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培養獨生子女的良好品格

   

   人品重於一切,對任何人來說這一點都是絕對正確的。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對獨生子女良好品格的培養,這是決定孩子一生髮展的關鍵之所在。

品格1:給孩子種下孝心的種子

   父母經常這樣議論:“現在的孩子有甚麼好喫的好玩的,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心裏很少會惦記着父母……”這些似乎道出了父母的心酸,但是孩子難道一生出來就這樣?

   一次,媽媽帶思思去阿姨家串門,她覺得阿姨家的糖果特別好喫,就甜甜地對說:“阿姨,這種糖果特別好喫,我能帶幾個回家嗎?”

   媽媽嚴肅地瞪着她,阿姨馬上抓一大把糖果放她口袋,她連忙說:“奶奶最愛喫這種糖,我只要幾個就夠了。”說完挑出幾個放進自己的口袋裏。

   “思思這麼小的孩子就知道要孝順,真難得!”阿姨真誠地誇道。

   一直以來,尊敬長輩、孝順父母是中華名族的優良傳統,也是家庭和睦、社會穩定的重要條件。但是現在的獨生子女,由於平時受到的寵愛太多,把父母、長輩的愛當成是理所當然,一有不滿意的地方就大發脾氣,然後等一家人哄滿意了,孩子才肯罷休。這樣的孩子與他人相處都是問題,更談不上孝順父母。

   越來越多的父母只希望孩子能夠成人成才,而沒有指望孩子能夠在將來贍養自己。既然這樣,就不用培養孩子的孝心了嗎?當然不是。因爲今天父母還是有點心寒:自己對孩子百般呵護,辛辛苦苦把他拉扯大,爲甚麼他心中沒有我們?

   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父母想用甚麼填滿就用甚麼。如果你想讓孩子學會感恩,懂得孝順父母,就應該從小給孩子種下孝心的種子,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艱辛,知道父母的不容易,學會爲父母分憂解難。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孝心的種子?

   首先,父母要給孩子樹立尊敬長輩、孝順父母的榜樣,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序的家庭關係,讓孩子懂得父母的辛勞,珍惜父母的血汗錢和勞動成果,體會父母付出不求回報的偉大。

   其次,讓孩子學會感恩。正如兒童教育專家郭建國教授所說:“感恩之心是一種美好的情感,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們永遠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幫助他們的人,更不會主動幫助別人。”

   最後,通過實踐去培養孩子的孝心。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分擔一些家務,遇到難題可以讓孩子一起想辦法,讓他們真正擔起責任,體會到生活的不易,然後從心底感激和敬重父母,孝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長此以往,孝心就會在孩子心中紮根。

   

品格2:教孩子從小要誠實

   一直以來,孩子被看成是純潔的天使,正如在安徒生童話《皇帝的新裝》中,只有孩子敢於說真話,但是當孩子一邊用天真的眼神看着你,一邊說謊的時候,父母又有何感想?

   說謊成了孩子誠實守信良好品質形成的一大障礙。

   有位媽媽一進門驕傲地對爸爸說:“今天我用10塊錢買菜,那個人居然找了我93塊錢,不真是賺大了……”而孩子就在一邊看着。

   這位媽媽沒有把錢歸還給別人,還誇誇其談,她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爲給孩子純淨的心靈蒙上了灰塵,也爲以後孩子說謊、貪小便宜創造了條件。

   孩子並不是生來就會說謊,到底是甚麼讓孩子喪失了誠實的天性,讓他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學會了說謊?孩子在6歲之前,大部分時間都是和父母在一起,很多行爲也都是模仿大人的,父母有沒有想過,可能是自己的行爲讓孩子學會了說謊。

   孩子會說謊大多時候只是一種自我保護,並沒有甚麼惡意。有些孩子可能是爲了取悅父母或他人而說謊;有些是害怕父母的懲罰而說謊;有些是爲了炫耀自己而說謊,還有一些只是孩子的想象或者是期望中的樣子,有時會被父母誤解爲說謊……

   其實,孩子說謊或編故事,只是希望事情沒有被自己搞壞,而是朝着好的方向發展。幾乎每位父母都會經歷孩子說謊的階段,因此,當孩子推卸責任的時候,父母不需要批評孩子不誠實,而是轉移孩子說謊的注意力,讓孩子不再用其他的謊言來掩蓋前一個謊言。

  因此,當孩子說謊的時候,父母不需要勃然大怒,要有一個好的情緒,冷靜、客觀地分析孩子說謊的原因,對症下藥,最重要的是讓孩子認識到無論甚麼原因,自己說謊都是不對的,父母用自己誠實的行動教孩子要誠實,幫助他從小養成誠實的好習慣。

  當然,如果孩子說謊以後能勇敢地承認錯誤,無論在甚麼情況下,父母都要表揚他說實話的勇氣,鼓勵他以後多說實話,甚至可以制定“坦白從寬”的規定,這是激勵孩子以後說真話的有效措施之一。

  最後,在對待孩子說謊問題上,父母要堅持就事論事的原則,給孩子更多思考的空間,而不是一味批評、指責,端正教育孩子誠實的態度,身傳言教,引導孩子誠實做人。

品格3:讓孩子守信,說到做到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成才,而獨生子女由於平時太過於寵愛,逐漸暴露出說謊、說話不算數等缺點,這些都讓父母不得不重視孩子良好品德的培養。

