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修身敬業的品德

  

   修身,是古聖先賢所提倡的。在今天,修身也是一個普世真理。一個人只有“修好身”,才能“齊家”,進而“治國、平天下”。也就是說,即使一個人有再遠大的志向和抱負,但如果自身不具備良好的德行,那“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願也只是個美麗的泡影而已。所以,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具備修身敬業的品德,只有讓孩子“掃一屋”,他才能“掃天下”。

勤勞肯幹:開啓孩子幸福一生的大門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中國)韓愈

  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

                       --(意大利)達·芬奇

  9歲的蘇明學習成績很好,但是就是不喜歡做家務,平時連被子也不疊。媽媽說讓他自己疊被子,他反駁道:“早上疊了晚上還是要散開,幹嗎費這勁呢?”

  媽媽很無奈,經過反思後才發現,原來是自己的教育方式不當才讓蘇明養成了懶惰的毛病。蘇明還沒上學的時候,有一次想要幫忙拿碗筷,她當時就喝止了:“你別拿,會摔碎的。”不光是拿碗筷,當蘇明想幹別的事情時,她也是怕蘇明做不好給自己添麻煩,不讓他做。

  從那時起,蘇明就過着一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如此懶惰也就不足爲奇了。

  媽媽決定要幫蘇明改掉懶惰的壞習慣。一次,媽媽一副很累的樣子坐在牀上對蘇明說:“明明,媽媽今天太累了,幫媽媽把碗刷了吧!”蘇明看到媽媽很累,於是就去刷碗了。讓媽媽喫驚的是,他不但刷得很乾淨,擺放得也十分整齊。媽媽發現,兒子並不是不會幹活,只是沒有機會幹。她表揚蘇明說:“幹得不錯,你真的長大了,能幫到媽媽了。”看到蘇明很開心,她接着說道:“爸爸媽媽工作很累,以後你就幫爸爸媽媽分擔一些家務吧!”

  於是媽媽訂立了家庭值日表,3個人輪流做家務。爲了鼓勵蘇明,每次做完家務媽媽都會微笑着表揚他做得很好,而且還會在家庭值日表上爲他掛上一朵小紅花。

  蘇明做家務越來越細緻,不但自己開始疊被子、洗衣服、刷碗筷,而且養成了勤快的好習慣,爸爸有時把衣服扔在沙發上時他也會主動收起來,看到竈臺上有油污也會主動去清洗。媽媽讚歎道,孩子真的變了。

  孩子很懶惰,做事馬馬虎虎,敷衍了事。這是每一位父母都不願意看到的。但是在教育孩子要勤勞時,父母往往不得要領,只是斥責孩子懶惰,或者告訴孩子必須做家務。這樣的教育方式非但不能培養孩子勤勞肯幹的品德,還會引發孩子的叛逆心理,適得其反。

  案例中蘇明的媽媽做得非常好,用一種很巧妙的方式引導孩子做家務,避免了直接說教的弊端。鼓勵孩子,支持孩子,往好的方面引導孩子,讓孩子漸漸地遠離不良習慣,這是每位父母都應該做的。相比責罵,支持和引導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父母照顧孩子時總是儘量想得周全,無微不至。幫孩子收拾書包、洗衣服、疊被子……可也就是在這種照料中,孩子逐漸失去了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變得懶惰,習慣等待和拖延。一旦遇到困難,他不但不能主動克服困難,反而會退縮,並且找一大堆藉口,推卸自己的責任,最終很可能一事無成。那麼,父母如何做才能培養出孩子勤勞肯幹的品德呢?

培養建議

建議一:讓孩子自己整理房間

  培養孩子勤勞的品質一定要從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地進行滲透。孩子一般都有自己的房間,但是往往到孩子十三四歲時,他的房間還是亂成一團,需要父母幫忙整理。

  父母習慣給孩子整理房間,一邊整理一邊說着:“瞧你,把房間弄得跟個豬窩似的。” “哎呀,怎麼這麼亂糟糟啊”“你就不能自己整理下”等等。但是說歸說,下次父母還是會幫他整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把父母的話當成了玩笑,一聽而過,房間依舊是亂糟糟的一團。

  父母要讓他學會自己動手,不要因爲孩子不做就替他做。可以在家中設立衛生評比機制,定時檢查衛生,如果孩子做得好就表揚他,做得不好也不要斥責,而是在限定的時間內讓他把該做的做完。這樣持之以恆,讓孩子逐漸養成自己動手的習慣,變得勤勞起來。

建議二:父母要給孩子做勤勞肯幹的示範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榜樣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如果父母勤勞肯幹,把家庭環境整理得井井有條,孩子自然也會認爲勤勞是理所當然的,自己也會在生活中這樣去做;反之,如果父母本身懶惰邋遢,家裏弄得亂糟糟,孩子在這種環境中很難培養出勤勞肯幹的品德。

  蘇童是小學老師,班上有的孩子很邋遢,做作業也是馬馬虎虎,而有的孩子則衣着乾淨整齊,作業做得認真工整。她試着叫那些邋遢的孩子向那些乾淨整潔的孩子學習,可是效果不大。

  直到開家長會時,她才找到原因:那些孩子都是很父母高度一致的。邋遢孩子的父母往往也比較邋遢,而那些衣着乾淨整齊的孩子的父母也是十分勤快乾練的人。

  所以,教育孩子勤勞要從父母自身做起,身教勝過言傳。父母營造出勤勞的家庭氛圍,創造一個整潔的家庭環境,孩子不可能不受到影響。父母同時要記住,在整理家庭環境時最好讓孩子參與,不然他會一直認爲那是別人的事情,自己還是甚麼也學不會。

建議三:帶孩子去社會中體驗勞動的價值

  在農村,孩子們有很多機會體驗勞動的辛苦。農忙的時候孩子不但要和父母一起幹農活,還要在家裏做飯。而在城市裏,孩子們體驗勞動的機會就少得多。激烈的升學競爭讓父母甚至不敢給孩子分配家務,更別提讓孩子去體驗勞動了。孩子每天除了學習甚麼都不用做,甚至書包都是父母整理的,這樣孩子怎麼能學會勤勞呢?

  在督促孩子學習的同時,父母不妨抽出一段時間帶孩子去參與社會中的勞動。可以帶孩子去果園幫忙採摘水果,去農村的親戚家幫忙做一些農活,也可以讓孩子去附近的敬老院幫老人打掃衛生、整理房間……孩子在付出努力的同時會看到自己的成果,同時在與外界交流接觸中也瞭解了勞動的價值。

建議四:不要打擊孩子勞動的積極性

  就像案例中的蘇明一樣,很多孩子不是不喜歡做家務,而是被父母拒絕了。孩子做家務肯定不會像父母做得那樣好,甚至有時父母讓孩子幫忙會越幫越忙。這時,父母往往爲了追求效率而說出這樣的話:“你不要做了,我來做吧。”“你做不好”“把碗摔了怎麼辦”……

  朱蕊7歲了,一次她看見家裏的地髒了,於是拿起拖布沾了水去拖地。剛拖了兩下,媽媽回來了,看到朱蕊在拖地,趕忙把拖把搶過來說道:“你拖地幹嘛?讓媽媽來做就可以了, 你去寫作業去。”

  朱蕊說道:“媽媽我來拖吧。”媽媽堅持地說:“你拖不乾淨的,回頭我還得再拖一遍,有那時間你還不如寫作業去。”朱蕊悻悻地離開了。

  孩子很多時候是根據父母的反應來判斷自己做得對不對。媽媽的反應無疑打擊了朱蕊的勞動積極性。下次朱蕊再想要勞動時,可能會擔心媽媽的態度而產生退縮的心理。其實,孩子不會做或者做不好都不要緊,父母要給他一個學習的機會,指導他,讓他逐漸學會如何做家務。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需要注意,不要指責孩子做得不好,可以試着用微笑和擁抱去鼓勵他,讓他對勞動產生愉快的感覺,進而越來越樂於勞動。

建議五:不要用做家務懲罰孩子

學生犯了錯誤,有的老師會罰他做值日,用勞動來懲罰他。而有些父母也把做家務當做懲罰孩子的一種手段。這樣做是相當不好的。因爲把勞動和懲罰聯繫在一起時,孩子勞動時會產生厭煩、倦怠的心理,很難在勞動中體驗到價值和成就感。久而久之,孩子會認爲勞動是又髒又累的差事,只有犯錯的人才會去做,從而厭倦勞動。

要培養孩子勤勞肯幹的品德,就要讓他熱愛勞動,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勞動的價值,給孩子一種“勞動光榮”的心理暗示,千萬不能用勞動來懲罰孩子。

金玉良言

  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生中的成就和幸福都是要靠勤勞的雙手獲得的,培養孩子勤勞肯幹的品質會讓孩子終生受益。在這個物質極度豐富的時代,我們更要注意培養孩子勤勞的品德,讓孩子在面對享受和誘惑時不至於迷失,懂得用自己的努力去爭取美好的未來。

爲人正直:孩子得到更多助力的法寶

  

  甚麼是一塊磚頭的名譽感呢?那就是一塊實實在在、名副其實的板材。甚麼是人的名譽感呢?這就是做一個正直的人。

——(美國)弗蘭克·賴特

  青年人應當不傷人,應當把個人所得的給與各人,應當避免虛僞與欺騙,應當顯得懇摯悅人,這樣學着去行正直。

                             ——(捷克)誇美紐斯

  雷行是一名大學生,出生於一個幹部家庭,但是完全沒有官宦子女的優越感和驕傲感。小時候,他曾經在一個幹部子女很集中的小學讀書。3年級的時候,父親把他轉到了一個普通小學。目的是不讓他因爲父親是機關幹部而有優越感,希望他同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樣,沒有特權,也不謀求特權。

  中考的時候,他的成績與重點一中只差了兩分,但他毫不擔心,因爲他知道通過父親廣博的人脈,自己可以上一中。可是父親的態度完全出乎他的意料,父親不僅沒有幫他進入一中,而且還明確告訴他:“要麼就復讀,要麼就上普通中學。”

  這雖然讓雷行很失望,但他打心眼裏尊重父親。他也明白了做任何事情就必須憑藉自己的實力。雖然當時沒能上重點中學,但通過3年的努力學習,他最終考上了重點大學。

  父母正直的行爲爲雷行作出了表率,讓他明白了上學沒有特權,要想上好學校,就要靠自己拼搏努力。父母正直的品行在雷行的心理紮根,爲他以後的學習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正直是一種明確的人生態度,即用良知指導行爲,指導人生。這樣的人拒絕邪惡和僞善,不隨波逐流、隨聲附和,有勇氣堅持自己的信念,包括有能力堅持自己認爲正確的事情,待人接物過程中,也能夠以一顆真誠平等的心對待一切人和事。

