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節日民俗

節日

復活節

  復活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復活的節日,是歐美各國宗教最重大的節日,重要性超過聖誕節。傳說,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死後第三天覆活昇天。早年在基督教會中對復活節的日期曾經有過爭議,引起一時混亂,直到公元325年,教會才決定,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作爲“復活節”。如果月圓那天剛好是星期天,復活節則推遲一星期。因而復活節可能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的任何一天。復活節的傳統食品主要有羊肉和火腿,彩蛋和兔子是復活節的象徵,也是典型的復活節禮物。白色的鐵炮百合花在基督教中是被視爲他們的“復活之花”,代表着心中的純潔與神聖,絕對是復活節中不可缺少的花卉。另外,百合花形狀像喇叭,也像是正大聲宣揚耶穌基督復活的好消息。

愚人節

  每年的4月1日是西方民間的傳統節日,叫愚人節,也稱萬愚節。對於愚人節的起源,衆說紛紜。一種說法認爲這一習俗源自印度的“詮俚節”。該節規定,每年3月31日這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開玩笑、互相愚弄欺騙以換得娛樂。但是,較普遍的說法是愚人節起源於法國。1564年,法國首先採用新改革的紀年法格里曆(即目前通用的公曆),以1月1日爲一年之始。但一些因循守舊的人反對改革,依然固執地按照舊曆在4月1日這一天送禮品,慶祝新年。主張改革的人對這些守舊者的做法大加嘲弄。聰明滑稽的人在4月1日就給他們送假禮品,邀請他們參加假招待會,並把上當受騙的保守分子稱爲“四月傻瓜”或“上鉤的魚”。從此,人們便在4月1日這天互相愚弄,成爲法國流行的風俗。18世紀初,愚人節習俗傳到英國,接着又被英國的早期移民帶到了美國。

世界讀書日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4月23日爲“世界讀書日”。這一天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和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的辭世紀念日。有關資料表明,自“世界讀書日”宣佈以來,已有超過 100個國家和地區參與此項活動。很多國家在這一天或者前後一週、一個月的時間內都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圖書館、媒體、出版商、學校、商店、社區等機構團體在這一段時間都會做一些贈書、讀書、演戲等鼓勵人們閱讀的事,把讀書的宣傳活動變成了一場熱熱鬧鬧的歡樂節日。

勞動節

  勞動節,又稱“五一國際勞動節”,定在每年的5月1日,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勞動人民共同擁有的節日。它起源於1886年5月1日美國芝加哥工人舉行總罷工。這天,美國2萬多個企業的35萬工人停工上街,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要求改善勞動條件,實行8小時工作制。這一舉動震撼了整個美國,迫使資本家接受了工人的要求。1889年7月,第二國際宣佈將每年的5月1日定爲國際勞動節。從此,每逢這一天,世界各國的勞動者都要集會,以示慶祝。

護士節

  護士是醫院新興的職業,出現時間不長。19世紀初,英國的大醫院由僕役做一些護理工作。1836年德國青年開設的宗教醫院,專門培訓了一批年輕的姑娘負責護理工作,這便是最早的護士。在1852年到1856年間,沙皇俄國與土耳其之間發生在克里米亞的戰爭,傷亡慘重,英國醫學專業的女士佛洛倫斯·南丁格爾(1820—1910),率領38名女救護隊員組成戰地救援隊。並建立醫院管理制度,使得傷亡率迅速下降。1860年,她在英國聖多馬醫院辦起世界上第一所護士學校。爲了紀念近代護理學科創始人佛洛倫斯·南丁格爾,特立每年的5月12日爲國際護士節。

母親節

  母親節作爲一個感謝母親的節日,最早出現在古希臘,時間是每年的1月8日。今天母親節的創立人是安娜·賈維斯。1876年,美國還在悲悼南北戰爭的死者,安娜的母親安娜·查維斯夫人在禮堂講授美國國殤紀念日的課程。講完戰役中捐軀的英雄故事後,她進行祈禱時說:“但願在某處、某時,會有人創立一個母親節,紀念和讚揚美國與全世界的母親。”安娜的母親死後,她非常悲痛,立志要實現母親的願望,創立母親節,來紀念世界上所有的母親,以發揚孝道。因此,她向社會呼籲設立母親節。後來,她獲得各方面的熱烈支持和良好回應,不但是美國的很多州,就連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的一些國家都慶祝母親節。1914年,美國參衆兩議院終於通過決議案,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定爲母親節。現在,母親節已經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世界性的節日了。

國際兒童節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的主人,給兒童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社會或是學習環境,是世界各國致力的目標。1925年8月在瑞士日內瓦召開的關於兒童福利的國際會議上,首次提出了“國際兒童節”的概念。這次大會有54個國家的愛護兒童代表,聚集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兒童幸福國際大會”。此次大會後,各國政府都先後設立“兒童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6月,德國法西斯槍S了捷克利迪策村16歲以上的男性公民140餘人和全部嬰兒,並把婦女和90名兒童押往集中營。村裏的房舍、建築物均被燒燬。爲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戰爭中死難的兒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販子虐S和毒害兒童,保障兒童權利,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召開執委會,正式決定每年6月1日爲全世界少年兒童的節日,即國際兒童節。

父親節

  父親節是由美國人約翰·布魯斯·多德夫人倡議建立的。多德夫人的母親在她13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她有5個弟弟,姐弟6人的生活負擔全部落到了父親身上。父親白天辛勞地工作,晚上回家還要做家務、照料每一個孩子的生活,既當父親又當母親。多德深切感受到父親的偉大和善良。她長大後,覺得父親這種自我犧牲的精神應該得到表彰,也應該像母親一樣有個他們自己的節日,讓全社會的人們來向他們表示敬意。她便給華盛頓政府寫了一封信,建議以她父親的生日,每年的6月5日作爲父親節。政府被她的真情感動,採納了她的建議,只是把日期改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簽署了建立父親節的議會決議,使其成爲全國性的節日。不過,有些國家將父親節定在其他日子。今天,父親節已經是一個世界性節日了。

