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南美洲文明奇蹟

40.巴西基督像

奇蹟概覽

  巴西基督像是一座具有裝飾藝術風格的大型基督雕像,它位於巴西里約熱內盧的科爾科瓦杜山上,雕像中的耶穌基督高高地聳立在山頂上,俯瞰着整個里約熱內盧市。這尊巨大的基督像是爲紀念巴西獨立運動成功而建造的。

  巴西是一個信奉天主教的國家,全國有90%以上的人都篤信天主教。在教徒們看來,這座巨型的耶穌雕像是爲普天下人而獻身的“救世主”的化身。雕像中的耶穌身穿長袍,雙臂平舉,預示着博愛的精神和對巴西獨立的讚許。耶穌像面向着浩瀚的大西洋,展開的雙臂遠遠望去猶如一個巨大的十字架,顯得神聖而莊嚴。

  耶穌的身影與周圍的羣山融爲一體,雲團不時地在山峯間飄過。他張開雙臂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是巴西人民熱情接納和寬闊胸懷的象徵,也是世界最著名的紀念雕像之一。

⊙尋幽探祕:

   1.巴西在未獨立之前是哪個國家的殖民地?

  巴西在歷史上曾在長達300多年的時間裏作爲葡萄牙的殖民地。1822年9月7日,巴西宣佈完全脫離葡萄牙而獨立。

奇境珍藏

【科爾科瓦杜山】

  科爾科瓦杜山又叫駝背山或耶穌山,它位於里約熱內盧的西部,瓜納巴拉海灣的邊上,海拔710米,山上古木參天,終年鬱鬱蔥蔥,景色十分秀美。

  科爾科瓦杜山的第一個別名來自於它的形狀,好像駝揹人隆起的後背;第二個別名是因爲山頂有一座世界著名的耶穌像,所以又叫做耶穌山。

  巴西的蒂如卡國家公園也在這座山上,它位於科爾科瓦多山海拔380米處。這裏有一座精巧別緻的中國式涼亭,類似於中國的八角亭,八個檐上雕刻有色彩豔麗的飛龍。據說,這座涼亭是巴西國王唐·若昂六世在位時,當地政府爲了表彰華工在巴西培植中國名茶的功績而修造的,現在這座涼亭已經成爲了中巴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徵。

  山頂有座高30米的救世主耶穌的雕像,有公路和鐵軌可以到達山頂。這裏是欣賞里約熱內盧風景的最佳地點,站在山頂遠眺,輪廓獨特的甜麪包山、風景秀麗的海灘、世界上最大的馬拉卡納體育場、繁華的里約熱內盧市景盡收眼底。

【基督像】

  基督像高30米,基座高7米,是由法國雕塑家保羅·朗多夫斯基等人創作於1921年至1931年間,現在矗立於科爾科瓦杜山頂。

  1921年,在巴西人民慶祝獨立100週年時,就有人提出了在當時的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建造一個紀念雕像,通過全國各地的徵集評比,最終海克多·達西爾法·科斯塔一舉奪魁。他提議在里約熱內盧附近的科爾科瓦杜山頂修建一座巨型的基督雕像,讓這位救世主伸開他寬大的雙臂來擁抱這座城市,把他的仁慈與博愛灑向世界。

  1931年,雕像在科爾科瓦杜山頂落成。雕像的選址十分科學,無論是白天還是在夜間,從里約熱內盧的大部分地區都可以看到雕像,而站在雕像旁,也能夠把全城的景色盡收眼底。這尊雕像體積龐大,僅頭部就高達3.7米,重約35.6噸;雙臂展開,左右兩手手指端之間的距離爲28米,其中每隻手重達9.1噸,兩臂面積約爲38平方米,重114噸;塑像基座面積爲100平方米,整個雕像總重約爲1145噸。

  雕像中的耶穌身着長袍,平舉起雙臂,目光深情地俯瞰着山下的里約熱內盧市。雕像的落成大典相當隆重,有50名大主教和當時的巴西總統瓦加斯親自出席,雕像裝有照明燈,大典上當雕像開燈照相時,全巴西的教堂的鐘聲同時敲響,併爲此而舉行了兩萬次彌撒。

