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快點快點,趕緊的!——催促孩子,會讓他變得更慢

  

   媽媽催促着孩子“快點快點”,恨不能讓他一瞬間就將所有的事情都做完、做好。但是,媽媽的催促卻無意間打亂了孩子的做事節奏,他的注意力也因此而被分散了。他拖拉的毛病一點也沒有改變,反而變得更慢了。此時,我們就該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做法了。

  

11. 快點收拾乾淨!——越說快,孩子越快不起來

  

  星期六,小辰邀請朋友來家裏玩。小辰倒是很熱情,搬出了自己的玩具、零食、漫畫書,幾個孩子在小辰的屋子裏又笑又鬧,玩得不亦樂乎。下午,玩得盡興的夥伴們紛紛離開了小辰的家,小辰還一副意猶未盡的樣子。

  媽媽一走進小辰的房間,立刻皺起了眉頭。原來小辰和夥伴們將房間裏弄得亂七八糟,東西堆得哪裏都是,屋子裏就快插不進去腳了。尤其是小辰的牀上,甚麼都有,他的牀鋪簡直變成了一個雜貨攤。

  媽媽說:“你快點把房間收拾乾淨吧!”

  小辰答應着開始動了起來,漫畫、玩具,被他隨便地塞進了書櫃和玩具箱,零食包裝和未喫完的蛋糕、蘋果、瓜子被他一股腦地都收進了垃圾袋子裏,甚至還有一瓶開了蓋喝了一半的飲料也被他直接扔進了垃圾袋,可桌子上卻留了許多碎屑沒收進去。

  媽媽看着小辰的動作,眉頭皺得更緊了:“唉,你那是在收拾嗎?怎麼越收越亂呢?給我好好幹!”小辰吐了吐舌頭,只得重新去整理,可是他的速度慢了許多,媽媽又不樂意了:“我說你能不能快一些啊!”

  這下輪到小辰皺眉頭了:“媽媽,您又要我收拾好,又要我動作快,我該怎麼辦啊?”

  生活中我們可能也會遇到小辰家的這種情況。看到孩子的牀鋪又是被子,又是衣服,書本、玩具也堆在上面,我們一定也會很生氣,就會像小辰的媽媽那樣訓斥孩子說:“你怎麼能將牀鋪弄的這麼亂?快點收拾乾淨!”不過,我們有沒有想過,這個“快點收拾乾淨”其實是一句前後矛盾的話呢?

  在孩子看來,如果要快點,那麼他的動作必須要很迅速。可孩子的肢體協調能力並沒有達到我們成人的水平,因此他很可能就會在快的過程中遺落下甚麼東西;可如果要乾淨,那麼他就必須要認真仔細地去檢查每一個地方,這本來就是個耗費時間的“工程”,又怎麼可能快得起來呢?

  因此,當我們給孩子下了這樣的一個命令時,很可能就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我們越是催促他,要他快點、收拾乾淨,可他反而會變得手腳忙亂,到頭來甚麼都收拾不乾淨了。他慢下來,我們不滿意;他弄不乾淨,我們也同樣會訓斥他。當孩子處在這種“兩難”的境地時,他會感到煩躁、感到委屈,我們也同樣沒有甚麼好心情。

▲ 讓孩子一步接一步地做事

  “快點”、“別毛手毛腳的”、“你動作再迅速點行不行”、“收拾乾淨啊”……這樣的命令我們往往不會分解使用,一般都會一股腦地全都用上。我們的命令是發出去了,孩子就該糊塗了,他到底該聽哪個呢?他到底該先做哪個呢?可如果只有一句話、一個命令,孩子就不會覺得難辦了,也就不會感到困難了。

  所以,我們應該讓孩子一步接一步地去將事情完成。也就是說,我們要將“快點收拾乾淨”這個命令拆開。在事情面前,我們首先就要學會斟酌。比如,還說孩子牀鋪凌亂的問題,我們不能上來就要求他一下子做到和我們一樣能又快又好地收拾乾淨。我們可以先要求他將牀鋪上的東西都能歸類放好,被子是被子,衣服是衣服,書本和玩具也要放回到它們原有的地方。經過幾次的訓練,當孩子能將這些動作做熟練之後,我們再要求他加快速度。

