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五】

親疏之間有取捨

親疏關係最容易讓人失去判斷力,這還算好的。更有害的是,它就是帝王手中的砝碼,所以,古代做臣子的,遇到這樣的情況,往往會做出明智的選擇,趨利避害,否則喫虧的還是臣子。

1.唐玄宗和李白

在親疏之間衝突上,君王大多扁向自己親人。唐玄宗對李白的關係就是很明顯的例子。

李白到會稽,他跟吳筠很友好。吳筠被皇上召到京城,他也到了長安。到了長安,他去見賀知章。賀知章是朝廷高官,也是文壇領袖,看了李白的詩文以後,大驚道,你是仙人下凡啊!於是馬上向唐玄宗推薦了他。

唐玄宗把他召到金鑾殿,見李白氣度非凡,靈氣飛揚,加上風格瑰麗的詩句,玄宗十分欣賞他,還特地設宴招待,在酒席上親自爲他調羹。這樣的殊榮不是甚麼人都能享受得到的,可見李白的才華了得。玄宗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他覺得李白當一個文學侍從是最好的。吃了飯以後,唐玄宗安排他到翰林院工作。可見唐玄宗愛惜這個天才的感情呼之欲出。

翰林雖然是京官,只是有些殊榮,但沒有實權,只做些文字工作,給朝廷起草文件。但翰林院不是隨便誰都能進的,得靠自己的實力。要知道,翰林院都是那些一層層招考選上來的大儒。而李白因爲家庭成分不好,是做生意的,沒有資格考試。這就是說,他沒有正規地系統讀過經典。

說實話,這工作對李白來說並不適合,整天給領導拎拎皮包,有時任務來了,一個通宵,讓你近視眼速成了熊貓眼。他覺得沒有自由,不能瀟灑地活着,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拎了不少日子包,寫了不少廢話空話大話閒話無聊話,就是沒有得到提拔。當時,京城許多人仰慕他,想跟他認識,交個朋友,於是李白也就經常上班時去外面酒店喝酒。

唐玄宗也有私心,想借李白的名氣,好讓自己在歷史上留個好名聲。一天,12玄宗在花園玩,突然有所感悟,就叫人去請李白來寫個曲子。誰知道,李白正在酒店喝酒。來人到了酒店,李白已經喝得稀巴爛了。他們只好把他從酒店抬到花園。到了花園,他的酒還沒醒。大家擔心李白得罪皇帝,替他急得沒辦法。有個人拿了一盆水,嘩啦一聲,往臉上潑。李白酒終於醒了,睜開眼睛一看,是唐玄宗!趕緊起來,跪下聽旨。聽了皇帝的意思,他操起筆,SSS,一首曲子一揮而就。

唐玄宗一看,詞句清麗,優美動人,有仙氣,也有酒氣,甚是高興。皇上一高興,那不格外開恩嗎?不但沒有責怪他,更加喜歡他。這以後經常叫他一起喫飯,感情甚是融洽。

名人都自負得很,看不起高力士。高力士是甚麼人,大家都知道,好惹的嗎?可他卻惹得奇特,洗腳時讓他脫鞋。有點韓信胯下之辱,人家畢竟是皇上身邊的人。老皇家的哪怕是看家狗也比人厲害。那高力士還不在皇上面前嘀咕個沒完?讓你舒服嗎?我弄不過你,總有人弄得過你,於是借刀S人。他想,歷來都有文字獄,一個字這樣說也可以,那樣解也行,全憑你怎麼去說。他在李白的詩文裏雞蛋挑骨頭,對楊貴妃說,貴妃娘娘啊,你看看,李白在諷刺挖苦你呢!貴妃文化程度不高,耳朵骨又軟,又是個女人,哪裏管那麼多?激怒皇帝的愛妃還有好日子過嗎?本來皇帝要安排一個官職給李白噹噹,楊貴妃知道以後,堅決不同意。唐玄宗還是有取捨的,給李白安排位置,就得罪了愛妃。不能爲了一個李白傷了夫妻感情。君臣關係和夫妻關係哪樣重要呢?權衡一下,還是聽愛妃的吧。李白也就沒當成官。

