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走進男孩的世界,解讀成長的祕密

  

  家有男孩,我們會因爲家裏多了個“機靈鬼”而開心,同時我們可能也會因爲家裏多了個“調皮鬼”而鬧心。我們爲了不再鬧心,便想要好好教育男孩。不過若想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我們就一定要走進他的世界,瞭解他的行爲與思想,解讀他成長的祕密。

  

1. 男孩甚麼都不怕,認識他的冒險心理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早在2300多年前就說:“在所有的動物之中,男孩是最難控制對付的。”對這句話,我們可能深有體會。因爲我們在生活中會發現,男孩總會以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四處去冒險,做出各種各樣讓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天晚飯後,媽媽正在廚房裏收拾碗筷,忽然聽到6歲的兒子在客廳裏大喊了起來。媽媽連忙跑出廚房,只見兒子被卡在客廳大沙發和牆角之間那個狹小空間裏動彈不得,由於沙發太高,他只能露出個小腦袋。

  媽媽連忙問兒子有沒有受傷,兒子搖搖頭:“沒有,我只是出不去了。”得知他沒事,媽媽平靜了,便說:“告訴我,你是怎麼進去的?”兒子很不好意思,支吾了幾聲才說:“我是想從這個沙發背跳到那個沙發背上,可是沒踩穩,從沙發背上滑了下去,結果就掉了進來。”

  媽媽有些無奈,上前拽着兒子的胳膊,幫他從那個角落裏爬了出來。媽媽說:“這下你可記住以後不這麼做了吧?這要是在外面,沒人聽見你的呼救,你可怎麼辦啊?”

  這就是男孩,他的冒險行爲幾乎無處不在,他似乎對甚麼都不怕,這使得我們直爲他擔心。但我們也不要因此就去責罵男孩,因爲他的冒險是由他的生理特點決定的。

  男孩體內擁有能體現雄性特徵的睾丸素,從他還在襁褓時開始,他體內就會不斷產生大量的睾丸素,他需要更多的活動才能消耗掉這些雄性激素,在活動中,他又會發現諸多新奇的、感興趣的事物,他便會因此產生冒險心理。

  窮養男孩,原本就該是要讓男孩勇敢經歷各種事情,而不是將他關在“溫室”中。所以,我們要理智看待男孩的冒險行爲,並積極地引導他合理、適度、正確地去冒險。

?少對男孩的冒險行爲下禁令

  “不許上樹!”

  “不許爬那麼高的臺階!”

  “不許自己去那麼遠的地方玩!”

  ……

  面對男孩的冒險行爲,更多的媽媽選擇的是這種“不許教育”,試圖通過這樣的言詞來禁止男孩的行爲。但我們越是“不許”,男孩反而越想去幹。

  來看看這位媽媽是如何處理這種情況的。

  男孩對旋轉的電扇一直很好奇,他幾次想要伸手指進去。媽媽見狀沒說別的,只是用報紙捲成了手指粗細的小紙卷,遞給男孩說:“先用這個試一下。”

  男孩將紙卷伸進了電扇裏,結果報紙被扇葉攪得紙屑橫飛。男孩心有餘悸地放下報紙,主動對媽媽說:“這要是攪到了手指,我的手指就沒了,我可不冒這個險了。”

  這位媽媽沒有說“不許”,她很瞭解男孩的心理,用一個實驗就阻止了他的冒險。所以,我們也要少給男孩下禁令,多提醒他注意自身的安全。可以像這位媽媽一樣,做一些小實驗,引導男孩親眼見證、親身驗證一下盲目的冒險可能發生的危險,這樣他就會自覺遠離盲目的冒險行爲。

?告訴男孩哪些險是不能冒的

  “天不怕地不怕”、“初生牛犢不怕虎”,我們經常用這樣的文字來形容愛冒險的男孩,但我們也要告訴男孩,不是所有的險他都能去冒的,他也要“有所畏懼”。

  比如,男孩沒有受到過專業的訓練,他就不能擅自去登山、野遊;還比如搶劫、打架等是違法犯罪的行爲,他也一定不要做;還有那些類似於“窒息遊戲”等危及性命的危險遊戲,他也不要因爲好奇而嘗試;更有一些損毀公共設施、危害他人的行爲,他也不能嘗試;等等。

  我們應該反覆向男孩強調,有些冒險只是蠻幹,不僅體現不出人的勇敢,反而只能表現出人的愚昧,所以他一定不要冒這樣的“傻險”。

?教男孩學會保護自身的安全

  應對男孩的冒險精神,與其一味禁止,倒不如教他學會保護自己。我們要給男孩準備一些通俗易懂的安全教育方面的書籍,同時還要經常提醒他應該注意的安全事項。比如,燃放煙花爆竹要注意甚麼,進行戶外運動要注意哪些問題,如何安全用電、使用燃氣,等等。

  平時我們也要給男孩準備點雲南白藥、創可貼、繃帶等物品,以應對他可能造成的身體上的傷害,並教他學會正確的現場處理方法。另外,我們也要提醒男孩熟記報警電話110、火警電話119以及急救電話120,以方便他在危急時刻及時撥打求助。

?提醒男孩冒險不是逞能

  “你敢從樹上跳下來嗎?”

  “你敢去摸電線嗎?”

  “你敢翻那堵高牆嗎?”

  ……

  男孩之間總是會相互提出類似的“挑戰”,有的男孩不顧自己的能力所限,盲目去冒險,最終只能給自己造成傷害。所以,我們要提醒男孩,冒險不是逞能,不要爲了自己的面子去做很可能會傷害自己的事情。而且,像這樣的冒險也是沒有意義的,即便不做,也不代表他無能,反而說明他懂得保護自己,是個聰明的孩子。

2. 喜歡奧特曼,男孩都有英雄情結

   

  奧特曼是甚麼?在我們看來,那不過就是日本製作的一部科幻片的主角。可在男孩心裏就不同了,他會用一種超級崇拜的語氣告訴我們:“奧特曼最勇敢!奧特曼就是宇宙英雄!”