▲ 要給孩子鍛鍊能力的機會

   前面我們已經將命令分解開了,那麼下面就是要加強對孩子的鍛鍊了。平時我們在遇到孩子弄亂了房間時,就可以藉機讓孩子進行鍛鍊。這個過程中,他的歸納物品的能力、物歸原處的能力、將物品有序擺放的能力等等能力都能得到增強。或者,我們也可以給孩子創造這樣的場景,比如我們可以和孩子玩一次計時整理的遊戲,先弄亂他的書桌或牀鋪,然後給他計時,看他在多長時間內能將書桌或牀鋪恢復原樣。

   家庭大掃除時也是個鍛鍊他的好機會,我們也要多注意觀察,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機會,孩子通過這些鍛鍊就能在不知不覺中讓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能力提升了,他做得熟練了,速度自然也就上去了。

▲ 及時表揚孩子的進步

  有的媽媽可能覺得,就像這些收拾桌子、整理牀鋪等小事情,催促孩子、訓斥孩子他還不做呢,再表揚他他不是就要尾巴翹上天了嗎?其實不然,孩子都願意得到我們的稱讚。而且,如果我們表揚他做得又快又好,那麼第二次他再做時,無論是質量還是速度都會有更大的提高。

  所以我們要轉換一下思路,不要反覆地催促孩子要他快,而是在他做完一件事時去表揚他“啊,你做得真快啊!真好”,或者稱讚他“呀!你能收拾得這樣乾淨了,值得表揚”。這樣的說法會使孩子感到開心,他就能做得更好,我們也自然不會越來越生氣,可謂一舉多得。當然,我們的表揚一定是要實事求是的,不能爲了鼓勵他而去虛假地誇獎他。

12. 快點,快點啊!——媽媽別用“快點”妨礙孩子的獨立

  

  一般來說,我們這種總是催促“快點”的說法經常會出現在孩子早上起牀或者他要出門時。很多媽媽都將這些時候稱爲是“最忙亂”的時刻,因爲起牀、出門前的時間都很短暫,但要做的事情卻又有很多,起牀、穿衣、刷牙、洗臉、整理牀鋪……這一系列的事情都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否則就會耽誤出門的時間;而到了出門前,整理衣帽、檢查要帶的東西、穿好鞋子……眼看着要出門了,這些基本的事情也必須要儘量完成,否則就會影響上學或將要做的事情。

  所以,遇到這樣的時刻,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就去催促孩子:“快點!你倒是快點啊!”我們總是覺得他的動作很慢,也總是擔心他做不好,我們的催促就像是一個又一個的提示牌,可以說孩子“永遠”也忘不了東西,因爲我們會在催促中提醒他。

  學校組織同學們去春遊,頭一天放學時,老師提醒大家:“明天早上一定要早起,大家6:30要到學校門口集合。”童童一聽要去春遊,自然興奮不已,晚上很晚了他還睡不着覺。

  結果第二天早上,他起不來了。媽媽從5:30開始叫他起牀,一直叫到6:00他才勉強爬起來。接着,媽媽又不停地催促他:

  “快換衣服啊!”

  “牙膏擠好了,快刷牙、洗臉!”

  “蛋糕在桌子上,快喫兩口。”

  “你水壺裝好了嗎?沒有?快點倒水!”

  “看看看看,都6:15了!”

  “哎,你那鞋帶,鞋帶沒繫好!”

  “我說你快點行不行,真的要趕不上了啊!”

  ……

  當然,媽媽只是這麼說罷了,童童還是趕上了學校的集合時間。坐在學校的包車上,童童和自己的夥伴們吹起了牛皮。

  “我今天6:00才起,可你們看我,6:25就到了,快吧?我媽把甚麼都想好了,倒是省了我不少事。不過,她就是嘮叨了些,她要是不這麼催我,我可能比這還快。”

  我們的催促,會讓孩子不再動腦子去思考,所以童童才覺得“省事”。而我們的催促也剝奪了他自己決定的權利,他就像是小木偶,我們則是他的操縱人,我們的催促就是操縱線。如果我們不放開那些“操縱線”,孩子永遠都不可能自己動起來,他自然就會變得磨蹭。

▲ 別讓孩子形成依賴心理

  我們的催促雖然看似是在提醒孩子不要遺忘甚麼東西,不要忘做甚麼事情。可事實上,我們這種總是告訴他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的做法,卻會導致他形成一種依賴心。他會認爲:“反正媽媽都會替我想着,我就算再磨蹭,媽媽也能幫我考慮周全。”就像童童這樣,他覺得媽媽爲他想得周全,省了他不少事。

