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媽媽,請別不耐煩!——認同並尊重孩子做事的節奏

  

   我們爲甚麼會嫌孩子做事動作慢?爲甚麼會忍不住想要訓斥他?我們有沒有想過自己當時是一種甚麼心理呢?是不是覺得孩子的慢動作影響了我們的做事計劃,所以我們纔會不耐煩?我們不該將自己的忙碌也強加到孩子的身上,而是應該認同並尊重他的做事節奏。

  

16. 別磨磨蹭蹭的!——孩子其實有自己的做事節奏

  

  我們有自己的做事節奏,因爲我們知道時間該如何分配,也知道該如何協調各種事情之間的關係;我們可以同一個時間同時做很多事,更能用最短的時間將所有工作都麻利地完成。可究根到底,這節奏還是我們的,並不是孩子的。孩子還處於成長階段,他不可能那麼快就懂得如何有效利用時間,他有屬於他那個年齡的、特有的做事節奏。既然節奏根本都不同,我們又何必非要強求孩子必須按照我們的節奏去做事呢?

   星期六時,全家進行大掃除。媽媽打掃客廳和大臥室,廚房和廁所歸爸爸管,而小臥室則是小振的“管轄區”。爸爸媽媽都認真地幹着,中午喫飯前就已經又快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可小振卻還在收拾,一方面是因爲他覺得收拾屋子太麻煩,另一方面,則是因爲他的屋子裏有玩具也有書本,還有一些小工具。他想要將這些東西各個分類,書本放進書箱子裏,玩具丟進玩具箱,小工具則放進專門的小抽屜。這樣一來,他勞動的速度就慢了許多。

  看着爸爸媽媽已經開始做飯了,小振也有些着急,可他又快不起來。媽媽進來看時,發現他還蹲在那裏慢悠悠地整理書本,牀上被褥還是很亂,桌子上也攤着一堆東西還沒收拾。看到這樣的情景,媽媽立刻就皺起了眉頭:“我說你怎麼還這麼磨磨蹭蹭的?動作麻利些不行?快點把東西往箱子裏一歸置,整整牀鋪、擦擦桌子就完了。這都快喫飯了,你看你還在這裏拖拉。”

  小振聽了媽媽的話有些不開心,快是一方面,但他總要將東西都整理好吧?媽媽怎麼能這樣說他呢?

  其實在媽媽的內心,她都會覺得,有些事還是越快做完越好,就算再不情願也要做,早做完早沒事。可孩子可能並不這樣理解,所以纔會有小振這樣的磨蹭。而且,孩子也有他自己的做事方法,如果按照他的方式去做,速度上自然比不上媽媽。畢竟,媽媽經常做事,已經形成了一種快速處理事情的習慣。我們對孩子這樣的催促,在他聽來,就好像是我們在訓斥他,小振也是因此才覺得不開心的。

  其實孩子是有自己的做事節奏的,我們不能硬將自己的節奏套在孩子身上,而孩子也必須要有屬於他自己的節奏,這樣他才能獨立自主地處理問題。

▲ 別總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我們已經是成年人了,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我們自然知道該怎麼做,也自然知道怎樣才能高效地將時間利用好。我們可能會對自己要求很高,因爲我們內心總會這樣想:“願意做的事情倒也罷了,那些不願做、麻煩的事情,到最後就算再多麼不想做,不是也一樣要做?與其拖拉着不做或做不完,倒不如趕緊集中精力完成它,省得浪費時間。”我們是明白這個道理的,所以我們能很好地完成這些要求。而且,如果當天沒將這些事情做完做好,可能我們還會覺得身上、心裏都不舒服。

  但是,孩子還沒有達到我們的標準,所以我們的要求對他來說也過於嚴苛了一些。可能有的媽媽覺得:“現在就要對孩子要求嚴格一些,這也是爲了他以後着想。”但我們也該想到,孩子的發展是有規律的,很多東西他是需要慢慢學的,他的能力也是要慢慢培養的,我們不能要求孩子在幾歲的時候就做到像我們這樣的程度,那也是違反他的成長規律的。而是應該順應他的成長規律,適當地給他定一些規矩,使他能按照自己的節奏將事情做好。

▲ 尊重孩子的辦事節奏

  我們總是嫌孩子慢,可在孩子看來,他明明動作並不慢。可我們爲甚麼會覺得他慢呢?說到底還是我們並沒有將孩子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我們纔會選擇“無視”他的節奏,只按照我們的節奏去走。

  其實,只要孩子能在一定的時間裏完成他該做的事情就好,我們又何必非要催他趕上我們的腳步呢?我們這樣催促孩子,其實都是在向孩子表現我們的不滿。這樣的催促就好像在告訴他,“我很忙,你這麼慢耽誤了我的計劃”,這種催促已經接近抱怨的性質了,孩子聽來自然會感到非常不舒服。所以,我們該尊重孩子的辦事節奏。

  我們要放寬心態,如果孩子能完成一件事,那就鼓勵他按照自己的節奏去做就好。還是那句話,當孩子逐漸將這些事做熟之後,他自然就能快起來。

▲ 不要隨便就說孩子懶惰

   我們起牀3分鐘就將所有事都做好了,可孩子起牀,30分鐘都不一定能幹完所有的事,更別說將事情做好了。因此,我們就會拿我們的3分鐘來批評孩子的30分鐘,就會說他磨蹭、懶惰、胡鬧。這樣仔細想一想,胡鬧的究竟是誰呢?真的是孩子嗎?

   我們不能總用自己當做衡量快慢的標準,至少也該用孩子那個年齡段的標準來要求他。比如,就7歲的孩子來說,早上起牀在30分鐘內自己穿上衣服、自己刷牙洗臉,甚至能有整理牀鋪的意識這就已經很好了。我們甚至應該就此表揚他的自理能力,而不是批評他做得不好。也就是說,我們再要訓斥孩子懶惰,也要看清楚他是不是真的在他的能力範圍內偷了懶,看他是不是真的比同齡的孩子還要慢上許多。然後,我們再針對具體的情況開展教育。

17. 沒看我忙着呢嗎?——媽媽總是忙,孩子想說都沒機會

  

  銳銳放學回家剛想跟媽媽彙報他今天做了好事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媽媽就催他說:“作業呢?快點先作業去!寫完作業再說別的。”銳銳聽了只得先回到自己的房間掏出了作業本。

  半個小時之後,銳銳終於寫完了作業,他迫不及待地跑出屋子,又恢復了剛進家時的興致:“媽媽,媽媽,今天在學校……”

  媽媽手下不停地幹着活兒,洗菜、切菜、刷盤子、洗碗,還要看着火上正在燒的菜。銳銳叫了幾次媽媽,開了幾次頭,媽媽都沒能注意聽,最後媽媽不得不說:“好了好了,沒看見我現在這麼忙嗎?一會兒再說好吧?”

