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除了會玩,你還會甚麼?”

  

   很多孩子特別愛玩,而父母卻認爲孩子愛玩就會耽誤學習,於是,當看到孩子玩時,就會脫口而出:“除了會玩,你還會甚麼?”其實,父母應該知道,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也能玩出大成就,而且孩子在玩中學習會更有效。所以,爲人父母者應該正確對待孩子的玩,讓孩子能夠“玩”好。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

  一位教育家曾說:“孩子不玩是長不大的,只有讓他去玩,他才能健康地成長。”是的,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都渴望玩,都渴望玩得痛快,需要有自己的一片玩耍的天空。作爲父母,在滿足孩子衣食住行需求的同時,也應該滿足孩子玩的需要,給孩子玩耍的權利。

  美國加州有一次發生森林大火,近百萬居民開始大撤離。災民們在逃離家園前的最後一刻,都努力從火海中搶救出自己認爲最重要的東西。

  大火過後,一個機構調查了包括兩個孩子在內的十幾位災民,看看在危急關頭,他們認爲最重要的東西都是甚麼。結果顯示:大人們搶救出的幾乎都是金銀首飾等貴重物品,而兩個孩子在匆忙撤離時,搶救出的卻都是一臺遊戲機。

  這則新聞播出後,所有的美國父母都十分理解這兩個孩子,並讚揚了他們倆。最後,這個調查機構總結說:“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災難,不應該也不能剝奪這種天性。”

  孩子在危難之際搶救出遊戲機,完全是出於一種純潔無邪的童真,這是最符合他們年齡的行爲。沒有哪個孩子不愛玩,在他們的眼裏,最好沒有休止地一直玩下去。

  可是身爲父母,沒有誰不擔心孩子太貪玩!所以在假期到來時,孩子們歡呼雀躍,玩得不亦樂乎,而父母則憂慮重重,生怕孩子的玩心一旦放飛,就收不回來。

  實際上,這樣的擔心大可不必有。因爲孩子是在玩耍中不斷成長的。玩,有助於孩子智力發展,也有助於許多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玩,既滿足了孩子的慾望,也激發了他的求知慾、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和同伴們一起玩耍,就會完善孩子的個性,發展他相應的社交能力,這樣,孩子就會變得聰明、樂觀、朝氣蓬勃、有幽默感,樂於與人交往;玩,會使孩子的精神煥發,體格健壯;玩,還能讓孩子在心靈裏播下人與人之間純善的情感……所以,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只能是在玩中學,切忌只學不玩或多學少玩,否則就違背了兒童教育學和兒童行爲科學的規律。

  晨晨從小就很貪玩,在兩歲的時候,他不管外面是甚麼天氣,就想着要往外跑。有一天下大雪,他也非得到學校操場上去玩。媽媽沒辦法,就把圍巾圍在晨晨的脖子上,帶他出去了。若大的操場上只有母子兩人,再看晨晨,他伸開雙臂用手接雪,在雪地裏還跑,還一把一把地抓雪,那個高興勁兒啊,就別提了……晨晨很少感冒生病,也許這就是他從小就身體好的原因吧!愛玩使得晨晨的身體很強壯。

  轉眼間,晨晨上小學了,那個貪玩勁兒一點也不減當年。媽媽每天帶他“放風”一次,也就是說每天放學回來可以出去玩一個小時,由媽媽照看。無論寒冬酷暑,每天照玩不誤,除非下雨,那就在家對着牆壁打乒乓球。就這樣,他玩過了一年級。

  後來,晨晨的爸爸媽媽一合計,與其這樣玩,還不如讓他在玩中學點東西。二年級的時候,媽媽就給他報了排球班,這可讓他上勁了,一週三次課,從來都不缺課,週六的課大部分學生都不去,可對他來說,天再熱、再冷、下再大的雨,都不會成爲他不去的理由。在排球班,他進步很快,每學期都評爲優秀學員。

  玩,讓晨晨鍛鍊了身體,讓他學會了很多體育技能,讓他提高了身體素質……這都是媽媽的功勞,沒有媽媽的理解、支持與引導,是不行的。當然,爸爸也有份,因爲爸爸教會了晨晨滑冰、騎自行車、游泳,等等。

  可見,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成長的需要,爲人父母者一定不能剝奪孩子玩的權利。作爲父母,最根本的責任是理解孩子,解放孩子,讓孩子在自由玩耍的過程中健康成長。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比甚麼都重要。

  一位母親說,她的兒子上二年級,有一次,兒子在日記裏寫道:“媽媽管得我太嚴了,要是我沒有媽媽該有多好啊!那樣的話,我就不用天天練琴、練書法、做那麼多練習題了,我就可以天天和小朋友們一起玩了!”

  這位母親感到傷心極了,覺得自己望子成龍的心情得不到理解,對兒子的愛都白費了。

  這位母親在傷心之餘,應該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當。一是,她對孩子實行的是強制性灌輸,錯誤地把開發智力與學習知識等同起來,把孩子的頭腦看成裝知識的器皿,孩子即使暫時記住了知識,但絕不等於發展了智力。這樣做,不但剝奪了孩子玩耍的時間,而且還會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二是,她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不惜一切代價讓孩子學彈琴、書法……每天逼學逼練,結果使天真活潑的孩子變得鬱鬱寡歡,倍感壓力。殊不知,這種所謂的“疼愛”,會扭曲孩子的天性,束縛孩子自由發展的機會。

  一位教育家所說:“我們可以用牛奶代替母奶,而玩給童年的歡樂卻是任何東西也不能替代,任何時期也不能補償的。”可見,那些不愛玩、不會玩的孩子纔是真正讓人擔心的!