  每個男孩的內心都有一種英雄情結,正是這樣的情結,才使他不自覺地就去崇拜、仰慕英雄,而奧特曼剛好符合了他心目中英雄的標準。

  5歲的兒子非常喜歡看奧特曼,平時在家他總說自己就是奧特曼,還經常四處去攻擊“怪獸”,結果家裏的花盆、水杯、抱枕總是遭殃。

  當兒子又一次向家裏的花盆發起“攻擊”時,媽媽佯裝難過地說:“唉,原來奧特曼是個壞人啊!”

  兒子立刻反駁道:“奧特曼是宇宙英雄!”

  媽媽說:“英雄就是來破壞我們家裏東西的嗎?他不是應該保護我們不受怪獸襲擊的嗎?”

  兒子想了想說:“……是啊!我就是在保護啊!”

  媽媽又說:“花盆可是我們家的一員,你也應該保護它。而那些垃圾啊,塵土啊,那纔是‘怪獸’,我期待我們家的‘奧特曼’能夠幫我消滅真正的‘怪獸’。”

  兒子一聽立刻跑向了垃圾桶,他抓起垃圾袋子說:“媽媽,看我的吧!我來消滅真正的‘怪獸’!”說完,兒子拎着垃圾袋跑出了門……

  如果說之前這個男孩模仿的只是奧特曼的外在動作行爲,那麼在這位有智慧的媽媽的引導下,他逐漸明白了奧特曼的內心,他也明白了怎樣的行爲纔是真正英雄的行爲。所以,我們也應該善於抓住男孩的心理,認可他的英雄情結,並藉此來培養男孩良好的行爲習慣。

?不要輕易戳破男孩的英雄夢

  男孩說:“我就是奧特曼!”

  媽媽不屑一顧地說:“你就是個小屁孩!瞎做夢!”

  男孩嚷道:“我要打怪獸!”

  媽媽已經不耐煩了:“多背幾個英語單詞多好,不許鬧了!”

  類似這樣的對話可能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出現過,有的媽媽認爲男孩的英雄幻想是不切實際的,於是就輕易地戳破他的夢。如果我們忽略了男孩的英雄心理,也許未來他就會不再崇拜英雄,沒有了對英雄的嚮往,他可能就會失去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

  所以,我們應該滿足男孩想當英雄的心理,給他做事的機會,比如幫我們打掃衛生、或者購物時幫我們拿東西等,以此來引導他做出真正符合英雄品質的良好行爲。

?告訴男孩真正的英雄是怎樣的

  奧特曼的英雄行爲表現爲打打SS,拯救宇宙。思想單純而且沒有太多分辨能力的男孩,可能就會從奧特曼身上對英雄產生一種誤讀,認爲打打SS、拯救宇宙的人才是英雄。

  我們應該告訴男孩,英雄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那些肯運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去盡力幫助別人的人,那些路遇不平敢於站出來的人,那些甘於奉獻的人其實都是英雄。

  平時我們可以多給男孩準備一些英雄故事,讓他見識到各行各業、各種各樣的英雄。我們應該有耐心,不要直接告訴男孩他喜歡的奧特曼就是個虛構的人物形象,而是先順應他的認知。隨着男孩知識的增長、思想的進步,他自己就會逐漸明白甚麼樣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巧妙利用男孩的英雄情結

  前面提到的那位媽媽就很善於巧妙利用男孩的英雄情結,她讓男孩將清理垃圾袋當成了是消滅“怪獸”的行動,既保護了男孩的英雄心理,同時還幫他明白了甚麼纔是正確的英雄行爲。我們也可以效仿這樣的做法。比如,鼓勵男孩以英雄爲榜樣,改正自己的缺點;或者藉助英雄的形象,向男孩講述他們高尚的品格、堅定的信念,鼓勵他去學習;等等。

?提醒男孩要通過努力向英雄靠攏

  我們還要告訴男孩一點,我們的現實生活與奧特曼的故事並不一樣,所以生活中的英雄並沒有甚麼超能力。如果男孩想要向英雄靠攏,他就只能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與奮鬥。

  我們要提醒男孩,從現在起就要好好學習,不斷豐富自身知識,通過多動手、動腦提升自身的各種能力。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加強對男孩道德素質的培養,可以引導男孩多接觸《弟子規》等傳統文化經典,使他的英雄情結真正轉變成發自內心的善念。

3. 男孩愛東拆西拆,保護他的探索心理

   

  家裏剛買的鬧鐘,轉眼就成了一堆零件;爸爸的刮鬍刀,一個沒注意就已經被大卸八塊;如果我們不加留神,家裏的任何東西都可能遭殃……而做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男孩。

  一位媽媽對此就深有體會:

  我給6歲的兒子準備了一個玩具箱,用來裝他的所有玩具,但是我敢打包票,他玩具箱裏的玩具沒有幾個是完整的。比如說小汽車,一定是輪子也掉了,車底盤也拆了;機器人模型,腦袋和身子絕對不是同一個機器人的。

  除了他自己的玩具,他的玩具箱裏還有我家的壞手錶、壞MP3、壞手機……之所以都是壞的,也全都是被他拆掉的,壞了不能再用了,不得不成爲了他的玩具。

  要說起來,我對兒子的這種破壞行爲真是無奈到了極點。我不敢給他買新玩具,只要買了,沒幾天他就又拆了。唉,真頭疼!

