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激勵的前提是信任與尊重

  尊重與信任是人與人友好相處的基礎,父母和孩子的相處也不例外。父母如果懂得尊重孩子,孩子就會在被尊重中學會自我激勵;如果父母常常信任孩子,孩子會在父母提供的自由空間裏發揮最大的潛能。父母應該知道,每一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等待展現,但他的潛能需要父母的激勵,所以,請父母用一份尊重和信任激勵孩子把它展現出來吧!

    第1節 相信孩子就是激勵孩子

  

  信賴是人與人互助合作的基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信任意味着對孩子的尊重、理解和支持。孩子一旦感受到這股強大的力量,就會以飽滿的熱情去面對自己的人生。所以,父母激勵孩子的基礎就是對孩子的信任。

【經典事例】

  曾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幼年時是一個頑皮的孩子。丘吉爾上學期間,沒有耐心學習拉丁語和自然科學的公式和定理,所以成績是出乎意料的差。但他卻對本民族語言、歷史和哲學都表現出了特殊的興趣。

  後來,他以勉強及格的成績進入了一所專門培養英國貴族子弟的學校,但他的學習成績依然很差,差到引起學校老師的多次警告。不過,丘吉爾的父母始終認爲丘吉爾的智力是優良的,而且英語寫作和演講能力也非同一般。他們相信丘吉爾只要找到一個與他特長相符的專業,一定會有所成就。

  丘吉爾軍校畢業後,被派往印度服役。在這期間,母親把丘吉爾感興趣的一部英國年鑑寄給了他,年鑑中收錄了有關英國政治及世界情況的豐富材料。母親還在信中鼓勵他說:“希望這部年鑑可以幫助你,媽媽始終相信,我的兒子會是一個有所作爲的人!”

  得到母親的鼓勵,丘吉爾每天都津津有味地研讀年鑑,並認真記筆記,從中掌握了大量有用的知識。對那些重要的議會辯論文章,他不但反覆揣測琢磨,還把自己對有關問題的分析與講演人的觀點對比,有意鍛鍊自己的雄辯能力。

  當丘吉爾退役回國後,就開始投身於他嚮往已久的政治生活。經過幾年的努力,加上他出衆的演講才華以及家人的支持,他終於在33歲那年登上了內閣大臣的寶座,並開始了他長達半世紀的政治生涯。

【教育啓示】

  丘吉爾的父母相信兒子一定會在自己適合的行業有所建樹,這種信任是激勵丘吉爾前進的動力,這也是丘吉爾沒有在自己成績差的時候自暴自棄的重要原因。父母對孩子的信任本身就是在肯定孩子的價值,儘管這個價值可能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體現不出來,但是,父母的信任是孩子人生旅程永久的加油站。

  家庭教育主體就是父母和子女雙方,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信任時,往往會把父母看成是生活上的領路人、德行上的好榜樣、學習上的導師和情感上的摯友。能得到父母信任的孩子一般都比較自信、陽光、充滿活力,即使遇到了困難,也容易主動向父母請求幫助,得到幫助的孩子更會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

  反之,父母總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和行爲,孩子的自信心不但不容易建立,而且,孩子很有可能向着父母懷疑的方向發展。父母和孩子雙方沒有了信任的基礎,就談不上良好的互動,因爲懷疑會使交流變得障礙重重。那麼,在懷疑氣氛的籠罩下,父母對孩子的引導和教育都無法起到激勵作用。

  所以,父母首先應該用“信任”建立起和孩子良好互動的橋樑,這是家庭教育的基礎。那麼,在生活中,父母應該怎樣做纔算是相信孩子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不要無端猜疑孩子

  無端猜疑孩子的父母只能說明不瞭解自己的孩子。父母和孩子雖然同在一個屋檐下生活,但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有限,就不容易瞭解孩子的性格和能力。父母缺乏對孩子的瞭解,就有可能會猜疑孩子,而無端地猜疑只會給孩子帶來傷害,而非激勵。

一位父親經常忙於自己的工作而疏忽了和孩子的交流,加上耐心不足,和孩子之間很少有互動。在孩子上六年級時的一次家長會上,老師特別提醒家長最近班裏有丟東西的現象,一時還沒有查出原因,請家長注意孩子的常用物品,讓每一個孩子遠離隨便使用他人物品的壞習慣。

家長會開完,父親回家就對孩子說:“我有時會看到你拿一些新奇的玩意玩來玩去,是你的嗎?是不是同學的?你可不能隨便拿人家東西啊!有沒有經過同學同意?”聽到父親的話,孩子把所有自己的玩具拿到父親面前說:“爸爸,您知道哪個是我的?哪個不是我的嗎?”問得父親啞口無言。

這位父親無端猜疑孩子,就是因爲不瞭解孩子。如果忽然有人告訴這位父親說:“您的兒子因爲偷東西被警察抓走了!”父親心中的答案是:“不可能!”還是“這個小子,甚麼時候學會偷東西了!”……父母心中的答案完全可以看出父母對孩子的瞭解。

所以,父母首先用時間和精力來換取對孩子的瞭解,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要無端猜疑孩子,只有父母對孩子的信任,纔會讓孩子感到自己存在的重要。

建議二、給孩子展現能力的機會

如果說父母對孩子信任的前提,是孩子要做出讓父母放心的事情,那麼,父母就首先要給孩子做事的機會。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居多,父母對其寵愛有加,很少讓孩子獨立完成事情。而孩子沒有在形成習慣的過程中提升能力,等到父母認爲孩子應該有能力的時候,孩子的表現通常會讓父母失去信心。追究源頭,還是父母的教育方法出現了問題。

  10歲的昕昕被母親視爲掌上明珠,母親從來不肯讓她自己一個人出門,母親想法較多:孩子過馬路會碰着、遇到突發事件怎麼辦……昕昕有幾次想獨立地辦自己的事,都被母親阻止了。

  有一次,昕昕想自己去書店看書,母親沒有答應,她非常正式地跟母親說:“媽媽給我一次機會,信任我吧,我肯定沒有問題。”面對孩子近似祈求的語氣,母親決定給她以信任。兩個小時後,昕昕高高興興地從書店出來了,一種自豪的表情掛在臉上。

  從這以後,母親開始放手讓昕昕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有時,還把一些重要的事交給昕昕,她完成得都還不錯。昕昕感覺到了母親對她的信任後,變得越來越懂事,也越來越有能力了。

  父母對孩子的不放心其實就是對孩子的不信任,而這種不信任往往是沒有依據的,是憑自己的想法而判斷的,但事實是怎樣,一定要通過孩子的嘗試才知道。只要父母充分相信孩子,孩子的表現通常會讓父母意外,因爲每一個人都渴望被肯定和賞識,而信任本身就是孩子完成任務的最好動力。

建議三、對失敗的孩子充滿信心

  孩子成長的過程不可能不犯錯,父母不能因爲孩子犯錯就否定孩子,也不能因此就表示出對孩子沒有信心。這種心態的傳遞不但不利於孩子能力的培養,也會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最終導致父母對孩子的教導沒有激勵可言。

