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真的快不起來啊!——發現孩子“慢”的深層原因

  

   孩子爲甚麼會拖拖拉拉?爲甚麼就算受到了我們的責罵,他也依舊保持一種“龜速”?孩子的磨蹭只不過是他的一種不良習慣,我們需要更深一層去挖掘他慢的真正原因,然後再將這些原因“各個擊破”,以幫他逐漸“快”起來。

  

1. 反正有人安排,我不管了!——媽媽不要包辦、越俎代庖

  

  我們人人都喜歡一種舒適的環境,喜歡盡情享受,更樂得有人幫我們做事。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全家上下都會圍着他轉,既然可以享受這種毫不費力就擁有的“幸福”,孩子當然願意“坐享其成”。

  於是,我們對他照顧有加,使他不知不覺中就變得“飯來張口”;我們對他疼愛有加,不願意讓小小的他受累,因此甚麼事都要替他做好。當然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我們看不慣他做不好、做不對的樣子,一時心急便替他做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孩子的內心自然就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反正媽媽都替我安排好了,我就不用管了!”

  每天早上,穿衣、洗臉、刷牙、喫飯、穿鞋、背書包、戴帽子,這樣一個全套的“動作流程”全都是媽媽幫着清清完成的,他根本不用操心,也不用動手。直到清清已經上5年級了,這套“動作”依然是由媽媽代勞,他享受得心安理得。

  可是有一天,媽媽生病了,早上沒起來,清清只得自己幹。但他哪裏做過呢?不是衣服袖子“找”不到、穿不好,就是鞋帶系不上。可清清自己卻不知道着急,他以爲媽媽平常在半小時內能給他做完,他自己也行。結果,那天上學清清遲到了一整節課。回到家,他對着媽媽好一陣埋怨,媽媽也因此而陷入了深思……

  清清的媽媽的確也該好好想一想了,如果再繼續這樣下去,清清就不僅僅是做事拖拉了,他個人能力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因此,要孩子快起來,我們首先就要從不包辦代替開始。

▲ 把做事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

  穿衣是每個人必須要學會的,喫飯也總該要自己喫,想要甚麼東西應該自己去拿,自己的書本、玩具用過了要自己去收拾……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有許多許多,這些事都該是他自己主動去完成的,我們不能讓他成爲被動接受者。

  我們要將做事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我們該注意到孩子的年齡特點,當孩子具備足夠的能力時,我們要能引導他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比如穿衣,最開始孩子往往會找不到衣服的前後,袖子穿不進去,或者褲腿穿錯了,雖然他會狀況百出,但我們要慢慢訓練他。要讓他主動去做這些事,並逐漸形成習慣。

▲ 要保持一定的耐心

   這裏所說的耐心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要求我們對孩子耐心,要慢慢地教他學會做所有事;另一方面則是我們要對自己有耐心,要能抑制住自己想要上去幫忙的慾望。

   畢竟,孩子學習做事也是需要時間與過程的,他不可能一下子都學會,也不可能立刻就做得駕輕就熟。我們要耐下性子來,一遍一遍地教他,正所謂“熟能生巧”。當他自己慢慢學會穿衣、喫飯、收拾東西、整理房間等等事情之後,他自然就能快起來了。

   而這個過程對我們的耐心也是一種考驗,我們要忍受孩子不斷出錯的情況,要忍受他一遍遍做不好的情況。此時我們要收起自己的急性子,要允許孩子做不好,允許他慢。這時我們可以採取一種比較法,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比較他現在的做法與以前的做法,如果他現在做事比之前快了,也比之前做得好了,那麼我們就要表揚他,並鼓勵他再接再厲。

▲ 要注意不能走極端

  在改變包辦這個習慣時,我們可能很容易就走了以下幾種極端:

  第一,“不包辦代替就是撒手不管”,抱有這樣想法的媽媽,放手的速度就太快了,這會讓孩子完全沒有適應的過程。他的內心就會因此而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他會覺得所有的事情都非常難,他也會認爲自己非常笨。當孩子有了挫敗感,他不但快不起來,反而會變得更加拖拉。

  我們放手的速度要慢一些,一邊教孩子做事,一邊放手讓他去做,同時還要及時給予幫助。我們要讓孩子逐漸從不會做、做得慢過渡到會做、做得快。

  第二,“你必須自己做,不然沒人同情你”,我們何必要用這樣嚴肅的態度呢?我們不過是想要孩子學會自理,能利索做事罷了。我們冰冷的態度會給孩子的內心帶來傷害。

  所以,即便是要孩子自己做事,我們也要儘量保持一種溫柔的態度,要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支持與鼓勵。當他有了進步之後,我們還要及時給予他表揚,這樣也能激發起他的自信心與好勝心。

  第三,“不管甚麼時候你都必須自己做”,這樣的認知就太絕對了。我們也要學會特殊情況特殊處理,比如孩子的朋友來做客,我們不讓他招待客人卻非要他一定把自己的襪子洗乾淨,這不僅會讓孩子感到尷尬,同時也是對小客人的一種不尊重。我們完全可以要他先放着,等過後再做。

  在一些十分緊要的關頭下,我們就要適當放寬要求,孩子可以練習的時間有許多,不一定非要佔用那些重要的時刻,否則孩子在將來做事時可能也會沒有主次之分。不過,如果是孩子故意搗亂,故意拖延,那我們就要嚴肅起來,對他進行批評教育了。

2. 媽媽不在,呵呵!——只要沒媽媽的督促,孩子就會拖拉

   

  也許是之前媽媽的督促讓孩子形成了一種習慣,很多孩子的時間觀念非常差,又或者是他乾脆就是在偷懶,有些孩子一旦媽媽不再督促了,或者不在他的身邊,他就立刻會變得拖拉起來。不管那件事有多重要、多緊急,他都會顯得不緊不慢的。

  如果孩子是沒有時間觀念,我們倒還可以對他加強培養;而對於後一種情況,我們對他的教育就要格外注意,否則說多了他會煩躁,說少了又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心樂一直生活在媽媽的督促之下,起牀需要媽媽催,做作業得要媽媽督促。他已經形成了習慣,而且也已經產生了一種認知:媽媽絕對會幫我掌握好時間的。因此,他自己根本就沒有時間觀念,而媽媽對此也非常着急。

  最近幾天,媽媽有事回老家了,家裏只剩下了心樂和爸爸。一開始心樂還覺得很開心,他在心裏偷笑:“呵呵!媽媽不在了,再也沒人催促我了,真好!”媽媽走後的第一天晚上,心樂慢慢悠悠地做着作業,很簡單的幾道數學計算題作業,愣是被他做到了晚上23:00。第二天早上,很晚才上牀的心樂窩在被窩裏不願意起牀,他心裏還想着:媽媽肯定會叫我的。他早就忘了媽媽不在家的事情。

  而當他終於睜眼起牀時,時間已經指向了上午10:00,他已經遲到了兩個多小時了!心樂一下子跳下牀衝出房間,跑到爸爸媽媽的屋子,衝着爸爸大喊:“爸爸,爲甚麼不叫我起牀!”在家休假的爸爸卻很平靜地回答道:“是你媽媽讓我不要叫你的,你長大了,自己必須要有時間觀念!”

