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賞識孩子就是最好的激勵

  賞識教育是每一個父母的必修課,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如果父母常常把眼光放在孩子的長處,不但會喚醒孩子的很多潛能,而且,孩子也會在自我肯定中成長起來。當然,每個孩子也有自己的缺點,如果父母總是把注意力放下孩子的不足之處,孩子就容易自卑,甚至自暴自棄。所以,父母換個角度看孩子,孩子就能換個方式過人生。

    16. 賞識孩子的努力並非聰明

  

  父母賞識孩子原本是爲了激勵孩子發揮潛能。然而,當孩子經常聽到父母對自己的聰明表示讚許時,難免會增長傲慢心。而父母如果很賞識孩子的勤奮和努力,孩子就會通過正確的方式把自己的優勢全部發揮出來。因此,父母要懂得賞識孩子的努力並非聰明。

【經典事例】

  有一對姐妹倆,姐姐比妹妹大3歲,妹妹常常表現得聰明伶俐、活潑可愛。父母也對小女兒表現出的聰明表示驚訝,同時又免不了一番讚賞。時間一長,全家的眼光都關注在小女兒身上,致使小女兒越加活潑,甚至有點目中無人,而大女兒總是安靜的坐在一邊,一副對周圍一切漠不關心的樣子。

  隨着兩個姐妹的長大,性格差異越來越大。妹妹雖然聰明,但逐漸表現出蠻橫無理,姐姐卻顯得有點自卑,而且不善於和他人交往。直到姐妹倆的父親在書店裏瞭解了一些教育方面的書籍後,才發現,兩個孩子的問題大部分出在父母身上。

  父親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小女兒做甚麼事情都期待讚揚,而他和妻子每次也“成全”了她。而夫妻倆長期對小女兒的讚賞,從而忽略了對大女兒的關注,其實大女兒並不笨,只是獲得的賞識太少。

  經過反思,父親和孩子的母親一起漸漸不再對小女兒說“你怎麼這麼聰明”等類似的語言,反而,當大女兒在任何方面取得進步時,他們都會關切地說:“不錯!原來我們的女兒這麼努力!”家庭氣氛的轉變,使兩個孩子都逐漸意識到,父母不再關注誰更聰明,而是注重誰最努力。

  於是,姐妹倆爭先在學習、德行等方面努力起來,姐姐慢慢地自信多了,而妹妹也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更努力上。兩人齊頭並進,個性逐漸隨和、陽光起來,姐妹倆也越來越受大家歡迎。

【教育啓示】

  姐妹倆之所以有很大改變就是在於父母對他們賞識的轉變。父親明白了賞識孩子的努力遠比賞識孩子的聰明更重要,因爲“努力”是孩子可以落實的方向,而“聰明”卻是一個看不見、摸不到的空殼,還很容易讓孩子迷失方向。

而且,聽說過“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句話。孩子聰明本來是好事,怎麼又會被聰明給耽誤了呢?主要原因就是孩子迷在聰明的讚許中無法自拔。而又聽說過“笨鳥先飛”或“早起的鳥兒有食喫”等名諺,這都是說明一個人一生的成敗在於努力的程度而不是聰明的程度。

  父母可以問自己,希望孩子在“聰明”的賞識中一無是處,還是希望孩子在努力的過程中獲得幸福和成功,相信每一個父母都會選擇後者,所以,父母就一定要懂得賞識孩子的努力而非聰明。

  那麼,父母具體該怎樣把對孩子努力的賞識落實在生活中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理智看待孩子的先天優勢

  每個孩子在剛出生不久就會把自己獨特的天賦表現出來,父母只要頻繁和孩子接觸並細心觀察,就一定能發現孩子的先天優勢。作爲父母,不僅要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天賦,還要預防孩子在優勢中驕傲自滿。

  李浩在6歲時表現出了很好的肢體平衡能力,並且天生膽大、敢於嘗試。對於他的特點父親早有發現。於是,只要他想嘗試的攀、爬、走、跑,父親都會支持和鼓勵,遇到他有膽怯和猶豫的時候,父親都會說:“不要怕,加油!”每次他在父親的鼓勵中成功突破時,父親也會說:“你的肢體平衡能力很強!”

  當父親觀察李浩開始瞭解自己的優勢,並開始自己試圖展現優勢的時候,父親就不再過多地說一些賞識的言語。最多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實際的引導,並說一句:“好的!繼續努力!”父親理智的態度,不但使他認識了自己,而且並沒有在自己的優勢中膨脹起來。

   所以,作爲父母首先要理智看待孩子的優勢,既不能粗心到發現不了孩子的天賦,又不能過分認爲孩子的優勢是獨一無二。只要父母的心態平衡了,對孩子的賞識就是自然和合理的,孩子也不會因父母的賞識而找不着“北”。

建議二、不讚賞孩子的外表

  對於孩子的外表、體形、面貌等先天的遺傳基因的優勢,父母萬萬不可過分賞識。父母對孩子外貌的誇獎,不但會無形中增加孩子的傲慢,而且孩子也會瞧不起那些外表不是很突出的同伴。孩子的這種心理對他的人際交往有很大的阻礙,而且容易把原本的優勢轉變成劣勢。

一位母親有一個很漂亮的女兒,母親深知美貌對一個女孩的利與弊,她認爲:女兒外表出衆是不言而喻的優勢,但是,一旦女兒在賞識聲中增加虛榮,並完全沉溺於自己的美貌中時,不要說以後在學問上有所長進,很有可能會因外表而招致禍患。所以,母親從來不說自己女兒長得漂亮,也不允許家人和朋友誇女兒的外表。

有一次,一個朋友來家裏做客,一進門就看到了她的女兒,女兒向母親的朋友問好,這位朋友不禁說到:“你長得這麼漂亮,真是可愛極了!”女兒離開後,母親輕聲對朋友說:“不要誇她漂亮,她會認爲漂亮是自己的本事,會因此驕傲起來的。”

作爲父母與其賞識孩子漂亮,不如誇獎孩子的微笑很暖人,誇獎孩子有禮貌等。因爲外表不是孩子自己努力得來的結果,而禮貌和微笑是孩子良好行爲的表現。所以,父母一定要學會賞識孩子可以提升方面,這樣,孩子會在父母對肯定聲中努力做得更好。

建議三、不要把“你很聰明”常常掛在嘴邊

  孩子頭腦聰明是好事,何況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會爲自己聰明而感到自信和自豪。但是,父母總是對孩子說“你很聰明”,久而久之,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希望得到別人對自己聰明的賞識。而且,孩子一旦做事成功就以爲是自己聰明的結果,一旦失敗,就會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聰明瞭。這樣,孩子很難把成功和失敗的真正原因找出來。

  當然,孩子都願意別人誇他聰明。有的學習優異的孩子爲了得到聰明的“頭銜”,常常在同伴面前裝作不怎麼努力的樣子,但回到家裏卻拼命地學,以保證良好的成績。這樣,自己不但不能有效合理利用時間,而且一旦被識破還會招致“虛僞”的名聲。

  有的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聽多了別人對自己聰明的賞識,總會認爲:我很聰明,我只要學習起來,絕對成績優異。然而,他就是在這種錯覺中浪費了時間和青春。因爲,他過分認爲自己的聰明,從而很難有真正“學起來”的一天。

所以,父母與其把“你很聰明”常常掛在嘴邊的話,不如在孩子取得進步時說:“這是你努力的結果!”這樣,孩子會清醒地面對自己的成敗,也會知道自己該如何揚長避短。

建議四、不是絕對不誇孩子聰明

有的孩子天生不是很聰明,自然很難聽到父母和老師對他的讚許,甚至還有可能聽到“你很笨”的評價。這樣,孩子很容易認爲自己真的很笨,有了這種心理暗示,他在做事的時候很難放開手腳,不容易有成功體驗,容易有自卑傾向。

那麼,對於這樣的孩子,父母首先要給孩子能“夠得着”的任務,在孩子體會到成功的甜頭時,毫不吝嗇地告訴孩子:“你很聰明!”這種賞識是幫助孩子重新認識自己,孩子不至於在“自己很笨”的誤區裏自暴自棄。

一個女孩反應不快而且做事拖沓,經常會遭別人的埋怨和責備。她爲此感到自卑,在學校不敢舉手發言,下課也不和同學玩,在家裏更是悶悶不樂。父母爲了讓孩子自信起來,就在一個週末把她獨自留在家裏,讓她嘗試整理自己的房間。

接受任務後,她精心佈置起自己的小天地,還特意折了很多紙鶴串起來掛在窗戶上。父母回來時,看到孩子佈置的房間和美麗的紙鶴,真是喜出望外,連聲稱讚:“真漂亮!你很聰明!”孩子聽到父母的讚美,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從此,她和父母的交流多了起來,父母也有意識地針對她的每一點進步大加讚賞,還鼓勵她參加學校舉行的手工製作展覽。於是,她把很多紙鶴“組裝”成一隻色彩斑斕的大紙鶴,並作爲作品展出,沒想到,她的大紙鶴得到了同學和老師讚許。之後,她性格慢慢開朗起來,各科成績也上去了,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美術學院。

父母在把“你很聰明”告訴自卑孩子之後,更重要的是鼓勵他不斷努力,在努力中感受自己的價值。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笨孩子,“笨”只是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現出的不足。父母對孩子的賞識會讓孩子清醒而理智的看待自己,並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出來。

建議五、讓孩子明白努力比聰明更有用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知道努力比聰明更有用。當孩子在某一方面取得進步和成績時,父母要及時給孩子分析原因,讓孩子明白:對一件事情的重視和努力,是獲得成功的關鍵,而不是把主要原因歸在運氣、智商等非努力因素。

  反之,當孩子失敗時,父母也要幫助孩子學會自我反省,因爲只有反省,纔會有努力改進的空間。如果孩子都把失敗的原因總結到客觀因素上,又怎麼能通過努力轉敗爲勝呢?

