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教獨生子女養成良好習慣

   

   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好習慣就像存在銀行裏的金錢,會讓孩子一生受用,而壞習慣則是孩子一生都償還不完的債務。所以,父母一定要儘早培養獨生子女的好習慣。

習慣1:教孩子學會有計劃地做事

  孩子做事沒有沒計劃,與其是不是獨生子女沒有多大關係,主要看父母如何教育。如果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就特別注重培養他做事有計劃的能力,他會把這種計劃性的習慣和思維應用在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事有計劃是做事有效率的前提。孩子如果學會了做計劃,就會又輕鬆、又有條理地做好每一件事。而且,有計劃的孩子做事的速度不一定特別快,看起來也不是特別忙碌,但是事情會做得很順利,做事目標也很容易達成。而不懂得做計劃的孩子,可能會眉毛鬍子一把抓,自己忙碌半天,也沒找到做事的頭緒,最後事情沒做好,自己還感覺疲憊不堪。

  一天,妞妞想整理一下自己的3個抽屜,於是,就把抽屜裏的所有東西都倒在了牀上。但是,她又不知道該如何整理,就請媽媽幫忙。接着,媽媽幫妞妞做了一個整理抽屜的計劃:第一,思考3個抽屜各裝甚麼類型的東西?第二,把所有的東西分類;第三,挨個裝入每個抽屜。做好計劃後,妞妞很快就把抽屜收拾得整整齊齊。

  做事之前先計劃,主要計劃做事的步驟、方式、時間等項目。在孩子的思維中,只要這幾項非常明確,即使再繁瑣的事情都能做得有條理、有質量、有效率。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通過行爲練習把“做事有計劃”變成一種思維方式。

  那麼,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呢?

  第一,用提問的方式提醒孩子做計劃。比如,孩子準備和同學明天去游泳,父母就要問孩子,你們幾個人去?去哪裏游泳?帶多少錢?幾點集合?在哪集合?交通工具?遊多長時間?幾點回家?父母的這8個問題,就是讓孩子在心裏做一個小計劃。如果孩子能回答父母的問題,說明孩子已經計劃好了,如果有1個問題回答不上來,說明還沒有做好計劃。

  爲了回答父母的問題,孩子肯定要思考,要安排,要計劃。所以,在孩子做事之前,父母多針對計劃性的問題提問,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一定會有所成長。

  第二,讓孩子明確做事的先後順序,這是“計劃”的主要內容。以做家務爲例,父母要讓孩子明確做家務步驟,按順序爲:將所有物品整理到位、擦桌子、掃地、拖地。同時,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爲甚麼這樣計劃,爲甚麼不能先拖地後掃地。

  當孩子每次在做事之前都會計劃做事的順序,並且知道這樣計劃的原因時,孩子就很容易把“計劃性”的思維應用在每一件事情上。

  

習慣2:不讓孩子忽視任何細節

  “細節”體現着一個人的品質。一個有修養的人必定非常注重自己的行爲細節,一個事業的成功者一定不會忽視工作中的種種細節。

  正如,一個臺機器由若干個零件和無數個螺絲組成,若想讓機器正常的運轉,所有的大小配件都不能缺,任何一個小零件的缺失和損壞都有可能導致機器無法工作。所以,“細節”雖不起眼,但往往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而對於一個正在養成習慣的孩子而言,日常生活中的任何小事都不容忽視。因此,父母應該注重對孩子“細節意識”的培養,讓孩子生活、學習、道德、品行等各個方面都注意細節。這樣,孩子一定會因爲具備了良好的習慣,而成爲有修養、有能力、有品質的人。

  那麼,父母該幫助孩子在哪些方面注重細節呢?