  可事實上,雖然現在看似省事了,但將來呢?我們不可能一直都幫他這樣“省事”,將來他也必須要自己爲自己“省事”。所以,我們該好好衡量一下我們這些催促的作用與價值了。我們要慢慢地減少像童童媽媽這樣的催促,應該提醒孩子自己考慮好自己的事情。

▲ 適當地允許孩子自己安排時間

  我們總是不放心孩子,生怕他因爲時間觀念淡薄而耽誤了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們就儘量幫他做好一切安排。可是,如果我們越不讓孩子自己去安排時間,他的時間觀念就會越淡薄。

  我們也要適當地允許孩子自己安排時間,比如起牀穿衣要用幾分鐘,刷牙洗臉要用幾分鐘,喫飯的時間需要多長,等等。當孩子自己能把握時間的用度時,我們就不要再去催促他了,他既然能在時間限定範圍內做好事情,我們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當然,之所以說是要“適當地”允許,是因爲孩子也會遇到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緊急時刻他必須要馬上出門,或者他着急做某些事情。對於幾歲、十幾歲的孩子來說,他也許還不具備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此時,我們可以幫他合理安排下時間,使他不至於太過忙亂。

▲ 給予孩子最基本的信任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孩子不可能自己處理好問題,覺得他太慢,主要原因就是我們還不太信任他。可事實上,孩子真那麼不值得我們相信嗎?他就真的不能獨立將事情做好嗎?

   媽媽每天早少都要喊奇奇起牀,然後就是一連串的催促,奇奇每天起牀後的情景就像在打仗。一天晚上,媽媽發燒了,想到第二天不能喊奇奇起牀,她只能先提醒他,告訴他第二天他都要做甚麼。

   第二天早上,媽媽睡得迷迷糊糊的,聽着奇奇自己在外面走來走去,做着各種該做的事情。媽媽正擔心他會遲到時,他卻走進來和媽媽說:“媽媽我走了,您好好休息吧!”奇奇走後,媽媽看了看錶,她驚訝地發現今天她沒催促奇奇,可他竟比往常提前了十幾分鍾出門。

   原本我們總認爲,孩子甚麼都不行,如果沒我們的催促和提醒,他還能幹甚麼呢?可看看這位媽媽的經歷,我們是不是也該有所感觸呢?孩子其實早就已經能夠獨立了,只不過是我們還不捨得放手。因此,我們要相信孩子能做好,就算他一次做不好,下一次他也會更加努力。我們的信任是他能獨立的最好支持。

13. 快去××!快去××!——別讓幾個“快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在我們的眼裏,孩子似乎渾身上下都是毛病,我們總是能從他的舉動言行中發現他做得不好的事情。而且,我們一旦注意到了就會忍不住說出來,接下來家中一定會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

  小航最頭疼媽媽的催促,因爲每次媽媽一催他總是好幾件事同時出口。比如上一次媽媽要他收拾房間,可能是嫌他收拾得太慢了吧,媽媽一邊幫忙一邊說了起來:“你看看你啊!這書你還看不看?不看快把它放書櫃去,別在這裏佔地方。這杯子又是怎麼一回事?要是不用就把它刷乾淨收起來。還有這玩具和課本你堆在一起,到時候你找得着書嗎?快把玩具收箱子裏。呀!這黏糊糊的是甚麼?你說你喫完口香糖也不扔出去,隨便用紙一包就放這裏了,這多髒啊!快扔出去吧!唉,你這東西這麼多,你甚麼時候能收拾完啊?你看看看看,時間都被浪費過去了。哎,我說你倒是快點動呀!”

  一聽到媽媽這連珠炮似的催促,小航就感覺頭大了好幾圈,他經常是站在那裏不知道該先做哪一件。媽媽給他“指揮”的“路線”太多了,他壓根就不知道該往哪裏走了。

  可能我們覺得這些事情很平常,說出來不過是給孩子一個提醒罷了。但我們這樣的催促,卻會弄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他該做甚麼、怎麼做,他的注意力被分散給很多事,腦子裏塞滿了各種信息,他當然會覺得頭大。我們一連說出好幾個“快去××”,孩子也就不得不同時注意幾件事。對於思維發展尚不成熟的孩子來說,在一時間裏被要求做很多事,他幾乎是無法招架的。

