也空前擴大了。

隨想曲

  隨想曲,是一種相當古老的音樂體裁。早期的隨想曲,是一種自由的賦格曲,所謂賦格曲,是各聲部互相模仿的復調樂曲。後來的隨想曲,泛指各種自由形式的樂曲,作曲者不受主題的約束,可以任其奔放的樂思自由馳騁。

  隨想曲的曲式結構較自由,帶有隨意性並富於生機。16世紀,其指牧歌風格的多聲部聲樂曲和運用模仿對位等復調音樂表現手法的器樂曲。18世紀中葉,其常指技巧性的器樂曲。19世紀,其常指帶有詼諧性、即興性的鋼琴曲和管絃樂曲。

嬉皮士音樂

  嬉皮士一詞始見於20世紀60年代,指生活在既定的社會之外的不順從的年輕人。其特點是他們尋找一種非唯物主義的生活方式,偏愛奇異服裝和髮型,常服用引起幻覺的麻醉劑或大麻。當時,西方社會動盪不安,整個社會處於極不穩定的狀態中,人們在精神上無法承受來自各方面的威脅和壓力。爲了求得自我和社會、物質和精神上的平衡,人們麻醉自己,逃避現實,這時超道德、超社會的嬉皮士運動開始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嬉皮士音樂(一種迷幻搖滾)開始形成。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1847年12月31日,一場音樂會在維也納郊外的一個露天舞臺舉行。這場音樂會變成了盛大而歡樂的舞會,並一直持續到天明,這就是現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發祥。

  每年當地時間1月1日上午11:00(北京時間1月1日18:00),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大廳——維也納金色大廳,富麗堂皇,被鮮花裝點得格外美麗,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在全球的矚目下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展示的是人類最文明、最歡快、最明亮的側面,其最大的特點是高雅、豪華、輕鬆、熱烈。

世界音樂之都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公認的“世界音樂之都”,位於阿爾卑斯山的北麓,多瑙河貫穿城區。維也納的音樂藝術發展不衰,世界著名的音樂家雲集,著名的音樂大師貝多芬、莫扎特、斯特勞斯等都來自於此地。這裏一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更是聞名全球。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歌劇院,是以“音樂之都”享譽世界的維也納的主要象徵,素有“世界歌劇中心”之稱。

奧斯卡最佳音樂獎

  奧斯卡最佳音樂獎,是從1934年開始設立的,設有最佳作曲、最佳配樂和最佳歌曲三項獎。作曲獎授予爲大型故事片創作一系列音樂的作曲家,配樂不是單純選配現成的樂曲,而是創造性地使用與主題有關的音樂素材,最佳歌曲獎授予爲大型故事片創作主題歌的人。

鋼琴

  鋼琴,被稱爲“樂器之王”。古希臘時,有一種樂器,是在一塊木板上綁上幾根絲絃,弦下邊支有弦馬,可以移動測量聲音,這種樂器便是鋼琴的雛形。到了14世紀,這種樂器發展成古鋼琴。1709年,意大利樂器製造家克斯託福裏製作了更爲先進的鋼琴。他採用以弦槌擊弦發音的機械裝置,使琴聲更富有表現力,音響層次更豐富,並能通過手指觸鍵直接來控制聲音的大小。這種鋼琴是現代鋼琴的基礎,到19世紀被廣泛採用。19世紀20年代以後,鋼琴得到不斷改進。1821年,法國人埃拉爾改進了擊弦機的結構,使擊弦機能迅速重複擊弦,爲快速演奏創造了條件,從而可以演奏技巧複雜的作品。此後,又經過許多樂器製造家和音樂家的不斷努力和改良,現代鋼琴在品種和性能等方面得到了不斷豐富和完善。

吉他

  吉他,被稱爲“樂器王子”,通常有6根弦,又稱六絃琴,是一種古老的彈撥樂器。關於它的起源,衆說紛紜,有人認爲“詩琴”是它的前身;有人認爲它是亞述、巴比倫的“基法拉琴”和埃及的“基法拉琴”的後裔。但據較多文獻記載,吉他最早源於阿拉伯的古老彈撥樂器“烏德”。14世紀以前,由阿拉伯摩爾人把它帶到西班牙。16世紀,西班牙出現了最早的五絃吉他,在西班牙和法國宮廷裏風靡一時。18世紀,吉他進入了興盛時期,德國和意大利出現了六絃吉他,成爲人們廣泛喜愛的高雅樂器,並在全世界流行開來。

