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你要是考第一,我給你買……”

   現在很多父母習慣用物質來激勵孩子,經常對孩子說:“你要是考第一,我就給你買……”其實,這一做法不僅會滋長孩子的虛榮心,還會讓孩子學會盲目攀比。對於孩子來說,他的心靈原本是純淨的,是社會的污染和父母不正確的引導導致了部分的孩子迷失了方向。父母應該及時把孩子從物慾的漩渦中拉回來,讓孩子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

物質獎勵不是理性的愛

  

  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和愛是天性,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最持久的情感。父母都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愛,有些人認爲,對於孩子要儘量地滿足他,不管是精神上的關心,還是物質上的享受,一定不能讓孩子有所缺乏。

  其實,無論是哪種愛,都不能氾濫。因爲,過多地給予,並不能讓孩子體會到擁有的珍貴,越是錦衣玉食之家出來的孩子,往往越是經受不住風霜的洗禮。這種說法,很多父母不以爲然,他們認爲:我們愛孩子,不管怎麼愛都是對的;在愛的前提下,不管怎麼做都是對的。

  其實不然,愛也有理性的愛和非理性的愛。有理性的父母,雖然會做出一時不被孩子理解的舉動,可能這正是他愛孩子的表現。他的舉動在許多年後,會讓孩子感激涕零。愛孩子,如果沒有理性的支持,最後會害了孩子。所以,愛孩子不能“短視”,尤其不能太過專注於短期的受益

  兵兵是個聰明且貪玩的小男孩,學習成績在班上始終是中等。爲了能讓兒子考上重點中學,他的爸爸自以爲是地想了個絕招去激勵兒子。

  一天,他對兒子說:“兵兵,你那天說想要一款遊戲機,爸爸沒給你買。如果你這次期中考試能進前10名,爸爸就給你買遊戲機。”兵兵聽完眼前一亮:“爸爸說話算數不算數?”爸爸拍着胸脯回答:“當然算數。”

  期中考試後,兵兵果然考進班裏前10名,爸爸高興極了,興高采烈地把遊戲機買回來送給兒子。他心想,這一招果然靈,兒子似乎對學習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沒想到,接下來兵兵居然主動提出了要求,如果自己能考前3名,是否能買一臺電腦,並保證不會玩遊戲。

  爸爸欣然同意了。轉眼,兵兵果然考了第3名,電腦自然被他收入囊中。誰知,從那以後,他一放學就趴在電腦前玩遊戲,不僅如此,還把同學也請到家裏“混戰”。物質獎勵的弊端開始顯現,更讓爸爸沒有想到的是,兵兵嚐到甜頭後,每逢小考、段考都要和爸爸講條件,他想要的東西也就源源不斷地搬了回家,而且全是爸爸心甘情願地掏腰包。

  這時,爸爸突然警覺起來,物質獎勵雖然有效,但是產生的副作用也很大。本來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現在竟然成了他滿足物慾的工具。那麼,等到爸爸不能滿足他的時候,孩子是否會對學習喪失興趣呢?這樣一想,爸爸冷汗直冒,他開始收緊他的獎勵措施,也加緊了與兒子的溝通。

  從那以後,爸爸一有空就到書店裏轉,想用自己愛學習的態度來帶動孩子。慢慢地,在爸爸的影響下,孩子已端正了學習動機,不再爲了打賭而讀書。每逢節假日,父子倆都要去圖書館讀書,將以往的實物獎勵改爲智力投資,收效比以往更加豐厚。

  這位父親是有理智的,他發覺事情不對之後,迅速做出了調整。最值得稱道的是,他並沒有急於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而是從自己入手,端正了學習的態度,最終帶動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可見,身教勝於言教。

  這位父親的愛,從非理性的愛最終上升到了理性的愛。所以,愛不見得都是對孩子有益的,有些愛,比如溺愛,只是受生物性本能驅動的,會對孩子造成很深的傷害。而且這種傷害的作用當時不會體現,等到孩子需要獨立的那一天,突然發現自己在父母的溺愛中迷失了方向,嚴重的話,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有個中學生寫了一篇文章,她在文章中提到,母親給她的愛,是毀滅式的溺愛。爲甚麼稱這種愛是毀滅式的呢?因爲,她的母親太愛她了,以至於願意爲她做任何事。可是,小姑娘知道凡事由母親包辦會毀了自己。但是,母親就是不能停住她的腳步,始終對女兒無微不至地關懷,小女孩在母親愛的“壓迫”下痛苦萬分。

  她這樣寫道:“我不想變成不會說話的啞巴,我現在不願交際,只願意和母親講話,快變成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了。我的衣服和鞋子,就連發型都是母親一手包辦,一點自主權都沒有。我甚麼事情都不會做,這樣下去,恐怕連上大學都要叫媽媽每天陪伴着……我每天跟她講道理,說溺愛會毀了我,可是每次喫飯時她都不停地給我夾菜,我向母親吼道:‘讓我自己來好不好!’可她不聽,還像照顧嬰兒一樣照顧我……

  “我已經離不開這樣的愛了,它使我沉迷、墮落、依賴。這簡直是一種變相的折磨,折磨我的靈魂和肉體。母親一天都不放棄對我的折磨,每當我想從愛河裏探出頭來,她就把我的頭按下去,我不停地掙扎,不停地吶喊,卻無濟於事!

