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孩子的學習同樣需要激勵

  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他的學習同樣需要父母的激勵。而孩子的學習也不只侷限於學校裏聽老師講課,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需要學習的東西有很多。父母應該多細心觀察孩子,重視他的好奇心與求知慾,通過正確的教育與引導,培養孩子勤於鑽研、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好品質,讓他學到更多知識,爲他的成長建立堅實的根基。

23.欣賞孩子的新奇發現

  

  在孩子的眼裏,世界總是充滿好奇的。孩子的每一個新奇發現,都反映出他的觀察和思考能力,這是孩子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父母應該帶着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對於孩子的新奇發現,父母需要有賞識的態度,以此激發孩子繼續探尋未知,激發他在各樣的發現與學習中不斷成長。

【經典事例】

  8歲的多多喫飯總是不老實,父母爲此頭疼不已。有一天,多多喫着喫着卻突然顯得很安靜,看幾眼自己的杯子,從吸管喝上幾口杯中的飲料,如此反覆好久。不一會兒後,他乾脆拿了杯子蹲在了凳子上,對着杯子上看下看,又拿吸管在裏面攪來攪去。

  父親爲孩子突然的安靜感到疑惑,他問多多:“怎麼了?杯子裏有甚麼嗎?”

  “爸爸,”多多忽然抬起頭問,“爲甚麼杯子裏的吸管彎了呢?”

  “甚麼?”父親更加疑惑地問。

  “吸管啊。你看拿出來看就是直的,可放進杯子裏爲甚麼變彎了呢?”多多一臉問號地看着父親。

  父親這才明白,多多是發現了吸管在水中的變化,難怪他一直好奇。父親笑笑說:“不錯啊,多多。你發現了一個了不起的問題,我們喫完飯再繼續研究好了。”

  飯後,父親拿來水盆、玻璃瓶子、鉛筆,又拿來多多喫飯時用的杯子和吸管,引導孩子觀察水中的鉛筆和水中的吸管,看它們彎折的地方,看它們彎折的條件……

  最終,多多在父親的引導下,細心觀察努力思考,終於自己總結出兩種不同物質交界面的奇妙現象。

【教育啓示】

  多多的父親注意細心觀察孩子,在孩子有不尋常舉動的時候沒有訓斥他,而是和孩子一起探索,最終讓孩子學到了知識。

  對於孩子隨時隨地的新奇發現,父母不要不分青紅皁白地去呵斥,那樣等於扼S了孩子探索世界的興趣與能力。同時,父母也不要對孩子的發現不屑一顧,更不要因爲孩子的發現與自己已經形成的認知有甚麼衝突而去否定他。善於發現的孩子,表示他對生活用心,懂得去發現與分析,這種行爲該是值得父母肯定的。畢竟,有時候,小發現也會孕育大智慧。

  父母需要做的是欣賞孩子的發現,並和孩子一起探索,引導孩子發現更多,在發現中幫助孩子學到知識,激勵孩子成長。

  父母欣賞孩子新奇的發現,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重視與信任。父母的欣賞也是對孩子發現與思考能力的一種肯定,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更有利於培養孩子多多動腦、勤于思考、勇於探索的好習慣,對其未來的身心成長起到積極作用。

  那麼,對待孩子的新奇發現,父母該怎樣去欣賞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發現

  孩子的新奇發現,來自於他對日常生活的觀察和思考。若是沒有父母正確的引導,他的發現便也隨着時間的推移自然消退了,在孩子的成長中不能留下記憶。

  鈴木鎮一以其“才能教育法”聞名於世。他有一個叫映子的小女兒,非常喜歡問問題,而隨着年齡的增長,她的許多問題已經不是父母能順利解答的了。鈴木便想,要激發孩子自己去探索。

  有一次,映子激動地發現花瓣上有一隻蜜蜂,她問父親蜜蜂的家在哪裏,鈴木先生想,與其直接告訴孩子,倒不如讓她自己去尋找,於是他回答說:“我也不知道它從哪飛來的,咱們跟蹤它看看吧。”

  “真的?”映子高興地跳起來,滿臉的興奮。

  父女二人跟蹤了蜜蜂一天,終於找到了蜜蜂的家,映子高興極了,因爲這是她自己探索後的發現。

  就如故事中的鈴木先生和映子一樣,在成人的幫助和引導下,孩子將會更容易發現和探索自己未知的世界。

  而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的新奇發現將不可避免地越來越多。這就要求父母在平時仔細觀察孩子,並對他的新奇發現加以提醒、詢問,有意識地鍛鍊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觀察力,引導孩子多思考,充分調動起孩子的好奇心,讓他自己主動地去探尋世界,進而發現許多他還不知道的新奇事物。

建議二、欣賞也要看對象、分時間

  父母對孩子新奇發現的欣賞,也需要看對象、分時間。

  孩子的年齡段不同,父母對其發現的欣賞也要有所不同。父母不要一味地只是欣賞,卻忽略了孩子當時的切身情況,使得欣賞變成了哄孩子開心的工具。要知道,父母不恰當的欣賞對孩子也是一種欺騙,不利於孩子的身心成長。

  就好比一個三四歲的孩子看見了影子,發現它在跟着自己做各種動作,父母該是會讚賞他,認爲他小小年紀善於觀察;但一個八九歲的孩子也說他發現了影子在跟他做各種動作,父母還如對小孩子一樣讚許他的話,不僅不會起到激勵的效果,就連孩子自己都會覺得父母有些虛僞了。遇到後者的時候,父母就該針對年齡特點讓孩子在發現中去尋找爲甚麼,從而讓孩子學到更多知識。

建議三、欣賞孩子的新奇發現要誠懇

  父母對孩子新奇發現的欣賞,不要只單純地去應付,時間長了,會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的發現並不重視,而他善於觀察與發現的熱情也會因此而慢慢的消退。

  東東上一年級了,這天放學回家他興沖沖地告訴媽媽,他發現了退位減法的簡便算法。東東興奮地說:“媽媽媽媽,讓我講給你聽吧!”媽媽當時正忙着手裏的家務,對孩子說:“現在媽媽正忙,等喫完晚飯再告訴我,好嗎?”東東愉快地答應了。

  晚飯後,媽媽坐下來正準備看電視劇,卻看見東東不時地從自己的房間門口往外探腦袋,媽媽叫過孩子問他在做甚麼,東東手撓着腦袋說:“媽媽,你說讓我晚飯後跟你講的……”

  媽媽這纔想起來,她已經忘記了孩子的話,於是連忙說:“你說吧,我聽着。”媽媽一邊說,一邊關掉了電視,與兒子坐個面對面,滿面的認真與期待。

  東東高興地繼續下去:“是這樣子的,你看,比如說15-6吧,你可以把6分成5和1,那麼15-5=10,只要算10-1=9就可以啦!”

  媽媽聽完有些失望,她上一年級的兒子告訴她一個自認爲很重大的發現竟是如此的簡單。她繼續問孩子,確定了孩子再沒有甚麼其他更重要的發現。媽媽本想不表揚他,但看到孩子滿是興奮與自豪的笑容,她想了想然後笑笑說:“不錯啊!最近東東學習也認真了,進步很大,這個發現也是個不小的發現,但後面還有更多的知識等着你。所以以後要更加努力,讓媽媽看到你更多的發現好嗎?”

  東東使勁點了點頭……

  媽媽儘管因爲孩子的發現很簡單有些小小的失望,但這位明智的母親還是欣賞了孩子的發現,給予了肯定,並沒有因爲它很小而簡單地敷衍孩子。這位母親的做法讓孩子感受到媽媽對他這個發現的重視,媽媽的鼓勵給了孩子繼續前進的信心。

  對於孩子新奇的發現,父母要分享他的快樂,用誠懇的態度及時地讚揚他。父母的欣賞能讓孩子時刻保持探索的心,同時也可以激發孩子繼續學習新鮮知識的興趣。

建議四、指導孩子在發現中學習

  孩子的發現有時候需要父母的指導,讓他在發現中思考與拓展,在父母的鼓勵下發現最終的結論,進而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一天,父親從雜誌上看見了數學家高斯小時侯的故事,他驚訝於才8歲的高斯竟然能發現著名的數學理論。晚些時候,父親叫來上2年級的女兒,對她說:“爸爸考你個問題,1到100這100個數相加等於多少?”

  女兒歪了歪腦袋,接着拿出紙和筆算了起來。隨着時間過去,女兒一邊算一邊說:“這個算起來太麻煩了,還要一個一個數地加。”

  過了很長時間,女兒終於大功告成,她高興地說:“算完了,結果是5050!”

  父親笑笑說:“不錯,你算得正確。不過,你看你耗了很長的時間,你想不想學習更爲簡單的算法?”

  看着女兒好奇的樣子,父親拿過紙筆在紙上寫着“1+100、2+99、3+98……”,寫完後遞給女兒,並對孩子說:“你仔細看看有甚麼規律?”

  女兒接過紙,認真地看起來,好一會兒後,她驚喜地大聲叫道:“啊,我知道了,從1加到100一共有50個101!這樣算來就簡單好多!”

  “其實這是德國一個叫高斯的孩子在他8歲的時候發現的,”父親繼續說:“不過,現在你也發現了。所以,爸爸相信你在未來的日子裏一定也會有更多更好的發現!”