  俗話說:“人間正道是滄桑。”光明正大的道路雖艱難,但是長遠。可是,有些父母擔心孩子太正直了,可能會憤世嫉俗,不顧別人的感受。其實,這是對正直理解上的偏差。正直不是迂腐、傻,而是當面對外界的誘惑或不正之風時,不迷失自己,會變通。

  道德是做人之本,而正直恰恰就是道德之本。如果父母真想把孩子培養成爲一個有道德的人,就要給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正直的品質。

培養建議

建議一:父母要做一個正直的人

  《論語》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育孩子不在說多少話,而是要用正確的行爲感染孩子。這樣不僅利於孩子成爲一個正直的人,也利於維護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嚴。

  父母要從自身做起,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做到以下幾點:第一,要言而有信,在親人、朋友面前不撒謊、不做假,對孩子也要信守諾言,不要爲了達到某一目的,而隨意對孩子許下諾言;第二,不把公物帶回家,不貪佔小便宜;第三,敢於在孩子面前承認錯誤;第四,不在孩子面前談論別人的是非,當孩子犯了錯誤,也不袒護、不包庇等。如果父母能做到這些,相信無形中正直已經植入孩子的心田了。

建議二:不讓孩子投機取巧

  一些父母爲了孩子能在繪畫、書法等比賽中嶄露頭角,取得暫時的“成績”,不惜親自參與甚至代勞;還有一些父母在孩子選舉班幹部、考學等方面,走後門,巴結老師,使得孩子“脫穎而出”……

  事實上,這種“走捷徑”的方式可能暫時能給孩子帶來“實惠”,但是從長遠角度來考慮,不僅會使他好逸惡勞,喪失拼搏的精神,更不不利於他形成正確的道德觀。

  莉莉上小學5年級,最近學校組織“看看誰更巧”的手工展覽活動,要求每人做一件手工作品。莉莉非常興奮,準備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大展拳腳。

  回家後,她請擅長刺繡的媽媽幫忙做一件。媽媽不僅拒絕了她,而且嚴肅地說:“這次活動是考驗你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如果我幫你做的話,即使你得了第一名,也不屬於你,而且你還欺騙了老師和同學。”

  聽了媽媽的話,莉莉低下了頭。接着,媽媽繼續說:“我相信你憑藉想象力,也能完成一件好作品。”最後,在媽媽的鼓勵下,莉莉獨立完成了一件刺繡作品。

  父母要告訴孩子,任何事情不能靠別人,也不能耍小聰明,投機取巧最後只會一無所得。相反,勤奮是通往成功的道路,只要有恆心,憑藉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收穫果實。

建議三:重視孩子成績的真實性,而非高分

  一些父母對孩子的學習存在一定的誤區,盲目追求高分,卻忽略了其成績的真實性。這無疑不利於孩子養成誠實的品德。因此,父母應該主動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將注意力轉移到其成績的真實性上。

  一個大學生曾回憶:“上小學的時候,一次期末考試,我因抄襲其他同學的試卷考了高分。爸爸媽媽見了高分,特別高興,逢人便和親戚朋友炫耀我的成績。以後再考試時,爲了不讓爸爸媽媽失望,我都抄襲別人的。

  “從此,我便生活在內疚裏。每次聽到爸爸媽媽的表揚,我都覺得是一種侮辱。直到上了初中,入學考試偶然考了班裏第三名,我才發現,其實我自身也具備考高分的實力。”

  這個學生比較有恥辱意識,他知道抄襲是不對的,但是已經被父母、親戚朋友加入到好學生的行列,下不來了,所以一直處於內疚狀態。可見,父母過高的期望可能成爲孩子抄襲、作弊的誘因。因此,父母要調整心態,多關注孩子成績的真實性,同時也要告訴他“高分固然重要,但是誠信的品質更重要”。

建議四:抓住教育時機,培養孩子的正義感

  社會上有時會存在一些不誠實的行爲,這對天性率真的孩子來說,絕對是一個衝擊。這個時候,父母要告訴孩子,那種不正直的行爲是不對的,也要平復孩子憤恨的心理,讓他審視自己是不是也存在這種不良行爲。

  孩子天性率真,面對不齒的行爲很容易憤世嫉俗。父母千萬不要盲目打壓,這種態度只會讓孩子更加憤憤不平。家長可以鼓勵他以幫助別人爲出發點,善意地指正別人的錯誤。父母也要告訴孩子,對待別人的缺點和錯誤,批評和幫助時要做到尊重別人。

金玉良言

父母要肯定孩子見義勇爲的行爲,告訴他堅持對的事情,不隨波濁流,也不人云亦云。但是,一些孩子在正義感的驅使下幫助他人,不僅沒能救助別人,還傷害了自己。所以,父母要告訴孩子見義勇爲要有度,在能力不及的情況下,要向大人求助,不能魯莽行事。

有同情心:讓孩子有一顆感同身受的心

  

  你不同情那跌倒人的痛苦,在你遇到困難時也將沒有朋友幫忙。

——(伊朗)薩迪

  一個對社會富有同情的人,雖然非親非故,卻遠勝一千個姻親世戚。

——(古希臘)歐里庇得斯

  一位媽媽帶着一個6歲的女兒逛公園,旁邊一位一個十幾歲的男孩手裏拿着一根小棍,撥弄着一隻小蟲子。一會兒,小蟲終於逃脫了那個男孩的手掌心,爬到了小女孩的腳下。女孩走上前去,毫不猶豫,用腳把蟲子踩死了。

  這時,媽媽在旁邊笑了起來,指着另一隻小蟲,對她說:“快點,快點,那裏還有一隻。”小女孩受到媽媽的鼓勵,高興地走上前去,又踩死了一隻。女孩不甘心,踩完後,繼續尋找下一個目標。

  這位媽媽不僅不制止孩子,還教唆她的這種行爲。也許人們不把這樣的事情當成一回事,但是正是這些不起眼的小事兒,潛移默化地塑造了孩子扭曲的心靈。

  像清華大學某學生用硫酸潑熊事件、雲南某男孩虐狗事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小事發展起來的。這些都是孩子缺失最基本的道德情感的表現。因此,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刻不容緩。

  同情是人類一種美好的情感,也是人際交往中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一般有同情心的孩子,不會隨意傷害小動物,能夠理解別人,感受別人的困難和疾苦,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主動伸出援助之手。這種感受能讓孩子更寬容,更理解別人的需要。相反,缺少同情心的孩子往往冷漠、孤僻、不合羣,甚至挑剔,往往不能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不能感受別人的痛苦和需要,甚至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可見,缺乏同情心的孩子是非常可憐又可怕的。

  其實,孩子天生具有一顆善良的心。只要父母加以保護,給予正面引導,孩子一定可以感受父母的辛勞,感受別人的需要,擁有一顆感同深受的心。

培養建議

建議一:爲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

  和諧的家庭環境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父母的關愛,遇到困難時,也能感受到父母真誠的理解和同情。一般在這樣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比較有同情心,能夠體諒父母的辛勞。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從自身做起,多體諒對方,讓家庭中少一些戰爭,多一份和睦。同時,當孩子犯錯誤或者考試成績低時,父母也要多一份理解和關心,努力爲他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

建議二:呵護孩子的憐憫之心

  孩子的同情心是與生俱來的。他對一切事物,包括沒有生命的事物都有感情。針對孩子所表現出的同情心,父母一定要予以肯定和尊重。

  5歲的小雅和媽媽一起收拾房間,無意中發現一個破舊的布娃娃。小雅拿起布娃娃,略帶悲傷地問:“媽媽,這個布娃娃怎麼丟了一隻眼睛,衣服也破了?”媽媽回答:“是被鄰居的狗咬成這個樣子的。”

  小雅聽了,皺了皺眉頭,小聲嘀咕着:“啊,那娃娃得多疼啊!”看着女兒傷心的表情,媽媽說:“要不,咱們一起給娃娃補上眼睛,做一身新衣服?”小雅聽了,歡喜地跳了起來。說着,母女倆忙乎起來。

  小雅對破舊的布娃娃流露出了憐憫之心,而媽媽的做法正是讓她的憐憫心有一個發揮的機會,這種做法值得父母借鑑。在遇到這種類似的情況時,父母一定不能嘲笑孩子的幼稚,而是鼓勵他的善心,呵護他的同情心。

  即使孩子的好心有一些過激行爲,比如,爲了不讓小狗亂跑,揪住他的尾巴,諸如此類的行爲,父母也不能胡亂指責,而是要採取恰當的方式糾正他的行爲,從而保護好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善良的情感。

建議三:讓孩子做小動物的“愛心大使”

  孩子天真善良,喜歡觀察螞蟻築窩、蜘蛛織網。作爲父母,應該尊重孩子善良純潔的天性,陪着孩子一起善待動物,鼓勵他的善行。

  10歲的李琳是一個富有愛心的孩子。一天,她怯生生地走到媽媽面前,說:“媽媽,我房間的玻璃壞了。”媽媽問道:“怎麼搞的?”她低着頭:“今天早上有兩隻蝴蝶飛進我房間,我趕來趕去,總有一隻飛不出去。我想讓它們結伴去玩兒,於是就把窗戶打開了,可是沒想到風太大,打碎了玻璃。”

  媽媽看見女兒如此善良,也沒有再批評她,而是摸了摸她的頭,說“你救蝴蝶是好事,別內疚了!走,和媽媽找換玻璃的師傅去。”

  當媽媽知道李琳因爲救蝴蝶兒打碎了玻璃的時候,沒有批評她,而是安慰了犯錯誤的她。媽媽的態度無疑肯定了她熱愛小動物的行爲,保護了她善良的天性。因此,當孩子救助小動物或者喂小動物食物的時候,父母一定要予以支持,鼓勵他善待動物。

建議四:引導孩子同情其他小朋友

  一羣孩子玩鬧時,當有一個小朋友摔倒了,其他孩子見狀哈哈大笑。這個時候,父母不要責怪孩子沒有同情心,因爲他是被摔倒的小朋友突如其來的動作惹笑了。父母可以引導孩子感受他人的感受,進而讓孩子關心他。

  一羣六七歲的孩子在巷子裏玩兒,只見一個小孩踩在沙子上,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其他小朋友笑了起來。這時,光明的媽媽跑過去,拉着摔倒的小朋友動手,說:“哎呦,亞飛的手摔破了,都流血了。”小朋友們聽了,頓時不笑了,紛紛跑過來,看他的手,有的還問他:“疼不疼?”媽媽繼續說:“誰幫忙把他扶起來?”只見幾個小朋友攙扶着他坐到了臺階上。

光明的媽媽通過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式,引導孩子們安慰、攙扶跌倒的孩子,以激起他們對小朋友的同情心。這種方式值得父母借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孩子富有同情心的表現和行爲,父母要多表揚,多鼓勵,使他日益增強的同情心越來越穩固。