  “我都這麼大了,可是她甚麼都不讓我做,包辦了一切事情。她那麼不辭辛勞,任勞任怨地,無論我怎樣懇求,她都不會讓我做一點點的事情。有時我會衝她發火,讓她不要這樣折磨我,可是她認爲她做的是對的。那天,我終於忍不住打了媽媽,媽媽傷心極了,說道:‘我這麼愛你,你還這樣對待你母親。’媽媽哭了,我也哭了……”

  通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到,母親非理性的愛,深深地傷害了孩子的心,也阻礙了孩子各項能力的發展。父母代替孩子做事,使孩子缺少了鍛鍊的機會,這樣一來,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未來的路就不會順暢。

  父母要明白,自己不能照顧孩子一輩子,他終究會離開父母的庇護,獨自面對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父母過度地表現自己的愛,最終會讓愛變成一把刀,使孩子“因愛受傷”。

  不少青春期的孩子厭惡父母。這並非是因爲父母對他不好;恰恰相反,是因爲對他“太好”。所以,如果真的愛孩子,就應該理解孩子,讓他在輕鬆愉快的家庭氛圍中成長,不要讓他揹負太多的壓力,承擔與他年齡不符的重擔。

  愛孩子是每個父母都會做的,但是,甚麼是理性的愛,甚麼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愛,父母一定要分得清。

教子小貼士:

   可以說,“愛”是一切不良教育行爲最好的藉口。當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有錯誤時,只要寬慰自己說:“我是愛孩子的,我是爲了他好。”心中就能得到幾分安慰。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是最無辜的,他接受愛的時候分不清好壞,但是,最終造成的傷害還是要孩子來承擔。孩子不是試驗品,不合理的愛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對孩子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所以,請父母慎重、理性地釋放你的愛,這是關係到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長的大事。

   不可增長孩子的物慾

  激勵、獎勵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孩子也不例外。當孩子的行爲得到父母、老師的認同、肯定時,獎勵孩子讓他有了被尊重和認同的快樂,不過,同時,也讓他有了進一步行動以期得到進一步獎勵的慾望。這時,運用物質獎勵就應該謹慎小心,因爲物質獎勵對孩子價值觀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取得好成績,一位父親爲了表達對孩子進步的欣喜之情,竟然爲孩子買了一輛寶馬車!這樣的“壯舉”一出現,立刻引起了不小的波瀾,一時間衆說紛紜。

  這位父親離異,自己帶着一個小男孩生活。他平時工作很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於是將孩子轉到本市一所寄宿制學校讀書,每週五下午接孩子回家,週日下午送孩子去學校。

  這個小男孩非常聰明,可是,因爲平時粗心大意,以前的學科測試不是很理想。爲此,這位父親激勵孩子:如果你能考第1名,我就獎勵你一輛寶馬車。小男孩一聽兩眼放光,沒想到,期中考試結束後,他的語文、數學、外語測試都拿到了班級第1名。

  父親得知後喜出望外,立即以孩子的名義買了一輛價值107萬元的寶馬車。這輛車專門用於接送孩子上學,其餘的時間車都閒置在家裏。

  該校校長是位有教育敏感度的人士,他意識到這件事可能會引起各方面的影響,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小男孩的健康成長。所以,當他知道這件事情後,立即和小男孩的班主任進行了一次談話。

  談話中提到,儘管家長獎勵寶馬是學生的家事,屬於隱私的範疇,但是,這種行爲可能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良影響。所以,校長要求班主任對這位學生要特別加強教育、引導,以免他因爲此事而滋生出虛榮心、攀比心。此外,校長還要求周圍的人要嚴守這個祕密,爲小男孩創造一個好的成長環境。

  父親希望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願望是好的,但過度的物質刺激不利於孩子成長,反而會讓孩子產生錯覺。那就是,他的學習與物質享受是息息相關的。讀書就是爲了獎勵,家裏的房子、車子都有了,沒有其他需要了,自己也就可以不用再認真讀書了。

  雖然作爲事業有成的父親,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孩子適當的物質獎勵也沒甚麼。可是,一輛寶馬車獎給上小學的兒子,似乎不太合時宜。如果現在孩子的物質快樂的標尺已達百萬之多,那麼,他今後還要面臨無數次的考試,如果他繼續爭氣,這位父親想要讓兒子得到持續的快樂,可就很難了。

   所以,豐厚的物質獎勵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沾染銅臭,會束縛住孩子的腳步,會讓他在物慾和虛榮中消耗自己的青春年華。

  小林今年上初二,學習成績中等偏上,平常比較懂事。母親是一名下崗職工,家中主要收入是靠小林父親每月的1000多元工資。平時家裏每個月的生活緊巴巴的,但是父母對於小林學習上的要求,幾乎是有求必應。

  有一段時間,班級流行MP3。小林知道家裏條件不好,遲遲沒有向父母開口要MP3。可是慢慢地,班裏的同學幾乎人手一個MP3,小林再也坐不住了,覺得沒有它就在同學當中抬不起頭。

  那天,他回家後,纏着母親要買一個MP3學英語。母親問道:“這個東西得多少錢啊?”小林低着頭說:“要300多元。”母親心想:“這麼貴,怎麼辦啊?”但她沒有說話,心中盤算着。後來,她和小林的父親經過商量,給小林買了一部MP3。看着小林喜笑顏開的樣子,父母也笑了……

  小林家的現象很普遍,現在學校裏攀比現象比較普遍。然而令人詫異的是,很多父母不但沒有想辦法扭轉孩子的貪慾,反而會幫助他們追求物質上的享受。很多家境經濟條件不是很好的學生,上學騎的自行車是嶄新的“捷安特”,身上穿的是“李寧”,腳上穿的是“耐克”。這樣的消費水平讓很多父母感到喫不消,可是,看着寶貝兒子、女兒得不到滿足的委屈樣,他們又不忍心,到最後仍舊會滿足他們的要求。

  對於自己爲甚麼喜歡用名牌,一位中學生這樣說:“貴的東西一方面是用得舒服,更重要的則是,誰用名牌同學們就都羨慕誰,我很喜歡被別人羨慕的感覺。”

  這位男孩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他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他每個月都要用掉2000多元的零花錢。他說:“幾十元一雙的襪子我只穿一次,穿過就扔,從來不洗,爺爺經常看不過去,就撿起來洗洗自己穿。我最大的開銷除了衣服還有手機費,每個月光手機費就要花幾百塊錢。不過這都不算甚麼,上個月我們班一個女生過生日,我花了800多元買了一個大蛋糕送給她……”