所以,父母在平日裏就該故意淡忘孩子的聰明,並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努力上。當孩子常常聽到說“不錯,這正是你努力的結果”時,孩子就能感覺到父母賞識的是自己努力的方面而不是聰明的表現。因此,孩子就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是不斷努力,而不是不斷展現自己的聰明。

父母這樣的教育,會讓孩子終身受用。

【教育箴言】

  有句話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賞識。”作爲父母,應該懂得用賞識的眼光看孩子。當然,如果想讓孩子在賞識中獲得最大的收益,父母就要把賞識的焦點放在孩子通過努力可以提升的空間上。當孩子的努力得到父母大力的肯定和讚許時,孩子會把自己無限的潛能通過努力展現出來。

  

    17. 賞識孩子衆所周知的優點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很多優點等待父母去發現。當孩子在某一個方面的表現常常得到周圍大多數人的肯定時,孩子的這個方面就變成“衆所周知”的優點了。此時,只有父母的認同和賞識,才能使孩子這個優點保持併發揮下去。

【經典事例】

  9歲的劉洋在父母的影響下,從小就有環保意識。他在小區裏走路時,只要地上有果皮、紙屑等垃圾,他都會撿起來放進垃圾箱裏。時間長了,小區的住戶都知道有個愛惜環境的小男孩——劉洋。後來,他被小區管理處評爲“年度環保小衛士”。

  可是,一段時間,他對環境的保護似乎沒有以前積極了。父母發現後問他原因,原來,當劉洋拿回“環保小衛士”的獎狀時,父母只是隨便看了一眼,並沒有嚮往常一樣表示讚許。劉洋覺得父母不再重視自己的行爲,因此積極性下降了。

  父母弄清了原因後,對劉洋說:“你的環保意識很強,爸爸媽媽都爲此高興。你在這方面已經得到很多人的肯定了,我們也一直表示讚賞。而你應該問問自己爲甚麼要愛惜環境?是爲了得到表揚?還是自己真的重視環境?……爸爸媽媽希望你不要因得不到肯定而泄氣,你要知道我們始終會支持你!”

  聽了父母的話,劉洋明白了自己保護環境的目的,也不再因有沒有人賞識而改變。同時,父母也反思了自己,孩子畢竟年齡小、思想不夠成熟,做事的波動性大。孩子的善行如果能得到父母理智的賞識,相信孩子會把這個優點保持下去。

【教育啓示】

  劉洋的父母原本覺得孩子在環保方面的表現已經受到了肯定,就用不着再給予讚賞了。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得到賞識就是受到激勵,而被賞識多了也會驕傲。劉洋父母的做法值得借鑑,既讓孩子明白環境保護的目的不是爲了得到表揚,父母自身又反省到:雖然孩子的優點衆所周知了,但賞識還是有必要的。

  儒家經典《弟子規》言:“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意思是,我們賞識並宣揚他人的善行本身就是行善,如果對方知道的話,會像得到勉勵一樣更加努力去做。同樣,父母教育孩子也是一個道理,賞識孩子衆所周知的優點就是在鼓勵孩子把優勢保持併發揚下去。孩子一旦得到激勵,會把表現出來的優點內化成自己良好的品質。

  而父母的忽視很有可能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任何一個孩子都不會理智地知道自己不是爲了得到表揚而努力,大部分孩子也很難不在鼓勵中成長。所以,父母不但要讓孩子知道發揮優點本身不是爲了得到讚賞,同時,也要理智地肯定孩子,讓孩子再接再厲。

  那麼,在生活中,父母要如何賞識孩子衆所周知的優點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賞識孩子的善良品質

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衆所周知的優良品質就是善良,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作爲父母,當孩子展現出善良的品質時,一定要給予賞識。因爲善良是人道精神的核心,作爲一種美德,對孩子的成長髮展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影響。一個缺乏善良品質的人,同時也是個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最終很難有所作爲。

  而父母對孩子善良最好的賞識就是支持孩子的善行。父母不要因爲個人的利益阻止或嘲笑孩子,孩子纔剛剛開始建立基本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父母要用正確的態度引領孩子走一條正確的路。

  趙欣上小學一年級,一個寒冷的冬天,她和母親路過一家蛋糕店,兩人去挑選了一些蛋糕準備當第二天的早餐。從蛋糕店出來不久,母親接了一個電話,而路邊坐着一位年輕的婦女,正在給嗷嗷待哺的嬰兒喂水,周圍放了一些雜物,一看就是苦難人。

  小欣和母親走過之後,她不斷地回頭。母親接完電話後就問:“欣欣,怎麼了?”

  小欣怯生生地說:“媽媽,他們好可憐啊!”

  母親也回頭看了一眼。

  她試探性地問到:“媽媽,我們可不可以把蛋糕給那個阿姨一點?”

  母親說爽快地說:“好啊!”

  當小欣把蛋糕遞到年輕婦女的手中時,小欣看到了她感激的表情。當她和母親正欲離開的時候,母親對她說:“要不,我們再去蛋糕店買兩杯熱牛奶給他們?”聽到母親這麼說,小欣高興得直點頭。

這位母親的態度就是對孩子善良的賞識。如果母親對孩子說:“你很善良啊!”或者對家人說:“我們的孩子真的很善良!”當孩子聽到這樣的賞識,會把人性最善良的一面展現出來。所以,對孩子這與生俱來並衆所周知的有優點,父母一定要關注和賞識。

建議二、關注他人對孩子的每一個讚賞

當孩子的優點被“衆所周知”之前,總有第一個發現的人,這個人有可能是父母,有可能不是。所以,當有人對父母說出孩子的優點時,父母應該進一步詢問對方得出結論的原因。比如,對方說:“您的孩子很有愛心啊!”父母可以問:“是嗎?爲甚麼這麼講?”對方講出他看到的情景後,如果孩子在場,父母可以摸摸孩子的頭,欣慰地說:“你真不錯!”如果孩子不在場,父母可以回頭轉告孩子說:“某某阿姨誇你有愛心!”並把具體的例子舉出來。

父母或他人講出具體事例就是讓孩子知道:這樣做就是有愛心。否則孩子只是聽到誇獎,但是下次會無章可循。

高貝上小學三年級,一次父親接她放學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位鄰居。雙方打招呼後,鄰居就對她父親說:“你家貝貝很好啊!很願意幫助別人啊!”

父親問道:“是嗎?怎麼回事?”

“那天,一個騎三輪車拉貨的上這個斜坡,很喫力的樣子,結果後面的一個小學生就在後面推車,一直幫着推上坡。我老遠看着像你家貝貝,就喊了一聲,果真是她,這孩子真好,又有禮貌,又願意幫助別人!”鄰居描述道。

父親笑着問貝貝說:“是不是這樣的?”

高貝不好意思地低下頭,父親摸了摸孩子的頭說:“嗯,不錯,不錯,就該這樣!”