狂歡節

  狂歡節是歐洲和南美洲地區的傳統節日,據說起源於歐洲的中世紀,古希臘和古羅馬的木神節、酒神節都可以說是它的前身。今天,歐洲和南美洲地區的人們都慶祝狂歡節。但各地慶祝節日的日期並不相同,大部分國家都在2月中下旬舉行爲期四天的慶祝活動。各國的狂歡節都頗具特色,其中最負盛名的要數巴西狂歡節。桑巴舞是當地節日的主角。狂歡節之日,男女老少披紅掛綠,豔裝濃抹,載歌載舞,帶上假面具,春潮決堤般地湧向大街,集中到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觀看或參加遊行,場面十分熱鬧。

感恩節

  感恩節是美國和加拿大人共有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不管多忙,都要和家人團聚。感恩節是美國的古老節日,也是美國國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國式的節日,因此美國人對感恩節倍感親切。感恩節和早期美國曆史最爲密切相關。1620年,不堪忍受英國國內宗教迫害的102個英國清教徒乘坐“五月花”號船到達美洲。由於飢寒和疾病,人死去大半。這時,善良的印第安人送來了生活必需品,還特地派人教他們狩獵、捕魚和種植玉米、南瓜。在印第安人的幫助下,這些移民獲得了豐收。爲此,他們想設立一個節日,慶祝豐收,感謝上帝的恩賜;同時,還想借此節日加強白人與印第安人的和睦關係。1621年11月下旬的一個星期四,清教徒們和90名印第安人歡聚一堂,邊喫邊聊,載歌載舞,整個慶祝活動持續了3天。這就是日後所稱的第一個感恩節,而當時的一些食物,如烤火雞、南瓜餅、玉米麪包等,也逐漸成爲感恩節的傳統食品。此後,移居美國的歐洲人基本上沿襲了第一次感恩節慶祝活動的形式。1789年,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正式規定,11月26日爲第一個全國統一慶祝的感恩節。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各州臨時決定感恩節的日期。1863年林肯總統宣佈,將每年11月最後一個星期四定爲感恩節。1941年,美國國會通過法令,把感恩節定在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

  加拿大的感恩節起始於1879年,是在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一。

萬聖節

  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萬聖節。關於萬聖節的來歷有多種傳說,但普遍認爲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在這幾個古西歐國家的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人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戴着各種怪異的面具,拎着刻好的蘿蔔燈(南瓜燈是後期的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在村落間遊走,這在當時是爲慶賀秋收。當然,也有人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的靈魂會在這一夜造訪人間。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豐收並款待他們的景象。所有篝火和燈火,一是爲了嚇走鬼怪,同時也是爲鬼魂照亮路,引導他們回來。

  835年,羅馬天主教將11月1日定爲萬聖節,以紀念宗教的先驅者。10月31日是萬聖節前夕,通常叫萬聖節前夜,這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所以又稱鬼節。這一夜,各家各戶門口放上一個雕着鬼臉的南瓜,據說它是巫婆的象徵,用來嚇唬魔鬼的。人們穿上動物造型的服飾、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萬聖節前夜驅趕黑夜中的鬼怪。經過1000多年的發展,現在的萬聖節前夜,孩子們都會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着一盞“傑克燈(將南瓜掏空,然後在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憨態可掬,再在瓜中點燃一支蠟燭)”走家竄戶,表演各種節目或做遊戲,向大人們索要節日禮物,是孩子們的狂歡之夜。最廣爲人知的萬聖節象徵也正是這兩樣——奇異的“傑克燈”和“表演魔術或者給糖果”的惡作劇。

平安夜

  每年12月24日是平安夜,就是聖誕節前夕,也稱聖誕夜。這時,千千萬萬的歐美人都會風塵僕僕地趕回家團聚。當晚,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共進豐盛的晚餐,然後圍在聖誕樹旁唱聖誕歌曲,彼此分享一年來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表達內心的祝福;或者舉辦一個別開生面的化妝舞會,通宵達旦地慶祝聖誕夜是一個幸福、祥和、狂歡的平安夜、團圓夜。在平安夜,父母們還會悄悄地把給孩子們準備的聖誕禮物放在長筒襪裏。

聖誕節

  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俗稱聖誕節。耶穌的生日究竟是哪一天實際上無據可查。爲甚麼要把12月25日定爲聖誕節呢?這是在5世紀中葉由教會規定的。354年,在“菲洛卡連”日曆中第一次寫明12月25日是耶穌的生日,到5世紀西方普遍接受了這個日期爲聖誕節。

  聖誕節的節期從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各國的基督教徒都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聖誕節原本是基督教徒的節日,後來,逐漸大衆化,成爲許多國家的法定節日,類似於中國的春節。這天,人們歡天喜地的忙着採購食物和禮品。聖誕節上聖誕樹是必不可少的,上面懸掛着五顏六色的彩燈、禮物和紙花,還點燃着聖誕蠟燭。全家人圍坐在聖誕樹下共進美餐,節日氣氛非常濃厚。

開齋節

  開齋節是伊斯蘭教主要節日之一。開齋節始於伊斯蘭教紀元第2年。此後,每到這個節日,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都以熱情和虔敬的心參加節日活動。因爲各地風俗習慣不同,慶祝形式也不盡相同,有的炸油香制美食互贈或款待親友,有的請阿訇誦經祈禱,有的聚會聯歡等。按伊斯蘭教法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9月爲齋戒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應戒齋一個月,即每日從拂曉前至日落,禁止飲食和房事等,直到第29日或30日晚見到新月爲止,次日即爲開齋節。開齋節這一天,穆斯林沐浴淨身,穿上節日的盛裝,走親訪友,互致問候,再到清真寺參加節日活動。據伊斯蘭教經典記載,伊斯蘭教初創時,穆罕默德在齋月滿時沐浴,然後身穿潔淨的服裝,率領穆斯林步行到郊外舉行會禮,並散發“菲圖爾錢”(穆斯林在開齋節聚禮前的一種自願施捨)表示贖罪。現在,開齋節已成爲伊斯蘭教民族的傳統節日。

各國的教師節

  世界各國教師節的日期都不一樣。印度:9月5日,中國:9月10日,蒙古:2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朝鮮:9月5日,新加坡:9月1日,泰國:1月16日,韓國:5月15日,美國:9月28日,俄羅斯:10月的第一個星期日,委內瑞拉:1月15日,葡萄牙:5月18日,捷克:3月28日,德國:6月12日,蘇丹:2月24日,波蘭:10月14日,法國:12月25日,匈牙利:6月的第一個星期一。