  一位女孩這樣說:“我幹甚麼都要講究品牌,現在誰還用沒牌子的東西啊!那樣太丟人了!”她說:“不光是用的東西,喫的巧克力、開心果這樣的小零食也必須是名牌。今年9月我過16歲生日,我請了班裏十幾個同學爲我慶祝生日,我們到飯店裏包了兩桌,光一頓飯就花了1500元,喫完飯後還去KTV開了豪華大包間唱歌到深夜……”

  這些孩子是這樣的表現,那麼,他們的父母的是甚麼形象呢?其實,大多數的父母都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他們每天都在外辛苦掙錢,平時省喫儉用,幾乎沒有娛樂消遣,生活平淡,但卻會盡力滿足孩子花錢的要求。

  還有部分父母認爲,花錢是融入社會的方式之一,沒有足夠的消費行爲就不能很好地瞭解社會,就不會想到如何去賺錢。其實,這些父母並不知道,過早地讓孩子沾染上貪圖享受的壞習氣,除了讓他們空虛沉淪,並不能有甚麼激勵的作用。

  沒有錢不能生存,但是錢也代替不了父母對孩子的關愛。除了物質,孩子更需要父母的精神鼓勵,孩子之所以沉迷於物慾,是因爲他沒有嚐到精神享受的樂趣。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充滿虛榮和攀比的生活不能使自己過得更快樂,反而會使人墮入沉淪的深淵。因此,父母應該從精神層面多多關心孩子,與孩子多溝通,告訴孩子,怎樣生活纔是真正健康、幸福的。

教子小貼士:

   一位教育專家表示,獨生子女高消費帶來的消極後果是相當嚴重的。這既增加了家庭的經濟負擔,滋長了校園的奢侈風,又使得拜金思潮氾濫,享樂主義抬頭,對獨生子女們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都極爲不利。所以,不要把孩子送入物慾的漩渦,要讓孩子走健康的人生路。

物質誘惑終有失效的一天

  獎勵是教育過程中常用的手段。對於學校而言,小到幼兒園的花花綠綠的小貼紙,大到文具書本,都是激勵孩子上進的好方法。學校的獎勵之所以能起到好的效果,是因爲學校的獎勵不會出現貴重獎品,而主要以激勵爲主。

  但是,在家庭中,獎勵慢慢地失去了原有的味道。孩子的注意力完全轉移到獎品上,爲了達到目的而做事、學習,這就適得其反了。其實,父母想要對孩子進行物質獎勵的時候,心中要有明確的態度:獎勵的目的是激勵,不是誘惑,更不是賄賂。

  這不是告訴父母們,採用物質激勵法是不可以,而是說,千萬不要把物質獎勵作爲唯一的獎勵方法,否則會讓孩子形成“爲錢而學”的錯誤觀念,甚至爲了“獎金”不擇手段,比如考試作弊等等。到了最後,孩子的眼中只有他想得到的東西,至於父母要達到怎樣的效果,孩子完全沒有概念。

  期中考試成績揭曉,一個男孩數學考了40分,回家向爸爸要40元的獎金。

  爸爸不禁大怒,大聲呵斥道:“考這麼少,還要錢?”

  男孩委屈地說:“你不是說考100分就給我100元嗎?所以說40分就是40元嘛!”

  這話真是讓爸爸啼笑皆非。

  如今,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成績採用物質激勵法,事先與孩子約定考到多少分,就給多少錢或實物。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鬧出分數換鈔票的笑話也是有情可原的。

  其實,物質激勵法不是萬能的,它只能一時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獎勵只是引子,但它不能成爲原動力。如果將物質獎勵作爲目的而非引子,時間一長,弊端就會顯現出來。

  所以,一件東西可以用獎勵作爲切入點,但關鍵是切入後多關注和引導孩子做事情,給他激勵,激發孩子內心渴望做得更好這個願望,堅持下去,並形成習慣。否則,就會從最初獎勵一頓肯德基,到後來獎勵手機、電腦……孩子的胃口越來越大,所以,現在很多父母越來越困惑,到底該不該給孩子物質獎勵?

  一位爸爸第一次獎勵兒子是一年級期末考試語文數學都得滿分,他特地帶着孩子去遊樂園玩了一天。並跟兒子約定,今後只要考出好成績,就獎勵一樣東西。6年來,孩子成績始終不錯,爸爸每年都履行諾言,隨之而來的,獎品的檔次也越來越高。

  小升初的時候,兒子考上了重點中學,居然提出要去韓國旅遊,這大大超出了爸爸的預期。爸爸的心情很複雜,既然承諾了孩子,就應該兌現,可是如果這次答應了,下一次又該拿甚麼獎勵呢?萬一不答應,孩子的成績會不會一落千丈呢?

  物質獎勵的好處是可以暫時激勵孩子提高成績,但弊端多多。首先,學習本是孩子的份內事,父母的許諾會給孩子一種誤導,認爲“學習是爲了父母”。父母獎勵重,就學得好,一旦沒有了,就會使學習積極性下降。其次,過多的物質獎勵會使孩子沉迷於物慾,也會使孩子忽略學習和進步的樂趣,專注於物質享受之中。

  其實,要想孩子提高成績,並不一定要很多的物質獎勵,只要培養孩子熱愛學習的好習慣就可以了。事實上,不只是學習,孩子的任何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都不應該以物質獎勵爲基礎。因爲很多事都是孩子應該慢慢學會的,如果父母一味地追求快速,就會違反事物運行的規律,最後會搬起“物質的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有位母親看了暢銷書《富爸爸 窮爸爸》後非常高興。因爲上面提到有種激勵孩子幹家務活的方法,那就是物質獎勵!她試了幾次,真的很有效,簡直就像“特效藥”!以前女兒從來不做家務,自從她在家務活中引入了“物質獎勵”,女兒勤快多了。

  她跟女兒說:“女兒,幫我拖地,我給你5元錢。”女兒本來懶洋洋的,聽到這話從沙發上蹦了起來,“不辭辛苦”地工作起來。母親看到女兒的變化,高興地合不攏嘴。她支使着女兒做這做那,每次都支付給她相應的報酬。

