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亞洲文明奇蹟

1. 長城

奇蹟概覽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爲抵禦塞北遊牧部落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是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止甘肅省的嘉峪關,橫穿遼寧、北京、河北、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8個省、市、自治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爲了抵禦來自蒙古大草原上游牧民族騎兵的襲擊,將統一前北方的諸侯小國各自建造的長城銜接起來,形成了穿山越嶺的北方邊界的屏障,長達5000多千米。漢武帝也曾多次修築長城,用以保護河套、隴西等地,其長度達到了10000餘千米。到明代,爲防止元朝殘留勢力南下,也不斷修築北方長城,全長達7300多千米,整個工程延續了200多年。

  在中國歷史的其他時期,統治者也不同程度上地修築長城,長度相加超過50000千米。因此,長城是“上下兩千年,縱橫十萬裏”的偉大工程奇蹟。

奇境珍藏

【嘉峪關】

  嘉峪關位於甘肅嘉峪關市向西5千米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建造規模最爲壯觀、保存程度最爲完好的一座古代軍事城堡。

  嘉峪關的關城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歷時168年,於1540年建成完工。它由西長城、東長城和北長城三部分組成,全長約60千米。其中,內城是主體,其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內城的東、西兩個城門都有甕城迴護,面積各有500多平方米。內城裏現有的建築主要有遊擊將軍府、官井、關帝廟、戲臺和文昌閣。

  嘉峪關的關城與其附近的烽燧和墩臺起到了攻防兼備的作用,被譽爲“天下第一雄關”。1961年,嘉峪關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地名錄》。

【山海關】

  山海關又稱“榆關”, 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是明長城的東端起點,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 與“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遙相呼應。

  它始建於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隘,於是,在此地創建了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

  山海關境內長城全長26千米,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千米,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爲關,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4座主要城門,並有多種古代的防禦建築,是一座防禦體系比較完整的城關,自古就是我國的軍事重鎮。而且,有1700年曆史的青龍偃月刀存放在山海關城樓上,刀鋒向東,成爲鎮關之寶。

  1961年,山海關被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尋幽探祕:

1. “天下第一關”的匾額是誰寫得,其中又有甚麼奧祕?

  “天下第一關”匾額長5米多,高1.5米,是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所書,字爲楷書,筆力蒼勁渾厚,與城樓風格渾然一體。相傳,其中的“一”字,不是一起寫上去的,而是書者將蘸滿墨汁的筆拋向空中點上去的。

【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市西北部的延慶縣境內,是明長城的一個隘口,史稱“天下九塞之一”。

  它始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東面城門上的匾額爲“居庸外鎮”,西南城門上爲“北門鎖鑰”,城內面積僅有5000多平方米。這裏的長城有兩處高峰,一般稱爲“北高峰”和“南高峰”,最高點海拔約1000米。該段長城地勢險峻,居高臨下,是明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八達嶺是萬里長城向遊人開放最早的地段。1961年,八達嶺長城被國務院發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聯合國列爲世界人類文化遺產。迄今爲止,八達嶺已接待中外遊人一億三千萬,先後有尼克松、里根、撒切爾、戈爾巴喬夫、伊麗莎白、希思等372位外國首腦和衆多的世界風雲人物登上八達嶺觀光遊覽。

【司馬臺長城】

  司馬臺長城位於北京市密雲縣東北部的古北口鎮境內,距北京120千米處。它東起望京樓,西至後川口,全長5.4千米,敵樓(城牆上禦敵的城樓)35座。整段長城構思精巧,設計奇特,以“險、密、奇、巧、全”五大特點著稱於世。

  司馬臺水庫將該長城分爲東西兩段。東段有敵樓16座,西段有18座。敵樓間距平均僅140米,極其雄奇壯麗。東段長城有兩座敵樓最爲顯赫,即仙女樓與望京樓。“仙女樓”是司馬臺長城的最高處,需要登“天梯”而上。天梯高達100米,坡度85度,幾近垂直。而望京樓築於海拔千米的陡峭峯頂,可遙望到北京城。

  司馬臺長城是我國唯一一段沒有修飾,保留明朝原貌的古建築遺址。它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爲“世界級珍品”的人類特級文化遺產。

典故傳說

【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範喜良被抓到北方修築長城,他的妻孟姜女帶着寒衣千里尋夫。到長城腳下後,不但未找到丈夫,卻被秦始皇垂涎。孟姜女終日痛哭,絕望至極,不知哭了多久,忽然一聲巨響,長城崩塌了幾十裏,露出了丈夫屍骨。百姓藉此斥責了暴君對人民的殘酷奴役,也宣揚了孟姜女的“貞烈”。如今,山海關外鳳凰山上仍保存有明代重修的姜女廟(又稱貞女祠)。

知識百科

【烽火臺】

   烽火臺是萬里長城防禦工程中最爲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是傳遞軍情。傳遞的方法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因爲,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容易見到,但煙霧很容易見到。而夜間時火光很遠就能看見。爲了報告敵兵來犯的多少,採用了以燃煙、舉火數目的多少來加以區別。到了明朝是,在燃煙、舉火數目的同時,還在烽火臺上加放炮聲,以增強報警效果,使軍情傳遞頃刻千里。

2.故宮博物院

奇蹟概覽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也稱紫禁城,是一座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明清兩代的皇宮,也是世界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羣。

   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是一座標準的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53 米,面積約爲725平方千米。宮城周圍環繞着高12米,長3400米的宮牆,牆外有52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一個森嚴莊重的城堡。

   故宮以乾清門爲界限,分爲“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是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爲中心的建築羣落,是古時皇帝朝會、處理朝政的場所。內廷是以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爲中心的建築羣落,是皇帝、后妃的居住之所。傳說故宮內的房間多得數不清,整座建築羣落盡顯帝王時期的氣派。

   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奇境珍藏

【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故宮南北中軸線的顯要位置,是紫禁城內最體現中國帝制權力的象徵,不僅面積是紫禁城所有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型制也是最高規格。

  太和殿建築面闊11間,進深5間,佔地面積爲2377平方米。建築風格是重檐廡殿,檐角上排列着10個脊獸,整座建築建造在一座白色石階上。室內正中放置着一把寶座,寶座兩側有6根蟠龍金柱,每根柱上用瀝粉貼金工藝繪出一條巨龍,巨龍騰雲駕霧、神彩飛動。整座殿堂顯得莊嚴肅穆、富麗堂皇。

  明清兩朝時期,每逢元旦、冬至、萬壽(皇帝生日)及登基、大婚、命將出徵等重大慶典都在這裏舉行。

⊙尋幽探祕:

   1.太和殿屋檐角上的10個脊獸分別是甚麼?

  古時建築商的脊獸體現着建築的等級,太和殿是故宮建築的最高規格,房脊上的脊獸依次爲騎鳳仙人、鴟吻(龍的九子之一)、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

【中和殿】

  中和殿位於中軸線上太和殿的後面,建築整體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3間,面積約580平方米。屋頂爲單檐四角攢尖,屋面覆蓋黃色琉璃瓦,正中有鎏金寶頂。

  中和殿基本上是爲太和殿的活動做準備的場所。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內閣大臣和禮部官員行禮。此外凡是皇帝親自去祭拜的活動,如祭天壇、地壇,前一天皇帝都會在中和殿審閱祝文,在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皇帝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

【保和殿】

  保和殿位於故宮中軸線上中和殿的後面,是外朝三大殿最後一座建築。該建築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240平方米,高29.5米。屋頂爲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個脊獸。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東西兩間爲暖閣。這座建築採用了減柱造法,將殿內前檐金柱減去6根,空間寬敞舒適。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乾隆後期也是清代科舉考試舉行殿試的地方。

⊙尋幽探祕:

   2.“保和殿”的名字有甚麼寓意?

  “保和”意爲“志不外馳,恬神守志”,就是說神志得專一,以保持宮內的和諧,才能神壽安康,天下太平。

【乾清宮】

  乾清宮是故宮內廷的正殿,位於中軸線上,面闊9間,進深5間,高20米,面積爲1400平方米,是內廷建築中最大的一個。該建築坐落在單層漢白玉石臺基上,爲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殿的正中有寶座,兩頭有暖閣。

  乾清宮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批閱各種奏章的地方,後來還在這裏接見外國使節。著名的“壬寅宮變”、“移宮案”等重大歷史事件都在這裏發生,記錄着這座高牆內真實的明爭暗鬥的後宮生活。

典故傳說

【故宮房間的傳說】

  民間流傳故宮的房間多得數不清,據說一共有9999.5間,這還要從決定建造故宮的皇帝朱棣說起。

  相傳,燕王朱棣篡位成功後,決定定都北京,在北京蓋一座華麗的皇宮,房間要足夠多,以顯示出天子的尊嚴。這時,大臣劉伯溫走來,對皇上說:“啓奏皇上,臣昨天夜裏做了一個夢,夢見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說:‘你朝皇帝要修蓋皇宮,而天宮寶殿是10000間,凡間萬不可超過天宮,而且還要請36金剛、72地煞去保護凡間皇城,這樣才能保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說完,玉皇大帝便駕雲離去了。”

  朱棣聽後,便下令建造一座9999.5間的皇宮,並且要有36金剛、72地煞守護皇城。建築工程歷時14年,皇城建造好後,宮殿門口擺着的36口包金大缸代表天神36金剛,72條地溝代表72地煞,但關於民間流傳的9999.5間房間只是一個傳說而已。1973年,據專家現場測量,故宮內共有房間8704間。

知識百科

【中國傳統建築屋頂】

  中國古代建築,既講究造型藝術,又講究等級區別。屋頂按照級別可依次分爲:重檐廡殿頂、重檐歇山頂、單檐廡殿頂、單檐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四角攢尖式屋頂、捲棚頂等。

  在中國古建築的屋脊上,裝飾有造型精美的神獸形象,神獸按類別可分爲跑獸、垂獸、“仙人”及鴟。古建築上的跑獸最多有10個,不同的跑獸有不同的寓意,分佈在房屋兩端的垂脊上。

3.大足石刻

奇蹟概覽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境內,是主要表現爲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縣歷史悠久,人文景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縣境內石刻造像星羅棋佈。

  大足石刻以其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稱於世。它集中國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藝術的精華,以鮮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爲中國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中國石刻藝術的風格和民間宗教信仰的發展變化

  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尋幽探祕:

   1.大足石刻集中了中國三教造像藝術的精華,那麼,甚麼是造像呢?

