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巴甫洛夫之父費奧特爾:讓孩子的手勤勞起來

?? 對於自己走過的成功之路,巴甫洛夫懷着激動的心情這樣說:“我總是感激我的父親,是他給了我一雙勤勞的手,他教會我過簡樸的生活,讓我有可能受到高等教育。”而這位科學巨人的父親正是一位窮苦的鄉村教士,但他懂得勞動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大意義。

  巴甫洛夫(1849~1936),全名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羅維奇,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心理學家、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創始人。1875年畢業於彼得堡大學,1879年畢業於軍事醫學研究院,1883年獲醫學博士學位。他在60多年的科學活動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創立了動物和人類高級神經活動的學說,他以生理實驗證明:如果沒有外部世界對動物的感官和腦子的刺激,動物就不可能產生任何心理活動,心理是外部客觀世界的反映。他對神經病及精神病的臨牀醫學也有很大貢獻。1904年他成爲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生理學家。1935年8月,86歲高齡的他主持了第十五屆國際大會,並榮獲“全世界生理學元老”稱號。

  費奧特爾,教士,卻熱愛非宗教神學書籍,其中不乏各種自然科學著作、民主主義者的革命讀物,被當地的教徒教士們指責爲“自由思想家”。

從書中汲取力量

  巴甫洛夫的成才,源於父親費奧特爾的一個破書架。雖然他的父親是一個窮教士,但卻喜歡讀一些非宗教神學的書,其中包括各種自然科學的著作,甚至還有一些民主主義者的革命刊物,正因爲這樣,他的父親被當地一些教徒教士們指責爲“自由思想家”。

  父親費奧特爾愛讀書的嗜好給巴甫洛夫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父親的那個破書架成了巴甫洛夫瞭解社會與自然知識的窗口。父親知道書籍能讓人產生力量,所以,他經常讓巴甫洛夫讀書,並且要求他每本書至少要讀兩遍,讀過之後要能夠提出一些問題,然後自己思考答案。

  十三四歲的時候,巴甫洛夫在父親的破書架旁閱讀了俄國大量的進步書籍,這大大增加了他的知識,開闊了他的眼界,他的思想也發生了根本的轉變,他開始懷疑宗教神學,轉而崇尚自然科學與民主精神。

  15歲時的一天,巴甫洛夫在書架上翻到了一本書——英國生理學家路易士的著作《日常生活的生理學》,這是一本通俗讀物,年少的巴甫洛夫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了,他對生理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從此,巴甫洛夫就和生理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把那本書當成了寶貝,珍藏了一生。

  1870年,巴甫洛夫在教會學校已經學習了5年,成績特別好,再過一年就可以做教士了。讓巴甫洛夫將來獻身神職也是父親的初衷,但是當時的巴甫洛夫已經從父親書架上書中接受了科學的思想,他不願意走父親的老路,於是自作主張考入彼得堡大學數理系的生物科學部。當巴甫洛夫向父親說明了自己的意願時,父親並沒有因爲兒子違揹他的初衷而訓斥他,相反,父親十分尊重他的興趣和新的選擇。

  開始,費奧特爾建議說:“你在教會學校畢了業再轉學吧!”巴甫洛夫低聲而肯定地回答: “爸爸,我不能浪費時間了,我有很多事情急需知道。”

  費奧特爾問:“你急需知道些甚麼呢?”“我特別想知道,人體的構造是怎樣的。”巴甫洛夫回答。

  “你想當醫生,是不是?”“不是。”巴甫洛夫搖搖頭。

  “那你爲甚麼要知道人體的構造呢?”“爲了幫助人。爲了使人類變得更健康、聰明而又幸福。”巴甫洛夫熱烈地回答。

  “你很有膽量,你的想法更是勇敢。你能實現你的理想嗎?”父親關切地問。“我已經下定決心了,爸爸,我會下苦功夫的。”

  父親明白,對這件事,兒子已經深思熟慮過了,於是立即站起來,高聲說:“好好地學習;有學問纔有前途,沒有學問將一事無成。好吧,我祝你成功!”費奧特爾用這兩句話作爲給孩子的臨別贈言。

  帶着父親的殷切希望和囑託,巴甫洛夫在大學的學習非常勤奮。在生理學教授西昂先生的指導下,他開始從事神經對血液循環影響的研究。1875年,他的畢業論文《論述支配胰腺神經》被學校授予金質獎章。從那以後,巴甫洛夫潛心於生理實驗研究,先後在血液循環、消化系統、大腦系統等領域獲得重大發現,最終成爲世界上最偉大的生理學家之一,被譽爲“生理學無冕之王”。

