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激勵孩子就要走進他的心裏

  每個人都渴望被瞭解,渴望被理解,孩子也不例外。激勵孩子,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說教上,不能只是靠父母的威嚴去強迫孩子。父母應該走進孩子的內心,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多一些溝通交流,多一些鼓勵支持,多一些共享快樂的時光,時刻保持一顆與孩子緊密聯繫的心,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在共同學習中指導孩子進步與成長……

7.傾聽孩子的訴說

  

  英國教育家赫伯特·斯賓塞曾經這樣說過:“給孩子訴說的機會,認真傾聽孩子的話語。這樣父母能更多地瞭解孩子,並對孩子不正確的思想與做法進行及時糾正與引導,使孩子一直走在健康快樂的身心成長之路上。”是的,爲人父母者,應該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訴說,這樣才能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以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從而更好地激勵孩子。

【經典事例】

  佳佳是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一天中午,她放學回家,迫不及待地去找媽媽,高興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有個好消息要跟您說,我……”這時媽媽正在廚房做飯,她打斷了佳佳的話,說道:“你沒看見我正在做飯嗎?作業完成了嗎?有甚麼事做完作業再說吧。”

  本來非常高興地佳佳,聽了媽媽的話,一聲不吭、垂頭喪氣地回到房間裏寫作業去了。

  喫完午飯,佳佳沒去上學,又回到了自己的房間。媽媽感到很奇怪,就去問她怎麼不去上學?佳佳一下子就哭了起來,還從書包裏拿出了2張票,對媽媽說道:“這是老師發給每位同學的,讓父母帶着孩子下午2點鐘去看演出。”

  媽媽接着說道:“那我們趕緊去吧。”佳佳氣憤地說:“都已經遲到了,還去幹嘛呢?”說完,佳佳哭得更厲害了,覺得一肚子的委屈不知跟誰去訴說。媽媽看着女兒說:“晚了就不去看了,你哭有甚麼用呢?都怪你爲甚麼不早說呢?”佳佳哭得更委屈了,說道:“我上午一放學回來就要告訴你,可你卻不聽,這能怪我嗎?”

【教育啓示】

  孩子與成人一樣,有甚麼高興的事情,受了甚麼委屈,或者有了甚麼想法等,都會想找人傾訴,而父母應該是孩子的第一傾訴對象。有些父母認爲孩子小,就算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會正確,聽了也沒用,覺得聽孩子訴說就是在浪費時間;有些父母自以爲是,喜歡武斷地下結論,從來不聽孩子的解釋,導致孩子不敢說出自己的見解。

  其實,父母無論有甚麼原因,都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滿足孩子的傾訴慾望,用心去傾聽孩子的訴說,這是與孩子交流的基礎,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只有傾聽孩子的訴說,父母纔可以瞭解孩子的心理狀態、認識水平,纔可以對孩子不正確的認識和看法給予有的放矢地引導,使孩子快速走出誤區,向正確的方向前進;傾聽孩子的訴說,可以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避免或減少對孩子的無端指責和批評;傾聽孩子的訴說,還可以減少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摩擦,使孩子對父母會更加信任和尊敬,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聽從父母的安排,從而更容易激勵孩子。

  每位父母都希望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將來有一個好的未來。傾聽孩子的訴說,父母會得到孩子成長的信息,而孩子得到的是做人應有的自信和尊嚴。

  傾聽是一門藝術,一門學問,只有專心地傾聽孩子講話的人,才能平等地對待一切人。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去傾聽孩子的訴說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做出認真傾聽的表情和姿態

  父母在傾聽孩子訴說的時候,一定要善於運用肢體語言和眼神來激勵孩子,要做出認真傾聽的表情和姿態,傾聽時要集中注意力,隨時注意他談話的重點。

  首先,父母一定要與孩子保持平視,不可居高臨下。反之,就會給孩子一種無形的壓力,認爲父母高高在上,不敢說出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

  其次,身體要稍稍向前傾,這是表現有興趣的姿勢。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在聽孩子說話時,總是喜歡用抱着胳膊,或雙手不停地地翻看着書,或連頭也不抬地做手邊的事情等。其實,父母一些隨意的舉動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障礙,一種暗示:表明父母對他們的談話不感興趣,或者根本不在意。時間一長,孩子訴說的慾望就會大大減少,往往在我們發覺自己和孩子之間缺乏交流時,爲時已晚,孩子的心門早就已經向我們關閉了,再想重新開啓卻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

  最後,要用眼睛“聽”。父母要睜大眼睛看着訴說的孩子,要很自然地用眼睛來表達你對他的訴說感到愉悅和有興趣。

當孩子主動向父母傾訴的時候,父母要做出認真傾聽的表情和姿態,這樣,孩子就會因爲父母專注的表情和姿態而變得興奮,覺得自己是一個受到父母重視而有價值的人,就會越來越有自信,從而父母就可以不斷激勵孩子。

建議二、父母要給孩子傾訴的機會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最害怕在講話中聽到對方說“我早就知道了”。我們不能這樣對待同齡人,更不能這樣對待孩子,否則就會讓孩子產生對他的不尊敬。

  我們關心孩子,並不是只關心他的喫穿住行,還要關心他感興趣的事情,關心他的心靈成長。只有對孩子關心的話題產生了興趣,你才具備了同孩子談話的興趣。在生活中往往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孩子還沒說兩句,父母就開始不耐煩了,“知道了,早知道了。別煩我!”“該幹嘛幹嘛去吧,誰有功夫聽你神侃!”其實,這樣做的後果無疑是給親子間的溝通增加了一道屏障。

  安安的媽媽聲帶上長了個結節,醫生強迫她噤聲,至少10天不許說話。一天,安安放學回家,進門就嚷:“我恨老師,我再也不去學校了!”如果平時聽到兒子這麼說,媽媽一定會嚴厲的訓斥他。但是這次,媽媽因不能說話,只能靜靜地看着安安。

  氣憤的安安蜷縮在媽媽身邊,把頭枕在媽媽的膝蓋上,哭着說:“媽媽,今天老師讓我們寫一篇作文,我拼錯了一個字,老師指出了這個錯字,引起同學們鬨堂大笑,我難堪極了!”

  要是平時,媽媽肯定會大聲地訓斥兒子,因爲這時媽媽不能說話,她只能摟着傷心的兒子。安安沉默了幾分鐘,從媽媽懷裏站了起來,平靜地說:“我要去公園找我同學了,他們還等着我呢。謝謝媽媽!”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只需要父母能靜下心來傾聽他們的訴說,給他們一個傾訴心聲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向父母吐露內心的痛苦,而並不需要父母的教訓和忠告。這樣,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會越來越深,也會越來越喜歡向父母袒露內心世界,父母就會了解孩子對事物的看法和感受,便於激勵孩子。傾聽孩子的訴說,既不意味着父母認可他的情緒,也不意味着縱容他,只是在幫助他擺脫不良情緒,然後再去激勵他。

建議三、不要隨意草率地評論孩子

  當孩子出現不正常行爲或犯錯誤時,父母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瞭解問題的真相,不要隨意草率地評論孩子。這樣既能找出好的解決辦法,又能增進父母與孩子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玲玲是一個非常聽話、懂事的孩子,平常上課從不遲到。可是最近,老師向媽媽反映,玲玲這段期間上課經常遲到。媽媽不明白爲甚麼?她沒有草率地評論,也沒有批評玲玲,而是決定先找玲玲談談,問明原因後再說也不遲。

  這天放學後,媽媽溫和地問玲玲:“你最近是不是上課總遲到?”玲玲非常驚訝地地看着媽媽問:“你怎麼知道的?”媽媽說:“你的老師告訴我的,我認爲你遲到肯定是有自己的原因,不會無緣無故的遲到,對嗎?”

  玲玲低下頭,說:“媽媽,街上有一個小乞丐,每天都是一個人坐在那裏,我覺得他很孤獨,上學經過那裏時,就陪他說會兒話,所以上課纔會遲到。”

  聽了玲玲的話後,媽媽被她的愛心感動,她沒有批評玲玲,而是給她買了個手錶,告訴她可以早點出門跟那個孩子說話,但一定要把握時間,上課決不可以遲到。玲玲高興地答應了,自從有了手錶後,她上課再也沒有遲到過。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的想法和提出的問題,有些是非常幼稚好笑的,這時父母決不能草率評論或取笑他們,而是應認真傾聽孩子的訴說,與孩子一起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父母可以讓孩子先講出自己的看法,然後父母再加以評論和誘導,對事態的發展進行一些利害得失的分析,激勵孩子去面對與戰勝面臨的困難。

  父母如果沒弄明白事情的真僞,就隨意草率地評論孩子,冤枉了孩子,對孩子幼小的心靈會有很大的傷害,孩子會覺得受了很大的委屈,加劇了內心的無助與絕望。即使事後父母再向孩子道歉,但對孩子的傷害已經造成了,再想恢復是很困難的。

  長此以往,以後孩子有甚麼想法就不會再和父母傾訴了,只能一個人默默地承受着,漸漸地,孩子的心理就會有問題,會產生自卑感,影響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建議四、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訴說

  當孩子傾訴時,父母應該當一名好聽衆,先讓他盡情地宣泄一番,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話語,不要表露出不耐煩或敷衍的神情。孩子對此十分敏感,一旦發現你很勉強,他就會中止對你的傾訴,並對你失去信心。

  爲了表示你對孩子談話內容的關注,你可在孩子傾訴時使用一些比較肯定語氣的詞語,如“嗯”、“噢”、“後來呢”等,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有時還可進一步詢問有關細節,這會讓孩子覺得你確實是在關注他,這樣,孩子纔會更樂意地向你傾訴。

建議五、明確地告知自己的態度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向父母傾訴,是想聽聽父母的想法,並由此去調整自己的行爲。因此,父母聽完孩子的傾訴,切不可不了了之,而應誠懇、直接地將自己的想法明確告訴孩子,要使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簡潔明瞭,不可含糊不清,這纔會給孩子以實際的幫助。

  另外,爲了養成孩子向你傾訴的好習慣,父母還可以在平時發展與孩子親密友好、互相信任的親子關係,有時甚至還可以向孩子透露一些你的需要及情緒。因爲一方的自我暴露會導致另一方的回報,適當地暴露你的內心思想會激起孩子進一步傾訴的願望。

【教育箴言】

  孩子和大人一樣,他們有甚麼想法和認識都希望能與別人一起分享,傾訴自己的內心世界,希望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而父母應該是孩子的第一傾訴對象,孩子有甚麼事都願意第一時間告訴父母。聰明的父母與其做一個高明的說者,不如做一個高明的聽者,時刻傾聽孩子的訴說,就能及時瞭解孩子的心理動態,從而便於激勵孩子的成長。

8.經常與孩子溝通交談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瑪麗亞·蒙臺梭利曾說:“溝通是教育孩子最主要的手段。父母和孩子成爲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和孩子進行心理上的溝通是十分必要的。父母可因此及時發現、瞭解孩子的心理問題,以正確的方法給予引導,這對孩子的心身發育非常有利。”成人需要與人溝通和交談,孩子也需要與人溝通交談,而父母應該是孩子與人溝通交談的第一對象。父母只有通過溝通交談了解了孩子,才能更好地激勵孩子。