  女兒握了握小拳頭,點着頭說:“我一定會的!”

  父親對女兒的發現加以引導,不僅讓孩子學到了新的知識,也激發了孩子繼續努力學習的鬥志。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發現也許有些幼稚,但不少情況下,這些發現也同時帶着他對未知的好奇,這就需要父母耐心正確的指導,這樣將有助於提高孩子的聯想思考能力。

建議五、不要不分好壞全盤欣賞

  孩子的發現不全是正面的,因爲這個世界很客觀地存在好的與壞的事物。所以,對於孩子的發現,父母不要只爲了讓孩子開心,卻不分好壞地一併欣賞下去。父母應當注意觀察孩子的發現,告訴孩子甚麼樣的發現是有利於成長與進步的,甚麼樣的發現又是不能學習需要屏棄的。

  父母需要教給孩子簡單的分辨是非對錯的方法。比如,現在的孩子對動畫片與武俠片裏熱鬧的拼S鏡頭都會很感興趣,在這個時候,父母就需要讓孩子知道甚麼是正義的保護的力量,教育孩子不要模仿其中的動作去欺負別人。父母要通過正確的指導教育教給孩子一個堅定的信念,讓他在未來的發現中可以有較好的判定。

【教育箴言】

  孩子的眼裏滿是好奇,他所發現的事物是各式各樣的。面對孩子新奇的發現,父母要時刻堅持明辨是非的信念,鼓勵孩子更多地發現有利於成長的新事物,並在這些發現中指導孩子學習更多的知識,激勵孩子的成長。

24.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曾有人說過:“創造力就是發明、做實驗、成長、冒險、破壞規則、犯錯誤以及娛樂。”對於孩子來說,創造力就是一種天性。它體現了孩子善於發現、敢於創新的能力,同時它也是反映一個人智力水平的重要方面。所以,父母要重視對孩子的創造力的培養,要通過正確的引導與教育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從而激勵孩子的成長。

【經典事例】

  6歲的小林在家裏常常會做出些讓父母頭疼的事——拆掉家裏的影碟機、掛鐘,把爸爸的剃鬚刀拆散後重裝……只要他覺得有趣就會去拆一拆、動一動。因此,家裏經常被他搞得一團亂,爸爸媽媽說多少次也不管用。

  這天,爸爸在家裏翻來找去,一副急得不行的樣子,小林悄悄地問媽媽:“爸爸怎麼了?”

  媽媽說:“爸爸有一份文件找不到了,正着急,今天你就先乖些吧!”

  “嗯。”小林一邊答應着一邊走進了書房,找了幾個廢紙盒,備好了剪刀和膠帶,緊接着忙活了起來。

  待爸爸走進書房,看見小林又一次把屋子弄得一團亂,心急加上兒子以前的“舊帳”累積,爸爸的臉陰沉了下來,正準備發脾氣,小林卻舉起了手裏的東西說:“爸爸,送你件禮物,我給你做的‘保險櫃抽屜’,把文件放這裏就不會再丟了。”

  爸爸一愣,火氣壓了壓未發出來,而是專心地聽小林講解這個“保險櫃抽屜”的使用方法,同時仔細觀察着這個禮物。爸爸這才明白,小林以前的“搗亂”行爲原來並不是沒有意義的,正是平時的淘氣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小林的創造能力。

  爸爸一手拿着那個“保險櫃抽屜”,一手摸着孩子的腦袋,不住地稱讚:“小林,你真棒!好好努力,將來你一定可以成爲發明家!”

【教育啓示】

  每個孩子都有創造的潛能,故事裏的父親敏銳地注意到了兒子小林創造力的萌芽,適時地給孩子以鼓勵,這對孩子以後在發明創造方面的成長起到了激勵的作用。

  創造力是孩子智慧的源泉,也是孩子未來能夠卓越發展的基礎。但是孩子的創造力並不是先天就很優秀的,父母后天的培養對於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有很大作用。

  現代社會需要有創造力的人才。美國著名教育家泰勒說:“創造力不僅對科技進步,而且對國家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哪個國家能最大限度地發現、發展、鼓勵人民的潛在創造性,哪個國家在世界上就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可見,父母對孩子創造力的培養,不僅是對孩子個人的未來成長有利,同時還有利於社會的發展進步。

  那麼,在生活中,父母該怎樣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美國科學家阿西莫夫說:“好奇心是人類精神最崇高的特徵之一。”對於未知的世界孩子都有着滿滿的好奇心,有着強烈的求知慾望,而好奇心又往往是產生創造力的條件。

  爸爸把一盆花從沒陽光的窗臺上轉移到了有陽光的窗臺上,7歲的小博在一旁問:“爸爸,爲甚麼要把花放在有陽光的窗臺呢?”

  爸爸剛想告訴他原因,轉念又一想,這不正是培養孩子好奇心激發他創造力的好時機嗎?於是,爸爸對兒子說:“你可以自己試試看啊,找兩粒黃豆種上,一盆放在有陽光的窗臺上,一盆放在沒有陽光的窗臺上,看它們有甚麼不一樣的變化。”

  小博聽了,興致滿滿,在爸爸的幫助下選了兩粒黃豆分別種進兩個小花盆,然後將其中一個花盆放在了沒有陽光的窗臺上,另一盆則放在爸爸的花盆的旁邊,讓它充分接受日照。

  幾天後,小博驚奇地發現,陽光照射下的花盆裏,黃豆的種子已經有小芽開始破土,而沒有陽光的花盆裏依然沒有動靜。再幾天後,雖然兩個花盆都長出了幼苗,但仔細看,沒有陽光的花盆裏,幼苗又小又沒有精神,而陽光下的幼苗則顯得十分茁壯,嫩綠的顏色惹人喜愛……

  通過親手實驗,小博終於明白了陽光對於植物幼苗的作用。

  父親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尋找答案,不但讓孩子瞭解了他想要知道的事情,還進一步培養了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興趣與求知慾。

  因此,父母日常應該多觀察孩子,注意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讓他時刻都有探索的精神,培養孩子遇到事情多問“爲甚麼”,讓孩子學會思考,鍛鍊他的思維能力。父母還可以根據孩子的問題再聯繫出新的問題,引導孩子發掘更多的想法。通過對孩子好奇心的培養進而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建議二、豐富孩子的知識面

  創造來源於想象,激發創造力的想象是一種形象思維,它以記憶的表象爲基礎。創造力也需要知識與經驗的積累。父母要多與孩子溝通交流,多與他討論他所感興趣的事情,增強孩子的想象力,進而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父母可以通過種種途徑來豐富孩子的知識面。比如父母可以通過圖書或玩具來給孩子提供故事、音樂、景物、畫面等等,讓他接收來自各方面的信息,引導孩子展開聯想,讓孩子的思維得到釋放。再比如父母還可以給孩子創造空間廣闊、內容豐富的生活環境,帶孩子郊遊、和孩子一起手工、陪孩子一起看電影等等。

  孩子知道得越多,想得便也越多,他的思維能力便能得到鍛鍊,他的創造力也能很快地被激發出來。

建議三、肯定孩子新奇的想法

  創造都是獨特而新穎的。正因爲孩子的世界還沒有受到世俗規則的約束,他所擁有的一些新鮮離奇的想法才顯得格外珍貴。

  上幼兒園的女兒對父親說,她發現蘋果裏藏着一顆星星。父親很奇怪,他喫蘋果吃了這麼多年,還真沒發現過這個現象,他疑惑地問:“怎麼可能呢?”

  女兒拿來一把水果刀和一個蘋果,對父親說:“不信我讓你看看。”

  說着,女兒把蘋果橫放,攔腰切了下去。父親很想說女兒切錯了——因爲正常的切法都是將蘋果從莖部到底窩切下分成兩半的。

  但女兒卻舉起其中的一半蘋果伸到父親面前,高興地說:“爸爸,看,裏面有星星呢!”

  果然,從橫切面看,蘋果核恰好組成了一個清晰的五角星形狀。

  父親忽然醒悟,一直以來的規規矩矩原來讓他已經錯過了太多的新奇,而孩子的創造力也讓他深深觸動,他接過孩子手中的水果刀對孩子說:“真的啊!爸爸都不知道這個發現呢!咱們一起再切切看,看蘋果裏還藏着甚麼吧!”

  孩子的發現與創造往往都藏着巨大的魅力,就如那個蘋果裏的“星星”,不僅是故事裏的父親,每一個成年人也都會被觸動吧!

  世界上的事情有時候就是這樣,簡單的讓人難以置信,但發現它卻又很難——因爲太多人的思想已經被世俗的框框約束得不再天馬行空。而孩子不一樣,他的每一個新奇想法都是他對世界的一個創造。父母應當肯定孩子的新奇想法,欣賞他的創意,從而激發他的創造力。

建議四、善用啓發孩子創造力的方法

  啓發孩子的創造力,不一定要甚麼很昂貴的器材,也不一定要甚麼很正式的訓練,父母只要善於運用,哪怕是日常生活的小物件小事情,也一樣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父母可以儘可能地讓孩子參與到日常家務中來,並儘量採用他所提出的意見或建議,讓他聯想一些日常工具的其他用途,允許他“改良”、“創造”一些日常或不常見的工具,鼓勵他在較爲安全的環境下進行各種新嘗試,分享孩子的創造成果。以上種種,都有助於啓發孩子的創造力,父母需要細心觀察,善用良方。

建議五、鼓勵孩子拓展新思路

  創造力是一種思維能力,是一種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新事物、幫助人適應環境的能力。孩子的每一個“新思路”都代表了孩子的創造力。對於孩子的這些奇思妙想,父母該給予鼓勵。

  兒子上小學2年級,有一天,數學老師將父母都叫了去,告訴了他們這樣一件事情:數學教學恰好教到直式運算,所有孩子都按照老師的講解由低位向高位運算,惟獨他們的兒子,不管老師怎麼說,他都一意孤行地從高位向低位逆向運算。

  回到家後,父親向兒子提起了這件事,並問兒子:“這是怎麼一回事?”