李白人才難得,但是,在選擇“魚和熊掌”時,孰親孰疏,皇帝心裏有一把秤。皇帝不是沒有標準的,不是沒有私心的。他不會爲了一個人才得罪自己的親人。

李白知道自己不爲人所容,不想在京城呆了,請求離開。皇上也沒辦法,只好給他一些錢,從此他雲遊四方。

2.漢武帝和竇嬰

《史記》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這麼多人物故事,寫的最有故事的是《魏其武安列傳》,簡直就是一部驚險的小說。我先來說說竇嬰跟漢武帝、田蚡和漢武帝這兩對關係,然後再來說說發生在竇嬰和田蚡之間的事,從中我們才能知道,竇嬰最終爲何吃了大虧,丟了性命,而漢武帝在關鍵時刻偏袒田蚡,沒有保護大功臣竇嬰。

竇太后是漢武帝的奶奶,王皇后是漢武帝生母。竇嬰是竇太后的堂兄的兒子,就是堂侄兒,田蚡是王皇后的同母弟弟。竇嬰和田蚡都是皇親國戚,但相比起來,竇嬰跟漢武帝的關係比起田蚡要疏很多了。

竇嬰封侯是靠自己的軍功,田蚡封侯,還擔任丞相卻是靠他的靠山王皇后姐姐。

現在先來說竇嬰吧,他在漢景帝初年,因爲姑姑的關係,常常能接近皇上。當時漢景帝還沒有立太子,他弟弟梁孝王上朝後,跟皇哥一起喫飯飲酒。竇嬰因爲跟皇上是表兄弟,也常常在姑姑家蹭飯。大概是兄弟關係特別好吧,梁孝王竟然說等哥哥千秋之後,把位置傳給他。因爲漢景帝坐上金鑾殿沒兩年,正值青春,還沒有到立太子的時候,他弟弟信口說說,未置可否。當時竇太后也在場,因爲她最喜歡的倒不是皇兒,而是梁王這個兒子。她見皇兒沒有聲響,當然非常高興。

此時,竇嬰卻不知道高低輕重,竟然不管他們兄弟之間是不是開玩笑,他倒是當真了。他端起酒來敬皇上,一本正經地說,天下是高祖的天下,父子相傳,這是朝廷定製,皇上何以擅自傳給梁王呢?這話也沒錯,而且十分公正,但是,你看看,這不是好端端地把自己的姑姑給得罪了嗎?竇太后見恁個堂侄兒傻裏吧唧,哪壺不開提哪壺,有沒有智商!當場黑下臉,嗆了他幾句。竇嬰才覺得自找無趣了,本是他們的家事,我管他們誰當皇帝啊?灰心喪氣地回家了,到家後越想越生氣,我還不是講原則嗎,姑姑卻如此不給面子,平時也沒見得姑姑有多少照顧,至今還是咪咪小的官,不做也罷了,乾脆稱病辭官。竇皇后也不客氣,你不來,我還不要你來呢!她就撤了竇嬰進出宮廷的證件,節日不許進宮朝請。

時間到了漢景帝三年,吳、楚七國反天下。劉邦七個子孫聯合反對當今皇上,可見還有幾個兄弟值得相信?除了梁王這個親兄弟外,差不多沒人甚麼親人可以幫他了。這纔想起外戚只有竇嬰最賢能,便召他入宮。竇嬰還在生氣,心裏說,老姑姑不是不要我進宮嗎?現在朝廷有難纔想起我來了?他又稱病推辭。老姑姑這一下後悔了,悔不該當初太那個了。皇上只能對他說,你是我表兄弟,天下有急難,你就眼睜睜看着他們逼宮嗎?不會來幫我一把嗎?

看看皇上開金口,就不再擺資格了。於是朝廷拜他爲大將軍,當然賞賜的錢是少不了的,不過,他都把錢放在門口走廊上,下屬來開會,你需要多少,就拿多少。慷慨如同朝爲官的李廣,和前輩趙奢將軍。

長話短說,七國兵敗,竇嬰封侯。古人封侯拜相,是人生最高追求。他被封侯,封邑在魏其,因此歷史上稱他爲魏其侯。在朝廷上,其他侯爺無人敢跟他分庭抗禮,朝廷裏大小官員削尖腦袋拍馬屁。

