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活上,你們溺愛我!——孩子在生活依賴父母的主因

   

   很多媽媽最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只要把心思放在學習上就行了,生活上的事情不用你操心。”好像對於孩子而言,除了學習,生活上的事情都不重要。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在生活上過分依賴我們,甚至會讓他變成一個“生活低能兒”。

   

8. 我的要求你們一概滿足!——盲目滿足他,孩子不依賴都難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很多媽媽像衆星捧月般疼愛着他。如果孩子有甚麼要求,只要我們能辦得到,都樂於去滿足他,我們只希望他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那麼,孩子真的能達到我們的期望嗎?

  曉月從小到大,媽媽都對她百般呵護。對於曉月的生活起居,媽媽照顧得無微不至。每天晚上,媽媽都會把曉月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拿出來。早晨起來後,媽媽會哄曉月起牀,然後給她穿衣服,帶她洗漱。

  當曉月上了小學之後,媽媽決定讓她照料自己的生活。不過,每當曉月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她還是會要求媽媽來幫助。如果媽媽不及時提供“幫助”,曉月就很不高興。而媽媽也覺得應該慢慢放手,所以還總是滿足曉月的要求,繼續照顧着她的生活。

  直到有一次,媽媽有事要出差幾天,曉月的生活由爸爸來照顧。爸爸這才發現,在生活上,曉月都要等着大人幫助去做,她不知道怎麼倒水,不知道第二天應該穿甚麼衣服,不知道怎麼繫鞋帶……

  曉月之所以變得這樣,她的依賴性之所以越來越強,是因爲媽媽總是盲目滿足她的要求,沒有真正放手讓她去照料自己的生活。

  試想一下,如果有人幫我們把生活上的事情都做好了,我們還願意動手去做嗎?恐怕不願意。同樣,當我們事事都幫孩子做好了,凡事都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事事依賴我們,而自己懶得去做。

  孩子在生活上依賴父母,主因是我們太過於溺愛他,總是盲目滿足他的一切要求。因此,對於孩子的要求,我們不要有求必應,百依百順,而是要把握好“度”,凡是不利於孩子獨立成長的要求,我們都不要給予滿足,要幫助他擺脫生活上的依賴。

?儘量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雅雅剛上1年級,一天,媽媽把她從學校接回家,一進門,她就纏着媽媽不放,央求道:“媽媽,您給我講個故事,好嗎?”

  媽媽說:“你都是小學生了,不能這麼依賴我了,自己去看故事書。”

  雅雅委屈地說:“我就是想聽您給我講故事。”

  “說了怎麼不聽話呢!”說完,媽媽就走進廚房做飯去了。

  其實,雅雅一天沒見到媽媽,她希望媽媽可以給自己講一個故事,這是一種依戀媽媽的表現,絕非只是依賴。這屬於孩子的合理要求,媽媽應該滿足雅雅纔對。因爲這樣一來,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讓他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從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所以,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特點等具體因素,來決定滿足孩子要求的“度”。凡是合理的要求,我們都要儘量給予滿足。

?不要無休止地滿足孩子的要求

  我們無休止地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不斷地遷就他,就會助長他的依賴性。而且,孩子認爲我們會滿足他的所有要求,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完全不懂得感恩我們對他的付出。

  因此,我們要理智面對孩子的要求,要讀懂他內心的真正想法。當孩子向我們提出要求時,我們先要思考一下,這個要求是否合理,是否利於他養成獨立生活的能力,是否利於他健康成長,等等。

  凡是合理的要求,我們要儘量滿足孩子;凡是不合理的要求,我們一定要拒絕孩子。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從中判斷哪些事情是應該自己去做的,是不應該依賴媽媽的,他才能在生活中慢慢獨立起來。

?告訴孩子不能滿足其要求的原因

  當我們不能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時,我們要把原因跟他講清楚。比如,我們因爲工作而無法滿足孩子去公園玩的要求,我們就可以這樣說:“媽媽工作太忙,這次就不能陪你去公園玩了,等下週,媽媽一定抽時間陪你去。”順便提醒一下,既然已經再次答應,就要盡全力去兌現自己對孩子的承諾,而不是讓孩子感覺我們是在騙他,是在找藉口。

  當我們不能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時,我們要讓他明白,我們之所以會拒絕他的要求,是爲了讓他擺脫依賴,學會獨立。比如,孩子希望我們幫助他做一件他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我們就可以引導他:“你已經長大了,這些事情應該由你自己去做。媽媽這樣做,是爲了讓你更好地成長,媽媽相信你可以做好。”

?延遲滿足孩子的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提出某個要求,我們就馬上讓他“心想事成”,會令他習慣性依賴我們的幫助,這將會導致他每次都要通過立即滿足來達到目的,不能獨立做事,更不會挑戰遇到的困難。

  因此,當孩子提出要求時,我們先不要立即滿足他,而是採用“延遲滿足”的方式,讓他學會等待,讓他學會先依靠自己的能力去面對。比如,當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難而尋求我們的幫助時,我們不要立即答應幫助他,而是要鼓勵他自己想辦法解決,然後在必要的時候,我們給予適當的指導。

  

9. 家務活?我現在不想幹了!——孩子不動手做家事,肯定要依賴父母

  

  如今,很多媽媽對孩子過於溺愛,凡事都替他代勞,有的孩子在家裏甚麼事都不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甚至連倒水都由媽媽代勞,更別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了。我們這樣做,真的利於孩子的成長嗎?