  首先,讓孩子注重形象上的細節。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從第一印象開始,而這個印象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個人形象。一個面容乾淨的孩子,如果眼睛上、或鼻子裏或牙齒上有個小小的污垢,都會使孩子的形象大打折扣。一個衣服整潔的孩子,如果穿上一雙又髒又破的鞋子,也會使其形象有所缺失。所以,父母不僅要讓孩子養成勤洗澡、勤換衣的習慣,而且要讓孩子習慣於在出門之前看看紐扣有沒有扣錯位、衣領有沒有翻好、褲腿有沒有掖在襪子裏或鞋裏……

  其次,培養彬彬有禮的孩子。孩子如果見到他人能主動問聲好,臨走時又能主動說再見,雖然是小小的一句話,都能給別人留下深刻而良好的印象。而且,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微笑對人、在長輩面前懂得禮讓、不隨意插嘴、不頂嘴、學會說“謝謝”、“對不起”、“請”等禮貌用語。相信任何人都喜歡和彬彬有禮的孩子相處。

  最後,讓孩子注重行爲上的細節。平時,父母要注意孩子走姿、坐姿等姿勢是否文雅,而且不要讓孩子養成當衆摳鼻子、撓癢癢、搓腳、撓頭皮、挖耳朵等習慣。另外,父母要讓孩子注重一些公共場所的行爲細節,比如: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譁,不隨便插隊、加隊。如果孩子能注重這些細節,一定能成爲高素質的公民。

習慣3:讓孩子喫好,多喫健康蔬食

  飲食合理是保證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而孩子小時候的飲食習慣幾乎會影響他一生。正如,一個從小愛喫肉的孩子,長大了之後,一日三餐中也很難離開肉食;從小愛喫零食的孩子,一生都會伴隨着膨化食品和可樂……而孩子愛喫甚麼與不愛喫甚麼,很多時候取決於父母給孩子提供甚麼。

  媽媽從芸芸懂事起,就經常給她買零食,家裏的薯片、可樂、巧克力幾乎沒斷過。直到芸芸上大學也一直保持着愛喫零食的習慣。而愛喫零食的芸芸小小年紀就患有胃病,稍微喫一點生冷或辛辣食物就胃疼。現如今,芸芸不但沒改掉愛喫零食的習慣,而且還多了另一個“習慣”——喫胃藥。

  父母是否給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決定了孩子一生是否能夠健康。而父母的飲食決定了孩子的飲食,如果父母愛喫魚肉,孩子也會跟着喫;如果父母愛喫蔬菜水果,孩子也會受影響。因此,父母要樹立正確的飲食觀,這樣才能讓孩子喫好,吃出健康。

  那麼,甚麼是正確的飲食觀呢?

  第一,一日三餐有保障,早餐最重要。父母要給孩子提供有保障的一日三餐,保證孩子每天一定要按時按點地喫到這三頓飯。而且,父母特別要重視早餐。俗話說:“早餐喫得要像皇帝一樣,午餐喫得要像平民一樣,晚餐喫得要像乞丐一樣。”所以,父母在給孩子準備的早餐中最好有穀物類、植物蛋白類和蔬菜類的食物,這樣,孩子的營養才能跟上。

  第二,多喫蔬菜粗糧,少喫肉。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給孩子的身體提供所需營養的同時,而能夠起加快新陳代謝的作用。而五穀雜糧會緩解人們因飲食精細化而產生的多種疾病。所以,父母要在孩子的一日三餐中多加入蔬菜和粗糧類的食品,而儘量減少喫肉。因爲,現今社會的肉食污染嚴重,孩子喫肉後,除了能夠補充少量的熱量之外,肉食裏因污染產生的毒素卻被孩子吸收,對健康沒有好處。所以,讓孩子多喫蔬果,少喫肉。

  第三,少喫零食和垃圾食品。大部分孩子都對零食情有獨鍾,偶爾讓孩子喫點零食解解饞也不妨大礙。但是,一定不能讓孩子養成喫零食的習慣。生活中,只要父母沒有喫零食的習慣,孩子就沒有養成這個習慣的土壤。

  另外,不要把喫肯德基和麥當勞當做生活的調劑。據說,一些養殖場爲了大量供應雞腿和雞翅,會給雞注入一種激素,使一隻雞身上就能長出6只翅膀和6條腿。試想,這樣的雞腿雞翅讓孩子吃了,會對孩子的健康有好處嗎?

