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品德比學歷更高

   

   天下沒有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究竟怎樣才能讓孩子成才呢?難道學習好,取得了很高的學歷就是成才了嗎?未必呀!對孩子來說,一生最爲重要的就是他的品德。其實,對每個人來說,品德都是最爲重要的。正如儒家經典《大學》所指出的:“德者,本也!”品德,纔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與品德相比,一個人的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培養孩子的品德,讓他更好地做人處世,修身敬業,順利走向成功。

品德是成功做人的基石

  

  品德,應該高尚些;處世,應該坦率些;舉止,應該禮貌些。

                              ——(法國)孟德斯鳩

  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準繩。

                                ——(美國)比徹

   

  一天晚飯後,媽媽給8歲的兒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深夜,一個貧窮的小男孩百般央求一位紳士買一包火柴。後來,紳士無奈地同意了,但他發現自己沒有零錢。小男孩說:“先生,您先拿着火柴,我去給您換零錢。”說完他拿着紳士的錢跑掉了。紳士等了許久,小男孩都沒有回來,他只好失望地回家了。

  第二天,紳士正在辦公室工作,忽然一個小男孩來找他。可他發現眼前的小男孩卻並不是昨天晚上的那個孩子。小男孩說:“先生,對不起,我哥哥昨晚沒有將零錢還給您。因爲昨天,他在換完零錢後被馬車撞傷了腳,現在還在牀上不能動呢!所以,今天他讓我來把這些零錢還給您。”

  紳士被這兩個小男孩的品德打動了,於是決定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故事講完了,媽媽問兒子:“爲甚麼紳士最後決定要幫助他們呢?”

  兒子想了想答道:“因爲他們很誠實,把零錢還給了他。”

  媽媽點點頭:“你看,只要擁有良好的品德,最終就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所以,你也要向這兩個小男孩好好學習。你要記住,做一個好人比甚麼都重要!”

  兒子立刻立正敬了個禮說:“是!媽媽!我也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品德對一個人有着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作用,這位母親用一個故事讓兒子明白了這一點。培養孩子的好品德,父母也是在幫助孩子追求美好人生,品德教育對於孩子不可或缺。

  品德,指的是一個人的品格德行,是人的道德品質。品德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是做人最根本的原則。人的一生道路漫長,充滿着各種各樣的際遇,而高尚的品德則是人得以前進的最有力的支撐。

  法國文學大師羅曼·羅蘭說:“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其實,品德無論是在哪一個時代哪一個國家,都是備受人推崇的,它也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試想,若是一個人喪失了做人的根本,那麼他也必然會喪失健康的心態並逐漸失去人性,踐踏了爲人應當遵守的基本準則,最終只能導致人生的失敗。就如一棵樹,若是內心健康,它就能越長越挺拔;若是內心腐敗,它很快便會死去。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爲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因爲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生活得快樂幸福,才能在高尚品德的指引下有所建樹。

培養建議

建議一:父母首先要有好品德

   俗話說:“身正不怕影子斜。”其實孩子在小的時候,就可以看作是父母身後的影子。父母自身的品德高尚正直與否,對孩子將會有着極大的影響。

   有位父親平常養成了說話帶髒字的毛病,而且總是罵罵咧咧的。很快,他那才6歲的兒子也和他一樣了,說話也帶髒字,還經常罵人。這位父親也想要管教兒子,於是他髒字連篇地訓斥了起來。但最終他不但沒有看到甚麼教育效果,反而是兒子越來越“出口成髒”。

  可以肯定的是,這位父親若是不先從自身加以改正,那麼他也將永遠無法管教好自己的兒子。所以,父母自己首先要有好品德,讓孩子在父母榜樣的薰陶下,也能夠自覺培養出好的品德。同時,在生活中,父母若是發現自身有不足,也要積極改正。而且,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自己必須做到。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出孩子對好品德的渴望,他才能在榜樣力量的感召下向好的方向發展。

建議二:要教孩子重視良好的品德

  當孩子小的時候,他對品德的概念還不太明瞭。年幼的孩子缺乏足夠的判斷力,他只是從父母的態度中得出結論。所以,父母要想引起孩子對品德的重視,自己就應該先將其重視起來。