【經典事例】

  在一篇報道的開頭,有一位中學生和他母親接受採訪的記錄:

  中學生這樣說:“我和父母不聊天啊,當然不是一句話都不說的。我平時回家後,寫作業,寫完了看電視,然後睡覺。他們問我最多的就是學習情況,我特煩這個。我喜歡籃球,他們不是很反對,我希望和他們聊體育,可他們不懂,也不感興趣。”

  “有時候,我挺想聽他們說說我想知道的事。有一天,我和好朋友吵架了,很鬱悶,上課沒好好聽,把老師佈置的作業給忘了。晚上回家,想問我媽,她和同事鬧矛盾了怎麼辦。喫完晚飯,我用手機給同學發了個短信,問今天的作業,想寫完作業問我媽。平時,我都不當着他們面發短信,沒想到我媽看到我發短信很生氣,說我發短信和同學聊天,讓我把手機關了。我把手機關了,也沒問我媽和同事鬧矛盾了怎麼辦,不知道甚麼原因,就是不想問了。”

  中學生的母親這樣說:“看到我兒子打電話時眉飛色舞的,心理挺彆扭,他和同學怎麼就有那麼多話說,到我這兒怎麼就有一搭無一搭、有上句沒下句呢?和孩子聊天時,總感覺‘缺斤少兩’似的。”

  “前兩天發生的一次不愉快我倒記得很清楚。那天,我發現兒子心事重重的,喫完飯,兒子用手機發短信,當時我很生氣,給他買手機是爲了放學晚了,或者他外出時好聯繫,用手機發短信能不耽誤學習嗎?我就命令他馬上把手機關了,我兒子平時挺聽話的,沒說甚麼就把手機關了。”

  “從初二開始,兒子和我在一起聊天的時候越來越少了,我平時工作挺忙的,兒子一到家就寫作業。其實我很想和孩子談心,但每次坐下來總不知說些甚麼好。我和兒子聊的最多的就是學習,感覺兒子不願意說這個,每次都敷衍了事。兒子挺喜歡籃球的,我們兩口子不懂,總問孩子學習又覺不合適,孩子大了,我想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很想和孩子親近,每天都想和兒子有15到20分鐘聊天的時間,可感到沒有合適的話題。”

【教育啓示】

  很多父母認爲,孩子只要喫好喝好,好好學習就行了,自己的工作很忙,沒時間與孩子聊天。對此,著名教育家趙忠心教授這樣說:“孩子與家長出現溝通危機,如果說家長因爲忙,那是託詞,不會忙到進了家門和孩子聊天的時間都沒有了。”

  其實,與父母溝通是今天孩子的一種特殊精神需求。孩子從小生活在大人的世界裏,是家庭的“個體戶”,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更渴望與父母溝通,與父母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但是父母通常不理解孩子的心理,覺得孩子想要的東西都給他了,他還要甚麼呢?長此以往,孩子渴望溝通交談的大門關閉了,有的甚至永遠也打不開了。

  多與孩子溝通交談,是父母與孩子溝通情感,加深對孩子的學習、生活、思想情況瞭解的最好方法,同時還能更好地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特別是對那些不善言辭、性格內向的孩子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有不少父母覺得一年365天,幾乎天天和孩子在一起,哪來那麼多交談的話題呢?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相互交談的興趣,父母與孩子之間缺少了言語和情感的溝通,彼此之間缺少了理解,隔膜也就很容易產生。

  作爲父母,要想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就應該經常與孩子溝通交談。但在溝通交談前,父母必須明白與孩子溝通的目的是甚麼。實際上,父母與孩子溝通交談的主要目的是爲了建立彼此之間的良好關係,在良好關係的基礎上,再去教育孩子、激勵孩子和幫助孩子,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成長。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經常與孩子溝通交談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

  如果想要與孩子溝通,父母就應該與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第一,父母不要矇騙孩子,要經常用正值和誠實的行爲獲得孩子的信任,對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也應該做出誠實的回答;第二,父母不要輕易對孩子許諾。孩子往往把父母的許諾當成誓言,假如父母說完了連自己都不記得了,孩子就會認爲父母說話不算數,以後父母再說甚麼,要孩子相信就很難了。所以父母說到的就一定要做到,孩子才能相信你;第三,對孩子表示信任。孩子一旦到了懂道理的年齡,父母就應該相信他說的話,不要問孩子:“你說的是真的嗎?”“不要對我撒謊!”這樣,才能建立相互之間的信任。

  父母只有與孩子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係,孩子纔會願意與父母溝通交談,纔會把自己的心理話說出來,這樣,父母才便於更好地引導和激勵孩子的成長。

建議二、不用命令的口氣對孩子說話

  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也有強烈的自尊,他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平等對待,不希望聽到父母用命令的口氣對自己說話,更不希望父母強迫自己做不喜歡做的事情。

  當父母用命令的口氣對孩子說話時,孩子比較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會做出與父母對抗的行爲,導致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不和諧,從而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小凡在父母眼裏是個不聽話的孩子,原因是父母無論讓他做甚麼,他總是不願聽;而許凡也很不喜歡父母,因爲父母不懂得尊重他,總是喜歡用命令的口氣對他說話,讓他做這做那。所以,他們的關係一直都很不好。

  一次,小凡正在房間裏專心畫畫,媽媽走過來命令地說:“小凡,幫媽媽去做飯。”小凡回答道:“我在畫畫呢!”小凡沒有起身的意思,還坐在那裏一動不動。媽媽看了很生氣,厲聲地說:“我讓你去做飯聽見沒有?你還想不想喫飯?”小凡瞪着媽媽說:“我的畫還沒畫完呢!”媽媽又說:“你的畫能當飯喫嗎?”媽媽邊說邊拿起兒子的畫撕了起來,扔在了地上。然後再命令小凡:“去做飯!”

  小凡看媽媽如此不講理,如此野蠻,他感到非常傷心,兩隻眼睛怒視着對媽媽說道:“我今天不喫飯了,我也不去做飯!”說完,小凡就跑回自己的屋裏,把門反鎖上了。

  從此以後,小凡覺得他的心理受到了很大的侮辱,很多天都不理媽媽。後來,媽媽反省了自己,認爲用命令的口氣對孩子說話很不好,決定改變一下自己的說話方式。

  有些父母認爲,父母有權利對孩子發號施令,命令孩子做事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孩子隨着年齡的增長,對父母命令的口氣非常反感,認爲這是對他的不尊重,所以他就很難聽從父母的安排。而父母認爲孩子不聽從安排,就會覺得自己顏面掃地,從而變本加厲地去強迫孩子去做事,這樣一來,就會嚴重影響親子關係,甚至會導致孩子產生自卑、懦弱、叛逆的性格,對與孩子的溝通交談也會十分不利。

  所以,父母不要用命令的口氣對孩子說話,放下架子,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凡事要懂得與孩子商量,真正做到尊重孩子,從而去激勵孩子。

建議三、不要對孩子嘮叨個沒完

  有些父母整天在孩子面前嘮嘮叨叨,認爲自己的話都是爲了孩子好。這樣一來,同樣的話孩子聽得多了,就容易產生不耐煩的心理,最後忍無可忍,失去耐心,於是,不管父母的話是否有道理,是否正確,他都一律“拒之門外”。

  英子今年11歲,曾經學習過書法,但不是非常感興趣,通常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偶爾練了,也是每天只寫二三十個字。媽媽每天都會不停地在她面前嘮叨,讓她抓緊時間練習,可是英子仍然我行我素,書法一直也沒甚麼長進。

  一次,媽媽的一位同事來家裏做客,英子剛好也在家裏,他們無意中聊起了孩子學習的事。同事說她孩子也在學習書法,而且非常用功,每天都堅持練習,有時一天要寫掉半瓶墨汁,進步非常快。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第二天,英子居然主動提出要練書法,一練就是十幾張。這樣堅持了很長一段時間,英子的書法進步得很快。

  其實,父母知道自己不應該在孩子面前說話絮叨,但總是無法控制自己,也明白再好喫的食品如果頓頓喫,天天喫,也會讓人膩煩。所以,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嘮嘮叨叨,應該學會甚麼時候少說,甚麼時候保持沉默。其實,話不在多,而在精。

建議四、多抽時間陪伴孩子

  父母平常忙於工作,回到家之後,已經是身心疲憊,就想好好地躺下休息,更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現在生活壓力確實是越來越大,但父母無論多忙多累,也應該明白,孩子不是植物,更不是寵物,而是一個活生生的、希望與人進行溝通和交流的人。所以,父母應該要多抽些時間陪伴孩子,儘可能多與他溝通交談。

建議五、注意做好各方面的準備

  與孩子交談時,父母應該在心理、語言和技巧等方面有所準備,應該對談甚麼、怎麼談、要解決的問題等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讓交談收到預期的良好效果。通過傾心交談告訴孩子你多麼愛他,可以慷慨地把時間分享給他,但也要讓孩子明白,對物質上不可以“有求必應”。通過傾心交談,父母也可以瞭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這樣才能讓自己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

【教育箴言】

  當孩子與父母溝通交談時,父母應放下權威的架子,應該用平等的語氣,真誠地和孩子溝通交談,以便更加準確地瞭解孩子的心理動態,用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和幫助孩子,從而更好地去激勵孩子,使孩子的身心得到更好地健康成長。

9.分享孩子的快樂

  

  孩子的世界都是單純而天真的,孩子的快樂也是簡單而自然的,父母需要帶着欣賞與嚮往的心情來和孩子一起分享他們的快樂,讓每個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你會發現分享快樂本身,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經典事例】

  著名節目主持人楊瀾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在家的時候她多數時間都陪在孩子們身邊,認真傾聽孩子述說每一件事情,和他們分享感受;即使出門在外,也經常打電話回去,與孩子們交流分享彼此的故事。

  無論工作多麼繁忙,楊瀾也絕對不會忘記孩子們的生日和節日,只要有空閒,就會滿足孩子們快樂的要求。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候,身爲母親的楊瀾都會與他們一同玩兒拼圖、打鬧,講故事,與孩子們看同樣的電影,分享同樣的快樂,看到有意思的地方,還會和孩子們一起大聲喊叫。

  楊瀾說,和孩子討論他們關心的事情,其實是父母最應該集中精神認真對待的,因爲這往往是教給孩子做人道理的最佳時機,孩子也會感覺到其中的快樂。

【教育啓示】

  作爲一位母親,楊瀾可以算是成功的。孩子們與她在分享中增進了感情,孩子們又能從她的身上學到寬容、認真等做人做事的好習慣、好品性。其實,孩子們的快樂已經不僅僅是孩子們自己的小財富,而是變成了母親與他們之間最好的感情加固劑。

  有一個小故事說,一個猶太人違反教義,在本該休息的安息日跑去打高爾夫,上帝對他的懲罰就是——讓他發揮超級完美的水平,但卻無人欣賞也無人分享。快樂無人分享,其實是一種懲罰。同樣,一個人不會分享別人的快樂,尤其是孩子的快樂,不也是一種過錯嗎?