所以,當父母放心地把某件事情交給孩子去做的時候,要清楚地知道,放手讓孩子做事的初衷是通過事情瞭解和鍛鍊孩子,而不是評價孩子。當孩子沒有圓滿完成,父母首先要告訴孩子:“沒關係!”並理智地給孩子分析問題出在哪,以後要怎樣做,並且幫助孩子總結經驗和收穫。

如果父母能這樣對待孩子的失利,相信孩子一定會以驚人的速度成長,因爲父母的教導其實就是告訴孩子:雖然你沒做好,但是我相信你下次能做好!在這樣的鼓勵下,孩子會表現出最棒的自己。

建議四、不養成否定孩子的習慣

當孩子漸漸長大,由於時代和自身性格的因素影響,往往會和父母的處事觀點有所不同。此時,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不要認爲孩子一旦沒有按照父母的意願去做就是做得不對。

比如,母讓孩子去買東西,發現買回來的東西明顯偏貴。父母不要說:“你真是傻啊!你要討價還價的啊!你又被人宰了!”孩子真的被人宰了不要緊,要緊的是父母的否定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很失敗,如果父母因此就不相信孩子買東西的能力,孩子的積極性就徹底被打擊了。

然而,比起保護孩子自信心來,父母損失一點錢真的不重要。所以,父母在平常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少說否定、打擊、不滿的語言,而多說表示理解、原諒和信任的語言。父母信任的態度,會激勵孩子大膽地去嘗試、去成長。

建議五、信任愛說謊的孩子

當孩子滿嘴謊話的時候,是不是就不值得父母信任了呢?當然不是,而且父母要反省,孩子爲甚麼愛說謊。孩子說謊一般是父母“逼”出來的,當父母經常過激地批評犯錯的孩子,孩子爲了躲避暴風驟雨的襲擊,就會用謊言來掩飾錯誤,又會用下一個謊言去遮蓋前一個謊言。當謊言躲過了父母的責罵時,孩子就學會了用說謊解決問題。

有時,孩子說謊也是父母“教”出來的。當父母當着孩子的面和成年人打馬虎眼或有意無意說謊時,孩子就會知道“說謊”是一種交往手段,那麼,孩子很有可能把這種手段用在父母這裏。所以,在父母唉聲嘆氣孩子說謊的毛病無藥可救時,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孩子說謊的“幫兇”。

此時,父母如果能體會到孩子每次說謊時的心驚膽戰和忐忑不安,就應該給予孩子最大的理解和體諒,用屢次的信任去洗刷孩子受傷的心靈,只要父母有足夠的耐心,孩子最終不會讓父母失望。

所以,孩子越愛說謊,父母越是要用信任去幫助孩子。只有父母的信任纔會激勵孩子不斷地改過,展現出誠實的本性。

【教育箴言】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每一個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信任,這種信任會讓孩子感到安全和踏實。同時,信任的力量是異常強大的,孩子體會到來自父母的信任時,會有種使命感和責任感,而這種內心的感受會激勵孩子做得更好。

    2.支持孩子的選擇和決定

  

  對於孩子而言,父母是最親近和最值得信賴的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理想的人生道路,而父母的支持就是在幫助孩子完成夢想。當然,夢想實現的過程中有各種各樣的酸甜苦辣,但家庭強大的後盾會讓孩子勇敢前進。

【經典事例】

  安徒生出生於丹麥的一個小鎮上,當地住着不少貴族地主,而他的父親只是個窮鞋匠,母親是個洗衣婦。他的童年不僅經常和飢餓打交道,還處處遭到人們的鄙視。但是,父親爲了不讓安徒生感到孤獨,就經常陪他玩耍。而且,父親把家中僅有的一間小房子佈置得像一個小博物館:牆上掛了許多圖畫和瓷器,櫥窗櫃上有玩具,書架上也放滿了書籍和歌譜,一幅漂亮的風景畫貼在門玻璃上……這多彩的小屋豐富了小安徒生的童年生活。

  漸漸地,少年時代的安徒生對舞臺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的理想是成爲一名藝術家。於是,14歲的安徒生對母親說:“媽媽,我想到哥本哈根去學本事!”

  “去吧,孩子,出去興許能有好運氣!”母親完全支持他的決定。到了哥本哈根,安徒生爲了自己的理想努力打拼,但是,他的“藝術家”之夢與他出身很不相稱,因此常常遭到別人的譏諷和嘲笑。但是,當他在信中向母親訴苦時,母親都會說:“孩子,無論你做甚麼選擇,媽媽都支持你!”

  在母親的鼓勵下,他一邊工作謀生,一邊學習,克服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後來,他學着寫作,通過長年的努力,終於成爲世界上有影響的童話大師。

【教育啓示】

  安徒生的家境貧寒,父母並沒有在他實現理想的道路中給予經濟上的支持,直到安徒生成名之前,他的生活常常飢寒交迫。但是,母親對他的認同就是他克服困難的最大動力。

  美國前總統里根曾說:“缺乏父母支持的孩子往往自我價值感較低,父母的不支持妨礙了他們建立良好的品行和達到較高的成就,這不但影響孩子個人和家庭,而且對國家也不利。”可見,父母一定要儘可能地支持孩子。

  父母可以仔細觀察,當孩子提出一項建議的時候,如果父母表現出支持的態度,孩子的眼睛都會一亮,接下去的實施更是勁頭十足。孩子常常得到父母的支持,就總是會以飽滿的熱情去投入待處理的事情。這說明,父母的支持可以激發了孩子的積極性。

  然而,當孩子的決定得不到父母的認同時,孩子就像泄了氣的皮球、曬蔫的黃瓜一樣沒有鬥志。孩子的激情有可能就在父母的一次次不支持中磨滅了,最後孩子展現出的就是無所事事、對一切都毫無興趣。孩子沒有了爭取的信念,又怎麼會獲得幸福的生活?

  所以,當孩子對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做出了合理的決定時,請父母一定要大力支持。那麼,父母要在平日裏如何支持孩子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重視孩子的小決定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是隻在求學、找工作、結婚等重大事項上需要做出決定和選擇,而孩子平時穿甚麼樣的衣服,週末要怎麼樣安排,晚飯喫甚麼都是一種選擇。孩子在這些小事上的選擇積累起來,就會影響他對待大事件的決定。一個人對待大事件是否有準確的判斷力和預見性,就看他平時在點滴的決定中如何做出反應。

  而每一個孩子最初的反應都是聽父母的意見,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支持就等於給孩子架設了一個鍛鍊的平臺。而面對孩子每一次小小的提議和請求時,請父母不要以一句簡單的“不行”來阻斷了孩子成長的空間。

  比如:當孩子說:“媽媽,我能不能去樓下玩一會兒!”如果母親說“不可以”,孩子就會悻悻地呆在家裏,做不想做的事;如果母親說:“好啊,但是要注意安全,一個小時之後就要回來!”孩子雀躍地下樓,他可能會去約小夥伴,然後在他們自己的世界裏學着與人交往,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漸漸地瞭解自己、發現自己……

  父母不要把孩子的小決定不當回事,更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和情緒來簡單地回覆孩子。只要孩子自己的選擇沒有妨礙到他人的生活,父母完全可以大力支持和贊同,孩子會在每一次點滴的選擇中變得獨立、自強、勇敢、積極。

建議二、提出自己誠懇的意見

  孩子在選擇和做決定的時候,很有可能會高估自己的能力或對將要面臨的問題無法做出全面的分析和正確的判斷。此時,父母給孩子的意見,無論本質上是反對還是贊成都是一種支持。

  李佳在18歲生日那天對父親說:“爸爸,我今天18歲了,我想去獻血以示紀念。”

  “嗯,獻血是件好事!爲甚麼一定以獻血以示紀念呢?”父親問道。

  “因爲,我同學都在18歲時以獻血的方式表示紀念。”李佳回答。

  父親並沒有很快批評李佳的盲從,只是提供給他一個獻血的官方網站,讓他了解一下相關的信息和常識。

  第二天,李佳依然興奮地對父親說:“爸爸,原來這麼多人,特別是病人,都很需要健康的血液,那我更應該獻出一點愛心啊!”