從此,高貝遇到家人和路人需要幫助時,都會伸出援助之手。父母時而也會聽到別人稱讚高貝,他們也會及時地把聽到的稱讚轉告給她。受到鼓舞的高貝越做越好。久而久之,“樂於助人”成了高貝衆所周知的優點。

也許,父母不是第一個發現孩子某一個優點的人,但一定要成爲賞識孩子、鼓勵孩子的人。任何一個人對孩子某一行爲的讚揚就像一顆種子,是否會發芽、生長、結果,完全看父母有沒有重視起來並賞識下去。

孩子第一次的表現也許是一種偶然,但是通過父母的認同和關注會讓孩子把“第一次”變成“每次”。那麼,孩子最初的表現就成爲一個優點,再延續下去就是一種品質。所以,父母不要忽視任何人對孩子的每一個讚賞,因爲這是“喚醒”孩子優良本性的萌芽。

建議三、面對孩子的優點要保持理智

當孩子的優點被很多人稱讚的時候,父母不一定也要跟着誇獎兩句,但至少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認同的,父母的賞識對孩子日後的行爲有不可忽視的影響。但是,父母賞識孩子的同時,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如果父母以孩子的優點爲驕傲,並且內心深處認爲別人的孩子沒有自己的孩子優秀的話,那說出的話肯定會導致孩子傲慢起來,因爲父母先驕傲了;但當孩子獲得讚賞和肯定時,父母表現出無動於衷、甚至是無所謂,認爲這不值得被賞識的話,這種態度也不利於孩子積極性的發揮。所以,父母“過”和“不及”都不行。

因此,父母面對孩子衆所周知的優點時,要有一個理智和正確的態度。這種心態就是:賞識孩子,並且認爲孩子優點的展現是爲了提升自己、幫助他人,不是爲了和其他孩子做比較。比如,如果孩子很有禮貌,當別人稱讚孩子有禮貌時,父母可以笑笑,表示認同但不誇耀。當父母已經察覺到孩子因有禮貌而看不上沒禮貌的同學時,父母就要正確引導說:“你有禮貌很好,你常常這樣做,其他同學也會受影響,他們會跟着學,時間長了,大家都是有禮貌的好孩子。要記住,優點不是用來炫耀的,也不是用來要求別人和比較別人的,而是爲了完善自己、幫助他人。你做好自己就是在幫助別人!”父母說出這一席話,孩子既感覺到父母對自己優點的認同,有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期待,他肯定會做得更好。

建議四、不把孩子的優點和自己的面子掛鉤

當孩子的某個優點被衆所周知的時候,孩子和父母就同時揹負了一樣東西叫“名譽”。

名譽本身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揹負“名譽” 的人其實有責任爲大家做好榜樣。然而,“名譽”也會與“面子”直接掛鉤,特別是父母的面子。當大家的稱讚聲此起彼伏的時候,父母當然很高興,當稱讚不再頻繁,甚至聽到負面的言語時,父母會不會因此生氣、責備、埋怨孩子?如果是這樣,路就走偏了。

比如,孩子是很有禮貌的,結果可能因爲在學校被老師批評了,心情低落,見到長輩沒有向平時一樣主動問好。那麼,父母要清楚地知道,問題的根源是孩子因被批評而心情不好,如果把孩子的心患解除了,孩子就會自然恢復常態。而父母的清醒源自於沒有把孩子的表現和自己的面子掛鉤。如果父母一旦覺得孩子讓自己沒面子了,就免不了會責備和埋怨。對於孩子而言,這無疑是雪上加霜,以後,孩子很有可能會讓父母更沒面子。

因此,父母對孩子的內心要真正地愛護,只有愛護纔不會把孩子歸到自己人生的附屬品中,因爲,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永遠是最重要的。

【教育箴言】

  當孩子的優點被衆所周知的時候,父母要賞識孩子,並鼓勵孩子做大家的好榜樣。同時,要避免孩子揹負壓力,也要避免孩子因此而驕傲。而避免的最好辦法就是父母和孩子保持平和的心態。父母只要鼓勵孩子做好最真實的自己,讓孩子既不因別人的誇獎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他人的不滿而垂頭喪氣,那麼,孩子的成長就是輕鬆而自然的。

  

    18. 賞識孩子的與衆不同之處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片樹葉,那麼,世界上不會有兩個一模一樣的樹葉。可以說,每一片樹葉都有與衆不同之處。所以,每一個孩子比起其他孩子而言都是與衆不同的。父母如果善於發現孩子的特性,並給予賞識的話,就是激勵孩子做真正的自己。

【經典事例】

日本著名女作家黑柳徹子從小就是淘氣的孩子。她剛上小學一年級時,對窗外的一切都感興趣,經常會與窗外的人打招呼。她在課堂上的動靜總是很大,還常常大聲和螞蟻說話,即使拿支鉛筆都要發出很大聲響……由於她常常擾亂課堂紀律,被老師看成“問題學生”,上學不久就被迫退學了。

  她的母親並沒有讓她知道她被學校退學的事,只是全心全力幫她找適合的學校。最終找到了一個新學校——巴學園。這所學校的教室是用廢棄的電車車廂做成的,而且學生們按自己喜歡的順序自由地學習各個科目。他們沒有固定的座位,不同年級的學生也可以坐在一起。而且,學校會舉行各種自己策劃的、有稀奇古怪的比賽項目的運動會,主要是爲了使每個孩子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而且平時,如果學生們上午把課程都學會了,下午就可以集體出去散步,接觸和感受地理、自然……校長小林宗賞識每一個孩子的與衆不同,他辦學的宗旨是順應孩子的天性,使學生們健康成長。自然,黑柳徹子也就成爲這所學校的一名快樂的小學生。

  長大後的她把自己這段經歷寫成了書,名叫——《窗邊的小豆豆》。此書1981年出版後轟動全球。黑柳徹子也因此被任命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後來,她在自述中說,倘若童年時沒有遇到小林校長,她的人生軌跡不會這樣發展,如果父母告訴了自己退學的事情,也許自己幼小的心靈會蒙上陰影。

【教育啓示】

  一個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最後能成長爲著名作家,根本原因是小林校長和父母理解她的與衆不同之處,並且以欣賞的眼光讓她自由成長。《窗邊的小豆豆》之所以會引起世界轟動,就是因爲它讓人在歡笑和流淚的同時,深深思考:當今的父母和老師應該如何發掘孩子的與衆不同之處,激勵孩子展現自己完美的天性,並使其一生都生活在燦爛的陽光中。

  作爲父母,如果能發現並賞識孩子的與衆不同之處,無疑是在鼓勵孩子發揮自己的特長。每個孩子都很重視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很多孩子在年齡較小的時候是很難看清自己與別人有甚麼不同,即使有的孩子表現出與衆不同來,如果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和賞識,那孩子自然會在大衆統一的標準中平平庸庸。而世界很多科學家,小的時候都是很“與衆不同”的人,比如,愛迪生被老師認爲是“低能兒”,但他的母親卻以兒子有好奇心爲驕傲。不是母親的賞識和激勵,哪有後來的愛迪生與電燈。

  所以,無論孩子在大衆中如何表現、獲得如何的評價,只要父母賞識孩子的與衆不同之處,孩子遲早會爲大家展現出與衆不同的自己。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欣賞孩子的與衆不同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別讓分數掩蓋了孩子的與衆不同

  父母賞識孩子與衆不同的前提是:不要太過分重視孩子的考試分數。正如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加德納曾指出的,人有八種相對獨立的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運動智能、個人內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和人際關係智能。每個人都兼有八種智能,又突出某個智能。

  而我們現行學校教育中的考試製度大多以語、數、外、生、物、化等爲主,那麼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強的孩子當然就佔優勢。如果孩子的與衆不同之處恰巧屬於其他六種智能的話,那麼分數就完全無法體現出來。而父母此時如果太注重分數,就是忽視孩子的特性,那就更談不上賞識了。

  葉聖陶先生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兒童文學作家和教育家。他的兒子葉至善從小學習成績不好,曾在小學和中學曾留過4次級。每當兒子考試不及格,灰心沮喪時,他都安慰兒子不要背思想包袱。他了解兒子不喜歡死記硬背,但是與衆不同之處在於表達能力強,知識面寬。

  於是,他根據兒子的情況幫孩子選擇了一所適合的學校。此後,兒子對學習感到有興趣了,也不用整天把時間花在做練習題和做作業上了,有足夠的時間看課外書籍、唱歌、吹口琴。

  後來,他還爲兒子買了一架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鼓勵兒子觀察和思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到兒子22歲那年,他開始讓兒子學習寫作和編輯業務。在他的教育和影響下,葉至善成爲著名作家。

  葉聖陶先生曾說:“分數並不代表知識,更不是衡量孩子學習好壞的唯一標準。”正是他這種“不以分數論英雄”的觀點,纔有心情去發現和觀察孩子的與衆不同。如果父母常常着眼於孩子的分數爲甚麼上不去,就很難看到孩子其他方面的長處,孩子也很難在自己擅長的方面得到父母的支持和激勵。如果是這樣,父母就是用“分數”完全掩蓋了孩子的天性。

建議二、不要用統一的模式讓孩子“標準化”

  當今社會,除了學校教育之外,已經形成氣候的就是“課外班”。幾乎每一個在校生都多多少少地參加過或正在參加所謂的興趣班,這種“興趣班”已經變成流行趨勢。而父母是否把參加課外班當成標準來讓孩子屈從?如果父母常常對孩子說“你看某某都參加了奧數班”或者“你們班大部分同學不都提前學英語了嗎?”等類似的話,就等於拿同一個模式套用自己的孩子,就無法關注到孩子的與衆不同,因爲父母關注的是孩子與衆相同之處。