  兒子振振有詞:“從高位向低位算是我自己想出來的竅門。”

  父親意識到,兒子雖然沒有聽老師的話,但這卻是兒子獨創精神的萌芽。

  父親對兒子說:“你的想法不錯!知道在學習中找竅門了,值得表揚。不過,竅門竅門,當然是實際好用的纔算竅門對不對?我們來比較一下你的方法和老師的方法哪個更簡單吧!”

  一番比較後,兒子不得不承認——老師的方法更爲簡便易行。

  不過,最後父親還是表揚了兒子,鼓勵他在以後的日子裏依舊要多留心觀察,但是需要加上對思維結果的實際驗證。

  父親沒有扼S孩子的“新思路”,儘管孩子的創造在實際中並不是那麼好用。但父親還是肯定了孩子的創造,並給予他鼓勵,這將更有利於激發孩子的創造力。

  鼓勵孩子“多想想”,當遇到孩子的想法與實際需要不相符合的時候,父母要循循善誘,引導孩子學到生活和學習中實際可用的知識,激發創造力的同時也激勵了孩子的成長。

【教育箴言】

  世界上幾乎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是創造力的果實。父母若是希望孩子能夠取得成功,就要通過正確的指導來激發孩子的創造力。這不僅對孩子的個人未來成長有利,而且一旦他成爲有創造力的創新型人才,還將對社會未來的發展大有益處。

25.用短期的目標鼓舞孩子

  

  一位教育專家指出:“總讓孩子努力,卻總不讓孩子嚐到成功的甜頭,他哪來的動力呢?”的確,總看不到成功,誰都會感到沮喪的。所以,父母應當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定立孩子短期內可以達到的目標,讓孩子真正受到鼓舞,讓他在成功的良好感覺下繼續努力,繼續成長。

【經典事例】

  誠誠上2年級了,做事向來沒有長性。學校老師一直鼓勵學生們寫日記,但誠誠總是堅持個幾天就再也不寫了,爸爸媽媽爲此很頭疼。

  這一天,誠誠對媽媽說,他很想要一輛新的雷速登車。媽媽想了想,拿出一個小本子對誠誠說:“買玩具車,可以。不過,你要先和媽媽一起訂一個‘半月計劃’,若是你能完成,媽媽就給你買。”

  誠誠好奇地問:“甚麼半月計劃?”

  媽媽笑笑說:“在半個月內,你要堅持每天都在這個小本子上記日記,而且態度要認真。若是你能做到,我一定給你買。”

  誠誠討價還價道:“媽媽,一個星期行不行?”

  “不行,定好了,半個月。怎麼樣?半個月後就能拿到新玩具哦!”媽媽笑着說。

  誠誠一咬牙,搶了媽媽手裏的小本子,大聲說:“半個月就半個月!我做給你看!”

  從那天開始,誠誠每天放學回家後總是迫不及待地先拿出小本子,把當天發生的或大或小的事情記下來,比如他受老師表揚了,再比如他今天和夥伴們踢足球輸了……點點滴滴的小事情在小本子上倒也寫了個密密麻麻。媽媽看在眼裏喜在心上。

  半個月後,媽媽把新買的玩具車遞到兒子手上,並誇獎他:“有進步啊,誠誠!你看,堅持做一件事情不難吧?”

  誠誠抱着新玩具,不好意思地撓了撓頭,對媽媽說:“媽媽,下次我們定一個‘一個月的計劃’吧!”

  “好啊!”媽媽笑着拍了拍孩子的肩膀,“不過,你要記住,我們定小計劃的目的是爲了讓你學到知識,可不要總來要禮物哦!”

  誠誠低頭認真想了想,然後衝媽媽笑笑,使勁點了一下頭。

【教育啓示】

  半個月,並不算長的時間,母親和兒子一起制定短期目標,孩子不但有了努力的方向,培養了毅力,養成了良好習慣,同時也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

  當然,有時候,孩子也會有誤解,就如故事裏的誠誠,他會以爲只要定了這種小目標,他就有獎勵可拿。在這種時候,父母應當提醒孩子,給他講清楚定目標的真正目的是爲了讓他學到知識,讓他進步,告誡孩子不要養成爲了物質獎勵才肯努力的壞習慣。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費裏德曼等人曾經做過一項研究,這項研究證明,人們先接受較小的要求並完成後,將更容易逐漸接受較大的要求,這種現象又被稱爲“門檻效應”。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可以採用這種循序漸進的方法,給孩子設立短期目標,以此來鼓舞孩子,之後再逐漸遞進目標內容,讓孩子感受到前進的動力,自覺地爲自己的成長而努力。

  曾有人說過,人的積極性不僅來源於實現目標的價值,更取決於實現目標的概率。因此,父母應該通過“短期多次”的目標制定,讓孩子在不斷的努力與成功中取得進步。

  那麼,父母該如何給孩子制定短期的目標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正確認識孩子的實際情況

  每個孩子的能力與自身情況都不相同,父母應當正確認識自己的孩子,切忌急於求成。短期的目標雖然小,但若是沒有依據孩子的真實情況來制定,這個目標便也沒有太大意義,反而會給孩子造成負擔,一旦完成不了,孩子極有可能產生自卑自棄的心理,對他的成長極爲不利。

  上小學5年級的小舟很癡迷玩遊戲機,他的學習並不算太好,成績在班裏的排名一直是40名以後。父親很頭疼他的學習,爲了激勵孩子,父親就對他說:“若是你下次期末考試能考進前十名,我就給你買最新型的遊戲機作爲獎勵。”

  爸爸本以爲用孩子最感興趣的東西來引誘他,他總該好好學習了吧?但結果卻事與願違,小舟依然我行我素。又到期末考試,小舟的成績還是原地踏步。爸爸十分生氣,忍不住對小舟責罵不已。

  媽媽心疼兒子,對小舟爸爸說:“一下子讓他進前十是不是目標定太高了?若是能進三十名以內,你再獎他遊戲機……”

  “甚麼?”小舟爸爸瞪了瞪眼睛,“三十名又不是甚麼好名次,連中等都算不上,進步那麼點兒我還給他買遊戲機?不可能!我這麼刺激他他都不努力,我不管他了!”

  小舟的成績就這樣的,在爸爸的罵與媽媽的勸中,依舊沒有任何長進……

  小舟的爸爸忽略了孩子的自身能力,一味地只想拔高。孩子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甚至完全沒有要努力的意思。父親的這個目標便是白定了,他的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當然,以物質獎勵來刺激孩子努力的做法,父母也應該避免。

  所以,父母應當正視自己的孩子,爲孩子量身定做合適的目標。就如夠蘋果,低處的蘋果,跳一跳就能拿到,孩子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才能爲下一個目標繼續努力。

建議二、讓孩子參與到目標的制定中來

  在制定目標的時候,父母不僅要了解孩子,還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願,讓孩子參與到目標的制定中來,更好地做到對孩子的“量體裁衣”,讓目標更貼合孩子的實際情況。

  孩子通過參與目標的制定,可以對自身有更深刻的瞭解,從而激發他的奮鬥慾望。而且,若是目標如期完成,孩子會有自豪感,併爲下面的努力更添動力;若是目標未完成,孩子也會自覺地從自身尋找原因,爭取下次的努力。

  同時,孩子參與制定與自己有關的目標,也能提起他完成目標的興趣。通過一個又一個目標的完成,孩子也能感受到真正的成長。

建議三、制定的目標應該恰當

  父母爲孩子制定的短期目標應當恰當,太高會讓孩子覺得目標遙遠而失去動力,太低則又會因爲要求很簡單不必花太大力氣就能實現,孩子不但提不起興趣,就算完成了也得不到真正的進步。

  亞東上4年級,數學成績一直都很差。媽媽爲此很着急,勸說與打罵都用上了但依然不起作用,孩子的成績還是沒有甚麼起色。

  這一次月考,亞東拿着僅43分的數學卷子回家,見到媽媽就躲。媽媽一看,不用猜也知道孩子一定是又考砸了,剛要發火卻被亞東的爸爸攔了下來,爸爸說:“這次我來試試。”

  爸爸叫過亞東,父子二人一起鑽進小房間,根據亞東的學習基礎和成績情況,兩人商量着制定出來一個小的目標——下次考試,亞東要爭取考到55分。

  目標制定後,亞東對數學學習開始上心,上課也聽得認真了,儘管不懂的地方還是有許多,但在老師和爸爸的幫助下,一個又一個的小問題在慢慢地解決。

  又到月考,亞東回到家,十分不好意思地把數學卷子拿給爸爸看,但爸爸卻誇獎起來:“好啊,亞東,58分,比目標還高了3分呢!不錯啊!進步不小!”