  當孩子沒有勞動意識,不動手做家務,肯定就會依賴父母,就更不會做家務,結果就會形成一個“不做家務—依賴父母—不做家務”的惡性循環。事實上,最終受害的還是孩子。

  也許,我們還記得那個被譽爲“東方神童”魏永康的故事吧!

  魏永康4歲時,就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8歲時,他進入了重點中學讀書。13歲時,他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他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研究生。

  但是,遺憾的是,當魏永康20歲時,卻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以及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而被迫退學。

  而一直以來,魏永康的媽媽都認爲,孩子只有專心讀書,將來纔有出息。於是,從魏永康小時候開始,媽媽就把家務活都包下來了。

  自從魏永康退學之後,他的媽媽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並着手教他照顧自己的生活,教他學習做家務。目前,魏永康已經參加工作,過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如今,在我們身邊,像魏永康這種“高分低能”的孩子越來越多。事實上,造成孩子“高分低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不能單方面指責孩子依賴性強、太懶惰、動手能力差,而是應該好好反省一下,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是否出現了偏頗。

  就拿魏永康的例子來說吧,他之所以會成爲一個“高分低能”的人,是因爲他的媽媽從小沒有培養他獨立生活的能力,導致他不知道怎樣照顧自己的生活。不過,他的媽媽後來還是意識到了這一點,並一點一點教他動手做家事。

  可以說,不是孩子生下來就不願意做家務,而是我們剝奪了他做家務的機會。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鼓勵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培養他熱愛勞動的習慣,鍛鍊他的獨立性,使他成爲一個心靈手巧的人。

?讓孩子明白,做家務是每個人的義務

  有時候,有些媽媽總會這樣鼓勵孩子做家務活:“來,幫媽媽……”結果,孩子就會認爲,家務活是媽媽的事,我是在幫媽媽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缺乏家庭責任感,可能會因爲自己累、有作業或其他原因,而不願意做家務。

  另外,有的媽媽會用金錢去“激勵”孩子做家務。這樣方式可能會在短期內刺激孩子去做家務,卻不能讓他養成自願做家務的習慣。因爲,孩子做家務的動力是“錢”,當他不想掙錢了,他就不願意做家務了。

  對此,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做家務是自己應盡的一份義務,家庭是講愛和付出的地方,而不是講“用金錢回報”的地方。這樣一來,孩子纔會心甘情願地做家務,從而促使他建立起對家庭的責任感。

?爲孩子開闢一塊“責任田”

  一天,媽媽把8歲的小澤帶到餐廳,對他說:“兒子,你已經長大了,媽媽決定分給你這塊‘責任田’。”

  “責任田?”小澤驚奇地說道。

  媽媽笑着說:“從今兒起,餐廳就是你的‘責任田’了,你要對他負責,每天打掃,保持整潔,明白嗎?”

  聽到媽媽這樣說,小澤可高興了,便答道:“明白了,您放心,我會做好的。”

  接着,媽媽就開始教小澤如何打掃餐廳。

  從此之後,每天喫過飯,小澤都會打掃這塊“責任田”。

  我們也應該借鑑這種做法,有意識地爲孩子開闢一塊“責任田”,讓他分擔一定的家務活。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安排他做家務的情況,而家務的內容應該從簡單到複雜慢慢過渡。對於年齡小的孩子,我們可以鼓勵他倒垃圾、擦桌子、掃地、洗洗小件衣物等等;對於年齡大一些的孩子,可以鼓勵他收拾房間、洗衣服、做飯、飯前擺放碗筷、飯後收拾餐桌、洗碗等等。這樣,孩子的自我價值才能從中體現出來,他纔會從家務勞動中獲得樂趣。

?手把手教給孩子做家務的方法

  有時候,孩子積極參與家務勞動,可能會越幫越忙,比如,洗碗的時候,不但沒把碗洗乾淨,反而把水濺得到處都是。這時候,我們要容忍這種混亂的場面。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手把手教給孩子做家務的方法。

