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自我管理的能力

  

   世界著名企業家、管理學界領袖帕瑞克博士曾說:“除非你能管理‘自我’,否則你不能管理任何人或任何東西。”他認爲,學校教育經常教人怎樣去管理他人和事物,卻不教育人怎樣去管理自我。其實,對於孩子來說,自我管理極爲重要。父母要讓自我約束意識差的孩子從小學會管理自己,打理好自己的生活,幫他踏上幸福和成功人生大道。

  

珍惜時間:教孩子在有限的時間多做事

  

  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爲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

  ——(美國)富蘭克林

   生命是以時間爲單位的,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浪費自己的時間等於慢性自S。

  ——(中國)魯迅

   

   魯迅是著名文學家,他的譯著共有50餘種。對於時間,他秉承 “早”、“擠” 兩個原則,爭取合理利用時間,一生完成了諸多著作。

   魯迅12歲那年,在紹興城的私塾“三味書屋”讀書,老師是有名的壽鏡吾老先生。當時父母正患病,兩個弟弟年紀都還尚小,所以他不得不承擔起一部分家庭責任。

   一天,魯迅因爲幫母親做家務活,上學遲到了,捱了老師的批評。魯迅沒有辯解,而是誠懇地接受了老師的批評,並用小刀在書桌的右下角刻了一個正正方方的“早”字,提醒自己珍惜時間,發奮讀書。

   魯迅還很善於“擠”時間,他說:“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意擠,總還是有的。”他總是能積攢一些小時間進行文學上的創作。遇上趕稿的時候,他睡覺就不脫衣服,在牀上打一個盹,就又開始創作了。

  其實,許多像魯迅一樣的偉人都是善用時間的高手,他們的成功之處在於他們會合理運用時間。而現在人都以忙、沒時間爲藉口,一天庸庸碌碌,可是當安靜下來一想,一天也沒有幹太多的事情,時間怎麼就匆匆地過去了呢?

  正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時間就像一把離弦的箭,過去了就不再回來。但是,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每天給任何人都是24小時。誰珍惜時間,誰勤奮,誰就可以得到時間老人的垂青。

  時間意味着甚麼?現在流行的說法是“時間就是金錢”。其實,時間與金錢的關係就是效率與財富之間的關係,只有爭分奪秒利用好每一分鐘,才能創造出更多的財富。但這個財富並非只是金錢的財富,更多的是非物質財富,是人生無形的財富,那就是珍惜時間,讀書明理,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明白。

  孩子的時間觀念並不強,他們往往不能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和問題的主次安排時間,造成了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因此,父母要想培養孩子成才,就需要在培養孩子珍惜時間上下功夫,樹立孩子正確的時間觀念,讓孩子逐漸養成合理利用時間的好習慣。

培養建議

建議一:鼓勵孩子今日事今日畢

  父母要讓孩子養成今天的事今天完成的好習慣,督促孩子把應該做的功課按時完成,不要推延時間,切忌“明日復明日”的拖拉作風。

  海臣今年上小學6年級,這次期中考試成績有點下滑,爲了督促自己進步,他給自己下達任務,每天晚上多做一節數學練習題,多聽半小時的英語朗讀,並要求媽媽做監督,來幫助自己完成任務。

  計劃實施的第二天,海臣剛開始聽英語朗讀帶,就開始犯困,他用試探的語氣問:“媽媽,我今天有點困,聽英語是不是等明天再……”媽媽看了看錶,才8:45,於是說:“這才堅持幾天啊?就想明天了?那明天又困了不得後天呀!今天能完成就……”還沒等媽媽說完,海臣搶過話來說:“好,停,知道了,明日復明日嘛!萬事成蹉跎嘛!我繼續聽。”他這麼一激動,也不困了,老老實實地把英語錄音給聽完了。

  當孩子做一件事不能堅持時,父母要耐心細緻地說服孩子,不可性急、焦躁,更不可採取粗暴強制的方法,而是要逐漸讓他有時間觀念,而不是應付差事。

建議二:讓孩子作息時間有規律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孩子一玩起來就忘記了時間。而有規律的作息時間是培養孩子時間觀念的前提,作息時間表可以對孩子起到很好的約束作用,並讓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曉婉今年上小學3年級。每天下班後,媽媽大部分時間都用來陪她學習、玩兒。可是她一玩兒起來很興奮,不願意睡覺,而且弄得媽媽一晚上都沒有時間忙自己的事。

  一天,媽媽想出了一個辦法,帶頭和女兒制定一個作息時間表,上面清楚地寫着甚麼時間段該做甚麼,規定要嚴格執行計劃表上的內容,並聲明只有在兩個人都同意的情況下才能更改,兩個人最後還鄭重地簽上了名字。

  以後的日子裏,曉婉帶頭和媽媽嚴格執行計劃表內容。一天晚上9:30了,小婉還沒玩夠,不願意回房間睡覺,媽媽說:“你記得灰姑娘嗎?你也是灰姑娘,要準時在9:30消失,回自己的房間睡覺啊!”女兒聽了,欣喜地走了。後來的幾天裏,每到9:30,小婉會對媽媽說:“媽媽,灰姑娘要回去睡覺了!晚安。”

  作息時間表不僅讓曉婉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也讓媽媽有時間做自己的事情了。孩子的自制能力差,做事情喜歡拖拉,其實他並不知道這是在浪費時間。而時間計劃表對孩子的生活起居起到一個約束力的作用,監督他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在制定計劃表後,父母要以身作則,嚴格執行作息計劃表的內容,這樣孩子纔會積極響應父母的“政策”,主動地按照計劃表上的要求做。

建議三:讓孩子學會合理安排時間

  孩子對時間沒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不會合理安排時間。比如暑假期間,一般開始時,孩子都攢足了勁頭玩兒,等到臨近開學的幾天裏,乾着急,每天拼命的趕作業,到最後完不成了,就採取“非常手段”抄襲別人的作業。爲了杜絕這種現象,父母一定要教孩子合理安排時間,提高孩子的效率。

  父母可以教孩子把每天完成作業的時間做一個大概的估計,餘下的時間讓他自己支配,比如做遊戲、參加體育鍛煉、看新聞等。針對孩子的拖拉行爲,媽媽要採取一定的方法,予以糾正。

  媽媽每天按時6:30叫7歲的小美起牀,並準時送她上學。起牀後的時間完全由小美自己安排。如果她磨蹭,不管有沒有喫早飯和梳頭髮,媽媽都會準時7:30送她出門。

  小美磨蹭幾次後,就明白沒喫早飯就會餓,沒梳頭髮就不好看。漸漸地,她學會了合理安排早上的時間了。

  媽媽採用放手的方法教育小美,讓讓她逐漸學會合理地利用早上的時間。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可以適當把時間的支配權交給孩子,讓他試着摸索如何合理運用時間。

建議四:教孩子利用“邊角餘斜”的時間

  成功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一個成功的人,必定會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鐘。父母應該讓孩子具備這種能力,利用好零散的時間,創造更高的效率。

  初中生活學習壓力很大,課業很繁重。上初中2年級李威卻每天顯得很輕鬆,不用像其他同學那樣學到深夜,而且學習成績一直很好。

  當其他同學向他請教學習經驗時,他說:“就是要會用‘邊角餘斜’的時間”原來,在上學的路上,當其他同學在公交車上打鬧時,李威拿出來自制的單詞卡片背了起來;當下課鈴一響,其他同學都蜂擁地奔向食堂,爭取早喫到最愛喫的飯菜時,李威卻避開高峰,利用這段時間看書,等到高峰時間過了,再去食堂打飯。

  現在的孩子課業都比較繁重,孩子經常是學到深夜才能把作業完成,父母要讓孩子像李威那樣,充分利用每一秒鐘學習,不放過每一秒可以學習的機會。當孩子學會利用這些零散的時間時,也就爭取到了更多的學習機會。

建議五:教孩子注意勞逸結合

   父母容易犯一個錯誤,強制讓孩子學習很長時間。可是一到期末考試,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僅沒提高,反而下降了。其實,強制孩子學習的這段時間,他根本就沒學進去,導致花費了大把時間,學習效率反而下降。

  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很難長時間地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件事上。如果父母強制孩子長時間學習,他不僅不能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反而是在浪費時間。因此,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勞逸結合,那麼孩子學習的時候纔會更專注,學習效率也纔會更高。

建議六:指導孩子合理擺放物品

  有規律的生活可以讓孩子提高時間的利用率,物品的合理擺放同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有些孩子可能在上學前還在找昨天剛剛寫完的作業本;還有些孩子正寫作業,卻找不到橡皮了。孩子常常因爲找東西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合理擺放物品,有序地整理好學習用具。

建議七:讓孩子一定要做到守時

  守時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既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也能讓孩子學會珍惜時間。父母要從點滴中培養孩子的守時意識,比如,作業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與朋友、老師約好了幾點見面,就一定要準時到達,也可以提前一點兒到達;放學後要按時回家,若有特殊情況,給父母打個電話,讓父母放心。這些習慣的培養都是在讓孩子學會珍惜時間。