  分享孩子的快樂是父母給予孩子的一種愛。在孩子眼裏,快樂是甚麼呢?當然,孩子的快樂看來也許很簡單,比如他看見一隻小鳥的起飛;有很多時候,孩子的快樂看來也許很奇怪,比如他看見時鐘秒針的勻速跑而產生的好奇……但無論哪一種快樂,都是孩子對於大千世界的自我探索與發現,身爲父母都應該讓自己變身爲孩子,融入他的世界,感同身受,與之共同分享。

  分享孩子的快樂也是父母對他的一種最好的欣賞。孩子的快樂與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帶有他特有的純真。成人的眼睛已經隨着年齡的增長而變得麻木、混沌與冷淡,欣賞孩子的快樂,便需要父母不斷擦亮自己的眼睛。

  分享孩子的快樂還是一種親子溝通。父母蹲下身分享孩子的快樂,無形中也是在與他交流,瞭解他的成長,瞭解他的認知,瞭解他要甚麼,瞭解自己還需要做甚麼。也許看來很簡單的事情,往往也會帶來大啓示。

  分享孩子的快樂更是對孩子的一種激勵。孩子的小發現、小經歷,在他眼中都是天大的勝利,也是不能替代的快樂過程。父母分享孩子的這種心情,這會帶給孩子極大的鼓舞,會帶給他成長的信心與前進的動力。而孩子們成功往往也會帶給父母一些意外的收穫。

  分享孩子的快樂,其實是一件微妙卻又重要的事情,那麼,在生活中父母該如何做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放下架子成爲“孩子”

  成人的世界有成人自己形成的規則,孩子的世界也不例外,想要分享,就需要放下身爲父母的高架子,要設身處地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問題,從孩子的角度與孩子溝通分享。

  一位母親去學校接她上一年級的孩子,剛到操場,就看見她的小孩子拿着跳繩向她跑過來,儘管摔倒了哭了鼻子,但孩子還是馬上爬起來,說:“看,我爸爸給買的新跳繩,和他們的都不一樣。”

  這位母親笑了,她知道那是孩子的父親在她出差的日子裏剛給孩子買的,於是她蹲下身子,真誠的對孩子說:“真不錯,好好練習,你一定能跳得最好。”孩子高興地跑回操場繼續和同學們玩耍。

  其實,孩子只是想來和母親分享他擁有了一個與別人不一樣的新繩子的喜悅,這很簡單,是很小的一事情。而這位有智慧的母親也感受到了孩子拿到新禮物的興奮與自豪。當然,孩子也是無比的開心。

  很多時候,小事情也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記憶。父母千萬不要覺得一些事情很小很幼稚,呵斥與不屑都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傷害,父母的一次次潑冷水,會讓孩子覺得父母離自己越來越遠。

  相反,如果父母把自己置身於與孩子平等的地位,欣賞他引以爲樂的小事情,讓他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尊重與理解,就會給他以信心,這樣受益的也許不僅僅是孩子,父母也同樣有不小的收穫。

建議二、認真聆聽並欣賞孩子的快樂

   孩子的快樂的確有時候會讓父母摸不到頭腦,看來很小的事情他許會記憶許久,也許會總跟父母提起。

  但正是因爲孩子對父母的信任,他纔會願意告訴你他的快樂,他纔會總是一遍遍地重複他的快樂,所以,父母請不要讓孩子覺得你在敷衍,請認真對待他的每一次訴說,認真地傾聽他小小的快樂,你也會有幸福的感覺。

  一位外國母親3歲的兒子很喜歡看汽車,當他第一次坐車經過富蘭克林大橋的時候,他看到了許多車,而最讓孩子高興的是,他看到了一輛紫色的塗滿廣告的大巴。那之後,每次臨睡前,孩子都會很興奮的提起那輛車,說完了就跟父母說“晚安”,然後倒頭睡去。

  儘管是一個才3歲的孩子,但他的快樂卻是選擇與父母分享,不停地分享,這恐怕也是這小小孩童表達幸福的一種方式吧!

  有很多時候,父母也許也會從孩子身上得到許多,畢竟忙亂的時代與繁雜的社會早已讓成人身心疲憊。對於孩子快樂的欣賞,也許會重新讓你拾起久違的屬於你的小快樂。

  也許孩子的快樂是在他不經意間發現的,在他偶然間遇見的,但父母的欣賞與認真聆聽,會讓孩子感覺到真正的幸福。

建議三、通過溝通去體會孩子的快樂

  孩子的快樂願意拿來與父母分享,他同樣也希望的是,父母能夠理解他的快樂,理解他爲甚麼快樂,理解他製造這個快樂的原因。

  孩子現有的一些小想法,有時候甚至能夠改變他的未來。而父母與孩子一起對於他的快樂所做的溝通,也給了父母瞭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機會。父母體會孩子快樂的心情,可以拋棄自己的一些固有的偏見,從這個快樂中發現孩子更多的成長可能,同時給自身以及孩子展現未來發展的更大空間與更爲準確的成長方向。

建議四、從孩子的快樂中發現閃光點

有時候,孩子快樂的源泉也不全是古怪的,他也會因爲跳繩比別人多跳兩下而快樂, 他也會因爲他發現了別人所未曾注意的東西而快樂。這個時候,便需要父母的發現與鼓勵了。生活中往往會有一些孩子靠自己的努力而得到的小快樂,不只需要父母與之分享一下感嘆一下就可以的,這就要求父母善於發現孩子的這些小亮點,加以鼓勵,送上適當的肯定,這樣對孩子未來的培養也是有一定幫助的。

  德國大作家歌德所擁有的敏感和想象力,得歸功於他的母親卡特琳娜·伊麗莎白,母親從未懷疑過歌德的天才,總是與他一起分享難得的溫情時刻。他講的小故事母親講的小故事,母子二人手牽手體驗戲劇的激動,感受自然無邪的快樂。溫柔而快樂的卡特琳娜·伊麗莎白一直鼓勵着歌德,終於成就了這位偉大的作家。

  可以想象,歌德與母親一起度過的那段甜蜜的童年時光,不得不說那段時間給了歌德別處無法得到的莫大的鼓勵與支持。

建議五、適當讚美孩子的快樂與成功

誰都會對自己的成功感到快樂,孩子也不例外,哪怕只是從地上撿起自己掉落的玩具,他的快樂也是肯定與自然的。

  這時候就需要父母的讚許與肯定。孩子的快樂分享又一次變得重要起來。不要覺得那件事情看來有些無聊,或者寧願父母給做了只爲了省事與減少麻煩。當孩子可以用來製造快樂的源泉被隔斷,本該屬於孩子的小成功又能從哪裏而來?

  分享很簡單,但分享卻也不是盲目的,對於孩子的快樂與小成功,父母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引導與鼓勵,適當的讚美也會是最好的興奮劑。

  孩子會有忽然很想表現的時刻,就如一位母親與他的小兒子,小兒子學習並不很好,母親有時候也會考一些小問題來激勵孩子的學習。

  一天,幾道非常簡單的問題,在母親看來,本該是孩子很早前就該學會的,但小兒子卻很費了一番腦筋,最終才非常激動地把知道的講了出來,母親誇獎他“了不起”。

  其實,這位母親分享小兒子終於掌握了知識的快樂,給予他繼續學習的動力,誰能說這個孩子未來一定不能成功呢?哪怕很小的一件事情,在孩子眼裏可能就是莫大的成功、莫大的快樂,父母需要適當地讚美他,引導他,讓孩子獲得更大的成功與快樂。

【教育箴言】

  蘇聯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曾說:“快樂與人分享,會變成兩個快樂……在分享的過程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會越來越親密,心與心貼得更近。”當孩子快樂的時候,分享這份快樂會讓孩子從父母那裏得到許多,包括尊重,包括信任。分享的過程不僅讓孩子獲得他人生成長的重要東西,同時也會讓父母從孩子那裏學到許多,對於父母來說,這也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教育水準。

10.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感受

  

  孩子需要有人關心他的感受,或去指導他疏導內心小小的感情疙瘩,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波瀾。作爲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這不僅有利於孩子自身的身心健康成長,也能讓孩子對父母更加親近與尊敬,同時還能幫助孩子學會處理人與人之間的利益衝突。

【經典事例】

  媽媽外出買東西回到家裏,看見女兒在沙發上哭得厲害。她詢問了好長時間,女兒卻一直在大哭,直到最後,女兒才抽噎的說出三個字:“天……竺……鼠”,她認爲自己的這隻小寵物死掉了。

  媽媽走進房間,看見女兒所說的寵物天竺鼠還在籠子裏,而且也活着,就說:“它不是活得很好嗎?”

  女兒哭着跟進來,仔細確認後,抹抹眼淚才說:“我剛纔看到它伸一條腿在籠子外的樣子,真的以爲它死了。而且我當時確定,是鄰居家的貓跑了進來弄死了它。我討厭那隻貓,並把它扔了出去。”

  媽媽問女兒:“你是不是覺得如果寵物死了,讓貓進入屋子就是你的錯呀?你在爲此感到內疚,是嗎?”

  女兒哭着點頭。這時候媽媽把女兒摟在懷裏,讓她放聲大哭,當孩子開始平靜下來後,便讓她把整個事情的始末告訴自己,並問她:“以後再遇到類似的事情該怎麼辦呢?”

  女兒說:“我一定會看好我的天竺鼠,保護它。”

  “還有呢?”媽媽繼續問,

  “還有,我一定關好家裏的門,不讓那隻討厭的貓進來。”

  當孩子說出了所有後,她的愁眉頓展,心情也舒暢了許多,並從這件小事情上吸取了寶貴的經驗教訓——如果不想讓鄰居家的貓再要進來,就應該把自家的房門關上。

【教育啓示】

  上面這位媽媽很有智慧,她對孩子非同尋常的感受予以理解,並加以正確的指導,這會讓孩子在人生成長道路上學到許多。

  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有需求他人關愛、需求他人理解的心性,而且這種心理需求將伴隨其一生。天氣尚且有陰晴雨雪,人也會有喜怒哀樂,當然,孩子的內心也並不總是一直陽光,就如那句俗語“六月的天,娃娃的臉”,可見孩子的情緒有多麼善變。但是,善變只是表面一回事,而讓這些情緒變化能很好的表達出來並得到正確的疏導與解決,則更多的是需要父母的鼓勵與正確的引導。

  儘管父母都希望孩子看來一切都好——活潑、聰明、好學、乖巧,但孩子也會有情緒,他也會悶悶不樂,也會生氣發脾氣,也會悲傷,也會情緒低落。孩子會有各樣的想法,近而又會有各樣的行爲來表達出他的感受,吵鬧、哭泣、過於興奮,甚至沒有節制。這個時候父母究竟該如何觸到孩子真正的情緒?又該如何找到根源對症下藥?孩子的內心感受,父母能理解多少呢?

