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野外旅行的安全

   作爲孩子,出門旅行也是獲取知識、鍛鍊體魄的一種重要方式。那麼,這同樣會遇到安全問題。其實,出門旅行也好,野外宿營也罷,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學會防範與應對旅行中的各種意外情形,如中暑、流血、迷路、蚊蟲叮咬等。如果孩子具備了應對野外旅行意外的本領,就等於擁有了一本“安全護照”。孩子手持這本“護照”,就能讓自己的旅行變得多姿多彩起來。

  

41.中暑急救:教給孩子幾點應對小妙招

  

  炎熱的夏季,烈日暴曬是常有的事,而到了三伏天,桑拿天氣就是對人的一種嚴峻考驗。這個時候,人最容易發生中暑。中暑是一種威脅生命的急性病,若不給予迅速有力的治療,則可能引起抽搐、永久性腦損害或者腎衰竭,甚至死亡。由此可見,中暑不容小覷,因此父母除了自己知道如何處理外,還要教給孩子一些應對的小妙招。

  

  暑假的一天,10歲的甄禮跟父母一起去爬山。甄禮和父母有說有笑,一路緩緩而上。但不一會兒,媽媽就說感覺不舒服,爸爸說:“也許是中暑了。咱們走到前面有陰涼的地方就休息一下。”媽媽無力地點了點頭。

  甄禮看着媽媽腳步已經不太穩了,他有些着急,也有些害怕。爸爸一邊安慰着母子倆,一邊不自覺地加快了腳步。等到了有樹陰的地方,甄禮扶着媽媽坐下。爸爸掏出一瓶礦泉水讓媽媽喝下,又拿出一小盒清涼油抹在了她的額頭,甄禮則在一旁用自己的帽子給媽媽扇着風。最後,爸爸又翻出來藿香正氣水。甄禮媽媽喝下去之後,休息了一會兒,感覺沒剛纔那麼難受了。

  甄禮這才安下心來,他問爸爸:“爲甚麼媽媽會中暑呢?”爸爸說:“太陽暴曬,再加上體力消耗,出汗不通暢或者水分補充不及時,等等,都有可能會中暑。不過也用不着驚慌,只要處理恰當就沒有大問題。”

  還好甄禮的爸爸懂得如何應對中暑,甄禮的媽媽的中暑狀況才能得到正確的處理,身體的不適也得到緩解。

  中暑俗稱發痧,是指在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機體體溫調節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的症狀的總稱。中暑多以出汗停止導致身體排熱不足、體溫極高、脈搏迅速、皮膚乾熱、肌肉鬆軟、虛脫及昏迷爲特徵。除了高溫、烈日暴曬之外,工作強度過大、時間過長、睡眠不足、過度疲勞等均爲其常見誘因。另外,大氣溫度過高導致腦膜充血,使大腦皮層缺血或者空氣中溼度增強也可引起中暑。而在人羣擁擠集中的地方,產熱集中、散熱困難,同樣會發生中暑。

  由此可見,中暑的發生很普遍。因此,父母通過對孩子進行相關知識教育,讓他學會識別中暑症狀,並學會預防與急救。

培養建議

建議一:提醒孩子烈日時應謹慎出行

   如無特殊情況,夏季的多數時間都是烈日當頭的。這個時候出門,就會增加中暑的幾率。所以,父母應該提醒孩子,烈日下出行應謹慎,儘量減少外出的時間。如果必須要出門,也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

   一般來說,夏日最好不要在10:00—16:00之間在烈日下走動,因爲這個時間段裏陽光最爲強烈,發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時的10倍。所以要是出門就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要準備好遮陽傘、遮陽帽、太陽鏡,最好塗抹防曬霜,準備好足夠的水和飲料。一定要將十滴水、藿香正氣水、風油精等降溫物品備在身邊,以防應急之用。

   另外,外出時的衣服也要儘量選棉、麻、絲一類的織物,要少穿化纖品類的服裝,一面大量出汗的時候不能及時散熱,引起中暑。

建議二:夏季要讓孩子多注意日常飲食與睡眠

   夏季除了要注意飲食的衛生之外,還要注意飲食的合理性。

   首先,千萬不要等口渴了纔去喝水。應該是根據氣溫的高低,每天喝1.5升至2升水。出汗較多時可補充一些鹽水,以彌補出汗而失去的鹽分。夏季人體由於缺鉀而感覺倦怠疲乏,此時可以補充些含鉀的茶水。

   其次,夏天應多食一些蔬菜、新鮮水果等來補充水分。也可喫些乳製品,既能補水又可以滿足身體的營養之需。

   最後,夏季還應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因爲這樣可使大腦和身體各系統都得到放鬆,利於工作學習的同時還能預防中暑。睡覺時還要注意不應躺在空調風口和電風扇之下,以免造成空調病和熱傷風。

建議三:讓孩子學會辨別中暑的症狀

  中暑的表現也分輕重,不同的表現可以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能清楚地辨別中暑症狀,對於及時搶救中暑病人非常重要。

  暑假時,9歲的羅維和父母到海濱城市旅遊。一天他和媽媽一起逛街的時候忽然覺得渾身無力,還頭暈。媽媽讓他到陰涼的地方歇了一下,喝了些礦泉水。過了一段時間,羅維感覺舒服了許多。

  媽媽告訴羅維說:“你是中暑了。”

  他有些奇怪地問媽媽:“熱天昏倒不才叫中暑嗎?我這也是?”

  媽媽笑笑說:“中暑分爲先兆中暑、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先兆中暑會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症狀,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輕症中暑體溫往往在38度以上,除頭暈、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等表現,或出現四肢溼冷、面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等表現。而重症中暑是中暑中情況最嚴重的一種,如不及時救治將會危急生命。回家我給你找些資料,你可以學習一下。只有明確地分辨出三種症狀,才能更好地進行治療。”

  如羅維的媽媽所說,中暑症狀由輕到重各不相同,所以應該讓孩子學會區分。三種中暑之間的關係是漸進的,症狀也是逐漸加重的。父母應該通過一些資料的展示與講解,讓孩子做到心中有數。

建議四:教孩子學會中暑的急救

  中暑也需要積極進行搶救,如遇到重症中暑症狀,更應及時救治,否則就會危及生命。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學會最基本的中暑急救。

  發現自己或他人有中暑跡象的時候,應該首先撤離引起中暑的高溫環境,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使中暑的人仰臥,解開衣服,脫去或者鬆開外套。若是衣服被汗水溼透,要及時更換,同時要採取各種方法幫助散熱;可以用溼毛巾冷敷頭部、腋下及腹股溝等處,有條件的話,可以用溫水擦拭全身,並同時進行皮膚、肌肉按摩,加速血液循環,促進散熱;意識清醒的病人或者經降溫而清醒的病人,可以服用綠豆湯、淡鹽水,或者在額部、顳顬部塗抹風油精、清涼油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氣水等中藥;若病人出現血壓降低、虛脫時,應立即平臥,而對於出現高燒、昏迷、抽搐等日射病症狀的病人,要讓其側臥,頭向後仰,保持呼吸道順暢,同時撥打120急救電話,求助醫務人員給予緊急救助。

  教孩子學會中暑後的急救,可以說是讓孩子掌握了一種生活常識,既能幫助他自己預防與治療,還能給予其他人必要的幫助;既增長了他的知識,也培養了他助人爲樂的品質。

金玉良言

中暑後除了要採取積極的治療之外,父母還要提醒孩子注意:不應大量喝水,防止體內大量鹽分、水分流失;不應食用大量生冷瓜果,否則會損傷脾胃;不應喫大量的油膩食物,否則會加重胃腸負擔;也不應單純地進補,否則暑熱不易消退。所以,預防、治療、症後保護對於中暑來說都十分重要。

42.流血不止:把止血的方法教給孩子

  

  人總免不了磕磕碰碰,也許有的就是小摩擦,一點小傷出不了許多血,養幾天就會好;但有的傷口卻會傷及一些重要臟器或血管,從而導致流血不止。這樣的急性大出血是導致傷員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迅速止血就是搶救傷員的首要措施。對於活潑好動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更應該將止血的方法教給他,以備不時之需。

  

  學校利用週末組織學生一起去郊外遊玩,8歲的彭東興奮不已。遊玩路上,他和另外幾名同學一路追着、跑着、笑着、鬧着。忽然,彭東腳下一絆,向前跌了出去。等他再站起來的時候,一手捂着鼻子,鮮血順着手指縫向外流。幾名同學嚇壞了,連忙叫來了老師。

  老師讓彭東先在路邊坐下,然後用拇指和食指緊緊壓迫他的兩側鼻翼,並讓他用嘴呼吸。同時,老師又讓同學趕緊衝一條冷毛巾敷在彭東的前額部。10分鐘後,彭東的鼻血終於止住了。大家剛想鬆一口氣,老師卻說:“這附近有一家醫院,一會兒彭東要去醫院檢查一下。”彭東疑惑地問:“老師,我已經不流血了啊?”老師搖搖頭:“雖然血暫時止住了,我們還是要檢查看看,以防萬一。”