建議五:鼓勵孩子向弱者伸出援助之手

社會中總有一些弱勢羣體值得人們伸出援助之手去幫助和關心,比如,敬老院裏的孤寡老人、殘障人士、貧困地區的兒童等等。父母可以藉助媒體,讓孩子瞭解他們生活的艱辛和困苦,引導孩子進行愛心捐贈活動,比如,鼓勵孩子捐贈零花錢,爲他們捐獻書本、衣物和玩具,甚至送上祝福的話語等。

父母也可以鼓勵孩子幫助路邊上的乞丐,以培養孩子的同情心。當然,父母要教孩子辨別乞丐的真僞,不要讓那些“職業”乞丐利用了人們的愛心。

金玉良言

一般來說,父母對孩子過於嚴厲或溺愛都會導致孩子的性格比較冷漠,不懂得替別人着想。所以寬鬆和諧、管教有度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此外,父母要想讓孩子體察別人的感受,父母先要以身作則,做一個熱心腸的人,從關注孩子的需求開始,重視他心理健康的發展。

無私無我:給孩子一顆遠離自私自利的心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達人之障。

  ——(中國)呂坤

  大明無私照,至公無私親。

——(中國)張蘊古

  8歲的琪琪是家裏的獨生女,她非常小氣,平時家裏來了小朋友,她的玩具都不肯讓別人玩,分給她的糖果餅乾,即使她不愛喫也會自己放好,不肯送給別人。

  有一次,琪琪的姨媽提了兩盒糕點來琪琪家,一盒是送給琪琪媽媽的,另一盒是要送去給琪琪外婆的。從姨媽一進門,琪琪就開始“監控”那兩盒糕點。當姨媽喫過飯,準備拿另一盒糕點去琪琪外婆家時,琪琪立即飛奔過來扯着糕點盒不肯鬆手。任父母怎麼勸說,她都大哭大鬧堅持不讓姨媽拿走糕點。琪琪媽媽滿臉尷尬地說:“唉!我怎麼會生出這麼一個自私小氣的孩子!”

  後來,琪琪放學回家後常常悶悶不樂。媽媽向老師去了解情況,老師說琪琪在學校和同學相處時,要求誰也不準動她的東西,否則不是去告老師就是和同學吵架。漸漸地,大家都不喜歡和琪琪一起玩,她漸漸地被同學們孤立了。

  自私的孩子除了具有食物不肯給別人喫、玩具或學習用品不願借給他人等明顯的特點外,還具有佔有慾強、極力保護自己的物品、時常搶奪不屬於自己的物品、心胸狹窄、奉獻精神差、斤斤計較、愛講條件、孤僻多疑等特徵。

  孩子在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最初階段時,他的心理活動都是以自我爲中心的,在這個關鍵時期如果得不到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很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特別是祖輩和父母的衆星捧月的態度,容易使孩子形成說一不二的性格,這樣會助長他的獨佔欲,也會強化他的自我中心意識。

  寵愛不利於孩子的性格發展,會讓他將自己侷限於自我的狹小空間內,只知道享受和索取,變得情感冷漠、性格極端。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關注他人、愛護他人、爲他人付出。這樣才能讓孩子在越來越注重合作精神的社會中立足,不至於被排斥和孤立。

培養建議

建議一:給孩子無條件的理智的愛

  一個沒有被父母無條件地愛過的孩子,是不會真正愛別人的,他往往自私而冷漠,不懂得顧及他人的感受。讓孩子做到無私無我,父母首先要無條件地去理智地愛孩子,讓他感受到愛的溫暖,並自然而然地去愛他人、爲他人付出。

  讓父母無條件地愛孩子,並不是要無條件地包容孩子犯錯,而是無論他有哪些缺點和不足,亦不管自己對他的期望有多高,還不管孩子的表現如何,都要對孩子給予並表示愛。不因他表現不佳而厭惡,也不因他總讓自己失望而不耐煩。

  9歲的琳琳學習很好,媽媽也很注重她的成績,爲了督促琳琳努力,媽媽常說:“琳琳要加油哦,要是考不進前五名,媽媽可就不愛你了。”

  有一次,琳琳考了第七名,站在家門口不敢進門。爸爸下班看到站在門口的女兒問:“琳琳站在這裏做甚麼?爲甚麼不回家?”她沉吟半天突然“哇”得一聲哭了,說:“我沒考進前五名。媽媽很可能已經不想要我了。”

  常常聽到有父母對孩子說:“你要乖,不乖媽媽就不要你了!”“再考這麼點分,我就沒你這個兒子!”類似於這樣的話,會讓孩子覺得只有自己做到某種程度,父母纔會繼續愛自己。如果孩子不覺得父母對自己的愛是無條件的,他就不會有安全感,更不能舒展自己的心靈去坦然地愛別人。

  所以,父母應該肯定孩子的價值,並讓他懂得無論如何父母都會一直愛他。這樣,他在長大後,也會無條件地去幫助和關愛他人。當然,這種無條件的愛是理智的愛,而不是溺愛。

建議二:教孩子學會奉獻

   有諺語說:“送人玫瑰,手有餘香。”誰都有需要幫助的是時候,施人以援手對被幫助者是一種幸運,對助人者也是一件樂事。奉獻,從來都不只是單方面的付出,當孩子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會溫暖自己的心靈。

   11歲的張純從小生長在富裕的家庭中,但她從不亂花錢。爸爸爲她在銀行開了一個賬戶,並讓她把每年的壓歲錢存在裏面,並常常半開玩笑地告訴她說:“這裏面可是你以後上大學的錢。”

   有一次,爸爸帶她去參加捐資助學的慈善會,想不到張純竟然把自己賬戶裏的積攢多年的15000元錢都捐了出去。事後,爸爸問張純:“你把錢都捐了,以後怎麼上大學啊?”張純以爲自己真沒有錢上大學了,但還是咬了咬脣說:“可是,山裏的孩子已經連小學都念不了了。”爸爸笑着拍拍她的肩膀說:“女兒!你是好樣的!”

   有人說,一個心裏只有自己的人是痛苦的,因爲總會患得患失不易滿足,而處處爲他人着想、爲他人奉獻的人卻是幸福,因爲總會在別人的快樂中得到滿足。所謂“得道者多助”,讓孩子學會爲他人付出,爲他人做貢獻,他纔會得到更多人的賞識和幫助。得與失,不是簡單的加減法,一個勇於放下自我、奉獻自己的人,註定能比自私的人得到更多的幸福。

建議三:正確糾正孩子的自私行爲

   當父母發現孩子的自我意識較強,表現得過於自私時,要及時地幫他糾正。

   首先,父母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要合理地滿足孩子的要求,讓他知道自己在家庭中與其他家庭是成員是平等的,消除他以自我爲中心的意識。

   再者,還要引導孩子尊重和關心長輩,要學會在享受時先想到長輩。如喫飯時要引導孩子將好喫的菜先夾給長輩,舒適的位置要讓長輩坐。

   另外,父母還要在生活中讓孩子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如自己洗手帕、整理書包,給父母倒茶水。讓孩子體驗父母勞動的辛苦,能讓他懂得體諒父母、感恩父母,並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在關注他人的過程中,孩子會了解到他人的需求,同時也會漸漸遠離狹隘的自我中心,從而避免自私自利行爲的產生。

建議四:孩子要“獨生羣養”

  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由於在家被長輩寵愛,所以自我意識較強,遇事往往先想到自己。由於缺乏和同齡人相處的機會,自然也會缺乏與人分享、協作的經驗,但是一個自私狹隘、不會合作的人,是很難立足於社會的,所以,父母要多給孩子與他人相處的機會。

  8歲的甜甜和月月是一對雙胞胎姐妹,週末她們在父母的帶領下,來到同一小區9歲的冉冉家過週末。喫飯時,3個孩子分到了3種不同的糕點,他們經過商議,決定把盤子裏的糕點切成小塊,先給寶寶的爺爺、奶奶品嚐,然後再互相交換着喫。看到3個孩子知道先孝敬老人,再主動與人分享,他們的父母都特別高興。

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他們就能互幫互助、互相學習,遇事一起討論,逐漸改掉獨生子女自私的毛病。這種“獨生羣養”的教育方式,能夠有效發揮集體的力量,培養孩子的團隊意識,讓他不過分關注自我,學會綜合大家的意見。不過,一旦發現某個孩子身上有較嚴重的缺點或錯誤,父母也應該及時糾正,以防傳染給其他孩子。

金玉良言

一個享受真愛、懂得愛別人的孩子是不會自私的,而自私的孩子經過父母的耐心引導也會慢慢摒棄以自我中心的壞毛病,從而學會關愛他人。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社會不需要自私的人,因爲只有不自私的人才能和他人和睦相處,才能創造自己的美好未來。

愛心滿懷:把仁愛的種子播在孩子心裏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中國)孟子

  慈悲不是出於勉強,它是像甘露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於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於施與的人。

  ——(英國)莎士比亞

  趙清今年上初中1年級,是個熱心腸的孩子。

  一天放學回到家,趙清就興奮地說:“媽媽,我今天做了一件好事,在公交車上,我看見一個小偷正把手伸向一位阿姨的挎包,我當時就在那位阿姨的側面,看得一清二楚。於是,我拼命向那位阿姨使眼色,暗示那位阿姨。最終,那個阿姨明白了我的意思,一下用手把包捂住了。那個小偷瞬間把手縮了回去,最終沒得逞。”說完,趙清露出得意的神情繼續說:“媽媽,我是不是智勇雙全?”

  可是,媽媽不但沒有表揚女兒,而是狠狠地說道:“還智勇雙全呢?沒準哪天就被小偷圍攻了。以後這種閒事少管啊!”趙清辯駁道:“媽媽,我也不傻,我又沒有大聲嚷嚷有小偷,而是暗自裏提醒了那個阿姨而已,放心,這種事情我有分寸的。”

  媽媽更嚴肅了,說:“那也不行,你一個小姑娘,萬一出事怎麼辦啊?再加上車上那麼多人都不管,怎麼就你這麼熱心啊?”