  當然,放手讓孩子玩絕不是放任。要想讓孩子玩得有意義,需要父母給予及時恰當指導。比如,孩子喜歡玩剪紙,父母應該提供必要的器材,引導他使用剪刀,注意安全。不要一看見孩子拿剪刀就大呼小叫,去奪他的剪刀。孩子通過剪紙,就會鍛鍊他的動手能力,還能提高他的注意力和創造力。

  關於孩子天性愛玩,一位母親曾這樣說:“孩子已經11歲了,上4年級,學習很好。假期也看了40回《紅樓夢》,對故事還是很明白的,也很有興趣。但他玩的時候更專注,有時候就自己在院子裏擺起小攤燒烤,自己烤自己賣,他說:今天賣了一百多個火腿,賺了好幾十塊呢!一個玉米瓤,幾個瓶瓶罐罐,一把刷子,就能玩上幾個小時,到底是小孩子啊。不忍打擾,不忍打擾。”

  所以,面對愛玩的孩子,父母不應該着急,也不應該爲此困擾,應該順應、利用、制約和誘導孩子,讓孩子“玩”得更好。

  第一,順應。

  玩是孩子的天性,兩三歲的孩子除了玩就是玩,而且這個年齡階段的玩,也是他接觸生活、認識世界、模仿人際交往的一種“學習”方式,入學以後,也還是緊張與鬆弛相互調節。所以,理解並順應孩子的貪玩心理,就是順應了孩子人生最初階段的生理—心理發展規律。如果過分壓抑孩子,希望把他變成“小大人”,則有害無益。

  第二,利用。

  現在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十分重視早期教育,但是早期教育到底應該怎樣做,每位父母未必都清楚。實際上,父母可以利用孩子好玩的心理,寓教於玩耍之中,這將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第三,制約。

  一是時間上的制約,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安排一天的活動和活動時間,絕不能打亂正常生活節律;二是活動強度的制約,強度大的遊戲會耗損孩子過多的能量,降低免疫力,所以強度不能太大;三是玩的比重製約,隨着孩子的年齡增長,學習活動應該逐漸增大比重,直至逐漸過渡到以學爲主、以玩爲輔的學前階段,爲孩子的學校生活做好心理準備。一句話,決不能讓孩子形成無限制瘋玩的習慣。

  第四,誘導。

  要把孩子往書本上“誘”,向學習上“導”,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逐漸轉移到文化科學知識上去,學習興趣濃了,玩心自然就淡了。當然,父母應該給孩子做個好榜樣,試想,如果父母經常坐在麻將桌邊,卻逼着孩子去學習,他會怎樣想?父母用愛讀書、愛學習、求上進的具體行動感召孩子,纔是真正的教子上策。

   

教子小貼士:

  孩子玩耍會對身心健康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心理學家研究認爲,玩是爲孩子提供充分刺激的最有效的活動。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讓他充分享受集體活動的快樂。另外,父母不要因爲地上很髒,就不允許孩子坐在地上;不要因爲孩子玩的東西很髒,就不允許孩子玩……實際上,父母應該讓孩子在玩的時候盡情地玩,不要因爲“髒”而剝奪孩子玩的權利,限制他玩的區域,抹S他玩時的興趣。

  

孩子貪玩責任在父母

  愛玩與貪玩的意思並不相同,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而貪玩則是對年齡稍大一些孩子的說法,就是不愛學習,老是想着玩。其實,這就是爲人父母者的責任了。

  小楠老是不愛學習,總是貪玩。一天,她的媽媽去請教一位教育專家。

  媽媽在諮詢教育專家時說:“小楠越來越貪玩了,越來越不喜歡學習了。一聽說要學習就愁眉苦臉。一點兒也不像小時候了!那個時候,她自己主動拿着筆寫字,求我們給他講故事……”

  教育專家在詢問了有關情況後,認真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專家認爲,父母對待孩子學習的不正確態度是孩子貪玩不愛學習的重要原因之一。

  父母有哪些不正確的態度能導致孩子變得貪玩、不愛學習呢?

  第一,對孩子指責和冷嘲熱諷過多。

  比如,孩子經常聽到父母訓斥他:“你就知道玩,學習一點也不用功。”“你整天到學校是幹甚麼去了?書都白唸了?怎麼一考試就考這麼點分?”“我看你玩起來倒是挺起勁兒的,怎麼一說學習就打蔫了呢?”“我對你是沒甚麼指望了,你就使勁玩吧!沒用的東西!”……

  不可否認,孩子一聽到父母這樣責備他,就總會把學習和不愉快的情緒聯繫起來。慢慢地,孩子就討厭學習了。

  第二,太關注孩子成績差的科目。

  父母對孩子成績差的科目太關注,容易導致孩子喪失學習興趣與信心。

  小楠上小學3年級,語文、自然等學科的成績一直很好,但數學成績經常不及格。因此,她的總成績名次在班裏屬於下游。媽媽感到很着急,她常對小楠說:“你的數學不好,在家裏得好好補補課,要不以後就更跟不上了。”

  小楠總是說自己數學“就是不行”,但她根本不想花力氣去補數學,她覺得數學真的很難學,很討厭數學。所以,一上數學課,她要麼打瞌睡,要麼偷偷地玩小玩具。

  父母如果過分關注孩子學得不好的科目,實際上就是忽視孩子的優勢學科。父母認爲科目學得好是應該的,而學得不好是不應當的,不能容忍,於是就會嚴厲地喝斥、打擊孩子。這會讓孩子對弱勢學科喪失信心,並可能因此危及到其他學科的學習,造成惡性循環。