  

習慣4:讓孩子早睡早起,作息有規律

  每個人都是通過睡眠休養生息、補充能量,好的睡眠可以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使人精神充沛、身體健康。特別對正在長身體的孩子而言,高質量的睡眠就顯得更爲重要了。

  那麼,甚麼是高質量的睡眠?說起睡眠質量一定要提到睡眠時間,一般情況下,每天的21點到次日5點是有效睡眠時間。而不同的時段,人體不同的臟器進入排毒期,比如,23點至1點是膽經開始運行的時候,如果這個時段還沒有睡着,就會大傷膽氣,時間一長,就容易患各種精神疾病,比如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強迫症、躁動症等。當然,在除23點至1點的其他睡眠時間裏,肝、胃、脾、肺、腎也都分別進入了新陳代謝階段。所以,21點到次日5點的睡眠時間如果能夠保證,才能談得上睡眠質量。這也是爲甚麼提倡早睡早起的原因。

  因此,爲了孩子有一個好的身體,父母就要注重孩子的睡眠時間,幫助孩子養成早睡早起、作息規律的好習慣。

  首先,父母要有早睡早起的習慣。如果父母睡覺早,孩子也不會睡太晚,因爲,一般父母都把孩子安排睡了,自己才睡覺。如果父母睡覺遲,自然安排孩子睡覺的時間也會推遲。

  另外,父母如果平時有賴牀的習慣,孩子也學會了磨磨唧唧不起牀。而且,有的父母利用雙休日一覺睡到大中午,孩子也不會早早起來寫作業。所以,作息有規律是一種家庭氣氛,想讓孩子早睡早起,父母首先要做到早睡早起。

  其次,爲孩子營造好的睡眠環境。父母要讓孩子覺得睡覺是一件很舒心的事情,而不是甚麼負擔。所以,一般21點之後,全家人就要進入睡覺準備階段了,要關閉所有的大燈,電視的聲音要放小,不要再做劇烈運動,或看暴力刺激的電視或聽搖滾音樂。21點之後全家人儘量保持安靜,才能迎接即將到來的睡眠。

  而且,在睡覺之前,一定要洗漱一番,或者洗個熱水澡,這有利於儘快入睡。另外,孩子的房間要保持空氣通暢,枕頭高度和軟硬度要適宜,被子也不可過厚或過薄,只要父母多留意,孩子一定會有一個高質量的睡眠。睡眠時間和質量有保證,作息有規律就不難做到了。

  

習慣5:與孩子一起進行體育鍛煉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適度的體育鍛煉是身體健康的必要條件。體育鍛煉不但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機能狀況,還有利於人體骨骼和肌肉的生長,並增強心肺功能的運作,提高免疫力,減少患病的幾率。對於孩子而言,適當的體育鍛煉更有利於生長髮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強有機體的適應能力。

  然而,有的父母認爲孩子只要學習好,不生病就可以了;有的父母則認爲體育運動會耽誤孩子的學習。其實,這些思想都不正確。因爲,體育鍛煉不僅有助於身體健康,還具有調節人的緊張情緒的作用,並能積極改善人的心理狀態,還有助於提高睡眠。所以,一個常常進行體育運動的孩子,不但能通過鍛鍊緩解學習壓力,還能精神抖擻地投入到學習中。

  因此,父母要和孩子適當地進行體育鍛煉,如果能養成鍛鍊的習慣,一定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好處。那麼,父母在和孩子進行體育鍛煉時要注意些甚麼呢?

  首先,父母要了解身體的變化週期。人的身體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會有不同的狀態,自然也會適合不同項目的運動。一般上午的6點到9點適合做跑步、散步等強度較小的運動。因爲,此時段人體體溫較低,關節和肌肉最爲僵硬,所以最宜做強度小、又需要有耐力的運動。而在15點至18點的時間是一天中鍛鍊的最佳時機,此時,人的體內激素的活性處於良好狀態,身體適應能力和神經的敏感性也最好,最適宜打羽毛球、網球、排球等消耗脂肪的有氧運動。而在18點至20點的時段,人體體溫最高,肌肉也最爲柔韌,所以最適宜游泳、體操、瑜伽等伸展運動。