   一次,曾參的妻子去集市,孩子也一直吵着要去。於是,曾參的妻子便對孩子說:“你乖乖地在家,回來我S豬煮肉給你喫。”孩子果然不再吵鬧了。

   等妻子回來,發現曾參就準備去S豬,妻子拉住他說:“我只是哄孩子的,你還真去S豬啊?”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如果你今天騙了他,以後他就會去騙別人;今天你對他不守信用,以後他也會對別人不守信用……”

   於是,曾參果真S了那頭豬,煮了肉給孩子喫。

   古時候,只要是朋友之間的承諾,無論多久,他們會拼死去兌現,即使自己做不了的,也會在臨終前囑咐後人繼續去努力。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重守信義,而在科技文明越來越發達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說到做不到,爲甚麼人們的守信意識會逐漸淡薄?

   捷克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曾說,“所謂人生,即是週而復始的老實、友好、信任的給予與被給予”。守信是一個人成功的人格基礎,只有獲得別人的信任,纔會有他人的支持和擁護。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信任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礎,如果你想別人相信你,首先你必須要守信。

   孩子是否守信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教育,有些孩子說和做總是不能一致,而且還當着父母的面是這樣,揹着父母的時候卻又是另一個樣。面對這些,父母對孩子反覆教育甚至是懲罰,就是不見效果。因此,父母要換種方式教育孩子,讓他學會守信,說到做到。

  首先,從生活中的小事着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只有在小事上養成了守信的好習慣,才能在大事上也選擇用守信的方式辦事。

  再者,父母能夠對孩子信守承諾,答應孩子的事情要努力做到,做不到的事情不要輕易許諾,更不能以哄騙的方式教育孩子,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孩子。

  最後,表揚孩子的守信行爲。當孩子作出了守信的行爲時,父母一定要及時表揚,對其良好的行爲進行強化,從而讓孩子更樂意信守承諾。

  

品格4:教孩子有一顆仁愛之心

   兒童啓蒙經典《三字經》雲:“人之初,性本善。”但現在由於父母的溺愛,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編的自私、任性、缺乏愛心,父母也抱怨孩子不懂得關心父母,關愛他人。

   缺乏仁愛之心,在孩子身上越來越凸顯。

   在公共汽車上,一位媽媽對孩子說:“你看,那位爺爺站着多累啊,我們讓他來坐吧。”“可是我們站着也會累啊!”孩子不解地說。“但是我們年輕,站久一點沒事,等我們老的時候,別人也會給我們讓座的。”媽媽認真的回答道,孩子若有所思地站起來,給爺爺讓座。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2歲的嬰兒,會用自己的方式去安慰哭的人,也就是說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有關心他人的本能。可是,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卻變得冷漠,很難對周圍的事物再富有愛心。那麼,到底是甚麼讓孩子的愛心喪失?

   正如盧勤老師說:“孩子愛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會長大;你忽視它,他就會枯萎;你打擊它,它就會死去。”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只知道疼愛孩子,卻不知道要給孩子奉獻愛心的機會,使他們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給予,甚至把別人的愛當成是理所當然,逐漸喪失付出愛心的本能。

   有些父母錯誤地認爲:孩子現在還小,不需要付出愛心,等他長大了,自然就會孝敬父母,關愛他人。其實,孩子的仁愛之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同孩子其他習慣的是一樣的,需要在生活、學習中慢慢地養成。

   父母可以帶孩子一起去探望長輩,幫老人做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經常讓孩子看到大人是怎麼關心、幫助他人,適時地讓孩子奉獻自己的愛心,把看與做聯繫起來,這樣能很好地幫孩子養成關心、幫助他人的良好習慣,也逐漸培養孩子的仁愛之心。

   當然,一個孩子如果連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他還能去關愛他人嗎?所以,如果父母不想孩子變得自私,就不要太寵溺孩子。父母應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多給他奉獻愛的機會,培養他關愛家人的意識,讓長幼有序的家庭關係在孩子心中紮根。

   最後,父母要以身作則,從生活中的細節入手,讓孩子感受到愛與被愛的溫暖,然後再讓孩子用自己的愛去溫暖他人,教孩子有一顆仁愛之心。

品格5:培養孩子寬廣的心胸

  寬容,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的前提,也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而如今的獨生子女,凡事先考慮自己的利益,斤斤計較,這樣的孩子以後怎麼與他人相處,如何立足社會?

  一次美術課上,李彤不小心把顏料弄到了王粲的衣服上。王粲心疼地看着潔白的衣服上被弄髒,生氣地跑到李彤身邊,也在她身上畫了大大的一筆。

  當老師問王粲爲甚麼要這麼做的時候,他理直氣壯地回答:“我媽說不能受別人欺負,李彤弄髒了我衣服,我也要把她的衣服弄髒。”

   父母這樣教育孩子,還怎麼培養孩子寬廣的心胸?