  蘇聯著名文學家高爾基曾曾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當書本給我講到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態度時,似乎是每一本書都在我面前打開了一扇窗戶,讓我看到一個不可思議的世界。”英國哲學家培根也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採、足以長才。”

  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一生與好書爲伴,從書中汲取豐富的營養,充實自己,更新觀念,開拓胸懷,獲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

教子點睛:

  書籍確實能給人以鼓舞和力量,是人們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讓孩子生活得充實有意義,父母需要鼓勵和指導孩子多讀書,讀好書,讓孩子充分汲取書籍的營養。要激發孩子的讀書興趣,培養他的讀書習慣,這是父母的責任。

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

  巴甫洛夫的家鄉是俄國中部一個名叫略桑的小鎮,他的祖父和曾祖父都是貧農,父親費奧特爾是鄉村教士。在當時,人們根本就瞧不起教士這種職業。巴甫洛夫小時候,家裏的生活很窮苦,父親的收入少得可憐,全家還依靠種菜維持生活,有時母親去別人家做工。

  作爲父親,費奧特爾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他教巴甫洛夫從小就學習種菜、種花和植樹。巴甫洛夫經常在幫父親在地裏幹活,是父親的好幫手。

  父親費奧特爾幹起活兒來非常有毅力,還有執著的耐性。受父親的影響,巴甫洛夫只要一看到父親幹活兒的神色,就一定能堅持把該乾的活兒都幹完。漸漸地,巴甫洛夫養成了喫苦耐勞的優秀品質,這對他以後的學習影響也非常大,因爲他的學習也非常刻苦。

高爾基說過,我們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由人的聰明的手創造出來的。勞動是美好的,每一個人都應該熱愛勞動,孩子更應該從小愛勞動。美國著名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說:“要想把孩子的精力引向好的方面,必須儘早開始讓孩子對工作、勞動感興趣。”

  其實,一個人是否熱愛勞動會影響他的一生。因爲事實已經證明,一個人的成功固然與知識水平、家庭背景有一定的關係,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勞動品質。大凡小時候熱愛勞動的人,長大後都特別能做事,能喫苦,工作也非常努力,成績當然也很出色;凡事小時候不愛勞動,時時處處懶散拖沓的人,最終成就不了大事,因爲他沒有鍛煉出一種謀生的本領。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哈佛大學的一些社會學家、行爲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對波士頓的456名男孩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跟蹤調查,瞭解他們的生活經歷和成長過程。

   在這些孩子進入中年的時候,研究人員對他們的生活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不管這些人的智力、家境、種族或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也不管他們遇到多少困難和挫折,從小參加勞動的人,即使只在家裏做一些簡單家務的人,生活得要比沒有勞動經驗的人更充實更美滿。

   具體結果如下:當年愛勞動的孩子與不愛勞動的孩子相比,長大後的失業率爲1∶15,犯罪率爲1∶10,愛勞動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此外,愛勞動的孩子離異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較低。

  專家們分析說,讓孩子從小做一些家務,可培養他喫苦耐勞、珍愛勞動成果、珍惜家庭親情、尊重他人等良好的品質,長大以後自然比那些“四體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

  這一調查結果證明,勞動與孩子成纔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也啓發當代父母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認識勞動對孩子成長產生的影響作用。

  孩子從小愛勞動可以讓他獲得謀生的能力,這樣,他在生活上就能獨立,在工作上就能獨當一面,在面對挫折時也善於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所以,父母應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爲他創造良好的勞動環境和條件,對他進行早期的勞動訓練,以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

   要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需要父母與孩子一起勞動,這也是在給孩子做表率和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帶給孩子的是難以估量的重大影響。

   正因爲如此,有人說:“我們和孩子一起勞動,這大概就是我們的全部教育。他們能自己教育自己,因爲他們參加勞動……勞動是最體貼人的最靠得住的保姆,同時它也是最細心最嚴格的保姆。”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爲這段話“表達了勞動人民充滿智慧的教育觀點”,因爲,“只有從小參加勞動的人,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關於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父母主要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行爲訓練,二是思想訓練。

   在行爲訓練方面,父母應該注意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從日常生活的小事開始,讓孩子自己做,如穿衣、洗澡、打掃衛生、洗衣服等,父母不要替他包辦代替,不要溺愛孩子。對於這些簡單的勞動,父母要反覆強化訓練孩子,直到他會做爲止。這是讓孩子擁有勞動意識的第一步。