《搖籃曲》

  《搖籃曲》是母親撫慰孩子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簡短,旋律輕柔,伴奏帶有搖籃的動盪感。其恬靜和優美的旋律就像一首抒情詩,如民謠那樣深入人心,在世界上廣爲流傳。許多大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勃拉姆斯都寫有這種歌曲。

《藍色多瑙河》

  《藍色多瑙河》由奧地利著名作曲家、“圓舞曲之王”小約翰·施特勞斯創作,被譽爲“奧地利第二國歌”。1866年,奧匈帝國在普奧戰爭中慘敗,首都維也納的民衆陷入沉悶的情緒中,當時小約翰·施特勞斯任維也納宮廷舞會指揮。爲了擺脫這種情緒,小約翰接受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指揮赫貝克的委託,爲合唱隊創作一部“象徵維也納生命活力”的合唱曲。於是,這個享譽全球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就誕生了。直至今天,這首樂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愛。在每年元旦舉行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它都作爲保留曲目來演奏。

《祝你生日快樂》

  《祝你生日快樂》是美國肯塔基州路易維爾的兩姊妹米爾德麗德和帕蒂·希爾創作的。她倆一個是幼兒園教師,一個是音樂教師。這首歌寫於1983年,原名叫《大家早上好》,1935年,他們重新填詞,把歌名改成《祝你生日快樂》。歌曲曲調朗朗上口,歌詞通俗易懂,成爲人們舉行生日宴會,不可缺少的歡樂旋律,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

《喀秋莎》

  《喀秋莎》是蘇聯詩人伊薩科夫斯基創作的一首愛情歌曲,描繪的是俄羅斯春回大地時的美麗景色和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對離家在外的情郎的思念。1938年初,伊薩科夫斯基寫出了《喀秋莎》一詩的前8行。一次,他與作曲家勃蘭切爾相遇。勃蘭切爾詢問他有甚麼新作可以譜曲,於是他當場寫下來這首詩交給了勃蘭切爾,勃蘭切爾填詞入譜。這首歌首次在國家輕音樂團演出後,獲得巨大成功。當時蘇聯正處於衛國戰爭前期,在歌詞的後半部分,詩人把保衛祖國的戰士和喀秋莎的愛情聯繫在一起,深受人們的歡迎。

舞蹈合唱

  舞蹈合唱是一種將舞蹈和音樂結合的舞蹈表現形式。編舞者注重舞蹈和音樂的對應關係,把整個舞隊視爲一支聲部配備齊全的合唱隊,借鑑合唱中齊唱、輪唱和不同聲部混置等唱法,來編排舞蹈空間加以充分的利用,建立了“空間和聲”的觀念,美國現代舞大師肖恩在這方面取得了成就。

華爾茲

  華爾茲用w表示,是一種3拍子的舞蹈,又稱“慢三步”。其原是歐洲的一種土風舞,其中一部分傳到英國,經過整理規範成爲英國華爾茲,即華爾茲,也就是我們通常稱的慢三;另外一部分傳到歐洲中部,仍然保持着土風舞淳樸、熱烈的風格,經過整理規範成爲維也納華爾茲,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維也納華爾茲。

  華爾茲享有“舞中皇后”的美稱,動作如流水般順暢,如雲霞般光輝,波浪起伏接連不斷的旋轉,瀟灑自如,典雅大方。華爾茲具有一切舞蹈所具備的作用,人們都認同華爾茲是交際舞中之王。

體育舞蹈

  體育舞蹈是體育運動項目之一,又稱國際標準交誼舞。其是以男、女爲伴的一種步行式雙人舞的競賽項目,分兩個項羣,10個舞種。每個舞種都有各自的舞曲、舞步和風格,根據舞種的樂曲和動作要求,組編成各自的成套動作。

  體育舞蹈起源於古代土風舞,通過對舞、圈舞、行列舞、集體舞等演變過程,成爲流傳廣泛的社交舞蹈。19世紀20年代後,英國皇家舞蹈教師協會又進行了規範整理,制定了比賽方法,開始形成了體育舞蹈。現在已經發展成了藝術性高、技巧性強的競技性項目。