  其實,生活中就是應該多一些像趙清這樣有愛心的人,違法亂紀的人才不敢這麼囂張,社會也才能多一些安定與和諧。而趙清的見義勇爲不僅沒有得到媽媽的肯定,反而被媽媽批評了一頓,使得趙清不僅不理解媽媽的冷漠,更遠離了媽媽的教育。

  其實,媽媽完全可以先肯定趙清的愛心行爲,然後告訴孩子保護自己的方法,這樣才能鼓勵孩子愛心助人的同時,又不會傷害到自己。

  愛是甚麼?愛是一個口袋,往裏裝,產生的是滿足感;而往外掏,產生的是成就感。愛心表現爲毫無保留的奉獻,每個人都需要愛,同時每個人又都可以奉獻愛。如果大家都擁有一顆愛心,那麼所有人都可以給這個世界帶來一份溫暖、一份驚喜、一份和諧。

  而現在的很多孩子自私、冷漠、缺乏愛心,不懂得回報。有的父母反映:“我的孩子甚麼都好,就是沒有愛心。”這可能是大多數獨生子女的通病,如果這種性格長期保持下去,不要說孩子不能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更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使他很難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所以,父母要培養孩子從小具備愛心,懂得關愛他人。

培養建議

建議一:在生活中給孩子樹立愛心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的行爲受父母影響最大,如果想要孩子養成某個習慣,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對孩子言傳身教,如父母給災區捐款捐物,義務獻血,捐助西部母親水窖工程等,孩子自然會受到父母的影響。

  所以,父母在平時要注意給孩子樹立榜樣,多多奉獻愛心,用實際行動去感染孩子。

建議二:給孩子表達愛的機會

  愛是一種感受,一個人在被他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價值;而一個孩子,在被父母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麼的偉大。

  張同今年上小學3年級,一天在品德課上,老師教育孩子們要感恩父母,並留了一份家庭作業,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向父母獻愛心。

  放學後,張同迫不及待地要在爸爸媽媽面前表現一番。爸爸下班回來了,張同馬上從房間裏跑出來,對爸爸說:“爸,我來幫你拿包。”爸爸卻冷冰冰地說:“去,去,去,寫作業去!別趁機跑出來玩兒啊!”

  張同有點沮喪,於是跑到廚房,對媽媽說:“媽,我幫你乾點甚麼?擇菜?”媽媽說:“兒子,這裏不用你,寫作業去吧!把你的成績提高了纔是大事。”

  像張同這樣的故事在生活中十分常見,往往孩子心中剛剛萌發的愛心就這樣被父母給回絕了。漸漸地,孩子明白,在父母眼裏,其他的都不重要,重要的就是考高分。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考高分,有些孩子面對父母很高的期望,自己又沒有能力達到,漸漸地,他就會變得心灰意冷、玩世不恭,不再關心父母,更不會關心他人了。

  聰明的父母要適當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弱一點兒,給孩子表現愛心的機會。比如,和孩子一起過馬路,一定要讓孩子拉着自己的手,讓孩子保護自己;孩子積極爲分擔家務時,父母也要及時表揚孩子。總之,父母要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在生活中表達出對父母的關愛。

建議三:給孩子養植物、動物的機會

  調查表明,幼年曾飼養過小動物的孩子,感情比較細膩,心地比較善良。相反,從小沒有接觸過小動物的孩子感情比較冷漠。所以,當孩子有養小動物或植物的想法時,父母應儘可能支持他,並對他進行必要的指導,讓孩子親手去照顧,培養他的愛心。

  段川今年8歲,最近家裏養了只小狗叫貝貝。他喜歡訓練貝貝用兩條腿站立,一般他會拉着它的兩隻前腳往前走。有時,貝貝不聽話了,段川還拍打它,嚴厲地說:“快點兒,怎麼這麼不聽話。”媽媽看到兒子的行爲,感嘆兒子對小動物沒有憐憫心。

  一天,貝貝的腳受傷了,可把段川給急壞了,待媽媽給它包紮好傷口,段川輕輕地撫摸它的頭,說:“貝貝,你怎麼那麼不小心啊!不過,別怕疼,很快就好了啊!”

  以後的日子裏,段川不像往常對待貝貝那樣粗魯了。每天放學後,第一件事就是喂貝貝喝水,然後拿好喫的給它喫,邊餵它還邊問:“好點了嗎?”

  孩子要求飼養小動物可能開始是出於好玩兒、好奇,可是日子久了,通過對它的細心照顧,他會慢慢生出愛心來。如果家裏不適宜養動物,父母還可以讓孩子養植物,通過讓他對植物的細心照料來培養孩子的愛心。

建議四:肯定孩子的愛心行爲

當孩子做了好事,熱心幫助周圍的人,父母不應該打消孩子的積極性,應該對孩子的行爲進行積極的肯定。

  宇航今年4年級,平時不愛學習,家庭作業也總不能按時完成。

  最近,住在同一個小區的同學李微因爲發燒不得不在家休息,因爲宇航和李微家住得最近,所以宇航承擔起向李微傳達家庭作業的任務。可是爸爸卻打擊他說:“就你還幫人家記作業呢?你能把你自己的事記清楚了就不錯了。”

  這時,媽媽使了一個眼色,說:“我們兒子說了要幫李微記作業,說明他熱心幫助同學,他一定會對自己的愛心負責,肯定會把作業記準確了再告訴人家李微的,你就放心吧!”

  聽了爸爸媽媽的話,宇航心想我一定要做給爸爸看,證明我能做到,也不辜負媽媽對我的信任。最後,宇航做到了,連續5天都送作業條給李微,並且內容準確無誤。

  最後,媽媽表揚他不僅有愛心,還是個有責任感的孩子。

  孩子積極熱心地幫助同學時,父母要肯定孩子的愛心行爲,這樣,孩子就會更加願意奉獻自己的愛心。比如,鼓勵孩子爲災區、希望工程捐款,表揚孩子在公交車上讓座的行爲等。賞識和肯定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是個有愛心的人,從而他纔會更積極主動地去愛別人。

建議五:家庭成員要互相關心

  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關心,特別是父母之間的相互恩愛和體貼,這對於培養孩子的愛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如果父母經常爭吵甚至打鬧,孩子經常處在這種恐懼、仇視的環境裏,又怎麼能生出愛心去關愛他人呢?所以,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關心,這種關心帶給孩子的力量是無窮的。比如,在餐桌上,互相夾菜體現和諧氛圍;出門前,叮囑愛人和孩子注意安全;一起散步,父母互相牽着孩子手。

  生活中可以處處體現關心,關鍵是父母要付出真心,而不是虛僞地做給孩子看。

金玉良言

  孩子的愛心是通過自然而然的模仿、潛移默化的滲透而逐漸形成的。要先培養孩子愛父母,愛身邊的人,才能進一步讓他愛學校、愛社會、愛祖國。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表達的對象,父母要學會接受孩子的愛,給孩子表達的機會。同時,父母應該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當中,讓他感受生活的不易,這樣,孩子纔會更有愛心。

心地善良:與善爲伴,孩子的成長一路凱歌

  

  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

  ——(英國)羅素

  善良的行爲有一種好處,就是使人的靈魂變得高尚了,並且使它可以做出更美好的行爲。 ——(法國)盧梭

   曹波13歲,學習成績非常好。最近老師給他推薦了一本書——《愛的教育》,他讀過之後,主動向老師提出要求,要和班上一名成績差的同學坐一起。當老師問及原因時,他真誠地說:“那樣上課時,我可以提醒他認真聽講;他有不會的題時,可以直接問我;放學後,我還能給他補習功課。”老師聽了非常感動,答應了他的要求。從此以後,曹波成了同桌的小老師,每天放學後,總能看見他們一起學習的身影。

   最初,媽媽對曹波的愛心有些擔心,怕他耽誤學習。後來,媽媽主動找他聊天,肯定了他的愛心,也說出了心中的疑慮。曹波爲此和媽媽保證,絕不會耽誤學習,媽媽這才放心地讓他去幫助同桌。

  媽媽通過談話的方式,肯定了曹波的愛心,也讓他在學習和愛心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種鼓勵孩子關心同學的態度值得父母學習。

  教育的本質是甚麼?東漢時期許慎的《說文解字》說:“教者,上所施,下所效。育是教子使作善也。”可見,教育的本質是以身作則,教孩子能夠做一個善人。而現在父母在教孩子甚麼,是自私自利,送他上學的目的是甚麼?賺錢,享受。這一點與古代人有很大的差別,古人讀書志在聖賢,爲百姓謀福利。

  國學啓蒙經典《三字經》言:“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遷。”人出生之時,天性是善良的,但如果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的話,善良的本性很容易喪失了。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善”的教育,教人心存善良、與人爲善、樂善好施。可是,現在人認爲現在社會提倡競爭,擔心孩子太善良會被其他人欺負。其實,父母杞人憂天了,《易經》說:“方以類聚,人以羣分。”善良的人一定會和善良的人在一起,相反,惡的人一定會結交一些酒肉朋友。如果孩子本性善良,一定會吸引善良的人,懂得分辨好壞,懂得取捨,縱然遇到壞朋友,也會敬而遠之。所以,父母與其擔心孩子長大了會遇到壞朋友,不如把他善的根基扎牢,讓他善惡分明,懂得做人的分寸。

培養建議

建議一:唾棄暴力,不要教孩子“以牙還牙”

   一些父母認爲孩子被欺負了,認爲應該“以牙還牙,以血還血”,“從小不喫虧”才能更好地保護好自己。其實,武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相反只會激化矛盾,使孩子越來越有暴力傾向。

   李楠上小學2年級。一天快放學時,同桌和李楠借鉛筆,可是李楠以收拾書包爲由沒有借給他。結果同桌很生氣,推了李楠一下,還說她是“小氣鬼”。

   回到家,李楠很委屈,對媽媽說了這件事的經過。媽媽聽了,很生氣,對她說:“記住了,以後被人欺負了,不許哭,誰打了你,你就以同樣的方式打回去。”

   孩子之間發生矛盾是很正常的事兒,李楠的媽媽的教育方式實在不值得提倡,這種情況下,父母要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比如,當孩子被欺負時,如果發生在學校,父母就應該鼓勵他找老師來解決。如果在校外,父母先要和孩子溝通,瞭解事情的真相,如果錯誤主要在孩子身上,父母要鼓勵孩子主動和同學道歉;如果錯誤在對方身上,父母可以和對方的父母溝通,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建議二:與孩子一起參加愛心公益活動

  現在的孩子物質生活充裕,他認爲所擁有的一切都是與生俱來、理所應當的。那是因爲他不知道一些貧困山區的孩子上不起學,甚至喫不飽、穿不暖,孤兒院的孩子從小失去父母的關愛。而一些社會公益活動正是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參加這種活動,改變他自私自利的性格,讓他奉獻自己的愛心。

  12歲的於文是家裏的獨生子,從小在4個老人和父母的關愛下長大,養成了自私的性格。可是自從媽媽帶他參加兒童捐贈、義賣等公益活動,他改變了很多。

  一年夏天,媽媽帶他去兒童村當志願者。於文主動地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錢,參加勞動時也是積極主動。臨走前,於文身上只剩下3.5元了,可聽說一位患白化病的姐姐想喫煎餅,他毫不猶豫地花2.5元給姐姐買了煎餅,然後用剩下了1元買了兩根冰棍,媽媽一根,自己一根。媽媽接過冰棍,很高興,說:“以前他喫東西從來想不到別人,如今喫着兒子買的冰棍,愜意極了。”

  於文通過參加愛心活動變得有愛心了,也懂得替媽媽着想了。可見,愛心活動可以讓孩子找回那顆丟失的善心,也可以讓他懂得感恩父母。因此,父母要多帶孩子參加類似的活動。此外,在參加義賣、志願者、捐助等活動之前,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瞭解活動的意義。