  爸爸又幫助亞東分析了他存在的問題,接着,爸爸說:“我們繼續制定下一個目標怎麼樣?”

  亞東使勁點點頭,說道:“爸爸,我想挑戰一下,下次我要定一個75分的目標。”

  “能做到嗎?”爸爸笑着問兒子。

  “能!”亞東攥了攥拳頭。

  給孩子定一個符合實際又可以實現的目標,讓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這對激勵孩子繼續努力至關重要。故事中的父親給孩子定下了合理恰當的目標,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增加了學習的動力。

  因此,父母需要給孩子制定一個合適的短期目標。這個目標要能讓孩子通過自身努力可以達到;這個目標要能感動孩子,引發他的興趣,激起他爲之奮鬥與努力的決心與勇氣;這個目標還要能讓孩子心甘情願地執行,讓他能看到成功的希望。

建議四、強化孩子的目標意識

  有不少時候,孩子的目標制定得很好,內容也很切合實際,孩子本身也對這個目標很感興趣。但是,孩子總是有懈怠期的,隨着時間推移,他也許就會偷懶甚至忘記自己定的目標。

  辰辰上小學4年級,他希望將來成爲著名的小提琴家。爸爸媽媽一直很支持兒子的理想,並幫助兒子把這個遙遠的大目標分解成日常的小目標,讓孩子好好學習,打好基礎,一步一步地接近他的夢想。

  但是,最近一段時間,媽媽發現辰辰迷上了動畫片,經常是看到興起而忘記練琴。

  這一天,媽媽特意買回一張小提琴獨奏曲的CD,當着辰辰的面放入碟機,認真地聽了起來,並貌似無意地對孩子說:“這些小提琴家拉得真好聽啊!”

  孩子聽了連忙接話說:“媽媽,以後我也要當小提琴家的。”

  “是嗎?”媽媽笑着說,“可是人家都是刻苦練習才成功的。你現在並沒有在練習呀?”

  辰辰的臉一下子紅了,他不好意思地絞着手指,小聲地說:“我就是、就是想看動畫片。”

  媽媽說:“想看也可以,但是要有度,你難道忘記你的偉大目標了嗎?”

  “沒有!”

  “那就好。你看你這個月的小目標是要學會兩首新曲子,完成了嗎?”

  “還……沒有。”

  “辰辰啊,要想成功就要肯喫苦。定了目標就要努力去完成。這樣你的夢想才能實現對不對?”

  “嗯。”辰辰點了點頭,向媽媽道歉,“媽媽我錯了,我這就去練習。”

  懈怠與忘記是孩子在完成目標時最容易犯的毛病。故事中的媽媽,用巧妙的方法提醒孩子,讓孩子重新回到奮鬥的道路上來,爲完成目標繼續努力。

  所以,父母在給孩子定立小目標後,需要強化孩子的目標意識。比如說,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把目標寫下來,貼在牀頭或牆上等比較醒目的位置,時刻提醒孩子。或者,父母在平時和孩子的聊天過程中,有意無意地與孩子談起他的目標。總之,父母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引起孩子對自己的目標的重視,以此來督促孩子順利完成目標。

建議五、正確評價孩子完成的目標

  孩子經過自身努力完成目標,父母應給予正確的評價。若是孩子的目標完成得很好,父母當給予鼓勵,激勵孩子繼續前進;若是孩子的完成還有問題,父母就該與孩子一起找原因,告訴孩子哪裏做得好,哪裏還需要改進需要進一步的努力。

  父母的態度也要恰當,當孩子順利完成目標的時候,要適當地讚揚,但不要誇大他的成績,以免讓孩子產生自滿情緒;而孩子若是沒有順利完成,父母也不要責罵,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探討,找出不足之處,鼓勵孩子下次注意。

  在目標完成後,父母只有恰當地評價孩子,鼓勵孩子揚長避短,孩子纔會感覺得到成長上的進步。

【教育箴言】

  用短期目標引導孩子,父母要讓孩子看到只要努力就能有所收穫,這樣孩子就能產生“一定要努力”的決心和幹勁。而完成目標後的成功與喜悅,以及父母對孩子的鼓勵與稱讚,也會讓孩子產生完成下一個目標的動力和激情。一步一步,就如上樓梯,孩子會不斷地向高峰前進。

26.引導孩子發掘自己的愛好

  

  北宋著名詩人歐陽修說:“視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意思是說,看一個人的愛好,就知道他是個甚麼樣的人。可見,愛好對於一個人來說有多麼重要,它與一個人的性格和個性密切相關。因此,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觀察孩子,引導孩子發掘自己的愛好。

【經典事例】

  11歲的馬峻收到了爸爸送的新禮物——一輛玩具車。

  哪知道才玩了不到一天,媽媽就發現馬峻把玩具車拆散了,零件堆得四處都是,媽媽剛想發火,馬峻爸爸卻攔住了她,說道:“書上說過,凡是兒童產生愛好並主動要乾的事,十有八九準會勝利。你看,世界上很多科學家小時候不是也亂拆亂卸的?咱兒子好動是好事,表明他正動腦筋呢!”

  之後,爸爸又給馬峻買了不少玩具SQ、軍艦模型、飛機模型等等。果然,這些玩具都在玩過不久後就被馬峻拆散了,孩子對動手拆卸的興趣越來越大。最近,爸爸發現孩子在拆過後又開始重新組裝,這組裝也不是按照原樣,而是遂了他的心願,他想怎麼裝就怎麼裝。

  不久後,馬峻報名參加了市裏的科技競賽,竟拿到了繪畫、自然科學、科技製作三個第一。而且,他製作的太空光速公路還獲得了省科技競賽的二等獎。

【教育啓示】

  馬峻的父親及時發現了孩子的興趣,並幫助孩子發展了這個興趣,使之變成一項愛好。孩子在父親的支持下對自己的愛好始終熱情高漲,這才使得他最終取得優秀成績。

  孩子有自己特殊的興趣,父母則是能發掘孩子興趣的最好老師。而從興趣到愛好是一個過程,孩子要先產生興趣,父母通過細心觀察發現孩子的興趣,進而有針對性地對孩子進行指導和培養,讓孩子一步一步地發掘出自己的愛好。

  有了愛好的孩子,他的注意力、觀察力及思考力會自然而然地提高,他對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會增強,就能更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可見,父母引導孩子發掘自己的愛好也是對他成長的一個很好的激勵。

  那麼,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發掘自己的愛好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關注孩子提的問題

  孩子總是在問“爲甚麼”,而有時候,孩子的愛好也往往會在這些問題裏隱藏。比如大發明家愛迪生,他小時候就很喜歡問“爲甚麼”,他的母親充分肯定了他敢於問“爲甚麼”的精神,並加以指導培養,終於使他成爲了舉世聞名的發明家。

  父母要認真對待孩子的問題,耐心啓發、解答,並保護孩子的這種求知和探索精神。父母要從孩子的發問中,仔細揣摩,總結出孩子的興趣方向,進而發現孩子的愛好,並通過恰當方式的引導,讓孩子逐漸瞭解自己的興趣愛好所在。

建議二、不要忽視孩子的興趣

  父母要承認孩子有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的權利,對於孩子好的健康的興趣不要忽視,更不要橫加干涉,要多聽聽孩子的意見,尊重他的選擇。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喬南自小就喜歡打籃球,進入初中後,他報名參加了學校的籃球隊。可爸爸卻十分反對他玩籃球,說是怕影響他的學習。

  這一天,喬南準備說服爸爸,希望爸爸同意他讓他走自己的路。但爸爸卻很頑固,不論怎麼說,就是不想讓喬南繼續玩籃球。

  喬南很委屈,他甩了書本對爸爸嚷道:“你怎麼就知道讓我死讀書?我的學習又不差,再說成功的路除了讀書考學就沒別的了嗎?學校的籃球隊一週就週末兩次訓練,總共也不過3個小時而已。就當成我學累了休息一下都不行嗎?”

  “不行!”爸爸一瞪眼,“一週3個小時,那一學期下來得多少時間?”

  喬南還是有點不甘心,他想了想,決定最後再搏一下。

  於是喬南摘下眼鏡,對爸爸說:“你看,我的近視眼就是總看書不鍛鍊的結果。上初中以後我已經沒有了玩耍的時間,只剩打籃球這一件感興趣的事情了。再說,現在人家都要身體健康、全面發展的人才,你難道想讓我變成病秧子樣的書呆子嗎?那樣就鐵定沒學校願意要了。”

  爸爸聽後沉默了一段時間,最後,終於開口了:“好吧!參加學校的訓練可以,但除了訓練就不要再玩兒了,抓緊時間學習!”