  小學校從1年級開始就開設了思想品德課,7歲的女兒對這門課卻不很重視,她甚至對媽媽說:“品德課本里也沒寫甚麼東西嘛。”媽媽決定要糾正女兒的這種想法。

  後來,媽媽從書店買回來許多關於講述高尚品德小故事的書。每天閒暇的時候,媽媽就給女兒講書中的小故事,用一個又一個品德小故事引起女兒的興趣,漸漸地,女兒開始重視品德了。

  一段時間過後,媽媽發現自己不用再給女兒讀故事了,女兒已經開始自己找這類的書來看了。而且,她也開始自覺地以故事中品德高尚的人爲榜樣。

   這位聰明的母親用講品德小故事的方法,讓女兒自己逐漸認識到了品德的重要性。其實,在日常生活中,類似的方法還有許多,看相關影視動畫、生活中的實際演練,等等,都可以讓“品德很重要”這個意識在孩子的頭腦中潛移默化,並最終紮根。這樣,他就會在生活和學習中重視品德,並時時處處以高尚的道德來要求自己。

建議三:保持好品德要成爲孩子的習慣

  就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樣”,成功做人的基石也並不是一天之內就能築好的。一個人的好品德,必須要一直保持下去,並將其養成習慣。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好品德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需要長久堅持不懈。

  在小學3年級思想品德課上,老師告訴同學們:“品德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希望大家都能將好品德保持下去。”容真回家後問媽媽:“好品德也能保持嗎?不是到一定時刻才能用嗎?”媽媽說:“高尚的品德並不是到一定時刻才用得上的,而是無論甚麼時候它都有用。如果你能將‘保持好品德’變成日常習慣,一直做一個品德高尚的好孩子,那麼你的未來也會是光明一片啊!”

  孩子的某些正確觀念,多依靠老師和父母幫助他建立起來。故事中的這位母親就是幫助容真建立起了保持好品德的觀念。

建議四:讓孩子時刻注意“以德立身”

   品德應當是一個人由心而外所表現出來的,而且品德的表現不會因要做的事情的不同而有所變化。“這件事情可以表現好品德,那件事情就不用表現”,類似這樣的言論都是不正確的。父母要提醒孩子,無論做甚麼事情,都不能丟掉自身的好品德,要時刻以德立身。

   我國漢代辭賦家陸賈曾說:“立事者不離道德,調絃者不失宮商。”意思是說:建功立業的人要有道德修養,正如調絃試音的人要懂得音律一樣。的確如此,無論做任何事,品德都是最重要的。所以,父母要讓孩子以一個較高的品德標準來要求自己,不要爲了一己私利而丟掉原則,不要違背基本的道德準則。只有高尚的品德才是成就事業最根本的基礎。

金玉良言

英國教育家塞繆爾·斯邁爾斯說:“一個國家的前途,不取決於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在於它的公民品格之高尚與否。”是的,高尚的品德不但對個人十分重要,對社會、對國家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將品德培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學歷高並不等於品德好

  

  智育只能是德育的輔助品,學問只能作爲輔助品德之用。

                                ——(英國)洛克

  對一個人的評價,不可視其財富出身,更不可視其學問的高下,而是要看他真實的品德。

                                ——(英國)培根

   

  開學第一天,剛升入小學5年級的劉蕾放學回家後,好奇地翻看着所有的新課本,當看到思想品德課本的時候,她皺了皺眉,順手就把它扔到了一邊。剛巧爸爸從她身後經過,看見了她扔到一邊的思想品德課本,於是爸爸拿起書問道:“爲甚麼把課本亂丟呢?”

  劉蕾擺擺手說:“我都上5年級了,學校還講思想品德,多無聊啊!多學點知識比學那個有用。”

  爸爸搖了搖頭,將品德課本放到了劉蕾的眼前:“你的這種想法是不對的。想多學知識這的確是好事,但思想品德可不是無聊的事情!要想求學,必須先會做人才行啊!你只有尊敬老師,才能更好地學到知識;你只有團結同學,才能更好地交流知識……這些行爲都是需要你有好品德的啊!我們可不能只顧着知識學習,卻忽略了品德的學習,你應該成爲一個德才兼備的好孩子!”

