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要走入家庭教育的誤區

   每一位獨生子女的父母都想把孩子教育好。父母的出發點是沒問題的,但教育方法或態度卻很有問題。很多時候,父母一不留神就會走入家庭教育的誤區而渾然不覺。

誤區1:不要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

  

  父母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固然無可厚非,但如果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的話,可能對孩子來說,也是喫不消的,甚至可能還會發生難以挽回的悲劇。

  “你要是考不進市重點,我就抹脖子”,這是一位媽媽對女兒的恐嚇,當女兒考進市重點以後,這位媽媽又要求“你必須每次在全班考第一”。媽媽對女兒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女兒也是整日在考全班第一的焦躁與不安中度過。

  有一次,她考得不好,“期末考試再拿不到第一名,我就抹脖子”,媽媽的威脅依然那麼堅決。第二天,女兒出門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離家出走了。

  父母對子女的要求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不斷提高對孩子的要求,讓孩子拼命向前衝。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心願,尤其是今天大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孩子傾注了父母所有的精力和心血,希望孩子能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希望他是最優秀的……

  於是,父母盡一切努力給孩子創造好的學習條件,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培訓班、才藝培訓班、奧數班,只要時間允許,統統給報上。但是這些都只是父母的一廂情願,把孩子當成了學習的機器,孩子卻不一定願意去學。

  但過早的讓孩子在壓力與挫折中學習,會讓孩子失去創造力、想象力和自信心 。而且長期的壓抑和指責,會使孩子失去童年的樂趣,影響孩子心理及其他各種能力的培養。那麼,父母應該如何處理對孩子過高的期望,制定一個合理的評價標準?

  首先,父母應該孩子一個自由的時間。在孩子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以後,給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時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比如允許孩子看電視,充分尊重孩子的愛好,讓他感受到生活的趣味性。

  其次,給孩子制定一個合理的標準。要求過高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要求過低、太容易達到會讓孩子盲目自大,失去學習的動力。因此,父母應該尊重事實和孩子的能力,科學地引導和開發孩子的潛能,儘量少給孩子增加壓力。

  最後,經常與孩子溝通。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心事沒有人訴說,再加上父母的不理解和高壓政策,會使孩子採用一些逃避或者極端的辦法來解決,所以父母要多和孩子溝通,傾聽孩子的心聲,使孩子積極、健康的發展。

誤區2:給孩子自主權,不過多幹涉

  有些父母抱怨孩子的獨立性越來越差,意志力非常薄弱,在生活上很多事都喜歡依賴別人。由於現在的孩子是獨生子女,大部分父母習慣替孩子打理好一切,讓孩子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這樣的孩子以後怎麼能自立自強?

  一家三口一起去買電腦桌。媽媽和女兒就對該買哪一款桌子產生了分歧。女兒想要那款粉紅色的桌子,但是媽媽卻堅持要買那款淺綠還帶有檯燈的,爸爸在旁邊建議道:“既然是給孩子買,就買她喜歡的就是了。”

  媽媽立即反駁:“不行,她已經被你們慣壞了,今天我要把她這個不聽大人話的壞習慣給改過來!”最終還是買了媽媽看重的那一款學習桌。

  其實,孩子從2歲以後就有獨立的人格和意識,父母不應該過多地干涉孩子的自由,不要用命令的口吻去讓孩子做事,或是代替孩子做事,應該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讓他自己決定買甚麼顏色的文具、甚麼款式的衣服,房間應該怎樣擺設等。如果是孩子自願要做的事情,他就會有很高的積極性,往往也會更容易成功。

  美國的父母就很注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從小孩子就自己存放衣物、打掃房間,獨立地解決自己遇到的各種問題,還會參與家裏重大事情的決定。父母通常都會傾聽孩子的意見,而且從來不會替孩子決定甚麼,只在關鍵的時候加以提醒。

  專家認爲:勉強讓孩子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不僅會傷害孩子的感情,還會扼S孩子的個性和創造力,父母應該讓孩子順着自己的興趣、特長去發展,以平等的態度跟孩子進行交流,並且及時對孩子的良好行爲給予肯定。

  因此,父母不要過多幹涉孩子的事情,多給孩子自由的空間,讓他自主地選擇、抉擇。當孩子迷茫的時候,父母要在一旁指導,讓孩子明白甚麼事情該做甚麼事情不該做;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並承擔後果,這樣會加深孩子對錯誤的印象,下次也就不會輕易再犯。

