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你們對我總不敢放手!——孩子依賴父母的根本所在

  

   看着孩子,我們會忍不住想,這麼小的孩子,他自己能做甚麼?不管他他肯定甚麼事情都做不好。所以我們捨不得放手,不忍心放手,我們甚至提醒自己:不能放手。可以說,是我們自己親手將孩子的雙手雙腳綁住了,他不依賴我們又能怎麼辦呢?

  

1. 從小就有人替我做事!——對孩子的事,媽媽不要包辦代替

  

  孩子依賴的最突出表現之一,就是他甚麼都不會做,所有事都得我們來動手。而問及孩子爲甚麼不會自己做時,他多半都會非常理直氣壯地回答:“從小就有人替我做事!我不用動手。”

  一位媽媽曾經講過這樣一件讓她哭笑不得的事情:

  我甚麼都替女兒做好了,就希望她能出人頭地。女兒也爭氣,考上了外地的大學。一次中秋節前我收到了女兒寄回來的很大一包快遞。我還滿心歡喜,想着女兒長大了,知道心疼我們了,還給寄禮物回來。我開心地打開了包裹,結果卻一下子傻了眼,原來包裹裏是一堆髒衣服,隨包裹還有一張紙條——媽媽,給我洗了。

  一個已經上了大學的孩子,竟然連衣服都不會洗,甚至打包郵寄回家讓媽媽給洗。遇到這樣的事情,相信我們也應該感到無奈了吧!

  看看現在的孩子,喫飯得要我們一口一口地喂,絕對不肯自己喫;睡覺也要有人陪,否則就鬧脾氣不肯上牀;早上起牀不疊被子,喫完飯也不懂得幫忙洗碗,就連書包文具也必須我們幫他收拾好,他自己絕對不會動一根手指頭……

  我們希望孩子照這個樣子發展下去嗎?未來孩子終歸是要走出家門的,他得自己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也許現在幫他穿個衣服、喂個飯不算甚麼,對我們來說也是舉手之勞。可未來他要工作了,要自己去處理人際關係了,我們能幫得了嗎?我們能代替得了嗎?

  我們都知道這句俗語“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我們現在不替孩子的未來多多考慮,那麼隨着他一天天長大,未來他不能解決的問題會越來越多。這就像是一個因果循環,我們不能自作自受,更不能讓孩子也自作自受。

  所以,少一些包辦代替吧!放開我們的手,也放開對孩子手腳的束縛,讓他學會用自己的雙手做事,學會用自己的雙腳走路,這樣孩子的成長才不會被禁錮啊!

?引導孩子從依賴向主動做事過渡

  我們首先應該正確來理解孩子的依賴。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有依戀期,如果此時我們反而和孩子過分疏遠,甚至“逼”着他要他自己獨立的話,這會讓他感覺很沒有安全感。所以,我們要允許孩子在最開始時對我們適度依賴。

  不過,我們要有一個培養孩子獨立的意識。比如,孩子小時候會拿着餅乾盒希望我們幫他打開,前幾次我們要教給他看怎麼打開,過後就要鼓勵他自己去動手。我們要注意話語的引導,我們可以溫和地說:“你不想自己試試嗎?自己打開了你就可以自己拿餅乾吃了。”我們要注意說話的口氣,別生硬地說:“真笨,連個盒子都打不開!”否則孩子會認爲自己很笨,而更加不願意自己動手。我們應該吸引孩子的興趣,讓他產生一種想要自己動手的慾望,逐漸地讓他從對我們的依賴變成有意識地去主動做事。

?把做事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

   雖然孩子有了主動做事的意識,可我們如果不放手,他還是學不會自己主動做事。所以,我們要能將做事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

   當孩子產生想要動手做甚麼的慾望時,我們先要看看那件事是不是在孩子的能力範圍之內,如果他完全可以做到,我們就要放手讓他自己去嘗試;如果這件事並非他能力所及,比如修理傢俱等等,我們可以讓孩子在一旁看着我們做,或者建議他去做別的事情,但不要粗暴地拒絕他。不過,我們要注意到孩子的成長,要隨着他年齡的增加逐漸讓他做更多的事。