  造像又稱爲石造像,是指用石材雕刻的宗教偶像,可分爲個體石造像和造像碑兩種。造像出現的時間,大體在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北朝(386—581)是石造像的鼎盛期,造像數量極多,題材以彌勒最常見。

奇境珍藏

【北山石刻】

  北山,距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千米,海拔545.5米。北山佛灣摩崖造像,開鑿於892年到1162年,即始刻於唐末,至南宋結束。造像石刻長達500多米,巖高約7米,沿崖以大佛灣爲中心造像,遍及其四周的觀音坡、營盤坡、佛耳巖、北塔寺共五處。

  這裏的造像題材有51種,佛教密宗的題材約佔總數的一半以上。其中造像264龕窟(懸在壁上的洞窟),共5000餘尊,陰刻圖1幅,經幢(刻有經文的多角形石柱)8座。造像細膩精美,技藝嫺熟巧妙。北山石刻造像展示了公元9世紀末至12世紀中葉,即晚唐、五代、兩宋時期,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與變化。

【寶頂山石刻】

  寶頂山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東北15千米處,海拔527.83米。寶頂石刻由號稱“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南宋僧人趙智鳳(1159—1249)於1174年到1252年間,經過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

  寶頂山四周2.5千米內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壽寺爲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以大足大佛灣爲主體,小佛灣次之,分佈在東、南、北三面。巨型雕刻360餘幅,以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嚴二聖像、千手觀音像等最爲著名。

【北山孔雀明王窟】

  孔雀明王窟是北山石刻中的第155號石窟,此窟爲宋代本州匠師伏無俊、伏世能父子於1126年雕刻完成。

  窟中孔雀昂首挺立,嘴向右偏於肩,雙腿挺立,腿間以亂石山形爲造像基座。孔雀的羽尾向上張開,有如柱子樣地撐接窟頂,在孔雀的背上負有蓮花座臺。孔雀明王服飾華麗,盤坐於孔雀背上。他身披荷葉形短披肩,胸飾纓洛,身長四臂四手,手上託經書、如意、下執扇、孔雀羽毛。

  窟中三壁爲千佛,形體細小,排列整齊密集。這些密佈的千佛,疏密上和主像形成對比,起到以小襯大烘托氣氛的藝術效果。

【寶頂臥佛】

  寶頂臥佛是寶頂大佛灣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中最大的一尊造像。這尊佛像是橫臥着的,全長31米。而且他的下半身隱入石巖之中,是一尊半身像。佛經裏其實沒有“臥佛”這種叫法,這尊佛像其實是“釋迦涅盤聖蹟圖”。

  釋迦頭北腳南,背東面西,右側而臥。兩眼半開半閉,似睡非睡。在他面前從地裏湧出18弟子,神態及動作各異,表現了弟子對逝者崇敬厚愛而依依眷戀之情。佛像的正中有一香案,上面擺着香花水果等各種供品。香案上香菸繚繞,上達“雲端”,“雲端”上還有9尊女像。

典故傳說

【數珠手觀音石像的由來】

  大足石刻北山中,有一座數珠手觀音石像,被稱爲是“媚態觀音”。關於這一尊石刻,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相傳,宋代有位老石匠想在北山雕一尊數珠手觀音神像,可他對自己的許多設計都不滿意。一天傍晚,他收工後悶悶不樂地坐在小溪邊洗腳,忽然身後傳來一陣少女的笑聲:“瞧您的褲角都溼了。”他回頭一看,原來是一位十三四歲的牧羊小姑娘。小姑娘見老石匠看她,不由的抿嘴含羞一笑。

  小姑娘的善良和她嫵媚的樣子,一下子激發了老石匠的靈感。他立刻趕回山上,連夜趕工,按照小姑娘的神態雕出了一尊頗具人情味的女神石像,這就是數珠手觀音石像。

知識百科

【大足石刻各個時代的風格】

  晚唐造像,指9世紀末期的造像。大足石刻中的晚唐造像主要集中在北山佛灣。它們在對稱、均衡的慣常佈局中,表現出細微的變化,並依據各個佛神的修行位,來確立造像的排列及比例尺度。這些作品充分體現出中國傳統造型藝術以線條爲主導的審美觀點。

  五代造像,指10世紀中葉的造像。大足石刻的五代造像也集中於北山,五代造像佔北山造像的1/3以上,是中國這一時期造像最多的地區,有着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題材有18種。其藝術特點是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紋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

  宋代造像,指10世紀後期至12世紀中葉的造像。大足石刻這時候的造像處於鼎盛時期,題材十分廣泛,多達21種,尤以觀音最爲突出,被譽爲“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豔麗等特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於1142年到1146年間的轉輪經藏窟,它被公認爲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4.布達拉宮歷史區

奇蹟概覽

  布達拉宮歷史區位於西藏首府拉薩,是一組以布達拉宮爲中心的建築羣落,包括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等宮殿、寺院及園林等。如今,這裏是藏族同胞心目中最神聖的宗教場所。

  布達拉宮、大昭寺和羅布林卡是藏、漢等兄弟民族文化技術交流和偉大創造力的歷史見證,是中國藏傳佛教建築中璀璨的明珠,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1994年,布達拉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此後,大昭寺於2000年,羅布林卡於2001年作爲增補項目,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奇境珍藏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屹立在拉薩市區西北的紅山上,高117米,東西長370多米,南北寬370多米,共計13層,是西藏現存最大、最完整的集古城堡、靈塔殿和藏傳佛教寺廟爲一體的建築羣,這裏曾是歷世達賴喇嘛居住和辦理政務的地方。

  整座宮殿具有鮮明的藏式風格,依山而建,氣勢雄偉。白宮和紅宮是布達拉宮的主體建築,布達拉宮還有一些附屬建築,包括山上的朗傑札倉、僧官學校、僧舍、東西庭院和山下的雪老城及西藏地方政府的馬基康、雪巴列空、印經院以及監獄、馬廄和布達拉宮後園龍王潭等。此外,布達拉宮中還收藏了無數的奇珍異寶,堪稱是一座藝術的殿堂。

⊙尋幽探祕:

   1.“布達拉”在藏語中是甚麼意思?

  “布達拉”是梵文“普陀羅”的音譯,意爲脫離苦海之舟,寓意聖地普陀山。

【大昭寺】

  大昭寺位於拉薩市中心的八廓街,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該寺始建於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是藏王松贊干布爲紀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的,後經歷代修繕增建,形成龐大的建築羣。

  大昭寺的佈局方位與漢地佛教的寺院不同,其主殿是坐東面西的。主殿高4層,兩側有配殿,佈局結構上再現了佛教中曼陀羅壇城的宇宙理想模式。寺院內的佛殿主要有釋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師殿、松贊干布殿、班旦拉姆殿、神羊熱姆傑姆殿、藏王殿等等。寺內各種木雕、壁畫精美絕倫,空氣中瀰漫着酥油香氣,還能看到藏民們神情虔誠地參拜轉經的場景。

  大昭寺在拉薩市具有中心地位,不僅是地理位置上的,也是社會生活層面的。大昭寺是西藏重大佛事活動的中心,“噶廈”政府的機構設於寺內,主要集中在庭院上方的兩層樓周圍。許多重大的政治、宗教活動,如“金瓶掣籤”等都在這裏進行。此外,大昭寺內保存有大量的珍貴文物,爲藏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羅布林卡】

  羅布林卡位於布達拉宮西側約2千米的拉薩河畔,是中國古代藏式園林。該園林始建於18世紀40年代(達賴七世期間),是西藏人造園林中規模最大、風景最佳、古蹟最多的園林。全園共佔地36萬平方米,有房間370多間,是歷代達賴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

  羅布林卡的園林佈置,既有西藏高原的特點,又吸取了漢族地區園林傳統手法。全園分爲三個區:東部宮前區包括入口和威鎮三界閣之前的前園,中部爲核心部分的宮殿區,西區是以自然叢林野趣爲特色的金色林卡。

  園內建築以格桑頗章、金色頗章、達旦明久頗章爲主體,還包括烏堯頗章(涼亭宮)、恰白康(閱書室)、曲然(講經院)、魯康(龍王廟)、措吉頗章(湖心宮)、康松司倫(威鎮三界閣)、準增頗章等建築,整個園林爲研究藏族的歷史和藏漢關係的發展提供了重要資料。

典故傳說

【大昭寺魔女圖】

  相傳建大昭寺時,幾次均遭水淹。文成公主解釋說,整個青藏高原來是一個仰臥的羅剎女。這個魔女呈人形,頭朝東,腿朝西仰臥,大昭寺所在的湖泊原來正好是羅剎女的心臟,湖水乃其血液。文成公主建議大昭寺必須填湖建寺,首先把魔女的心臟給鎮住,同時她還建議建造13個寺院在大昭寺的周圍,以鎮住魔女的四肢和各個關節。

  目前,西藏博物館內有一幅非常古老的唐卡,畫的就是文成公主推算的吐蕃地形。

知識百科

【唐卡】

  唐卡是用綵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特的繪畫藝術形式。唐卡的繪製極爲複雜,用料極其考究,顏料全爲天然礦植物原料,色澤豔麗,經久不退,具有濃郁的雪域風格。唐卡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堪稱藏族的百科全書,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記載着西藏的文明、歷史和發展,寄託着藏族人民對佛祖無可比擬的情感和對雪域家鄉的無限熱愛。

5.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奇蹟概覽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的驪山腳下,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陵園,工程之浩大史上罕見。歷代的帝王都很重視陵寢的修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秦始皇也不例外,他將葬禮的規模推到了空前絕後的頂峯。

  1974年,在這裏出土了大量的兵馬俑,兵馬俑與真人真馬大小相仿,而且數量衆多,場面恢弘。秦俑雕塑的形象生動逼真,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是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被稱爲世界第八大奇蹟。

⊙尋幽探祕:

   1.兵馬俑是如何製成的?

