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非洲文明奇蹟

1.埃及金字塔

2.獅身人面像

3.卡納克神殿

4.廷巴克圖遺址

5.拉利貝拉石鑿教堂

6.迦太基古城

7.大津巴布韋遺址

33. 埃及金字塔

奇蹟概覽

  埃及的金字塔建於大約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2500年,是古埃及法老(國王)和王后的陵墓。陵墓是用巨大石塊修砌成的方錐形建築,因形似漢字“金”字,故被稱作“金字塔”。

  至今爲止,埃及已發現大大小小的金字塔110座。在這些金字塔中,最大最有名的是位於開羅西南面的吉薩高地上的祖孫三代金字塔: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海夫拉金字塔和門卡烏拉金字塔。它們與其周圍衆多的小金字塔形成金字塔羣,成爲埃及建築藝術的代表。

⊙尋幽探祕:

   1. 古代埃及的法老們爲甚麼要將墳墓修成角錐體的金字塔呢?

  大約在古埃及第二王朝時期(前2850—前2686年),埃及人產生了國王死後要成爲神,他的靈魂要昇天的觀念。在後來發現的《金字塔銘文》中有這樣的話:“爲他(法老)建造起上天的天梯,以便他可由此上到天上。”金字塔就是這樣的天梯。

  同時,角錐體金字塔形式又表示對太陽神的崇拜。古代埃及太陽神的標誌是太陽光芒。而在金字塔棱線的角度上向西方看去,可以看到金字塔像撒向大地的太陽光芒。因此,金字塔象徵的就是刺向青天的太陽光芒。

奇境珍藏

【大金字塔】

  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是埃及現存規模最大的金字塔,被喻爲“世界古代七大奇觀之一”。它建於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統治時期(約公元前2670年),原高146.59米,因頂端剝落,現高136.5米,但在1888年巴黎建築起埃菲爾鐵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

  這座金字塔的底面呈正方形,每邊長約230多米,佔地面積5.29萬平方米。塔身由230萬塊巨石組成,它們大小不一,分別重達1.5噸至160噸,平均重約2.5噸。據考證,爲建成大金字塔,一共動用了10萬人花了20年的時間。

⊙尋幽探祕:

   2. 大金字塔最令人稱奇的地方不是它的建築規模,那是甚麼呢?

  實際上,大金字塔令人喫驚的地方是方位的測定之準確。它的四個斜面分別面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它的底部四邊幾乎是正北、正南、正東、正西,誤差少於1度。這樣準確的方位絕不是偶然的,考古學家認爲是建築師以右框星爲指標定出來的。

【海夫拉金字塔】

  海夫拉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約前2575—前2465年)的第四位法老海夫拉的陵墓,塔高143.5米,也是埃及第二大金字塔。舉世聞名的獅身人面像緊挨着海夫拉金字塔,據說人面就是海夫拉的模擬像。

  長期以來,由於該金字塔內的溼度過大、通風較差,墓室內部的牆壁出現裂縫。1992年,海夫拉金字塔經歷了一次強度爲5.4級的地震,受到了部分損壞。此後,經過全面修繕,於2001年7月重新開放。

【彎曲金字塔與紅色金字塔】

  彎曲金字塔與紅色金字塔位於開羅以南約35千米的達舒爾,它們是爲古埃及第四王朝的法老薩夫羅建造的,距今近4600年。

  彎曲金字塔也稱“折角金字塔”,其底部爲邊長188米的正方形,高約98米。它的奇特之處在於它的每面具有兩個坡度。考古學家發現,古埃及人在施工時,先以54度的傾角修建,到一定高度後,又改爲以43度的傾角繼續向上建造,直至完工。這樣金字塔的四面看起來便是彎曲的,因此被稱爲“彎曲金字塔”。據2009年3月的報道,埃及旅遊部門將對外開放彎曲金字塔的內部墓室,供遊人參觀。

  另一座金字塔所用的建築材料爲顏色發紅的石灰石,因此被稱爲“紅色金字塔”。

典故傳說

【伊姆荷太普的創意】

  相傳,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死後,都被葬入一種用泥磚建成的長方形的墳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後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叫伊姆荷太普,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

  他用山上採下的呈方形的石塊來代替泥磚,並不斷修改修建陵墓的設計方案,最終建成一個六級的梯形金字塔——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雛形,也是埃及歷史上的第一座石質陵墓。

知識百科

【木乃伊】

  木乃伊即“人工乾屍”。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後靈魂不會消亡,仍會依附在屍體或雕像上。所以,法老王死後,均製成木乃伊,作爲對死者永生的企盼和深切的緬懷。

  木乃伊的具體制作方法隨時代而變化。但大體步驟都是先從亡人的鼻孔中用鐵鉤掏出部分腦髓,並把一些藥料注到腦子裏去進行清洗。然後,用鋒利的石刀,在側腹上切一個口子,把內臟完全取出來後把腹部弄乾淨,再用椰子酒和搗碎的香料填到腹腔裏,再按照原來的樣子縫好。之後,便把這個屍體泡在鹼粉裏放置70天,取出後把屍體洗乾淨,再用細麻布做繃帶從頭到腳包裹起來塗上樹膠,最後置於封閉的墓室中。