  “嗯,你比昨天知道你獻血的理由了,有進步!”父親繼續說,“但是,你有沒有考慮過你現在的身體狀況和你所面臨的學習壓力?你的身體儘管看起來很不錯,但是,你現在高三了,還有半年緊張的學習任務要靠你健康的身體去支撐,你覺得這時候獻血合適嗎?”

  “這個……,”李佳猶豫了一下說,“可是宣傳資料上說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休息。”

  “我的建議是,高考之後,用大學一年的時間恢復一下自己的體育鍛煉,然後把你最健康的血液獻給需要的人!你說呢?”

  李佳聽了父親的話,說道:“好的,爸爸,我現在每天都很晚睡覺,想必我的血細胞也是缺乏睡眠的,等高考完,讓他們睡好了再捐,呵呵!”

  表面上看去,父親並不支持李佳獻血,但實際上,父親是在引導李佳,做任何決定之前要有一個全面而冷靜的思考,而不是盲從。儘管父親也知道獻血不會對李佳的身體太有影響,但是父親感受到他決定得太沖動,於是,以更理智的方式引導了他。

  所以,當父母面對孩子的決定時,給孩子真誠的建議,幫助孩子明確前進的方向就是最好的支持。因此,支持的方式有很多種,請父母多些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多給點建議讓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

建議三、尊重孩子的選擇

孩子隨着年齡的增長,會有自己想要走的人生道路。而父母在適當地給予建議之後,就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自己選擇的路會走得無怨無悔,即使碰壁了,孩子也會收穫到屬於自己的財富。

苗苗面臨高二文理分科,就分科而言全家已經開了好幾次會議。父母從苗苗個人的優劣勢以及大環境的優劣勢都做了一番詳細的分析。父親傾向於理科,因爲孩子對生物學有很大興趣;而母親傾向於文科,因爲苗苗從小喜歡閱讀、文筆好、也喜歡歷史;而老師建議讓她學文科,她自己也猶豫不決。

在最後的期限來臨之前,苗苗鄭重地告訴父母自己打算選擇理科。原因是自己很喜歡生物,將來也打算向生物方向發展,而且對生物學習很有信心。所以,爲了自己在生物方面的愛好,必須選擇讀理科。同時,苗苗表示,喜歡歷史可以繼續看歷史方面書籍,把生物作爲將來的專業,把歷史作爲愛好。

聽了孩子的決定,父親說:“好的,好好學吧,不要有那麼多顧慮!”母親也給了孩子一個熱烈地擁抱,並說:“媽媽對你有信心,完全支持你的選擇!”

當孩子很認真地做出決定之後,父母就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了。孩子雖然需要父母的建議,但孩子始終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和主意,父母尊重孩子的選擇就是很好的支持。

建議四、不要對孩子說後悔話

孩子在爲自己的選擇付出努力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困難、阻礙和失敗等境遇,此時,父母不要對孩子說後悔的話。因爲,父母對孩子的支持是表現在提供幫助,而不是雪上加霜。當父母說出諸如“我當初就不想讓你這樣做,你不聽我的,唉!”試問父母,即使孩子聽從了父母的意見而選擇了另一條道路時,在實施的過程中就不會遇到阻礙嗎?

所以,父母的眼光請往前看,說後悔話對孩子不會起到積極作用,只會讓孩子更加迷茫和無助。其實,無論孩子選擇哪一條道路,只要持之以恆就會成功。然而,父母的語言和態度是否能夠成爲孩子爲之堅持的動力?

當孩子面臨困境,請父母給予最及時的鼓勵,可以說:“不要擔心,困難總會克服的,我們想想看,如何做才能攻破難關!”甚至當孩子沒有決心走下去時,父母要提醒孩子不要忘記自己的終極目標,告訴孩子:只要堅持就會勝利。

建議五、給孩子提供真實的幫助

父母對孩子的支持有時不僅僅是一句鼓勵的話和肯定的語言,而是提供孩子需要的幫助。因爲任何一個事情的完成都離不開物質和精神雙方面的支持。比如,父母雖然在態度上支持孩子考大學,卻每天約朋友來家裏打麻將;父母支持孩子畫畫,卻吝嗇地不肯給孩子買一塊畫板;父母支持孩子自己洗衣服,但卻沒有耐心告訴孩子洗衣服的方法……這樣,孩子又如何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支持?

對孩子的支持,父母可能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和金錢。但是,只要父母願意給孩子提供實際的幫助,孩子的理想之路就會走得容易些,孩子取得成功的可能就會大一些,獲得幸福生活的指數就會高一些。

【教育箴言】

  當孩子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時,請父母不要着急表示“支持”或“反對”,而是對孩子的決定進行理智的分析。只要這個決定是孩子發自內心的理想目標,並符合孩子自身發展的特點,父母完全可以投贊成票。即使父母認爲孩子的決定不合理,也不要急於否定,而是幫助孩子將想法合理化,父母的這種態度就是對孩子永久的支持。

  

    3.給孩子一片屬於自己的空間

  

  任何一個孩子都向往心靈的自由,希望在屬於自己的天空中遨遊。父母給孩子的空間越大,孩子接觸事物的機會就會越多,心胸就會越開闊。孩子心靈的舒暢會激發他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孩子只要有能夠發揮自己能力的空間,就會最大程度地實現自己的價值。

【經典事例】

  小鋒上初中二年級,他在班裏的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儘管如此,父母對他還是不夠滿意,希望他能夠更上一層樓。父母在假期裏讓他報名參加數學、語文和英語的輔導班學習,這使他精神幾乎崩潰,在日記裏抱怨道:“這個假期可真累呀,我每天都在爲父母學習,他們逼我學這學那,這種日子何時纔有盡頭?我想有一片屬於自己的空間,我喜歡做甚麼就可以做些甚麼,我想在週末去游泳,我想和同學去郊遊,可是,我依然要爲了那個第一名而浴血奮戰,生活爲何這麼累?還不如一走了之,脫離這個痛苦的世界。”

  一個傍晚,小鋒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到家裏,剛喫完飯,父母就催着讓他去複習當天的課業。小鋒不但沒有回房複習,反倒打開電視看起了動畫片,對於小鋒的異常舉動父母非常意外。父母一聲呵斥後,小鋒也一股腦地把自己一直以來的不滿表達了出來,最後一句話是:“我恨你們,你們還給我自由!”