  實際上,父母應該利用孩子的優勢學科鼓勵他,讓他對自己產生信心,從而慢慢喜歡弱勢學科,比照優勢學科找出好的學習方法,這樣孩子就會努力把弱勢學科轉化成優勢學科。

  第三,太關注孩子學習的外在目的。

  父母如果太關注孩子學習的外在目的,孩子就感受不到學習的真正樂趣。

  小楠的媽媽總是這樣要求他:“孩子,你要努力啊,你要在班裏考到前10名纔行。”“有好的成績,你才能考上重點初中,然後再考上重點高中,最後考上重點大學。這樣,你就再也不用爲你的前程發愁了。”“孩子,你要懂得先苦後甜。現在雖然苦一點,但將來你會有一個好前途,這是非常值得的。”

  試想一下,對於一個讀3年級、只有八九歲的孩子來說,要讓他堅持“十年寒窗”來換取將來的光明前途,實在是太遙遠了,也太抽象了。孩子不能理解媽媽說的話,也不明白爲甚麼一定要用現在的“苦”來換取那個看不見的“將來”呀!

  第四,與班裏其他同學比成績。

  小楠的爸爸媽媽非常熱衷於將小楠和別的孩子相比。每次考試過後,他們關心的不是小楠是不是比上次有所進步;有哪些地方還沒有弄懂犯了錯誤,而是說:“你怎麼才考26名?人家隔壁的汪明就考了第8名!你怎麼就是趕不上人家呢?”

  慢慢地,小楠就感到厭倦了,她認爲:“無論我怎樣努力,總是有比我學習更好的同學,爸爸媽媽還是不會滿意。”所以,她就更對學習沒有信心了,只要一有同學招呼他,他一定會出去玩。

  在很多孩子的眼裏,學習就是爲了考個好成績,排個好名次。他會感覺,這樣的學習很沒有意思,況且強中自有強中手。所以,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

  父母也應該知道,在一個班級中,只有一個孩子能考第一名,名列前茅的學生永遠是少數。所以,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名列前茅是比較困難的事。孩子渴望得到表揚,所以,父母還是應多看孩子的閃光點,肯定他,表揚他。

  以上這些原因有很強的代表性,都是導致很多孩子貪玩厭學的重要原因。

  父母習慣責備孩子,往往看不到孩子身上的優點和閃光點。這樣,孩子不但會感覺父母對他不公平,而且他還很可能會與父母對立。所以,父母應該認識到,孩子貪玩不愛學習有多方面的原因。父母必須運用好的教育方法,提高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的學習熱情,從而切實有效地消除孩子貪玩不愛學習的情緒。

教子小貼士:

  有的孩子整天貪玩,對學習沒有興趣,即使在父母的監督下,也總是左顧右盼,心不在焉。對此,父母應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培養他的注意力。否則,孩子上課精力不集中,自然不能學好功課,進而對失去學習信心和興趣,變得不愛學習。不要強迫孩子學習,孩子學習的強度不能超過他的承受能力。否則,孩子就會疲憊不堪,就會讓他厭倦甚至仇視學習。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恰當地爲他確定學習目標,並給以切實有效的幫助,這樣孩子就能通過努力而體驗到成功,從而激勵孩子樂於學習。

尊重孩子的興趣和理想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一個簡單而正確的道理,興趣可以讓孩子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和最持久的發揮。一般來說,孩子往往會很容易地全身心投入到有興趣的事情中,而且也最容易見到成績;反之,就很難取得成績。所以有人說:“一個人最可悲的是他一生對甚麼都沒有興趣,一個孩子最不幸的是父母憑主觀意志扼S他的興趣。”是的,孩子對一件事產生了興趣,父母應該精心呵護,而不應該隨意破壞。

  興趣是促使孩子自覺學習的原動力,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興趣。有的孩子對昆蟲有興趣,凡是有關昆蟲方面的事,他都願意知道,有時甚至找來一些他根本看不懂的書來閱讀,表現得十分專注。可見,尊重孩子的興趣十分重要。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曾說:“如果孩子的興趣和熱情一開始就得到順利發展的話,大多數孩子將會成爲英才或天才。”所以,父母尊重孩子的興趣有利於他各方面的發展。

  著名科學家錢三強中學快畢業時,面臨畢業後向哪個方向發展的問題。有朋友對錢三強的父親錢玄同建議說:“你是搞語言文字的專家,名氣又大,應當叫三強接你的班。”錢玄同笑着說:“那要看孩子的態度和興趣哩!”

  一天,錢玄同對錢三強說:“你將來學甚麼,我不包辦代替你的主意,由你自己去選擇。但是一個人應當有科學的頭腦,對於一切事物,應當用自己的理智去分析,研究其真相,判定其是非,然後定改革的措施。”父親的這番話,深深地印在了錢三強的腦海中。

  ?不久後的一天,錢三強跑進書房,開門見山地對父親說?:“爸爸,我要學工!”錢玄同問:“那麼,你想上哪個學校呢?”錢三強回答:“我想考南洋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 “那裏全用英文課本的,可你學的是法文……”父親望着健壯的兒子,好像是在提醒他,又好像是有一些驚訝。

  錢三強堅定地說:“爸爸,我先考北大理科的預科,補學英語,一定趕上去。”父親知道孩子的興趣,也很尊重孩子的興趣,所以他“嗯”了一聲,欣然同意了。

  錢玄同的做法,給做父母的一點啓示:父母在決定一件事前,應該先聽一聽孩子的意見,看看他的興趣點在哪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衡量他的興趣,然後尊重他的選擇,千萬不能把意志強加給孩子,不要強迫他學習沒有興趣的東西。