?提高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讓孩子做事,我們可以先從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開始入手。從最簡單的自己喫飯、穿衣、睡覺、洗臉刷牙,再到稍微複雜的整理自己的書包文具、起牀後整理牀鋪,然後再到清掃房間衛生、整理雜亂的各種物品,等等。

  我們最開始要給孩子做一個好的示範,不要對他要求太高,只要他能有始有終地將事情做完就好。當看到孩子做得不太好時,我們也別急着上去幫忙,可以提個醒,讓他自己去尋找最合適的解決辦法。當孩子逐漸具備了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之後,他就有“資本”再去發展其他的能力了。

2. 反正你們會保護我!——教孩子自我保護,而不是過度保護他

  

  我們總覺得孩子很容易就會受到傷害,比如他會不小心被開水燙傷,會不小心走路跌傷,會受到壞人的欺騙,會被不良事物引誘……如果沒有我們保護着,他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危險。於是,我們“不得不”去做孩子的盾牌,幫他擋下各種各樣的傷害,讓他能在“純淨”的空間中向“正確”的方向成長。

  可我們的保護能持續多久呢?當孩子最終不得不從我們的保護圈中走出來時,他豈不是還要面對重重困難?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爲了保護唐僧不被妖怪抓去,就在地上畫了個圈,讓唐僧不要走出圈子,否則性命不保。我們對孩子的保護就像那個圈子,但很顯然,我們不是孫悟空,我們沒有那麼神通廣大的本事,所以保不了孩子一輩子。既然這樣,與其讓孩子總躲在圈子裏受保護,倒不如教他學會自己保護自己。孩子對自己的保護纔是他的“貼身防護服”,要遠好過我們這種隔空設下的安全網。

  有位老師講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春遊,中午喫飯時我看見班上的小威對着雞蛋發愣。我問他是不是需要幫助,他皺着眉頭爲難地說:“老師,在家喫雞蛋都是媽媽給我剝好皮的,她不讓我自己剝皮,說是怕紮了我的手。現在媽媽不在,我不敢自己剝呀!”我不禁覺得驚訝,小威已經是4年級的小學生了,剝雞蛋皮還能扎着手嗎?媽媽的保護有些太過了吧!

  也許我們之前看見孩子有一次剝雞蛋皮不小心扎到了手,於是我們就此推斷孩子以後剝雞蛋皮就肯定會扎手。我們所謂的“保護”,卻讓孩子形成了不正常的依賴。

  而且,依賴之下,有的孩子還可能會反其道而行之,反而“迎難直上”。因爲在他心中已經有了這樣的認知“反正你們會保護我”,他可能就會魯莽地去冒險。

  所以,我們該好好反思一下了,爲了讓孩子不再依賴我們,還是教他學會自我保護吧。

?別用打罵來“保護”孩子

  曾經有位媽媽向心理專家諮詢過這樣的一個問題:

  我還是能放開手讓女兒自己玩的,只是一看見她有危險動作,我就直接說她。如果下次再犯,我就打她手心來懲罰她,直到她不敢再犯爲止。我想知道我這樣做對嗎?

  我們也來想想這個問題吧,我們之所以會去打罵孩子,就是因爲他做了讓自己陷入危險的事情。我們將自己的心情歸結爲擔心,便忍不住訓斥他,希望他能記住。可孩子對世界有一種強烈的探索慾望,而我們的恐嚇卻會傷害他的慾望,反而讓他的膽子變小了。我們想保護他,但最後實際卻傷害了他。顯然,這位媽媽的做法是錯誤的。

  如果我們要保護孩子,就要丟掉這種以擔心爲藉口的“打罵”,少說類似於“讓你別做,你非去做,活該”這樣的話,多提高孩子的危險意識,讓他自己主動不去做危險的事情。

?適當地允許孩子冒點“小險”

   我們不希望孩子遭遇危險,可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自己躲開危險呢?