  此外,父母不要反覆數落孩子的缺點,應該用友好方式對孩子說話,如“孩子,如果你現在有時間就去收拾房間吧”。當然,也要允許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並尊重孩子的想法,接受他的建議,讓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權。

誤區3:對孩子多包容,不無端指責

   

   “你怎麼又在上網?”“怎麼今天回來這麼晚?”“老是丟三落四,你就不能長點記性嗎?”……這是很多父母對孩子說得次數最多的話,當他們對孩子的行爲不滿時,就不斷指責、批評,甚至動手,這成了孩子與父母之間最大的溝通障礙。

   “爸爸,我這次考試成績只有85分,沒達到你的要求……”沒給孩子解釋的機會,爸爸馬上大發雷霆:“怎麼考得這麼少,不是要求你每次必須考90分以上嗎?你一定是天天玩,沒有好好複習功課……”

   等爸爸罵完以後,孩子委屈地說道:“這次考試特別難,我考了第二名。”

   在生活中,父母尚且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更何況是孩子?無端的指責,只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所以,父母要有一顆包容的心,給孩子改錯的機會,不要動不動就責罵、懲罰他,要引導他在錯誤中汲取經驗教訓,下次遇到同樣問題時可以做得更好。

   孩子會犯錯的原因有很多種,有些是由於粗心無意間犯的錯,父母要原諒孩子,並幫孩子分析原因,督促孩子改正;有些是孩子的經驗能力不足,這就需要父母幫助孩子尋找原因,避免以後犯同樣的錯誤。

   父母包容的力量是巨大的,曾經有個孩子犯罪進了少管所,他母親每天站在山頭上大喊“兒子,加油,媽媽相信你是最棒的”,兒子和整個少管所的少年犯都被這位母親震撼了,他們哭喊着:“媽媽,我們對不起你!”後來,這批少年犯進步很快,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是那位母親用自己博大的愛挽救了一批迷途少年。

   因此,父母要心平氣和地對待孩子所犯的錯,體諒孩子的過失,幫他分析原因,找出癥結所在並指出改正的辦法。所以,如果孩子不高興對父母不理不睬的時候,父母不需要着急上火,應該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孩子怎麼會突然這樣,是不是有甚麼事情影響了他的情緒?

   對待孩子的過失,父母要善於“健忘”,老唸叨他的錯誤會讓孩子反感。多用鼓勵性的話代替責備,但在鼓勵孩子的時候要挑選一些好的話,把不好的讓孩子自己說。比如,在問孩子考試成績的時候,父母可以問孩子:“這次哪科考得最好?”讓孩子先說考得最好的,然後讓他自己說出考得不好的科目。

   當然,父母如果想要用自己的包容去影響孩子,那麼父母要對孩子多一份包容,少一份指責,讓孩子也學會包容他人的缺點和過失。

   

誤區4:要理智地愛孩子,不要溺愛

  今天,獨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越來越高,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本來孩子自己可以做得事情,父母卻包辦代辦;不忍心讓孩子受一點委屈,有求必應,甚至會滿足他無理的要求。

  溺愛,已經成爲獨生子女成長過程中的一大障礙。

  一位奶奶有些委屈地說道:“我家的小孫子才9歲,可脾氣特別壞,稍有不順心就砸東西,甚至動手打我,這腿上青的地方全都是他抓出來的。以前總是寵着他,想要甚麼給甚麼,現在身上的這些傷就是對我的回報?”

  以前,父母在家中的位置是不可動搖的,但是現在位置完全反過來了,家裏好喫的好玩的都給孩子,父母凡事聽孩子的,唯恐他不高興。於是,孩子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寵着自己,在家很霸道,一有不滿意的地方就發脾氣、摔東西;在學校也是非要同學聽命於他,否則就會動手打人。漸漸地,父母就培養出了一個以自我爲中心的“小皇帝”。

  當然,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但是也要理智地愛。現在的許多父母恨不得一切替孩子辦好,但是能做得畢竟是有限的,父母只能養育孩子而不能給他思想和靈魂,以後在社會上還要靠孩子自己去適應,因此,父母要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父母對自己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孩子小時候就是一張白紙,需要父母教給他灌輸正確的觀念,而過度地溺愛會使孩子任性、自私,不能跟同伴很好地相處,甚至失去辨別是非的能力,這樣的孩子以後怎麼在社會上生存?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正確、理智地愛孩子?