典故傳說

【遠行的基督】

  基督像站在里約熱內盧的海邊已經80年了,重達1145噸的雕像製造和安裝都是件大工程。

  雕像由外部和內部的填充物構成,外殼採用一種特殊石材和一些鈦金屬製成;內部填充物則是一種砂、糖和鯨魚油的混合物。外殼的製作採用的是一種類似於浮水石的材質,雖然石質較軟,但可以長時間保存,即使環境溫度發生變化也不至於龜裂或變形。那個年代的巴西工藝師們不善於處理這種材質,於是由波蘭裔法國藝術家保羅·朗多夫斯基在1926年到1931年期間先在法國造好了雕像的片段,然後運送到巴西來組裝。爲了保證雕像的細節部位在運輸過程中不被損壞,其頭部在被運上山頂之前一直浸泡在皁石中。到了巴西之後,再用小火車載上山去組裝起來。

  這尊經長途運輸而組裝起來的雕像,一經落成就受到了巴西人民乃至世界人們的喜愛,並被評爲了新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知識百科

【彌撒】

  彌撒是一種宗教儀式,是拉丁語missa的音譯,意思爲“解散,離開”。彌撒聖祭是天主教最崇高的祭禮,來源於彌撒中的最後一句話:“Ite,missa est。”,即“儀式結束,你們離開吧。”根據《新約》記載,耶穌在傳教3年後,預知自己會被捕並且受盡酷刑而死,因此在紀念逾越節的晚上和門徒共進晚餐。

  在耶穌犧牲後,門徒常常聚在一起重溫耶穌的教誨和舉行分餅儀式,後來這兩部分成爲一個完整的祭獻禮儀。彌撒中,教友通過聆聽聖道和參加聖祭,親身參與耶穌基督自我奉獻於天主聖父的大禮。教會初期稱之爲分餅,西方教會在604年以後始稱爲彌撒。

  

 41. 馬丘比丘

奇蹟概覽

  馬丘比丘位於祕魯庫斯科省烏魯班巴河左岸海拔2430米高的山上,三面臨河,一面是連山的熱帶山林的懸崖峭壁,常年籠罩在雲霧中。馬丘比丘被認爲是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於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祕魯時都有人居住。考古顯示,馬丘比丘並非普通城市,而是印加貴族的鄉間休養的場所。

  它佔地13平方千米,有太陽神廟、軍事堡壘、祭壇、貴族庭院、平民住房、市場、作坊、廣場、浴池等近200座建築,還有連接山坡與城市的約3000級臺階,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和諧一體。山脊斜坡和後山還開闢有百餘層梯田,用於種植糧食、蔬菜。因此,馬丘比丘成了印加帝國的標誌,

  16—17世紀之交時,這裏遭到廢棄。1911年被發現時,這裏尚保留着印加時代的風貌。1983年,馬丘比丘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爲世界遺產,是世界上爲數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

⊙尋幽探祕:

   1. 馬丘比丘是個石頭城,它的建築體現出甚麼風格?

  馬丘比丘的每個建築都由巨石壘砌而成,每塊石頭都打磨得十分光滑。石塊與石塊之間沒任何黏合劑,卻嚴絲合縫,甚至連薄薄的刀片都插不進去。這些石頭中,有的重量不下200噸,據說其中一塊石頭有33個角,每個角都跟毗鄰的石頭上的角緊密結合。如此精密的建築、細緻的規劃、驚人的重量在建造史上不得不稱爲“奇蹟”。

奇境珍藏

【上城區】

  上城區位於馬丘比丘遺址的西側。這裏也是城市區,以神廟、祭壇和貴族宅邸等建築爲代表。城市區的西部分爲男子區和宗教區,這裏最引人注目的是印加王宮和大塔樓。這兩處建築的石牆非常精美,可以與庫斯科的太陽神廟和貞女廟媲美。