金玉良言

父母先要讓孩子正確認識時間的價值,讓孩子認識到時間是寶貴的,一去不復返。必要時候,父母要教孩子統籌方法,指導他按照任務的輕重緩急來安排學習內容,儘量做到統籌兼顧,合理運用每一分鐘。

改正缺點:讓孩子丟掉“包袱”快速向前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

  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

   ——(中國)《弟子規》

  

  列寧也曾經吸菸,據說他在17歲時就染上了這種習慣。列寧祖父是醫生,他的母親自幼耳濡目染受到醫學知識的薰陶,知道吸菸對健康有害,她多次勸導列寧不要吸菸,可是效果總是不太明顯。

  有一次,母親勸列寧說:“你父親去世後,我領到的養老金很少,你若是可以不吸菸的話,家裏的經濟能比現在要好些。”

  聽到母親的話,列寧說:“媽媽請原諒!這個我從沒有想過,好吧,從今天開始我就戒菸。”說着,他從衣袋裏掏出吸剩的半包煙放在了桌子上,請母親將它燒燬。

  從此以後,他再也沒有吸過一口煙。

  每個孩子都有着自己的缺點和優點,而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優點,少一些缺點。用打罵、諷刺、嘲笑等高壓政策來迫使孩子改正缺點,並非是良好的教育方式。因爲這很容易激起孩子逆反的心理,即使孩子在高壓政策下一時改正了缺點,但是由於不是出於自願和覺悟,也往往維持不了多久,最終缺點就變成了屢犯不改的頑固壞習慣。

  要想孩子真正地改正缺點,就要像列寧的母親一樣和孩子做良好的溝通。只有讓孩子真正地認識到改正缺點的重要性,他纔會從內心裏主動地去改正,並能夠不斷地發現自己的不足並及時改正缺點。

  面對孩子的缺點,父母不應該爲了急於求成而過於情緒化地斥責孩子,而是應該理智地採取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來進行教導。所以說,父母想要孩子改正缺點,一定要採取正確的教育方式,循序漸進地引導孩子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培養建議

建議一:不要在他人面前揭露孩子的缺點

  當別人誇獎自己的孩子時,很多父母常常會很謙虛地說:“哪裏?這孩子是獨生子,也很任性的。”或者“這孩子都上3年級了,還害怕蟑螂呢!”也許,許多父母會認爲這樣說是希望孩子改正任性的毛病或者勇敢一點,但這種“謙虛的美德”卻會在無形中傷害了孩子,讓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

  8歲的明軍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在和人說話的時候,經常不由自主地捏捏自己的鼻子。雖然他常常提醒自己注意,但每當說話說到盡興的時候,他就又會忘我地捏捏自己的鼻子。而且,他還有挖鼻孔的毛病。

  父母曾多次提醒明軍改掉這個壞習慣,但一直不太見效。有一次,明軍又在說話時挖鼻孔,父親見狀,也不顧當時衆人在場,就大聲斥責明軍:“幹嘛呢!怎麼又挖鼻孔,越挖鼻孔越大,就變得更醜了!”

  聽到父親的斥責後,明軍就不自覺地趕緊捏捏鼻子,以使鼻孔縮小。而父親的話讓明軍的缺點暴露在衆人面前,明軍覺得很沒面子。

  於是,明軍變得越來越愛注意自己的鼻子,上學後經常因爲捏鼻子而遭到同學的譏笑,他開始變得自卑而孤僻。

  父母不要認爲孩子不懂得愛面子,就任意當着別人的面說孩子的缺點。其實,這樣會嚴重地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內心留下陰影。雖然做父母提醒孩子改正缺點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如果不注意方式,就很容易起到相反的效果。

  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已經知道自己的缺點,有時還會爲自己的缺點而感到羞恥,對於自己的缺點,他並不想讓外人知道;有的孩子年紀尚小,覺察不到自己的缺點,但父母如果不分場合和方式地揭露孩子的缺點,仍會傷害到他的自尊心。

  如果父母經常以這樣的方式提醒孩子改正缺點,自尊心常常受到傷害的孩子往往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進而自卑。所以說,父母爲孩子改正缺點一定要注意場合與方式。

建議二:讓孩子發現自己的缺點

  沒有盡善盡美的人,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缺點,即使是成就了一番事業的名人也是如此。爲甚麼有的人可以成功,而有的人卻不可以呢?人們發現,成功的人士總是比較善於發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改正缺點對於人生剛剛起步的孩子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

  有一個狂妄少年,一天他忽然想到:“任性狂妄怎麼能成功呢?”他悟到要做一個成功的人,一定要先掃除自己人格上的缺點。於是,他把自己不良的習慣和不受人歡迎的性格,一一寫在了牆壁上。例如:沒禮貌、好爭辯、不守時、沒耐性、執著、懶惰、自私、說歪理、沒有寬恕人的雅量,等等,總計有幾十項之多。

  看着這麼多的缺點,他決心一定要改掉這些不良習慣。他每天都用列在牆壁上的缺點來檢討自己的言行。一有成效,就把缺點從牆壁上抹掉。經過了很長時間,他果然改掉了了缺點。最終,他成爲美國總統。他就是羅斯福。

  父母要知道,讓孩子學着自己發現自己的缺點,纔會更有利於他改正缺點。只有發現自己缺點並能加以改正的人,才能不斷地完善自我。

  面對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不良習慣,父母不要一味地批評,而是要耐心地引導孩子進行自我反省。父母不可能永遠在孩子身邊幫助他規範行爲和思想,而孩子對於自我反省出來的缺點,往往更有決心和勇氣去加以改正。

建議三:正向強化,幫助孩子改正缺點

  孩子常常以成人的評價作爲衡量自己的標準。當父母發現孩子身上的缺點和問題時,一定要從正面強化孩子對於事物正確的認知,從而引導他向好的方向發展。

  有兩位母親在路上相遇,便攀談起來。一位母親領着自己七八歲女兒對另一位母親說:“我女兒在家一點都不肯好好喫飯。雞蛋不喫、肉不喫、青菜更是一口也不肯喫,整天就要喫零食。我和她爸都快要愁死了,真是拿她一點辦法都沒有。”面對媽媽的數落,女兒笑眯眯地瞅着媽媽,扯着媽媽的衣角表現出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好像在挑釁地說:“不喫,就是不喫,你沒有辦法了吧!”

  另一位母親說:“唉,現在的孩子真是拿他們沒辦法。我家這個孩子,整天不睡午覺,怎麼說都不肯聽。還鬧得一家人都睡不好。”孩子在一旁笑嘻嘻地說:“對,我就是不睡。”

  兩位母親當着孩子的面,說孩子的壞習慣,恰恰起到了負向強化的作用。這樣的強化對於孩子來說,不僅不能夠促使孩子向父母期望的良好方向發展,反而會強化孩子的缺點。

  要想讓孩子發揮其所長,改正其缺點,父母就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當孩子有所進步時,要及時地給予讚揚,而發現孩子的缺點時要正面地指出他的不足之處,並告訴他該如何改正。這樣,孩子才能不斷地向好的方面發展,改掉不好的習慣。

建議四:教孩子端正思想態度

  要想讓孩子正視自己的缺點,首先要讓他端正思想和態度,因爲正確積極的思想態度是孩子修正缺點的基礎。在積極正面的思維引導下,孩子一旦付諸於改正缺點的行動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確的思想態度與父母在生活中的教育和培養是密不可分的。父母要注意多向孩子灌輸正統的思想觀念,儘量不要讓他受到來自外界的消極負面思想的影響。正確的思想態度是孩子人生的基石,也是他行爲規範的原則。

  平時,父母要讓孩子注意審視自己,時常自我反省,及時認識自己的缺點,並用心改正。一旦發現孩子有不正確的認知,父母要及時引導,千萬不要讓缺點成爲孩子人生之路上的“絆腳石”。那麼,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應採取怎樣的態度來對待,才能讓他有正確的認知呢?

  假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卻對父母說是小貓碰掉的。這時,父母可以假裝對小貓說:“貓貓,花瓶是你打碎的嗎?你不承認?像打碎一隻花瓶這樣的小事情沒有必要對我撒謊吧,花瓶碎了再買一個就好了,可是撒謊卻不是好習慣哦!”