  首先,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用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去感染孩子,幫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獨立解決自己遇到的難題。

  其次,,記住“愛孩子,就要爲他未來着想”,用深沉的愛代替溺愛,要嚴格、有限度地愛孩子,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培養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讓孩子學會感恩和與人分享。

  最後,用溫和的態度去糾正孩子錯誤的行爲,不斷鼓勵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誤區5:重智育,但更要重品德教育

   某處煤礦瓦斯大爆炸,一位女礦工被困在井下,當發現她的時候,僵硬的身體斜靠在井壁上,其中一隻手捂着鼻子,另一隻手卻依然斜搭在井壁上,溼潤的井壁上依稀寫着:“兒子,讀書……”這位母親的臨終遺言只是讓孩子好好讀書。

   這是一個令人感動的故事。不過,有時候,我們也需要反思一下,孩子在智力方面的教育真的勝過一切?

一位少年管教所的管理員說:“其實,這裏的孩子都非常聰明,在進少管所之前的成績大部分都很好,但由於品德教育的缺失,導致了他們最終的犯罪,這與父母對孩子思想品德的關心程度有密切關係。”

   很多父母重智輕德的教育觀念,使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忽視了教孩子最基本的道德教育,總是覺得等孩子長大了,那些做人的道理自然會懂。但很多孩子由於道德教育的缺失,而離父母所設定的成才目標越來越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如今的獨生子女承載了太多父母的期望,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慧過人,早日成才。也許有些父母認識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具體行動上卻又是一切圍繞孩子的學習,甚至是隻要孩子成績好,就可以掩蓋孩子所有的不正當行爲。反過來,如果學習成績不好,父母會覺得其他方面再好也沒用。

   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在北京動物園製造的傷熊事件依然清晰,一個如此優秀的學生居然會有這麼惡劣的行爲,你能否認他的智商嗎?當然不能,父母對孩子的道德教育是決定孩子以後成爲甚麼樣人的關鍵,如果孩子的道德教育方面有問題,即使很聰明、學習成績很好,日後也未必能成才。因此,父母要先注重培養孩子的德育,正如英國女詩人雪萊所說:“一個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

   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質,而父母卻片面的強調智力開發,忽視了孩子良好人格的塑造。現在許多不好的行爲猛烈衝擊着社會道德的底線,網絡媒體等的負面影響也日益嚴重,而孩子的模仿力、接受能力都很強,很容易受到不良影響。

   因此,父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樹立良好的榜樣,把道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去,用自己的行動去影響孩子,抵制各種不良行爲,讓孩子從小就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

   

誤區6:敢於放手讓孩子自己走路

   “我孩子不會自己喫飯,需要大人喂!”“我家寶寶喝水要用奶瓶!”“我們家孩子不會自己上廁所!”……好幾位媽媽圍着幼兒園老師,再三囑咐老師多照顧自己的孩子,這些孩子都是幼兒園中班的孩子,但卻連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不具備。

   鄰居家的孩子小馨6歲了,聰明活潑,很懂禮貌,能唱會跳,非常惹人喜愛。

   有一次,我問她:“小馨,你想長大了以後幹甚麼?”她想了半天后回答道:“不知道,我的爸爸、媽媽、老師都沒有告訴我。”

   現在的父母,除了學習不能代替孩子以外,其他的事情全部由父母代做。也正是因爲父母的過度疼愛,使孩子連穿鞋、擦鼻子這類的小事都不會自己做。確實,父母過多的保護和照顧,使孩子喪失了鍛鍊的機會,更多時候會給孩子養成“我不會沒關係,反正爸媽會幫我做”的依賴心理,從而喪失了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小時候怕孩子摔跤,父母總會抱着孩子或者牽着孩子走路,但是當孩子可以走路的時候,他卻不願意走路。比如,現在的很多孩子上學來回需要父母接送,如果父母有一次沒能抽出時間去接孩子,孩子就不願走路回家或者不認識回家的路,哪怕是離家很近。