  心樂這一次算是吃了個大教訓,相信他從此以後一定會牢記“自己一定要有時間觀念”這句話。很多孩子都有心樂這樣的毛病,媽媽在的時候,在媽媽的催促下還能將事情儘快做完做好,可一旦媽媽不在身邊了,他就會恢復到拖拉的狀態之中。我們會爲此而感到非常心急,甚至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而向他發脾氣。

  不過我們也要好好想一下,看一看究竟是甚麼原因造成了孩子如此拖拉,看一看我們是不是也要承擔責任。因爲像心樂這樣沒有人督促就會變得拖拉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因爲我們之前總是督促他,他才形成了這種不良的習慣。那麼我們又該怎樣做呢?

▲ 用遊戲幫孩子建立起時間觀念

  時間對於孩子來說是抽象的,他可能並不能完全理解時間的流逝究竟是個怎樣的概念。爲了幫助孩子建立起基本的時間觀念,我們首先就要讓他明白時間是一種不可逆的存在。

  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玩一種名叫“X分鐘工作”的遊戲。這種遊戲是讓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做一件事情,使他感受到時間與他眼前要做的事情的關係。我們可以以5分鐘爲限,用鬧鐘來計時,或者與孩子比賽收拾玩具,或者和他一起閱讀故事書。當計時結束之後,要讓孩子看到在5分鐘之內他都做了甚麼,比如收拾了多少玩具、讀了多少個字,等等,這會使他有一種成就感。同時我們還要告訴他,剛過去的5分鐘永遠都找不回來了,被他用掉了,而他學會了收拾玩具、學會了幾個生字,這就是那5分鐘送給他的禮物。

  另外,我們還可以多給孩子講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而我們自己也要有基本的時間觀念,這將能爲孩子樹立起好榜樣,激勵他自己去主動珍惜時間。

▲ 與孩子達成一種時間上的約定

   孩子之所以不覺得時間緊迫,是因爲我們從最開始就向他傳遞了一種“時間其實是夠用”的觀念。

   我們可以仔細想一想,就拿孩子上學來說,如果他7:30必須出門,我們自己可能會將最後的時間限制在7:25。從7:30開始,我們就不斷地給他“放寬”時間,“我再給你5分鐘,快點!要遲到了”,我們之所以這樣說,就是要讓他快一些,可我們卻很安心,因爲我們自己就先留了一個5分鐘的緩衝期。也就是說,即便孩子在7:25並沒有做好準備,我們依然能保證他在7:30出門。但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感覺:原來時間永遠都是夠用的啊!媽媽說要遲到了,可我也沒遲到。

   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改變一下“催促”方法,和孩子就時間做一個約定。一位媽媽就採用了這樣的方法:

   我女兒很磨蹭,做甚麼事都慢吞吞的,比如說喫飯,她會一直磨着喫不完。有時候我們連碗都刷完了,可她依然還在喫。後來,我告訴她:“如果我們喫完飯之後你依然沒有喫完,那麼我就會直接收掉你的碗筷,不管你有沒有喫完。”女兒對我的話毫不在意,下次喫飯時,她依然很慢。

   結果當我們喫完飯之後,我直接就將她的碗筷收走了。她的碗裏還留着沒喫完的米飯,以及她最愛喫的魚肉。女兒喫驚地看着我,我卻很平靜地告訴她:“我已經提醒過你要注意時間了,如果你沒有喫飽,這就是你自己的責任了。”

   經過這一次事情之後,女兒再喫飯就變快了,雖然有時候我還是會收掉她沒喫完的飯碗,不過她留在碗裏的飯卻越來越少。直到後來,她的喫飯速度終於和我們同步了。

   這樣的時間約定會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將不會再抱有僥倖的心理。他會記住因爲沒有遵守時間約定而帶來的教訓,而且他的這種記憶還會非常深刻,這會激勵他更快糾正之前的做法。

▲ 學會巧妙運用督促法

  雖然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在自覺主動的情況下去處理他自己的事情,可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七八歲之後,纔會有能力管住自己。所以在此之前,我們對他的督促是有必要的。

  我們要儘量減少對他的說教式的、重複的、機械的嘮叨,即便是督促,我們的語言也可以溫柔一些、幽默一些。比如看到孩子寫作業又開始磨蹭,我們可以走到旁邊說:“唉,作業本是不是不喜歡鉛筆了呢?怎麼它總不讓鉛筆靠近呀?”這時,孩子就能意識到我們是在催促他了。而當我們不在他身邊時,我們也可以提前告訴他:“你要努力讓作業本和鉛筆成爲好朋友呀!能做到嗎?”這種幽默的說法,會激發起孩子的興趣,他會覺得這是一件好玩的事情,這樣他自己就會主動加快速度了。

3. 我也着急啊!——孩子心裏也着急,但就是快不起來

   

  孩子各方面的發展是不同的,有時候他的手腳配合並不算非常靈活,所以他可能想快也快不起來。其實他內心也是非常着急的,而此時我們如果再去催促他,他就會變得更加急躁不安,甚至還會發脾氣。可他的這種着急,卻並不能讓他變快,他反而還會因爲急躁而變得更慢,這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小林在班裏是個有名的“慢性子”,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到了放學時,大家都能快速地收拾好書包,可小林卻總是慢吞吞地,書包也被他收拾得亂七八糟,還經常會落下一些東西。

  不僅是在學校,小林在家裏也非常慢,早上起牀、穿衣,他總是能磨蹭老半天。媽媽一催他,他不是更快,反而是更慢了。可每次媽媽訓他時,他卻也皺着眉說:“我也想快啊!我也挺着急的,可我就是快不起來。”媽媽聽到他這樣說,感覺更加頭疼了。

  也不怪小林的媽媽頭疼,看到自己的孩子比別的孩子慢半拍,做事總是拖拖拉拉的,哪個做媽媽的不着急呢?可是,我們乾着急是沒有用的,而且就如小林所說,他其實也是想要快起來的。那麼,我們就要好好想一想這其中的原因了。