  此後,父母經過一番反思,感受到孩子生活的空間真的太過於狹窄,除了學習就是學習,這對於孩子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不利的。於是,父母下決心做了一番改變,不再壓着孩子報補習班,還常常利用週末和孩子一起出遊。不僅如此,父母對小鋒的興趣愛好大力支持,孩子喜歡做點甚麼,父母都不會再向以前一樣,怕耽誤學習時間而大加干涉。同時,小鋒的成績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而且性格也隨和很多,和父母的關係也越來越融洽。

【教育啓示】

  看看當今社會,有很多孩子不是爲了自己而活,而是生活在父母的期待和要求中。對孩子的日常行爲,父母常常會說“你不能這樣”“你一定要那樣”,對於孩子的學業更是無止盡地要求,第二名不行,一定要第一名;全班第一不行,一定要全年級第一……

  父母總是以自己認爲正確的方式來要求孩子,常常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強加給他們,卻沒有想過孩子需要的是甚麼,孩子怎樣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在父母的束縛當中生長的孩子,失去了屬於自己的選擇權,更談不上生活在自己想要的空間。而這種孩子看似聽話,其實內心叛逆,長大之後會顯得缺乏自信,沒有創新精神,難以做出一番大的事業。

  而父母如果能給孩子一片屬於自己的空間,孩子就等於有了自我發現、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平臺,他會在這個空間裏瞭解自己、壯大自己。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通常有魄力、有能力、有自信、有勇氣。父母給孩子空間就是在激勵孩子自由發展,得到自由的孩子會在屬於他的天空展翅翱翔。

【教育建議】

建議一、給孩子一個單獨的房間

  父母給孩子屬於自己的成長空間,一是從物質生活環境來講,另一個是從精神世界來說。如果有條件的家庭,最好給孩子一個獨立的房間,不要小看這簡單的獨立,這是孩子感受自由的開始。不是說遠離父母的監管,孩子就方便做父母不知道的事情。而是,孩子在這個空間裏有自己的安排、選擇和佈置,這個相對不受干涉的地盤可以讓孩子的身心有一個歸屬。

  而且,孩子要對自己的房間和物品進行清潔和管理,這無形中就培養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獨立自主的性格。同時,孩子可以帶着小朋友在自己的房間玩耍,這個空間不僅是孩子的生活區、學習區、還是他的會客室。一個小小的房屋會激發孩子很多興趣和想法,孩子會很有心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孩子的自由天性在這個空間中能得到充分地發揮。

建議二、尊重孩子的隱私

父母在給孩子屬於自己的成長空間之前,首先要知道孩子是獨立的、需要被尊重的個體。無論孩子的年齡大小,他都希望自己的世界是不受干擾的,是自己可以獨立支配的。所以,作爲父母不要隨便翻看孩子的物品,特別是日記。

孩子有自己小小的祕密,也許日記中的內容對成年人來講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但孩子會在自己的祕密中體會曾經的幼稚和而今的成熟。父母雖然是孩子的監護人,有權利瞭解孩子的成長曆程,但不能以看孩子日記的方式來取得對孩子的瞭解。如果這樣,即使父母給孩子的房間再大,孩子也不會感受到自由,因爲他的心靈領地常常被人侵犯。父母對孩子的不尊重,換回的也會是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

所以,當父母要進入孩子的房間時,請敲門;不要隨便檢查孩子的書包和抽屜;更不要趁孩子不在時,去偷看孩子的日記……父母想要了解的一切,請通過和孩子直接交流的方式取得,父母的落落大方就是在鼓勵孩子自由成長。

建議三、不破壞孩子喜歡的世界

孩子在成長的時候,都會階段性地對某一個方面產生興趣。比如,當孩子愛上橡皮泥,可能會把橡皮泥捏成的娃娃擺得到處都是;孩子在一段時間內迷上疊紙鶴,可能會把一串一串的紙鶴掛滿家裏的窗戶和門面……孩子會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世界裏,作爲父母,不管這是不是孩子長久的興趣愛好,都不要去破壞它,因爲孩子正在其中尋找自己。

一位母親這樣描述孩子的芭比世界:

女兒給芭比娃娃按了家,那個家,讓我見了都有點嫉妒和羨慕。她先用帶木紋的紙板鋪好地面,給人一種木地板的感覺。紙盒做的牀,並鋪上“牀單”。上面有女兒自己縫的“小棉被”。小棉被可是用名副其實的綢子和棉花做成的,看上去軟軟地。這個“家”裏,還有餐桌,並鋪上桌布。四五個芭比坐在桌旁“聚餐”。有時,女兒還真會把蔬菜剁碎,拌上水,放在指甲大的小碗裏……

女兒的這些傑作,在家裏可是舉不勝舉。雖然這給我打掃衛生帶來了不便,但是,我不會去破壞女兒的這片天空。看到孩子在製作時,身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一副癡迷的樣子,我由衷地感到高興。我要小心呵護孩子的童心,給她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讓她的想象力自由馳騁。

孩子的思維往往比大人想象得要開闊,他們對事物表現出的理解力和洞察力往往是驚人的。作爲父母,不要因爲孩子的小愛好給家庭的打掃帶來麻煩就加以制止,這無疑會打擊孩子創作的積極性。當孩子沉浸於自己的世界精心地進行製作時,父母要做的,就是悄悄地走開,默默地注視,給孩子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讓他們自己去收穫快樂,去體驗成功。

建議四、讓孩子感受心靈的自由

  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喜歡身邊時時刻刻有一個“警察式”的人物對自己進行監管,那會引起他內心的壓抑與不安。父母如果總是盯着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給予糾正,孩子就會不舒服、不自在,會感到做甚麼都不能讓父母滿意。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控能力下降,顯得笨拙而苦悶。所以,父母不要把孩子變成一隻沒有能力飛翔的“囚鳥”。

妍妍的父母對她要求很嚴格,從不允許她在家亂寫亂畫。她做錯一點小事就會遭到父母嚴厲地批評。父母也總是以自己的判斷來衡量她的能力,一旦判定她沒有能力做的事就立刻制止,而且外出時,總是不讓她碰外面的東西……接近軍事化的管理使妍妍的性格趨向於膽小怯懦,沒有自信。

後來,經過老師的提醒,父母開始反思,自己確實對孩子要求和命令過多,特別是經常性的不高興使孩子做甚麼事都放不開,孩子的心靈被束縛,走到哪裏都一副戰戰兢兢的模樣。反思後的父母做了適當調整,不再把眼光盯在孩子不好的地方,而是看到她的優點,並適當地放手。

於是,妍妍開始與泥巴、蝸牛、花朵爲伴,開始自己動手倒牛奶,儘管有時會倒在桌子上,但她開始感受自己的成長。以前的妍妍見人就躲,從來不主動和小夥伴玩耍,稍微受點委屈就難受好幾天。但如今,因爲她接觸的天地開闊了,心靈也開闊了,變得積極主動、有禮貌、有自信,承受能力也增強了。

  所以,作爲父母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物,更不要像警察一樣時時盯着孩子的錯誤不放。父母對孩子的監管過嚴過細的話,孩子生活得很累,父母也不輕鬆。教育的真諦在於互動,而不是單方面的得到。父母在教育中的感受,也恰恰是孩子在受教育時的感受。如果父母對孩子的“偵查”變成“鼓勵”,孩子就能感受心靈的自由。此時,孩子不但可以輕鬆、健康、茁壯地成長,父母也會感到教育並沒有那麼難。