  銳銳一聽這話噘着嘴離開了廚房,一邊走他的嘴裏還一邊嘟噥着:“哼,說甚麼一會兒,一會兒又該洗衣服、收拾房間了,要不就是催我上牀睡覺。媽媽總是命令我做這個做那個,卻總也不聽我說話。”

  事實上,作爲媽媽我們可能真的很忙,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要忙的事情更是非常多。可即便這樣,我們也不能總將忙當做藉口,當我們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時,孩子可能也會逐漸對我們封閉心靈。

  也許有媽媽說:“忙了一天了,好容易想歇歇腳、喘口氣,可孩子還要過來吵鬧,我真的很想安靜地休息一下。孩子能說甚麼呢?無非就是些發生在他身上或者他身邊的那些小事,我只能用‘我很忙’來推脫。”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很累的時候,真的是甚麼都不想做,也甚麼都不想說。不過,如果我們真的總用“很忙”這樣的字眼來打發孩子的話,那麼他過後的確是不再來“打擾”我們了,可我們卻一定會失去傾聽孩子心聲的機會。

▲ 給孩子留出一定的時間

  雖然忙碌,但我們必須要抽出一定的時間來和孩子進行交流。千萬不要讓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語言溝通只剩下我們對他的催促,以及他對我們的應付。

  給孩子留的這個時間不一定非常長,只要夠他和我們聊一聊天,互相交流一下想法就夠了。其實孩子不過就是需要一個傾訴對象或者傾聽的人,有時候不一定非要我們發表甚麼意見。而就算是真的需要我們給出建議,我們也不要長篇大論地去說教,只要能給孩子以啓發就可以了。

  當然,這個時間也不能太短,我們絕對不能這樣說:“給你幾分鐘,把問題說清楚。”否則,孩子原來的興致可能就被破壞了,他也許會因爲這種強硬的時間限制而變得不再願意和我們說話。

▲ 將孩子的心聲與要求都認真地聽進去

  聽孩子說話我們就要認真聽,不管孩子說的內容是不是很有意思。說到底,孩子不過就是想要和我們分享他的情緒而已,我們不要因爲“很忙”而表現出一副疲憊不堪的樣子,或者聽的時候也心不在焉,這會使孩子的心情受到打擊。也許原本他快樂的心情變得不快樂了,原本鬱悶的心情也更鬱悶了。

  所以,此時我們也該表現出對孩子的尊重,首先不要催他快說,其次就是聽他說話的同時,也要適時地表現出自己的某些看法,使孩子感覺到我們對他的重視。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將孩子的心聲與要求都認真地聽進去,最好還能就他的發言給出一些評論,或者就他所說的事情給出一些自己的意見。這也是我們瞭解孩子生活和內心的一個很好的機會。

▲ 提前和孩子打好招呼

   其實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我們說要給孩子留出一定的時間來聽他說話,也不是代表我們必須要去聽,不管在做甚麼重要的事情我們也要去聽。如果我們真的一時騰不出來時間,我們就要提前和孩子打好招呼。

   學校運動會結束後,騰騰飛快地跑回了家,他要把自己跑第一的喜訊告訴媽媽。可是媽媽當時正忙着做飯,於是她就對騰騰說:“等媽媽做好飯,我們喫完飯後你再慢慢告訴我好嗎?現在真的好忙,媽媽可能沒法認真聽你說話。”騰騰想了想,點頭同意了。

   喫飯的時候,媽媽能看得出來騰騰的興奮。於是當她全部收拾完之後,和騰騰一起坐到了沙發上,騰騰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他興高采烈地說着,媽媽微笑着認真地聽着……

   我們很忙,可是又不能忽略孩子,騰騰的媽媽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提前和孩子打好招呼,告訴他現在我們很忙,他可以等一會兒再說,孩子大多都會同意我們這樣的說法。當然,過後我們也一定要記得實現自己和他的約定,要認真聽他說完。

18. 就這事啊,知道了!——別給積極表達自己的孩子“潑冷水”

  

  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引起孩子的興趣,他會興致勃勃地將他認爲開心的事情或者他感覺很有“價值”的故事講給我們聽。但有些事在我們看來卻很無聊,根本沒有甚麼可討論的意義。而且,有些孩子說話還很沒有條理性,東一句西一句,說了後面忘了前面,我們經常不知道他在說甚麼。慢慢地,我們就會覺得不耐煩了,然後可能就會給孩子潑一盆冷水:“就這事,好了,我知道了。”看到我們這樣冷漠的態度,聽到我們這樣冷漠的話語,孩子會怎麼想呢?

  學校裏組織了一次春遊,老師帶着同學們到植物園去參觀植物。才上1年級的辛航還是第一次去植物園,看到許多之前沒見過的植物,他非常興奮。

  春遊結束後,辛航回到家開始興高采烈地向媽媽描述他的所見所聞。“媽媽,我看見真的椰子樹了,真高呀!我還看見好高的仙人掌,媽媽你猜上面有多少刺?那椰子樹上還有椰子呢!……我們有同學去摸仙人掌來着……他們還問在那裏工作的叔叔,有沒有那種好大好大的花……我們還看……”

  “好了好了!”媽媽聽得有些頭大,7歲的辛航根本就說不清楚一整件事,前後沒有邏輯性,讓人聽得一頭霧水。媽媽最後說:“就這事嗎?好了,我知道了。”聽到媽媽這樣說,辛航的臉一下子“晴轉多雲”了,那股子興奮勁也迅速消退了。原本老師還留了作業,要同學們寫一些心理感受,可是現在辛航覺得他甚麼都寫不出來了……

  孩子認爲那樣開心的事情,媽媽卻只有一句“知道了”;孩子覺得如此好玩的一趟春遊,可媽媽卻聽得索然無味,也難怪辛航到後來一點心理感受都寫不出來,他的心理感受全被媽媽那句“知道了”給打消了。

  其實,孩子都願意積極地去表達自己,他也很想要將他的快樂心情與我們分享,看到如此快樂的孩子,我們難道就不會受到感染嗎?有的媽媽說:“我自己快要忙死了,哪有時間聽他說那麼語無倫次的話。再說了,小孩子能有甚麼更新奇的事情?有些聽來也挺無聊的。”

  雖然我們有這樣的感受是事實,但這卻只是我們的感受,我們經歷了很多事,所以我們才覺得一些小細節很沒有意思,可孩子卻剛接觸到這些。如果我們隨便就“冷凍”了他的興致,這對他的好奇心也是一種打擊。以後再想讓他表達點甚麼,他也會“拖拉”起來。

  那麼,我們又該怎樣做呢?