建議三:告訴孩子行善是不求回報的

   俗話說:“善有善報。”做了好事就相當於播下一粒善的種子,這粒種子在緣分時機成熟之時,一定會結出善的果實。但人做了好事後,不能總是記掛着這粒種子甚麼時候生根發芽,這樣只會給自己徒增煩惱。

   父母也應該告訴孩子,幫助別人一定要真心實意,不能虛僞假裝,不要求回報,否則很可能會有一些不好的結果發生,或者給自己帶來煩惱。

建議四:當孩子“好心辦了壞事”,也要肯定他的好心

   孩子由於能力和認知的不足,往往出發點是好的,卻帶來不好的結果,或者給別人幫了倒忙。這個時候,父母不能只專注於結果,一定要聽一聽孩子的理由,肯定他的好心。

   明哲上小學3年級,在老師眼裏是個淘氣的孩子。一次,老師向媽媽反映,明哲用腳把隔壁班同學的腳踩掉了皮,還用鉛筆打別人的臉,當詢問原因時,他只是說了一句“不小心的”,這令老師很頭疼。

   回到家後,媽媽嚮明哲詢問原因才知道,原來明哲踩別人的腳是因爲一隻蜈蚣爬上了同學的腳,他認爲蜈蚣有毒,所以用腳狠狠地踩死了那隻蜈蚣,也把同學的腳踩破了皮;關於老師描述的他用鉛筆打別人的臉,是他好心地幫同學撿鉛筆,扔給同學時,正好打在了同學的臉上。

   當媽媽詢問他爲甚麼不給老師解釋清楚時,明哲說:“老師一聽我說不小心的,就開始訓斥我了。真不知道你們大人怎麼想的,光讓我們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了,可是你們誰站在我的角度想了?其實我真沒想做壞事。”

   明哲的話值得父母深思,孩子本性是善良的,可是當他們的善心做了錯事時,有誰肯聽一聽他的辯解。父母往往不顧三七二十一,就是一頓訓斥,那麼下次他還會願意去幫助別人嗎?遇到這種情況,父母先要了解孩子的出發點,肯定他的“好心”,然後幫他總結“好心辦壞事”的經歷,讓他以後再做好事之前,注意做事的方法。

金玉良言

  善良不是軟弱、怯懦,實際上是讓孩子具備正確的是非觀念,懂得善惡的標準,做人做事不能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也要替別人着想。教孩子善,父母可以讓他從小立下“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人”的遠大志向,鞭策自己做一個善人。

自我反省:讓孩子每天進步一點點的法寶

  

  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中國)曾子

  能夠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

   ——(英國)布朗寧

   夏朝的時候,有一個背叛國家的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想要傾覆王朝。夏禹便派他的兒子伯啓率兵抵抗。然而遺憾的是,在有扈氏第一次進攻之時,伯啓竟然輸掉了這場戰爭,導致國家的幾塊封地被佔。

   伯啓的部下很不服氣,他們紛紛對伯啓說:“我們有足夠的兵力與糧草,完全可以與之再戰,一定能拿下此賊。”

   然而伯啓想了想,擺手說道:“你們說的沒錯,我們的兵力比他們強,我們的糧草也比他們富足,而且,我所佔有的封地也比他要大。但是,我們依然被他打敗了。我想,這一定是因爲我個人的德行不如他,我的帶兵技術不如他。所以,從今日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

   從那以後,伯啓每天很早起牀,先是鍛鍊身體,接着便開始工作。儘管日日粗茶淡飯,但他依舊對治下細心管理,照顧百姓,操練軍隊,任用有才幹的人,尊重有德行的人。

   一年後,伯啓正準備向父親夏禹請求再戰,但夏朝卻意外地收到了有扈氏的降書。降書上說:“像伯啓這樣的人,能時時檢討自身的不足並將之改正,那麼他的軍隊必然也會在他的領導下變得更爲強大,已經不是我所能抵抗的了。”

   一場戰爭因爲伯啓的自省而避免,不得不說是個奇蹟。

  伯啓的故事告訴我們,在遇到挫折或失敗的時候,如果能多翻回去自我反省,查找自身的不足並予以改正,那麼最終的成功必將到來。一個有追求的人在他的事業發展過程中,出現問題或者犯錯誤都是正常現象。但是,若是他在這些問題面前有逃避、漠視或者乾脆不予承認的態度,那這種態度將會對這個人未來的發展產生很大的阻礙。

  自我反省的能力是人們一種內在的人格智力,是認識自我、完善自我、不斷進步的前提條件。事實證明,只有學會自省的人,才能把握住人生方向,才能爲自己的事業發展鋪平道路;只有善於自省的人,才能通過時刻反省自己的不足與錯誤進而不斷激勵自己;只有習慣於自省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用最快的速度找到解決之道,化險爲夷。

  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讓他懂得自省的重要性,讓他學會自省,並將這一人生態度貫穿他的一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以自我批判的精神直面現實,勇敢面對挑戰,才能儘可能地解決矛盾,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那麼,要讓孩子學會自省,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培養建議

建議一:讓孩子學會接受批評

  犯錯誤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受到或大或小的批評。但每個人又都是喜歡聽見表揚,而對批評都有着本能的抗拒。因此,父母要教導孩子,讓他學會坦然地接受批評,因爲一些糾正錯誤的批評對孩子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是大有益處的。

  讓孩子學會接受批評,父母要教育孩子理性地看待他人的批評,勇於正視自己的錯誤,不要一被批評就覺得好像受了很大的委屈。而且,父母還要告訴孩子,在接受他人批評的時候,要用平和的心態,認真傾聽,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建議二:讓孩子自己總結經驗教訓

  當孩子犯了錯誤或者走了岔路以後,父母要讓孩子自己去思考,讓他通過自我反省來得到經驗教訓。父母不要不問明白原由就開始發火,甚至直言不諱地指出孩子的錯誤所在或者失敗原因,這樣做,不要說孩子反省錯誤,他甚至會在反感的情緒之下,抗議父母所說的一切,不但不能糾正錯誤,久而久之孩子還會形成逆反心理。

  上小學5年級的萌萌又一次考試失敗了,回到家後,果然不出她的所料,媽媽狠狠地批評了她一頓。媽媽說:“你看,我早就說你粗心大意吧?你就是記不住,總也改不了。現在後悔了吧?後悔也晚了,成績都出來了你還能說甚麼?你就是不聽我的話,幹喫虧!”

  萌萌覺得很委屈,而且她也開始越來越反感媽媽這樣的說法,她甚至認爲媽媽根本沒有給她任何幫助。

  可見,父母應該給孩子自我思考、自我反省的時間,並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允許孩子對他的錯誤作出解釋,而不是咬住孩子的錯誤而不放,否則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同時,父母要正確看待孩子的錯誤,對於他並沒有完全做錯的地方要適當地給予表揚與鼓勵,而對於做錯的地方,也要用中肯的態度,委婉的語氣來與孩子商量,引導孩子讓他自己找出錯誤的根源,讓他自己總結出經驗教訓,這樣孩子才能記憶深刻,他才能正確反省。

建議三:不對孩子的錯誤橫加指責

  父母要讓孩子從一件事情的結果中進行自我反省,不要對他橫加指責。孩子犯了錯誤,父母要讓他懂得羞愧與內疚。對於孩子的錯誤,父母可以平靜直接地指出錯誤所在,從而促使他自我反省,激發起他的悔過之心,讓他今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7歲的吳彤收到了小姨送的生日禮物——一對漂亮的小金魚,她十分喜歡。有一天,吳彤突然伸手把魚從水裏撈了出來,並把它們放在了地板上,金魚在地板上不停地甩着尾巴,她竟覺得十分有趣。

  媽媽一看就急了,大聲說:“你怎麼能這麼做呢?快放回去!你看魚都快死了!”

  哪知道吳彤就像沒聽見媽媽的話,依然蹲在地上看兩條小金魚掙扎。這時候,爸爸走過來蹲在了吳彤身邊,說道:“如果你口渴,卻沒人給你水喝,你會有甚麼感覺呢?”

  “很難受唄!”吳彤頭也沒抬地回答。

  爸爸連忙趁勢說:“對呀!你看你把兩條小金魚抓出來,讓它們沒水喝,它們不是非常難受嗎?而且,魚就在水裏生活,它們比我們更需要水,一旦離開水,它們就會死的。你看它們拼命甩尾巴,那是在向你求救呢!”

  吳彤一聽,連忙把小金魚從地上撈起來放回水裏,對爸爸說:“我錯了,以後我再也不把金魚從水裏拿出來了。”

  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來,面對孩子的錯誤,媽媽的指責起不到甚麼作用,爸爸通過講道理,對孩子循循善誘,曉之以理,反而使孩子能夠自我反省,自覺地對自己的行爲進行評價與判斷,並最終認識到錯誤。

  對於成人而言,因爲有足夠的社會經驗,因此對於事情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考慮與聯想,就算是犯了錯誤,成人也能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能夠做到自尊、自律,有計劃地規劃人生。而對於孩子來說,他還尚未形成完備的自我意識,自我反省的能力還處於萌芽階段,因此父母對於孩子的錯誤不要橫加指責,而是應該進行正確的引導,逐漸培養他的自我反省能力,使他在今後再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夠及時調整情緒,積極進取,渡過難關,走向成功。

建議四:讓孩子學會時時自省

  時時自省,就像對着鏡子整理儀容。照鏡子可以發現一個人外表上的不妥,而經常自省,則可以窺見一個人思想與行爲上的差錯,從而及時糾正,完善自我。

  父母要知道,對於孩子來說,他天生帶着好奇與冒險的精神。儘管父母應該鼓勵他的大膽,但是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勢必是要犯一些或大或小的錯誤。若是父母能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孩子時時檢查自身,時時自省,發現錯誤儘早改正,就會避免孩子因爲某些小錯誤的累積而形成無法挽回的大錯。而且,對於小錯誤,孩子改正起來也容易正。就像生長中的小樹苗,在它剛長出歪斜枝椏的時候就修剪掉去,總比它長好幾年的時候再去砍要容易得多。

建議五:教導孩子反省後還要行動

  有很多人反省只是他口頭上的一個詞,只是簡單地說說而已,卻並不付諸行動,這樣的反省是沒有意義的,起不到糾正自身的作用,卻反而會讓人養成喜歡華而不實喊空話的毛病。父母要讓孩子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要教導孩子在每一次反省之後,一定要切實地改進,一定要行動起來,這樣才能獲得人生成長的寶貴經驗。

  另外,父母要引導孩子反省的時候多看看自身,不要將過錯推之於人,只在自己身上看到很小的錯誤來進行反省。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多查找自身的不足,儘可能地彌補自身的缺點。要讓孩子見賢而思齊,使他通過反省後的行動能夠學到東西,做得更好。

金玉良言

一個人之所以能夠進步,就在於他能夠不斷地自我反省,糾正錯誤,彌補自身的不足,然後不斷改正,不斷進步,進而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父母要教導孩子學會並經常進行自我反省,讓孩子從每一次的反省中吸取經驗教訓,使他每天進步一點點,讓他每天都有成長。

改正過錯:孩子“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改過遷善從不嫌遲。

                              ——(俄國)托爾斯泰

  因爲容忍禍亂根源而不加糾正,危險已是無可避免的。

                              ——(英國)莎士比亞

  父親承包了一大片果園,每天要做的事情有許多,工作也很辛苦。12歲的兒子很心疼父親,於是他利用暑假來幫着父親打理果園。

  這段時間,果園新栽了許多小果樹,爲了讓小果樹長得更好,父親給了兒子一把小斧頭,說:“你去把果園裏那些雜樹、亂草甚麼的清理乾淨,注意別傷了小果樹。”兒子點頭答應。

  到了果園,兒子乾得很賣力,揮動着小斧頭把一些雜樹砍了個乾淨,但眼看着工作要完成的時候,他的注意力鬆懈了下來,一個不小心,一棵剛栽種的小蘋果樹被他砍成了兩截。兒子正驚慌的時候,父親來了,他看見了那棵被砍斷的小樹,卻故意問道:“怎麼樣?幹完了嗎?沒砍斷果樹吧?”