  很多媽媽都和這位媽媽一樣,無法忍受男孩這種動不動就搞“破壞”的行爲。可美國著名教育家安德森博士卻這樣解釋道:“男孩往往有一定的‘破壞性’,但他的‘破壞性’並不是純粹的破壞,更多的是一種探索的心理。”也就是說,男孩這種破壞行爲,其實是他的好奇心在“作怪”,他是想要探索更多的奧祕。

  所以,我們不要斥責男孩的不愛惜物品,也不要以窮養的名義就不再滿足他的需求,而是應該從保護他探索心理的角度出發,允許他多動腦、動手,以充分滿足他的好奇心。

?弄明白男孩東拆西拆的根本原因

  男孩拆散、破壞東西的行爲也有許多原因,我們不要一上來就訓斥他,而應該先觀察、再溝通,以瞭解他拆東西的根本原因。

  有的男孩是因爲好奇心強盛,他渴望窺探到事物的本質。探索的心理驅使下,他就會忍不住動手拆掉“遮擋真相的”外殼去一探究竟。這時,我們要理解男孩的心理,要以一種寬容的態度來對待他的破壞行爲。

  但有的男孩就是單純地想要搞破壞,我們此時最好找機會與他好好溝通一下,如果他是想要藉此引起我們的注意,那麼我們就要好好檢查一下自己過去是不是忽略了對男孩的陪伴;如果他是在發泄,我們也要找到他產生這種發泄行爲的源頭,幫他解決思想上的問題。

?適當加入到男孩的“破壞”行爲中去

  9歲的天倫偷偷拆開了爸爸的刮鬍刀,媽媽看見後卻說:“其實我對它也挺好奇,你能給我講講它是怎麼工作的嗎?”

  天倫一開始不相信媽媽的態度,但看到媽媽並沒有生氣,他才放鬆下來,並給媽媽講了起來。聽了他的講解之後,媽媽說:“你還真能鑽研。不過,我看那東西挺複雜,你能裝回去吧?”天倫點點頭說:“放心吧,媽媽!”媽媽笑笑說:“那就好,這是爸爸最喜歡的東西,你可要認真裝回去啊!”

  像這位媽媽一樣,加入男孩的“破壞”行爲,我們就能體會到他的心理,而我們這種態度,也會讓他感到放鬆。所以當看到男孩又在拆東西時,我們不要大呼小叫,而是也嘗試着加入到他的這種行爲中去,用幾個問題引導他去思考。我們這樣做,其實就是對男孩探索精神的一種肯定,同時也保護了他的好奇心。

?提醒男孩也不要忘了愛惜物品

  雖然我們爲了保護男孩的探索精神,允許他去拆東西,但我們也要提醒他愛惜物品。

  我們可以這樣告訴他:“你的玩具,我們家中用到的所有物品,都是爸爸媽媽用自己的工資換來的,而工資又是爸爸媽媽辛勤勞動的報酬。所以,你應該尊重爸爸媽媽的血汗錢,要善待這些物品。”

  另外,我們還要提醒他也要愛護公物,要提高男孩的公共道德素養,不要爲了滿足自己的探索慾望就去破壞公共設施。

?針對男孩的興趣爲其準備合適的玩具

  既然男孩喜歡拆散家裏的東西,那麼我們不如就爲他準備好合適的玩具,比如,各種拼插、組裝玩具,或者我們親自動手爲他製作一些簡單的組裝玩具。這樣一來,男孩的注意力就會被轉移,我們家裏的東西也得以“倖存”。

  除了準備這些玩具,當我們從男孩的拆卸中發現他的興趣所在後,我們也要抓住他的興趣點爲他補充知識,幫他增長見識。比如他喜歡機械齒輪,我們就可以買些介紹這類知識的書籍;他關心電器的工作原理,我們也可以幫他收集一些電器的使用說明書,等等。

4. 男孩也愛哭,這是一種情緒表達方式

   

  明代戲曲作家李開先的戲曲代表作《寶劍記》中,有這樣兩句很有名的唱詞:“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但我們很多人卻只注意到了前一句,於是我們便因此而得出結論:男孩子不能隨便哭。只要他一哭,我們就會立刻這樣教育他:

  “不許哭!你可是男孩子!”

  “男孩哭最沒出息了,快把眼淚擦乾淨!”

  “男孩還哭,真是丟死人了!”

  ……

  我們這樣的教育就是在“暗示”男孩,男孩不能哭。於是,男孩便開始隱忍自己的情緒。表面看來,他的確是不再哭了。

  但我們來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因爲種種事情內心感到非常悲傷,那麼哭就是最好的一種發泄情緒的方式。但此時卻偏有一個人告訴我們說“不許哭”,而且還用各種嚴厲的語言來訓斥我們,那麼我們是不是也覺得心裏很不舒服呢?當然不舒服。同樣,被告知“不許哭”的男孩,心裏也一定不好過。

  哭泣是人的一種情緒表達方式,與性別無關。而且適當的哭泣對人的身體健康也是有好處的,它能幫助我們排解內心的消極情緒,幫我們釋放壓力。

  有的媽媽說,窮養男孩不就該對男孩“狠”一點嗎?錯了。即使是窮養男孩,我們也要允許他發泄自己的情緒。所以,我們該理智看待男孩的哭泣。

?允許男孩發泄悲傷情緒

  當男孩哭泣時,我們應該站在他的角度去體諒他的情感,就像下面這位媽媽這樣。

  上3年級的兒子因爲被老師誤解而捱了批評,回家後他一邊給媽媽講,一邊傷心地哭了起來。媽媽撫摸着他的頭說:“我能體會你的心情,被老師誤解一定很難過。”聽了媽媽的話,兒子哭得更傷心了。而這個過程中,媽媽並沒有多說甚麼,只是一直輕輕地撫摸着他的頭。

