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蔡元培之母周氏:慈母的教育

  

  蔡元培先生的一生無疑是輝煌的,他崇高的品質堪爲世人的楷模。而他的成就有一半的功勞要歸功於他的母親——一個普通的農家婦人。她給予蔡元培先生的不只是生命的權利,她還給予了他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勤勞、堅韌的生活態度。靜靜流淌在血液裏的優秀品質,都應得力於母親在他年幼的言傳和身教。

?? 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我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曾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人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他爲發展中國新文化教育事業,建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提出了“五育”(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並舉的教育方針和“尚自然”、“展個性”的兒童教育主張。教育論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選》、《蔡元培教育論著選》等。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毛澤東評價他是“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用自強點亮生活

   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詩人陶行知寫過一首《自立歌》:“滴自己的汗,喫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 可以說,這首小詩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對自立做了最精闢的解釋。

   用陶行知自己的話說:“……寫這首詩,志在勉勵青年打破依賴性,不再做那貪圖享福之少爺小姐。”

   蔡元培出生在一個並不富裕的家庭,他沒有機會做一個富家少爺。父母替人做事以維持全家生計。蔡元培11歲時,他的父親去世了,家庭的重擔被迫落在了蔡元培的母親周氏身上。

  ????蔡元培的母親共生七個子女,不幸的是,一個兒子和三個女兒先後夭折,只留下排行第四的蔡元培和長子、三子。就算這樣,他們的家庭負擔依舊極爲沉重。蔡元培的父親去世後,一些親友看到周氏一個人拉扯三個孩子,生活非常艱難,便紛紛募款濟助,但都被周氏謝絕了。

  ????他的母親雖然沒上過幾天學,但深明大義,性格倔強。她下了決心,一定要獨立把孩子培養成才。周氏自己省喫儉用,辛勤操勞,一家人的衣服和鞋襪都是靠她一針一線縫起來的。孩子大一些後,她也給人家做零活。

   她自強堅韌的品格,讓年僅11歲的蔡元培懂得,艱苦的生活不能成爲依賴他人的理由,自強不息會讓生活煥發新顏。母親用自己的行動,向孩子展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品格——自強。母親在細微之處影響着孩子,她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模仿的榜樣,這是最鮮活生動的教育,比起書本上的大道理更能讓孩子深刻地理解其中的意義。

  民間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則故事:

  一對夫婦晚年得子,欣喜萬分。他們把兒子視爲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飛了,含在口裏怕化了,就一直這麼嬌寵着他,甚麼事也不讓兒子做。結果,兒子長大後連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

  一天,夫婦倆要出遠門,怕兒子餓着,於是想了一個辦法,烙了一張大餅,套在兒子的脖子上,告訴他餓了就喫。可是,等他們出遠門回來,兒子還是餓死了。原來他們的兒子只知道喫脖子前面的餅,而不知道把後面的餅轉過來喫。

  當然,這個故事可能被演繹了,但寓意深刻警人。試想,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又能有甚麼用?沒有自理能力,更談不上在逆境中自強自立了,只能是父母的負擔、社會的負擔。但是,現在有些父母的確在做這樣的事情。因爲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任性、依賴性強是他們共有的“獨生子女綜合症”。

  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六個大人圍着一個孩子轉,甚麼也捨不得讓孩子幹,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然就會嚴重依賴大人,造成孩子長大以後生活自理能力極差,自立自強也就根本談不上了。

  父母應該明白,有時候阻止孩子前進的不是貧窮,而是優越。所以,成就孩子成爲強者的往往不是優越的環境,而恰恰是困境和磨難。同樣,阻礙孩子發展的通常不是貧窮,而是太多的擁有……

   兒童時期是模仿、接受事物最快的時期,如果此時能讓他親身體會生活的不易,讓他親眼看到自強給生命帶來的奇蹟,這一切將會深深印在他腦子裏,成爲以後搏擊人生風浪的資糧和自信。

   除了母親演示給蔡元培的自強精神,她更讓蔡元培看到了一種希望。生活固然有着陰暗的一面,但是,自強不息終會點亮生活的明燈。讓孩子學會在逆境中看到希望,面對艱苦的生活也能自得其樂,才能使他在生活的洪流中永不迷失自己,充滿信念地積極生活。

