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歌德之母伊麗莎白·特克斯托爾:用愛打造的世界

  從歌德的成長曆程中,離不開母親的教導。母親是用畢生的精力來培養歌德,也就是說,沒有母親的犧牲奉獻,就沒有歌德的輝煌。母親的愛,是世界上最深沉的愛,在母親用愛打造的世界裏,每個孩子都是天才,而歌德的母親就爲他打造了一個母愛的世界。

  伊麗莎白·特克斯托爾,法蘭克福市長泰克斯托爾的女兒,出身顯赫,但絕不嬌慣和有恃無恐,而是平易近人,也是典型的賢妻良母。

  歌德(1749-1832),德國最偉大的詩人、德國文學史上的泰斗、德國古典文學最主要的代表、歐洲著名的作家、被恩格斯推崇爲文藝領域裏“真正的奧林匹亞神山上的宙斯”,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經歷了德國文學史上狂飆突進運動、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三個階段,在世界文學史上具有舉世公認的顯赫地位,也是德國曆史上少有的長壽作家。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使他聲名大噪。1794年,他先後完成了戲劇《哀格蒙特》、《託誇多·塔索》,並着手寫第一部《浮士德》;他還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1790年發現了人的胯間骨。1794年歌德開始與席勒合作,他倆以各自的創作,把德國文學推向歷史上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席勒在1805年的逝世標誌着從1786年開始的德國古典文學時代的結束。在此後的近30年中,是歌德創作上的鼎盛時期。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瑪逝世。

給孩子想象力的翅膀

  1749年8月28日,歌德在德國萊茵河畔法蘭克福的一箇中產階級家庭出生。他的父親約翰·卡斯帕爾是裁縫師的兒子,家境殷實,而他的母親伊麗莎白則是法蘭克福市長泰克斯托爾的女兒,更是出身顯赫。

  生下他時,母親伊麗莎白才18歲。嬰兒時代,歌德並沒表現得多麼出類拔萃、與衆不同。但是歌德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所以家裏的人包括外祖母都對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歌德的母親伊麗莎白儘管是市長的女兒,但絕不嬌慣和有恃無恐,相反,她倒是一個平易近人的人,也是典型的賢妻良母。

  歌德的母親文學功底很深,平時喜歡給兒子講有趣的故事。在歌德剛剛2歲的時候,母親每天像上課一樣給兒子講故事,先從小故事講起,並且形成習慣。然後給兒子講一些長篇故事。爲了使歌德養成多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母親從不一次性把故事講完,而常常在故事講到關鍵處時有意停住,問歌德:“你說以後該怎麼樣啊?”

  母親像老師給學生留作業那樣,讓歌德自己回去好好想象以後的情節,到底應該怎樣才合乎情理。歌德對母親留的作業,非常認真地去完成。晚上,他躺在牀上,回想着母親講的故事,按照故事發展的脈絡想象下去,設想故事發展的各種可能,做出各種各樣的猜想,有時還同奶奶商量,直到想出一個自己認爲滿意的答案爲止。

  有時候,歌德在聽故事的時候也中途插話:“媽媽,公主不應該嫁給那個骯髒的裁縫,即使是他幫她S了那個巨人。”母親聽了,心裏很高興,因爲歌德已經學會動腦子了。

  有一次,母親講完了關於大衛和歌利亞的故事之後,歌德就用蠟做了大衛和歌利亞的像。然後他讓他們做長時間的辯論。大衛表現自負,而歌利亞則勇敢從容。歌德一怒之下便把大衛的腦袋敲了下來。

  歌德豐富的想象力和構思能力就是那時培養出來的。歌德7歲能編出饒有詩趣的《新帕利斯》童話,與此不無關係。

  歌德的寫作生涯很早就開始了。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鐵手騎士葛茲·封·伯裏欣根》,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秋,歌德發表了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聲名大噪。而他的代表作——詩劇《浮士德》,堪與荷馬史詩和莎士比亞的戲劇媲美。

  其創作囊括抒情詩、無韻體自由詩、組詩、長篇敘事詩、牧童詩、歷史詩、歷史劇、悲劇、詩劇、長篇小說、短篇小說、教育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詩歌和散文等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這位偉大的作家之所以能奏響壯麗的人生樂章,和父母對他進行有計劃的多方面的早期教育,尤其是他母親對他早期想象力的開發,有着密切的關係。