  城市區的東部也分爲兩個小區:服務區和婦人區。服務區主要建築有磨房區,是印加人加工糧食的地方,還有相配套的房舍和倉庫。位於婦人區的三門廳是整座古城最大的建築羣之一,內含有16個小區。帕查媽媽神廟也位於婦人區,是印加人供奉象徵豐產的大地女神——帕查媽媽神的地方。

【下城區】

  馬丘比丘的下城區是普通居民區和儲物倉庫區,這裏的石造建築材料和上城區相比,粗糙許多,建築也不如上城區的宏偉高大,因此下城區又有“平民區”之稱。

  平民區的盡頭有一座研鉢屋,這座石屋的地面上有兩個類似研鉢的圓坑。起初,考古家認爲這裏曾是印加人用來研磨食物的加工廠。後來根據考證發現,這兩個圓坑在儲水之後,是印加人用來觀測日月星辰的“天文儀器”,研鉢屋是設在下城區中的天文觀測站。

【日晷】

  馬丘比丘最著名的是矗立在高山之巔的一塊怪異巨石,被稱爲“日晷”,印加人叫它“拴日石”。這塊呈“凸”字形的石頭是印加人的靈魂。印加人認爲,巨石矗立之地就是世界的中心。印加人崇拜太陽,並把自己看成太陽的子孫。印加將自己的城市建在高山之巔,就是爲了離太陽更近些。每當太陽西下時,他們總害怕太陽從此跌落深淵,再也爬不上來。傳說每年冬至太陽節時,爲祈禱太陽重新回來,印加人就會象徵性地把太陽拴在這塊巨石上。

  而且,馬丘比丘的居民擅長天文,“拴日石”也起着觀測天象的作用,人們通過石柱的影子來判斷日期和時間,以安排農作物的播種和收穫,日晷底座石的角還起着指南針的作用。

【神廟】

  馬丘比丘有着衆多的神廟,其中的太陽神廟不僅是印加人祈祭太陽的場所,更是一座天文觀測站。每年夏至時分,太陽光正好由太陽神廟東窗射入,準確地投影在廟中用來測量太陽昇起點的石頭上。

  而主神廟、三窗廟和聖器收藏室都是這裏最主要的神廟。主神廟是一座三面圍牆一面開放的建築,其東西兩側石牆皆以巨石爲底,並以打磨精細的石塊壘砌而成,廟中還有一座巨石砌成的祭壇。三窗廟位於主神廟旁邊,因爲有三扇巨石疊成的大窗而得名。廟中立有一根石柱,據說是用來支撐屋頂的,石柱邊還有一塊代表天地宇宙的階梯石刻,是印加神廟的重要標誌之一。

典故傳說

【消失的印加城市】

  1532年,數百名西班牙人攻入印加帝國,開始在那裏殖民統治和瘋狂掠奪。但是,因爲馬丘比丘地勢險要,沒有被西班牙軍隊找到,逃過一劫。直到1911年,美國探險家賓漢姆在尋找民間傳說中“消失的印加城市”時,因走錯路偶然在荒山蔓草間發現了一個古文明的最後驛站——馬丘比丘。據說,被發現時,古城裏散落着100多具骷髏,男女比例爲1:10。

知識百科

【印加文明】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區發展起來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它的影響範圍北起哥倫比亞南部的安卡斯馬約河、南到智利中部的馬烏萊河,全長4800千米,東西最寬處500千米,總面積達9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超過1000萬。大體說來,它包括了現今厄瓜多爾山區部分、祕魯山區部分、玻利維亞高原地區、半個智利和阿根廷西北部。印加文明與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並稱爲印第安三大古老文明。

42.復活節島石像

奇蹟概覽

  復活節島是東太平洋上的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位於智利以西外海3600多千米處。島嶼呈三角形狀,長24千米,最寬處17.7千米,面積爲100多平方千米。島上有很多死火山,其中3座較高的火山雄踞島上3個角的頂端。

  復活節島上形態各異的石像可謂是島上的一大風景。島上共有石像600多尊,一般高7—10米,重達30—90噸,所有石像均由整塊的淡黃色火山石雕鑿而成,並且都沒有腿,全部是半身像,外形大同小異,有的石像還頂了一頂橢圓形的帽子,顯得可愛卻又充滿了神祕色彩。

  關於這些石像的建造者、建造時間、建造原因以及它們又是怎麼被運到這裏的,一直是縈繞在衆多遊客和科學家腦海裏的謎團。

⊙尋幽探祕:

   1.爲甚麼稱該島爲復活節島呢?