  最初,一位教育家告訴這位母親,她的這種行爲並不能幫助孩子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反而會讓孩子把勞動當成賺錢的工具,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可是這位母親並不以爲然,覺得時間長了,女兒一定會喜歡勞動的。

  誰知,一件突發事件使這位母親改變了態度。那天,她剛洗完衣服,突然覺得頭暈眼花,身體很不舒服,就趕緊躺在牀上休息一下。女兒坐在客廳看電視,母親對女兒說:“女兒,媽媽有些不舒服,你幫媽媽把洗乾淨的衣服晾起來,媽媽給你5元錢。”

  誰知,女兒頭也沒抬,就說道:“媽媽,不好意思,我今天也很累,這個錢我不賺了。”母親頓時感到十分難過,她意識到,那位教育家說的是對的,她這一副“特效藥”已經慢慢顯現出副作用了。

  爲甚麼會有這樣的情況?那是因爲在孩子的心裏幹家務和錢已經掛鉤了。當她累了的時候,她可以不賺錢,所以就不幹了。父母的初衷是想用獎勵來培養孩子良好的勞動習慣,可是結果卻事與願違。

  其實,這位母親教育孩子的方式是錯誤的。家庭本來就不是談利益的地方,功利主義與溫馨的家庭生活無關。那麼,家庭是教甚麼的地方呢?家庭是教付出和感恩的地方。在家庭中,父母應該教孩子懂得自己的本分,懂得孝敬父母。如果父母把功利主義帶到最溫暖、最祥和的地方——家庭,最後可能只能培養出無情無義、唯利是圖的孩子。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做,既達到獎勵孩子的目的,又不讓孩子變得唯利是圖呢?父母可以試着這樣去做:

  第一,獎勵不一定是物質獎勵。

  父母要相信獎勵對孩子進步的促進作用,但是,獎勵不一定非得是物質上的。當孩子有進步時,父母一句真誠的讚美,會讓孩子衝勁十足。通過口頭誇獎,可以激勵孩子增強上進心和自信心。相比物質獎勵,父母的精神獎勵要好得多。父母發自內心的讚許和微笑,親暱地摸一摸孩子的頭等,都能達到鼓勵的目的。物質的獎勵也要有一點,主要是贈送書籍、學習用品等對孩子學習有用的小物品。但是,金錢要慎用,以免孩子染上貪圖錢財的壞習氣。

  第二,獎勵要注重教育性原則。

  獎勵孩子,父母要做到守信、真誠。在獎勵孩子的過程中要有智慧,要堅持獎勵的教育性原則。如果孩子做甚麼事都期望獲得獎勵,那麼沒有得到獎勵的時候,他就會變得無精打采,甚至會認爲沒有獎勵的事不值得做。所以,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獎勵次數宜逐漸減少。

  第三,獎勵不是賄賂。

  父母要注意,獎勵並不是討好,也不是賄賂。如果以討好孩子的心態來獎勵他,難免以後會出現獎勵不當或獎勵過多的問題。如果獎勵一直過多,那麼,有一天一旦孩子得不到獎勵會非常失望。

  獎勵只是激發孩子做事的動機,是讓孩子不斷進步的橋樑,並不應該暗示孩子:獎勵是你做事的最終目的。所以,在獎勵孩子前,最好和孩子的意見達成一致,表明獎勵的動機,而不要在某一時刻和孩子的討價還價。

  有人說:“不同家庭對孩子成長的不同態度,決定了孩子最終能走多遠。”這句話給很多父母以警醒。確實,父母不恰當的教育方式不僅不會令孩子獲得幸福,還會害了孩子。特別是在物質獎勵方面,父母應保持理智,把關注的重心放在引導孩子如何完善自己、如何走好今後的人生路上,而不是期盼着用一兩服獎勵的“特效藥”就改變孩子。孩子今後的人生路是否順暢,也許就在父母的物質獎勵這件“小事”上見到端倪。

教子小貼士:

  父母認爲“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孩子的教育問題,是不能用金錢和物質獎勵來解決的。當對孩子的獎勵淪爲徹底的物質刺激,勢必會失去它原本的激勵作用。長期的物質獎勵會助長孩子的虛榮心,會讓孩子學會攀比,也會促使孩子把父母給他的愛誤認爲是功利的、可物質化的。

  愛的繁體字是“愛”,中間有一個“心”,就是用心感受別人的需要。所以,父母也應該用心感受孩子的真正需要,要給他有益於成長的愛。所以,爲了孩子,運用金錢、物質獎勵一定要理智。

不做“物誘型”的父母

  

  獎勵是對一個人成績的肯定,應該是作爲鼓勵的性質存在,而非孩子努力的最終目的。近年來,社會上的物質獎勵風颳到了家庭中,許多父母利用這種方法獎勵孩子,忽略了獎勵的真正意義,有的甚至只單純地用金錢去刺激孩子。

  父母設立的獎勵名目繁多:考試獎,用於獎勵考試名次;掃地獎,用於幹家務的表現;壓歲錢,用於春節圖吉利……金錢作爲獎金濫用時,會對孩子產生毒害作用。在孩子的眼裏,獎勵已經大過了努力的過程,獎勵已經不是鼓勵他上進的方式,而是孩子眼中唯一的目標。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爲父母的獎勵過分,且偏重物質刺激,最後演變成了濫施獎勵。

  過分依賴於物質獎勵對孩子的刺激,這一類型的父母就是在“物誘”孩子,是典型的“物誘型”父母。雖然這些父母的初衷是爲了孩子好,可是,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唯利是圖,父母也會陷入親手挖的陷阱而無法自拔。

  珍珍上小學5年級,小姑娘很聰明,就是基礎不太好。爸爸媽媽爲了使孩子更努力地學習,打好每一科的基礎,就提出了一個獎勵措施:每門課考試85分以上獎勵10元,90分以上獎勵20元,95分以上獎勵30元,100分獎勵50元。至於甚麼考試,他們沒有規定。