  一個人如果想象力特別豐富,那麼他的思維肯定很活躍,他發明創造的能力也就很強。除了不朽的文學作品外,想象力豐富的歌德在美學、哲學、歷史以及地理學、生物學、物理學和天文學等方面,都有重要研究成果或發現。他發現了人的顎間骨,對解剖學做出過貢獻;他的《顏色學》向牛頓的機械觀提出了挑戰;他提出的生物進化學說比達爾文早了近百年。反之,如果一個人想象力極差,不能由此及彼,很難想象他會在其他領域有所突破。

  有人認爲,歌德的天才式的智慧源於他有一個富裕顯赫的家庭。還有人更直接地認爲歌德開明的母親是歌德成長的關鍵。歌德後來寫道:“我繼承了父親的身材和認真的生活態度。從母親那裏,我得到的是幸福和講故事的快樂。”

  德國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說:“想象是最傑出的藝術本領。”成功的文學創作離不開特殊的想象力,而未成年時期又是這種特殊想象力形成的關鍵時期。德國大作家歌德所擁有的敏感和想象力,得歸功於她的母親。

教子點睛:

  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則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動着知識的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一個人的想象力在天賦,更在於後天的開發培養。父母科學的引導能使想象力的翅膀盡情舒展。世界文豪歌德那驚人的文學才情,離不開童年時母親對他想象力的用心培養。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歌德的母親看到孩子有了不同尋常的想象力和獨立思維的能力,便暗暗培養他的動手能力。她知道,儘管孩子天真無邪,活潑好動,但學習任何技能都不能有悖於孩子的天性,不可以拔苗助長。

  爲了給孩子帶來新鮮感,母親把歌德的外婆接到家中。歌德的外婆對這個小外孫疼愛有加,爲了逗歌德開心,經常請人在家中演木偶戲,還送歌德一套木偶戲玩具。可沒想到歌德對木偶戲十分喜歡。歌德和其他孩子便興致勃勃地排演這個劇目,並且拉來一批小觀衆。

  歌德的母親一邊看錶演一邊分析孩子的思考及表演方面的缺陷。她發現當有大人在場時,歌德顯得有些害怕,吐詞有些結巴。爲此,歌德的母親特意找親朋好友充當觀衆,讓小歌德站在椅子上,面對觀衆用稚嫩的童音做演講。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歌德變得口齒伶俐了,演講起來聲情並茂,極富感染力。

  可沒多久,演員和小觀衆都厭煩了來來回回表演的這些老劇目。歌德決定自己動手做行頭、裝飾,自己編劇本排演。儘管他們表演的節目簡單而幼稚,但孩子的創造力和表現力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令歌德的父母喜出望外。

  歌德長大後也坦言:“這種兒童的玩意兒和勞作從多方面訓練和促進了我的創造力、表現力、想象力,以及多種技巧,而且是在那樣短的時間,那樣狹小的地方,花那樣小的代價,恐怕沒有別的途徑能夠有這樣的成就了。”

  俗話說“心靈手巧”。靈巧的手是一個人大腦發育良好的標誌之一。在大腦中支配手部動作的神經細胞有20萬個,而負責軀幹的神經細胞卻只有5萬個,可見大腦發育對手靈巧的重要性,而手動作的靈敏又會反過來促進大腦各個區域的發育。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有位教育家說過:“我看過,我忘記了;我聽過,我記不得了;我做了,我就記住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及時爲不同年齡的幼兒提供合適的動手操作的機會。幼兒表示願意自己動手做的事,父母應耐心地在一旁指導,而不應自己動手代替幼兒去做。

  比如,孩子希望自己喫飯的時候,就不要喂他;要儘早地讓孩子自己學會穿衣服;孩子能握住筆時,就可以給他紙和筆,讓他畫着玩。孩子剛開始學習這些動作時,一定會做得不完善,這就需要反覆地練習,通過反覆運用,幼兒便會掌握比較複雜的手的動作。