  1722年4月5日,荷蘭海軍上將雅可布?羅格文率領一支100多人的艦隊發現了這個神祕的島嶼。因爲這一天恰好是基督教的復活節,於是它便被命名爲“復活節島”。

奇境珍藏

【石像】

  島上石像大多矗立在離海岸近的地段,它們有的豎立在草叢中,有的倒在地面上,還有的豎立在祭壇上。這些石像一般是用淡黃色火山石雕刻而成的。有的石像還戴着帽子,帽子是用紅色岩石雕成的,形狀像個圓柱,據說光一頂帽子就重達10多噸。有的石雕像身上還刻着符號,就像紋身圖案。除此之外,還有比這些巨大的石雕像還要大一倍的石雕像,但它們多是半成品。

  這些石像的面部表情非常豐富,它們的眼睛是專門用發亮的黑曜石或閃光的貝殼鑲嵌上的,格外傳神。同時,它們大多額頭狹長、鼻樑高挺、眼窩深凹、嘴巴噘翹、大耳垂肩、胳膊貼腹。所有石像都面向大海,表情冷漠,神態威嚴。遠遠望去,就像一羣準備出征的武士,極爲壯觀。

⊙尋幽探祕:

   2.復活節島上的石像重達90噸,雕刻這些石像需要花多長的時間呢?

  20世紀50年代,挪威考古學家海爾達爾僱6個當地人用石斧雕刻一座石像,但因爲工作太辛苦,他們只幹了3天就辭職了。按他們的進程估計,6個人用12—15個月的時間可以完成一座雕像。但運輸這些雕像可能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了。

【復活節島北岸】

  復活節島北部的阿納凱是全島最富魅力的景點,岸上的棕櫚樹林青翠茂密。除一排威武的石像外,還有一片金黃色的沙灘。山體中央是著名的“七尊摩艾”景點。攀上全島最高點特雷瓦卡山頂遠眺,島上的大小火山和四周的石像盡收眼底,浩瀚的太平洋與藍天渾然一體,令人心曠神怡。

【採石場】

  採石場位於復活節島拉考克火山附近,這裏至今仍有300多尊未完工的雕像,並且大部分是用凝灰岩雕刻而成。1951年,考古學家在採石場考古人員找到了許多用鈍了的玄武岩石斧,並推測這些石斧是雕刻石像的主要工具。

典故傳說

【石像的由來】

  復活節島上沒有一棵樹,地上的野草也稀稀落落,只有3個盛滿雨水的小湖是淡水的惟一來源。那些建造了巨人石像的人怎麼能在這種自然環境下生存呢?爲了弄清這個曾經高度發達的文明消亡的原因,美國科學家亨特在島上進行了考察。

  他猜測: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波利西尼亞人爲了逃避部落間的衝突和戰爭,乘船來到這個島上尋找新的棲身之地,同時他們帶來了生活的必需品,如家畜和各種農作物的種子。那個時候,島上覆蓋着濃密的亞熱帶森林,到處長滿了各種各樣的樹、灌木和野草,絕大多數是一種現在島上已經絕跡的棕櫚樹。

  一段時間之後,島上人口越來越多,形成了具有複雜社會結構的地區性文明。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頭領和祭司。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島上開始了部落之間的紛爭。每個部落和它的祭司都在力求表現自己強於別的部落。爲證明自己的實力,也爲了恐嚇敵人,大家都爭相建造石像。哪個部落建的石像大,就證明誰的實力強。所以,相對那些弱小和貧窮的部落雕鑿的石像就小得多。爲了搬運這些石像,他們大量砍伐樹木,利用樹幹做“滾輪”幫助他們運輸。最後島上的樹木被砍光,形成了今天的這般光景。