  這樣,孩子就可以從父母對小貓的態度中知道自己得到了原諒,並能夠明白花瓶碎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面對事情該用坦誠的態度,而不是撒謊。讓孩子端正了態度,孩子就能在以後的生活和學習中,知道如何約束自己和改正自己的缺點。

金玉良言

父母在對孩子正確行爲進行表揚和鼓勵的同時,也要引導孩子反省和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既端正了孩子的思想態度,讓孩子知道怎麼樣做纔是正確的,又能讓孩子在是與非的對比中,知道如何改正缺點。這樣,孩子就擁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在以後的人生之路中不斷地改正自己的缺點,從而不斷完善自我。

  

自主選擇:教孩子把握好自己的選擇權

  人生最困難者,莫過於選擇。

  ——(英國)莫爾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中國)孔子

  

  一個小男孩5歲時,媽媽要他讀幼兒園,但是他想讀小學,於是媽媽把選擇權給了他:“如果你能考上,就讓你讀。”在那個時候,小男孩第一次知道,一個5歲的小孩居然有選擇的權利。他特別珍惜那個選擇,於是我努力讀書,結果真的考上了他想上的學校。

  這個小男孩就是李開復。

  如果媽媽沒有因爲孩子太小而不把選擇權交給他。事實證明,把選擇權交給孩子,他就會珍惜這個權利,就會用好這個權利。今天的李開復也是在“聽從內心的選擇”,其實,這與他小時候的自主選擇是分不開的。

  每個孩子的手中都握着自己的未來,有邁向成功的潛能,也有失敗的可能。他們都有權利選擇成功或者平庸,沒有任何人和任何事能強迫他,每個孩子的未來都在自己的手中,就看他們自己如何選擇了。

  在現代社會中,孩子必須學會自主選擇,從而積極有效地學習、生活、管理自己。進入社會後,孩子必須自己選擇配偶、行業、公司……每一天面臨的都是各式各樣的選擇。

  父母無法爲孩子安排一個美好的人生,因爲每個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觀。父母只能教孩子如何去規劃自己的人生,並按照自己的理想作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因此,父母要有意識地爲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學會在面對問題時作出自己的決斷,而不是事事包辦和代替,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孩子的自由發展。

培養建議

建議一:相信孩子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很多父母不放權讓孩子自主選擇,就是因爲對孩子沒有信心,怕他會做錯事,這也直接導致了孩子對自己沒有信心。

  這些父母對孩子照顧得十分周到,從清晨起牀、喫早餐,一直到上學、放學、寫作業,凡是能想到的、能做到的都替孩子包辦了。從表面看,這似乎是父母關心孩子現,但實際上卻會導致孩子產生依賴性,不會喫力自己的事情。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他最希望的是得到父母的信賴,希望父母讓他對自己的事情進行自主選擇,並希望父母能夠從內心裏真正支持他。這樣,孩子才能獲得心靈上的力量,在人生的道路上擁有更大的前進動力。

  一天,媽媽下班回家忙着給彤彤做飯,6歲的彤彤自己在洗手池邊洗手,突然看到了噴壺,就拿着噴壺跑到廚房,向媽媽說:“媽媽,給花澆水,花要喝水了。”

  媽媽說:“好吧,彤彤去給花澆水吧!”

  媽媽把飯做好後,出來一看,花的確是澆了,但水卻撒滿一地,媽媽說:“彤彤,現在地板上都是水了,該怎麼辦呢?”彤彤馬上跑到了衛生間拖着拖布過來,仔細地擦起地板來,一邊擦口中還一邊唸唸有詞地說:“要乾乾淨淨,乾乾淨淨。”

  不一會兒,地板上的水就被擦乾淨了,媽媽高興地說:“彤彤可真有辦法。”彤彤也高興地笑了。

  父母要相信,孩子會對自己的事情作出相應的處理,而且這種處理事情的能力會在日常生活的鍛鍊中得到不斷提高。父母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對孩子的行爲作出評價,否則,長此以往父母會很感到累,而孩子也會喪失自主選擇和負責任的能力。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遇到問題,然而真正快樂的人並不是沒有問題或問題少的人,而是知道如何解決問題的人。父母如果信賴孩子,就會給孩子自己處理問題的信心,這樣他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纔會更加冷靜從容地思考,並作出自己的選擇。

建議二:給孩子獨立自主的空間

  孩子最終都要離開父母的呵護,走向獨立生活的道路。孩子未來生活的好壞,關鍵在於他是否具備了未來生活所需的基本素質。因此,父母要爲孩子保留一塊自主的發展空間,讓孩子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這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和理性的愛。

  父親從丹丹上幼兒園的時候開始,就每天都給孩子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只要不做危險的事情,丹丹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任何事情。

  在這個時間段,丹丹有時候是去玩,有時是畫畫,有時會讀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當然,也有時是東瞧瞧西看看最終甚麼也沒幹成,但是在自由支配時間的過程中,丹丹卻漸漸懂得了珍惜時間,並學會了更合理地安排和利用時間。更重要的是,一段時間過後,她也許會了自主選擇,知道選擇該做甚麼事,不該做甚麼事。

  只有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發展空間,才能讓孩子在生活中從小事開始,逐漸學會規劃和安排自己的生活,知道哪些事情該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後做或者不做。

  當然,孩子的生活經驗還不足,思想也比較稚嫩,可能會因此而出現判斷上的錯誤,但這種錯誤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並不是甚麼壞事。因爲孩子可以從中吸取到教訓,這種教訓會成爲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寶貴財富。

  誰都不是一開始就能自主選擇,但每個孩子都有着自己的觀念和判斷。給孩子自主的空間,讓他在自主支配中學會如何抉擇,對他的一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建議三:尊重孩子的選擇

  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孩子,也會想利用自己的經驗、閱歷來爲孩子選擇更有前途、更加光明的成長之路。但孩子的路畢竟要靠他自己來走,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對自我世界的決定,孩子便會因此有一種自我價值感和責任感。

  一位父親在兒子很小的時候就很注意培養他自己作選擇的能力,哪怕孩子的選擇與自己預料的不一樣,他也從不以自己的意志去影響孩子的思路。

  在兒子小學畢業將要升中學的時候,他選擇了上綜合學校。綜合學校是教育改革的成果之一,孩子在這裏讀完初中的課程以後,既可以上文理高中,也可以上職業高中。在這期間,老師和家長會就孩子的潛質與發展方向進行開發和觀察。同時,老師和家長會對這些意見進行相互的交流,然後把總結意見提供給孩子做參考。但這些意見也僅僅是參考意見而已,真正的選擇權還是在於孩子自己。

  兒子在選擇自己的未來時,沒有考慮“我這樣選擇父母會不會喜歡”,而是考慮自己會不會喜歡,自己該怎樣去規劃自己的未來,怎樣去按照計劃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

  最終,兒子的選擇成就了他的人生成功之路。

  父母要知道,孩子雖然年齡小,但卻是一個具有自主性和自身內在要求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或單純的被動的接受者。父母和孩子作出的選擇很難總是一致的,當意見發生分歧時,父母不應該一口否定孩子的意見。如果父母經常否定孩子的選擇,會使孩子覺得父母不尊重他的選擇,這樣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事實上,在選擇的過程中,父母可以爲孩子提供各種相關信息,讓孩子充分考慮後再作決定,但不要以自己的意見去取代孩子的選擇。如果孩子在認真考慮後作出了合理的決定,父母就應該支持孩子的選擇。

建議四:及時爲孩子作選擇提供幫助

  培養孩子自主選擇的能力,並不是任孩子盲目地選擇,在孩子進行重大的決定時,父母可以幫他收集相關資料,瞭解並熟悉各個選項,這有助於孩子進行科學合理的選擇。

  在孩子作選擇之前,父母也可以和他一起分析資料,找出各個選項的利弊,瞭解孩子做出選擇的動機,在此過程中,也能培養孩子分析事物和自主選擇的能力。

  若是孩子有較強的自主能力,父母則可以讓孩子自主完成選擇。只要父母在重大的事情上幫孩子把好關,避免出現重大的錯誤就可以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自主選擇的能力,父母把關的尺度也應該不一樣。

  關於孩子小的時候要不要讓他洗碗這個問題,許多家長都拿不定主意,總是擔心孩子會因爲夠不到水池,又拿不住碗把碗摔碎了。

  但是,瑞琪的媽媽卻別出心裁,她特意爲8歲瑞琪準備了一個小板凳,媽媽說:“瑞琪,媽媽知道你特別愛做家務,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龍頭太高了,你夠不到。媽媽給你準備了一個小板凳,以後你可以踩着小板凳自己洗碗了。”瑞琪興奮地喊道:“謝謝媽媽!”然後,馬上就踏上小板凳,高興地學着媽媽的樣子洗碗了。

  培養孩子,要遵照客觀規律,並積極地創造條件讓孩子在生活中得到鍛鍊。既不能因爲望子成龍過於心切而拔苗助長,也不能消極地完全“順其自然”。 而是要在孩子作出選擇後,積極地爲孩子提供有力的幫助,從而培養孩子做事情的積極性和麪對事情的決斷能力。

金玉良言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有美好的人生,好的人生源於一個又一個正確的選擇,所以培養孩子自主選擇的能力非常重要。培養孩子的自主選擇能力,一定要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機會,並及時給孩子提供各方面的幫助,使孩子能夠作出理智和科學的選擇。在孩子作出合理的選擇之後,父母應該尊重並支持他,相信他能夠爲自己的選擇作出相應的努力,讓他從父母的信任中獲得自信。這樣,他纔會在以後的人生中更加自信地面對更多的人生選擇。

  

正視失敗:避免孩子在同一個地方摔兩次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次地站起來。

  ——(中國)張海迪

  一經打擊就灰心泄氣的人,永遠是個失敗者。

  ——(英國)毛姆

  

  克萊蒙在很小的時候就沒有了父親,母親靠給人縫補衣服來維持一家的生計,他在童年時就開始出去賣報紙。

  有一次,他走進一家餐館賣報,被人趕了出來。他趁老闆不注意的時候,再一次溜進去賣報,餐館老闆很生氣,一腳將他踢了出來。可是克萊蒙並沒有感到害怕,而是揉了揉屁股,又拿了更多的報紙,再一次溜進餐館。餐館的食客見狀,紛紛爲他說情,讓老闆不要再攆他,並積極地買他的報紙看。那天,克萊蒙的屁股雖然被踢疼了,但口袋裏卻裝滿了錢。