【教育箴言】

  當父母給孩子一片自由成長的空間時,就是在激勵孩子朝自己喜歡的方向發展。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和個性,而且每個孩子的心靈世界都是無比廣大的,父母只要不束縛孩子的天性,孩子一定會在自己的世界裏得到最大的收穫。

  

    4.徵求並尊重孩子的意見

  

  每一個孩子都是有思想、有見解的獨立個體,同時,也是家庭的重要成員之一。對於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對於孩子需要了解的家庭問題,父母也應該徵求孩子的意見。當父母懂得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尊重父母,並尊重他人。

【經典事例】

  上小學4年級的小悅和大部分同學一樣,報名參加了英語課外班。學習一個學期後,課外班組織學生參加全市的評估測試,而且在假期安排了專門的複習班。當然,這個複習測試是自願報名,而且不影響下一學期的學習。班裏的大部分同學都報了複習班,但遲遲不見小悅報名。

  一天,老師見到小悅的母親後,說道:“參加這個複習班對孩子英語能力的提升很有幫助,不知小悅爲甚麼一直沒有報名?”

  小悅的母親說:“孩子才4年級,平時功課就多,我想讓她利用假期好好放鬆一下,何況,我並沒有想讓小悅多麼出人頭地,不想給她那麼大壓力。”

  “那小悅對這件事情是怎麼想的?”老師問道。

  “我徵求過小悅的意見,她也對複習測試沒有太大的熱情,只是希望下一學期能夠再跟着您學習。”小悅的母親說。

  正在交談中,小悅跑到母親身邊,見到老師有點不好意思,好像沒有報名就對不起老師的感覺。老師看出了小悅的顧慮說:“小悅,希望你在假期好好放鬆,下一學期,老師期待你的到來!”

  聽到老師的邀請,小悅高興地說:“謝謝老師!”

【教育啓示】

  這位母親和老師的做法很值得借鑑。對於小悅自己學習的事情,母親能夠徵求並尊重她的意見,而老師也沒有因她的選擇有不滿情緒,反而是發出真誠的邀請,使小悅輕鬆地面對這一切。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如果能夠徵求和尊重孩子的意見,孩子身心都會較爲愉悅地健康發展。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間一樣需要尊重和禮貌。孩子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有對自己的事情決定和支配的權利,而且,往往是自己決定的事情,做起來比較有勁頭。雖然孩子的經濟尚且不獨立、年齡還小、思想還不夠成熟,但是他一樣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一樣希望父母能夠耐心聆聽他的意見。因爲當父母徵求他的意見時,他會感到自己的想法是有價值的,是有可能被採納的。在這中氣氛中長大的孩子會比較有思想、有主見、有自信。

  反之,如果父母又從來不徵求孩子的意見,常常替孩子安排和做主的話,孩子做事的積極性會越來越低,生存的方式也會越來越被動。孩子從小就失去了爭取的信念,又何嘗會獲得成功與幸福?

  那麼,父母在生活中如何做纔是尊重孩子的意見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主動詢問孩子的想法或看法

父母在和孩子的互動中是否常常問孩子:“你覺得這個怎麼樣?”父母這一聲詢問,就充分地表達了對孩子的信任與尊重。平日裏,父母和孩子一起去買東西,哪怕是一件小小的飾物或者一個小文具,父母是不是都問孩子一聲:“你覺得哪個好?”當孩子感受到父母願意接納他的想法時,就會很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當然,父母要用認真的態度詢問孩子,而不是隨口一說。父母認真地問,孩子纔會認真地答,這種認真就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因此,父母要把孩子當成朋友,經常親切而真誠徵求孩子的意見,孩子會因爲父母的信任而激發對生活的熱情。

建議二、耐心聆聽孩子的意見

當父母徵求孩子的意見時,一定要用平等尊重的態度和孩子交流。有的父母習慣在別人說話時插嘴,就會動不動打斷孩子的語言;有的父母因爲性子急,根本沒有耐心聽孩子把話講完;有的父母即使在聽孩子的表述,但是卻因爲孩子和自己的觀點不一致而大發雷霆……父母這樣的態度,都不能讓交流順利進行,表面上看父母在徵求孩子的意見,但實際上父母並沒有學會尊重孩子。

一位父親平時說話聲音大、語速快,而且喜歡自己做主。兒子做的事情如果不符合他的意願,就免不了遭到埋怨和責備。兒子初中即將畢業,對於報考高中的事情,父子倆展開了一番商議。

兒子對父親說:“離考試還有一個月,我想努努力,到時只要好好發揮很有可能考取重點高中,我想報考重點高中,想突破一下自己。”父親一聽,說道:“還有一個月了,你有把握嗎?”兒子正準備說自己已經對下個月的複習時間做好了安排,還沒張口,父親就一連串地說道:“還有一個月啊, 你不要乾沒有把握的事情,萬一考不上呢?考不上,怎麼辦?花錢?找人?我覺得沒必要嘛!”兒子說:“爸爸,我想……”後面的話還沒說出來,父親又說:“你想甚麼啊?中考這麼大的事情,不要冒險,你上了普通高中好好學習,你努力3年,考上好大學是很有可能的!”

   兒子不甘心,說道:“爸爸,可是……”“好了,不要可是了,不要搞到最後普通高中沒報考,重點高中考不上。你說,有必要嗎?”兒子欲言又止,悻悻地說了一句:“好吧!”走開了。

看似父子倆要爲中考的事情一起商討,其實,父親根本沒有給孩子發言的機會,而是一股腦地強調自己的理由。父親應該耐心聽聽孩子對自己學習計劃的安排,感受一下孩子昂揚的鬥志。父親如果能聽完孩子理智的分析,就不會認爲孩子的意見是魯莽的、冒險的。

因此,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沒有能力,而是父母不讓孩子展現能力。孩子能夠把自己的意見清楚地表述出來也是一種能力,父母是否給孩子提供了這個機會?父母尊重和徵求孩子意見的前提,首先是要通過耐心聆聽,明確孩子發表意見的目的以及意見本身的中心意思。如果父母沒有聽懂孩子講甚麼就發表反面意見的話,孩子以後不但沒有和父母交流的意願,而且久而久之,在父母的感染下,孩子也會以同樣的方式與他人交流,這會給孩子以後的工作學習帶來很大的障礙。

那麼,就請父母先學會認真聆聽孩子的意見,再考慮是否要採納孩子的意見吧!

建議三、不要不把孩子當回事

孩子雖然年齡小,對家庭和父母的很多事情不宜參與和知道。但是,對於一些家庭公共事務,父母還是要酌情讓孩子瞭解,必要的時候還應該徵求一下孩子的意見,以表示對孩子的尊重,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王先生和妻子計劃準備買一套新房,夫妻倆的話題時時與買房有關。一天晚飯,夫妻倆和上小學5年級的兒子共進晚餐,兩個人又開始談論房子的話題,你一句,我一句,兒子一聲不吭,只是埋頭喫飯。

王先生突然覺得有點冷落孩子,就問了一句:“小博,爸爸媽媽準備買個新房,你覺得怎麼樣?”

   兒子先是有點意外,然後隨便說了句:“好啊!”