  一開始,我們要帶着孩子一起做,一邊示範,一邊講解,最好把每一件家務分解成幾個小步驟來教他。比如,我們教孩子洗碗,可以分成四步,第一步:把洗滌靈放入清水中,使之溶解;第二步:一一清洗碗筷,把洗好的碗筷放在另一邊;第三步:再用清水洗一遍碗筷;第四步,把碗筷放在櫥櫃裏,桌面擦乾淨,地面拖乾淨。

  當我們如此細緻地教給孩子做家務的方法時,他才能學會做家務的正確步驟和技巧,纔會更願意去做。一旦孩子掌握了做家務的方法,我們要放手,讓他獨立去做,從而讓他不再依賴我們。

  

10. 我犯了錯,有你們兜着呢!——讓孩子爲自己的過失負責

  

  當孩子做了錯事,很多媽媽或是出於“疼愛”孩子,或是認爲孩子沒有能力去承擔後果,而爲他的過失負責。這樣做就會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我纔不怕犯錯誤呢,因爲有你們兜着呢!而且,孩子會認爲,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一旦孩子真的犯了錯誤,他就會依賴我們去承擔後果。

  一天,7歲的雯雯把玻璃杯摔碎了,媽媽雖然有些生氣,但還是對她說:“快走開,不要被玻璃割傷了。”

  說完,媽媽開始爲雯雯收拾殘局,把碎片掃乾淨,把地面拖乾淨。而雯雯呢?她坐在沙發上,看着媽媽做的這一切。

  當媽媽做完後,對雯雯說:“玻璃杯容易摔碎,以後一定要小心點。”

  雯雯點了點頭,說:“知道了。”

  過了幾天,媽媽出去買菜了,雯雯自己在家,她又不小心把玻璃杯摔碎了,於是就把亂攤子擺在那裏,等待媽媽來收拾。

  當我們總是替孩子承擔做錯事的後果時,孩子就無法對自己的行爲負責,那麼他就不會主動反省自己的過失,他可能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樣的錯誤,就像雯雯一樣。可見,這種教育方式不但沒有幫助孩子,反而阻礙了他的成長。

  因此,對於孩子自己犯下的過失,我們不要替他承擔後果,而是應該讓他自己來承擔,讓他爲自己的行爲負責。

?告訴孩子,要爲自己的過失負責

  我們爲孩子遮風擋雨固然是一種愛的表現,但是讓孩子爲自己的過失負責,從而讓他改正過失,吸取教訓,得到成長,又何嘗不是一種愛呢?

  當孩子犯了過錯時,我們不要急於幫助他解決,也不要急於懲罰他,而是要告訴他:“孩子,你已經長大了,你應該爲自己的過失負責。”當孩子有了這種意識,他就不會再依賴於我們,而是會自己想辦法解決。

?讓孩子接受“自然懲罰”

  法國教育家盧梭提出了一種教育方法——自然懲罰法則。當孩子犯了過失時,我們要讓他自己承擔過失所直接造成的後果。孩子在承擔後果的過程中,會有一種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體驗,通過這種深刻的心理體驗,他就會自覺地想辦法彌補過失。

  蕭斌上4年級,星期五下午放學時,老師提醒同學們:星期一學校要舉行活動,一定要穿校服。結果,經過兩天的休息,蕭斌把老師的話忘得一乾二淨。

  星期一,蕭斌像往常一樣,穿着普通衣服就去上學了。當他剛走到學校附近的路口,就發現所有同學都穿着校服,他這纔想起老師的話。於是,他急忙跑到一個公共電話亭,給媽媽打電話,讓媽媽把校服送過來,可媽媽並沒有答應他。

  蕭斌央求道:“媽媽,求求你了,如果我回家拿肯定會遲到的。”

  媽媽堅定地說:“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負責。”

  蕭斌只好自己跑回家拿校服,然後又跑回學校。結果,他遲到了,受到了老師的批評。

  放學回家後,蕭斌埋怨媽媽不給自己送校服,媽媽平和地說:“如果我這次給你送去了,也許下次你還會忘記。”

  蕭斌想想很有道理,說:“喫一塹,長一智,我下次一定不會忘記了。我要把重要的事情記在一個本子上。”

  媽媽笑着說:“你這種方法很好,以後就不會出現這樣的事情了。”

  相信這件事情會給蕭斌留下深刻的印象,並時刻提醒他不要再犯類似的錯誤。很多時候,可能我們提醒、斥責都無法讓孩子記住的事情,只要他親身體驗一次,他自己去承擔一次責任,就會記憶猶新。

  這樣教育方法可以很好地避免孩子依賴和逃避責任。因此,當孩子犯下過失之後,我們不要用言語去懲罰他,更不要使用暴力,而是要自然而然地讓他接受過失的後果。

?我們不要“一時心軟”