  兵馬俑多是用陶冶結合的方法制成,首先用磨具做出初胎,然後再覆蓋上一層細泥,並對其進行刻畫加彩等加工,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後燒。

奇境珍藏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臨潼區向東約5千米處,它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整座陵墓南北寬350米,東西長345米,高76米,佔地面積達120750平方米。

  據初步的考察,陵園分爲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爲方形,東、西、南面的牆各有1個門,北牆有2個門,城周長約3000米。外城呈矩形,在四角各有一門,周長約爲6200米。秦始皇的棺槨安放在陵墓地宮的中心,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修陵人員墓葬400多個,主要陪葬坑有兵馬俑坑、車馬坑、珍禽異獸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的歷史文物在此出土。

  陵園除葬坑外,還在周圍發現了石料加工廠的遺址,建築遺物有門砧、石水道、陶水道等,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大,由此可見一斑,它被譽爲“20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

【兵馬俑坑】

  秦始皇兵馬俑坑共有三個,它們坐西向東呈品字形排列。其中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一號坑深約5米,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總面積爲14260平方米,其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被稱爲二號坑和三號坑。秦始皇兵馬俑坑被稱爲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佈局合理,結構奇特,在5米深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整齊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

  一號坑內約有6000餘陶人陶馬,它們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的方陣。坑的東段有三列橫排的武士俑,手執弓弩,似乎爲前鋒部隊。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呈曲尺形,東西長96米,南北寬84米,總面積約爲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佈陣更爲複雜,兵種也相對更爲齊全。它是由騎兵、戰車、步兵共同組成的部隊,是3個坑中最爲壯觀的軍陣。

  三號坑位於一號坑的西段北側,呈凹字形,面積約爲520平方米,出土65個陶俑和4馬1車,從三號坑的佈局來看,似乎爲總指揮部,只是還沒有建成而已。三號俑坑的陶俑大部分沒有頭,陶馬也同樣殘缺不全,由此可以看出,三號俑坑曾遭受過人爲的破壞。秦代戰爭將指揮部獨立出來,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誌,這裏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年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它對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義。

【車馬坑】

  車馬坑位於秦始皇陵西側封土的邊緣下,坑深爲7.8米,從平面看像一個朝東的“巾”字的形狀,總面積爲3205米。

  1980年,車馬坑中出土了兩組彩繪的銅車馬俑,前面的車稱爲立車,後面的車稱爲安車,每輛車各有四匹馬,並有一個人在前面駕馭。車馬的結構完整,上面飾有由金銀製成的小型構件,顯得富麗堂皇。車上的馭手神情專注,衣紋重疊十分富有質感。四匹銅馬都被處理爲白色,造型大致相同,但又在統一的造型中進行了變化。

  這一組華麗的乘車,現在陳列於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博物館內。坑的四周,底部、牆壁和頂部都藉助板材,形成了安放車馬的地形。目前,車馬坑還有完全挖掘,坑中共有多少車馬,現在還沒有確切的數據。

典故傳說

【地宮飛雁】

  關於秦陵地宮,千百年來有着許多神奇的傳說,地宮飛雁就是一個十分迷人的傳說。

  相傳,在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派30萬人盜掘秦陵,在挖掘的過程中,突然有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這隻神奇的飛雁一直向南飛去。數百年之後,到了三國時期,一位叫張善的太守,收到了別人送來的一隻金雁,他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出此物出自秦陵。

  雖然這只是個傳說,但說明秦陵內的文物曾流失於外。

知識百科

【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前210),姓嬴,名政。他是秦王朝的開國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他出生於趙國的都城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秦王13歲即位,22歲親理朝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於39歲時完成統一大業。秦始皇認爲自己功勞勝過三皇五帝,將其尊號改爲“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這個稱號的君主,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爲“千古一帝”。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東巡的途中駕崩於沙丘(今河北省邢臺市)。

6.敦煌莫高窟

奇蹟概覽

  敦煌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境內,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它開鑿在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多米,形如蜂房鴿舍,上下排列共五層,高低錯落有致。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題材最豐富的古典文化藝術寶庫,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爲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

  洞窟的四壁都是與佛教有關的彩塑和壁畫,神聖的佛像、飄舞的飛天,神祕而莊嚴的氣氛,令人屏聲靜氣,心生敬仰。

  莫高窟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書,一座偉大的藝術宮殿,被人們譽爲“東方的盧浮宮”。1961年,它被國務院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尋幽探祕:

   1.敦煌莫高窟是我國的四大石窟之一,那麼這四大石窟是指哪些石窟呢?

  我國的四大石窟指的是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和敦煌的莫高窟,而其中以莫高窟開鑿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完好而最爲著名。

奇境珍藏

【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千米處,它始建於366年,一直到清代的1500年之間,在鳴沙山的崖壁上,密密層層地建造了數百個洞窟。

  莫高窟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中受到了大自然的侵蝕和人爲的破壞,但至今仍保留有從十六國到元朝等多個朝代的洞800多個,經過整理作編號的有492個,裏面佈滿了彩塑的佛像和以佛教故事爲題材的壁畫。壁畫面積達4.5萬平方米,彩塑像2000多個,其中一個最大的佛像,高達33米。若把壁畫排列開來,能伸展30多千米,是世界上最長、規模最大、內容也最豐富的畫廊。在一個封閉的石室中,還藏有大量的古代經卷、文書、畫卷等具有極高價值的古文獻。

⊙尋幽探祕:

   1.莫高窟俗稱“千佛洞”,這裏真的有1000尊佛像嗎?

  莫高窟稱爲“千佛洞”,並非指這裏有1000尊佛像或1000個洞窟,而是佛語裏泛指的有許多的佛和許多的洞。

   2.莫高窟有着如此多的佛像和壁畫,是由誰建造的呢?

  據莫高窟的碑文記載,366年時有一位名叫樂遵的僧人云遊至鳴沙山東麓腳下。當時,夕陽正西下,照射在對面的山上,他舉目望去,忽然間看到山頂上有金光萬道,彷彿有千萬尊的佛在金光中。樂遵被這奇妙的景象感動了,他認爲這是佛光顯現,而此地是佛祖的聖地。於是,樂遵頂禮膜拜,決心在此修行。他請來了工匠,在懸崖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從此以後,佛門弟子、善男信女、達官貴人都來這裏捐資開窟。從4世到14世紀1000多年的時間裏,來這裏朝拜的人絡繹不絕。

【莫高窟壁畫】

  莫高窟內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其中數量龐大且技藝精湛的壁畫藝術。莫高窟的壁畫多爲佛教故事的題材,主要有描述因果報應、本生故事、苦修行善及釋迦牟尼佛生平事蹟的故事畫。其中北魏時期的莫高窟,凸顯了一種新式的佛像畫。菩薩們個個體態端莊,腰裹重裙、肩披大巾,眉毛、眼睛、鼻子、牙齒和下巴全部爲白色,好像一種特殊的裝扮,奇特而新穎。

  隋唐時期的壁畫則拋棄了早期陰鬱的筆調,以明亮、歡快的氣氛取而代之。畫面上飛揚的舞蹈、滿是奇珍異寶的金山、清澈的水池無不流露出人們對佛國世界的美好幻想。壁畫中的人物造型,時代特點鮮明,男子氣象雍容,女子體態豐潤,豔麗多姿;菩薩像端莊文靜,溫柔親切。

  莫高窟的壁畫上,處處可見漫天飛舞的美麗飛天。牆壁上,飛天在浩瀚的宇宙中飄舞,有的手捧蓮花,有的從空中俯衝下來,有的則隨風悠悠漫舞,就連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個反彈琵琶的飛天女仙的形象。

【鳴沙山】

  鳴沙山位於敦煌市南郊7千米處,面積約爲200平方千米。鳴沙山的山峯起伏,山勢走向蜿蜒曲折,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燦燦,猶如一座金山。

  所謂鳴沙,並不是說山自己會發出聲響,而是當人沿着沙面向下滑落時會產生鳴響,這是自然現象中的一種奇觀,有人將之譽爲“天地間的奇響,自然中的美妙樂章”。當人從山上順着陡立的沙坡下滑時,流沙就像一幅幅錦緞張掛在沙坡上,金黃色的沙向下滑動,鳴聲也隨之而起,時而像絲竹管絃,時而如鐘磬和鳴,時而又若金鼓齊鳴,轟鳴之聲不絕於耳。

典故傳說

【鳴沙山的傳說】

  自古以來,由於不知道沙子鳴響的原因,所以產生了不少的傳說。

  相傳,這裏原本水草豐茂,有一位漢代的大將軍率軍西征,夜間遭到敵軍的偷襲。正當兩軍廝S到難解難分之時,大風驟起,捲起漫天的黃沙把兩軍的人馬埋入了沙中。從此以後,這裏就有了鳴沙山,而人們聽到的沙鳴聲則是兩軍將是的廝S之聲。

知識百科

【飛天】

  飛天,意爲飛舞的天人。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天指蒼穹;在佛教中,世界由多層次組成,有諸多的天界存在,生活在天界的衆生被叫做天人,或天神;在道教中,把羽化昇天的神話人物,稱爲天仙。

  敦煌的飛天特徵是不長翅膀,也不生羽毛,而是憑藉飄飄的衣裙凌空翱翔,可以說這是中國藝術家最天才的創作。從藝術形象上說,它是多種文化的複合體,是由印度傳來的佛教、中國道教的羽化成仙、西域的飛天和中原的飛天長期交流,融合爲一的有中國特色的飛天。

7.吳哥窟

奇蹟概覽

  吳哥窟又稱吳哥寺,位於柬埔寨西北方。吳哥窟原名是Vrah Vishnulok,意思爲“毗溼奴的神殿”,我國古籍則稱之爲“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蹟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廟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

  吳哥窟是高棉(柬埔寨的一個古國)古典建築藝術的高峰,它結合了高棉寺廟建築學的兩個基本的佈局:祭壇和迴廊。吳哥窟中的臺基、迴廊、蹬道、寶塔構成錯綜複雜的建築羣。其佈局規模宏大、比例勻稱、設計簡單莊嚴、裝飾瑰麗精緻。全部建築用砂石砌成,僅靠石塊表面形狀的規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結合在一起,而沒有用任何的粘合劑。吳哥窟沒有大的殿堂,石室門道均狹小陰暗,藝術裝飾主要集中在建築外部,其中精緻的浮雕是它最大的特點。

  吳哥窟的造型,已經成爲柬埔寨國家的標誌,展現在柬埔寨的國旗上。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尋幽探祕:

   1.吳哥窟是供奉毗溼奴的神殿,那麼毗溼奴又是誰呢?

