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我沒有強大的能力啊!——孩子有能力纔不依賴父母

   

   我們不能在孩子還不具備獨立能力的時候,就要求他不要依賴我們。但是,孩子不可能一直都要依賴我們,擁有足夠的能力是孩子將來獨立生活的重要條件,因此,我們要重視對孩子各種能力的培養,要讓他學會管理自己、管理時間、獨立解決各種問題……

   

22. 我很想管好自己呢!——教孩子學會管理自己

  

  某教育研究機構曾經做過一項調查,調查對象是一些智力、學歷、環境條件都相差無幾的年輕人。經過10年的跟蹤調查,研究人員發現,那些目標清晰、善於自我管理的人,後來成爲了社會上的成功人士,那些自我管理能力差的人處於社會的中下層。

  這項調查說明了甚麼?一個人的成功不僅僅依靠來自於來外界的支持,更與他強大的自我管理能力密不可分。在當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可以多管教他,但是這種來自外界的約束並不等同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假如在我們不在他身邊時,他能否像受到我們監督時一樣主動遵守各種規矩,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呢?

  想一想,孩子在上了封閉式學校或者考上大學之後,就會離開我們。很多時候他都不在我們身邊,如果他沒有自我管理能力,而只能依靠來自外界的約束,他未來的人生將不堪設想。因爲孩子總有一天要立足於社會,所以,他必須要學會自我管理。

  世界著名企業家、管理學界的領袖傑克迪希·帕瑞克曾說:“除非你能管理‘自我’,否則你不能管理任何人或任何東西。”那麼,到底甚麼是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其實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爲進行管理。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孩子靠自己內在的積極性去管理自己,而不是靠外人、外力來約束他。可見,管教孩子和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是不一樣的概念。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呢?

?媽媽要做優秀的自我管理者

  不能夠約束自己言行的孩子未必是家教不嚴,不少孩子經常受到媽媽的責罵,甚至受到體罰,但他依然很淘氣,似乎不能管住自己的嘴巴和手腳,他總是被警告,但卻一次次犯錯。如果在媽媽的監督下,他也許會稍有收斂,但是一旦離開媽媽的視線,他就“鬧翻天”。

  媽媽對明順要求很嚴,明順犯錯的時候經常會受到嚴厲的訓斥。但是,明順卻不是一個很懂規矩的孩子,更爲奇怪的是,明順不擅長自我管理,卻很擅長“管理”他人。

  在家裏,媽媽說話做事稍有不當,明順就馬上“挑錯”。爲甚麼會這樣呢?原來,媽媽也是這樣的,她對自己要求並不嚴格,但對明順的要求卻很多。因此,明順心裏其實很不服氣,他常常反駁媽媽說:“自己都管不好,還來管我?”

  如果我們本身就不是一個優秀的自我管理者,卻想培養孩子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實在是很難。只有具備某種能力的人,才能教別人掌握這種能力,這就好比是手裏有糖的人,纔有“能力”給別人一顆糖。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能管好自己,如何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呢?即使理論講得再棒,如果不能給孩子做出好的榜樣,他心裏也不會服氣的。因此,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要從自己做起。

?給孩子自我管理的機會

  如果我們經常對孩子發號施令,就會導致他沒有對自己“發號施令”的機會了。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總有人替我們打理好一切,我們也就樂於省心省力了。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總是“替”孩子來管理他,他也就懶得進行自我管理了。

  因此,我們要給孩子自我管理的機會。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我們不要處處爲孩子安排,要讓他試着管理自己的生活。甚至,他犯錯的後,我們也可以不去指責他,而是等着他自己發現錯誤,給他自我糾偏的機會。別怕孩子管理不好自己,自我管理也是需要練習的。只要我們肯給他機會,他就會越來越善於自我管理。

?幫孩子進行自我管理

  沒錯,是“幫”孩子進行自我管理,而不是“替”孩子進行自我管理。當孩子“忘記”進行自我管理的時候,我們可以不時提示他一下。

  樂元喜歡上網,爲了不讓他沉迷網絡,媽媽希望他能夠約束自己。因此,樂元制訂了一個上網規定,規定自己每天上網不超過半個小時。但某些時候,樂元玩起來就會忘記了時間,這時媽媽總會不失時機地提醒他:“樂元,記得你自己的規定哦!”受到媽媽的提醒,樂元就會主動關掉電腦。