   有一個很普遍的例子:我們告訴孩子開水杯很燙,可還是有很多孩子被開水燙着。這就是因爲,孩子沒有明白“燙”是甚麼意思。正確的做法是,我們讓他輕輕地碰一碰裝了開水的杯子,讓他體會到被燙的感覺,這樣下次他再看見開水時,自己就會躲開。

   同樣的,我們要適當地允許孩子冒一些“小險”,故意在家裏亂堆東西,教他如何繞開或跨過行走;走路時故意擠一擠他,讓他知道如果遇到過道狹窄時他該怎麼走;等等。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陪在他的左右,雖然我們不能過度保護,但最基本的保護還是要有的。而且,當孩子犯了錯時,我們別去訓斥他,而是告訴他應該怎麼做,讓要他體會正確的做法。

?教孩子逐漸熟練掌握應對危險的能力

  我們不願意讓孩子碰菜刀,因爲怕他拿不穩而切到手,但爲甚麼我們切不到自己的手呢?因爲我們熟練了。所以,我們也可以多給孩子一些鍛鍊的機會,讓他能熟練處理各種危險,讓他也能積累一些處理危險的經驗。

  我們可以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讓孩子接觸更多類似於做飯這樣的事情,讓他多動動手,在做之前我們要將工作的要領完整地教給他,最好還要示範給他看,然後就要放手讓他去做。當孩子從不會到學會,再到熟練之後,我們還用擔心他遭遇危險嗎?

3. 你們不信我能做“財政大臣”——放手,讓孩子試着持一次家

  

  一說到讓孩子參與家庭中的“財政大事”,很多媽媽都會使勁搖頭。有的媽媽說:“孩子懂甚麼?讓他參與進來,還不全順着他的意思來?那錢還不亂花?”有的媽媽又說:“可不能讓孩子管錢,丟了怎麼辦?”更有的媽媽說:“平時說他他還不聽話呢,這要是讓他管了錢,他還不把所有事都辦糟糕了?”

  我們想得是不是有些太多了?孩子連試都沒試過,我們從來都沒信任過他,又怎麼知道他做不了這個“財政大臣”呢?

  一位媽媽曾講過這樣一件事:

  讓兒子管一天錢是我臨時決定的,我想讓他體會一下管理家庭財政的感覺。星期天早上,我給了兒子150元錢,告訴他這是一天全家人的伙食費和其他方面的小額消費,然後我便撒手不管了。

  讓我很意外的是,兒子居然將這些錢分配得很好,一部分用來買三餐的食材,一部分用來去超市買家庭生活用品。我以爲兒子沒注意到家裏已經沒有衛生紙了,原來他早記在心裏了。一天下來,兒子不但沒將所有錢都花光,還給我剩回來35元。

  晚上全家開總結會時,兒子說:“媽媽,看來這家還是不好當。之前您沒讓我管過家,所以我不覺得花錢有甚麼。可真讓我管錢的時候,我才知道每一分錢都挺緊張,管錢還真是大學問啊!”

  讓孩子管一次家,就是要讓他有一次親身實踐。我們之前是不是也和這位媽媽一樣,感覺孩子對錢沒甚麼概念呢?可實際上,這位媽媽卻在兒子身上看到了他的另一面。我們的孩子也許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只要放一次手,我們就能發現孩子正在慢慢長大。

  即便孩子真的不會花錢,這樣的一次親身經歷,也會讓他清楚家庭一天的正常開銷都是甚麼,同時也讓他明白怎樣使用錢財纔是最佳消費模式。孩子就會學會換位思考,在未來的生活中,他也許就不會再盲目地提出不合理的消費需求,也許他還能學會更合理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錢。

  放手,讓孩子持一次家吧!我們具體該怎麼做呢?

?將家中的財政狀況告訴給孩子

  知曉家中財政狀況是持家的前提,我們要適當地將“家底”告訴給孩子,讓他了解我們每月大概掙多少錢,有多少會被用於日常開支,又有多少用於臨時事務,還要留下多少以備不時之需,等等。

  當孩子知道我們家中的基本財政狀況後,再讓他持家時,他就能按照家中的基本經濟狀況去做,也許他也會自動剋制自己高消費的慾望,並自覺地爲家庭理財出謀劃策。

?允許孩子參與家中的理財大事的討論

   從躍超上小學開始,媽媽就有意識地讓他參加家庭中的重要財務決策,一家三口每人都有一票表決權。每當家中需要購置大宗的電器、傢俱時,或者買汽車、搬家時,又或者是爸爸媽媽要變動工作時,全家都會坐在一起商討。媽媽對於躍超的意見很尊重,有一次家裏換電腦,還是參考了熟悉電腦的躍超的意見,纔買到了既稱心又不貴的好電腦。

