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獨生子女的父母要先自省

   今天的獨生子女好像越來越不好教,越來越不聽父母的教誨。這是結果,原因在哪裏?這是獨生子女父母首先應該考慮的。也就是說,獨生子女的父母要先自我反省。

反省1:首先要做學習型父母

  孩子的學習是所有父母都最爲關心的事情,而也正如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所說:“怎樣使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父母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斯賓塞要求,父母必須要“身體力行”。這就是說,如果想要孩子學習好,父母自己首先就要做學習型的父母。

  媽媽喜歡打麻將,經常邀朋喚友來家裏打上幾桌,而專心於打麻將的媽媽自然也就沒空理9歲的嘉嘉。

  有一天,媽媽連輸了兩把之後心情很不好。她一回頭,正好看見嘉嘉在客廳裏看動畫片,她立刻吼道:“看甚麼看?寫作業去!”嘉嘉很不情願,但媽媽衝她一瞪眼,她有些害怕,只得回了自己的屋子。可坐在書桌前,聽着外面的吆喝聲,嘉嘉也根本塌不下心來……

  媽媽自己都在麻將桌上“拼S”,又有甚麼資格硬要求孩子去學習呢?孩子能安心去看書嗎?在很多地方,父母的榜樣作用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想要讓孩子熱愛學習、專心探索,父母自己首先就要抱有對知識的渴望,並不斷努力學習;如果父母自己都厭惡學習,而且還有很多不良嗜好,那麼孩子在這種家庭環境的薰陶下也不可能會好好學習的。

  因此,父母對待學習的態度將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要想孩子學業有成,父母必須要學會並努力成爲學習型的父母。那麼,具體該如何做呢?

  首先,放下架子。“活到老,學到老”是值得稱讚的事情,不要認爲被孩子看見自己居然還在看書學知識就是甚麼有失權威的事情,父母這樣的好學精神恰恰能打動孩子,使他也具備好學的精神。

  其次,做孩子無聲的榜樣。父母沒必要說明,也沒必要專門說“你看我都好好學,你爲甚麼不學”之類的話。在孩子面前,父母只要順其自然就好,該看書的時候看書,少一些無聊的娛樂活動,孩子自然會受到感染。

  第三,要有鑽研的態度。隨着時代的發展,知識會越來越多,爲了更好地教育孩子,父母也要跟上時代的發展,努力學習新知識。父母不見得甚麼都學得很精,但只要刻苦去學、認真鑽研,這種精神就能給孩子以很好的啓迪。

  第四,不做“想學型”父母。買教育書、聽報告、進行諮詢、尋找專家,有些父母看似學習熱情高漲,但他不過是爲了讓孩子能好好學習而自己不得不“想要學習”。這樣的做法不會有甚麼好效果,與其“爲了讓孩子好自己纔去學”,倒不如“自己主動學讓孩子感受榜樣力量”。父母的主動學習是會給孩子帶來動力的。

  

反省2: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與形象

  美國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爲了培養孩子的品德,父母的行爲要自慎,要處處給孩子作表率。孩子好的行爲或壞的行爲都是父母教育和影響的結果。”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

  小爲從一進小學開始就很不招人喜歡,他穿衣邋遢、滿口髒字,同學們都不願意和他做朋友。後來,老師針對這個情況去進行家訪,這才發現小爲的“病因”。

  原來,他的父母平時生活就很是懶散,家中也十分髒亂。父母兩人說話也總是不良用語一大堆,難怪小爲養不成好習慣了……

  再來看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父親愛喝酒,一天他剛走到酒館門口,無意間回頭卻發現自己6歲的兒子就跟在身後,兒子說:“爸爸,我在沿着您的足跡走呢!”這位父親猛然醒悟,決心再也不喝酒了。

  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父母所營造的家庭環境就如染缸。所有父母都該好好想一想,到底要讓孩子被薰染成甚麼樣的顏色呢?是烏煙瘴氣的灰色?還是中正剛直的紅色?

  父母應該是要有自覺意識的,自己的儀表形象、言行舉止,是時刻都被一雙純淨透明的眼睛盯着的。想要孩子成爲衣容得體、舉止大方、形象健康的人,父母就要做好表率。

  這個表率,其實做起來也不難。

  首先,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個人禮儀。個人禮儀,包括個人儀表、儀容、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許多方面。雖然都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小處見大,父母也不要忽略這些細節,要給孩子樹立一個積極向上的模仿榜樣。

  其次,別讓孩子受到某些不良儀容或言行的影響。表面看來,孩子看了甚麼學了甚麼是他自己的事情,但是父母的榜樣作用卻是在給孩子的內心建立一個指揮棒。所以,對於社會上一些所謂“非主流”的行爲,父母自己就要先拒絕,然後再培養孩子正確的審美觀。另外,某些電視綜藝類節目中的“另類”形象,父母自己不要看不要學,不去做過多的關注,孩子自然也就不會對那些東西感興趣。

反省3:加強修養,重視提升品德

  《弟子規》開篇這樣說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要求一個人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其次要謹慎言行,誠實守信。要能博愛大衆,要能親近有賢德的人。做到這些之後如果還有時間精力,那就可以去多學習一些文化知識了。