  過了幾天,女兒拿着小測驗的卷子,來到爸爸媽媽身邊,高高興興地拿起卷子讓爸爸媽媽看:“爸、媽,你們看,90分以上,給錢吧!”爸爸媽媽感到這種獎勵方式奏效了,高興地如數兌現。

  幾天以後,階段測驗考90分以上,珍珍又“掙”到錢了。一個多月以後,期中考試珍珍每門都95分以上,又去找爸爸媽媽要錢了。爸爸媽媽猶豫了,這樣下去,自己那一點兒工資,全裝到孩子兜裏去了。

  一天,女兒見爸爸媽媽不想給錢,就說:“爸爸媽媽,香港回歸後政策還50年不變呢!怎麼,你們的獎勵政策剛定了一個多月,就要變啦?”爸爸媽媽只好給了錢,他們心裏感嘆:“唉!這不是自作自受嗎?”全然沒有了剛開始的喜悅。

  可見,物質獎勵真的就是一帖“特效藥”,這帖藥見效雖快,但是副作用也不小。它不僅使父母不堪重負,還使孩子的心沾滿了物慾,忘記了自己的本分。其實,不只是物質獎勵毒害着孩子的心靈,“物誘型”父母平時的一舉一動,都深深地影響着孩子的世界觀。

  小玲的爸爸剛升任局裏的科室主任,前來道賀的人特別多。正好趕上中秋節,更是禮物堆成山。看着人來人往的場面,小玲莫名其妙地問媽媽:“媽媽,他們爲甚麼給咱送這麼些禮?”媽媽得意洋洋地告訴她:“傻孩子,這些人都是找你爸辦事的。”小玲有點摸不着頭腦了:“辦事就得送禮啊?”媽媽說:“當然了!”

  小玲疑惑地問:“爸爸不是常講爲人民服務嗎?”小玲對不明白的問題刨根問底起來。“大人的事,小孩子別瞎操心!”媽媽生氣了。

  小玲沉思片刻,神祕地對媽媽說:“這盒腦白金送我們老師吧!”媽媽驚奇地問道: “爲甚麼?”小玲說:“我們學校要挑選一批文藝骨幹,我喜歡跳舞,想當文藝骨幹。您不是說辦事就得送禮嗎?”“這,這……”媽媽一時語塞,不知道該如何解釋。

  “大人的事”就是這樣影響着孩子。孩子本來是純潔無瑕、天真爛漫,就像一張白紙一樣。這張白紙一旦受到父母物質方面的影響和刺激,便會逐漸變得不單純,滋長出強烈的物質慾望。

  如果父母對於物質過於迷戀,最終會影響孩子,使孩子也會沾染上社會的不良風氣,會矇蔽他原有善良的本性,這樣發展下去,逐漸會養成貪婪的習性。縱使父母有再良好的願望,在孩子身上也很難實現。很多富家子弟,對於錢財毫不在乎,但是終日不思學業,甚至因爲滿足不了自己的慾望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陳光的父母是早期“下海”的個體戶,他們賺了很多錢,卻從來沒管過孩子。陳光從很小就和奶奶一起生活,他只要一纏大人,父母就會扔給孩子一些錢,讓他自己去買東西喫。

  小時候陳光經常抱怨父母:“人家的爸爸媽媽都陪孩子玩,你們也不管我,就知道賺錢。”每當這時,父母就會反駁道:“還說不管你,給你喫給你喝,你看看,誰家的小孩子有你錢多?”通常,父親還會加上一句:“你看現在沒錢行嗎?別說喫喝,連個人樣都沒有!”

  一次,陳光和同學打架,打傷了人家,他嚇得不敢回家。父親聽說後,不但沒批評他,反倒說:“這有甚麼了不起,不就是點皮外傷嘛!兒子,別擔心,咱拿得起!”

  陳光真切地體會到:錢真管用,有錢就能解決一切。慢慢地,他學會了用錢籠絡同學,儼然成了一個財大氣粗的“闊少”,有人陪他玩,有人幫他寫作業,他領着同學逛遊戲廳、下館子。

  轉眼間,陳光上了初中,此時的他已經養成了花錢如流水的壞習慣。這時,他因爲剛到新學校,要花錢買“地位”,但父母的生意又不太景氣。怎麼辦?他想到了偷。他先是偷同學的,後來就入戶盜竊。結果,14歲的陳光被抓進公安局。陳光的父親氣壞了,大罵他不爭氣:“我給你大把大把的錢,怎麼還去偷啊!”

  可是,父母始終不明白,陳光之所以墮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完全是因爲父母不會教育,是他日益膨脹的慾望讓他一步步走向深淵。

  正如英國作家斯邁爾斯所說:“構成罪惡根源的東西並非金錢,而是對金錢的愛。”年幼的陳光本是一個渴望親情,天真爛漫的孩子,是家庭的物質刺激使他從小嚐到了金錢的“甜頭”,他誤認爲錢可以買到一切。最終,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如今,許多父母由於忙於工作,無暇管教孩子,就把孩子扔給爺爺奶奶或者保姆帶。出於對孩子的補償心理,這些父母通常會給孩子一筆錢,供孩子揮霍。他們習慣於以錢代教,以錢代愛,視金錢萬能,斷定金錢之下必有“才子”。無數實例證明,沒有愛的教育必定失敗。“物誘型”父母選擇了用金錢去充當教育的動力,這樣做,必定使孩子意志消沉,貪得無厭,追求物質攀比,不思進取,甚至墮落犯罪。

  家庭教育不能簡單地用金錢和物質代替,父母應該多抽空陪陪孩子,培養他好的思想品質、健康的情感、強壯的體魄、良好的行爲習慣。其實,孩子都像天使一樣純潔可愛,父母應該珍惜孩子的這份單純,給孩子健康的愛。

