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要給孩子點信心啊!——自己要適當地作一些改變

  

   不管孩子長到多大,在我們眼中他永遠都是孩子。雖然這樣的想法反映的是我們對孩子的關愛,可從另一個側面來看,這卻也是我們對孩子的不信任。我們是不是也該適當地改變一下了呢?多相信孩子一些,多給他一點信心,也許他會回報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26. 媽媽相信你!——不在孩子身邊,他反而能“快”一些

   

  很多時候,我們總擔心孩子做不好事情。於是我們就希望自己能陪在他身邊,看着他,同時也“看”着他。前一個看,意思是我們的眼睛要盯着他的行爲,我們要看到他是如何做的,能不能動作迅速地將事情做好;而後一個看,則是我們在監督他,以防止他出現錯誤,更要防止他的磨蹭。

  可有這個必要嗎?我們有必要用自己的目光做一條鎖鏈,將孩子“鎖”在自己的可控制範圍之內嗎?看看下面這個小男孩的表現,我們也許會有所感觸。

  新年快到了,幼兒園組織小朋友們演節目,並要求所有父母在下午來幼兒園參加聯歡會。“老師絕對不會讓小虎去演節目的!”媽媽內心已經認準了這個結論。因爲在家裏,5歲的小虎真的就是頭小老虎,四處搗亂不說,讓他做點甚麼事都做不好,不是拖拉就是半途而廢。媽媽已經做好了準備,今天就是要看好小虎不讓他搗亂去了。

  可是當媽媽到了幼兒園時,卻驚訝地發現小虎正乖乖地坐在小凳子上讓老師給抹紅臉蛋。接下來,聯歡會的第一個節目就是小虎和其他十幾個小男孩的集體舞。只見小虎跳得有模有樣,動作可愛又標準。跳完了舞,他居然還幫着老師把道具抬了下去。

  媽媽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這還是那個在家裏讓她感到頭疼的“小老虎”嗎?

  是啊,家裏的小虎和幼兒園裏的小虎真的是判若兩人,可這是爲甚麼呢?還不是因爲之前媽媽總看着他,總是苦口婆心地去“指導”他。媽媽不停的催促和永遠不滿意的態度,才讓小虎在家裏失去了幹勁,所以纔會拖拉磨蹭。可是在幼兒園就不一樣了,老師對所有的小朋友是一視同仁的,他沒有了那種緊張感,所以他能放開手腳去做事,他的積極主動性也同時被調動了起來。

  通過小虎的故事,我們也該從中得到一些啓發,在某些時候,我們也該適當地對孩子說一句:“媽媽相信你!”然後放開手,解開“目光之鎖”,允許他在我們的視線之外做他能做的事情。

▲ 別總用高標準要求孩子

  “疊被子要鋪平整再疊,你弄得這跟亂布團一樣怎麼疊?……你怎麼能這樣拽牀單?牀單應該沒有皺褶,你看你這一瞎拽,牀單都變成爛菜葉子了。……哎,別把枕頭放那裏呀!你看我平時放那邊嗎?枕巾,枕巾你也沒鋪好。哎呀,你動作太慢了!”

  不知道類似這樣的話,我們有多少媽媽曾經說過。在孩子整理牀鋪的時候,我們的存在說得好聽一些叫“指導”,可在孩子心中,我們的身份就是“監工”。

  對於才幾歲、十幾歲的孩子來說,他的體力與能力還遠遠沒有達到我們的標準,可我們卻“毫不留情”地用這樣的高標準來要求他,甚至讓他要做得和我們一樣。我們用高標準來催促他,恰恰是他做不好的直接原因,更是他慢的主要原因。

  我們該適當地放寬一下自己的“政策”,相信孩子一回。允許他根據自己的標準去做事,別去要求他一定要做得和我們做得一樣。孩子內心自然會有一個衡量尺,我們只要認真做好我們能做的就行了,他會參照我們的做法努力去做好的。

▲ 真正去了解孩子的能力

   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之所以不信任孩子,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我們根本就不瞭解他的能力。我們有時忽略了他的年紀、高估了他的能力,所以對他嚴要求,他做不到,我們只能不斷催促;有時我們卻又“看扁”了他,不相信他能做好,我們不給他機會動手,導致他也喪失了幹勁。