  在思想訓練方面,父母應該多給孩子講一些熱愛勞動的故事,當然也需要給他說一些淺顯易懂的道理;同時,以社會生活實際、社會發展歷史和家庭生活實例等告訴孩子勞動的重要性,讓孩子從思想上認識到勞動很光榮,很偉大,不愛勞動的人是沒有出息的。這樣,孩子就會樂於去做事,去勞動。

  勞動不僅能夠造就一個人,而且還能夠給人以快樂和幸福。對於孩子來說,只有他具有的勞動的意識,他纔會心甘情願地去勞動,而這種勞動意識的培養一定要趁早。

教子點睛:

  父母要重視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要讓孩子懂得,一個熱愛勞動的孩子纔是好孩子,長大後才能做更多的大事;父母要捨得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的雙手變得勤勞起來,這會對他身心健康發展以及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正面影響。

重視勞動教育

  費奧特爾認爲,勞動能鍛鍊孩子的堅持性。可以說,正是這種勞動教育,毫無疑問地影響了這位世界著名科學家的堅強性格,使得巴甫洛夫終生具有克服一切困難的持久毅力。

  可以說,巴甫洛夫對體力勞動的熱愛始終如一。在長大成名後,他一直保持着從小養成的喫苦耐勞的習慣。他認爲,體力勞動是運用腦力後得到很好的休息,能讓肌肉變得結實,身體變得健康。

  其實,這種從小在勞動中養成的耐性,是巴甫洛夫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在給蘇聯青年科學家的一封信中,告訴他們,從事科學工作一定要循序漸進,一定要有恆心和毅力。

作爲父母,一定不能忽視對孩子的勞動教育,這是孩子的人生必修課。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體力勞動對孩子來說,它的意義不僅在於獲得一定的實踐技能和技巧,也不僅在於進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能給孩子一個廣闊無垠的、豐富多彩的、積極健康的精神世界,激發孩子的道德、智力、審美情感的培養。如果缺失這樣一片天地,那麼對孩子們認識世界(包括學習)就是不完整的。

  在西方國家,人們早已經注意到勞動教育對孩子的重大影響,他們甚至把孩子的勞動義務明明白白地寫進了法律: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

  6~10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間、到商店買東西;10~14歲的孩子要在花園裏勞動、洗餐具、給全家人擦皮鞋;14~16歲的孩子要擦汽車和在花園裏翻地;16~18歲的孩子要完成每週一次的房間大掃除。

  雖然中國目前還沒有這種法律,不過,父母可以在家裏給孩子提供一些勞動崗位,從而實現自己想要達到的教育目標。

  如果忽視了對孩子的勞動教育,就談不上孩子的全面發展。對父母來說,要提高對勞動教育的重大教育功能的認識。父母要樹立正確的勞動教育的觀念,充分認識到,勞動是孩子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手段。

   對此,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孩子爲了澆花,開始提了一小桶水,接着他又提第二桶、第三桶、第四桶,結果,他累得滿頭大汗。這時,你不必擔心,因爲對他來說,這其實是世界上任何一種別的喜悅都不能夠比擬的真正喜悅。在這種辛勤的勞動中,孩子不僅可以瞭解到世界,而且可以瞭解到他自己。童年時期的自我教育正是從瞭解自己開始的,而且這種自我瞭解是非常愉快的。一個大約5歲的孩子栽了一棵玫瑰樹,開出了一朵很美麗的花,他不僅十分驚訝地觀看着自己雙手勞動創造出來的成果,而且還觀察了自己本身:‘難道這是我自己做成的嗎?’像這樣,孩子在慢慢地體驗無與倫比的勞動樂趣的同時,還可以通過這件事來認識他自己。”

  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適當補一補“勞動課”,通過勞動實踐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和技能培養,增強他的勞動觀念,這也有利於提高他的社會責任感,培養他獨立自主、勤勞儉樸、喫苦耐勞的優秀品質。要讓“以辛勤勞動爲榮、以好逸惡勞爲恥”的榮辱觀紮根於孩子的心靈!

  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勞動都是安身立命之本。一位負責任的父母,一定不會忽視對孩子的勞動教育。

  

教子點睛:

  今天的社會處於一個變革的時代,競爭日趨激烈,爲了讓孩子長大後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父母一定要更新觀念,重視勞動與人的素質提高的密切關係,對孩子加強勞動教育,重視對孩子進行勞動訓練,提高他的勞動意識,使他逐步成長爲自立自強的高素質的一代新人。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