  父母不止是要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的,也不只是單純地教育他好好學習知識的,父母還肩負着教育他做人這一最重要的責任。

  春節剛過,媽媽就把小涵的奶奶接到了家裏。小涵每天都看着媽媽爲奶奶梳頭,爲奶奶單獨做稀軟的飯菜;晚上,媽媽還爲奶奶洗腳、捶腿;閒着的時候,媽媽陪奶奶聊天、看電視。

  有一天,媽媽臨時要出差了,而爸爸也要上班,媽媽很擔心小涵的奶奶沒人照顧。但小涵卻自告奮勇地說:“媽媽您放心去吧,奶奶我來照顧。”媽媽驚訝地看着她,小涵說:“平時您怎麼照顧奶奶的我都看見了,您也要相信我,我一定會照顧好奶奶的。”媽媽聽後,欣慰地笑了,同時也放心地點了點頭……

  媽媽的好行爲、好品德,會慢慢滲透到孩子的心裏,孝敬老人這一好品德他也就自然學會了。這就是父母榜樣的力量,尤其是品德方面,如果父母有很高的素養修爲,孩子自然會懂得約束自身。即使父母不刻意去培養他的品德,他也一樣會懂得如何更好地做人。

  品德問題,其實是很多父母都很重視的問題。當然了,父母如果只重視孩子的品德培養,卻忽略了自身的修養,那麼對孩子的教育也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那麼,要孩子自覺地向父母學習好品德,父母應該要怎樣做呢?

  父母自己先要有這樣的認知——不以善小而不爲,不以惡小而爲之。比如,公交車上讓座、幫鄰居抬東西,這些事雖小,但卻能反映一個人最本質的東西,有善心的人做起這些事來都會自然而然,毫不做作;比如,不闖紅燈、不亂丟垃圾、鄰里和睦,這些事微不足道,但卻能表現一個人良好的道德素養。

  再一點非常重要,父母不能表面一套背後一套。比如,有的父母表面上對鄰居很客氣,見面打招呼、隨手幫個忙,看起來很和諧。但一旦關上家門,就會說鄰居的壞話,指責鄰居的不是。父母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學會以兩面對人,父母不真誠的表現,孩子自然也就變得虛僞。就如那句廣告詞:“其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說到做人,說到修養,說到品德,父母應該要時刻感覺重任在肩纔是。

反省4: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所謂綜合素質,有人說是“一個人的知識水平、道德修養以及各種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素養”,還有人說是“人的適應能力、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在其他各方面的特長”。無論哪種說法,一個人的綜合素質都將影響他一生的生活和事業的發展。而父母的個人綜合素質,也同樣影響着孩子的綜合素質的培養。

  男孩7歲了,喜歡玩滑板。有一天,他對媽媽抱怨說:“您爲甚麼不讓我在家玩呢?外面下雨我又出不去。”媽媽摸了摸男孩的頭說:“因爲樓下的爺爺年紀大了,你在家裏玩會有噪聲的。你是好孩子對不對?”

  男孩委屈地說:“可咱們樓上整天那麼鬧,咱們也沒說甚麼嘛!”媽媽笑了:“樓上有個剛滿週歲的小妹妹,她在家裏玩,玩具自然會掉得滿地,你是大哥哥呢,要多包容她啊!”男孩聽後只得點了點頭:“那我就委屈下好了。”媽媽最後說:“我們要時刻多爲他人着想,這是天下第一等的學問呢!”

  這是位聰明的媽媽,她巧妙地化解了孩子的委屈,最後還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可以說,這也是一位高素質的媽媽。試想,如果她沒有很高的知識水平,她又如何能給孩子解釋通道理呢?如果她沒有很強的表達能力,她的解釋孩子又該如何理解呢?而如果她沒有良好的品德,相信她也不可能會給孩子作出這樣高尚的解釋吧?

  因此,父母只有先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再教育起孩子來,才能做到遊刃有餘,也纔有可能會教導有方。那麼,父母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首先,豐富自身的文化知識。父母應該要有很好的文化素養,看的書越多,接觸的知識越多,自己的文化內涵就越深厚,這對孩子學習能力的培養大有好處。

  其次,培養良好的生活態度。父母健康愉快的生活態度,將會有利於孩子健康愉快的成長。父母要有自己的追求,要以積極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事業,以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生活。

  第三,提升各項能力的水平。如果父母無論是對能力的控制還是使用都能運用自如,那麼有理由相信孩子也一定會注重自身能力的培養,畢竟有那樣好的榜樣就在面前,孩子內心的好勝心也會被激發出來。

  第四,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父母要成爲好人,父母高尚的品德將能帶給孩子無窮的精神財富,他將不會爲歪風邪氣所污染,因爲他的根是純淨的。

反省5:明白爲人父母的責任與義務

  廚師上崗需要有廚師證書,駕駛員出車需要有駕駛證,醫生行醫需要有醫師資格證……如果細數過去,很多行業的上崗似乎都需要通過某種考試來獲得一個上崗資格證。

  可父母呢?所有的父母都是在孩子降生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上崗”了,無需考試,無需認證。但就實際意義來看,父母這個“職業”卻又是無比重要的,這不僅決定孩子在未來會成爲一個甚麼樣的人,再說大一些,父母的教育甚至可以決定未來的社會將會變成怎樣的社會。所以,所有的父母都要有一種使命感,要能明白自己身爲父母的責任與義務。