   我們也該好好了解一下自己的孩子了,不要用與他人的比較法,也不要羨慕別人或者瞧不起別人。我們只要仔細看一看自己的孩子,看他在他的這個年紀裏,都能做甚麼、做不到甚麼,做事又有怎樣的節奏;看他的長處在哪裏,看他哪裏還需要繼續努力。當我們靜下心來真正瞭解了孩子,也許我們就會發現:“啊,我的孩子也不是那樣差勁,他能做的事情有許多,他也能做快。”

▲ 給孩子自己處理事情的權利

  毛毛和幾個孩子本來玩得正好,突然孩子們之間因爲搶奪玩具動起手來。當時毛毛的媽媽和其他幾位媽媽正在一起聊天。看到有的媽媽想要過去阻止,毛毛的媽媽笑着擺了擺手說:“小孩子的事情,就交給他們自己去處理吧。”

  果然,幾分鐘後,幾個孩子合理地處理好了問題,很快又玩到了一起。媽媽們都很驚訝,忙問毛毛的媽媽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她笑笑說:“也沒甚麼,我們不在場,孩子之間自然有自己的道理。我們也該相信他們的能力。”

  我們有時也會擔心孩子自己解決不了問題,更擔心他因此而受到傷害。其實類似於孩子之間吵架或者其他的事,我們完全可以像毛毛的媽媽這樣,採取“不理睬”的戰略。

  如果我們介入了孩子的事情,他就會將我們當成是靠山,而我們也自然會偏袒自己的孩子,這就會使矛盾不斷擴大。而且,得到了我們“資助”的孩子還會變得越發懶惰,不再自己主動思考,他的思想與行動力自然就會變慢。可我們不理他的話,他就不得不自己去想辦法,這樣孩子與孩子之間是平等的,他們自然就能用雙方都滿意的方法順利解決矛盾。在這個過程中,他的處事能力能得到鍛鍊,他的行動力也會變得速度起來。

27. 孩子,謝謝你!——媽媽的鼓勵會讓孩子積極動起來

   

  我們有多少人對孩子說過“孩子,謝謝你”?我們有多少人認爲孩子做的某些事情是值得我們感謝的?可能有人說:“我可是他的媽媽,爲甚麼要謝他?”沒錯,我們是媽媽,也的確是我們賦予了孩子生命,可他總要慢慢長大,他也會做一些讓我們感動的事情,我們爲甚麼就不能對他說一聲謝謝呢?要知道,我們真誠的謝意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獎賞,他會因此而變得積極起來,不會再磨蹭了。

  一位幼兒園老師講過這樣一段經歷:

  一次畫畫課,我要給小朋友們發大白紙,從桌子上取紙的時候我的手一滑,幾張紙就掉在了地上。班上的一個小朋友跑過來撿起紙遞給了我,我隨口就說了一句:“謝謝你啊!”那個小朋友開心地跑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並且興奮地對別的小朋友說:“老師跟我說謝謝呢!”看着他驕傲的樣子,我忽然發現,原來適當地對孩子說一聲謝謝對他會是一種鼓勵。

  回到家裏,我也在自己6歲的女兒身上做了個試驗。當時女兒幫我倒了一杯水,我接過水杯笑着對她說:“能幫媽媽倒水了,好樣的!謝謝你!”女兒驚訝地瞪大了眼睛,一臉驚喜的笑容。後來,每天我下班回家,她都會給我倒好一杯水端過來,這讓我感到非常溫暖。不僅如此,她平時的動作似乎也快了許多,很多事情比如早上起牀也不用我再操心了。

  於是,我將這一教育方式也運用到了幼兒園的教學中,適當的時候我總是儘量對小朋友們說“謝謝”。結果我的班級中,幾乎所有的孩子都養成了及時向他人說“謝謝”的好習慣。

  也許這是這位幼兒園老師的意外所得,不過從中我們也能看出來,一句簡單的“謝謝”所帶給孩子的巨大的鼓舞。

  其實平時生活中,孩子也爲我們做過許多事,可能是幫我們拿拖鞋,可能是提醒我們及時收陽臺上晾的衣服,甚至可能就是在我們出門時幫我們開了一下門……雖然這些事情都很小,但如果我們能及時對他說一聲謝謝,這卻會讓他感受到我們的心情。