  木乃伊有的達千年而不腐爛,可謂是古代埃及人創造的一大奇蹟。

34.獅身人面像

奇蹟概覽

  獅身人面像是古代埃及的一種石雕像。這種雕像一般被雕成人形的面孔和獅子的軀體,所以人們稱之爲“獅身人面像”。最著名的獅身人面像是位於埃及開羅市西的吉薩區哈夫拉金字塔南面的那一座。

  這座獅身人面像又叫“斯芬克司”,它表情肅穆,凝視遠方,象徵了勇猛和智慧。它的形象十分逼真,至今保存相對完好。古埃及的法老把它放在墓穴外面作爲守護神,一直以來被賦予了衆多的傳說和想象。歷史上,它曾被黃沙掩埋至頸部,甚至到頭部,直到公元前1400年左右,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八位法老圖特摩斯四世纔將它發掘出來。

  如今,獅身人面像與金字塔一起成爲古埃及文明最有代表性的遺蹟,並以其誘人的魔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

奇境珍藏

【人面像】

  獅身人面像頭戴奈姆斯皇冠,額上刻着庫伯拉聖蛇浮雕,下頜有帝王的標誌——下垂的長鬚,頭部下方繫了一條古埃及法老系的圍巾,所以人們猜測它的身份應該是一位法老。它表情十分肅穆地凝視着遠方。

  整座雕像除獅爪外,全部由一塊天然岩石雕成。由於經歷了4000多年的歲月,石質變得疏鬆,局部風化比較嚴重,尤其是雕像的鼻子已經嚴重受損。

⊙尋幽探祕:

   1.爲甚麼獅身人面像的鼻子嚴重受損?

  對於這個問題,有各種各樣的說法:

  說法一:大規模修築金字塔工程使廣大人民憤恨不已,紛紛發動起義暴動,獅身人面像成了人們的出氣筒,而它的鬍子、鼻子就是那個時候被工人們打掉的。

  說法二:中王朝時期,有一個阿拉伯酋長用大炮轟打獅身人面像,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獅身人面像,鼻邊跟嘴角是缺少一塊的。

  說法三:1798年,拿破崙入侵埃及時,趾高氣揚,許多人拜倒在他面前,惟有斯芬克斯雄視東方,毫無低頭稱臣之意。於是,拿破崙大怒,命手下炮轟獅身人面像,轟掉了它的鼻子。

  說法四:古埃及人在法老的威脅下,被迫向獅身人面像低頭朝拜。而一些反對偶像崇拜的勇敢者則用鎬頭破壞了它的面容。

  ……

  事實上,這些說法都只是猜測,無從考證。最有力的說法是,獅身人面像遭到嚴重的破壞是大自然的緣故。由於獅身人面像的石料是質地鬆軟的石灰石,經過長年累月的日曬雨淋,及埃及西部強勁的沙暴襲擊,導致獅身人面像多次被沙漠完全吞沒,所以鼻子部位嚴重受損。

【獅身】

  獅身人面像具有人的頭像,獅子的身體,雕像坐西向東,高21米,長57米。因爲古埃及人崇拜獅子,認爲獅子是力量的化身,所以古埃及的法老把獅身人面像放在他們的墓穴外面作爲守護神。

⊙尋幽探祕:

   2.古埃及人爲甚麼用獅身人面像放在墓穴外作爲守護神?

  古埃及是個多神崇拜的國家。他們崇拜的第一個神是豺神,他叫阿努比斯,是冥界之神;第二個是貓神,叫巴斯特德;最後一個叫薩赫麥特。薩赫麥特的形象是獅子的頭、人的身體,恰好和獅身人面像反過來了。因爲它是獅子的頭顱,很威嚴,所以埃及人把他當作保護神。因此,人們推測在吉薩的金字塔前面,這樣一個龐大的獅身人面像是用來鎮守古埃及法老墓地的。

典故傳說

【獅身人面像的發現】

  公元前14世紀末的一天,埃及十八王朝王子圖特摩斯在荒漠上狩獵,狩獵土中軍隊停在一處地方休息,朦朧中,國王聽見地下傳來一個聲音:“我是偉大的太陽神——斯芬克斯,我就在你們棲息的這片土地的下面,這些沙石使我透不過氣來,如果你能幫我清理這些沙石,我會協助你成爲埃及之王。”

  王子聽完,命令士兵立即清理這些沙石,之後獅身人面像便被髮掘出來了。公元前1425年,斯芬克斯的預言變爲現實,圖特摩斯果然登上王位。隨後,圖特摩斯立即命令在此重修石像,並將它保護起來。

