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安全意識更重要

   對於每個人來說,安全都是無比重要的。尤其是今天這個危機和災難日益頻繁和增多的時代,安全顯得越發重要了,對於孩子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父母有必要教給孩子一些安全技巧,但是比安全技巧更重要的是安全意識。儒家經典《左傳》中曾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備則無患。”孩子只有把安全意識提起來了,他纔會重視安全,纔會注意學習安全技巧,而現實生活中的安全隱患千差萬別,防不勝防,再細心的家長也不可能教會孩子所有的安全技巧,只有孩子自身具備了良好的安全意識,才能防患於未然,並有效應對各種各樣的危機與災難。

1.安全意識比技巧更重要

  孩子是否能夠在遇到危險的時候巧妙應用安全技巧來保護自己,完全要看孩子是否意識到潛在的安全隱患。如果孩子沒有防範意識,即使掌握了再好的技巧也是徒勞的。而孩子的安全意識來源於哪裏?來源於父母在生活中對安全的重視和對孩子安全意識的培養。

  

  李瀚的媽媽在陪伴他成長的過程中一直都很注重對兒子安全意識的培養。

  一次,上小學2年級的李瀚傍晚放學回家後告訴媽媽,明天早上同學王楠的爺爺要用三輪車送王楠上學,正好順路過來稍上自己。媽媽聽了後,並沒有立刻回應他。而是找到前幾天的一張報紙,並把一則因三輪車載人而發生交通事故的報道念給李瀚聽。在那篇報道的最後,記者明確強調:三輪車是拉貨工具,並不是載人工具,所以載人很容易發生交通事故。並特別提醒廣大家長不要用三輪車接送孩子上下學。

  當媽媽唸完這段報道後,李瀚就知道了媽媽的用意,也明白了三輪車載人的危險性。接着,李瀚說:“媽媽,我想把這個報道告訴王楠,也不要讓他爺爺用三輪車送他了。”母親欣慰地笑了……

  媽媽與其告訴李瀚如何安全地乘坐三輪車,不如把三輪車載人有危險的隱患告訴李瀚。當李瀚有了這個安全意識,就用不着知道乘坐三輪車的安全技巧,因爲,媽媽已經把“防患於未然”的思想植入了李瀚的腦中。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遠離危險,或者能在不可避免的危險中自保。而孩子是否能遠離危險,就看孩子是否能意識到危險的存在,如果孩子意識到了,自然會做出遠離的行爲;如果沒有意識到,“接近危險”就在所難免了。因此,意識決定了行爲,而行爲決定了結果。

  所以,父母一定要明白:只有提升孩子的安全意識,才能最大程度地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成長。

培養建議

建議一:明確安全意識的重要性

   當孩子身處有潛在危險的環境中,學會一些安全技巧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孩子的思維意識裏早已判斷出危險的話,選擇遠離危險就成爲自然而然的事情。

   小瑞的右眼角有個很深的傷疤。那是他5歲時的一天,小夥伴們邀他去鋼窗廠玩耍。在玩耍的過程中,小瑞不小心摔倒,鋼鐵劃破眼角,後來去醫院縫了七八針。最終疤痕成爲小瑞此次經歷的永久性“標誌”。小瑞回憶說:“當時,看門的大爺不讓我們進去,但是我們還是偷偷的從後門進去玩了。如果要是有誰告訴我,進去玩的危險性,我想我的眼角也不會有這樣的‘紀念’。”

   很多時候,當孩子遠離了父母的視線時,父母會說:“玩的時候,當心點。”那麼,具體讓孩子當心甚麼呢?又有時候,看大門的大爺呵斥孩子們遠離,但卻沒有把其中的危險和隱患講給孩子們聽。

   因此,作爲父母有義務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意識,讓孩子學會判斷,學會選擇安全的環境成長。正如儒家經典《弟子規》提到的“鬥鬧場,絕勿近”,其中暗含意思就是:“鬥鬧場中隱藏着危險,爲了身心的安全,一定要遠離。”老祖宗的教誨中都在提醒子孫要提升安全防範意識,可見安全意識的重要性。

建議二:提升發現安全隱患的敏感度

  一個人甚麼時候察覺到潛在的隱患,甚麼時候纔會提起安全防範意識。當孩子感覺處於安全中時,無論如何也不會有意識去保護自己,更談不上用使用安全技巧了。因此,孩子對環境有敏銳的感知力,是提起安全意識的前提。而父母對周圍環境的感知程度,會影響孩子的敏銳度。

  一個年輕的母親和5歲的女兒一共坐公車。上車之後,母女倆一起坐在了同一個座位上。母親抱着女兒,女兒離前面的扶手近一些。此時,年輕的母親並未發現女兒在公車上有甚麼危險。突然一個剎車,公車上所有的人都往前衝了一下,母女倆也不例外。因爲衝力太大,孩子的臉離前面的扶手又很近,這樣的一個剎車使孩子的嘴碰到了前排座位的扶手上,當時,孩子的兩顆門牙就掉了,還流了很多血。