  一對夫婦有一個9歲的兒子,他們認爲自己身負重大的教育責任,所以一定要將孩子教育好!於是,他們對兒子的要求格外嚴格,尤其是學習方面他們抓得格外緊。兒子犯了錯,媽媽罵爸爸打;兒子有了進步,他們的“鼓勵”就是:“還有比你更好的,你要努力。”這對夫婦感覺非常累,而他們的兒子小小年紀看起來卻有着與年齡不相符的疲勞,還有一臉的木訥。

  好像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認知,似乎讓孩子進好學校,有好成績,這就是父母全部的責任與義務。可事實證明,學習好不過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方面。父母的責任與義務所包含的內容還要大得多。

  可見,明白自身的責任與義務,是父母能夠教育好孩子所必需的條件。

  “無論甚麼時候,做人都是最重要的”,父母首先要明確這一點。教育孩子成才的確重要,但孩子怎樣纔算是成才?是隻有一身本領嗎?是拿着許多證書嗎?不!是做人。教孩子求學做事前,先要做一個好人。道德才是孩子成才最深厚的根基。

  “少一些說教,多一些以身作則”,這也是父母不能忘記的。總有父母喜歡端了大架子,一副高權威的樣子,居高臨下地指責孩子、要求孩子,但自己其實做得一點都不好。教育孩子方面,身教該重於言傳,父母的榜樣作用將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別總拿學習說事”,父母也要逐漸接受這個觀念。學習不是孩子成長的全部,能力、品德等等綜合素質如果能和學習成績一起得到提高,這樣孩子纔算真正成長了。

  “要學會與孩子智慧相處”,這同樣也是父母的責任與義務。因爲,只有正確的相處之道,才能保證孩子能健康成長。平等、溝通、包容、公正、愛心……父母要將這些理念智慧地運用到生活中去。

反省6:建立符合時代需要的教育觀念

  時代是在不斷髮展的,而教育觀念也會隨着時代不斷進步。每個人又都是時代的產物,每個時代的孩子接受了怎樣的教育、具有了怎樣的素質又將決定下一個時代的特色。因此,父母要能建立符合時代需要的教育觀念。

  明明從5年級開始迷戀上了網絡,但他的學習成績也因此而直線下降。一天,恨鐵不成鋼的父親一把扯斷了電腦的網線,而明明隨即也憤怒了,他抄起凳子打爛了電腦屏幕,並揚言要離家出走。父親被氣得血壓升高,住進了醫院……

  這是個網絡的時代,孩子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非常強,所以他會從網絡上尋找到很多樂趣。而父母如果跟不上這個時代變化,不能作出很好的引導的話,出現明明家中這樣的情況也就在所難免了。但下面這位母親面對同樣問題的時候卻表現得很聰明。

  小俊從小學4年級開始迷上了玩電腦,細心的媽媽發現他對電腦的癡迷程度不斷增加,而與此同時,他的電腦操作技術也在不斷提高。於是媽媽決定投其所好,她鼓勵小俊去參加計算機比賽。爲了能取得好成績,也爲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小俊“不得不”認真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並最終拿了個二等獎回來。後來,媽媽根據小俊的興趣愛好和技術水平,在他高考的時候鼓勵他報考計算機專業。現在,小俊已經是一家大公司的電腦工程師。

  同樣的事情,不同的教育方法就會產生不同的教育結果。小俊的媽媽的做法是值得推薦的,她跟上了時代的腳步,採用了全新的教育觀念和方法,這是小俊成功的關鍵。

  由此可見,只有符合時代的教育觀念,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那麼,父母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能避開時代中不好的一面。每個時代都有其進步的一面和頹廢的一面,進步的一面是值得推崇與提倡的,也是值得父母學習並隨之更新觀念的;而頹廢的一面,從父母自身開始就要排斥,並要教育孩子也要能避開這種頹廢。

  其次,審時度勢,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時代需要甚麼,時代摒棄甚麼,父母在對孩子開展教育的時候,要學會審時度勢。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既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又能引導孩子向時代需要的方向發展。

  第三,要和孩子一起成長。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與義務,但父母自身也不能放鬆學習。只有和孩子一起站在時代的大潮中,一起學習,一起成長,這樣的父母纔算夠格。

  第四,即便是跟隨時代,也不能忘了傳統。這裏的傳統,是指的傳統的文化道德。無論時代再如何發展,一些最最根本的道德是絕對不能丟的。父母的頭腦也要保持清醒,教育孩子與時俱進的同時,孝敬、友愛、誠信……這些道德也一定要同時教給孩子。

反省7:要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不是符合社會的需求?這些也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母親對11歲的女兒說:“你不能總是埋頭看書,該運動的時候也要運動,該玩耍的時候就去玩耍,勞逸結合纔行啊!”

  女兒嘆氣:“媽媽,我如果不這麼努力的話,我一定會從前三名掉出來的。”

  媽媽聽後卻搖了搖頭:“你愛學習是好的,但也不要將成績看得那麼重要,你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未來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人才,絕對不是隻會看書的小書呆子啊!”