  今天,有些父母出於“爲孩子好”的考慮,而不顧孩子的興趣,也不徵求孩子的意願,就把孩子送進了各種各樣的培訓班、特長班,殊不知,這樣就扼S了孩子的天性,讓原本屬於孩子的假日變成了“難日”。這樣的做法實在不足取。

  孩子在沒有自主選擇的意識前,父母在某些方面替他做選擇是必要的。但這並等於父母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塑造孩子。明智的父母會考慮孩子的心理要求,讓孩子作出自己的選擇,並且尊重他的選擇。

  亨利·福特從小精力就特別旺盛,父親威廉·福特很早就對他進行啓蒙教育。亨利的記憶力雖然很好,但是缺少耐性,他學習寫字時連20分鐘也堅持不了。

  爲了管住亨利,在他7歲時,父親便把他送進學校學習。在學校裏,他的算術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其他各科成績平平,但他對各種機械有着強烈的興趣。

  一個寒冷的冬天,亨利和父親乘坐火車到8英里外的底特律去。在火車站,他第一次看到火車頭。那個龐然怪物使他感到驚奇,也使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那位好心的列車長看他那樣着迷,就讓他進入火車頭,併爲他開動了車頭,滿足了他的好奇心。亨利懷着激動的心情,坐在駕駛臺上,把汽笛按得哇哇響。

  回到家後,他興奮得一夜沒有睡着。第二天一早,他瞞着父親,從廚房裏偷來兩個水壺,一個壺裏放滿了燒得火紅的煤炭,一個壺裏裝上燒開的水,然後從貯藏室裏取來雪橇,把兩個水壺放到雪橇上。他一邊在地上滑動雪橇,一邊叫着:“喂,火車頭來了!”他沉浸在歡樂中,爲自己的創作而自豪。

  亨利在自己的房間裏藏有7種“祕密武器”:鑽孔機、銼刀、鐵錘、鉚釘、鋸、螺栓和螺絲帽。他對一切機械都充滿了好奇心,他不但研究火車頭,還研究手錶,想把全天下所有的手錶都打開看看。

  他簡直成了一個“瘋狂的破壞者”,這引起了家人高度警惕,他們只要一看見亨利回家,就立刻把所有的表全部藏起來,否則那些裝飾華麗昂貴的懷錶,立刻就會被大卸八塊。父親曾責備過他,但也看到,兒子有強烈的探求奧祕的精神,還有一份悟性。

  爲了幫助兒子達成“慾望”,威廉·福特在發現兒子的“工作成果”的同時,也開始及時鼓勵他,還特意把一塊珍貴的“凱撒表”送給他。

  作爲父母,要懂得適時轉變自己的教育方式。開始時,威廉·福特對兒子的教育非常嚴格,但隨着兒子種種不同尋常的表現,威廉·福特發現了兒子的興趣。慢慢地,他對兒子的教育方式也開始有所轉變,開始尊重孩子的興趣,從而誕生了“汽車大王”。

  所以,父母不要試圖完全按理想的模式去塑造孩子,該轉變教育方式時就要轉變。作爲父母,應該瞭解孩子的興趣點在哪裏,然後找出激發的方法,這樣纔能有效培養孩子。

   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理想,尊重他的選擇。威廉·蓋茨特別尊重孩子的選擇,正是這種尊重,讓比爾·蓋茨向着“軟件行業巨人”邁進了一步。

  比爾·蓋茨小學畢業後,威廉·蓋茨將他送進了湖濱中學。在那裏,比爾·蓋茨是有名的電腦迷。保羅·艾倫是他最好的校友,比他大3歲,兩人經常在湖濱中學的電腦上玩遊戲。那時候的電腦就是一臺PDP-8型的小型機,學生們可以在一些相連的終端上,通過紙帶打字機玩遊戲,也能編一些小軟件,比爾·蓋茨玩起來得心應手。

  在湖濱中學求學的日子,比爾·蓋茨一直按照自己的興趣來對待學習,凡是喜歡的課程,就下功夫把它學得非常出色;反之,就一般性地應付一下。

  威廉·蓋茨看了兒子的成績後,儘管知道他的某些課程還可以學得更好一些,但他從不去指責兒子,因爲他知道,兒子並非不用功,只是不願意在不喜歡的課程上浪費時間,兒子把所有的才智和心血都用在了數學和計算機上,因爲他酷愛這兩門課程。

  1973年,比爾·蓋茨上了哈佛大學,保羅則找了一份電腦編程的工作。兩個人經常見面,一起探討電腦的事情。有好幾次,比爾·蓋茨告訴父親,他想從哈佛退學與他人一起做計算機事業。儘管開始威廉·蓋茨對此極力反對,但他也深知兒子不是厭倦哈佛,而是希望另有遠大前程。在理解孩子的理想後,他最終還是尊重了孩子的選擇。

  1975年,比爾·蓋茨與保羅共同創辦微軟公司。1977年,比爾·蓋茨正式退學。此後,比爾·蓋茨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事業中。

  其實,天才的特徵就是對事物懷有強烈的興趣。凡是仔細觀察過孩子的人都會發現,幼兒只要智力沒有問題,他們就都極易對事物產生濃厚的興趣。也就是說,幼兒天然就對事物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有強烈興趣,一旦他們入了迷,就會以驚人的毅力投入其中。事實上,天才就是這樣產生的。

  遺憾的是,今天很多父母往往在孩子的興趣之火剛剛燃起時,就毫不留情地把它吹滅了。父母要認識到愛護、激發、尊重孩子的興趣和理想的重要,不要再踐踏和泯滅它們了。

教子小貼士:

  尊重孩子的興趣和理想是每一位父母應該把握的家庭教育原則。要想做合格的父母,就應該把他作爲與自己平等的個體來對待,從而能更好地瞭解他的需要和想法。千萬不能不顧孩子的興趣,而把自己的意願和愛好強加給孩子。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興趣和理想,但孩子的身心發展還不完善,自我控制力也比較差,所以在尊重的基礎上,也要引導和教育他。

玩也能玩出大成就

  一位年輕的母親說:“我的孩子今年5歲,平時我一旦同意他出去玩了,他就不肯回家,每次都得把他硬拉回家。我很擔心他這麼貪玩,將來會不會沒有出息?”