  兒子猶豫了一下,最後還是低着頭小聲說:“爸爸,我剛纔粗心了,砍斷了一棵小樹。”

  看到兒子如此誠實,父親笑了:“我知道了。雖然你粗心砍斷我的小果樹應該挨批評,但是我還是要表揚你,因爲你勇敢地承認了錯誤。”

  兒子驚訝地看着父親,連忙問道:“爸爸,我能彌補嗎?我要再種一棵小樹。”

  父親點了點頭,父子倆一起又重新種上了一棵小果樹,兩人看着果樹都笑得開心。

  孩子犯錯,父母會生氣也在所難免。但面對能勇敢承認錯誤,並積極去改正的孩子,父母應該給予他鼓勵與支持。父母要讓孩子明白這樣一點,“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會免不了犯錯誤,也許就是貪玩所致,也許就是無心而爲之。但錯誤終歸是錯誤,犯了錯誤的孩子,只有勇敢承認並正確改正,纔算是一個好孩子。主動改正過錯,也是人需要具備的一種良好的品德。

  但有些孩子卻不願意去承認過錯,他逃避、抵賴、蠻橫,爲自己尋找各種各樣的藉口,或者捏造事實,又或者將錯事推到不相干的人身上。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卻恰恰是錯上加錯。因此,父母要提醒孩子,犯了錯誤不要緊,只要能積極地去改正,就是“善莫大焉”。

  父母要讓孩子用正確的態度對待錯誤,要讓錯誤成爲孩子成長道路上的警示牌,讓他學會吸取經驗教訓,以此幫助他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正、越走越遠。

培養建議

建議一: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

  有時候,孩子不會認爲他那樣做是錯的,那麼孩子自然就不可能去承認錯誤,也就更不可能去改正錯誤。因此,這就需要父母要對孩子加強教育,以提高他分辨是非的能力。

  父母要讓孩子瞭解怎樣的行爲是爲大家所認可的,怎樣的行爲是正確的,而怎樣的行爲又是對別人有所傷害的,怎樣的行爲是需要及時糾正的。孩子只有真正瞭解了對錯,他才能更好地認識到錯誤,也才能改正錯誤並向着正確的方向積極發展。

建議二:告誡孩子不要掩飾錯誤

   “不小心犯了錯誤,最好大家都不要知道”,其實這種想法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會有。掩飾錯誤,可能是一個人犯了錯之後最本能的反應。但是,父母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孩子犯錯後若是不去改正只一味地掩飾,那麼這個錯誤就會如一個毒瘤,它會慢慢長大,然後在未來的某一天就有可能會對孩子形成傷害。

   一天,9歲的邱雨向媽媽解釋他小考成績不理想的原因,他說:“我就是粗心。”但細心的媽媽卻早就發現他最近學習很是浮躁,他在掩飾自己學習的不認真。媽媽沒有批評他,只是從電腦裏找了一篇文章,打印出來放在了邱雨的書桌上。

   那是一則童話故事,名字叫《百般掩飾過失的貓》,說的是一隻貓總是爲自己開脫過錯:捉不到老鼠卻說是自己把老鼠放了,被鯉魚尾巴打了臉卻說是在用其洗臉,掉進泥坑卻說自己在治跳蚤。後來這隻貓掉進了河裏,但它卻說自己是在游泳,最終被淹死了。

   邱雨看着故事,想起正是因爲自己對知識的不懂裝懂,才導致考試的時候看不懂題目不會做,但他即使考試失利卻還是在對媽媽撒謊掩飾。邱雨體會到了媽媽的苦心,決心在媽媽的幫助下補上漏掉的知識。

   《弟子規》說道:“無心非,名爲錯;有心非,名爲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由此,父母要告誡孩子,掩飾錯誤只能讓錯誤越積攢越多,自己將永遠得不到進步。只有勇敢地承認並加以改正,纔是對待錯誤最正確的態度,也才能幫助自己健康成長。

建議三: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

  錯誤已成事實,孩子有時候也會很自覺地承認,他會說“我錯了”,但他也只說“我錯了”。其實孩子這樣的說法,只是爲了免於受父母的責罰,畢竟他是在“勇敢”地承認錯誤。但這時候,父母應該引起注意的是,孩子雖然承認了錯誤,但是他究竟是不是真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呢?他是不是知道自己哪裏錯了呢?他承認錯誤之後是不是能真正地去改正呢?

  因此,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可以讓他不用急着去承認。一定要讓孩子明瞭他錯誤的真正所在,讓他知道爲甚麼這樣做是不正確的,還讓他知道如何改正纔是對的,也要讓他知道如何防止再犯這類的錯誤。孩子只有正確認識到錯誤的根源,他才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建議四:教孩子學會反思自己

   孩子總是會與人產生衝突矛盾,但很多時候,衝突雙方大都會各執一詞,各說各的道理,爲的就是要推脫自己的責任。而孩子若是單獨闖了禍,這種推卸或掩飾就會更加明顯,他甚至會說“那隻花瓶是貓打碎的”。類似這樣的行爲對孩子的品德是有一定影響的,所以父母要及時糾正,並給予指導,要讓他學會反思自己。

   7歲的葉昕把來家裏玩的小表弟打哭了,因爲他摔壞了葉昕最喜歡的玩具飛機。小表弟哭着去向葉昕的媽媽告狀,但葉昕卻也理直氣壯地說:“誰讓他摔壞了我飛機!”

   媽媽安撫了小表弟,然後對葉昕說:“弟弟摔壞你的飛機也不是故意的,你也不能動手打他呀!而且,換做是你,被人打了你也會很疼吧?小飛機壞了以後還可以買新的,但你覺得你打人這件事做得對嗎?”葉昕遲疑了一下搖了搖頭,媽媽問:“那你該怎麼辦呀?”

   葉昕想了想,最後慢慢地走到小表弟面前說:“對不起,我不該打你。”小表弟抹了抹眼淚也說:“沒關係,我也不該摔壞哥哥的飛機。”兩兄弟又和好如初了。

   父母及時幫助孩子理智地分析,並對其加以正確引導,是教孩子反思的最好途徑。葉昕的媽媽這樣的做法就很值得父母學習。孩子只有學會了自我反思,他才能更快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才能更快更好地改正錯誤。

建議五: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犯錯誤在所難免,能改正最好。但是這之後如果依然犯同樣的錯誤,這就需要好好思考了。父母要及時幫助孩子作出分析,是不是對錯誤的認知產生了誤差?是不是並沒有從心底真正認識錯誤?提醒孩子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也是在教他學會從以往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與經驗。而孩子只有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正所謂“不二過”,他才能真正有所成長。

金玉良言

犯了錯誤,能夠勇敢承認,並積極地及時改正過錯,這是一個人誠實的表現,也是一個人能夠進步的前提。父母要能培養孩子具備這一高尚品德,要讓孩子用勇氣面對錯誤,要讓他在錯誤中得到寶貴的收穫。

懂得廉恥:孩子知羞恥,纔不會敗德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中國)孟子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中國)《管子·牧民》

  8歲的兒子每次考試都考得很好,但媽媽卻發現,兒子學習並不刻苦,而且她從老師那裏也瞭解到,他上課聽講並不認真。媽媽不認爲兒子會聰明到不好好學習就能考出好成績來。

  於是,一天晚飯後,媽媽問兒子:“你每次考試都考得很好,媽媽爲你驕傲。但我從沒看你很努力地學習呀,難道你有甚麼祕訣嗎?”

  兒子聽了得意地笑了笑:“當然有啊!我前面坐着一個學習好的,只要我考試前‘賄賂’他一下,給他點好喫的,考試的時候他就能把答案傳給我,我自然就能考高分。”

  媽媽驚訝不已:“你居然去作弊?”

  兒子不以爲然地說:“反正我考了高分,沒有給你丟臉。”

  媽媽搖了搖頭:“不,你作弊的行爲讓我感覺更傷心。孩子,你要有羞恥心啊!作弊是錯誤的行爲,你現在作弊求好成績,但知識卻並沒有學進去,該會的東西都沒有學會,最後受害的可是你自己啊!如果你不改正,這將會害你一生!我不怕你考試成績不好,至少那是你真實學會的東西。其實,考分與知識都是次要的,關鍵是要有好的德行。”

  兒子不再出聲,他認真思考着媽媽說的話,然後他羞愧地說:“媽媽,我錯了。我會努力改正。但是……我可能落下的功課太多了……”

  媽媽笑笑說:“沒關係,我幫你!我們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績!”