  社會不斷髮展,對人才的需求在不斷增加,而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加。德才兼備、綜合能力強……這些綜合素質纔是未來社會人才必須要具備的。因此,父母要多瞭解社會需求,才能更好地指導孩子的成長。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要了解社會需要甚麼樣的人才。美國《未來學家》雜誌中有一篇文章向人們提供了這樣一個信息,說是要想成爲新世紀的優秀人才,需要具備以下7種技能:廣泛的專業技能、豐富的想象力、創新能力、組織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善於學習的能力。由此可見,未來社會中對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綜合素質強的人才有可能成爲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

  要根據社會需求對孩子進行引導。因爲孩子終歸是要自己獨立生存的,如果他能在社會上立足,他的生存也就不成問題。父母要根據當前社會的需求來對孩子加以引導,給他講明白社會的需要,讓孩子也要順應時代與社會的潮流。

  但是,父母也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儘管社會需要某些人才,時代也對這樣的人才求賢若渴,但這並不代表孩子就必須要走這條路。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也有自己的思想,更有自己的意願。父母不要擅自就替孩子下了結論,更不要強硬地要求孩子改變他的想法。孩子只有自己願意去做了,他纔有可能真正成功。

反省8:一定要有反省精神

  反省,就是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爲,檢查其中的錯誤。懂得反省的人,是能儘快改正錯誤的人;懂得反省的人,是可以獲得進步的人。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他每天都會自覺地檢查自己的所作所爲,生怕自己所做的事情會破壞了禮數。其實,每個人都應該具有反省精神,爲人父母者也不例外。

  很多人感嘆:“爲人父母不易!”很多父母經常會抱怨:“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他怎麼總是改不了錯?”“他就不能懂事一些嗎?”“他就不會體諒下父母的辛苦嗎?”……

  父母湊在一起,談論得最多的也是這類事情,甚至有的父母會就此去諮詢專家,去尋找教育書籍,以求能找到教育良方。

  父母確實爲孩子操碎了心,確實爲孩子辛苦奔波……但是,在這裏說一句像是潑冷水的話:“父母這樣的辛勞是不是有意義的呢?難道這一切就真的只是錯在孩子嗎?”

  作爲家庭教育的主要實施者,父母必須要懂得,教育並不是單方向地向孩子灌輸,而是需要父母與孩子雙方進行交流互動。父母的眼睛不能只盯着孩子,也要學會盯着自己。父母需要學會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談、行爲,這樣才能根據現狀及時作出調整。父母只有不斷自我反省,不斷加強學習,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說到反省,很多父母認爲就是承認自己的錯誤,其實沒這麼簡單。

  首先,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父母先要反省自己的教育。孩子的問題不單單是他自己的問題,父母的指導是不是出了差錯?父母的認知是不是不夠準確?父母的觀念是不是沒有跟上時代?當然,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能拋開孩子,轉而去孤立地思考自身。要能結合孩子的特點,找到自己教育過程中的不適合孩子的地方,並及時與他進行溝通,親子雙方應該互相瞭解各自內心的想法,這樣父母的教育才能“對症下藥”。

  其次,當父母自己出現問題的時候,更要有反省意識。犯錯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難免的,有的父母教育孩子“犯了錯誤就要勇敢承認、改正”,但當自己犯了錯誤的時候,卻並不肯去面對,缺乏自我反省的精神,這將不利於對孩子開展教育。

  因此,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做錯了事情,或者錯怪了孩子,父母也要“敢於承認、改正”,這也是在給孩子做榜樣。畢竟,家庭教育的成敗,關鍵還是看父母。

反省9:教孩子理智講理,而非“聽話”

  “聽話!”這是很多父母最常說的兩個字。

  “你要做聽話的孩子。”這也是很多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希望。

  如此看來,“聽話”既然這麼爲父母所推崇,那麼孩子聽話就是一件好事嗎?事實證明,不是的。

  鼕鼕上6年級之前,一直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剛上6年級,他就不願意上學了,把自己鎖在房間裏不出來。父母從老師那裏瞭解到,鼕鼕在5年級期末的時候和班上的同學發生了爭執,雙方差點動起手來。

  後來,父母帶鼕鼕去看心理醫生,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鼕鼕才說了實話。原來自從他上了小學,一直活得很壓抑,稍有不對父母就會打罵。所以爲了做父母眼中聽話的孩子,他漸漸失去了自我。而這種壓抑感讓他在與同學的爭執中爆發了,他認爲大家都不喜歡他,所以他纔不願意去上學。經過醫生診斷,鼕鼕已經患上了嚴重的焦慮症。

  鼕鼕的故事恐怕是所有父母都不願意見到的,聽話的孩子最後的結果竟然變成了這樣。但是,南京市小學心理信息採集與分析中心曾經對1643名學生進行調查,卻發現這些學生的父母中竟有高達93%的人只希望孩子做“聽話”的孩子。這令人驚訝的調查數字,同時也令人擔憂,如果真的大部分孩子都變得聽話,那這些孩子的未來該怎麼辦呢?還會出現多少個鼕鼕呢?