  克萊蒙上中學的時候,就開始試着去推銷保險。當他來到一棟大樓前,當年賣報紙的情景又出現在他眼前,他一邊緊張,一邊鼓勵自己,一定要走進去!走進大樓時,他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他想如果這次會被趕出來,他要向當年賣報紙一樣再試着走進去。可是,那天他並沒有被趕出來,所有的辦公室他都去了,只有兩個人買了他的保險。從推銷的數量來看,他失敗了,但他覺得自己收穫很大,因爲他重新認識了自己。

  第二天,克萊蒙賣出了4份保險,第三天賣出了6份,他的事業從此開始了。20歲時,他設立了保險經紀社,雖然社裏只有他一個人。開業的第一天,他在繁華的大街上賣出了54份保險。有一天,他賣出了122份保險,這是個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數字,以一天工作8小時計算,平均每4分鐘就成交一份。

  後來,他成爲美國聯合保險公司的董事長,美國的商業鉅子之一。

  若是把一個失敗的人和一個平凡的人做比較,就會發現他們在年齡、能力或者社會背景等諸多方面都有着非常相似的地方,但他們有一點截然不同的是,就是面對失敗的反應。

  很多孩子對失敗都很敏感,父母應該從孩子幼時就培養他正視失敗的能力,讓他懂得失敗不是失敗者的同義詞,失敗只是生活經歷的一部分。

  有些人在失敗跌倒後,就只會痛哭、抱怨,或者呆在原地不前進,希望避免再次受到打擊;而成功的人的反應往往是,跌倒了就馬上爬起來,同時總結出失敗的經驗和教訓,然後進行自我改進並繼續前行。所以說,孩子面對失敗的態度,對孩子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響。

  父母要鼓勵孩子不要因爲畏懼失敗而停滯不前。這樣,孩子纔能有更多的機會去嘗試,人生的成功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讓孩子正視失敗,他纔能有機會獲得成功。

培養建議

建議一:不要讓孩子有“我是失敗者”的想法

  要想孩子成爲一個成功的人,就不要讓他有類似於“我怎麼這麼笨呢”“這點小事也做不好”“我是一個甚麼也做不好的失敗者”之類的想法。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任何一個人都會有缺點,都會經歷失敗,失敗並不等於自己是一個失敗者,只是說明自己還需要去努力,或者某些方面有待去完善。只要孩子明白了失敗的含義,他就不會因失敗而停滯不前,而會自信地繼續走下去。

建議二:不要讓孩子總是自責

  在平時如果聽到孩子講:“我的字怎麼這麼醜呢?”“我長得太胖了。”“我怎麼連自行車都不會騎。”……對此,父母就應該用樸素、積極的語言去引導孩子,如:“如果你努力,就可以做任何事。”父母多用耐心去安慰孩子,才能讓他放下思想的包袱輕裝前進。

  雖然說自責是一種反省的態度,但過分的自責卻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負面暗示,讓他無法走出失敗的痛苦,因此會被消極的情緒所困擾,從而失去自信。

  10歲的明哲剛上4年級,他從小學習認真,對自己要求嚴格,從來不貪玩,是父母和老師眼裏的“好孩子”。

  但媽媽卻發現孩子對自己要求過於嚴苛,如果達不到期望的要求,便自己罵自己笨。有一次考試成績略有下降,明哲甚至自己打自己的臉。雖然看起來明哲在學習上比較主動,不需要父母總是督促,但他這樣的行爲卻很讓媽媽擔心。

  對於無法正視失敗,過分自責的孩子,父母要多關心,少批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對孩子的行爲多給予肯定,培養他具有強者的氣質,讓他看到自己的優點,善於發揮自身優勢,從而把注意力從失敗上轉移開。

建議三:和孩子分享自己失敗的經歷

  父母的對待事情的態度會影響到孩子,所以父母如何面對失敗也很重要。當父母遇到一次次的失敗時,千萬不要表現出想要放棄的意圖,而是應該這樣與孩子分享:“我這次還沒有學會,但是我發現我能……,我決定加強練習,相信我一定可以學會的。”

8歲的超超剛剛開始學習騎自行車,雖然有爸爸陪着,但還是常常會摔倒。一開始還沒甚麼,但摔倒的次數多了,超超不免噘起了小嘴,開始賴在地上不肯起來,說:“總是摔倒,到底甚麼時候才能學會呀!”爸爸說:“那我們休息一下吧!”

  他們在椅子上坐着,爸爸摸着超超的頭說:“我小時候也是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開始學騎自行車的。那時候,你爺爺不捨得讓我騎着新買的自行車去摔跟頭。可是,我就特別想學,就自己偷偷推了自行車去練習。沒有人扶着,我就總摔,摔得滿身都是土,有一次手摔破了。但是,幾天後我還是學會了。”

  超超聽了,若有所悟地說:“哦,原來學自行車都會摔這麼多跟頭啊!爸爸,我再練習一會兒吧。”超超推着自行車去練習了,摔倒了爬起來接着練,再也不賴着不起來了。很快,他就學會騎自行車了。

  在孩子遇到失敗氣餒的時候,父母可以將自己失敗的經驗講給孩子聽。這樣,孩子就會明白並不是只有自己會經歷失敗,而且失敗並不可怕,只要繼續努力就可以走向成功。

建議四:教孩子以平常心面對失敗

  孩子在無法正視失敗的時候,一般會有這樣幾種表現:抱怨、自我放棄、嫉妒別人的成功等。這時候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勝敗乃兵家常事,每個人成長的道路上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失敗,作爲人生中的一段小插曲,只要積極分析原因,再努力就可以了。

  愛迪生在發明電燈時,爲了找到合適的燈絲,共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如果愛迪生在最初失敗的時候,就因爲失敗而氣餒了,沒有繼續試驗下去,就不會有後來的成功。

  父母要知道,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不是失敗,而是孩子對失敗的恐懼和緊張。所以,父母一定要教孩子以平常心面對失敗,這樣他纔不會被今後人生中的小小的失敗讓自己停滯不前,而是一定能夠一如既往地大步向前。

建議五:與孩子一起分析失敗的原因

  孩子在失敗後,往往會產生負疚感和自卑感,在這時父母要多與孩子交流,幫助他分析此次失敗的原因。讓他在失敗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並鼓勵他在以後有目標地繼續努力。

  琪琪上小學3年級。有一次,她所在的班級改選學科代表,琪琪本來是數學科代表,結果這次由另一位同學當選了。琪琪垂頭喪氣地回到家裏,很生氣地和媽媽說:“老師偏心,那個女生的數學根本沒有我好,我以後再也不當破班幹部了。”

  看到女兒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只是一味地怪別人,媽媽覺得有必要和她好好談談了。於是,媽媽把琪琪叫到身邊,幫她分析失敗的原因,並鼓勵她說:“看看鄰居家的小勇哥哥,雖然腿有點殘疾,可是他依然堅持自己去上學,還爲同學們做許多力所能及的事,併成爲了受同學歡迎的班幹部,你應該向他學習。”

  媽媽以鄰居家殘疾男生的例子鼓勵琪琪,琪琪有所觸動,語氣中不再埋怨老師,開始從自身找問題,並表示要努力爭取在下一次改選時再做科代表。

  當孩子失敗時,父母要多用耐心去安慰他,並及時幫他分析原因,讓他明辨是非。父母要知道,孩子僅僅能正視失敗是不夠的,更要學會失敗中反省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所以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因爲成功的路上的寶貴經驗往往是在失敗中獲得的。

金玉良言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敗總是不可避免的,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勝和負並不是生命的主題,人生就像嬰兒學步,是一個不斷栽跟頭又不斷爬起來的過程。但是,父母要告訴孩子,人生不僅僅需要一種屢敗屢戰的勇氣,更需要從失敗中學會反觀自我的智慧。

   自律自制:早日讓孩子“有出息,成大器”

  

  自制是一種秩序,一種對於快樂與慾望的控制。

——(古希臘)柏拉圖

  自律自制是品格的精髓,美德的基礎。

——(英國)塞繆爾·斯邁爾斯

   

   1960年,美國心理學家瓦爾特·米歇爾在斯坦福大學附屬幼兒園進行了著名的軟糖實驗。

   他把一羣4歲左右的孩子帶到一間大廳,然後發給每個孩子一顆非常誘人的軟糖,並告訴他們:“老師有事要離開一下,如果馬上喫掉軟糖,便只能喫到一顆;若能堅持到老師回來,還沒把軟糖喫掉,將再獎勵一顆,這樣就可以喫到兩顆軟糖。”

   米歇爾剛剛走出大廳不久,有些孩子禁不起誘惑,把糖喫掉了;而有些孩子,卻想盡各種方法抵制誘惑,以得到兩塊糖,他們有的把頭扭向別處,有的唱歌或者閉上眼睛……最後,這些自制力較強的孩子都如願以償地得到了兩塊軟糖。