  孩子之所以會變成這樣,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有的孩子自身的能力還有待發展,想要快卻心有餘而力不足;有的孩子對自己沒有自信,認爲那任務那麼難,自己不可能完成;還有的孩子則是因爲後天的環境影響,比如之前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是一種慢節奏的,可之後再和父母生活就變成了快節奏,他也想快,可習慣已經形成,改正也需要過程。我們需要針對各種不同的原因,幫助孩子逐漸糾正這種拖拉的毛病。

▲ 幫孩子循序漸進逐漸變快

  孩子由慢變快也是需要過程的,他的思維能力、身體協調能力都還處在發育之中。所以他的行爲能力的發展也有待進步。而且做事時,他也許並不知道該如何安排先後順序,也沒有掌握好各種事情的基本技巧,簡單些說就是“手比較笨”。此時,我們就要耐下心來,教他逐漸變快。

  我們可以幫孩子設立小目標,比如一週內他要能自己獨立穿上衣服褲子、繫好釦子,或者幾天內他要能自己繫鞋帶,等等。我們要通過反覆地對他進行訓練,加強他的動作熟練程度。當他慢慢熟悉這些動作之後,他的手自然就會變“巧”。另外,我們也可以給他設置一些小練習,比如讓他用筷子夾黃豆、小紐扣等等,以此來訓練他的手的協調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不要吝嗇指導與誇獎,目標的安排也要由易到難,要能讓孩子體驗到成就感。

▲ 鼓勵孩子與同齡人“比賽”

   孩子都有一種好勝心理,尤其是男孩子,他會更希望自己能得第一;而對於女孩子來說,她強烈的自尊心也會激勵她不要落在他人之後。所以我們可以針對孩子的這一個性特點,通過“比賽”來讓他逐漸變快。

   比如,我們可以鼓勵孩子邀請同伴來家裏做客,然後有意識地要孩子和夥伴們開展一些比賽,幫助他克服自己拖拉的毛病。在設置比賽時,我們一定要從孩子容易辦得到的事情入手,這可以讓他體驗成功,同時也能幫他看到自己的實力。

   另外,有的孩子在面對這樣明顯的比試時,可能會覺得有些沒自信。而且,如果我們真的要他這樣明顯地去和他人一較高低的話,還可能會得到相反的結果。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讓他進行一種暗中的比試。

   就拿小林來說,我們可以這樣告訴他,當他再收拾書包時,可以找一個與他動作一樣慢的同學,然後在暗中和那個同學比試,只要他肯努力,他就能快起來。當他比那個同學快了之後,他可以再按照新的速度去尋找下一位比賽的對象。這樣他就能變得越來越快。

▲ 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

  孩子自己平時在生活中也會看到他與別人的差距,看到別人能很快地做完事情,他自己也會覺得心裏不舒服。我們要抓住這個教育的好時機,可以先從一件事情開始,讓他先改掉一個磨蹭的習慣。而幫他糾正拖拉的壞習慣,最好的檢驗標準就是他自己。所以我們可以針對他的特點,爲他“量身訂做”一個趕超目標,鼓勵他趕超原來的自己。

  我們可以幫他做一個進度表,可以一天算一個進度,或者幾天、一週算一個進度。我們要記錄下他的原始狀態,之後的每一天我們要麼鼓勵孩子自己記錄,要麼幫他記錄下他的實際完成情況,然後與他之前的行爲進行對比。如果他有了進步,我們就要及時表揚他,給予他精神或物質上的小獎勵;如果他退步了,我們也不用着急,畢竟孩子的進步總是會呈曲線一樣的,不可能總是在進步,而且一開始他也一定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我們要有耐心。

  另外,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有些目標我們也要適當地進行調整。比如小學時,我們給他的目標是“能自己穿衣服”,到了中學我們就要更改目標了,他應該“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穿好衣服”。這樣孩子就能一直向高攀登,他就會做得越來越好。

4. 有甚麼好着急的!——孩子天生慢性子,甚麼事都不急

   

  遇到天生慢性子的孩子,我們有時候也會哭笑不得。我們可能已經急得都火燒眉毛了,但他卻依然慢條斯理地“按部就班”,甚至還會埋怨我們:“這有甚麼好着急的呢?”

  對於這種天生的慢性子,我們不能統一而論。比如,有的人雖然在平時看着慢悠悠的,可是一到了關鍵時刻,他卻會一反常態,認真嚴謹快速地將事情解決得乾淨利落;有的人的慢是一種沉穩的表現,這會給他人以安心感,事情反而能做得更快更好。而還有的人則是一直都慢悠悠的,到了關鍵時刻他的慢如果影響了事情的發展,這就很讓人頭疼了。

  小陽就是個慢性子,平常在家他做甚麼都不着急不着慌,如果全家要出門,他一定是最後才收拾好的那一個,經常是全家人坐在那裏等着他。而他在學校裏就更加慢了。

  有一次隨堂小測驗,老師在測驗之前就告訴大家:“這次的題量有些大,所以大家要抓緊時間,儘量快些做。”所有的同學都加快了答題的速度。可小陽拿到試卷後卻坐在那裏削起了鉛筆。等他把鉛筆削好了,別人已經做了好幾道題了。他開始答題時,是將一道題在草稿紙上計算一遍,然後再謄抄到試卷上。最後,老師要收捲了,雖然題量大,但做完的同學還是很多,就算有沒做完的,也不過是剩下了最後一兩道題。只有小陽,他連試卷正面的題都沒做完,最後的成績當然也就很不理想。

  老師爲此多次找過小陽的媽媽,可媽媽也很頭疼,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辦。即便到了這種情況,小陽卻依然無所謂地說:“我不覺得這有甚麼可着急的呀!”

  面對這樣的“慢半拍”孩子,老師和媽媽又怎麼能不着急?可是從小陽的故事我們又能看出來,對這樣的孩子,我們着急他卻依然不急,我們的教育在他身上似乎並不管用。但如果我們放任他不管,他又會逐漸養成拖拉、散漫的習慣。所以,我們要用一些巧妙的方法來“對付”這樣的孩子。

▲ 引導孩子“體驗”慢性子

  慢性子的孩子大多都不認爲自己很慢,他可能也會有小陽那樣的想法:“有甚麼可着急的呢?”鑑於此,我們可以找機會讓他體驗一下他自己的慢性子。這個機會是需要我們去替他創造的,比如說我們可以像下面這位媽媽這樣,找個時間表演一下孩子平常的表現。

  小藝每天早上起牀就像在放慢鏡頭,她穿衣服的速度堪比龜速。媽媽想讓小藝快一些,可是怎麼說她她都依舊“我行我素”。最終,媽媽決定使出她的“S手鐧”。

  星期天時,媽媽說要和小藝來個角色轉換,也就是媽媽扮演小藝,小藝扮演媽媽。小藝對這個遊戲感到很好奇,於是便同意了。母女二人先從早上起牀開始演起,“媽媽”開始叫“小藝”起牀。只見“小藝”慢慢地從被窩裏爬出來,再慢慢地做出拿衣服的動作,然後一點一點地把手伸進一隻袖子,接着又是一點一點地伸進另一隻袖子,慢慢地整理衣服,慢慢地係扣子,慢慢地穿褲子……

  小藝看到媽媽這樣子,皺了皺眉頭說:“這也太慢了呀!你得快些,不然要遲到了。”

  媽媽笑了,從牀上起身下來走到了小藝面前說:“你也覺得慢了是嗎?你想想看,之前你每天早上起牀是怎樣的呢?”小藝忽然臉一紅:“好啦媽媽,我知道您的意思了。”媽媽點點頭說:“這就好,我知道你一定能快起來的。我們從明天開始努力好嗎?”