  當然,是否讓孩子參加課外班完全看孩子的興趣和意願,如果是孩子興趣所致,那麼,父母的支持是正確的;如果孩子不想參加,那父母真是在扭曲孩子的特性。所以,父母要清醒地知道這個“標準化”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與其讓孩子在所謂的“統一”中默默無聞,還不如讓孩子好好發揮自己的與衆不同。

建議三、觀察孩子,激勵孩子發揮長處

人和人之間有很多不同,父母不要隨便拿孩子和其他孩子相比,特別是不要用孩子的不足之處與其他孩子的優勢作對比。正如一句繞口令說:“是扁擔長,還是板凳寬?”答案就是“扁擔比起板凳長!而板凳比起扁擔寬!”那麼,作爲父母,如果自己的孩子是“板凳”,就要常常賞識孩子的“寬”,如果孩子是“扁擔”就要賞識孩子的“長”。

陳亮上小學5年級,比起其他同學來,他性格教靦腆,言語不多,反應也不是很快。但他的父母和老師並沒有拿他跟其他好動而靈巧的孩子作對比,反而認爲他思想較成熟,做事可靠而穩重,思維很縝密。

於是,父母根據他的性格引導他接觸儒家文化、茶藝和書法,他的確表現出了很濃厚的興趣。而且,老師也看出他是一個與衆不同的孩子,就安排他做班長。沒想到,他把班級搭理得井井有條。

但是,他在課堂上不愛舉手發言,因爲他表達不是很流暢而且語速很慢,班裏很多靈活而聰明的同學幾乎等不到他把問題回答完就把答案講出來了。但是,他的英文老師很賞識他的穩重,並努力幫他把優勢表現出來。

在英語課堂上,老師每次叫他回答問題時,都提醒其他同學保持安靜。而且,鼓勵他說:“不要着急,慢慢說!”每次他給出的答案都很準確,並且邏輯很清晰。老師也會對所有同學說:“只有心裏不着急,纔不容易出錯!”

在老師的賞識下,他舉手發言的頻率增多了,表達能力也增強了,居然可以在家長課上和其他同學配合演練英文小品。課後,母親握着老師的手,感謝的言語說不盡。

其實,父母拿自己孩子與其他孩子做比較,大部分原因是片面思維所致。孩子和孩子之間本來就沒有可比性,因爲孩子的父母、家庭環境、各自性格本身就是無法比較的。如果父母一定要拿孩子與其他的孩子作對比,就先拿自己和對方的父母對比一下。

所以,與其浪費時間做無用的對比,不如細心觀察自己孩子的特點,發現之後,激勵孩子把自己的與衆不同發揮出來,就像陳亮的父母和老師一樣。如果陳亮沒有遇上如此的父母和老師,也許他會被當成“笨孩子”而拋棄到角落裏。因此,孩子會在角落裏抽泣,還是會在陽光下舞蹈,完全看父母從哪個角度去看待他。

建議四、要清楚“與衆不同”的標準

“與衆不同”其實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字面的感覺是以“大衆”爲參照物,而父母如果認爲孩子只要和大衆不一樣就要賞識的話,那就是誤解了“與衆不同”的本意。正如孩子無論多麼有自己的個性,但父母把孩子培養成道德高尚、有良好品質的人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孩子在公共社會道德方面表現出異於正確的標準時,父母自然不該賞識。比如:超市付款應該排隊,而孩子卻插隊的話,父母就不能因孩子節約了點時間而賞識孩子的靈活。父母如果這樣賞識孩子的與衆不同的話,就等於給孩子指了一條不正確的道路。

所以,賞識孩子的與衆不同主要是父母要全面地認識和了解孩子,並關注孩子個性中的特點,創造條件使其發揮出來。父母對孩子教育的職責其實就是“長善而救其失”,如果父母總是看到孩子的不足,那就很難看到孩子的優點,更無法賞識孩子的不同之處了。只有父母的賞識,纔會激勵孩子不斷前進。

【教育箴言】

  父母賞識孩子與衆不同的前提其實端正自己的心態。一個總是挑剔他人毛病的父母是很難賞識孩子的特性;而一個總是會欣賞他人的父母,即使孩子不夠出衆,他也會看到孩子與衆不同的地方。所以,父母首先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美,就會發現孩子的優點,父母學會感受生活的樂趣,就自然會賞識孩子的與衆不同。

  

    19.在做事的過程中賞識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是通過自己做事來積累成長經驗和能力。如果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賞識,無形中就調動了他的積極性。一旦得到了激勵,孩子不但會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而且會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起來。

【經典事例】

  王豔是小學2年級的學生。一次,學校組織師生大掃除,她和其他年級的同學被分配到音樂教教室,由音樂老師帶領他們做清潔。

  音樂老師把擦桌子的任務分給了王豔。在大家分別勞動的過程中,音樂老師看到王豔擦起桌子的動作不是很熟練,於是,就過去指導她。告訴她從桌面擦到桌底,哪些位置要特別注意,哪些位置容易忽略,包括保持抹布的乾淨等等。

  音樂老師先示範一遍,當王豔自己動手的時候,只要做得對的地方,老師就會及時說:“對,就是這樣,沒錯,很好!”看到王豔需要幫助的時候,老師並沒有說“不是”、“不對”等否定的言語,而是說:“來,是這樣做,我示範給你!”

  老師總會用正面的語言和王豔交流,並在王豔擦桌子的過程中不斷肯定她做得好的地方。在老師的賞識和自己的練習下,她很快掌握了擦桌子的技巧,越幹越熟悉,越幹越起勁。沒想到,最後王豔被評爲“小組最有潛力勞動能手”。受到鼓舞的她,在日後班級的勞動中總是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並被推舉爲衛生委員。

【教育啓示】

  每一個孩子在剛剛接觸事情的時候都會表現出生澀和笨拙,因爲孩子對所做的事物是不熟悉的。就像王豔一樣,不會擦桌子是很正常的表現,而老師並沒有以成年人的高姿態去教訓她,而是以耐心引導,並肯定王豔的表現,受到了激勵的王豔自然會調動渾身的潛能投入到擦桌子中。

  哈佛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經指出,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若與我們的潛能相比,我們只是半醒狀態。我們只利用了我們的肉體和心智能源的極小一部分而已。往大處講,每一個人離他的極限還遠得很。他擁有各種能力,就看能不能喚出它們。而慷慨的讚美就是喚出它們一部分的一個有用方法。

  作爲父母,能在孩子做事的過程中肯定他、賞識他,就是在挖掘孩子的潛力。孩子的成長首先是通過實踐來了解自己,在實踐的過程中培養能力和自信,而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和判斷一般來源於父母的態度。如果父母常常在孩子做事的過程中認可孩子,孩子對自己也會有正面而積極的判定;相反,如果父母常常責備和埋怨孩子,孩子也會認爲自己能力有限。

  而任何一個人,只有當他認爲他自己“一定行”的時候,很多潛能就會被激發出來,孩子也是一樣。所以,父母在孩子做事過程中的賞識,就是在激發和喚醒孩子的潛力。那麼,爲人父母者,如何才能在孩子做事的過程中賞識孩子?

【教育建議】

建議一、不以成年人的標準要求孩子

  父母要想在孩子做事的過程中賞識孩子,首先就不能以成年人做事的能力衡量孩子的能力,否則,父母很難不用挑剔的眼光看孩子。父母要清楚孩子與成年人相比,無論是體力、智力、身體平衡能力等都有明顯的劣勢,如果父母因此而認爲孩子“不行”,那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冤枉。

  周翔上小學3年級。一天,媽媽在家做清潔,正準備去衛生間提桶水。周翔便尾隨媽媽身後,表示要幫助媽媽。當水盛滿後,他試了試,自己一個人完全可以提起,於是他對媽媽說:“媽媽,讓我幫你提到陽臺上吧!”

  “你自己可以嗎?”母親問道。

  “可以!”周翔很自信地說。

  於是,母親離開衛生間去了陽臺,等待周翔提水過來。沒過1分鐘,只聽“咣噹”一聲。母親趕忙出去一看,原來周翔把水桶倒翻在地上。

  這時,母親說:“看吧!還說可以,撒了一地吧!趕快趕快,拿拖把去,這點小事都幹不好,你能幹甚麼?……”

  周翔只能沮喪地去拿拖把。

  如果說王翔自己不知道有沒有能力拿水桶,作爲母親的成年人應該知道這個年齡的孩子有多少能力。當然,父母能不能預見孩子的能力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當孩子沒有能力做好的時候,不要以成年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當父母說“這點小事都做不好”時,是否想過:對於父母而言是小事的事情,對於孩子而言有可能是需要突破的成長之處。而父母這隨口表示不滿的一句話,卻會深深地印在孩子的成長中,時間長了,就會阻礙孩子發揮自己的潛能。

建議二、父母能教好孩子才能做好

  當父母看待做事時的孩子,內心一定會有一種態度。當孩子做得好時,父母即使不用語言表示賞識,但內心一定會表示認可,而這種內心的態度孩子很容易感覺到,也會因此而得到激勵。

但當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父母是不是會覺得:孩子這麼笨,真是沒辦法讓人欣賞。如果是這樣,父母應該清楚地知道,當孩子“不行”、“不能”的時候,爲人父母的職責是幫助孩子變得“能”和“行”,而埋怨和指責孩子是父母推卸責任的表現。因爲孩子做事做不好,根本原因是父母沒教好,原本是父母的責任,爲甚麼要推給孩子呢?