  當孩子在爲自己的過失負責時,有的媽媽認爲讓一個幾歲或十幾歲的孩子去承擔後果有些“殘忍”,於是就會“一時心軟”,就會在中途替他承擔責任。我們這樣做,真的是半途而廢,不會起到教育的效果。

  我們既然選擇了讓孩子自己去承擔過失的責任,就要堅持到底,讓他去承擔整個責任,這樣才能真正讓他得到成長和歷練。

?必要的時候,給予孩子指導和幫助

  我們讓孩子爲自己的過失負責,並不代表我們就可以完全撒手不管了,必要的時候,我們還要給予他指導和幫助,畢竟孩子對問題的認知能力還比較差,我們要讓他知道應該怎麼做,讓他明白一些基本的行爲準則。這樣一來,孩子才知道應該從哪方面約束自己的行爲,從而減少過失。

  

11. 反正我想花錢,你們就給!——創造機會讓孩子體驗掙錢的艱辛

  

  如今,很多媽媽秉承着“再窮不能窮孩子”的教育觀念,寧願自己節衣縮食,也要讓孩子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孩子需要甚麼,都會盡量滿足他。由於我們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導致很多孩子花錢大手大腳,認爲自己需要甚麼就可以得到甚麼,根本不能深切地體會到父母掙錢的艱辛,甚至不知道錢是從哪裏來的。

  對此,我們要讓孩子明白,錢不是憑空而來的,是辛辛苦苦掙來的。另外,我們還應該爲孩子創造“工作”的機會,讓他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讓他親身體驗掙錢的辛苦和不容易。

  2009年暑假,湖北日報傳媒集團精心組織了一個夏令營活動——“賣報小行家”。這次夏令營活動旨在讓學生體驗賣報的酸甜苦辣,體會父母養育的艱辛。

  在整個活動的過程中,中小學生頂着烈日在街頭賣報。“買報紙嗎?1份1元……”這樣的賣報聲傳遍了活動的每一個角落。當然,他們也會遇到被行人拒絕的時候,其中一個學生說:“雖然心裏有點難過,但是覺得很有意義,因爲我第一次感覺到了父母賺錢的辛苦。”

  這的確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因爲,我們給孩子講無數次“掙錢不容易”,都不如讓他親身體驗一次。一旦孩子體驗到了錢財來之不易,體驗到了掙錢的不易和辛苦,花錢就會有所顧慮,就會慢慢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

?讓孩子瞭解錢是從哪裏來的

  一天,媽媽問7歲的曉雲:“你身上的這些零花錢都是從哪裏來的啊?”

  曉雲答道:“這是您前天給我的啊,難道您忘了嗎?”

  “那媽媽的錢是怎麼來的呢?”

  曉雲想了想,說:“不是從銀行裏取出來的嗎?上次您帶我去銀行,我親眼看到的啊!”

  很多孩子像曉雲一樣,認爲父母的錢是從銀行裏取出來的。我們也許會覺得孩子很天真,很好笑,但是卻值得我們深思。

  如果孩子覺得輕而易舉就可以得到錢的話,那麼對於我們給的每一分錢,他就會覺得無所謂,只要想花錢,就會問我們要,有時候還會埋怨我們給的錢太少。而且,孩子花錢就會很隨便,就會很容易養成揮霍浪費的壞習慣。

  因此,我們應該儘早讓孩子知道:金錢是通過辛苦工作換來的,是付出勞動後的報酬。當我們與孩子一起買東西時,我們就可以有意識地告訴他,這些錢需要花費多少時間、付出多少勞動纔會獲得。這樣一來,孩子就會知道,只有付出勞動才能得到金錢,才能買到想要的東西。

?帶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看

  如果我們只是口頭上對孩子說“金錢是通過辛苦工作換來的”、“金錢來之不易”,孩子的印象不會太深刻。如果有條件的話,我們可以帶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參觀一下,讓他了解一下我們工作的環境,看一看我們辛勤勞作的身影,或者是參與我們艱苦勞作的過程。

  通過這種社會實踐,能夠讓孩子明白“工作”的真正含義,理解父母勞動的價值,親身體驗父母工作的辛苦,才能明白掙錢的不容易。而且,孩子看到父母的工作是如此辛苦,他會更加尊重、敬愛父母。

?給孩子創造打工掙錢的機會

  有這樣一個真實而發人深省的故事:

  有個女孩剛上小學,有一次,父母帶着她去逛街,在一個繁華的路口,他們看到一位老爺爺在賣報紙。於是,爸爸拿出5塊錢,讓女兒買了10份報紙。當女兒買回來後,父母與她商量:按原價把報紙賣出去,看看需要花多長時間。