  有的媽媽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會對孩子發火:“爲甚麼又玩這麼久?”這便是替孩子進行自我管理。其實,我們應該相信孩子是有自我管理能力的,只要我們不時提醒他一下,他就能夠進行自我約束。

  

23. 我不想再猶豫不決了!——訓練孩子果敢決斷的能力

  

  今天穿紅裙子去上學還是穿白裙子?早晨要喝牛奶還是豆漿?穿球鞋還是穿涼鞋?11歲的靜靜每天都要因爲這樣的小事猶豫半天,有時媽媽看得着急了,就催促她說:“快點!每天都這麼猶豫,甚麼時候能果斷點?”

  有的孩子遇到甚麼事情都要猶豫半天。偶爾問他要不要買某件東西,他也要想半天:“是買呢?還是不買呢?”許多時間就被他這樣給“猶豫”掉了。甚至,他在不能下決心的時候,還要依賴我們幫他作決定,或者用拋硬幣的方式來決定某些事。

  看到孩子遇事如此沒有決斷力,我們實在是覺得很頭疼。雖然,我們不希望他魯莽行事,但是遇事過分猶豫也不是好習慣。可是,孩子爲甚麼會如此猶豫呢?其實,這與他過分依賴我們有很大關係。

  如果長期以來,我們習慣了大事小事都替孩子做主,他就沒有自己作決定的機會。他習慣了依賴我們,從我們這裏得到建議,就減弱了自己作決定的能力。可是,他不能一直都如此,他總會長大的。將來,無論是他要擇友、擇業、擇偶都需要自己作決定,他怎麼能總是猶豫不決呢?因此,我們應該從現在起就訓練孩子果敢決斷的能力,不要讓他成爲一個猶豫不決的人。

?找到孩子愛猶豫的原因

  孩子爲甚麼總是猶豫?導致孩子猶豫的原因有很多。有時,孩子猶豫是因爲他太貪心,比如當他在考慮拿零花錢買零食還是買漫畫的時候往往會猶豫不決,因爲這兩者他都想要;有時是因爲他太怕出錯,怕做錯了決定受到我們的責罵,所以他纔會左右衡量。

  找到了孩子愛猶豫的原因之後,我們就可以“對症下藥”。當孩子因爲過於貪心而猶豫的時候,我們要及時提醒他,只能選擇其一,要儘快作出決定;當孩子因爲怕受到責罵而猶豫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他儘管大膽作決定,只要他不是故意犯錯,我們是不會責罵他的。孩子一旦沒有了後顧之憂,就不會過於猶豫了。

?教孩子懂得衡量“選項”

  孩子猶豫的過程其實就是他不斷衡量“選項”的過程,到底是選“A”還是選“B”?由於他不懂得如何衡量,所以就不斷猶豫。要幫孩子擺脫猶豫不決的壞習慣,我們就應該教給他學會衡量這些選項。

  如何衡量呢?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在面對選擇的時候,要做一些必要的分析。比如,在做事情的時候,要分辨出事情的輕重緩急,要知道哪些事情是必須要做的,哪些事情可以暫緩。

  孩子在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就會減少作決定所需的時間。當然,任何習慣的養成都是需要時間的,我們也不必太着急,要相信孩子的判斷能力逐漸提高之後,他作決定的時間就會慢慢縮短。

?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作出決定

  如果孩子總是遇事猶豫不決,我們該怎麼幫助他呢?有的媽媽喜歡催促孩子——“快點下決心!”越是催促他,他就越是着急,心神不安反而不容易作出決定。

  張民遇到甚麼事情都愛猶豫不決。星期六,媽媽問他想去哪玩,張民說:“去動物園或者科技館。”

  “嗯?到底要去哪兒呢?”

  張民又開始猶豫了……媽媽說:“給你5分鐘的時間,如果你還想不好,我們今天就不去玩了。”不到5分鐘,張民就說:“媽媽,我想好了,我們去科技館。”

  每次孩子猶豫不決的時候,我們都限定他思考的時間,讓他在一定時間內必須作出決定。這樣,孩子就沒有更多的時間猶豫,他只好快速作出決定。當然,這種快速決定不等同於草率決定,所以,在要孩子所作的決定方向或原則方面,我們還應該幫他掌控一下。

24. 我也想有周密的安排!——教孩子做事有計劃,少依賴父母

  

  有人將“做事沒有計劃性”列爲許多公司經營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實上,做事沒有計劃的人做任何事情都很難有成績。對於正在成長的孩子來說,做事有計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習慣。

  快要考試了,張亮開始每天晚上“點燈熬油”地學習。媽媽催促他幾遍,他還是不肯睡,還滿臉委屈地跟媽媽說:“我還沒有學完呢!”