  毗溼奴是印度三大主神之一,他是敘事詩中地位最高的神,掌管維護宇宙的權力,與溼婆神二分神界權力。毗溼奴和神妃吉祥天住在最高天,乘金翅鳥。通常以“四臂”握着圓輪、法螺貝、棍棒、弓的形象出現。他性格溫和,對信仰虔誠的信徒施予恩惠,而且常化身成各種形象,拯救危難的世界。

奇境珍藏

【外廓】

  吳哥窟的護城河呈長方形,東西方向長1500米,南北方向長1350米,全長5700米;河面寬190米。護城河外岸有砂岩矮圍欄圍繞。護城河上正西、正東各有一堤通向吳哥窟西門、東門。護城河內岸有東西長1025米、南北寬802米、高4.5米的紅土石長方圍牆。圍牆正面中段有柱廊,中間樹立三座塔門。

  正中的一座塔門,是吳哥窟的山門,它和左右兩塔門有二重檐雙排石柱畫廊連通。各塔門都有交叉成十字形的縱通道和橫通道。三座塔門的排列像一個山字形,和吳哥窟頂層正面看的三座寶塔相呼應。塔門及畫廊都裝飾有雕像或浮雕。

  圍牆包圍中是寺廟的大廣場,寺廟圍牆西塔門通寺廟西山門有一條石路,石路左右兩邊排列著七頭眼鏡蛇保護神。路南、北各有一座藏經閣,路段盡頭是後人修的一條通吳哥窟山門的十字陽臺,稱爲王臺。

【中心建築】

  十字王臺盡頭是吳哥窟的中心建築羣。它基本是由大、中、小三個以長方形迴廊爲周邊的須彌座,依外大內小、下大上小的次序堆疊而成的。在其中心矗立五座寶塔爲頂點,象徵須彌山。

  五座寶塔中四個寶塔較小,排在四個角落,一個大寶塔矗立於正中,五塔的間距十分寬闊,寶塔與寶塔之間連接遊廊。此外,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迴廊環繞,這是吳哥窟建築的特色。迴廊上都裝飾有巨型浮雕,浮雕描繪的內容,多是印度的著名梵文史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中的故事和一些吳哥王朝的歷史。

  另外,中心區域還有千佛閣、藏經閣等建築。

【浮雕】

  吳哥窟的浮雕極爲精緻且富有真實感。在迴廊的內壁及廊柱、石牆、基石、窗楣、欄杆之上,都有浮雕。內容主要是有關印度教大神毗溼奴的傳說,取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話《乳海》,也有戰爭、皇家出行、烹飪、工藝、農業活動等世俗情景,裝飾圖案則以動植物爲主題。

  這些浮雕手法嫺熟、場面複雜,人物姿態生動、形象逼真,而且採用重疊的層次來顯示深遠的空間,堪稱世界藝術史中的傑作。

典故傳說

【吳哥城之謎】

  1431年,吳哥城在受到暹羅(今泰國)人連續7個月的圍城之後,被暹羅人佔領。暹羅人搜刮了大量的城中財寶當做戰利品帶走。而且,他們打算第二年再來,因爲這裏的珍寶實在是太多了。

  可是,當暹羅人第二次來到吳哥城的時候,那裏只剩下了一座空城,城中原有的100多萬居民,竟然消失得無影無蹤。沒有人知道他們是如何消失的,也沒有人知道他們究竟去了哪裏。

  吳哥是一個曾經繁榮過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卻一下子就這麼忽然中斷、忽然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有人把這歸於外敵的入侵,但外敵入侵只可能導致王朝的改朝換代,卻並不可能使一個民族的人民統統消失。這成爲了一個無法解開的謎團。

知識百科

【高棉帝國】

  高棉帝國是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柬埔寨的一個古國。約400年的時候,高棉人建立叫真臘的國家,它在700年前後闍耶跋摩一世統治時期最爲強盛。13世紀時,人們逐漸厭倦被迫爲領導者服勞役,高棉社會開始瓦解。1431年,入侵的暹羅軍隊強迫高棉人放棄吳哥 ,高棉帝國滅亡。

  吳哥曾是高棉帝國的首都,周圍有上千座廟宇,這裏也彙集了最好的高棉經典建築物。吳哥窟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紀念碑。

8.清水寺

奇蹟概覽

  清水寺是日本東京最古老的寺院,位於音羽山上,被列爲日本國寶的建築之一,這裏四季都有絡繹不絕的朝拜者。清水寺主要供奉千手觀音,屬於佛教的法相宗(佛教宗派之一),但目前已經獨立,被稱爲法相宗的大本山。

  清水寺佔地13萬平方米,由唐玄奘的弟子慈恩大師創建於798年,是日本平安時代(794—1192年)的代表性建築物,後來多次毀於大火。現在的清水寺是1633年由大將軍德川家光捐資重建的,它與金閣寺、二條城並列爲京都三大名勝,也是觀賞楓葉和櫻花的著名景點。1994年,清水寺作爲古京都的文化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尋幽探祕:

   1.清水寺的名字因何而來?

  清水寺的主殿旁有一眼清泉被譽爲日本名泉,並形成了著名的音羽瀑布,清水寺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奇境珍藏

【清水寺】

  由於日本古時候除了東、西兩大願寺可以蓋在東京城內之外,所有的廟宇和神社都只能依山而建,清水寺便坐落音羽山的半山腰上。完全木造的寺院總面積爲13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西門、經堂、開山堂、本堂、阿彌陀堂、朝倉堂等,周圍的建築有仁王門、鐘樓、北總門等。

  寺廟的本堂是寺廟的主要建築物,修建於1633年,名叫清水舞臺。清水寺的西門建於1607年,整座建築的外觀色澤鮮豔,雕刻細緻而精巧,建築形態爲單層八柱。從清水坂前往清水寺的道路兩旁,林立着許多傳統的木造住宅,沿途還有古老的神社和寺廟,充滿着靜穆的氣氛。古時候的武士來參拜清水寺的時候,通常都會把馬匹拴在仁王門前的馬廄裏,因此這個馬廄就成爲了室町時代(1333-1568年)遺留下的建築物。

  清水寺外圍景色優美,無論是春天燦爛的櫻花,夏天清流的瀑布,還是秋天火紅的楓葉或者冬天飄落的細雪,都將京都的風采表露無疑,使人流連忘返。

【清水舞臺】

  清水舞臺是寺廟的本堂,殿內供奉着十一面千手觀音的立像,這裏每隔33年纔開放參觀,最近一次開放是在2000年。

  正殿寬19米,進深16米,大殿的頂部鋪設有數層珠形的檜樹皮瓦。大殿前部是由139根大圓木支撐的“舞臺”,舞臺的建築巍峨地聳立於陡峭的懸崖之上,氣勢雄偉,結構十分巧妙,整個建築未用一根釘子。從“舞臺”放眼望去,大半個京都的景色可盡收眼底,在天氣晴朗時,還可以遠眺大阪,正殿被列爲日本國寶級的文物。除此之外,寺內還有另外16棟建築也被列爲國家重點文物,其外形優美而又各具特色,與正殿相映成趣。

  每到楓葉變紅的季節,楓葉將音羽山裝飾的色彩繽紛,滿山遍佈着深黃、火紅等深淺不一的顏色。火紅的楓葉襯托着巍峨的清水舞臺,景色如詩如畫,整座清水寺被秋天的色彩點綴的更加古色古香。賞楓的季節,清水寺還特別在夜間開放,成片的楓林和古老的建築在夜間的彩色燈光的映射下別有一番風情。

【音羽瀑布】

  清水寺主殿後就是音羽山,山上樹木鬱鬱蔥蔥,那種漫山遍野的翠綠似乎能流淌進人的心裏,讓感到人神清氣爽,山頂盤旋的鳥兒不時發出的鳴叫,使這裏顯得更爲清幽。

  主殿旁有一眼清泉,這眼清澈的泉水順着寺旁的山崖流淌下來,形成了一條瀑布,被稱爲“音羽瀑布”,它被列爲日本十大名泉之首。

  清泉一分爲三,從瀑布口流經清水舞臺飛濺而下,一年四季這裏清水潺潺,而且水量終年如一。相傳這三條瀑布是擁有着神奇力量的靈水,它們分別代表着長壽、智慧和健康,只要從這三個泉口任選一個,並飲下泉水,許下的願望就能夠實現。需要注意的是,據說如果慾望太多而飲下所有的泉水的話,反而會適得其反,願望就不會實現了,遊客們經過此地一定會喝一口這裏的泉水,他們相信泉水可以預防災難和疾病。

  無論是冬天來賞雪,還是夏天來聽泉,清水寺在每個季節都會呈現出不同的美景,令遊人興致盎然。

【子安塔】

  清水寺中有一座子安塔,雖然它不是清水寺中最高的建築,也不是最古老的,但山上遠遠望着它的人確是最多的,相傳前來子安塔可以祈求分娩順利、母子平安,它被視爲日本重要的文化遺產。

  日本吸收了很多的中國文化,日本的古典文化、建築以至於生活習性,都與中國有着許多相似之處。子安塔是典型的唐代式建築,它興建於幕府時代(1185—1867年),共有3層。塔的周圍有許多的櫻花樹,微風吹來櫻花瓣緩緩飄落在子安塔上,塔的青檐上常常積滿了雪白的櫻花瓣,使得本來不高的子安塔在山上卻格外秀麗出衆,好像一位貴婦身着素色櫻花圖案的和服,典雅而高貴。

典故傳說

【玄奘收徒】

  窺基,俗姓尉遲,又稱慈恩大師,因爲他常在其著述中提名“基”,或“大乘基”,所以後人稱爲窺基。

  唐朝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大師從印度歸來回到長安,開始從事對佛經的傳譯事業,並注意物色、培養傳法的人才。

  有一天,他外出時在路上遇到窺基,見其眉目秀朗,舉止端莊,十分喜愛,意欲收他爲弟子。玄奘大師親自和窺基的父親去商量,但由於窺基出身貴族,出家須經辦很多手續,所以直到貞觀二十二年(648年)窺基17歲時,才正式受度爲玄奘的弟子。

知識百科

【櫻花】

  櫻花是一種薔薇科植物,落葉喬木。通常花在3月與葉同放或者葉後開花。樹皮呈紫褐色,平滑而有光澤,花與葉互生,每枝平均有三五朵花,呈傘狀花序。萼片水平展開,花瓣的前端有缺刻,顏色爲白色或紅色。櫻花的花期很短暫,日本有民諺說:“櫻花7日。”就是說一朵櫻花從開放到凋謝大約爲7天,邊開邊落是櫻花的特點。櫻花被定爲日本的國花,在日本廣爲種植。

    9. 泰姬陵

  

奇蹟概覽

  泰姬陵又被稱爲泰姬瑪哈陵,位於印度北方邦亞格拉市郊區,是一座宮殿式陵園,也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蹟之一。它始建於1631年,歷時22年,於1653年完成,是莫臥兒王朝第5代皇帝沙·賈汗爲了紀念已故皇后阿姬曼·芭奴而建立的陵墓。陵園長583米,寬304米,佔地17萬平方米,由殿堂、鐘樓、尖塔、水池等構成。

  建築學和珠寶是沙·賈汗的喜愛,因此,他選用純白色大理石建造泰姬陵,並鑲嵌上無數寶石作裝飾。整個建築過程中,印度、波斯、土耳其、巴格達的建築師、鑲嵌師、書法師、雕刻師、泥瓦工共計2萬多人蔘與了泰姬陵的建設。又選用了印度的大理石、中國的寶石、水晶和玉、巴格達和也門的瑪瑙、西藏的綠寶石、斯里蘭卡的寶石、阿拉伯的珊瑚等作爲鑲嵌物,展現了世界高超的建築設計水平。

  泰姬陵是伊斯蘭教建築中的代表作,因此,被人們譽爲“完美建築”、“印度的代名詞”。

⊙尋幽探祕:

   1. 沙·賈汗的妻子阿姬曼·芭奴是一位甚麼樣的女性?她和沙·賈汗共同經歷過甚麼?