  後來,經過檢查,彭東的鼻子只是單純地因爲他摔倒而磕破了,其他地方沒有甚麼大礙,老師這才放了心。回到學校後,老師又給同學們上了一堂課,她教育大家不要再忘形打鬧,以免給他人造成傷害。同時,她也將直接加壓止血法、止血點止血法等處理流血的簡單方法教給了同學們。

  彭東老師的處理方法是快速而有效的,而她後來帶着彭東去醫院檢查,也是爲了防止孩子有其他意外。所以,這位老師的高安全防範意識值得父母學習。同時,父母要讓孩子也應多注意安全,尤其是他旅遊在外的時候。

  受傷是每個人都有可能會發生的事情。其實,人體自身具有止血凝血的生理功能。所以,在意外受傷出血的時候,血管的斷裂端就會自行收縮,以減少失血。而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因爲出血而激活,會加速凝血的過程,從而使血形成凝塊,像栓子一樣堵住血管出血的通路。傷口血流越慢,越易形成血凝塊而止血。但儘管如此,人體某些傷口的出血卻又是人類自身所無法治癒的,這就需要採取相應的措施。

  因此,若是出門在外,父母首先要讓孩子保持冷靜,要能根據傷口的不同迅速作出出血部位的判斷,並及時進行止血救助,以此來挽救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

培養建議

建議一:明確告知孩子流血不止的危害

  正常成人一次流失500毫升的血液,對身體並沒有太大的影響。比如獻血的時候,人就會一次性失去200毫升到400毫升不等的血量,身體也不會有大礙。可一旦身體失血量超過2000毫升,那麼人身體中剩餘的血將不能保證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供血,這樣就會造成生命危險。而且,對於一些開放性流血的傷口,如不及時處理,還有可能會感染破傷風,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失血的時候必須快速、正確地止血。

  電視劇中有醫生搶救病人的鏡頭,10歲的于越指着電視問爸爸:“醫生那樣按着病人的傷口,病人得多疼啊?”爸爸說:“病人雖然疼痛,但醫生那樣做卻是在爲病人按壓止血。”于越又問:“不按不行嗎?反正有那麼多血呢!”爸爸搖頭:“若是病人傷到了動脈,那就會血流不止,他的生命就會受到威脅啊!所以,遇到出血的時候,一定要及時準確地止血,纔是對病人的生命負責。尤其當你在旅遊或者不在家中的時候,無論是誰受傷,無論傷在哪裏,都應該及時快速地止血。”

  這位父親適時地對孩子進行教育,讓他了解了流血不止的危害。父母也要有這個耐心,而且也不要對孩子迴避這個“血淋淋”的話題,要讓孩子明確瞭解流血不止的危害,他才重視,纔會有意識地學會止血救助。

建議二:讓孩子學會如何判斷“失血過多”

  有時候,失血的血量判斷起來並不容易。成人尚且不能準確估量,更何況是孩子?所以,父母可以將一些失血後的症狀教給孩子,以幫助他判斷。

  當出血量超過800毫升時,病人就會出現口渴、面色蒼白、出冷汗、皮膚溼冷、心慌等症狀,脈搏也會驟增至每分鐘100次以上。而不停地出血又使得病人的大腦血供減少,出現頭昏、眼花、暈厥、四肢無力,嚴重的還會出現休克、血壓下降,並很快神志不清、瀕臨死亡。

  這些症狀都是病人的外在表現,所以只要孩子能細心觀察,就能作出較爲準確的判斷,之後也能幫助病人進行更快更好的治療。

建議三:告誡孩子動脈止血必須要迅速而準確

   動脈是將從心臟流出的血液運送到身體各部位的血管,動脈血液的流速非常快。所以,動脈一旦出血,必須迅速而準確地進行止血,防止病人因大出血而休克甚至死亡。

   父母要如佟俊媽媽那樣冷靜,止住孩子傷口的同時,也要讓孩子學會對動脈的止血。關於動脈止血,可分爲指壓法和止血帶止血法。指壓法多用於頭部和四肢某部位的動脈大出血,而止血帶法則適用於四肢大出血的急救。

建議四:提醒孩子不要忽視靜脈與小傷口的止血

  靜脈與小傷口的出血不會如動脈那樣快速,但若是不及時處理與治療,這樣的出血與傷口也一樣會引起更嚴重的併發症。

  父母要告誡孩子,對於並不是非常嚴重的小傷口儘管不用很驚慌,但也不能不重視。

  對於靜脈出血,除了包紮止血,也可以壓迫傷口進行止血。要用手或其他物體在包紮傷口上方施以5—15分鐘的壓力,使血管壓扁,血流變慢,便於血凝塊的形成。若是傷口較深,則可以將紗布填塞進傷口,然後再對其加壓包紮。另外,將受傷部位抬高也有利於靜脈出血的止血。

  而對於小傷口,需要用清潔的水或生理鹽水沖洗乾淨,再用乾淨的紗布或布條止血包紮,將血止住後同樣也要到醫院處理傷口。

金玉良言

流血不止的原因有許多,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外,最主要的應該是首先止血,幫助傷者保住生命。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尤其是旅遊在外的時候,除了不能過於忘形以免受傷之外,還要讓孩子學會相關的止血知識,讓他學會自救互救。

43.旅遊安全:讓孩子把“安全”放在心間

  

  隨着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漸增高,外出旅遊度假已經成爲一種時尚。遊玩於各地的山水之間,的確讓人倍感愜意、流連忘返。但是,準備旅遊的人應該注意這樣兩句話:“安全是旅遊的生命線,沒有安全就沒有旅遊。”這就要求父母及時提醒孩子千萬不要只顧着玩耍而忘記一切,要讓他將“安全”牢記心間。

  

  12歲的章華和父母一起到泰山旅遊。神祕而美麗的泰山風光,讓章華十分着迷。他大部分時間都舉着相機只顧拍美景,根本顧不得腳下。於是,每次當他剛舉起相機的時候,媽媽就會拉住他,讓他停下腳步,照完照片再向前走。章華覺得媽媽這樣很麻煩,爸爸衝着他搖了搖頭:“你呀,真不知道媽媽的苦心啊!”

  章華一臉疑惑地看着爸爸,爸爸指了指山路說:“自古旅遊的人們就總結出這樣一條經驗‘登山不看景,看景必須停’。這就是要求人們在上山或下山時應低頭看路,而不能抬頭觀景,不然極易失足;如若觀景,必須原地駐足。媽媽這是在爲你的安全着想啊!”

  章華不好意思地摸摸頭,媽媽說:“旅遊的第一要點就是要安全,不只是你登山的時候,喫東西、喝水等等這些小事都要考慮周全。你一定要記住啊!”章華使勁點了點頭。

  當孩子將遊山玩水當成旅遊的第一要務之時,父母要向章華的父母學習,時刻提醒孩子不要忘記安全,同時還要讓他將安全這個意識貫穿於整個行程。

  人們外出旅遊,都是帶着愉悅的心情而去,無論是觀美景還是喫美食,無不希望賞心悅目。但若是不注意安全問題,在旅途中發生意外的傷害事故,不僅影響遊覽的興致,給自己或他人增添不必要的麻煩,還可能對行程造成影響,“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事情想必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更嚴重一些的傷害,還可能影響到日後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甚至影響人的一生。

  因此,父母要提醒孩子,即使是去遊玩,也要時刻繃緊“安全”這根弦,安全才是旅途愉快的最大保證。

培養建議

建議一:提醒孩子首先要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

  旅遊中最應該引起人們注意的就是人身安全問題。比如,旅遊途中,有些人會很有“冒險”精神地去攀爬陡坡,或是涉足一些人跡罕至的地方。但這樣會由於地形不熟或者防護措施不利,很容易就發生危險,給人身帶來傷害。所以,父母要告誡孩子,讓他丟掉冒險精神,千萬不要去做一些危險的事情。

  步行時,父母還要讓孩子注意行路安全,避免因腳下磕碰而造成不必要的身體損傷。而旅遊中的一些意外傷害也要學會急救與處理。同時,對於旅遊途中遇到的一些騷擾、偷竊、搶劫、詐騙、行兇等治安事故,父母也要提醒孩子當時刻以人身安全爲優先考慮,學會保護自己。

建議二:旅遊中也要保證飲食的健康

  有些旅遊勝地除了山水風光外,美食也會成爲其一大特色。但根據個人體質的不同,有些美食也許就不適合某些人喫。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注意,旅遊中也要保證飲食健康,千萬不能只顧嘴而不顧身體。

  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要對其引起注意。在外旅遊時,不要貪食特殊風味菜餚,用餐也要規律;儘量少喫肥膩的食物,多喫一些蔬菜和水果,多飲綠茶或白開水;少喫生冷食品,尤其不喫生魚片、毛蚶之類的菜餚;而對衛生較差的飯店,最好使用一次性碗筷,飯前飯後洗手。

建議三:幫助孩子保證財物安全

   旅遊時個人的財物安全也應該多多加以防範。父母要提醒孩子,在旅遊途中,自己還要多留一分警惕,時刻保管好財物,不讓個人財物損失影響旅遊心情。

   8歲的俞青和父母到張家界旅遊。俞青面對他從未見過的自然美景,不時發出陣陣驚歎。但他唯一覺得遺憾的就是,媽媽每次離開一個地方之前,都很“浪費”時間。她總是會認真檢查所有的包,清點所有的東西,對於錢更是看得緊。