  媽媽納悶地說:“怎麼算學完啊,都快12點了還不睡覺。”張亮愁眉苦臉地說:“別提了,快考試了,我還有許多知識沒有掌握。”

  “哦?那你平時都不復習嗎?快考試才臨時抱佛腳?”

  張亮低頭不語,他已經很懊惱了。媽媽撫摸着他的頭說:“好了,先去睡吧。以後記得學習要有計劃性,就不會臨到考試這麼着急了。”

  這樣的場景對於許多媽媽來說都很熟悉,由於孩子做事沒有計劃性,所以把生活、學習搞得一團糟。我們如何才能培養孩子做事的計劃性呢?

?瞭解孩子爲甚麼做事沒有計劃性

  做事沒有計劃性是孩子在兒童時期的常見表現,由於他的邏輯思維不強,所以不容易將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條。正是因爲如此,我們就常常替孩子安排生活。比如,我們早晨叫他起牀,傍晚催促他寫作業,晚上監督他按時睡覺,週末還要安排他去哪裏玩。於是,孩子常常在我們的指揮下生活,他根本沒有自己做計劃的機會。

  某些時候,孩子表現出想要自己安排生活的慾望,我們卻總是“及時”地打壓他,讓他聽我們的。聽話的孩子固然會受到媽媽的喜愛,但是乖孩子卻通常很依賴父母。從某種程度上說,孩子之所以乖,是因爲他離不開我們,所以不得不“乖”。

  而那些想要計劃自己生活的孩子,卻被我們看做是不聽話的孩子,在不斷地打壓下,他只好變得沒有計劃性,凡事聽我們安排了。

  因此,當孩子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按照自己的計劃行事時,我們不妨允許他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做。也許,他的計劃沒有我們的安排那麼合理,但他卻能因此養成按照計劃做事的好習慣。

?幫孩子認識到做計劃的重要性

  馬上就要開學了,明雪卻開始犯愁,她的暑假作業還有一大半沒寫,這該怎麼辦呢?看着明雪每天早早起牀,連飯也喫不好,“加班加點”地寫作業,媽媽忍不住說:“剛放寒假的時候我就提醒你做個‘作業計劃’,你不肯聽。早知現在何必當初……”

  明雪皺着眉頭說:“媽媽,我已經知道錯了。以後做事情,我一定先做計劃。”

  我們平時常提醒孩子做計劃,他往往把我們的話當作耳旁風,甚至對我們的“嘮叨”產生逆反心理。而當孩子由於做事沒有計劃性而喫苦頭的時候,我們不妨及時“提醒”他一下,讓他牢記做事沒有計劃性所帶來的後果。這樣,他就能認識到做計劃的重要性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提醒孩子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注意語氣,不要用批評、指責甚至挖苦的語氣去“提醒”他,否則就會招致孩子的反感。

?和孩子一起做計劃

  在孩子剛剛開始有計劃性地做事的時候,也許他還不懂得如何去計劃,常常把計劃做得一團糟。這時,我們不妨和他一起做計劃。在制訂計劃的過程中,我們要和孩子多多商討,多聽聽孩子的意見,瞭解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廂情願地去“替”孩子做計劃。

  假如我們覺得孩子做的計劃不合理,也不要訓斥他。我們可以將自己的生活學習計劃示範給孩子看,讓他了解一下做計劃的模式;我們還可以對孩子所做的計劃提出建議,把我們認爲欠妥的地方指出來,讓孩子再考慮一下。

?督促孩子完成計劃

  孩子在學會制訂計劃之後,我們就應該督促他完成計劃。因爲,計劃做得再好,如果不去執行,也只是空計劃。可是,孩子的年齡小,他的自控能力也差,很多時候制訂了計劃卻不能很好地執行計劃。這時我們就應該及時督促他、提醒他,並隨時檢查他完成計劃的質量。這樣,才能讓他養成按時完成計劃的好習慣。

  