   不過,實驗遠遠沒有結束,心理學家對接受這次實驗的孩子們進行了長期的跟蹤觀察。

   多年後,心理學家發現,那些4歲時不能等待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性格表現較爲固執、優柔,當慾望產生時,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面對壓力易退縮和驚慌失措;而那些得到兩顆軟糖的孩子,則較爲自信,面對壓力積極挑戰,不輕言放棄,他們在追求目標時,也能像小時候那樣,壓抑眼前的樂趣,面對誘惑不衝動。

   從上面的實驗中可以看出,培養孩子的自律自制能力,是孩子日後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

   對於孩子來說,想要實現人生理想,就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當然,努力的方向一定要正確。在這個過程中,他會遇到種種的誘惑,若沒有自制力,便會被誘惑牽着鼻子走,從而會讓自己偏離成功的軌道。

  英國著名作家塞繆爾?斯邁爾斯說:“自律自制是品格的精髓,美德的基礎。”它能緩解不良情緒,如消極、衝動、憤怒;能在面對物質與精神的誘惑時,做出理性的選擇,而不盲目從衆與隨意,能督促自己去完成自己應完成的任務。

   父母要知道,孩子若總處於一種被要求的環境下學習和生活,是很難真正成長的。父母應該引導孩子變被動爲主動,讓孩子自己約束自己。可見,自律自制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學會自律自制。

培養建議

建議一:父母首先要自律自制

  不能自律自制的孩子,未必是父母管教不嚴。不少孩子甚至常常遭受體罰,但這種教育不僅收效甚微,甚至會引起孩子強烈的逆反心理。父母若做不到自律自制,不能給孩子做好示範,而只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話去做,怎麼能指望孩子聽話呢?

  父母懂得自尊、自律,並將生活安排得井然有序,孩子才能在父母的影響下學會自律,並將之奉爲自己的生活準則。

  一天,6歲的彬彬和媽媽一起上街,在路上喝完了飲料還沒找到垃圾箱,空瓶子拿得不耐煩了。

  彬彬問媽媽:“媽媽,我可以把瓶子丟在路邊嗎?”

  媽媽說:“不可以,要走到有垃圾箱的地方纔能把瓶子丟掉。”

  彬彬很不服氣地撅着小嘴說:“哼!上次我的糖紙掉在地上,你就沒讓我撿起來。這次爲甚麼就不可以了呢?我就要丟在這!”

  媽媽只好解釋說:“那次丟糖紙的地方旁邊正好有個垃圾箱。”說完,媽媽自己也覺得這理由不足以服人,只好替彬彬拿着空瓶子。

  其實,那次沒讓彬彬撿起來的原因是,媽媽覺得那裏本來就非常髒亂,反正也不多這一張糖紙。但現在才意識到,別人犯錯誤並不能成爲自己犯錯誤的理由。

  平時媽媽都是要求彬彬把垃圾丟進垃圾箱,這種不自律的事情雖然僅有一次,就讓孩子形成了“隨手丟垃圾也沒甚麼大不了”的錯誤觀念。也許,孩子不遵守規則的壞毛病就會由此開始。

  孩子天性好奇,又缺乏判斷能力,成年人的一切言行在孩子的視野中,都成爲模仿的樣板。生活中父母首先要自律,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這樣才能在孩子心中樹立起父母的威信,做孩子自律自制的典範。

建議二:給孩子自律自制的機會

  有人說,自律來自自由。一個人若得不到足夠的愛,便很難發自內心地去愛別人。一個孩子若得不到足夠的自由,他便很難真正自覺地遵守紀律。即便是迫於父母師長的壓力遵守了紀律,當壓力消失後他就會變得更加放任。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爲:“真正的自律不是來源於嚴加控制和懲罰,而是來源於尊重和自由。”

  對於父母來說,要培養自律自制的孩子,而不是隻能依靠外部因素來約束他。

  陳太太有一個7歲兒子貝貝。每天喫飯時要叫貝貝好多遍,貝貝總是過很久才很不情願慢慢過來。陳太太還要爲飯加熱,怕放涼了,她爲此很是頭疼。有一天,她忽然意識到,正是自己對孩子太遷就才造成了現在的這種局面,無論多晚貝貝都能喫上熱騰騰的晚餐,他何樂而不爲呢?於是,她想改掉貝貝這個壞毛病。

  第二天,陳太太又如往常一樣說:“貝貝,該喫飯了。”貝貝依舊沒有過來。陳太太便在喫完後,把餐具都收拾了。玩了很久的貝貝終於感到餓了,卻沒有像往常一樣在廚房找到那熱騰騰的晚餐。他奇怪地問:“媽媽,我的晚餐呢?”陳太太裝作甚麼都沒發生一樣,帶着愛意對貝貝說:“貝貝,剛纔喫飯時喊你,你沒有過來;現在你過來了,我已經收拾完了。現在,我也不知道你的晚餐在哪裏了。”貝貝失望地走開了。看着貝貝的背影,陳太太眼裏流露出一絲疼惜,但甚麼也沒說。

  但從那天以後,只要陳太太喊:“貝貝,該喫飯了。”貝貝便會很快從房間跑出來坐在餐桌旁和家人一起喫飯了。

  父母對孩子的愛要有足夠的理性,不要一味順從。給孩子自由,並不是讓孩子任性放縱,因爲恰當的自由是依賴一個恰當的規則而產生的,並非絕對的放任自爲。

  對孩子來說,自律取決於他對正在做和還未做的事情的清醒認知。父母應該知道,即使自己經常糾正孩子的行爲,但也不能永遠都在他身邊進行指導,所以,父母應該適當地放權,創造有彈性、有自由的管教空間,給孩子自律的機會。這樣,孩子才能儘早地對生活有正確的認知,而非盲目地聽從,才能提高自律能力。

建議三:幫孩子制訂約束的規則

  古人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培養孩子自律自制,要讓孩子瞭解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幫孩子建立可行有效的規則,讓孩子學有所循,行有所依,這樣他才能更好地自律自制。

  6歲的冉冉是家裏的獨生子,每次和父母一起逛商場或超市時,就見甚麼要甚麼,得不到滿足時便賴着不走,有時還哭鬧着在地上打滾不肯起來,讓父母既鬧心又尷尬。爸爸媽媽可不想培養個“購物狂”寶寶,但有時候也很無奈。

  後來爸爸媽媽商議,要幫助冉冉改掉這個壞習慣。於是,每次去商場前,媽媽都和冉冉約定,今天逛商場時提前想好要買的東西,或者只是去逛逛甚麼也不買,商量好了再去。

  剛開始的幾次,冉冉到了商場還是會要東西,但媽媽不僅不會同意還會迅速帶着兒子離開。當然,如果約定了給冉冉買的東西,即使冉冉忘記了,媽媽也會遵守,不會隨意改變。

  慢慢地,冉冉習慣了在逛商場前想好要買的東西,並徵得媽媽的同意,不再亂要東西,也不會因爲被拒絕而哭鬧了。

  父母想讓孩子形成良好的控制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並非易事。因此,在孩子性格最初形成的階段,父母不要一味地滿足孩子,一定要爲孩子制訂有效的規則。讓他知道“可”與“否”的概念,幫他建立規則意識。這樣,孩子才能在生活中自發地以規則爲行爲準繩。

  父母應該知道,一個具有較強規則意識的人,也一定會有較好的行爲習慣,這樣他才能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尊重,才能在社會上立足。所以,父母要幫孩子制訂約束規則,培養他明確的規則意識。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約束自己。

建議四: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

  孩子不聽話,很多時候是因爲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能力太差。在孩子走向成功的路上,最大的阻力不是缺少機會,而是因缺乏對自己情緒的掌控,從而讓自己錯失機遇。

  不可否認,情緒影響着孩子的理智和行爲。因此,父母一定要培養孩子控制和調整自己情緒的能力。

  小均正在讀初中1年級,不過他在班上是個不受歡迎的同學。因爲他在課間和同學一起玩耍時,每次遇到不高興的事就愛發脾氣,有時還和同學打架。

  對此,小均自己也很苦惱,他經常對媽媽說:“其實我很想做個好孩子,還想當班幹部,可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父母要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首先要讓孩子承認自己有負面情緒,並學着體察自己的情緒;其次,要讓孩子學會適當表達自己的情緒;然後,父母要讓孩子以合宜的方式紓解情緒。這樣,纔有利於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金玉良言

培養孩子自律自制,首先父母自己要有着理性的自我約束力。自律的父母不僅可以起到身教勝於言傳的作用,而且在孩子意志力薄弱的時候,可以成爲孩子自我約束的榜樣及動力。父母要站在與孩子平等的角度,多用商量的語氣來引導孩子,幫助孩子提高自律性。

  

自我激勵:讓孩子獲得動力的不竭源泉

  

  強烈的自我激勵是成功的先決條件。

   ——(德國)斯普林格

  切莫垂頭喪氣,即使失去了一切,你還握有未來。

  ——(英國)奧斯卡·王爾德

   

   在一次研討會議中,有一位性格活潑熱情、非常具有幽默感的女士,她的熱情與活力感染了在座的每一個人,但誰都想不到她曾有過一段非常坎坷的成長經歷。

   那位女士小時候被認爲智力低下,在智障學校待到5歲。後來才發現她不是智障,只是失去聽力而已,於是被轉往聾啞學校,直到十幾歲才藉着助聽器過上較爲正常的生活。就在人生剛剛有了好轉的跡象時,一次意外的車禍讓她在醫院躺了兩年。

   她十分困惑:我的人生爲甚麼會有這麼多的不如意?