  既然我們都知道,孩子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做好事情,那麼我們就不要再催他同時做許多事情了,最起碼也要讓他能理清楚做事的順序。

▲ 別一次性給孩子下很多命令

  像小航媽媽那樣的做法,就是一次性給孩子下了很多的命令。而且在媽媽看來,無論哪個命令都很重要,不管哪一個要求孩子都應該要做到。而這也恰恰是孩子感到頭疼的地方,他不知道該將注意力放在哪裏,他不知道如果一旦他做錯了、動作慢了,媽媽會在哪件事情上批評他。

  我們要將對孩子的要求分解開,在一個時間裏最好只讓他做一件事。我們雖然催促孩子要他快一些,但我們也要能沉住氣。而且,孩子也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甚麼都不知道,他也明白甚麼事該怎麼做。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也可以只給他一個命令。

  就拿小航的故事來說,媽媽完全可以這樣說:“在一個小時之內,請把你的房間收拾乾淨。”這樣的一個命令將所有的事情都包括進去了,而且也給了孩子時間限制,相信他的注意力就全都在“收拾房間”上面了,這樣他也許就能做得又快又好。

▲ 給孩子留出集中注意力的時間

  有些事孩子是知道先後順序的,也知道輕重緩急,因此我們沒必要總是去提醒他。而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慢,就是因爲我們沒有給他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他可能在我們不停的催促中,混淆了很多事情。

  我們的催促原本是想要讓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所以我們不要自己就歪曲了自己的意圖,要選擇合適的說法,給孩子時間讓他集中注意力,他自然就會知道幾件事哪個先做哪個後做。比如,我們說:“寫完作業了嗎?你看你桌子亂的,好好收拾一下!”如果我們這樣一說,孩子就會糊塗了,他剛想去做作業,但我們卻又讓他收拾桌子。我們完全可以換一種說法:“不收拾乾淨桌子你該怎麼寫作業啊?去收拾乾淨吧。”這時孩子就會明白,收拾桌子是先要做的事情,他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這上面;而收拾完之後,他也會想到,之所以要收拾桌子就是爲了要寫作業,那麼做作業時他也就能專心致志了。

▲ 在孩子專心做事時,不要催促他

   還有一種情況也會使孩子的注意力變得分散。那就是當孩子原本已經在專心做一件事了,可我們卻“及時”發現了某些我們覺得不妥當的地方,於是我們“忍不住”又告訴了他,一下子他原有的做事思路被打斷了。

   露露認真地畫着畫,媽媽無意間經過她身邊,發現地上有一堆廢紙,還有幾個空顏料管。於是媽媽說:“你看你把這裏弄得一團亂,快收拾了吧!”露露的畫還沒畫完,可媽媽已經開口了,她只得停下畫筆,轉而去拿掃帚要收拾地上的垃圾。可她剛拿起掃帚,媽媽卻又說了:“唉,你這畫怎麼能畫一半呢?做事要有始有終。”露露拿着掃帚不知所措了……

   類似這樣中途打斷孩子的事情我們最好不要做,當孩子在專心做事時,就要讓他專心做完,然後我們再向他提出另一件事。否則,孩子就會認爲我們很專斷,他可能到頭來一件事都做不完,也許還會哪件事都不想做了。

   所以,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也要能忍耐一下,沒準兒在我們忍耐的時候,也能冷靜思考一下,斟酌一下語言,使我們的話不再引起孩子的反感,他再做起事來也就能知道先做哪個、後做哪個了。

14. 你快點說啊!——孩子有話說不出,反而說“沒甚麼”

  

  作爲媽媽,我們大部分人都會覺得一天下來非常忙碌,上班的媽媽又要工作,又要照顧家庭;即便不上班,每天也似乎是有做不完的家務。我們可能都深有體會,忙碌的時候最不願意有別的事情來打擾。可孩子有時候卻偏要選這樣一個時間來對我們說半句話:“媽媽,那個……”我們等着他說後半句,可他扭扭捏捏就是說不出來。我們一着急,張嘴就會說:“要說甚麼快說啊!”我們這樣的一句話一出口,孩子卻立刻就“不”爲難了,他會馬上改口說:“沒甚麼。”留下我們在那裏乾着急。

  點點放學回到家,放下書包後在屋子裏“躊躇”了許久,最後終於下定了決心。他來到廚房,在媽媽面前晃來晃去,媽媽覺得他有些“礙事”,於是就問道:“怎麼?有事嗎?”“媽媽,那個……”點點張了張嘴,然後又閉上了。

  媽媽覺得他一定有事,便索性停下了手裏的活兒,蹲下身子說:“沒關係,有甚麼事情直接說就好了。”點點這纔再次開口說:“媽媽,您……再給我些零用錢好嗎?”媽媽說:“你的零用錢花光了嗎?”點點搖搖頭:“不是的,媽媽。下星期我的好朋友小力過生日,我想送他個禮物。我在玩具店看好了一架飛機,可是我錢不夠。媽媽,您再給我些好嗎?”