  孩子的母親就是因爲沒有察覺到公共車上這個特殊環境潛在的危險,纔沒有提起相應的安全防範意識,最後致使孩子的身體受到了損害。因此,父母如果能敏銳地察覺安全隱患,不僅能夠使孩子遠離危險,這樣久而久之,也是在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

建議三:父母應加強自我安全防護意識

  要想把安全意識培植在孩子的腦子裏,父母首先要重視自身的安全。一個對自身安全不重視的父母,也不會敏銳地察覺出孩子的危險處境。正如,有的父母爲了趕時間,拉着孩子闖紅燈。在他闖紅燈的那一刻起,他就把自己和孩子的安危置之度外了。愛闖紅燈的父母看到孩子闖紅燈時,會認爲這是很正常的舉動,當然不會告訴孩子一個重要的安全意識:紅燈停,綠燈行。

  父母的行爲是孩子行爲的楷模,父母對安全重視的程度會潛移默化地通過言行影響孩子。因此,當父母幫助孩子提升安全意識之前,請加強自我安全防護意識。

建議四:不要忽略孩子學習相應的安全技巧

  我們說安全意識比技巧更重要,不是要忽略孩子安全技巧的培養。因爲很多突如其來的災難是無法通過意識去判斷的,比如,當非人力可以左右的自然災害來臨時,如果孩子能夠應用一些安全防護技巧,可能就會最大程度上避免傷害。因此,父母在幫助孩子提升安全意識的同時,也不要忽略讓孩子學習相關的安全防護技巧。

金玉良言

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中,離不開成長環境,而不同的環境都會有隱藏潛在的危險。孩子是否能遠離危險,或者是否能在危險中脫身,關鍵在於孩子是否能意識到危險隱患,只有提起安全意識,才能應用安全技巧。沒有意識,就沒有執行力。因爲安全意識比安全技巧更重要。

   2.強化孩子的安全意識

  

  孩子的社會常識和生活經驗往往會比成年人少很多。而孩子容易發生危險的原因,就是他並不知道安全隱患會帶來嚴重的傷害。孩子是無知的,而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從“無知”到“有知”。那麼,讓孩子時刻提起安全意識是父母重大而又艱鉅的責任。

  

  李老師是小學1年級的班主任。每天上班時,她和同事們每時每刻都處處留心孩子們的安全,還特別注重對孩子們的安全教育。

  李老師每天都會利用活動課和遊戲時間,給孩子們講一些有關安全的小常識和有關安全的小故事。她還會給孩子們看一些有關安全的圖樣,放些有關安全的小歌曲。有時,李老師還會讓孩子們學一些簡單的安全小兒歌。

  不僅如此,李老師總是會不斷提醒孩子們的安全意識,總是把“出門要小心點兒”、“走路要慢點兒”等語言掛在嘴邊。孩子們無論是在排隊、喝水、遊戲,還是入廁時,李老師都要叮囑孩子們的安全事宜。家長們對李老師的做法也是讚歎不已。

  李老師認爲,孩子們一開始都不太懂得安全對他們的重要性,他們的安全意識大部分是靠父母和老師培養出來的。因此,她在每天與孩子的交往中,都對孩子們叮囑很多注意安全的話。李老師說:“我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有關安全的大小事情,都會交代給孩子們。在學前教育工作中,我把安全教育放在了首位。”

  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小牛犢之所以不害怕老虎,是他不知道老虎的厲害,不知道老虎會給他帶來的危險。所以,孩子在成長的時候也會因爲無知而把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那麼,父母應該理所應當地承擔起一種責任——告知和提醒。如果父母能夠時常提醒孩子,時常讓孩子提起安全意識,孩子遠離危險的幾率就會越大。

  當然,父母讓孩子時刻能提起安全意識的方法有很多,這裏推薦幾種方法以供父母借鑑。

培養建議

建議一:反覆使用灌輸法

  孩子的安全意識教育是一個經常性、重複性的工作。父母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某一個場景,給孩子灌輸安全意識。比如,過馬路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何做纔是安全的;切菜做飯時,可以給孩子講講安全使用廚房用具的事項;外出郊遊時,可以給孩子講講如何和諧與大自然相處……只要父母時刻給孩子灌輸安全意識,孩子的安全意識會在不知不覺中提升。

  對於一個安全事項,父母僅僅灌輸一遍往往是不夠的,可能要灌輸好幾次。因爲很多安全知識,孩子需要一個記憶的過程。比如,用電的安全事項中,孩子需要反覆瞭解甚麼樣的材質容易導電,甚麼樣的材質是與電絕緣的。只有孩子準確的記憶才能夠在關鍵時刻轉危爲安。因此,請父母在適當的時候,把安全意識反覆灌輸給孩子,孩子一定會受益。