  ……

  我們形容一個好人,總習慣於用“德才兼備”,就如爸爸對劉蕾的期望。正如這位父親所說,一個人不能只顧着知識學習,品德的培養也同樣重要,甚至它要比知識的學習還要重要。

  宋代史學家司馬光說:“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意思是說:品德是第一位的,才能是第二位的,切莫重才輕德。這話非常正確。其實,一個人品德的形成,與他從小到大所處的環境、個人生活經歷、接受的家庭和學校的教育等方面有着很大的關係。

  按照常理來說,一般高學歷、學識豐富的人都應該對品德有更深刻的理解纔對,但是事實卻恰恰相反。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現在有許多高智商的犯罪、欺詐,而能實施這種犯罪行爲的人都是高學歷的人,但他們卻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失去了最起碼的道德。

  雖然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但是有學識卻與高品德不能劃等號。學歷僅僅是在證明一個人科學文化知識水平的高低而已,這與這個人的品德高尚與否卻沒有任何聯繫。所以,父母要有一個清醒的頭腦,千萬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忽略了孩子品德修養的培養。孩子只有先成爲一個好人,他的一身所學纔能有真正的用武之地。

培養建議

建議一:父母要拋卻“學歷至上”的想法

  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成爲了一句人盡皆知的話。去問一下孩子,他爲甚麼會將分數看得如此重要,許多孩子都會如此回答:“考不好,爸爸媽媽會生氣,會打我。”但反過來,如果孩子看見同學跌倒了沒去扶、看見老師也不打招呼,又有多少父母會因此而大發雷霆呢?

  9歲的兒子拿回了自己的成績單,各科分數並不算高。他有些惴惴不安地看着爸爸,爸爸則仔細地讀着成績單上老師的評語。後來,爸爸笑着拍了拍兒子的肩膀:“老師說你很講禮貌,團結同學,很有愛心,你做得很好!關於學習,咱們再找找不足,好好補一補。”

  兒子問爸爸爲甚麼不罵他,爸爸卻說:“我和媽媽不希望你成爲一個只爲分數拼命的孩子,我們希望看到的是你能夠成爲一個人人稱道的好孩子。只有你爲人善良,你所學的知識才算有用啊!”

  這位父親給所有家長做了一個好榜樣,“學歷至上”並不能成爲判斷一個人是否能立事業的唯一標準。將孩子培養成一個好人,才應該是父母對孩子最先進行的教育。

  父母不要認爲,品德甚麼的等孩子到一定年齡自然就會有了,在他的學習階段還是成績最爲重要。若是不積極培養一個人的品德,是很難“樹大自然直”的。沒有接受過品德教育的孩子,無論他學多少知識,他都不會是一個健全的人。

建議二:告誡孩子“欲求學,先做人”

   “欲求學,先做人”,意思是說,想要學習知識、求取學問,自己首先要有好品德,先要成爲一個好人。否則,沒有好品德,做人做事都沒有最根本的道德觀念,學來知識又能有甚麼用呢?

   12歲的小南馬上要升初中了,他爲了將來能進入理想的中學,很自覺地加強了學習。但從那以後,爸爸媽媽就變成了他的“服務生”,總是被要求爲他做這做那。

   爸爸看到小南對父母如此呼來喝去,覺得這樣對他未來的成長將會產生不良影響,於是他對小南說:“你刻苦努力是好的,你求學上進也是好的。但是,‘欲求學,先做人’啊!你可不能將學習當作丟棄品德的藉口。你看你最近,怎麼可以命令爸爸媽媽呢?”

   小南剛想反駁,但他轉念想起了爸爸平時對他進行的品德教育,“百善孝爲先”,他最近的確是做得有些過分了。於是,他連忙向父母道歉,並表示以後再也不會犯這類錯誤了。

   幸虧爸爸及時點醒了小南,不然照這種情況發展下去,小南就會離“有道德”的路越來越遠。父母也要從這個例子得到啓發,要告誡孩子,學知識、長學問是一個人成長所必不可少的,但有一個前提,就是首先要能做一個好人。只有自己先做一個好人,才能學有所成、學有所用,爲社會國家作貢獻。

建議三:注重品德但不要忽略知識學習

   有的父母也許會思想極端,看見“求學先做人”就會認爲,孩子應該先好好學做人,至於知識的學習就顯得不重要了。這樣的想法是偏激的,要知道,之所以注重品德,就是爲了能夠好好學習。若是隻爲了追求好品德,而忽略了知識學習,孩子失去了知識這一重要的營養,以後想在社會上立足做些事也會比較困難。