  “好。”喬南見爸爸已經鬆口,連忙答應。

  儘管和爸爸有過不愉快,但喬南現在還是很高興的,他認爲,自己的路還是要自己走,自己的這個愛好也要一直堅持下去。

  父親望子成龍的心是好的,但也不應該無視孩子的興趣,就如喬南所說,全面發展的人才纔是社會所需要的。可見,父母應當尊重孩子的興趣,並能在尊重的基礎上對孩子加以引導,讓孩子將興趣發展爲積極向上的愛好。

建議三、細心發現孩子的興趣

  孩子的興趣經常會在不經意間顯現,父母應該多多留心。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細心觀察,發現孩子的興趣,進而鼓勵孩子確定自己的愛好併爲之努力。父母同時也要避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要讓孩子的興趣得到自由的發揮。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從小愛好文學,一直悄悄地學習寫詩歌。進入學校的雨果對於寫作的興趣更是隻增無減,甚至筆耕不輟。而當時的社會對舞文弄墨的人都有些輕視,老師自然也十分不喜歡雨果。爲了阻止雨果的創作,老師便用大量的數學習題來強迫他停筆。

  雨果的母親長期細心觀察孩子,她看到孩子對詩歌創作異乎尋常的熱情和一直都萌動着的天生的創作靈感,於是徹底拋棄了世俗觀念,乾脆從學校帶回了雨果。從那以後,母親處處幫助雨果留心詩題,幫兒子捕捉靈感。在母親的支持下,雨果的創作激情勃發,文思泉湧。

  一代文豪的誕生,他的母親功不可沒。

  雨果的母親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肯定了孩子的興趣,對雨果的興趣加以支持鼓勵,才讓孩子的愛好被引導出來,並讓孩子的這一愛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父母對孩子的興趣表達出肯定的態度,對孩子的興趣傾向給予支持,並加以適當的指引,便能激發出孩子的愛好,激發出孩子對這個愛好的最大熱情。

建議四、父母要與孩子一起活動

  父母要創造與孩子一起活動的環境和機會。在與孩子共同活動的過程中,父母可以細心觀察,逐漸瞭解孩子的行爲特徵,進而洞察孩子的內心世界,儘早發現孩子興趣的苗頭。

  父母與孩子一起活動,既鍛鍊了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爲孩子積累了大量的知識和經驗,又增進了親子關係,使父母和孩子更容易溝通交流。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指導又能讓孩子不斷探索,從而發掘出自己的愛好。

建議五、重視孩子的勞動成果

  孩子自己動手完成的勞動成果,父母要重視起來,也許在這其中就能發現孩子的興趣。父母不要用成人的苛刻的評判標準來評價孩子的勞動成果是好是壞,以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7歲的天浩喜歡畫畫,他的小房間裏堆滿了他的“大作”。

  北京奧運會期間,天浩對5個福娃很感興趣,於是自己也畫了一幅“五福娃”。他興沖沖地把畫拿給爸爸看,哪知道爸爸只看了一眼就說:“你畫得這是甚麼?一點也不像!”

  天浩一愣,臉上的表情沮喪了許多。

  爸爸繼續又說:“還有你房間裏畫的那些,又佔地方又亂,扔了吧!你怎麼不多讀讀書?”

  天浩聽得眼淚都下來了,哭着跑回了自己的房間。

  從此以後,天浩再也沒有畫過畫。

  天浩的父親錯過了一個發現孩子興趣的好時機,更是錯過了引導孩子繼續挖掘自己愛好的好機會。父母對於孩子的一些勞動成果,要善於觀察,從中發現孩子的興趣,對其不屑一顧只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會讓孩子喪失對興趣的熱情,更爲嚴重的是還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教育箴言】

  孩子小時候所培養的興趣往往可以成爲他一生事業發展的基礎。而由興趣引導出的愛好既有利於孩子的成長,還將有效促進孩子未來的事業發展。所以,父母應當多關注孩子,及時發現引導,讓孩子的愛好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

27.鼓勵孩子敢於大膽質疑

  

  法國教育理論家狄德羅說:“質疑是邁向哲理的第一步。”父母要鼓勵孩子敢於大膽質疑,引導孩子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學到知識。質疑能力還能培養孩子的探索與創新精神,激勵孩子的成長。

【經典事例】

  法國著名科學家伊倫·約里奧·居里小時侯很淘氣,但她卻十分喜歡探索。

  有一次,物理學家朗之萬上課的時候出了一道題:把一條金魚放進一個裝滿水的魚缸裏,然後把溢出來的水放進另一個缸子裏,結果卻發現溢出來的水的體積比金魚的小,爲甚麼?

  所有的孩子都議論紛紛,但伊倫並沒有參與討論,她在想浮力定律——浸在水中的物體所排開的水的體積,應當與物體體積相等。爲甚麼這條金魚就例外呢?可是大物理學家朗之萬會有錯嗎?

  伊倫回到家後向母親居里夫人詢問這件怪事,母親笑笑對她說:“你自己動手試一下就知道了。”伊倫一定要弄個究竟,她找來缸子和金魚,經過試驗後發現,溢出的水的體積和金魚的體積竟然一樣。難道真的是朗之萬錯了嗎?

  第二天上課,伊倫就告訴朗之萬,說她懷疑他昨天那個結論不對,並詳細描述了她自己試驗的過程和結果。朗之萬聽完,讚賞地笑了:“伊倫,你是個聰明的孩子。這的確是一個小謊言,你的懷疑是正確的。所以,科學家說的話也不一定全對,你只能相信事實。”

【教育啓示】

  故事中朗之萬的做法旨在告訴孩子,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有敢於質疑的精神,沒有疑問就沒有探索,不是所有權威都是真理。世界上許多偉大的創造發明與發現都源於發現者對周圍事物或者現象的質疑。比如,牛頓質疑“蘋果爲甚麼往下掉”而發現了“萬有引力”;梅爾道克質疑“煤是否能在水裏燃燒”而發現了煤氣,等等。

  所以,父母應該像居里夫人那樣,重視對孩子“大膽懷疑”這個習慣的培養,因爲,在懷疑基礎上掌握的知識,在思考之後獲得的知識,一定會印象深刻、受用終身。父母要鼓勵孩子大膽質疑,勤于思考,勇於探索和創新,通過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孩子在掌握知識的同時,還能得到進步與成長。

  那麼,鼓勵孩子大膽質疑,父母該怎樣做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喚醒孩子的質疑意識

  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總是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但很多時候,孩子卻不會主動去發問。他大都會按照書本、老師還有父母所講的,直接照搬去做,而照搬的結果,往往也不全是正確的。長此以往,孩子將會變成死板的“復讀機”而沒有進步。

  所以,父母應該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對孩子加以引導,讓孩子能自己主動發問。這就需要父母給孩子創造自由的空間,鼓勵孩子不要盲從於書本、老師和父母,要對事物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不隨聲附和,通過培養孩子的信心和勇氣來喚醒孩子的質疑意識,培養他的懷疑精神。

建議二、肯定孩子的質疑態度

  當孩子向父母提出懷疑的時候,父母往往會有類似“自己不會去看啊”之類的回答,甚至有的父母還會說:“你怎麼連這個都問?真笨!”這些話語都會傷及孩子的自尊心,打擊孩子提問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下面這位父親的做法也許能給父母一些啓發。

  小佳上小學1年級,這天晚上,他拿着語文課本從房間裏走出來,對爸爸說:“爸爸,我覺得書上有一個字寫錯了。”

  “是嗎?哪個字?讓爸爸看看。”

  “就是這個,”小佳指着課文裏一個“他”字對爸爸說,“這個字不對。”

  “爲甚麼不對呢?”

  “因爲‘他’指的是一粒種子,種子又不是人,應該用‘它’纔對。”小佳一邊說一邊用筆在書的空白處寫下“它”字。

  爸爸接過課本,仔細看了看,然後對小佳說:“你的懷疑很有道理,在正常情況下,植物、動物的確應該用‘它’。不過,在《一粒種子》這篇課文裏,作者是把種子當成一個小朋友去寫的,這是童話裏常用的寫法,所以用了‘他’,明白了嗎?”

  “噢,在課文裏這粒種子就是個小朋友,是和我一樣的人,所以才用了‘他’對嗎?”

  “對!小佳真聰明!”

  小佳父親的做法很明智,他先是肯定了孩子的懷疑態度,接着又給孩子講明白了道理,讓孩子學到了知識。因此,不管孩子提出的問題是簡單還是複雜,是古怪還是幼稚,父母都要有耐心,不要輕易否定和迴避,而是要對孩子這種懷疑的態度給予鼓勵與表揚,同時還要儘量給孩子解答疑問,讓他獲得成長。

建議三、不要打擊孩子懷疑的積極性

  如果孩子對事物有了自己的懷疑,父母要珍惜他的這種懷疑精神,不要置之不理,不要諷刺打擊,也不要橫加干涉,而是要用讚揚與賞識的態度,鼓勵孩子多加思考,或是與孩子一起研究,讓孩子找到問題的答案。

  8歲的曉雯在課堂上聽老師說,蚯蚓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即使被切成兩斷也能繼續活下去,並可能分別再生長出完整的蚯蚓。

  曉雯不相信這是真的,於是她挖來兩條蚯蚓,切成兩段,放在窗臺上養了起來。

  但是,媽媽發現後卻很生氣,她罵道:“不好好看書,居然玩蟲子?多噁心啊!”

  曉雯委屈地說:“我是在做試驗。”

  “甚麼試驗!”媽媽一邊說一邊把窗臺上用來裝蚯蚓的小罐子順手扔出了窗外,“你給我好好看書!別光想着玩兒!”