   俞青笑媽媽:“您也太小心了吧!哪裏就有那麼多賊啊?”但爸爸卻很嚴肅地說:“媽媽這樣做是正確的!旅遊途中,若是丟了財物你會是甚麼心情?我們自己加強防範,自己多注意一些,既保證了旅遊的安全,也保證了旅遊的心情。你覺得呢?“俞青這才恍然大悟。

   後來,他不再笑媽媽了,反而還幫着媽媽一起清點東西,也節約了不少時間。

   孩子大多都會如俞青這樣想法簡單,所以父母一定要給他講清楚保證財物安全的重要性。另外,父母也應該提醒孩子,若是不小心真的丟失了財物,也要學會及時報警。總之,父母要讓孩子無論是集體還是單獨出門,都能有保護自己財物的意識。

建議四:教孩子防範旅遊中的購物“陷阱”

  旅遊中的消費也是要引起注意的。出門在外,面對旅遊景點琳琅滿目的“特色”產品,大多數人都會眼花繚亂,再加上一些小商販的“巧嘴”引誘,許多人的錢包就變成了張着大口往外吐錢的機器。所以,父母不僅要自己注意防範,同時也要教孩子學會防範旅遊中的購物“陷阱”。

  上初中2年級的齊薇和幾個朋友結伴到很有民族特色的古樸小鎮旅遊,齊薇對當地的一些特色小飾品愛不釋手,她給自己買了些小掛飾,還給媽媽買了一條銀項鍊。

  回到家,齊薇興高采烈地把禮物送給媽媽,媽媽也很開心。但經過仔細辨認後,媽媽笑着說:“你給媽媽買禮物,我很高興。不過丫頭啊,你好像……受騙了哦。”齊薇不相信。

  媽媽拿起那條銀項鍊和自己戴的銀項鍊一起交給了女兒。齊薇這才發現,她給媽媽買的那條項鍊很輕,根本不是銀的。齊薇後悔不已,媽媽笑笑說:“這也算給你個教訓吧,以後再去旅遊,可不要輕易就掏腰包啊!不過,你能有這個孝心,媽媽非常高興。”

  旅遊購物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像齊薇這樣上當受騙的人更是不在少數。因此,父母可以將類似“一戒隨便開口,二戒以假作真,三戒貪圖便宜,四戒衝動購物”的小口訣教給孩子,讓他學會防範這樣的陷阱。另外,父母也要讓孩子具備基本的法律常識,必要時候也要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建議五:幫孩子瞭解入住飯店的注意事項

  旅遊不比在家,住宿方面的問題也要引起注意。住賓館的時候,首先要留意安全逃生通道,並將其熟記在心,這是爲火災中的逃生做好準備。還要提高警惕性,對於陌生人的敲門、電話等行爲,不要輕易相信,要及時通知工作人員。

  另外,入住賓館最應該加以防範的就是火災。若是着火,能逃出房間者要順着逃生通道逃生。不能逃生的人也要學會利用周邊事物保護自己,最起碼要讓自己儘量不被高溫燙傷、不因濃煙窒息。而格外要注意的是,要盡一切可能呼救,不能喪失生存勇氣與希望,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從高樓跳下。

金玉良言

旅遊中需要注意的事情還有許多,比如一些常見病的防治、野外宿營的安全,等等。歸根結底,只有將“安全”二字牢記心間,旅遊才能變成一件愉悅身心的事情;只有不忘“安全”,旅遊才能讓人在多方面都有所收穫。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注意“安全”。

44.生存裝備:孩子野外旅行的生存保障

  

  自然是神祕而美麗的,它吸引着人們去探尋和欣賞;但自然同時也是嚴酷與詭異的,一旦身陷陌生的地方,若是身心沒有良好的準備,就會被自然的某些未知的力量所吞沒。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學會準備必要的生存裝備,讓他儘量做好較爲完備的準備,這也是在爲他可能的野外旅行建立一道生存的保障。

   

  Discovery探索頻道,是13歲的薛凡最喜歡看的。有一段時間,節目中總是播放探險家貝爾·吉羅斯主持的一檔節目《荒野求生》,薛凡看後經常熱血沸騰。

  他對爸爸說:“我要向貝爾那樣去野外生存。”

  爸爸笑着說:“你的確可以向他學習,但那卻是你長大以後的事了。貝爾是經過特殊訓練和無數次與自然的較量之後,才得以成功生存的。對於還未成年的你來說,我們不主張你現在就和他一樣。你最主要的任務還是要好好學習,將來你才能成爲他那樣知識是淵博的人,那時你纔有可能如他那樣在惡劣環境生存下來。”

  爸爸看着薛凡失望的表情,又說:“但是,你還是可以去野外旅行的,只要你能帶全足夠的生存裝備。”

  薛凡瞪大了眼睛問:“都有甚麼裝備呢?”

  爸爸點着手指回答:“基本生活用具、食物和水、防身用具、藥品……很多很多。如果你有這個志向,那就從現在開始學習吧!”

  薛凡握了握拳頭,點了點頭。

  薛凡的爸爸利用孩子的志向給他上了一課,正如他所說,若是想要去野外生存,孩子在現在的確需要好好學習。而想要去野外旅行,則應該準備相對足夠的生存裝備,因爲這是孩子能夠應對意外而生存下來的必要保障。

  其實,面對鋼筋水泥的都市時間久了,人們都會嚮往原始的大自然。近些年,野外旅行甚至野外生存之類的活動悄然興起,不止成人,許多孩子也變得開始熱衷於這些看起來很“刺激”的活動。

  所以,這就需要父母提前讓孩子做好準備。父母需要讓孩子對野外旅行或生存有一個最基本的瞭解與認識,要讓他明白這些活動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孩子只有瞭解了這些,他才能重視起生存裝備的準備,才能重視起生存技巧的學習。

培養建議

建議一:首先告誡孩子要尊重大自然

  野外生存,會全面地接觸大自然。所以,父母要告誡孩子,從走進大自然那一刻開始,就應該對其抱有尊敬的態度,不可恣意踐踏,要用珍惜的心情去面對自然。

  11歲的董俊暑假時參加了一個“青少年野外生存營”。在剛入營的時候,董俊和其他所有孩子一樣,認爲撲進大自然,享受自由卻又尋找刺激的感覺很酷。但入營第一天,老師卻先給所有人上了一堂課。

  課上老師要求大家在野外必須牢記以下原則:不要認爲人類是大自然的唯一主人;要與其他生命和平共處;不破壞大自然原有的平衡;不破壞大自然已有的生態環境;珍愛所有的生命;不向大自然中丟棄垃圾。老師說:“在大自然中,我們與所有生命是平等的,所以要尊重自然,不要破壞自然。這就是我們野外生存最基本的要求。”董俊這才發覺,自己還是想得太單純了,的確需要好好學習一下了。

  也許許多孩子都會如董俊一樣,提到野外生存想得最多的還是自己,惟獨漏掉大自然。但若是人類不加以注意,某些行爲就會給大自然帶來很大的危害。所以,父母要提醒孩子,進入大自然,一定也要尊重大自然,這樣人類與自然才能和諧相處。

建議二:讓孩子瞭解野外生存的基本裝備

  基本裝備的準備也是有學問的,不能圖省事,也不能太麻煩。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瞭解野外生存都應該準備哪些基本裝備。

  首先要根據行程制訂一個詳細的計劃,包括日期、目的地、如何去、預定返回時間、參加人員、住宿地點和聯絡方式等。並將計劃分給所有活動成員及其家人。擁有計劃除了可以使自己的行程不會手忙腳亂之外,還能讓家人做到心中有數。接着就要根據行程長短來確定行李內容,行李至少要包括:備用衣物、食品與水、急救藥品與工具、指南針、防身工具、帳篷、睡袋、取火和照明工具,等等。當然這些東西可根據不同要求和實際情況靈活增減。

  另外,父母要提醒孩子,這些裝備都應該物盡其用,千萬不要一時興起帶一堆用不到的東西,既增加負擔還有可能會帶來危險。

建議三:教孩子不要忽視出行前的準備

  無論出行的時間是長還是短,出行前的準備都十分重要。如果這些準備充分,那麼行進路上就會少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爸爸是野營愛好者,9歲的沈堯受其影響也漸漸開始憧憬野營。第一次跟爸爸去野營前,沈堯用最快的速度裝好了包,但爸爸卻說:“把你的包給我看看。”他疑惑地把包遞了過去。

  爸爸打開一看,包裏亂糟糟的,他笑着搖了搖頭說:“這可不行啊!野營前的準備幾乎可以決定你能否順利完成這次行程。在準備揹包的時候,輕的東西要放在下面,重的放在上面;常用的東西要在備用的或者不常用的東西的上面;容易受潮的東西要用塑料袋封好;隨手用的刀或藥品等要放在便於拿取的地方。衣服也要拿夠,不能怕麻煩。”爸爸指了指沈堯腳上的新鞋說,“而且,不要穿新鞋,會磨腳的。要穿結實、合腳、防滑且透氣的鞋。”

  沈堯服氣地點了點頭,看來他需要向爸爸學習的東西還真不少啊!