芭蕾

  芭蕾是用音樂、舞蹈和啞劇手法來表演戲劇情節,女演員要穿上特製的足尖鞋立起腳尖起舞。其最初是歐洲的一種羣衆自娛或廣場表演的舞蹈,在發展進程中形成了嚴格的規範和解構形式。作爲一門綜合性的舞臺藝術,芭蕾形成於17世紀的法國宮廷,演員戴皮製面具標誌不同角色,又稱假面芭蕾。1661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下令在巴黎創辦了世界第一所皇家舞蹈學校,確立了芭蕾的5個基本腳位和12個手位,使芭蕾有了一套完整的動作和體系。而這5個基本腳位一直沿用至今。

天鵝湖

  天鵝湖是俄羅斯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舞蹈代表作之一。其是四幕芭蕾舞劇,故事取材於俄羅斯古老的童話。天鵝湖至今仍然是舞蹈家所遵循的楷模,同時也是一部現實主義舞劇的典範。天鵝湖既保留了傳統芭蕾音樂的典雅和優美,又有創造性表現,即豐富的交響性,把古典舞、代表性舞甚至啞劇連接發展成一個嚴密的整體。該曲音樂性格鮮明,富有情節性,每場音樂對場景的描述非常完美,對戲劇矛盾的振動和每個角色的內心和性格的刻畫非常到位,因此被評價爲“首次將舞蹈作品具有音樂靈魂”。

現代舞

  19世紀末期,歐洲古典芭蕾單純追求技巧的形式主義傾向越來越嚴重,不僅影響了整個舞蹈藝術的發展,而且也阻礙了其自身的發展。其內容和題材仍然停留在神話傳說的範圍內,和現實生活的差距越來越大,成爲舞蹈反映社會生活的巨大障礙。在這個時候,現代舞於20世紀初應運而生。

  現代舞和古典芭蕾相對立,主張擺脫古典芭蕾過於僵化的動作程式的束縛,以合乎自然運動法則的舞蹈動作,自由地抒發人的真實情感,強調舞蹈藝術要反映現代社會生活。其最鮮明的特點是:反映現代西方社會矛盾和人們的心理特徵。

迪斯科

  迪斯科,英文名爲disco(discotheque的簡稱),標誌着以舞曲爲基礎的早期流行音樂的開始。在流行音樂中,以強烈拍子爲標誌的迪斯科很快佔有了優勢,並且每個樂隊都融合了一些迪斯科的成分。

  迪斯科是伴隨着強烈的音樂節奏,身體扭擺的一種舞姿。和搖滾相比,其特點是強勁的、不分輕重的、像節拍器一樣作響的4/4拍子,曲調和歌詞簡單。迪斯科經常在錄音室進行音響合成,然後製成唱片。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迪斯科節奏單調和風格雷同,逐漸被其他節奏不那麼顯著、速度稍慢的流行舞曲所代替。

霹靂舞

  霹靂舞是一種技巧性很強的黑人舞蹈,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源於美國紐約布朗克斯區,其創始人是美國東海岸黑人歌星詹姆斯布勞德。

  1949年,詹姆斯布勞德在電視上唱新歌的時候,自己創作了一種希奇古怪的動作,吸引了青年們競相模仿,並且在街頭進行跳舞比賽。這種舞蹈傳到西海岸洛杉磯之後,又出現了模仿木偶機器人動作的舞蹈。近幾年來,美國東西兩岸兩大派街頭舞蹈結合起來,深受青年們的歡迎,由於這種舞蹈大都在街頭表演,所以又稱“街頭舞蹈”。

街舞

  街舞最早起源於美國紐約,是美國黑人由一種發泄情緒的運動演變成的街邊文化。其動作是由富有變化的各種走、跑、跳組合而成,並且通過頭、頸、肩、上肢、軀幹等關節的屈伸、繞環、轉動、擺振、波浪形扭動等連貫組合而成,各個動作都有其特定的健身效果。

  街舞一般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個人的技巧街舞,是最早流行的一種街舞形式,其中很多地面動作,比如翻滾、彈跳、倒立都是比較高技巧的個人街舞表演;另一種是集體街舞,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街舞形式,跳起來比較簡單,既有舞蹈的感覺又有健身的作用。