   讓孩子參與家庭理財討論,也是對他的一種訓練,我們要允許他發表自己的想法,並認真聽取他的觀點和意見。也許他也能像故事中的躍超那樣,給我們提出正確的理財觀點。

   當然,有時候孩子說出來的想法也許很幼稚,我們也要認真對待,可以明白地告訴他他的想法爲甚麼不可行,要讓他通過家庭理財討論獲得學習。

?找個機會讓孩子做家庭的“財政大臣”

  瞭解了“家底”,對家中理財也有了自己的見解,我們就可以找一個合適的時間讓孩子做一次家庭財政大臣了。

  我們可以選擇假期或休息日,讓孩子能安心去“持家”,我們也能在一旁給予相應的指導。既然已經決定讓孩子持家一段時間,那麼我們就不要總在一旁指手畫腳了,要“聽從”孩子的安排,可以給予建議,但不要強硬地讓孩子做這做那,要能真正放開手。

  當孩子得到體驗之後,我們也要像開頭故事中的家庭一樣,及時進行總結會,讓孩子說說他的感受,我們要表揚他做得好的地方,同時幫他分析哪裏做得不算好,使他明白持家不易、掙錢不易,從而力行消費,早日學會理財。

4. 我的人生,你們給規劃了!——放手,鼓勵孩子規劃自己的未來

  

  曾經有記者通過電話調查過一些孩子的父母,瞭解他們對孩子未來的“設計”。

  “我希望他長大能出國讀博士,這個目標不高,不過現在就要準備。所以我要求兒子每天放學回來都必須要再學習兩三個小時。”

  “我想讓孩子將來找一個穩定的、‘坐科室’的工作,最好是公務員。要達到這個目標,他就得上好的大學。”

  “我希望她將來能掙大錢,最好自己開大公司,或者找一個收入高的職業。不能像我這樣,沒知識下崗。要實現這個夢想,現在他就得好好學習。我要求他特嚴,因爲他不好好學習,我沒少打他。”

  “我要讓孩子上個好大學,除了讓她學習知識,還要讓她多參加各種社會活動,讓她學習各種技能。她現在首先就得把學習搞好,爲了學習,我給她花多少錢都願意。”

  “我孩子手巧,我覺得讓他將來當一個高級技工也不錯,沒準兒比那些大學生賺得還多呢!”

  ……

  這些都是我們的想法,而且仔細看看,我們有沒有發現,很多父母給孩子的“規劃”,大多都帶有強烈的“個人感情色彩”,無論是讀博士還是當技工,這些全都是我們的一廂情願,孩子怎麼想的?孩子有怎樣的夢想我們知道嗎?

  更何況,看看這些父母們的設計,無一例外地是要讓孩子在未來能掙大錢,或者有一個讓人羨慕的職業。孩子的未來被限制住了,他的實際能力與個人興趣也被我們拋到了一邊,他未來的路能順利走好嗎?

  我們也該聽聽孩子的心聲了,有多少孩子在喊着:“我的人生,被你們規劃完了!爲甚麼不讓我自己規劃?”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喜好,每個人又有每個人的夢想,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沒有權利替孩子決定,更沒有權利幫他劃好未來的道路。隨着年齡的成長,孩子越來越具有自主意識,我們也該是時候放手了,將孩子的未來交給他自己,讓他能順着自己的意願與夢想去設計規劃,讓他也對自己的未來負起責任來。

?別將我們的夢強加給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說是在給孩子設計未來,其實不過是想實現我們當初未竟的夢想罷了。孩子是獨立的,他也有他自己的夢想,所以不要讓孩子揹負着兩個夢想,我們的夢想既然當初未實現,那就讓它成爲我們自己美好的回憶吧,我們要將孩子的未來留給他自己的夢想,讓他去爲了自己的夢想而努力。

  當然,有的媽媽可能會說:“孩子懂甚麼?讓他自己規劃還不亂了套?”其實不然,我們完全可以幫孩子確認夢想,並幫他鞏固夢想。可以給他提建議,可以幫他分析夢想的可行程度。這樣,孩子不就能爲了自己的夢想而奮鬥了嗎?