  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是應該以培養他理智講理爲主的,而不只是單純地讓他聽話。孩子應該是既聽從父母的教導,同時也要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觀念。而這就需要父母儘快轉變自己的觀念了。

  首先,要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每當孩子有不同想法的時候,有的父母可能並不會讓他開口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孩子的想法也不一定就是不可行的。父母要多聽聽孩子的心聲,對於他正確的思想,要予以肯定。父母最起碼也要允許孩子表達,這樣纔不會壓抑他的個性。

  其次,多用正面例子來教導孩子。讓孩子聽話,父母也要能說出聽話的理由。而且這個理由也要儘量能讓孩子信服、接納。所以,父母要多用正面的例子來教導孩子,讓他從內心就對一些事情有一個正面的印象。而且這樣的正面例子,也能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對於孩子理智講理也是大有用處的,他會知道用怎樣的道理來維護自己的“理”。

反省10:孩子需要管教,更需要啓發

  許多父母習慣於管教孩子,甚麼是管教?就是在嚴格限制下進行的一種賞罰分明教育。由這個定義就能看出來,管教是一個“單向實施”的詞,孩子只是管教的承受者,好壞的判定全在父母,孩子只要按照執行就好。

  但實際上,如果父母能夠啓發孩子,調動起他的思想,讓他自己去判斷、決定,這樣產生的教育效果恐怕要比單純的管教好很多。

  教育家陶行知當校長的時候,有天看見一名男生正在向其他同學扔泥巴,他過去制止了他,並讓他在放學後到校長辦公室來。放學後,男生來到辦公室準備挨訓。過了一會兒,陶行知纔回到辦公室,他一看見那名男生,就從兜裏先掏出了一塊糖給他,說:“我們約好的時間,可是我遲到了,這塊糖是獎勵你守時的。”男生剛接過糖,陶行知隨即又掏出來一塊,說:“這也是給你的。因爲當時制止你的時候,你很配合。”男生更加疑惑了,他剛接過第二塊糖,第三塊糖又遞到了他面前,陶行知說:“我調查了,因爲那些同學欺負女生,所以你才向他們扔泥巴。你很有正義感,這也是你的獎勵。”

  男生見此,忽然感動了,一下子哭了起來,連聲向陶行知承認錯誤。陶行知一看,滿意地笑了,他又掏出了第四塊糖,說:“你敢於承認錯誤,是個勇敢的孩子。我還是要獎勵你的!”

  陶行知沒有嚴厲地管教,只是不斷地啓發這名男生。而男生接受了他的教誨,以後果然再也沒有打過人。

  但現在很多父母都是重管教而輕啓發的,面對犯錯的孩子,父母似乎更傾向於用一頓嚴厲的管教來讓他服從。可如此的結果似乎都很差強人意,孩子的錯誤並不是管教一次就完了,他可能會一犯再犯。這時候,啓發式教育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因此,父母對孩子要管教,但是如果能夠多用些啓發教育,似乎效果會更好一些。那麼,父母該怎麼做呢?

  多用啓發式的語言,讓孩子自己去體會。比如,孩子考試失利了,面對一張錯誤百出的考試卷,父母可以先平復下自己的怒火,不用急着就去訓斥孩子,無論他是粗心還是知識沒學透,這些都需要父母引導他自己去發現。畢竟,自己發現的錯誤,糾正起來也更加容易些。

  也不是要求父母只啓發,該管教的時候也要管教。孩子並不都是隻靠父母啓發,他就能想到很多事情,就能順着父母的啓發做好的;孩子也不全是隻要父母一啓發,立刻就能明白該怎麼做的,總是會有些問題還是需要父母有智慧的管教纔行的。

反省11:引導孩子,而不是強加意志

  一位父親認爲自己的女兒是個長跑人才,認爲她一定能在2016年的奧運會上奪得奧運金牌。於是,父親從女兒3歲起就開始進行魔鬼訓練,每天要跑40000米以上,還有1000次襲擊拳、400次跳高和800次踢腿。後來,2007年的暑假,父親爲孩子“舉辦”了一次 “8歲小神鹿迎奧運長跑”活動。

  8歲的女兒要從海南三亞跑到北京天安門,其行程將近4000千米。父親要求她每天凌晨出發,在車來車往的公路上,頂着酷暑跑9個半小時,睡眠時間只有7個小時。

  然而對於這件事情,卻有很多專家都有着相同的意見:在孩子年齡很小的時候就給予她超負荷的訓練,是不利於她的身心發育和成長的。

  仔細想一想,才8歲的孩子,就算有這樣的想法,但她也絕對不可能就憑自己的意志去實施這樣“龐大”的一個活動。可見,父親的意志明顯凌駕於孩子的意志之上。

  拋開這個很極端的例子,看看尋常百姓家裏,父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的事情也絕對不在少數。無論是擇校選專業,還是興趣愛好,或者是選擇朋友,甚至今天該穿甚麼衣服都有父母以自己的喜好來爲孩子決定好。

  而孩子的表現呢?要麼是不得不順從了父母的意願,不斷的順從讓他最終喪失了自我作定的能力,他的依賴心理會非常強,沒有主見;要麼就是由於自己的意志一直被壓抑着,內心隱藏着一個名爲“叛逆”的不定時Z彈,在某些特定因素下,“Z彈”就會忽然爆炸,孩子的情緒一下子爆發,引發父母最不想見到的後果。

  因此,父母引導孩子自己思考、自己決策纔是正確的做法。那麼,父母要怎樣做呢?