建議二:趁機使用提醒法

  當今社會,安全事故比比皆是。雖然誰都不願意看到或聽到慘痛的事情,但是,爲了讓孩子遠離危險,父母可以借用別人的事例來提醒孩子,讓孩子從中提起安全意識。

  10歲的王路遠常常利用雙休日和寒暑假回農村奶奶家玩耍。他經常和小夥伴們在溪邊、水塘邊遊玩。路遠的父親經常給他灌輸相關的安全事項。一次,電視中報道7個孩子在水塘邊玩耍時,全部掉入水塘後遇難,無一倖免,最小的4歲,最大的12歲。警方分析原因時發現,一是和水塘地勢有關,二是有可能一個孩子掉進之後,其他孩子去營救,但孩子們都沒有游泳的經驗,結果導致無一倖免。

  當看到這則報道後,父親趕快乘機提醒路遠說:“你和夥伴們在水邊玩耍時,一定要注意地勢、水流的大小、水的深淺,只要不確定是否安全,就不要接近。而且,如果有小夥伴落入水中,不可以憑衝動下水去救人。首先要看自己有沒有能力,如果沒有能力,就立刻去找人救援,不要一意孤行……”

  路遠聽得很認真,因爲他本性的善良也爲那7個孩子悲傷,同時,更不希望自己和夥伴們遇到類似的危難。不久之後,父親就帶路遠去游泳館學習游泳。父親希望路遠通過游泳增強自己的體質,同時也會獲得一項自利利他的技能。

  父母可以通過他人的事故案例、實物、圖片來提醒孩子,讓孩子感同身受,喚起保護生命的安全意識。

建議三:適當使用警戒法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小小的碰撞和不安全因素。一些程度較小的危難往往能夠更加喚起孩子的安全意識。當孩子遇到小危難後,父母要讓孩子以此爲戒,不要重蹈覆轍。

  孩子遭遇小小的危難並不是壞事,但之後一定要跟上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警戒教育。這樣,孩子才能藉助這次危難成長起來,從而進一步避免類似或更加嚴重的事情發生。正如,5歲的小敏不小心在玩耍中把自己鎖在了房間裏,父母費盡心力打開鎖後,母親在安慰小敏的同時,進一步教給她如何使用門鎖,並告誡她玩耍時不要關門等。這樣,孩子經歷的不僅僅是一次害怕,而是安全意識的提升。

建議四:常常使用溫情感染法

  父母讓孩子時刻提起安全意識,不是指父母沒完沒了地對孩子嘮叨安全事項。這樣,即使是一片好心,也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在孩子的成長環境中,父母應儘量爲孩子考慮周全些,並把安全教育落實到細微之處。當父母用關懷和愛心給孩子提醒安全細節時,孩子不但不會反感,而且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安全的重視。孩子會在父母溫情的感染下,更加提起安全意識。因爲,孩子漸漸懂得了“身有傷,貽親憂(自己身體受到傷害,父母親人就會憂傷、擔憂)”的道理。

金玉良言

一般情況下,父母重視哪個方面,孩子就會在哪個方面做得更好。父母如果想辦法讓孩子時刻提起安全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孩子就會對安全重視起來。所以,孩子的安危大部分是由父母的重視程度決定的。如果父母真希望孩子能夠平安一生,就請幫孩子把安全意識變成一種思維方式。

3.父母要教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雖然父母會最大程度上地保證孩子的安全,但孩子總有自己獨處的時候。此時,孩子是否具備自我保護能力對於他的安全而言就顯得異常重要了。那麼,孩子如何獲得這種能力呢?當然通過學習和訓練,父母就理所應當地成了孩子最好的老師。

   

  9歲的黃小莉是一個伶俐漂亮的小女孩。她的父母也總是有意無意地給她灌輸一些安全常識,並教導她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

  一天下午,小莉放學後獨自回家。半路上,一箇中年婦女突然攔住她,並說:“你媽正忙着,讓我來接你,汽車就在前面停着。”中年婦女一邊說,一邊就急着想把小莉抱起來。

  小莉疑惑地向後退了幾步後,突然機敏地說了一句:“你認識我媽,那她叫甚麼名字?”中年婦女頓時張口結舌,無言以對。小莉一看這位婦女根本不認識自己的母親,就立即轉身跑開,並向不遠處的同學呼救。那個婦女見狀,也慌慌張張地離開了。

  黃小莉之所以能在關鍵時刻機智地應對一次危險遭遇,完全在於父母平時就常常對她經行安全防護的教育。這種教育中,就包括如何與陌生人打交道,尤其是有陌生人聲稱是父母的朋友時,該如何判斷真僞。沒想到父母的教導,這次真的派上用場了。