拉丁舞

  拉丁舞,是以運動肩部、腰部、腹部、臀部爲主的一種舞蹈藝術,分爲拉丁國標舞和拉丁舞兩種。

  拉丁國標舞是在拉丁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是規範、嚴格、標準的,是一種競技專業舞蹈,內容包括桑巴、恰恰、倫巴、牛仔舞、鬥牛舞。

  拉丁舞,又稱拉丁風情舞、自由社交舞,是拉美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是一種富有激情、浪漫、活力、火熱的藝術表現形式。拉丁舞是大衆民間舞蹈,隨意、放鬆、休閒,深受拉美人民的喜愛,成爲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交際舞

  交際舞是一種社交性的舞蹈表現形式,需要男女兩人合舞,又稱交誼舞。交際舞之美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運動之美。交際舞主要通過肢體語言表達感情,詮釋內涵,因此,舞者的舉手投足和神態情思表現出一定的藝術修養和文化底蘊。

  和諧之美。男女兩人構成交際舞的整體美,重在搭配合作的效果,如果兩人反差很大,對任何一方都將是一種非常尷尬的遭遇。

  默契之美。交際舞中的默契到了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最高境界,非專業舞蹈演員很難達到這一步。

工藝美術

油畫

  油畫是西洋畫的主要畫種之一,是用快乾性的植物油調和顏料,在畫布亞麻布、紙板、木板上進行創作的一個畫種。畫家在作畫過程中,使用的稀釋劑是押發性的松節油和乾性的亞麻仁油等,由於顏料有較強的硬度,顏料幹後不變色,所以畫面色彩豐富,立體感強。

  油畫起源於歐洲,是大約15世紀時由荷蘭人發明的。現存的西方繪畫作品主要是油畫作品,而絕大部分壁畫作品也是用油畫的顏料和創作方式製作的。隨着時間的發展,油畫逐漸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廣爲流傳的《蒙娜麗莎》。

水墨畫法

  15世紀,意大利畫家波提切利和達·芬奇等人,首先在作品中運用了水墨畫法。其通常用畫筆將稀釋的墨水、深褐色顏料、水彩顏料均勻地塗在畫面上,作品上不留畫筆的痕跡。

  後來,水墨畫法獲得了高度發展,可以同時運用兩種色調的水墨,使其中一種顏色逐漸轉化成其他顏色。18世紀到19世紀,由於水墨畫法適宜表現風景,受到地形畫家的追捧。繪畫時,除了留出作最透明的部分外,先在整幅面上塗一層打底的單色,然後再塗上各種顏料,創造出一種美感效果。

剪影

  剪影,是剪紙形式的一種,是用剪刀和黑色紙(或重色紙)剪制人物、動物及其他物體的典型外輪廓,無內部結構。剪影畫面的形象表現力取決於形象動作的鮮明輪廓,而不利於表現細節和質感。

  剪影起源於法國,興盛於18世紀末的歐洲。由於法國當時的經濟不景氣,也沒有照相機,人們想要留影作紀念,就必須出高價請畫家畫像,但生活貧困的人們就無法得到。爲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的法國財政部長希爾埃特公開號召普及剪影藝術。之後,剪影不僅在法國民間得到了迅速發展,而且還流行於整個歐洲。

學院派

  學院派,一般意義上泛指通過學院嚴格訓練、師生相傳、層層因襲而具有一種保守性質的繪畫。意大利文藝復興後期,美術出現了明顯的衰落現象,而且受到巴洛克藝術的衝擊。爲了捍衛文藝復興已有的藝術成果,反對巴洛克藝術對古典藝術的取代和世俗化的傾向,歐洲出現了很多“學院”。學院派排斥一切粗俗的藝術語言,要求高尚端莊和溫文爾雅,反對激烈的個性表現,講求理智和共性。學院派重視規範,包括題材、技巧和藝術語言的規範。由於對規範太過重視,結果導致程式化的產生。

印象派

  1872年,法國繪畫大師莫奈創作了揚名於世的油畫《日出·印象》,由於它突破了傳統畫法的束縛,一位批評家嘲諷以莫奈爲代表的一批要求革新創造的青年畫家,而且借用油畫的標題,“印象派”由此得名。