  首先,剋制住自己的“任性”。任性的父母往往不分青紅皁白,只要是自己想要孩子做的,孩子就必須要做。這樣的父母直接忽略了孩子的要求,忽略了孩子的意願,這種“任性”的行爲最終也可能會培養出一個同樣“任性”的孩子。

  其次,與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意志,並向積極的方向引導他。有的父母說,孩子的意志有可能是異想天開。但反過來想一下,誰說父母的想法就全部都是實實在在的呢?因此,父母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多瞭解他的內心。如果孩子的意志是好的,那麼父母就要給予支持,並鼓勵他努力去實現;如果他的意志的確欠考慮,父母要讓他能認識到他想法的不足之處,並能幫助他糾正。

反省12:向成功父母學經驗,但不可照搬

  看到別人的孩子成狀元、拿獎狀,父母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如此出人頭地。因此,別人的成功經驗就顯得很“重要”。因爲很多父母都會認爲“既然別人的孩子是這樣學成功的,那麼我的孩子如果照此學習也應該可以成功”。

  孫先生望子成龍,他無數次想象自己的兒子也如其他成功孩子那樣,“平時考試總第一,最終考試成狀元”。於是,他買來了大批的狀元教育經驗類書籍,一個一個地在自己兒子身上搞起了“試驗”。結果,直接導致他那才上小學的兒子最後反而不會學習了,學習成績不但沒有提高,反而下降得厲害。

  許多父母信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他山之石”都能用來攻自己家的“玉”。別人的經驗可以去學,但是父母也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去靈活應變。否則,百分百直接套用別人的經驗,就好比是腳上穿了雙不合適的鞋,可能會擠腳、磨腳,甚至有可能會出血泡。孩子不但沒有得到良好的學習經驗,反而還可能會偏離正常的學習軌道。

  就如“知心姐姐”盧勤老師所說:“家庭教育沒有‘百科全書’,天下沒有哪條‘祕訣’能拯救你的孩子,任何經驗‘適合的,纔是最好的’。” 父母是要向成功父母學習教育經驗,而不是不加改動與思考地直接照搬。

  因此,父母首先要多觀察孩子,以發現他的個性特點;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以瞭解他的學習情況,要儘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如果有可能,父母還可以自己創造出一套教育方法,也許反而更貼合孩子的需求。

  再有,父母要將學來的經驗“加工”使用。所謂“加工”,就是要求父母對經驗中的一些做法進行甄選,符合孩子的留下,孩子做不到或者不適合他做的就要剔除。既然是經驗,終歸是能起到作用的才能用,那些沒用的經驗,父母要果斷地剔除掉。

  最後,別輕易丟掉自己的教育觀念。父母的教育觀念,大多都該是貼合自己孩子特點的,只是有時候可能會過於心急,或者沒有合理安排。父母可以參考成功父母的經驗,看他們是如何合理統籌孩子學習的,然後再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就好。

反省13:關注孩子的興趣愛好

  孩子的興趣愛好,很可能會成爲他努力奮鬥的方向。許多孩子如果能在他的興趣愛好上加以發展,他就會更容易成功。但很多父母將這一點忽略了。

  一個9歲的女孩在日記裏抱怨道:“媽媽爲甚麼非要逼我學鋼琴?我不愛學,她就罵我,還把我關在家裏。我恨死那鋼琴了!”

  一個11歲的男孩跟他的夥伴們訴苦:“我媽給我報了3個興趣班,甚麼興趣?美術、象棋、小提琴,我哪個都不喜歡!這算甚麼興趣?我好想踢足球啊!”

  有多少孩子的情況是和這兩個孩子一樣的?有多少父母忽略了孩子自身真正的興趣愛好?這樣的孩子儘管是在培養“興趣”,儘管表面看上去是在不斷地學習,但是這樣被逼迫的興趣,又怎麼可能學好呢?

  父母都說,自己“含辛茹苦”,自己“省喫儉用”,爲甚麼孩子就不體諒父母的苦心呢?可是,父母想到孩子的“苦心”了嗎?他是不是真的對所謂的“興趣班”感興趣?如果被逼迫着去做一些事情,那還稱得上是興趣嗎?再有,難道孩子發展“興趣”就只是爲了將來考學嗎?那這樣的興趣是不是發展得太狹隘了?

  喜歡做的事情,人才會樂於去做,並樂於去鑽研探索,樂於在其上取得成就;不喜歡做的事情,被逼迫去做,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煎熬,既浪費時間也浪費精力,成功的可能性真是微乎其微。所以,父母還是要多關注下孩子的興趣愛好,並能引導他積極發展。

  那麼,父母要怎樣去關注呢?