  我們的感謝會讓孩子發現自己的重要性,他會知道原來自己也能幫媽媽做事。這樣他就會更積極地去尋找他能做的事情,更積極快速地將他能做的事做好,以表現他想要長大的慾望,以顯現他正在長大的事實。

  所以,別忽略孩子的渴望吧,再碰到孩子爲我們做了些甚麼的時候,請大聲地對他說:“孩子,謝謝你!”

▲ 別忽略孩子做的任何一件小事

  我們總是說自己忙,工作上我們要忙着處理事務,生活中我們要忙着處理家務;單位中忙着與同事搞好關係,家庭中忙着照顧所有的家人……我們經常認爲自己很忙碌,於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就漏掉了許多東西,比如孩子爲我們做的事情。可能我們自己不記得,但孩子卻記得,因此我們不經意間說的一句謝謝纔會讓孩子記憶如此深刻。

  那麼我們就要好好思考一下了,我們該將時間分一些給孩子了。我們該多注意他做的每一件事情,多關注一下他的感受,將他看成是與我們平等的人。我們對他的關注,以及這種感激的態度,都會激勵他更加積極地動起來去做更多的事。

▲ 不要覺得孩子爲我們做事是理所當然

   有人總帶有這樣的一種想法:“我的孩子,我生他養他,他幫我做些事不是應該的?還用得着我去謝謝他?”這樣的認知就是大錯特錯了。孩子是需要鼓勵的,如果他做了好事我們卻並沒有就此表揚他、鼓勵他,他可能就會覺得那樣的事情做不做都是無所謂的,以後他也就不會再做了。

   還是那句話,我們不要將他看成是我們的附屬,不要總將他當做是小孩子,更不要認爲他做些甚麼就是應該的,我們也要尊重他的做法,尊重他的情感。我們說一句“謝謝”就會增強孩子做事的信心,他會更願意快速將事情做完以期得到我們的誇獎,而我們也會收穫他所帶來的無限驚喜。

▲ 適當地表現得“弱”一些

  兒子5歲時長得已經很壯實了,於是爸爸就經常提醒他:“你可是小男子漢了,要多幫幫媽媽,更要好好保護媽媽。”從爸爸說完這話之後,兒子除了自己不再偷懶、磨蹭,還總是在幫媽媽做事,比如和媽媽去超市,他會搶着給媽媽拎袋子;喫飯前,他會幫媽媽擺碗筷;媽媽不舒服了,他也會跑前跑後噓寒問暖……

  媽媽心裏很開心,也就樂得裝一個“柔弱媽媽”,讓兒子這個小男子漢來好好保護自己。不過,媽媽可沒忘記,每次接受兒子的“幫助”之後,都會對他說上一句“謝謝”。兒子因爲媽媽的感謝,變得更加積極了。

  我們適當地表現得“弱”一些,就是在給孩子創造表現的機會,這對他其實也是一種鍛鍊。當然,我們表現“弱”的時機要選對,對於一些超出了孩子承受能力的事情,我們就不要再“引導”他去做了。只有那些符合他年齡特點的、他能力範圍所及的事情,我們才能向他“求助”。

  “求助”過程我們也要注意,不能上去就用命令的口氣去要求孩子做甚麼,而要用一種像是請求朋友的口氣。比如,我們想要孩子幫忙拿個杯子過來,我們就不要說“去,給我拿個杯子來”,而是要說“請幫我拿個杯子好嗎,謝謝”,這樣一來孩子也就會更樂於幫助我們。

28. 跟你商量個事!——與孩子商量一些事,提升他的能動性

   

  我們大多都認爲,我們是成年人,我們知道得會比孩子多,我們也比他更加成熟。很多事情,孩子恐怕是理解不了的,因爲他沒有經歷過,更沒有處事經驗。換言之,某些時候,孩子是不值得我們“信賴”的。