  據有關部門的資料顯示,我國目前每年有50餘萬人次學生遭受意外傷害,意外傷害已成爲威脅學生安全的頭號S手。當然,有些事故應該由社會有關部門採取預防措施,但是,有些事故是可以通過孩子自我保護而避免的。實踐證明,父母對孩子進行自我保護的訓練和教育,讓孩子學會面臨危險時的脫逃和應對技能,對於保護孩子的人身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在希望孩子學會任何謀生技能之前,請先教孩子學會自我保護。因爲安全是一切事項順利進行的前提。

培養建議

建議一:教孩子熟悉自我情況,瞭解必要事項

   父母教孩子自我保護的首要環節,是讓孩子熟悉自我的基本情況。比如:孩子可以清楚地表述自己和父母的姓名、年齡、家庭地址、學校地址、父母的電話號碼等信息。孩子最好能夠寫出以上的信息,確保準確性。

   曾有一個警察問一個7歲的小女孩:“你叫甚麼名字?”

   “陳家音。”小女孩說。

   警察重複了一遍:“陳佳怡?”但小女孩搖頭說:“陳家音,家庭的家,音樂的音,陳家音。”

   這個女孩的表述就非常清晰,避免了很多麻煩。

   同時,父母要讓孩子牢記一些必要的電話號碼,比如:匪警110,火警119,急救號碼120,查號臺114。另外,父母還應該讓孩子知道轄區內或學校附近的派出所的位置等。

   類似以上的必要事項,父母要幫助孩子熟記,有備無患。

建議二:教身處室內的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室內並不是一個絕對安全的地方,也會有各種各樣的安全隱患。作爲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自我保護。比如,父母要告訴孩子在家裏不能隨便玩H,如果萬一發生火患,該如何應對;另外,父母要教會孩子如何正確使用天然氣竈,還要教給孩子預防煤氣中毒的常識;此外,當遭遇陌生人來訪時,孩子該如何應對,等等。只要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相處時,常常教給孩子一些常識和自保方法,孩子纔會在關鍵時刻提起自我保護意識。

  除了家庭環境之外,孩子還會進入一些室內場所,比如:圖書館、超市、博物館等地方。那麼,當孩子在進入這些場所活動時,首先要遵守場館的相關規定。因爲,看似死板而無用的規定中,往往有幾條是爲來訪人的安全考慮的。因此,遵守規則也許是自我保護的好方法。另外,還要叮囑孩子注意安全出口在哪裏,當意外發生時,也好第一時間找到逃生的路。

建議三:當孩子在戶外活動時,教孩子自我防護的方法

首先,父母要常常教育孩子嚴格遵守交通規則,不逆行,不搶行,不闖紅燈,不騎快車等,並且父母要以實際事例說明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危害。同時,父母要讓孩子上學放學、外出辦事儘量走大路,少走僻靜小路。如走僻靜小路,最好結伴而行。如遇壞人打劫,儘快避開,跑向人多的地方,同時大聲呼救。

  當孩子準備去郊外玩耍之前,父母要讓孩子懂得一些必備的自護手段,比如:多關注一些安全警示牌;如果自己或夥伴有危險改如何自保或救人;與同伴外出,儘量不與其發生不愉快,因爲壞情緒中往往會暗藏着潛在的危險。

  總之,每當孩子要進行戶外活動時,父母不妨多叮囑幾句,提起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建議四:平時讓孩子多做體育鍛煉,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當孩子身體素質較差時,很容易在活動中磕磕碰碰,當遇到緊急情況時就更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而那些平時活潑好動、身體健壯的孩子意外受傷幾率就很低。因爲,一個經常鍛鍊身體的孩子,肯定比很少參加鍛鍊的孩子身體協調能力強。當特殊狀況來臨時,身體平衡能力強的孩子反應會很快,如果身體素質再好一些,很容易躲開意外的傷害。

  因此,父母要重視對孩子的體能和身體靈活性的培養,這就是在爲孩子自我保護打好基礎。孩子一旦有了敏捷的反應力和強健的身體,意外傷害就很難會找上門來。

建議五:教孩子學會精神上的自我保護

古語言:“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意思是,不是引發人積極向好的書籍或事物,不要去看,這種書不但會遮蓋人的智慧,而且會污染人的心靈並誤導人的志向。那麼,父母就要教育孩子在精神領域學會保護自己。

  當今社會,有很多報紙、圖書、雜誌、電影、電視和網絡中,都有不健康的內容,會腐蝕青少年兒童。父母一定要經常和孩子討論甚麼是健康的,甚麼是有毒害的,提高孩子的鑑別能力。這樣,孩子有能力自覺抵制不健康的東西時,對精神世界就是一種保護。同時,父母更要以身作則,潔身自好,以良好言行保護孩子的純潔心靈。