  如今,在獅身人面像前立着一塊石碑,石碑上記錄了國王圖特摩斯在狩獵過程中奇遇斯芬克斯的故事。

知識百科

【獅身羊面像】

  獅身羊面相具有獅子的身體,公羊的頭。據說獅身象徵威嚴、力量和王權,而羊頭則代表阿蒙神,埃及史書記載“獅子是百獸之王,象徵統治的力量;公羊接受阿蒙神之神力,威力無比”,兩者合在一起,則標誌着神明的最高權力,寓意法老無窮的力量和生命力。

  獅身羊面像主要集中在埃及南部城市盧克索的卡納克神廟裏,神廟裏的甬道稱爲“公羊之路”,全長300米,甬道兩旁的獅身羊面像多達90多座。此外,在卡納克神廟與盧克索神廟間,還有條類似“公羊之路”,路邊有數百個獅身羊面像,只是現在已經不對外開放了。

35.卡納克神廟

奇蹟概覽

  卡納克神廟位於埃及開羅以南700千米處的尼羅河東岸。神廟始建於中王國時期第十二王朝(約前1991—前1783年),而新王國時期第十八至第二十王朝(前1570—前1090年)的幾位法老王,將其擴建成大致上今天的規模。這裏是太陽神——阿蒙神的崇拜中心,同時也是古埃及最大的神廟所在地。

  卡納克並不是只有一座神廟。除阿蒙神廟外,還有一座神廟供奉阿蒙神的妻子,另外還有一座神廟供奉埃及最後一位大法老拉美西斯三世。

  神廟遺址佔據當時底比斯東城的北半部。通過斯芬克斯大道與南面1千米遠的埃及中南部城市盧克索相接,那裏另有一座阿蒙神廟。由於中王國和新王國各朝都是從底比斯起家而統治全國的,因此底比斯的地方神“阿蒙神”,就被當做王權的保護神,從而成爲埃及衆神中最重要的一位。卡納克的阿蒙神廟便也成爲全國最大最富有的神廟。

⊙尋幽探祕:

   1.阿蒙神廟供奉的阿蒙神是誰呢?

  阿蒙是太陽神,是埃及南方的底比斯的主神。埃及第十一王朝時,底比斯成了埃及首都,阿蒙才成爲全埃及的主神,其聖獸是鵝和公羊。阿蒙的妻子是一位叫穆特的美麗女神,兒子是月神,名叫洪蘇。阿蒙與妻子和兒子同住在底比斯的卡納克神廟。

  

奇境珍藏

【阿蒙神廟】

  阿蒙神廟位於盧克索鎮北4千米處,是卡納克神廟的主體部分,這裏供奉的是底比斯主神——太陽神阿蒙。這座神廟始建於3000多年前的十七王朝,在此後的1300多年中不斷增修擴建,是一座擁有10座巍峨的門樓、3座雄偉大殿的建築。

  神廟佔地約18萬平方米,其主要建築按一條軸線排列。全廟平面略呈梯形,主殿按東西軸向佈置。神廟共有十個高大的塔門,其中第一個塔門寬113米,高46米,厚15米。主廟兩旁分出一系列附屬建築和庭院,四周有4尊興建寺廟的國王的雕像,以及四棱尖頂石柱(方尖碑)。一條長約300米的甬道通往神廟,大道兩旁有不少的獅身羊面石雕。寺廟入口上部有象徵埃及的帶翼的太陽,寺廟各部均有銘刻、圖畫及圖案。

  廟內的柱壁和牆垣上都刻有精美的浮雕和鮮豔的彩繪,它們記載着古埃及的神話傳說和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此外,廟內還有法老及后妃們的塑像。

【大柱廳】

  大柱廳是阿蒙神廟最爲著名的建築。這個大廳長366米,寬110米,面積約5000平方米。大柱廳有六道大廳,134根石柱,分成16排。中央兩排的柱子最爲高大,其直徑達3.57米,高21米,上面承託着長9.21米,重達65噸的大梁。其他柱子的直徑爲2.74米,高12.8米。在柱頂的柱帽處,可以安穩地坐下近百人。柱頭爲荷花托和棕桐葉等裝飾。

  大柱廳龐大的建築尺度十分罕見,殿內高大石柱就像是原始森林。而阿蒙神廟僅以中部與兩旁屋面高度差形成的高側窗採光。被橫樑和柱頭分去一半後,光線漸次陰暗,形成了法老 “王權神化”的神祕壓抑的氣氛。

【方尖碑】

  卡納克神廟有一座十分著名的方尖碑,是由世界上第一位女王、古埃及惟一的女法老哈特謝普蘇特女王所立的。這一座方尖碑碑身全高29米,重323噸,是當時最高的方尖碑,也是現在埃及境內最高的方尖碑。