如果父母明白自己的職責就是幫助孩子成長,就不會以挑剔的眼光看待正在做事的孩子,即使遇到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父母從內心提起來的是一份幫助孩子“做好”的責任。當父母有了一份幫助孩子的心情,說話的語氣自然會平和,孩子也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導。此時,孩子會表現出讓父母可喜的能力,父母也會爲孩子的表現而賞識。所以,只要父母願意幫助孩子成長,就是在激勵孩子做好自己。

建議三、換個角度看孩子

父母是否能夠賞識做事時的孩子,主要看父母的注意力放在孩子“做好”的地方,還是在孩子“做不好”的地方。如果在一件事情的進程中,父母總是關注孩子做不好的一面,那無論如何也從孩子身上找不到值得賞識的地方。所以,父母會不會在孩子做事的過程中賞識他,完全看父母關注甚麼。

李剛上初中二年級,英語成績很差,他自己也不喜歡學英語。母親請了一位教英語的王老師來給他做家庭教師。李剛一開始很排斥,但在和王老師相處的過程中,慢慢地接納了這位家庭教師。因爲王老師從最基礎的部分給他教起,一遇到他學會的時候,就會非常肯定地說:“嗯,對,不錯嘛!”要是遇到他不會的地方,王老師從來不認爲“這麼簡單你都不會”,而是耐心教他。

每次下課前,王老師都會讓李剛把今天學過的單詞挨個讀一遍,大部分李剛都能讀得很標準,只要他讀對了,王老師都會發出“嗯”,表示肯定,如果遇到讀錯的,王老師也不會批評或責怪他,而是把正確的發音讀出來,並再讓他練習幾遍。

一次,王老師在給李剛的母親交代當天佈置的作業時,母親對李剛說:“來,把今天王老師教給你的單詞給我讀一遍,我看對不對!”李剛一副很不情願的樣子,但還是讀了。在他讀單詞的過程中,只要讀對的地方,母親一聲不吭,一遇到讀錯了,母親馬上說:“不對!”或者遇到正在猶豫處,母親就不容等待地把正確的發音說了出來,母親的態度讓李剛極度的反感。

看到這個情景,王老師找機會和李剛的母親長談了一次,希望她能改變一下看待李剛的角度,建議她在李剛做得好的時候,要學會說肯定的語言,當李剛做得不好時,批評的語言慢點說。母親也表示願意接受。

其實,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往是一種氣氛,父母如果總是以挑剔的眼光看孩子,那麼,孩子無論做甚麼,父母都習慣挑剔一下,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在自卑的同時不斷想在父母這裏證明自己的能力。但可悲的是,“挑剔孩子”已經成爲父母的習慣,孩子在父母挑剔的眼光中永遠無法證明自己。那麼,父母爲甚麼不換個角度看孩子?

父母應該常常看到孩子在做事過程中的好處。正如雖然李剛有幾個單詞讀錯了,但是大部分都讀對了,針對他讀對的地方,父母就應該賞識。而且,父母如果先賞識孩子,再指出孩子需要改進的地方,孩子會很容易接受。只要父母能夠換個角度、換個思維,孩子會在父母的賞識中成長起來。

建議四、在孩子需要的時候賞識他

當孩子對一件事情的程序和做法已經熟練地掌握並且成爲孩子自身的能力時,父母就可以把對孩子的賞識用到孩子更需要的地方。

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是指孩子的發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爲“孩子還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卻能夠完成這些任務”。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那麼,處在“最近發展區”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賞識。

笑笑的爸爸很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他在和笑笑相處時,總是細心觀察女兒在做事過程中各各方面的表現,並常常說:“不錯!就這樣!”但是,當他發現孩子現有的表現已經成爲一種能力時,他就會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引導她向下一個目標進發或者給她提出更細緻的要求。

當然,這位父親因爲對女兒很瞭解,所以給孩子的新任務不會太難,但是也需要笑笑努努力才能做到。一般在這個過程中,他都會毫不吝嗇對孩子的賞識,因爲他知道此時的賞識是最好的激勵。

父母要知道,在孩子需要時給予的讚賞是不會有“副作用”的。每個孩子面對自己要突破的事情時,都會體現出一種熱情和力量,只要父母給他設定一個合理的目標,並在孩子努力的時候不斷給予肯定和賞識,孩子就會展現出最好的自己。

【教育箴言】

父母賞識做事時的孩子,就是在激發孩子的潛力。孩子不但會在父母的賞識中體驗成功、體驗成長,而且還學會了用賞識的眼光看待他人。孩子不僅提升了能力,更得到了與人相處的法寶,就是互相欣賞。這樣,孩子的生活一定會幸福而滿足。

  

    20.表揚孩子要講究一點藝術

  

  父母對孩子的表揚是通過言語表達出來的。任何一種語言如果使用得適時適度,自然會得到預期的效果,表揚也是一樣。父母對孩子的表揚如果能夠講究一點藝術,孩子就會在表揚聲中得到最大的激勵,也會避免因表揚而產生的“副作用”。

【經典事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育才小學當校長。一天,他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同學,就當即喝止了他,並讓他放學後到校長室去。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可是一見面,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王友,並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爲你按時來到這裏,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接過糖果。

  隨後,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裏,說:“這第二塊糖果也是獎給你的,因爲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敬我,我應該獎你。”王友更驚疑了,他眼睛睜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裏,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爲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批評不良行爲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

  王友感動極了,他流着淚後悔地喊道:“陶……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給王友,說:“爲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只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果了。我的糖果沒有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吧!”說完,就走出了校長室。

【教育啓示】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方法完全把表揚的藝術體現了出來。他原本是要批評學生,卻用了表揚的方式使學生自我反省並認識了錯誤。他有如此的智慧,根本原因是有一顆寬容的心、平等的心和實事求是的心。

  如果陶先生念念不忘要教訓這個學生,又怎會在一見面的時候表揚學生不遲到?如果陶先生唯我獨尊,又怎會發現學生對他的尊重?如果陶先生沒有私下調查情況,又怎麼會知道王友打人的真正原因?如果沒有前三次的表揚,王友怎麼會主動發現並反省自己的錯誤?由此可見,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能藝術地運用表揚不是一種技巧,而是一種心境。

  而心境的改變和提升,也要通過實踐來完成。作爲父母,面對自己的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瞭解孩子所處年齡的特徵。有的孩子性格開朗,可能父母一個鼓勵的眼神就達到了表揚的目的,有的孩子性格內向,可能就需要父母語重心長地把對孩子的肯定表達出來;而孩子年齡小的時候,當父親說一句“你比爸爸小的時候強多了”,孩子會得到莫大的激勵;但孩子年齡大一些時,這種表揚就顯得幼稚而無力了。

  而父母對孩子表揚的藝術在於激勵孩子的同時,又幾乎沒有“副作用”。如何才能做到,在於父母對孩子充分的瞭解,當父母和孩子間建立深厚的感情,即使是批評都能起到激勵作用。因此,我們給父母提供一些建議作爲參考,具體表揚的藝術還請父母在實際的生活中去探索。

【教育建議】

建議一、用表揚的方式提醒孩子

父母表揚孩子,不是隻有孩子做好時纔給予表揚。而表揚的藝術在於能激發孩子做事的積極性。有時候,孩子不一定是有心做好事,有可能是好奇心作祟,此時,父母完全可以肯定孩子的行爲,以便提醒孩子這樣做是對的。

李佳上小學1年級,每次媽媽掃地的時候,她都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也要拿着掃帚掃兩下。媽媽也知道她是因爲感到“好玩”才參與的。但媽媽並沒有揭穿她的心理,而是說:“不錯啊,知道幫媽媽打掃衛生了!一看就是愛勞動的孩子。”聽到讚揚的李佳,掃得更起勁了,母親看到她的熱情被調動起來,就拿着另一個掃帚,示範給李佳正確的掃地方法。只要看到李佳做對了,就表揚說:“對,就是這樣,沒錯!再來!”

就這樣,沒過幾次,李佳就從一開始對掃地的好奇變成了喜愛。母親也會強調說:“你真是個愛勞動的孩子!”