建議六:教育孩子敢於求助,但要注意時機

  對於年小體弱的孩子而言,學會求助是自我保護的重要部分。孩子畢竟生活經驗不足,適應環境能力差,遇到危險時憑自己的能力會很難應付,只有敢於求助的孩子,脫離危險的可能性就會越大。因此,父母應培養孩子大膽求助的精神,同時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樣才能更及時和準確地獲得救助。

  但是,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很多求救是需要把握時機的,如果時機選擇不當,反倒會弄巧成拙。因此,要把孩子培養成爲有膽量、語言表達清晰、判斷力強的孩子,這樣他才容易在緊急時刻藉助外力脫離危險。

金玉良言

  孩子自我保護是一種意識和能力,而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父母長期而耐心的教導。父母應該從最基本的生活常識中教給孩子一些經驗,讓孩子有意識在不同的時刻用不同的方法保護自己。只要父母持之以恆,孩子就會獲得一個更高層次上的安全意識——自我保護。

   4.經常帶孩子進行安全演練

  

  安全演練是提高孩子安全意識和逃生技能的最佳手段。當老師和父母教授給孩子一些安全防禦知識之後,如果再能配合實際的演練,無形中就能加深孩子對安全的印象。同時,孩子也會從演練中明確自己如何做纔是最安全的。

   

  在汶川地震之後,很多學校組織全體學生進行各項安全演練。姜璐璐的爸爸從璐璐的學校演練中獲得啓發,也打算和璐璐一起進行幾次安全演練。

  一個週六,姜爸爸準備了詳細的火災逃生方案,並熟悉了幾遍,打算第二天和璐璐一起演練一下。第二天一早,爸爸就給璐璐先講解了一下火災給人的帶來的危害,以及應對火災的具體方法。當爸爸確定璐璐已經掌握了逃生的技巧後,他就帶着璐璐開始了安全逃生演練:

  父女倆無意中發現隔壁家起火了,先是一起試圖奮力滅火。但由於火勢太猛,他們決定趕快逃生。爸爸和璐璐從廚房順手拿了一塊毛巾,迅速打溼之後,捂在自己的口鼻處向房門外跑去。當爸爸選擇電梯下樓時,被璐璐及時制止了。兩人順着樓梯跑下去,當兩人站在樓下的空地處時,演練就結束了。這次,璐璐真切地明白了當火災發生時,該如何保證自己的安全。

  姜爸爸認爲這次演練非常有效,並計劃以後多安排幾次其他方面的安全演練,以幫助璐璐熟悉正確的逃生方法。

  姜爸爸的做法值得借鑑,他沒有簡單地把演練當做遊戲一樣對待,而是做了充分的準備,並在演練開始之前讓璐璐瞭解關於這次安全演練的科學常識。有了理論知識之後,姜爸爸就通過演練讓璐璐懂得了如何將理論轉化爲實踐。這個過程,姜爸爸還故意出錯,可喜的是,璐璐及時察覺出來。相信以後璐璐遇到類似的狀況時,會沉着應對。

  安全演練的目的,是通過實際操作,讓孩子可以把學到的安全防範知識正確地應用在意外事故發生的時刻。如果父母把安全演練看成重要而嚴肅的事情,實施過程就一定會遵循科學而正確的方法,這樣的安全演練既可以增加大家的安全防範意識,更可以在真正面臨突發事故的時候,將危害降到最低。如果父母平日裏只是給孩子灌輸一些安全知識,但從未有過任何的演練的話,當意外真正來臨時,孩子腦子裏的知識很有可能是一個模糊的記憶了。

  因此,父母如果能幫助孩子多進行幾次安全演練的話,孩子的安全防範意識不但會增強,而且當意外真的來臨時,孩子因爲知道該如何去應對,自然不會慌亂。如此一來,孩子自我保護的安全係數將會大大提高。

培養建議

建議一:爲孩子安排多種情況的安全演練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可能會遭遇多種不安全狀況。比如,在學校裏的體育課上,可能會不小心摔傷;在家裏玩耍時,可能會遇到陌生人來訪;在社會場所中,可能會被社會青年威脅利誘;在野外旅行時,可能會迷路;在一切平靜如水時,突然會遭遇自然災害的侵襲……當孩子面臨諸如類似的情況時,是否能夠自如應對?

  所以,父母可以根據孩子會遇到的狀況,多次安排安全演練。讓孩子對一系列的意外狀況熟悉起來。這樣一來,即使遇到了險情,孩子會胸有成竹地知道如何去做,如何保證自己的安全。

建議二:做好演練之前的準備,用科學的方法應對

  父母在和孩子進行安全演練之前,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針對此次演練的內容,父母一定要了解科學的、安全的應對方式,萬萬不可憑自己的印象引導孩子。在危難未發生時,不確切的引導只是一個錯誤;而遇到意外發生時,錯誤的引導就是對孩子生命安全的威脅。因此,父母要用科學的、嚴謹的態度去對待演練之前的準備。