  女王死後,她的繼子圖特摩斯三世竭力抺S她的功績,將方尖碑用磚砌死,但碑的上部歌頌阿蒙神的部分被保留露在了外面,因此這座方尖碑得以被保存到今日。

典故傳說

【女王與圖特摩斯三世】

  哈特謝普蘇特女王是圖特摩斯一世法老的女兒、圖特摩斯二世法老的同父異母妹妹兼王后,同時她也是圖特摩斯三世法老的姑姑、嫡母和岳母。

  女王自幼立志要當全埃及的最高統治者。在輔佐丈夫圖特摩斯二世法老執政期間,她就十分熱衷於朝政,也曾覬覦國家的統治權力。當二世去世以後,迫於女子不能當法老的世俗壓力,女王不得不扶植自己的庶子、年僅9歲的圖特摩斯三世當了法老。在三世即將成長的時候,女王不甘心就此丟掉志向,她廢黜了三世,並把他趕到卡納克神廟當了一名普通祭司。女王自己如願加冕登基。

  22年後,被女王貶到神廟裏當祭司的圖特摩斯三世依賴神廟祭司集團的勢力,發動政變重新奪回了王位。三世痛恨女王廢黜了自己,即位後,他就在全國範圍內抹S所有女王留下的痕跡。但是,圖特摩斯三世並沒有摧毀女王在尼羅河西岸建造的神殿,也沒有推倒女王建造的方尖碑,而是砌起高牆將方尖碑遮擋了起來,只在最頂端留下了4米刻有歌頌阿蒙神文字的一段,這才使得女王的方尖碑得以被保存下來。

知識百科

【圖特摩斯三世】

  圖特摩斯三世(前1514—前1450),是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於公元前1504年到公元前1450年在位。在古埃及的31個王朝中,第十八王朝是延續時間最長、版圖最大、國力最鼎盛的一個朝代,而圖特摩斯三世則是這個王朝的集大成者。圖特摩斯三世因他的征服而被譽爲“第一個曾經建立了一個具有任何真正意義的帝國的人”,也是“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的拿破崙”。

36.廷巴克圖遺址

奇蹟概覽

  廷巴克圖,即通佈圖,是馬裏的歷史名城。它距離尼日爾河7千米,位於沙漠中心一個叫做“尼日爾河之岸”的地方,是1087年時圖阿雷格人所建的,後來成爲旅客中途的短暫停留地和蘇丹商人貿易的場所。

  13世紀,隨着馬裏帝國的崛起,廷巴克圖變得日漸重要,這裏的食鹽、谷糧和黃金貿易逐漸繁榮起來。這裏不僅有許多從撒哈拉沙漠邊界城鎮來的外國商人,而且還吸引了許多的伊斯蘭學者,所有這些人爲廷巴克圖的發展及其鄰近地區的確立作出了貢獻。

  14世紀時,廷巴克圖修建了防衛城牆和清真寺。15世紀,它成爲了當時精神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伊斯蘭文化向非洲傳播的中心點,遺址上三座雄偉的清真寺反映了廷巴克圖的黃金年代。儘管這些建築在16世紀時曾被修復,但它們仍然受到風沙侵蝕的威脅,世界遺產委員會將廷巴克圖列入世界瀕危遺產名錄。

⊙尋幽探祕:

   1.廷巴克圖因何而得名?

  廷巴克圖的建造者圖阿雷格人是非洲著名的遊牧民族,長久以來,爲了尋找水源,他們帶着駱駝、馱着帳篷和生活用品、趕着牛羊,常年往返於阿魯萬納和尼日爾河的沿岸之間。

  相傳,每逢旱季圖阿雷格人都會南下來到廷巴克圖所在地的一口水井旁。他們圍着水井駐紮下來,到了雨季便留下多餘的物品返回到北方。這口水井由一個名叫布克圖的老婦人看守,圖阿雷格人每次南下的時候都說去“廷—布克圖”,意思是“布克圖之地”,後來在這裏建的城鎮也稱爲“廷—布克圖”,廷巴克圖就是從“廷—布克圖”演化而來的。

  圖阿雷格人的這口水井現在依然被保留着,供人們參觀,這口水井也成爲了這座城市的歷史見證。

奇境珍藏

【廷巴克圖城市佈局】

  16世紀時,廷巴克圖就已形成城市規模,但現今的規劃佈局還需追溯到19世紀。環繞在城市的五個城區外的是5千米長的城牆。在這個以商業爲主的城市裏,市場和公共聚集地佔據了很大部分的空間,寬窄不一的、曲折的砂石街巷,從作爲城市中的清真寺向外延展開去。廷巴克圖被人們譽爲“沙漠之都”,現在是商隊貿易的要站和物資集散中心,人們稱它爲“撒哈拉明珠”。

  建設於1325年曼丁哥王朝統治時期的津加里貝爾清真寺在市區外也可以看見,已成爲廷巴克圖的一道景觀。津加里貝爾清真寺整體感覺十厚重,但其優美的拱廊使這一感覺有所緩解。這裏的建築是伊斯蘭建築風格和阿拉伯建築風格的完美統一。斯科爾清真寺也是一座非常著名的建築,創建於14世紀,伊斯蘭教的學者曾在寺中方形的祈禱大廳裏深造和論道,廷巴克圖的清真寺向世人解說了傳統建築的藝術。