   其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不僅要重視孩子智力的開發、技能的培養,還要重視孩子良好習慣養的成,比如自己洗臉、喫飯、穿衣服之類。只要是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自己去做,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接受挑戰的能力,這也是幫助孩子實現自我價值,增強孩子信心的一種方式,也能激起孩子下次主動去做的興趣。

   當然,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父母要做的是在旁邊鼓勵孩子“你可以做得很好”、“相信自己,你能行”,而不是跑過去幫孩子做好。

   有時候父母就應該對孩子“狠”一點,爲孩子創造自我表現的平臺,讓他去挖掘自己的潛能,在探索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因此,父母不要因爲害怕孩子跌倒就不讓他走路,而要大膽放手,讓孩子獨立去探索,養成不靠父母走路的良好習慣。這樣即使沒有父母攙扶,孩子也依然可以走得很好。

誤區7:不能對孩子進行“專制統治”

   在21世紀的今天,父母的專制思想依然存在。

   小丹非常喜歡看動漫,週末做完作業以後,就打開電腦看起動漫來。爸爸看到後吼道:“怎麼又在上網,不是不允許你上網的嗎?你作業做完了?”

   “我完成作業了,只看一會動漫……”不等孩子說完,爸爸就關上了電腦,去客廳看球賽了。

   生活中,有些父母想要樹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嚴,對孩子總是厲聲厲語,還制定了“我說行就行,我說不行就不行”的規矩,不允許孩子有不同的意見。對於孩子的質疑,他們的回答卻是“我是你爸爸(媽媽),你必須按照我說的去做,還能害你嗎?”

   確實,父母爲孩子所做的一切出發點都是爲了孩子好,但是凡事替孩子做決定,強制性的讓孩子接受不願意接受的東西,孩子只會是表面上服從或接受,但心理卻不一定接受。此外,父母長期的專制,會使孩子任何事都不敢有自己的主張,長此以往會培養出生性懦弱的孩子。

   父母喜歡用命令的口吻和孩子說話,無論甚麼事孩子都沒有發言權。他們的專制不僅表現在不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還會很粗暴地指責孩子,甚至會用棍棒懲罰孩子。每個人都有反抗心理,孩子也不例外,父母越專制孩子就會越反抗,以暴制暴的教育方式永遠不會達到理想效果,只會讓情況惡化。

   其實,孩子有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做事方法,是孩子有主見、有創造力的表現,父母應該多加鼓勵。如有些孩子好奇心特別重,總是想自己試一試,不試試怎麼知道是錯的呢?所以,父母應該大膽讓他去探索嘗試,只需在他犯錯的時候,適當加以引導,讓孩子的行爲朝着正確的方向發展。

   因此,父母要轉換教育方式,嘗試着用商量的口吻或請求的語氣和孩子說話,他可能會更願意去做,完成的效果也會更好,儘量多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此外,父母還應該注意樹立權威的方式方法,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動去樹立威信。

誤區8:不要對孩子異常的冷漠

  由於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大,父母們爲了給孩子創造優越的物質條件,大部分時間都是忙於工作、應酬、賺錢,好不容易回到家也已經筋疲力盡。於是,父母很少有精力去關心孩子,忽視了孩子最想要的是甚麼。

  薛凱很想爸爸有機會能帶自己去郊遊,可爸爸總是很忙,好不容易有一天爸爸在家休息,他鼓起勇氣跟爸爸提出了這個要求,原以爲爸爸一定會同意,不料爸爸卻生硬地答道:“我沒空!”說完就繼續盯着他的電腦了。

  從此以後,薛凱再也不會主動和爸爸說話或提出要求了。

  父母的初衷都是爲了孩子能夠更好、更健康地成長,但爲甚麼要用這種冷漠的方式,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今天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問題,他有自己的煩惱和憂傷:當考試不理想的時候,希望有人安慰;當和同伴相處不愉快時,希望有人能聽自己傾訴;當表現優秀時,希望有人讚賞……孩子的承受能力比較差,如果這些需求得不到滿足,長期壓抑就很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其實,孩子的要求很簡單,他只希望有機會能和爸爸媽媽說說話,在迷茫的時候父母能夠及時提供一些建議,受傷時能有一個溫暖的擁抱……