  據說,阿姬曼·芭奴是一位具有波斯血統的絕世美女,性情溫柔,擅詩琴書畫。她21歲時與當時賈汗吉爾國王的三王子庫拉姆結婚。

  婚後,她與庫拉姆同甘共苦。1628年,庫拉姆經過一場血戰繼承王位,給自己取名“沙·賈汗”,意爲“世界之王”。但是1631年,阿姬曼·芭奴在跟隨沙·賈汗南征時,因難產而死,年僅39歲。

  阿姬曼·芭奴的死令沙·賈汗傷心欲絕,他決定爲寵妃建造一座全世界最美麗的陵墓,以表達他對寵妃的思念之情。同時,下令宮廷爲她致哀2年,禁止一切娛樂活動。

奇境珍藏

【陵園】

  泰姬陵的陵園是一個長方形,四周被一道紅砂石牆圍繞。陵園分爲兩個庭院:前院古樹參天,奇花異草;後面的庭院佔地面積最大,由一個十字形的寬闊水道,交匯於一個方形的噴水池處。後院的主體建築就是著名的泰姬的陵墓,陵墓的東西兩側各建有清真寺和答辯廳,這兩座式樣相同的建築對稱均衡,左右呼應。

  陵墓四角各有一座尖塔,高達40米,均向外傾斜12度,內有50層階梯。此塔專供穆斯林教徒們每天登高朗誦《古蘭經》,以及祈禱、朝拜之用。陵園的水道兩旁種植有果樹和柏樹,分別象徵生命和死亡。

【陵墓】

  泰姬的陵墓基座爲一座高7米、長寬各95米的正方形大理石。主體建築呈八角形,中央是半球型的圓頂,內部的八角形大廳牆上鑲嵌着淺浮雕和精美的寶石。大廳的中心線上安放着泰姬的墓碑,國王沙·賈汗的墓碑位於其旁邊。廳內的大理石屏風內有2副空石棺,而沙賈汗與皇后的真正長眠地點是在地下另一土窖中。陵墓的寢宮共分爲5間宮室,宮牆上有珠寶鑲成的繁花佳卉,顯出寢宮的與衆不同。

  當時建築時,工人在主體下方挖了18個井,每個井都以一層石頭、一層柚木的方式,把地基層層疊起,以減低地震對主體的傷害,可見沙·賈汗對愛妃的愛護。

【色彩】

  整座陵墓由於用純白大理石砌成,因此,一日之中,隨着晨曦、正午和晚霞三時陽光強弱的不同,照射在陵墓上的光線和色彩就會不同。早上泰姬陵呈現的是燦爛的金色,白天的陽光下是耀眼的白色,斜陽夕照下,泰姬陵從灰黃、金黃,逐漸變成粉紅、暗紅、淡青色,而在月光下又成了銀白色,白色大理石映着淡淡的藍色螢光,更給人一種恍若仙境的感覺。每逢月圓之夜,景色更爲迷人。正如沙·賈漢在泰姬陵建好之初所說:“如果人世間有天堂與樂園,泰姬陵就是這個樂園。”

  2004年11月27日,泰姬陵有條件地對遊客開放夜遊,門票高達1500盧比(約214元人民幣),而白天只需20盧比。所以,它是世界上惟一一個早、晚遊覽票價不一樣的景點。

典故傳說

【遙遠的張望】

  沙·賈汗國王本原計劃在河對面再爲自己造一個一模一樣的黑色陵墓,中間用半邊白色、半邊黑色的大理石橋連接,與愛妃相對而眠。但泰姬陵剛完工不久,其子奧朗則布篡位,沙·賈汗國王本人被囚禁在離泰姬陵不遠的阿格拉堡的八角宮內。

  此後整整8年的時間,沙·賈汗每天只能透過小窗,遙望着遠處河裏浮動的泰姬陵倒影,後來視力惡化,僅藉着一顆寶石的折射,來觀看泰姬陵,直至最終憂鬱而死。但有幸的是,沙·賈汗死後被合葬於泰姬陵內他的愛妃泰姬的身旁。

知識百科

【伊斯蘭建築】

   建築藝術是伊斯蘭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它的典型特徵是隱藏在高牆後面和室內的精心安排。世界各地的伊斯蘭建築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說主要有以下特徵:一是外觀富於變化:二是門和窗一般是尖拱、馬蹄拱或是多葉拱,也會有一些正半圓拱、圓弧拱,三是紋樣的使用,不規則折線組合與幾何紋和花紋結合更構成了特殊的形態;四是韻味十足的穹隆

的使用。

  

10.佩特拉古城

奇蹟概覽

   佩特拉古城位於約旦,距首都安曼約260千米,是約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祕古城之一。它隱沒於死海和亞喀巴灣之間的山峽中,建造在乾燥的海拔爲1000多米的高山上。

   2000多年前阿拉伯文明到此落腳,勤勞的納巴特人在陡峭的巖壁上雕鑿出這座獨特浩瀚的城市,並使其成爲運送蠶絲、香料及其他貿易路線的重要樞紐,從而連接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南部及埃及、敘利亞、希臘和羅馬等城市之間的貿易。

   納巴特王國存在了數百年之久,佩特拉因其先進的文化,宏偉的建築及鬼斧神工的水壩與水道工程,備受世人讚賞。整座城市是從懸崖峭壁上雕鑿而出的,當夕陽斜下時,陽光將古城染成了絢麗的玫瑰色,所以被人們稱作“玫瑰古城”。

   1985年,佩特拉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奇境珍藏

【卡茲尼神殿】

  卡茲尼神殿位於佩特拉古城中心,半掩在峽谷之中。該神殿是納巴特王國在一整塊砂岩中雕刻而成的羅馬式建築,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說這裏曾是國王停放棺木的地方,曾存放過很多金銀珠寶,所以俗稱爲“寶庫”。

  神殿高約50米,寬約30米,分上下兩層,洞內分正廳與側廳。在石宮3個大石龕的頂部有雕刻精美的動物裝飾,壁上刻有充滿生活氣息的原始壁畫。最迷人的是巖壁本身的顏色,使得整座神殿散發着玫瑰色澤。加上巧奪天工的神殿,身處其中,好像走進了玫瑰紅的夢幻城堡。

【女兒宮】

  山腳下有一座具有拜占庭風格的古廟建築——本特宮,也稱“女兒宮”。據考古學家推測這座建築可能是法老女兒的宮殿,也可能是一座神殿。

  女兒宮的北面是沙爾山區,建於大約公元前30年至40年,在第三世紀後期已被摧毀,僅剩下高23米的殘牆斷壁。

⊙尋幽探祕:

   1.女兒宮是怎麼來的?

  傳說當年城市缺乏水源,國王下令如有人能引水入城,願以公主相許。後來,有一位建築師從谷外的穆薩村劈山築渠,引水入城,國王便將公主下嫁給他,此宮便改稱“女兒宮”。現在峽谷進口處石壁左邊的水槽,即是當年的引水處。

【代爾修道院】

  代爾修道院位於佩特拉古城北側的山頂,若想到達那裏,必須沿着岩石上開鑿出來的梯形盤山道石階而上,爬1800個臺階,在途中可以看到林立的怪石以及兩側的隆峯峭壁。

  代爾修道院是古城中規模僅次於卡茲尼的建築,彷彿是沿山劈鑿而成的一座建築。這座建築最初是一座神殿或皇家墓室,在羅馬和拜占庭時期,它被命名爲修道院。該建築正面寬約50米,高約45米,前面有8根巨大石柱,是佩特拉最大的石鑿建築。

典故傳說

【古城的發現】

  約旦地區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個帶有神話色彩的民間故事:

  相傳,在約旦南部廣袤的沙漠中有一條神祕的峽谷,這條峽谷既深又長。2000年前一天,天上的神仙們到此遊玩,發現了這裏,並在這個峽谷間開鑿了許多雄偉的建築,也在這裏留下了許多珍奇異寶。

  人們得知這個消息後,於是都紛紛騎着駱駝來到這片沙漠中尋寶,希望第一個發現這座神祕古城,從而一夜之間變成一個大富翁。可是,幾千年進入這片沙漠的人來來往往,卻始終沒有人能找到它。

  直到1812年,英國遊客約翰·白克汀特遊覽這片沙漠時,第一次揭開了這座“石頭城”的神祕面紗,從而破解了這個神祕的故事。

知識百科

【石墓】

  佩特拉的那巴特人傳統將去世的親人葬於環繞城市的砂石峭壁之中,所以在佩特拉古城中有成千上萬的墳墓,其中還有一些王陵建築。在建造墳墓的過程中,他們首先選擇一個比較平整的崖面,然後在立面上從上至下進行開鑿。因爲要保證鑿出規規整整的形狀,古人使用了自由下垂的鉛錘線和窄窄的水線等輔助工具。

  這些石墓經歷了許多個世紀的地震、侵蝕和偶爾進來侵擾的盜墓者,但它幾乎完好無損,依然精緻壯觀如昔。

  

11.聖索菲亞大教堂

奇蹟概覽

  聖索菲亞大教堂位於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始建於325年,是君士坦丁大帝(280—337)爲供奉智慧之神索菲亞而建造的。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攻佔了君士坦丁堡,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將教堂改造,使它由一座象徵東正教榮耀的大教堂變成了清真寺。

  聖索菲亞大教堂是世界十大著名教堂之一,其恢宏無比的卓越的建築藝術,已經成爲後來伊斯蘭清真寺的設計模板。雖然大教堂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兩教聖地,但是它的基本構架及內部結構主要還是基督教,因此大教堂主要還是屬於一種基督教的宗教建築。

  聖索菲亞大教堂現在被稱爲阿亞索菲亞博物館。

⊙尋幽探祕:

   1.世界十大著名教堂都分別是哪些教堂呢?