   貧窮並不代表懦弱,弱小也不代表可以依賴他人。蔡母的堅韌自強爲童年的蔡元培上了生命中的至關重要的第一課,對他未來的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爲父母,給予孩子真正的愛,就是要努力爲孩子們創造一個廣闊的空間。大膽地放開手,給孩子長大的機會,讓他自己長大,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

教子點睛:

  中國現代政論家鄒韜奮曾說:“凡是兒童自己可以幹得來的事情,總是讓他們自己去幹,看護或教師至多在旁指導或看着,決不越俎代庖,這是要從小就養成他們的自立的精神。”如果父母總是認爲孩子還小,甚麼事都不懂、甚麼也不會做,所以就必須爲孩子做這、做那,那麼孩子可能就因此沒有“長大”的機會了。

教子求知

  我國早期教育家從教育實踐中得出結論:“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就是說,只有擁有學習慾望的人,只有把學習當作樂趣的人,才能保持着源源不斷的學習力,才能最終學有所獲。

  有關研究證明,“智力”並非是影響學習效果優劣的唯一因素。兒童的學習仍有一大部分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其中,以學習動機最爲重要。

  有着強烈學習動機的兒童,取得的成績要比缺乏動機的孩子優秀。我們反觀成功者的一生,幾乎都是在學習中度過的。他們在自動自發地汲取着知識,不斷地吸取新知,不斷地完善自己,使得自己的生命充滿了活力。

  然而,現代的孩子,他們有着優厚的學習條件,肩負着父母的希望。雖然父母盡全力滿足着他們的要求,孩子也由此變成了家庭的全部,但是,讓父母頭疼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孩子缺乏求知的興趣和動力。也就是說,他們學習的願望總是顯得冷漠而又遲緩。

   相比之下,蔡元培的童年要艱辛的多。由於家庭貧苦,蔡元培10歲纔有機會進學校讀書。而在這之前,總是母親教他識字。母親雖然受教育不多,但是,在蔡元培對知識的渴望之下,使得他在上學前已經比同齡孩子認識更多的字。蔡元培上學後,母親也常陪着他做先生指定的家庭作業,鼓勵他的學習。

   蔡元培童年時家境雖然貧寒,但是,他的母親一直沒有忘記培養他求知的精神。他在母親的諄諄教誨和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取得了比同齡孩子更優異的成績。蔡母的教育方法裏沒有嚴厲的批評,更多的是溫柔的提醒。他在不自覺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母親的教誨和他自己對知識的渴求,一直點燃着蔡元培求知的慾望。

  其實,每個人都有求知的慾望,但是,爲甚麼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孩子,在優越的生活環境中,求知的慾望會變得如此的淡薄。父母也許要問,難道真的是孩子出了毛病?

  當孩子接觸新鮮事物的時候,眼睛裏會發出興奮的光芒,這說明他對新鮮食物有着強烈的興趣;當孩子掌握了某項新技能的時候,他也會感到喜悅和自豪;當孩子初次走進學校的時候,也都會對學習有着濃厚的求知慾。但是,他的熱情總如潮水一般,來去匆匆。對待學習新知識,大多數孩子總是呈現出“五分鐘熱情”。作爲父母,應該思考孩子求知的慾望和熱情爲甚麼如此短暫,父母又應該承擔甚麼樣的責任?

  有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疏忽了引導,而是隻是直接灌輸自己的過往經驗。這些“好心”的父母在代替孩子回答問題,而不是啓發孩子,讓孩子在親身實踐中得出自己的答案。

  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認知的過程,父母的經驗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親身體會也許會更加印象深刻。即使孩子在親身體會的過程中犯錯誤,父母也要學着包容,相信他有能力改正自己的錯誤。因爲在犯錯誤中得到的正確答案,纔是最珍貴的。

  英國科學家培根曾說過:“好奇心是孩子智慧的嫩芽,提問則是孩子求知慾發達的標誌。”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往往會提一些在成人看來十分幼稚可笑的問題,如:太陽爲甚麼會發光?花爲甚麼是紅色的?這些看似平常不過的問題,卻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是求知慾望的具體表現。

  疑問就是孩子求知的動力,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先不要忙着給他正確的答案,而是引導他在疑問中探求事情的真相,藉此來啓發孩子的探求慾望。長此以往,孩子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將會得到加強。