  當父母知道了這個常識,可以根據家庭情況,找出固定的時間,比如每天早晨或每天傍晚,和孩子一起進行適當地體育鍛煉。一旦養成習慣,大家都能從鍛鍊中受益。

  其次,父母可以和孩子隨時隨地地進行鍛鍊。比如,飯後散步就是一個很簡單易行的鍛鍊方式。父母和孩子一同外出時,路途如果不是特別遠,完全可以選擇步行。而且,父母和孩子如果不趕時間,可以選擇爬樓梯,而不是坐電梯。另外,大家可以隨時做伸展運動,如彎彎腰、踢踢腳、做眼保健操等。只要父母有鍛鍊身體的意識,時時刻刻都能找到鍛鍊身體的方式。孩子也會從每天的“小運動”中感受到自己生命力的旺盛。

  

習慣6:培養孩子的平常心

  孩子是具有社會屬性的獨立個體,當很多孩子集合成一個羣體的時候,孩子與孩子之間難免會出現比較。而每個孩子因爲各自的特性不同,總會出現你在這方面擅長,我在那方面有優勢的情況,而這種沒有可比性的比較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不平衡心理,而最常見的心理就是嫉妒心、好勝心和攀比心。

  永嘉的成績一直排在班裏的前三名。一次期中考試結束,一個女生排在了永嘉的前面,永嘉破天荒地成了第四名,心裏非常不平衡,怎麼想都覺得這個女生不該比自己強,甚至懷疑老師是不是批錯了。

  因爲永嘉好勝心太強了,就把“肯定是老師批錯了”、“她可能在卷子上動了手腳”之類的話講給同學聽。後來,那位女生知道之後,找永嘉理論,兩人差點打起來,在老師的干預下,兩人才恢復了平靜。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大大小小不合心意的事情,如果不能保持一顆平常心,就會對外界的人事物產生怨恨,從而進一步導致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情發生。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擁有一顆平常心,這樣他才能理智看待生活中的順逆,才能真正突破自己的弱點,成爲一個真正強大的人。

  那麼,父母該如何做呢?

  首先,父母對待人生的任何變故時,要有一顆平常心。父母不要因爲自己職位的增高,薪金待遇的提升,住房面積的增大而生起傲慢心,否則就很容易看不起其他不如自己的人。但是,每個人生活和事業的狀況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當他人也逐漸壯大的時候,曾經的鄙視就很容易變成嫉妒。而這個過程,父母肯定會在家說一些諷刺、不屑的言語。父母的心態表露無疑,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也受到父母的影響,很容易把不平衡心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同時,父母要幫助孩子正視自己的優缺點,讓孩子學會戰勝自己,而不是戰勝別人。一個好勝心強的孩子往往具備一定的能力,而別人超過他的時候,他就很難保持平常心。此時,父母只需要讓孩子看到自身的不足和他人的優勢,並鼓勵他向對方學習,努力超越自己。這樣,孩子把注意力放在瞭如何超越自己上,就很容易把好勝心轉化爲上進心。

  另外,在當今社會,孩子之間的物質攀比非常盛行。而父母絕對不要用不斷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來平衡他的攀比心,因爲,這是一個無底洞,永遠填不滿。所以,父母自身要降低物質消費,更要控制孩子的開銷。當孩子的物慾降低的時候,攀比心就不會那麼強烈了。

  

習慣7:教孩子遵守交通規則

  據統計顯示,交通事故已成爲造成少年兒童意外傷害的第二“S手”。在我國,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中,中小學生大約佔3成。而交通事故發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遵守交通規則。

  既然每年都有這麼大比例的孩子們喪生於車輪下,爲甚麼還有許許多多的父母拉着孩子闖紅燈呢?關鍵問題在於,父母的安全意識淡薄,對自己和孩子的人身安全總抱有僥倖心理。但是,危險往往就發生在一兩秒的工夫,一般還沒來得及讓人做出反應,事故已經發生了,甚至瞬間就陰陽兩隔了。

  而父母是否遵守交通規則直接影響了孩子對交通規則的重視。

  唐欣的爸爸經常闖紅燈,一次,他拉着唐欣過馬路,看到紅燈時就準備闖。唐欣說:“爸爸,紅燈啊!”爸爸說:“沒事的。”硬是拉着唐欣走了過去。從此以後,唐欣只要時間緊,就會闖紅燈,因爲,爸爸和她用實踐證明了一件事——闖紅燈,沒事!