  過了一會兒,兒子不哭了,小聲地對媽媽說:“我想我應該和老師好好解釋一下。”媽媽點點頭,又和他聊了聊該如何去和老師解釋。

  後來,兒子很少再哭了,再遇到事情他也學會了自己思考。

  男孩原本就不擅長表達情緒,如果我們再阻止他哭泣,那麼各種負面情緒可能就會在他的內心不斷累積,他的心理負擔就會不斷加重。

  所以,我們要允許男孩發泄情緒,尤其是悲傷的情緒。如果他哭了出來,我們要對他的情緒表現出理解或認同;如果他感覺很難受,但卻一直隱忍不發,我們也可以鼓勵他哭出來。不過,此時我們不要給男孩講任何大道理,因爲他是聽不進去的。

?幫男孩找到更好的處理問題的方法

  我們都知道,哭只能發泄情緒,但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所以,當男孩情緒發泄過後,我們還要幫他找到處理問題的合理方法。

  我們可以就男孩哭泣的原因和他聊一聊,幫他找找他自己的行爲有沒有哪裏還需要改進,或者整件事中,他忽略了甚麼重要的細節……如果我們也曾經遇到過類似的事,我們也可以向男孩介紹一下自己的經驗。

  不過,此時我們不要說教,比如我們就不能說類似於“讓你聽我的話你不聽,現在好了吧”的話,否則反而會讓男孩心生反感;當然我們也不要妄加評論,不要因爲男孩哭就說他做得不好或不對,我們應該要根據事件本身給予他合理的建議與意見。

?提醒男孩不要總是用哭去應對問題

  凡事都有個度,雖然男孩可以通過哭泣來發泄情緒,但他不能總是沒完沒了地哭。男孩哭泣過後,我們一定不要忘記對男孩進行“勇敢教育”,告訴他他應該勇敢地去面對這件讓他心裏不舒服的事情,他應該戰勝它。

  我們要鼓勵他多學習知識,鼓勵他通過日常各種小事的磨鍊增長本領,逐漸提高他處理問題的能力,提高他應對各種困難的心理承受力。這樣一來,當他再遇到難過的事情時,他應該能夠主動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隻用哭泣來表達情緒。

5. 男孩精力充沛,自己就是停不下來

   

  男孩似乎有無窮的精力,對此,我們可能都深有體會:

  在家,他坐不住,不是在屋子裏跑來跑去,就是摸摸這個、動動那個,家裏的每個角落幾乎都會留下他的身影。

  在外,他上躥下跳、打打鬧鬧,和夥伴們來回追跑,攀爬一切他覺得可以攀爬的東西,招招貓、鬥鬥狗,小區裏經常回蕩着他和夥伴們衝S的聲音。

  即便是在學校,有老師的管束、同學的監督,他那旺盛的精力也會“幫”他製造出各種各樣的麻煩:爬桌子、跳板凳,用力開門、關門弄出很大聲響,在樓道里瘋跑,在操場上撒歡,給女孩子找麻煩,甚至和同班同學一起去與外班同學互相打鬧以證明哪個班更厲害……

  男孩彷彿一刻都停不下來,而我們則會對他充沛的精力感到頭疼,總覺得他不如女孩聽話。但事實上,正如前面我們提到過的,大量的睾丸素導致男孩精神旺盛,不停地活動。

  精力旺盛的男孩一般都比較調皮,所以一直認爲男孩該窮養的我們,就可能對他非常嚴厲,我們也許會想出各種方法來強迫他保持安靜。但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卻說:“當一個男孩體內的每一根神經都催促他去跑、去跳時,他卻必須坐得端端正正、把手背在後面聽上8小時的課,可以說這本身就是一種懲罰。”

  所以,我們窮養男孩,並不是要對他過分嚴苛,我們應當幫他學會正確釋放自己過剩的精力,引導他將精力用在學習與培養能力之上。

?接受男孩“鬧哄哄”的行爲

  媽媽喜靜,但7歲的兒子卻精力旺盛,在家很吵鬧。媽媽有時候覺得頭疼、煩躁,就會訓斥兒子一頓,但兒子卻並不知悔改。

  有一次,媽媽氣急了,對着兒子嚷道:“別鬧了!煩死了!你要是個女孩該多好!”結果兒子爲此委屈了好幾天,他認爲媽媽不愛他了。

  男孩就是“鬧哄哄”的,我們應該用理智的心態去接受這個事實,絕不要像前面這位媽媽一樣,訓斥他,甚至對他說狠話。

  我們不要只關注自己的感受,也不要以自己的喜好來評判男孩,因爲男孩的精力旺盛是他的生理原因。我們也可以和男孩聊一聊,告訴他我們的感受,引導他學會體諒我們。但同時,我們也要爲他選擇好活動的場所,教他用運動等積極健康的方式將精力釋放出去。

?引導男孩用合理的方式釋放“能量”

  既然男孩精力充沛,那麼我們不妨引導他去用合理的方式來釋放“能量”。

  比如,我們可以給男孩安排一些有益於身心發育的運動,如跑步、踢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通過這樣的運動,男孩不僅精力得到了釋放,身體也得到了鍛鍊。

  還比如,我們也可以瞭解一下男孩的興趣所在,引導他多在興趣點上釋放精力。舉個例子來說,如果他喜歡航模,那麼我們就可以爲他準備一個“研究空間”,給他準備好與航模有關的書籍、模型,他在學習過後,就可以到自己的“研究空間”裏去盡情研究。