  俗話說:“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即使是野外生存,這句話也同樣適用。當結伴或者單獨在外時,尤其是要在外宿營時,都需要在之前做好完全的準備,以避免一些麻煩,幫助自己渡過大部分的難關。

建議四:教孩子學會製作必要的工具和裝備

   有時候,人的考慮並不能做到萬全;而有的時候,自然界中也會發生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所以,這就需要父母教孩子學會製作一些相關的必要的工具。

   上小學3年級的張遼經常從電視裏看到有人野營宿營的場面,那些人大多都大包小包地揹着不少東西。張遼問同樣喜歡野營的爸爸:“在家的時候尚且總有東西需要買,在外的時候需要卻沒有,他們該怎麼辦啊?”

   爸爸笑笑說:“這個問題問得好。這就需要我們學會利用現有的材料製作一些必要的工具和裝備。我們要考慮這樣幾個問題:第一,遇到某些情況後最應該做的是甚麼,需要甚麼工具;第二,需要做的工具該是簡單、實用而又不費體力的;第三,如何製作這些工具。比如說探路棍,你隨便折一個樹枝就可以了。關鍵是要冷靜,還要有智慧。明白了嗎?”張遼不禁感嘆,還是爸爸聰明。

   衆所周知,人類和動物的最大不同就是能夠製造並且使用工具。張遼爸爸適時地對孩子進行引導,讓他具備了基本的野外求生意識,同時也教他學會了在必要時刻製作必需的工具。

金玉良言

其實,無論是旅遊到達野外,還是因其他原因身陷不知名的野外境地,安全問題也同樣是最值得人注意與重視的。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準備好必須的裝備用品,同時也要教會他一些必要的求生技巧。要讓孩子即使身處野外,也能夠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

45.迷向迷路:教孩子學會辨別方向

  

  不是所有人都有很好的方向感,尤其是孩子。當他的學識還沒有豐富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對方向的辨別就不會十分準確。而且,孩子更容易被一些奇妙景色與可愛動物所吸引,旅遊途中,他會因爲只顧欣賞與追趕而“誤入歧途”。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學會辨別方向,以保證他即使身陷“歧途”,也能全身而退。

   

  上初中2年級的林霖和同學們利用暑假去野外爬山。一直埋頭於書本的他們,忽然看到如此美麗的山景,不禁流連忘返。林霖對山中的小野果喜愛至極,順着小路一路摘着小果子。等感覺摘得太多已經有些沉的時候,他才發現自己早已偏離了原來的山路,而周圍也沒有其他同學,更聽不到其他遊人的聲音。再仔細看看,他才發現自己迷路了。

  林霖起先很慌張,連手裏的小野果掉了都不知道。但他忽然想起臨行前爸爸囑咐過他:“若是迷路不要慌,頭腦冷靜不亂闖。仔細回想來時路,認真思考辨方向。”林霖閉了閉眼睛,幾下深呼吸後,心裏慢慢平靜了下來。他開始回憶剛纔摘野果的路徑,又觀察了下週圍的地形,然後仔細尋找已經沒有果子的小樹——因爲那是他來的方向。

  後來,林霖一步一步地邊看邊行,終於走回到了來時的那條山路上。再沒走多遠,就聽見了同伴們的呼喚,他激動地跑了過去,他終於成功地走出來了!

  幸虧爸爸的臨行提醒,林霖才能平靜下來,並通過“沒有果子的小樹”這個提示逃離困境。由此可見,父母對孩子的提前教育,可以幫助孩子迷路時做到“臨危不亂”,並最終脫險。

  方向感也稱方位認知,是人體對物體所處方向的感覺,如對東西南北、前後左右上下等方向的感覺。而當人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與城市,失去方向感之後,首先會讓人從心裏上就變得無所適從,年幼的孩子更是如此。

  旅遊本是快樂的事情,可孩子一旦因爲身處陌生的地方,喪失了方向感,他就會恐慌,就會變快樂的事情爲恐怖的事情。而且,家人朋友也會爲之擔驚受怕。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儘早學會識別方向,一旦發生迷路的情況,也好讓他學以致用,自己走出困境。

培養建議

建議一:讓孩子儘量不要驚慌失措

  迷路後,當人處於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總會不自覺地有恐懼與慌張。而人若是不能以最快的時間冷靜下來的話,也許就會作出錯誤的判斷與決定。這時候最忌諱的就是盲目奔跑,那樣只能讓人越跑越遠,陷入更加難以逃脫的境地。

  所以,父母要提醒孩子,旅行中遇到此類情況時,要先做幾個深呼吸,或者先甚麼也不想地原地不動,冷靜下頭腦。只有頭腦冷靜了,才能幫助自己理出之前的行進路線,如果實在找不到前方的出路,至少還能原路返回,回到有人或者容易識別的地方。

建議二:提醒孩子迷失方向後首先要找有人的地方

  人類的足跡幾乎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即使是在山區或野外,也一樣會有人煙。所以,父母要告訴孩子,若是迷路之後無法找到出發點,應該考慮的是要找到有人的地方,只要有人,就可以去求救,使自己擺脫困境。

  正如曹俊的爸爸所說,爬到高處可以方便找到人煙,同時也可以幫助自己確定位置,讓自己能更快地尋找到正確的方向。總之,迷失方向的時候,應該儘量尋找有人的地方,父母要提醒孩子牢記這一點。

建議三:還要讓孩子留心尋找水流

   當然,也並不是說,迷路後必須要尋找人家。畢竟,有些地方也許人類並沒有過多涉足。因此,父母要告訴孩子,即使沒有看到人家,也不要慌張。這個時候,還可以尋找水流。

   一般來說,在林區等偏僻的地帶,道路、居民點都是臨水而建的。所以,肖悅爸爸才能沿着水流方向,最終找到出路。父母也要將這一妙招告訴孩子,並告訴他不要喪失信心,有水就能活下去,能活下去就一定可以走出困境。

建議四:教孩子一些基本的辨別方向的方式

  指南針多用在指示方向之上,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指南針,對於孩子來說也許他對這種工具的使用還不盡熟練。因此,這就要求父母要教給他一些可以辨別方向的簡單易學的方法。

  在野外,若是能看得到太陽的話,就可以根據影子來辨別方向。若是看不到太陽,就要通過觀察身邊事物來判定方向:靠近樹墩、樹幹及大石塊南面的草生長得高而茂盛;樹皮一般南面比較光潔,北面較爲粗糙;樹下和灌木附近的螞蟻窩總在樹和灌木的南面;青苔通常長在石頭的北面,等等。

  基本的辨別方向的方法,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種生存的小技能。無論他是在旅遊還是其他甚麼地方,能準確分辨方向對他來說都有很重要的意義。但父母也要提醒孩子,利用自然界的某些特徵判定方向的時候,也要注意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生搬硬套,最好是多種方法綜合運用。

金玉良言

其實,迷路後只要不驚慌,可以找到許多方法幫助自己尋回正確的方向,觀察地上被踩踏的野草也是一個方法,有人走過的路,草都會塌下去。只要認真觀察,通過一些細節,就不會陷入走不出來的困境。所以,父母要讓孩子遇到迷失方向的情況時,一定要鎮靜。

46.宿營守夜:要孩子小心應對纔不會有意外

  

  一旦到了戶外,自然的力量是人不可戰勝的。人只能認識自然,而不能左右自然。尤其是宿營的時候,除了要備齊一些必要的工具之外,夜間睡覺的守夜問題,也需要好好考慮,因爲它能幫助人阻止意外的發生,也能幫助人應對意外。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對這些事情考慮周全,只有小心應對,才能減少危險發生的幾率。

   

  上初中2年級的雷劍,利用暑假時間和幾個同伴到附近郊區野營。夏天的天氣不僅炎熱,而且還不大穩定。所以,這次三天兩夜的野營活動,幾個人決定輪流守夜。

  這天晚上輪到雷劍守夜,一開始他看着滿天的星星,心裏很放鬆,因爲這時晴朗天氣的象徵。哪知道,才一會兒的功夫,雷劍就感覺夜色忽然開始發暗。他一抬頭,發現星星已經被雲層所遮蓋,而且風也颳了起來。雷劍看看他們宿營的地點,旁邊不遠就有一條小河,於是他連忙鑽進帳篷招呼大家趕緊起來:“快!咱們得挪地方,恐怕要下雨了。”

大家一聽,也都睡意全消,立刻收拾了東西,“拔營”向附近的小山上轉移。幾個人摸黑小心地爬到了小山的一個平臺上,他們剛一住腳,大雨果然下了起來。第二天,他們從小山上下來,來到原來的住地一看,大家都不禁拍了拍胸口——幸虧雷劍提前通知,他們及時轉移了,原來的住地已經被漲水的小河淹沒了。

  雷劍的機警,使大家免受被水沖走之苦,他的行爲需要孩子好好學習。父母要告誡孩子,多掌握些知識,保持冷靜頭腦,即便是遊玩,也要學會小心應對,以保護自身及他人的安全。

  其實,即便是平常的生活都有可能會發生一些預料之外的事情。至於走出家門,到野外郊遊甚至宿營於外,更是有着許多難以預料的事情。因此旅遊中要時刻不忘安全,尤其是野外宿營的時候。畢竟郊外的夜晚,存在着太多的不穩定因素,同時大自然的力量也並非人力所能抗拒的。宿營、守夜中的安全問題,都需要引起人們的格外重視。