知識百科

【祭司】

  祭司是指在宗教活動或祭祀活動中,爲了祭拜或崇敬所信仰的神,負責主持祭典或是祭壇上的神職人員。祭司依照信仰或神職層級的不同,有不同的稱呼,如神父、牧師、祭師等。

  不同於西方社會正統保守的神職人員,古埃及的祭司不是爲預測占卜或者與某位神明保持和諧關係而存在的,祭司的職位近似於一份日常的工作。他是法老的代表,負責維持埃及社會的良好秩序。除此之外,他還有一份重要的職責,就是加強宗教的影響力。所以,無論是社會職能還是神祕的宗教層次,祭司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43.科潘瑪雅遺址

奇蹟概覽

  科潘瑪雅遺址,位於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爾巴西北部大約225千米處,靠近危地馬拉邊境。遺址坐落在13千米長、2.5千米寬的峽谷地帶,海拔600米,佔地面積約爲15萬平方米。古城的核心部分是宗教建築,主要有金字塔祭壇、廣場、廟宇、象形文字石階、石碑和雕刻等。

  瑪雅從來都沒有過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帝國,在整個瑪雅地區分成數以百計的城邦。然而瑪雅各邦在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習俗傳統上卻屬於同一個文化圈。而科潘就是瑪雅文明中最古老且最大的古城遺址。科潘曾是當時瑪雅的科學文化和宗教活動的中心,但是據記載,805年以後,瑪雅人突然捨棄了科潘城北遷,科潘城隨之變成一片廢墟。這一切爲科潘蒙上了神祕的色彩。

  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科潘瑪雅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尋幽探祕:

   1.科潘瑪雅遺址神祕而又具有重要的價值,那麼“瑪雅”又是甚麼意思呢?

  瑪雅是瑪雅人、瑪雅語和瑪雅文明的統稱和簡稱。另外,瑪雅還是一個古地區的名稱,是印第安人的一支瑪雅人居住的地區,範圍約爲今墨西哥南部塔巴斯科、坎佩切、尤卡坦等州和危地馬拉、洪都拉斯以及伯利茲外圍地區。

奇境珍藏

【金字塔祭壇】

  在科潘古城遺址廣場的山丘上有一座祭壇金字塔,高30米。金字塔上有一條寬約10米、長約60米的石梯直通塔頂,由2500塊刻着花紋及象形文字的方石塊壘成,共有63級臺階,在石階兩側各刻着一條花斑巨蟒,蟒尾在山丘頂部。這個石階是祭司和部族首領在瑪雅人祭祀的活動中登上塔頂進行祭祀的通道。

  在這個梯道的每塊方磚上都刻着象形文字,每個象形文字的四周均雕有花紋,梯道共刻了2000多個象形文字符號,這些圖案和文字記載了瑪雅人的重大事件。這段梯道是瑪雅象形文字最長的銘刻,也是世界題銘學上少見的珍貴文物,由此被稱爲“象形文字梯道”。

【廣場廟宇】

  在廣場的中央,有兩座有地道相通、分別祭祀太陽神和月亮神的廟宇,各長30米,寬10米。牆壁門框中有豐富多彩的人像浮雕。在兩座廟宇之間的空地上,聳立着14塊石碑,這些石碑建於613年至783年之間,所有的石碑儘管高低不一,但它們卻都是由整塊的石頭雕刻而成的,上面刻滿了具有象徵意義的雕刻和數以千計的象形文字。