  當然,在男孩進行這些活動時,我們也不妨參與進去。一方面,我們可以與男孩打成一片,促進親子關係的融洽,並能有機會引導男孩;另一方面,我們自己也能鍛鍊身體。

?教男孩學會自己約束自己

  教育專家小巫老師面對自己精力旺盛的兒子是這樣做的:

  有一次我們全家出門遊玩,我那精力旺盛的兒子坐在車上並不老實,他開始招惹在一旁睡覺的妹妹。我勸兒子,如果他在10分鐘之內不吵醒妹妹,一會兒就可以喫冰激凌,否則就不能喫。但兒子沒聽話,最終他還是弄醒了妹妹。結果,10分鐘後,全家都在圍着桌子喫美味的冰激凌,我兒子只能看着。

  男孩精力旺盛,如果無人管束,他的行爲就會顯得肆無忌憚。所以,我們可以向小巫老師學習,給男孩自己承擔責任的機會,以此來教他學會自己約束自己。當男孩體會到不恰當的發泄精力的方式給自己帶來的不良後果後,他就會明白自己應該控制自己的行爲。

?提醒男孩也要會好好休息

  雖然男孩有旺盛的精力,但我們也要注意給予他最基本的“保護”,那就是教他學會好好休息。比如,他要按時睡覺,保證自己充足的睡眠;他不應該挑食,五穀雜糧都要喫,保證自己營養均衡;玩耍時他也要提醒自己去休息、喝水;等等。

  總之,我們要告訴男孩,他只有休息好,才能真正保持精力充沛。

6. 男孩的學習成績爲甚麼會不如女孩

   

  在《拯救男孩》一書中,作者將學業危機看做了男孩的第一危機。他們通過蒐集大量證據得出結論:從小學到大學,男孩的學業全線告急!

  而事實也的確如此,來看這樣一些數字:

  2007年,曾有研究者專門對廣東省301名中小學教師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他們所帶的班級中,在剛過去的一次學科考試中,前10名的學生,女生明顯多於男生;而後10名學生中,則是男生顯著多於女生。

  2009年,上海市某區曾抽取4—7年級學生的語文、數學、英語學科一共960份期末考試統考卷,結果發現,男生在這3門主科上的劣勢非常明顯。

  2011年11月,南京師範大學一共有14名學生獲得了2011年度的“費孝通獎學金”。14人中,女生13人,僅有一名男生。這樣懸殊的男女比例,迅速引起了衆多網友的關注。

  ……

  看到這樣的結果,我們自然會爲男孩不如女孩的成績無比着急,也無比煩惱。但是,男孩出現差成績的原因,其實並不僅僅是我們認爲的“他貪玩不願意學習”這麼簡單。

  男孩與女孩的大腦發育存在一定的差異,男孩天生對圖表、圖像、運動物體更敏感,而且他的讀寫能力要弱於女孩,但老師一般都是用語言講授多於用圖形物體演示,男孩對這樣的課程會產生厭煩心理,因此他對知識的渴求也就少了許多。

  除此以外,學校裏的老師對調皮、愛玩的男孩也並不“待見”,對他除了批評就是指責。自覺受了冷落的男孩,自然也就不願意好好學習了。再加上我們有時候也會以成績來評判一個孩子的好壞,這就會導致男孩在學習方面的自信心越來越差。

  綜上所述,若想改變男孩學習成績差的現狀,我們應該從男孩的特點出發,從他的角度,更有效地幫他學會學習。

?幫男孩將學習任務分解開來

  與女孩相比,男孩左右半腦之間的信息交叉處理能力要弱一些,他不可能在同一時間裏完成多種任務。所以,我們要幫他將學習任務分解開來。

  比如,每一門課的老師都留了作業,我們就可以幫男孩作好計劃,提醒他在第一個時間段完成一科作業,下一個時間段再去完成另一科的作業,以此類推。如果一個學科裏又有許多種作業,比如英語,可能有閱讀,也許還有背單詞,我們也可以幫男孩合理分配一下,保證他在某一時間段裏只專心做一件事。這樣,他的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鼓勵男孩用自己的方式去學習

  女孩能夠耐心地坐在書桌前認真學習,但男孩不會,所以,我們不能要求男孩必須也和女孩一樣老老實實地坐在那裏學習,我們可以鼓勵男孩用自己的方式學習,以此來調動他學習的積極性。

  比如,對知識的記憶,女孩可能靠死記硬背就能記住,而男孩也許會用畫圖、建立“知識樹”等方式來靈活記憶。所以,我們可以鼓勵男孩去探尋、發現自己的學習方式,允許他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去學習並記憶知識。

  當然,前提是男孩的學習方式一定是正確的。

  我們可以向老師詢問一下男孩的學習情況,以瞭解他的學習方式是否合適,如果不合適,我們就要提醒男孩及時根據自己的情況作出改變。

?提醒男孩,天生我材必有用

  當男孩學習成績不好時,老師、家人的訓斥和同學的嘲笑,都可能會使他產生自暴自棄的想法。

  對此,我們要提醒他,“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能對自己的學習失去信心。我們自己就不要將男孩的成績看得太過重要,不要給他太大的壓力。同時,我們也可以幫男孩轉移注意力,陪他下下棋,和他踢踢球,幫他重新提起做事的興趣。

  或者,我們也可以給他一些成功的體驗,比如根據他的能力出幾道題,當他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做對這些題之後,我們要對他的這個小成功予以肯定,並鼓勵他“如果照此努力,你也能學會其他知識”。

  我們要給男孩“被認可”的機會,給他體驗成功的機會,當他發現自己也是“重要的”,自己也能成功時,他也就更願意主動自覺地去學習了。

7. 要善待膽小、冷漠、孤獨的小男孩

   