主要節日和紀念日

  1月12日:香水節

  2月1日:寵物節

  2月2日:世界溼地日

  2月14日:情人節

  3月8日:國際勞動婦女節

  3月14日:國際警察節

  3月15日: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3月17日:國際航海日

  3月21日:消除種族歧視國際日、世界森林日

  3月22日:世界水日

  3月23日:世界氣象日

  4月1日:愚人節

  4月2日:國際兒童圖書日

  4月7日:世界衛生日

  4月15日:非洲自由日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法律日

  4月23日:世界圖書和版權日、世界讀書日

  4月24日:世界青年反對殖民主義日、亞非新聞工作者日

  4月26日:世界知識產權日

  5月1日:國際勞動節

  5月3日:世界新聞自由日

  5月4日:中國青年節、科技傳播日

  5月8日:世界紅十字日、世界微笑日

  5月第二個星期日:母親節

  5月12日:國際護士節

  5月17日:世界電信日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

  5月25日:非洲解放日

  5月31日:世界無煙日

  6月1日:國際兒童節

  6月5日:世界環境日

  6月第三個星期日:父親節

  6月20日:世界難民日

  6月23日:國際奧林匹克日、世界手球日

  6月26日:國際禁毒日(國際反D品日)

  6月26日:國際憲章日(聯合國憲章日)、支援酷刑受害者國際日

  6月30日:世界青年聯歡節

  7月2日:國際體育記者日

  7月31日:非洲婦女日

  8月6日:國際電影節

  8月9日:世界土著居民國際日

  8月12日:國際青年日

  9月8日:國際新聞工作者日、世界掃盲日

  9月10日:中國教師節、世界預防自S日

  9月14日:世界清潔地球日

  9月16日:國際臭氧層保護日

  9月21日:世界老年性癡呆宣傳日、國際和平日

  9月27日:世界旅遊日

  9月第四個星期日:國際聾人節

  9月最後一個星期日:世界心臟日、世界海事日

  10月1日:國際音樂日、國際老年人日

  10月2日:國際和平(與民主自由)鬥爭日

  10月4日:世界動物日

  10月5日:世界教師日

  10月9日: 世界郵政日

  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世界居室衛生日、世界蛋品日

  10月14日:世界標準日

  10月15日:國際盲人節

  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

  10月17日:世界消除貧困日

  10月22日:世界傳統醫藥日

  10月24日:聯合國日、世界發展宣傳日

  10月31日:世界勤儉日

  11月1日:植樹造林日

  11月10日:世界青年節

  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

  11月17日:國際大學生節(國際學生日)、國際肺癌日

  11月21日:世界電視日、世界問候日

  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

  12月2日:廢除奴隸制國際日

  12月3日:世界殘疾人日

  12月9日:國際反腐敗日、世界足球日

  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

  12月15日:世界強化免疫日

  12月21日:國際籃球日

禮俗

禁忌“13”的原因

  歐美一些國家非常忌諱“13”這個數字。他們在任何場合都極力避開它,樓層中的12上面便是14,宴會廳的餐桌14號緊接12號。每月13號,西方人都感到惴惴不安,認爲“13”是個不幸、兇險的數字。它源於“最後的晚餐”,耶酥和弟子們一起喫晚飯,第13個人是弟子猶大。他爲貪圖30塊銀幣,將耶酥出賣了,使耶酥被釘在十字架上。這個故事流傳很廣,影響極深。西方人憎惡猶大,把“13”這個數字當做不幸的象徵,是背叛和出賣的同義詞。

一週從星期幾開始

  按七天一週的計時法由來已久,據說古巴比倫人以太陽、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爲七日名,稱爲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合稱“七曜”。古代猶太人和東方某些民族也用“七曜日”記日,這樣七個曜日,週而復始,又叫星期。一週中,哪一天爲開始?按古代七個星體之中,以日爲大,因此,“七曜”的日曜日即星期日爲一週的開始,其餘月、火、水、木、金依次爲星期一、二、三、四、五,土曜日爲星期六,是週末。

  ?一週從星期一開始的說法也有根據。《聖經》說,上帝創造世界萬物。上帝在第一天把光明和黑暗分開,有了白天和夜晚;第二天造天地,有了上下之分;第三天造草、木、蔬菜,大地披上了綠裝;第四天造日月星辰,確定年月日和季節;第五天造魚、水生動物和各種飛禽,讓海洋、大地和天空充滿生機;第六天造出牲畜、昆蟲和野獸;最後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了男人和女人來管理這個世界。上帝造物之工已經完畢,在第七天就休息了,稱爲聖日,又叫安息日。因此,星期日就是週末,一週應從星期一開始。

  二者相比,“一週從星期一開始”符合先勞動後休息的規律。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星期一早晨上學、上班,都有一週之始的感覺;星期日休息,似是一週的最後一天,這也是在心理學上的一個根據。但是目前外國通用的,還是一週從星期日開始。

爲何禁忌一根火柴點三支菸

  在英國與南非布爾人的戰爭期間(1880—1902),有一天晚上,在兩軍對壘的陣地上,有一名士兵點燃了一支香菸,敵方看見遠處有一點微弱的火光,就將子彈推上槍膛。當那名抽菸的士兵用同一根火柴給他的同伴點菸時,敵人開始舉槍瞄準。最後,當這根火柴在爲第三個人點燃香菸時,敵人的子彈出膛了,並擊斃了第三個人。因此,他們認爲一根火柴點三支菸是很不吉利的事。後來,一根火柴點三支菸在西方逐漸成爲一種禁忌。

佩戴黑紗

  在古代歐洲許多原始民族中,當有貧民去世時,親屬就會在自己身上塗黑泥巴,並穿上甘草衣服,有的親人就用黑布將自己的身體裹起來。他們相信這樣做就會把死神嚇跑或者死神就不會認出來自己來。而如果一個貴族去世,他的僕人們都要穿喪服致哀。有一次,英國一個公爵去世了,但他的一個僕人在買不起喪服的情況下,就用一塊黑紗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就這樣,佩黑紗喪禮在全世界廣泛流傳開了,而且被許多國家所效仿。