第二年,漢景帝立太子,他就是太子的老師。一看就知道以後就是第一輔佐大臣。可是,過了幾年,太子不爭氣,將要被廢。他前前後後做了許多工作,最後還是廢了太子。他第三次稱病,帶着一個排趙女齊娘,到鄉下當寓公,享清福去了。皇上讓許多類似張儀、蘇秦的人去做工作,他都說他要繼續生病。其中有一個倒是說到點上去了:能使你有今天的是誰啊?能使你成爲皇上親信的是誰啊?如今你爲太子爭也爭過,鬧也鬧過了,難道還要爲太子去死嗎?你倒是好的,左邊一個美女,右邊一個靚妹,曬曬太陽,喫喫野味,咪咪小酒,卻不去見皇上,這不是在向全國人名宣揚皇上的過錯嗎?假如真把皇上和太后搞火了,你全家還有活路嗎?厲害吧,新時代的蘇秦、張儀!竇嬰這才同意火速去京城,輔佐君王。

就是因爲他太喜歡生病,所以最好的機會沒有給他。當時的丞相因爲犯錯誤被革職,拳頭打出,手腕往內彎,老姑姑對皇上說了幾次,讓他來做。皇上說,我哪裏是捨不得嗎?他是一個容易自滿的人,性格又不穩定,做事草率輕浮,難以擔任啊。喫虧了吧,想當初怎麼常常生病生病啊!

現在來交代一下田蚡。此人五短身材,其貌不揚,兩眼鬥雞,鼻子塌陷,臉上沒肉,加一對驢耳朵。一般這樣的人千萬別理他,春秋時期的范蠡就說過,他從來就不跟這種相貌不正的人做生意,就是後來唐朝大將軍郭子儀招兵,第一個條件不能招相貌醜陋的人。可是,歪人有歪福,他的姐姐王氏做了漢景帝的妃子,因爲前面太子出問題,太子的母親也靠邊站,王氏成了漢景帝第二個皇后。這不,命運就是這樣,說來就來說走就走,人生玄得很。王皇后跟斗雞眼同母異父,所以一個姓王,一個姓田。大概姓王的丈夫是帥鍋,所以生了個大美女;那姓田的一定是其醜醜百里的爛人,生個兒子沒屁眼,生個女兒六指頭。閒話說多了,再歸正傳。

竇嬰封侯時,田蚡還是個守宮門的小隊長,名不見經。此人據說能說會道,別人能把稻草說成金子,他能把金子說成稻草。他常常拜訪竇嬰,站在身邊斟酒,就好像親侄一樣敬重竇嬰。竇嬰這人本來就是性情中人,沒心沒肺,把他當兒子。田蚡宮裏有皇后姐,外面有乾爹大將軍,日子不要太好過哦!

漢景帝去世前一年,王皇后趁老皇帝糊塗,封了田蚡和田信兩個弟弟爲侯爺。景帝薨了,十六歲的太子劉徹即位,乃漢武帝,就是那個跟奶奶的匈奴槓了一輩子、把老百姓苦得像黃連的大漢帝王。十六歲年紀實在太小,朝廷的事情運轉不過來。這樣的花季少年,現在路上可以常見到讓外公在後面背書包的那種青澀李子。宮裏的權慢慢由竇太后轉到王太后,她垂簾聽政,發號施令,所有的政策都是她塌鼻子弟弟和塌鼻子的門客出的。

封侯還不夠,他看上了丞相的位子。於是對人很謙恭,嘴巴塗蜜,話沒到,笑聲來的。利用皇后姐姐的權勢,開始賣官鬻爵,把過去所謂的名望賢士推薦出來做官,以此收買人心,目的是推倒乾爹竇嬰。

丞相去世,本來想一把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務抓過來。他聽了一個叫藉福的建議,說竇嬰的威望比你高,你先讓讓,他做丞相,你做太尉。還不是一樣的嗎?於是他跟皇后姐姐說,就這樣當上了太尉。不過,藉福也跟竇嬰說,你這人愛憎分明,善良的人喜歡你做丞相,但是社會上不都是善良之輩,你要包容的話,做得時間會長些。竇嬰沒有好好想想這句話。