  我們以爲男孩都是頗具有冒險精神的,他敢做許多我們不允許他做的事情;我們也以爲男孩都是熱血沸騰的,因爲他對奧特曼這種打打SS的英雄崇拜不已;我們還以爲男孩都是熱情的,他會和周圍的小夥伴們打成一片,然後在所有他能去的地方調皮搗蛋……但我們的這種認知並不是絕對的,有些男孩的表現就和我們的認知大相徑庭。

  一位小學老師就描述了她的班上的3個男生:

  男生小黎,膽子比女孩子還小。在班裏總是縮在角落裏,從來不敢主動與人說話,就算要說話聲音也小小的。他體育課不敢練跳馬,平時不敢和大家玩雙槓。

  男生平川,學習成績不錯,可就是不愛搭理人。班上有同學問他問題,他也不願意理人家。上次他同桌生病了,他連問都不問一句。

  男生越陽,無論做甚麼都獨來獨往,也不喜歡與別的同學一起玩,他彷彿就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很少見有同學主動去找他。

  小黎的表現是膽小,平川是冷漠,而越陽則是孤獨,和他們有相同表現的男孩在我們生活中也很常見。也許正是因爲這些男孩的表現與我們所熟知的不相符,所以我們才覺得他們這樣的表現是不正常的。所以,我們可能希望幫他改正過來。

  但有些男孩天性如此,而且這樣的男孩心理也更脆弱。所以,對這樣的膽小、冷漠或者孤獨的男孩,我們也要充滿愛心。

?理解男孩的“另類”心理

  膽小、冷漠、孤獨,這些都是男孩的“另類”心理,但同時這些心理也是正常的。我們不要因此就覺得男孩做錯了甚麼,也彆強迫他立刻去改變現狀。我們更不要藉此來諷刺、挖苦男孩,比如不能說他“怎麼這麼不像個男孩子”,也別說他“整天跟女孩一樣”,否則男孩可能會感到更加無助。我們的耐心、引導、關愛與包容才能喚醒男孩內心沉睡的男子漢氣概。

?給膽小的男孩以勇氣

  雖然膽小並不一定是軟弱的表現,但我們也還是希望他能成爲勇敢的人。所以對膽小的男孩,我們要注重培養他的勇氣。

  平時我們要注意督促男孩勤鍛鍊身體,身體好的男孩纔有機會參與各種事情,當他能做的事情變多了,他自然也就不那麼膽小了。

  同時,我們也可以督促他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整理他自己的房間,清洗自己的襪子、內褲,等等。在最開始做家務時,我們可以陪着他一起做,隨着他越做越熟練,我們就可以逐漸放手,給他獨自解決問題的機會。

  我們也可以有意識增加一些類似的訓練,比如,和他進行打羽毛球或打乒乓球這樣的體育對抗賽,當他爲了自己的勝利而積極拼搏時,他就敢於面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困難了。

  當男孩能做的事情、可以取勝的次數越來越多時,他就會變得自信起來,也會變得更願意去做事,因爲勇氣增加了,膽量自然也就變大了。

?爲冷漠的男孩創造獻愛心的機會

  “人之初,性本善”,冷漠的男孩並不是沒有愛心,而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愛心。而且,男孩不擅長表達,他更願意用實際行動來表現,所以我們可以多爲他創造表現愛心的機會。

  平時在家,我們可以給男孩幫我們做事的機會,比如幫我們擇菜、提重東西、登高找東西,這時我們要及時誇獎他的愛心行爲,這也是對他的一種鼓勵。在看電視時,如果看到有助人爲樂的新聞或故事,我們要叫男孩一起來看,並當着他的面稱讚這種行爲,同時也要對他有所期待,比如我們可以說:“我相信如果你遇到了這樣的事也會這麼做,對不對?”

  如果在外面男孩主動幫助了別人,我們就要及時給予他表揚,繼續肯定他的做法,“鞏固”他的愛心表達。

?幫孤獨的男孩融入集體

  現在的很多男孩都是家中的獨子,在他周圍缺少與他同齡的玩伴。再加上我們對他的嚴加管束,他可能就不知道該如何去與他人相處,因此他纔會覺得孤獨。

  此時,我們應該給予他關愛,先要給予他家庭的溫暖。之後,我們再帶他走出家門,和他一起主動去接觸其他的孩子,也可以陪着他去做遊戲。隨着男孩與其他孩子逐漸熟絡,我們再將玩耍的主動權交還給男孩,鼓勵他多和夥伴們交流,並最終融入集體。

8. 0—6歲,男孩特別需要媽媽的呵護

   

  男孩的成長也是分階段的,從0歲到6歲,就是他人生的最初階段。這時的男孩其實並不關心自己的性別問題,他關心的是我們是不是對他有所關愛。

  從出生一直到6歲,男孩最需要與我們形成一種特殊的親密關係。當他還在襁褓中時,他需要我們爲他提供乳汁,需要我們的溫暖懷抱、溫柔細語;當他蹣跚學步時,他需要我們的耐心引領、細心保護;當他想要玩耍時,他需要我們的陪伴,更需要我們的擁抱與愛撫。

  不僅如此,如果我們在這個階段能和男孩一起親密相處,對他呵護備至,這也會有利於他的身心發育。

  比如,如果我們樂觀開朗、品行端正而且知識淵博,那麼我們就會樂於與男孩交流,我們對待男孩的態度也會更有理性,我們更願意教授他知識,更願意培養他的道德品質與美麗心靈。