   而當孩子從疑問的解答中獲得學習的樂趣時,他也就體會到了獲取知識的充實感。慢慢地,孩子會漸漸形成自覺的意識,去主動地學習。隨之而來,當孩子取得一定成績的時候,他也會慢慢建立起自信心,這將促使他對自己的學習更有興趣,從而投入更大的精力在學業上,取得更優異的成績。如此週而復始,就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

   

教子點睛:

  在一個孩子成長的路上,不但要培養他優良的做人品質,也要培養孩子敏而好學的習慣。父母的任務在於幫助孩子學習,而不是替代孩子找出答案。父母要做孩子的夥伴,儘量站在孩子的角度與其交流、學習。父母必須先喚起孩子學習的求知慾和好奇心,才能產生持久的學習活動。引導孩子摸索出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讓孩子的一生受益匪淺。

給孩子溫暖的愛

  有一種愛必須細說,它細膩又溫和,總在不經意間溫暖着我們的心靈,它很溫暖又很踏實,它只有付出從來沒有要求回報。

  有人說這種愛像水,是那麼的平和但又是那麼的不可或缺;有人說這種愛像溫暖的爐火,在最寒冷的日子,想起它就不再害怕冰凍;還有人說這種愛是個甜蜜的債,努力償還卻怎麼也還不完……這種愛就是母愛。?

   蔡元培的母親知道他父親的過早過世,給他的心靈留下了傷害,更需要母親的呵護,因此她跟孩子說話總是和風細雨,從來沒有打罵過孩子。如果孩子犯錯了,她也只是說明理由,讓他們自覺改正。

   蔡元培幼年喪父,是母親用她的愛,撫慰了他受傷的心靈,讓他感受到愛的溫暖。幼年喪父是一個孩子生活中的大不幸,而擁有一位慈愛的母親則上蒼對他最好的補償。蔡母用她柔弱的雙肩挑起家庭的重擔,生活是艱辛的,她爲孩子們構築起溫暖的家。在母親愛的包圍下,沒有人覺得苦。

   有一次,當蔡元培在燈下構思苦吟時,母親覺得夜太深了,心疼兒子太疲倦了,以致思路不通,教他乾脆睡覺去,明兒一早再叫他早起續作。

   黎明即起的蔡元培,竟能一揮而就。而且終身認爲熬夜不如早起,這種好習慣是被母親養成的。

   孩子就像是一棵幼苗,他需要母愛的滋潤和關懷。當孩子呱呱墜地的時候,人世間的各種情感也悄悄在他幼小的心靈裏成長。當他看到母親的微笑,感受到輕柔的愛撫,他便體會到人間最真摯的愛,也就學會了人世間的關愛。

   愛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武器”,如果暴力可以征服一個人的身體,那麼愛,則可以征服一個人的心靈。當父母把愛注入孩子幼小的心靈時,這份愛將伴隨孩子一起成長。他的眼睛裏,他的生命中,從此就會看到更多美麗溫馨的風景。

   可是,僅僅讓孩子感受到愛是不夠的,更要讓他懂得珍惜別人的愛,付出自己的愛。讓他知道周圍的人需要他們的愛與關懷,這不僅可以幫助別人,更會使孩子自己感到快樂。???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善良的母親,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見到了上帝,上帝想要滿足這位母親一個願望。母親告訴上帝,她希望全世界的人都來愛自己的孩子。

   她的願望在上帝的幫助下實現了,這個集萬千愛意於一身的孩子,在所有人的關愛中慢慢成長起來。然而,這樣做的後果,卻是他的母親不希望看到的。她的孩子由於不懂得付出而變得驕橫跋扈、目中無人。這個孩子發現,即使他再壞,依舊有人來愛他,這些愛在他的心中已經輕如鴻毛。

   母親非常傷心,她請求上帝再給她一次機會,她想重新許下她的願望,上帝同意了。這一次,她希望她的孩子去愛每一個人。她的願望實現了,桀驁不馴的孩子從此像變了一個人,他的愛心關懷着每一個人。他微笑着面對每一個人,傾聽他們的話語,安慰他們的心靈。