   寬容的品質歷來被古人所重視,至聖先師孔子認爲,一個真正的人要有寬容、恭敬、誠信、靈敏、慷慨等五德。他把寬容放在五德之首。林則徐也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高度開放的今天,更需要高度的寬容。寬容,能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促進事業的成功,也會讓生活更加和諧美好。

   而現在的父母過於嬌慣孩子,怕孩子在外面喫虧,教孩子“以牙還牙”,養成孩子以自我爲中心,無論甚麼事,都先想着自己,伺機報復,逐漸成爲一個心胸狹窄的人。

   如果父母長遠地愛孩子,就應該告訴孩子:當我們被別人傷害的時候,最明智的做法是理解他,原諒他,用寬容來沖淡仇恨。

   其實,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犯錯,每個人也都有需要被理解、被寬容的時候。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每個人身上都會有缺點,所以在和他人相處的時候,沒有必要求全責備,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

   如果孩子學會了寬容,就會用更積極的心態看待生活;如果孩子學會了寬容,就等於擁有了美好的明天。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我們都知道,孩子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影子當中,所以要想讓孩子擁有寬廣的心胸,父母就要樹立好榜樣,不要在孩子面前議論別人的長短。各家庭成員之間也要彼此友愛,互相寬容,營造一個溫馨、和諧、寬容的家庭氛圍。

   當然,培養孩子寬廣的心胸,不是光靠父母講出來的,而是孩子在集體中和別人相處逐漸所形成的。因此,父母讓孩子多親近大自然,培養孩子寬容的意識,讓他在與人交往中學會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擁有一顆寬容的心。

 

品格6:教孩子遠離驕傲的習氣

   中國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句至理名言:“滿招損,謙受益。”意思是說,驕傲會使人招來損失,謙虛會使人受到益處。但是在今天,只要孩子取得一點點的成績,父母就會覺得孩子非常了不起,不停地誇讚,容易助長孩子的驕傲的壞習慣。

   “你是最棒的”、“沒有人能比你飛得高……”烏鴉媽媽一直誇小烏鴉,小烏鴉也很自以爲是,經常在同伴面前炫耀自己。

   一次,同伴們都在談論老鷹飛得有多高,多厲害,小烏鴉很不服氣地說:“我比它厲害多了,我也會老鷹抓小雞……”結果小烏鴉掉進雞籠子裏,再也出不來了。

   現在,由於孩子對自己、對世界的瞭解不夠透徹,再加上父母爲了增強孩子的自信,盲目地鼓勵孩子,導致孩子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認爲自己達到了最高境界,不把別人放在眼裏,隨意評價別人的勞動成果,遭人厭惡。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如果孩子驕傲自滿,固執己見,因別人的誇讚而忘乎所以,因別人的批評而心生怨恨,變得心胸狹窄,缺乏前進的動力,那麼他也就不會再有甚麼大的作爲了。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越是成功的人越是謙虛,他們非常瞭解自己,會耐心聆聽別人的意見,善於向比自己強的人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升自己,以獲得更大的進步。成功的人尚且如此謙虛,我們又有甚麼理由驕傲?

  因此,父母要培養孩子從小就懂得謙虛的生活態度,讓孩子領會謙虛的真諦,遠離驕傲的不良習氣。

  首先,父母要讓孩子正確、全面地評價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如果孩子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就會滋生驕傲自大情緒,在錯誤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完全迷失方向。

  其次,用自己謙虛謹慎影響孩子。這就需要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把自己所作的貢獻掛在嘴邊,不因一次的成績而洋洋得意,找到自己真正的價值所在,讓孩子看到一個謙虛的父母。

  最後,適當地讚揚孩子。父母要堅持實事求是地原則,如果孩子表現確實很好,可以適度的讚揚,並鼓勵他再接再厲,爭取更好的成績。必要時,還可以讓孩子受點挫折,告訴他一些優秀同齡人的故事,讓他逐漸學會謙虛。

品格7: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快樂的人生,而孩子的生活是否會充滿陽光,完全在於孩子是否有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而現在很多孩子卻不夠樂觀,一遇到挫折和困難就一蹶不振。

   “太陽總會出來的”,這是一位父親最喜歡說的話。

   一次,兒子回到家中,一聲不吭地跑到房間裏。父親微笑着說:“你是不是遇到甚麼不順心的事了?其實,人生總會遇到困難,但是它總會過去的,悲傷難過絲毫不起作用。別去想了,好好努力,明天太陽又出來了。”

   後來,無論情況有多麼糟糕,只要一想到爸爸的話,兒子就總能充滿鬥志地迎接一個有一個的挑戰。

   確實,樂觀的人能夠用積極地心態面對生活,他們總是可以看到事物美好的一面,勇於挑戰新事物,還用自己的快樂去感染他人,營造出一個快樂、輕鬆的環境。

   因爲環境的不同,會讓孩子在面對生活的時候有不同的態度:樂觀的孩子,對生活充滿熱情,敢於嘗試,不怕失敗;而悲觀的孩子整日悶悶不樂,畏首畏尾,到最後一事無成。

   事實上,孩子大概在出生2個月後,他就有了快樂的情緒,卻爲甚麼可以看到有些孩子愁眉苦臉,有些孩子卻是笑容滿面?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呢?