25. 有時候我也反思自己啊!——培養孩子自我反省的能力

  

  明朝袁了凡先生寫了一本名爲《了凡四訓》的家訓,他在家訓中教育兒子“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這段話強調了一個人認識自己的錯誤,並不斷進行自我修正的重要性,了凡先生認爲,人只有不斷知錯改錯纔會有進步。

  改錯並不難,可是多數情況下人都認爲自己是對的,也就是說根本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不知錯便無從改錯,何談進步呢?如何才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這就需要一個人具備自我反省能力。

  反省能力有多重要呢?平時,孩子犯了錯誤,我們會批評他、責罵他,但是收效往往不好,他有時不服氣,有時會再次犯同樣的錯誤。這是因爲,孩子沒有進行自我反省,他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他的改正也許只是因爲怕再次受到批評,所以不得不暫時向我們“妥協”。

  這樣改錯改得不徹底,很有可能會再次犯錯。如果他能夠反省出自己的錯誤,就能心甘情願地去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從而不斷地進步。由此可見,孩子是否具備自我反省能力,是他不斷取得進步的重要條件。

  但是,人並非生來就懂得自我反省、自我修正,如何才能培養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呢?

?別直接對孩子的錯誤橫加指責

  孩子犯錯後,多數人都會選擇去批評和指責孩子,認爲批評得越嚴厲,孩子就越能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如果我們批評孩子過於嚴厲,孩子就會覺得很委屈。他不但不會反思自己的錯誤,還會爲自己辯解,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是很難進行自我反省的。因此,當他犯錯的時候,我們最好不去對他橫加指責,而是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省。

?引導孩子學會自我反省

  如何才能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省呢?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天,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在樹林裏散步,他正好看到他的一位學生打死了一隻老麻雀,旁邊有一窩嗷嗷待哺的小麻雀。霍姆林斯基並沒有批評學生,而是說:“它們失去了媽媽,現在恐怕誰也救不活這些可憐的小麻雀了。”學生低頭不語,因爲在他看來,這句話比來自老師的批評更讓他難過,他已經爲自己的行爲深深地內疚了。

  霍姆林斯基的話,讓學生認識到了他所犯錯誤所帶來的後果,因此,學生爲自己的錯誤而自責,這比批評他更能起到教育作用。

  同樣的道理,孩子犯錯後,我們也可以先把事情放在一邊做冷處理。假如孩子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我們可以用啓發性的語言去引導他,或者讓他做換位思考,從而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告訴孩子從何處開始反省

  反省不是胡思亂想,要孩子反省自己的錯誤,就應該先讓他知道甚麼是對的。那麼,對錯的分界線在哪裏?孩子又該遵循甚麼的標準去衡量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呢?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多看聖賢書,讓他以古代的有德之人爲榜樣,以古聖先賢的思想言行爲標準,去對照自己的言行。相比之下,就比較容易看到自己的錯誤了。

?告訴孩子每天都要進行自我反省

  有人也許說,孩子怎麼會有那麼多的錯誤呢?每天都要進行自我反省,有必要嗎?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所說的“三省”並不是每天反省三次,而是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

  曾子十六歲就拜孔子爲師,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身爲聖賢徒弟的曾子尚且天天反省,以這種方法讓自己不斷進步,我們難道比曾子還有德行嗎?因此,我們更要培養孩子每天都進行自我反省的好習慣。他如果能經常反省,心就不會散亂放逸,就能減少犯錯的幾率。

?教孩子一些反省的方法

  我們可以傳授給孩子一些自我反省的方法。比如,每天讓他找出一段時間,靜靜地坐着,只有讓心沉下來,纔能有清晰的思路,回想一下自己這一天中有沒有說錯話,做錯事。我們還可以鼓勵孩子將反省的內容記錄下來,這樣可以不斷提醒自己。

?提醒孩子反省莫過“度”

  有自我反省精神是好事,但如果孩子反省過“度”,就會對自己過於苛責,甚至不容忍自己犯一點小錯誤。自省是一個人完善自我所需的能力,但對自己過於苛刻就是一種病態了。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進行自我反省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反省的目的在於改過,而不在於一味自責。只自責而不改過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做法,因此,反省不可過“度”。

  

26. 這件事,咱們一起來做吧!——培養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

  