  媽媽想了想說:“嗯……其實我們也不必要非得買禮物,你自己動手做一個不是更好嗎?我記得前一陣子你用硬紙板拼插了一架小飛機,我覺得那樣的禮物就很好。你還可以把祝福的話寫到上面,又包含了你的情意,也更代表你的誠意,你覺得呢?”點點聽了眼前一亮:“對哦!好吧,我再做一架新的送給他好了。謝謝媽媽!”

  看到孩子的問題被圓滿解決,我們自己也會非常開心。而這個問題能夠解決的前提,就是我們不能急躁,不能去催促支支吾吾的孩子。否則,就拿點點這個故事來說,如果媽媽一開始看到他轉來轉去就急躁,看到他說不出來後面的話就催促“你倒是快說啊”,相信點點一定不會說出他的心事,媽媽也不可能幫他想到這樣好的辦法。

  不僅如此,我們也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受不了孩子的這種欲言又止,大喊道:“你到想說甚麼?快說啊!”孩子看到我們這種不耐煩的樣子,就會將話咽回去,轉而說:“沒甚麼的,我沒事。”雖然他這樣說,但他的內心一定會不甘心,但他覺得“即便我說了,媽媽也一定不會同意”。這樣一來,我們和他之間就會產生一種隔閡。可事實上,我們也許並沒打算拒絕他的要求,只是有些受不了他這樣忸怩而已。由此看來,我們需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說話態度。

▲ 別對孩子的忸怩生氣

  孩子之所以有話說不出,是因爲他自己就知道,他將要說出來的也許媽媽不會同意,也許還會招來媽媽的責備。也就是說,他內心已經對將要說的事情有了一個評判。

  單從這點來看,我們難道不覺得孩子是可愛的嗎?他沒有直接下要求,也沒有自己武斷地去決定,他是在用一種試探的方式來徵求我們的意見。如果我們能這樣想,我們也就不會對他的表現感到生氣了。而且,我們也不要直接對他大喊大叫,否則這不僅不能讓他說出想要說的話,同時也可能會封閉他的情感。

▲ 引導孩子說出想說的話

  孩子有話不說,其實不僅他心裏不舒服,聽他說話的我們也同樣覺得有些“憋得慌”。我們着急之下自然就會使勁催促他,可這樣的催促卻可能會使他更不願意開口。所以,我們該學會引導他說出他想說的話。

  遇到孩子欲言又止時,我們先要保持平靜,要像上面故事中點點的媽媽那樣,靜下心來先安撫孩子的情緒,告訴他他可以說出那些話,然後慢慢引導他說出他的真實意圖。

▲ 認真、平靜地聽孩子說話

   當孩子肯將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時,我們也要能認真聽他說話。千萬不要忙着手裏的活計而心不在焉,否則我們也就不會弄清楚他到底想要說甚麼了。一般孩子忸怩着不好說的話,內容恐怕也多會觸及我們的某些“底線”。

   那麼在聽孩子說話時,我們千萬不要着急,要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就算是孩子說出了一些讓我們感覺很不合理的話,我們也不能隨便就打斷他,要能耐得住性子聽他說完,允許他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圖,然後我們再根據事情的性質去下結論,以及表達我們的想法。

15. 你真是不像話!——孩子會感到委屈,感到媽媽的冷漠

  

  孩子經常會做錯事,我們自然是要擔負起糾正他錯誤的責任。可我們在指出他的這些錯誤時,不知不覺中就會越說越急、越說越生氣,然後我們就會發起脾氣來。也許是無心,也許是有意,“你真是不像話”這樣的話也就隨口而出了。

  可當我們說出這樣的話之後,孩子往往都會覺得很委屈。如果我們再因爲生氣而不理睬他,他可能就會感到我們很冷漠。這種冷漠多多少少都會給他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