  所以,鑑於孩子經事不多,而他的思想重點又只在遊玩上,父母就要反覆對其強調,讓他一定要注意宿營守夜的安全,還要能儘量做好萬全準備,以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意外。

培養建議

建議一:讓孩子正確看待宿營守夜

  孩子的生活空間大多很小,無非就是家庭、學校,而野外宿營、守夜,對於孩子來說,絕對是新奇而又刺激的活動。但即便如此,父母也要讓孩子冷靜下頭腦,要讓他正確看待宿營守夜。

  父母要告誡孩子,千萬不能只抱有玩樂的心理,宿營中的守夜是關乎參與者安全的大事,應該負起責任。同時,父母也應該鼓勵孩子一定要勇敢。因爲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對黑夜的恐懼幾乎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要孩子在陌生的野外,而且還是黑夜中守夜,對於他來說從心理到生理都是一種挑戰。所以,父母要鍛鍊孩子的勇氣,要教會他足夠的野外生存知識,這樣他才能學會應付一些突發的狀況。

建議二:首先教孩子掌握宿營的基本要點

  即便是宿營,從營地的搭建到使用到離開也是有着許多原則的。而且,營地也要求能夠幫人解決一些最基本的需求。而要滿足這些基本需求,父母就要讓孩子掌握一些簡單的技巧和方法,這同時也是爲宿營後的守夜做準備。

  首先是宿營地的選擇,要選擇能防洪水、防塌方、防潮溼、防雷電、防火、防蟲害襲擊的地方,同時也要靠近水源;接着是支帳篷,如何搭架子,如何綁繩子,這裏也有學問;然後就是垃圾、排泄物的處理;最後還要注意用火安全。

  只有正確選擇以及搭建宿營地,才能儘量避免一些意外的發生,保證宿營人員的安全,也保證守夜的安全。

建議三:提醒孩子守夜時應注意的事項

  守夜,字面意思就是在夜間擔任守衛。對於宿營於野外的人來說,守夜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萬萬不可馬虎,否則就有可能會發生危險。

  有時候,一些守夜的成人都會疏忽防範,更何況是玩心重而且容易困的孩子?所以,父母教會孩子守夜時應注意的事項就顯得格外重要。當然,如非必要,還是不建議孩子夜宿於野外,若不得已必須夜宿野外,父母就需要讓孩子牢記守夜的注意事項。

  守夜時,要求人要打起精神來,要時刻注意着篝火,不要讓它熄滅,否則就可能會有野獸來襲擊,也要防止篝火蔓延,否則就會引起火災。同時,守夜的人還要注意天氣以及周圍環境的變化,隨時提醒大家躲避災禍。另外,應該牢記的一點就是:不能戴上耳機聽任何東西!因爲在夜間視力不佳的情況下,耳朵是判斷大部分情況的最重要的“武器”。

建議四:還要讓孩子留心第二日的檢查

   因爲宿營的地方多是荒郊野外、山上林中,這些地方會有某些不知名的昆蟲存在。所以,父母要提醒孩子注意留心,尤其是一夜過後,一定不要忘記做個仔細的檢查。

   13歲的晨陽和父母一起參加了一個“兩天一夜”的旅遊活動,活動中會在野外宿營一晚。晨陽對平生第一次的“野外睡覺”感覺很興奮,第二天一早他快速地收拾好揹包就想往外跑。但媽媽卻叫住了他,並讓他重新打開揹包仔細檢查。晨陽有些不情願,但他拗不過媽媽。媽媽將揹包裏的東西一件件都掏出來,認真檢查一番後指着揹包的一個角落對晨陽說:“你看看這裏。”晨陽湊過腦袋一看,幾隻黑黑的小螞蟻正在包裏一通亂爬。

   媽媽說:“因爲是野外,所以會有許多昆蟲。我們穿衣、開包關包都需要仔細檢查纔行。尤其是一夜過後,許多小昆蟲也許就會爬進我們的行李中,那樣將會對物品或者我們自身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害。記住了嗎?”晨陽有些後怕地點了點頭,不僅如此,他還脫下自己的衣服,確認無誤後才又重新穿好。

   當孩子性急的時候,父母不能性急,要像晨陽的媽媽這樣給孩子講明白檢查的必要性。若是父母不在孩子身邊,則要提醒孩子注意,宿營之後的檢查也是對自己的負責,以免有毒蟲對身體造成侵害。

金玉良言

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呆久了,野外宿營的確會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新奇體驗。但新奇的同時,父母也要注意,畢竟是夜晚睡在野外,會有不少潛在的危險。所以,父母要提醒孩子,宿營在外應格外小心,千萬不能忽視守夜的重要性。而且,即便是出了意外,也要讓孩子儘量保持冷靜,要用所學知識積極應對。

47.取水生火:教孩子要特別注意一些細節

  

  野外宿營的時候,取水與生火的問題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爲有水就可以保證人的生存,而火能給人溫暖,蒸煮食物,還防禦野獸侵襲,等等。但在野外的取水生火,並不像在家中一般那麼隨意簡單。所以,父母要教孩子特別注意一些細節,讓他能學會正確地取水與生火。

   

  上初中2年級的楊柳爲了鍛鍊自己的意志力,也爲了培養自己的生存能力,所以他利用暑假參加了一個野外生存夏令營。

  這一天,夏令營的活動是野外取水生火。楊柳和自己小組的成員取水很順利,因爲在活動地點不遠處就有一個小池塘,大家用老師教給的淨水方法,很快就得到了可以飲用的水。但到了生火的時候,楊柳和夥伴們卻遇到了困難。用放大鏡生火,是大家老早就想做的事情,可是生起來的火都是煙很大,只有一點點火星,無論如何也不能生起一個可以煮飯、可以防禦的火堆。

  後來,在老師的幫助下,大家不斷嘗試各種材料,面巾紙、乾草、樹枝、各種樹葉,而且還調整了生火的位置與材料的放置。最終,楊柳和夥伴們終於利用放大鏡聚焦的原理點燃了火堆,大家看着火苗在一堆幹樹葉中跳躍的時候,都歡呼了起來……

  楊柳回家後,將這次夏令營的經歷寫了一篇文章,他在文中寫道:“在家中,水、火都是扭開閥門就能用了。但到了野外,一些必要的生存技能真的是需要好好學習的啊!”

  楊柳通過一次夏令營學到了生存技能,這對他來說將是難忘的經歷,也是一種知識的積累。父母也可以讓孩子參照楊柳的做法,來補充相關知識。一旦他身處野外,這些知識將對他的生存起重大幫助作用。

  水被稱爲是“生命之源”,無論是在哪裏,水都是保障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東西。旅遊又是一件消耗體力與水分的事情,所以旅途中的補水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而火的作用也不容人小覷,除了能夠將食物煮熟,避免人喫生食生病之外,火苗釋放熱量產生暖意,會節省體內熱量散失;還可以烘乾衣服;更能嚇跑危險的野獸;它的煙霧還可以驅走害蟲,並能鍛燒金屬打製工具……可以說,在野外,學會正確取水和生火是十分有用的。

  因此,父母要教孩子一些細節的東西,讓他學會在野外環境中取水、生火,這也是在鍛鍊他的意志力,培養他的生存能力。

培養建議

建議一:幫孩子學會尋找水源

  俗話說:“飢餓能擋,口渴難捱。”水在生存中比食物更加重要。科學研究表明,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如果有充足的水供應,人的存活極限爲90天。但如果沒有水,在16℃到23℃的氣溫下,人一般只能存活10天,如果處在36℃的高溫下,則僅能存活3天。由此可見水的重要性。

  在野外,首先要尋找溪流,如果找不到小河、溪流等水源的時候,也可以利用周圍的植物來解渴。如白樺樹的樹汁、山葡萄的嫩莖、芭蕉莖、仙人掌,等等。若是實在尋不到可以解渴的植物,還可以將塑料袋套在生長旺盛的樹枝端部,把袋口紮緊,樹葉蒸發出的水分會聚集在袋中。氣溫較高時,利用這種方法每天也可以收集到一些水。此外,還可以在清晨收集凝結在植物上的露水,也能解乾渴之急。

建議二:教孩子學會對水進行處理

  儘管通過各種途徑可以獲得水,但是有時候一些河流、水潭中的水卻並不能直接飲用。父母要提醒孩子注意,在野外無論多麼口渴,也不能飲用未經處理的水。也許那些水看似清澈,但其中卻含有多種細菌,人若是誤飲就有可能因此患病。

  某考察隊正陷入缺水的境地,口乾舌燥的隊員們忽然發現前方有一個水潭,大家立刻都圍了上去。儘管大家極度乾渴,但還是想要給水消毒。可惜,淨水藥片用完了。

  於是,幾名隊員開始在周圍搜索,正好附近有榆樹,大家摘了些榆樹葉搗爛,投入了裝滿水的水桶中。攪拌3分鐘後,又等了10分鐘左右,渾濁的水變得澄清。接着,大家又往裏加了些高錳酸鉀,半小時後,儘管水變成了淡紫色還帶了一點氣味,但水已經可以喝了。考察隊終於及時補充了水分。