【遺址雕像】

  在科潘瑪雅遺址中,有許多代表不同意義的雕像。

  在廣場附近,一座廟宇的臺階上就有一個碩大的代表太陽神的人頭石像,石像上還雕刻着金星。另一座廟宇的臺階上,還有兩個獅頭人身像,雕像的一隻手握着一把象徵着雨神的火炬,另一隻手攥着幾條蛇,嘴裏還叼着一條蛇。另外在山坡和廟宇的臺階上,也聳立着一些巨大的、表情迥異的人頭石像。而在另一個長1.22米、高0.68米的祭壇上,還刻有4個盤腿對坐的祭司。他們身上刻有象形文字,手中各拿着一本書。在這個祭壇的雕刻羣中,還有用黑色岩石碎片鑲嵌成花斑狀的石虎和石龜。

典故傳說

【古城堡的傳說】

  美國考古學家曾經在科潘城附近的茂密森林中,發現過一座古城堡。而關於這座古城堡,還有一個充滿神祕與浪漫色彩的古老傳說。

  有一個頑童曾經對一位王子說,在森林深處有座城堡,那裏的臣民正在遭受苦難,等待他去拯救。於是,王子一路披荊斬棘,進入了可怕的森林之中,果然發現了一座城堡。他進到城裏,發現這座城堡的臣民都因爲魔女的咒語而不醒人事。後來,王子發現了同樣昏迷的城堡的公主,他看見如此美麗的公主卻不幸遭此厄運,於是便產生了憐憫愛慕之心。王子走上前,親吻了公主的前額,而公主經這一吻竟然甦醒了過來。隨後,全城上下的臣民也都慢慢地甦醒。從此,這座城堡又“活”了過來,再一次充滿了生機。

知識百科

【瑪雅文字】

  瑪雅文字是美洲瑪雅民族在公元前後創造的象形文字,盛行於5世紀中葉。瑪雅人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記錄的民族。

  瑪雅象形文字以近似圓形或橢圓爲主,字符的線條更多地依隨圖形起伏變化、圓通流暢。一個完整的瑪雅文字是由主符和一些字綴組成的,在主符前面的字綴叫做前綴,後面的叫做後綴,中間的叫做中綴。中綴又根據位置分爲上綴和下綴。與英文的字綴有區別,瑪雅文字的字綴大多數是發音的。

  迄今最古老的瑪雅文字,發現於危地馬拉北部叢林中一座早期的瑪雅金字塔內。文字共有10個,被雕刻在泥灰板上,年代距今大約2300年,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到2世紀之間。現存的瑪雅象形文字刻在石碑、廟宇及墓室的牆壁上,也雕在玉器和貝殼上。另外,瑪雅文字也用類似中國毛筆的工具書寫在陶器、榕樹內皮和鞣製過的鹿皮上。瑪雅文字的總量相當多。

  

44.庫斯科古城

奇蹟概覽

  庫斯科古城位於祕魯的安第斯山脈,在海拔3400米之上的安第斯山脈的山谷中。城市建於1100年,在印加統治者帕查庫蒂的領導下發展爲一個複雜的城市的中心,它具有宗教和行政的職能。

  庫斯科是座用巨大石頭裝飾外部並與廣場接壤的城鎮,教堂與城市的廣場毗鄰,在離市中心略遠的地方分佈着白色外牆的低矮民居。古城的四周是農業、手工業和工業區。16世紀西班牙人佔領這塊土地時,保留了原有的建築,並在此基礎上採用了新的建築結構,他們在城內建造了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和宮殿。衆多狹窄的石板街道在印加泥瓦建築的城牆之間蜿蜒,猶如一條石頭走廊。

  庫斯科古城遭受了三番五次被毀而又重新建造的命運,所幸的是雖然歷經風雨,但城中仍然保留了大量有價值的遺蹟。這裏宏偉壯觀的建築羣彰顯着印加帝國的強大,其建築結構新穎而複雜,龐大而堅固,是美洲印第安人最偉大的古建築之一。

奇境珍藏

【薩克薩曼圓形古堡】

  薩克薩曼圓形古堡是庫斯科古城的主要建築,它位於距庫斯科古城1.5千米處的山坡上。古堡是俯瞰全城的巨大防禦系統,據說其主堡是由印加王帕查庫蒂在15世紀70年代時動工修建的,持續了50多年,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還沒有完全竣工。