  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備受父母寵愛,由於沒有兄弟姐妹,因此獨生子女往往缺少與人合作的機會,不擅長與人合作。而當孩子將來走向社會後,他是否擁有團隊合作意識卻顯得非常重要。因爲許多工作都是需要大家共同合作來完成的,有誰是單打獨鬥走向成功的呢?正如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的那樣:“單個的人是軟弱無力的,就像漂流的魯濱遜一樣,只有同別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許多事業。”

  今天,許多孩子都不懂得如何與人合作,他們喜歡凡事靠自己完成。儘管有些孩子個人能力很強,但是再優秀的孩子也不可能將所有事情都做得很好。生活中,有的孩子個人能力並不強,但卻因爲善於與人合作而依然能夠將事情做得很好。何況,任何人都不能離開集體獨自生活,因此,孩子是否擁有與人合作的能力非常重要。

  這裏所說的合作並不是說要事事都依賴他人,而是說要藉助他人的力量去完成那些自己不能獨自做好的事情。有些媽媽意識不到合作能力對於孩子的重要性,認爲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要教孩子學會如何不斷加強自我能力,去排除異己、“戰勝”他人。

  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正是因爲社會充滿競爭,人與人之間經常會有利益衝突,人才更應該學着如何與他人合作。因爲只有合作纔能有效利用資源,取長補短,從而獲得更大的共同利益,這樣才能取得共贏。

  因此,我們要從孩子小的時候起就注重培養他的合作能力,讓他學會接納別人,並懂得發揮自身的優勢,努力把合作的效益發揮到最大。

?幫孩子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6歲的羅媛去小區廣場上玩蹺蹺板。其他孩子都按照順序一個一個地去玩,羅媛卻不同意,她把一其他孩子從蹺蹺板上拽下來,她非要先玩。

  大家看到羅媛不講道理,就都不和她玩了,羅媛自己坐在蹺蹺板的一端,另一端卻沒有人將她撬起來。她讓媽媽和她一起玩,媽媽也不肯幫她。

  媽媽說:“你不肯和大家一起玩,現在也沒有人和你一起玩了。”羅媛也覺得一個人玩蹺蹺板很沒意思,她只好走到其他孩子面前說:“對不起,我不搶蹺蹺板了,咱們一起玩好嗎?”

  在媽媽的引導下,羅媛認識到不與人合作是不能玩蹺蹺板的。其實,除了蹺蹺板之外,有許多事情是孩子不能自己獨立完成的,比如下棋、跳繩、打籃球、踢足球等等。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多玩類似的合作性遊戲,讓他在玩耍的過程中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這樣他就會明白,“單打獨鬥”是很難獲得成功的,只有與人合作才能更快更好地達到目的。

?多與孩子合作,鍛鍊他的合作能力

  現在的孩子之所以合作能力差,不僅僅是因爲他是獨生子女,還因爲我們常常忽略了與孩子進行合作。更多的時候,我們喜歡獨攬家事,認爲孩子只要將學習搞好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就不必讓他來做了。

  事實上,讓孩子和我們一起做事也是鍛鍊他合作能力的一個好機會。比如,我們做飯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幫忙擇菜;一起外出旅遊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幫忙拿行李。無論做甚麼事情,都分一份“工作”給孩子,他在和我們一起做事的過程中也鍛鍊了合作能力。

?告訴孩子合作是“和而不同”的

  孩子在合作中遇到的最多的問題就是“意見不合”。雖然大家爲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但是在合作的過程中卻往往會有不同的意見,會因爲感到不滿而產生爭議。在這種情況下,合作如何才能繼續下去呢?

  早在幾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觀點。這裏的“不同”,並不是“不一樣”,而是不強求別人和自己一致,也不盲目地附和他人的觀點。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在大目標、大原則不衝突的前提下,要承認彼此之間存在的差異、尊重差異、包容差異,這樣才能讓合作繼續下去。

  當然,想要達到良好的合作效果必然會經歷一個相互磨合過程,而這種磨合就是通過接觸、對話來建立共識,努力達到最好的合作效果。爲了讓孩子有心理準備,我們可以事先告訴他,在合作的過程中出現磨合是很正常的,只要大家能堅持共同的目標,併爲此而努力,就一定能排除困難,達到目的。