   慢慢地,母親發現,孩子這樣做,並沒有失去所有人的愛。不同的是,孩子學會了珍惜和回報每一份愛,他過着幸福快樂的生活。

   其實,如果父母願意,孩子也可以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也可以擁有全世界的愛。首先,要讓孩子明白甚麼是愛;其次,要讓孩子明白,一個懂得愛人的人,纔會擁有所有的愛。這是爲人父母者給予孩子一生最大的禮物,孩子懂得這些,就會一生被愛與關懷所溫暖、包圍。

   孟子曾經說過:“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所以,如果想讓孩子贏得更多的愛,就請幫助他先伸出自己的手吧,這樣做會讓他贏得更多的愛與關注。漸漸地,孩子也會發現,主動去愛別人,每一次經歷都會變成人生中寶貴的財富。這種財富,讓他們既可以在順境中不驕不躁,又可在逆境中揚帆遠航。

   

教子點睛:

  當父母溫暖的手掌牽起孩子稚嫩的小手,他就學會了關愛他人;而當尖刻的責罵傳進他的耳中,他也學會了暴力與憎恨。付出和回報向來都是平等的,父母給予的一切,孩子都會無聲地接受,也會影響到他的一生。

寓教於無形中

  ? 榜樣的力量是最好的老師,蔡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了蔡元培要勤儉、自強。蔡元培從母親那裏明白如何做人,如何學習。那麼,如果父母表現出豁達、堅強的一面,孩子又怎麼會變得狹隘、自私呢?

   蔡元培能夠成爲後世敬仰的楷模,一定程度上與蔡母的以身作則分不開,她用自己善良、勤勞和堅韌的實際行動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據說,當蔡母病重的時候,蔡元培和弟弟竟然效仿割肉救母的故事,割肉爲母親做藥。這多麼的感人。可是,如果沒有蔡母的言傳身教,就不能相信蔡元培會想到這樣做。可見,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教育總在無形中就會完成。?

   身教重於言教,作爲父母首先要注重自身的形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通過觀察發現,孩子的許多習慣都是父母習慣的翻版。

   所以,家庭教育應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孩子對於父母的模仿都是在漫長的時間裏毫無感覺地完成的。如果我們是一個不合格的父母,那麼,不僅自己會深受其害,對孩子的品格影響也會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主人公是位導演,他非常孝順。他曾說:“人生最幸福,是活到六十多歲回到家可以喊一聲娘;是下了班以後,看着母親熟睡的臉龐。”

   由於工作關係,他常年在外奔波。可是,每當他回到家,就會親自幫母親泡熱水腳。泡好以後,又戴着老花眼鏡幫他的母親仔細的剪腳指甲,他覺得那是他人生的幸福和享受。

   有一次,他的兒子接受訪問。當孩子說到,在他很小的時候,親眼看着他父親仔仔細細幫他奶奶泡腳,又幫他奶奶剪腳指甲,他說他內心的感動不是用言語可以形容的。

   他說那句“不是言語可以形容的”時,頓了一下,他想要表達這種情感。後來,他覺得自己的感受真的不是言語可以形容。父親的孝心,已經在孩子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父親的這個榜樣直接深植在孩子的心中,這也是永遠不能磨滅的。

   後來,這個孩子慢慢長大,幫奶奶剪腳指甲的工作自然而然他就給包下來了。這樣的孩子,無論在怎樣的境況下,都不會忘記父親對奶奶的這份孝心;而對於他自己來說,也一定會成爲一個孝順的人。

   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榜樣,承擔着教育子女的重擔。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父母甚至言行不一,一邊要求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學會關心他人,自己卻夫妻反目,婆媳相嫌;一邊要求孩子努力學習,不斷進步,自己卻懶懶散散,不思進取……

   試想,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仁愛和責任感的家庭,他就很可能會成長爲一個健康樂觀、有所作爲的人;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愚昧無知、自私自利的家庭,日後他就可能成爲一個粗魯的、甚至危害社會的人。

   所以,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首先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道德修養。纔能有資格做一名稱職的母親、父親,孩子才能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慢慢成才。

   

教子點睛:

  孩子是父母的監督者,孩子明亮的眼睛裏容不得沙子。父母在日常中怎樣做,孩子就會一一表演給父母看。不要等孩子出現問題,纔去關注他的成長。父母給了孩子生命,還需要用正確的言行,去爲他的生命負責。從這個觀點來說,提倡教育應該從父母親抓起,父母責無旁貸要做好自己。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字號變小 字號變大