▲ 感受孩子的熱情

  聊天最需要的就是熱情,孩子的熱情能不能保持住、能保持多久,這全依賴於我們的態度。在和我們的對話之中,如果我們能切身去感受孩子的熱情,體會他的快樂,這將能拉近我們與孩子之間的心靈距離,也會使孩子更願意和我們說話。

  要感受孩子的熱情,我們首先就要能聽得進去孩子的話,無論他說的是連貫的還是斷續的,我們要關注的是他的情感。如果他覺得開心,我們就要站在他的角度去發現他爲甚麼會開心;如果他覺得生氣,我們也要能弄明白他爲甚麼會感到不舒服。切身感受孩子的熱情,纔是和孩子加深溝通的最基本條件。

▲ 不要隨便打斷孩子的話

  就像上面故事中的辛航那樣,說話的邏輯性混亂,前言不搭後語,這是很多孩子在講述一件事的普遍性毛病。我們有時候會因此覺得他說話很慢,他描述一件事浪費了很多時間,我們可能會直接打斷他說:“根本不知道你要說甚麼,太羅嗦了!快點撿主要的說清楚!我忙着呢!”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如果話被中途打斷了,孩子的思路就會同時斷掉;他原本的說話節奏,更會因爲這種打斷而被攪亂;他想要說的內容,可能也會因爲這種打斷而變得更不知所言。所以,我們在聽孩子說話時,先不要管他的邏輯性,只要順着他的感受聽下去就好,畢竟積極表達也是孩子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能力,我們認真聽他說話對他就是一種鼓勵。

▲ 教孩子學會有條理地說話

   我們之所以會覺得孩子說話慢,忍不住想要打斷他,主要原因就是他說話沒有條理性。我們與其每次都去打斷孩子的話、打擊他的積極性,倒不如教他學會有條理地說話,使他的表達也順暢,我們也能更容易明白他的意思。

   首先,我們自己說話就要有條理,我們是孩子的模仿對象,我們的說話方式對他的說話方式的形成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說話就一定要注意前因後果、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去說。

   其次,我們可以從教孩子有序觀察開始入手,提醒他在觀察事物時,要注意順序。這個訓練甚麼時候做都可以,比如爸爸給買了新玩偶,我們就要引導孩子從玩偶的頭開始觀察起,頭髮是怎樣的?臉是怎樣的?眼睛是甚麼樣子的?身上穿了怎樣的衣服?腳上有沒有穿鞋子?等等,然後再讓孩子將他看到的按照順序說出來。觀察完簡單事物之後,我們再引導他去觀察更多的事物以及事物所處的環境,經過訓練,孩子再說話就不會那麼沒有頭緒了。

   最後,我們要教孩子學會運用生動的語言。一些形容詞、比喻,以及句式的變換等等都是可以使語言生動起來的“法寶”。我們要鼓勵孩子多看優美的句子和文章,幫他積累詞彙與句式,同時我們還要在他理解的基礎上通過講解來幫他加深印象。不過我們沒必要讓他死記硬背,而是要引導他對語言的興趣,使他自覺提升說話的質量。

19. 小孩子,別插嘴!——不要把孩子的話“拒之門外”

  

  我們說話時,某些話題就會引起孩子的好奇心,比如說到他熟悉的人,談起他喜歡的東西,如果我們說到了他沒聽到過的事情,他就會更加好奇地想要知道那是甚麼。可是當孩子興致滿滿地來問我們“媽媽,你們在說甚麼”時,我們卻會立刻停下自己的話題,直接給他一句“小孩子,別插嘴”,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封住了孩子想要探索的心,也封住了我們與他親子交流的入口。

  臺灣作家三毛曾經說過:“成年人最幼稚的想法就是小孩子又懂甚麼。”我們總覺得孩子甚麼都不懂,可其實孩子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媽媽和爸爸喫飯時聊天,說起了鄰居趙阿姨,媽媽說她總是喜歡佔小便宜。雅文聽見趙阿姨的名字,於是好奇地問:“媽媽,趙阿姨怎麼了?我剛纔放學時還和她打招呼來着。”媽媽立刻說:“沒甚麼,大人說話你小孩子少插嘴!好好喫你的飯。”雅文噘了噘嘴,乖乖低頭喫起了飯。

  可不一會兒,媽媽和爸爸又開始說起了趙阿姨的事,雅文在旁邊聽着,又忍不住好奇了:“媽媽,您和爸爸到底在說甚麼呀?”媽媽又一次不再說了,轉而催促雅文:“快喫,你要是喫飽了就去看書學習,總在這兒摻和甚麼?”

  這下雅文真的不高興了,她放下碗站起身,氣鼓鼓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心裏還暗暗說道:“哼!我都10歲了,還總說我是小孩子,趙阿姨纔不是你們說的那樣子呢!你們自己瞎說還說我不懂!”

  媽媽不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機會,就無法知道孩子內心真正在想些甚麼。也許媽媽說的真的就是錯誤的,孩子知道的纔是真正的實情。我們總覺得孩子是幼稚的,可有些時候,我們自己的思想也可能是片面的或者錯誤的。

  所以,我們該給孩子一些發言的權利,讓他說出他想說的話,也許從中我們還能感受到他思想的成長。

▲ 理智對待孩子的好奇

  對於我們的談話,孩子會覺得很好奇,所以他纔會關心,纔會想要來打聽我們到底在說甚麼。我們要理智一些對待他的好奇心,首先就不要用“小孩子別插嘴”來打擊他。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將其看成是孩子邁向成長的一小步。如果我們在那裏說得熱火朝天,但孩子卻“拖拉着”沒有甚麼反應,我們可能還要懷疑孩子是不是正在與社會脫節。

  所以,當孩子對我們的談話感到好奇時,我們可以引導他介入到這次談話之中,用簡單的話語告訴他我們在聊甚麼,滿足一下他的好奇心。如果他覺得我們所說的話題並沒有甚麼意思,他自然也就不再多問了。