他們兩人都喜歡儒家學說,而竇太后信仰黃帝和老子的學說。在漢景帝一朝,都沒有重用儒家,採取無爲而治。這不,竇嬰又得罪了老姑姑了吧。這倒不是主要的,塌鼻子卻是有目的的,他卻不想一想,太后倒了,自己還能在朝廷上混嗎?他們把一個叫魯申公的八十多歲的宿儒從山東叫來長安。所以歷史上“獨尊儒術”就是漢武帝開始的。孔子再生,效仿古制。太后的黃老學說成了反動學術,所有的禮儀制度都格格不入。於是,一場清洗運動開始了,檢舉揭發竇氏和朝廷上跟竇氏有關係的人,把他們從宗譜上除名。再是,過去封的王,卻仍然住在京城,現在要他們回到封邑。這樣,大家的意見非常大,鬧到竇太后那裏。第二年,有大臣上書,不要竇太后領導。太后暴怒,把兒子叫來罵了一頓,把竇嬰和田蚡的職務都免了。

讀者也許說,這一下塌鼻子倒沒甚麼影響,因爲他還有王皇后,而竇嬰沒戲了。是的。接下來竇嬰的路怎麼走?倒黴?不至於吧?毛主席都看得上眼的皇帝,總會保護他吧?

朝臣知道如果沒有意外,皇上和王皇后有的是時間統治下,而田蚡終於登上了丞相之位。這種局面傻子都看得明白,許多心術不正的人都罪惡轉身,重新站隊,從竇嬰陣營跳到田蚡身邊去了。田蚡上朝,跟皇上聊天,一聊就是半天。小皇上懂個屁,甚麼都聽他的。自然,他就把權力移到自己手上,甚至選用閒居在家的平民百姓都封爲高官。高官就是工資兩千石糧食,兩千石,還是一百二十斤一石的,差不多三萬斤糧食,夠六七十人喫一年。漢武帝看不過,生氣地說,你照顧的人差不多了吧?我也想任命幾個官呢!塌鼻子才知道天子的利害,慢慢收手。

做了官就要享受,他竟然請示皇上,擴大自己的莊園。漢武帝見他太不像話,龍顏大怒,說何不把武庫也拿去啊!此後,他才收斂一點點。一次,他請客,他自己東向坐,皇后的同父同母哥哥王信南向坐。古代喫飯時,貴客或是尊長東向坐。你看鴻門宴上的排座,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坐。項羽自以爲自己強大,坐在尊位。次爲南向,再次爲北向,西向爲陪客。王信也算是哥哥,只是不同的父親生的,但畢竟是哥,卻屈居下座。

從此他開始購置名貴物件,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都是爲他辦乾貨的。水滸上面說的梁中書辦生辰綱就是這樣的。前堂設鐘鼓,後庭藏幾百名媛,甚至整塊綢緞當帷幔,這些都是皇家才能做的事情,他都敢開始做了。小人得志,不可一世。

再說竇嬰,得罪老姑姑,更加沒人幫他說話了。門前車馬稀,家裏冷清清,那些原來白喫白喝的白眼狼門客個個捲鋪蓋走人了,還丟下一串串白眼,唯有大將軍灌夫不離不棄。

先介紹一下這一位義氣千秋的壯士。吳楚七國反叛漢景帝時,他和父親都是周亞夫手下的將士。父親戰死,按禮儀,要扶喪回家,他堅辭留下跟敵人打。爲父報仇,募集了幾十個敢死隊成員,披甲上陣。可是到了轅門,這些人尿都拉褲襠裏了。他只好帶着十幾個家奴,衝進敵陣,到了吳王營帳,S了許多人,還是無功而返。此時他的奴隸都陣亡了,只好單槍匹馬衝敵陣,身上中了不知道多少搶。一個人哪能S了吳王呢?幸好有金瘡藥,抹上藥再次請求出戰。他的上司請示周亞夫,也不允許。後來戰鬥結束,灌夫名揚天下。後來他擔任了中郎將,也就是宮廷侍衛隊長。因爲犯法丟官,在家賦閒。漢武帝時,他任淮陽太守,不久調到宮裏,做了皇帝車隊隊長。

灌夫爲人剛直,喝酒使性,又不喜歡在上司面前說客套話。不巴結權貴,但有百姓落難,他會兩肋插刀。就是這樣一個人,纔會死跟着倒黴的竇嬰同志。兩人都是失勢官員,一個想通過對方聯繫到高層的關係;一個想借助對方打擊那些白眼狼。遊如父子,相見恨晚。

一天,灌夫拜訪田蚡丞相。田蚡假惺惺地說,我本想跟你一起去拜訪魏其侯,遇到你服喪,就沒跟你說。灌夫說,你竟然肯給面子,我哪裏敢拿喪服的名義來推辭呢?我跟魏其侯說,讓他準備一下,明天等你光臨。田蚡答應了。