  每個父母都把孩子看成是珍寶,非常寵着孩子,盡全力滿足孩子各方面的需求,可很多時候卻不知道孩子真正想要的是甚麼,缺乏與孩子之間的溝通,這會給孩子一種“我的爸爸媽媽不愛我”的錯覺。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

  首先,父母不要給孩子立太多的規矩、管得太嚴,讓孩子有一定自由的空間。母可以利用休息、喫飯的時間和孩子聊天,儘量讓孩子多說,從他的言語中去了解孩子的興趣、特長,這樣孩子交流起來也會有共同語言。

  其次,父母要對待孩子要有耐心,對孩子的承諾一定要做到,做不到的也要跟孩子解釋清楚;儘可能抽時間和孩子一起做家務、參加集體活動,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快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

  最後,營造一個溫馨的家庭氛圍。父母不要把工作中的情緒帶回家,更不要當着孩子的面吵架,時刻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讓他在快樂、健康的環境下成長。

誤區9:威脅、嚇唬孩子是不妥的

  “你居然敢不聽我的話,看回家怎麼收拾你!”“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經常可以聽到父母這樣孩子威脅孩子,但到最後,父母卻不一定真的懲罰孩子。

  若若已經吃了很多零食,但還跟媽媽吵着要喫。媽媽知道她怕疼,於是就嚇唬她道:“你要是再喫,我就讓醫生叔叔過來給你打針!”

  過了一會兒,她跑過來說:“剛剛我把那些零食喫完了,你也沒讓叔叔來給我打針啊!”

  難道讓孩子聽話,父母就只有威脅、嚇唬這一種方式嗎?

  現在的獨生子女由於平時的嬌慣,很多時候任性、動不動就發脾氣。於是,有些父母想借助威脅、嚇唬得到孩子妥協,但那只是暫時的,也許沒過幾分鐘孩子的老毛病有犯。如果事後沒有懲罰孩子,還會讓孩子覺得父母說話不算數,以後父母的威脅就再也不管用了。既然威脅、嚇唬不能徹底糾正孩子的問題,父母爲甚麼還要用這種方法去教育孩子?

  經常威脅、嚇唬孩子會讓孩子這也不敢做,那也不想做,因爲他害怕做了以後會受到懲罰,長期下去很容易讓孩子喪失信心,造成內心的恐懼而成爲一個膽小怕事的人,阻礙孩子智商、情商等各方面的健康發展。

  如果孩子害怕老師,他肯定不會認真聽老師的課;如果小孩怕醫生,他肯定不會跟醫生合作;如果孩子怕父母,他肯定設法躲着父母,更談不上友好地溝通交流……既然如此,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正確地教育孩子呢?

  孩子都是很聰明的,如果父母只威脅、嚇唬,不去執行,會讓孩子質疑父母說話的有效性,甚至會故意試探會受到甚麼樣的懲罰,如果父母還只是口頭說說,他以後就會更肆無忌憚。因此,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可以給一些必要的懲罰,但是要跟孩子解釋被懲罰的原因,以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

  當然,父母也可以換種方式和孩子說話,耐心地向孩子解釋甚麼事情該做,甚麼事情不該做,爲甚麼要那樣做,而不只是用“狼來了”“警察叔叔把你帶走”“再哭就不要你了”等來威脅、嚇唬孩子。

  

誤區10:不要太過看重孩子的分數

  分數一直是衡量孩子是否優秀的重要標準,“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句話至今依然流行,當下父母之間談論得最多的就是“你孩子考了多少分”,他們也似乎達成共識不允許孩子與成績不好的同學交朋友。

  分數的高低,已經成爲父母和孩子最頭疼的問題。

  一個孩子拿着68分的試卷給爸爸看,爸爸仔細看完一遍後,說道:“題目這麼難,如果是我還不一定能考這麼多呢。其實你可以考得更好的,你看,這幾個地方是因爲甚麼原因丟分啊……”原本以爲自己少不了一頓訓斥,他滿懷感激地看着爸爸,並暗暗下決心,下次一定要考個好成績。

  有些孩子平時很努力,但就是考不到高分,很多父母就很迷惑,難道我的孩子真的比別的孩子智力低下?