  而男孩與我們在一起,就會模仿我們,他會變得樂觀開朗,有良好的品性,他也會更樂於從我們這裏探求更多的知識。而且,男孩也會從我們的關心愛護中體會到一種安全感。

  所以,在男孩6歲以前,我們應該對他關懷備至。

?給予男孩足夠且恰當的關注

  有的媽媽認爲,窮養就是不要對男孩表現得太過關愛,這樣男孩才能堅強起來。於是,她可能就會對男孩收起自己的愛。這顯然是不妥的。

  實際上,在男孩0—6歲這一時期,我們一定要給予他足夠的關注,給他愛的感受。比如,男孩對觸覺型體驗敏感,那麼我們就要多給予他擁抱、親吻、撫摸,在他面前我們多一些微笑,多和他說一些簡單的表達愛的話語。

  當然,我們對男孩的關注也要適度,更要講求理性,不能由愛變成溺愛。

?注意與男孩的相處方式

  和0—6歲的男孩相處,並不是在單純地逗他開心,我們也要把握好相處的方式。我們要保持溫柔的態度,包容他的調皮行爲,對他少一些訓斥;儘可能不在男孩面前表現出壞情緒來,更不要藉此就將怒氣撒到男孩身上;可以陪他一起做遊戲,但不要總想着教他學甚麼,也不用故意要磨練他,應該順其自然;不要給他講太多的大道理,因爲這時他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待發展,我們的大道理他不一定能聽得進去。

?不要過早地將男孩送進幼兒園

  一位媽媽講了這樣一件讓她感到無比後悔的事情:

  有了兒子以後,我和丈夫都感覺生活壓力增大了。爲了能給兒子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我用最快的速度恢復了工作。在兒子纔剛1歲半時,我就將他送進了幼兒園。

  哪知道,兒子在幼兒園裏是出了名的不好對付。現在他已經3歲了,該學的知識沒學會,還總是欺負別的孩子。他在幼兒園會大吵大鬧要回家,可回了家卻會發火嚷着要回幼兒園。

  我很着急,便帶兒子去諮詢了教育專家,結果專家告訴我,才3歲的兒子竟然因爲嚴重的分離焦慮而有了暴力傾向。

  我後悔不已,如果給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即便家裏條件再苦,我也寧願自己帶兒子。

  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專家史蒂夫·比杜爾夫曾經警告說,將年齡不足3歲的孩子交給託兒所,將會增加損害他們正常心理發育的危險。一旦我們過早地將他送進了幼兒園,他會產生嚴重的分離焦慮,他會認爲我們不要他了,這種被拋棄感會導致他封閉自己的情感,同時也使他變得更加煩躁,甚至開始攻擊他人。

  所以,我們要體諒男孩,不要過早將他送進幼兒園。在他3歲之前,我們要儘量陪在他身邊,和他一起玩耍。當然,我們可以偶爾帶他去幼兒園門口看看,或者經幼兒園許可帶他去裏面玩耍,增加他對幼兒園的親近感。等他稍大一些,我們再嘗試送他去幼兒園也不遲。

9. 6—13歲,男孩更需要爸爸的陪伴

   

  6歲前的男孩更渴望得到愛,因此他更喜歡和媽媽待在一起;可到了6歲之後,男孩關注的目標一般就會從媽媽轉向爸爸。因爲這時的男孩開始想要做一個男人。而他身邊最現成也最親近的一個可供模仿的例子就是爸爸。

  所以,做爸爸的一定不要忽視男孩的這種心理需求,否則,由此而產生的苦果也許會使全家人都感到後悔。

  一位爸爸這樣說:

  我10歲的兒子一舉一動一點兒也不像個男孩,他靦腆、害羞、膽子小。家裏來客人,我讓他跟客人打個招呼,他得扭捏半天,臉憋得通紅,聲音也極小。我很着急,可他媽媽卻還說這樣的兒子聽話省心,但我總覺得男孩還是要有男孩樣的。

  後來,我找到了心理專家,溝通之後專家告訴我,這錯全在我。因爲我之前不怎麼與兒子交流,更別提與他一起玩了,平時他總是和他媽媽在一起。我關心的是他的學習,他一做錯我就打他,結果他很不樂意與我相處。即便我想管教他,他也不願意聽。

  現在想來,我真是後悔,早知道這樣,我就該多和兒子接觸,哪怕陪他一起淘氣呢?

  很多爸爸對窮養的誤讀比媽媽更甚,比如,他會爲了減少男孩的依賴性而不與他多接觸,爲了培養男孩堅強的性格而不與他親密,爲了男孩不變得婆婆媽媽就不與他多說話……原本男孩想要跟着爸爸學習成爲一個男人,但爸爸卻不斷地將他推開。

  有關研究表明,男孩在6—13歲期間,更需要爸爸的陪伴,所以,我們一定要滿足他的這種需求。窮養男孩,不是讓他連最起碼的親情都享受不到,更不是讓他逐漸與我們疏離。

  我們都知道“近朱者赤”,但“赤”的前提是“與朱近”。所以,我們一定要讓男孩與我們靠近,這樣他纔有可能受到我們男人氣概的薰陶。

  所以,爲了讓男孩能真正成長爲男子漢,作爲爸爸,我們一定要多陪伴他。

?合理分配工作時間

  史蒂夫·比杜爾夫說:“通常,如果你一週連工作帶出差時間都算在一起達到了55—60個小時,你就做不了一個好父親。”我們可能會說,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我們身爲男人,必須要養家。但身爲男人,陪伴與教育男孩也同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們應該合理分配好工作時間,儘可能做到工作與陪伴男孩兩不誤。

  上班的時間,我們要認真努力,最好每天都計劃好一天要做的事情,到了該下班的時候,要儘快結束手頭的工作快速回家。另外,我們也不要天天都忙於應酬,應酬遠沒有家庭中的溫暖來得重要。