脫帽禮

  脫帽禮,源於冷兵器時代。當時,作戰都要戴頭盔,頭盔多用鐵製,十分笨重。戰士到了安全地帶,首先是把頭盔摘下,以減輕沉重的負擔。這樣脫帽就意味着沒有敵意,如到友人家,爲表示友好,也以脫盔示意。這種習慣流傳下來,就是今天的脫帽禮。

碰杯

  喝酒碰杯的禮儀來自於古希臘,古希臘人認爲喝酒時,眼睛能看到酒色,鼻子能聞到酒香,舌頭能嚐出酒味,唯獨耳朵例外。於是,他們便在喝酒前先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發出清脆的聲音傳到耳朵中。這樣,耳朵就和其他器官一樣,也能享受到喝酒的樂趣了。還有一種說法,碰杯的禮儀來源於古羅馬。古代羅馬人崇尚武功,常常開展“角力”競技。競技前選手們習慣飲酒,以示相互勉勵。由於酒是事先準備的,爲了防止心術不正的人在給對方喝的酒中放毒,人們想出一種防範方法,即在角力前,雙方各將自己的酒向對方的酒杯中傾注一些。以後,這樣碰杯便逐漸發展成爲一種禮儀。

乾杯

  據說“乾杯”一詞起源於16世紀的愛爾蘭,原意是“烤麪包”。當時的愛爾蘭酒徒有這樣的習慣,把一片烤麪包放入一杯威士忌酒或啤酒中,以改善酒味及去除酒的不純性。到了18世紀,“乾杯”這個詞纔有了今天的含義,並且發展成祝酒頌詞。乾杯時,人們往往還要互相碰杯,據說這與教堂敲鐘是同一意思,爲了驅除惡魔。

小費

  小費,是服務行業中顧客感謝服務人員的一種報酬形式。它源於18世紀英國倫敦,當時酒店的飯桌中間擺着寫有“to insure prompt service”(保證服務迅速)的碗。顧客落座後,把零錢放入碗中,將會得到招待人員迅速而周到的服務。把上面幾個英文單詞的頭一個字母聯起來就成了“tips”(即小費)。付小費的方式很多,可以放在菜盤酒杯下,可以塞在服務員的手中,還可以將付款後的找零留給服務員做小費。

生日吹蠟燭

  人們過生日的時候,要吹滅插在蛋糕上的蠟燭,這種習俗最早始於古希臘。古希臘的月亮女神阿蒂梅斯的崇拜者們在慶祝月亮女神的生日時,要在聖壇上擺着插有點燃蠟燭的蛋糕。後來,這一習俗逐漸演變爲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插着燃燒的蠟燭,並要把蠟燭吹滅。古希臘人相信燃燒着的蠟燭具有神祕的力量,如果孩子許下心願,並一口氣吹滅所有的蠟燭,便能實現他的心願。再後來,這種習俗流傳到全世界,一直流傳至今。

剪綵

  剪綵最早起源於美國。1912年,美國一家大百貨商店將要開業,老闆爲了討個吉利,一大早就把店門打開,在門前橫系一條布帶以引人注目。過了一會兒,老闆的10歲小女兒牽着一條狗從店裏竄出來,無意中碰斷了這條布帶。頓時,門外的顧客蜂擁而至,爭相購買貨物。不久,老闆又開一家新店,讓其女兒有意把布帶碰斷,果然又財源廣進。於是,人們認爲小女兒碰斷布帶的做法是一個好兆頭,就羣起仿效。之後,人們用剪刀剪斷綵帶來代替小孩碰斷布帶,就成了今天盛行的“剪綵”儀式。後來,這一儀式風靡全世界,不僅是買賣開張,而且工程開工和落成等許多事情都剪綵,寓意吉祥順利。

降半旗誌哀

  降半旗,也稱下半旗,是當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種誌哀方式。當一個國家的重要人物逝世後,先將國旗升至杆頂,然後下降到離杆頂約佔全杆1/3或一半處,表示對死者的哀悼。這種誌哀方式,據說是在1612年由英國船“哈茲·伊斯”號首創的。當船在探索北美北部通向太平洋的水道時,船長不幸逝世,船員們爲了表示對船長的敬意和哀悼,將桅杆旗幟下降到離旗杆的頂端有一段距離的地方。以後很多船隻都沿用了這種誌哀方式。後來,降半旗的誌哀方式被官方承認,逐漸流傳到陸地上,並被世界各國所採用。

鳴禮炮

  鳴禮炮起源於英國。據說400多年前,英國海軍用的是火炮,當艦船進入另一國港口之前,或在公海與外國艦船相遇時,便自動放空炮,以示無敵意,對方也相應以鳴炮回敬。久而久之,鳴炮便成了國際通例,成爲盛大慶典和隆重的迎賓儀式上經常應用的一種禮節。禮炮最高規格是21響,全部鳴放作爲對國家元首的禮遇,以下按單數逐級遞減,用於較低級別的禮儀。

舉手禮

  我們遇見熟人時常常揮一揮手錶示打招呼,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舉手禮。上古時候,埃及人有很多部族,他們之間經常打仗。友好部族的戰士在路上相遇,就互脫面甲,表示敬意;同敵對部族的戰士路遇,就會爭鬥起來。但是,當雙方爲了講和不再打仗時,也都將面甲取下,表示友好。後來,推開面甲的那個動作,就演變成今天的舉手禮。

軍禮

  軍禮起源於古羅馬時代。當時,古羅馬帝國的騎士們策馬相遇時,都會相互舉起頭上戴的面甲,向對方表示敬意,體現騎士精神。11世紀,歐洲各國的騎士們大都以脫下頭盔或帽子表示敬意。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後,其代表人物克倫威爾領導的新式軍隊正式把脫帽致禮改爲用手接觸帽檐敬禮。敬禮時右手掌緊貼帽檐,手心向外翻,同時兩腿併攏呈立正姿勢,以顯示其軍人的氣魄。

  這種軍禮,從英國陸軍開始傳到了海軍和空軍,之後傳到法國、美國,進而逐漸傳到了全世界。目前世界各國軍隊的軍禮雖然各不相同,但舉手接觸帽檐致敬形式都是通行的。

紐扣女左男右

  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開始使用紐扣。16世紀,中國人把紐扣傳到了歐洲。在西方,男士普遍穿着襯衫和西裝,紐扣在右邊是符合人扣紐扣的姿勢習慣。那時,西方的女士們一般是由女僕給自己扣紐扣。而爲了讓女僕扣紐扣時方便,女士服飾的紐扣就安排在左邊,與男士是相反的。流傳至今,現代服飾以西方服飾爲基礎,紐扣則是女左男右。