於是,這邊竇嬰一家上下齊力辦酒席,S豬宰羊,烤雞烤鴨,忙了大半天,到了中午也沒見一個鬼來。竇嬰說,是不是他忘記了?灌夫已經有點不高興,還是前去叫田蚡。田蚡假裝睡覺,說,噢,昨天我酒喝多了,忘記這件事了。其實,昨天他本來就是玩玩他們的。

你看,人壞就壞在這種地方,你真心,他假意,叫誰不惱火?所以,對壞人,千萬不要太實心眼。田蚡只好前往,但是故意慢慢騰騰,一會兒要換衣服,一會兒要找鞋子,一會兒要上茅坑。灌夫捺住性子等他出門。總算到了,喝酒的時候,灌夫起身邀請田蚡作舞,按理,此時客人要站起來跳舞,可是,田蚡卻沒有。一而再,再而三,灌夫惱火了,說了幾句氣話。竇嬰把他扶走,向田蚡道歉。

後來,竇嬰的兒子S了人,範了事,求過田蚡。現在,田蚡要索取紅利,派籍福問竇嬰要城南的好田,這不是明着欺負人了嗎?灌夫大罵籍福,結下樑子。

田蚡先拿灌夫開刀,跟皇上說,灌夫一家,在老家橫行不法,請朝廷查辦。皇上說,這是丞相的事,你辦就辦。消息通道灌夫那裏,他手裏扭者田蚡的把柄。田蚡畢竟屁股不乾淨,到此爲止,打個平手,只好鳴鼓收金。田蚡有甚麼把柄在灌夫手上呢?等會再說。

田蚡娶燕王女,太后下懿旨,所有王公貴族大官蝦米,都得來喝酒。這一個來字,還不是紅包來嗎?竇嬰對灌夫說,一起去吧。灌夫說,上次得罪他了,你也跟他有點冤仇,還是別去找沒趣了吧?竇嬰硬是要他去。兩人壞幾壞在這次婚宴,而且是萬劫不復的深重災難。

婚宴上,新郎官塌鼻子敬酒,大家站起來離開位置。這是禮貌。當竇嬰敬酒,沒人站起來。哈,人,就是這種德性。灌夫看在眼裏,恨在心裏。他也起來給田蚡敬酒。田蚡本該站起來,卻坐着不動,還說不能滿杯了。這也是不禮貌的。灌夫說,你是貴人,請乾杯!田蚡不肯喝。他走到竇嬰孫子灌賢前,竇賢正在跟程不識大將軍低頭說話,也沒有避席。灌夫氣打不到一處,罵他小人。田蚡過來勸說道,程將軍和李廣將軍都是東宮衛士長,你侮辱他,不是侮辱你最敬重的李廣將軍嗎?灌夫道,老子今天死都不怕,管他甚麼將軍。竇嬰把他拉出去。田蚡說自己平時嬌慣他纔有今天。便喊手下的人扣留灌夫,投入監獄。然後派人去查辦灌夫的親屬,S了許多人,血流成河,冤魂四散。你看看,就爲了這一點點事,依仗勢力,兇狠無比。說抓人就抓人,說S人就S人,橫行霸道,無惡不作,哪裏還有百姓的活路?竇嬰心裏非常難過,要不是硬要他一道去,也不至於闖這麼大的禍。

竇嬰盡其家產,託人到田蚡那裏說情,但是,田蚡哪裏會饒他們?本來灌夫手上有S手鐧,但是他被關了,沒法告到皇上那裏了。

竇嬰盡全力營救灌夫,他夫人說,灌夫得罪他們,得罪了王太后,哪裏能救得了啊?竇嬰說,侯爵是我自己得來的,我今天丟了在所不惜,可是,總不能眼睜睜看着他死啊!他死了,我活着還有甚麼意義呢!便瞞着家人,上書皇上。皇上還是比較重視的,馬上召見。他說的都是灌夫酒桌上的事,不足以死罪。漢武帝認爲有道理,讓大家討論一下。

在朝廷上,竇嬰還是那些話,可是田蚡卻說灌夫恣意妄爲,大逆不道。竇嬰看看爭不過,便揭發田蚡。田蚡死皮賴臉地說,我只不過喜歡女人,喜歡田產,不像你們兩人,整天指天畫地。你看看,面相惡劣的人,其心也歪,其毒如蛇蠍。無端誣陷他們造反,這一招特別歹毒。對厚着臉皮的人,竇嬰說的那些問題壓根就不算甚麼,而田蚡說的,可是S頭之罪哪!