   這時,妻子也對孩子說:“我和你爸爸看好了‘水雲軒’的房子,等這個週末帶你去看看。如果你也看好的話,我們就可以買下來了!”

   “媽媽,那裏離我的學校遠嗎?”兒子問道。

   妻子說:“不遠,周圍也有幾個不錯的中學,這些問題,爸爸媽媽都替你考慮進去了!”

   兒子又問:“那我是不是就可以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

   “當然了,這也是我們買房的主要意圖啊!”王先生補充道。

   “那太好了,我沒意見!”兒子高興地說。

  其實,對於家庭的重大問題,比如買房、買車等事項,孩子是很難給父母提供一些有價值的信息。而父母徵求孩子的意見實際上是尊重孩子的表示,而且,孩子能從父母的態度中感受到親切與平等,這就很利於家庭氣氛的和諧,更有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有了良好的關係,教育就不是難事了。

建立四、嘗試多開一些家庭會議

  孩子是家庭成員的一份子,隨着孩子年齡的增加,就越會有自己的主見和思想。那麼,父母在安排家庭活動時,最好徵求一下孩子的意見,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比如:父母如果準備利用假期帶孩子旅遊,大家就可以開個小型的家庭會議,讓每一個人都說說自己的意見,選擇一條好的出遊路線。如果一時決定不了,父母和孩子可以各自去做準備,再下一次的家庭會議中拿出較爲充分的方案,看看誰的提議最值得采納。

這樣的家庭會議不僅最大程度地徵求和尊重了孩子的意見,而且還提升了孩子安排事項、準備事情的能力,這就大大激發了孩子做事的積極性。所以,父母儘可能地多安排家庭會議,在會議中讓每個人尤其是孩子都感受到平等和被尊重。

【教育箴言】

每個孩子都有發表意見的權利,當父母在平日裏經常徵求孩子的意見,孩子就會逐漸發現自己的價值,從而建立自信和勇敢的品質。當孩子在和父母的交流中學會了與人交流的方式,也會把這份尊重延伸到他所交往的每一個人身上。

    5.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孩子被自己的興趣吸引並且完全投入其中的時候,孩子就正在體會自己的價值,長此以往,孩子很有可能成爲這方面的天才或專家。父母如果尊重並支持孩子的興趣愛好,無疑是將一顆埋在土壤裏的金子挖掘了出來,這顆金子一定會不負衆望地閃爍燦爛的光芒。

【經典事例】

  達爾文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祖父和父親在醫學方面都很有成就。父親一心希望他將來能夠當一名優秀的醫生,繼承祖業。於是,達爾文中學畢業後,聽從父親的忠告,進入愛丁堡大學醫學院學習。

  但達爾文的天賦極不適合學醫,他一看到病人流血就噁心嘔吐,也特別畏懼解剖屍體。當他把自己的苦惱告訴父親後,父親寢食難安,最後告訴兒子說:“孩子,走你自己的路吧,我尊重你的選擇。”

  對於父親的開明,達爾文很是感動,他聽從了父親的忠告,報考了劍橋大學神學院。但是,達爾文對自己的專業不熱衷,經常逃課去聽植物學和地質學的課程。後來,當父親得知達爾文被地質學教授推薦給海軍部,將要隨着英國海軍乘船前往南美洲進行科學考察時,表示極力反對。父親根本就不同意他放棄牧師職業而去幹“不務正業”的事情。

  然而,達爾文卻真誠地對父親說:“我的志向是探求大自然的祕密,我願意搏擊風雨飄泊的人生,在同大自然的親近中,我將找到終身的幸福。”看到兒子的志向如此堅定,父親再一次違背自己的意願投了兒子的贊成票,並且說:“我不同意你的職業,但是我願意尊重你的選擇。”同時,父親還拿出自己的行囊,親自替兒子收拾行李。

  從此,達爾文走上了屬於他自己的道路,最終成爲世界著名的博物學家。

【教育啓示】

  達爾文如果沒有得到父親的支持,他不但不會爲人類的科學事業做出卓越貢獻,很有可能會碌碌無爲、平平庸庸過一生。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加德納認爲,人的智能一般分爲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運動智能、人際關係智能、內省智能和自然觀察者智能的八大項只能。每個人大都同時擁有這八種智能,但肯定有一、兩種特別突出,這就是每個人不同的天賦。任何一個人只有找到了自己擅長的領域,才能發揮出自己最大的價值。

  而孩子從小就會展現出自己的興趣所在,父母只有順應孩子的天賦發展,孩子才能把最好的自己表現出來。比如,一個孩子語言天賦很好,那麼,他做翻譯工作一定比做科研工作更出色。孩子的興趣一旦沒有得到支持和發展,一生有可能就無法實現自我價值的最大化。所以,孩子這隻“千里馬”不但有待於父母去發現,更有待於父母的培養和支持。

  那麼,請父母平日裏多觀察孩子,做一個真正的“伯樂”。

【教育建議】

建議一、不把自己的理想強加給孩子

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說過:“父母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干涉孩子的理想,就等於不承認孩子的人格。”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雖然是根深蒂固的,但並不等於父母的喜好就是孩子的喜好。特別是一個家庭的世代都從事同一個行業,父母就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繼承和發展祖業。當然,如果孩子沒有異議,那皆大歡喜。如果孩子的興趣所向明顯表現在其他方面,那麼,父母最好就不要強迫孩子完成自己所謂的理想。

  上初三的李濤在母親的影響下對廚藝產生了很大興趣,經過母親的指導,他試着做了幾次飯,都得到了家人的好評。初三畢業後,他想去技校學習廚藝,但是,在電力系統工作的父親卻極力反對。父親希望他能夠上電力學校,因爲畢業後就能直接進入父親所在的單位上班,一來工作問題直接得到解決,二來單位的福利也不錯。

  李濤拗不過父親,就按父親的安排上了電力技校。課餘期間,他自己買來感興趣的烹飪書鑽研了起來,週末有空時還在家實際操作一下。技校畢業,他又一次提想出去學習系統的烹飪技術,父親依然不同意,認爲他完全可以把做飯當成生活的調味劑。

  於是,李濤在父親的單位當了一名普通的電工。幾年後,當父親埋怨兒子一點沒有進展的時候,兒子說了一句:“如果您當初同意我去學烹飪,也許,我現在已經很出色了。”

  而今的父母是不是正在用自己的理想埋沒將來的科學家、美食家、藝術家或音樂家。所以,請父母不要在心中按自己的意願給孩子預設未來,還是多尊重孩子自己的興趣,父母的支持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激勵。

建議二、接納孩子對愛好的反覆不定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興趣愛好通常都會表現出反覆不定,總是會出現有幾天喜歡畫畫,又有幾天喜歡溜冰,過兩天又愛上游泳。孩子的這種表現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作爲成年人的父母,也有可能隨着年齡和環境的改變,從而改變自己的興趣愛好。

而孩子在做這一系列嘗試的過程,也是在瞭解自己和鍛鍊自己。孩子喜歡畫畫並不一定要成爲畫家,喜歡唱歌也不一定要成爲音樂家。孩子對某一個項目的喜好完全可以成爲增加生活趣味和陶冶情操的元素。