  在父母的幫助下,女孩用了挺長時間,費了很大勁兒,才把10份報紙賣出去。隨後,父母又讓女兒去詢問報的老爺爺“一份報紙能掙多少錢”。

  女孩從老爺爺那裏得知,一份報紙只能掙幾分錢。女孩一算賬,才知道,自己花了這麼長時間、費了這麼多口舌,才掙了幾毛錢。想到這裏,女孩對父母說:“爸爸、媽媽,掙錢真是太不容易了,我以後再也不亂花錢了。”

  其實,我們也應該借鑑這對父母的方法,有意識地在節假日給孩子創造打工掙錢的機會。當孩子通過一次次“打工掙錢”的親身體驗,纔會深切地明白掙錢的艱辛。

  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去快餐店打工,發宣傳單,推銷一些小物品,送報紙,送牛奶,等等。對於年齡小的孩子,我們需要陪在他的身邊,一來可以保證他的安全,二來可以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對於年齡大的孩子,我們就可以放手讓他自己去找打工的機會。

  

12. 你們都捨不得讓我喫苦!——務必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喫點苦

  

  說到“喫苦”,可能很多孩子都比較害怕。孩子之所以害怕喫苦,是因爲他從來就沒喫過苦,因爲我們都捨不得讓他喫苦。

  從我們的立場來講,我們從小喫過苦、受過罪,就不願意再讓孩子喫苦、受罪。如今的孩子,書包有人背,出門有車坐,回家有飯喫,衣服有人洗……結果,很多孩子都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事事依賴我們去做。

  其實,有時候,孩子根本不覺得自己正生活在“苦海”之中。

  涵涵從小就有舞蹈天賦,只要音樂響起,她就會擺動自己的身體。於是,當涵涵上了小學之後,媽媽就爲她報了一個舞蹈班。第一節課,舞蹈老師讓涵涵壓腿,一壓就是一節課。結果,涵涵的腿被壓得很痛。

  下課後,媽媽看到涵涵走路一瘸一拐的,忙問:“怎麼回事啊?”

  涵涵說:“老師讓我們壓腿,壓了一節課。”

  “練舞要喫這麼大的苦啊!以後咱就不練了,媽媽現在就帶你去醫院看看。”

  也許,涵涵只是說一說自己的腿痛,並沒有覺得練舞是一件喫苦的事情。但是,當涵涵的媽媽人爲地將一切自己認爲“不舒服”的生活都定性爲“喫苦”時,涵涵可能就不願意去過這種“不舒服”的生活了,不願意去喫苦了。

  當孩子生活在我們爲他專門打造的“蜜罐”裏時,他必然體味不到生活的疾苦和真實味道,自然也就不會有克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決心。如果孩子在小時候沒有喫過苦,他長大之後,可能就會喫更多的苦。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從某種意義來說,“喫苦”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不僅是對毅力和生活能力的一種磨練,而且也是人生的一種寶貴財富。

  因此,我們務必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喫點苦,讓他接受一些生活中的磨練,從而擁有這份寶貴的財富。

?不要總是對孩子強調“喫苦”

  有的媽媽爲了讓孩子喫點苦,就會一本正經地說:“今天,我要讓你嚐嚐喫苦的滋味。”那麼,孩子就會認爲我們這樣做是故意在訓練他,或者是對他平日不喫苦的一種懲罰。這樣只會強化孩子的“負意識”,他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喫苦,更無法真正學會喫苦。

?最好不要讓孩子參加喫苦訓練營

  如今,喫苦訓練營開始風行,孩子在酷暑下扛水泥、割麥子、進行野外體能極限訓練等方面的新聞一度成爲社會關注的焦點。而很多媽媽爲了讓孩子喫點苦,就會讓他參加這種“喫苦訓練營”。那麼,這種喫苦教育的方式真的有效嗎?

  很多孩子雖然在訓練營吃了不少苦,但是回到家就恢復原樣了。因爲,當人們把“喫苦”從生活中抽離出來,成立一門課程,孩子會有一種“任務”觀念,認爲訓練完了就沒事了,而不會把喫苦與生活聯繫起來。而且,由於有的孩子在訓練營中吃了太多苦,就會更害怕喫苦,從而不敢面對喫苦。

  因此,對於“喫苦訓練營” 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所謂“捷徑”,我們最好不要讓孩子去參加。

?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喫苦教育”

  事實上,“喫苦教育”應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自立做起,逐漸培養他的喫苦精神。

  自從曉波上了小學之後,父母經常利用節假日帶着他去遠足、爬山。有時候,一家人會背上乾糧、帳篷等東西走上十幾里路,體驗徒步旅行的樂趣。一開始的時候,曉波根本吃不了這個苦,嫌天氣太熱,嫌走路太累,不過,在父母的鼓勵下,他一路咬着牙走了過來。