教子小貼士: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需要付出的是愛,而非金錢和物質。父母貪圖簡單快速地解決問題,反而會給自己製造更多的問題。過多的物質上的薰染,會讓孩子原本純潔無暇、天真爛漫的心靈受到物質享受的強烈刺激,最終養成貪婪的習性,終日不思學業。所以,我們不要做“物誘型”父母,要用理智的愛來面對孩子,培養孩子。

成績並非孩子成長的全部

  如果說現在的父母最關心孩子的學習,還不如說,最關心孩子的考分。在多數父母眼中,分數已經成了衡量一個孩子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杆。其實,這樣的觀點是偏頗的,父母必須樹立正確的分數觀。

  分數只是檢驗孩子某個階段學習質量的一個尺度,並非分數高的孩子將來一定就有大作爲,而分數低的孩子將來就一無是處。所以,父母不應該因爲孩子分數低就整天埋怨和嘮叨,更不要打罵孩子。在生活中,就有很多因爲成績不好,受不了父母白眼而走上絕路的孩子。

  2005年1月的一個晚上,江西省贛州市一位市民發現,有個女孩正在一座橋上徘徊,神情有些異常。這位市民感到不對勁,怕她一時想不開跳下去,就想方設法將她“騙”至橋下的安全地帶,隨後撥打110報警。

  民警趕到後,經過詢問發現,原來這名女孩真的是一時想不開,想要自尋短見。她要自S的原因是,她的父母對她要求非常嚴格,非常看重分數排名。可是,她當天參加考試後,自我感覺成績又沒有達到父母要求的90分以上,所以遲遲不敢回家。

  幸虧這位熱心市民發現得及時,否則女孩一時想不開可能真會跳下大橋。到那時,她的父母再後悔可就來不及了。

  分數固然很重要,但是父母也要講究方法,不能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其實,現在不只是 “差生”思想包袱嚴重,好學生也不堪精神重負。有時候僅僅是分數相差一分,孩子在父母眼裏就變得一錢不值,甚至被迫走上輕生道路。而且,越是好學生,思想負擔越重。一方面,他們深知父母和老師對自己寄予的無限希望;另一方面,他們更清楚學校“高手如雲”,稍不留神就會被別人比下去。所以,即使是成績優秀的學生,也揹負着很大的壓力。

  有一年春季新學期開學後10天內,江蘇省某縣級市便有3名中學生自S,其中一人獲救,兩人死亡,自S原因都與考試分數有關。

  一名初一學生,學期成績從全班第二降到第三,僅僅是退後一名。可是,父母對此很不滿意,經常因爲這件事責罵他。一天早晨上學時,父親又罵他“不爭氣”。他實在想不通,僅僅退後一名就要遭這麼多辱罵,以後要是再有退步,還有好日子過嗎?於是,他喝農藥自S。幸虧搶救及時,保住了生命。

  另一名初一學生,由於考試成績不理想,害怕被父母責罵,私自塗改成績冊,把總分“提高”了28分。不料,老師發現了他的這一行爲,並告訴了他父母。母親狠狠罵了他一頓,他因此服毒自S。

  還有一名初三學生,她的成績很好。考試時,別的同學爲了要抄她的試卷,故意將她的考試座號挪到前排別人的位子上。結果,監考老師發現她坐了別人的座位,就認爲她是作弊,不但要她寫兩份檢查,而且要把她的成績降爲60分。這名女生擔心自己會受處分而被取消中考資格,從而不能上高中、考大學。她覺得自己無法面對父母的責備和別人的流言蜚語,所以服毒自S,並留下這樣一封遺書:“我真的沒作弊。”

  是甚麼力量使這些少男少女有了自S的勇氣?我們除了要反思,必須加強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外,還要看到,這些孩子最終是死在了考分上。父母究竟給了孩子多大的壓力,讓他們甚至無懼死亡?面對孩子拿回家的考卷,父母又該以何種態度來面對?

  有位父親,看到孩子成績下降很着急,於是就一味地批評、埋怨孩子。最後,孩子越來越沒有自信,乾脆落到了全班倒數第一名。

  這時,父親反而變得冷靜了,對孩子說:“好了,你現在每往前走一步都是進步,再也不用怕哪個同學超過你了。好好努力吧!”沒想到,這個孩子沒有了壓力,學習進步很快,信心越來越足,兩個學期內成績提高到了中上水平。

  作父母的不妨學習以上的方法,給孩子創造一個輕鬆自如的環境,也許更能激發出孩子的潛力。如果父母過於計較分數,就會帶給孩子緊張的情緒。父母要告訴孩子:“分數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真正努力了。”這纔是恰當的教育方法。

  這一天公佈期末考試成績,同學們都很緊張,大家圍在一起議論道:“不知道這次能考多少分?要是考砸了,我媽非得把我嘮叨死不行!”

  “嘮叨是好的,我最怕我媽揍我了,今早她還問我估計自己考了幾分呢!”

  “拿成績的日子,是我最痛苦的日子。考不好的話,回家準沒好果子喫。”

  大家討論得熱火朝天,小東卻一句話沒都說,此刻他忐忑不安。不一會兒,成績出來了,小東有兩門課沒考及格,他想:“唉,回去怎麼和老爸交待呢?”