  所以,父母就要想辦法鼓勵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瞭解他的感受。

【教育建議】

建議一、請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

  孩子也許會鬧,也許會哭,也許會很無理,也許真的讓父母撓頭不已,但他是孩子,這個時候,請允許讓孩子表露情緒,直到他自己慢慢平靜,父母請認真地傾聽他之所以會如此的原因。孩子的心沒那麼複雜,但也很敏感,

  一旦他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體貼與理解,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最起碼的關心與尊重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會自己重新拾起平衡與自信,爲後面父母與他更好的溝通打好基礎。

  孩子的表達不一定是很準確,但他也一樣需要發泄,讓孩子自己說出來總要比父母猜測質問甚至歪曲理解要好很多。傾聽孩子的表述並不是要求父母完全認可孩子的意見,而是指能瞭解他的想法明白他的感覺,父母對孩子認真而有效的傾聽是要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重視,讓他能自然的釋放情感,在說的過程中,孩子的內心纔會自動的調節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減輕內心的恐懼感,使他嘉獎要做的事情更能與父母相配合。

建議二、接受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想法也許很幼稚,他的行爲也許並不十分正確,他的初衷也許並不遂人意,但父母需要做的是接受他的感受,接受他對待一件事情的處理,接受他對一個陌生事物的理解,父母只有接受了孩子的感受,才能更好的去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纔不至於讓自己的理解與孩子的想法脫節,導致親子關係的疏遠。

  天天喜歡放學後把學校的趣事講給父母聽,但天天的父親是個嚴厲的人,他把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天天身上,希望孩子將來能學業有成,出人頭地。於是父親覺得孩子的這些話是無用的,每次天天說的時候都會打斷,並嚴厲的要求他把心思放在學業上,甚至威脅孩子“要是再記不住,看我不打你。”從此以後,天天的話越來越少,逐漸變得沉默寡言,甚至一個人經常發呆,學習成績也直線下降。

  天天的父親的確也是父母心,但他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本想激勵,卻因爲他的嚴厲表現對孩子產生了相反的效果。孩子的心脆弱而敏感,他的感受會真實反映他的思想變化,他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安慰、鼓勵或者溫柔的指導。

建議三、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表現不少時候會讓父母手足無措,而當父母不知道原因的時候這種手足無措感會更強烈。在這個時候,父母能做的也許真的不多,儘管不明原因,但父母適當地給以鼓勵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溫暖與安全感,讓他知道還有父母的支持陪伴着他。

  小珍妮從幼兒園回來後表現得十分煩躁,在父親看來這很不正常。父親抱起孩子坐下來問道:“親愛的,今天與小朋友過得愉快嗎?”

  看到孩子點頭,父親繼續問她:“格林老師有要你幫忙做事嗎?”

  珍妮忽然的壞脾氣,她說:“她是個巫婆,我恨她。”

  後來父親瞭解到,珍妮因爲總是搶奪小朋友的玩具被老師叫到辦公室反省,於是父親和珍妮有了如下的對話:

  “你覺得很不好意思是嗎?”

  “是彼得先搶我的玩具。”

  “噢,你覺得委屈。”

  “是的,委屈,格林老師偏向彼得。”

  “那你有沒有對她說你委屈呢?”

  “我只是向她大喊大叫說她不公平。”

  “如果你實實在在對她說你委屈,而不是大喊大叫,她也許會聽你解釋的,對嗎?”

  ……

  聰明的父親沒有因爲孩子的煩躁而也變得煩躁,也沒有簡單的維護女兒的感情,更沒有強硬地說誰對誰錯,他鼓勵孩子用適當的語氣與話語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對孩子更好地疏導內心有很大幫助。一個簡單的擁抱,幾句簡單的安撫,它所能傳達的情感信息卻也一樣能平復孩子當時看來很不平常的心。

  所以,遇到類似這樣的情形,父母應儘量避免自身過於直接的判斷,請將抉擇的權利交給孩子,用智慧來引導孩子說出他內心的想法。

建議四、尊重並理解孩子的內心變化

  父母在對孩子說話的時候,往往會站得很高,於是自己的語氣便也無法控制,尤其是在孩子鬧情緒,內心發生變化的時候,因爲孩子的發脾氣、哭鬧,更因爲父母甚至不知道孩子發生變化的原因,一些父母可能就會完全拋卻和善的語氣,只按照自己當時的心情來表達自己的意思,看起來就像在強迫孩子接受。

  班上原定的郊遊因爲下雨而取消了,琳琳感覺很生氣。媽媽見她不高興,隨口說了句:“哭也沒用,要玩還有下回呢。又不是我讓它下雨,幹甚麼一臉的不高興?”本來琳琳看起來只是有些生氣,並沒有想要鬧的意思,但媽媽的話似乎是讓她感覺到了委屈,先是嗚嗚地哭了一陣,接着她又跑回自己的房間,乾脆趴在牀上繼續哭,連晚飯也沒有出來喫。

  人人都需要尊重,就算是小孩子也不例外。他的內心情緒敏感而多變。父母的話也許在成人看來很一般,就是簡單的就事論事,但對於孩子來說,卻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所以,爲人父母者要學會尊重孩子不平常的感受,理解他,選擇適當的話語幫助孩子解開內心的結。

建議五、給孩子以信任的目光

  要想取得孩子的信任,讓他對父母展開內心,首先就需要父母對孩子的信任。在面對孩子不一樣的情緒的時候,父母不要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願與認知來判斷,給孩子以信任親切的目光,表達對他的理解。

  有一個6歲的孩子,某天午飯時候,把母親先做好的一盤炒雞蛋自己吃了個精光,但母親並未責罵他,只是問他,爲甚麼父母還沒有喫自己卻要先喫光,孩子沒說話只是掉眼淚。

  後來,母親慢慢地詢問:“孩子,媽媽相信你這麼做一定是有原因的!告訴媽媽,你這樣做的原因是甚麼?”媽媽說這話的時候,眼裏充滿了對他的信任。孩子這才小聲地說:“以前住在奶奶家的時候,我喫得越多奶奶越高興,而且奶奶還會表揚我。”

  母親笑笑說:“奶奶那是喜歡你。”

  孩子抹抹眼淚繼續說:“但是、但是奶奶並沒有告訴我,我自己先喫是不對的。”

  母親聽孩子這麼一說,覺得自己錯怪了孩子,於是就耐心地給孩子解釋:“孩子,在別人沒有喫的時候,自己是不能先喫的,更不能先喫完。這是一個禮貌問題,一定要先讓長輩、父母先喫。”從此,孩子便知道了“喫飯時要‘長幼有序’”的道理。

  父母的信任可以使孩子感受到平等與尊重,從而使孩子對父母更加親近敬重,心裏話也樂於向父母傾吐,信任是可以真正觸動孩子心靈的動力。父母若是隻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責罵孩子,孩子不僅委屈,受不到教育,而且有時候還會產生逆反心理,對他的成長也會產生不良影響。

  孩子的世界很單純,他的想法和感受在成人看來也很幼稚,這時候需要的是父母對孩子的信任與尊重,不能妄下結論,更不能取笑指責。

【教育箴言】

  父母一旦能理解孩子的感受,不僅僅是孩子自己,父母也會同樣感覺與孩子之間的聯繫更爲緊密,與孩子的心靈溝通更爲容易,對孩子的未來成長父母也會有更好的方向把握,而孩子自己也能學到更多的處世原則,爲他的將來打下堅實的做人基礎。

11.多參與孩子的活動

  

  一位父親深有體會地說:“若是你不花一些時間與你的孩子共同度過,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去,你將對你的孩子知之甚少。當你與孩子共同分享在一起的快樂時間時,是你與孩子們交流的最好機會,也是你瞭解他們的最好機會。”是的,若是想要與孩子建立和諧自然的關係,父母不能指望與孩子憑空對話,需要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多參與孩子的活動,在瞭解中激勵孩子的成長。

【經典事例】

  李先生是一位自由撰稿人,有了孩子以後他決定要一直陪伴兒子的成長。兒子喜愛繪畫,但李先生卻是對繪畫一竅不通。

  李先生對妻子說:“儘管我們不能當他的老師,但我們可以在一邊給他鼓勵。”

  李先生出席了兒子的每一場現場繪畫比賽,替他加油打氣。高中後兒子又開始參加繪畫興趣組,需要經常外出選景與長時間的作畫,李先生依然在兒子需要的時候陪伴他,某天下午3:00的繪畫比賽,李先生也一樣沒有缺席,儘管那個時間正是工作的時間。

  對此,李先生幽默地說:“還好,我的工作時間很自由。”

  而令李先生驚喜的是,在參加兒子的活動過程中,他也漸漸地對繪畫有了一定的瞭解,有時候,他甚至能對兒子的作品給出小小的建議。

  李先生和妻子從很早就決定參加孩子學校的每一項活動,包括大小的繪畫比賽、音樂表演、運動比賽等等,李先生說:“即使孩子告訴你你不用去,你也要去。因爲他的內心其實是在告訴你——他很希望你去。”

【教育啓示】

  參加孩子的活動,父母帶給孩子的是一種認可。李先生一直陪伴在兒子身邊,他能看到兒子更多優秀的表現,他能瞭解更多關於兒子的事情。對於這對父母來說,這是一段十分難得而寶貴的經歷。

  雖然很多父母的工作並不像張先生那麼自由,但也應該儘量抽出時間參加孩子的活動。這樣,父母可以更好地瞭解孩子的興趣和特長,而在活動中父母的適當鼓勵與指導又會對孩子的成長益處多多。通過參與孩子的活動,父母還可以給孩子做出榜樣,這樣可以完善孩子的性格成長,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

  參與孩子的活動可以加強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增進感情,讓雙方都能體會到快樂,在活動中父母所給出的指導還能在不同的方面鼓勵孩子進步,進而激勵孩子的成長。

  那麼究竟怎樣做才能讓父母融入到孩子的活動中去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在生活中多觀察孩子

  孩子喜歡甚麼?孩子對甚麼有濃厚的興趣?孩子最想表現甚麼?孩子這麼做的根源是甚麼?這些都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觀察,發現孩子的興趣與愛好。而很多時候,興趣也是孩子成才的啓蒙老師。瞭解了孩子的興趣,父母才能對孩子的活動做出相應的回應。

  天津有個叫張明的孩子,小時候他一直很淘氣,喜歡拆卸掉家裏的玩具,然後再重新按照他的意願組裝,父母一開始對他很無奈,只感覺他很鬧不聽話,甚至會訓斥孩子。但通過日後的細心觀察,父母發現,原來張明是好奇心強,愛觀察,好鑽研。從那以後,父母便經常陪孩子一起拆卸玩具,在拆卸的同時還教授道理,啓發他的思維。

  在張明11歲的時候,他製作的七管低壓臺式收音機獲得了全國青少年科技作品三等獎。

  如果當初張明的父母沒有細心觀察,如果當初父母依舊是訓斥孩子的胡鬧不聽話,那麼這株科技界的幼苗也許就會被扼S。

  父母細心觀察孩子,從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發現他的愛好興趣,通過參與孩子的活動對孩子加以指導,也是爲孩子打開了一條成才的通道。而要做到這一點,也同時要求父母更多的學習。而且,隨着孩子的不斷成長,他的興趣愛好也許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這就需要父母跟隨孩子的變化而做出適當的調整,爲自己參加孩子的活動打好基礎。

建議二、不要輕易拒絕孩子

  孩子的邀請都是真誠的,他之所以邀請父母,是因爲他想要父母和他一樣能切身體會到快樂。所以,父母不要輕易拒絕孩子,認爲這是小孩子很無聊的事情而放棄參與,會讓孩子感到失望,甚至會讓孩子覺得這是父母對他的輕視,打擊到孩子的自尊。這樣一來就會造成孩子的積極性、主動性下降,同時也會在無形中打擊孩子自己對活動的興致。