  首先,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孩子關注得多的事物,也許就是他的興趣所在;孩子最願意做,而且能從中獲得快樂的事情,也許就是他的愛好。父母要善於觀察,只有先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才能幫助他向積極的方向去發展。

  其次,不要盲從社會上的興趣班。衆人都學的東西就一定是好的嗎?衆人都追捧的事情就一定對孩子有利嗎?不!最適合的纔是最合適的。如果孩子的個性思維並不適合去發展某項興趣愛好,父母一定要及時並堅決地放棄它,否則孩子可能會疲於奔命,卻又一無所獲。

  其次,尊重孩子的興趣。孩子有興趣是好事,父母要持尊重的態度。如果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情,而且又做得不錯的時候,父母要及時誇獎,並給予鼓勵。

  最後,不好的興趣也要杜絕。網絡遊戲、沉迷菸酒等等行爲,都是不好的興趣,父母要能分辨,並及時制止孩子興趣的繼續發展。尊重他的興趣愛好,也不是盲從或放縱。

反省14:要學會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只有你自己才能夠控制你的頭腦。”一個人的情緒總是會有好有壞的,但關鍵是看這個人能不能很好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是徹底讓它爆發?還是迂迴一下讓它消失於無形?

  有些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也會有情緒失控的表現。父母的暴怒或者過分激動,都有可能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這一點,一定要注意避免。

  媽媽經常會在電腦上敲一些重要的文件。但她5歲的女兒正好是在頑皮的年齡,一段時間裏,她對媽媽電腦的主機很是着迷。而且,她經常在媽媽還工作的時候就過來按一下主機按鈕,然後直接導致媽媽的工作前功盡棄。

  有一次,媽媽在草擬一個很重要的文件,眼看着就要完成了,但女兒過來就給“關”了機。媽媽當時只是站起身,穿好衣服,裝作出門的樣子,並對女兒說:“媽媽沒法工作了,我要走了。”女兒一看媽媽要走,很是失望,於是她抱了媽媽的腿不讓媽媽走。後來,媽媽再寫東西的時候,女兒再也不來搗亂了,她說如果她搗亂媽媽就走了。

  不衝着孩子大發雷霆,其實也一樣能將事情處理好。如果父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那麼冷靜的頭腦將能帶來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孩子也不會受到父母壞脾氣的影響,他的心情也不會很糟糕,父母的教育才能發揮好的效果。

  不過,這控制情緒說起來似乎很容易,但實際操作也許有些難。

  首先,包容體諒孩子的行爲。父母肯定都會說“我是愛孩子的”,可是,父母的這個“愛”有時候是不是都帶有附加條件呢?比如,孩子的所作所爲符合了父母心中的要求,那麼“愛”就表現得很自然;孩子一旦出現了調皮搗蛋的行爲,父母就會指責、呵斥,這哪裏是在表現真愛呢?所以,父母要包容體諒孩子的所作所爲,不用將孩子犯的一些小錯誤當成是個“事兒”。換個角度想想,父母自己小時候不也是這麼調皮嗎?

  其次,學會巧妙“躲避”壞情緒。當感覺情緒就要爆發的時候,父母可以先轉而去做別的事情,轉換一下思維;或者甚麼都不幹,找個地方自己冷靜一下;還可以聽聽音樂……當頭腦不那麼激動的時候,想問題也會全面得多。

反省15:父母要多一點幽默感

  在很多父母看來,如果父母嚴肅一些,那麼就會給孩子帶來一種威嚴,這種威嚴會讓孩子感到畏懼,之後再對他開展教育,就會更加容易。事實並非如此。這會導致家中的氣氛非常緊張壓抑,孩子也會變得壓抑。所以,父母要嘗試改變一下。

  一位女士在家中款待客人,本來她給客人們先準備了一些餐前的小甜點。但盤子剛一端上來,女主人和客人都發現盤子中的巧克力少了很多。大家扭頭一看,女主人6歲的小兒子臉上沾了些巧克力,正裝做若無其事的樣子站在一旁。

  女主人並沒有發火,反而走過去問小兒子:“我剛發現我們端給客人的巧克力少了,是不是被你那饞嘴的奧特曼偷吃了?”小兒子一聽,也感覺不好意思了,他連連點頭說:“是的是的,就是他喫的。”女主人笑了笑說:“那你幫我轉告他,下次想喫的時候告訴我,我會爲他也準備一份的。”一時間,客人和孩子都笑了起來。

  這位聰明的媽媽既保全了孩子在客人前的面子,又巧妙地化解了場面的尷尬。其實,沒有誰願意聽一些尖刻又嚴厲的訓斥,也沒有誰能夠在那樣緊張嚴肅的氣氛中還能認真吸取別人的建議,孩子也一樣,他也不喜歡被訓斥責罵。而且,在嚴肅而又充滿訓斥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也會有很強的逆反心理,他還可能會效仿父母,今後也變得難以與人好好相處。

  由此可見,幽默的力量是巨大的,父母也要學會運用。那麼,父母具體該怎麼做呢?