   但她隨即深信,任何事情的發生必然有其因果,且最終一定會對有益於我!因此,她堅強地面對這一切,並試着交了男朋友。然而,就在她的人生再度有起色時,又因患乳腺癌而切除了兩個乳房。縱有千般不如意,但她始終相信,任何事情的發生必有因果,且最終一定有益於我。

   當她的母親歉然地對她說:“寶貝,真的很對不起,把你生成這樣。”她卻回答:“媽媽,您把我生的太好了,這樣我今天才有這份熱忱把自己的經歷與體驗與他人分享,化阻力爲動力,化恐懼爲力量,爲自己在每個困境中找出值得收藏的禮物!”

  成功的人往往擁有積極的心態,而積極的心態來源自與樂觀豁達的性格,以及不斷的自我激勵。要知道,一個人無論多堅強,都需要愛和勇氣的力量,缺乏對自己的激勵就無法擁有足夠的熱情。

  但是,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所以對待困難的態度就十分重要。困境可以激發我們的潛力,從內心挑戰自我是我們生命力的源泉。善於激勵自己的人,才能走出困境,才能鑄就自己的成功。真正的力量來自內心,來自於對自我的認可和不斷的超越。

  教孩子學會自我激勵,不僅能使孩子的潛能充分發揮,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還能讓孩子始終保持飽滿、和諧的心靈,從而以積極的心態去開創輝煌的前程。

培養建議

建議一:幫孩子樹立一個自我激勵的目標

  有甚麼樣的目標,就會走出甚麼樣的人生。儒家經典《中庸》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人生也是如此,給自己一個目標與計劃,才能更好地掌握人生。明確的目標,可以激勵出奮鬥的熱情,指引行動的方向。岳飛以“盡忠報國”爲目標,奮S疆場;孫中山以“天下爲公”爲目標,領導起辛亥革命;周恩來總理以“中華崛起”爲目標,爲人民國家鞠躬盡瘁……自我激勵的動力來自遠大的目標,和對成功的期待。一個有目標追求的人,才能凝聚繼續向前的力量,並不斷地用它激勵着自己努力和奮鬥。

   在1972年的墨西哥奧運會馬拉松比賽中,一個黑人選手在膝蓋受傷的情況下,憑着堅強的意志堅持跑完了全程。

   在他到達終點時,其他的選手早已跑完回去休息了。其實能否跑到終點,都不會有名次,但他依然堅持跑完全程。

   當他到達終點時,記者問他:“是甚麼力量讓你堅持跑完全程的呢?”

   他回答說:“我只是不斷告誡自己,一定要跑完!”

   這位選手的自我激勵精神,贏得了全場觀衆熱烈的掌聲。

  他以終點爲目標,不斷地激勵自己,才能克服傷痛並最終到達目的地。所以,父母應該幫孩子樹立一個自我激勵的目標,這樣才能使他在遇到困難時有前進的動力。孩子真正的人生之路,是從有目標時開始的。毋庸置疑,自我激勵的最好辦法,就是幫孩子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並鼓勵他百折不回地爲之努力。

建議二:讓孩子學會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

  成功者遇到困難總是用“我要”、“我能行”、“一定會有辦法”等積極的意念鼓勵自己,於是便能克服困難、不斷前進,直至成功。失敗者遇到困難,總是挑選容易退縮之路,對自己說:“我不行了,還是算了吧。”所以,就會陷入失敗的深淵。

  成功人士與失敗人士的差別在於,成功人士常擁有積極的心態。怎樣才能擁有積極的心態呢?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善於使用積極的心理暗示。心態對孩子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他對生活有着良好的期許,才能激勵着自己走向成功。

   1991年,一個叫坎貝爾的女子徒步穿越了非洲,戰勝了森林和沙漠,通過了400千米的曠地。當有人問她是如何完成這令人難以想象的壯舉時,她回答說:“因爲我說過‘我能’。”當問她對誰說過時,她說:“對自己說過。”

  父母可以讚許孩子,讓他知道自己是多麼爲他驕傲自豪;老師可以讚許孩子,他是多麼的勤奮、努力。但孩子不能一直依賴父母和老師的讚許獲得自信,還要依靠自己內心的動力而前進。所以,父母不但要幫孩子樹立遠大的目標,還要讓孩子學會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比如“我很棒”“我一定能考好”、“我是個很受歡迎的人”……

  教孩子經常對自己給予肯定,有助於讓他樹立自信,擺脫自卑。堅持在心理上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培養積極的心態,是孩子走向成功的重要途徑。

建議三:幫孩子擺脫消極的情緒

  成功心理、積極心態的核心是積極的自我意識;反之也一樣,自卑意識、消極心態就是經常在心裏“徘徊”的消極的自我暗示。人們發現自己常常會進入莫名其妙的情緒低迷狀態,這就是“情緒週期”。

  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及時調節自己的情緒,走出情緒週期,儘快擺脫消極的情緒。要知道,消極會使心靈變得枯萎,這時即使有再多的能力也不能很好地發揮。因此,父母可以讓孩子學會與自己進行良好的溝通,適時地舒展自己的心靈,不讓消極情緒困擾着自己。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教孩子擺脫消極的情緒呢?可以嘗試以下幾點方法:

  第一,適當宣泄。消除不良情緒的最簡單辦法莫過於將其宣泄出來。父母要注意和孩子談心,讓孩子說出心中的不快;或者鼓勵孩子寫日記,將情緒發泄出來,不要埋於心底。

  第二,目標轉移。幫助孩子把注意力和思想轉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和孩子一起把最近高興的事回憶一下,或者帶孩子一起進行他喜愛的遊戲或運動。

  第三,冷靜分析。從目標、環境、主觀、客觀等方面入手,找出孩子受挫的真正原因,及時採取補救措施,並正確地面對現實。教孩子正視自己,接受自己,確立一種自強、自信、自立的心態。

建議四:及時強化孩子對自己的認可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形成自我激勵的力量,首先要對他所做的事情給予賞識,再提醒他從內心認可自己。鼓勵孩子記錄下自己的成就,用事實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潛能,幫助孩子樹立起信心。當然,父母也可以鼓勵孩子在自己行爲良好或全力以赴追求成功的時候,給自己寫封信,在信裏描述自己的良好行爲,並加以讚賞。需要注意的是,在鼓勵孩子自我激勵時,要引導孩子使用正面的語言,如“我一定會成功”,而不要說“我不可能失敗”。

   孩子放學回來了,媽媽高興地迎上去:“寶寶,回來了!來讓媽媽看看,今天一定很開心是不是?”

   “對呀!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大掃除了。”孩子興奮地說。

   “是嗎!那你們的教室一定打掃的很乾淨了吧?”媽媽問。

   “當然,地上一個紙屑都沒有,連窗戶的玻璃都特別明亮。”孩子高興地描述道。

   “哦?你今天這麼勤勞,你一定爲自己感到高興吧!”

   孩子開心地笑了起來……

  戒掉孩子依賴外部賞識的方法是在對孩子的表揚中改變代詞,把“我”變成“你”,把“我”(父母)對孩子的表揚,變成“你”(孩子)對孩子自己的表揚,這樣更多地讓孩子自己認識到自己的行爲是正確的。他會因此而獲得一種成就感,並從自己良好的行爲中獲得了自信。

金玉良言

  對孩子的過分保護和缺乏保護都是有害的,當孩子遇到阻力時,要鼓勵他們自己動腦筋想辦法。好主意和正確的行爲要受到表揚,並鼓勵孩子自我表揚。這是讓孩子從“被激勵”轉化爲“自我激勵”的有效方法,自我激勵是讓孩子產生自信的源動力。只有讓他學會在人生的路途中不斷地激勵自己,他纔會擁有堅韌的毅力,從而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超越自我:孩子超越自己就是快速邁向成功

  

  戰勝自己的心靈要比攻佔一座城市還要偉大。

  ——(美國)戴爾·卡耐基

  人應該進行超越能力的攀登,否則,天空的存在又有何意義?