?不要盲目跟風,別讓孩子的未來千篇一律

   小楓的媽媽得知小亞的媽媽準備將小亞送往國外讀書,她也覺得讓孩子出國是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將來也算是“海歸”,各方面待遇也不錯。最終,小楓的媽媽便也給小楓設立了這樣一條未來道路,讓他也一定要出國。

   很多媽媽只看到別人有了美好的夢想,或者看到別人有了遠大的前途設計,便也想讓自己的孩子與之等同,於是她便會像小楓的媽媽這樣,去盲目地跟風。

   我們爲甚麼一定要讓孩子的未來都千篇一律呢?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特點與個性,適合某個人的夢想不一定適合所有人。我們要適當瞭解別的孩子的夢想,然後再結合自己孩子的實際考慮一下,就算那夢想合適我們的孩子,也要和他商量商量,不要強硬地讓他也必須走那條路。如果那樣的夢想並不適合孩子,我們完全可以將規劃未來的指揮棒交還給孩子。

?和孩子多聊聊,瞭解他的想法

  關於孩子的未來,孩子自己纔是最有發言權的人。我們一定得和他就未來多聊一聊,聽聽他有怎樣的想法,看看他會對哪一方面感興趣。我們可以幫他分析一下他的想法,幫他將夢想與實際相聯繫,使他能丟掉不切實際的夢想,讓他一切從現實出發。

  交流過程中,我們要耐心聽孩子說,不要加入太多我們自己的感情色彩,別說類似於“我不喜歡”、“我想讓你”這樣的話。畢竟,那是孩子自己的想法,我們不能僅憑自己的喜好就直接判斷孩子的夢想是不好的。

?鼓勵孩子做自己未來的主人

  也許之前我們總是替孩子做事,使他依賴心理過強。但面對孩子未來這樣的事情,我們最好鼓勵他自己替自己做主。也許孩子會說“我不知道怎麼做”,我們可以引導他先從自己的喜好開始說起,讓他逐漸聯想。

  不過,我們雖然鼓勵孩子做自己未來的主人,但卻並不是對他甩手不管。我們可以給他些好的意見,或者針對他的夢想給他找一些相關的材料與信息,讓他了解一下與自己夢想有關的各種內容,幫他更好地對自己的未來進行規劃。

5. 求求你們,別管我交朋友了!——不干涉孩子的交友問題

  

  一位小學女生寫了這樣一篇日記:

  從我剛上小學時起,媽媽就對我交友這方面控制得非常嚴格。

  記得剛入學時,我很幸運地交到了幾個朋友,自己一開始還覺得很驕傲。放學回家後,我就去跟媽媽炫耀,哪知道媽媽卻開始追問起來,問我的朋友叫甚麼名字、性別、家庭住址、家庭情況、父母職業等等。我哪裏知道那麼多?可媽媽不依不饒,她還教育了我一通:“你必須問清楚這些情況,你只有跟家教好的孩子在一起玩我們才放心。”

  後來我交的朋友越來越多,可媽媽每次都要詢問。我也覺得問人家那麼多家庭問題挺不好的,媽媽卻說爲了我的安全着想,爲了讓我不學壞。

  我們能體會這位媽媽的心情,現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所以我們對他的安全、是不是會學壞等問題都會格外關心。而孩子要交朋友,畢竟也算是去與陌生人交往,所以我們的神經就會緊繃起來,生怕孩子交了“損友”。

  但我們這樣的干涉孩子會開心嗎?來聽聽孩子的心聲吧:

  “我爸媽總讓我和學習好的同學玩,可他們除了學習就是學習,而且給我的感覺太高傲了,我和他們又玩不到一起去。我喜歡和性格開朗活潑的同學交朋友。”

  “我媽管我可嚴了,每天我都得跟她彙報和誰一起玩了。如果給她知道我和成績不好的同學在一起,她還會罵我。而且,她還當着我的面拒絕成績不好的同學進我家,當時我就覺得特尷尬。”