  小藝的媽媽採用的這種真實情景再現,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視覺、心理的雙重刺激。這將能幫他明白自己的慢性子究竟有多慢,他能看到自己到底浪費了多少時間,同時他也就能體會到他人對這種“慢”的等待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這會使他有意識地去變快。

  當然了,進行這種“體驗”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點,如果孩子非常敏感,感情細膩,那麼我們這樣的扮演可能會讓他感到無比羞愧,他會覺得我們是不是在嘲笑他。這反而不利於幫他改正拖拉的毛病。如果孩子是這樣的性格,我們就要換一種教育方式了。

▲ 從我們自身開始糾正

   在教育孩子之前,我們也該仔細審視一下我們自己,我們本身是不是就是慢性子呢?要知道,身爲媽媽,如果我們就是慢性子的話,我們所創造的這種“緩慢”的家庭氛圍對孩子也會影響深刻。

   因此,要教育孩子,我們就要從自身開始糾正,我們要適當地加快自己的辦事速度。如果我們的家庭變成了一種積極進取的家庭,我們能夠變得快起來,那麼相信孩子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也就能有所改變。

▲ 教孩子從他人的評價中糾正自身

  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會慢慢地聽得懂他人的評價;而隨着他思想的成長,他也會逐漸領會他人的意思。我們要教孩子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並要他從這些評價中學會糾正自身的缺點。

  比如,當班級舉行活動時,如果他因爲磨蹭而拖了班級的後腿,同學們是怎樣評價他的?有沒有埋怨他、嘲笑他?同時他也要多想一想,爲甚麼磨蹭就會受到他人這樣的對待?我們要用一種坦誠的態度去和他探討這個問題,千萬不要帶着指責與嘲笑的口氣,否則孩子就會因此而感到自卑。

5. 它還不是最好的!——苛求完美,爲做好一件事不停地重複

   

  人人都希望完美,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也會有這樣的期望。雖然苛求完美可以代表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但是有的孩子卻可能因此而產生一些不恰當的舉動。

  上3年級的琪琪是一個很刻苦的孩子,她學習非常認真,成績也很好,老師因此非常喜歡她。琪琪爲了不辜負老師的喜愛,各方面也都積極努力地做到最好。比如,寫生字時,如果有一個字她覺得沒寫好,便會用橡皮擦了再寫,倘若感覺依然還是不好,就繼續擦繼續寫。如果還是覺得不行,她甚至會撕掉這一頁,將所有的生字再謄抄一遍。她甚至給自己辯解道:“老師都喜歡這樣完美的,我必須要達到老師的標準。”

  可是如此一來,琪琪每次寫作業的時間都會很長,原本半小時的作業,她經常能寫兩個多小時。媽媽有時候不得不說她:“已經寫得很好了。”可她卻不聽,非要按照自己想的去做,母女二人經常爲此爭論。

  琪琪這就是在走極端,爲了追求完美而不停地重複,這樣她自然會浪費許多時間,變得拖拉起來。很多孩子可能因爲各種原因而去追求完美,但這樣的追求卻會成爲他的一種負擔,因爲他還不能很好地控制時間與自己的行爲。因此,他追求了完美就會浪費掉寶貴的時間。

  那麼,我們該如何對待這樣苛求完美的孩子呢?

▲ 我們自身先不要過分追求完美

  身爲媽媽,我們的表現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我們就非常追求完美,對自己的要求就異常嚴格,那麼我們的表現勢必會成爲孩子的“榜樣”。而且,如果我們自身就要求完美,那麼對孩子的要求也就會變得非常嚴格,這種約束與影響都會使孩子開始學習我們的思維方式。他甚至可能比我們還要認真,比我們更加追求完美。

  所以,要糾正孩子的這個毛病,我們要先從糾正自身開始做起。首先,我們不要對孩子要求過高,對於他的表現我們沒必要斤斤計較,說話時也要適當放慢速度,多一些面部表情,這會讓孩子放鬆下來;其次,我們儘量不要表現出對自己或對他人的不滿意,尤其是不要總將注意力放在做錯的事情上,要多想想自己或他人做得好的地方;最後,我們要讓生活的節奏慢下來,不一定非要立刻就去改善做得不好的地方,而且也沒必要總對孩子吹毛求疵,也不要經常要求他立刻糾正他的錯誤。

▲ 針對孩子的特點來糾正他的“苛求完美”

   雖然同爲苛求完美,但每個孩子所“苛求”的重點卻不一樣。

   有的孩子苛求自己的學習。尤其是一些小學低年級的孩子,由於剛接觸作業他可能會對其格外認真。就像上面故事中的琪琪那樣,總認爲自己做得不夠好,於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可以先和他進行交流,看看他到底爲甚麼會不滿意、爲甚麼要不斷重複。如果他是因爲自己寫得不好看,我們就要提醒他這樣的練習可以留到其他時間去做,不要在作業上浪費時間。如果他依然覺得自己做得不好,或者無法判斷的話,我們可以讓他先保留一次寫完的作業,然後再在另一個本子上去重新寫一遍,這時他要努力糾正他覺得寫得不好的地方。第二天上學時他再將兩個作業都拿給老師,請老師給評判一下,如果老師反應差不多,此時我們就要提醒他不要再做第二遍作業了。

   有的孩子苛求自己的生活。比如,他會要求自己的東西不能亂放,如果我們動了,他會重新再擺一遍。他會主觀認爲東西就該是那樣子放的,只要他覺得不對勁他就會去更正。比如,我們原本幫他收拾好了房間,但他覺得很多東西擺放的位置不對,他重新擺放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對時間的浪費。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要保持心情平靜,要麼是幫着他做到他想要的效果,要麼是放手讓他自己去做。當孩子逐漸長大之後,他看問題的角度會變寬,這種行爲自然就會消失。不過,如果孩子是故意和我們作對,我們就要好好考慮一下了,看看是不是我們自身有哪裏做得不對,所以才招致孩子的不滿。