  印象派繪畫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畫家們擺脫了對歷史、宗教、神話等題材的依賴和講述故事的傳統繪畫程式約束,深入到大自然,以瞬間的印象作畫。所以他們必須疾飛畫筆把顏色直接塗在畫布上,只能多考慮畫的整體效果,較少的顧及細節部分。

威尼斯畫派

  15世紀中葉的威尼斯,很多以宗教爲題材的美術作品出現了濃厚的世俗化色彩,畫面追求歡快、狂熱和激情。威尼斯畫家筆下的聖母和天使,常常是一些穿着華麗服飾的上層婦女形象。這種追求享受的思想,在藝術上表現得相當突出,從而形成了這一地區特有的繪畫風格,稱爲威尼斯畫派。

  威尼斯畫家認爲,只有用歡快、狂熱和激情,才能更好地描繪出歡樂開朗而又色彩明麗的威尼斯世界。威尼斯畫派藝術的最高理想,就是充分顯示現世生活的一切美好享受。

浪漫主義畫派

  浪漫主義在19世紀,特別是20年代到30年代,不僅風靡於法國,而且風靡於全歐洲。在19世紀初葉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興起了法國畫壇的一個藝術流派——浪漫主義畫派。浪漫主義畫派擺脫了當時學院派和古典主義的羈絆,偏重在發揮藝術家自己的想象和創造,以肯定人的精神價值、爭取個性解放和人權爲思想原則。在繪畫上,主張有個性、有特徵的描繪和情感的表達。構圖變化豐富,色彩對比強烈,筆觸奔放流暢,使畫面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激動人心的藝術魅力。

畢加索

  畢加索(1881—1973),西班牙畫家、雕塑家,當代西方最有創造性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他和他的畫在世界藝術史上具有不朽的歷史地位。而且,畢加索還是有史以來第一位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畢加索是一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探求者,而他的才能在於,在各種變化的風格中,都保持了自己粗獷剛勁的個性。而且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的和諧和統一。據統計,畢加索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1885幅油畫,7089幅素描,20000幅版畫,6121幅平版畫。

《最後的晚餐》

  大型壁畫《最後的晚餐》由意大利著名畫家萊昂納多·達·芬奇創作,現藏於米蘭聖瑪麗亞德爾格契修道院。它取材自《聖經·馬太福音》第26章,描繪了耶穌在遭羅馬兵逮捕的前夕和12個門徒共進最後一餐的場景。當耶穌說“你們其中一人將出賣我”時,門徒們紛紛詢問耶穌:“主啊,是我嗎?”唯有叛徒猶大,驚慌地將身體往後傾,用手抓着一個以出賣耶穌作爲酬勞的錢袋。畫面通過刻畫人物的形態、表情、眼神等,傳達了每個人物不同的心態,與主旨密切配合,與構圖互爲補充,使此畫成爲世界美術寶庫中最著名的創作。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是萊昂納多·達·芬奇創作的肖像畫。畫中的人物是佛羅倫薩銀行家弗朗斯柯·捷列·佐貢多的妻子麗莎。1503年,正是麗莎24歲的時候,銀行家以豐厚的酬金請達·芬奇爲其夫人作畫。畫中麗莎的主要神情是“微笑”,世人稱之爲“神祕的微笑”。這個世界上譽滿全球的藝術品不僅是法國盧浮宮“鎮館三寶”之一,而且蒙娜麗莎神祕的微笑也引發了後人很多的猜測和研究。

斷臂維納斯

  維納斯是古希臘神話中代表愛與美的女神。很多藝術家用雕像來歌頌女性之美,最有名的是公元前2世紀,由阿歷山德羅斯雕刻的“米洛斯的維納斯”。1820年,一個維納斯雕塑在愛琴海米洛斯島的山洞中被發現。該雕塑是大理石圓雕,高2.04米,形態端莊典雅,表情寧靜祥和,她殘缺的上肢構成了一種獨特的美。因此,此雕像又以“斷臂維納斯”著稱於世,現藏於法國盧浮宮博物館。