  這位母親及時發現了孩子的錯誤,並且通過正確的教育指導,讓孩子懂得了知恥。孔子曾說:“知恥近乎勇。”所以,父母要培養孩子的知恥心,並讓他從羞恥中學會繼續努力。

  自古以來,人們就已經知道羞恥心是道德的起點了。《論語·泰伯篇》中就曾說道:“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是說國家繁榮昌盛,若是人不思進取、流於貧困,那就是一種恥辱;而如果國家動盪不安,卻有人聚財自富,貪圖享樂,那同樣也是一種恥辱。其實,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只有懂得廉恥,國家纔不會衰敗,個人也纔不會敗德。若是人人都無知恥之心,那麼人就會變得墮落,就會罪惡不斷,那麼到時候,也就“國將不國”了。今天,對於每個人來說,知恥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更應該從小知恥。

  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從小就培養起知恥心,讓孩子懂得這一基本的品德。孩子只有能自覺地約束自己,自覺地修正自己的錯誤、彌補自己的不足,才能最終成才。

培養建議

建議一:培養孩子的自尊心

   一般來說,自尊心越強的人,就越能知道甚麼是羞恥,也就越能知道怎樣做才能避免破壞自己的尊嚴。所以,父母要想培養孩子的知恥心,就首先要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而自尊心的表現也有很多方面,外在的如衣着服飾等表現,內在的如感恩寬容等品德,這些都能反映出一個人的自尊心。

   11歲的林妍長得很漂亮,她經常看電視上的模特穿着超短裙、露背裝,她覺得自己那樣穿一定也很好看。於是,她揹着媽媽,用自己的零用錢到街上的小攤買回來一件小短裙和露臍小背心。

   星期天,林妍偷偷穿好這身衣服就出去玩了。但不一會兒她就驚慌失措地跑了回來,並哭着對媽媽說:“有個奇怪的叔叔總跟着我。”媽媽仔細一看林妍身上的衣服,皺了皺眉說:“哎呀,你怎麼能穿這個出門呢?”林妍抽泣着說:“我覺得好看呀。”

   媽媽搖了搖頭:“穿這樣的衣服,不但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不利,而且也會對自己的人身安全不利啊!就是因爲你穿成這個樣子,奇怪的叔叔纔會跟着你,想對你做不好的事情,幸虧你跑得快。你可要記住,穿衣服也要有羞恥感,尤其是女孩子。這樣的衣服,別說你現在不能穿,就是你長大了,都不能穿。只有自己知恥,自尊自愛,他人才能尊重你,你纔不會受到侵害。”

   人類最初的羞恥感的建立,就是從穿衣蔽體開始的。但孩子年幼的時候,多會對一些不尋常的衣飾產生好奇,父母若是不及時引導教育,孩子就有可能就此失去最基本羞恥感。所以,父母應該向林妍的媽媽學習,指導孩子正確穿衣,從最基本的地方開始培養他的自尊心,逐步幫助孩子建立起羞恥感。

   當然,除了穿衣外,讓孩子完成他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提醒他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等方面,都是在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論語·學而篇》中說:“恭近於禮,遠恥辱也。”意思是說,行爲只要恭敬合乎禮節,就能夠免遭恥辱。所以父母要記住,只要孩子的自尊心培養起來並得到保護,只要他能做到知禮懂禮,他的知恥心也就不難表現了。

建議二:告誡孩子“不以惡小而爲之”

  有一個詞叫“小中寓大”,意思是說從一些細節的地方卻可以反映出一些大的問題。所以,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不好的事情,也許當時看不出甚麼其他危害,但是這樣的小惡就如種子,它會在人心生根發芽,若是不及時拔除,它也許會瀰漫整個人心,人也就有可能不再有知恥之心,也就會做出更多更大的壞事。

  曾經有一個男孩,8歲的時候第一次坐公交車他逃票了,當時媽媽看見了不但沒有制止他,反而還誇他聰明。從那以後,他形成了佔小便宜的習慣,最開始是拿其他同學的東西,後來發展到見錢就想拿,再後來偷不到錢的時候他就去搶,最終因爲入室搶劫成了少年犯。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由小惡變成大害的例子,這位母親的做法也值得父母深思,父母應該由此事引起足夠的重視。告誡孩子千萬不要抱有僥倖的心理,只要是不好的事情,如不及時改正,未來的發展都會是羞恥心的喪失,從而犯下更大的錯誤,更有可能害人也害己。

建議三:鼓勵孩子由羞恥中開始努力

   孩子的成長就是在不斷地犯錯改正中進行的,當擁有自尊心的孩子做了錯事,他會感到羞恥。父母這時可以提醒他,羞恥是好事,但知恥後,就要開始努力,要能糾正錯誤、戰勝困難。父母要幫助孩子將羞恥心變成他繼續努力奮鬥的動力。

   9歲的顏濤一直學習都很好,他漸漸地開始飄飄然。一次期中考試,他的成績竟從前幾名滑落到了二十幾名之後。顏濤一下子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一連幾天都情緒低迷。

   爸爸從知道顏濤成績那天起,就一直沒有批評過他。當他發現顏濤最近幾天都提不起精神的時候,就問他:“是不是因爲考砸了所以覺得很羞恥?”顏濤點了點頭,爸爸拍了拍他的肩膀繼續說:“知恥是好事啊!但是我們也不能只停留在羞恥中就不動了,還得繼續努力啊!羞恥應該是你跌倒後爬起來的動力纔對。所以,你應該吸取這次考試的教訓,重新振作,爭取下次的成功。爸爸支持你!”

   顏濤一下子豁然開朗,他感激地看這爸爸,暗暗地攥了攥拳頭。

   就像顏濤的爸爸所說的,知恥是件好事。“知恥而後勇”,知道自己的恥辱了,才能發揮出力量和勇氣,這正是自古至今都提倡的做法。所以,父母要鼓勵孩子,遇到錯事、困難,要將羞恥當成一種積極的心態,從中獲得力量,向着未來的希望努力前行。

建議四:防止孩子的羞恥心產生負面影響

  儘管羞恥心應該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但是若是孩子的羞恥心表現得過於強盛,也可能會引發一些消極的影響,甚至會對孩子產生負面的效應。父母對這一點也要引起注意,要防止孩子產生這樣的心理。

  一天,一名8歲的男孩因爲沒按時完成作業被老師批評了,老師還讓他寫檢查。男孩覺得很羞愧,這一天在學校裏都覺得不自在。而且一連幾天,他都悶悶不樂,喫不好、睡不好,父母問他他也不多說。

  後來,他變得越來越焦慮,總感覺自己有哪裏做得不對,總覺得別人是在譴責他。他開始變得不再想去上學,父母軟硬兼施也不管用。最終,這個孩子不得不休學在家。

  這個孩子就是因爲羞恥心過重而產生的負面影響,父母和老師都沒有對其進行積極的引導,才最終導致他的休學。所以,父母要通過對孩子的瞭解和觀察,及時幫助孩子疏導心理,要讓孩子在知恥的同時,也要有一個豁達的心胸,讓他具有良好的心態和品質。

金玉良言

孩子一旦有了羞恥心,就會自然地進行反省,就會不斷地完善自己,同時他也就擁有了不斷上進的動力。父母也需要重視起羞恥心,也應該具備基本的榮辱觀,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對孩子開展教育。父母要讓孩子從生活的點滴中,形成知恥這種崇高的品質。

親近賢能:讓孩子“德日進,過日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中國)傅玄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中國)《弟子規》

  讀初二的名陽一直是班裏的優等生,並深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歡。在一次同學的生日聚會上,名陽認識了輟學在家的幾個孩子,他們在聚會中喝酒吸菸,談論網絡遊戲和社會上的各種事情,名陽感到他們和自己好像活在不同的世界裏。出於好奇,名陽和他們攀談起來,併成爲了朋友。

  隨着接觸次數的增多,名陽和他們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有一天,名陽和同學一起打籃球,明明是他們先佔了籃球場地,高年級的同學卻仗着自己年齡大,將他們趕出了籃球場。

  心有不平的名陽想到了那幾個輟學的朋友,於是給他們打了電話。那幾個朋友很快就趕到了籃球場,並讓高年級的同學讓開,雙方因此發生了爭執,最終名陽叫來的朋友一時衝動竟用刀砍了對方,名陽也因此受到牽連,而被派出所拘留,並被學校開除學籍。

  環境對孩子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人事環境。墨子曾以染絲爲喻,說明人事環境對成長的重要性,他認爲,人的最初像清淨無染的絲“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人的思想會隨着接觸的朋友不同而產生變化。

  上述案例中的名陽就是由於擇友不慎而釀成大錯。所以,在孩子幼小的時候,父母要爲他創造一個好的人事環境,讓孩子親近賢能,疏遠不肖之徒。品行好的人要多與之相處,定會讓孩子受其潛移默化的影響,變得更加優秀;而遠離品行不端之人,則能讓他遠離禍端,不因禍端殃及自身。

  也許父母會問,孩子一般只會和同齡人一起玩耍,哪些孩子可以稱之爲賢能呢?其實賢能無所謂年齡大小,只要是品行端正、爲人敦厚朴實的人,父母都可以鼓勵孩子與其多交往;而賢能也不限於古人或今人,父母還可以讓孩子多讀聖賢書,瞭解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以古人爲師,更是親近賢能,這會讓他受益匪淺。

  再者,現在科技發達,有各種各樣的兒童影音製品供其觀看。父母要選擇其中有益於孩子身心和性格發展的影音作品,從好的作品中,孩子一定能體會到生活的深意,學到對自己有益的做人道理和處世智慧。

培養建議

建議一:讓孩子親近有德行的人

   古人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擇友的重要性。孩子的是非觀念比較弱,因此當他結交了品質不好的朋友時,就容易跟着學壞,而結交了好的朋友,也同樣很容易就學好,所以孩子交甚麼樣的朋友很重要。

   8歲的豆豆和媽媽說:“我們班裏有個叫玲玲的同學,她家特別窮,她家離學校遠,每天中午她都只買一個燒餅。”媽媽說:“那她學習好不好呢?”豆豆說:“她學習倒是很好。”媽媽說:“那你明天中午邀請她和你一起來咱家喫飯好不好?”豆豆說:“好吧。”

   第二天,豆豆帶着玲玲一起回家喫飯。媽媽爲他們做了好喫的飯菜,熱情帶招待了玲玲,並邀請玲玲以後天天來自己家喫午飯,從此豆豆和玲玲成爲了好朋友。

   玲玲學習非常刻苦,在她的影響下,豆豆也開始努力學習,並漸漸地從中游升到了上游。玲玲說:“豆豆,你媽媽真好。天天給我們做好喫的菜,我都不知道怎麼感謝她。”豆豆笑笑說:“玲玲纔好呢!媽媽說都是在你的帶領下我的學習才變好,媽媽感謝你還來不及呢!”

   有句話說:“看一個人的朋友,就可以知道他是怎樣的人。”這說明,朋友對每個人的影響都是很大的。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多親近有德行的人,這樣他才能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並不斷完善自己。

建議二:讓孩子讀聖賢書,立君子品

  當今社會,關於教育孩子的問題衆說紛紜,教育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到底有多難?該從哪裏入手?《易經》有云:“蒙以養正,聖功也。”也就是說兒童時代注意培養孩子純正的品質是十分重要的。父母要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可以從讓他讀聖賢書開始。

  古聖先賢經典衆多,哪些經典適合孩子讀呢?父母不妨讓他讀儒家基礎讀物《弟子規》,這是一部依據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是教導孩子爲人處世規範的經典,它不僅僅是孩子“童蒙養正”的基礎,也是每個人做人的基礎。

  讓孩子讀經典,並不是讓他死記硬背,而是要隨時提醒他將書中的道理運用於生活中,這樣才叫學做人。晚清重臣左宗棠在14歲時就曾寫下“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萬卷書,神交古人”的千古名句,並以此銘志,後來善讀聖賢書的他,成爲一代名將,並未晚清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所以,父母要讓孩子多讀經典,讓他以古人爲師、爲友,通過書籍去親近古聖先賢,以日趨完善自己的德行,讓自己“德日進,過日少”。

建議三:爲孩子選擇好的影音製品

   隨着電視、電腦進入到千家萬戶,孩子的眼界也大爲開闊。在衆多的電視節目、網絡視頻中,並非所有的影音製品都適合兒童觀看。在孩子看節目時,父母一定要爲他把好第一關,不要讓他觀看有暴力傾向或其他不良導向的作品。

   孩子在看了卡通作品後,往往會模仿其中的某個角色,並將其奉爲自己的“偶像”。所以,要爲他選擇有教育價值的影音製品,讓孩子從“偶像”身上學到一些好的品質。

   9歲的李毅是班長,一天放學後他悶悶不樂地回到自己的房間裏。媽媽問:“李毅怎麼了?看起來似乎有點不高興啊?”