  一天,期中考試終於結束,上初中的劉理和姐姐都覺得可以放鬆了,於是在晚飯後便想讓爸爸與他們一起玩撲克。可劉理向爸爸提出請求後,爸爸卻說:“你們怎麼不把精力放在學習上?整天就知道玩,大好的時光都被你們浪費掉了……”劉理和姐姐有些委屈,但爸爸依然繼續訓話,甚至搬出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之類的經典理論來訓斥他們。

  最後,爸爸的訓話時間能打十盤撲克還富富有餘。爸爸訓斥完後,劉理在心裏暗暗發誓,以後再也不求爸爸陪着玩了,而等將來自己有了孩子,一定每天都陪孩子玩耍,讓自己的孩子感受到童年的快樂。

  劉理的父親也並沒有惡意,畢竟無論哪一位父母都是望子成龍的,但孩子對父母的邀請被父母以這樣的方式拒絕,對於孩子的心靈來說還是有不小的創傷,甚至讓孩子發下那樣的誓願,聽來讓人有些心寒。

  有時候,大人眼裏很沒有意思的事情,在孩子那裏卻會有着無比的樂趣,誰又能知道孩子感興趣的某件事不會成爲他將來成功的可能呢?即便是想要對孩子說“不”,也要用婉轉的口氣來對孩子解釋,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

建議三、考慮孩子的意願

  參與孩子的活動,說到底,活動終歸是孩子的,父母要多考慮孩子自身的意願,而不是將自己的一些要求與期望強加進去,不要經常性地將孩子本來很好的意願引到父母自己想要的方向上去,這樣時間長了還會讓孩子養成習慣依賴的毛病。同時,忽略了孩子的意願還會讓孩子認爲父母只是在敷衍他,既然是要參加孩子的活動,就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考慮這個活動的內容與意義,與孩子一起體會活動的樂趣與魅力,增加與孩子交流以及瞭解孩子的機會。

  “五一”長假,爸爸媽媽終於答應帶宮磊去公園玩,以獎勵他提前完成作業。

  宮磊說去動物園,媽媽說那裏去的次數太多而且氣味難聞;宮磊說去划船,爸爸說人太多耽誤工夫;孩子又說去科技館,爸爸卻說門票昂貴學校又組織過……

  直到後來,宮磊有些不耐煩,一家人才最終決定去科技館。

  然而到科技館以後,宮磊邀請父母一起陪他玩兒,但父母卻又一次用大人的架子壓下了孩子的要求。最終,宮磊很沮喪地要求回家。本來是歡樂的假期卻不歡而散。

  父母也許有自己的考慮,而有時候父母的考慮也許並沒有甚麼不對。但既然是孩子的活動,倒不妨多考慮下孩子的意願。宮磊的父母一次又一次地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完全沒有顧及到孩子的感受,孩子當然會沮喪鬧情緒。

  其實很多時候,當孩子要進行某一項活動時,父母只需要給出建議,對於孩子合理的意願,他需要的只是父母的支持與配合。

建議四、在活動中指導孩子

  父母的參與,也許會給孩子以極大的鼓舞,讓他感覺到父母的支持與鼓勵。在活動中適當的給孩子以一些指導,讓孩子發現活動中或活動外更深的意義,不僅讓孩子發現更多樂趣,學到更多東西,也會讓父母發掘到孩子更多的潛力。

  父母可以通過回答孩子的問題,與孩子合力協作,啓發性的對孩子提出建議與意見等等方式,讓孩子體會到這也許不僅僅是個很簡單的小活動,他能學到的東西還有很多,這樣不僅增添了孩子的興趣,還有助於提高他各方面的能力,從而激勵他更廣泛地學習。

  女兒上1年級,學校要求孩子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媽媽決定與她一起參加。

  兩個人一起到超市認真地挑選了花生和黃豆的種子,之後女兒又在媽媽的知道與幫助下小心地把種子種進準備好的花盆裏。每天媽媽都提醒女兒要對種子細心的照料。

  可是,到種子快發芽的時候,女兒卻發現自己的種子沒有反應,孩子着急得直哭,媽媽則耐心地和女兒一起上網查找原因,並指導女兒自己發現失敗的根源,鼓勵女兒拾起自信,兩人一起重新再來。

  孩子在媽媽的鼓勵與支持下從頭開始,母女二人在以後的日子裏共同觀察幼苗破土,一起體會幼苗生長的喜悅。

  母親通過參與孩子的活動,一起經歷並克服困難,直到最後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她體會到了孩子的感受和心情,同時通過活動中的協作,也培養了孩子不怕困難勇於戰勝的品質,這位母親通過活動對孩子的指導是成功的。

  父母和孩子一起參加活動,也是一起努力一起進步的過程,孩子爲主,父母爲輔,通過父母合理的引導建議,讓孩子自己學到活動中甚至活動外的更多的東西,對培養孩子各方面的品質也是有很大益處的。

  但也要注意,父母的指導、建議等等都要圍繞孩子的需要與否來展開,若是過多的指導與干預,也會讓孩子感覺不能接受,從而破壞掉活動的原有樂趣。

建議五、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影響孩子

  參與孩子的活動,有主動的,也有被動的,但無論哪一種父母都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影響到孩子。不要表現出不耐煩、無聊,這樣也會給孩子造成或大或小的心理壓力。在參加孩子的活動的時候,父母該適當地放下自己的一些煩躁,與孩子在一起,暫時忘記成人的角色,像孩子一樣,讓孩子的快樂情緒感染自己。讓孩子在歡笑中感受到父母的愛。

  爸爸一天工作結束了,很累,再加上上司最近總是很嚴厲,爸爸總感覺這幾天身心疲憊。這天,淘淘看見爸爸一進門,就說想要讓爸爸和他一起做小遊戲,爸爸很不耐煩地揮了揮手,可孩子還是幾次的跑過來說想要爸爸陪他,在爸爸又一次想要揮手趕淘淘走的時候,一轉眼就看見孩子期盼中夾雜失望的眼神,而且這個時候,孩子眼睛也有些溼潤了,爸爸忽然又十分的不忍心。最後,爸爸還是陪淘淘做了他的小遊戲,孩子竟學會了與爸爸合作,而爸爸也發現,在與兒子游戲的那段時間裏,他居然暫時忘記了工作中的不快。

  孩子的內心都是稚嫩而敏感的,有時候一句無意的話,一個父母自己感覺沒甚麼的動作,也許會把孩子傷得很深。

  也許父母恰巧情緒低落或煩躁,但也不要把這種不好的情緒傳染給孩子,可以通過適當的話語來對孩子做出解釋,告訴他父母暫時需要安靜讓他先自己去,或過一段時間再與他一起活動,這也是對孩子的尊重。

【教育箴言】

  孩子的活動沒有規律,可大可小,在父母看來也許那些事情有時候會沒甚麼重要的意義,但對孩子來說,卻會充滿無窮的樂趣。父母要想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就請多多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來吧,通過活動去發現孩子,瞭解孩子,讀懂孩子,在活動中激勵孩子。

12.站在孩子的立場想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曾經說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不以成人的眼光武斷地下結論。這樣才能減少與孩子的衝突,贏得孩子的信任。”不過是換個角度而已,從孩子的立場出發去考慮關於孩子的問題,對解決相關問題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會令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更爲親密無間,也更利於父母對孩子成長的激勵。

【經典事例】

  兒子小時候十分喜歡小動物。3歲的一天,爸爸看見他一個人趴在院子裏的地上一動不動,兩眼死死地盯着地上的甚麼東西,小屁股翹得老高。

  一開始爸爸也沒太在意,但過了一會兒他從屋子裏出來,看見兒子依然一身泥土地趴在地上,儘管已經滿臉汗水,卻也還是一動不動。爸爸本來想發火,想要教訓兒子不講衛生,但轉念一想,要冷靜下來,不如先問問孩子是怎麼想的。

  “兒子,告訴爸爸你在看甚麼?”

  “我在看螞蟻過河。”

  “哦?那河在哪裏呢?”

  “在這。”

  兒子小手一指,爸爸看過去,原來是一個小腳印踩出的坑,裏面積滿了昨天的雨水。看着兒子滿臉的認真與興奮,爸爸說:“原來是這樣,我們一起看吧!”

【教育啓示】

  父親終於還是沒有訓斥兒子,相反的,他發現的是兒子對日常生活善於觀察的好習慣。從孩子的立場出發,不僅體會到了孩子的樂趣,也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指導作用。有許多事情用成人的眼光來看,是無論如何都理解不了的,這就需要做父母的換一個看待問題的角度,從孩子的立場出發,變換父母自身角色,拋棄成人的偏見,用孩子的眼光來看待世界,才能看懂孩子讀懂孩子。

  孩子的心思很簡單,從他的角度去想問題,父母的想法便也不會複雜,寬容平和的態度不會讓孩子緊張,也不會讓孩子產生逆反的心理。而順着孩子的思路去考慮問題也能很順利的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許還能發現孩子的一些閃光點,指導他未來的成長。

  那麼,究竟怎樣做才能真正做到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想問題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儘量保持與孩子平等的姿態

  孩子眼中的世界有時候會稀奇古怪,甚至在父母看來還會不可理喻。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要儘量保持平和寬容的心態,對孩子莫名其妙的想法保持平常心,不要對孩子古怪的想法與做法表現出不屑,不要表現出“你不應該如何如何”的態度。

  聖誕節的晚上,年輕的媽媽帶着5歲的女兒去參加聖誕晚會,鮮花、美食、聖誕禮物,媽媽帶着女兒穿梭在人羣中。媽媽本以爲這麼熱鬧的場面,女兒也應該開心,但她沒想到的是,女兒幾乎哭了起來,幾次的哄說都沒用,孩子甚至坐在地上把鞋子都甩掉了。媽媽生氣地把女兒拽起來,蹲下身子給孩子穿鞋。

  就在這時,媽媽才發現,當她蹲下來的時候,她自身的高度和女兒的身高在同一個水平,而在這個高度所能看到的,除了大人的腿和屁股外,鮮花美食之類的東西甚麼都看不到,難怪孩子會覺得無聊覺得厭煩。

  這個故事也許很多人都看到過,當母親處在和孩子同一個高度的時候,才發現孩子不高興的真正原因——孩子看到的全是大腿和屁股,那還講甚麼開心?站在成人的角度與站在孩子的角度,對事物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首先就要從心態上和孩子平等起來,然後再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世界,解決需要解決的問題。美國精神病學家威廉·哥德法勃曾經說:“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給他們以無限的關愛。”站在孩子的立場來看問題,父母該避免擺出高高在上的架子,像對待朋友那樣的去對待孩子,用平和的心態來看待孩子提出、發現或者遇到的問題。

建議二、對孩子不求全責備

  沒有誰是完美無缺的,沒有誰做事能做到盡善盡美,更何況是尚未長大的孩子。父母不要拿一些很強硬的標準來苛求孩子,要求他一定如何如何。也許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孩子看來,父母就是在苛求他做甚麼事情。

  小麗很聰明,在剛上小學的時候成績非常好,父母也爲自己有這樣一個優秀的女兒而自豪。但進入5年級後,孩子的學習成績開始退步,父母十分着急,在5年級下學期,孩子的成績更是排到了第二十名,小麗的爸爸不僅沒有安慰反而對她發了脾氣,並訓斥她說:“下次考試到不了前十名,看我怎麼收拾你!”