  小東回到家裏,走路慢吞吞地,爸爸一看就明白了幾分:“沒考好?”小東低聲說:“嗯。”沒想到,爸爸溫和地說:“沒事,分數不是最重要的,你只要努力了就好。爸爸不會責備你,咱們今天晚上好好談談,我幫你找找原因。”

  小東原以爲會挨批評,沒想到爸爸這次這麼善解人意。他感激地說:“您真是個好爸爸,我以後一定會加倍努力。”說完,他給了爸爸一個熱烈的擁抱。

  這位父親的做法是對的,對待孩子不能操之過急。因爲,人的智力、性格、氣質各不相同,先天條件有很大的差異,接受知識的能力也有高下之分。父母不能要求孩子事事做到出類拔萃,要擺正心態,正確看待考試分數。

  父母不要因爲考試成績不好,就忽略孩子的其他優點。比如,有的孩子成績不好,但他樂於助人,人緣好。其實,這也是能力的體現。現在很多大學生,因爲畢業後不能融入到工作環境中,整天鬱鬱寡歡,沒有任何樂趣可言。可見,需要孩子進步的地方有很多,如果父母只把成績盯在孩子的成績上,孩子也許就會變成一個高分低能的人,那麼,即使他以後讀到博士,但如果沒有生活和與人相處的能力,人生也一定不會幸福。

  孔子在《論語》中提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也就是說,一個孩子,應該首先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行爲謹慎、守信,博愛大衆,並時常親近有德行的人。先把這些都做到了之後,再來學習知識。因爲,一個人只要學會孝順父母,懂得友愛兄弟,那他怎麼會整天只顧自娛自樂,不去認真學習呢?

  所以,當父母面對孩子成績不好時,先不要盲目行動,不要打罵孩子,不要給孩子壓力,要冷靜思考問題到底在哪裏,“治病治本”,只有把孩子學習不好的根源找到,才能真正解決問題。父母要想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孩子不愛學習的問題,就要循着教育的根來思考。首先要抓緊培養孩子的德行,這樣他才能自動自發地學習。

教子小貼士:

  父母應該知道,還有比分數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育人。如果加強了孩子德育方面的培養,他提高成績也是指日可待的事。試想,一個事事想着父母感受的孩子,一個有着很強責任感的孩子,一定不會放任自己隨波逐流。可是,究竟有多少父母能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呢?其實,這纔是解決孩子成績問題的關鍵所在。

教孩子學會勤儉節約

  今天,許多孩子從小就感受到了太多的優裕生活,在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父母都給他創造了足夠好的條件,然而,這卻容易讓孩子產生惰性,從而不在學習上下功夫,在生活上也不能自理,反而在追求物質享受、自私、狹隘等方面倒是很“出色”。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說:“富人家的孩子比窮人家的孩子更容易受到物慾、金錢的誘惑,教育好子女讓家庭昌盛,並經久不衰比甚麼都重要。”這位富豪的教子態度值得當代父母學習,確實應該教育孩子以節儉爲本。

  美國著名喜劇演員戴維·布瑞納中學畢業時,腰纏萬貫的父親只送給他一枚硬幣作禮物,並告訴他:“用這枚硬幣買一張報紙,一字不漏地讀一遍,然後翻到廣告欄,自己找一份工作,到世界上去闖一闖。”

  後來,取得巨大成功的戴維·布瑞納在回首往事時,他認爲那枚硬幣是父親送給他的“最好的禮物”。

  

  這樣看來,即使家裏很有錢,父母也要讓孩子懂得節儉。節儉並不是不消費,而是提倡合理消費,反對孩子肆意揮霍和不道德地消費。因爲,不管家庭貧困還是富裕,盲目花錢、浪費金錢永遠都是不良品質的反映。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錢一定要花得有意義,真正做到物有所值。孩子現在怎樣花錢,會直接影響到他將來的理財能力和習慣。如果他能養成節儉的美德,就意味着他具備了控制自己慾望的能力,也意味着他已經有了獨立意識。作爲孩子,應該知道勤儉的重要性,要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關於節儉,古代聖賢給後人作出了很好的榜樣。

  三國時期的蜀國賢相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勤儉總是相連的,所以,要讓孩子學會愛惜東西,節約糧食,同時也要讓他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幹,儘自己所能幫助家人料理家務。

  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說:“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意思是,盡看前朝舊事,成功來自勤儉節約,而奢侈浪費最終會導致國破家亡。一句話概括了節儉對於國與家的重大意義。

  北宋傑出史學家司馬光在《訓儉示廉》中說:“侈則多欲”,而“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意思是說,一個人奢侈浪費就會產生很多種不好的慾望,而這種慾望多半會導致貪圖享受,追求豪華,這樣必然會因爲行爲不合正道而災禍臨頭。

  明朝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柏廬在《治家格言》中寫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意思是,一碗粥、一碗飯,應當想到得來是不容易的;一絲一線,應常想到,這些東西生產出來是很艱難的。這句話在告誡人們要勤儉節約,不要鋪張浪費。朱柏廬諄諄教誨下一代,要從小事做起,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他認爲,千萬不要把日常的事物看輕了,要知道父母謀求衣食的艱難,樁樁件件都來之不易。它包含着飲水思源、不要忘本的意思。

  很多人可能認爲勤儉的觀念已經陳腐不堪,也正是在這種觀念驅使下,“節儉”一詞也漸漸被一部分人遺忘了。其實,這是非常不應該的。社會經濟正在一片喧囂聲中高速發展,社會經濟越發展,勤儉的社會功能就越大。

  如果每個人每天節約1分錢,中國13億人就能節約1300萬元,一年就能節約大約50億元,就能建起5000所希望學校,就能讓近千萬個失學的孩子重返校園。

  可見,倡導勤儉節約對於一個泱泱大國多麼重要!

  “當用則萬金不惜,不當用則一文不費。”華人首富李嘉誠對這句話理解最深,他曾說:“要我馬上拿出一個億,我面不改色。但誰在地上丟一分錢,我會立即撿起來。”李嘉誠用自己勤儉持家的實例告訴世人,勤儉在今天並不過時。

  然而在今天,很多父母卻沒有對孩子進行節儉教育,從而導致了孩子奢侈浪費的行爲。很多獨生子女對物質的需求越來越大,穿名牌、擺闊氣成爲他們追求的重點。面對這種改變,很多父母感到無奈。一位母親說:“孩子天天都吵着要穿名牌,不管喫的還是穿的,不給他買就和家長賭氣。我就這麼一個孩子,不答應他捨不得,答應他又太浪費,真是拿他沒辦法!”其實,孩子的這些奢侈浪費的行爲,何嘗不是父母縱容嬌慣的結果呢?