  “我媽只允許我和她給我選的朋友一起玩,她說他們家境好、知道得多,可我不喜歡他們。和他們一起我總覺得有些自卑。”

  ……

  我們都知道,朋友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孩子也需要積累這樣的財富。我們還是將交友的權利還給孩子吧,讓他去選擇與自己志同道合而又能共同進步的朋友。

?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看待孩子的朋友

  我們很多時候都是站在父母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朋友的,於是我們發現孩子的朋友有很多“問題”,有很多我們看着“不順眼”的地方。接着,我們可能就會因此去埋怨孩子,說他怎麼能和這樣的孩子做朋友。

  孩子交朋友的目的很單純,他能和誰玩到一起去,他就覺得那人是自己的朋友。所以,我們得“蹲下來”,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看孩子的朋友,用孩子的思維去想象這個朋友。適當時候,我們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聊聊他的朋友,也許我們也就能發現這個朋友的可愛之處。

?不要當着孩子的面說他朋友的不好

  我們總能發現孩子朋友身上的缺點,這時我們該怎麼做呢?是像這位媽媽一樣嗎?

  小嫣的媽媽不喜歡小嫣的朋友月兒,原因就是月兒學習成績不太好。媽媽經常勸小嫣:“別跟月兒玩了,你看她考試考那點兒分。時間長了,你不怕你也被她‘傳染得’變笨了啊!”小嫣很反感媽媽的這種說法,便也經常和媽媽發生爭吵。

  孩子對朋友都是維護的,小嫣的媽媽這種做法,無疑是干涉了小嫣的交友自由。如果我們也遇到了這樣的情況,我們完全可以換一種方式。

  我們首先要肯定孩子與別人交往這件事,並表示出支持的態度來。我們可以將他的朋友表現得不太好的地方用委婉的話語講出來,或者和他稍微進行一下討論,讓孩子明白我們的擔心,同時我們也能由此明白孩子對這件事的看法。我們要啓發孩子獨立思考,讓他自己去決定該怎麼做。當然,我們也要在適當時候給予他幫助,如果他依然存在偏見,我們可以嘗試予以糾正。

?提高孩子的識人能力

   前面小嫣的故事中,媽媽的做法的確欠妥,但我們也不能否認這位媽媽的擔心。我們生怕孩子真的結交了壞朋友,從而影響他自己的發展。所以,我們需要提高孩子的識人能力。

   我們首先就要提高孩子自身的道德素養,平時多給他準備一些講述傳統道德的書籍,比如《弟子規》、《三字經》等等。當他自身具備有良好的道德素養後,他再選擇朋友的時候就會有一個最起碼的道德底線。

   同時,我們也要培養孩子有積極健康的興趣,很多人都是在興趣的引領下結交到朋友的,所以孩子如果擁有衆多健康的興趣,那麼他的朋友一定也不會太差。

?允許並鼓勵孩子多結交朋友

  我們應該允許並鼓勵孩子多交朋友,這樣他的交往能力就能得到鍛鍊。有的媽媽害怕孩子交朋友太多,朋友的水平參差不齊會影響孩子,其實我們沒必要擔心。隨着孩子識人能力的增加,以及他與朋友在一起的時間變長,他自己就會發現某些人是不適合做朋友的。我們應該相信孩子有這種能力。

  不過,我們不要盲目地給孩子介紹朋友,更不要強硬地讓他非得和誰成爲朋友,我們可以爲他引見,可以向他介紹,但還是要將決定權留給孩子自己。

6. 我真的很想給你們做飯呀!——放手,讓孩子偶爾也做做飯

  

  不知道我們有多少家庭會允許孩子參與家事,會同意讓孩子給我們幫忙。因爲,在很多媽媽看來,連讓孩子動手做自己的事情我們都“不大情願”,更何況是讓孩子幫我們做事?可孩子卻並不這麼想,很多孩子還是非常想幫我們做些事的。

  三八婦女節時,田蒙想要給媽媽一個驚喜,於是他趁着放學回家早,自己買了些菜,做了一頓晚飯。等到媽媽下班回到家,飯菜早已經都做好了。田蒙笑眯眯地看着媽媽,可媽媽一下子皺起了眉頭,跑過來好好檢查了一下田蒙的手。