  這個考察隊是使用榆樹來淨化水的,其他植物如仙人掌、霸王鞭等,也同樣具有淨化作用。或者是用竹筒或長管,一端蒙上一層乾淨的布,再其內鋪上一層碎石、一層沙子、一層木炭粉,如此反覆鋪填,一個簡易的淨水器就做好了,用它就可以過濾水中的大塊雜質。另外,淨化後的水還必須要消毒,如使用高錳酸鉀或漂白粉,最好煮沸後再喝。

建議三:將生火的技巧儘量完整地教給孩子

   火對於一些野外旅行者來說不可或缺,這就需要人能掌握生火的技巧。父母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讓孩子瞭解生火的步驟與要點,以此來幫助他學會在野外生火。

   10歲的鄭鳴一直認爲,野營時的點火,不過就是用打火機點燃幹樹枝。但他和爸爸野營時,看了爸爸的做法之後,纔算徹底明白該如何生火。

   首先要找到易燃的引火物,像枯草、幹樹葉、紙、棉花等等東西都可以。然後是撿拾乾燥、未腐朽的樹幹或枝條做乾柴。不能用貼近地面的木柴,因爲其溼度大,不易燃燒,且煙多燻人。

   接下來要清理出一塊避風、平坦、遠離枯草和乾柴的空地,中間放好引火物,上面放上細松枝、細乾柴等,再架起較大較長的木柴,然後點燃引火物。如果引火物將要燃盡時乾柴還未燃起,則應從乾柴的縫隙中繼續添入引火物,直到把乾柴燃燒起來爲止,而不要重新架柴點火。另外,點火最好選在近水處,或在火堆旁預備些泥土、沙石、青苔等用於及時滅火。

   野外生火也算是一門學問,所以父母既可以如鄭鳴的爸爸那樣通過親身示範來讓孩子學會這個本事,也可以用其他方式來對孩子進行指導,讓孩子學會這些技巧。

建議四:多教孩子幾種生火的方法

  在孩子明白生火的基本步驟後,除了使用火柴、打火機等直接的引火工具,父母可以多教他幾種生火方法,以幫助孩子處理沒有取火工具時的情況,讓他能安全又快速地燃起火堆。

  比如,放大鏡或望遠鏡以及照相機裏的凸鏡,以及冰雪環境下中間厚、周邊薄的冰塊都可以代替凸透鏡來聚光;在手電筒反光碗的焦點上放火種,向着太陽也能取火;擊打石頭,濺出火花可以取火;將電量大的電池正負兩極接在削了木皮的鉛筆芯的兩端,也可以取火;用強韌的樹枝或竹片綁上鞋帶、繩子或皮帶,做成弓子,在弓上纏一根乾燥的木棍,用它在一小塊硬木上迅速地旋轉,通過摩擦生熱可以取火;劈開幹樹幹的一頭,在裂縫中塞上火種,將藤條穿在火種後面,雙腳踩緊樹幹,迅速地左右抽動藤條,使之摩擦發熱,同樣可以取火,等等。

  其實,類似的方法還有許多,父母只要讓孩子在平時多多學習知識,在必要的時候開動腦筋,就可以學以致用。

建議五:告誡孩子,取水生火不能破壞環境

  大自然有其本身的固有法則,生命都是平等的,所以人類並沒有資格去強行改變甚至破壞。所以,父母要告誡孩子,野外的取水、生火等行爲,千萬不能以破壞自然環境爲代價。

  若是在河流邊取水,應該注意不要對河流造成污染,垃圾、排泄物都要及時做好有效的處理。若是由植物取水,則要注意,時刻抱有愛惜植物的心,若非必要,不要對植物造成過度的損傷,儘量不破壞植物的生態平衡。

  而用火更要注意,除了適量取用適當的材料之外,不可亂砍亂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引起火災,因爲火災不僅是在毀壞環境,更可以威脅到人的生命,這點要時刻牢記。

金玉良言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野外的取水與生火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用沉着、謹慎的態度去對待,才能保證人在旅途中的基本用水、用火,才能保證人身的健康與安全。所以,父母要提醒孩子時刻注意這些細節,讓他在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前提下,保證自己的生存安全。

48.野外覓食:入口的東西要孩子格外分辨

  

  旅遊在外,有時候是想要嚐鮮,有時候是生存需要,人們就會在野外尋找一些食物。但是野外的東西卻不能想喫甚麼就喫甚麼,因爲它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需要人格外注意。因此,在野外,父母要教孩子學會對食物進行分辨,儘量避免“病從口入”、“毒從口入”。

   

  上5年級的蔡文和父母到某森林風景區旅遊。森林中各種各樣的植物讓蔡文目不暇接,一路上他總能看見有紅色的小野果結在低矮的小樹上,於是一時興起,摘下了幾顆就想往嘴裏扔,爸爸連忙制止了他。

  爸爸說:“野外的東西不能和家裏的水果一樣,拿起來就喫。有些果子也是有毒的。”蔡文一聽,嚇得連忙將小野果扔了,爸爸搖頭笑笑:“我們可以進行簡單的鑑別,若是無毒就可以吃了。”

  說完,爸爸從包裏拿出臨行前裝好的一小瓶鹽,用小刀劃破了小野果,然後將一些鹽撒進了破口處,看了看之後,爸爸對蔡文說:“這是可以喫的,你不嚐嚐?”

  蔡文問爸爸他是怎麼判斷的,爸爸回答:“這是一種最簡單的鑑別野生植物有毒無毒的方法,在一些緊急情況的時候可以使用。將植物割開一個小口子,放進一小撮鹽,然後仔細觀察破口處是否變色,通常變色的植物都是不能食用的。”

  蔡文恍然大悟,他這才發現原來在野外他需要學習的知識還真不少。

  蔡文的爸爸的方法的確是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法,但並不是唯一的方法。正如蔡文的感覺一樣,野外覓食也是一種生存技能,需要好好學習。

  外出旅遊時,總有人喜歡“回歸自然”,於是也就喜歡採摘一些野菜或者就地烹製,或者拿回家享用。但是,野外覓食也同樣不能忘記安全問題,對野外植物的辨別,以及如何正確採集,甚至最後的烹製,都有各自的正確方法。只有提高人身安全意識,按照正確的方法去操作,才能盡最大可能地保護自己。

  所以,父母要告誡孩子,讓他身處野外的時候就要儘量剋制自己“貪嘴”的毛病,對於要入口的野外的東西,一定要仔細分辨與判斷,要爲自己的身體健康與安全負責。

培養建議

建議一:教孩子辨認哪些植物是可食用的

  野外的植物有許多,但人可以喫的植物也是有選擇的。父母可以提前教孩子認識幾種常見的、無毒的可食用植物。

  比如,溫帶地區的蒲公英、蕁麻、車前草等;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棕櫚類、野生無花果、竹類;荒漠地區的仙人掌、刺梨;極地地區的雲杉、北極柳、地衣;海岸地區的巨藻和紫菜等。只要能夠準確辨認這些植物,不管漂到哪裏都至少能有東西喫。

  讓孩子瞭解哪些植物是可以食用的,對他來說也是在學知識。畢竟,未來的事情無法預料,學更多的知識,對於一個人今後的生存十分重要。

  另外,父母也要提醒孩子,雖然有些植物是動物可以喫的,但並不是所有動物可以喫的植物人也同樣能喫。比如,非洲熱帶草原的標誌性植物金合歡,是長頸鹿的主要食物,但是它的葉子中卻含有大量的單寧酸,人若是吃了就會中毒。

建議二:教孩子通過嘗試來認定植物的安全性

  當然,孩子也許並不能記住所有可食用的植物,而且即使他記住了,也許他所在的地方卻沒有那幾種植物。因此,爲防備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就要教孩子學會通過嘗試來認定植物是否安全可食用。

  父母要告誡孩子:一個人一次只能嘗試一種植物,不要多嘗,以防止植物混合產生毒素。而一旦感覺不適,可以用木炭灰催吐。嘗植物的時候,可以切下植物聞一聞,若是發現有苦杏仁味,或者桃樹皮的氣味就要立刻丟掉。也可以擠一些植物的汁液塗在前上臂,如果感覺到不舒服,也要立刻丟掉植物;但如果未感覺不適,可以嘗一點點,若此時感覺不舒服,也表明這種植物不能食用;而無論是前上臂還是嘗過一點點之後,都沒有感覺不適,可以吞嚥一小塊植物,等待幾個小時之後,仍然沒有不良反應的,就可以認定這種植物安全可食。

建議三:讓孩子學會正確採集可食用植物

  認識到植物可食還不夠,同時還要知道如何正確採集植物。儘管知道有些植物可以食用,但是胡亂採集還是容易將一些其他植物忽略,一旦被誤食,就有可能會發生危險。

  只有正確採摘、存放可食用植物,纔不會“喫”出危險來。父母還要提醒孩子,採摘時注意不要採集帶有乳白色、乳狀汁液的植物、亮紅包植物、分裂成五瓣形的漿果、莖葉上有微小倒鉤的植物、枯黃的葉子、成熟的羊齒類植物等,因爲這些植物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建議四:幫助孩子瞭解野外食物的加工