  真正的“喫苦教育”就應該像曉波父母做的這樣,讓孩子在不曾覺察的情況下進行。比如,當孩子遇到困難時,鼓勵他自己去解決;利用假期讓孩子去打零時工;帶孩子去一些農村或貧困山區,在那裏住上一段時間,讓他切身體驗一下艱苦的生活;等等。只要用心,我們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很多對孩子進行“喫苦教育”的機會。

  當“喫苦教育”貫穿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時,就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就會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和鍛鍊,從而具備不怕喫苦的精神。

?喫苦教育要掌握一個“度”

  凡事都要掌握一個“度”,讓孩子接受“喫苦教育”也是一樣。我們千萬不要爲了讓孩子喫苦,而給他安排過於繁重而艱苦的任務。否則,不但不能讓孩子學會喫苦,反而會激起他對喫苦的厭煩情緒,從而排斥“喫苦教育”。

  

13. 我想,你們真是太勤快了!——好媽媽不妨讓自己“懶”一點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媽媽抱怨自己的孩子太懶惰。其實,孩子懶惰是結果,原因在哪裏?每一位做媽媽的都應該認真思考這個問題。孩子的懶惰絕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由家庭環境造成的。

  很多媽媽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

  一大早,在我們的三催四請中,孩子總算是起牀了,然後大喊:“媽媽,我要穿的衣服放在哪裏呢?”我們一邊忙着做飯,一邊說:“來了來了,我這就給你拿。”然後,我們把孩子要穿的衣服拿給他,又趕緊給他接好刷牙用的水,甚至把牙膏擠到牙刷上。喫過早飯,我們把外套給孩子穿好,把書包給孩子背好,送他去上學。

  當我們幾乎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如此“勤快地”忙碌着,爲孩子做這,爲孩子忙那,恨不得把他身上的一切東西都揹負起來,結果把自己壓成了“孩奴”。從表面上來看,我們在很多方面都幫助了孩子。

  可實際上呢?我們非但沒有幫助孩子,反而剝奪了他自主發展的空間,剝奪了他獨立成長的機會,讓他變得“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凡事都依賴我們去做,從而變得越加懶惰,反而是真正害了孩子。

  那麼,我們不妨嘗試做一個“懶”媽媽吧!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不要過分勤快,甚麼事情都幫助孩子做好,而是適當地“懶”一點,反而會讓孩子有更多的做事機會,會讓他得到更好地成長。

  對此,我們不必擔心孩子會不理解我們的“懶”,會真的認爲我們懶。因爲,當孩子增長了很多做事的能力之後,他自然就會對我們的“懶”恍然大悟,會理解我們的用心。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智慧的媽媽,讓自己變得“懶”一點。

?教孩子學會“我自己來”

  孩子從兩三歲開始,就會常常說:“我自己來”、“我自己做”、“我自己喫”……這說明,孩子已經有了自我意識,感覺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這是孩子渴望獨立自主的傾向,是他的一種心理特徵。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要儘量滿足孩子的獨立願望,凡是孩子能自己做到的事情,我們都要支持他自己去做。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們要不斷擴大他“自己來”的範圍,讓他做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孩子。

  也許,孩子一開始做事情會做不好,我們不要着急,不要干預,更不要直接替他去做,而是給他一個成長的空間和時間,耐心地等待他的點滴進步。我們不干預孩子的事情,纔會讓他徹底擺脫依賴的心理,才能造就出一個勤快的孩子。

?適當地向孩子“示弱”

  如果我們總是在孩子面前表現得無所不能,那麼孩子的依賴性就會越來越強,會變得越來越懶惰。有智慧的媽媽不是在孩子面前一味地顯示自己的強大,而是適當地向孩子“示弱”,從而讓孩子變得強大。

  一天,媽媽帶着6歲的小澤去超市買東西。在回來的路上,媽媽拎着購物袋,自言自語道:“今天買的東西太多了,我都快拎不動了。”說完,媽媽還故意把袋子放在地上,甩了甩手。

  看到媽媽“勞累”的樣子,小澤忙說:“媽媽,讓我來拎着吧!”說完,小澤就把地上的購物袋拎了起來。

  媽媽高興地說:“小澤是個男子漢了,以後媽媽可就靠你照顧了。”小澤聽媽媽這麼一說,提得更帶勁了。

  從此之後,每當媽媽和小澤一起外出,小澤總會想着幫媽媽拎東西,害怕媽媽累着。

  如果媽媽一開始沒有這樣做的話,小澤可能不會想到幫媽媽拎東西。正是由於媽媽的“示弱”,給了他做事的機會和動力。

  事實上,孩子很喜歡幫助我們做些事情,因爲他可以從中得到自我價值感。因此,在與孩子朝夕相處的過程中,我們不妨多向孩子“示弱”,讓孩子幫我們做一些事情,他會變得越來越懂事,越來越能幹,越來越勤快。