當孩子正在成長的時候,總會因爲熱情和好奇去做事,而父母不要僅僅認爲,孩子的行爲只是3分鐘熱度,不是發自內心願意,所以沒甚麼好表揚的。當然,孩子的確是一時興起,但是孩子是否能將“熱度”持續下去,並且成爲自己發自內心的意願,這就要看父母是否能利用表揚的藝術提醒或暗示孩子了。

只有父母能把孩子沉睡的積極性從孩子的好奇心裏激發出來,孩子自然會把“偶然的熱度”變成優良的品質,因爲始終有父母在爲他加油。

建議二、表揚孩子的具體行爲

當孩子做得好時,父母對孩子的表揚要具體明確。比如:孩子幫助了別人,父母僅僅說“你是個好孩子”,不如說“你能幫助其他同學,真好!”父母對孩子明確的表揚,孩子就會知道今後該如何做。

田野剛剛3歲,正處於學習語言的關鍵期。每天,媽媽都和他說很多話,他也會不斷重複媽媽的話。一次,媽媽帶他去公園玩,迎面走來一個和他差不多大的小男孩,個頭比他高一點。他主動叫了一聲:“哥哥。”那個小男孩也停下腳步,兩個孩子對望時,小田野又說:“你好!”那個小男孩也笑了。

兩人走開之後,母親很高興地說:“你真有禮貌,見到不認識的小夥伴都能稱呼他,還說‘你好’,媽媽真是太意外了,媽媽喜歡你!”至此以後,總是會看到田野向陌生人打招呼,引得大家都誇他是有禮貌的好孩子。

當孩子的確做得好時,父母對他的表揚應明確而具體。這樣,孩子對自己的行爲就會用章可循,否則,可能會一頭霧水。比如,父母認爲孩子今天的作業完成得很好,但在孩子臨睡覺前,對孩子說了句:“今天做得不錯!”孩子可能會回想今天一天的行爲,想想父母在表揚他甚麼。因此,表揚的藝術有時也體現在“明確到位”。?

建議三、當孩子沒有做好時更要表揚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是任何事情都能做好,而父母也不是在孩子做好時就表揚,做錯時就批評。如果父母能學會在孩子做得不夠好時,不虛假地表揚他,那纔是智慧和藝術。

  孫鵬是初中3年級的學生,無論人品,還是學習成績都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好評。孫鵬幾乎是在父親的誇獎聲中長大的。他的父親很會靈活應用表揚,並且很講究藝術。

  小學2年級時,孫鵬剛剛學習寫作文。一開始,他對自己很不自信。當他第一次把自己寫的作文遞給父親過目時,心中充滿了不安。父親讀完後,發現文章存在的問題很多,幾乎讓人找不出可以認可之處。但是,父親爲了不打擊兒子的積極性,說了一句:“非常不錯,這是你第一次寫作,爸爸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比你差遠了。”聽了父親的話,他長鬆了一口氣。不久,父親看了他的第二篇文章,發現與第一篇相比的確進步很大。

  這位父親的智慧在於他表揚的不是兒子的文章,而是兒子第一次寫作的嘗試。一句“非常不錯”激勵了孩子寫作的積極性,一句“爸爸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比你差遠了”更是讓孩子知道他的提升空間很大。每一個孩子都會認爲父母是自己的偶像,當他知道父母小的時候和他一樣,他就會認爲自己並不是很差。

  也許父母會清楚的記得自己小時候比孩子強多了,但是,問題的關鍵不是在於一定要把孩子比下去或者尊重所謂的“事實”,關鍵在於父母如何做才能激發孩子的積極性。當然,父母可能會認爲:明明孩子做得不好,卻要說“非常不錯”,這不是在說謊嗎?其實不然。孫鵬的父親的做法值得父母借鑑,那不是一種欺騙,而是一種智慧。所以,父母要善於在孩子做得不到位時藝術的表揚他,此時,孩子受到的激勵會更大。

建議四、表揚孩子的“用心”

父母看待孩子的成功與失敗,不僅要看到結果,更要看過程。孩子可能常常“好心”辦“壞事”。比如,孩子想爲客人倒茶,卻不小心把水倒在了外面;孩子很積極地幫父母洗碗,卻不小心打破了碗碟……諸如此類的事情,在孩子身上應該是屢見不鮮的。

此時,父母如果只看到結果,那真的找不出要表揚孩子的理由,如果看到孩子的“用心”,那表揚孩子就不是難事了。當孩子好心幹了“壞事”時,如果父母說“沒關係,你能幫忙,說明你長大了,懂事了”,孩子會很欣慰,也會從做錯事的壓力中解脫出來。

當父母對孩子的“用心”表揚之後,再幫孩子分析造成“壞事”的原因,告訴他如何改進,這樣的表揚會受到很好的效果。

建議五、當衆表揚孩子要謹慎

父母對孩子的表揚不僅具有激勵孩子的作用,而且會有反襯他人不足的作用。因此,父母如果要當衆對孩子進行表揚,一定要謹慎。

上初中2年級的陳亮,在期末考試中進步很大,父母很高興。開家長會之後,母親和陳亮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了陳亮的同學吳剛和其父親,無法避免的是,大家談及了孩子的成績。

陳亮的母親在談話中得知吳剛這次考得不好,就沒有表達對陳亮的讚揚,只是說了一句:“陳亮還需要努力!”

試想,陳亮的母親如果在對方面前大大表揚陳亮的進步,無形中,陳亮會覺得自己比吳剛強,而且吳剛的父親也會更加生吳剛的氣。這樣的表揚不但滋長了陳亮的傲慢,也讓對方感到不自在。所以,父母當衆表揚孩子一定要謹慎,否則,父母對孩子的表揚不但談不上“藝術”,還會有很多“副作用”。

【教育箴言】

  表揚孩子的藝術其實是沒有絕對的操作標準可尋。父母只要完全瞭解孩子的性格,理解孩子的內心,無論孩子做好還是做得不好,都想着要幫助孩子、激勵孩子的話。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都會成爲一種藝術,而藝術的本質是讓孩子在父母的言語中成長起來。因此,父母無需刻意追求藝術的表達,只要用積極的態度面對孩子的一切,孩子一定會得到最大的激勵。

    21. 對孩子的點滴進步及時肯定

  

  當孩子進步時,最需要父母的肯定和鼓勵。如果父母能在日常生活中細心觀察孩子,善於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並及時地給予肯定的話,孩子也會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認可和期望,更會及時把喜悅轉化下一段人生旅程的動力。

【經典事例】

  語文王老師在學校教4年級1班和2班的語文課。這兩個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差不多,一次期中考試之後,兩個班的學生進步都很大,而且平均成績幾乎一樣。於是,王老師想對兩班的學生在不同時間進行肯定,來看看學生的反應會有甚麼不同。

  成績出來的第二天,他就及時地肯定了1班的學生。他這樣說道:“這次考得不錯,我能看出來大家都很努力,老師很高興,希望你們再接再厲!”然而,他並沒有在這個階段對2班的學生表示明確的認可,只是分析了卷面,並對個別進步大的學生單獨表揚了一下。

  接下來的學習中,兩個班級的學生學習勁頭明顯不同。1班的學生因爲全體受到老師鼓勵,學習氣氛非常濃厚,而2班整體看來和以前並無變化。一個月之後,1班學生的進步很大,已經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

  此時,王老師才針對期中考試的成績,對2班學生說:“你們期中考試考得不錯,接下來的小測驗,希望能夠更上一層樓!”但是,因爲離期中考試已經過了1個月,當老師說完這些話後,大部分學生表情呆滯,好像和自己沒有關係一樣。當然,接下來的小測驗,1班的成績超出2班很多

  至此,王老師感受到及時肯定的重要性。爲了不讓2班同學落下,他在小測驗之後,專門用了一節課的時間,把2班每一個孩子的進步之處都列舉出來,並提出表揚。即使有些學生沒有進步,或者完全退步了,他也對他們提出期望和鼓勵。受到鼓舞的2班學生,不久就趕上了1班,大家齊頭並進,學習熱情越加高漲。

【教育啓示】

  兩批同等程度的學生,就是因爲獲得肯定的時間不同,之後的結果就不同。原因在於,考試之後,學生們針對自己的成績都會有一個期待,考得好的同學期待老師肯定,考得不好的同學期待老師幫助。如果原本的期待沒有被滿足,時間一長,期待自然漸漸消退,這時再提出表揚,意義就不大了。好在王老師在小測驗之後,及時彌補了對2班的“虧欠”,使得2班學生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同樣,孩子獲得進步的時候,心裏也會對父母有一種期待,期待得到父母的關注和肯定。如果父母在孩子的“心理期待期”中給孩子正確的評價,就等於滿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會因爲滿足而繼續前進。就像一個飢餓的旅行者,只有在喫飽飯之後才能趕路。如果沒有獲得及時的食物,旅行者就會在原地解決溫飽問題,如果原地解決不了,可能會放棄此次旅程。而孩子就是旅行者,父母及時的肯定就像糧食和水。

  所以,父母要正確把握讚揚的時機,在孩子取得微小進步之後,父母的肯定最能激發出孩子的潛能。如果父母沒有給予及時的讚賞,孩子可能會因此而失望,即使以後再補也無濟於事了。那麼,父母在生活中,可以借鑑以下幾個建議來操作。

【教育建議】

建議一、要重視孩子的進步

父母是否能及時肯定進步中的孩子,完全在於父母是否重視孩子的進步。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很有限,對孩子的進步也不以爲然的話,就不可能說出讚賞或鼓勵孩子的語言。但孩子卻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賞識,因爲他想證明父母對自己是重視的。

趙興傑是小學4年級的學生,他英語成績一直平平,但今天在英語課上表現很好,得到了老師的表揚。

一回到家,他高興地對媽媽說:“媽媽,今天我英語單詞聽寫得了滿分!”