  曉雯委屈地哭了起來……

  這位母親不分青紅皁白上來就責罵女兒,既傷了女兒的自尊,又在無形中澆滅了孩子懷疑精神的火種,這種做法對於孩子的成長極爲不利。所以,父母應該珍惜孩子的懷疑精神,給孩子以自由的空間,讓他大膽懷疑。

建議四、讓孩子有“資本”質疑

  質疑都要有根據,而孩子所掌握的各種知識便是他質疑的“資本”。因此,父母應該多注意孩子知識的積累,讓孩子獲取多方面的信息,激發孩子獨立學習和思考的能力,有了大量的知識儲備,孩子的質疑態度才能更端正。

  上初中1年級的嚴凡,自小就喜歡“懷疑”事物。父母給他買了大量的書籍,而嚴凡也是各方面都涉足,掌握了大量的課內課外知識。

  一天,嚴凡拿回來自然考試卷,上面有一道大題被扣除了分數。父親問嚴凡這道題的錯誤原因,他卻說:“我懷疑這道題出的有問題,老師不該判我錯。”

  “哦?爲甚麼?”

  “因爲根據我看的資料,再結合課本上的知識,這道題根本就沒有正確答案。老師給的答案只是說了一個方面,並不完全。“

  “那你跟老師說了嗎?“

  “說了,老師說他回去查一下資料,然後再做確認。但這道題的分數他是不可能還給我了。”

  父親笑笑說:“其實,你和老師誰對誰錯並不重要。關鍵是你敢於懷疑,而且又和老師有了交流溝通,這樣很好。”

  正是因爲嚴凡有大量的知識做底子,他才能在考試卷子上發現疑問,而父親對他的鼓勵同時又能激發孩子繼續發揚這種質疑精神。掌握大量的知識,不但能讓孩子有“資本”去質疑,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得更多,思考得更多,從而成長得更快。

建議五、告誡孩子不要無端懷疑

  父母需要知道,對事物提出懷疑是建立在豐富的知識和認真思考的基礎上的,絕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更不是無端的猜測或隨便的懷疑。

  因此,父母要適時引導孩子,讓他的思想朝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同時也要提醒孩子,對事物的懷疑要有根據,任何有意義的懷疑,都依賴於對事實的仔細分析和對理論的認真研究,否則就會很難產生新思考和新發現,創新精神也無從談起。

【教育箴言】

  美國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孩子若是能多些懷疑精神,敢於提出問題,這樣將有助於他的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的發展,這對他的成長是有利的。父母應當多鼓勵孩子,讓孩子敢於懷疑。

28.鼓勵孩子尋根問底

  

  孩子對新鮮的事物感到好奇,孩子對已知事物想要知道的更多,並提出“爲甚麼”時,這都是孩子尋根問底的表現,父母應該鼓勵他的這種行爲。正是通過尋根問底,孩子才能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學到更多的知識,這將有利於孩子的成長與進步。

【經典事例】

  200多年前,英國有個孩子叫詹姆斯·瓦特。有一天,他在廚房裏看祖母做飯,竈上坐着一壺開水。忽然,瓦特看見水開沸騰的時候,壺蓋不停地往上跳動。他觀察了好久,也沒想通這是爲甚麼,於是他問祖母:“甚麼玩意兒使壺蓋跳動呢?”

  祖母說:“水開了,就這樣。”

  對這個回答,瓦特並沒有滿足,他又繼續追問:“爲甚麼水開了它就跳呢?是有東西推它嗎?”

  可能是祖母太忙了,她應付道:“不知道。小孩子總這麼刨根問底的幹甚麼?”

  瓦特不甘心,一連幾天,他都在火爐旁觀察,認真地看水開以後壺蓋跳動的樣子,而且還拿來杯子、調羹等小餐具做試驗,最後他終於明白了推動壺蓋跳動的原因——水蒸汽。

  水蒸汽推動壺蓋跳動的物理現象,成爲瓦特發明蒸汽機的認識源泉。瓦特在日後的精心研究中,繼續發揚他尋根究底的精神,終於發明出完善的蒸汽機。

【教育啓示】

  瓦特的故事是尋根問底精神的一個典範。正是由於瓦特的這種精神,才最終使得完善的蒸汽機被髮明出來。當然,瓦特祖母的做法是不值得父母學習的,她沒有給孩子以正確的引導,反而是對孩子的問題不予理會,這是不可取的。當孩子對問題尋根問底的時候,父母應該欣賞他的這種精神,對他提出的問題加以引導,讓孩子學到知識。

  在現今社會,尋根究底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這種精神不僅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望與探索創新精神,還能讓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識與經驗,爲他未來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父母應當鼓勵孩子尋根問底。

  那麼,在生活中,父母具體該如何做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引導孩子自己提出問題

  孩子對某些事物有好奇心,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讓他自己提出相關問題,自覺地去尋根問底。孩子通過這種方式得到的問題的答案,比父母直接告訴他,讓他被動接受得來的答案要記憶深刻得多。

  9歲的天暢十分喜歡小動物,鄰居家裏剛剛養了一羣鴿子,每天放學回家後他都要和鴿子玩一會兒。

  這天,天暢的爸爸也和天暢一起逗起了鴿子。忽然,爸爸說:“你想多瞭解鴿子嗎?”

  天暢逗着鴿子點點頭:“當然想。”

  “那咱們來比賽吧,看誰發現的鴿子的問題多。”爸爸提議說。

  天暢高興地回答:“好啊!”

  於是,父子二人開始輪流向對方提出關於鴿子的問題,比如,鴿子爲甚麼不停地東張西望?鴿子的腦袋爲甚麼擺那麼快?鴿子腳上的小鐵環是甚麼?鴿子爲甚麼能認識家?等等。天暢一邊提問,一邊思考回答,遇到父子二人實在不知道的問題時,他還記錄下來,準備回去查資料。

  就這樣,天暢在父親的幫助下,對鴿子的瞭解深刻了許多。

  孩子能夠回答或者提出問題,表明孩子在積極主動地觀察。天暢的父親對天暢的引導和幫助,讓孩子學到了更多知識。孩子通過對自己提出的問題尋根問底,也培養了他的觀察力與注意力,同時也有助於他思維能力的發展。

建議二、讓孩子自己先分析思考

  當孩子的問題提出來以後,父母也可以不用立刻告知他答案,針對問題啓發孩子,讓他運用自己學到的知識與經驗先去分析與思考。即使是孩子最終說錯了也不要責備或諷刺他,父母要鼓勵並加以引導,儘量讓孩子自己尋找到答案,讓他體會到自己思考尋根問底的樂趣,從而培養他的獨立思考能力。如果孩子實在尋不到答案,父母再明確告知也不爲遲晚。

  同時,父母還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看問題的觀點與結論強加給孩子,更不要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孩子提出的問題。即便問題很簡單,也要尊重孩子尋根問底的精神,父母只是啓發孩子自己思考問題就好。

建議三、認真對待孩子的疑問

  對於孩子自己不能解答的疑問,父母應該給予正確的引導和鼓勵,並儘量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給孩子一個較爲準確、完整的解答。若是當時並不十分確定答案,父母也要在以後的時間尋找機會給孩子一個準確的答覆,以免模糊的答案對孩子產生誤導。

  上小學3年級的貝貝問爸爸:“爲甚麼南極有企鵝,而北極沒有企鵝?”

  爸爸聽完後想了想,發覺自己對此也是一知半解,又不能胡亂地對孩子解釋,於是就說:“爸爸也不太瞭解。這樣吧,我們一起去圖書館查一查。”

  一番努力後,父子二人終於瞭解到,北極原來也是有數量龐大的大企鵝的,但後來去北極的人們不加節制地狂捕濫S,才導致北極大企鵝的滅絕。

  當父母對孩子的問題知之甚少,或者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的時候,可以像故事中的貝貝爸爸那樣,和孩子一起查找資料,研究問題,尋找答案。父母與孩子一起尋找答案這個過程,也有助於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培養孩子的求知慾望與探索精神。父母切忌不懂裝懂,隨便說個答案搪塞孩子,這樣孩子不僅學不到知識,還有可能給他留下錯誤的結論,爲他未來的成長埋下隱患。

建議四、善於向孩子提問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父母應該善於向孩子提問,通過問題引導孩子去觀察、思考,進而啓發孩子對問題尋根問底。下面北宋著名哲學家邵康節的做法,值得父母借鑑。

  一天中午,邵康節和他12歲的兒子在自家院子中閒坐。忽然,從院牆外伸出一個人頭,向院子中間瞅了一圈又很快縮了回去。

  邵康節問兒子:“你說這個人在瞅甚麼?”

  兒子說:“八成是個小偷,想偷東西,看見有人就走了。”

  “不對。”邵康節啓發兒子,“若是小偷,應該看見人就立刻縮回頭,他不是還瞅了一圈?這說明甚麼呢?”

  兒子想了想,說:“也許是在找東西吧?”

  邵康節又繼續啓發兒子:“他只瞅了一圈,那你看他是在找大東西還是小東西?”