  但是,父母要注意,孩子練習的內容一定要適合其年齡特徵,同一操作活動不應持續過久,以免孩子手部過度疲勞而失去控制力,造成“事故”,並影響手的正常發育。

  一些金屬工具如剪子、刀子、鏟子和榔頭,在孩子使用之前,應教給孩子正確的操作方法,並一定要囑咐孩子注意安全。儘管如此,孩子使用的工具,也應有安全措施。如剪子最好是圓頭的,刀子、鏟子不要過於鋒利。當完成手的操作活動後,還要提醒幼兒及時洗手,以保持手部的清潔。

  當孩子完成一項工作後,父母要給以適當的肯定和讚賞,當孩子的存在價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她會感到無比的興奮和快樂。這樣,在很大程度上增進孩子的積極性。孩子總是要長大的,未來的路要靠他們自己去走,如果我們愛孩子,就要從小培養他的獨立性、動手能力,讓他自己去走自己的路。

教子點睛: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傑曾經說過:“知識來源於動作,而非來源於物體。”手是人重要的感覺器官,讓孩子多動手是促進智力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手的活動,可以獲取更多的外部信息,這些信息能促使大腦積極活動,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使孩子心靈手巧。

給孩子全部的愛

  歌德是獨生子,父母對他寄予了厚望,從他出生起,就有計劃地對他進行嚴格的教育。當歌德還是嬰兒時,父親就抱着他去散步,還經常跑到郊外呼吸新鮮空氣,有意識地讓他多接觸自然。

  爲了開闊歌德的眼界,增加知識面,歌德的母親總是耐心地給小歌德講解遇到的各種事物,培養他的觀察能力和認識能力。父母常帶他到各地旅遊,每經過一個地方,父母總是講講當地的歷史、風土人情和自然知識。講解和旅遊使歌德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歌德小小年紀便知道許多植物和動物的名稱和生性特點。

  歌德8歲就能閱讀德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和希臘文等多種文字的書籍,14歲開始寫劇本,25歲發表了後來風靡全球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他完成這部小說,僅用了四個星期的時間。

  歌德表現出的與衆不同的勇氣和才能使母親喜出望外。她告誡兒子絕不可因此而沾沾自喜,絕不可滋長出少年得志的優越感,因爲人生之路絕不可能如此平坦。歌德牢記母親的教導,從沒有表現出驕傲和輕浮的作風。

  1775年11月,歌德來到魏瑪。次年進入魏瑪公國宮廷參政,開始了他近十年的官宦生涯。這時候,他每出版一部著作都會讀給母親聽。母親每次都聽得很認真,興奮之時常常驕傲地喃喃自語:“這是我兒子!”

  1782年,歌德的父親去世了,整個家庭籠罩在一片悲傷的氛圍中。爲了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母親強忍內心的悲痛,要歌德像她一樣堅強起來,笑對生活。母親曾給她的朋友寫信,敘說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她說:“我喜歡快樂的人們。如果我是一位掌權的公主,我將像愷撒一樣頒佈一道法令,只允許高興的臉龐出現在我的殿堂上。因爲作爲一項規則,它們只屬於有基本良知的善良的人們。”

  1786年9月,歌德離開德國開始了爲期數年的意大利之旅。而這期間他的母親已經病倒了,在病榻上,伊麗莎白儘管無比思念兒子,但卻不願讓任何人把自己病重的事告訴歌德。1808年,歌德的慈母伊麗莎白離開了人世。在彌留之際,她用一雙迷茫的眼睛注視着窗外,腦海裏反覆出現歌德童年生活的幻影。她常默唸的一句話是:“想起他小時在我腳邊玩耍的情景,就像發生在昨天一樣。”

  伊麗莎白以母親的辛勞和仁慈在歌德心中樹起了一座豐碑。在日後的生活中,歌德把對母親的緬懷和報答付諸於實際行動之中。

  1831年,他完成了震動世界的偉大詩劇《浮士德》,成爲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人物。母親對兒子的作品非常滿意。從兒子發出第一聲啼哭的那一刻起,她就從未懷疑他將是個天才,她傾注給孩子的,是她全部的愛。

教子點睛:

  人們稱歌德是個天才,事實上,歌德的才能並不是天生就有的,他能取得如此成就,與父母對他的早期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從歌德的成長曆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母親對歌德的關懷和愛護始終包圍着他,也就是說,沒有母親的犧牲奉獻,就沒有歌德的輝煌。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