  其實,孩子貪玩不等於也不代表將來就沒有出息。相反,如果父母去了解一些名人的童年就會發現,很多名人小時候其實非常貪玩。愛迪生小時候就愛玩,愛因斯坦小時候也很愛玩……會玩的人往往就玩成了“大家”,而不會玩的人則因爲玩物喪志而頹廢一生。說到底,會玩也是一種智慧!所以說,玩耍並不是浪費時間的行爲,在科學史上,有許多偉大的發現就是在玩耍中產生的。

  荷蘭的列文虎克很喜歡玩鏡片,他的工作是看守大門,並定時到鐘樓去敲鐘。這份工作非常清閒,他待着沒事時,就一邊看門,就一邊磨起了鏡片。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鏡,用來看細微的東西,或者閱讀字很小的書。

  有一次,列文虎克又在玩放大鏡。他突然想到:如果把兩片放大鏡放在一起,會怎麼樣呢?於是他一試,啊,真是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他越玩越起勁,就把一片放大鏡固定,讓另一片放大鏡能夠隨意調節,這樣他就做成了一架簡單的顯微鏡。

  他用顯微鏡觀察水,看見水裏有很多小生命擠來擠去;觀察牙齒,看見裏面有一種他從來都沒有見過的小東西。他發現,除了人們平時看到的世界,還有另一個平時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個“小人國”。“小人國”裏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

  玩放大鏡讓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他最早發現了微生物,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英國皇家學會知道了他的發現,就聘請他爲皇家學會會員。連英國女王和俄國沙皇也千里迢迢地去拜訪他,欣賞他的“玩具”,並從“玩具”裏觀看新世界裏的“居民”。

  其實,玩並不是罪,而是孩子成長的必修課。關於玩,有教育專家提過這樣一個公式:8-1>8。也就是說,8個小時中有1個小時的休息時間,那麼7個小時的學習效果將會大於8個小時都用來學習的效果,也就是說,會玩就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但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很難容忍孩子去玩。之所以很多父母談“玩”色變?就是因爲他們對人生的理解物質化和功利化的結果。他們認爲,玩會佔去或耽誤學習的時間,因爲學習時間減少所以功課不好,因爲功課不好就考不上好大學,因爲沒讀好大學,所以將來找不到好工作。可見,錯誤地對待玩而造成的後果十分可怕。

  現在,很多父母常常爲孩子層出不窮的“破壞”念頭和行爲感到頭疼,因爲孩子常常把剛買回來的家用電器等拆得七零八落。父母一時氣急了就會對孩子有怨言,稱孩子是“破壞專家”。儘管孩子的破壞行爲會給父母帶來諸多不便,但這對孩子的成長和智力發展來說,卻是非常有益的。

  廣州有兩個“少年院士”——浩源與湯俊良,他們從小就好玩,特別對拆裝東西很感興趣。

  浩源的家人曾經“警告”他,如果不能拼裝回去,就別隨便拆!然而,這些物品的內部結構對他來說,魅力實在是太大了,他很想知道鬧鐘裏有甚麼東西,電話爲甚麼能夠傳遞聲音,於是就“逼着”自己把拆散的東西全部都裝回去。

  俊良把一輛從外國帶回來的價值1000多元的法拉利汽車模型拆了個底朝天,結果被爸爸結結實實地“扁”了一頓。即使這樣,他仍然“玩性不改”,小到鬧鐘、遙控車、收音機、電話,大到電視機、洗衣機等,都被他“征服”過。

  兩個孩子還真玩出了名堂。俊良發明的“自傾式環保垃圾鏟”獲得了國家專利。浩源發明的“帶自動伸縮擋雨板的公共汽車”,使他成爲全國唯一一位一項發明贏得五個國家級大獎的小小科學家,該作品還被放在北京的宋慶齡故居永久展出。

  可見,孩子“搞破壞”並非都是壞事,這是他探求事物的一種表現,是他創造力的萌芽,他要用自己的雙手來探求這個神奇的世界。正如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的:“給孩子一片破壞的天空吧,小孩愛破壞,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價值,而得到的卻是小孩一生受之不盡的無窮財富——思考、創造和智慧。”所以,請父母不要在不知不覺中扼S孩子的創造力了,要讓孩子有智慧地“玩”!

  遊戲也是玩,但遊戲卻是培養孩子注意力的好方式。因爲孩子都喜歡遊戲,遊戲能夠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的心情變得舒暢。孩子在遊戲過程中,能夠高度集中注意力,並能較長時間持續保持這種狀態。所以,父母應該給孩子一定的遊戲時間。

  著名物理學家、科普作家霍金非常愛玩遊戲,而且一旦對某項遊戲感興趣,就會投入100%的注意力。例如,他可以花一個晚上玩某個複雜的遊戲。而且,他還喜歡並擅長設計複雜的遊戲,常常創造一個“世界”並賦予它一定的遊戲規則,這讓他感到愜意無比!正是這種善於鑽研的玩,使他投入了黑洞本性的研究,從而名振天下。