   還有的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會苛求自己的外貌。爲了自己的髮型、臉蛋、衣服能夠讓自己滿意,他能在鏡子前面站上好久。我們看着着急,他自己其實也着急,只不過我們着急的,是他這樣白白浪費大把的時間;而他着急的,則是爲甚麼他的外表總也達不到他理想的狀態。青春期的孩子注意自己的外貌,這是很正常的,在他看來自己的外貌問題是一件大事。此時我們該理解他的心理,不要去指責他,更不要與他正面發生衝突,我們可以從側面解決。比如,我們可以給他建議,幫他處理好關於髮型、臉上的痘痘等問題,這些問題解決後,他自然就不會再在這上面浪費時間。不過,我們也要注意,要及時提醒孩子,外貌是天生的,不可能有完美,他更應該關注自己眼前的學習與生活。

6. 玩?好哦!學習?哼!——要是玩,動作就快;學習,就磨蹭

   

  孩子天性都愛玩,他願意去做他感興趣的事情,並且對此樂此不疲。可是一提到學習,很多孩子立刻就表現出不愉快的情緒,動作也明顯變慢了,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要多慢有多慢”,更有些媽媽將孩子的這種表現比喻爲“一到關鍵時刻就老牛拉破車”。

  一位媽媽這樣抱怨說:

  兒子簡直就是個“兩面派”,他爸爸要是週末早上跟他說:“兒子,今天咱們出去玩。”他能在幾分鐘之內起牀、穿衣、刷牙、洗臉,往往我們連衣服還沒換好,他已經迫不及待地等在家門口了。可要是我在晚上跟他說:“快點把你的作業寫完。”他的“磨洋工”的功夫真是無人能及。他上3年級了,老師留的作業並不算多。那些數學題,十幾分鍾完全就可以做完了,可他非得耗到快睡覺。一晚上別的甚麼都幹不了,就只能做那麼幾道數學題。

  看到兒子這個樣子,我頭疼極了。如果他能把他玩耍的那勁頭用在學習上該有多好呀!

  我們可以理解這位媽媽的無奈,也許在我們家裏,也有這樣一位“偏好在學習上磨洋工”的孩子。在我們眼裏,他是不好好學習的孩子;在老師眼裏,他也是不好好學習的學生。面對他“玩時快,學時慢”的狀態,我們恨不能打開他的腦袋幫他將這兩點做一個對調。

  可是心急歸心急,我們總要對症下藥。這樣的孩子並不是天生的慢性子,我們一味地批評甚至打罵也絕對不是好方法,我們該幫他調整心理,幫他將玩時的快動作巧妙地應用到學習中去。

▲ 提高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孩子之所以喜歡玩,是因爲他對玩有興趣,我們也可以通過提高他對學習的興趣,從而調動他的學習積極性。簡單來說,就是要讓孩子感覺到學習是快樂的。

  我們可以適當地放寬對孩子的要求,在他學習的過程中不要去批評他,及時對他取得的一點一滴的小成績給予肯定與鼓勵。同時,我們也可以寓教於樂,將一些知識融合到孩子的生活與遊戲之中,激發他的探索心。平時我們也可以找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用功讀書的故事,鼓勵他向名人學習,使他明白只有用功讀書、好好學習,將來才能做更多他喜歡做的事情。

▲ 遏制孩子貪玩的慾望

   隨着科技不斷髮展,現代社會可玩的東西越來越多,從最初的簡單玩具,到後來的高科技玩具,再到電腦中的小遊戲,直到網絡中的大遊戲,孩子似乎是“不得不”越來越貪玩。我們需要意識到,要遏制孩子貪玩,需要我們正確的引導。

   首先,我們不要無休止地滿足孩子的要求。我們可能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於是我們就會給他買各種各樣的玩具,我們不想讓孩子受委屈,於是只要他要,我們就一定要給他買來。這樣孩子玩的興趣不知不覺就被我們給擴大了,到後來自然會難以控制。我們應該逐漸減少給孩子增加新玩具、引導他玩新遊戲的機會。

   其次,我們要有意識地對他在學習上取得的成績表示出肯定與稱讚,同時對他玩耍時取得的“成績”要採取一種冷漠的態度。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當他發現他學習上的成績能夠得到我們的誇獎時,他關注的重心就會向學習偏移。

   最後,面對對玩已經很癡迷的孩子,我們不能一下子就阻止他去玩,而是要慢慢地減少家中能激發他玩的慾望的事物,減少他玩的機會。同時,適當增加一些與學習有關的物品,比如各種知識類書籍、地圖,或者一些激勵人學習的字畫、裝飾等等。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改變家中的氣氛,要用一種文化氛圍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 幫孩子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問題

  孩子之所以願意玩不願意學,有時也不全是因爲他貪玩。在他看來,學習很難,記不住、學不會、弄不懂;可玩很簡單,隨便擺弄幾下就很有意思了。這樣的孩子總是逃避學習,所以他學起來纔會那樣磨蹭拖拉。因此,我們也要注重對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幫他解決學習上遇到的難題,使他不再對學習感到頭疼。

  我們可以先和孩子交流一下,看他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如果是他記不住,我們要幫他掌握記憶的方法;如果是學不會,我們就要幫他分析哪裏不會,要麼是我們給他講明白,要麼是讓他去請教老師或其他同學;假如他只是單純地覺得學習很累,我們可以幫他合理安排時間,讓他能勞逸結合。

  總之,當我們解決了孩子學習上的問題、提高了他的學習能力之後,再加上對他貪玩慾望的遏制,相信他就能夠改正學習“磨蹭”這個毛病。

7. 咦,那有隻螞蟻哦!——老是分散注意力,自然做事拖拉

   

  有的孩子之所以會磨蹭,就是因爲他的注意力不太集中,任何一件小事、一個毫不相干的小東西都能吸引他的注意,讓他改變做事的初衷。當他的注意力被其他事情吸引時,他原本要做的事情自然就被耽擱了下來。

  小舟在浴室裏已經呆了快兩個小時了,可他還沒有洗完澡。媽媽着急了,以爲他在裏面出了甚麼事,她不停地拍着浴室的門,好久小舟才把門打開。媽媽急得大吼:“你幹甚麼呢?嚇死我了!”接着她向小舟身後一看,浴盆裏還漂着一隻小橡皮鴨子。

  媽媽立刻生氣了:“你洗澡的時候又去玩鴨子了吧?洗個澡都這麼不專心!”小舟噘噘嘴:“不就玩了會兒鴨子嗎?”媽媽一聽更生氣了:“甚麼叫‘玩了會兒’!你看看時間,看看時間!都兩個多小時了!你甚麼時候能精力集中一些啊!”