?教孩子懂得在合作過程中給他人機會

  有的孩子好勝心比較強,總希望能夠超過他人。在與人合作的過程中,他處處都要表現自己,甚至將自己的合作者當成對手和敵人,不顧一切地與他人對立。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要提醒孩子,合作是雙方長處的珠聯璧合。在合作過程中應該多考慮集體的利益,要懂得約束個人行爲,給合作者機會,不能只顧表現自己而傷害到集體的利益。

  

27. 我不想給別人添麻煩!——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許多人認爲“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成人年需要具備的,孩子還小,不需要具備這種能力。但我們的孩子是未來社會的主人,他將來也會面臨人生中的各種問題。如果我們不能從他小的時候開始培養他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他長大後依然會像小孩子一樣依賴我們。這樣,不僅我們要承受由他帶來的壓力,他也會因爲不能獨立解決問題而感到痛苦。

  美術課上,老師要求孩子們畫桃子。其他孩子都在認真地畫,而平平卻自己趴在桌子上玩。老師問:“你爲甚麼不畫?”平平說:“我不會畫桃子。”老師看看其他孩子,其實其他孩子也有不會畫的,他們僅僅是對着講臺上的桃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演繹”,甚至有人畫得亂七八糟,但他們仍然在畫。

  其實,這不是會不會畫畫的問題,而是孩子的心態問題。如果孩子遇到了他不會做的事情怎麼辦?有的孩子選擇等媽媽來幫忙,等老師來指點,而有的孩子卻會自己去想辦法。

  每天,媽媽都會把娟娟的襪子放在她的牀頭。有一天,娟娟醒來發現牀頭沒有襪子就大喊:“媽媽,我找不到襪子了!”

  襪子不在牀頭,她就喊“找不到襪子了”,是找不到呢?還是不想去找呢?當孩子過分依賴我們的時候,他就會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無論遇到甚麼困難,他的第一反應都是去找媽媽,而不是解決問題。很顯然,這種類型的孩子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過分依賴我們不是個好現象,這會妨礙他以後的發展和進步。爲了讓他有能力面對今後在人生中遇到的困難,我們應該鼓勵他獨立解決問題,不要讓他給別人添麻煩。

?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意識

  讓孩子學會獨立解決問題,我們先要有培養孩子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意識。孩子之所以想不到去獨立解決問題,與我們對他的教育有很大關係。在國外,有不少父母會鼓勵孩子假期去打工,讓孩子體驗生活的艱辛,也鍛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可是,中國的父母就缺乏這方面的意識,要想讓孩子具備獨立意識,我們就應該解放思想,放手讓孩子去獨立分析和解決他遇到的問題。比如,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他穿甚麼樣的衣服,當他與其他孩子打架的之後,我們也讓他自己去處理。遇到與孩子有關的事情,我們要徵求他的意見。

  最初,可能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並不恰當,但從不善於處理問題到能夠獨立處理問題總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漸漸變得成熟懂事。

?給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

  生活中,我們也常會遇到許多事情需要處理,我們可以把一些機會“讓”給孩子,讓他能夠在做事的過程中得到鍛鍊。

  有位媽媽經常會讓6歲的女兒去小區的超市買東西。每次,媽媽都會列一個購物單,購物單的東西不會太多,6歲的女兒足以提得動。然後,女兒就會拿着這張購物單去購物,並且將找回來的零錢交給媽媽。

  這位媽媽的做法不失爲一種鍛鍊孩子獨立能力的好辦法。孩子在去超市購物的過程中會遇到一系列的事情,比如找物品的擺放位置、對比物品、選購物品、結算、找錢等等。這些小問題都需要孩子自己來處理,在這一過程中孩子的能力自然就得到了發展。

  除了讓孩子去超市購物之外,能夠鍛鍊孩子獨立能力的機會還有很多,我們要做個有心人,懂得把恰當的機會“讓”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

  孩子終歸是孩子,他們眼中的世界和我們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因此,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和我們不一樣,儘管他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合乎我們的觀念,我們也不必去指責孩子解決得不好,否則只會打擊孩子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我們不妨學着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因爲無論他是怎樣解決問題的,他都已經盡力了。我們的欣賞會讓孩子受到鼓勵,他將會更樂於獨立去解決問題。通過不斷地練習,他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會提升。

  

28. 我可以安排自己的時間!——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

  

  許多有所成就的人都非常珍惜時間,並善於管理時間。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就曾說:“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爲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是的,我們的生命就是一點一滴的時間組成的,生命長短的不同正是由時間來衡量的。