倫敦的禮俗

  倫敦是英國的首都。在倫敦,人們在演說或別的場合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手心向外,構成V形手勢,表示勝利;如有人打噴嚏,旁人就會說上帝保佑你,以示吉祥。老人講究獨立,不喜歡別人稱自己老,走路時不必攙扶他們。7月和8月工商界人士多休假,另外在聖誕節、復活節也不宜開展商務活動。不得送重禮,以避賄賂之嫌。工商界人士辦事認真,不輕易動感情和表態,他們視誇誇其談,自吹自擂爲缺乏教養的表現。當地所有車輛均沿馬路的左側行駛。當地人遵守紀律,即便是幾個人上車,他們也會自覺地排隊上車。

巴黎的禮俗

  巴黎是法國首都。在正式場合,人們通常要穿西裝、套裙或連衣裙,顏色多爲藍色、灰色或黑色,質地則多爲純毛。出席慶典儀式時一般要穿禮服,男士多穿配以蝴蝶結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裝套裝;女士所穿的則多爲連衣裙式的單色大禮服或小禮服。巴黎人愛好社交,善於交際,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巴黎人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

羅馬的禮俗

  羅馬是意大利首都。在羅馬,如果有人打噴嚏,旁邊的人馬上會說:“薩爾維!”意思是說:“祝你健康!”此外,當着別人打噴嚏或咳嗽,被認爲是不禮貌的事,所以本人要馬上對旁邊的人表示“對不起”。羅馬人時間觀念不強,出席宴會、招待會等活動時遲到15—20分鐘司空見慣。另外,當地盛產葡萄酒,許多小城鎮甚至鄉村農戶也會釀酒。過去,有些農民家裏釀了許多酒,自給有餘就會出售。他們將葡萄枝掛在自家門口,過路人一看便知道這家有酒賣。酒已一旦售完,綠枝就被取下。這一風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有些商店門口仍然掛葡萄枝。

威尼斯的傳統節日

  威尼斯是著名的水上城市,位於意大利東北部亞得里亞海濱。這裏有代表性的節日有兩個:嘉年華會和傳統划船比賽。嘉年華會時間根據每年日期不同的復活節往前推算而決定,這個節日要持續3個星期。從5月中旬到6月上旬,在聖馬可廣場上就能看到一羣戴着面具,穿着奇裝異服狂歡的人隨着音樂而勁舞。每年9月第一個星期天下午在大運河上舉行剛朵拉划船比賽。除了國內遊客,還有來自國外的很多遊客,專門爲激動人心的划船比賽歡呼。

紐約的禮儀與禁忌

  紐約是美國最繁榮的城市。紐約人第一次見面不一定行握手禮,有時只是笑一笑,說一聲“Hi”或“Hello”就行了。他們握手時習慣握得緊,眼要正視對方,微弓身。如果要登門拜訪,須先電話約好。名片一般不送給別人,只是在雙方想保持聯繫時才送。他們一般樂於在自己家宴請客人。他們不喜歡別人衝他們吐舌頭,認爲這是污辱人。他們討厭蝙蝠,認爲它是吸血鬼和凶神的象徵。他們忌諱問個人收入和財產情況、婦女婚否、年齡以及服飾價格等私事。忌諱黑色,認爲黑色是肅穆的象徵,是喪葬用的色彩。特別忌諱贈禮帶有公司標誌的便宜禮物,認爲這有做廣告的嫌疑。

溫哥華的風俗與禁忌

  溫哥華是加拿大第三大城市。溫哥華人樸實友善、隨和懂禮。在公共場所,人們一般不大聲喧譁,很注意文明禮讓,在公共汽車和地鐵裏,都自動給老人和小孩讓座,並禮讓女士優先。開車至人行橫道線時,車速減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總是依次排隊。如果應邀去家裏做客,都會事先送去或隨身攜帶上一束鮮花給女主人。但不要送白色的百合花,因爲這種花只在葬禮上用。當地人不喜歡外來人過分地把他們的國家和美國進行比較。在當地,很多事情要事先預約。公事要預約,私事也要預約,不速之客是不受歡迎的。

新加坡的民俗禮儀

  新加坡居民中華人佔77%,馬來人14%,印度人7.6%,其他民族1.4%。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新加坡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這些特色展現在日常的禮儀上,就形成了新加坡獨有的特色。

  新加坡人舉止文明,處處體現着對他人的尊重。他們坐着時,端正規矩,不將雙腳分開,如果交叉雙腳,只是把一隻腿的膝蓋直接疊在另一隻腿的膝蓋上。他們站立時,體態端正,而不把雙手放在臀部,因爲那是發怒的表現。

  新加坡人的主食多是米飯,有時也喫包子等,但不喜歡喫饅頭。馬來人用餐一般用手抓取食物,他們在用餐前有洗手的習慣,進餐時必須使用右手。飲茶是當地人的普遍愛好,客人來時,他們常以茶水招待,華人喜歡飲元寶茶,意爲財運亨通。

  在新加坡人眼中,男婚女嫁是件大事,不論華人還是馬來人都很重視。馬來人的婚事要經過求親,送訂婚禮物,訂立婚約等程序。新加坡的華人講求孝道,如有老人行將去世,其子孫必須回家中守在牀前,喪禮一般都很隆重。

印度的民俗禮儀

  印度人喜愛動物,對動物非常寬容。許多人家在自己用餐後,往往不忘留一份食物給牛或者狗等動物。印度83%以上的人信奉印度教,對他們來說黃牛是“神聖動物”,可以擠奶,可以使役,但絕不可宰S。首都新德里每天在街道上閒逛的牛達三四萬頭,它們或立或臥,或行或停,或啃食青草,或在馬路中間閉目養神,有的三五成羣在路上游蕩,悠然自得!新德里街道上另一道壯觀的風景是成羣結隊的野狗,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有超過20萬隻野狗生活在馬路上。大象是受到印度人愛戴的動物之一,在印度人結婚等喜慶場合,請象轎是人們喜愛的一種慶祝方式,甚至在印度國慶閱兵遊行的隊伍裏,也可以看到大象的身影。