  一位媽媽準備和8歲的女兒開展一次對治燙傷的演練。

  在媽媽的印象中,燙傷之時應該用冷水及時降溫。但是如果起了水泡,對於是否要把水泡挑破的問題,媽媽不是很確定。於是,媽媽查了相關的醫學資料,原來發現不同程度的燙傷有不同方法,一定要嚴謹對待,不然可能會弄巧成拙。

  可見,在演練之前,父母做好準備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在瞭解科學常識之後,一定要把這些常識教授給孩子。等孩子也熟悉之後,大家再進行實踐演練。

建議三:在實際演練中,父母應起良好的引導作用

  當演練開始的時候,父母和孩子都要以嚴肅的態度對待。具體實施的每一個步驟父母要起到引導作用,引導的重點是讓孩子明確具體的做法。

  適當的時候,父母也可以表示疑惑,來向孩子求助,或者父母也可以裝作故意要出錯的樣子,就像姜璐璐的爸爸在火災安全演練中故意衝向電梯。父母類似的反應可以考察出孩子對正確逃生方法的掌握程度。如果父母表現出錯誤,孩子沒有相應的反應的話,父母可以將錯就錯,把錯誤的結果呈現出來,這樣,就從反面加深了孩子的影響。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引導有多種形式,根本目的是讓孩子通過演練,真實地掌握合理而科學的應對措施。這樣,演練的目的就達到了。

建議四:演練結束,及時總結

  父母帶孩子的每一次演練之後,一定要及時總結。孩子做的對的地方要及時鼓勵,孩子出錯的地方要欲與糾正,如果能針對錯誤的方面再演練一遍的話,效果會更好。

  而且,父母在和孩子實際演練過程中可能會發現新的問題,總結不僅僅可以鞏固已掌握的安全技巧,更可以對新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因此,父母帶領孩子的演練一定要善始善終,這樣,孩子的安全意識和逃生技能都會隨着演練的過程而提高。

金玉良言

孩子知道安全防禦知識和參與安全演練之間的關係,就像孩子知道怎樣游泳與跳入水中學習游泳的關係一樣。一個是理論,一個是實踐,理論與實踐是有一段距離的。而如何縮小這個距離,就要看父母是否常帶孩子進行實踐操作。孩子一旦熟悉了安全演練的過程,當他遇到危難時,自然會把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以最大程度地保證自己的安全。

   5.走出安全教育的誤區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安全教育存在着一定誤區。有的父母爲了讓孩子安全成長,會剝奪孩子探索自然、勇敢嘗試的權利。有的父母一提到“安全”,就會與孩子的“人身安全”緊密相連,其實,孩子的精神安全也不容忽視。類似這樣的誤區,父母要有能力去識別。父母走出誤區,孩子才能真正在安全的環境中自由健康地成長。

  

  當今社會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頻發,媽媽對小雨進行了嚴密的保護,生怕小雨遇到意外或危險。於是,除了小雨上學之外,媽媽從來不允許小雨單獨外出。有時,小雨的夥伴叫小雨一起玩耍,媽媽要麼當起了孩子們的監護人,要麼就是讓孩子們在自己家玩。如果遇到自己沒有時間陪同,孩子們又不願意在家玩的情況時,小雨就只能和媽媽呆在家裏了。慢慢地,小夥伴們也漸漸遠離了小雨。

  不僅如此,媽媽從不會讓小雨操作家用電器。小雨想嘗試的時候,媽媽都會說:“危險,別動!”就這樣,小雨從來就沒有學會做家務,而且自理能力越來越差,性格也變得孤僻。每天,在媽媽視線裏的小雨總是一副悶悶不樂地樣子。

  小雨的媽媽認爲,只要對孩子進行嚴密的保護,孩子出危險的可能就會大大減少。但是,孩子生活的安全性看似提高了,但是孩子應有的成長機會卻減少了。當媽媽看到身體健康,但心靈不健康的小雨時,會不會感受到自己一開始就走入了安全教育的誤區?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時,很容易走入“過”或“不及”的誤區裏。大部分父母一談到孩子的安全,就會狹義地想到孩子的人身安全。這樣,就很容易忽視孩子身心安全的完整性。而有的父母往往會用成年人的能力去衡量孩子的能力,以至於在給孩子強調安全的重要性後,就誤認爲孩子可以把這些理論應用在危險時刻。而有的父母認爲,孩子只有在自己的視線中是最安全的,但是,根據2002年美國一家兒童安全諮詢機構的調查數據顯示:在2—6歲的孩子中,有將近50%的孩子是在父母面前出現意外傷害。

  因此,父母對於孩子的安全教育,只有適度纔會有最好的效果。父母既不能過於“放心”地讓孩子去成長,也不能過於“緊張”地把孩子包裹起來。只有走出誤區,孩子纔會是真正安全的。