   採摘野菜很重要,準確地辨認與準確地採摘可以將大部分的有毒植物擋在口外。而有一些植物,可以通過正確的烹飪方法,將隱藏其中的一些毒素在加工中去掉,保證食用的安全。

   野外食物的加工,也能幫助人把好未知食物入口前的最後一關,防止一些輕微毒性對人體的傷害。另外,正確的烹飪方法,還能讓這些野菜的味道變得更加鮮美。

金玉良言

野外覓食可以算是野外生存的主要手段,如何正確辨認、採集、加工這些不確定食物,對人來說也十分重要。父母只有讓孩子對即將入口的食物多多進行辨別,並學會應用正確的加工方法,孩子即使身在野外也一定能填飽肚子。

49.蛇蚊蟲咬:別讓孩子的“小傷”變“大害”

  

  旅遊路上,有時候人並不“孤單”,各種各樣的小昆蟲,甚至爬行類動物——蛇,都會“好心”地來陪伴。而人們由於不熟悉這些昆蟲動物的習性,或者無意間驚擾了它們的生活,它們就會對人展開攻擊,給人留下或大或小的傷口,讓人的身體變得不舒服,甚至還有可能給人的生命造成威脅。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學會應對蛇蚊蟲咬,保護人身安全。

   

  暑假的時候,上初中2年級的楚剛和幾個同學到郊外遊玩。路過一處草叢的時候,他們驚動了一條蛇,楚剛的右手小指被蛇狠狠地咬了一口。

  當天晚上,楚剛回到家後,媽媽就發現他的右手、右胳膊腫了起來,而且皮膚也開始發紫。媽媽嚇壞了,連忙和楚剛爸爸一起把孩子送到了當地的診所。但值班醫生經驗不足,缺乏蛇咬傷的救治常識,他對一家人說:“不要緊,休息幾天就好了。”他只做了簡單處理,開了些消炎藥就讓楚剛回家了。

  哪知道,一星期以後,楚剛開始是感覺頸部、舌頭髮硬,牙關有些發緊,連說話都說不利索,接着他的下頜、頸部開始抽搐。媽媽再次把他送進醫院,經檢查診斷爲“破傷風”。後來,爸爸媽媽帶着楚剛四處求醫,幾經搶救,才最終保住了他的生命。

  一位醫生缺乏治療蛇傷的經驗,對楚剛不負責任的處理,差點讓一條年輕的生命就此消失。由此可見,父母該讓孩子適當掌握一些蛇蚊蟲咬傷的緊急處理,這樣纔不至於危及生命。

  一些蚊蟲或者毒蛇會對人的身體甚至生命產生威脅,所以還是需要注意對其進行防範,無論何時都要以保護個人生命安全爲主。昆蟲對於人類的威脅也許沒有毒蛇那麼嚴重,但是也不能小視。某些帶毒昆蟲的咬傷同樣會對人的身體造成危害。而對於蛇類的咬傷,若是毒蛇,則更需要快速而準確的處理,以防止延誤治療。

  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多多學習,多掌握一些相關知識,以幫助孩子有針對性地進行防護和救治。

培養建議

建議一:教孩子巧妙應對小蟲入耳

  有些小蟲並不會去叮咬人,但是它們也一樣能讓人感覺不舒服。這樣的小蟲多習慣於鑽一些黑黒的小孔道,而人的耳朵和鼻孔就是它們感覺不錯的去處。但是鼻子有呼吸功能,小蟲會受到驚嚇,於是“安靜”的耳朵就成爲了它們喜歡鑽的地方。

  上小學4年級的豐志和父母一起到郊外野營。半夜,豐志感覺右耳朵很疼,他叫醒媽媽,媽媽發現原來是一隻小甲蟲鑽進了豐志的耳朵。媽媽也嚇得大叫,連忙用手就去掏,可是越掏小甲蟲鑽得越深。

  豐志爸爸也被驚醒了,問明情況後,他連忙從隨身的包中掏出一瓶白酒,反覆滴入豐志的耳朵。最後,小甲蟲醉了,豐志起身歪着頭跳了跳,小甲蟲順利地流了出來。

  豐志的爸爸顯然很有經驗,多虧了他的經驗,豐志的耳朵纔沒“遭殃”。小蟲入耳一般在野外較爲多見,所以在孩子去旅遊的時候,父母要提醒他學會三招對付小蟲入耳:第一,一般小蟲入耳,不要慌張,只要把頭向兩側歪一歪或跳一跳,讓昆蟲自動出來;第二,對會飛的昆蟲,用電筒等工具在耳前照一照,昆蟲見光後會飛出來的;第三,對不能飛的,可用白酒(或酒精)、油等滴入耳朵裏,就可以輕易取出或讓它自動爬出來了。

建議二:讓孩子學會快速處理蛇咬傷

  在參加戶外活動,或者在戶外休息的時候,也許會不經意就碰到蛇類棲息的草叢、石縫或者其他陰暗潮溼的地方。而人一旦驚擾了蛇,就有可能會被蛇咬傷。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學會最基本的快速處理蛇咬傷的方法。

  首先應該判斷是否爲毒蛇咬傷,通常來說,傷口上有兩個較大、較深的牙痕,就是毒蛇咬傷。若僅是成排的細齒狀“八”字形牙痕,說明是被無毒蛇所咬,此時只需要對傷口做正常處理,若有條件再送醫院注射破傷風針即可。

  而對於毒蛇咬傷來說,就需要爭分奪秒。要讓傷者保持鎮定,並儘量使咬傷處低於心臟水平。接着要儘量辨別蛇的類型,並撥打電話呼救。檢查傷者的呼吸、脈搏與心跳,停止時要及時做心肺復甦。若是上肢或下肢被咬,可在傷口上方綁一個帶子,每隔30分鐘左右放開帶子1—2分鐘,以免影響血液循環造成組織壞死。同時,要注意帶子要一直保持在腫脹之上。

  若咬傷在5分鐘之內,且醫務人員要很久才能趕到,就應該沿四肢長軸切開傷口並吸出毒液。不要嚥下毒液,若口腔內有傷口也不要吸D液。用肥皂和水洗傷口,用乾淨的材料包紮。另外,還要注意有無過敏出現,若需移動傷者,也要由他人抬着移動。

建議三:教孩子預防昆蟲叮咬的措施

   雖然昆蟲個頭很小,但它有可能是某些傳染性疾病的媒介,人被叮咬後就有可能會被傳染。所以,父母要向孩子傳授一些預防昆蟲叮咬的經驗。

   某小學組織了一次夏令營,大家要在老師的帶領下到郊區的一處小森林去體驗生活。進入林區前,老師要求大家全部換上長衣長褲,並紮緊袖口、領口,皮膚暴露部位還要塗抹上防蚊蟲的藥。同時還提醒大家,不要在潮溼的樹陰下和草地上坐臥。

   到了宿營的時候,老師帶着大家避開了蚊蟲滋生的潮溼地帶。在宿營地又燃起了艾草,幫助同學們驅走蚊蟲,大家一夜好眠。參加夏令營的同學紛紛感嘆,老師懂得真多啊!多虧了老師,大家纔沒有被昆蟲叮咬。

   這位老師對同學們的提醒,同時也是對同學們的教育,他讓大家都學會了如何預防昆蟲的叮咬,相信這些小學生在未來的日子裏也會記得這些預防措施。父母也要對孩子如此,多向他提供這些預防的方法,對於他今後的出行也有很大的幫助。

建議四:幫助孩子瞭解昆蟲叮咬的救治

  遭不同的昆蟲叮咬,就應該採取不同的救治方法。只有救治快速而得當,才能儘快減輕被叮咬人的痛苦。

  曾經有一則新聞報道,說是9月的一天下午,一位母親帶着5歲的兒子、8歲的女兒和鄰居家14歲的兒子到山坡採野菜。走到一棵柿子樹下時,鄰居家的兒子跑去摘成熟的柿子,但不小心弄掉了樹上的一個馬蜂窩。馬蜂瘋狂地撲向4人,大家儘管四散奔逃,卻還是被蜇得鼻青臉腫,傷口滲血。後來4人被送往醫院搶救,其中3人勉強被搶回了生命,但那位母親5歲的兒子,卻因傷勢過重而死亡。

  這就是一則被毒蜂蜇的真實例子,結局有些悲慘。所以,父母要讓孩子知道,遇到蜂羣的時候不要亂跑,要儘量用東西遮住身體暴露部位。

  一旦被蜂蜇傷,要用溫水、肥皂水,或鹽水、糖水清洗傷口,必要時還可用新鮮尿液沖洗。若傷口有刺,一定要拔掉。有條件的可以塗藥品,生薑、大蒜、韭菜或馬齒莧等搗爛也可以敷傷口。而黃蜂毒是鹼性毒,所以拔出毒刺後,該用碘酒、酒精消毒,用醋塗抹傷口。

  對於蚊蟲叮咬,可用一些止癢藥來止癢消毒。毒蠍子、毒蜘蛛、蜈蚣、大螞蟻等類的咬傷,也都需要快速治療,這些毒都呈酸性,所以可以用碘酒、酒精消毒,必要時要將傷者迅速送往醫院。

金玉良言

蛇、昆蟲這些動物,雖然給人的身體造成的傷口不算大,但是這些傷口卻有可能給人帶來很嚴重的後果,甚至能夠置人於死地。所以,父母教孩子學會應對蛇蚊蟲咬的措施,也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父母和孩子都不能忽視。

50.落水溺水:告訴孩子要呼救、報警來求生

  

  大多數孩子都喜歡玩水,尤其是在夏季。許多旅遊景區以山水景色吸引人的眼球,而在水區的安全問題也應該成爲大家關注的重點。除了在遊玩的同時要提高防範意識外,不論是他人溺水還是自己落水,父母都需要讓孩子掌握基本的急救或自救措施。

   

  炎炎夏日,12歲的白亮和幾名同學一起到郊區新建成的水庫景區去避暑。水庫的水清涼而乾淨,白亮和同學們都覺得格外愜意。其中一名同學索性脫了衣服跳入了水中,他在水中嬉戲着,不停地說:“真爽!真爽啊!”