日本的人際交往禮儀

  日本人喜歡使用謙詞,如“請多指教”“請多關照”“照顧不周,請見諒”等。日本人的見面禮基本上爲脫帽鞠躬,一般而言,鞠躬者必須恭恭敬敬,而且鞠躬的度數、次數和時間通常和向對方表示的尊敬程度成正比。有時候,日本人在鞠躬時也會和對方握手。初次見面應當向對方90度鞠躬,而不一定握手。通常和女子交往時,僅鞠躬而不握手。

  日本人喜歡送小禮物,但送禮避偶就奇,通常用1、3、5、7 等奇數。他們忌諱“9”,因爲在日語中“9”的讀音與“苦”相同。按日本習俗,向個人贈禮須在私下進行。如在公開場合送禮,必須每人一份。忌送風景圖畫,也不送梳子、圓珠筆、T恤衫、火柴等。包裝禮品時不扎蝴蝶結,收到禮物不當面打開。

悉尼的禮儀與禁忌

  悉尼是澳大利亞最大城市和港口。悉尼人初次見面時稱呼別人用“先生”、“小姐”或“太太”加上姓。熟識後若用暱稱,表明雙方的關係很融洽。見面禮節有擁抱禮、親吻禮,也有合十禮、鞠躬禮、握手禮、拱手禮、點頭禮,五花八門。

  信奉基督教的悉尼人忌諱數字“13”,他們還討厭兔子。另外,悉尼人通常不喜歡別人把他們與英國人或美國人相比。他們自尊心很強,常爲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而自豪。他們爲人很隨和,但對宗教非常認真。因此,平時交談應儘量避免談宗教與個人問題等話題。

泰國的遊藝民俗

  泰國的遊藝民俗豐富多彩,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傳統音樂與佛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聯繫,音樂的樂調和樂器都與佛教盛典儀式有關。每逢慶典和傳統節日,人們都以傳統音樂來陶冶情感。最具特色和流行最爲廣泛的民間舞蹈是“南旺”舞。人們圍成一個圈,伴着擊鼓和民族樂曲跳舞,男女老少都喜歡。

  泰拳歷史悠久,起源於素可泰王朝時期(1257—1436年),由戰爭中赤手空拳消滅敵人的格鬥演化而來。在泰國,男人學拳、練拳之風遍及全國,泰語俗稱“十個男人九個學拳”。

  玩藤球的習俗在在泰國已有上千年的歷史,非常盛行。玩藤球不受場地、時間、氣候限制,設備要求也很簡單。除了不許用手接觸外,身體的任何部位都可以觸球,如頭頂、膝頂、腳踢、胸擋等,使球圍繞身體旋轉而不落地。

荷蘭的社交禮儀

  在正式商務場合,荷蘭人一般相互握手爲禮。與親朋好友見面時,一般相互擁抱,有時會相互親吻面頰。他們忌諱交叉式握手和交叉式談話,認爲這極不禮貌。稱呼關係一般交往對象爲“先生”、“夫人”、“小姐”,親朋好友或者關係親密的人一般會直接稱呼其名,甚至關係更親密的人會稱呼對方的暱稱。他們時間觀念很強,對約會講究信義,準時赴約。受邀到家中拜訪時,一般要帶些鮮花或巧克力送給女主人。他們尊重女性,有“女士優先”的良好傳統。在讚賞他人“很有頭腦”之時,常以手指敲太陽穴來表示。

瑞士的傳統禮儀

  瑞士人習慣行握手禮,親朋好友見面,有時也行擁抱禮,對女子則行吻面禮。他們不僅有禮讓婦女和老的習慣,即使都是男性,也會給有急事的人讓路。商業會晤會事先安排,嚴守約會時間;受邀到家中做客,通常送鮮花,但不送紅玫瑰,因爲它是浪漫的象徵;接受禮品時,當場打開包裝看。他們很重視婚禮,但儀式卻很簡樸,婚禮那天,新郎新娘分別由兩名證婚人陪同來到市政廳,先在等候廳驗明證件,然後進入婚禮廳舉行儀式。不論是參加宗教葬禮還是非宗教葬禮,人們都習慣穿黑色衣服。瑞士人不喜歡飾有貓頭鷹圖案的物品,也不喜歡黑色,不在陽臺上曬衣服,認爲這會影響市容。

德國的禮儀與禁忌

  德國人不喜歡花哨服裝,注重衣冠整潔,穿西裝一定要系領帶。他們對工作一絲不苟,時間觀念很強。在社交場合舉止莊重,講究風度。與人相處時,幾乎見不到他們皺眉頭等漫不經心的動作,因爲他們認爲這些動作是不尊重人、缺乏友情和教養的表現。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行握手禮,與熟人朋友和親人相見時一般行擁抱禮。在宴會上和用餐時,注重以右爲上的傳統和女士優先的原則。在舉辦大型宴會時,一般在兩週前發請帖。他們有個習俗,就是喫魚的刀叉不能用來喫別的。德國有50%的人信奉基督教,有45%的人信奉天主教,另有少數人信奉東正教和猶太教,他們忌諱13和星期五,忌諱在公共場合竊竊私語,不喜歡他人過問私事。

埃及的習俗禁忌

  埃及人認爲“右比左好”,右是吉祥的,做事要從右手和右腳開始,握手、用餐、遞送東西必須用右手,穿衣先穿右袖,穿鞋先穿右腳,進入家門和清真寺先邁右腳。在街上看不見公共澡堂,看不見袒胸露背或穿短裙的婦女,也看不見穿背心和短褲的男人。他們討厭打哈欠,認爲哈欠是魔鬼在作祟。針在他們心中有幾分神祕色彩,每天下午3—5點,當地人決不賣針,這已成爲一條不成文的戒律。他們習慣用自制甜點招待客人,在正式用餐時,忌諱交談,否則會被認爲是對神的褻瀆;一般都遵守伊斯蘭教教規,忌諱喝酒,忌喫豬、狗肉,也忌談豬、狗,不喫蝦、蟹等海味、動物內臟(除肝外)、鱔魚、甲魚等怪狀魚。