【穆薩清真寺】

  穆薩清真寺,又稱爲康康清真寺,它是廷巴克圖保存下來的最聞名的伊斯蘭古建築。它建於1325年至1330年之間,後來又幾經重修和擴建,成爲了一組莊重肅穆、氣勢恢宏的伊斯蘭建築羣。這個建築羣由2座宣禮塔和3座內院組成,宣禮塔中較高的那座是廷巴克圖最高的建築。

  清真寺由內院和宣禮塔組成,牆面被刷成了深黃色,上面繪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和浮雕,並刻有許多經文,寺內有8排立柱呈東西向排列,南北向排列有25排立柱。殿堂尖塔高聳,宏偉而壯觀,整座建築呈現出精湛的伊斯蘭建築藝術。

典故傳說

【廷巴克圖的探險者】

  今天,廷巴克圖只有幾千居民,但在歷史上廷巴克圖卻非常有名,於是尋找廷巴克圖遺址就成爲了後來許多西方探險家深入西非的終極目標。

  有位名叫帕克的探險者,是最早來廷巴克圖的探險者之一,他是蘇格蘭的一位醫生。1796年,受皇家學會的派遣,他帶着一位黑人僕從,從西非的塞內加爾海岸向內地進發。

  帕克隨身帶了布匹、小刀、火藥之類的物品,他打算用這些小小的賄賂打開通往尼日爾河以及廷巴克圖的路。但很快他發現,這些小禮品並不能滿足當地酋長的慾望,就連他身上最後的一件大衣也被土著人掠走了。因此,當他牽着那匹瘦馬掙扎到尼日爾河邊時,已經有氣無力,幸好當時遇到了一位好心人救了他。

  1805年5月,帕克第二次深入尼日爾河流域,不同的是這次他帶了35名全副武裝的英國士兵同行。但帕克很快發現,面對茫茫無際的熱帶雨林和懷着敵意的當地土著,幾十名士兵的力量實在很微不足道。而帕克這次又不屑於與當地人溝通,於是在士兵不斷死亡之後,他和唯一的同伴在尼日爾河搶到一條獨木舟順流而下。

  他沒有意識到,他在北岸看見的某個地方其實就是他夢寐以求的廷巴克圖。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離河口500千米的地方,帕克又和當地人發生了衝突,在打完了槍裏最後一發子彈後,帕克和同伴轉身跳進了滾滾的尼日爾河裏。

知識百科

【尼日爾河】

  尼日爾河是西非主要的河流,全長4200千米,是僅次於尼羅河和剛果河的非洲第三長河。

  尼日爾河沿着其河道有幾個名字,它的上游叫做焦利巴,中游叫做馬約巴里奧,下游叫做誇拉。它在馬裏的莫普提處與巴尼河相匯,之後它進入湖、溪和回水區域,這個區域被稱作尼日爾河的“內三角洲”。尼日爾河在流經馬裏、尼日爾、貝寧、尼日利亞等國家之後,最終注入幾內亞灣,流域面積約有210萬平方千米。

37. 拉利貝拉石鑿教堂

奇蹟概覽

  拉利貝拉岩石教堂是埃塞俄比亞著名宗教建築羣,位於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北 300多千米的拉利貝拉叢林。它始建於12—13世紀,當時,國王拉利貝拉動用上萬名工匠,在建築大師錫迪·梅斯虧爾的率領下,花費了30多年的時間,在岩石層中開鑿出12座(一說11座)岩石教堂。

  每一座教堂都是用一整塊岩石雕鑿成的,佈局、比例、風格上各具特色。但是,都有古老的阿克蘇姆式的石碑尖頂、鑿空雕成的內部結構和裝飾,如:石柱形雕鑿走廊、鏤空透雕的門窗以及塑像、浮雕和祭壇等。而教堂之間有地下過道和巖洞相通。它們是12和13世紀基督教文明在埃塞俄比亞繁榮發展的非凡產物。

  這些岩石教堂於1874年被發現,有“非洲奇蹟”之稱。197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尋幽探祕:

   1. 這些龐大岩石教堂是如何建造的?

  由於教堂完全鑿建在山體岩石內,工程異常艱難。首先,要在山坡上尋找合適的完整的沒有裂縫的巨型岩石,除去表層浮土和軟巖,然後把四周鑿出12—15米深的溝槽,使其與整個山體完全脫離。然後,在巨岩石內預留牆體、屋頂、祭壇、廊柱、門和窗,再極其小心地將岩石內不要的石塊一點一點地鑿掉,形成空間。接着,在石壁上精雕細鏤,最後成爲一座具有特殊質感和觀感的教堂。