  其實,智力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思維力和想象力等方面,有些孩子可能記憶力比較好,有些孩子可能理解力比較好,有些孩子可能觀察能力比較強,但在有些方面可能就相對比較弱。因此,父母要善於挖掘孩子的長處,幫助孩子揚長避短。

  父母重視孩子的考試分數,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考試成績反映了孩子在一段時間內的學習情況。但從客觀因素來看,孩子的考試成績還包括很多非智力因素,比如考試之前孩子的身體不舒服,跟家人、同伴鬧彆扭情緒低落,等等。

  如果只要孩子沒考好,父母就大聲訓斥,這樣不僅找不到問題所在,還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樣就很可能導致孩子因爲一次考試的失敗而一蹶不振。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正確看待孩子的學習成績呢?

  首先,分數的高低並不是決定孩子是否能成才的關鍵,也不是評價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比如有些孩子剛開始學習還沒掌握學習方法,或者粗心大意丟分……

  其次,父母不用把孩子的考試分數作爲炫耀的資本,更不能拿孩子跟別的孩子做橫向的比較,而要綜合全面看待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留心孩子的進步。

  最後,如果要想父母不過分關注分數,就要用一顆平常心看待孩子的分數,改變對孩子考試分數的看法,經常和老師聯繫,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幫助孩子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讓自己和孩子徹底地從分數的枷鎖中解放出來,努力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

  

誤區11:不要用經濟物質刺激孩子

   希望子女成纔是每個做父母的心願,爲了提高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很多父母從物質上來激勵孩子“要是你考了第一,我就給你買……”

   一位父親對兒子說:“如果你能每科考第一,我就給你買一輛奔馳。”小男孩一聽,非常心動,期末考試發揮得非常好,語文、英語、數學都考了全班第一。那位父親也很高興,果然履行自己的諾言,給孩子買了一輛上百萬的奔馳,專門用來接送孩子上學。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的認可,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的給孩子一些物質獎勵本無可厚非,但是現在父母給孩子的物質獎勵一次比一次貴重,孩子的胃口也越來越大。

  父母希望通過物質獎勵來提高孩子學習成績的出發點是好的,可是激勵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果只採用物質獎勵,會讓孩子只爲了物質獎勵而學習,沒有端正的學習態度、正確的學習動機。物質獎勵有一定的侷限性,當孩子從其他渠道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時,這種物質獎勵就不再奏效。

  此外,物質獎勵還會有很多危害。過多的物質獎勵不僅會增加父母的經濟負擔,還會讓孩子忘記自己的本分,盲目攀比,形成錯誤的價值觀,使孩子陷在物慾的漩渦中不可自拔。

  其實,孩子很容易滿足,如果父母想要激勵孩子努力學習、提高孩子的積極性,並不是只有物質獎勵這一個辦法,父母還可以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再加上一些獎懲措施,往往會有更好的效果。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科學地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呢?

  首先,要有明確的認識:獎勵只是促進孩子學習的一種方法,而不是用物質來誘惑孩子;物質獎勵終有失效的一天,有時候父母的一句真誠的讚美甚至勝過一切物質獎勵,所以父母不要把物質獎勵作爲唯一的手段;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付出更多的愛和精力,而不是想用金錢和物質簡單、快速地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

  其次,父母在激勵孩子的時候,要給他制定更合理的目標,讓他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目標。如果目標太大,不僅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還會挫傷孩子的積極性。

  最後,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應該以精神獎勵爲主,物質獎勵爲輔,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探索的精神,讓孩子自己主動去學習。

  

誤區12:不要盲目地爲孩子擇校

  如今的父母甚麼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在選擇學校這個問題上也毫不含糊,不惜高昂的學費,努力讓孩子上名校。無論孩子考多少分,只要一畢業,父母就想方設法讓孩子進名牌高校。事實上,父母千萬不要盲目爲孩子選擇學校。

  某位同學的爸爸愁眉苦臉地說道:“我孩子這次考試又考得不好,這次可有的愁了。小學畢業考的時候成績不理想,我託關係、花錢好不容易讓他上了這裏的一中。其實,花再多錢也沒事,只要我孩子能進好的學校,可是這次中考考得太差,現在花錢都進不去……”

  父母不惜花“重金”讓孩子進名牌高校,可當孩子進了名牌高校以後,效果真有那麼好嗎?