▲ 適當地允許孩子加入談話之中

  有些話當孩子問起時,我們可以用一些簡單明瞭的語言將我們說的話講給孩子聽,讓他能基本明白我們說的是甚麼意思。其實無論是爲人處事,或者是金錢方面的問題,就算是一些不很光彩的事情,我們都可以舉出身邊的例子來給孩子講一講,使他能明白個大概。畢竟孩子也要長大,他也可能會經歷這些事情,這對他來說也是一種社會經歷。

  而當他明白我們所說的事情是甚麼之後,我們也要允許他加入到談話之中,並允許他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果他的見解是正確的,我們要表揚他的正確的思想;假如他的話很幼稚,而且還是錯誤的,我們也不要嘲笑他,而是要給他講明白某些道理,使他的思想得到提升。

▲ 別在孩子面前談論不想讓他知道的事

   我們談論事情的時候,孩子一過來打聽,我們就說:“我們成年人的事,你個小孩子別管!”可反過來想想,這又怎麼能全怪孩子呢?我們既然不想讓他知道,可卻偏又在他面前提起這樣的事情,對於好奇心強烈的孩子來說,又怎麼可能不引起他的注意呢?

   與其在我們說過之後訓斥孩子,倒不如在說之前我們先斟酌一下要說的內容,在孩子面前,好好想想我們該說甚麼、不該說甚麼。將那些可以說給孩子聽的話,大方地說出來,並鼓勵孩子暢所欲言;而那些不方便在孩子面前說,或者不願意讓孩子知道的事情,我們完全可以換個時間,在孩子不在的時候再去討論。

▲ 說話時一定要用文明用語

   我們說甚麼孩子會好奇,而對於我們怎麼說,他也一樣會很感興趣。如果我們說了一些新鮮的詞彙或者用了一些新鮮的句式,孩子會覺得這種說法很有意思。那麼,在未來他可能就會去模仿這樣的說法。

   這也就是在提醒我們,一定要避免講出一些很低俗的話語來,一定要用文明而簡單的話來描述我們想要表達的事物。即便我們對某件事或某個人很憤怒,但我們也要儘量表現得文明而穩重。千萬不要給孩子留下一個粗俗的印象,否則他在遇到類似事件時,可能也會如此處理。甚至他還可能會將這樣的態度用在我們身上。

20. 說了多少遍?還記不住!——媽媽需要耐心一點等待孩子成長

  

  同一件事,今天我們告訴了孩子,轉眼他就能忘記,明天我們還得再說一遍,但他又會很快忘記,然後我們必須經常重複。一次、兩次、三次……當次數太多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煩躁不已。當孩子再一次在同一件事上犯了與之前相同的錯誤,或者壓根沒記住我們之前的屢次教誨時,我們的火氣就再也壓不住了,聲音也自然就高了八度:“說這麼多遍了,怎麼還記不住?”

  不過,雖然我們覺得某一件事我們已經說過很多遍了,可在孩子看來卻似乎並不是這樣的,他並不覺得我們說了很多遍。

  一般人喝水都只會用一個杯子,喝完後如果還想喝,就會拿着杯子再去倒水。就算是用了兩個杯子,大多數人可能是實在想不起來第一個杯子放在哪裏了,所以纔會拿第二個杯子。

  可對於9歲的誠誠來說,他的情況卻顯得有些特殊,當他用過一個杯子之後,就會將杯子放下,然後去做別的事情,如果再想喝水,就會跑出去再拿一個杯子。時間長了,他的屋子裏,不論哪個角落都能堆很多杯子。

  媽媽對此非常頭疼,一開始媽媽會提醒他:“不要再拿杯子了,用你原來的那個杯子。要不你就把你用過的杯子拿回來,然後再換下一個。”可媽媽說歸說,誠誠就是記不住,真正的是“屢教不改”,他的屋子裏每天依然會存很多杯子。

  媽媽每天幫他收拾,後來越來越煩。當誠誠又一次拿起一個新杯子倒水喝的時候,媽媽過來一把奪過了杯子,並大聲訓斥道:“告訴你多少遍了!用你用過的那個杯子,要不就把那用過的拿回來!你怎麼還是拿新杯子用呢?”誠誠也感到很委屈,他根本就沒覺得媽媽說了很多遍,媽媽還搶了他的杯子,難道他就不能用那個杯子喝水了嗎?

  像誠誠家這樣的情況,我們和我們的孩子恐怕都會感同身受。我們生氣,孩子委屈,這樣的事情如果經常發生,我們也就總是看孩子不順眼。可是仔細想想看,孩子的成長不是都需要時間的嗎?沒人能今天說了一件事,過後就永遠記住。我們身爲成年人,不是也有昨天說過今天就忘的事情嗎?那我們又何必去苛求孩子?

  我們要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長,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

▲ 我們先要努力做好該做的事情

  教育孩子之前,我們必須要先教育自己。我們如果能做好,那麼我們的榜樣作用就會長時間地樹立在孩子的面前。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會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就拿誠誠的故事來說,媽媽自己就先要保證喝水時就用一個杯子,拿走了也要保證完好地放回原處。

  正所謂“言傳身教”,如果我們只言傳,不停地用提醒、訓斥等話語來告訴孩子要怎樣做、不要怎樣做,但卻不給他做出榜樣來,並沒有讓他看見正確的做法是怎樣的,孩子對我們要求他做的事情也不會有很深刻的印象。所以我們要求孩子要做的事情,我們首先就必須要做好;我們要求孩子要養成的習慣,我們自己也必須先要具備。

▲ 給孩子時間去記住“要求”

  我們總說孩子“記不住”、“沒記性”,這是不是因爲我們對他的要求太高了呢?孩子總要一天一天長大,沒人能一口喫個胖子。就算是一件小事,如果我們沒有耐心去教,孩子也一樣會“沒有記性”。

  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耐心,首先就要告訴自己一定要能耐得住性子。想想看,就算教小狗學會自己上廁所、喫該喫的東西,我們都需要很長的時間去引導,更何況是要教育我們的孩子呢?雖然心情焦急,但我們必須明白,孩子成長必須要經過這樣的時間,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在聽過一遍之後就記住所有的要點。我們要允許孩子犯錯,允許他做不好,只有耐心才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當然,我們也要能區分孩子這種學不會、做不到的情況的真正原因,要排除他因爲疾病或者缺乏某種營養而導致的記憶力低下或者某些先天缺陷。而且,我們也不能一味地等待,除了引導還要有適當的督促,以此來幫助孩子更快地養成良好的習慣。