“聽寫了多少個單詞啊?”媽媽淡淡地問了一句。

“聽寫了10個,每天上課老師都要聽寫10個,我今天全都寫對了,老師誇我進步很大!”興傑臉上帶着得意的笑容。

“才寫對了10 個單詞,有甚麼可得意的。”媽媽好像還不是很滿意。

興傑強調說:“我以前沒有全寫對過,今天全部寫對了!”

“那是你以前做得不好,現在這樣是應該的!好了準備洗手喫飯吧!”媽媽反駁道。

聽到媽媽的話,興傑非常失望,悶悶不樂地去洗手了。

其實,趙興傑的母親沒有說錯話,只是這些語言不適合現階段的興傑。如果興傑保持了一段時間的滿分,並且因此而驕傲的話,母親的這番話是恰當的。但是,興傑現在剛剛有一點進步,母親這種“不滿意”的態度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雖說孩子不是爲了父母而學習,但對於孩子的進步,父母沒有表示出認同和重視的話,孩子很可能因此而失去繼續努力的動力。

建議二、及時表揚孩子的進步

  當孩子自己感覺到進步,並且向父母展示的時候,父母要及時地給予肯定。此時,孩子從父母的認同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並會進一步做自我認可和評價。孩子對自己的評價非常重要,這決定了孩子以後是自信地面對人生,還是自卑地得過且過。

王宇上初中1年級,學校運動會時,他在年級50米短跑比賽中得了第一名。

回家後他高興地對父親說:“爸,我今天比賽得了第一名。”

父親問道:“是嗎?第一名,一共幾個人參賽?”

“進入決賽的4個人,第二名和我還相差一大截呢!”王宇自豪地說。

“不錯,不要驕傲啊,繼續努力!”父親認真地提醒道。

王宇回應說:“嗯,爸,我知道了,我會加油的!”

  父親簡單的幾句話,道出了對兒子的認可和期待,孩子也從中感受到了父親對他的激勵。當孩子取得進步時,父母不需要長篇大論地對孩子進行表揚,那怕就是簡單幾句真心的鼓勵,對孩子而言就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不但可以激發孩子更加努力和自信,而且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都很有好處。

建議三、對孩子提出期待後,要留心觀察

任何一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有要求和期待。當父母向孩子提出要求後,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一定要留心觀察孩子的轉變。特別是在孩子改進時,父母應毫不吝嗇地給予鼓勵,孩子會因此做得更好。

姜曉偉有隨手亂放東西的壞毛病。以前,父母總是批評他,但有一次,在他隨手把鉛筆放在餐桌上的時候,母親說:“曉偉,從現在起,媽媽要看看你能不能改掉這個亂扔東西的毛病,我相信我的兒子能做到!”並在曉偉書桌前的牆壁上貼了“物歸原處”四個大字以示提醒。

第二天開始,母親特別注意觀察曉偉的舉動。當曉偉把用過的剪刀放回工具箱時,母親高興地說:“我說我的兒子能做到吧,真不錯,剪刀放回原處了,很好!”得到表揚的曉偉在接下來的時光裏進步很大,而母親也不吝嗇對他的肯定。兩個月後,曉偉完全改掉了這個壞習慣。

很多父母給孩子提出期望時很積極,之後卻沒有仔細觀察孩子的改進。實際上,孩子的確在轉變,但是,因爲沒有得到父母及時的認可,就漸漸忘記了父母曾提出的要求。等到再犯錯的時候,父母會敏銳地捕捉到孩子的錯誤,並說一句:“我上次提醒過你,你還是不改!”其實,不是孩子沒有改,是父母沒發現。所以,父母如果想讓孩子記住自己的要求,首先自己要記得留心觀察。

建議四、及時鼓勵孩子的微小進步

很多父母當給孩子提出期望後也仔細觀察了孩子的行爲,但是當孩子進步的時候,卻在心中“暗喜”,心想“這孩子,還挺有記性!”但是,父母也許過兩天會發現孩子又“沒記性”了。其實,問題的關鍵在於,父母發現孩子的點滴進步時,不應該“暗喜”,而應該“明喜”,父母的喜悅就是對孩子的肯定。如果父母還能表揚兩句,孩子也會高興,孩子高興了,就更願意努力去做。

王蕾活潑好動,平時家人說話,她總是愛插嘴。父母提醒過她很多次,總是沒見她改正。一次,母親和王蕾去超市購物,母親碰巧遇到了一個朋友,兩人隨便寒暄了兩句,互相道別之後,母親突然發現王蕾異常安靜,根本沒有插話。原來,是一個布娃娃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但是,母親還是表揚了她。母親說:“媽媽今天發現你沒有插嘴,真是太好了。這樣多好,媽媽可以和阿姨完完整整地說話,阿姨也會覺得很舒服。‘不插嘴’纔是有禮貌的孩子!”王蕾靦腆地一笑。令人意外的是,從超市出來後直到晚上睡覺前,王蕾插嘴的次數明顯少於平時了。

於是,臨睡前,母親還不忘記鼓勵王蕾說:“不是媽媽誇你,你今天真的很好,從超市回來,在家人談話時,你的插話次數少很多!這就是進步,今天少幾次,明天少幾次,逐漸不就不插話了嗎?你說對不對?”

王蕾懇切地點頭,帶着甜蜜的微笑入睡了。

對於孩子需要改正的毛病,不可能一次就改得乾乾淨淨,這不是一步登天的過程,而是一步上一個臺階的過程。只要孩子上了一個臺階,父母就要及時肯定,哪怕是孩子剛剛抬腳準備上臺階,父母的肯定都會讓孩子堅定地邁出下一步。因爲,父母及時的表揚就是及時地強化了孩子的正確行爲,孩子也很願意接受這種強化,並會以此作爲前進的動力。

建議五、給孩子提出新期待

在孩子進步的時候,及時表揚是很必要的。但是,如果孩子已經開始維持這種進步,說明他已經開始原地踏步了。此時,父母如果還像孩子第一次進步時表示讚許的話,很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傲慢,孩子會不屑與父母的認可,或者乾脆對錶揚產生依賴,要是得不到表揚就不好好做。這樣的話,就完全違背了賞識教育的初衷了。

所以,針對孩子已經開始維持的進步,父母無需大加肯定,而且要對孩子提出新的期待,讓孩子知道這並不是行爲的盡頭,而僅僅是一個開始。比如,孩子從沒禮貌變得有禮貌後,父母對孩子新的期待就是:不因有禮貌而驕傲。這樣,孩子就會踏踏實實地爲“如何不驕傲”而努力,這就避免了因表揚而產生的“副作用”,同時,又更進一步地激勵了孩子。

【教育箴言】

  父母是否能即使肯定孩子的點滴進步,在於是否能發現孩子的進步。如果沒有發現,“肯定”又從何談起。所以,父母先做一個細心人,在和孩子經常性的接觸中,觀察孩子的行爲變化,一旦發現孩子進步了,哪怕是一點點,都要及時地進行肯定和鼓勵。這樣,孩子就會在父母的認可中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就會更加努力。

  

    22. 讓孩子感受到表揚的真誠

  

  “表揚”是賞識教育的一部分,父母能恰到好處地表揚孩子,孩子纔會在父母的肯定聲中真正成長起來。然而,父母對孩子的賞識一定是發自內心的,表揚的言語也一定是真誠的。唯有真誠的表達才能撞擊孩子的心靈,才能激發他無限的潛能。

【經典事例】

  王芳是小學6年級的學生,平日裏,她的父母不太善於表揚她,當她做錯事情後,批評倒是時常發生。一次,她的母親聽說“賞識教育”對孩子大有好處,就決定改變以前的教育方式。

  母親回家後,看到王芳在寫作業,就誇了一句:“你今天不錯,沒看電視就在學習,不錯嘛!”王芳並沒有顯得很高興,反而很無辜地看了母親一眼。

  過了一會兒,母親叫她洗手喫飯,看着王芳正在洗手,母親又說:“我女兒一直有飯前洗手的好習慣!”