  可是,這只不過是我們單方面的感覺罷了。我們以爲孩子不行,以爲他做不了決定,我們堅信自己的成熟與判斷力,很多事情我們決定後就去命令孩子遵照執行。這樣才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孩子總是聽從我們的安排,所以他才變得越發懶惰,做起事來也就沒甚麼幹勁。

  我們來看看一位男孩在日記中是如何寫的吧:

  我最近非常不開心!我都上初中1年級了,可媽媽依然將我當成小孩看待,我在家裏幾乎沒有甚麼發言權。就拿上興趣班來說,我不想學甚麼畫畫,我只願意去和同學一起滑輪滑。要說我順着媽媽的意思參加了繪畫興趣班,同時我也參加了輪滑興趣小組,本來這樣的生活挺好的。可媽媽竟然不和我商量就給我停了輪滑課,說只讓我去學畫畫。

  我不服氣!媽媽您怎麼能擅自就替我決定呢?您也不問問我的意見,也沒給我一個合理的解釋!媽媽,您這樣讓我覺得那個所謂的興趣班上不上的都沒甚麼意思了。您還說要用甚麼畫畫幫我陶冶情操、穩定性情,算了吧!我現在就夠“穩定”的了,穩定得我甚麼都不想做了!您還總說我動作慢、性子慢,您也不想想我爲甚麼會變成這樣呢?

  不知道媽媽有沒有聽見孩子的呼聲,我們對孩子的不尊重,卻會讓他的內心產生如此多的煩躁情緒,這的確需要我們好好反思一下了。

▲ 就孩子的事情多和他商量

  其實不論是多大的孩子,我們都要尊重他的權利,只要是涉及到他的事情,我們都該和他商量一下。有的媽媽對此不以爲然:“我的孩子才上幼兒園,他能懂甚麼?和他商量也沒用。”這樣說就錯了,我們來看一個小例子。

  一早,幼兒園老師發現平時活潑的奇奇今天耷拉着腦袋走進了教室,她很奇怪,便搬了小凳子坐到了奇奇身邊問道:“大早上的怎麼不高興了呢?”奇奇很不高興地說:“媽媽太讓我生氣了!昨天媽媽把我最喜歡的超人玩具送給我表弟了,那是爺爺剛給我買的!她怎麼不和我商量一下呢?我還有別的玩具可以送給表弟的呀!”

  看看,誰說上幼兒園的孩子就甚麼都不懂了?他一樣會因爲我們不尊重他而感到沮喪,甚至會像齊齊這樣非常生氣。因此,遇到孩子的事情,或者和他有關的事情,我們不妨和他說一說,提出我們的意見,再聽聽他有怎樣的想法。必要的時候,讓他自己對自己的事情進行判斷並做個決定,這也能調動起他的積極能動性,有了積極性,他做事就不會那麼慢了。而且,如果是他自己決定的事情,他還會更有動力去做,他自己的決定也能成爲對他的約束。

▲ 家庭中的事也可以聽聽孩子的意見

   幾歲的孩子能說出甚麼好意見來?就算是十幾歲的孩子,他又經歷過甚麼?我們對孩子有疑問,所以我們認定他的見解對家庭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不過,曾經有人在不同類型的幼兒園中進行過一項調查,其結果卻令人深思。調查發現,那些經常參與家庭決策的孩子都具有開朗的性格,他們不僅關心他人,同時也有較強的集體感與責任心,遇到問題都會主動去思考,有比較強的自信心;而那些很少參與或者從不參與家庭決策的孩子,都以自我爲中心,沒有集體意識,遇到事情他們更習慣於等待,也更依賴於父母和老師,所以他們的辦事效率也不高。

   所以,適當地允許孩子參與我們家庭中的事情,將有利於他各方面的成長。當然了,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來決定他可以參與的事情,對於年齡小的孩子,我們可以讓他參與一些簡單的、貼近他生活的事情,比如要去哪裏遊玩、去小朋友家做客要帶甚麼禮物,等等;而對於年齡稍長一些的孩子,他的生活經驗也豐富了、思想也發展了,就可以讓他考慮一些比較難的事情了,比如他的房間中要加一個怎樣的書櫃,關於書櫃的顏色、樣式等等都可以參考他的意見;而當孩子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之後,我們還可以鼓勵他做家中的小會計、小統計員,他可以幫我們管賬,或者幫我們記錄一月生活日誌,等等。