  看到小舟這個樣子,媽媽會生氣也在情理之中。很多孩子都有小舟這個毛病,他們總是很容易就被別的事情吸引,無論他們原本在做甚麼,眼前的一些玩具、用品,又或是外面的狗叫、車喇叭,甚至是他頭腦中的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都可能會將他的注意力分散掉,使得他的辦事效率被大大降低。

  面對注意力分散而拖拉的孩子,我們需要幫助他強化他的自我控制能力,減少外界事物對他的吸引,幫助他學會集中注意力,使他從根本上快起來。

▲ 儘量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乾淨的環境

  孩子很容易會被五顏六色的各種事物所吸引,更容易對各種聲音感到好奇。所以,要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我們首先就要從他的周圍環境下手。

  我們要給他提供一個安靜的環境。安排他的臥室時,不要讓屋子臨街,以防止各種聲音對他的刺激。而當孩子要學習或者做其他事情時,我們也儘量不要製造其他的聲音,最好也不要看電視或聽音樂,否則孩子就會因爲這些聲音而“走神”。

  同時,我們還要給他提供一個乾淨的環境。在他的書桌上,不要擺放過多的玩具,牆壁上也不要張貼一些動漫圖片或海報。而他的房間裏,玩具的數量也要有所控制,稍微點綴一下就好,不要滿屋子都是能引起他興趣的東西。而且,隨着他年齡的增長,我們也要適當減少玩具的數量,要增加一些書籍以及其他與學習相關的工具。

▲ 針對孩子的年齡特點,幫助他合理利用時間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兒童注意力的穩定性是隨着年齡的增長而延長的。一般來說,2歲—3歲時,專注的時間是10分鐘—12分鐘;5歲—6歲時,是12分鐘—15分鐘;7歲—10歲時,是20分鐘;10歲—12歲時,爲25分鐘;到了12歲,就可以達到30分鐘以上。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也不要總去抱怨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很可能他的集中時間已經過去了。我們需要根據這個數據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幫助孩子在他能夠集中的時間段內,將時間合理利用起來。

   比如,我們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的興趣,如果那件事很簡單,就要讓他在固定的時間內“一鼓作氣”,如果那件事有些困難,我們可以幫他分成幾個小任務,使他不斷體驗到成功,從而最終將事情做完做好。

▲ 適當地給孩子一些提示

  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緩慢。我們雖然着急,但也不能總是用批評教育。我們也可以換一種方法,適當地給他一些提示,將他的注意力重新聚攏起來。

  比如,我們可以做一些小的醒目的提示牌,然後在其中寫上幾句話“抓緊時間做作業啦”、“專心洗臉哦”、“快起牀”,等等。這些提示牌會及時提醒孩子趕快做好他該做的事情。

  不過我們也要注意,這樣的提示牌不能太多,否則孩子會覺得生活沒有自由;牌子的花邊也不能太過花哨,尤其是不要用孩子喜歡的一些卡通動漫形象,更不能讓它們佔據很大的位置,否則他的注意力又會被從提示語上轉移到這些卡通形象之上,那些提示語也就完全不起作用了。

▲ 幫孩子在幻想中找到做事的目標

  有的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爲他喜歡幻想。比如原本該學習的時刻,他的大腦卻開始“神遊天外”,幻想着各種各樣的場景,並將自己放進這些場景中。於是,他在大腦裏放起了電影,“故事情節”還會非常“曲折”。

  趙陸有“神遊”的毛病,學習到一半時,他的注意力總是會跑到天外去。一天,媽媽無意中發現正在學習的趙陸又開始看着窗外發起了呆,她剛想發火,但想想之前她曾經教育過他,似乎不太管用。於是,她決定換一個方法。

  媽媽走進趙陸的房間,輕輕拍了拍他的肩膀,趙陸嚇了一跳。媽媽笑着問:“想甚麼呢?”“沒、沒想甚麼。”趙陸支支吾吾地說。媽媽說:“沒關係,講出來讓我聽聽,我們也休息一下。”趙陸沉默了一會兒才說:“我在想昨天看的動畫片,裏面那個武士真厲害,將來我也要當武士。”媽媽問:“爲甚麼呢?”“因爲武士都很勇敢,他們幫助百姓對付壞人,都是大英雄。”趙陸一臉羨慕的表情說道。

  媽媽又笑了:“沒錯,武士的確是有這樣的精神的。不過,你知道他們爲甚麼有那麼高的本領嗎?”趙陸想了想說:“他們勤學苦練的唄。”“對呀!”媽媽接過話來,“他們的武藝是要經過勤學苦練才成功的。而你現在如果也勤學知識,將來你也能用知識幫助其他人。要知道,能做英雄的不光是那些武藝高強的人,知識也是一個強有力的武器啊!”趙陸聽了連連點頭。

  媽媽趁勢又問:“那麼,你現在知道該做甚麼了嗎?”趙陸使勁點點頭說:“認真學習!”說完,他重新打開書本,認真看了起來。

  孩子的大腦往往都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他會非常喜歡幻想。我們可以像趙陸的媽媽這樣,抓住他愛幻想的這一點,幫他們創造一個場景,讓他沉浸其中。之後再巧妙地引導他轉向他該做的事情之上,當他有了目標,做事就不會再磨蹭了。

8. 我心情不好!——孩子高興,就快;不高興,就拖拉

   

  心情也能左右孩子做事的速度,在他高興的時候,他會覺得渾身都充滿幹勁,做甚麼都能做得很快,也能做得很好;而當他不開心時,他看甚麼都覺得不順眼,好像所有人都在和他作對,因此他做起事來就會顯得無精打采,速度與效率都會下降。

  穆穆是個挺麻利的孩子,做任何事他都能做得又快又好。可是這一天,他卻顯得很是反常。媽媽看他坐在書桌前半天了,作業一個字都沒寫。媽媽有些好奇,走過去問道:“怎麼不寫作業?作業很難?”“我不想寫!”穆穆沒好氣地回答,“我今天不高興!”