奇境珍藏

【阿萊姆教堂】

  岩石教堂羣中最大、最有名的教堂叫“梅德哈尼·阿萊姆”,意爲救世主教堂。這座教堂由一塊長33米、寬23.7米、高11.5米的紅巖鑿成,面積達782平方米。它擁有5箇中殿和一個長方形的廊柱大廳,精雕細刻的飛檐由34根(一說28根)方柱支撐。屋頂是何克蘇姆式尖頂,窗欞也鏤雕成阿克蘇姆的石碑式欞格。這是埃塞俄比亞唯一一個有五個中殿的教堂。

【聖瑪利亞教堂】

  聖瑪利亞教堂高9米,有3箇中殿。此教堂的精美之處在於中殿從上到下都覆蓋着有幾何圖案(希臘十安、萬字飾、星形和圓花飾)和動物(鴿子、鳳凰、孔雀、瘤牛、大象和駱駝)的裝飾性繪畫,及按《福音書》描繪耶穌和瑪麗亞生活場景的壁畫,但大多均已損壞。教堂主門之上是一個描繪兩個騎手S死一條龍的淺浮雕,由於埃塞俄比亞的教堂中很少有動畫雕刻,所以這幅雕塑屬珍品之列。

⊙尋幽探祕:

   2. 聖瑪利亞教堂內的中央石柱一直用布包裹着,這是爲甚麼呢?

  據國王拉力貝拉的說法:耶穌基督曾在這裏示現,並觸摸過這根柱子,而且人類的過去和未來都被刻寫在這根柱子上,所以它必須被遮住,以免被世俗人看到,帶來禍端。

【聖喬漢教堂】

  聖喬漢教堂是拉利貝拉唯一被鑿成十字架的教堂。整個教堂鑿成十字架形,從上面俯看,猶如一個巨大的十字架放在地上。它坐落在一個近乎方形的豎井狀通道的底部,與其他教堂相分離。它的地基很高,裏面既無繪畫,也無雕塑。雖然這個建築的低層窗戶屬阿克蘇姆風格,但高層窗戶上卻有着與其他教堂相類似的帶花飾的尖拱。這些教堂的建成使拉利貝拉城成了一個宗教中心。

典故傳說

【神的旨意】

  據說,12世紀埃塞俄比亞第七代國王拉利貝拉(1176—1207,一說爲1181—1221)剛出生的時候,一羣蜜蜂圍着他飛來飛去。拉利貝拉的母親認準了那是兒子未來王權的象徵,便給他起名“拉利貝拉”,意思是“蜂宣告王權”。

  他長大後,當政的哥哥哈拜起了壞心想要毒S他,被灌了毒藥的拉利貝拉3天長睡不醒。在夢裏,上帝指引他到耶路撒冷朝聖,並得神諭:“在埃塞俄比亞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並要求用一整塊岩石建造教堂”。

  於是,甦醒後的拉利貝拉按照神諭在埃塞俄比亞北部海拔2600米的岩石高原上,動用大量人力,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終於建造出了岩石教堂,人們將這裏稱爲“拉利貝拉”。

  從此,拉利貝拉成爲埃塞俄比亞人的聖地。至今,每年1月7日埃塞俄比亞聖誕節時,信徒們都彙集於此。

知識百科

【德姆卡多】

  德姆卡多是指基督教的洗禮之日。每到這一天,拉利貝拉岩石教堂周圍的巖壁上,就會擠滿成千上萬聽祭司說教的人羣。凡是參加“德姆卡多”祭典的少年們,都必須盛裝打扮。在少女們的低聲祈祝中,少年們雙手捧着神具,跟隨着大人進入設在廣場上的小木屋裏做虔誠的祈禱。

  每當教堂的晨鐘在黎明時分響起時,修道士們就開始對巡禮者說教。由祭司將聖水分灑給在場的每一個人。在隨後的祭祀活動上,一個稱爲“達玻多”的十誡木板從教堂裏面運出,象徵着摩西從耶穌那兒得到了十誡,並傳授給信徒。“德姆卡多”祭典一共要連續舉行3天,是埃塞俄比亞高原上最大的宗教活動。

  

38.迦太基古城

奇蹟概覽

  迦太基古城遺址位於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東北17千米處,它瀕臨地中海,扼守突尼斯海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城遺址之一。

  從公元前9 世紀末至公元前2世紀,迦太基城曾是有名的奴隸制強國迦太基的都城,城市繁榮富庶,國泰民安,成爲當時地中海地區政治、經濟、貿易和農業中心之一。但公元前3世紀,羅馬與迦太基開始了一場領土上的爭奪。直到公元前146年,迦太基戰敗,而迦太基城內遭羅馬軍燒燬,被夷爲平地。

  現在看到的迦太基古城遺址是羅馬在佔領迦太基古城時期重建的,曾發展爲僅次於羅馬城的第二大城。古城佔地3000多平方千米,城內主要建築有長34千米、高13米、厚8米的城牆以及宮殿、神廟、別墅、公共浴室、競技場、跑馬場、劇場、基地和港口等遺蹟。從殘存的遺蹟中可以推測當時這座城市的工程之浩大、設計之精美。