   李毅氣呼呼地說:“我們班新選了一個紀律委員,連我都敢管,我不過就借了塊橡皮,他居然說:‘李毅,自習課不準說話!’我說:‘我是班長?還是你是班長?你也不許說話。’”聽完李毅的話,媽媽並沒有立即發表意見,而是說:“哦,是這樣啊。不過,現在到了看動畫片的時間了,先看動畫吧。我們一會兒再說。”

   媽媽拿出《中華德育故事》的碟片,這次播放的是第17集《負荊請罪》。故事中,位高權重的丞相藺相如爲了顧全大局,而不惜爲老將軍廉頗讓路,最終感動了廉頗。

   看完故事,李毅說:“媽媽,藺相如真了不起。我應該向他學習,要顧全大局,和紀律委員一起維護班裏的紀律。”媽媽說:“好孩子,我就知道你會想明白的。”

   具有教育意義的影音製品,會讓孩子在觀看的同時,學到做人的道理和更多有益的知識。父母要知道,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生活中處處都有老師,電視、電腦等能夠向孩子傳遞信息的載體都能起到教育作用。

   當然,只有好的老師纔會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在孩子觀看電視或使用電腦時,父母一定要注意爲他選擇“良師益友”,讓他從中受到教育而非污染。

建議四:告訴孩子“三人行,必有我師”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並不是說老師很多,而是強調一個人求學所應有的態度,也就是要謙虛。一個不謙虛的人,即使身邊到處都是賢能,他也會由於自滿而不能聽從教誨。

  所以,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到處都有比自己強的人,要選擇對方的長處來學習,看到對方的短處自己就要引以爲戒。有了這樣良好的心態,孩子就會懂得只要自己能夠從正面或反面不同的角度去受教,生活中便處處都有老師。

金玉良言

孟軻之母爲了選擇好的鄰居,而三遷其居,這說明只有爲孩子營造好的人事環境,才能讓他知道如何做人處世。然而,只是有好的外在環境尚且不夠,還需要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受教態度,這樣他才能深入領會“賢能之士”的教誨。

淡泊名利:孩子讓自己的人生走得更輕鬆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中國)諸葛亮

  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慾自累。

  ——(中國)朱熹

  明明、猛猛和小剛同在一個銀行家屬小區住,又同在一所中學讀初一,不同的是小剛的爸爸是銀行的行長,而明明和猛猛的爸爸是銀行的職員。

  一天,他們三個一起打羽毛球,說好誰輸了就下場去做撿球員。輪到小剛撿球的時候,他卻不肯撿,明明和猛猛問他:“你爲甚麼不撿球?”小剛說:“你們不會自己撿嗎?”明明說:“可這是遊戲規則呀。”小剛卻說:“我爸爸是行長,我怎麼會給你們撿球。”

  明明和猛猛不高興地說:“你爸爸當官和撿球有甚麼關係?那你去和其他行長的孩子打球吧,我們不和你玩了。”說着,明明和猛猛丟下小剛,去一邊打球了。

  小剛悶悶不樂地回到家,並和爸爸說了打羽毛球的事。爸爸說:“小剛,工作並無高低之分,只是大家的職責不同而已。你如果因爲爸爸的職位而變得傲慢,只會受到其他人的排斥。不要把虛名看到太重,要學會踏踏實實做人和專心做事。知道嗎?”

  聽了爸爸的話,小剛覺得很慚愧,說:“爸爸,我明白了。”

  許多人都喜歡追名逐利,卻不知道只要能把人和事做好,名利會自然隨之而來,所以說,追逐名利其實是捨本求末的錯誤行爲。如果孩子在幼小時就過分關注虛名和利益,其一生都將爲名利所累,患得患失而放不開手腳去追逐自己的理想,這對他的成長和身心發展是沒有益處的。所以,父母要培養孩子淡泊名利的觀念,讓他健康自由地成長。

  而這裏所說的淡泊名利,並不是要求孩子要無慾無求,甚至於無所作爲。而是要讓他在面對名譽或金錢的誘惑時,能保持一種清醒而理智的態度,能夠以長遠而客觀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事物,不因一時誘惑而做出衝動的選擇。

  面對豐富多彩且充滿誘惑的社會,只有讓孩子保持淡泊的心境,他才能在人生中冷靜地做出一次次正確的選擇,纔會走得更爲穩妥。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無論做甚麼,都要堅定不渝地向着目標努力,千萬不要因一時的利益而遺忘最初的夢想。

培養建議

建議一:別讓孩子進行物質攀比

  “我給你買的衣服可是名牌。”有些媽媽在給孩子買回新衣服時不自覺地這樣說。結果,孩子就會理解到“穿名牌”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同時也會覺得穿普通衣服就沒那麼“榮耀”。當他在其他孩子面前也這樣炫耀自己時,其他孩子回家後也可能會要求父母給自己也買名牌,這樣,孩子之間就會形成一種攀比心理。

  俗話說“再富不能富孩子”,讓孩子過於注重物質享受,會扭曲了他的價值觀,認爲一切都需要以物質財富作爲基礎,而且會養成其好逸惡勞的毛病。

  一天,13歲的山山回到家,把書包往沙發上一丟,嘆了口氣說:“唉,我真是不幸福。”媽媽感到很奇怪,問:“山山,你爲甚麼說不幸福?”山山說:“我們班有位同學,每天都有20塊錢的零花錢,想買甚麼就買甚麼,你每天才給我5塊錢。”

  媽媽說:“哦,原來是這樣,山山你過來。”說着,媽媽打開電腦進入一個網站,裏面的照片上都是一些貧困山區的孩子。據網上介紹,這些孩子因爲買不起書而借書上學,衣服也是別人捐助的,他們的書包只是一個方便袋,鉛筆削到拿不住了還再綁一截小木棍接着用。

  看着那些小朋友天真而渴望的眼神,山山的心有所觸動,媽媽說:“孩子,你說你不幸福,那他們呢?人對物質的需求要學會適可而止,否則永遠都不會滿足。”“我明白了媽媽,其實每天5塊錢的零花錢已經夠了,我把用不了的省下來給這些孩子可以嗎?”山山問道。“當然可以了,山山真是懂事了。”媽媽誇獎他說。

  讓孩子淡泊名利,不僅僅是讓他不過分注重自我享受,還要讓他在剋制自己對物質慾望的同時,看到他人的需要。如果一味地教孩子節儉而不讓他幫助別人,那麼最終培養的不是淡泊名利的品質,而會讓孩子變得消極。

建議二:不要用金錢或物質誘導孩子學習

   許多父母會用這樣的話來激勵孩子,“你現在不努力學習,將來怎麼掙錢?”“期末考試你要是能考進前三名,爸爸獎勵你一臺電腦。”孩子應該爲了甚麼而學習?

   每當12歲龍龍的成績不穩定,媽媽就說:“成績怎麼下降了呢?你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會找不到好工作。工作不好怎麼掙錢啊,沒錢會讓人瞧不起的。”

   有一天,媽媽又說這樣的話,龍龍終於聽不下去,他說:“錢錢錢!你就知道說錢,瞧不起就瞧不起,學習就是爲了掙錢嗎?那不上學還能省錢呢,我不想讀書了。”

   “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看現在物價這麼高,沒錢哪行啊?不讀書?那更沒出息……”沒等媽媽把話說完,龍龍就跑回自己房間,“砰”的一聲關上了門。

   想讓孩子努力學習,應該注重培養他的興趣,讓他主動去學,而不是一味地說教“威脅”孩子,說“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怎麼辦?”也不是用金錢或物質獎勵孩子的學習。如果將孩子學習的動機從“興趣”換成“擁有金錢的未來”或賺取金錢獎勵,那他的學習就是功利性的,他也會把學習當成一種乏味枯燥的“工作”。

建議三:教孩子把名譽看淡

   “這次考了第幾名?”“看看人家的孩子總得第一,再看看你可真給我丟人!”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有的父母會說出這樣的話。這會讓孩子以爲考不好是很丟面子的事,從而造就了孩子考高分是爲了虛榮的心理。

  居里夫人是世界著名科學家,她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了鐳和釙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被人們稱爲“鐳的母親”,她一生曾兩度獲得諾貝爾獎以及其他多種令人羨慕不已的獎章。

  有一天,她邀請一位朋友來家中做客,朋友進屋後看見居里夫人的小女兒正在地上玩一枚金色的硬幣,仔細一看那竟然是英國皇家學會剛剛授予居里夫人的金質獎章。

  朋友不禁大喫一驚,他說:“皇家金質獎章是一種極高的榮譽,能得到它極其不易,你怎麼就把獎章拿給孩子當玩具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說:“我就是要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不能把它看得太重,若是永遠守着它,將會一事無成。”

   孩子對名譽的態度往往受父母的影響,但正如居里夫人所說,名譽猶如玩具,若執着不放,最終只會被其所害。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看淡虛名,注重實學。

建議四:讓孩子懂得“君子愛財,用之有道”

  多數人認爲錢財越多越好,但俗話說“一家飽暖千家怨”,如果一個人積累了太多的財富,而不善於利用它,就會遭到別人的怨恨。所以,父母不但要讓孩子淡泊名利,還要讓他懂得把錢財用在最該用的地方。

  古人說:“有水斯有財。”意思是錢財如水,水不流會變臭,錢財如果不流動就會發生副作用。民國初年有位商人家產3000萬,他去世後子孫每人分得300萬。結果幾十年內,他的子孫將家產全部揮霍,最終有人甚至走向街頭乞討。由此可見,如果孩子過分貪財並不懂得如何利用錢財,對其有害無益。

  錢財該如何應用呢?《易經》中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也就是說只有用錢財來幫助他人,纔會使自己的錢像長流水一般源源不斷,這纔是真正的生財之道。如果孩子不能學會將金錢用於幫助他人,即使父母爲其留下再多的錢財,他也會因其吝嗇錢財、一毛不拔、不善利用而坐喫山空。

金玉良言

讓孩子淡泊名利並不是對利益報以消極的態度,而是讓他學會更理智地看待和利用錢財。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只有讓孩子跳出名利,將來他才能更明白如何合理地獲取金錢和利用金錢。所以說,淡漠名利是教給孩子一種清醒的處世態度。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