   ——(英國)羅·勃朗寧

   

  9歲的林浩是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中心小學2年級的學生。地震發生後,林浩經過努力終於爬出廢墟。但他還有數十名同學們被埋在廢墟下面。小林浩並沒有驚慌逃離,而是再次展開救援,並最終將兩名同學背出廢墟,他在救援過程中頭部和上身多處受傷。

  在記者採訪時,林浩說:“我背得動他們,我開始爬出來的時候,身上沒有傷,後來爬進去揹他們的時候才受的傷。”林浩那稚嫩的童音、超越年齡的樂觀與勇敢以及善良的品格幾乎感染了每一箇中國人。

  林浩被評爲抗震救災優秀少年。2008年8月8日,奧運會開幕式上,當旗手姚明的身旁走着領一位小“旗手”——林浩亮相時,感動了世界。

  衆多的網友對此評論說,我們需要林浩這樣一種自強不息、困難面前從容面對和超越自我的精神。

  在孩子遇到困難與失敗時,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發揮最大潛力,從容應對戰勝困難。不一定每個孩子都去做小英雄,榜樣只是激勵孩子學習的參考,而不是一個絕對的成功座標。成功的座標應該是自己,只有不斷地超越自我才能產生新的飛躍。

  每個人都需要具有超越自我的勇氣和能力,孩子也不例外,所以父母要教孩子學會超越自我,這樣他纔不會固守着已取得的成績停滯不前,他才能跳出自我的限制。

  父母要告訴孩子,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超越別人不一定能超越自我,超越自我卻會成爲真正的勝者!

培養建議

建議一:教孩子認清自己是誰

  有人說:“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敵人,而是自己脆弱的心。”孩子在生活中往往需要有人瞭解和支持,那麼誰的瞭解和支持對孩子是最重要的呢?其實不是父母,而是孩子自己。自我認可纔是人精神能源的真正動力,讓孩子準確、恰當地認識自我,他才能去超越自我。

  很多人都聽過《醜小鴨》的故事。

  鴨媽媽生了5只鴨寶寶,其中4只是小黃鴨,而有一隻是毛絨絨的大白腦袋,叫聲也與另4只不一樣。鴨媽媽一家都不喜歡這隻和自己不一樣的醜小鴨,連樹上的小鳥都排斥它。它們都對醜小鴨說:“走開!醜傢伙!”

  醜小鴨心裏非常難過,它只能在冬天寒冷的湖面上練習游泳,以使自己不被凍僵。當春天到來萬物復甦,花兒都開了。醜小鴨想:“花兒這麼美麗,而我卻這樣醜陋。”它自卑地低下了頭,卻在水面上看到自己美麗的倒影,潔白的羽毛端莊的體態,原來它是一隻白天鵝。它試着揮動翅膀,竟和其他天鵝一起飛向了藍天。

  如果醜小鴨沒有在湖水中看見自己的倒影,它可能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是隻可以飛向藍天的美麗天鵝。父母只有讓孩子正確地認識自我,瞭解自己的優點,才能讓他學會適時地發揮所長,而只有讓他認識自己的缺點,他纔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自我完善,進而去超越自我。

建議二:不要讓孩子爲自己設限

  自我設限就是以自己現有的經驗和認知,主觀地判斷一件事物或得出一個結論,其目的是自我保護,但這是成功的最大障礙。父母要防止孩子自我設限,不要讓思想的藩籬阻礙了孩子潛力的發揮。一個人如果不自我設限,他的人力量是無限的,他能向自己的極限挑戰,發揮自己的全部潛能。所以,父母也不讓孩子自我設限,這樣他才能不斷地自我超越,一步步走向成功。

  1920年,美國田納西州的一個小鎮上有個女孩出生了,她是個私生子,媽媽給她取名叫芳娜。

  由於她的身世人們都對她投來鄙視而冰冷的目光,小夥伴們嘲笑她,說她是沒有爸爸的孩子。她因此而遠離人羣,變得懦弱和自閉。

  13歲那年,她在教堂聽牧師講課,聽完課正要離開時牧師溫和地問她:“你是誰家的孩子?”

  這是她十多年來最怕聽到的話,她不知所措,眼裏噙滿了委屈的淚水……

  牧師是個好人,見到此景臉上立刻浮起慈祥的笑容:“噢——我已經知道你是誰家的孩子了,你是上帝的孩子。這裏所有的人和你一樣,都是上帝的孩子!不論你過去怎樣,那都已經過去了。只要你調整心態、明確目標,樂觀積極地去行動,那麼成功的就是你。”

  壓抑在芳娜心靈上的陳年冰雪被牧師的博愛瞬間融化,她終於抑制不住,眼淚奪眶而出。從此她的心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40歲那年,她當選美國田納西州州長;卸任後,棄政從商,成爲世界500知名企業之一的公司總裁;67歲時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攀越巔峯》,在書的扉頁上寫下這樣一句話:“過去不等於未來。”

  過去的經歷,不足以成爲現在行爲的界限,就如牧師說的:“過去不等於未來。”只有讓孩子學會不斷地突破自我侷限,才能使他激發自己的潛能,展現更好的自我。

建議三:給孩子一個夢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夢想,有夢想的民族纔有希望。父母要知道,讓孩子做一個有夢想的人,才能激發出他爲夢想而超越自我的力量。夢想是孩子爲之遠行的燈塔,指引着他努力的方向。

  到NBA打球時很多美國少年的夢想,他們都渴望像喬丹一樣飛翔在籃球場上。

  博格斯從小酷愛籃球,幾乎天天都和夥伴們在球場上練習打球,他對自己的朋友講:“我長大了要去打NBA。”他的話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像你這樣一個‘小松鼠’能去打NBA?”

  原來,博格斯的身高只有160cm,這在普通人中也算是矮子,更不用說在身材高大的NBA了。爲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他把空餘時間都花在籃球場上。其他人休息的是時候,他仍然在練球。

  最終,他進入了NBA,並以他高超的球技和百折不撓的意志,被稱爲NBA防守最有威脅的球員之一。

  父母要知道,只有讓孩子在思想或行爲上有所追求,他纔會努力做到最好。有人說:“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而夢想就是這些天使的翅膀,藉助夢想的力量,孩子才能超越自我、超越困難,向着心中所期望的地方飛翔。

建議四:教孩子努力追求卓越

  一個追求卓越的人,纔不會甘於平庸。培養孩子追求卓越的品質,他纔不會只安於現狀,而是無論大事小事都希望自己能做到最好。

  有人說:“沒有平凡的崗位,只有平凡的人。”很多孩子都在共同成長,爲甚麼後來的人生有着很大的不同呢?往往那些能夠成就大事業的人,對於小事情也力求做到完美,因爲成功不是來自於偶然,而是來自於平時一點一滴的積累。父母要培養孩子追求卓越的品質,讓孩子從每一件小事做起,才能從平凡中創造出不平凡,從而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建議五:鼓勵孩子挑戰自我

  一個不敢於挑戰自己的人很難走出輝煌的人生。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人,難免會有缺點,尤其是成長中的孩子,更容易犯各種各樣的錯誤。父母要知道,只有讓孩子不斷地挑戰自己,才能讓他在今後的人生中不畏艱難,經得起生活的考驗。

  哈佛女孩劉亦婷10歲時,爸爸對她進行了一次殘酷的考驗。

  一天晚上,爸爸從冰箱裏取出一塊比一號電池還要大的冰塊,說:“婷婷,你能把這塊冰捏15分鐘嗎?如果你做到了,我就送你一本書。”

  劉亦婷說:“那我們來打個賭吧!如果我捏到了15分鐘,你一定要給我買書。”爸爸滿口答應了,然後拿起秒錶,喊了一聲“開始!”劉亦婷把冰往手裏一放,開始捏冰了。

  開始,劉亦婷覺得還可以接受。慢慢地,她的手心開始感覺到刺骨的疼痛。於是,她趕緊抓起一個藥瓶看上面的說明,以轉移注意力。再過一會兒,她感覺骨頭想要被凍裂開,又像千萬個冰針在上面扎似的,劉亦婷就用大聲讀藥瓶說明書的方法來克服。慢慢地,她感覺手幾乎麻木了,但她依然堅持着……

  終於,爸爸說:“15分鐘了!”劉亦婷高興地歡呼起來:“萬歲!我贏了!我贏了!爸爸,你可真倒黴啊!要給我買書了。”爸爸卻說:“我一點也不倒黴,你這麼堅強,我只有高興的份兒。”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挑戰自我,甚至應該給孩子製造機會讓他去挑戰自我,這樣就等於給了他智慧和膽量。孩子能夠不斷地挑戰自我,才能一次次地超越自我。

金玉良言

  父母只有培養孩子超越自我的能力,才能讓他在成長得道路上走得更加自信和充滿力量。父母要知道,只有能夠超越自我的孩子,才能在面對失敗的時候不氣餒;面對困難的時候,勇於尋找突破的方法;成功的時候,不因一時的成就而驕傲,反而會更加努力。

  

善於執行:想好就去做才能把握住機遇

  

  有效執行是邁向成功的階梯。

  ——(中國)李開復

  想做的事情,立刻去做!當“立刻去做”從潛意識中浮現時,立即付諸行動。

                             ——(美國)比爾·蓋茨

   

   有兩隻鬧鐘,擺放在一張桌子上,它們已經在這裏站了好久了。這天,主人又買回一隻新的小鬧鐘,新來的小鬧鐘好奇地看着另兩隻鍾問:“你們走了多久了啊?”其中一隻老鍾就告訴它說:“孩子,我們已經走了3000多萬下了,你以後也會和我們走同樣的路。”

   新來的小鬧鐘一聽,就着急了:“要我做那麼難的事情啊?我可做不到!”這時,另一隻老鬧鐘說話了:“孩子,你不要被它的話嚇着。你只要記得一秒鐘走一下就可以了。”

   新來的小鬧鐘一聽,說:“哦,那還不容易嗎!我肯定可以做到。”於是新來的鬧鐘也像其他兩隻老鍾一樣,每秒鐘走一下。

   不知不覺地,一年過去了,新來的小鬧鐘也走了3000多萬下。

  許多人在小的時候都有着遠大的夢想,但數十年後,人們卻往往發現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實現最初的夢想。爲甚麼同時代長大的孩子,最後卻又不同的境遇呢?其實目標對人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導向作用,但只有爲了自己的目標而不斷努力付出的人,也就是說,善於執行自己的目標的人最終才能走向成功。

  孩子的執行力對孩子人生的成功與否有着巨大的影響,善於執行自己的目標計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未來發展的道路。若只有美好的目標,卻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或常常沉浸於不切實際的幻想中,那麼目標最終也只會成爲空想。

  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爲自己選擇一個正確的志向或目標,並努力去執行,去行動,去付出,那麼他就一定能夠達成自己的志向或目標。那麼,具體來說,父母又該怎麼做呢?