   所以,父母要正確看待品德教育和知識學習,既不能本末倒置,也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只顧着品德一頭。畢竟,有了一定的知識水平,他才更容易讀懂經典,才能更好地爲提升道德素養服務。同時,父母也要讓孩子不要曲解“注重品德”的意思,要讓他也不能放鬆對知識的學習。要讓他明白:一個人只有品德高尚且才學豐富,纔能有所作爲。

建議四:品德好亦可促進學習

   品德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其實,儒家經典《弟子規》就是一部品德教育讀本。《弟子規》中曾經說到:“親所好,力爲具。”意思是說,父母親所喜歡的東西,要盡力爲他們準備好。其實父母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學習好的,也都希望孩子能夠經過自己努力出人頭地,這可以說就是父母喜歡的“東西”。

   那麼孩子如果有好的品德,他就會落實《弟子規》的教誨,時刻以父母的期望爲自己的奮鬥目標。他也會有更強的上進心,即使沒有父母的催促,也能夠自覺地去好好學習,用好的成績來回報父母。可見,好品德可以促進孩子的學習。

金玉良言

時下,高學歷的確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但是品德的好壞卻並不能從高學歷中反映出來。無論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還是孩子日常學習的重點,都不應該忽視或丟棄品德。要鼓勵孩子不斷勤奮學習,培養良好的品德,掌握豐富的知識,做一個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好品德會讓孩子終生受益

  

  修養的本質如同人的性格,最終還是歸結到道德情操這個問題上。

                               ——(美國)愛默生

  99%的努力和1%的靈感,對於成功是不夠的,你還必須要有200%的道德品質做保證。

                             ——(法國)羅曼·羅蘭

   

  一天傍晚,爸爸接8歲的兒子放學回家。到了家門口,兒子隨手就丟掉了剛喝完的牛奶空袋,爸爸一看皺了皺眉頭,立刻叫住了他:“你怎麼可以隨便亂丟垃圾呢?”

  兒子不以爲然地說:“大家都扔嘛,你看這地上……”

  “大家都扔你就扔嗎?”爸爸打斷了他的話,“學校裏不是教過你品德嗎?我和媽媽之前的教育你也忘了嗎?”

  爸爸走了過去,撿起了地上沾了土的垃圾袋,隨手丟進了不遠處的垃圾桶裏。兒子一看,內心更覺得羞愧無比。

   “好的品德是在這一點一滴中培養起來的,不隨手亂丟垃圾,雖然是一件小事,但這件小事也許會影響你的一生。若是將來你長大了去找工作,你這隨手一丟,丟掉的可能就是你的前途啊!”

  兒子吐了吐舌頭,說:“爸爸,我錯了。以後我一定要多多注意,再也不亂丟垃圾了。”

  爸爸點了點頭:“不只這一件小事,好品德你一定要保持下去,它將會帶給你一生的財富啊!”

  還好有爸爸及時的教育,否則,兒子的這隨手一丟,也許真的會如爸爸所說,就丟掉了自己的前途。因此,父母要及時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要讓好的品德陪伴孩子的一生。

  其實當下看來,對孩子品德教育的現狀並不容人樂觀。進入20世紀90年代,公安機關查獲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每年均超過15萬人。也就是說,每10000名18週歲以下未成年人中,就有約22個人滑向了違法犯罪的深淵。

  曾經有記者到一個社區做調查,詢問社區中所有的父母和孩子:如果遇到歹徒正在行兇,恰巧被你看到,你會不會上前阻止?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幾乎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選擇了迴避。而且,除此之外,缺乏禮貌、不懂交往規則、善惡不分、是非觀念淡化,也是現在許多孩子的毛病。而這樣的孩子將來長大之後,他又怎能去爲社會、爲他人作貢獻?

  由此可見,對孩子的品德教育已經刻不容緩!必須引起所有父母的重視!

  其實,品德具有無窮的力量,好品德是一生中最大的財富,會讓一個人終生受益。一個人要成才,首先要具備健全的人格和優秀的品質。而培養孩子良好的品德,將會成爲他未來事業發展的基礎。所以,這就需要父母對孩子加強品德教育,幫他築好成功的基石。

培養建議

建議一:多肯定孩子的好品德

  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而且一個人好的方面被肯定之後,將會激勵他繼續發揚。孩子的好品德也是如此,所以父母應該多發現孩子的好行爲,多肯定他的好品德。