  “應該是大東西。”

  邵康節接着說道:“那麼甚麼樣的大東西會跑到別家院子裏去呢?想想那人的農民打扮……”

  兒子又想了一會兒,肯定地說:“他是來找牛的。”

  邵康節滿意地點點頭:“說得對,他是來找牛的。以後,你要多動腦筋纔是。”

  邵康節通過日常生活小事來教育兒子多動腦筋,培養了孩子尋根問底的精神。父母要善於向孩子發問,給孩子足夠的思考時間,並且要鼓勵孩子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對於孩子回答不恰當的地方,父母可以通過多次的提問來引導孩子進一步思考,讓孩子找到正確答案的同時也增強他的學習能力。

建議五、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

  一個人正確積極的思維,決定了他學習做事的態度。而態度逐漸會演變成爲一種習慣,習慣與性格成就人的一生。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積極的思維方式,不僅有助於孩子更深刻地理解問題,對他未來的成長與發展也同樣大有益處。

  父母應該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對於孩子尋根問底的精神應該肯定。而孩子想要知道的問題有很多,面對孩子各式各樣的想法,父母就要引導他正確地思考,讓他的尋根問底多用於有利於他學習與成長的地方,讓孩子少一些對成長無益的偏頗想法。

  比如,有的孩子很是不解爲甚麼父母不允許他沉迷網絡遊戲,這時候父母就要從網絡遊戲的危害及孩子的身體健康等方面與孩子溝通交流,用一些事實進行教育,或者與孩子一起進行其他有意義的活動,讓孩子遠離不健康的網絡遊戲。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引導孩子對這些建議和行爲深入思考,讓他逐漸建立積極、健康、正確的思維方式。

【教育箴言】

  父母應當爲孩子創造一個寬鬆自由的生活空間,鼓勵孩子對他所遇到的問題尋根問底。並且父母也要多和孩子溝通交流,既能共同分享家庭歡樂,又能激勵孩子求知向上的精神,從而讓孩子將他的尋根問底轉化爲對知識的渴求和探索,爲他未來的成長鋪好道路。

29.誘發孩子的求知慾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對知識的渴求,就不可能有完美的精神生活,從而也就不會有創造性的勞動。”因此,求知慾是推動孩子成長與進步的動力,父母應當幫助孩子誘發他的求知慾,讓孩子積極地探索未知世界。

【經典事例】

  徐立從兩三歲開始,就對周圍事物格外好奇。最初是好奇影子的存在,媽媽發現他的興趣後,開始在不同的時間陪他看影子,給他講影子的原理,讓他在玩耍中學到知識。

  後來,隨着徐立的長大,媽媽都會盡量滿足他的好奇心與求知慾:重視他的每一個問題,能回答的儘量回答,一時不能回答的,陪他一起查資料找答案。媽媽給徐立準備了大量的書籍,並鼓勵他自己動手做實驗。爲了開闊徐立的視野,媽媽帶着他四處遊歷,每到一處,科技館和博物館都是必去的地方。有了這些經歷,徐立的求知慾越發旺盛,凡事都要問個“爲甚麼”。媽媽說,也許孩子並不一定能事事明白,對所讀的書也不一定完全能讀懂,但他的求知慾卻是寶貴的東西,需要父母好好地呵護。

  後來,徐立在他11歲的時候參加了省裏的科技知識競賽,獲得了特等獎。他說:“這種比賽不需要複習,全靠日常的積累。”看來,還是徐立的求知慾幫助他取得了好成績。

【教育啓示】

  徐立有一位好媽媽。這位母親重視孩子從小就有的好奇心,通過她的引導與教育誘發出孩子的求知慾,讓孩子學得更多,成長得更快。

  求知慾,就是對知識的學習有一種內在的渴望。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對周圍事物會好奇好問,對他不瞭解的知識都想要弄個明白。父母應當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保護好他的好奇心,並通過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對未知產生求知的渴望。孩子只有對知識的學習有持續而強烈的追求慾望,他才能將知識學會學好,才能爲他未來的成長打下深厚的根基。

  同時,求知慾還能讓孩子專注於學習,對於培養孩子的注意力與思維能力也是大有益處的。而且,對孩子求知慾的誘發過程,也是父母瞭解孩子的方式之一。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發現孩子的興趣方向與學習重點,這將有助於孩子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

  因此,父母應當重視誘發孩子的求知慾。那麼,父母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讓孩子體會到知識的作用

  孩子的求知慾很旺盛,同時也很隨意。他所想要知道的東西有很多,內容與方向都不固定。這個時候,父母就需要首先掌握孩子的知識範圍,看他都學會了哪些知識,然後在與孩子的日常交流與溝通中,設法讓孩子運用到他所掌握的知識與經驗,從而讓他體會到自己所學知識的作用。

  6歲的女兒從來沒見過鵝,爸爸帶她到鄉下玩的時候,兩人在池塘裏看見了一隻大白鵝。爸爸問女兒:“你猜,鵝的腳掌是甚麼顏色的呢?”

  女兒想了想說:“一定也是白色的。”

  爸爸笑笑:“你在學校裏學過一首古詩,叫《詠鵝》,對嗎?”

  女兒點點頭,眼睛還是沒離開那隻鵝。爸爸接着說:“裏面有一句詩,‘白掌撥清波’是吧?”

  女兒立刻大笑起來:“爸爸錯了!是‘紅掌撥清波’。”

  爸爸繼續說道:“哦,這樣啊!我的女兒也越懂越多了。那你想不想知道更多關於鵝的事情?”

  “當然想!”女兒點着頭說。

  爸爸說:“那我們就去查查書,看看這鵝身上還有甚麼好玩兒的事情吧!”

  “好!”女兒非常興奮地回應。

  父母應該注意觀察,時常留心,像故事中的那位父親一樣,對孩子周圍發生的事情儘量用孩子所熟悉和掌握的知識來解釋,並對孩子加以引導,以此來激發孩子進一步學習的渴望,進而誘發他的求知慾。

建議二、讚美孩子的求知慾望

  當孩子表現出對某些事物的求知慾望的時候,需要父母給予讚美,因爲這是對孩子求知慾的最好的營養劑。

  有些父母會訓斥孩子瞎想,認爲他提出的問題要麼幼稚要麼古怪。殊不知,父母這樣的訓斥往往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扼S孩子的求知慾。這樣做的後果,是孩子想要學習的慾望越來越小,他會慢慢認爲只要學會父母老師教的就夠了,其他的知識學來無用。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爲不利的。

  所以,父母需要對孩子的求知慾表現讚美的態度,讓孩子時刻保持繼續求學的熱情,並鼓勵孩子讓他在這種熱情的驅動下學得更多。

建議三、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求知環境

  環境造就人才。父母應當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求知環境,讓孩子更方便探索未知,以此來激發孩子的求知慾望。

  父母可以在家中爲孩子提供一些工具,比如望遠鏡、放大鏡、地球儀、地圖等等,父母通過演示及語言點撥,首先引起孩子的興趣,進而誘發孩子的求知慾。同時,父母還可以在家中開闢角落,創造條件讓孩子做些小實驗,既鍛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又可以滿足孩子的探索心理。在實驗過程中,孩子還能驗證所學到的知識,實驗裏發現的新問題,又能誘發孩子新的求知慾望。

建議四、開闊孩子的視野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父母應當帶孩子走出家門,讓現實世界給予孩子智慧的啓迪。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正確引導孩子觀察與探索,逐漸培養他的學習興趣,誘發他的求知慾望。德國人卡爾·威特在他的《卡爾·威特的教育》裏就是這樣培養孩子的求知慾的。

  小卡爾·威特是19世紀德國的一個著名的天才。他小的時候生長在內陸地區,從書中看到關於海洋的描述,看到航海家們的傳記以及《馬可·波羅遊記》以後,他便非常想去看看大海。於是,老卡爾便帶着他去了地中海海岸。平生第一次看到大海,小卡爾興奮至極,而老卡爾則給孩子講述關於海洋及海洋生物的各種知識,他甚至把地球儀帶到海邊,讓孩子形成地理概念。

  老卡爾說,儘管他只是個窮牧師,收入微薄,爲了能有出門的旅費,全家人都得省喫儉用,旅行時也只能住最差的旅館。但他卻堅信一切都是值得的。

  老卡爾說:“現實世界能教給我們的,永遠比書本能教給我們的更多、更豐富、更生動。”廣博的世界對孩子有着強大的吸引力。父母要讓孩子走出家門去學習,可以帶他去博物館、科技館,也可以去遊歷山川,利用現實世界的精彩與神祕去誘發孩子的求知慾望。

建議五、給孩子樹立求知探索的榜樣

  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他對父母的言行舉止都會有意無意地去模仿。所以,誘發孩子的求知慾,父母自己也要表現出求知慾望,熱愛知識,經常充實自己,從而對誘發孩子的求知慾望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求知的精神環境。

  古時候,有一位宰相的妻子非常重視兒子的前途,每天她都要不辭勞苦地勸告兒子,讓他好好讀書,要守禮儀,要講信用,要忠於國君與國家。而宰相卻每天只是晨起上朝議事,傍晚下朝回家,喫過晚飯後就開始看書,對兒子的事情一點也不過問。

  愛兒心切的妻子對宰相的做法很是不滿,這天她終於忍不住地對宰相說:“你不要整日只顧你的公事,你也該管教管教兒子,不要總靠我說。”

  宰相眼睛依舊停在書本上,不緊不慢地回答:“我入朝,是對國家忠;我待人,是對朋友義;我晚間讀書,是要讓自己掌握學識。你看,我不是時時刻刻都在教育他嗎?”