   首先,父母性格開朗、幽默風趣,儘量不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消極情緒,爲孩子營造一個輕鬆愉快、和諧溫馨的環境,孩子自然也會感到快樂和輕鬆,從而用積極樂觀的心態看待一切。如果孩子長期生活在一個沉悶壓抑的環境中,必然也是悲觀、抑鬱。

   其次,教孩子用積極的眼光看待事物。當然,父母也應該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孩子,發自內心地賞識孩子,而不是批評、指責。告訴孩子,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挫折中也孕育着機會,從而激發孩子不斷進取。

   最後,適當給孩子一些自由成長的空間,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這也是孩子派遣消極情緒的一種方式,從而化解心中的陰霾,重新找回快樂,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去學習、生活。

品格8:讓感恩孕育孩子的生命之花

   如今,在大城市生活的獨生子女,物質生活條件優越,父母、長輩對僅有的獨生子女是關愛備至,但是孩子卻變得越越來越冷漠,不懂回報,甚至把親人的愛看成是理所當然。

   所以說,學會感恩,成了孩子的一門必須課。

   曾有一個調查:當問到某中學初中一年級的180名學生,有幾個人知道爸爸媽媽生日的時候,只有6個人說知道,其他人都是不清楚;當被提問有多少人感覺爸爸媽媽很辛苦的時候,回答幾乎都是“沒感覺”。

   孩子長期生活在獨享的家庭氛圍中,最好的東西先給孩子,有求必應,他們早已經對父母的關愛、呵護、付出麻木了,也已經當成了一種習慣。他們從來不覺得父母、長輩辛苦,根本沒有機會體驗勞動的辛苦和生活的不易。

   當我們還在羨慕獨生子女生活美好的時候,他們卻怨天尤人,根本感覺不到自己的幸福,動不動就離家出走,甚至拿跳樓來威脅父母。父母會百般容忍孩子的種種惡劣行爲,但是別人還會是這樣嗎?

   也許父母從未想過讓孩子感恩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可孩子終有一天要走向社會,要與他人交往。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明白沒有哪一種給予是理所當然,要把一切給予都看成是別人的恩惠,那麼他就會少一份怨氣,多一份感恩。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感恩是一種生活智慧,當一個人懂得感恩的時候,便會在實踐中愉快地回饋,給人帶來一種強烈的幸福感。

   那麼,父母要怎樣培育孩子的感恩之心?

   我們都知道,孩子不可能在聽故事、看書本的過程中培養出感恩之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對象,所以父母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如孝敬長輩,感謝他人……在行動中教導孩子如何感恩。

   其次,讓孩子在生活瑣事中學會感恩。人只有經過自己的勞動,才知道其中的辛勞,所以父母可以讓孩子幫自己分擔一些家務。當得到他幫助時,父母要及時道謝,督促他養成及時對周圍人道謝的良好習慣。

   最後,讓孩子學會感恩生活中的一切。比如,感謝國家的培養與護佑,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辛勤培育,感謝朋友、同學的真誠幫助,感謝所有人的付出,感謝大自然的給予……當孩子在心中孕育感恩的生命之花時,他就一定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品格9:教孩子喜歡與他人分享

   愛爾蘭戲劇家蕭伯納曾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每個人只有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每個人就有了兩種思想”。分享能增加人的快樂,減少人的痛苦。但由於父母的溺愛,獨生子女早似乎缺乏與人分享的意識。

   爸爸媽媽想讓方瑞從小學會與人分享,於是,家裏甚麼好喫的都平均分,可是自從奶奶來了以後,情況就變了。做了好喫的,奶奶讓方瑞一個人先喫,還會特意去買一些東西只給他一個人。

   一次,媽媽吃了一顆奶奶給他的糖果,他就生氣地說道:“這是奶奶賣給我的,你不能喫。”

   也許,孩子早已經習慣家裏好喫的、好玩的都歸他一個人所有,完全沒有意識與人分享,一切以自我爲中心,逐漸養成霸道、自私等惡習,這些都是因爲父母認爲讓孩子與人分享,孩子就會喫虧,所以好的東西都只給孩子獨佔。

   其實,讓孩子學會分享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分享是一種美德,會讓人變得更快樂。如果孩子學會了分享,那麼他心中始終有他人,不會變的自私;如果孩子會分享,有甚麼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情,他會及時與朋友分享,也讓孩子的情緒得到了宣泄。

   當然,在孩子小的時候不喜歡與人分享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孩子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和別的孩子一起玩,他怕拿出來玩具就不再是他的了。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明白,拿出與人分享的東西,依然還歸他所有,讓他沒有後顧之憂的與人分享。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讓孩子願意分享,並且喜歡上與人分享呢?

   首先,要讓孩子體驗分享的快樂。如果強制性地讓孩子去分享,只會讓孩子陽奉陰違,當面一套,背後又是另外一套。因此,父母要讓孩子體會到與人分享的樂趣,嚐到與人分享的“甜頭”,從而讓他真正從心理上接受與人分享。

   其次,尊重孩子的自主權。父母要適當地保護孩子的寶貝,如果你不經孩子同意,就把他珍藏的東西拿出來,他肯定會不樂意。所以,適當地教孩子怎樣去與人分享,讓他從心理上接受並主動與人分享。

   最後,讓孩子在交換中愛上分享。可以告訴孩子,每個人擁有的東西都不一樣,與人交換東西的過程,也是與別人交流感情的一種方式,這樣能增進朋友之間的感情。

   

品格10:讓孩子做一個正直的人

隨着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父母對獨生子女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年輕的父母雖然懂得不能溺愛孩子,但是卻又怕孩子受委屈,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總有問題。