  越來越多的父母把孩子擇校看成是一種投資,總認爲給孩子在選擇學校上的錢得越多,以後的收益也越大,也即上重點高中、名牌大學的可能性就越大,連一些經濟條件不寬裕的家庭也給孩子花費高昂的學費,努力創造條件讓孩子能夠在一個好的學校學習。

  很顯然,這些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讓孩子上名牌高校的父母,很少有考慮到孩子的實際情況,比如孩子的成績、性格特點和學校的管理模式,以及孩子是否適合在這樣的學校上學等,而盲目爲孩子選擇重點高校。

  當然,父母讓孩子進重點高校,是爲了孩子在一個更好的條件下學習,這樣孩子會進步更快。但是如果父母忽視孩子的客觀情況,盲目跟風,可能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後果:如果孩子起點較低,與特別優秀的孩子一起學習會讓他產生強烈的自卑感;用高昂學費買來的學習機會,也一直讓孩子揹着沉重的包袱,不利於孩子學習、身心的健康發展。

  其實,按照孩子能力考進的學校,也許沒有名牌高校那麼強的師資力量,但是卻可以讓孩子的成績排名靠前,備受老師關注,這樣會增加孩子的學習動力和信心。父母不需要爲孩子創造優越的條件而“孟母三遷”或者“重金買學校”,應該本着一切爲了孩子學習的宗旨,創造一個輕鬆的學習環境纔是根本。只有孩子快樂了,他纔有學習的心情,也纔會學得更好。

  因此,父母要因材施教,根據孩子的具體學習情況、學習能力給孩子認真擇校,還要考慮家庭經濟條件,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選擇一個適合孩子發展的學校,讓他在一個輕鬆、快樂的環境下學習。

誤區13:跟風上課外班會孩子不堪重負

  獨生子女身上承載着太多父母的期望,本來是無憂無慮、可以痛快玩的年紀,卻被各種興趣班、提高班、輔導班填滿,幾乎沒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

  父母盲目給孩子報各種課外輔導班,難道不是對孩子人性的一種摧殘?

  小榮今年才8歲,在假期每天都忙忙碌碌。每天上午他要去學校附近的美術班學習2個小時,接着去學象棋,中午自己在外面買點喫的。下午坐1個小時的車去一個很有名的老師家學英語,然後是乒乓球,晚上還要去練跆拳道。

   很多父母不想浪費孩子一分鐘時間,孩子的日程安排表上總是密密麻麻的輔導課。難道孩子上完各種輔導班以後,就變成了樣樣精通的天才?

   我們都知道,每個學校有實力的老師就那麼幾個,工作任務繁重,他們也沒有多餘的精力做好輔導機構的兼職,大多是規定時間上完課就走人,很少有真正負責、關心孩子的成長。再者,現在的課外輔導班,大多都是以營利爲目的,很少能做到發現每個孩子的興趣、問題,然後再一對一個性化輔導,所以課外輔導的效果並不顯著。

   其實,真正提高成績的時間不在課上而是在課外。如果總上輔導班,會讓孩子產生“反正還有輔導班,上課不聽也沒關係”的依賴心理,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後也沒時間去理解,對所學的知識總是一知半解。這就是爲甚麼孩子參加了很多的輔導班,但是效果卻並不顯著的原因。盲目報班只會增加孩子的負擔,還會讓孩子有厭學的傾向。

   試想,如果父母不停地喂孩子東西,卻不給他消化的時間,後果會是怎樣?那麼,應該如何科學、合理地幫助孩子學習呢?

   首先,如果孩子學習有薄弱的地方,可以事先跟孩子商量,然後帶着孩子一起去去課外輔導班試聽,考察培訓機構的辦學資質、教學方式、師資力量,以及老師是否有責任心,最重要的看孩子是否喜歡,只有他喜歡,纔會有學習的動力,也纔會堅持去上課。

   再者,甚麼東西多了都會氾濫,父母不需要給孩子選擇很多的興趣班,只要選一兩個孩子感興趣的就足夠了,一定要留給孩子玩得時間,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等,讓他可以在全面均衡地發展。

   最後,如果父母想孩子成人成才,就必須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所以孩子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父母的關愛,多抽一些時間給孩子,而不是把孩子交給各種輔導班就萬事大吉。