培養建議

建議一:教孩子制訂執行目標的詳細計劃

  要達到目標,父母一定要督促孩子制訂一份執行目標的詳細計劃。沒有計劃的執行往往會偏離方向,而沒有執行的計劃也只能是幻想。孩子的計劃不能只是在腦子裏閃念而過,而是需要落實在紙面上。計劃中要涵蓋了計劃的執行時間、具體措施、步驟以及最終的結果。

  寒假都過去一半了,皓皓的作業還是在父母的催促下才肯寫,自己想不起主動做作業。爸爸決定幫皓皓制訂一個假期計劃,從而讓皓皓逐步培養自己的執行能力。

  爸爸把皓皓叫到身邊,和他一起列出了假期還沒做完的作業,以及一切必做的事情,如元宵節看錶演、練習鋼琴,等等。皓皓也發愁了,原來自己還有這麼多作業沒有寫,甚麼時候才能寫完呢?爸爸說:“作業雖然多,但也不是要你一天就寫完。我們把這些作業分配一下吧,到正月十三前完成,做一個假期計劃表。這樣,每天的作業不多,也能夠按時完成了。”

  於是,父子二人做出了計劃表:皓皓每天7:00起牀,7:30—8:00寫一篇日記;9:00—10:30寫數學作業;14:30—16:00寫語文作業,16:30—17:30練習鋼琴。

  計劃表完成後,皓皓很興奮,並每天都按照計劃表去做,正月十二就做完了作業。皓皓決定以後做事都要按計劃來執行。

  幫孩子制定有效而詳細的計劃表,有助於孩子合理地安排時間,並按照計劃有效地去執行。這樣,孩子就知道該先做甚麼,後做甚麼。但是父母要注意一點,計劃的安排一定要符合科學序列和循序漸進的原則。

建議二:杜絕孩子的懶散行爲

  懶散會吞噬一個人的心靈,使人情緒低落。懶散會讓孩子對學習缺乏信心,學習效率降低,也會讓孩子的生活變得一團糟。

  9歲的小敏很聰明,學習也很好,可就是有一個缺點:懶散。她常常是放學回家後寫作業,寫完後作業本也不收就看電視了。看着電視又想起踢毽子,於是跑出去玩。回來後,想看課外書,就又去看書,可是看完書也不放回原處,就去睡覺了。

  早晨醒來,又要裝書包,又要喫早餐,媽媽還得幫她收拾書櫥。有一天喫過晚飯,媽媽和小敏說:“小敏,如果你寫完作業就收起來,然後再看電視,第二天就不用匆忙裝書包。看完書後及時放回原處,就無需再收拾一次。以後試着把手頭的事做好了以後再作另一件事好嗎?我也會及時提醒你的。”“好的,媽媽。”小敏說。

  剛開始,懶散慣了的她還會忘記媽媽的要求,但在媽媽的提醒下,她漸漸改掉了懶散的習慣。

  孩子懶散就不能將事情按照計劃有效地執行下去,常常是虎頭蛇尾地做了這件事,又去做那件,最後哪件也沒有做完。父母要讓孩子懂得,做事情要善始善終,不能隨性而爲,這樣才能將事情做好。

  同時,父母還應該讓孩子知道,無論做甚麼事都應該積極主動,不要等萬事俱備後纔去做,要懂得把想法和行動結合起來。不僅要勤於動腦,還應該勤於動手,這樣才能保證計劃或想法的有效執行。

建議三:教孩子學會克服拖延

  拖延是一種非常不好的習慣,做事拖延的孩子總有一種僥倖心理,就是覺得還有時間,想把事情往後拖。面對這種孩子,父母應該讓孩子思考一個問題:拖延的事情遲早是要自己做的,爲甚麼要推後呢?做完後就可以放鬆心情休息,而現在拖延也許就會在以後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9歲的艾艾無論做甚麼事情都喜歡說“過一會兒”。無論喫晚飯、彈鋼琴、寫作業,艾艾總是說:“一會兒再去。”

  有一次,等艾艾喫晚飯,彈過鋼琴,再寫作業都已經10點多了。無奈之下,媽媽只好幫艾艾做功課。結果導致艾艾覺得“拖延有理”,因爲有媽媽幫忙“收拾殘局”。

  在孩子拖延成性的時候,父母一定不要因爲他做不完而幫他做,這樣只會縱容了孩子拖延的壞習慣。父母在這時一定不要心軟,而是要硬下心來,讓孩子獨自承受拖延的後果,或者犧牲睡覺時間來寫作業,或者帶着未完成的作業去見老師。

  孩子只有親身體驗到拖延的後果,纔會知道預先分配時間的重要性。讓孩子認識到拖延的害處,才能從心裏提醒自己按時做事,纔能有效地執行。

建議四:訓練孩子的堅持性

  缺乏堅持性是很多孩子的通病,許多孩子做事情剛在開始時認認真真,時間稍長就會馬馬虎虎,變得不耐煩起來。

  媽媽發現,8歲的林林有許多愛好。每到週末,林林就會拿起畫筆畫畫,然後畫一會兒不畫了,又去書房看書,看一會兒又會去和小朋友們踢球……雖然愛好比較多,但做甚麼都是做一會兒,就不做了。

  面對缺乏堅持性的孩子,父母需要對孩子強調,無論做甚麼事情,只要認準目標就應該堅持下去,哪怕遇到了困難也要勇於克服。人生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山重水複疑無路”境況,但只要堅持下去就能等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轉機到來,如果做事僅憑自己一時的興趣,卻不能持之以恆,做甚麼事都很難成功。

  所以,有人說:“堅持就是卓越和平凡的分水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做事情只要肯堅持,總有一天能達到成功。

建議五:教孩子分清問題的主次

  培養孩子的執行能力,一定要讓孩子學會分清主次,瞭解哪些事情比較重要,需要先去做,而次要的可以稍後去做。只有讓孩子學會在做事情的時候分清主次,他才能在做事時抓住重點,才能更有效率地做事,也才能提升自己的執行能力。

  10歲的小明做事就常常主次不分,爲了讓他知道分清主次做事情的重要性,爸爸給他講了一個故事。爸爸說:“有一天,傑克和邁克結伴去山上游玩,突然聽到老虎的吼叫聲。他們感覺老虎來了,該怎麼辦呢?傑克馬上從揹包裏取出一雙運動鞋並迅速穿上,邁克覺得還奇怪,就問:‘都甚麼時候了,你還換鞋呀?’傑克說:‘老虎要來了,我穿上運動鞋跑的會快一點’邁克說:‘老虎跑得比誰都快,你換鞋有甚麼用啊?’傑克說:‘我跑得比你快就可以了啊!’

  “原來,傑克以爲自己跑得比邁克快,老虎來了肯定會先喫掉跑得慢的人,然後他就可以逃過劫難了。可他這種思維方式完全是錯誤的,當老虎真的來了時,邁克馬上爬到了樹上,而換了運動鞋的傑克拼命地跑,最後可能還是會被老虎抓住。”

  “傑克怎麼這麼笨啊?老虎來了還要換鞋?”小明問道。“是啊,逃跑比換鞋子重要得多,所以做事情一定要多考慮一下,到底怎樣做纔是最能解決問題的,纔是最重要的。”爸爸說。“哦,是這個道理,爸爸我明白了。”小明說。

  故事中的傑克就分不清問題的主次,抓不住問題的關鍵所在。父母也要告訴孩子,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做事一定要分清主次,如果不懂得先做重要的事情,往往就會因小失大。比如,不能因爲看動畫片而耽誤寫作業,也不能因爲業餘愛好而耽誤正常的學習。只有分清主次,善於取捨,才能更好把執行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金玉良言

只有讓孩子學會更合理高效地利用時間,更高效地做事才能在今後的社會中脫穎而出。孩子真正的人生之旅,就是從孩子設定並執行目標的那天開始的,善於執行的能力對孩子的一生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培養孩子善於執行的能力,要讓孩子學會制訂計劃,有條不紊地執行計劃。在通向夢想的途中,孩子難免會遇到困難,但父母一定要鼓勵他學會堅持,並督促他不要懶散和拖延。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