▲ 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舉一個小例子來說,拿筷子的方式有很多種,但小孩子大部分都會將兩根筷子呈交叉狀使用,看上去很難看,可孩子自己卻並不認爲這難看,他只要能將菜夾到嘴裏就好了。但是在我們看來,如果用筷子的姿勢非常難看,在外人面前可能就會被人嘲笑,因此我們自己就會提醒自己,要時刻注意餐桌禮儀。孩子往往沒有這樣的自覺性,每次都是到了喫飯時,我們多次告誡他,他才能想起要注意。但第二天很快就會又一次忘記,至於我們說的“已經說過很多遍了”,他更是不記得。

   因此,我們要積極培養孩子的自覺性。我們除了要正面提醒他應該做甚麼事情之外,也可以從反面對他進行教育。比如,關於隨手關門這件事,當他某天回到自己的屋子沒有隨手關門時,我們先不要去提醒他,直到他自己發現他冷、很吵之後,他就會自己去關門。而這時我們再去提醒他加強記憶,他就能自覺記住隨手關門了。

21. 先把作業寫完再說!——在不經意間就傷害了孩子

  

  孩子回到家,總是會迫不及待地想要把他在學校、上學放學路上遇到的各種事告訴媽媽,尤其是當他遇到甚麼開心的事情時,他的這種表現就會更加迫不及待。可我們面對孩子的興奮,卻會經常直接就澆滅他的情緒:“先別說那個,你作業做完了嗎?作業做完了再說!”就這樣的幾句話,可能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小軒因爲在學校裏助人爲樂而受到了老師的表揚,他很興奮地跑回家,想要第一個告訴媽媽。小軒衝進家後書包都沒顧得放下就跑到媽媽面前大聲說:“媽媽,我告訴您一個好消息……”可媽媽卻直接打斷了他的話:“甚麼好消息不好消息的,你的作業做完了嗎?我不是一直告訴你回家後一定要先做作業嗎?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你都記不住。總說這些沒用的話幹甚麼?快寫作業去!”

  小軒原本興奮的表情立刻不見了,他張了張嘴,後面的話又咽了回去,只得低了頭說:“知道了,媽媽,我這就去做作業。”

  原本快樂的心情,原本高漲的熱情,媽媽一句話就讓小軒徹底“冷”了下來。表面看去,小軒是聽話了,乖乖去做作業了,但媽媽有沒有想過他的內心呢?有沒有想過,我們對待小軒用這樣的態度,那麼他以後還會不會願意和媽媽多說自己的事情呢?我們的這種冷冰冰的態度往往在不經意間就傷害了他,我們有沒有發現呢?

  雖然學齡兒童的確是該以學習爲重,但他的生活卻並不能全被學習所佔據,我們該給他享受生活與快樂的時間。

▲ 不要總拿作業“說事”

  教育孩子時,我們總是很容易張口就說“你作業做了嗎”、“別在這兒磨蹭,快做作業去”等等一類的話。似乎“作業”已經成了我們“對付”孩子的一種工具,動不動我們就把作業搬出來,來催促孩子快些做該做的事,同時也制止他做我們不願意他做的事。但孩子很明顯並不喜歡我們這樣的做法,因爲這會帶給他一種壓迫感。我們總是將他的“作業”掛在嘴邊,他也會感到很不自由。

  所以,我們不要總拿孩子的作業“說事”,不要總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居高臨下,也要適當地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體會一下他的心情。教育他時,也可以就事論事,就發生在他身上的事給他講道理,就他講出來的話來引導他有一個正確的思想。雖然培養孩子學習的自覺性與積極性很重要,但讓他擁有一個快樂的心情也很重要,只有他的內心沒有那麼大的壓力了,他的情緒能自如地釋放出來了,他纔可能學得進去,動作也才能變得迅速起來。

▲ 用一種合理的方式拒絕孩子

  有時候孩子過來跟我們說話的當口,恰好我們正忙得不可開交,我們希望孩子能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也希望他不要將時間都浪費掉,所以我們纔會催促他趕緊去做作業。雖然,這樣的催促也是一種拒絕他的方式,但卻會讓孩子因此而受到傷害。

  來聽聽一位媽媽的教子經驗:

  我女兒是個小快嘴,有甚麼事都要立刻說出來,有時候只要她的話匣子打開,她可能會只顧了說而忘記一切。一次,她說她參加了學校的合唱隊,就這麼一件小事她從回家到喫飯就沒停過嘴。喫完飯,我看她依然意猶未盡,可她的作業還沒寫,於是我便打趣她說:“啊呀呀,我們家小歌唱家難道要說得比唱得好聽嗎?我說小歌星啊,你那可愛的作業本也很想聽你說說話啊!”女兒一聽,這纔想起來她作業沒做,連忙跑去寫作業了。

  這位媽媽是不是很有智慧?這也就是在告訴我們,如果要拒絕孩子,我們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當孩子想要和我們說一些事情時,我們正忙,或者我們想要他先做完作業,那麼我們就可以說:“我能體會你的心情,不過我們是不是應該先把作業做完?之後媽媽一定會認真聽你說的,好嗎?”這樣的回答會帶給孩子溫暖,雖然他依然會因此而有些小小的不情願,但他多少還是能理解我們的。

▲ 多對孩子表現出關心來

   雖然我們都說自己很關心孩子,可實際上,我們所關心的不過是孩子的表面罷了。我們關心的,不過是他的學習如何,他與別人相比又如何,他有沒有被別人超過,等等。可我們卻並沒有真正關心孩子的內心,我們的關心很大程度上都與我們自己的面子相關,畢竟孩子學習好、各方面都好,最感到驕傲的就是我們。很顯然,我們這樣的態度並不是真的在關心孩子,一旦孩子發現了這一點,他在其他方面也會變得懶惰起來,動作也就變慢了。

   所以,我們該多爲孩子想一想,多和他進行換位思考,儘量理解他內心的想法。我們的關心應該從學習上逐漸擴展,擴大到他的生活、思想上,擴大到他身邊的各種事情上,我們要讓孩子感受到我們對他的愛,使他的積極性能夠被調動起來。

22. 他幹甚麼都慢!——別用“反話”刺激孩子,要正面鼓勵他

  

  我們經常習慣於說“反話”,就是當看到孩子動作很慢,那麼我們大多數情況下都會說:“就是這麼慢,總是辜負我的希望。你怎麼幹甚麼都那麼慢呢?”我們當然知道孩子並不是做甚麼都這麼慢的,說這樣的話的目的,無非就是想要刺激一下孩子。

  但我們應該明白,激將法並不是對誰都能用的,也不是無論甚麼時候都管用的。假如我們經常用這樣的反話來刺激孩子,那麼他可能就會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