培養建議

建議一:不過度保護孩子

  受過度保護的孩子就像溫室裏的植物,雖然看起來完整鮮嫩,但根本禁不起風吹雨淋。

父母要明確,保護孩子的目的是爲了讓他健康成長,而“健康”和“安全”本身是爲孩子今後接受社會的風吹雨打做準備。父母萬萬不可以在保護孩子的同時,剝奪了孩子成長和鍛鍊的權利。

  其實,確保孩子的安全與讓孩子去鍛鍊並不矛盾。如何完美地結合,就看父母如何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了。比如,如果父母怕孩子使用家用電器的時被電到,那就要告訴孩子正確用電的方法,最好給孩子演示一遍,而不是簡單地告誡孩子不要這樣,不要那樣。

  因此,請父母不要讓自己的過度保護,使孩子成爲身體安全的“廢物”。

建議二: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中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要探索的時候,都會關注一個重要的問題:安全。當孩子告訴父母自己想和小夥伴去小溪邊玩耍的時候,父母的心理是不是很矛盾?一方面希望孩子能夠探索自然的奧祕,一方面又擔心孩子會溺水或受傷。那麼,父母該如何做呢?

  其實,父母的選擇應該是讓孩子在相對安全的環境下去探索、去玩耍。當孩子尚且不會判斷甚麼是相對安全的環境時,“陪伴孩子”就是父母最好的選擇,當然,陪伴不是監視,而是陪着玩耍。這樣,孩子出危險的幾率就會大大降低。與此同時,父母要儘快培養孩子的判斷能力和對環境的掌控能力。當父母通過實踐確保孩子已經掌握了自我保護的能力時,就可以讓孩子自由大膽嘗試了。所以,父母要明確,也要孩子明白,鼓勵他探索並不是鼓勵他冒險,鼓勵他勇敢,也不是鼓勵他魯莽、逞能。

  當然,“相對安全”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只要父母提起安全教育敏感度,並培養孩子判斷能力、肢體平衡能力等各種能力,相信孩子會選擇在安全的範圍內探索自然。

建議三:重視孩子的精神安全

  在安全教育中,有一個很明顯的誤區是:父母過度地重視孩子的身體安全,卻很少關注孩子的心靈安全。而一個健康的孩子不僅僅是要求人身的完好,更要求具備健康的精神。

  在一個學校對全體學生進行的“最害怕事件”調查中,有41%的孩子選擇了“害怕受到別人威脅”,36%的孩子把父母吵架列爲最害怕的事件,還有9%的孩子認爲父母不關心自己是最害怕的事情。

  同時,Y穢、色情書刊、影視會最大程度上地侵襲孩子的精神。孩子一旦誤入其中,看似完整的肢體,也會慢慢地變成一個沒有健康靈魂的“軀殼”。

  諸如此類的安全,父母一定要給與關注。家庭的和諧是讓孩子有安全感的前提,孩子遇到受驚嚇時,父母及時的疏導就是保護孩子的心靈。因此,請父母從孩子的身與心兩個角度實施安全教育。

 金玉良言

任何一個人都有遇到意外的可能,只是安全意識越強的孩子遠離危險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如果父母常常走入安全教育的“誤區”,孩子也會隨之走進受安全教育的“盲區”。因此,爲了孩子能夠全面地提起安全意識,父母一定要理智地實施安全教育。

6. 遇到重大變故後的心理干預

  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不受傷害,但是在突然發生的重大變故面前,孩子並沒有豁免權。意外事故、自然災害都可能傷害到孩子。孩子的身心一旦受到傷害,就會影響以後的成長,甚至留下一生的心理陰影。父母需要注意,在發生重大變故後及時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以消除負面影響,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在一次大地震中,9歲的寧寧一家三口都活了下來。但是當地震過後,生活逐漸恢復平靜時,父母發現一向學習優秀的寧寧成績開始下滑,而且平時溫順乖巧的她開始變得愛黏人,動不動就和父母撒嬌、哭鬧,一定要纏着父母陪在她身邊。

   剛開始的時候,媽媽知道孩子被嚇到了,還會安慰她,可是時間長了孩子還是這個樣子,媽媽逐漸失去耐心了。孩子是不是爲了讓自己陪在她身邊故意鬧情緒呢?爲此,媽媽帶寧寧去了心理門診。經過診斷,寧寧這種情況是創傷後出現的應激障礙,在醫生的建議下,媽媽和爸爸開始對寧寧進行家庭心理輔導。

   寧寧做作業的時候,媽媽在身邊陪着她。晚上睡覺時,媽媽會給她跑一杯熱奶,握着她的手聽她說話。爸爸媽媽儘量讓家裏的一切活動都十分有規律,來減輕寧寧的不安。同時媽媽還抽出時間和寧寧玩遊戲《森林裏的熊家族》,讓寧寧通過扮演失去房子的小熊來重新體驗自己的情緒,將內心深處的不安和恐懼表達出來。