  無獨有偶,比爾·蓋茨的父親威廉·蓋茨就非常重視給他一定的遊戲時間。他平時很忙,沒有太多閒暇的時間,所以,就請比爾·蓋茨的外祖母陪他一起做遊戲,尤其是做一些智力遊戲,如下跳棋、打橋牌等。玩遊戲時,外祖母總是對比爾·蓋茨說:“使勁想!使勁想!”她還常常爲比爾·蓋茨下了一步好棋而拍手叫好。這些遊戲都極大地激發了比爾·蓋茨的興趣,培養了他的專注力。

  所以,在家庭活動中,父母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做一些遊戲,比如玩拼圖、穿珠子等靜態遊戲,可以從簡單的遊戲開始,讓孩子享受成就感,以訓練他短時間的注意力,再慢慢加大遊戲的難度,延長遊戲的時間,以此來訓練孩子的耐力,進一步增進專注程度,使孩子在濃厚的興趣中培養專注能力。

  有一點要提醒父母注意,孩子在玩遊戲時一般會比較投入,這時,父母一定不要隨意打擾孩子。否則,就會使孩子玩得不開心,從而不利於注意力的培養。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往往事先不對孩子的“玩”作約束,認爲該停止玩的時候,就必須要孩子回家,但這卻會讓孩子感到很沮喪,同時他會想盡各種辦法來拖延時間。而這時,父母往往會因此與孩子慪氣,甚至給他一頓拳頭。實際上,這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學會琢磨策略以對付父母。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辦呢?其實說起來並不複雜,每次出去玩耍之前,需要讓孩子自己說出以下幾點:要玩甚麼?在哪裏玩?和誰一起玩?要玩多長時間?……如果到時候做不到,就一定嚴格按照事先的約定接受懲罰!這樣,孩子在心中會做到事先有數,從而學會自制。同時,他也會懂得應該對自己的言語負責,要有信用。只要堅持這樣做,孩子就會成爲一個有節制、有信用、有智慧的人。

教子小貼士:

  父母應該多抽出時間陪孩子玩,注意教他一個人怎樣玩耍,要讓他學會獨自看兒童畫冊、動畫片等。父母要讓孩子玩得有所值,引導、幫助孩子在玩耍中增長才幹。比如,可以適時把日常行爲習慣、科學知識等內容滲透在孩子的玩耍中,讓他邊玩邊學;與孩子做一些益智遊戲,猜謎語、擺積木;在外面玩耍時,事先約定好,回來後讓他講述自己遇到的故事,鍛鍊思維表達能力;父母也可以適當購買一些孩子喜聞樂見的玩具、書畫讀物給他玩、學習。

   

在玩中學習更有效

  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項實驗,他們對800人進行了長達30多年的跟蹤研究。研究發現,成功者成功的主要因素是非智力因素,其中自信心、意志力等人格因素爲首要因素。這說明,人格因素在一個人成長過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自信心。

  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建立起自信心,這比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更爲重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方法有很多種,在這裏,要介紹的就是用“玩”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一位父親曾這樣說:“小孩子就是喜歡玩,這個本來無可厚非。但是看看學校裏留的暑期作業還真是不少,我也不能讓女兒把時間都花在玩上。讓她自己約束自己肯定太難,我和太太就動了些腦筋,把玩與學結合在一起,把女兒的學習也變成遊戲。”

  “比如,我們有個角色扮演的遊戲,讓女兒當老師,我們幾個大人當學生,白天我們上班的時候讓她在奶奶的監督下‘備課’,也就是把學過的詞語複習抄寫一遍,晚上回來,就讓她給我們上課。女兒很看中這個‘老師’的身份,所以備起課來十分認真。”

  “另外,就算是遊戲,我們也分了好多種。我一般不會讓女兒一個人待在電視或電腦前,家裏有很多益智玩具,像拼圖、碰碰吸,我們只要有空,就陪她玩,跟她比賽,既好玩又開發智力。”

  “這樣算起來,女兒一天到晚都是在玩,但是她並不會因此耽誤學習,反而會學到很多東西,所以我覺得,孩子愛玩的天性只要稍加引導,就能發揮很好的作用。”

  實際上,這位父親所說的就是讓孩子在玩中學習,就是在用“玩”的方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自信是一種體驗,也是一種意志和精神。父母是否給了孩子自信,是否注重培養了孩子的自信心,這是教育孩子的關鍵之一。

  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太好,只想着玩,父母就可以在他玩的基礎上培養他的自信心,讓孩子看到自己還有其他長處,知道自己也有引以爲豪的地方,只要努力,其他方面也不會比別的孩子差。

  關於在玩中學習,雲南省曲靖市第二小學6年級2班秦蓉同學曾寫過一篇名爲《我渴望在玩中學習》的作文:

  我渴望在玩中學習。那樣,我們可以在陽光下追逐、奔跑。我想:在玩中學習一定能學得更快,記得更牢!

  春天,語文課,老師帶着我們去和春姑娘交朋友,和桃花姐姐談心,和柳樹妹妹玩耍;美術課上,老師帶着我們去野外遊戲,我們可以坐在一塊很大很大的青草地上,兩個好朋友背靠背坐着畫畫,該多好呀!

  夏天,勞動課上,老師帶着我們去冰淇淋工廠製作可口的冰淇淋。我們喫着自己做的冰淇淋,感到無比的幸福,回想起做冰淇淋的過程,雖然辛苦,但總有收穫呀!

  秋天,自然課上老師帶着我們去果園,我們在勞動中知道了各種水果沒有被摘下來的樣子。我們知道了農民伯伯的辛勤。

  冬天,體育老師帶着我們在操場上堆雪人,打雪仗,好開心啊!我們堆出了一個美麗的冰雪世界!

  我渴望在玩中學習!