  李媛的媽媽特別注重遵守交通規則。每到下雨天,媽媽都會給她一把雨傘,並囑咐道:“坐公交車上學,堅決不能打着傘騎自行車,遲到也沒關係。”李媛在媽媽的影響下特別重視交通安全。

  所以,父母遵守交通規則,孩子也會看重人身安全。只有孩子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交通事故發生的幾率。那麼,孩子走在馬路上該注意些甚麼呢?

  第一,嚴格遵守“紅燈停,綠燈行”的交通規則,絕不把“闖紅燈”看做小事。而且,要讓孩子養成走斑馬線、過街天橋、地下通道的習慣。另外,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在馬路上追逐、打鬧、踢球、嬉戲都是非常危險的。父母要教孩子過馬路,左右看,不能一邊過馬路,一邊和同學聊得不亦樂乎,或者一邊打手中的電動玩具。

  第二,讓孩子知道乘坐交通工具的種種注意事項。比如:乘坐汽車等交通工具時,不把頭、手等部位伸出窗外,如果是乘坐公交車,一定要抓緊扶手,以免在急剎車時出現危險。如果是坐在私家車的副駕駛上,一定要繫好安全帶。孩子如果自己騎自行車出行,一定要排除車閘、腳踏等部件的故障,而且一定做到靠右行,不逆行、不猛拐、不雙手撒把、不互相攀扶。另外,乘坐飛機和輪船時,孩子要完全遵守其規章制度,如中途遇到危險,一定要聽從工作人員的安排和引導,不擅自採取措施。

  孩子只有遵守交通規則,纔不會把自己的人身置於危險之中。

習慣8:時刻讓孩子提起安全意識

  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小牛犢之所以不害怕老虎,是他不知道老虎的厲害,不知道老虎會給他帶來怎樣的危險。所以,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常常會因爲社會常識和生活經驗的缺乏而把自己陷入危險的境地,或者,孩子總是會意識不到潛在的危險。

  孩子的安全意識大部分是靠父母和老師培養出來的。父母告訴他“危險”,他就不會輕易觸碰,父母沒有提醒他,他可能就會嘗試。如果父母常常把甚麼是危險的,甚麼是相對安全的告訴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安全意識就會增強,並能夠明確辨別出潛在隱患。

  因此,父母在每天與孩子的交往中,要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有關安全的大小事情交代給孩子,讓孩子時刻提起安全意識。只有孩子自身有了安全意識,才能最大程度地遠離危險。那麼,父母如果讓孩子時刻能提起安全意識呢?

  首先,反覆把安全注意事項灌輸給孩子。

  翔翔家的小區發生了火災,幸好沒有人員傷亡。看着翔翔緊張的模樣,媽媽就把火災發生時的逃生辦法講給翔翔聽,講完了,還讓他複述一遍。沒過幾天,報紙上又刊登了一則有關火災的消息。媽媽趁機又問翔翔是否記得火災發生時該如何逃生。結果,翔翔不能完全說出來了。於是,媽媽又給他講了一遍。這樣複習幾次之後,翔翔完全記住了。

  父母在給孩子培養安全意識的時候,要常常針對同一種現象反覆提問,這樣才能使孩子銘記在心,以至於在發生危險的時候,提起防範意識,保障生命安全。

  另外,當孩子遭遇一些小危難之後,父母在安慰孩子的同時,更要讓他知道下次該如何應對類似事件,而且要讓孩子學會一些安全技能。

  7歲的優優和同學們在一個人工湖旁邊玩耍,幾個人都沒有甚麼安全意識就在湖邊追逐打鬧起來,優優一不小心,一腳踩空,一條腿已經伸進了湖裏,幸虧身邊的一位同學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他。否則,後果不堪設想。爸爸知道之後,除了給優優講了一些道理之外,第二天就帶着優優學游泳去了。

  優優雖然在這個事件中受到了小驚嚇,但是正因爲這個事件,爸爸才意識到應該讓孩子學會游泳。學會了游泳的優優也算是藉助這次危難成長了一步。相信優優以後遇到類似事件,不但知道該如何應對,還有能力去應對。所以,父母在幫助孩子時刻提起安全意識的同時,教給孩子一定的逃生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習慣9:教孩子學會保護環境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環境的好壞與我們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因爲我們的生存無法離開空氣、土壤、陽光和雨露。當環境遭受到污染的時候,我們所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喫的蔬菜水果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從而影響我們的生存環境和身體健康。