  這些教堂分別是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聖索菲亞大教堂、美國新奧爾良聖路易大教堂、美國紐約聖約翰大教堂、意大利羅馬聖彼得大教堂、意大利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西班牙巴塞羅那聖家族大教堂、法國沙特爾大教堂、法國巴黎殘廢軍人收養院新教堂、法國索恩朗香教堂。

  

奇境珍藏

【教堂外部】

  教堂從外部來看,東西長77米,南北長71米。教堂的佈局屬於以穹隆覆蓋的巴西利卡式,其整體是用醬紅色的石頭砌成的。中央穹隆突出,四面體量相仿但有側重,前面有一個大院子,正南入口有兩道門庭,末端有半圓神龕。教堂有一個直徑32.6米,離地54.8米的中央大穹隆,它的重量是通過帆拱支承在四個大柱墩上的,其橫推力由東西兩個半穹頂及南北各兩個大柱墩來平衡。大穹頂的東西兩端各連接着兩個小穹隆圓頂,每個小圓頂又連接更小的圓頂。穹頂和柱子的頂部佈滿由一小塊一小塊玻璃組成的美麗鑲嵌圖案,並以金、銀來加以襯托。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特別之處在於平面採用了希臘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間上,則創造了巨型的圓頂,而且在室內沒有用到柱子來支撐。另外,在教堂的周圍還有4個高大的尖塔。

【教堂內部】

  在大教堂的內部,可以看到直徑32米、20層樓高的沒有任何支柱支撐的拱頂。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個窗洞,光線從這裏射入教堂內。四個拱頂之間是支撐中央圓頂的四個三角形穹宇。教堂內所有圓柱均用顏色、花紋各異的大理石加工而成,牆壁下部也用大理石貼面。

  教堂牆壁上顯眼的地方懸掛着6個直徑約10米的大圓盤,繪以阿拉伯文字的“萬物非主,唯有真主”,據說是伊斯蘭教主穆罕默德和他弟子的象徵。牆壁上有模糊的聖像,教堂內具有伊斯蘭風情的石柱上則有精美的雕刻。

  另外,教堂內壁全部用彩色大理石磚和五彩斑斕的馬賽克鑲嵌畫裝點鋪砌,穹頂則佈滿了用金箔粘貼的鑲嵌畫。從教堂內一側的昏暗、狹窄的碎石鋪就的通道蜿蜒而上,能到達環繞教堂內三面的兩層長廊,讓人可以從不同的空間角度欣賞這座輝煌的大教堂。

  

【教堂壁畫】

  聖索菲亞大教堂內部的裝飾,除了各種華麗精緻的雕刻之外,最著名的就是用有色大理石鑲成的馬賽克拼圖。這些鑲嵌畫布滿教堂的牆壁和穹頂,主題都是聖經中的故事,被描繪得最多的就是聖母、耶穌等人物的形象。

  在教堂出口處,即拜佔廷時期的帝王進出時的大門的正前上方的牆上,有一組壁畫是教堂裏至今保存最完整的馬賽克壁畫。在頂層的南部有一組壁畫,描繪着聖母和聖約翰詢問耶穌基督關於升入天堂等問題時的情景,這是聖索菲亞大教堂裏最壯觀的馬賽克壁畫。在頂層的後側,有另外幾組歷代國王和他們的家族的馬賽克畫像。另外,教堂後殿天花板上還有聖母、嬰兒耶穌基督和大天使傑拉布欣的壁畫。

  

典故傳說

【哭泣的石柱】

  在大教堂大門邊左邊的過道上,有一根矩形的大理石石柱,這根石柱經常會“流淚”,其實是因爲柱子與地下水池相通而造成的滲水。而在石柱旁有一個拇指大小的洞,總是能看到人們將拇指塞在裏面,並費力地旋轉。據傳說,如果人們把拇指插入柱子上的潮溼的洞裏,在平面旋轉手掌360度,那麼他們的願望就會實現。

知識百科

【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又稱爲東羅馬帝國,是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後依然存在的羅馬帝國東半部。拜占庭帝國通常被認爲開始自395年,一直延續至1453年。在其1000多年的存在期內,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爲“羅馬帝國”。帝國位於歐洲東部,領土曾包括亞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紀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拜占庭帝國共歷經12個朝代、93位皇帝。帝國的首都爲新羅馬(即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之名原來起於一座靠海的古希臘商業殖民城市拜占庭。330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此建城,拜占庭成爲羅馬帝國的陪都,並被改名爲“君士坦丁堡”。395年,龐大的羅馬帝國飽受各路蠻族的侵擾,爲便於管轄而將帝國一分爲二,東部帝國即以君士坦丁堡爲首府,因此東羅馬帝國又稱爲拜占庭帝國。

12.伊斯法罕皇家廣場

奇蹟概覽

  伊斯法罕皇家廣場坐落在伊朗中部伊斯法罕省首府的市中心,建於17世紀,長約500米,寬約160米。整座廣場規劃協調,並把很多建造清真寺的手法結合到了廣場的建設上。廣場上的大門是阿拉伯特色的半圓冠頂,牆面則爲波斯風格的馬賽克裝飾,由兩座48米高的大塔高高挑起,牆面爲直角。

  廣場周圍是宏偉精美的古代建築羣,有阿里·卡普宮、皇家清真寺、聖·路得富拉清真寺等古代建築,並保留着300多年前風貌的傳統市場——巴扎。巴扎曾經是伊朗最大的集市,集市的南面入口位於廣場的最北邊,而往南則一直延伸到皇家清真寺,在市場中能觀賞到著名的伊斯法罕工藝品。皇家清真寺的左側是在本世紀經過重建的草坪和池塘,廣場的公園門口有兩塊古紀念碑。最引人注目的是廣場上的鐵鋪,在離廣場很遠的地方就能聽到鐵匠藝人的叫賣聲,所有這些都反映了薩非王朝(1501—1736年)時期的社會文化生活。

  1979年,伊斯法罕皇家廣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

⊙尋幽探祕:

   1.伊斯法罕皇家廣場是由誰修建的?

  伊斯法罕皇家廣場是由阿巴斯大帝(薩菲王朝著名的帝王)修建的,是當年阿巴斯大帝檢閱部隊和觀看比賽以及舉行各種隆重儀式的地方。

奇境珍藏

【皇家清真寺】

  皇家清真寺坐落於伊斯法罕廣場的南側,是一座雄偉壯觀的穹隆形波斯風格建築物。據估計,建造清真寺大約用了1800萬塊磚,鉚釘也有472500顆之多。清真寺的拱頂和宣禮塔,用土耳其瓷磚鑲嵌有精美的阿拉伯圖案和各式各樣的幾何圖案,由於用藍色瓷磚的裝飾,這座寺也被稱作“藍色清真寺”。整座建築清新的藍色同以黃色爲基調的城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圓形屋頂的瓷片呈放射狀排列開來,高貴而飄逸的色調使整個建築看起來富麗而優雅。

  清真寺的大門兩旁的宣禮塔朝向正北方,而清真寺的正殿和另外的兩座宣禮塔則朝向西南麥加聖地的方向,大門與正殿正好形成了一個45°的角。更爲奇妙的是,若是站在正殿中的一塊方磚上對着穹頂拍手或者講話,可以聽到七聲迴音,所以正殿又被叫做“七音殿”。

  在正殿西面的牆壁下,有一塊淺綠色的三角形大理石,每到了正午時,大理石的倒影就會消失,可以起到計時的作用。清真寺的立面十分簡潔,而且佈滿了紋樣精美的琉璃,使它顯得極其精緻而高貴,整座皇家清真寺的建築達到了傳統清真寺建築藝術的巔峯,不但造型華麗,而且獨具匠心。

【阿里·卡普宮】

  阿里·卡普宮坐落於伊斯法罕廣場的西面,是伊朗著名的故宮,這裏是薩菲王朝的阿巴斯大帝和他的后妃們居住的地方。

  宮殿二樓的遊廊是阿巴斯大帝閱兵和觀看馬球比賽的場所。登上六樓可以飽覽全城的景色,這裏是宮殿最頂層的音樂鑑賞廳,其四面的牆壁具有攏音的效果,牆壁上佈滿了雕花的圖案,拱形的天花板上全是各類傳統樂器的剪影,建築之精巧令人歎爲觀止。

  宮殿對面的清真寺造型精美,據說阿里·卡普宮內有一條地道可以直接通向清真寺,皇后在做禮拜時無需從廣場經過,便可直達清真寺內。

典故傳說

【阿巴斯大帝與中國瓷器】

  據說,薩菲王朝的阿巴斯大帝非常喜愛中國的瓷器,只要是比較高檔的中國瓷器,他就會想盡辦法買到手,於是大量精美的中國瓷器便落到了他的手裏。

  1611年,阿巴斯大帝到阿爾德比靈廟去祭祖,祭祀完畢後,他特地在廟的一角開闢了中國陶瓷的收藏室,將自己珍藏的1000多件中國瓷器奉獻出來。這批瓷器中就有中國景德鎮元、明時期的瓷器,還有37件珍貴的青花瓷。

  此後的數百年,阿爾德比靈廟與這裏的中國陶瓷收藏室一起競放異彩,吸引了世界各國的遊客前來探訪古代文化的勝蹟。

知識百科

【薩菲王朝】

  薩菲王朝是從1501年到1736年期間統治伊朗的王朝,這個王朝將伊斯蘭教正式定爲伊朗的國教並,統一了伊朗的各個省份,是伊朗從中世紀走向現代時期的過度時期。

  薩菲王朝起源於14世紀時在阿塞拜疆非常昌盛的蘇非教團,這個教團的創立者是薩非·阿爾·定。當時,由於蒙古的西侵,在今天伊朗的西北部和阿爾達比勒(伊朗北部城市)東部產生了一個政治真空期,薩非所建立的教團當時的任務就是在此平息這些戰亂。

  在15世紀裏,隨着帖木兒帝國(1370—1507年)的衰落,這個教團乘機獲得政治與軍事的力量,並謀劃了一個試圖獲取伊朗統治權的什葉派運動。1501年,教團聯合佔領了大不里士(伊朗城市名),推翻了當地的白羊王朝君主,由薩非的兒子即後來的伊斯邁爾一世登基,薩非王朝由此開始。

13. 婆羅浮屠大佛寺

奇蹟概覽

  婆羅浮屠,梵語是“山頂的佛寺”,位於爪哇島中部日惹西北約40千米處默拉皮火山的一個山丘上。它由三層組合臺構成,底層是一個塔基,中層是5個同心正方形臺疊加而成的錐體底座;頂層是3個圓臺組成的圓錐體佛塔羣,臺壁與圍欄有大量的佛教浮雕。

  這座建築的靈感來源於佛教密宗的壇城,是印度尼西亞的佛教建築和雕刻的傑出代表。它曾因火山爆發而被隱蓋在茂密的熱帶叢林中近千年,直到19世紀初,才被清理出來,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和柬埔寨的吳哥窯並稱爲“古代東方四大奇蹟”。

  1907—1911年,它第一次被修復。1975—1987年,在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發出拯救婆羅浮屠的呼籲以後,進行了第二次修復,有27個國家參加,共花費2000萬美元。1991年底,婆羅浮屠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目前,婆羅浮屠已被印尼政府擴建爲面積達85公頃的遊覽勝地,每年吸引世界各地的衆多佛教徒和旅遊者到這裏朝拜或觀光。

⊙尋幽探祕:

   1. 這座偉大的建築在甚麼時候,被誰建造的?