▲ 適當地對着孩子訴一下“苦”

  我們的確是比孩子成熟,可有些時候我們也會遇到一些“難題”,我們更會有數不盡的煩惱。我們可能會去向另一半訴苦,可能會向我們自己的父母訴苦,還可能會向關係親密的朋友訴苦。可是,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適當地對着孩子訴一下苦呢?

  我們這樣做並不會丟臉,這也是要讓孩子知道,媽媽也有需要依靠的時候。適當地將我們的苦惱對孩子傾訴一下,也許他的童言稚語反而會給我們一些靈感,而且他的還能帶給我們歡樂,幫我們緩解內心的煩躁。

29. 來,幫幫媽媽!——記得給孩子創造點做事的機會

   

  有時候孩子在我們眼裏就是那麼“一無是處”,比如有的媽媽就總是抱怨:“我家那孩子不愛學習也就算了,整天玩兒不說,竟然連家務事都不會幹。”而有的媽媽則會一臉無奈地說:“我的孩子從來都不主動幫我做事,他自己幹起活兒來還慢吞吞的呢!”其實仔細想一想,真的是孩子的問題嗎?

  一位媽媽是這樣說的:

  兒子上5年級了,起先我認爲他只要好好學習就行,所以甚麼活兒都不讓他幹。可他每天回到家除了玩兒還是玩兒,一說讓他學習他就磨磨蹭蹭的。看到這樣的情況,我特別着急。

  有一天,兒子放學回家後又和往常一樣邊學邊玩兒,在那裏消磨時間。我生氣了,隨口就說:“不學習的話,過來幫我刷碗。”兒子坐在那裏想了想,後來還是過來了。我告訴他刷碗的步驟之後,就讓他自己去幹了。我在一旁偷眼看了看,發現他做得還挺用心。

  結果第二天,兒子放學回到家,很乖地先做完了作業,然後跑到廚房問我:“媽媽,有甚麼能讓我做的嗎?碗還刷嗎?”我驚訝地看着他,要知道之前他可是從來都不主動幫我做事的。於是,我讓他去陽臺上澆花。

  後來,兒子每天都變得勤快了起來,他“包攬”了每天澆花和遛狗的任務,有時候他還會“兼職”洗碗工與洗菜工。可是他的學習卻並沒有被耽誤,反而變得更加精力集中了。

  原來,我給他創造了一個做事的機會,就能帶給他如此大的變化啊!

  看完這位媽媽的故事,我們還能說孩子的“一無是處”是他自己的問題嗎?顯然不能了吧?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需要改變一下了。其實正是因爲我們總認爲孩子不愛學習,總認爲他不會幹活兒,所以我們就希望他能好好學習,於是也就不給他做家事的機會。孩子的生活單調而乏味,除了學習就是玩兒,他自然做甚麼都提不起興趣來,他也自然做甚麼都慢吞吞的。那麼,我們該怎麼改變呢?

▲ 提醒孩子要提高學習效率

  我們可能會擔心,如果讓孩子去做家務事,這不就佔用了他的學習時間了嗎?學生的主業不就該是學習嗎?這樣做似乎不太妥當吧?可是我們反過來想一想,假如整天都讓孩子對着書本,或者一回家他就沒有別的事可做,就是在那裏看書,他的學習效率一定不高。

  所以,我們只要減少孩子學習的時間,讓他提高學習效率;減少他玩耍的時間,勻出一部分時間去做家務事,這樣就可以了。其中的關鍵就在於要孩子提高學習效率。我們要提醒他,放學回家或者假期在家時,該學習的時間要認真一些,在一定的時間內,爭取將作業快速而又準確地做完,該複習的、預習的課程也要能高效完成。在這個期間,不要想別的,也不要管別的事情。這樣他自然就能快起來了。