  1979年,迦太基古城遺址以其特有的腓尼基文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奇境珍藏

【羅馬劇場】

  羅馬劇場坐落在一座公園的小山上,是一座依山而建的露天劇場。劇場中巨大的舞臺前有壁龕,舞臺兩側的門直通劇場外面的柱廊,後牆有3個門。舞臺對面是半圓形的21級觀衆席,由柵欄分爲3個部分,座位全部用石頭砌制的,一層一層上去,把整個舞臺圍住。

  坐在劇場中任何一個座位上,觀衆都可以清晰地聽到舞臺上的歌聲和臺詞,看到舞臺上的演員。如今,古羅馬劇場經過修復後,仍然在繼續使用,每年突尼斯政府都要在這裏舉辦迦太基“國際聯歡節”。

【安東尼公共浴池】

  安東尼公共浴池坐落於海邊,是在2世紀時期羅馬皇帝安東尼時期建造的。它規模巨大,佔地面積達35平方千米,是古羅馬第四大浴池。

  浴池兩邊對稱排列着更衣室、熱水游泳池、按摩室、蒸汽浴室、逐漸升溫的熱水室、溫水室、冷水室、健身操室等。公共浴池中的巨大水池可蓄水3萬立方米,由此可見,洗澡在古羅馬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而這個公共浴室是爲他們不可缺少的地方。

⊙尋幽探祕:

   1.安東尼公共浴池可貯水3萬立方米,那麼這些水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在公共浴池外有一個巨大的水渠,安東尼浴池的用水是從60千米以外的扎古旺通過渡槽引過來的,渡槽如長龍般形成氣勢宏偉的人工“天河”,至今還殘存數段。

【其他遺址】

  除了一些大型劇場和浴室外,在迦太基古城中曾有一座基督教堂的遺址,是突尼斯境內最早的基督教堂。此外,古城中還曾挖掘出腓尼基時代的遺物,這些遺物大多是墳墓、石棺和隨葬品等。其中,隨葬品中有水壺、陪葬着石雕像和一些裝飾品。此外,在發掘的石棺中,有幾座約公元前400年的石棺,上面刻有死者的雕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從雕像上看,其衣着應該是受埃及文化的影響。

典故傳說

【迦太基古城的由來】

  相傳,公元前814年,腓尼基王國(今黎巴嫩西海岸)的國王穆託死後,公主愛麗莎的哥哥庇格瑪隆獨掌大權,從而排斥愛麗莎。最後愛麗莎爲了避免遭受迫害,攜帶財寶和僕人漂洋過海,來到了突尼斯。

  愛麗莎來到島上後,發現這裏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可以控制地中海交通要道,於是她決定在此建城。可是根據當地柏柏爾人的習俗,外來人不能佔有超過一張牛皮大小的地方。而聰明的愛麗莎想到了一個好辦法。

  一天,艾麗莎向部落首領馬西塔尼求借來一張牛皮,並把牛皮切成一根根細絲,然後將細絲連在一起,形成一根長線,然後用它在靠近海的山丘上圍起一塊3000多平方千米的地皮,並稱此地爲“迦太基城”。從此,當地人奉稱她爲皇后。

  如今,坐落在迦太基山坡上的蒂東皇后旅館,就是爲了紀念這位公主而建造的。

知識百科

【腓尼基文明】

  腓尼基人發明的由22個輔音字母組成的文字系統,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文字。這些字母向東傳播到西亞、南亞,以及東亞一些國家,成爲這些國家文字的源頭。

  腓尼基位於地中海東岸北部,即今天的敘利亞和黎巴嫩沿海地帶。公元前2000年初,這裏先後出現了一些奴隸制城邦,每一個腓尼基城市都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腓尼基地區多山,山地盛產木材,特別是雪松等造船用的珍貴木材,所以腓尼基的造船業很發達。又由於它是西亞和地中海的海陸交通樞紐,因而商業也很發達。與海上商業相適應,腓尼基的航海業同樣發達,可謂是一個出色的航海民族。

  從公元前10世紀起,腓尼基各邦開始利用航海優勢,向海外進行殖民活動,殖民地遍佈地中海沿岸各地。公元前9世紀,推羅(迦太基的城邦)殖民者進軍塞浦路斯,遠征非洲,其在非洲北岸突尼斯建立起迦太基,從而發展成爲地中海東部的強國。

  

39.大津巴布韋遺址

奇蹟概覽

  大津巴布韋遺址位於津巴布韋馬斯溫戈市(原名維多利亞堡)東南約29千米處,是非洲著名的古代文化遺址,也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爲完好的石頭城建築羣體。據統計,津巴布韋有200多處石頭建築遺址,而大津巴布韋遺址則是南部非洲文明的集中體現。甚至津巴布韋的國名都得名於此遺址,因爲“津巴布韋”在非洲班圖語系肖納語中,意爲“石頭城”。

  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建築羣大約始建於4世紀到5世紀,後經多次重建或擴建,於14、15世紀達到鼎盛。1871年,來到這裏探險的德國地理學家卡爾·莫赫最先把這個奇蹟公佈於世。