  確認田蒙沒有受傷之後媽媽才說:“我可不用你給做飯!這要是切着了手可怎麼辦?而且你看看廚房裏,弄得一團亂,一會兒我還得收拾。有那時間你好好學習就行了,別再做甚麼飯了。”田蒙聽着媽媽的話,興奮的表情一下就消失了,最終他垂頭喪氣地走回了屋子……

  其實,田蒙的媽媽這種心情我們可以理解,她是怕田蒙做飯不得要領而使自己受傷,但她表達關心的方式卻錯了。

  孩子隨着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有想要幫我們做些事情的慾望,而且有時候他通過在一旁觀看,或者跟着電視網絡上學習,也掌握了一些做家事的“皮毛”。此時,他就會更加想要在我們面前“露一手”。

  我們該給他這個機會,放手讓他偶爾也做做飯,讓他偶爾也幫我們洗洗衣服,讓他偶爾也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這將能使孩子的勞動能力、動手能力得到提高,同時也是在幫他積累生活經驗。會做家事、可以自己處理一些事情的孩子,對我們的依賴之心自然就會減少。

?理智看待“孩子做家務”這件事

  有位媽媽曾經針對孩子做家務這件事有過這樣的一種理解:

  孩子能照顧自己就行了,哪裏還用得着他做家務?不然要我們父母幹甚麼?再說,孩子的使命就是學習,將來纔能有大出息,才能出人頭地。總是在家裏做這做那,這也太沒有追求了。至於說幫我們做甚麼,哎呀!我哪裏用得着他?他還不夠添亂的呢!再說傷着怎麼辦?

  也許很多媽媽都同意這位媽媽的觀點,我們不願意讓孩子做家務,總是會想出各種各樣的理由。可我們唯一忽略的就是孩子想要長大、想要提高能力的願望。我們該換個角度思考一下,別將做家務當成是生活中無關緊要的事情,而是當成培養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訓練步驟。當孩子學習休息的間隙,我們完全可以允許他參與到家事中來。

?將做家事的要領教給孩子

  我們之所以擔心孩子會受傷,擔心他做不好,就是因爲孩子並不懂得怎麼做家事。可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多麼簡單啊!我們直接將做家事的要領教給孩子就可以了。

  當我們做家務時,我們不妨讓孩子站在一旁觀看,我們可以一邊動手一邊給孩子講解,某些時候也可以將手中的工具交給孩子,讓他嘗試幾下,這將勾起孩子做家事的興趣。同時,孩子有時會好奇我們在家中做的某些事,當他來詢問時,我們要耐心講給他聽,別直接就吼他讓他去看書。

  而且,當孩子學習學累的時候,除了運動、娛樂,做做家務事也能成爲一種幫他“換換腦子”的休息方式。

?坦然接受孩子想要給予我們的幫助

  有很多孩子會有前面故事中田蒙那樣的想法,要麼給爸爸媽媽一個驚喜,要麼幫爸爸媽媽做些事。我們該坦然接受孩子的這種幫助,比如我們可以說“那太好了,我剛好缺個幫手”,就算我們真的不需要孩子的幫忙,我們也要委婉一些說:“謝謝你啊!不過媽媽自己能應付得了。”我們該讓孩子感覺到他是被我們需要的,而且我們接受了他的幫助,在他看來也是對他的一種肯定,他就會盡力將事情做好。

  而當我們接受了幫助之後,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家務,一方面我們可以在做事間隙聊聊天,增進親子感情,另一方面我們還能邊和孩子一起勞動,邊指導他技巧。這樣我們獲得了幫助,幹起活來更加輕鬆,而孩子也能從中受益。

?幫孩子合理安排學習與做家事的時間

  有的孩子將做家事當成是逃避學習的藉口,所以我們需要區分孩子是真的想要給予我們幫助,還是藉此不去學習。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幫孩子合理安排一下學習與做家事的時間,比如幫他列一個時間表,讓他儘量做到兩不誤。

7. 你們從來不敢“放養”我!——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成長

  