  小麗很難過,並下決心下學期要更努力,但結果卻事與願違。

  後來,父母經過觀察,再加上與老師的交流,他們發現自己對孩子的要求過於嚴厲,這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讓孩子產生了極大的心理負擔。

  一天晚上,媽媽對小麗換了語氣,和藹地說:“孩子,我們知道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以前是我們給你的壓力太大了。以後我們會改正,而你也一定要記住,你是好孩子,不比任何人笨。”

  小麗聽到媽媽如此說,心裏也輕鬆了不少,日後的學習也很快有了很大進步。

  父母提出的要求孩子往往都會當成命令來做,若是完不成,孩子心裏也會有很大的負擔。小麗的父母及時地調整心態,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讓孩子很快卸下了包袱,不但孩子因爲心理輕鬆學得更快,父母也同時去掉了心病。

  人無完人,孩子的表現不盡如父母之意的時候,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這樣才能尋求到合適的解決方法。父母一味地向孩子強加苛刻的標準,甚至責備或羞辱,都會起到相反的效果,讓孩子產生厭煩的心理。而且,過於嚴苛求全,也不是激勵孩子成長的好方法。

建議三、適當放棄成人的自我成見

  成人世界有成人的想法,孩子的世界又是自成一體的世界,所以父母不要把成人的想法與做法強硬地加之於孩子的身上。既然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父母就要適當地放棄成人已經固定的自我偏見,學會進入孩子的內心,逐漸瞭解孩子的想法,這樣與孩子的交流或者相處才能更爲融洽。

  爸爸媽媽一起輔導3歲的兒子做一道迷宮找路的智力訓練題,題目的設計就是要讓兩隻小雞找到蟲子喫,另兩隻小雞沒有蟲子喫。可是兒子卻無論如何也想要突破線路,讓每隻小雞都喫到蟲子,爸爸和媽媽都很奇怪,不明白明明不可能的事情兒子爲甚麼要那麼固執。媽媽想要勸說,兒子卻哭了起來。

  爸爸努力地思考過後,試探地問兒子:“你是不是不想讓另外兩隻小雞餓到?”兒子使勁點頭,爸爸接着解釋:“可是叔叔設計這個題的時候就是要兩隻小雞喫不到蟲子啊!”兒子的眼淚又流了出來,見狀爸爸趕緊說:“要想不讓另兩隻小雞餓到,你就要好好學本領,長大後給小雞抓好多小蟲子喫讓它們都餓不到,好嗎?”兒子含着淚水用力點頭……

  成人的自我成見,認爲題目的設計是那樣子的,只要照着做好就是了。但孩子的想法卻與成人的完全不一樣,孩子內心的善良表現,這是父母很容易就忽略的。

  而相同的,在很多情況下,父母都打着“只爲孩子”的旗號,自以爲是在爲孩子着想,但實際上還是從成人的角度出發,強行干涉孩子的選擇,滿足自己的某些願望,而並沒有理會孩子的意願。所以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需要父母拋棄成人世界一些既定的規則,才能更深刻的瞭解到孩子內心的想法。從孩子的立場出發,將有助於父母與孩子更好地溝通交流。

建議四、對待孩子要誠實不虛僞

  與孩子面對面,應該是不帶任何虛假的,成人世界的面具不需要帶進孩子的世界。父母應當客觀地對待,明確意識,知道自己在想甚麼在做甚麼,自己的感受又是如何。而這些感受在面對孩子的時候要儘可能真實地反映出來。

  父母的思想與感受,有很多時候也需要講出來,讓孩子知道父母確切的想法。比如說工作沒做好的時候,父母要告訴孩子自己的沮喪,再比如對孩子生氣的時候,也是要明確的表達出來對他的不滿。孩子很單純,直接誠實的方式可能會比迂迴戰術更有效果。

  但是也要注意,並不是所有的話語所有的感受都要直接反饋給孩子,孩子心靈的承受能力也一樣在父母的考慮範圍之內,從孩子角度來想的話也可以這麼理解——孩子都會有小祕密不想告訴父母,那麼父母有些事情也可以巧妙地迴避孩子。

【教育箴言】

  父母應該知道,教育是爲了孩子,教育是圍繞孩子來展開和進行的,教育應從孩子出發。孩子的本性是天真的,他的想法也會豐富多彩,這就需要我們保持寬容平和的心態,站在孩子的立場想問題,讓一切變得不那麼複雜,用心傾聽,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進而找到合適的方向與方法,更好地激勵孩子的成長。正因爲一切爲了孩子,所以,父母考慮問題更需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

13.要勇於向孩子道歉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受委屈的孩子很少會去反省自己有甚麼過錯,因爲憤怒和不平佔據了他的心靈;而被感動的孩子則常常反省,因爲感動增加了他內心的勇氣和智慧。”父母若是誤解了孩子的某些行爲,需要勇敢地向孩子道歉。而面對勇於承認自己錯誤的父母,孩子也會懂得,承認錯誤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孩子也會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學會道歉。

【經典事例】

  上4年級的女兒放學回家,主動向媽媽彙報說她的數學考了70分。媽媽一聽,當時就認爲孩子學習退步了,因爲以前孩子考試都是在90分以上的。一直抱着望女成鳳之心的媽媽立刻火冒三丈,二話不說就把孩子好一頓罵,甚至還打了她一巴掌,孩子哭了起來。

  等到女兒哭累了,媽媽的氣也消了大半,當她正想過來給孩子講一番“好好學習”的大道理的時候,女兒卻說:“媽媽,我雖然考了70分,但我是全班第一。”媽媽聽了驚訝地張大了嘴巴。認真詢問後,她才瞭解到,這次考試是老師對孩子們智力的一次拔高訓練,題目普遍偏難。

  爸爸回到家,聽說這件事後就問孩子的媽媽:“你有沒有向女兒道歉?”

  媽媽紅着臉說:“我雖然冤枉了她,但教育她是應該的。我怎麼能向孩子道歉,多沒面子啊!”

  爸爸笑了笑,叫來依舊不開心的孩子,問她:“你覺得媽媽應該給你道歉嗎?”

  女兒斬釘截鐵地說:“誰犯的錯誤誰承認,這不也是你們教我的嗎?”

  在父女二人堅決的目光下,媽媽最終無奈,只好笑笑對女兒說:“好了,媽媽冤枉了你,我錯了,我向你道歉。”

  女兒立刻笑開了花,抱住媽媽的脖子,在媽媽的臉上使勁親了一口,說:“這纔是我的好媽媽!”

【教育啓示】

  勇於向孩子道歉的母親,在孩子眼中不但沒有丟了面子,反而更贏得了孩子的喜愛,一句“好媽媽”恐怕是天下母親最愛聽的話。

  父母不該只是要求孩子“犯了錯誤就要改正,知錯就改的是好孩子”,自身也要能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這一點對於家庭教育很重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失誤,一旦發現在某些方面犯了錯誤對孩子造成誤解,都要敢於向孩子說“對不起”。

  父母直率地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向孩子道歉,還會讓孩子感覺到:“啊,原來父母也會犯錯,他們犯了錯都能勇敢承認,那我還有甚麼錯誤不能承認呢?”勇於向孩子道歉,可以讓孩子體會到自己與父母間的平等與信任。從某種程度上,還能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和激勵的作用。

  那麼,父母要勇於向孩子道歉,究竟該如何做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要放下自己的面子

在孩子面前,許多父母放不下面子,做錯了事情也不承認錯誤。其實,向孩子承認錯誤對父母來說並不會失去尊嚴。恰恰相反,勇敢地對孩子說“對不起”,可以提升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着積極影響的。

著名詩人、民主戰士聞一多,有一次因爲某些心煩的事情而遷怒於小女兒,還順手打了尚未懂事的孩子一巴掌。而這件“打人事件”又恰巧被在外屋的次子立雕看見了,他立刻挺身站出來,爲小妹妹打抱不平,他指責父親說:“你自己是搞民主運動的,天天講民主,可你在家怎麼能隨便動手打人呢?”

聞一多先是一愣,隨即走到了一邊,靜坐思考了片刻後,他站起身走到立雕面前,十分嚴肅認真地說:“我錯了,不該動手打小妹。只是因爲我的父母在我小的時候就是如此管教於我的,所以我也用同樣的方法來對待你們,這是不對的。我也希望你們記住,將來一定不要這樣對待你們自己的孩子。”

聞一多勇敢地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平等的姿態與孩子交談,這些都讓這位父親的形象在孩子們眼中自然地高大起來。而孩子們日後也一定會謹記父親的教誨,並且還會以父親爲榜樣做得更好。

名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平凡的人。犯錯在所難免,那麼道歉也該是理所當然。父母勇敢地向孩子說“對不起”,讓孩子懂得“道歉承認錯誤”並不是件可恥的事情,同時也能讓孩子學會原諒別人的寬容心態。

建議二、不要因爲事情小而忽略道歉

  對於孩子來說,事情無大小,在孩子的世界裏,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成爲影響他一生的烙印。所以,父母對孩子的道歉,不要因爲事情很小而忽略,不要用成人的眼光來判斷孩子的反應,更不要想當然地認爲“事情小不用道歉,也不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甚麼陰影”。

  3歲的心心中午經常不好好睡覺,搞得媽媽也很累。這一天中午,媽媽卻發現心心很安靜地睡着了,待孩子起來後,媽媽說:“心心今天中午乖乖地睡覺了,下午媽媽下班給你買3顆糖當作獎勵。”

  下午的時候,心心很早就守在門口,等到媽媽進家,孩子一臉的興奮,可是媽媽卻忘記了和心心的約定,自顧地去做晚飯了。

  喫飯的時候,媽媽看心心一直悶悶不樂,連飯也不好好喫,本想發火,但轉念一想還是先問問吧,於是媽媽抱過孩子,問她:“爲甚麼不好好喫飯呢?”

  心心低着頭,小聲地回答:“媽媽中午說,我乖乖睡覺了就給我3顆糖當獎勵的……”

  媽媽這時候才恍然大悟,連忙道歉說:“對不起哦,媽媽忘記了,媽媽錯了,明天我一定補給你。”

  心心說:“媽媽也有錯嗎?”

  媽媽笑笑:“當然!那心心能原諒媽媽嗎?”

  “能!”心心大聲地回答。

  媽媽說:“以後,心心和爸爸媽媽一起儘量不做錯事好嗎?”