▲ 適當地爲孩子安排一些固定的家務

   適當地爲孩子安排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家務事,這會使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家庭中的一員,他會認爲自己可以做很多事,自己也能幫得上媽媽的忙,這也會帶給他一種成就感。有了這種感覺,他就會自覺提高自己的辦事速度。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我們可以讓他幫我們拿杯子、遞筷子;年齡稍長一些的孩子,我們則可以鼓勵他幫我們整理疊好的衣服、刷洗碗筷、打掃房間等等。有時候,我們甚至可以將一些家務事當成是孩子的固定任務交給他,這也是培養他責任感的好時機。

   當然,在安排這些“任務”時,我們一定要顧及孩子的能力。有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大都有一種“我是英雄”的感覺,很多時候他們可能會逞強硬要去做某些事。所以,我們要儘量考慮全面,爲他安排一些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讓他遠離那些對他來說有些危險而且他又做不到的事情。不過,我們雖然不讓孩子去做,但可以讓他看。比如,我們在拆洗抽油煙機時,可以允許孩子在一旁給我們打下手,並給他講解一些注意事項,這也是在向他傳授一些生活知識。

▲ 與孩子一起分享做家務的樂趣

  樂樂在家是一個勞動的好手,她幫媽媽做了許多事情。之前,媽媽曾經擔心樂樂會因此耽誤學習。不過她發現,樂樂自己就能處理好學習與勞動的關係。而且,勞動過程中,樂樂向媽媽請教,媽媽給樂樂指導,樂樂的調皮給媽媽帶去了歡樂,媽媽的耐心又讓樂樂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常識。媽媽發現,她的家庭生活竟然如此快樂。

  我們可能會擔心,讓孩子做事,他的能力夠嗎?他會不會一直在添亂?我們不要帶有這樣的想法。孩子不會做,我們教給他就好了,看看樂樂和媽媽,她們不是也非常開心嗎?

  我們要和孩子一起分享做家務的樂趣,這樣一來,我們的煩躁情緒也會自然而然地消退。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在孩子幫我們做了家事之後,一定要及時對他說一句“謝謝”,這樣的鼓勵會使他更加積極。

30.媽媽錯了!——向孩子道歉,能讓孩子變得更加積極主動

   

  古語說:“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比喻只許自己任意而爲,不允許他人有正當的權利。這樣一句說來“問題很嚴重”的話,卻經常被孩子暗中用在我們身上。沒人不犯錯誤,我們做媽媽的自然也是如此。只不過,我們總是教育孩子“你不能犯錯”、“你要知錯就改”,可是到了我們自己身上,我們卻將這一條直接就跳過了,我們對自己的錯誤不承認、不反省,反過來還要說孩子:“你敢和我頂嘴?”

  在這樣的一種“不平等”的狀態下,孩子又怎麼可能提得起精神來去積極做事呢?他內心的不滿勢必會轉換成“行爲反抗”,他會認爲“反正我做甚麼都不對,媽媽做甚麼都是對的,我那麼積極有甚麼用”,所以他纔會變得拖拉起來。

▲ 訓斥孩子之前先檢討自己

  天降大雷雨,媽媽要兒子趕緊去拔掉電視電腦的電源插頭,兒子跑過去直接拽着電線就要拔。媽媽看見了大喊:“哎,這樣就扯壞了!你怎麼不拔插銷?”兒子卻說:“之前幾次看您不也是這樣做的嗎?”媽媽張了張嘴,沒說出話來……

  訓斥孩子時,我們都顯得相當“自然”,只要我們看着有不順眼的地方,張口就會說出來。可很多時候,我們的訓斥卻會招來孩子這樣的反駁,一下子就會使我們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

  爲了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我們該時刻審視自身,訓斥孩子之前,先要好好檢查檢查自己。如果我們之前也犯過這樣的錯誤,那麼就不要只去訓斥孩子了。因爲在家中,我們是孩子的榜樣,我們做得好不好,孩子都會爲我們“模仿表現”出來。而爲了避免發生這樣的情況,我們不僅要嚴格要求孩子,更要嚴格要求自己。家裏可以訂一個公開的規則,全家人互相監督,這也就能避免我們只批評孩子卻看不到自己的錯誤。