  媽媽聽後想了想,說:“哦?正好,今天我也不高興。這樣吧,我們先甚麼都不做了,互相說一說爲甚麼不高興吧。”說着媽媽拉着穆穆離開了書桌,母子二人坐到了沙發上開始了互相傾訴。

  原來穆穆是因爲今天和朋友吵架所以才感到不開心的,而媽媽也恰恰是因爲與同事意見不合發生了爭執。媽媽說:“我們還真是母子啊!連生氣的原因都一樣。”穆穆一下子被媽媽逗樂了。媽媽接着說:“人們不經常說生活就是五味瓶嗎?甚麼樣的滋味都有。但我們得自己學會調節呀!如果媽媽也因爲生氣不做飯了,我們全家不是都要餓肚子嗎?吵架沒甚麼的,我們好好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明天把事情說清楚就好了。”穆穆聽了媽媽的話,頻頻點頭。

  媽媽笑着問道:“怎麼樣?還鬱悶不?現在想寫作業了嗎?”穆穆笑着站起身,重新坐回到了書桌旁,認認真真地寫起作業來……

  孩子的心智還不成熟,他很容易就會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就像穆穆這樣,只因爲和朋友間發生了一點小矛盾,竟然連作業都拖拉着寫不下去了。穆穆的媽媽在這裏的處理很值得我們學習,她認同了穆穆的感受,同時又讓他內心的不快得到了釋放,接着她又及時地進行開導,這樣穆穆的心結就被解開了,他的心情也變得平靜了,做事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孩子的情緒大都很善變,所以出現這種“高興就做得快,不高興就做得慢”的狀況也很平常。我們不要因此就衝他發脾氣,更不要暴力對待他,應該想辦法教他克服這個毛病。

▲ 幫孩子解決心理問題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說,他對事情的感覺無非就是高興與生氣兩種;而即便是年齡稍長一些的孩子,他對事情的處理也大多都會從自我出發,看問題的角度也會比較狹窄。因此孩子很容易就會出現心理問題,而他一旦有了負面情緒,可能就無法更好地處理事情。

  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個性、年齡等特點,以及發生在他身上的事情的真實情況,來幫他儘快解決心理問題。此時我們要多和他進行溝通,儘量瞭解他不高興的原因,理解他的心理變化,針對他問題的本質向他提出合理的建議與意見。

  當然了,我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態度,不能太嚴肅,也不能去講甚麼大道理。要用孩子能聽得懂的話,以及他能理解的方式,來解決他的心理問題。如果孩子的心理問題來源於我們做媽媽的,那麼我們就需要好好審視一下自身,及時反省,努力去改變自己。

▲ 教孩子學會保持快樂的心態

   總是感到不高興的孩子,他的心態就是不快樂的,他一直都揹着負面的情緒,他的大部分時間都被用來對抗情緒了,自然就不能好好去做事了。英國作家狄更斯曾經說:“一個健全的心態,比一百種智能都有力量。”因此,我們要教孩子學會保持快樂的心態,使他自己主動快起來。

   我們可以先從自身做起,在家中保持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給孩子多準備各種各樣的書籍,鼓勵他從書中掌握更多的智慧;我們也要多考慮孩子的感受,及時幫他清理心理“垃圾”。同時,我們也可以用孩子感興趣的遊戲,調動他做事的積極性與積極的情緒。當孩子擁有了快樂的心態,他就一定不會再磨蹭了。

▲ 適當地讓孩子承受一些壓力

  我們都知道,世事並不可能按照我們每個人的意願去發展,所以有時候我們不得不承受着一定的壓力、在不愉快的情緒下去做事。甚至有時我們需要放棄自己的快樂,只爲了去做一件重要的事情。

  可孩子似乎並不能理解這一點,情緒往往會攪得他不能集中精力。所以我們要鍛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教他學會忍耐,並要他向着自己認準的目標不斷前進,儘量不要爲自己的情緒所左右。

9. 是去呢,還是不去?——孩子猶豫不決,就會磨蹭拖拉

   

  猶豫不決,遲疑、拿不定主意的意思。由這個定義我們就能看出來,一旦一個人做事變得猶豫不決,那麼他就會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權衡,這也使得他的行動變得緩慢。

  有的孩子就經常猶豫不決,如果要問他要不要去某個地方,他一定會在那裏想半天:“是去呢?還是不去呢?”大量的時間就被他這種不斷的而且毫無意義的思考浪費掉了,他做起事來自然就會磨蹭拖拉。

  五一勞動節時,全家好容易有了3天假期。放假第一天,媽媽問思思:“你想去哪裏玩呢?”思思想了想說:“植物園吧。”媽媽剛要點頭,思思卻又說:“嗯……我覺得自然博物館好像也不錯。”媽媽說:“那你到底想去哪裏?”思思皺着眉頭說:“植物園新引進了許多植物,看了可以長知識;自然博物館我很早前就想去了,可惜一直沒機會。……其實,我也想去遊樂場玩一次的。”媽媽笑着搖頭:“像你這樣選這個又選那個,總也決定不了,這怎麼能行呢?”

  思思聽了媽媽的話有些着急了,可是越急,她越選不出來。就這樣,假期第一天的上午時間,就被思思這“無止境”的選擇磨蹭過去了……

  雖然我們不提倡孩子魯莽行事,但我們也同樣不希望孩子變得過分地瞻前顧後,他不能總是在左右衡量。當機立斷纔是孩子能快速做事的條件,否則猶豫不決一定會使他變得拖拉。而且,如此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這種猶豫不決的個性。所以,我們該及時幫他糾正這種不良習慣。

▲ 教孩子學會衡量“選項”

  孩子爲甚麼會猶豫?是因爲在他心中,他無法正確衡量那些選擇項,他不知道哪個更重要,也不知道哪個是當下最該做的。要幫孩子擺脫猶豫不決,我們首先就要教他學會衡量他要做的事情。

  在面對問題時,孩子要有一些必要的分析,我們應該指導他分辨出哪些事是必須要做的,哪些事是可以緩一下再做的。然後他還要對這些事情進行排序,從最重要的事情開始做起。

  別說是孩子,現在有很多成年人面對各種事情都不會很好地進行選擇,總也下不了決定。所以我們不要心急,要讓孩子逐漸養成選擇的習慣,當他的判斷能力有所提高後,他的選擇時間自然就會縮短。

▲ 幫孩子找到猶豫不決的根本原因

   孩子猶豫不決的原因有許多,比如開篇故事中的思思,我們就要考慮她爲甚麼會拿不準去哪裏,是擔心去的地方讓她失望?還是怕父母會反對她的選擇,不讓她去?諸如這樣的問題,我們只有深入詢問,才能瞭解孩子內心究竟在擔心甚麼。

   不過我們雖然是在刨根問底,但我們也要注意態度,不能問得很直接,否則如果問題涉及孩子的自尊心,他也許會因爲反感而不再吐露心聲。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我們對他是發自內心的關心,然後用一種平等的、溫柔的、簡潔的話語來與孩子進行交流,這樣我們才能找到孩子猶豫不決的根本原因。

▲ 鼓勵孩子在限定時間內下決定

  我們接着還說思思的故事,看看思思的媽媽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到了中午喫飯的時候,媽媽看思思依然沒有決定好要去哪裏玩。她看了看錶,對思思說:“這樣好了,我給你3分鐘,你再認真思考一下。最後給我一個答案,如果你說不出來,我們今天就不出去了。”思思一聽有些着急,可看着媽媽已經掏出手機開始進行倒計時了,她無奈只得繼續思考。

  時間快到時,媽媽數出了聲音:“……6、5、4、3、2、1,時間到!思思,你想去哪裏玩?”思思趕緊說:“植物園。”媽媽笑了:“這不是能決定嗎?爲甚麼要等那麼長時間呢?以後這個拖拉的毛病可要改一改呀!”