  9歲的女兒放學回家後對爸爸說:“今天老師調座位了,我被老師從前排換到了後面。”爸爸皺了皺眉問:“那你還能看到黑板嗎?好像你個子也不高呀?老師爲甚麼把你調到後面?”女兒點點頭說:“雖然不高,但我坐後面也能看見的。今天班裏來了位轉學生,我是班長嘛,所以老師想讓我幫助她一下。不過她個子高,當然不能往前換,所以我就讓老師把我換到後面了。”爸爸聽後,笑着說:“你知道關心新同學,很好!我支持你!不過,坐在後面可不如坐前面注意力集中,你要自己注意哦。”女兒也笑着點了點頭。

  父母對孩子好品德的肯定,也是對他信任的表現,同時也能激勵他繼續發揚更多的好品質,這對他的人生髮展大有益處。

建議二:父母要抵制不正確的輿論導向

   社會上總是會有那麼幾種不良風氣,或者是貪小便宜卻沾沾自喜,或者是人前一套背後一套的“兩面派”表現;要麼是認錢不認人,要麼是靠耍小聰明“混”人緣……父母一定要能抵制這些不正確的輿論導向,以防止孩子沾染上這些不良習氣。

   兒子上小學5年級了,父母一直都注重培養他的良好品德,對於他的學習,也只要求他付出辛勤努力就好。可是,兒子一天放學回家後卻悶悶不樂,媽媽就詢問他原因。兒子說:“許多同學總與學習好的人一起玩,難道我學習中等就不能和他們做朋友嗎?還有,今天我們小組做值日,我們班成績好的一位同學只在老師來的時候才裝模作樣地揮了下掃帚,但老師居然還表揚他!媽媽,這是爲甚麼呢?”

   媽媽摸了摸兒子的頭,語重心長地說:“你雖然學習中等,但你也付出了努力;你雖然沒受到表揚,但卻認真勞動,這些都是你的好品德,所以你只要保持就好了。有好品德也不是爲了讓人表揚的。”

   兒子聽完媽媽的話,輕鬆了許多。

   這位媽媽的做法很值得父母借鑑,面對現在的許多不良風氣,父母也應該用積極的態度去教育孩子,並鼓勵孩子按照正確的做法繼續努力,不爲不良風氣所影響。

建議三:堅決制止孩子的第一次品德錯誤

   古人曾說,教育要“慎於始”,所以,對於孩子出現的第一次品德錯誤,父母也要堅決制止,絕不能姑息縱容。

   兒子5歲的時候,有一次和媽媽去小市場買東西,看着花花綠綠的小玩具,他隨手就抓了一個放進了兜裏,媽媽也沒注意。回家後,媽媽發現兒子偷拿了玩具,不但沒訓斥他,反而摸着他的頭說:“我兒子真聰明!”

   後來,兒子只要和媽媽一起去買東西,總是會順手牽羊,漸漸地他養成了習慣。等到兒子進入了小學,哪怕是和同學一起出去,他也照樣“下手”。

   小學3年級的一天,他在教室順手“牽”走了同學的鋼筆,結果不巧被人發現告到了老師那裏。老師將這件事通知了他的媽媽,媽媽聽後好一陣沉默,她這才發現正是當初自己貪小便宜,沒在兒子第一次犯錯的時候及時制止,這才導致他形成了偷東西的壞習慣。

   孩子在小的時候並沒有很強的分辨是非的能力,他往往是根據父母的態度來了解對錯。如果孩子在小的時候就有了錯誤的認知,他長大後自然也不會有好的品德。正如法國教育家盧梭所說:“兒童第一步走向邪惡,大抵是由於他那善良的本性被人引入歧途的緣故。”所以,當孩子出現品德上的錯誤時,父母除了堅決制止,還要給孩子講明白道理。

   另外,父母也要教孩子學會明辨是非。因爲孩子的活動範圍不止是在家庭中,學校、社會上都有可能會出現不良現象。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判斷,學習發揚好的行爲,不要模仿壞的行爲。這樣,有了自我判斷的孩子纔不會受周圍壞環境的影響。

建議四:鼓勵孩子堅定自己的正確做法

  在社會這個大環境中,尚未成年的孩子不一定會具有很堅定的信念。所以,有時候他會因爲別人的一句諷刺而動搖,或者看見別人的一些未受到懲罰的不良行爲而感到疑惑,他也許就此不再認爲自己做的是正確的,他甚至會改變自己的想法與做法,轉而去隨大流。