  不會游泳的白亮和另外幾名同學在岸上看得心裏直癢癢,白亮也脫了鞋襪試探着向水裏走,他想,不會游泳總可以在水裏站一站,感受一下清涼。突然,白亮腳下一滑,跌入了水中,他身後的另一位同學見狀伸手一拉,自己也被白亮帶進了水裏。

  這個水庫深不見底,白亮和那位同學瞬間就沒了蹤影。其他幾位同學大驚失色,水中的那位同學也嚇傻了。許久他們纔想起來呼救,等到救援人員將白亮和那位同學打撈上來時,兩人已經停止了呼吸。

  兩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被無情的湖水吞噬掉了,同時也給兩個家庭帶去了磨滅不掉的悲痛。孩子落水溺水事件,不得不引起父母的警醒。

  暑假本是孩子最快樂的時間,放假時間相對較長,可玩樂的東西也很多,其中就包括玩水。全球兒童安全網絡曾經在我國發布過一份《2000年至2005年中國兒童意外溺水狀況調查結果報告》,報告中有這樣一組驚人的數據顯示:暑期正在成爲兒童意外死亡的高發期,我國平均每年有5萬多0—14歲的兒童因意外而死亡,其中溺水身亡的兒童就佔了近6成。這是一組令人喫驚的數據,應當引起父母的重視。

  所以,父母自己首先就應該具有防止孩子溺水的意識,同時更要加強對孩子進行水區安全教育,給孩子的水區遊樂上一個雙保險。

培養建議

建議一:告誡孩子“水區遊玩當謹慎”

  水區可能包含的區域有池塘、湖泊、小河、溪流。尤其是在景區,這些有水的地方大多是天然或半天然形成的,人們對於它們的深度、水底的詳細情況也大多不甚明瞭,所以這些地方多潛在無可預知的危險。父母要告誡孩子,在有水的地方,千萬不要一時好奇或衝動,貿然進入不知深淺的水中。

  據報道,某年暑假,上小學1年級的3名男孩到海南澄邁縣西達農場附近的福龍澗戲水。3個孩子先後跳進河中,但卻沒料到,此處不但水深,而且水流湍急,他們很快就被河中翻起的浪花吞沒了。

  後來經過幾個小時的打撈,當天下午2時左右,3名溺水的男孩才被撈上岸來,但卻由於溺水時間過長,都早已停止了呼吸。

  這是一出真實的慘劇。父母除了自己要對其引起重視之外,一定要提醒孩子提高水區遊玩的安全意識。告誡孩子,在水情不明的情況下,不能貪圖一時的高興就跳入水中,一定要將自身安全時刻牢記心間。

  另外,父母也要提醒孩子,旅遊途中有時候會搭乘船類運輸工具。此時應該注意:不要乘坐沒有安全合格證的船隻;不乘坐超載的船隻;上船要先檢查有無救生設備和緊急逃生路徑,不坐沒有救護設施的船;上下船要排隊,不得擁擠、爭搶;天氣惡劣時,應儘量避免乘船;不在船頭、甲板等地追逐打鬧;不擁擠在船的一側;不亂動船上的安全設備,等等。

建議二:幫助孩子掌握溺水救人的基本原則

  遊玩時,若是發現有人落水,也不能盲目地跑去施救。儘快救人的思想是正確的,但是想要正確救助,還需要掌握一些基本要點。所以,父母可以適當對孩子進行相關的教育,幫助他掌握溺水救人時的基本原則。

  一旦發現溺水者,孩子要頭腦保持冷靜,先要在岸上呼救,或者儘快報警。若是有可能,可以儘快找到方便可取的漂浮物拋給落水者,如救生圈、浮木等。或者也可以找長竹竿、長繩,或將圍巾、腰帶等連接後拋給落水者,將其拉上岸。如果不會游泳或者游泳技術很差,千萬不要跳入水中。

  而若想要入水救人,就要判斷好水情,避免因入水不慎而導致的自己受傷。看清溺水人位置後,可以從後方潛入,以防止被落水人抱住不得脫身。之後再用反蛙泳(即蛙式仰泳)將對方拖到岸上,進行控水等其他救助。

建議三:讓孩子瞭解他人溺水後的急救

  將溺水人員救到岸上之後,緊急施行相關救助,是搶救溺水人生命的關鍵所在。因此,父母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的教育,讓孩子儘量全面地瞭解他人溺水後的急救。

  暑假的時候,袁辰一家計劃要去某山水聖地旅遊。臨去前,爸爸卻帶着13歲的袁辰參加了一次水上救生的訓練活動。這個活動主要是向大家講授一些溺水後自救與急救的方法。

  在活動中,教練告訴大家:當溺水者被救上岸之後,應迅速檢查其身體情況,並清除其口鼻內的水、泥及其他污物,然後再讓溺水者採取頭低腳高的體位進行控水。之後,對於已經停止呼吸的溺水者,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以口對口吹氣爲最佳。若是呼吸心跳均已停止,則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或按壓心肺復甦術對應的背部)。同時,也要迅速通知醫院,以便於對溺水者進行更好的救治。

  經過這次訓練,袁辰學到了不少相關知識。爸爸說:“我們要去的地方有山有水,所以要你學習溺水的相關救護,也是在爲你自己的安全着想啊!”

  他人溺水後的急救非常重要,因爲溺水者若是搶救不及時,在4—6分鐘內即可死亡,所以切不可因爲急於送醫院而疏忽了寶貴的搶救時機。

建議四:教孩子學會落水後正確自救

   俗語說:“天有不測風雲。”由於種種意外,孩子也許會自己不小心落入水中。父母要在平時教孩子學會落水後的正確自救,以幫助他儘快脫離危險,保住自己的生命。

   上4年級的洛駿,和父母一起到某景區遊玩的時候不慎掉進了河裏。其實那河並不深,只是水流很急。洛駿落入水中後驚慌不已,父母在旁邊的驚叫也讓他更加緊張。

   水流將他衝到一個大河灘,那裏的水只到小腿,但洛駿的驚慌使他錯失了這個逃生的機會,水中的石塊、樹樁也都被他錯過了。最後他被衝到了一個水庫中,幸虧救援人員及時趕到施救,洛駿才得以脫離危險。

   洛駿的驚慌導致他錯失許多逃生良機。其實,落水後正確的自救做法是:首先要有求生的信念,要立即屏住呼吸,避免因嗆水而帶來的驚慌與疲憊。同時要踢掉鞋子,丟掉口袋裏的沉重東西。在水中要儘量採取仰臥姿勢,使口鼻露出水面繼續呼吸,要深吸、淺呼,因爲深吸氣時,人體比重降到0.967,比水略輕,可浮出水面(呼氣時人體比重爲1.057,比水略重)。落水後不要脫衣服,因爲溼衣服內有極細小的空氣泡,會產生浮力。要注意觀察水中可利用的地形與物體,遇到水淺的地方要及時站起,抓住水中靜物也能脫險。切忌狂喊亂叫,這樣會耗盡體力,應該邊拍水邊呼救。

建議五:儘量教孩子學會游泳

   每到夏季,水區就會經常發生溺水事故,不少父母對孩子安全度夏很擔心。其實,與其強行不讓孩子去玩水,不如通過一定的訓練,教孩子學會游泳,讓他學會基本的自護自救。

   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喜歡玩水的天性,在玩的同時對其進行相關的培訓,讓他學會游泳。父母不用要求孩子的動作很標準,只要能讓他在水中不會沉下去就可以了。不沉下去,才能呼救,才能吸引救援人員的注意,並使自己最終被救護出水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另外,父母也要提醒孩子,遇到落水者的時候不要以爲自己會游泳就盲目去施救,要知道,“會游泳不代表會救人”,所以還是要保持冷靜的頭腦,儘量想出合理的方案來拯救落水者,不要因此而使自己也陷入危險的境地。

金玉良言

水是人延續生命不可或缺的資源,但水也會變成奪取人生命的“S手”。所以,父母教孩子學會必要的落水、溺水後的急救與自救,對於幫助他自己以及他人保住生命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