  可以說,秦蓉同學的這篇文章,把在玩中學習的方式、細節都描述得很清楚,具有很強的操作性,非常不錯。

  不過,很多父母卻認爲,孩子的玩耍經常會和學習發生矛盾,兩者不能兼而有之。當然,孩子在複習功課和完成作業時,不能想到玩,否則就會分散注意力,影響學習效果。但是,孩子的玩和學習並非水火不相容,完全能夠結合起來,玩照樣可以促進孩子的學習和成才。

  周峯13歲考進中國科技大學,20歲赴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他的父母經常採用玩和學結合的方法教育他。周峯小的時候,父母用“說文解字”的方法教他識字,告訴他“林”和“森”是樹木放在一起,“旦”是太陽(日)躍過了地平線,“安”是女子在家中最安全……這樣,每天教10個字,孩子像聽故事一樣學習,覺得很有意思。結果用了一年,孩子就學會了3000個常用字,完成小學6年的識字量。

  周峯很愛玩,父母又鼓勵他在玩中多觀察多思考,於是周峯用酒精醉螞蟻,在泥牆上掏蜜蜂,拆卸收音機,在大櫥裏觀察“小孔成像”。由於不斷地探索和思考,他的數理化各門功課都十分出色,父母爲了滿足他的求知慾望,爲他買了100多本科普讀物。

  無獨有偶,北京有一對未滿14歲的孿生兄弟金石和金天,1995年,他們同時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錄取,成爲當年錄取生中年齡最小的大學生,後來碩博連讀。父母從小教他們數字遊戲,使他們在3歲時就掌握了百萬以下的數字進位和大小的比較,接着用撲克教他們數字運算。

  父母還滿足孩子的要求,讓他倆發展各種興趣愛好,6歲學中國象棋,8歲學國際象棋,9歲學圍棋,小學三年級時,兄弟倆雙獲北京市三年級少年棋星證書。同時,兄弟兩人學彈電子琴,學游泳、跳水……有很多種興趣愛好。

  可見,孩子的玩和學並不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它們完全可以相互結合,相互補充,這就是“玩中學習”的方法,也就是讓孩子在參加各種興趣活動和遊戲中,一邊玩一邊學習,寓教於玩中,寓教於樂中,學和玩結合。

  實際上,父母完全可以用這種“玩中學習”的方法輔導孩子,特別適用於小學和學齡前的孩子。因爲這個時期的孩子直覺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情緒支配他的行爲,而遊戲活動具有直觀形象性和趣味性,正好滿足孩子的需要,所以,他們十分喜歡,更是樂於參與。

  爲了掌握好讓孩子在“玩中學習”的方法,父母應該把握以下四點:

  第一,給孩子啓發和誘導。

  要讓孩子玩,但也必須給予他必要的啓發和引導。父母應該儘量直接參與孩子的活動,告訴他哪些活動有意義,在玩中應該學甚麼,注意甚麼,接受甚麼,讓他逐步認識,他應有目的地玩,而不是盲目胡鬧和調皮搗蛋。

  第二,分析和培養孩子的興趣。

  孩子玩的興趣大致有兩種:一是對甚麼活動都感興趣,二是對某種活動感興趣。前者的興趣還沒有分化,缺乏選擇性,容易隨着活動的本身而改變,是一種低層次的興趣;後者的興趣有一定的選擇性,指向比較明確。父母在分析孩子興趣的種類後,有必要將興趣引向分化與集中,以利於逐步發展他的個性與特長。

  第三,教孩子玩和學相結合。

  要不失時機地教育,使孩子的玩和學相結合。孩子玩到高興時,也正是向他傳授知識的最佳時機,因爲這時孩子大腦反應最靈敏,注意力最集中,對知識最容易理解和接受,這時安排適當的學習內容,能很好地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孩子的能力。

  第四,正確對待孩子的小差錯。

  在玩耍中,孩子難免要出差錯,甚至會與小夥伴爭吵,遇到這類情況,父母要耐心勸導,千萬不要輕易訓斥和打罵孩子,否則會讓孩子在記憶中留下陰影,影響他人格的健全發展。

教子小貼士:

  玩不只是孩子的生活內容,也是他接觸社會、學習知識的重要形式,所以“玩中學習”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在活動中,孩子處於主體地位,能充分投入其中,會充分調動他探索世界、認識未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他的求知慾望,容易掌握玩中所接觸的知識和事物。父母要想正確運用“玩中學習”的方法也有一定難度,如果掌握不當,過分地突出了玩,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

   

要做“學習型”父母

  今天,越來越多的父母抱怨孩子不聽話,難管。其實,在當今時代,一味地當“警察式”父母根本無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也無法培養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孩子。而解決之道就是要做“學習型”父母,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很多父母認爲,自己的文化水平低,想當學習型父母談何容易。其實,“學習型”父母並不是要求父母擁有淵博的學識,或是成爲家庭教育專家,也沒有必要掌握非常系統完備的家庭教育知識,而是讓自己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積極進取、奮發向上、有廣泛而健康的興趣,懂得爲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所以,做“學習型”父母並不難。

  事實證明,做“學習型”父母的意義不僅限於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且更有利於樹立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理想,全面有效地提高孩子的綜合能力。時代要求父母與時俱進,而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孩子讀三年級了,對父母來說,就學習問題與孩子對話越來越困難了。尤其是孩子的英語水平,真是一天一個樣。因爲父母在英語學習上不能與孩子交流,孩子的眼裏也時常流露出不太信服的神情來。他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於是商量該怎麼辦。

  商量的結果認爲:父母一定要做好孩子學習的榜樣,孩子能從零學會英語,我們爲甚麼不行呢!但是爲了讓他喫一驚,我們兩個不但從第二天開始從零起點學英語,而且相互保密,不讓孩子發現,與孩子來一次學習較量。