  首先,不斷加強自身的素質修養,陶冶個人情操,使自己能擁有一個開朗的性格。父母只有先培養出自己的幽默感,才能將其更好地應用到對孩子的教育中去。

  其次,採用各種不同的形式來表現幽默,比如誇張的動作、表情,或者模仿一些角色……這些行爲都會直接刺激孩子的感官,其中要表達的意思也很直白,孩子接受起來也更加容易。

  第三,幽默中要加入理性教育。這就是要求父母不要將幽默當成單純地逗人一笑,要能通過幽默巧妙地抓住孩子的心理特點,將理性教育融入其中,讓孩子在輕鬆中自然而準確地受到教育。

  第四,幽默也要用得恰到好處。幽默不是低俗笑話,幽默也不能以損害他人的情感利益爲前提,同時幽默的運用也要講究時機,一些不該使用幽默的地方,要謹慎使用。

反省16:永遠都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父母看待事物的態度與方法,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如果父母能一直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能坦然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失敗,那麼孩子也將學會樂觀豁達,學會坦然面對一切。

  母親帶着6歲的兒子到玫瑰花園玩,兒子本來在前面高興地跑着,但他忽然哭着跑回了母親的身邊,抽泣着說:“媽媽,這裏不好玩,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但母親卻溫柔地爲他擦去了淚水,領着他蹲在了花的前面,母親笑着說:“不是的,你仔細看,每個刺上都有一朵漂亮的花在對你微笑,多美啊!”

  “花下有刺”與“刺上有花”,悲觀與樂觀的兩種不同看法。遺憾的是,太多的父母總是會不自覺地看向事物不好的那一面,尤其是在面對孩子的時候。

  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時,父母就會說:“你笨死了!怎麼別人能學會,你就是學不會呢?”爲甚麼父母會說孩子笨呢?成績不好原因有許多的,父母怎麼就能那麼輕易地就給孩子下那麼讓人難受悲觀的結論?聽到這話的孩子會如何想,如何做呢?即使是用激將法,也要用得恰到好處啊!試想,如果連父母都很壓抑,孩子又怎麼能提得起樂觀精神來呢?

  那麼,父母要怎樣做才能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呢?

  有句話叫“不要爲打翻的牛奶哭泣”,是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再怎麼生氣、怎麼惋惜、怎麼失望都是於事無補的,與其不停地糾結過去的那個錯誤與失敗,倒不如積極一些向前看。父母要通過增加自己的知識面,提升自己的個人修養,逐漸悟得這個道理。內心平和下來,纔有可能看得到希望。

  另外,父母有了積極樂觀的心態後,還要努力想辦法去扭轉當前的態勢。不能說只積極樂觀去看就好了,還要能積極努力地去彌補這個錯誤所帶來的缺陷。

  當然,父母也要注意這樣一點:保持樂觀積極和逃避並不是同義詞。比如,媽媽說:“我孩子不愛學習怎麼了?他愛勞動呢!”這樣一來,孩子很可能就留下這樣的印象“學習好不好無所謂,愛勞動就好”,這樣孩子的學習動機也許就會被扭曲。父母要綜合看待事情的兩個方面,綜合考慮所有因素,纔算是正確的積極的態度。

反省17:竭力維護家庭的穩定與和諧

  “家是避風的港灣。”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家是最好的休息場所,家也是最好的發泄和享受安慰的地方。父母如果能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孩子的身心就會健康成長。

  小萍在6年級以前一直都是一個好學生,她學習成績很好,在班上還擔任了語文課代表以及小組長,老師、同學、鄰居都很喜歡她。然而,小萍剛上6年級,父母就經常吵架,家中經常出現摔碟子碎碗的聲音。而最開始,小萍還只是很害怕,每次父母吵架她都會嗚嗚地哭。

  但後來,隨着父母吵架次數越來越多,她似乎也見怪不怪了,她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冷漠。而家中爭吵的環境讓她也無法安心學習,她的成績下降得很厲害,人也不再和從前那樣開朗活潑了。她的脾氣忽然也變得暴躁起來,甚至有一次還和班上的同學打起了架……

  眼睜睜看着一個本該活潑聰明的孩子,忽然變成了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

  家庭環境帶給孩子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孩子如果長期生活在一個總是爭吵不斷的家庭中,他的個性也會被扭轉。他可能會在父母“榜樣”作用下也變得暴躁起來;他也可能因爲父母的不停爭吵而開始壓抑自己的聲音,而這種沉默一旦爆發後果也可能會無法收拾。

  所以,父母只有爲孩子提供一個和諧穩定的家庭,他才能安心去學習知識,安心去培養能力,安心去提升道德素質。對此,父母要格外注意以下幾點。

  父母雙方理應真誠相愛。愛情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兩個人結合成夫妻也是一種緣分。因此,真心相愛的一對夫妻,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應該要坐下來好好溝通,真心爲對方着想,這樣也許就能避免因意見不合而引發的爭吵。

  儘量不當着孩子的面發生爭執。孩子的眼睛就如攝影鏡頭,他可能會真實地記錄下父母爭吵的畫面。而這種不和諧的畫面又會在孩子的記憶中紮根,他也許會學會父母如此處理事情的方式,而這對他將來與人相處以及處理家庭關係等方面都是不利的。因此,父母最好不要當着孩子的面發生爭吵,如果有矛盾要儘量避開孩子私下裏解決。

  換種方式解決雙方的矛盾。其實解決矛盾的方式也不一定非要爭吵,不是說非要爭個臉紅脖子粗才能出結果。還有很多和平解決問題的方式可以用,比如各自可以先冷靜下來,思考問題的癥結以及自己的目的所在,之後再共同商量解決問題。而這就要求父母要學會控制情緒,並能通過努力學習來提高自身素養,這樣才能保證有冷靜的頭腦。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