  所謂“放養”,其定義簡單來說就是,利用自然環境來飼養動物。

  比如,我們生活中常見的雞,很多都是被圈起來養在籠子裏的,可是這樣養出來的雞沒有活力,每天喫的都是我們給它們準備好的飼料,下出來的蛋也很不好喫。

  但當我們將這些雞放出籠子,把它們散養在有保護措施的草原或山林時,雞的活動空間就變大了,也有了一定的自由,它可以奔跑,可以上樹。而且,它喫的也都是山林草原上的自然食物,它的身體也會更加健康。

  其實我們的孩子也需要“放養”,只不過這個“放養”並不是像放養家禽那樣,隨便把他丟出家門。我們所說的“放養教育”,就是要給予孩子更加廣泛的自由,讓他在更大的環境之中發展,讓他能自己去成長。

  也許有的媽媽覺得,如果對孩子“放養”,那他可能就變“野”了,就會變得不好管教。真的是這樣嗎?

  暑假之前,曾經有記者到一所小學去進行調查,看看孩子們暑期都有哪些願望。

  有的孩子說:“我希望我的暑假能勞逸結合,希望媽媽別給我報那麼多學習班,但我也同樣不想一味地玩。而且,暑假裏我想多運動運動,我希望能放鬆放鬆。”

  有的孩子說:“我想過一個自主的暑假,之前都是媽媽幫我安排,我覺得我現在長大了,完全可以自己安排假期了。”

  還有的孩子說:“我不想上補習班,我想在暑假裏學習做點家政,好好鍛鍊一下自己。”

  ……

  孩子們的暑期願望都很簡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家都想要能自由一些。但就是這麼簡單的願望,也許很多孩子都實現不了。

  教育家陶行知就曾經這樣建議父母:“我們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會中之士、農、工、商,三教九流。讓他們自由地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爲友,並能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學習。”我們該好好思考一下他所說的這番話。

  想想我們平時的做法,我們總是不願意讓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總是禁止他與太多的人相互接觸;總是讓孩子在家庭這個小小空間內去做一切活動……我們給孩子搭建了溫室,但卻在不知不覺中使他變得“營養不良”。

  孩子要成長,我們用所謂的“愛”與“保護”做成的安全網對他來說只是一種禁錮。是時候打開那張網了,讓他盡情呼吸外面世界的自由的空氣吧!

  我們要讓孩子多接觸各種新鮮事物,可以多給他準備各方各面的書籍,可以帶他走進大自然,可以帶他看看其他的城市,帶他去了解他想了解的知識,讓他去親眼看看、親耳聽聽這個世界。

  我們要讓孩子多做些事情,不只是讓他埋頭學習,也不只是讓他學各種各樣的書本知識。除了學習,孩子還要有玩耍的本領,還要有勞動的本領,他要會鍛鍊,要有好身體……別總用愛爲名義禁止孩子動手,如果他沒有經歷過,他永遠都好奇,也永遠都膽小。

  我們還要讓孩子多接觸人,除了親人,他還要和同學們打成一片,還要能與人正常交談,更要能和人合作共事。我們要多爲他創造些機會,在保證其安全的前提下,提升他的人際交往能力。

  ……

  不過,是不是我們只要對孩子“放養”,他就一定能好好成長了呢?凡事無絕對。所以,放養也不是絕對的,最好的做法就是將“放養”與“圈養”相結合。

  還是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有一棵小樹苗,不去管它的話,它的確在哪裏都能紮根,可它的成長卻是隨意的,繁亂的枝杈長得到處都是,很不美觀;但如果我們將它嚴嚴實實地包起來的話,它的生長被壓制住了,它要麼是掙脫禁錮盲目瘋長,要麼是因爲得不到更好的成長空間而遺憾死去。

  孩子就是那棵小樹苗,這樣的兩種結局顯然都不是我們想要的。所以,我們要給孩子立一些規矩,讓他沿着正確的軌道生長,讓他在正確的道德行爲約束下去成長,這樣他纔有可能成長爲有用之才。

  “放養”是一個讓孩子不過分依賴我們的好方法,有很多書上也介紹過這樣的教育。但我們一定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去實行這樣的教育,千萬不要照搬他人的經驗。而且,我們也要明白,放養是我們自願的行爲,所以也要相信孩子,相信他一旦獲得自由,一定可以成長得更好。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