  自從瑤瑤上小學之後,媽媽就提醒瑤瑤,早上穿衣服要快一些,上學之前自己的東西也要整理得快一些,可瑤瑤也許是剛從幼兒園那種自由的狀態轉換過來,她一時間還無法立刻進入上學的緊張狀態。所以,媽媽的催促使她變得忙亂不堪,所有事情都做得很不盡如人意。

  一次,媽媽又因爲瑤瑤動作緩慢而發起了脾氣,看着瑤瑤慢悠悠地整理着書包,媽媽忽然說了一句:“你可真是不像話!說了你多少次了?你怎麼還是這麼慢?”說完,媽媽很生氣地搶過瑤瑤的書包,迅速地幫她整理好,然後拽着她就出了門。

  上學路上,媽媽一句話都沒和瑤瑤說,瑤瑤覺得心裏很委屈,她想讓媽媽不要生氣了,可她一看見媽媽陰沉着的臉,她就很害怕。結果,這一天上學,瑤瑤都很沒有精神,聽課也總是走神。

  孩子究竟做了甚麼錯事,竟會使我們說出“真是不像話”這樣的話來?而且,孩子的所作所爲哪裏就“不像話”了?甚麼才叫“像話”呢?看看瑤瑤的表現,媽媽的一句不像話,導致她一整天都沒精神聽課,我們對孩子這樣的“心靈打擊”難道就是像話的做法嗎?而且,媽媽在訓斥完瑤瑤之後,甚麼也不說,一副陰沉失望的表情,孩子的心理也會因此而產生很大的壓力。

  由此可見,“不像話”這樣的話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會讓孩子變得非常不安,這話雖然簡短,但卻是冷冰冰的。媽媽這樣的訓斥,無益於親子關係的良好發展,最好還是改掉。

▲ 訓斥過後不要冷漠對待孩子

  我們都知道,生氣是一個過程,可能開始會很快,但結束時總是要慢慢地消散。有的人可能消散比較快,一會兒就恢復如常了;但有的人卻會一直處於那種氣憤的狀態之中,對其他人也會保持一種冷漠的狀態。但作爲媽媽,雖然我們對孩子生氣,雖然他的某些作爲很讓我們不能接受,但是我們也不要以冷漠的態度對待他。

  其實孩子犯錯、記不住我們說的話、動作慢……這些並不是甚麼大問題,我們生氣可以理解,可發完了火,也訓斥完了,那就讓事情過去吧,不要總記着。過後對孩子,該表揚時表揚,該關愛時關愛,我們要將生氣與愛孩子分開。這會讓孩子感受到,即便我們發怒了,但我們依然是愛他的。

▲ 換個表情來提醒孩子

  說話不只是依靠語言來傳遞信息,有時候表情和動作也佔據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如果我們用嚴肅與冷漠的表情來教訓孩子,他一定會感到很害怕,假如我們再用這樣的表情去催促他加快動作,那麼他要麼會因爲害怕而更加做不好,要麼會產生逆反心理,更加和我們作對。

  我們若是換一個表情的話,可能結果就會好許多。比如,我們用一種比較緩和的表情來教訓孩子,說“這可不行啊!你該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行爲”,我們這樣一說,孩子就能放鬆下來,他也許就能認真思考他的行爲究竟哪裏出了毛病。或者,我們笑着去提醒他:“啊呀呀,我們的‘小磨蹭’能再快些嗎?”孩子此時也就知道他的確是該加快速度了。

  這種表情的變換勢必會緩解孩子因爲做錯事或動作慢而帶來的緊張感,也許他的做事潛能就能被激發出來。

▲ 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

   有的媽媽說:“我那不是着急嘛!看看別人的孩子,看看人家都能動作迅速地保質保量地做完事情,再看看我家這孩子,慢吞吞的,讓人怎麼能高興得起來?”一想到這些事,我們可能很自然地就會變得冷漠、嚴肅,甚至看見孩子就會生氣,進而就去嚴厲地訓斥他:“你怎麼就那麼慢!”

   其實我們完全沒必要這樣嚴格要求孩子的,他不就是慢了點嗎?這哪裏就是罪無可赦了?他還是有很多其他的優點呀!我們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心態,知道孩子有缺點,也要看得到他的優點,這樣一平衡,我們就不會覺得孩子的缺點是那樣讓人難以忍受了。當我們安靜下來時,才能想到更好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改正缺點。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