  一個不善於管理和利用時間的人,總是會用許多的時間去做一件不太重要的事情,也正是因爲如此,許多人終生一事無成,而許多人卻年紀輕輕就有了輝煌的成就。教孩子懂得珍惜時間和管理時間,就是等於教給他如何安排自己有限的生命,並且在有限的時間裏做一些更加有意義的事情。

  青青和爽爽是一對雙胞胎姐妹,但是她們的性格和習慣卻不太相同。每天,青青回到家都先寫作業,寫完作業喫飯,然後看會兒書就睡覺。早晨,青青總是早早起牀跑步,然後回來洗個澡,喫早餐去上學。

  而爽爽每天回到家都是先看電視,媽媽催她幾次她才肯寫作業。寫作業的時候,她總是不專心,邊寫邊玩,導致每天都要寫到10點才能寫完。寫完作業,她還要看故事書,晚上睡的晚,早晨醒不了。

  同樣是生活的在一起的兩個人,同樣擁有一天24小時。青青總是覺得每天都過得輕鬆而充實,而爽爽卻總是覺得時間不夠用,想做的事情做不完。

  其實,這是因爲青青和爽爽時間管理能力不同,纔會有這樣的差異。一個善於管理自己時間的孩子,總是能夠在同樣的時間內做出更大的成就,獲得更多的收穫;而一個不善於管理時間的人,只能繼續平庸下去,即使給他再多的時間,他也不知道如何分配和管理時間,更不知道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幫孩子樹立起時間觀念

  許多孩子之所以不珍惜時間,不懂得如何管理時間,其根本原因在於他沒有時間觀念。時間本來就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着,只有當我們意識到時間的重要性時,纔會感受到它的存在。年幼的孩子生活節奏慢,他也沒有甚麼壓力,所以很難認識到時間的重要性。

  爲了幫孩子樹立起時間觀念,我們不如爲他買一塊手錶,讓他經常看到時間。當他做某些事情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常提醒他時間的存在,如“再過5分鐘就喫飯了”、“10分鐘以後我在樓下等你”……這樣可以經常讓孩子“聽”到時間。我們通過各種方式去提醒孩子,讓他感受到時間的存在,就能幫他樹立起時間觀念。

?教孩子有效利用黃金時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鐘,孩子也是如此。他常常會感到自己在某個時間段內頭腦比較清醒,學習效率比較高。比如,有的孩子在早晨和上午的學習效率比較高,而有的孩子則覺得在下午和晚上頭腦比較清醒。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各自有別,我們可以教給孩子注意觀察自己在不同時間段的學習效果,掌握最佳的學習時間段。然後,把學習的重要內容安排在最佳時間段內學習,這樣可以提高學習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自己的黃金時間。

?讓孩子利用好時間的“邊角料”

  孩子除了擁有大塊的學習時間和休息時間之外,還有許多時間的“邊角料”。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利用好時間的邊角料呢?比如,我們可以在盥洗臺的鏡子旁貼上英文單詞,讓孩子在刷牙的時候背誦一個兩個單詞;也可以教給孩子將需要記憶的公式和概念寫在一個小本子上,讓他在搭乘公交車的路上記憶一些知識。我們要告訴孩子,千萬不要小看這些時間的“邊角料”,只要善於利用它們,就能夠將知識積少成多。

?給孩子管理時間的機會

  許多孩子之所以不會管理時間,是因爲我們沒有給他管理時間的機會。我們總是去安排孩子的時間,告訴他甚麼時候該玩,甚麼時候該學習,甚麼時候該喫飯,甚麼時候可以外出。孩子的行動完全在我們的支配下,他的時間他不屬於他自己,而是被我們所限制。這樣,孩子就沒有管理自己時間的機會,自然也就不會有管理時間的能力。

  所以,我們應該少干涉孩子的私人時間,儘量讓他自己管理自己的時間。必要的時候,我們可以對他提一些建議,但不要替孩子去管理時間。只有讓他安排自己的時間,他的時間管理能力才能得到鍛鍊和提高。

  

下篇

應對:孩子過分依賴父母的有效方法在哪裏?

   

   孩子過分依賴父母的行爲,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長期積累、逐漸形成的。因此,我們需要找到對症孩子過分依賴的方法,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耐心地幫助孩子擺脫依賴,一步步走向獨立。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