  媽媽經常習慣性地催促肖敬,“你倒是快點寫作業啊”、“動作快點!不然要遲到了”、“你怎麼總那麼慢”……類似這樣的話在媽媽那裏似乎已經成爲了口頭禪。開始的時候,肖敬還覺得媽媽說得對,他也想要努力快一些。可媽媽總是這樣說,時間長了,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就是快不了。

  後來,有一次因爲他早上太磨蹭了,刷牙洗臉喫飯就耗去了很多時間,等到要出門時,穿鞋也慢悠悠的,媽媽看着表着急地說:“哎呀!我說你能不能快點!你看看你,幹甚麼都不行!穿個鞋也這麼慢!”肖敬聽了,心裏老大不高興,他手裏的動作也更慢了,他心想:反正媽媽總說我不行,我一定就不行了。既然不行,那我還那麼拼命幹甚麼?有了這樣的想法,肖敬再做甚麼都提不起幹勁來了,他的動作也變得越發磨蹭、緩慢。

  媽媽的“反話”也許在一開始會對孩子有一些作用,可能也會刺激他想要追求上進,就像肖敬當初那樣。但當孩子的頭腦中接受了太多這樣的反話後,他就會和後來的肖敬一樣,形成“反正我也不行”的認知。我們並不願意看到孩子這樣自暴自棄,所以這也是在提醒我們,不要總用反話去激勵孩子,要鼓勵孩子就從正面去鼓勵,多給他一些力量。

▲ 任何場合都不要否定孩子

  所謂否定,就是用來否認一個事實的成立、存在或真實性的。我們總是偏愛使用“否定”這種形式來描述孩子,比如,當孩子明明做得很好時,遇到有人誇獎他,我們就會說“不行,他做得還不好”;而當孩子原本做得就不好時,我們更是很“實在”地將孩子的缺點直接就展現給人看,說他“他幹甚麼都不行”。可以說,我們幾乎是完全不分場合的就去否定孩子,可這樣做的後果卻是孩子越發失去求上進的動力。

  我們該是對自己的孩子抱有希望的,首先就要肯定他的優點,就算是他有缺點,我們也要多鼓勵他彌補缺點,而不是在一旁用否定來給予他心理打擊。畢竟,作爲媽媽來說,倘若我們都不願意肯定自己的孩子,他又怎麼可能建立起自信心來呢?尤其是在當他出現磨蹭拖拉時,我們絕對不要將他的慢擴展成他做甚麼事都不行,畢竟努力改正一個缺點總要比改正全身的缺點容易許多。

▲ 別隨便用“不行”來評價孩子

  也許是不經意而爲之,我們在催促完孩子“快點快點”之後,大多數會加上一句“你怎麼幹甚麼都這麼慢”或者“你真是幹甚麼都不行”。說這樣的話我們無非是想刺激孩子再快些,動作再麻利些。可是孩子卻往往並不能“如我們所願”,絕大多數情況下,他都會“反其道而行之”——越來越慢。

  因爲我們的一句看似無意的“不行”,使得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就認爲自己可能真如我們所說“做甚麼都不行”,當他逐漸放棄努力時,他最後的結果只剩下“不行”這一條路了。

  所以,我們不要隨便就用“不行”二字來評價孩子,要能肯定他行的地方,之後再給他指出不足,如果可能我們還要給他以指導與建議,幫助他將“不行”變成“行”,這樣的做法纔是正確的。

▲ 學會從正面去鼓勵孩子

   “你很努力,我期待你更加努力,爭取能取得好成績。”

   “你應該試試看,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爲甚麼不行?不要說自己不行,你還沒嘗試,不要退縮!我支持你!”

   ……

   這樣的正面鼓勵的話語,帶給孩子的是前進的力量,這將能激勵他勇敢面對困難,並有可能使他最終戰勝困難。如果我們相信孩子能行,那麼他最終也許會給我們最好的回報。

   當然了,這種鼓勵也要實事求是。我們要根據孩子自身的能力給予合適的鼓勵,不能說孩子原來很慢,我們鼓勵之後,就要求他動作馬上快起來,這也是不可能的,孩子可能還會覺得我們是不是在取笑他。我們的鼓勵應該貼近孩子的實際,給他設立一個“跳一跳就能達到”的小目標,當他達到目標時,我們也不要吝嗇表揚,這也是爲了能讓他有更大的進步。

   不過,我們也不能總是鼓勵孩子,偶爾也可以用反面的話來給他敲一敲警鐘。總之,這種鼓勵與反話是要靠我們靈活掌握的,我們不能太拘泥於某一種形式。

23. 要有個女孩樣!——想讓女孩“文靜”,但她可能會變“拖拉”

  

  我們中大多數人可能都看不慣女孩子風風火火的樣子,我們更希望她能安安靜靜地將事情做好。說得通俗一些就是,我們想要自家的那個小女孩有個“女孩的樣子”。可問題就來了,甚麼樣纔是“女孩樣”呢?

  小雅原本是個急脾氣,她無論做甚麼都急,哪怕是早上刷牙洗臉她也能在兩分鐘內就做完。可她的急卻使得她做事很不完整,還說刷牙洗臉這事,雖然她刷完了、洗完了,但牙膏沫卻還停留在她的嘴角。

  媽媽覺得,女孩子怎麼能這樣呢?於是她經常在小雅急火火地做事時對她說:“女孩要有女孩的樣子,你怎麼總這麼急?你看你着急火燎的,一件都幹不好。”之前媽媽說的話,小雅並沒有甚麼特別的感覺,後來小雅進入了青春期,她的自尊心變得越發強烈,再聽到媽媽這樣說,她也覺得臉上有些不大好看。

  以後的日子裏,小雅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牢記媽媽說的“不要着急,女孩要文靜”,她的做事速度逐漸慢了下來。開始媽媽還爲她的這種轉變感到很高興,可一段時間之後,媽媽感覺有些不對勁了。小雅的確是慢了下來,可她又變得太慢了。依舊是早上刷牙洗臉,以前她兩分鐘就洗好了,可現在20分鐘還不見她從衛生間裏出來。媽媽進去一看,她正慢慢地在臉上塗洗面奶……

  媽媽一下子又覺得頭疼了,她要的文靜可不是這樣子的慢性子啊!