  婆羅浮屠大佛寺大約於750年至850年間,由當時統治爪哇島的夏連特拉王朝統治者興建的。

奇境珍藏

【主體結構】

  整個婆羅浮屠大佛寺約用200多萬塊玄武岩石塊砌成,總計5.5萬立方米。主要建築分爲塔基、塔身和塔頂三個部分。塔基是一個邊長爲123米的正方形,高4米。塔身由依次遞減的5層方形臺組成,第一層距塔基的邊緣7米,然後每層以2米的差距縮小,留下狹長的走廊。塔頂由依次遞減的3層圓形臺構成,每一層上建有一圈多孔的舍利塔,3層的舍利塔形成3個同心圓,圓心正中是一座直徑9.9米的巨大的鐘形窣堵波(印度佛塔的一種建築形式)。大窣堵波的頂端是整座建築的最高處,從地面至塔尖通高33.5米。

  婆羅浮屠每一邊的中間都有入口,總共有32只石獅子看守着4個入口,每個入口都有臺階通向塔頂。大佛寺的主入口在東邊,浮雕上的故事從這裏開始。

【浮雕】

  婆羅浮屠有大約2670塊浮雕,其中,約1460塊是敘事浮雕、約1200塊是裝飾浮雕,分別分佈於隱藏的塔基和塔身處。

  裝飾塔基的是160幅非同尋常的浮雕,浮雕題材依據佛經的天、人、畜生、地獄等六道輪迴,闡明瞭“業障”的作用,即因果的規律,將經變和世俗人物與熱帶花草和鳥獸結合起來。

  方形臺各層的主壁和欄楯間,共有4個寬約2米的迴廊,迴廊兩壁上爲連續的浮雕,共長3200米,畫面2500幅。第一回廊的浮雕主壁題材是前生、佛傳、譬喻和說法,描繪了釋迦牟尼佛從下凡到成道的過程;第二回廊主壁題材爲《華嚴經·入法界品》中的善財童子參學圖;第三回廊是其延續;第四回廊尚未明瞭,可能爲《華嚴經》的普賢菩薩行願贊等。整個浮雕形象生動、寓意深刻,成爲佛教教化衆生的重要石壁資料。

【佛像】

  大佛寺的各方形層的的欄杆上,每隔一定距離配置一個向外的佛龕,共432個,龕內各安置一尊大坐佛。而圓形層各層並列着格子形鏤空小塔,包括下層32座,中層24座,上層16座,共72座小塔。他們如同衆星拱月,圍繞着最高處的大窣堵波。小塔內也置有佛像。佛像按照東、南、西、北不同方向取有不同的名稱,而且佛像的面部神情以及手臂、手掌、手指各部位也都不同。方形層佛龕和圓形小塔中的佛像,再加上中心大窣堵波中的佛像,婆羅浮屠大佛寺共有佛像505尊。

  大佛寺的浮雕和佛像不但展現了印度傳統雕刻技藝,又顯露出印度尼西亞古代文明的影像,堪稱印度爪哇藝術的傑作。

⊙尋幽探祕:

   2. 婆羅浮屠大佛寺的建築結構有甚麼深刻的寓意?

  婆羅浮屠的整體設計和各層裝飾體現了佛教密宗曼荼羅義理。佛教將天地分爲三界,即: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最低的是欲界,人在此階段無法擺脫各種慾望;其次是色界,人雖已摒棄各種慾望,但仍然有名有形;最高是無色界,人已不再有名有形,永遠擺脫了世間的一切桎梏。

  婆羅浮屠塔的臺基代表欲界,5層方形臺及浮雕迴廊代表色界,3層圓形臺和大窣堵波代表無色界。

典故傳說

【王子之死】

  在印度尼西亞的歷史傳說中,佛塔和日惹蘇丹國一位王子的悲劇是有關聯的。

  這位王子無視禁忌,帶走了婆羅浮屠一個舍利塔中名爲“牢籠中的武士”的雕像。他回到王宮即暴病,一天後身亡。

知識百科

【湖泊的猜測】

  婆羅浮屠大佛寺修築於一座海拔265米的岩石山上,周圍是乾涸的河牀。一些學者認爲,大佛寺周圍原先應該是一個湖泊,而婆羅浮屠的底部高出湖牀15米,起初應該是一朵漂浮在湖中的“蓮花”。塔頂的三層圓臺似乎象徵着蓮花瓣,其中的佛像似乎代表着大乘佛教中的《妙法蓮華經》。然而,很多考古學家認爲建築周圍的自然環境表明這裏不存在湖泊。到底這裏從前是不是一朵“蓮花”漂浮在湖泊上仍舊是一個謎。

14.蘭毗尼

奇蹟概覽

  蘭毗尼位於尼泊爾境內南部魯潘德希縣蒂萊村落附近,靠近印度的邊境上,距加德滿都280千米,是世界著名佛教聖地,也是當代佛教復興的基地。公元前565年,相傳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於此,因此成爲佛教四大聖地之一。

  蘭毗尼分爲3個區域,分別是由阿育王石柱、菩提樹、水池和摩耶夫人祠組成的遺址區、各國佛教組織興建的寺院區和綠化區。蘭毗尼不僅是尼泊爾的驕傲,同時也是珍貴的世界文化遺產。

  1997年,蘭毗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尋幽探祕:

   1.佛教四大聖地分別是哪裏?

   佛誕生地藍毗尼園(尼泊爾)、佛成道地菩提伽耶(印度)、佛初轉法輪地鹿野苑(印度)、佛涅地拘屍那迦(印度與尼泊爾邊界附近)。

奇境珍藏

【阿育王柱】

  阿育王柱矗立於蘭毗尼的中心,摩耶夫人祠的北面,是一個高約6米、直徑約45厘米的粉色石柱。石柱上刻有阿育王(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朝拜時的銘記,以及阿育王對蘭毗尼地方免賦稅的文字,所有文字均用梵文書寫。

  據說,印度的阿育王曾於公元前249年訪問過蘭毗尼,並留下了一個紀念這一盛事的銘文砂岩石柱。在埋沒了數世紀之後,阿育王石柱於1896年被重新發現。

【摩耶夫人祠】

  摩耶夫人祠位於蘭毗尼的中心,廟內供着女神石雕像,摩耶夫人右手攀扶着娑羅雙樹的枝幹,嬰孩悉達多(後來的釋迦牟尼佛)坐在旁邊的蓮花上。祠堂南面是一長方形水池,此池就是摩耶夫人沐浴之地。池旁有一顆菩提樹,粗大的樹幹需七八個人才能合抱過來。傳說當年摩耶夫人就是在這裏手扶娑羅樹,生下了王子悉達多,如今娑羅樹已經被菩提樹所替代。

  據說,考古學家在摩耶夫人祠內大殿的佛像下1米深處挖掘出一塊石板,該石板所在地方正是佛祖(釋迦牟尼佛)誕生的具體位置。

⊙尋幽探祕:

   1.菩提樹有甚麼宗教內涵?

  佛教、印度教認爲菩提樹是神聖的。因爲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才得名爲菩提樹,“菩提”意爲“覺悟”。直到今天,印度教的沙陀們還經常在菩提樹下思考。

【蘭毗尼博物館】

  蘭毗尼博物館位於蘭毗尼東部,坐落於參天古樹羣中,建築造型非常獨特,全部用尼泊爾紅磚建造,乍看上去好像是磚窯或車間,造型雖樸實,但不失莊重和典雅。

  博物館專門用來展示佛祖生平,館內藏有許多歷史跡物,如佛像、仿製品以及全世界各佛教聖地的照片。與博物館遙望的巨大建築是蘭毗尼研究院,專門對研究佛教歷史的學者開放。博物館後面是一片池塘,池水上蓮花點點。蘭毗尼博物館融2500年的歲月於一體,使每一位參觀者都陷入深深的冥想之中。

【寺院區】

  自從1978年建立蘭毗尼發展區之後,世界30多個國家都承諾在佛祖誕生地蘭毗尼周邊建立佛教寺院。目前,蘭毗尼已有15個國家建立起了27所寺院。寺院區主要位於蘭毗尼博物館的西面,這裏分佈着各國佛教組織出資建造的寺廟,包括韓國佛寺、緬甸金佛寺、尼泊爾佛寺、泰國皇家佛寺、斯里蘭卡佛寺、日本的和平塔和中國的中華寺等。每一座都獨具特色,因此它們組成了全世界各種佛教流派的大薈萃。

  其中,中華寺由中國佛教協會建造,是中國在國外的第一座正式寺院。中華寺建有三門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長廊、禪堂、拆湯、寮房等建築,外面建有圍牆環繞。建築風格採用皇家寺院的模式,屬於中國北方建築,佔地建築面積爲2988平方米,整座建築雄偉、金碧輝煌。

典故傳說

【蘭毗尼的由來】

  公元前565年,迦毗羅衛國的王后摩耶夫人在乘馬車回孃家生育的路上途徑蘭毗尼花園。摩耶夫人見花園中奇花瑞草,池水香潔,便下車遊園洗浴。洗浴完上岸後,她手扶娑羅樹樹枝,生下了喬達摩·悉達多太子。這位太子在29歲感到世事無常,最後爲尋生命真諦而出家。6年後,他悟道成佛(釋迦牟尼佛),爲普度衆生,他現身說法49年直至涅槃。

  佛教徒們爲紀念這處佛祖誕生的花園,稱之爲聖園,並在此修建起許多寺院、廟和佛塔,2500多年來,前來朝拜瞻仰者從未中斷。

知識百科

【舍利子】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師釋迦牟尼佛圓寂火化後留下的遺骨和珠狀寶石樣的生成物,現指是一個人往生(去世),經過火葬後留下的結晶體。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頭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狀千變萬化,有圓形、橢圓形、蓮花形,還有的成佛或菩薩狀。它的顏色有白、黑、綠、紅等各種顏色,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瑪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鑽石一般。

  2500多年前釋迦牟尼涅槃,弟子們在火化他的遺體時從灰燼中得到了1塊頭頂骨、2塊肩胛骨、4顆牙齒、1節中指指骨和84000顆珠狀真身舍利子。佛祖的這些遺留物被信衆視爲聖物,爭相供奉。

15.阿旃陀石窟

奇蹟概覽

  阿旃陀石窟位於印度西南部,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縣阿旃陀村的瓦古爾納河谷,是在離谷底76米的懸崖峭壁上開鑿而成的一處佛教廟宇,西距奧蘭加巴德 106 千米。阿旃陀石窟與泰姬陵並稱爲印度的“雙璧”。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徒作爲佛殿、僧房而開鑿的,距今已有 2000多年的歷史。其現有洞窟從東到西依次編號爲1—29,編號按石窟的自然順序排列。石窟所處的河岸崖壁高度在70米到80米之間。石窟環布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錯落,洞窟大體上呈橫向排列,綿延 550 多米。石窟類型有支提洞與毗訶羅洞兩種。阿旃陀石窟的繪畫和雕塑作爲佛教藝術的經典之作,具有相當重要的藝術影響力。

  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阿旃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尋幽探祕:

   1.阿旃陀石窟的名字“阿旃陀”是甚麼意思?