漢武帝問大家,兩人說話屬實嗎?韓安國說倒是替竇嬰說了話,可是他話頭一轉,說田蚡對灌夫的指控沒錯,橫行鄉里,甚麼“枝大於本,脛大於股,不折必披”,意思說,長期下去,很難說要造反。最後還是希望皇上聖斷吧。還有幾個人都替竇嬰說話。別的人都懾于田蚡的Y威,不敢主持公道。皇上發了火,罵了個別官員不主持公道,像個烏龜。但是,他並沒有說別的,便散朝。

回到宮裏,他的王皇后還挺生氣呢,說甚麼她還在,有人就這麼欺負他弟弟。好像他弟弟是好人,委屈死了!罵兒子木頭人,這種案子有甚麼好辯論的。漢武帝說,都是宗室外家,所以讓大家討論,不然交給有關部門就可以解決。

田蚡回去的時候,把御史韓安國叫到自己的車上,責問他,本來兩人對付一個失勢的老頭,可是在關鍵時刻爲何模棱兩可。韓安國看看他說,你當時應該高興,爲何不謙讓,你應該免冠解印回去,跟皇上說自己因爲是太后的弟弟,本來就沒有能力擔任丞相,魏其侯說的對。這樣,你會受到皇上肯定,不會把你廢免,而魏其侯必定非常自愧,關起門來自S。如今你毀謗他,他毀謗你,好像菜市場上賣菜的女人,你罵我,我罵你,你可是大宰相,多麼有傷大體啊!

漢武帝就定竇嬰欺瞞朝廷罪,關押大牢。在前朝時,竇嬰常常得到皇上的臨死的遺命,有急事可以相機而行,直接找皇上討公道。可是,這次他被關押,灌夫又被族誅,大家又不敢替他說話。沒辦法,他叫侄兒上書皇上,說漢景帝在的時候,有遺詔的。詔書在家裏,由管家封蓋印章,放在密室。

按規定,要是皇給臣子遺詔,宮裏有副本,但是有關人員跟皇上說查不到。其實,哪裏查不到的?田蚡早已經指派人暗中撤掉了這個副本。就這樣,竇嬰不但不能救自己,反而成了欺君之罪,得判死刑。

塌鼻子把灌夫全家滿門抄斬,竇嬰聽說消息,一病不起,絕食。後來聽說皇上無意S他,才吃了點飯。因爲他說了幾句皇上的話,傳到漢武帝那裏,最後S在渭城。田蚡故意安排在十二月最後一天,也就是大年三十。每月最後一天叫晦日,是不能S人的。看水滸傳就知道,戴宗就是這樣被一個敬佩他的監獄官延遲幾天行刑而獲救的。要是這天過去了,春天是赦免的日子。那麼竇嬰就有機會赦免。所有的事情,都是好人倒黴,塌鼻子大獲全勝。

正直的看官不急,三尺頭頂有聖明,惡有惡報,時候也很快就到。沒過幾天,田蚡生病了,夢中總是喊服罪謝罪的話,跟家人說竇嬰和灌夫找上門了。作惡太多,甚麼專家博士都沒有辦法救他,真是醫得了你的病,醫不了你的命,不幾天,一命嗚呼,讓竇嬰、灌夫擄走了。後來他兒子田恬繼承了爵位,但是不久犯了不敬罪受到查辦,撤了侯爵。

現在再來說說灌夫的S手鐧,淮南王到京城的時候上朝,當時還是太尉的田蚡在路上迎接他。他討好淮南王說,皇上沒有太子,大王最賢,又是高祖孫,要是皇上死了,那位置不是你,還有誰的呢?淮南王非常高興,賞賜給他不少錢,這就是前面說的灌夫抓住他的把柄。

後來,漢武帝才知道這件事情,他說,要是田蚡還在世,應該滿門抄斬!

後人司馬遷說,皇上自從魏其侯的事件發生時就不認爲武安侯有錯,只是礙着王太后的緣故罷了。

親疏關係,往往左右一個人的公正,這就是最好的例子。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