  而今,科技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大自然遭到不同程度破壞,而破壞的結果就是自然災害頻發。近幾年,地震、雪災、洪水、火山爆發等不同的災害在全球此起彼伏。而就在現在,南北兩極的冰川正在快速融化,有科學家推測,以這樣的速度,不出50年,南北兩極的冰川將全部融化。那是,地球的氣候將出現前所未有的惡劣,人類的生存將受到巨大的威脅。

  因此,保護環境的確是每個人的職責,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提起高度的保護環境意識,讓他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保護環境作爲習慣保持下來,爲自己美好的明天出一點微薄之力。

  那麼,父母應該讓孩子在生活中怎樣做呢?

  第一,必須遵守有關禁止亂扔各種廢棄物的規定,把廢棄物扔到指定的地點或者容器內,特別是不要亂扔廢電池。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一節一號廢舊電池被埋在土裏之後,釋放出來的重金屬,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地失去利用價值。一節廢電池可污染600噸水,是一個人一生的飲用水量。

  第二,夏天時,儘量使用電風扇保持低碳生活,如果使用空調,溫度不要低於26℃。

  第三,給孩子隨身帶一塊手帕,讓孩子知道,少用一張紙巾,就爲保護森林做了一點貢獻。

  第四,不要讓孩子隨意捕S野外的小動物。父母要告訴孩子甚麼是食物鏈,食物鏈平衡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第五,讓孩子不隨地吐痰,不隨便亂扔果皮紙屑,可以隨手撿起身邊的垃圾,並扔進垃圾箱。

  第六,讓孩子少喫肉。養殖牲畜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不可忽視。牲畜及其副產品的溫室氣體排放至少佔全球總排放的51%。如果所有中國人每週喫素一天,將減少溫室氣體2.86億噸。所以,父母能和孩子一起每週喫素一天,就是在爲保護環境出力。

  保護環境是一種責任,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從小建立責任意識,只要人人都能爲環保貢獻一點力量,孩子以後的生存,就不會遭受到來自環境的威脅。

  

習慣10:不讓孩子亂動他人的東西

   儒家啓蒙經典《弟子規》說:“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爲偷。”意思是,當我們想用他人的東西時,一定要明確請求對方同意,如果不打招呼就隨便動用,就屬於偷盜了。

   孩子是否有這個意識,完全看父母有沒有教導他。有的孩子成年之後也不懂得這個道理,走到哪裏都有隨便亂動他人東西的習慣,搞得對方看不起孩子,孩子也覺得很無辜。其實,家教不當所致。

   一個大型企業招聘高層主管,有10位大學生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最後一輪面試。面試的當天,企業負責人把他們一同叫到辦公室,隨便寒暄幾句之後,負責人說:“不好意思,我出去一下,請各位在這裏稍等片刻。”負責人剛出門,一位大學生就起身走到書櫃旁,開始翻閱起自己感興趣的圖書。緊接着,另外一個大學生走到辦公桌前,拿起桌上的物件看起來,同時,又一個大學生竟然拿起辦公桌上的電話撥打起來……半個小時之內,9位大學生分別隨便翻動辦公室裏的不同東西。但只有一位安安靜靜地坐在那裏。等到負責人回來之後,直接宣佈這位沒有隨便亂動他人東西的人被錄取了。原來,這就是最後一個面試題目,考察未來的高層主管是否具備這基本的禮貌和素質。

  不亂動他人的物品是對別人最基本的禮貌,也是對自己最起碼的尊重。但是,就是這最基本的做人準則,也有許許多多父母沒有教給孩子。所以,父母要在生活中讓孩子養成“用人物,須明求”的習慣。父母該如何做呢?