一次,小燁想把爸爸給他買的習題冊拿到班上炫耀一番,還沒裝進書包,媽媽看後說道:“兒子,這是你爸爸特意給你在北京買的資料,你帶過去給別人看了,那你就考不到第一了……”

   孩子由於缺乏生活經驗,對很多事情不知道甚麼對,甚麼是錯,很多時候就把父母的行爲當成是標準。因此,當孩子不知道該如何抉擇的時候,他就會模仿父母或者是身邊人的做法,甚至學會了貪圖小利、說謊騙人等壞習慣。

   有些父母眼光只停留在孩子的學習教育上,關於道德教育總是堅持“孩子大了,那些道理自然會懂”的觀點;還有些父母怕自己教育不好孩子,所以只關注好孩子的喫、穿、用等問題,把教孩子如何做人全權交給老師。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意思是讓父母和老師教育孩子做正直的人。孩子終有一天要走向社會,與人相處,因此,父母要從小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正直做人。

   正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包含着善良、勇敢和無私。正直的人,不會因爲個人利益而搖擺不定,不會按照個人的愛好而言行不一;正直的人一切遵從真理和客觀事實,做事光明磊落,不卑不亢。

   所以,父母告訴孩子要誠實不說謊、不驕不躁、踏實本分等,可自己在做的時候卻喜歡佔小便宜,背後議論別人,斤斤計較,生怕自己喫虧,這樣還怎麼教育出一個正直的孩子?

   因此,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孩子做正直的表率。在生活中,父母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則,光明正大,實事求是;是對的事情一定要堅持,錯的事情不要人云亦云;在工作、生活中,有不同意見時,當面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見解……

   當然,父母教孩子學會正直,就不能包庇孩子的錯誤,用正確的態度去引導孩子,讓他明確做人的方向。同時,父母要讓孩子學會變通,如果孩子爲人太過耿直,又不注意語言的表達和時機的把握,有時會讓別人很難接受。所以,父母要讓孩子真正領悟並學會正直做人。

   

品格11: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如今的獨生子女,是幾代人捧在手心長大的寶貝,百般呵護,萬般寵愛,通常五六歲的孩子,還是奶奶哄着餵飯喫,嚴重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這樣的孩子還怎麼有責任感?

   一位媽媽非常能幹,但是也非常辛苦,甚麼事情非要自己親力親爲了才放心。女兒的衣服自己洗了,她非要重新洗一遍才覺得乾淨。孩子除學習以外,想做點甚麼,媽媽也非要強加干涉,不允許孩子折騰除學習以外的東西。

   父母對孩子過度嬌慣,導致孩子從小就養尊處優,自己甚麼事情都做不好,還指責別人這做得不好,那做得不行,自私自利。此外,父母一直讓孩子被動接受教育,會喪失他的主見,長大以後也會成爲不敢負責任的人。

   孩子如果一直學習,一定會覺得枯燥無味。父母就應該捨得讓孩子動手,交給他一些必要的家務,比如讓他收拾自己的房間,洗碗、做家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僅鍛鍊了孩子獨立的能力,還讓他的大腦得到放鬆,更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責任心是衡量一個人道德品質的重要標準,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獲得事業成功、家庭幸福的重要條件之一,也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礎,它能激發孩子的潛能,讓孩子變得更優秀。

   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說:“一個人如果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是責任心。”責任心如此重要,父母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呢?

   首先,讓孩子對自己負責。生活上,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做的事情要虛心向父母或者他人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獨立自理能力;學習上,讓孩子養成獨立閱讀、認真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習能力;行爲上,對自己的過失負責,讓孩子爲自己的過錯承擔後果,逐漸培養孩子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負責的意識。

   其次,適當分些任務給孩子。孩子作爲家庭中的一員,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要承擔一定的家庭責任。父母不需要事必躬親,更不需要事事遷就孩子,適當地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然後給予公正的評價,漸漸地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讓他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學會承擔責任。

   最後,父母自身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做盡職盡責的父母,時刻關注着孩子的成長,當孩子沒有擔負起責任的時候,父母要及時提醒,並幫助孩子建立起責任心。

   

品格12:教孩子學會時刻相信自己

   父母對孩子過度地愛護、關心、期望過高,也導致獨生子女冷漠、獨立能力差和缺乏責任感等,面對社會上各種對獨生子女的指責,孩子們更變得消沉,毫無自信可言。

   東東一直想學自行車,可是媽媽一直反對,總說:“學車的時候會摔跤,你不是一直很怕疼嗎?”後來在他的堅持下,媽媽同意在她陪同的時候纔可以學習練車。

   於是,每次練車媽媽都在旁邊緊緊地扶着車身,東東根本沒用甚麼力氣,每次東東讓她放手,媽媽都會說:“我放手的話你就會摔倒的……”到最後,東東也沒學會騎自行車。

   有些孩子喜歡給父母幫忙幹活,可幹完之後,父母總嫌他這幹得不好,那做得不對,很傷孩子的自尊。後來,孩子索性就不插手,免得每次辛苦做事還挨訓。

   也許父母只是無心的批評,或是希望孩子下次能夠做得更好,但是指責的方式嚴重地打擊了孩子做事的積極性,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能力而喪失信心。