  父母勤於鑽研、勇於探索的榜樣無形之中也會深深地影響孩子,就如故事中宰相的兒子,相信在看到父親每天都勤於公事、刻苦求知,他也一定會像父親那樣,爲他自己的前途而努力的。父母給孩子樹立求知探索的榜樣,誘發孩子的求知慾的同時,還可以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養成刻苦鑽研、執著追求的優良品質。

【教育箴言】

  父母要重視孩子的求知慾,同時還要給予孩子支持、引導與幫助,讓孩子感受到探索與學習的樂趣,讓他體驗到知識的作用。父母對孩子求知慾的誘發,將有助於孩子增加學習熱情,讓他學到更多知識,從而激勵他進步與成長。

30.鼓勵孩子樹立遠大志向

  

  有這樣一句諺語:“一個確定的目標是成功的一半。”一個人只有明確了目標,纔會有明確的奮鬥方向。所以,父母應當鼓勵孩子樹立遠大志向,並鼓勵孩子堅定意志,努力學習,不斷進步,向着自己的目標奮勇前進。

【經典事例】

  美國人約翰·富勒小的時候家裏十分貧窮,他有7個兄弟姐妹,儘管他從5歲就開始幫母親做事,但依然無法改善家裏這種貧窮的狀況。

  富勒有一位不甘貧窮的母親,她經常對孩子們說:“我們不應該這麼窮的。不要說貧窮是上帝的旨意。我們雖然很窮,但我們不能怨天尤人,那是因爲你們的父親從未有過改變貧窮的慾望,而家中的每一個人又都胸無大志。”

  儘管還是個孩子,但母親的這些話卻深深打動了富勒的心,他立志要成爲百萬富翁。經過連續12年的不斷努力奮鬥,他終於做成了一家大企業,而且還收購了其他的企業,終於實現了兒時的夢想。

  約翰·富勒說,他成功的原因在於母親那些話的激勵。後來,他在演講中一再重複他從小立下的志向:“雖然我不是富人的後代,但我可以成爲富人的祖先。”

【教育啓示】

  志向有多大,動力就有多大,財富就有多大,約翰·富勒的故事就是不錯的例證。

  當然,並不是要求父母都要讓孩子以賺大錢爲遠大志向,父母要用約翰·富勒的這種精神來鼓勵孩子——只有樹立了遠大的志向,確定了明確的奮鬥目標,人的一生才能不斷進步,人才能不斷成長。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人一旦有了目標與鬥志,無論做甚麼事情都會精神飽滿。所以,父母要鼓勵孩子從小樹立遠大志向,讓孩子爲了目標而奮鬥,這也是幫助孩子跨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大步。少年時期是志向形成的重要階段。如果父母能在此階段抓好立志這一根本環節,就能使孩子有遠大的人生追求和高尚的品格。

  那麼,父母具體應該怎樣鼓勵孩子樹立遠大的志向呢?

【教育建議】

建議一、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孩子應該樹立遠大的志向,這裏的遠大,是指一個人的志向應當高遠而偉大。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足夠的自信,讓他敢於將高遠偉大的志向當作自己一生的目標。

  家庭教育專家蔡笑晚先生曾經用民謠《凡人與神仙》來激勵自己的孩子。民謠中說道:“三十三天天外天,白雲裏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蔡先生意在告訴孩子們,不論古今,偉大人物都是從凡人成長而來的,從凡人到天才,就看你有沒有那個自信。

  “神仙本是凡人做”成爲了蔡先生教育子女成才的一項重要內容。蔡先生還將自己孩子的名字依次叫孟子、孫子、荀子、潤子、曾子(後改爲君子)、西子,他就是要用這些不平凡的人物的名字來激勵孩子們從小立志,給孩子們以自信心,讓他們敢於和名人看齊。

  蔡先生就是用這種思想,激勵他的孩子們從小懷有遠大志向,才最終成就了蔡家5個博士、1個碩士的“博士之家”。因此,父母應該效仿蔡笑晚先生,培養孩子從小嚴格要求自己,以歷史和現代的優秀人物爲榜樣,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從而樹立遠大志向。

建議二、讓孩子在興趣中立志

  孩子只有對某一科感興趣,學起來纔會有動力。若是此時父母能細心觀察,並加以引導與幫助,便可以讓孩子將學習興趣與未來志向相聯繫。由興趣而來的志向,一定會讓孩子動力十足。

  有一位母親發現女兒從初中開始,就對英語的學習格外感興趣。除了課內的學習,女兒還參加了英語興趣小組。從那以後,每當女兒取得成績、感受到學習快樂的時候,母親都會及時進行鼓勵。同時,她還經常給女兒講在語言上有造詣的成功人士的故事。女兒很快就樹立起了自己的志向——長大以後當一名英語翻譯。後來,女孩大學畢業後,如願以償地成爲了一名翻譯。

  與興趣相聯繫的志向,會讓孩子更專注。因此,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學習興趣,同時還要向故事裏的母親學習,通過一些恰當合理的方式從興趣中引導出孩子的志向,讓孩子向着這個目標前進,並最終獲得成功。

建議三、讓孩子樹立成功的意念

  當一個人有了成功的意念的時候,他就會時刻思考,格外努力,不斷進步。因此,父母應當引導孩子樹立起成功的意念,讓孩子在意念推動下實現他的遠大志向。

  羅傑·羅爾斯是美國紐約州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他出生於環境極其惡劣的貧民窟,那裏充滿暴力,滿是流浪漢與偷渡者。羅爾斯耳濡目染,從小就逃學、打架,他甚至對自己的未來毫不上心。

  羅爾斯小學時候的校長皮爾·保羅改變了他,校長曾經假借看手相的名義對他說:“我一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是紐約州的州長。”

  當時,還是孩子的羅爾斯大喫一驚,但他還是記下了這句話,並相信了它。從那天起,“紐約州州長”這句話一直激勵着羅爾斯,他不再和人打架,說話也文明瞭許多,更重要的是,他開始對自己的學習認真起來。在51歲那年,羅傑·羅爾斯終於成爲了州長。

  儘管皮爾·保羅並不是羅爾斯的父親,但他用成功的意念激勵羅爾斯樹立遠大志向的做法是十分值得父母借鑑的。讓孩子渴望成功,讓孩子看到成功的希望,父母通過對孩子的鼓勵讓他樹立起成功的意念,那麼,孩子所有的思考與行爲便都會配合它,使他朝着自己的目標不斷奮鬥。

建議四、讓孩子腳踏實地堅持目標

  堅持自己的目標,腳踏實地地去努力,最終才能成功。父母應當鼓勵孩子對自己的目標負責任,堅持不懈的意志纔是成功的關鍵。

  漢朝著名史學家班彪有兩個兒子,班固和班超,兄弟倆自小就有遠大的志向。班固說,他要繼承父親的事業,學司馬遷,寫出一部好史書;而班超則立志效法張騫,通西域,安定國家的邊疆。

  父親班彪在得知兩個兒子的志向後十分欣慰,他便經常囑咐兒子們:“你們都有自己的遠大抱負,這很好,你們都是好孩子。但是要實現自己的志向,必須不怕困難,堅持不懈,付出心血。從現在起,你們一定要像以前一樣繼續腳踏實地努力學習!”

  兄弟倆牢記父親的教誨,按照自己的志向不斷地充實自己。多年後,班固經過廣泛搜求,潛心思考,終於在父親所著史書的基礎上,寫成了著名的歷史著作《漢書》。而班超時時不忘自己的志向,幾經努力,最終奉朝廷使命出使西域,以機智果敢安定了祖國西部邊疆,使漢族與各少數民族能和睦相處。

  要想成功,就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長久堅持下去。父母在鼓勵孩子樹立遠大目標的同時,還要像班彪那樣時刻提醒孩子,用他自己的目標激勵他,讓他能夠持之以恆地堅持努力,從而最終實現他的志向。

  另外,父母在鼓勵孩子堅持目標的時候要讓孩子量力而行,首先要讓孩子樹立切實可行的志向,若是對完全沒可能實現的志向還要努力的話,也會消磨掉孩子的意志力,反而起到反效果。

建議五、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競爭激烈的現時代,父母都對孩子抱有極高的期望。但很多時候,父母會將自己的期望當成孩子的奮鬥目標強加給他,這樣做既忽視了孩子的意願和興趣,也忽略了他的整體素質,對於他未來的發展極爲不利,因此,是堅決不可取的。

  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說:“父母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干涉孩子的理想,就等於不承認孩子的人格。青少年不良行爲的種子,最初就是從這裏萌芽的。”可見,父母的主觀意願對孩子樹立遠大志向的影響是多麼嚴重。這樣做不僅扼S了孩子的個性,還阻礙了孩子的成長。即使對於父母自己來說,也是操心受累,苦不堪言。而且,強加的目標也往往得不到實現。

  所以,父母應該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來鼓勵他樹立適合自己的遠大志向。

【教育箴言】

  三國時期的軍事家諸葛亮有一句名言:“志當存高遠。”這句話就是在鼓勵人們,要懷抱高遠的志向。當孩子心中有了明確的志向後,他就會表現出極大的信心、毅力和勇氣。所以,父母要鼓勵孩子正確樹立遠大志向,並激勵他朝着這個目標不斷努力奮鬥。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