   首先,父母不隨便翻動對方的東西。父母之間如果有隨便翻動對方提包、手機、抽屜的習慣,孩子也覺得這樣的行爲很正常。於是,孩子也會隨便翻動父母的東西,擴展到翻動朋友、熟人的東西,最後,就完全不把亂動他人物品的舉動當作異樣了。此時,孩子很容易遭到別人的輕視和厭惡。所以,父母如果在尋找東西時,一定要經過對方的“領地”,就要打招呼,或者乾脆請對方幫忙尋找。

   其次,父母絕不隨便亂翻孩子的東西。一個孩子有沒有“不隨便動他人物品”的意識,完全在於他是否有保護自己“領地”的權益意識,這種權益如果常常被父母侵犯,或者孩子和父母都不認爲這是一種侵犯的時候,孩子很難對別人的物品保持尊重。所以,父母首先用行爲告訴孩子,雖然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但是我們彼此尊重,互不侵犯。

   第三,父母教孩子學會使用“我可以看一下嗎”、“我可以用一下嗎”等詢問式的語句。當孩子隨便翻動媽媽的提包時,媽媽就要讓孩子知道,這樣不打招呼就隨便翻動媽媽東西是不對的,要問“媽媽,我可以看一下你的包包嗎?”當然,媽媽在開啓孩子抽屜的時候也要問:“兒子,我可不可以在你的抽屜裏找一個橡皮?”只要家人之間形成了習慣,孩子一定會把這個習慣用在任何場合。

習慣11:教孩子把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

  “把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雖然是一個很小的行爲,但是,能做出這個行爲的孩子一定懂得愛惜物品,做事懂得善始善終,而且思維清晰、有條理,不僅如此,孩子一定具備了耐心、責任心、謹慎、沉穩等性格品質。

  當孩子用完一件物品,並沒有想着把東西放回原處時,說明孩子做事虎頭蛇尾,而且孩子的內心只是想到了此時需要這個物品,並沒有爲下次使用做準備,這就表明孩子的目光不夠長遠。另外,孩子總是用過了物品隨意亂放,物品被損壞的幾率增大,從而縮短了使用壽命。一個不懂得愛惜物品的孩子,對身邊的人事物也不會太過珍惜。而且,孩子一旦養成亂放東西的習慣,那麼生活環境必然是一團糟,這會大大影響孩子內心的秩序。

  所以,父母別輕視這小小的動作,一定要幫助孩子養成“物有定位”的好習慣,這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首先,爲孩子提供一個整潔、有序的家庭生活環境,也就是說,父母自身要有“把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的習慣。這樣,當孩子沒有做到時,父母會很敏感地發現問題,並進一步做引導。而且,家庭環境一旦整潔有序,面對“到處流浪”的物品,孩子自己都會覺得不習慣,都會主動去整理收拾。

  其次,爲孩子提供便於放置物品的空間,也就是孩子自己要有玩具箱、書櫃、衣櫃、雜物箱之類的東西。沒有這些必要的儲物空間,孩子的東西很容易隨意亂放,因爲所有的東西沒有一個固定的“家”,又怎樣讓它們回到原處呢?

  最後,用不斷提醒的方式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楊洋把剛剛用過的剪刀放在了餐桌上,媽媽看到之後,觀察了楊洋一會兒,確定他是用完了。於是,媽媽說:“楊洋,你過來一下。”

  楊洋從自己房間出來,一臉茫然,媽媽接着問:“剪刀用完了嗎?”

  “用完了。”楊洋回答。

  “用完了就把它放回工具箱,以後養成隨手把東西放回原處的習慣。”媽媽提醒道。

  “好的。”楊洋按照媽媽說得去做了。

  當孩子沒有把物品放回原處的時候,父母不用發火,也不用幫他收拾,叫孩子過來看到“證據”,並讓孩子“補充”完成這個行爲。只要孩子一犯類似的錯誤,父母就這樣實施,時間一長,孩子一定能養成物有定位的好習慣。

習慣12:教孩子想好了就去做

  “想好了,就去做”不但體現出一個孩子強大的執行力,而且也可以看出孩子實現理想的勇氣和魄力。如果孩子總是把一切事情停留在“想”上,而沒有落實在“做”中,孩子永遠是一個“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永遠在計劃,卻從來不曾落實。這樣,孩子就不可能有“獲得”。

  安東尼·吉娜是美國紐約百老匯中最年輕、最負盛名的年輕演員。她說過:“有了夢想就要去努力實現,如果你不去努力,或者再三的推遲,它永遠只能是夢想,甚至是幻想。想好了,就去做。”也就是說,想好了,只有去做,纔有“收穫”的可能。

  很多事業的成功者都有雷厲風行的特質,他們不會想了又想,推了又推,因爲這樣,只能一事無成。他們只要思考好之後,就一定會立刻把想好的規劃付諸實踐,即使遇到了諸多困難,也會立刻思考如何解決困難,並開始行動,而不是一遇到困難就後悔當初不該這樣決定。所以,“想好了,馬上去做”是一種思維習慣,更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也是“勇往直前、百折不撓”精神的體現。

  那麼,父母如何做才能培養孩子具備這樣的精神品質呢?