撒尿小孩銅像

  撒尿小孩於廉的銅像是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市標。它建於1619年,由比利時雕刻家捷羅姆·杜克思諾創造。小於廉撒尿故事源於比利時民間傳說,有不同的版本,但流傳最廣的是:17世紀,法國入侵者在撤離布魯塞爾之前,準備炸燬城市。他們安放了Z藥,點燃了導火線。就在這時,一個名於廉的小男孩從屋裏跑出來準備撒尿,他發現了導火線,於是靈機一動,用尿把導火線澆滅,使人們倖免於難。之後,市長親自授予小男孩獎章,還封他爲布魯塞爾第一市民。爲了紀念小男孩的救城之舉,藝術家製作了這尊銅像,並豎立在當年澆滅導火線的那條街上。

藝術之最

最早的歌劇

  歌劇是一種音樂、戲劇、舞蹈綜合的藝術形式。16世紀末,它起源於意大利的佛羅倫薩。1597年,作曲家雅各布·佩裏和詩人奧塔維奧·裏努奇尼合作寫了歷史上第一部歌劇《達芙妮》。1600年,他們又共同創作了歌劇《尤麗狄茜》。這是一部根據色雷斯歌手兼豎琴家奧菲歐的神話故事改編的歌劇。但由於《達芙妮》的樂譜未能完整的保存下來。所以,《尤麗狄茜》被認爲是現存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歌劇。

最長的歌劇

  《紐倫堡的名歌手》是德國作曲家瓦格納作曲並編劇的三幕歌劇,歷時22年創作完成。它是經常演出的歌劇中篇幅最大、演出時間最長的歌劇,也被認爲是世界上最長的歌劇。因爲這部劇在正常無間斷的情況下演出長達5小時15分鐘。

最早用無線電廣播的歌劇

  列昂卡瓦洛的《丑角》是19世紀寫實歌劇的扛鼎之作,描繪了巡演劇團團主在一次演出時現實與演出角色恍惚難辨,假戲真做的悲劇。由於是獨幕歌劇,演出時間較短,因此經常與另一部同樣受歡迎的獨幕歌劇——馬斯卡尼的《鄉間騎士》一起上演。1910年1月13日,戴弗雷斯特無線電話公司轉播了紐約大都會的演出。這次演出中的歌劇有《鄉村騎士》和《丑角》。於是,這2部歌劇成爲世界上最早用無線電廣播的歌劇。

最早的電視歌劇

  1934年7月6日,英國廣播公司在電視節目中播放了法國著名作曲家比才於1875年創作的歌劇《卡門》。這部劇是由赫德爾·奈休和薩拉·菲夏主演,西利爾·史密斯的鋼琴和三管編制的管絃樂隊伴奏,播放時間爲45分鐘。這是最早在電視中播放的歌劇。 《卡門》自誕生以來久演不衰,因其高度的藝術成就和獨特的魅力,令人百觀不厭,是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該劇也是100多年來幾代歌唱家競相演唱的劇目之一。

最負盛名的十大歌劇

  世界十大歌劇包括:《浮士德》《鄉村騎士》《卡門》《圖蘭多》《阿依達》《茶花女》《弄臣》《托斯卡》《奧賽羅》和《蝴蝶夫人》。另外有些排名也將羅西尼的《塞爾維亞的理髮師》、莫扎特的《魔笛》和《費加羅的婚禮》排在十大歌劇當中。

最大的樂器

  管風琴,是世界上最大的樂器。它不僅體積大,而且聲音也很宏大。世界上最大的管風琴,在美國的新澤西洲大西洋城的會議大廳裏。它建於1930年,造價高達50多萬美元。這架管風琴共用了33112支用於發音的風管,1477個控制音調的音栓,設有19個音色區,共有7排鍵盤。如果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演奏,方圓幾十裏以外都可以清晰地聽到,相當於25個銅管樂隊的總音量,比6臺蒸汽機火車汽笛發出的聲音還要響。

最早的電影音樂

  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轉變過程。20世紀初,人們逐漸領悟到無聲電影需要用音樂來渲染劇情,也可以以此掩蓋放映機的噪音。於是,人們就嘗試在電影中加入音樂。1900年9月13日,澳大利亞墨爾本市政廳放映了世界上最早的配樂紀錄影片《基督教的士兵》。這部紀錄片長50分鐘,由救世軍巴依奧斯克普公司拍攝,爲影片配樂作曲的是澳大利亞音樂家R·N·馬卡諾里。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