誤區14:對孩子非打即罵,不能解決問題

  現在很多的年輕父母,由於第一次爲人父母,不知道該怎樣教育孩子,怕太寵着孩子會成了溺愛,於是,就繼承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秉承着“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材”的觀念,對孩子非打即罵,造成孩子畸形發展。

  有些父母動不動就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長期壓抑孩子的個性。於是,孩子也學父母的“以暴制暴”,在家裏被父母打,出去他就打別的孩子,就這樣習慣用武力解決與別人的矛盾,長期下去,很有可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備優良的品質,如上進、善良、誠實等,但是優秀的孩子不是父母打出來、罵出來的,而是教子有方的結果。父母習慣用打罵的方式讓孩子順從,只能讓孩子怯於父母的威嚴,那是“好漢不喫眼前虧”表面上的乖巧,內心卻可能充滿對父母的怨恨,沖淡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

  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越來越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而父母的打罵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嚴重損傷。經常打罵孩子,不僅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還會使孩子產生抵抗情緒,越打越叛逆,脾氣也越來越暴躁,造成孩子的畸形人格。

  其實,孩子也渴望真正能與父母實現地位上的平等,遇到事情可以與父母以友好地方式協商。因此,父母應該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

  首先,降低對孩子的期待。有些父母把孩子看成是實現自己理想的機器人,不斷提高對孩子的要求,一旦孩子達不到目標就要受到懲罰。其實,打罵只是發泄情緒的一種方式,對孩子現狀的改變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還不如給孩子設立比較低、可以達到的目標,然後讓孩子一步步穩步前進。

  其次,放下架子,心平氣和地教育孩子。當孩子學習或者行爲上有問題的時候,父母要保持冷靜,親切地與孩子溝通,幫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父母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自己工作中的壓力轉嫁給孩子,真正從內心上尊重孩子,平靜地完成和孩子的每一次交談。

  最後,改變長期以來棍棒教育的觀念,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是耐心引導、循循善誘,而不是打罵。父母要多花時間瞭解孩子,借鑑一些父母的成功的教育經驗,讓孩子遠離打罵,爲他營造一個和諧的成長環境。

誤區15:不要給孩子貼上“笨”標籤

   “我兒子是不是比別人笨,考試總是不及格?”“老師說他上課總是不能專心聽講。”“他對學習一點都不感興趣,上課老坐不住。”……這是一羣父母去諮詢心理諮詢師時對孩子的評價,而孩子站在旁邊一直低着頭,心理諮詢師不經意間瞥到的眼神中充滿了恐懼和無助。

   一位父親憤怒地指着兒子不及格的成績單說:“這麼簡單的試卷,別人考滿分,你居然考這麼少,怎麼這麼笨呢?”“我就是比別人笨,所以才考這麼少……”兒子小聲說着。

   其實,孩子考得比別人少,不一定就是孩子比別人笨,有可能是粗心或者方法不對,還有可能是孩子不夠努力,如果父母故意說孩子笨,想通過嘲諷來激勵孩子,卻很容易導致孩子自卑、甚至自暴自棄,父母這樣會給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承認自己比別人笨,從而有可能真成爲一個很笨的人。

   其實,孩子成績不好,父母着急是很正常的,但要正確引導孩子端正學習態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而不應該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即使當孩子懷疑自己比別人笨的時候,父母也要及時糾正:“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這次你考得比別人差,不是因爲你比別人笨,而是因爲你不夠努力,方法上也存在着一些問題……”

   一般來說,孩子的自我評價能力比較低,需要藉助父母的評價來加深對自己的認識,如果父母一再批評、苛責孩子,會讓孩子強烈感覺到自己很失敗,長期籠罩在這種陰影之下,最終將會成爲一個失敗者。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更不要輕易說孩子笨,而要努力發現孩子的優點,並積極引導,這樣每個孩子都能成才。

   當然,如果孩子做錯了事就應該教育孩子,但是要讓孩子知道他錯在哪裏,而不是一句粗暴的責罵“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你笨得跟豬一樣”,否則,只會傷孩子的心。因此,面對失敗的孩子,父母要不斷地鼓勵他,樹立他的自信心,幫他走出低谷。

   另外,不要拿孩子跟別人做橫向比較,更不要當着外人的面批評孩子,而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及時地發現他的優點和長處,真誠地鼓勵孩子、讚賞孩子,讓他信心百倍地迎接每一次挑戰。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