  孩子出現這樣的想法或做法的時候,父母應該用理解的態度去看待他。但是,父母也要提醒孩子,壞的思想和行爲一定會給人帶來壞的影響,而好的品德只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就能受益一生。所以,父母在孩子產生疑惑的時候適時地對他給予鼓勵,讓他堅定自己正確的做法,讓他相信,好的品德一定可以給他帶來好人生。

金玉良言

品德是一個人能否立足於社會的通行證,它最能反映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好壞。一個永葆成功的人,一定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並且自身也是品德高尚。因此,父母要相信這“好品德會讓孩子終生受益”,並以此爲教育方向,堅定不移地培養出孩子的好品德。

父母儘早培養孩子的好品德

  

  教育必須立足於道德和智慧,道德是爲了支撐美德,智慧是爲了防止自己遭到不道德的侵凌。

   ——(法國)尚福爾

  必要的道德教育最好在嬰兒出生的那一瞬間就開始,因爲這樣開始就不會因爲太多的期望而失望。

   ——(英國)羅素

   

  一天喫過晚飯,上小學1年級的陳怡和媽媽一起看電視。電視中有一則公益廣告:在一輛公交車裏,地板上有一個空易拉罐,但是車上所有人都將它踢來踢去,並沒有人撿起來。這時一位年輕人上了車,他撿起了易拉罐,將它扔進了垃圾箱。畫外音中說:“公德比賽,今天起正式開賽。”

  廣告過後,陳怡疑惑地問:“那麼多人爲甚麼都不撿呢?撿個易拉罐又不費事的。”

  媽媽笑笑說:“所以才說是公德比賽呀!其實,這場比賽就是在考驗一個人是不是具有良好的品德。你看,他們都沒有在這場比賽中取得好成績。若是你也參加了比賽,你會怎麼做呢?”

  陳怡高高舉起了右手,大聲說:“我一定會搶在最前面,把那個易拉罐扔進垃圾桶。”

  媽媽摸了摸陳怡的頭說:“好樣的!我們可不能在這場比賽中輸給別人啊!”

  陳怡使勁點着頭:“媽媽你放心,我一定會贏!”

  被譽爲我國“家教規範”的《顏氏家訓》中有這樣的一句話“教兒嬰孩”,意思是說對一個人施加教育應該及時儘早。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更應該及時儘早。

  其實,良好的品德都是後天形成的,而一個人的品德究竟如何,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他小時候受到的教育。因爲,在孩子小的時候,他的判斷能力還有待發展,父母此時灌輸給他的觀念他將會記得更加牢靠,再加上父母的悉心指導,他就能夠逐漸培養出自己的好品德。

  而且,儘早對孩子進行品德方面的培養,也將更有利於他進行知識學習。因爲好的品德將會使他的思想更爲正派,也會使他的求學向着有利於他人生進步的方向發展。而孩子通過不斷地學習與思考,就可以逐漸形成高尚的道德意識以及強烈的道德情感,他的品德也會在學習中得到鍛鍊。

培養建議

建議一:從細節對孩子進行培養

   其實,良好的品德並不一定非要表現在很大的事情上,也不一定是甚麼了不得的成績。很多時候,高尚的品德往往都體現於生活中的種種細節。因此,父母要想培養孩子的好品德,也同樣要從細節入手,要讓孩子從點滴開始做起。

   7歲的陶陽和媽媽一起散步,路上他看見一個人掉了錢包,於是陶陽跑過去撿起了錢包,衝那人喊道:“喂,你錢包掉了。”那人聞聲回頭,接過陶陽手裏的錢包連聲道謝。

   等那個人走後,媽媽對陶陽說:“你拾金不昧是值得表揚的,我爲你驕傲。不過,若是你再有禮貌一些就更好了。你剛纔是不是應該叫一聲‘叔叔’呢?”陶陽聽後,笑着撓了撓頭,他覺得媽媽說得很有道理,說:“這些小細節,以後我會時刻注意的!”