   其實,孩子的自信是生活中一點一滴培養起來的。父母應該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讓他通過做事來檢驗自己的能力,如可以讓他刷碗,而不是說“你洗不乾淨”或者“你會把碗碟打碎的”,否則不僅限制了他的發展,還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

   一般來說,孩子敢於嘗試,是對自己能力的肯定,父母就應該鼓勵孩子不斷嘗試,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絕不要錯過這個培養孩子自信的好機會。

   一位著名企業家說:“如果你能真的相信自己,並且深信自己一定能夠達到夢想,你就真的能夠步入坦途,而別人也會更需要你。”自信心,是人對自己能力的一種肯定,並且相信自己能夠做好。信心,能把身體的各種功能調整到最佳狀態,不斷對自己提高要求,充分發揮人的潛能,這也就是有自信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的原因。

   因此,父母如果想培養孩子的自信,就要相信孩子的能力,多給一些機會讓孩子去鍛鍊,如可以讓他獨立地去完成一些事,使他在成功中一步步建立起自信;還要對孩子的成果有個公平的評價,不能輕易否定、批評孩子;父母自己要有一個積極的心態,對於孩子的失敗要及時鼓勵引導;最後,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不斷提高對孩子的要求,讓孩子在挑戰中獲得自信。

   

品格13:教孩子學會自我反省

   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自我反省。自我反省,不但可以及時發現問題,而且可以修正人的行爲,使事情朝着更好的方向發展。如一個善於自我反省的人,通常可以發現自己的優勢和缺點,取長補短,努力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而不善於反省的人總重複着同樣的錯誤,始終難以進步。

   人只有通過不斷的自我反省,纔會迅速成長。獨生子女凡事以自我爲中心,父母也從不會指出孩子行爲有任何的不妥,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錯誤可言,更談不上反省。

   一位媽媽很不喜歡兒子做錯了事責怪別人的壞習慣。

   一次,兒子第二天上午要參加英語競賽,但是晚上看電視看到11點多。第二天早上,媽媽故意沒有叫孩子起牀,結果兒子考試遲到一個小時。考試結果很差,兒子回來責怪媽媽沒叫他起牀,媽媽卻說:“你明明知道第二天要參加考試,晚上爲甚麼不早睡?媽媽有哪次起牀需要你叫嗎?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完成……”

   從此以後,兒子學會了自我反省,只要他錯了一次,以後就很少再犯。

   由於孩子思想比較單純,又很容易衝動,所以在做事的時候很少會考慮到後果,有很大的隨意性,想到甚麼就做甚麼。時,父母需要正確的引導孩子,向孩子分析這樣做可能會產生的後果,讓孩子仔細反省自己的行爲。

   可是,很多父母習慣性的替孩子承擔後果,不僅養成孩子粗心大意的壞習慣,還讓他認爲自己做的很好,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更不會去自我反省,就這樣他下次還會犯同樣的錯誤。所以,父母必須要培養孩子從小自我反省的良好習慣。

   首先,父母要善於批評和自我批評。但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父母不要一味批評教育,而是要讓孩子明白爲甚麼會犯錯,學會總結經驗教訓,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當然,父母自己要善於自我反省,孩子犯錯是不是也有自己的責任,讓孩子敢於正視錯誤。

   其次,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父母要讓孩子明確是非對錯,對事物有一個正確的評價標準,這樣就會讓他在做之前思考自己這樣做對不對,逐漸養成事先反省的好習慣。

   最後,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必要時讓孩子經歷一些挫折與打擊,這樣他以後在做之前就會掂量這樣做會產生甚麼樣的後果,久而久而,就會學會自我反省。

品格14:讓孩子愛上勞動

  如今,很多獨生子女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切飲食起居,孩子不需要動手,父母早已經打理得很妥當。殊不知,父母是在以愛的名義害孩子。

  程晨獨立能力非常差。最近,媽媽給他報了一個野外生存訓練的夏令營,第一天他像在家一樣,等着別人給他送喫的,可是等大家都喫完了,也沒人給他送喫的,程晨就這樣餓了一天。第二天,他就像其他小朋友學習,有模有樣地“下廚”,連半生不熟的東西也喫得津津有味。

  父母喜歡代替孩子勞動,甚至代替思考思考,總覺得自己給孩子的就是他所需要的。其實,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需要孩子從小開始鍛鍊,正如大腦越用越靈活一樣。如果父母不捨得讓孩子勞動,就會讓孩子養成懶惰的壞習慣,甚至會導致孩子喪失勞動能力。

  調查發現,現在絕大部分的獨生子女沒有勞動的習慣,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能力都非常差,習慣性的依賴他人。“懶孩子只吃了面前的一口餅而餓死”的故事雖然有些誇張,但是把甚麼都不會做的孩子放在一個獨立的空間生活幾天,孩子雖然不至於餓死,但卻會受罪。

  其實,父母讓孩子勞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不會讓孩子受多大委屈,反而可以讓孩子更開心。有些孩子整日悶悶不樂,因爲他們除了學習沒事可做,如果讓他適當的參加勞動,不僅可以調動他的情緒,還可以鍛鍊他的勞動能力。

  那麼,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讓孩子愛上勞動。

  第一,培養孩子勞動的興趣。父母都知道,只有孩子自己有興趣,他纔會願意去做。所以,父母可以讓孩子多參加集體勞動,讓他感受到大家一起勞動的那種快樂氛圍,然後積極參與其中。