  第二天,他們買了英語啓蒙學習教材和光盤,趁着孩子不在家時、睡覺時,趁自己上班空閒時……就操練上了英語。因爲平時沒有讀書的習慣,再加上上班和料理家務,一到晚上就疲倦了,一拿起英語書眼皮就打架。就這樣學了有一個月,他們感覺進步不大。後來,他們不斷交流,互問互答,磕磕絆絆過了三個月,竟然也記了幾百個單詞,能讀懂初級教材了。

  在這期間,孩子雖然也在英語學習上遇到一些問題,但他想父母也不懂英語,所以他幾乎不與父母談英語學習。孩子的英語在學校屬上游水平。

  孩子讀四年級了,一天,他發現父母在偷偷學英語,感到非常喫驚。在一次家庭交流中,孩子對父母說:“你們不必因爲想幫助我而去學英語,看,沒有你們的幫助,我的英語學習成績不也很好嗎!”但父母說:“我們是想親身體驗學習英語的滋味,我們還沒有老,不能落後,否則,就會被別人看不起,也許連你都看不上我們了呢!”

  當老師向孩子瞭解情況時,老師問:“爲甚麼你沒有像其他同學那樣參加課外學習班,而英語成績照樣很好呢?”

  孩子說:“當看到父母不能幫我解答學習遇到的問題時,我就想,我一定要靠自己學好這門課,不能讓父母擔心。所以我平時聽課就特別用心,做練習也特別認真,堅持每天把學習內容都弄懂再休息,所以學得很紮實。”

  這對父母不但意識到家長學習對孩子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更重要的是,他們用學習行爲告訴孩子,自己也是不落後於現代社會的人。而且,他們也沒有拿架子,這樣孩子就不會感覺父母是爲他做樣子。

  這個例子很有啓發性,它不但從心理學、教育學角度證明了人的自主學習對學習效果所起的作用,而且還告訴那些只關心孩子成績、不關心自己進步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直接的參照物,父母既要考慮孩子的成長與發展,還要發展自身。

  現代心理學表明,影響孩子發展的因素衆多,但家庭文化環境因素是重中之重。如果父母學習興趣濃厚,常常手不釋卷,刻苦學習,家裏一定會充滿濃厚的學習氛圍。孩子也會在父母的影響下,自覺主動地學習。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做“學習型”父母,要求父母改變過去粗放式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式,把家庭教育當成一門科學來看待,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要讓自己成長爲真正的現代父母。

  第一,爲自己營造一種學習心境。

  蘇聯教育學家克魯普斯卡婭指出:“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要時時想到學習,勤奮學習,也要不時給自己以肯定,從而增強自信,持之以恆。父母也要學會向他人學習,要始終保持一種開放接受的謙虛心態,善於求教於人。另外,也需要從生活中的點滴常識中不斷總結提高自己。

  第二,提高自己家庭教育素養。

  多讀一些家庭教育名著,要注意把握其中的教育方法,鑑賞比照自己的家庭教育,並適時修正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另外,也要多讀一些專業、理論家庭教育期刊,這樣可以讓自己置身於家庭教育的前沿,有機會接觸和使用家庭教育新理念、新方法、新藝術,從而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家庭教育收益。

  第三,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

  儘量掌握孩子正在學習的基礎知識。可以把孩子正在學習的課本都過一遍,對孩子的課程做到心中有數。這樣,一旦孩子在問起自己問題時纔能有備無患。一定要注意關注自然科學、歷史和政治方面的基本常識,注意對音樂、體育、美術以及影視常識的涉獵。

  第四,與孩子一起成長。

  注意要把對孩子的教育和對自己的自我教育結合起來,使教育孩子的過程同時成爲父母自身提高的過程。家庭教育不是單向地教育孩子,而是父母和孩子相互教育,相互學習,共同提高,一起成長。父母不只是一個教育者,更是一個學習者,要懂得放下教育者的架子,把教育融化在生活中。

  沒有父母的成長,就不會有孩子的成長。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往往會有一些成功的影響方式,比如親子共讀、親子通信、講述成長故事等。父母的成長和孩子的成長一樣,沒有止境。父母的不斷學習與進步,對孩子的影響是無形而深刻的。所以,父母應該隨時反思自我,超越自我,與孩子共同成長。

   

教子小貼士:

  良好的學習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父母要爲孩子的成長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溫暖的家庭氛圍,讓孩子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長;全家學習的氛圍,讓孩子體會學習的樂趣;必要的課外書籍,讓孩子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父母應該審視自己,努力爲孩子樹立好榜樣。身教勝於言教,要使孩子熱愛學習,父母自己必須愛讀書,如果父母整天打麻將、看電視、跳舞、應酬,要想讓孩子“出淤泥而不染”是不可能的。

附:父母不該說的類似的話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珍惜時間,好好學習,都不希望讓孩子玩。可是,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不玩的話,那他也就不是孩子了,至少不是一個正常的孩子。所以,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玩,要知道,孩子會在玩中增長智慧,會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對其自身發展有很大益處的知識。

  不要對孩子說:“除了會玩,你還會甚麼?”也不要說類似以下的話:

  

  “就知道玩,你欠揍呀!”

  “你這個‘人來瘋’!”

  “老是玩布娃娃有甚麼意思?”

  “愛玩的孩子沒有出息!”

  “你就知道玩,學習老沒有長進!”

  “你還能做啥,就會玩!”

  “再玩,我就打斷你的腿!”

  “誰稀罕你賣報掙的那幾個小錢!”

  “玩,玩,能玩出好成績嗎?”

  ……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