  這個巨大的建築羣從上到下共有3層圍牆,圍牆均用巨石壘砌而成,每一層都高達18米,長約爲540米。古堡下層的臺階由石板鋪設而成,長達800米。古堡的最高處是由3座塔樓圍成的一個三角形,圓柱形的主塔基層呈放射狀,其他兩座均爲正方形,是駐軍之處。這裏也是印加王的行宮,據說塔樓內部還有一個溫泉。

  古堡的底下有用石頭砌成的網狀隧道,隧道和3座塔樓相通。這一宏偉的建築不僅結構新穎,而且功能強大,是印第安人建築中較爲出色的建築。

【軍事廣場】

  軍事廣場位於庫斯科城的中心,這裏曾經是印加帝國時期舉行慶典的場所。廣場的中心高高地矗立着印第安人的全身雕像,幾條狹窄的石子鋪成的街道呈放射狀地通向四周。街道的兩旁林立着許多土坯建造的尖頂茅屋,其中由石塊壘砌而成的是印加帝國的遺留建築物。現在倖存下來的一些宮殿、廟宇和房屋,多是從90千米外的安第斯山上採集的巨石壘成的。

  廣場北側的庫斯科大教堂始建於1560年,歷時100年才建成。這座教堂融匯了巴洛克風格和文藝復興的風格,其頂端的鐘樓上懸掛的巨鍾重達130噸,據說這是南美洲最大的鐘。每當鐘聲響起,悠遠的鐘聲可傳到40千米之外。

  廣場東側的拉孔帕尼亞教堂建於1668年,是全城最美麗的教堂,教堂的牆壁上有絢麗多彩的繪畫,教堂內還有雕花的祭壇,它是印加人在太陽神廟的基礎上建造的。

【奧林太坦玻遺址】

  奧林太坦玻位於山谷的西端,緩坡的盡頭,它是印加帝國防禦北部亞瑪森部落的戰略要地。奧林太坦玻遺址以玫瑰色的花崗岩爲主要建材,是一處精美的印加石造建築羣。這裏不但有精緻的神廟,還有普通的民居和堅固的防禦工事。

  它仍然保持着完整的古印加城市格局,這裏的街道和幾百年前的印加時代幾乎相差無幾。整個城市由空中看呈不規則的四邊形佈局,廣場是城市的核心。所有的街道由中心開始漸漸伸向遠處的山坡,被印加人稱爲“坎恰”的民居,現在仍然隨處可見。遺址中的公主泉曾是印加王族的沐浴池,其巧妙的輸水系統是水利工程中的奇蹟。

典故傳說

【太子的夢】

  傳說,在第八位印加王還是太子的時候,曾經夢到維拉科查神(印加人崇拜的一位神)出現在他的夢中,並自稱是印加王的先祖。維拉科查神告誡王子,要他警惕異族的叛亂。

  神明果然靈驗,過了不久就發生了昌卡人的叛亂。由於維拉科查神的幫助,王子很快平息了叛亂,使民衆免遭昌卡人的欺凌。此事大大提升了太子的威望,不久他就登上了印加王的寶座。

  爲了向神明表示感謝,新國王就自稱維拉科查,並按照夢中的記憶爲維拉科查神塑造了一座雕像。

知識百科

【印加文明的消失】

  印加文明是西班牙人入侵之前,美洲大陸上傳統印第安人文化的最大中心。印加有着當時美洲大陸十分罕見的體現在社會組織上的成熟與理性,以及由這套成熟的社會建制造就的諸多標誌性的文化成就。考古學家認爲,印加人的建築技術、醫學和織染技巧也相當的發達。

  關於印加文明的消失原因,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根據衆多歷史學家的推論總結,印加的毀滅有兩大原因:一是西班牙殖民者的武力打擊;二是因爲西班牙人帶來了美洲所沒有的天花病毒。這兩種原因使得印加的原著居民人口大幅減少,最終走向毀滅。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