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關於漢朝與匈奴的戰爭

匈奴是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相傳其本與華夏族同源。是在夏朝滅亡後,北遷的一支在吞併其它遊牧部落後,形成的匈奴。

匈奴興於公元前3世紀,但此時的匈奴並不算強盛,戰國七雄中的趙燕等都都曾擊敗過匈奴。特別是趙國的李牧曾大敗匈奴,使其十餘年都不敢南犯。而在秦朝時,又被秦朝大將蒙恬逐出河套與河西走廊地區。

匈奴真正的強盛是在西漢初年,此時的中原王朝,由於在秦末經歷了大規模的戰亂。國力下降,人口驟減。而此時的匈奴則趁機吞併了北方的東胡、樓煩等部落後,實力逐漸達到了頂峯。

西漢初年,在韓王信投降匈奴後,漢高祖劉邦曾率三十餘萬大軍北征,卻被冒頓單于圍於白登。自此之後,匈強漢弱的局面暫時形成。漢王朝由於初立,只得採取和親的懷柔政策,以保北境的安寧。

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王朝經過了文景之治的數十年休養生息,國力也日漸強盛。於是漢王朝對匈奴開始由守傳攻。

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衛青、霍去病、李廣等一大批的名將,關於這一時期的漢匈奴戰爭,幾乎已是家喻戶曉,就不再多說。

在漢軍的不斷打擊之下,匈奴國力日衰,內部也出現分裂。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于率衆歸漢。自此,漢強匈弱的局面也就由此奠定。漢匈之間的和平也一直保持到了西漢末年,王莽專政時期。

到了東漢初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歸附於漢朝。而漠北的北匈奴卻一直叛服不定。並且時常騷擾漢朝的河西走廊與西北邊塞地區。本文的故事也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公元73年,漢明帝派穿竇固兵分四路出擊北匈奴。同時由班超通西域南路。至此,漢朝與北匈奴展開了一系列爭奪西域控制權的戰爭。

故事中耿恭守疏勒,歸玉門的故事,也就是這一時期漢匈戰爭的一部份。當時由於漢明帝駕崩,使得西域北道曾一度讓匈奴控制。但在隨後漢朝對北匈奴的持續攻擊討伐之下,北匈奴也再次瓦解分裂。

在整個兩漢數百年間,漢匈之間的戰爭不斷。當然在武帝之後的絕大部分爲漢朝與北匈奴之間的戰爭,而且戰爭的主要地點與目的就是爭奪西域。西域做爲漢朝與西方商貿、文交往的重要樞紐,當然不會輕易放棄,因此戰爭一直持續到東漢後期。北匈奴分裂的一部歸漢,另一部在漢朝連續的打擊之下,不得已一直西遷。

而歸漢的匈奴部族在漫長的民族融合過程中,一些漢化成了漢人,一些與其它遊牧民族如、鮮卑。羌等融合。並在五胡時期還建立過前趙、胡夏等政權。

而幾經反覆,漢朝也最終控制了西域。一直到三國魏晉時期的西域長史府也還牢牢的掌控着西域。

以上爲漢匈之間戰爭的大體進程與結果,接下來再說說漢匈之間軍事力量的變化。

在漢初,由於西漢初建,中原又經歷了長時間的戰爭,國力疲弱。且這一時期漢朝軍隊的主要作戰對象多爲中原地區的城池攻防戰,再加之中原本來就缺少優良戰馬。因此軍隊也以步軍爲主。

在與匈奴騎兵的對抗中,這種以輕步兵爲主的軍隊必然十分被動。而匈奴騎兵卻又以其靈活機動的物戰,讓漢軍無法集中力量對其進行有效的打擊。他們可以避開漢軍主力,隨意的選擇薄弱點進行攻擊。

而在漫上的邊境線上,漢軍對付匈奴的這種戰術,幾乎沒有好的辦法。有幾次匈奴騎兵甚至越過長城,長驅直入。直接威脅西漢的首都、長安!

不過到了漢武帝時,漢朝經過數十年的休養。國力大增!並通過引進優良馬上,擴大騎兵規模。在步兵的裝備與戰術上,也通過多年與匈奴的戰爭,進行革新與改良。從而使得漢軍的戰鬥力逐漸上升,到了西漢後期至東漢時期,漢軍的綜合戰鬥力與戰術運用力遠超北匈奴。

爲此,隨着匈奴的力量不斷衰弱。在這之後的漢匈奴戰爭也就不會再像武帝時,動不動便是十數萬,甚至幾十萬的大軍征討。而這時出動幾萬的漢軍幾乎便可對北匈奴保持絕對的優勢了!

當然除了戰術上的應用成熟,以及北匈奴自身實力的衰落以外,就是漢軍自身軍事裝備的改良也起到了很大的作戰。由於民族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漢朝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建立像匈奴那樣幾乎全民皆騎的騎兵隊伍。但是通過兵器與馬種的改良,也擁有了數量可觀,且戰鬥力強悍的騎兵。

而且通過與匈奴多年交戰的經驗,漢軍步兵的戰鬥力也大幅度提升,以至不再像漢初那樣懼怕匈奴的騎兵了。

在兵器方向,漢軍所裝備的矛、戟、長槍等步軍裝備遠遠優於匈奴人所使用的短矛。

而漢軍步騎兵普遍使用的單手環首刀長度都在一米以上,甚至有些達到了1.2米的長度。俗話說:“一寸長,一寸強。”這樣的環首刀在對陣匈奴長度大約在80公分左右的直刀或彎刀時,佔有極大的優勢。

本文中的主人公耿恭所使用的是一種長柄的環首刀,這種刀的長度達到了1.6至1.8米。雖然使用難度大於單手刀,但十分適合那些武藝嫺熟的將領使用。且威力巨大!其實後來唐軍所裝備的陌刀,也是通過對漢軍的環首刀改良而來。

漢軍還有一樣大殺器,那便是弩!弩有大小各異的不同種類,這裏說的主要是漢軍普遍裝備的一種小型弩,單手持弩便可擊發,因此也有人稱之爲手弩。

一個優良的弓箭手訓練大約要兩三年以上,而一個弩手只需兩三月即可。而漢弩的優勢在於精準度高,射速快,操作簡易,易學。不但大量裝備漢軍的步兵隊伍。而在漢軍的騎兵中也大量裝備。漢軍騎兵在進攻時,可先以手弩進行遠程攻擊,因其易學。所以不用像那些匈奴人,在馬背上生活了大半輩子,才具有較好的馬上騎射能力。

再加之射速快,精度高。因此也就有了當年李陵的五千步兵讓數萬匈奴騎兵在野外圍困數日。匈奴人死傷慘重,卻始終拿漢軍沒有辦法。直到漢軍弩箭用盡,在突圍失敗時,才勉強的戰勝了漢軍。可見那時漢弩對匈奴的威脅有多大!

耿恭之所以能以區區三百人,堅守疏勒城大半年。除了他們上下同心,堅持到底的精神以外,這些裝備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有着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像耿恭與三百勇士守疏勒、大漢千里救援、十三勇士歸玉門這樣的故事,絕對具有一部大片的全部要素。

當年的大漢王朝也正是通過對匈奴的這一系列戰爭,不但消除了邊患,維護了自身的利益。也確保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從而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經濟文化與科技宗教的交流。直到2000年後的今天,古絲綢之路還在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爲了創作這個作品,雖然曾查閱大量的史料,但我並非是寫史,只是希望能夠盡最大可能的貼近歷史。作品中在不影響歷史主線的情況下,也增加了虛構的人物,只是爲了增加可讀性與豐富事故的內容。希望這個故事能讓大家所喜歡。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