▲ 虛心對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

   承認錯誤,這在所有人看來都可以算是一件讓自己感覺不舒服的事情。原本做錯了就已經很難受了,而在有些人看來,承認錯誤就是在承認自己的不成熟,這也是很讓人抹不開面子的。尤其是對我們來說,要說對孩子承認錯誤,我們就會感覺這將有損我們的威嚴。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一位小學生在他的日記中是這樣寫的:

   那天爸爸打壞了一個水杯,但媽媽認爲是我打壞的,於是就嚴厲地批評了我。我覺得很委屈,都告訴媽媽說那不是我乾的了,可媽媽就是不相信我。還好,爸爸澄清了事實,媽媽這才發現原來她訓錯了人。

   後來,媽媽很誠懇地向我道了歉,並說:“以後要是再有這樣的錯誤,你可得提醒着我一些,讓我別那麼急躁。這個監督媽媽的任務,可就交給你了啊!”我真佩服媽媽的勇氣,看到媽媽這樣誠懇,我覺得以後我可得少犯些錯誤,而且做事也要快一些,這樣也就不會給媽媽添許多麻煩了。

   當然,我接受了媽媽給我的那個“任務”,我們全家也要一起進步嘛!

   看到孩子這樣說,我們還會感到虛心向孩子承認錯誤是件丟面子的事情嗎?沒有必要了吧?我們如果能虛心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這不僅不會讓孩子瞧不起我們,反而還會使他更加尊重我們。而且,我們就自己的錯誤道了歉,孩子也就能虛心向我們承認錯誤,這將能拉近親子間的距離。我們再對孩子講一些道理,他就不會有不滿的情緒,就能虛心接受了。

▲ 道歉時不要牽扯出孩子的事情

  有的媽媽雖然是對孩子道歉了,可是她道歉的方式卻有問題。我們來看一下下面這位媽媽的做法。

  媽媽有幾次從衛生間出來沒關燈,小翔提醒了她,媽媽發現自己錯了,於是就道歉說:“哦,我錯了,以後我注意。不過,你看你有時也不關燈,而且你還會因爲洗手而把水濺得到處都是。不僅如此,你有時候回家還不關門呢!你就連書包都不好好放。你說多少日子是我替你整理書包的?你的書本、作業本、鉛筆盒,你就不能好好放嗎?而且你收拾東西動作還那麼慢,做甚麼都磨磨蹭蹭的。哦,對了,你今天的作業做完了嗎?看看,總關心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連作業都沒做吧?唉,你啊……”

  小翔聽着媽媽的話,越聽越不對勁,到了後來,他完全沒覺得媽媽是在道歉,他忽然發現,自己已經變成了被訓斥的一方。

  看看小翔的媽媽的做法,這樣的“道歉”還能算是道歉嗎?原本是說我們自己的錯誤,可後來變成了訓斥孩子,孩子能願意聽嗎?這樣不誠心誠意、不就事論事的“道歉”,孩子也一定會反感。如果是正處於十幾歲“叛逆期”的孩子,他可能還會因此而變得更加叛逆。

  所以,我們道歉的時候一定要只說自己的事情,只就自己做錯的地方道歉,不要一下子就轉到孩子身上,藉機發揮。

31. 媽媽也可以慢吞吞!——不掩飾自己,會讓孩子更喜歡

   

  人的性格各有不同,有急性子也有慢性子。有的媽媽自己就是慢性子,自己做起事來就磨磨蹭蹭、優柔寡斷,可是一到教育孩子時,卻會衝着孩子喊:“快點快點!”仔細想一想,這是不是很不講道理呢?

  我們自己可以慢吞吞的,可孩子爲甚麼卻必須要動作迅速呢?再反過來想一想,我們總是催促慢吞吞的孩子要讓他快一些,這會不會對他的自信心也有影響呢?