服飾

西裝的由來

  西裝,是指西式的服裝,即有翻領和駁頭,3個衣兜,衣長在臀圍線以下的上衣。據說,法國子爵菲利普和好友們來到奎納澤爾遊玩,其中最受歡迎的一項娛樂是隨漁民出海釣魚。菲利普一行便請漁夫駕船出港,由於這裏的魚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緊領多釦子的衣服很不方便。而他發現漁民穿的衣服是敞領、少扣子的,這樣行動很自如。於是,他回到巴黎,便請來一些裁縫共同研究,希望設計出一種既方便又美觀的服裝。不久後,一種新的服裝問世了,其樣式和今天的西裝基本相似。

T恤衫的由來

  T的造型很像英文大寫字母“T”,而恤則是英文“Shirt”的譯音。T恤衫,是一種常見的現代服飾。就其造型而言,古羅馬時代的“邱尼卡”,應該算是最早的T恤衫。而現代意義上的T恤衫,是20世紀70年代在歐美開始流行起來的。20世紀60年代末,西方國家颳起了一股“年輕風暴”,很多傳統的事物和規則被打破和修改,其中就有T恤衫。原本貼身內穿的T恤衫,卻被年輕人穿在了外面,還印上了自己喜歡的圖案和文字,以此來張揚個性。慢慢地,T恤衫發展成爲休閒裝,進而成爲時裝經典。

睡衣的由來

  顧名思義,睡衣就是睡覺時穿的衣服,早已成爲西方式生活的象徵,原詞“Paejama”來自北印度語,是由波斯語中的“Pai”和“Jamah”兩個詞組合而成的。在波斯語中,Pai表示“腿”,Jamah表示“衣服”,Paejama表示“褲子”,是一種外出穿的寬鬆褲子。而歐洲殖民者們卻賦予了它新的名稱——睡褲。後來,睡褲流傳到了寒冷的歐洲,人們才發明了睡衣。睡衣質地柔和,穿着舒適,有利於睡眠。而且,穿睡衣睡覺可以有效地抵禦睡後的風寒,還可以解決交叉感染的問題。

雨衣的由來

  1747年,法國工程師弗朗索瓦·弗雷諾,利用從橡膠木上獲得的膠乳,把布鞋和外套放在膠乳溶液中浸塗處理後,就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雨衣。

  一天,蘇格蘭人麥金託什不小心把橡膠汁沾滿了衣褲,怎麼也擦不掉,只好穿着這身髒衣服冒雨回家,回到家後卻驚奇地發現,穿在裏面的衣服一點兒也沒有溼。於是,他把橡膠汁灑滿全身衣服,製成了世界上第一件膠布雨衣。進入20世紀,隨着各種防水布料的出現,雨衣的款式和色彩變得日益豐富。

牛仔褲的由來

  牛仔褲,英文名爲“Jeans”,最早記載於1567年,是對來自意大利的商船水手所穿的褲子的稱謂。如今,“Jeans”專指牛仔褲。1850年,美國的西部發現了大片的金礦。於是,很多人們一窩蜂湧向了美國西部,形成了當時著名的淘金潮。但是,衣料很容易破損,人們迫切希望能有一種耐穿的衣服。就在這種情況下,堅實、耐用的牛仔褲應運而生。德國人利維·斯特勞斯,被公認爲是牛仔褲的發明者。20世紀30年代中期,牛仔褲被帶到了密西西比河以東的繁華都市。從此,牛仔褲開始步入流行服裝的行列,逐漸成爲一種時尚的標誌。

喇叭褲的由來

  喇叭褲,因褲子的形狀似喇叭而得名。其是在西褲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特點是:低腰短襠,緊裹臀部;褲腿上窄下寬,從膝蓋以下逐漸張開,褲口的尺寸明顯大於膝蓋的尺寸,形成喇叭狀。據說,喇叭褲是西方水手的發明。水手在甲板上工作,海水很容易濺進靴筒,於是就改變褲腳的形狀,以寬大的褲腳來罩住靴筒,防止海水濺入。1960年,喇叭褲成爲美國的時尚。後來,“貓王”將其推向了時尚巔峯。20世紀70年代末,喇叭褲流行於中國,並逐漸變成引領時尚的標誌。

風衣的由來

  1856年,博柏利在英國漢普郡的貝辛斯托克開設了一間成衣店。1879年,他研發出一種組織結實、防水透氣的斜紋布料——軋別丁,很快就被英國機師和軍隊廣泛使用。1901年,博柏利設計出第一款風衣。1924年,原本用於風衣內裏的格紋首度亮相,直到今日更被廣泛運用。如今,風衣呈現出很多新的風貌。色彩上,其以卡其綠爲基調,以灰色、米色、咖啡色、藍藏、青爲主,非常便於和正裝搭配。面料上,其採用以棉爲主的混織面料,既有棉的舒適性,又非常便於洗滌。

茄克的由來

  茄克,是指衣長較短、胸圍寬鬆、緊袖口剋夫、緊下襬剋夫式樣的上衣。其是英文“Jacket”的譯音,有短小的意思。茄克是從中世紀男子穿用的叫“Jack”的粗布製成的短上衣演變而來的。15世紀,Jack有鼓出來的袖子,但這只是一種裝飾,胳膊不穿過它,搭拉在衣服上。20世紀,男子穿的茄克從胃部往下的扣子是打開的,袖口有裝飾釦,下襬的衣褶到臀上部用釦子固定着;婦女穿的茄克也變得很合身,深受越來越多人的喜愛。經過各種各樣的變化,現在的茄克幾乎遍及全世界各民族。

燕尾服的由來

  燕尾服,最早起源於英國。18世紀初,英國騎兵騎馬時,因長衣不方便,就將其前下襬向後捲起來,並把它別住,露出花色的襯裏,顯得非常美觀大方。於是,其他兵種開始仿效。18世紀中葉,人們紛紛穿起剪短前擺的服裝,以此作爲一種時尚。就這樣,燕尾服產生了,並很快遍及了全英國。18世紀晚期,燕尾服風靡於歐美大部分國家。隨着時間的推移,燕尾服發展成兩種樣式:英國式和法國式。後來,燕尾服成爲某種高雅的象徵。在很多典禮或隆重場合,都可以看到燕尾服的身影。