  第二,激發孩子的自覺性。父母可以先教孩子參加勞動的具體要求,然後讓孩子自己去思考怎麼會更好,體驗勞動的樂趣,必要時給予孩子指導和鼓勵,讓他從“要我做”轉到“我要做”。

  最後,重視勞動教育。不要總把孩子的學習放在第一位,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教給他的勞動技能也逐步增多,要讓孩子在具體的實踐中提高勞動技能,此外,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勞動成果,真誠地誇讚,讓孩子在勞動中肯定自己,體會勞動的快樂,逐漸愛上勞動。

  

品格15:教孩子自己拿主意,有主見

   很多獨生子女任性、脾氣暴躁,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叛逆,難以管教,孩子乖巧、聽話似乎成了許許多多父母的心願。孩子事事順從父母,這樣就是好孩子嗎?

   一個由聾啞少年組成的盜竊團伙最近被抓獲,這些孩子絕大部分家境很好,他們每個月的零花錢有200多元。父母在家教育孩子從小要聽老師的話,作爲殘疾人更要好好學習,這麼聽話的孩子怎麼會犯罪?

   原來這個組織的“領導者”家裏比較窮,在他的威逼利誘下,這些孩子也“聽話”的去盜竊。

   如今,大多孩子家庭條件優越,不愁喫不愁穿,在家父母給他們安排好一切,養成了孩子依賴他人的壞習慣;在外面,他們急切的尋找依靠,只要別人稍微示好,讓他們做甚麼,他們就會去做甚麼,缺乏主見。

   確實,孩子聽話可以省去父母很多不必要麻煩,也不用擔心孩子在外面會做出甚麼不好的事來。但是孩子如果過於順從,不管是對父母,還是對別人,從來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那麼以後,孩子可能會發展成爲懦弱、沒有主見的人。

   也許有些孩子在家表現出“主見”,對每件事都有自己的想法,要家裏人聽命於他,可是一到外面就不知道所措了。由於孩子的心智發展尚不成熟,更缺乏經驗,對於從未接觸過的事情不知道該怎麼去處理。所以,父母要教孩子遇事自己拿主意,做個有主見的人。

   首先,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機會。無論孩子的意見多麼不成熟,父母也不要直接否定孩子,可以稍微修正孩子的意見,如“你的意見很好,你試試這樣做會怎麼樣”,多給他鍛鍊的機會,而不要直接替孩子決定,或者表面上採納意見,實際上根本不考慮,那樣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

   其次,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父母允許孩子辯解,讓孩子敢於說“不”,鼓勵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見;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給孩子喫、穿、玩的自主權,讓孩子在自己的事情上有一定的自主權。

   最後,教會孩子多角度思考。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益智遊戲,讓孩子不要拘泥於形式,鼓勵他想法越多越好。這樣,讓孩子認識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多種多樣的,讓他認識到原來自己會有這麼多的想法,從而增強自信,逐步培養主見。

品格16:讓孩子遠離自私

  

  記者在街頭隨機採訪了10位獨生子女的媽媽,記者問,在她們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孩子所表現的最突出的性格缺陷是甚麼?有9位媽媽回答記者說,是自私。

  自私,已經成爲獨生子女健康發展最大的絆腳石。

  一位出租車司機講道:“我們家並不富裕,我和我愛人盡一切能力給我唯一的兒子好日子過。我們寧可喫得很差,也常給他買雞腿。有一天我生病了,我愛人看我身體比較虛弱,就把雞腿拿到我的面前說:‘你喫這個雞腿吧,補充一下營養。’可是,就在我愛人把雞腿遞給我的那一剎那,突然‘啪’一聲,兒子給了我愛人一個耳光,接着他吼道:‘雞腿是我的!’我和我愛人都呆住了,心裏難受得很,難道我們爲他做了那麼多,就不值這個雞腿嗎?”

  父母的艱辛付出,和孩子的自私冷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在古代的家庭中,父母是一個家庭的權威,尤其是父親,更是說一不二的。在喫飯的時候,都是長輩先動筷子,晚輩才能開喫。爲甚麼今天,卻出現了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

  父母已經不習慣於先動筷子了,有了好喫的,也是讓孩子先喫。一家就一個孩子!父母承擔不起孩子有任何意外和閃失,於是,最好喫的,最好玩的,最好用的,都一股腦兒地呈現在了孩子的面前。爲了孩子,父母奔波努力,就差把心掏出來給孩子看了。

  但究竟是爲甚麼,孩子對父母的付出熟視無睹呢?而且,他還學會了傷害父母的心,一開始也許並不覺得甚麼,父母已經習慣了付出,甚至不計較回報。當有一天,他的眼中真的容不下父母存在的時候,父母覺得心在滴血,父母心中那個可愛的他已經不見了蹤影……

  其實,要再找回他也不是不可能。自私自利是人與生俱來的習性,遇到合適的土壤就會瘋長,遇到不合適的土壤就會枯萎。

  那麼,父母要怎樣做才能讓自私任性遠離孩子呢?