   一天下午,正是學校放學時間。校門外擠滿了來接孩子的家長,很多家長都是開車來的,他們把學校圍了個水泄不通,學校馬路邊一時間擁擠不堪。

  幾個孩子從校門裏走出來,因爲沒有見到父母,就一邊等父母一邊聊起天來。他們對學校門外的車繪聲繪色地談論着,甚麼牌子的、甚麼型號的、多少錢、最多可以跑到多快、性能如何……聽起來都挺在行。

  其中一個男孩對另外幾個說着他父親的寶馬車如何好,多麼昂貴,這些車都差遠了等等的話,還一副不屑一顧的樣子。

  過了一會兒,這個男孩的父親來了,可是,他並沒有開着寶馬,而是開了一輛別的車。這時,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男孩一看父親沒有開寶馬,感覺在同學面前很沒面子,跟父親急了,死活就是不上車。

  父親驚訝地問爲甚麼,男孩振振有詞地質問父親,爲甚麼沒開寶馬來,讓他在同學面前沒有面子。父親愣了一會兒,對兒子說了一句:“真服了你了,好了,等着吧!”接着,開車揚長而去。

  不一會兒,父親開着一輛寶馬車停在了校門口。在其他同學羨慕的眼光中,男孩趾高氣揚地上了車……

  故事中的父親爲了滿足兒子的虛榮心,竟然不顧勞累回家取車。殊不知,這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男孩年齡這麼小,就知道貪圖虛榮,那他平時一定不會節儉。更嚴重的,可能還會視節儉爲恥,以浪費爲榮。

  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節儉並不是小氣,而是“世界通用”的一種美德,是做人的一種素質。

  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日常生活非常簡樸節約,他認爲,不管是富足還是貧窮,一個人只有用好了他的每一分錢,他纔有可能事業有成。

  英格瓦·坎普拉德是世界知名企業瑞典宜家(IKEA)的創始人,他曾經一度超過比爾·蓋茨成爲世界首富。但他的生活卻儉樸得難以置信:座駕是一輛已經駕駛了15年的轎車,乘飛機出行總是坐經濟艙。有一位記者向他證實是否真的駕駛一輛破舊的沃爾沃汽車時,坎普拉德說:“它還很新呀,才用了15年。”在宜家,辦公用紙必須正反面都要利用。坎普拉德這樣做是激發宜家在全球的9萬名員工重視節儉的美德。

  沃爾瑪的創始人薩姆·沃爾頓規定,所有員工都必須遵守節儉的經營規則。沃爾瑪從來不在豪華商業區設分店,廣告投入也少得可憐,用於辦公場所的費用更比同等規模的企業少3/4。正是因爲沃爾瑪執着於節儉經營的理念,這家零售業航母才得以在全球所向披靡。

  巴菲特被稱爲“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家”,他的生活準則就是“簡單、傳統和節儉”。他穿的西服是舊的,錢包是舊的,開的車也是舊的。但是他卻獲得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功。

  很多日本人正在崇尚“清貧思想”,在用我國古代《菜根譚》上的格言管理企業。西方一些發達國家開始提倡“簡單生活”,因爲他們發現了簡單生活所帶來的快樂。節儉已成爲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的新時尚。

  那些視節儉爲恥的人,終究不能成大器。其實,節儉是一個人的重要品質,在今天這個時代,孩子只有懂得節儉,才能建設好家庭,才能創造一番事業,才能獲得一生的成功。那麼,父母怎樣培養孩子節儉的好品質呢?

  第一,給孩子做節儉的榜樣。

  培養孩子的節儉品質,也應該從父母做起。在節儉方面,父母從認識到行爲都應給孩子做出好樣子。節儉的美德是傳家寶,在孩子身上應得到繼承。

  第二,試着改變孩子的消費觀念。

  父母應該注意讓孩子改變一下消費觀念,要讓他樹立節儉意識。要讓孩子懂得,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來爲國人所提倡,每一位有志氣的孩子都應該靜下心來,仔細咀嚼民族的這些傳統精神“盛宴”,把這一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第三,教孩子懂得珍惜物品。

  父母也要注意教育孩子珍惜物品,不浪費。讓孩子懂得所喫、所穿、所用的都來之不易,都是人們用汗水和心血創造出來的。隨意浪費就是不珍惜勞動果實、不尊重勞動的表現。

  第四,讓孩子體驗勞動的艱辛。

  讓孩子經常參加勞動,體會勞動的艱辛。如果有條件,可以帶孩子去參觀工廠、農村的生產勞動過程,參觀書籍、報刊的印製過程。孩子懂得這些,也會養成節儉的習慣。

  總之,節儉是一種美德,父母應該教孩子養成節儉的好習慣。如果縱容孩子揮霍浪費的行爲,久而久之會使孩子養成貪圖安逸享受、不求進取的壞毛病,最終會害了孩子。

教子小貼士:

  節儉持家並不同於普通的勤勞致富,這是兩回事情。勤勞可以致富,但如果不能系統地、長時期保護財富,最後還是一無所有。因此,勤儉持家就是勤儉管理家的財富,最後達到能夠致富,這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所以,要從小開始培養孩子愛勞動、知節儉的好習慣。

附:父母不該說的類似的話

  有時候,父母爲了鼓勵孩子,希望他考個好成績,就以物質獎勵爲誘惑,結果,把孩子金錢、物質的慾望之門打開了,而且會一發不可收拾!害了孩子,也讓父母大失所望,大大後悔。所以,爲人父母者對孩子一定要慎用物質獎勵,要善於找到替代方法。

  不要再說“你要是考第一,我給你買……”,也不要說類似以下的話:

  

  “考好了有獎哦!”

  “你若能考100分,我就獎給你100塊錢!”

  “你只要考高分,我就帶你喫肯德基。”

  “考好了,給你的零花錢加倍!”

  “如果考前三名,我就給你買禮物!”

  “想去遊樂園嗎?考好了我就帶你去!”

  “考第一名,爸爸帶你遊三亞!”

  ……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