  女孩樣子究竟是怎樣的,我們內心可能都會有不同的標準。不過,文靜卻是我們普遍都認同的一點。顯然小雅的媽媽也是這樣認爲的,但她經常給小雅“灌輸”的所謂的“文靜”理念,卻讓小雅誤理解成了“緩慢”,這纔是導致她最終變得拖拉的直接原因。

  “要有個女孩樣”,我們這樣要求女孩原本沒有錯誤,不過我們也要多考慮一下,千萬不要使我們自己的思想變得過於狹窄。

▲ 我們先要明白文靜的真正意義

  所謂文靜,是指的一個人的性格文雅嫺靜。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女孩都必須要成爲這個樣子,有的女孩也會性格豪爽,有的女孩也會開朗大方,難道我們能說這樣的女孩不討人喜歡嗎?而且,有的女孩雖然性格是外向的,可她做起事來卻很是幹練麻利,事情也會辦得相當穩妥,難道我們不期望自己的女孩有這樣的辦事本領嗎?

  其實,我們內心所謂的“希望女孩能文靜一些”,只不過是希望女孩能夠有一種沉穩的態度,希望她在做事的時候不要毛手毛腳,不要瞻前顧後,更不要虎頭蛇尾。我們只是希望她能將萬事都儘量考慮周全,做事最好是保質保量又有速度。也就是說,我們需要自己先透徹理解了我們想要的那個“文靜”到底是甚麼意思,這才能更好地去培養女孩。

▲ 提醒女孩“文靜”和“緩慢”不是同義詞

  就像前面故事中的小雅那樣,很多女孩都會將媽媽說的“要文靜”理解爲:做事就是要慢下來。所以我們該提醒她,文靜與緩慢並不是同義詞。文靜是在幫助女孩提高辦事的效率與質量,而緩慢只不過是讓她的動作變得慢了而已,後者顯然只是一種表面文章,但對事情的影響卻會很大。因爲緩慢做事,除了會延誤大好時機,更會影響辦事質量。

  我們要在自己理解了“文靜”意義的基礎上,向女孩解釋清楚要她要有女孩樣、要文靜到底是甚麼意思。要幫她徹底區分“文靜”與“緩慢”,告訴她文靜是希望她性格文靜、做事穩妥,而不是讓她將自己的速度放慢,雖然放慢速度的確能讓人有更多的思考空間,可她的這個慢也要有個度,不能太過緩慢。當女孩內心逐漸明白甚麼是真正的文靜之後,她纔有可能向着正確的“文靜之路”去努力。

▲ 教女孩學會“動靜結合”

   有的女孩可能還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因爲媽媽說了要“文靜”,於是她無論做任何事就都要文靜,也不管那事有多麼着急,她依然不緊不慢地做着,完全不理會時間的浪費。其實這樣也是不對的,我們該教女孩學會“動靜結合”。她應該學會分析事情的性質,看看是不是需要儘快處理,如果需要的話她也要能快起來。而且,要做這件事她都應該進行哪些準備,在做事的過程中她又需要格外注意哪些細節,這都是她要考慮的事情。

   會“動靜結合”處理事情的女孩,能更合理安排她自己的事情,並能掌握好她自己的辦事節奏,這對女孩未來人生事業的發展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24. 你可是個男孩呀!——別暗示男孩懦弱,否則他會沒自信,更“拖拉”

  

  我們都希望男孩能成爲一個勇敢、堅強、豪爽、麻利的男子漢,所以從男孩很小時候起,我們就會用這樣的標準來要求他。尤其是當男孩遇到一些甚麼困難、經歷了甚麼挫折,我們都會張口就說:“你可是個男孩子!”

  這話聽來似乎是有些道理,因爲我們都知道男孩應該有怎樣的個性。可是,我們說出這樣的話是想要提醒男孩甚麼呢?提醒他要勇敢嗎?但很多男孩在我們這樣的話語之中,感受到的只是他自己的懦弱,他的自信心一點一點地被這句“你是男孩”磨滅掉了,他較之前可能會更加拖拉,動作更加快不起來。

  早上,江元起晚了,媽媽一直在旁不停地催促他,要他動作快一些。江元在媽媽的催促聲中好一陣手忙腳亂,不是沒擠牙膏就刷牙,就是喫飯着急燙了嘴。

  媽媽看到這樣的情景,皺着眉不住地搖頭。最後眼看要出門了,江元的書包還沒收拾好,鞋子也還沒穿,媽媽又是好一陣數落:“我說你快一點行不行?你可是個男孩子,怎麼幹起事來還不如鄰居家的小美?你看人家那小姑娘多快!看看你,一個大男孩動作都這麼慢!哎,我說你倒是快點啊!”

  江元聽了媽媽的話,心裏老大不痛快,手下的動作也不自覺地就慢了下來。

  其實男孩都有爭強好勝的心,可關鍵就看我們該如何引導他,使他的所作所爲能真正體現出這種精神來。像江元媽媽這樣,用“你是男孩”來刺激他,這就是在暗示他現在是不行的。更何況,她還用鄰居的女孩來作比較,這更是在“提醒”江元,像他這樣的就算不上是男子漢。相信任何一個男孩都不願意聽到我們說出這樣的結論吧?而也正是因爲對媽媽這句話的反感,才使得江元變得更慢了。

  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這種思想,不要總用男孩的這一“身份”來提醒他,這對他其實也是一種打擊。換位思考一下,假如我們現在身處要職,別人總說“你可是領導”這樣的話來要求我們,我們不是要被這樣一個稱號約束住了嗎?難道我們的內心不會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嗎?我們是成人,可能能將這樣的話當成是動力,但男孩還是孩子,他的心理思想都不成熟,這樣的話對他來說只能是壓力。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對待男孩呢?