嘉嘉在4歲時向母親表示想學習小提琴。於是,母親就給他買了提琴並找了老師。在學習提琴的過程中,他並沒有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但一直持續地練習着,作爲愛好保留了下來。母親也總是說:“不是讓你以後成爲音樂家,而是通過音樂陶冶情操、提升修養。”

在上學期間,嘉嘉只要學校有文藝節目,他都會作爲表演者嶄露頭角。儘管他上大學的專業和音樂不相干,並且從事的工作也不是音樂類的。但是,認識的他的人都覺得他有較高貴的氣質和良好的修養,因此,在工作和人際交往中都如魚得水。

父母千萬不要認爲,孩子的興趣是在浪費時間、浪費資源,孩子的任何一個嘗試和經歷都不會是浪費,孩子一定會從中有所感悟和提升。所以,當父母看到孩子又換了一個愛好時,不是說:“你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沒個常性。”與其父母說這樣的話,不如悄悄地觀察孩子在這個新的愛好中表現出了哪些特質、哪些天賦。

建議三、努力發現孩子的天賦

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培養成材,關鍵在於父母有沒有發現孩子的天賦,並給予培養。平日裏,父母應儘可能爲孩子提供豐富多彩的環境和多種多樣的體驗,通過觀察孩子對不同事物的反應,可以發現孩子對於某個領域的興趣,或者在某些方面表現出卓越的能力。

比如,有的孩子能按曲調唱歌,聽到樂曲就很專注,他就有可能有音樂天賦;而有的孩子很少迷路,對色彩很敏感,說明他有美術天賦;有的孩子做事有條不紊,邏輯思維能力很強,說明他有數學天賦;有的孩子特別會講故事,語言表達很流利,說明他有語言天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所在,關鍵在父母是否能細心發現。

建議四、儘可能爲孩子發揮天賦創造條件

當父母在孩子的愛好中發現孩子的天賦時,請給予大力的支持。孩子一旦感受到父母認同自己的特長,孩子就會以特別積極的態度對待自己的愛好。比如,孩子喜歡講故事,如果聽到父母說:“我發現,你在語言方面很有天賦啊!”孩子就會試圖把最流暢的表達展現給父母。如果父母能夠進一步爲孩子提供學習語言的條件和環境,孩子會更加投入。

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從小對生活就顯示出詩人般的熱情和豐富的想象力。他的母親深信只要教育得法,兒子將來一定能在文學事業上有所成就。

莫泊桑13歲時進了神學院讀書,但是他卻愛上了寫詩歌。母親知道後,非但沒有批評他,而且還將他寫過的大量詩稿一一過目,並加以修改和整理。後來,母親爲了幫助他提高寫作水平,就找到當地一位著名詩人,請他輔導莫泊桑的寫作。當這位詩人不幸猝然謝世後,母親又去請自己的摯友——著名的文學家福樓拜指導兒子寫作。於是,福樓拜一路幫助莫泊桑走上了成功之路。

沒有母親的大力支持,莫泊桑就不會有如此的成就。而且在心理學中,有一種被稱爲“史格馬利翁效應”的現象,就是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期待時,他的能力就會達到被期待的標準。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大力支持,就是在激發孩子前進的腳步。很多文學家、音樂家、藝術家大都是在家庭和父母的支持下成長起來的,由此可以說明,孩子的成就高低跟父母支持的程度是密切相關的。所以,父母應儘可能地爲孩子的愛好提供條件,讓孩子的天賦得到最大的發揮。

建議五、理智引導孩子在興趣方面有所發揮

世界上不是每一個人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辦法把自己的興趣和事業融爲一體。如果父母能夠發現孩子的天賦,支持孩子的愛好,並且一路扶持孩子在興趣中有所作爲,那孩子的一生無疑是幸福的。

當然,孩子在前進的過程中會有彷徨、無助、迷茫的時候,此時,父母要成爲孩子最堅實的後盾,給孩子鼓勵、給孩子打氣。當孩子在興趣方面因取得成績而驕傲時,父母就要防止孩子在自滿中迷失自己。這樣,孩子才能在興趣方面走得更長遠,纔可以把事業做得更出色。

【教育箴言】

  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興趣愛好,父母尊重孩子的愛好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如果把孩子比喻成小樹,而興趣愛好就像樹種,如果父母一定要讓松樹種長成果樹,那無疑是違背了孩子的天性。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愛好,放手讓孩子在自己的興趣中體會快樂、體會成長。

  

          6.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

  

  孩子無論年齡大小,都會有自己的思想,會對周圍的事物表現出符合自己意願的反應。父母如果懂得尊重孩子意願和想法,就是在尊重孩子本有的個性,得到尊重的孩子,也會尊重自己,更會懂得尊重別人。那麼,孩子周圍的每一個人都會感受到被尊重的自由。

【經典事例】

黃茜上初中二年級,母親希望她能在學習上更上一層樓,就打算給她請一個家教,幫助她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困難。

當母親征求她的意見時,她說:“媽媽,我覺得沒有必要請家教,因爲我學習又不差。”

母親說:“不是因爲你差,纔給你請家教,而是讓家教幫你在學習上有所進步。”

女兒想想說:“媽媽,我們老師說過,請家教也有弊病。有的同學原本上課注意力比較集中,但是,因爲請了家教就覺得‘反正有家教幫我補課’,於是就不專心聽講了,所以,還是別請了。”

“嗯,對,有這個因素,而且你也有可能受到這個因素的干擾,對不對?”母親回應道。

“是啊,我有時候沒聽懂的,下課趕快問同學,這要是請了家教,我就不問同學了,見了家教說不定也忘了呢!何況,請家教不是也費錢嘛!”

母親哈哈哈大笑起來,說:“你是爲了給我省錢啊!”

女兒說:“也不是,我覺得現在沒必要啊,我能夠自主學習!”

“嗯,看來我的女兒很瞭解自己,學習也有主動性,請家教對你來說也許不是件好事。那好吧,尊重你的想法。我還是希望你能在學習上更上一層樓啊!”

【教育啓示】

這位母親雖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通過交談了解到孩子的主見,並最終尊重了孩子的意願,這也使孩子感受到了來自母親的信任。很多時候,孩子努力的動力,不是父母催逼出來的,反而是父母的信任激發了孩子的鬥志,孩子會帶着這份信任不斷前進。

  其實,父母教育孩子的基礎是和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而良好關係的建立一定是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人與人最基本的尊重就是尊重對方的意願,允許對方有自己的想法。所以,當父母把自己的意思強加給孩子的時候,孩子是感受不到被尊重的。這樣長大後的孩子,不會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見,而總是會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想法執行,這種強勢的態度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很大阻礙。所以,在家庭環境中,父母和孩子之間彼此尊重、平等交流時,孩子自然就學會了與人相處之道。

  何況,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理想教育的核心是給予孩子充分發揚自己個性的機會。而落實理想教育的前提,就是父母以平等的心態尊重孩子,特別是父母要放下架子,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孩子能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做主,積極性自然就被調動起來,創造力也會得以發揮。

  那麼,父母對孩子的尊重一定要落實在生活的點滴處。

【教育建議】

建議一、允許孩子有不同的觀點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希望孩子是最乖的、最聽話的。可是試想,如果孩子從來沒有自己的想法,毫無主見地順從父母的意思,長久下去,孩子會失去辨別事非的能力,變成一個盲從者,這一定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初衷。所以,父母一定要允許孩子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觀點,這是孩子獨立思考的表現。