?做一個身懶心不懶的媽媽

  無論甚麼時候,我們都應該記住一點,我們的“懶”是爲了教育孩子,只是身體上的“懶”,而不是真的懶。否則,不但不能教育孩子,反而會影響了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我們應該做一個身懶心不懶的媽媽,所謂“身懶”,就是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所謂“心不懶”,就是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孩子適當的指導和幫助,讓他順利做好各種各樣的事情。

  

14. 反正都是你們說了算!——創建和諧的家庭氛圍,不獨斷專行

  

  很多媽媽覺得孩子小,不懂得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凡事都需要自己“親自出馬”。而且,這些媽媽總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要求孩子按照自己所說的去做。如果孩子有不同的想法,這些媽媽就會秉承一種“我說了算”的強硬態度,強迫孩子必須服從自己的安排。

  可欣上1年級了,每天晚上睡前,媽媽都會把她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放在她的牀邊。一天,媽媽叫可欣起牀,可是過了好大一會兒,媽媽都不見她走出臥室,於是再次催促她,一推門,媽媽看到她正在穿一條健美褲。

  媽媽對可欣說:“我已經把你今天要穿的衣服拿出來了,趕緊換下來。”

  可欣央求道:“媽媽,我今天可不可以穿這條褲子呢?”

  “不可以,我都已經把裙子拿出來了,去換裙子。”

  可欣大聲說:“爲甚麼我都不能穿自己喜歡的衣服呢?”

  媽媽也提高了嗓門,說:“因爲我是你媽媽,你就必須要聽我的,快去換裙子。”

  無奈之下,可欣只好換回了裙子。

  慢慢地,可欣再也不主動安排自己生活上的事情了,因爲她無論怎麼做都是白費功夫,還是要聽媽媽的安排。

  對於一個有思想的孩子,如果我們還這樣要求他必須聽從我們的安排,可能會引起兩種截然不同的後果。其一,孩子會覺得“你們愛怎樣就怎樣吧,反正都是你們說了算,我只要言聽計從就行了”,結果,孩子就會完全依賴我們,就像可欣一樣;其二,孩子會覺得“我都已經這麼大了,還要事事都聽從你們的安排,我得自己做主”,結果,孩子會變得叛逆,常常與我們對着幹。無論我們的孩子屬於哪一種情況,對於他未來的發展來說,都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每當孩子對我們發出質疑的聲音時,可能很多媽媽都會像可欣的媽媽一樣,說一句“因爲我是你媽媽”,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事實上,這句話是提醒我們擔負起教育孩子重擔的依據,絕不是“獨斷專行”的理由。

  因此,我們應該給孩子創建一個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多考慮他的感受和想法,讓他成爲自己的主人。

?不對孩子的生活過多幹預

  一位媽媽談到了自己教育女兒的方法:

  我從來不把女兒當成自己的私有物品,也不會因爲她年齡小而必須服從我的安排。對於孩子喜歡穿甚麼衣服,喜歡用甚麼文具,喜歡看甚麼書,我從來不干預。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對女兒生活上的事情不聞不問。

  有一次,女兒希望我給她買一件名牌衣服,但是我覺得對於一個9歲的孩子而言,不應該給她買這麼貴的衣服。於是,我和女兒一邊逛街,一邊告訴她“衣貴潔,不貴華”的道理。在我的引導下,女兒選擇了一件普通、大方的衣服。

  這真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媽媽,她既尊重了孩子,又及時給予了引導。我們應該借鑑這位媽媽的做法,對於孩子生活上的事情,不要過多幹預,要多給他做主的機會,讓他自己處理一些問題。必要的時候,我們要給予引導,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利害關係,讓他明白其中的道理,然後讓他自己去處理,絕不強制他做甚麼。

?多考慮孩子自身的需要

  很多媽媽採取“媽媽說,孩子聽”的教育方式,常常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安排孩子的生活,卻很少考慮孩子自身的需要。對此,我們需要思考一下,我們爲孩子安排生活上的事情,是不是他自身真正需要的呢?我們這樣做,是不是真的利於他的成長呢?他能從中得到快樂的感受嗎?

  一般來說,孩子長期生活在“一言堂”的家庭環境中,他不會感覺到快樂,他做事的積極性會越來越低,各方面能力的正常發展也會受到抑制和影響。所以,我們應該從孩子的立場和角度出發,多考慮他自身的需要,多聽聽他的想法和意見。其實,真正適合孩子自己的,纔是最利於他成長的。

?多用商量的語氣與孩子交流

  在生活中,很多媽媽經常這樣要求孩子:“你必須……”、“你給我……”。在孩子看來,所有事情都沒有商量的餘地,只有完全服從的份兒。這很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的心理,不利於他的成長。因此,我們應該多用商量的語氣與孩子交流。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我們可以用一些“好不好”、“能不能”等語言,徵求他的意見;對於年齡大一些的孩子,我們可以直接鼓勵他說出自己的意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商量的語氣,聲音柔和一些,語速慢一些。

  

15. 孝子,就是“孝順”兒子!——培養孩子的孝心,成全他的心

  

  “孝子”一詞,是對那些孝順父母的子孫們的一種美稱。但是,在“小皇帝”、“小公主”日益受寵的今天,這個詞卻有些變味了。

  一家人在喫飯,媽媽一個勁兒地給兒子夾菜,說:“這些菜都是媽媽特意爲你炒的,你要多喫一些啊!”