  “好!”心心不但響亮地回答了媽媽,而且還伸出小手鼓起了掌。

  這是位誠實的母親,自己沒有遵守和孩子的約定,儘管是件看來很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她還是承認了錯誤。如此一來,既教育了孩子,又贏得了孩子的尊敬。更重要的是,通過這樣一件小事情,她與孩子之間的感情也變得更加親密。

  事情沒有大小之分,但有對錯之別。對於父母來說,要認真對待每一件小事,即便很小的錯誤也要向孩子道歉,因爲小事情往往最能體現真誠,也最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深刻的影響

建議三、向孩子道歉要誠懇及時

  父母對孩子承認錯誤還要選對時機,一定要讓這個道歉來得及時。有很多時候,經常是孩子已經發現父母的說法或做法與以往不一致了,父母也是迫不得已才道歉。而不少父母的道歉還會只有簡單的一句,草草了事。這個時候就會讓孩子感覺父母道歉的態度不夠誠懇,反而會對孩子產生誤導,讓孩子在自己做錯事情後不能很好的反思,從而不能真正地學會道歉。

  因此,父母也要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一旦發現有與以往的指導做法相悖,或者自己犯了很明顯的錯誤時,不要等孩子去問纔去用一句很隨意的道歉敷衍孩子,應該及時主動地承認錯誤,而且要用誠懇的態度,避免輕描淡寫,避免找客觀理由。

建議四、選擇合適的道歉方式

父母要注意,不是對所有的孩子都只要一句“對不起”就算是承認錯誤了。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個性,而且隨着年齡的不同,道歉的形式也該有所變化。所以父母在向孩子道歉的時候還要選擇合適的方式。

南京一位父親曾通過廣告的形式給自己的兒子發了一封“道歉信”,裏面的內容可謂是情真意切:

“……看到了昨天你給我的信,對我震動很大。反省我自己,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的確性格變得很暴躁,漠視了你的感受。在此,請接受我深深的歉意。孩子,請給我一次機會,讓我們像朋友一樣地說說心裏話。看到這封信,就給我打電話好嗎?永遠愛你、惦記你的父親。”

父親的道歉信,言語誠懇,而且用廣告這種大衆傳播的方式來發布,孩子該是能感受到父親勇於承認錯誤的真誠之心。畢竟,廣爲告之的行爲也的確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想必那位兒子也該爲父親的這種自責反省的態度所感動了吧!

當然,選用特殊方式來道歉的確讓人記憶深刻發人深省,但簡單的方式也不是不可以。比如,父母也可以給孩子寫封道歉信,留個道歉便條等。父母需要記住一點,不論哪種方式,都應該能讓孩子從“父母勇於承認錯誤”的行爲中得到學習與啓示。

至於對待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年齡小一些的,只要讓孩子看見父母明顯的行動表示,很自然地讓孩子知道在某件事情上父母做錯了,父母是在承認錯誤,這樣孩子就記住了。而對於年齡大一些的孩子,就要求父母不僅要表明承認錯誤的態度,還要對孩子說清楚犯錯誤的原因,將來的改正也要讓孩子清楚地看到。這樣同時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成長教育。

建議五、不要爲緩解孩子的情緒而道歉

   當孩子受委屈的時候,他也許會哭鬧不已,也許會大發脾氣,而這時候,很多父母會爲了緩解孩子的情緒馬上就說“對不起”,甚至馬上滿足孩子的某些要求。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若是隻爲了讓孩子先平靜下來就直接地去道歉,會讓孩子產生誤解——他會認爲,很多事情只要他一哭鬧,父母就會立刻道歉,而他的要求也能順利得到滿足。這樣不但扭曲了父母道歉的初衷,也會對孩子造成一種縱容,甚至讓孩子養成依賴哭鬧解決問題的壞習慣,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爲不利的。

   所以遇到這種時候,父母需要先冷靜下來,理解孩子的感受,並讓孩子將自己的情緒發泄完畢,在孩子較爲平靜的時候解決問題,或者需要道歉,或者需要解釋。畢竟,尊嚴、誠實、明晰纔是承認錯誤的關鍵,纔是凝結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密關係的關鍵。

【教育箴言】

  一位心理學曾經這樣說過,孩子知道媽媽和爸爸有時會出錯,但這並不意味着父母不是他所依靠和關心照顧他的人。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出現過失錯誤的時候,向孩子道歉纔是明智之舉。因爲這既能增進親子關係,又能激勵孩子成長。

14.與孩子一起玩耍

  

  曾經有人這樣說過:“玩耍是孩子的工作。”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可以學習技能、發展創造力、開發智力、鍛鍊動手能力等等,總之,玩耍對於孩子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而對於父母來說,不論是想要與孩子更好地溝通交流,還是想要與孩子建立更親密的親子關係,與孩子一起玩耍都是個不錯的途徑。

【經典事例】

  7歲的兒子不知道從甚麼時候起迷上了象棋,閒着的時候總喜歡說:“媽媽,來兩盤。”於是,家中便經常能看見,在做家務間隙,媽媽和兒子擺陣對S的場景。

  媽媽的棋藝並不高明,兒子也不過是剛剛入門而已,雖然那棋下得毫無章法,但母子二人倒也能其樂融融,下棋的氣勢也是咄咄逼人,落子有聲的同時還伴隨着口水仗。

  “我要S得你落花流水!”

  “我要S得你滿地找牙!”

  “我要S得你片甲不留!”

  “我要S得你舉手投降!”

  若是兒子贏了,媽媽便會獎勵兒子一個響亮的吻;若是媽媽贏了,兒子則抱着媽媽的脖子,一邊親着媽媽的臉一邊嘴中還說着“小雞啄米啄啄啄”……

  這樣的故事幾乎天天在家裏上演,快樂便也與母子天天同在。

【教育啓示】

  這是位明智的母親,天天與孩子一起玩耍,既讓孩子感受到快樂,又開發了孩子的智力。

  玩耍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培養孩子能力的重要途徑。父母與孩子一起玩耍,孩子首先能感覺到的是幸福。因爲通過一起玩耍,父母可以更多地和孩子進行交流,更多地瞭解孩子;而孩子也同時得到了父母的關注,他會自然地有一種滿足感。

  父母通過和孩子一起玩耍,利用玩耍時所接觸到的各種事物,對孩子進行恰當地引導教育,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在無拘無束、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到相關的知識,還可以教育孩子怎樣做人,可以指導孩子如何處事。

  而且,與孩子一起玩耍和父母自身的事業發展並不產生任何衝突,這需要父母認真協調工作時間與陪伴孩子的時間。工作辛苦爲事業家庭打拼的同時,還要多想想對孩子的責任。

  父母與孩子一起玩耍,同時也是對父母自身的一種調節。在現今過於忙碌的時代裏,父母可以通過與孩子一起玩耍讓自己疲憊的心得到放鬆,暫時拋開生活和工作帶來的巨大壓力,喚醒久違的童心,找回已經丟棄好久的輕鬆與快樂。

  那麼,父母該怎樣陪孩子一起玩耍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要儘量抽出時間陪孩子

  遊戲是一種投資,與孩子一起玩耍則是一種資本運作。如果運作得當,獲得巨大收益的將不僅僅是孩子,也不僅是對孩子的成長有利,對父母來說也會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在玩的過程中,你將會了解孩子更多。

  媽媽工作很忙,但她又覺得不能虧欠孩子,於是就總是給女兒買許多的玩具、好喫的零食、漂亮的衣服,她認爲給孩子這些孩子就會感覺幸福。

  女兒生日這一天,媽媽又給孩子買了許多禮物,晚上臨睡前,媽媽對女兒說:“你看你多幸福,有這麼多禮物可以收。”

  但女兒卻說:“媽媽,我一點兒也不幸福,因爲你都不陪我玩。”

  女兒的話應該是震撼了母親的心靈吧!可見,孩子的幸福感並不只是單純地來源於物質的豐富,他更多的還是想要與父母進行感情上的溝通。與孩子一起玩耍,纔是建立這種溝通的最好渠道。

  當然,也不是要求父母將一整天的時間都投入到與孩子一起玩耍中去,合理地安排時間,恰當地運用時間,在這段時間裏去盡情享受和孩子一起遊戲所帶來的快樂。

  而且,孩子也不會總是無理地要求父母一定要一直陪伴自己,只要有和他一起度過的玩耍時間他就會覺得滿足。所以,父母不要總是以“忙”爲藉口,從而忽略掉與孩子一起玩耍的重要性。只要有這份心並且行動起來,就能帶給孩子更多的快樂與幸福。

建議二、時刻保持一顆“童心”

  和孩子一起玩耍,父母一定要分清概念,不是要父母簡單地“陪”孩子一起玩就可以了,而是要求父母時刻保持一顆“童心”,讓自己也變成孩子。

  父母需要放下家長的架子,全身心地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與孩子一同享受童真,一同體會玩耍的快樂。有很多時候,父母也可以將自己孩童時的玩具或遊戲拿來與孩子一起分享。讓孩子體會父母當時的快樂,使得父母的心與孩子的心貼得更緊,親子的感情也會更深。而且,與孩子一起玩耍還能使父母緩解內心的疲憊,減輕現實世界給成人帶來的壓力。

建議三、玩耍過程中父母要投入

  孩子的想法千奇百怪,孩子的世界可以隨意變幻,他的遊戲便也一樣會讓父母感覺到眼花繚亂。越到這種時候,便越需要父母的投入,跟上孩子的思維,與孩子一起鑽進遊戲中,而不只是單純地做一個旁觀者或陪護者。

  月月每天從幼兒園回來後,媽媽都會陪兒子玩兒一會兒,這本來是個好現象。但每次玩耍的時候,媽媽都會感覺很累,因爲月月總是會想到一些新玩兒法,而媽媽又總是跟不上孩子所想,只能在一邊暈頭腦脹。月月經常說,媽媽總是開小差,玩兒起來好沒意思。

  這一天,月月又要媽媽陪他做小遊戲,這次他是想要玩兒小兵打仗。他讓媽媽拿一個玩具小兵,然後自己拿另一個小兵朝着媽媽手中的小兵衝了過去,兩個小兵相撞……

  媽媽只是看着月月,可是孩子卻不高興了,噘了嘴地說:“媽媽,你怎麼不配合呢?”

  “嗯?”媽媽彷彿纔回神,問月月:“配合甚麼?”

  “你的小兵也要勇敢地衝啊!”

  “……”

  於是,今天的遊戲,又一次不歡而散。

  媽媽沒有投入到遊戲之中,只是擔當了一個陪同的角色,不能很好地配合兒子的遊戲,當然會讓孩子有“媽媽在開小差”的感覺,同樣孩子也體會不到玩耍的樂趣。

  其實和孩子一起玩耍,是需要父母全身心地投入的,需要在孩子的玩耍中做一個參與者。要表現得對孩子的遊戲興致勃勃,不能簡單地敷衍孩子,與孩子一樣在遊戲的細節上認真起來,讓孩子自然地將父母當成他遊戲的夥伴。在這樣融洽的玩耍氛圍中,父母才能更多地瞭解孩子,才能更容易指導孩子,進而對孩子進行相關地教育。

建議四、不要過多約束孩子

  對於玩耍,孩子該是比父母懂得更多。他知道該如何利用手裏的工具,他知道該如何分配遊戲的角色,他知道他要做的事情該如何發展。所以在與孩子一起玩耍的時候,父母要儘量放開雙手,不要過多地約束孩子,讓孩子盡情地發揮他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放開手與之一起玩耍,父母可以更容易發現孩子的個性,發現孩子的興趣與愛好。

  不要經常對孩子說一些類似於“注意別扎到”、“小心臟”之類的話,因爲這些與遊戲無關的話都是讓孩子興致掃地的元兇。

  只有給孩子充分的遊戲空間,與孩子一起在玩耍中摸爬滾打,才能讓孩子學到更多,瞭解更多。

建議五、在玩耍中給孩子鼓勵與教育

  參與到孩子的玩耍中去,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誇獎與鼓勵。與孩子一起玩耍,欣賞他在玩耍中的成就,與他共同分享喜悅。

  3歲的元元與爸爸一起在沙發旁玩耍,忽然元元想要喫橙子,爸爸發現茶几上有不少的橙子,正好可以拿來當作教孩子加減法的好工具。

  於是,爸爸把橙子全拿出來讓元元數數,一共9個,孩子全數對了以後,爸爸好好地表揚了元元。接着爸爸又從那堆橙子中拿出來1個,這次換成爸爸數數,他故意數錯,對元元說:“現在還剩7個橙子了。”

  元元在自己數過一遍後說:“爸爸,明明還有8個的,你怎麼說7個呢?”