   媒體上曾經做過一個相關的調查,叫做“尋找孩子的道德細節”。看見老師是否會打招呼?公共場合是否會大聲喧譁?是否會在公物上亂寫亂畫?過馬路是否遵守交通法規?……其實,一個人良好的品德,正是由這些不常惹人注意的小細節組成的。而在孩子的生活中,一般也多是一些細微小事,但小中卻能寓大,任何一件不起眼的小事,都有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所以,父母不忽略一些小細節,時刻提醒孩子注意。孩子只有從細節處做好了,他才能在其他方面有更多更大的作爲。

建議二: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人的一生將會身處各種各樣的環境,小的如家庭,大的如社會。在這無數的環境中,對一個人品德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的,應該是家庭環境。孩子如果身處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父母雙方都具有高尚的品德,那麼他自然也會受到薰陶,也同樣具備良好的品德。但孩子若是生長在一個品德低劣的家庭之中,耳濡目染之下,他也會沾染不少的惡習。

  8歲的兒子藏在自己的臥室裏偷偷地學抽菸,被父親發現了。父親非常生氣,罵道:“小小年紀不學好,以後不許再抽了!”兒子卻很不服氣,他指指父親的手指間:“你爲甚麼還抽?媽媽也說不讓你抽的!”

  父親立刻無話可說了,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後來他對兒子說:“我抽菸是我的不對,但我從今天開始決心戒菸,每天都比前一天少抽兩根。”

  兩個月後,父親已經完全把煙戒掉了,兒子也被父親的這種毅力感染。他對父親說:“我也一定會改掉我的壞毛病。”

  孔子曾經說:“不知其子視其父。”意思是說,不瞭解孩子如何,看看他的父母,就知道孩子將來會變成甚麼樣了。這位父親最開始自己抽菸,這個壞習慣影響到了兒子,但後來他的及時改變也同樣影響到了兒子。由此可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家庭環境的影響的確可以左右孩子的品德。所以,父母從一開始建立家庭的時候,就要營造一個和諧有禮、互敬互愛的生活環境,有了孩子之後,更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讓孩子在良好的環境中自然形成良好的品德。

建議三:讓孩子學會智慧與品德相結合

   社會是不斷進步的,時代也總是會有所發展。而在這樣複雜的社會環境中,有些人良好的品德就有可能會被居心叵測的人所利用,本來出自好心去做的事情,有可能就會弄巧成拙。所以,父母在培養孩子良好道德的同時,也要教孩子學會將智慧與品德相互結合,要能做到既做成了事業,又保持了品德。

   “好人沒好報”、“老實人喫虧”等現象,在現在社會中屢見不鮮。儘管那些愚弄善良人的人們品德敗壞,應該遭人唾棄。但是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品德與智慧是需要相結合的,否則品德與智慧分家,可能會好心卻辦了壞事。

   因此,父母首先要讓孩子堅定保持好品德的信念,然後還要經常指導孩子,讓他學會運用並充分運用智慧的力量,學會變通,不死板,把握好自己的道德行爲,不要讓自己的品德變成了教條化的標準。當然,千萬不要在孩子的道德根基沒有建立的時候就讓他學變通。

建議四:鼓勵孩子堅守原則、克己自律

  品德的保持也是有一定原則的,不能如牆頭草一般“隨波逐流”。所以,父母要提醒孩子,不要因爲眼前的一些小恩小惠小利益,就放棄了自己的原則。

  9歲的兒子放學回家後顯得悶悶不樂,對媽媽說:“最近班裏改選班幹部。就成績、能力來說,我相信我這個班長的位子應該能保住。可是,班上有一名‘大款’居然開始拉選票,又是請大家喫飯,又是給大家送東西的,就是爲了讓大家都能投他一票。結果我落選了,他選上了。”兒子說完,眼圈都紅了。

  媽媽沉默了一會兒,說:“他這麼做當然是他的不對,我們不能學他,但也沒必要過於沮喪。像這位同學這樣,靠着不良手段去撈取‘個人名利’,他將來也很難會有大的進步,早晚會喫苦頭。而你只要堅守自己的原則,並且能夠克己自律,不放棄那些優秀的品德,運用智慧把握好自己的行爲方向,你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雖然兒子對自己的落選依然有些想不通,但他仔細思考媽媽的話,發覺也很有道理。於是他決定積極調整心態,向着媽媽說的“更大的成就”不斷努力。

  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說:“要把‘德性’教給你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所以,父母要向這爲媽媽學習,要鼓勵孩子堅守自己的原則,時時檢驗自己身上的不足,糾正缺點,並繼續保持好品德,這樣他的人生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金玉良言

都說人人生來平等,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人卻有品德好壞之分。孩子的良好品德,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父母對其進行悉心的培養。而且,這種培養越早越好。儘早培養孩子的好品德,就會讓孩子從小少走很多彎路,他的人生一定會很順利。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