  爺爺奶奶也不示弱,一邊給孫子夾菜,一邊對他說:“這兩道菜也很好喫,快點喫吧!”

  結果,所有人都給孩子夾菜,孩子碗裏的菜最多。

  這樣的情景也許經常發生在我們的身邊,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夾菜的動作,當我們給孩子夾菜,長幼的先後順序就顛倒了,孩子會認爲:在家裏,我就是最大的,所有人都要爲我服務。結果,我們“擔當”了“孝順”兒子的角色。

  我們這樣做是不符合禮,不符合教育規律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經常提到“父慈子孝”,父母要慈愛孩子,孩子要孝順父母。儒家經典《孝經》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教育的起源,也就是說,教育孩子要從教孝開始。每個人都應該時刻牢記父母的恩德,並用實際行動去回報父母,這樣纔不愧對做人的標準。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呢?

?把孝順父母給孩子“演”出來

  《增廣賢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可見,孩子有沒有孝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影響。我們用甚麼方式對待父母,孩子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我們。

  因此,我們要從自身做起,把孝敬父母給孩子“演”出來。如果我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我們要時刻給父母一個好臉色,照顧父母的生活起居,給父母洗腳、捶背、揉肩,多承擔一些家務,等等。如果我們和父母異地而居,我們要經常給父母打個電話,陪父母嘮嘮家常,有空的時候,我們要帶着孩子回家看看,等等。

  這些行爲都會被孩子看在眼中,記在心裏,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孝心這粒種子就會在他的心靈深處慢慢生根、發芽,他也就學會如何孝順我們了。

?教給孩子“孝”的細節

  其實,一個人有沒有孝心,主要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而不是非要給父母提供多麼富裕的物質生活。

  因此,我們需要教給孩子“孝”的細節,比如,早晨起牀後,他要主動向我們問好;上學、放學,他要向我們打招呼;我們下班回到家,他要及時送上問候;喫飯的時候,他給我們盛飯、夾菜;我們身體感到不舒服時,他給我們端水、拿藥、捶背、揉肩;等等。當孩子從這些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他的孝心就會逐漸培養出來了。

?成全孩子的孝心孝行

  幾年前的一天,肖強放學回到家,看到媽媽躺在沙發上,他立即給媽媽倒了一杯水,問道:“媽媽,您身體是不是不舒服啊?我需要做些甚麼呢?”

  而媽媽卻說:“你有這份孝心就夠了,媽媽最希望你可以好好學習,這比甚麼都重要。”

  轉眼,肖強13歲了,有一次,媽媽病得很重,呻吟着讓他給自己倒杯熱水,而他卻冷冰冰地說:“沒看到我在寫作業嗎?你自己又不是沒手沒腳。”

  媽媽傷心極了,不知道兒子的心爲甚麼會這麼狠。

  肖強前後有如此大的反差,源自於他第一次向媽媽表達孝心孝行的時候,被媽媽回絕了,這讓他覺得自己沒有得到重視,讓他覺得除了學習甚麼都不重要,於是,他就再也不願意向媽媽表達孝心孝行了。我們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發展到這一地步,那就需要我們成全孩子的孝心孝行。

  當孩子表現出孝心孝行的時候,我們應該表現出欣慰和滿足,說一些鼓勵他的話,如“我的兒子(女兒)長大了”、“真是個孝順的好孩子”、“媽媽感到很高興,謝謝你”。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覺得,孝順父母是一件讓人感到快樂和幸福的事情,是值得去做的事情。那麼,孩子就有了孝順父母的動力和積極性。

?用德育故事啓發孩子的孝心

  從古至今,中國流傳着很多關於孝的德育故事,比如,虞舜孝感動天、老萊子戲採娛親、閔子騫單衣奉親,文帝親嘗湯藥,蔡順拾葚供親,丁蘭刻木事親,王裒聞雷泣墓,等等。

  我們可以買一些有關孝道的故事書,或者從網絡上搜集這些故事,然後講給孩子聽,或者直接給他買德育故事的光碟,讓他自己看。當孩子看到古人是如何行孝時,他就會受到啓發,他的孝心就會慢慢被開啓,進而模仿古人的孝心孝行來孝順我們。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