和服的由來

  和服,是日本民族的傳統服裝。其是在中國唐代服裝的基礎上,經過1000多年而演變形成的。江戶時代以前,日本人把和服稱爲“湯帷子”。帷子是指單衣,即用於單穿的衣物。古時的浴室基本上都是蒸汽式的,和現在的桑拿很相似。人們爲了防止被牆壁和柱子燙傷,就會穿着湯帷子入浴。後來,人們逐漸改變了入浴的形式,洗浴時不再穿衣,而是浸泡在熱水中。於是,和服成爲洗浴完畢後穿着的簡單衣物,並作爲夏季休閒體現個人情趣的衣物延續至今。在各種社交活動中,和服一直深受日本人的喜愛。

手套的演變

  根據歷史記載,手套最早見於公元前6世紀的荷馬史詩。古希臘人用餐時,是喫抓飯的,不過他們在用手抓飯之前,會戴上一種特製的手套。所以,手套曾是歷史上用餐的抓飯工具。

  歐洲宗教界改變了手套的功能,神職人員戴白手套,表示聖潔和虔誠。19世紀前,國王發佈政令、法官判案都要戴上白手套,表示神聖。將軍、騎士們也會戴上白手套,表示爲神聖而戰。如今,手套不僅是寒冷地區保溫必備之物、醫療防菌和工業防護用品,而且還起到裝飾的作用。

運動鞋

  運動鞋,是根據人們參加運動的特點設計製造的,是指健身或競技體育時所穿的鞋。運動鞋的鞋底一般都是柔軟而富有彈性的,對跑、跳能起到一定的緩衝作用,可以防止腳裸受傷。但是,長期穿運動鞋也有不好之處。由於鞋內溫度和溼度的提高,腳底韌帶容易變鬆拉長,腳掌逐漸變寬,久而久之變成平足;汗腳還容易引起真菌繁殖和傳播,發生腳癬、皮炎、溼疹等皮膚病;不能保證人體重心平均分佈在全腳掌,不能使身體的肌肉、韌帶、骨骼和脊柱保持正常的位置和工作狀態。

拉鍊的發明

  19世紀中期,非常流行穿長統靴,但是長統靴的鐵鉤式紐扣達20多個,穿脫極爲麻煩。1851年,美國人愛麗斯·豪申請了一個類似拉鍊設計的專利,但並未商品化。1893年,美國工程師賈德森,研製了一個“滑動氏沒緊裝置”,是拉鍊的雛形。1926年,小說家弗朗科,在推廣一種拉鍊樣品的工商界的午餐會上說:“一拉,它就開了!再一拉,它就關了!”非常簡明地說明了拉鍊的特點,“拉鍊”這個詞由此而來。1930年,拉鍊纔在民間流行起來,用來代替服裝的紐扣。如今,拉鍊是近代對人類最爲實用的十大發明之一。

領帶的由來

  最早的領帶,可以追溯到古羅馬帝國時期。那時的戰士胸前都繫着領巾,用來擦拭戰刀。而如今的領帶大多用條紋型的花紋,就起源於此地。中世紀,英國人用餐時不用刀叉或筷子,而是用手抓着喫。而成年男子都蓄着亂蓬蓬的鬍子,用餐時,弄髒了鬍子就用衣袖去擦抹。婦女們便想出了一個辦法,在男子的衣領下系一塊布,可隨時用來擦嘴,同時在袖口上釘幾塊小石塊,防止他們習慣性地用衣袖擦嘴。後來,系在脖子上的領帶和綴在袖口的紐扣,演化成爲了受人歡迎的裝飾品。

領結

  領結,是由一條布料製造的絲帶,對稱地結在恤衫的衣領上,使兩面的結各形成環狀。17世紀,領結起源於在歐洲戰爭時期的克羅地亞GY兵,他們使用絲巾圍繞頸部,以此來固定恤衫的領口。17世紀中葉,法國有一位大臣上朝,在脖領上繫了一條白色圍巾,並在前面打了一個漂亮的結。路易十四國王看到後大爲讚賞,當衆宣佈把領結視爲高貴的標誌,並下令上流人士都要如此打扮。慢慢地,領結變成了一種衣着服飾。通常在正式場合中,領結作爲西裝、禮服的裝飾。

廚師戴白高帽

  據說,200多年以前,安德範·克萊姆是法國巴黎一家著名餐館的高級主廚。他性格風趣幽默,愛出風頭。有一天晚上,他看見一位顧客戴了一頂白色的高帽,款式新穎奇特,引起了全場人的注目。於是,他立即定製了一頂比那位顧客的帽子還要高的白帽。他戴着高帽在廚房進進出出,引起顧客的注目,而餐館的生意也越來越興隆。後來,巴黎很多餐館的老闆,都注意到了白高帽的吸引力,便紛紛爲自己的廚師訂製。演變到現在,世界各地的廚師幾乎都戴上了白高帽。白高帽成了廚師的一種象徵和標誌,成了廚師維護食品衛生的工作帽。

戒指的由來

  戒指,是用金屬或其他材料做成的小環,常鑲有寶石,戴在手指上,作爲紀念物、裝飾品、護身符,或者用作印章。其是最常見的飾品之一,也是男女愛情和婚姻的象徵。

  國外學者大多都認爲,戒指是起源於西方民族的創造。根據文獻,羅馬人早已有了戴指環的習俗。根據記載,大約在公元前8世紀,巴勒斯坦的女子已經把戒指當成了裝飾品。而中國學者大多認爲,在公元前11世紀,今河南省北部一帶的人最早發明了戒指。而這些都是根據古代文獻或記載在書籍上的古史傳說,並沒有考古成果的印證。

冰鞋的由來

  大約在1572年,荷蘭人用鐵製成了滑冰的鞋子。1863年,美國人普立姆頓製作了一雙四輪冰鞋,不但可以前進、後退,還可以橫測滑行,能做各種動作。不過,輪子最早使用黃楊木旋成的,由於木製輪子在運動時邊緣極易破裂,所以不久就被鋼輪所代替,後來還裝上了滾珠軸承。後來,冰鞋不斷改進,就成了今天的樣子。

餐巾的由來

  15世紀至16世紀,英國男子用餐時用手抓着喫,很容易弄髒衣服,爲此就想了一個辦法,在他們的脖子下掛塊布巾,這就是最初的餐巾。但是,這種大塊的餐巾使用時不方便,英國的一名裁縫就想出了一個新主意,將大塊餐巾裁成一塊塊的小方塊,從而逐漸形成了現在餐桌上使用的餐巾。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