   “阿旃陀”一詞,來源於梵語“阿謹提那”,意思就是“無想”、“無思”。

奇境珍藏

【石窟建築】

  阿旃陀石窟的建築形式,可分爲支提洞與毗訶羅洞兩種。

  所謂支提洞,梵語叫做caitya,或者譯爲“窣堵婆”,意爲藏舍利的塔,現在可譯爲“塔廟”,也就是佛殿。這種洞是在中間雕造佛教崇敬禮拜的塔,用來藏佛骨。其入口爲上下展開的形式。洞中心開鑿爲馬蹄形的祠堂,在其深入後方的矩形部分中起塔。洞內石壁的周圍,雕造壯麗的列柱,可以分爲內進與外進。內進爲圓形龍骨狀的天井,前面開一大穹隆形。阿旃陀石窟的9、10、11、26及28(未完成)等洞,都是支提洞。

  所謂毗訶羅洞,梵語叫做vihara,就是僧侶的居處,並且僧侶也可在此修道、講學、會集。所有毗訶羅洞的平面都是方形的,中間爲廣場,四圍是僧房,有列柱區劃內外。其入口爲左右展開的形式。天井都爲平面,並被用藻畫來裝飾。這樣的洞都有前廊,洞內與前廊,與洞窟的大小相適應,在外開闢三門。阿旃陀石窟中,除上述所說的幾個支提洞外,其他都是毗訶羅洞。

【石窟雕刻】

  阿旃陀石窟的雕刻從題材上分,有佛教造像與裝飾紋樣兩種。其中佛教造像可分早、中、晚3期。早期雕像由於風化嚴重,已很難辨識。中期雕刻手法趨於成熟,出現了許多精品,如16窟中的說法佛、19窟中的列柱和板框上的採花女子像及蛇王像等,技藝精熟,爲石窟造像之佼佼者。後期雕像,規模進一步擴大,人物的刻畫更加細膩精巧,形態也更加優美,如26窟中的佛陀降魔和涅盤、1窟中的釋迦牟尼像,以及佈滿窟內四壁的佛傳、佛本生故事浮雕等。

【石窟壁畫】

  壁畫是阿旃陀石窟中最爲矚目的藝術,被認爲是印度古代壁畫的重要代表。畫面上有大量的現實生活場景,特別是畫中的婦女形象,反映了印度古典藝術的美學思想。

  壁畫依時代風格可分爲早、中、晚3期。早期壁畫構圖多爲橫幅長條形,人物造型、表現技法初見進步。如9窟的佛傳和佛本生故事,線條柔和純樸;10窟的索姆、六牙白象本生和禮拜菩提樹等畫面,運筆大膽,風格豪放。中期壁畫正值笈多王朝(約320—540,中世紀統一印度的第一個王朝)文化藝術的鼎盛時期,畫面構圖壯闊繁密,佈局緊湊和諧,作風沉着老練,色彩典麗,且能注重人物的神情刻畫和意境的表達,富有抒情趣味,其中對婦女的描繪格外細膩。其代表作有17窟的獅子國登陸圖和佛說法圖及太子與嬪妃勸酒圖、16窟的佛傳故事等。另外,中期各窟的裝飾壁畫也獨具特色。到了晚期,壁畫構圖宏大莊重,整體感強,線條穩健,講求透視,畫面景物立體感有所加強,人物裝飾更加華美,爲阿旃陀石窟壁畫藝術的最佳者。

典故傳說

【阿旃陀石窟的發現】

  1819年的一天,一隊英國士兵正在南亞次大陸中部的山嶺間狩獵。他們打傷了一隻猛虎,猛虎踉蹌地順着陡峭山路狂奔而去,只見它跳過山澗,鑽進了對面山中一處看不清深淺的洞穴。因爲地勢險惡,士兵們只得放棄搜尋。

  可是,有一個士兵依然不甘心,他緊盯着老虎失蹤的地方。突然間,他彷彿看到纏纏繞繞的藤蔓深處似有廊柱雕像的淺淡痕跡。回營後,這位士兵把這件事報告給了長官。那長官又告訴了當地的藩王。藩王這才知道——那座傳說中的佛窟並非謠傳。

  藩王馬上組織人馬前去發掘,從而使一座震驚世界佛學、美術、雕塑各界的藝術寶庫終於重見天日。

知識百科

【印度佛教石窟】

  印度佛教石窟,是南亞次大陸佛教文化和藝術的主要遺蹟之一。鑿石開窟約開始於公元前3世紀中葉,7世紀到8世紀的時候逐漸衰落。除印度比哈爾邦巴拉巴爾山區有一組最早的石窟羣外,主要分佈於溫迪亞山脈和德干高原一帶,其中重要代表有巴查、卡爾利、納西克、阿旃陀等。在千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大致可分爲早期佛教石窟(前3世紀—3世紀)和笈多王朝時期石窟(4世紀—7世紀)兩大時期。

  印度佛教石窟的建築與雕刻風格影響了東南亞各地。但東南亞開鑿石窟甚少,直接繼承石窟藝術傳統的是阿富汗和中國的佛教石窟。

16.薩邁拉古城

奇蹟概覽

  薩邁拉古城早在青銅時代就已經存在,它位於伊拉克巴格達以北130千米處的底格里斯河兩岸,從北到南長約41.5千米,寬度從8千米到4千米不等。

  這裏是強大的伊斯蘭都城的遺址,這個都城曾統治着從突尼斯延伸到中亞的阿巴斯王朝的省份。人們曾在遺址中發現了與標準的哈蘇納陶器相似,但製作工藝卻更爲精湛、裝飾更爲華美的陶器,人們稱之爲“薩邁拉陶”。隨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尤其是索萬和喬加馬米兩個遺址的發現,證實了“薩邁拉陶”屬於獨立發展的文化系統,所以稱之爲“薩邁拉文化”。

  薩邁拉文化在建築和藝術方面都非常具有創新性,這種創新不但得以發展,並且傳播到伊斯蘭世界及伊斯蘭世界以外的其他地區。

  9世紀的薩邁拉清真大寺和通天塔是古城中衆多傑出建築奇蹟之一,而古城還有大部分遺蹟有待發掘。2007年,薩邁拉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

⊙尋幽探祕:

   1.青銅時代指的是歷史上的哪個時代?

  青銅時代不是特指哪一個年限,而是考古學上,以使用青銅器爲標誌的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個階段。自從有了青銅器,人類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力水平逐漸提高,青銅鑄造術的發明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世界上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是兩河流域和埃及等地,約開始於公元前3000年。

奇境珍藏

【通天塔】

  通天塔又叫螺旋塔,是薩邁拉古城清真大寺的宣禮塔,它建造於837年,建築外形像一個巨大的海螺,獨特的造型爲世所罕見。當時,穆阿臺綏姆從巴格達遷都至底格里斯河上游100千米處的薩邁拉,並在這裏建造了宏偉的宮殿和美麗的園林,把城市沿底格里斯河擴展至3千米長。9世紀末,都城又遷回了巴格達,薩邁拉城從此逐漸衰落。到了1300年幾乎變成了一片廢墟,但是造型獨特的螺旋塔卻一直聳立至今。

  螺旋塔用大量的磚塊和黏土建成,塔高52米,共7層。塔體是環形向上的,塔身上築有逆時針螺旋上升的階梯,階梯寬約2.5米,由於螺旋塔的欄杆嚴重缺損,只有勇敢的遊客才能從階梯上爬到塔頂。它是“絲綢之路”上的遺蹟,在人類的文明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薩邁拉清真大寺】

  薩邁拉清真大寺是伊拉克伊斯蘭教清真古寺的遺蹟之一,也稱爲皇家清真寺。它坐落在薩邁拉新城的東北部,始建於阿巴斯王朝穆阿臺綏姆(833—842年在位)時代,後來穆阿臺綏姆的兒子穆泰瓦基勒(847—861年在位)在849年至851年間對其進行了擴建。

  整座寺院呈長方形,長238米,寬156米,面積爲37128平方米,被認爲是當時伊斯蘭世界面積最大的清真寺之一,曾經可以同時容納近萬名穆斯林禮拜。寺院的圍牆高達10米,其間有40根半圓的支柱。庭院中心有一座噴泉,流水潺潺而過,景色十分秀美。禮拜大殿正向的凹壁鑲嵌有黃金,最高部位是弓架結構的窗戶。兩根磚柱支撐着由5個弧形組成的兩道拱門,出入門共有21道。

  由於年久失修,清真寺的主體建築已經殘破不全,只有大寺的宣禮塔尚存,現被列爲重要的歷史文物,並作爲旅遊觀光的項目之一。

典故傳說

【清真寺的劫難】

  2006年2月22日,伊拉克薩邁拉市的居民忽然聽到市中心傳來了兩聲劇烈的爆炸聲,阿里·哈迪清真寺頃刻間便被煙塵籠罩。

  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只見清真寺巨大的金色穹頂已經被炸燬,橫七豎八的鋼筋和土黃色的磚體裸露在外。一座宣禮塔頂部的鎏金裝飾也被爆炸產生的巨大氣浪剝落,清真寺內一片狼藉。市民們無法接受眼前的事實,他們捶胸頓足,一遍遍聲嘶力竭地怒吼着:“罪過啊!罪過!”

  因爲有着巨大的金色穹頂而被稱作“金色清真寺”的阿里·哈迪清真寺裏,供奉着什葉派第10位和第11位伊瑪目(宗教領袖)阿里·哈迪與哈桑·阿斯凱里的陵寢,這裏被認作是什葉派四大宗教聖地之一,是不允許任意褻瀆和破壞的。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神聖之地,卻在2007年6月13日再度遭到Z彈襲擊,致使清真寺的兩個宣禮塔被炸燬。

  兩次爆炸事件,使清真寺受到了嚴重的損壞。

知識百科

【穆斯林】

  穆斯林的意思是順服伊斯蘭教的神——阿拉的人。目前一般提到穆斯林,都是泛指伊斯蘭教徒。伊斯蘭教是與佛教和基督教並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紀時產生於阿拉伯半島,其復興者和傳播者是穆罕默德,中國稱之爲清真教。伊斯蘭一詞的原意爲順從,即順從真主意志的宗教。同時,穆斯林也可以理解爲穆斯林世界,即現今的伊斯蘭國家或者中世紀時的阿拉伯帝國。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