  一位語文老師這樣描述她給一年級孩子上課的經歷:

  今天的課程是《兩隻鳥蛋》,講述了一個小朋友從樹上取下兩隻鳥蛋,又送還鳥蛋的事。整個課程將要接近尾聲時,我問孩子們:“你喜歡文中的這個小男孩嗎?”大家齊聲說:“喜歡!”可在這“喜歡”的聲中,我明顯的聽到一個男孩說“不喜歡”。

  以前也有這種現象,我總是會不高興起來,並批評那個“唱反調”的孩子。可是,今天又有一個孩子也來和我唱“反調”,我先壓住了情緒,然後滿臉微笑的走到那個孩子面前問他:“你爲甚麼不喜歡那個小男孩?”起先他不敢正視我,怕我批評他。

  看他有所顧忌,我就親切得對他說:“沒關係,你說吧!說出自己不喜歡這個小男孩的理由。”

  結果,他小聲地說:“因爲……因爲他沒有愛心,把鳥蛋拿去玩。”

  這下我明白了,於是對他說:“是啊,起先這個小男孩是這樣做的,但是聽了媽媽的勸說和教導,他最後又是怎樣做的?”

  男孩回答道:“聽了媽媽的話,他把鳥蛋送還了。”

  “是啊!最後他改掉了壞毛病,成了一個好孩子。你還喜歡這時的他嗎?”被我這麼一說,這個孩子改口說:“喜歡。”

  這種認可是發自孩子內心的接受,而不是老師強迫的。

所以,孩子持有不同觀點都是有原因的。當父母和老師知道孩子的理由時,會覺得孩子沒錯,而是自己思路過於狹窄。當父母每一次詢問孩子任何問題時,是不是心中已經期待孩子做出符合父母內心想法的回答?如果父母有這種期待,難免會失望。因爲,孩子的純真就在於他敢表達自己的真實的想法。而我們教育出的孩子不是誰的屈從者,而是有自己觀點,敢於表達自己想法的人。因此,父母不要把孩子的天性壓制住,因爲孩子還要用他靈活的大腦去創造屬於他自己的未來。

建議二、讓孩子自由選擇

孩子自己的意願和想法會時時刻刻表現在生活的每一處,父母應該讓孩子有基本的選擇權。在日常生活的穿衣喫飯中,父母有沒有一定要讓孩子穿某件衣服,或者總是勸說孩子一定要喫某種食物。當然,父母可能有這樣做的理由,但是,父母是否感覺到孩子被強迫的痛苦。

李娟上小學4年級,一個清早,母親拿來了綠色的衣服,準備讓她穿上去上學。但是,她執意不穿這件衣服,說想穿紫色的那件。母親告訴她:“紫色的衣服昨晚洗了,今早還沒有完全乾,如果穿上會感冒的。”

小娟摸了摸紫色的衣服,認爲雖然有點潮氣,但是完全可以穿。於是,母女倆就爲穿甚麼衣服互不相讓。後來,母親氣急了,就動手打了她,她放聲大哭,搞得鄰居都來勸說。最終,小娟拖着哭腔穿上了綠衣服,很不情願地上學去,結果還遲到了。

後來,這位母親自己說道:“又何必呢?搞得驚天動地的,就讓她穿紫色的唄,要是真的感冒了,她就知道我說的是對的了,以後,她自然會聽話。”

的確,孩子的選擇有時不一定是合理的,如果父母能給孩子講清道理並讓孩子接受,自然是好事。但是,孩子如果一定要一意孤行,父母不如尊重他的意願,讓孩子自己去感受其中的利與弊。所以,讓孩子在自己的選擇中感受成長。

建議三、有些事情要讓孩子自己做主

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孩子一路成長過來肯定要面臨很多選擇。此時,父母千萬不要取消孩子發言的資格,而直接替孩子做安排。父母該聽聽孩子的想法,看看孩子的意願,給孩子一點建議,讓孩子自己做主。

王冉上小學5年級,班級競選班幹部,她回家徵求父母的意見。父親告訴她:“這件事情由你自己做主。”並且還從不同角度幫她做了分析。於是,王冉開始認真地準備競選,然而,這一次她競選失敗了,但她並沒有灰心,終於在第二次競選中獲得了成功。

之後的一段時間,她的情緒顯得非常低落,學習成績也有下降。原來,由於家離學校遠了,路上要換乘公交車,有時耽誤班級工作,老師批評了她,她的學習也因此受到影響,當班幹部的熱情也逐步下降。最終,她向父親表示不想當班幹部了。

父親沒有直接表示贊同或反對,而是說:“你自己好好想一想,妥善處理好這件事。”王冉後來辭去了班幹部的工作,從此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學習上,學習成績有了很大提高,在同學中的威信也越來越高,學期末還被評爲了區三好學生。

  事實證明,每個孩子都有自我管理和教育的潛在能力,父母給予孩子的機會越多,孩子就越學會爲自己做主的事情負責。所以,父母不要剝奪孩子的自己的權利,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斟酌、去安排,這樣,孩子纔會更加健康地成長。

建議四、不要因尊重孩子而一味順從

  父母尊重孩子的意見,不是完全聽從孩子的想法,而是提供給孩子一些合理的建議,並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孩子從中會有一些思考,思考後的孩子會懂得如何選擇。但是,如果孩子的思路確實不對,父母就要引導孩子,說服孩子,幫助孩子做出正確地選擇。

  上小學5年級的小寶從幼兒園小班就開始學習舞蹈,對舞蹈也很有天賦的,不論從舞姿還是表情上,一直都受到舞蹈老師的表揚。在舞蹈興趣班裏,老師經常請她做小老師,還常常推薦她參加舞蹈比賽。

  然而,5年級快結束的一段時間裏,小寶回來對母親說:“不想學跳舞了,太累了,還有些同學也不想跳了。”母親覺得如果尊重小寶的想法,讓她放棄舞蹈,太可惜了,但是如果堅持要求讓她學,又怕她學習壓力大。母親也覺得很矛盾,於是請教了一位老師。

這位老師做了如下的回覆:“尊重孩子的意見並不是說就一定要按照孩子的要求做。所謂尊重孩子的意見,其實就是接納孩子的想法,然後和他一起分析,最後決定是否採納。對孩子的意見,哪怕認爲他說的是合理的,都應該和他一起分析,合理在哪裏,不合理在哪裏,怎麼改進這個意見,這纔是真正尊重。”

父母對孩子的尊重不是一味地順從,而是給予有意義的引導。父母在和孩子一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就是對孩子的重視與尊重。所以,無論遇到任何問題,父母應多與孩子交流,把真正建設性的意見提供給孩子,孩子會知道如何去做。

【教育箴言】

  父母如果懂得尊重孩子的意願,就不會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強迫孩子。只要父母有“按我說的做,就一定正確”的心理的話,尊重孩子的意願和想法就是一句空話了。其實,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尊重是通過平心靜氣地交流完成的,談話的氣氛一旦是舒緩的,無論誰服從了誰,大家彼此都是被尊重的。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