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6章

後來,不過就是母親隨口誇讚的幾句話,三房的人在二叔公的壽宴上極盡誇大之能事,令在場所有的人都覺得母親很喜歡那個孩子......

連父親都誤解了......

雖說父親也問了母親的意思,但當時母親的確是說了那些溢美之詞,而且是對着一個不過五六歲的懵懂孩童,母親也不忍說出反駁傷人的話。

想着既然怎麼樣都是要過繼來一個孩子,不管是誰,一開始其實都一樣,她以後好好教導就是。

於是,三房上官時軍家最小的這個孩子?——上官又恩,便順理成章過繼到長房名下,成了丞相嫡子。

上官瑜記得自己當時心裏其實是有些不舒服的。

先不說那個在她看來又黑又醜還顯得有些膽怯的孩子眼裏所流露出的光,充斥着戒備和兇惡,完全沒有五六歲孩童該有的純真無邪,令她看着便有些不喜;更主要的就是,她感覺被設計了。

二叔公定是早早與三房聯繫,說起過長房過繼孩子的事。

不然何故,上官時軍一家其他孩子不帶,偏偏帶了一個年紀最小的孩童,長途跋涉、千里迢迢從臨安趕過來?

上官時舉只有一兒一女,帶着長子過來,情理之中;但上官時軍可是有三個兒子,長子比她年歲還長一些,次子年紀也有十來歲左右,那兩個大的不帶,反倒帶了最適合過繼的小兒子過來......這裏面若是沒有二叔公的授意,她是無論如何都不信的。

但事已至此,父親和母親既然都已同意,也算那個孩子的造化。

最重要的一點,這孩子的親生父母到時遠在臨安,不易碰面,也就不會過多的左右和影響孩子的成長,有利於母親對孩子的教導和親近。

或許二叔公也考慮到這一點,纔沒有從同在都城的二房與四房中挑選孩子,而是想到了遠在萬里之外、但又是上官家血緣親近的三房的孩子。

這般想想,二叔公還真是有心了。

......

最後過繼之事,在二叔公壽宴過後,便開了宗祠,重新改擬上了族譜,也就這般塵埃落定了。

再後來,三房雖沒有如願回到都城,但在二叔上官時祺的“幫忙”下,上官時舉由八品的提舉司提舉直接升任正五品同知,並允諾待時機成熟,會讓他接任臨安知府一職;而上官時軍也由平民一下謀了一個正八品縣丞的官職......二叔甚至承諾,兩家的孩子只要入科舉,一定會幫忙安排。

本以爲這件事就這樣塵埃落定,幾房重新回到原有的生活軌道。

可惜他們都忘了,有一句話叫“人心不足蛇吞象”。

上官時軍夫婦本事沒有,野心卻不小!一想到自己的兒子以後就是長房的嫡子,繼承丞相府的一切也是指日可待,自然便不甘願只屈就於一個小小的八品芝麻官…..

於是,過繼儀式過後,三房那羣人明面上客客套套與幾房告別啓程回臨安,暗地裏卻商量着讓上官時軍的妻子唐氏留下,好時刻親近觀察那孩子,莫叫他忘了自己是三房人。

都城這邊誰都沒有想到,唐氏會半路折返,並在離丞相府不遠的一處鬧市租了一間二進的小院,又在之後的日子,想盡辦法與她這小兒子上官又恩取得聯繫,後來她還伺機買通了上官又恩身邊的一個嬤嬤。通過這個嬤嬤,她和上官又恩一直暗通款曲。

上官又恩過繼的時候已經六歲,就算再懵懂無知,也認得清自己的親生父母,尤其是唐氏根本就沒離開他身邊。

所以即便母親後來再精心教導,也耐不住他身邊有個居心不良的親生母親一直在他耳邊教唆、灌輸不堪的思想。

上官又恩不笨,但骨子裏還是有着上官時軍的影子,從小就不是讀書料,好逸惡勞,又好高騖遠,再受唐氏的影響,性格便有些勢利貪小。

但這些都不是原則性問題。

在母親看來,每個人都會有各自的缺點和優點。長房過繼孩子,並沒有要求一定要他科舉高中、光耀門楣。母親心裏,只希望這個孩子能支立起長房,能讓上官瑜出嫁以後還有個孃家可以依靠。

或許父親心裏也是有此打算,所以對於上官又恩並沒有過多苛刻,再後來,朝中多事,他自己開始分身乏術,疲於應付對立勢力的挑事和皇帝的刁難,根本無暇顧及內宅之事,也就沒及時察覺上官又恩的變化和私下的小動作......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