  爸爸總是忙於應酬,經常喝醉了纔回家。13歲的男孩和爸爸很少有“交集”,爸爸不知道他想甚麼,也從沒聽過他的心裏話。由於缺少爸爸的管教,男孩不求上進、少言寡語,整天沉迷於電腦遊戲,性格也很叛逆。

  這個男孩的經歷就是給我們提的一個醒,應酬可以有,但並不是最重要的。我們最需要“應酬”的應該是家裏的那個男孩。

?享受與男孩在一起的時光

  和男孩在一起,我們應該享受這種快樂,而不要總去訓斥與指責他的所作所爲。

  我們可以和男孩一起聊聊天,就男人的話題聊一聊,盡己所能解答他的問題;我們也可以將自己所知道的知識一點一點地教給男孩,不過不要苛求他一下子全都記住。

  另外,在和他一起玩耍時,我們也沒必要苛求他必須做到最好,更不要強求他必須要比別人強。還是那句話,我們只要體會和他在一起的時光就可以了。

  平時我們也可以和他一起做家務,或者與他一起散步、遊戲。跑步、游泳等積極健康的運動也是不錯的活動,不過我們要注意保護他的安全。

?與妻子一起分擔照顧男孩的工作

  即爲人父,我們便也有了教育男孩的義務,所以我們要和妻子一起分擔這份工作。我們夫妻二人要一起爲教育男孩而出謀劃策,遇到諸如男孩升學、擇校等大事時,我們也要積極和妻子商量,並也要聽取男孩的意見。

  隨着成長,男孩的生理、心理也會發生變化,我們也要和妻子積極溝通,以找到最佳的應對方案。比如,教育13歲的男孩與教育6歲的男孩方式就要有所不同;還比如,當男孩到了青春期時,我們還要針對他青春期的問題開展一些特別的教育;等等。

10. 13歲之後,關注男孩的情感與心理

   

  13歲左右,男孩開始進入青春期。但在青春期,越來越多的男孩卻不會表達自己的情感,甚至隱藏起自己的真實情感,而且對別人的情感反應也更加不敏感。這也導致很多男孩更容易變得情緒失控,一遇到問題就會頭腦簡單地想到攻擊與暴力。

  男孩爲甚麼會變成這樣呢?其原因有兩點,其一就是我們總希望他能表現出男子漢的一面來,因此便阻止他進行正常的情感表達,比如我們會阻止他哭泣;其二則是我們漠視他的情感與心理,這使得他自身的情感發展也遇到了阻礙。

  小鑫在湖南省株洲市泰山學校上初一,以往每個週六,他都會去舅舅家玩,晚上再回自己的家。2011年12月18日,小鑫和往常一樣從舅舅家離開,但他這次沒有回家,而是離家出走了。

  記者在他的書包裏發現了一本字帖,其中記錄的全都是這個13歲男孩的心事,有一段大約500字的心情留言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留言寫道:“孩子是天真的,是需要自由的……在這個房間裏,充滿的只是憂愁,只是責罵,也只是哭泣。我只是想讓我生活在另一個空間,一個沒有老師的教導,沒有家長的責罵,沒有憂,也沒有愁。在那裏我才能快樂。”

  讀了這段文字,小鑫的父母開始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爸爸說自己很少和兒子交流,也極少陪伴他;媽媽則說,自己經常批評兒子,卻沒想到他是不是能理解。小鑫也是剛從老家學校轉進城裏的學校,父母對他的內心波動也並未在意。也許正是他內心的情感得不到抒發,波動心理也得不到緩解,所以他纔會離家出走。

  父母只希望小鑫能好好學習,但對他的情感關注不夠,並不理解他在想甚麼,而小鑫自己也沒有對父母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可見,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着深深的情感障礙,才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神入,它來源於希臘語,意思是心領神會、情感互通。神入被看做是一個人情感健康的重要標誌。我們都希望男孩能成長爲一個可以體諒他人情感的人,也就是希望他有健康的神入能力。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就要能理解並關注男孩的情感,讓他能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當我們能與男孩進行心靈溝通時,他也能從我們這裏得到神入的真諦,他的神入能力纔可能有所發展。

  所以,當男孩邁進13歲這個“門檻”之後,我們對他的情感與心理就應該投入更多的關注。還是那句話,窮養男孩絕對不能“窮”了他的心。

  平時,我們要在不打擾男孩的情況下,多留意他的情緒變化。無論他是喜悅、興奮,還是憤怒、悲傷,我們都要引導他表現出來。比如,允許他爲自己的成績歡呼,允許他因受到委屈而哭泣,等等。

  面對他的情緒變化,我們可以用語言或行動來表示自己的認同與理解。比如,我們可以拍拍他的肩膀,告訴他“我知道你現在的感受”;或者我們也可以甚麼都不說,就耐心地、安靜地聽男孩的傾訴;等等。

  而且,由於13歲的男孩正處在青春期,所以我們也要能顧及到他青春期的敏感性。儘量少對他說教,不要一說話就總和他提學習的問題。

  也許此時的男孩會有許多心理困惑,比如對身體變化方面的困惑,與異性相處的困惑,想要在家裏佔有一席之地的困惑,等等。我們可以找合適的時機與男孩談談這些問題,如果他有疑問,我們就要耐心地給予他解答。

  我們自己一定要放平心態,要想到這些困惑與問題都是正常的。

  總之,我們再看待13歲以後的男孩,要更加理性。這時的男孩需要學得東西會更多,不僅有書本上的知識,還有人生路上的知識。我們對他的情感與心理的關注,就是在幫他解開成長道路上的煩惱。我們只有也對他展現健康的神入,才能保障他的心理健康。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