  女兒陪着媽媽一起逛街,媽媽想要買一件裙子。一家家店逛過去,媽媽先是拿不準要挑甚麼樣子的,只能慢慢地看。最後還是女兒替她決定了樣式,可到了後來她又拿不準到底要甚麼顏色的。媽媽想要淡藍色的,但看着白色的似乎也不錯,拿着兩件裙子她對比了好久。

  正在這時,12歲的女兒又說了:“媽媽,要淡藍色的吧,精神、清爽。白色的太素了。”媽媽驚訝地看着女兒,女兒甚麼時候變得能這麼利索地決定事情了呢?明明記得之前她很磨蹭的,要做甚麼還得媽媽替她決定,現在倒是反過來了。

  回家的路上,媽媽和女兒隨便聊了起來。媽媽驚訝地發現,女兒長大了,性格也成熟了許多。女兒笑着說:“媽媽其實您慢一些也沒關係,您這樣反倒讓我輕鬆了許多呢。”媽媽聽了也笑了……

  我們一直埋怨孩子的拖拉,他在我們的要求之下可能就會覺得自己必須要快起來,慢下來是不好的事情。可其實,我們自己都是像上面這位媽媽一樣,選擇有些慢,決定有些慢,我們倒不如真實地將自己的這一面展現給孩子,這也能幫他放鬆心情。

▲ 別裝出麻利的樣子來

  有的媽媽生性就不是那樣急火火的,她的性格就是個慢性子,可爲了讓孩子能改掉那拖拖拉拉的習慣,媽媽也不得不裝出一副麻利的樣子出來。但孩子也不是單純得甚麼都不懂的,他也會發現媽媽其實也是個慢性子。因此在孩子看來,媽媽自己都慢吞吞的,卻反過來要求他要快一些,他心裏會覺得很不公平。

  我們只要正常地表現自己的性格就好,不一定非要裝出很麻利的樣子。畢竟我們這樣裝出來的“急切”,也會讓孩子感覺到不自在。如果我們天性很慢,我們自然地流露自己的天性就可以了,我們這種沉穩的態度也會讓孩子變得安靜下來。

▲ 幫孩子緩解緊張感

   我們一直催促孩子要快一些,我們總是刻意爲他營造一個很忙碌的生活環境,這會讓孩子感到非常緊張,而我們雖然是這緊張氣氛的製造者,可身處這樣的環境之中,我們也會感染這種氣氛,我們和孩子可能都會感到無比的壓抑。

   因此,我們該適當地表現出我們的本性來,慢就是慢,這樣的慢也是一種悠閒,會緩解孩子過於緊張的情緒。孩子會發現:“啊,原來媽媽也可以這樣慢悠悠的啊!這下好了,可以喘口氣了。”孩子的生活是需要張弛有度的,我們不能總是用那種緊張的情緒來壓制他,也不能總是用快節奏的生活速度來約束他。適當的時候,我們也要釋放自己的原本性格,幫助孩子平復那種緊張感。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調節與放鬆。

▲ 和孩子一起糾正慢性子

  前面我們提到過要教育孩子糾正慢性子,那麼既然我們自己也是慢性子,我們就要和孩子一起努力,共同糾正這種緩慢的生活狀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兩點,其一就是先要告訴孩子慢性子的利弊,我們要告訴他慢的好處與壞處,爭取讓孩子能正確體會慢的意義,使他能在該慢的時候慢下來,不該慢的時候快起來。其二,我們要和孩子一起進行快速做事的鍛鍊。比如,我們可以比賽誰穿衣服快,比賽誰能最快把自己洗乾淨的衣服疊好,等等。

  而且,我們和孩子一起進行鍛鍊,這對孩子也是一種積極的促進,我們取得的成就又能成爲激勵他更快進步的動力。同時,這也能拉近親子間的關係,不僅我們和孩子的慢性子能得到糾正,我們也能體會到那份和孩子一起度過的快樂。

下篇 教孩子學會合理地利用時間

   

   我們做媽媽的都有這樣的體會:那些學習好的孩子,無一例外都是會合理利用時間的孩子。對於孩子而言,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而學習的內容是無限的,只有讓他學會合理地利用時間,才能發揮他最大的潛能,才能提高他的學習效率,才能讓他取得更大的收穫。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