  思思的媽媽就是採用一種限定時間內做選擇的方法。這“逼迫”思思不得不當即下決定。不過,有的孩子即便時間到了也依然無法下決定,此時我們也可以採取思思的媽媽說的方法,取消活動,並且讓孩子來承擔這個責任。這也是在給孩子提一個醒。

  在不同的事情上,孩子磨蹭的時間也是不同的。爲了幫助孩子改掉因爲猶豫不決而拖拉的毛病,我們可以仔細觀察他,並挑出他猶豫時間短的、相對熟悉的、他比較有把握的事情,然後要他進行選擇,而且一旦定下來就絕不輕易改變。我們要對孩子加強這樣的訓練,使他逐漸擺脫這種“選擇恐懼症”。

10. 我就不快!就不快!——孩子用“拖拉”對抗媽媽的催促

   

  孩子的這種磨蹭方式恐怕是最讓我們感到頭疼的,因爲他並不是快不起來,而是根本就不想快。他“自如”地控制着自己的思想與行爲,說白了就是在和我們作對。如果我們去催促他,他的回答也許永遠都是:“我不快!我就不快!”

  曉東原本可以很快地做完作業,只不過做完作業後媽媽通常都要他練習書法或者背英語單詞,他覺得很煩。於是,他便開始將做作業的時間延長,時間消磨夠了,也就該睡覺了,這樣他就不用寫大字,更不用背那些可惡的單詞了。不過,媽媽還是察覺到了他的想法,但她卻並沒有批評曉東,甚至都沒提起這件事。

  一天放學後,曉東依然和往常一樣慢悠悠地寫作業。媽媽趁他出來喝水時隨便問了一句:“作業寫完了嗎?”曉東故意搖頭回答:“哪有那麼快啊!”媽媽點頭說:“哦,看來最近的作業都很難啊!”曉東不得不接下句說:“是、是啊!老師真是的!”媽媽問:“要不要我幫你?如果你有不會的地方,可以來問媽媽呀!”“呃……”曉東趕緊說,“沒事的,媽媽。您放心,我能搞定!”媽媽笑着點頭:“嗯,我相信你。”

  曉東以爲矇混了過去,回房間後他依然很磨蹭地寫着作業,並沒有改變。後來,當他藉口出去喫東西時,媽媽又問他:“怎麼樣?攻克難題了嗎?”曉東不想再像剛纔那樣被追問,連忙點頭說:“完了,完了。哎呀,老師最近的作業真難啊!”媽媽誇讚道:“那太好了!我就知道你能行。既然你做完了,那過來給媽媽幫個忙,幫我纏一下毛線球。”曉東一下子傻了眼,他又不好說作業根本沒寫完,只得坐了下來。

  結果,曉東當天的作業當然是沒能完成,第二天他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從那以後,他再也不敢用拖拉去“對付”媽媽了。

  曉東以爲自己可以“瞞天過海”,卻沒提防媽媽的“欲擒故縱”。我們說這位媽媽是一位聰明的媽媽,她沒用常用的打罵訓斥教育,只是這樣的一個小對策,就輕鬆解決了孩子拖拉的問題。

  雖然孩子會用磨蹭來對付我們,但我們卻沒必要因此而大發雷霆,也沒必要用強硬的態度去對待他。因爲帶有這種思想的孩子,往往內心已經有了一種逆反的心理,我們的粗暴對待,反而會適得其反。所以,如果孩子的拖拉是這樣的一種情況,我們也要多動動腦筋,學會巧妙應對。

▲ 弄明白孩子用拖來來對抗催促的原因

  我們有誰不想過快樂的生活呢?即便是孩子也希望自己能輕鬆自由地成長。可孩子偏偏要用這樣的一種方法與我們作對,明知道作對會帶來不愉快的情緒,他卻還非要這樣做,這究竟是爲甚麼呢?

  我們可以和他進行溝通,心平氣和地與他就這件事情交流一下,聽他訴一訴他到底有甚麼“苦處”。此時我們不要挖苦他,也不要批評他,否則我們的這種威嚴感很可能會使孩子迫於媽媽的威力,而產生更爲強烈的逆反情緒,他也就不可能將真心話告訴我們了。

  我們要引導孩子說出他內心的想法與感受,如果是我們自身的原因,我們就要綜合孩子的自身特點與成長特點,重新審視自身的教育方法與態度;如果是孩子的原因,我們則要幫他解開內心的疙瘩,平復他激動的情緒。

  當然了,如果孩子真的只是無理取鬧,我們就要鄭重其事地對他提出要求,告訴他這樣做是不正確的,是不尊重父母的行爲,並要求他立刻停止這種做法。

▲ 尊重孩子的感受與意願

   大多時候,我們總是從個人意願出發,去催促孩子該怎麼做、不要怎麼做。我們是站在媽媽的角度去看問題的,總以爲我們作出的決定就是在爲孩子好,可其實他也會有自己的想法,他對某些事情也會有自己的意見,而且我們的決定也不一定就是正確的。

   既然我們也是在爲孩子好,那麼也不妨給孩子一個說話的權利,聽一聽他的感受與意願。適當地放開手,讓孩子能自己去安排時間。我們不要總是去催促他,也沒必要非得要求他做這個做那個,我們也該信任孩子,相信他能做好他該做的事情。

▲ 學會對孩子“欲擒故縱”

  欲擒故縱,是兵法三十六計中的第十六計。意思是說,原本想要捉住某人,但卻故意先放開他,使他放鬆警惕最終暴露自己,然後再將其捉住。

  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這種故意磨蹭的做法就會顯得越發明顯,他可能會爲了達到自己的某些小目的,比如要出去玩或者逃避學習等等,而使出這樣的一種“小手段”。此時,我們也可以嘗試使用這一方法,就像上面故事中曉東的媽媽那樣,巧妙地使孩子改掉故意拖拉的毛病。

  在使用這樣的方法時,我們要注意不能着急,否則孩子作對的心理會更加強烈。而且,我們也要能分清孩子磨蹭的原因。假如孩子之前並不磨蹭,只是突然有了這樣的舉動,我們就要好好想想,多問一問,看他是不是遇到了甚麼問題,我們是不是忽略了甚麼。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