▲ 別總用“催促”來刺激男孩

  乍一看上去,“別總用‘催促’來刺激男孩”這句話有些彆扭,不過我們仔細想一想,應該就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比如男孩怕黑,晚上不敢自己上廁所,我們卻“催促”他說:“你可是個男孩子!快去呀!別磨磨蹭蹭的了。”這樣的催促其實並沒有甚麼好效果,得不到媽媽鼓勵的男孩,再做事時可能會更加沒有自信,他會更加怕黑。而且,媽媽的這種“男孩就該甚麼都不怕”的定位,還會給他帶來一種心理負擔,他會認爲,自己是個男孩還這麼膽小很丟人,他可能還會因此而封閉自己,從此不再和外界交流。

  我們不要總用這樣的催促來刺激男孩,應該多給他一些鼓勵,換一種說法。還用怕黑這件事來說,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我們是小男子漢,纔不怕黑呢,對不對?我們只要勇敢一些,就能戰勝它!”這樣的鼓勵就會喚起男孩內心的一種“英雄心理”,如果我們再能將英雄故事結合進來,給男孩樹立一個榜樣,他可能就會變得積極起來。

▲ 多給男孩表現的機會

  成南和媽媽一起去菜市場買菜,回家時,媽媽手裏拎了兩個袋子,一輕一重。媽媽對成南說:“幫媽媽一下吧,兩個袋子有些沉。”說着,她將重的那個袋子遞了過去。

  成南拎着袋子,剛走了沒幾步就抱怨了起來:“媽媽,這袋子太重了,我快拎不動了。”媽媽卻笑着說:“哦?你看媽媽可是女人,我都拎得動。我們家的男子漢難道甘心落後嗎?我相信你,你一定能拎得動的!”成南一聽,來了勁頭:“媽媽,我可不能輸給您!您瞧着吧!”說完,他使勁拎起了袋子,快速向家走去……

  同樣的場景如果換成是我們,我們多半會將輕一些的袋子給男孩,甚至有人都不願意讓男孩去幫我們拎袋子。大多數人的想法都是,男孩還小,他現在怎麼能做這樣的事呢?但一遇到男孩慢吞吞做不好自己的事情時,我們卻又會說“你可是男孩子”,這不是前後矛盾嗎?

  我們該多給男孩一些表現的機會,要允許他幫我們做一些較重的活兒,使他的各項能力都得到鍛鍊,這樣他也會掌握很多做事的技巧。

▲ 及時誇獎男孩的勇敢與努力

   誇獎能幫助男孩克服懦弱,增強自信。所以當男孩有了進步、能快速做完一件事、能幫助我們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時,我們不要吝嗇對他的表揚。比如我們可以說:“真厲害呀!你能自己獨立完成一件事了,不愧是我們家的小男子漢!”這樣的誇獎帶給男孩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這樣的誇獎也正好滿足了男孩想要成爲真正男子漢的心理,他在這樣的心理的引導下會做得更好。

   誇獎時我們要注意,應該就事論事,要能說出男孩爲甚麼受到表揚,不要很籠統地就說“你真棒”,有實際意義的誇獎才能使男孩真正受到鼓勵。

25. 不着急,不急!——提醒自己“不着急”,放慢自己的節奏

  

  很多時候孩子的速度可能並不慢,但我們總覺得他很慢,於是我們不自覺地就會催促他 “快點快點”。可事實上,是我們自己太着急了,所以纔會覺得孩子動作緩慢。

  我們可以想一想在孩子剛剛蹣跚會走的時候,我們要麼扶着他,要麼在不遠處等着他,看着他走不穩還要走的樣子,我們大多都會說:“慢點、慢點,寶貝慢慢來。”我們的笑容以及這樣溫柔的聲音會帶給孩子溫暖,他便也會笑着向我們撲過來。想起這樣的一幕,我們是不是也會自然從心底笑出來呢?

  在孩子小時候我們會囑咐他慢一些,可當他逐漸長大後我們卻又會那樣急切地催促他。有的媽媽說:“孩子小時候甚麼都不懂,當然要慢慢地教他;可他長大了,他就得要懂事,要還是像小時候那樣慢,他怎麼能成功呢?他可不能養成磨蹭的壞習慣啊!”我們就是帶着這樣的思想,所以纔會那樣急切地催促孩子,不僅如此,我們內心恐怕還會因爲孩子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而感到不耐煩。

  如此看來,我們總催孩子,到頭來卻會讓我們自己更加着急。而且,我們這樣的催促勢必會打亂孩子原來的做事節奏,使他更慌張,他做起事來也許反而會變慢。這樣一種對雙方都不利的做法,的確需要我們好好改一下了。

▲ 多對自己說“彆着急”

  俗語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句話就是在告誡人們,遇事要沉穩。可這句話在很多媽媽這裏卻似乎並不起提醒作用,她們總是一副很着急的樣子,不論是要求孩子還是要求自己。我們該多提醒一下自己,讓自己不要太着急。

  無論是在做甚麼事情,家務、工作、照顧家人,尤其是對待孩子,如果我們自己不着急,那麼也就不會急着去要求孩子。而一個人只有保持一種輕鬆的狀態,他才能更好地去做事。提醒自己不要着急也是平復心情的一種手段,這樣我們才能靜下心來去想事情,才能更好地處理自己的工作,才能將我們的生活、全家的生活都安排得更爲舒適。

▲ 偶爾遷就一下孩子的速度

  我們有我們自己的做事節奏,孩子也有他自己的做事速度。可生活中,我們總是要求孩子必須要能跟得上我們的節奏,我們卻從來都不去遷就他的。仔細想一想,這是不是有些不公平呢?

  適當時候,我們也要遷就一下孩子的速度。比如和他一起出門時,走得慢一些,孩子自然就能跟上我們的腳步;在家做家務事時,和孩子一起做,他也就不會自己一個人做到最後……

  不過我們要注意的一點是,遷就孩子絕對不是事事都順從於他,我們也要有原則。我們不能遷就他的拖拉磨蹭,如果他做事太慢,我們還是要糾正他的這種拖拉的毛病的。

▲ 要懂得享受悠閒的生活

   兩位媽媽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位媽媽說:“這日子過得太快了,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我覺得好累。我那兒子又讓我那麼不省心,做甚麼都拖拖拉拉的,看着就讓人着急。”另一位媽媽卻笑笑說:“你的生活太緊張了,你的緊張也傳染給了你的兒子,你需要好好休息一下,享受享受生活。”第一位媽媽連連擺手:“我哪有那閒工夫?一看我那慢吞吞的兒子我就覺得我要忙的事太多了!”

   很多媽媽可能都會和第一位媽媽有同感,她們的生活被安排得很緊張,好像事業家庭孩子家人已經構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可就如第二位媽媽所說的那樣,我們應該要懂得享受悠閒的生活,不要自己就將自己逼到那種忙碌不堪的狀態中去。我們緊張的情緒的確是會傳染給孩子的,這樣他的做事與生活節奏勢必會因爲我們的影響而被打亂。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忙裏偷閒”,好好安排一下自己的生活。除了忙碌還要有悠閒的時間,而且即便是在勞動時,我們也可以讓勞動變得有意思起來。比如我們疊衣服時,能夠慢慢來,那麼孩子也可能會過來幫忙,我們就能和他一邊聊天,一邊一起做事,這將是一個多麼其樂融融的場景。類似的場景還會有許多,我們要學會自己去尋找,學會自己調節心理。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