   在經過幾個月的家庭輔導之後,寧寧逐漸平靜了下來,以飽滿的精神投入到學習之中。

   媽媽在寧寧發生情緒問題時,並沒有斥責寧寧不懂事、愛纏人,而是耐心地安慰她。當孩子長時間不見好轉時,媽媽也沒有敷衍了事地迴避問題,而是及時地帶孩子來到心理門診。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對寧寧進行家庭輔導。可以說,如果不是寧寧的媽媽及時干預,寧寧的情緒問題會一直持續下去,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學業問題和適應障礙。

   在孩子遇到意外變故時,父母總是儘量去平息事件影響,讓生活恢復正常,但是卻忘了處理孩子內心深處的恐懼和不安。而孩子的經驗少,表達能力差,往往不能將自己的感受清晰地表達出來,只能採取哭鬧的形式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父母若是不予理睬,或是認爲孩子不懂事加以斥責,就會錯過對孩子進行心理干預的最佳時期。因此,一旦發生意外變故,父母要對孩子多加關注,及時爲孩子進行心理疏導,以免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培養建議

建議一:重視對孩子的心理干預

  在發生重大變故後,有些孩子會有很明顯的創傷後應激反應,如:喫不下飯、噩夢、驚醒、哭叫、注意力難以集中。而另外一些孩子看起來並沒有甚麼變化,這時父母會想:“我的孩子挺正常的,不需要做心理干預。”

  其實,不管孩子是否表現出嚴重的應激反應,父母都應在重大變故後對孩子進行心理干預。因爲傷害有時具有潛伏性,這種情況下孩子受到的影響會更深。父母要提高警惕,及時對孩子進行心理干預,讓孩子遠離陰影,健康成長。

建議二:引導孩子把情緒表達出來

  發生重大變故後,孩子的內心震驚、混亂、痛苦、悲傷等情緒需要有一個渠道宣泄出來。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說“別哭了”“不要難過”“堅強起來”等類似的話是不利於他心理健康的。孩子的情緒得不到宣泄,積鬱在心中,時間長了就會導致兒童神經症和行爲障礙問題。

  正確的做法是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對10歲以上的孩子,父母可以直接詢問他們對事件的感受;而對10歲以下的孩子,可以用玩偶劇的方式模擬當時的事件場景,然後問孩子:“娃娃現在是甚麼感覺呢?”讓孩子通過描述玩偶的感受而將自己的感受說出來。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有耐心傾聽孩子,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要用大道理來否定他。

建議三: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信任的環境

  當孩子不幸遭遇搶劫、兇S、QJ、地震等重大傷害性事件後,經常會對周圍的環境失去信任。無論是孩子自己經歷,還是目睹傷害性事件,他都會受到驚嚇,甚至在內心留下陰影。有些孩子充滿恐懼感,把自己封閉在屋子裏。

  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一種安全感。首先,父母可以帶孩子去親戚朋友家,讓他感受到身邊的人可以信任。其次,父母要多陪伴孩子,鼓勵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不管孩子說甚麼,父母都不要對他的想法作評價。最後,等孩子稍微平靜些,再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另外,如果孩子的狀況得不到好轉,要及時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建議四:幫助孩子理性認識傷害

  校園外,搶劫時有發生。當孩子遭遇搶劫後,有些孩子則產生報復心理,聲稱“要把那些搶我的人全S掉”;還有些孩子會埋怨自己軟弱可欺,對自己產生憎惡感。這些情況如果不及時地進行心理干預,會給孩子今後的學習生活造成嚴重影響。這時就需要父母協助孩子“消化”這些傷害。

  首先,要讓孩子瞭解到這是一個意外的事件,要反省,但也沒必要太埋怨自己;其次,讓孩子明白喫虧的是搶劫的人,他們做了錯事,一定會受到懲罰,不要去報復他們,否則自己也會違法犯罪;再次,要讓孩子明白,周圍的人都在正常的生活,不要因爲幾個不良分子影響自己對世界的看法。

建議五:嘗試與孩子做心理遊戲

  孩子受到驚嚇後只是有哭鬧、驚恐的反應,往往很難認識到自己的情緒。這時,父母可以嘗試用心理遊戲的方式對孩子進行疏導,讓孩子在扮演遊戲角色的過程中重新認識、體驗自己的情緒,並從遊戲的故事情節中獲得啓發,合理地認識、接納自己的情緒。

  不同的情況適合使用不同的心理遊戲,父母需要諮詢心理醫生,針對孩子的情況選擇合適的遊戲進行輔導。

金玉良言

重大變故往往來得突然,很難避免。孩子一旦受到傷害,就可能產生心理陰影,從而影響他的一生。因此,重大變故後的心理干預就顯得尤爲重要。父母一定要對心理干預重視起來,不要抱着“時間長了,自然會好”的想法,要及早處理孩子發生的問題,讓孩子遠離傷害造成的陰影,健康成長。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