  首先,不要給孩子喫獨食。喫獨食會讓他變得自私,當父母不能再滿足他的時候,他就會失望、暴跳如雷。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福田,懂得禮讓父母的孩子會有福氣。如果父母讓孩子喫獨食,毫無疑問,就是在害他。試想,如果孩子連父母都不能謙讓,那麼他會越來越自私,無論是在學校,還是以後走向社會,都會被別人排斥與厭惡。

  其次,不讓孩子佔小便宜。愛佔小便宜的人衡量事物的尺子就是是否有利可圖,當遇到問題時,自然會先考慮是否會讓自己受到損失,經常作出損人利己的事情。

  俗話說:“佔小便宜喫大虧。”生活中佔人便宜最終喫虧的事例屢見不鮮,可見心中只有自己的人最終會受到人們的唾棄。所以,父母不要給孩子作出愛貪小便宜的示範,並要在生活中注意引導孩子,讓他學做一個心中有他人的人。

品格17:不要讓孩子走極端

  很多獨生子女在對壓力、挫折的承受能力非常差,稍不順意就唉聲嘆氣,甚至會有輕生的想法。

  一直成績優秀的郭宇突然決定不上學了,父母怎麼勸說就是堅決不去學校。

  後來,父母從老師那瞭解到,他最擅長的數學居然沒有及格,被老師當衆批評,這讓他很沒有面子,所以就不願意去上學了。

  父母過度的關愛會減少孩子經歷挫折的機會,會培養出一個膽小怕事的孩子。所以,當他遇到困難,他就會選擇逃避、退讓;當他失敗的時候,會覺得世界末日來臨,可能會採用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

  當然,孩子會不會採用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也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如果父母平時忙於工作,沒時間關心孩子,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父母都不愛自己,活着還有甚麼意思?還有些父母改變以往對孩子的嬌縱,想用暴力方式讓孩子聽話,這種突然改變會讓孩子很難接受。

  令有些父母想不通的是,平時乖巧聽話、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怎麼突然就走極端?

  其實,孩子的成長總會伴隨着一些煩惱:他要成績優秀,努力爭取第一;他要做爸爸媽媽心中的好孩子,不亂髮脾氣;他要讓別人喜歡,處處謙讓……孩子總會有自己的情緒,再加上這麼大的壓力,讓他喘不過起來。情緒總是要發泄,說不定哪天,孩子就會用極端的方式把心中所有的不滿一次性地爆發出來。

  因此,父母不要總對孩子有那麼多的要求,不需要孩子優秀的沒有一點瑕疵,畢竟孩子也是人,允許孩子有缺點和犯錯,允許孩子有自己的不滿……這樣,孩子才能保持快樂、輕鬆的心情去學習、生活。

  此外,父母要注意孩子溝通交流的方法,設身處地爲孩子着想,認真傾聽,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孩子出了點問題,不要長篇大論地說孩子一通,否則不僅不能及時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放棄與父母溝通,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走上極端。

  最後,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適當地讓孩子經歷一些失敗,讓孩子學會看過程而不是結果。當然,父母自己也不能太看重結果,讓孩子有“笑看成敗的大氣”,用積極的心態迎接一切挑戰。

品格18:教孩子學會忍耐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凡事要退一步想,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太多,而父母又不能呵護孩子一輩子,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做好受挫的準備,學會忍耐。

   有個學生非常調皮,幾乎沒有老師喜歡他,只要他犯錯就會遭到老師的批評。自然,他也不會喜歡那些老師。

   有一次,他故意捉弄新來的女老師。女老師不僅沒有生氣,還誇他,“你很聰明,能想出來這麼有新意的整人方法,以後把這種心思多花在學習上,你肯定會非常優秀的。”老師的話讓他很喫驚,以後真的不再調皮,學習進步很快。

   其實,孩子由於好奇、易衝動,做事通常不考慮後果,完全按自己的性子來。但是當後果產生後,卻又捶胸頓足、追悔莫及。這個時候最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安慰,給孩子更多的空間,讓他反省錯誤的原因,不要輕易斥責孩子,否則只會讓他朝更壞的方向發展,還談甚麼教孩子學會忍耐?

   美國有一個棉花糖實驗:把幾個5歲的孩子放在一個有監控器的房間,規定他們5分鐘之內不許喫棉花糖,但是很多孩子沒到規定的時間就開始喫棉花糖。那些忍住沒有喫棉花糖的人,成年後大多都很成功,因爲他們都具有超強的忍耐力。

   確實,會忍耐的人更容易成功。因爲會忍耐的人不會太急功近利,能從事情長遠發展考慮;他們能認真分析原因,爲下一次的成功最準備;會忍耐的人,不會逞一時之快,能夠寬容的對待自己和他人;會忍耐的人,始終相信明天會更美好……

   未來的路還很長,父母應該怎樣教孩子學會忍耐呢?

   首先,有意給孩子設難題。在生活中,父母可以故意給孩子一些完不成的任務,讓孩子在挫折中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增加自己的韌性,慢慢變得堅強,這樣才能學會忍耐。

   其次,讓孩子學會等待。平時,即使父母可以做到,也不要馬上滿足孩子的要求,讓他等一等,比如孩子餓了要喫飯,規定好全家人一起纔可以喫飯,就是不要讓孩子一個人先喫,讓他學會守規矩,學會忍耐。

   最後,父母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瑣事,和孩子比忍耐力,看誰可以堅持更久,以此鍛鍊他的忍耐力。同時,教孩子養成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思考的習慣,學會忍耐,不魯莽行事。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