  此時,王芳說:“媽媽,我可從來沒聽您說過這樣的話!”

  王芳的語氣裏流露了一絲不適應,但是,整個晚上,母親還是在不斷地表揚女兒,比如:“我女兒總是幫我收拾碗筷,不錯!”“你的作業寫得很工整嘛!”等等。臨睡前,王芳終於忍不住說:“媽媽,您沒事吧?怎麼一晚上都跟背臺詞一樣!”

【教育啓示】

  一般情況下,當孩子的行爲有所改進時,父母因此而喜悅,於是給予表揚,這樣的表揚是自然而真誠的。而王芳的母親只是聽說賞識教育好,就一味地把王芳的日常行爲提出來稱讚,王芳自然覺得莫名其妙。如果王芳每天放學回來都看電視,那母親一句“今天沒看電視,很好”,就是表揚對地方了。而王芳的母親爲了落實賞識教育而賞識孩子,這裏就帶有一定的目的性,有了明顯的目的,自然而真誠的表達就很難做到了,孩子也不容易接受,更談不上有甚麼好的效果。

  父母要知道,“表揚”是對孩子表示讚揚,是父母內心因孩子的行爲而有了高興、喜悅、自豪之情,並把這種真實的感受通過親切的語氣、溫和的眼神、鼓勵的言語等方式表達出來。父母如果沒有內心真實的感受作爲前提,即使表達出對孩子的表揚,也會讓孩子感到不自然、不真實,不但起不到激勵的效果,孩子還會因此而產生反感。

  所以,真誠是父母和孩子之間良好交流的前提。而表揚不僅是一種交流方式,更是一種教育方式。所謂教育就是父母所做的,孩子不僅能看到、感受到,最重要的是學到。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真實而誠懇地對孩子表示欣賞。那麼,父母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尊重自己的內心感受

  父母對孩子的真誠在於尊重自己內心的感受。如果父母內心並不覺得孩子值得表揚,但因爲要落實“賞識教育”就有口無心地對孩子說稱讚的話,這樣,孩子雖然聽到了父母的表揚,但心裏感受不到父母的真誠。父母內心的意願隱瞞不了自己,更欺騙不了孩子,因爲人與人之間原本就是心與心的溝通。如果是這樣,孩子不但沒有從父母的讚揚聲中獲得激勵,而且會懷疑父母對自己的評價。時間一長,孩子很有可能從父母的榜樣中學會了言不由衷。所以,如果父母暫時不認爲孩子的行爲有獲得稱讚的必要,與其猶豫地說出肯定的話,不如保留自己的想法。

同理,當孩子所做的事情讓父母感到高興時,父母不要壓抑自己的喜悅之情,因爲父母表現出的喜悅就是對孩子的肯定,此時,父母表達出的讚揚一定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也是孩子最需要的。所以,請父母尊重自己的內心感受,也算是對孩子的尊重。

建議二、表揚孩子要認真

當孩子進步了,父母也認爲給予賞識必要的,那就請認認真真地表揚孩子。父母最好能暫時停下手邊的事情,看着孩子的眼睛,表達對孩子的滿意。如果父母一邊忙着事情一邊隨口表揚,孩子不但感受不到父母的重視,自尊心也會受到傷害。

馬浩然是小學2年級的學生。一天,他在學校珠算比賽中得了第一名。放學之後,他一進家門就迫不及待地衝向看球賽的父親說:“爸爸,爸爸,我今天珠算比賽得了第一名!”

父親因爲看球賽太專注,沒有聽清浩然的話,問了句:“甚麼?”

浩然大聲地說:“我今天珠算比賽得了第一名!”

父親的眼睛盯着電視熒屏,說了句:“好啊!不錯!……進了,進了,好球!”爸爸一拍大腿,一臉喜悅地面朝兒子說:“好!”

浩然覺得爸爸根本沒有因自己的成績而高興,而是因球進了而高興,於是,一臉委屈地哇哇大哭起來。搞得父親一頭霧水,說:“不是得了第一名嘛,哭甚麼?”

浩然也說不清楚,哭得更大聲了,直到母親出來安撫後,他心靈的“傷口”纔算癒合了。

這樣的場景可能在很多家庭中都出現過。孩子年齡小,沒有能力把自己的想法組織成連貫的語言表達出來,所以,他通常會用表情或行爲表達內心的不滿。當父母表揚孩子時,如果表現出漫不經心,孩子會很敏銳地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敷衍。父母的這種態度會激起孩子的負面情緒,讓孩子誤認爲父母對自己不重視。

如此一來,孩子感到受冷落的同時,也會懷疑這種交流的必要性,以至於下次不再告訴父母自己的進步。所以,父母表揚孩子的時候請專一一些,只有孩子感受到父母發自內心的賞識,纔會激勵自己好好做下去,纔會接連不斷地把自己的成長展現給父母。

建議三、不做一味的“叫好者”

  作爲父母應該理智而真誠地表揚孩子,而不是做一味的“叫好者”。對於孩子的表現,父母要做出客觀的評價。孩子表現好時,父母不僅應該真心地肯定孩子,還要理智地告訴孩子好在哪裏。如果孩子做的不好,父母對孩子的鼓勵就需要一些藝術和智慧了。

  這是一位母親的描述:

  小魚好像很受不了我對他誇張的表揚。每當小魚搭好積木或者畫完畫,都會欣喜地喊:“媽嗎,你看!”此時,如果我說:“哇!我的寶貝真能幹啊,真棒啊!”小魚就會立刻制止我,一副不想聽我說話的樣子。如果我說:“棒棒,你真棒,我要和你一樣棒!”那小魚弄不好還會生氣。

  小魚很在乎表揚,而且是容易接受實質性的表揚。他很注意我的表情,喜歡看着我的眼睛,看我究竟怎麼表揚他。後來,我不在簡單地“叫好”,而是拉過他的小手,直接說出欣賞他的地方。比如,他讓我看他的畫時,我會說:“我看出來,這是個水管在噴水呢,前面是火,這個地方畫的不錯。”此時,小魚都會輕輕地“嗯”一聲,表示認可。

  當父母發現孩子的進步,不應該是簡單地在旁邊“叫好”,而應該真誠而明確地表達出欣賞之處。孩子儘管年齡小,但他能判斷出父母的表揚是否真誠,更能從父母的眼神、表情、動作和言語中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認可。所以,父母真誠而理智地表揚,讓孩子獲得的不僅是激勵還有尊重。

建議四、不要用表揚束縛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真誠表揚會激勵孩子積極向上,但是,父母是不是會嚐到表揚孩子的“甜頭”後,不自覺地把表揚當成了交換孩子好好努力的“條件”。如果孩子一旦發現父母用表揚來約束他,就會用搗亂和哭鬧向父母抗議。

12歲的李婉竹學習小提琴有5年了。一個週末,家裏來了父母的朋友,大家寒暄的時候,其中一個朋友提出想讓婉竹表演一曲。於是,母親就讓婉竹準備準備,可是,婉竹不想表演。

母親說:“你就拉上星期新學的那個曲子就好,那個曲子你拉得很好!”

婉竹還是表示不願意,母親執意想讓她表演,就不斷地說:“你提琴拉得不錯,每次老師都表揚你,爲甚麼不表演呢?”

婉竹還是不肯,母親接着說:“這些叔叔阿姨都知道你會拉提琴,媽媽也經常在大家面前誇你有音樂天賦,爲甚麼不展現一下呢?”

婉竹說:“媽媽,我拉琴是因爲喜歡,又不是爲了展現。你別說好聽話了,反正我今天不拉。”

母親拿她也無可奈何,只能憤憤地離開,並向朋友解釋說,婉竹今天身體不舒服。

母親說出的“好聽話”就是爲了讓她出去表演一曲。父母這種對孩子的稱讚有明顯的目的性和約束性,而不是因看到孩子有某方面的進展而產生的喜悅之情。父母沒有由衷的喜悅,怎麼會有真誠的鼓勵呢?

如果父母用表揚來換取孩子的表現,那麼,這無疑給表揚添了一份功利色彩,時間一長,孩子也會在希望別人做甚麼之前,先說一番“好聽話”。所以,父母這樣的表揚,不但沒有真誠可言,更會成爲孩子走向世故的加速器。因此,唯有父母真誠的表揚,孩子才能茁壯成長。

【教育箴言】

父母對孩子的表揚只有遵守“真誠”的原則,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表揚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父母過度表揚、帶有目的性的表揚、漫不經心地表揚都屬於不真誠的表達。這樣不但很難起到激勵孩子的作用,還有可能讓孩子變得傲慢、世故或者逆反。因此,父母真實地尊重自己的內心,並理智而真誠地對孩子做出正確的評價,孩子會在父母的引導下健康成長。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