  爸爸故作驚訝:“是嗎?我明明數了7個呀,那咱們再數一遍看誰對誰錯好不好?”

  元元的興致上來了,大聲地回答:“好。”

  又一遍數過後,孩子高興地說:“爸爸,是我對了,你錯了。”

  “嗯,元元真棒!剛纔是9個,爸爸拿走1個還剩8個,那爸爸再拿走1個,你看還剩幾個呢?”

  元元又繼續數了起來……不知不覺的,爸爸在遊戲中教會了元元加減法。

  寓教於樂,元元的爸爸很好地利用了這一點,在與孩子一起玩耍過程中將知識教給了孩子,孩子在快樂中得到了成長。

  在與孩子一起玩耍的過程中施教,能進一步地開發孩子的智力。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細心觀察,注意孩子某些方面的細節,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進行正確地誘導和啓發,使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不僅僅只是得到歡樂,還能更多地學到知識,同時也使孩子的潛能得到最大的開發。

【教育箴言】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會帶給他很大的影響。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相處的時光,對於孩子來說是無比珍貴與重要的。當然,作爲父母也應該享受與孩子在一起玩耍的時間,在親子共處的歡樂中指導孩子學習、進步,激勵孩子成長。

15.要主動地向孩子學習

  

  一位著名學者曾說:“如果你總是認爲,自己走過的橋比孩子走過的路還多,那你是放棄了被孩子影響的權利。”父母應當主動向孩子學習,賞識孩子的知識與能力,尊重孩子的興趣與特長,與孩子共同成長。而且通過主動地向孩子學習,父母將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更好地指導和教育孩子。

【經典事例】

  齊先生的雜貨店開在繁華的街道邊,由於他經營有道,買賣一直很興隆,而且,經常有外國顧客來光顧他的生意。但是,齊先生由於語言障礙,在與外國友人的交流中經常造成誤會,生意也做得不太順利。

  在又一次與外國顧客交易失敗後,齊先生決心學習外語。他回到家,看到上初中的兒子正在背英語單詞,於是走過去問:“爸爸也想學習英語,該怎麼學呢?”兒子一聽,十分高興地說:“跟我學!”

  從那天起,齊先生每天都虛心向兒子請教,不恥下問,並和兒子一起聽磁帶、朗讀課文。

  隨着時間的推移,父子倆的英語水平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兒子不但英語成績提高了,他甚至在學校舉辦的英語演講比賽中拿到了第一名。而齊先生也從“英語盲”變成了能用英語接待外國顧客,不但做大了生意,還交了幾個外國朋友。

【教育啓示】

  齊先生向兒子學習英語,用與兒子平等的姿態去請教,兒子當然也會爲老爸的這種好學精神所感動。這個故事的結局是讓人欣喜的——父親學到了外語,做大了生意;兒子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又從父親那裏學到了不恥下問的好品質。

  有很多時候,父母都放不下架子來向孩子學習,更不要說主動地向孩子學習了。其實這完全沒有必要,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都有可取之處,孩子也不例外。而且,在21世紀這個開放的大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父母已經不再完全代表權威。在現代孩子的身上,值得成人學習的地方有很多。主動向孩子學習並沒有甚麼可恥的地方,反而會讓孩子學到父母謙虛好學的好品德,從而激勵孩子更加努力地學習,使得父母和孩子共同進步。向孩子學習這一舉動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父母事業的更好發展都是起到促進作用的。

  那麼,主動向孩子學習,父母該如何做到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相信並瞭解孩子的長處

  每一個孩子都有長處,父母應該相信這一點。要真正做到向孩子學習,首先就要能看到孩子身上的長處與優勢。

  衛先生經常對上初三的兒子進行“榜樣教育”,拿自身的辛苦工作教育孩子要刻苦學習。但孩子總是無動於衷,有不少時候還冷不丁地扔過來一句“老爸自我感覺太好了”。於是,父子之間總是會出現隔閡。衛先生經常對朋友感嘆,現在的孩子不好教育。

  這一日,衛先生的朋友用手機拍了一段視頻拿去給他看,內容是關於衛先生那上初三的兒子的。畫面裏,孩子揹着書包在等公共汽車,但他手裏卻拿着一本英語書,嘴裏正念念有詞,旁邊有人走近,孩子竟渾然不覺。

  衛先生看後感動極了,他忽然明白,原來他一直都只看見自己的優點,而徹底忽略了兒子的長處。成人在辦公室悠閒地喝茶看報,孩子卻在利用等車的時間認真背單詞,類似的很多時候,究竟誰該向誰學習的確答案很明朗。他懊悔地用手拍着腦袋,不斷地說:“向兒子學習,這話我一定要說。”

  晚些時候,等到兒子放學,衛先生和兒子好好交流了一番,他對兒子鄭重地說:“在學習態度方面,我該虛心向你學習。”如此一來的效果竟然十分好,父子二人間的隔閡也煙消雲散了。

  父母應當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不要像故事中的衛先生那樣,一直“自我感覺良好”,只看到成人身上,尤其是自己身上纔有優點,而忽略了孩子也一樣有成人不可比及的長處。因此,父母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要善於發現自身的缺點,並相信孩子身上完全有值得讓父母學習的地方。

建議二、欣賞孩子的優點

  準確些說,欣賞孩子的優點是父母向孩子學習的一個極爲重要的條件。的確,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完美無缺的,更何況是還在成長中的孩子!但是,父母也不要因爲孩子的不成熟,而忽略孩子的優點。優秀的父母與教育者,常常是非常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並及時且熱情地欣賞它。

  女兒學習向來不刻苦,有不少時候是靠耍小聰明才保住成績的。但就是這樣的女兒卻偏要報考國內著名學府北京大學。

  幾次的模擬考試,女兒因爲壓力太大,成績都不理想,甚至下滑得厲害。在臨考前,母親不得不建議孩子讓她放棄北大,但孩子卻極度堅持自己的意見。

  關鍵時刻,一直在旁觀察不曾多說的父親和女兒做了一次長談,他告訴女兒:“我相信你可以!一直以來,你雖然與別人不一樣,不那麼死命刻苦、挑燈夜讀,但你有臨場好發揮的優勢。只要你象平常一樣放鬆心態,一定能考上!”

  女兒得到父親的認可後變得動力滿滿,信心十足,最終成爲了高考考場上的一匹黑馬,衝過了北大的錄取分數線。

  這位母親後來說,這件事情對她觸動很大,她感受到了年輕人對一個已定目標的勇敢衝刺,並且無怨無悔。這種優點在成人看來是多麼的寶貴。而父親的欣賞做法,又給了女兒以極大的鼓勵與支持,一家人最終盼來女兒的成功,皆大歡喜。

  多發現和表揚孩子的優點,既可以鼓勵孩子的進步,還能爲成人向孩子學習創造契機。

建議三、要有真心實意的態度

  主動地向孩子學習,要求父母一定要有真心實意的態度。放下成人有時候有些虛僞的自尊,用平等的態度與孩子交流,向他學習。

  在新時代,孩子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要遠遠超過成人,而他活躍的思維又會讓他在接受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再學習。這個時候父母就該改變舊有觀念,放下架子,用虛心並且誠懇的態度向孩子求教。父母真誠地向孩子說一句“我要向你學習”,會使孩子覺得自己的行爲或者想法得到了肯定,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莫大鼓舞。

  另外,向孩子學習雖然以真誠爲本,但也要適度,父母不要刻意誇大孩子的優點,要實事求是。

建議四、向孩子學習要有具體內容

  孩子的世界單純而真實,新鮮而時尚,也正是因爲這,孩子纔有許多東西值得成人去學習。但向孩子學習,不能只有一句空洞的話,而是要具體點明向孩子學習甚麼,爲甚麼要向他學習。更不應該只是說說就過去了,再沒下文,這樣會讓孩子感覺父母在敷衍他,感覺父母很虛僞,也會讓孩子養成“說到不做到”的壞習慣。

  兒子上學住校,學習一直很辛苦,最近更甚——因爲期末考試臨近了。媽媽心疼兒子,特意從市場買了上好的補品,燉成大補湯送到了兒子的學校。

  兒子放暑假回到家,媽媽無意間問起那大補湯的味道,兒子卻說:“我端去給奶奶喝了。”

  媽媽愕然,皺着眉頭問兒子:“爲甚麼不自己喝?我那是給你補腦子的。”

  “我只覺得平常很少去看奶奶,難得媽媽燉了湯,所以就端去給奶奶喝了。奶奶還誇你做的湯好喝呢!”兒子若無其事地解釋着。

  媽媽聽後好一陣的沉默。她忽然發覺,她的確是有好久都沒去好好孝敬婆婆了,孩子的這一舉動反倒是對她產生了很大的震動。

  媽媽對兒子說:“好孩子,你做得對,我該向你學習,以後一定會好好照顧奶奶。”

  兒子聽後笑了,對媽媽豎了拇指說:“老媽你真偉大!”

  日後,媽媽時常去看望孩子的奶奶,噓寒問暖,全家上下一片溫馨和諧景象。

  這位母親明確了向孩子學習的內容——孝敬老人。她這樣做也一定會讓孩子記住,尊敬老人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要引起重視,這種想法將會一直留在孩子的心中。

  雖然是明確向孩子學習的內容與目的,但父母也同樣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指導教育孩子,引導他向積極的方向成長與發展。

建議五、向孩子學習不是完全聽從孩子

  現時代的孩子的確有許多值得成人欣賞與好好學習的地方,但是,這並不代表甚麼都聽從孩子,不代表沒有選擇與自我判斷地完全跟隨孩子。

  孩子終究還是在成長中的,父母要時刻帶有指導中學習的思想。對於孩子好的方面,父母可以學習借鑑,以孩子爲榜樣;而對於一些不利於孩子成長的因素,父母要堅決予以否定,通過教育指導,讓孩子重新回到正確的成長道路上來。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兩代人的互相學習,互相勉勵,互相幫助,一起成長。

【教育箴言】

  德國著名兒童作家凱斯特納曾經說過:“親愛的家長們,如果你們有甚麼不瞭解的話,請問問你們的孩子們。”這是一句精彩的人生忠告。父母主動地向孩子學習,可以增進親子感情,使孩子更加自信,更爲重要的是,可以促進兩代人共同成長。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