  首先,不要讓孩子在生活中養成拖沓、延遲的習慣。比如,早晨不賴牀,喫完飯立刻洗碗,寫完作業之後立刻收拾學習用具……孩子只有在這些小事上養成“立刻去做”的習慣,纔不會遇到大選擇的時候頻頻“打退堂鼓”。

  另外,父母要告訴孩子:面對父母的呼喚,要立刻答應,面對父母的使喚,要立刻去做。不過,這個“立刻”不是急急忙忙,而是不拖沓,不找藉口說“等一會兒”。而當父母面對另一半的呼喚時,或者父母面對長輩的呼喚時,一定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否則孩子也不會乖乖聽話。

  其次,當孩子有一個近期計劃需要實施的時候,父母要在旁邊爲他加油打氣,讓孩子在思考之後,把重點放在執行上。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要幫助他突破。但是,對於孩子左思右想,想出來的困難,父母要告訴孩子:“困難都是想出來了,只有去做,才知道難易,也只有去做,才能解決困難。”

  

習慣13:教孩子學會節儉不浪費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個人無論多麼有錢,只有節儉不浪費才能保持長久的富裕。但是,古往今來大量的家族興衰史表明,一個家庭無論資產多豐厚,保持富裕的時間一般都超不過三代。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是父母沒有把節儉教給後代。

  一個孩子如果總有機會去浪費,不但說明他的物質生活條件富足,而且說明他不懂得這些東西的來之不易。從另一個角度講,不懂得節約的孩子肯定小就習慣了在不勞而獲的情況下享受優越的物質生活。這樣時間一長,孩子很難願意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財富,這也是爲甚麼紈絝子弟使家業落敗的根本原因。所以,節儉不僅僅是爲了省下一滴水、一張紙、一度電,更是爲了防止孩子在浪費中墮落。

  因此,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學會節儉不浪費,那麼,從哪些方面做起呢?

  首先,讓孩子從不浪費食物做起。父母要成爲節約糧食的好榜樣,特別是母親要對一家人的三餐數量做到心中有數,不要總是因爲吃不了而浪費。如果父母常常倒剩菜剩飯,孩子也不會有節約意識。另外,父母不要在家中存儲大量的食品,以免忘記食用導致過期或變質。同時,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糧食的來之不易,告訴孩子農作物從種植、耕耘、護理、收割到加工成餐桌上的食品,所有的程序無不凝結着勞動者的汗水。只要父母做得好,孩子就會養成節約糧食的習慣。

  其次,讓孩子養成節約用水電的好習慣。比如,孩子在用水時,父母可以囑咐說:“水龍頭不要開得太大。”當孩子洗手用香皂時,讓他先關閉水龍頭,衝手時再重新開啓;父母可以商量着購買節水型的沖水馬桶,或者在馬桶中放置一個裝滿水的大可樂瓶,並告訴孩子,這樣用水比較節約。

  另外,父母要培養孩子的節約用電意識,讓孩子知道:家中不要總是開着大燈;利用谷峯電的時間開動大型家用電器,如洗衣機;出門前確定電源已關閉;暫時不使用電腦時,請保持待機或休眠狀態……父母的提醒會使孩子明白節約的重要性。

  最後,不要讓孩子隨便浪費紙張等學習用具。當一學期結束,孩子可以把尚未用完的作業本的空白紙張都分離出來,並組合到一起當做數學草稿本,或者隨筆記錄本;當一塊橡皮、一支鉛筆尚未用完的時候,父母不要給孩子購買新的;讓孩子愛惜自己的書包、鉛筆盒,這樣,它們可以陪伴孩子更長的時間,不至於因爲損壞而丟棄。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