  大津巴布韋遺址的總面積達720萬平方米,由衛城、聖堂、遺址之谷三部分組成。在遺址內散佈有房屋和庭院等許多石頭建築,另外還有廟宇和稍小一些的建築物遺蹟。這些石頭建築,共由90多萬塊花崗石砌造而成,石塊連接未用任何粘合物,至今仍堅固挺拔,宏偉壯觀。

  1986年,大津巴布韋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奇境珍藏

【衛城】

  衛城位於遺址的北部,是在100多米高的山上依山而建的。衛城由一層層的石頭圍牆組成,這些圍牆高約7.5米,底厚約6米,看起來堅不可摧。衛城圍牆的作用是保衛“聖堂”。在這些圍牆中,除了石頭圍牆外,也有天然岩石塊構成的圍牆。因此,圍牆這一部分又被稱爲“山丘複合體”。

  衛城是最早被建成的,包括幽谷衛城、冶煉衛城、祭祀衛城及鐵石洞穴四個部分。在這裏,還發現了著名的“津巴布韋鳥”——一種用淡綠色的皁石雕刻而成的鳥,鳥身如鷹,而頭似鴿子,脖子高仰,翅膀緊貼身子,長約50厘米,多雕刻在1米高的石柱頂端。現在,“津巴布韋鳥”被作爲津巴布韋的象徵印在國旗、國徽和硬幣上。

⊙尋幽探祕:

   1.津巴布韋鳥使用皁石雕刻而成的,那麼皁石是一種甚麼樣的雕刻材料呢?

  皁石是滑石的變種,常與綠泥石、頭角閃石和雲母等相伴生,顏色多樣,可有白、黃、綠、紅、藍等色。它是耐磨的緻密礦,質地很軟,不易產生污跡,而且不受任何酸類的影響。

【聖堂】

  聖堂是衛城南面的橢圓形建築物,這座建築離衛城數百米,位於山下的平地上。這是一座保存十分完好的建築物,“聖堂”是人們對它的普遍稱呼。

  聖堂建成的最晚,但卻最爲重要。這座橢圓形建築物的最大直徑超過106米,由外牆和內牆組成。外牆呈鋸齒形花紋,高11米,厚5米,周長約250米。內牆呈半圓形,周長90米。內外牆之間有平行通道,在平行通道的南端,有一座十分顯眼的建築。這是一座高約11米的圓錐形塔,在塔的頂端,刻有兩排狗牙形的裝飾。

【遺址之谷】

  被稱爲“遺址之谷”的谷地,介於衛城與聖堂之間。在這裏建有10個大小不同的石頭建築遺址。儘管這些石頭建築與橢圓形建築十分類似,但其規模都要小許多。另外,這裏還有一些低矮的內牆和圍牆。

  

典故傳說

【“津巴布韋鳥”的經歷】

  在大津巴布韋遺址中出土的“津巴布韋鳥”一共有8只。不過早些時候,這些鳥的實際數量卻是7只半,之所以還有一個半隻,是因爲有一隻鳥當時只有頭而沒有足。

  這些鳥大多數曾流失在國外,只有一隻半留在津巴布韋。1980年,津巴布韋獨立後不久,南非政府歸還了5只鳥,但是,至今仍有一隻還留在南非博物館。而有首無足的那隻鳥經歷最爲坎坷。

  這隻鳥的頭最早被人敲了下來,丟棄在了大津巴布韋遺址的圍牆裏。而它的底座則被人送給了一位德國傳教士。後來,這位傳教士又將其賣給了德國柏林人類學博物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攻克柏林後,將這個底座帶到了列寧格勒。直到後來德國統一,這隻底座才又被輾轉送回了柏林。1998年,津巴布韋政府與德國政府交涉,並在2003年5月,終於將這個石鳥底座迎回了津巴布韋。

  

知識百科

【津巴布韋文化】

  津巴布韋文化是以大津巴布韋遺址爲代表的鐵器時代文化。這種文化以花崗石壘砌而成的建築物和發達的黃金貿易爲重要特徵。它的繁榮時期爲13世紀到16世紀。

  在中世紀時期,津巴布韋經濟相當繁榮。14世紀以後這裏逐漸發展成爲紹納人(非洲南部在津巴布韋人口中佔多數的民族)的政治和宗教活動中心。大津巴布韋在15世紀初的姆韋尼·馬塔帕王國時期和15世紀末的羅茲韋王國時期,都曾是王國的京都。在姆韋尼·馬塔帕王國時期,大津巴布韋還是一個貿易中心。黃金或象牙與外國器物的交換貿易十分興盛。而且在當時,還有外地商人深入這兩個王國內地進行貿易。

  16世紀初,隨着殖民者的入侵和王國內部的分裂與長期紛爭,姆韋尼·馬塔帕和羅茲韋兩個王國先後由盛而衰。津巴布韋文化也由此逐漸衰落。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